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

时间:2022-07-17 14:0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当前生物科学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纪元。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其独特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生命科学各学科的学习[1]。我院虽然一直较为重视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但由于采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内容、手段、测评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不足,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技能得不到良好的训练,因此我院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亟待改革,需要建立独立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近几年,在任课老师和实验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收效较为明显,现将经验汇报如下。

1.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

实验内容上,开设的实验大多为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2]。虽然实验内容较多,也较全面,基本上可覆盖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部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差,加上实验课考核、成绩评定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实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比如微生物实验最基本、关键的无菌操作环节,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时不按要求执行,而实验老师在有限的实验时间里也无法纠正每个人的不规范操作,结果在全部实验课程结束后,很多学生的无菌操作技术仍然不过关,无菌操作的意识仍然非常薄弱。还有微生物学实验虽然设置了一些综合性的实验,老师也布置了课前预习,但很多学生由于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课前预习仅仅是抄写书本上的东西以求完成实验报告,做实验时也是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步骤,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如食品专业在做完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这一综合实验后,还有很多学生仍然不明白EMB平板与乳糖蛋白胨发酵管的作用和阳性结果特征。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课独立设置,微生物学实验不再是理论课的附庸,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建设成以教授微生物学各种重要技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上与理论课成为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支柱。

其次,我们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和调整。我院在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将微生物实验课程由原来的40学时增加到48学时,并对实验重新进行了设置,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之占到50%以上,并对开设的实验进行了系统化。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突出技术学的特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将实验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1)基础性实验,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把显微技术、染色技术、无菌技术、纯培养技术等微生物学的四大基本技术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使学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微生物学形态学概念[3]―[4],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2)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知识的实验,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知识,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2)设计性实验,安排在微生物实验后期时间,此时学生既具有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老师只讲解实验目的、要求和基本原理,学生自行理解、甄别、判断,将所领悟到的零散知识一点点串联起来,写出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一般4―6人为一组,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配制试剂,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自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撰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综合评分。完成这样一个实验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知识重新进行消化、吸收、重组,还要用到前面所学的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微生物实验技能,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个真实的实验研究过程锻炼。

2.教学方法改革,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

我院原来的实验教学方法都比较传统、陈旧,一般都是由教师先讲解和示范本次实验的内容、流程和操作技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在教室里四处巡查,解答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时间内,除了负责教学外,在所剩不多的时间内,教师只能指导有限的几个学生,大部分同学不能得到有效而及时的辅导,这样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很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讲过的东西学后就忘。

近几年,我院重视微生物实验教学,加大了实验设备的投入,将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微生物实验教学上,如采用多媒体、显微成像示教系统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不但丰富了实验教学手段,而且规范了实验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此外,采用现代教学工具,利于改革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我院微生物学实验课开设了几个微生物的形态学观察实验,由于做实验的班级多,实验员准备实验的工作量很大,因此每个形态学观察实验都只选取了几样典型菌作代表,让学生自己制备标本,其余由实验员准备标本,学生直接进行观察。我院在改革教学方法后,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将原来单独设置的几个形态学观察实验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验,在做实验前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各种微生物典型菌的形态照片,在剩下的时间里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标本,掌握一些简单的标本制备法。实验中利用显微成像示教系统,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和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5]。例如在观察根霉的形态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孢子囊和孢囊孢子,然后顺着孢囊根寻找假根和匍匐枝。将从教师显微镜看到的特殊、典型的微生物图像切换到大屏幕,让全体同学共享。这样既减轻了实验员的工作负荷,又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到了更多种类的微生物的形态图片,扩大了知识面,还减少了原来实验设置中的重复操作,节省下来的课时可用于安排更多的研究设计型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3.实验评价方法改革,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微生物学实验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该以学生动手能力的表现和实验效果为评价指标,但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有的实验教师在上完一学期的实验课后,还认识不了几个学生,所以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评分都是以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轻实验操作,重实验报告的不良局面。问题包括:不少学生仅追求实验报告写得长和整洁,部分学生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甚至少数学生为得到一个所谓的“好”结果而篡改数据,等等。因此,建立合理的多重考核体系对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对现有的实验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平时实验中的参与和表现的考核,如微生物画线分离法,要求每位学生进行平板和斜面画线,分离出单个菌落。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实验技能考试对学生逐一进行考核。这样就避免了部分学生始终处于支配角色,一些学生机械操作,消极地应付实验,没有学习到实验技能的问题。

4.强化学生科研意识,科研活动与教学相结合

紧跟学科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动力,实验技能的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石。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初期,我们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尽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加深印象;在大三、大四期间,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自主选题,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综合型、设计型、探索型实验进行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开放实验室项目,让他们的浓厚兴趣得以延伸。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学生都能提前完成毕业论文,而且毕业论文质量较高,部分学生的论文或综述已正式发表。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及时总结,进一步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上改革和探索,才能更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美香,马同索,刘坤,张红兵.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普通微生物学实验点滴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63-966.

[2]葛红莲,王红星.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27:189-190.

[3]汪正清,胡晓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83-85.

[4]赵斌,何绍江.生物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8-139.

第2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体会 时代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29-02

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其对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其中的微生物学又是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1]。不难看出,理论结合实践,是这门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而如何使学生一方面能够牢固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树立起将所学理论用于实际应用的意识,是每个从事微生物教学的老师所要承担的基本责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生的思想认识、相关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何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做到紧跟时展,是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三个方面讲述笔者有关现代微生物教学改革的观点和体会。

1 丰富和更新微生物教学内容

1.1 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微生物相关其它课程内容的补充

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遗传等几大部分。可以看出,微生物学实际上缺乏自身所独有的理论体系,从某种层面上讲,其是综合讲述具体与微生物关联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虽然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学生会在相应的课程中学到,但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需及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有关背景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出该理论下有关微生物的特性,即与高等生物的不同之处。比如:在讲述光能营养微生物时,老师需带领学生复习循环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以及ATP合成酶等生物化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点出相对于高等植物,微生物存在着更为丰富的磷酸化途径,如紫膜光和磷酸化,就是嗜盐古菌所独有的途径。这样才能在学生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1.2 不断追踪微生物最新的研究结果,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本文开篇中已经提到,微生物的学科发展速度是飞快的,而知识的快速更新已经使人们感到有些“应接不暇”。这可从微生物学教材的修订速度得到充分体现。如周德庆先生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于1993年第一次出版,而第二版于2002年面世,仅仅8年后作者就进行了第三次的修订。然而这种修订的速度似乎仍然很难与学科发展同步。例如:目前的教材中有关微生物CO2固定的内容提及了4种已知的代谢途径,但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有两条全新的固定途径在微生物中被发现[2]。再比如,在微生物的生态这一章中涉及的有关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的内容中提到:硝化作用是由亚硝化细菌引起的,但当前的研究表明:古菌在硝化过程中似乎发挥了比细菌更大的作用[3]。诸如这些最新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热情。虽然追踪微生物最新的研究进展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这确实可得到较好的授课效果。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活跃、个性独立和叛逆性强是现代大学生的普遍共性。学生们往往凭借个人喜好而专注于个别课程,同时也很容易对某些科目产生较强的厌学情绪。因此,在如今的微生物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需紧密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中心。

2.1 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2.1.1设置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吸引学生简单而有效地办法就是提出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多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时,可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完全相同的染色步骤,不同的细菌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2)而为什么有些革兰阳性细菌会呈现出阴性,而有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又会呈现出阳性的结果?(3)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结果的出现?通过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不断得到积累,身心得到鼓舞,自然也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2.1.2 设置特定话题,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在全面而详细的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可围绕该知识点,并结合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案例,设置某一话题,展开课堂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话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时鲜性或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例如,在讲完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这一内容后,可设置如下话题:为什么国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该话题本质是在讨论海底资源的开发,通过讨论学生会对海洋微生物的资源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对微生物资源学也会有自己的思考。

2.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多媒体课件正在或已经成为微生物学的主流教学手段[4]。这是由于多媒体的以下优点决定的:

(1)图文结合,生动形象。多媒体将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集中于一体,可把抽象、微观的东西变得直观生动。事物的具体结构、变化过程直接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时,由于其结构微小,肉眼很难识别,因此学生并不像学习高等生物的形态那样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微生物的扫描或投射电镜照片,把微生物的实际结构直接呈现给学生,化微观为主观,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变得更容易,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被激发,教学效果也自然得到了明显提高。

(2)包含的信息量大,可节省讲解时间。微生物学的知识点繁多,而运用板书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分散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从而使得教学进度变得缓慢,而且学生也无法形成连贯和系统的思维,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使师生双方都从繁重的板书或记录中解脱出来,缩短了讲述时间,同时也使得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补充最新的微生物学知识,举更多的实例,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更清晰的讲述教学难点。

当然,在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授课老师去解决或避免。

(1)课件的制作相对简单,许多课件都包含过多的文字。教师往往把大部分自己要说的话直接呈现在多媒体中,而在课堂上直接朗读,学生阅读的速度比老师讲的速度还要快,这种授课方式不但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反而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授课老师需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多用图标和动画,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由于多媒体教学可缩短讲述时间,老师们很容易忽略学生对内容的接受速度,这样在快速的知识灌输过程中,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这样反而无法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充分的理解。

另外,当一节课的内容讲完后,多媒体课件中一定要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就像传统的板书授课那样,学生可最后对整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回顾,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认识。

3 增强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如前文所述,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因此微生物实验课在微生物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科研实践的开展可锻炼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

础[5]。所以,是否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是评价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3.1 注重培养学生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任何一项研究性实验都是由若干个基础实验构成的。因此基本实验操作是开展科研实践的前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需特别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教师需详细讲解实验的操作原理,着重指出关键操作步骤,特别强调重要的操作细节。然后自己亲自演示操作流程,在操作过程中可将前面讲到的原理、步骤和细节重新重复一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细菌的划线纯化操作,教师按照规范完成培养皿的打开,接种环的拿放,特别强调当划完第一个区域后,需灼烧接种针,然后进行后续划线。当学生亲自操作时,需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指出不规范的地方。

3.2开展设计性实验

3.2.1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先提出某一特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撰写实验方案。方案的内容具体包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实验流程,所需试剂和器材,推测可能存在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案,最后是预期的结果。完成方案设计后,老师需认真审阅,和学生讨论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并确定最终方案。

3.2.2 全程监督实验过程

由于在制定实验方案时,学生已经对实验内容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因此对出现的问题会主动解决,但学生毕竟缺乏经验,很有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所以,老师需以监督和指导者的身份全程参与到实验中去,启发学生如何解决意外情况,切不可撒手不管。

3.2.3 引导学生尝试撰写实验性论文

当整个实验结束后,带领学生对结果开展讨论,提高其逻辑性思维。并鼓励学生将实验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锻炼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4 结语

相对于其他科学,“日新月异”是包括微生物学在内的所有生命科学学科最为鲜明的特征。在这种形势下,授课过程中如何采用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传授更新更全面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这将是需要长期和深入讨论的话题。在本文中,作者只是谈谈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个人观点和体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和广大同行相互探讨,共同进步。总之,微生物学还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的,只要授课教师在业务上努力钻研,做好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Berg I, Kockelkorn D, Ramos-Vera W, Say R, et al. Autotrophic carbon fixation in archaea[J]. Nat Rev Microbiol, 2010, 8(6): 447-460.

[3]Leininger S, Urich T, Schloter M, et al. Archaea predominate among ammonia-oxidizing prokaryotes in soils[J]. Nature, 2006,442(7104).

[4]郑毅.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1): 123–125.

第3篇

(赤峰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在学分制下的如何进行微生物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从学生、教师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学分制;微生物学理论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35-04

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重大基础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微生物理论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中学到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分制下的课堂已经由原来的行政班转变为自由组合的班级, 这种课堂组织的松散性决定了课堂纪律和学习效果的不确定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我们必须寻求既能提高学习效率, 又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要求的教学行为,力争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和素质全面的综合性生物技术人才.对微生物学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必然选择.

1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素质

1.1 深入了解学生建立学习小组[1]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我们深入了解的对象,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内容相对固定而学生是在不断地变换中的,所以了解学生是我们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要了解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不仅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以及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情况.依据对学生的了解,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左右人,这样就保证每个学习小组成员既存在差异,又能互相补充,并且使得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平均水平不会相差太远,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促进学习,也有利于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不但有利于在讨论教学中,通过小组各成员组织之间充分的合作交流,还是学生课下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中小学教育,大学生有更多可支配的课下时间,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也是我们大学教师的一项任务,为此每章都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人类生活密切有关的微生物方面的小课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及参考资料,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寻求答案,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呈现,或者对于学生有能力自学的章节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备课,以讲课的形式呈现,并且每次都要有一名学生为主要负责人代表本小组进行论文写作或课程讲解,所得成绩是整个小组的,并计入期末成绩.这样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的小组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将同组其他学生的认知成果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来,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且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博采众家之长,并在遇到挫折时能相互鼓励,团结协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并在相互的协作中完善自己.

1.2 建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我校是一所地方二本院校,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生源总体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首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认知兴趣,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配合教师的教学,积极投入课堂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精彩的课堂开头是必备的,微生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与身边、国内外的时事的联系,在课堂上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入教学内容,如在讲述朊病毒时,可以用谈“牛”色变来引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堂;再如讲解微生物生态,以超级细菌在石油污染中的应用等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是兴趣的先驱,课堂之初引发学生的好奇和疑问,会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会使学生迅速兴奋起来,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进入学习情境.

除了在教学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教学内容要尽量多的引入与内容相关的前沿知识,通过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和思想的高层次来吸引并激励学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保持学习应激状态,而且能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更能诱导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如讲光能营养微生物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微生物蓄电池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还要把微生物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解释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现象,如“鬼火”的出现,化粪池盖爆炸的原因等,这些都会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1.3 通过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

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即教学的任务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而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没有人会成为通晓所有知识的博学者,只有成为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大学课堂不仅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学习能力的生成.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预习采取不同的要求,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与前期学科知识内容重叠的章节(如真核微生物一章),采用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所以这类内容的预习以备课为主.每个学习小组负责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准备,各组成员轮流上讲台讲解相应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肯定其优点并其有创新的地方予以鼓励,指出不足的地方,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课.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其它教学内容,在学期初将教师的授课计划及每节课详细的教学目标都交给学生,并提供预习提纲,其中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并能引发学生对未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并以课堂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将提问结果记入平时成绩.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使学生对本节要学习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能够带着问题疑问进课堂,减少了学习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进行课堂的有效教学

2.1 科学整合教材,拓展知识视野[3]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综合,致使大学教学内容也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因此,大学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原则[4].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心[5].《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秦秀丽 孙佳岩.

历来教材都是只有一本,但是本次我们选择两本,在授课过程中依据大纲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不是依据某本教材.两本教材分别是:武汉大学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和复旦大学周德庆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这两本书都体现了微生物学近期的研究进展,但两本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内容上可以互为补充,这样既有利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基础知识也更加扎实.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自觉地将知识进行综合整理,夯实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本课程所特有的内容,如“微生物的代谢”一章,生物共同的代谢途径是生化课的重点内容,这里主要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重点讲解微生物特有代谢途径及其应用意义,如肽聚糖的合成、生物固氮等.在教学过程要加强基础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章节间内在的联系,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细菌革兰氏染色法、细菌肽聚糖的形成过程及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相结合起来作系统化讲解,能使学生拥有完整的知识脉络,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不易记混淆.

在选择教学内容上还要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前沿性,更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联系学科的最前沿发展趋势,给学生带来前沿的学科信息,例如微生物转基因育种,废水的生物净化,植物秸杆的微生物再利用,有效微生物利用研究等.大学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看到当前知识的立足点,也看到学科知识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经历智慧的陶冶与心智的培养.并向学生介绍有关微生物学的学习网站和课程网络课件地址,例如: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专题网站(202. 114. 65. 51/fzjx/wsw);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教学网站(http: //nhjy. hzau. edu. cn/kech/biology);四川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http: //202. 115. 176. 40/wswx);江南大学微生物学教学网站(http: //foodsc.i sytu. edu. cn/wsw/dzja. htm)等,供学生进行查阅.为了多方向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向学生提供一些查阅资料的网站和方法,包括我校常用的中文期刊网(CNKI、万方等),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微生物学信息和资料,并鼓励他们“逛逛”小木虫、丁香园、生物谷等专业论坛,学习如何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其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而现行的授课方式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即教师垄断了全部学时,师生关系基本处于单向传输状态,在教学活动中“教”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教与学之间难以互动,这往往使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自主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6].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学生参与度高为依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专注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能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型的教学模式.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是经过广泛论证和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7],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如在微生物的课程中涉及很多经典的实验,分析每个实验的设计、理解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再讲解出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彷徨实验,在讲解的前一周布置下去,要求学生进行讲解,并以小组的形式“备课”,在此期间学生必须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大量资料来学习和扩展知识,经整理、归纳、总结[8],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讲稿呈现;在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课,并鼓励大家就某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上台进行最后评述,同学们顿感豁然开朗.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程度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反思彼此之间的认知差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领悟学习方法,增强自主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非常显著.

对于知识点零乱、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与比较其间的异同,使知识点层次清晰,也能减少学生记忆的难度.如在讲病毒繁殖方式时,详细讲授烈性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后,再以动画的形式呈现植物和动物的增殖过程,让学生具体总结归纳其他两类生物体中病毒的增殖过程,并比较相互间的差异;再如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在讲授结束后,把比较的项目逐一呈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其归纳总结能力.并在每章结束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本章内容的读书笔记,既可以写本章内容总结,也可以写本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微生物的微观形态特点使得微生物学的教学抽象,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将在显微镜下的影像搬到教室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讲解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结构时,可以利用幻灯片展示不同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使学生能有感性认识,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而一些动态的内容如鞭毛运动、噬菌体复制的过程可以通过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视频展示,提高授课效率.

3 改变考核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3.1 发挥考核评价的指导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闭卷考试一直是考核教学效果最常用的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只是注重考试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减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造成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的现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情况是学生在考试交卷的同时也把老师交给的知识还给老师,根本谈不上把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更谈不上创新.最终我们的大学教育培养的都是高分低能的、只会死记硬背的考试型“人才”,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正确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学习有指导和激励作用,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考核评价方式,学生的学年总成绩组成为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课堂测验、平时作业(占20%),讨论课成绩包括小组课下讨论、课堂讨论(占15%),课程论文包括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50%).课堂提问和课堂测验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地对学科知识进行预习和复习,引导把学习的功夫用在平时,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把课堂讨论列入总成绩是为了调动学生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是学生与老师进行直接交流的场所,是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在讨论课上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这样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同时又培养了自学能力、锻炼了查阅资料与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才能,课堂中实现了全班同学之间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增加能关注学生课下学习状态的考试形式如撰写读书报告及调查报告等课程论文,其中的调查报告学生可以自主选题,主要方向是对微生物学课本中的某一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包括对现有观点的质疑),并提供自己调查到支持其观点的论据,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学生寻找论据时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培养了他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从记忆型的学习向思考型、探究型学习转变.

3.2 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关注课上课外的学习状态

以往评价实施主体是教师,这样多少会受教师本身的主观意见的影响,为了使评价更加的公平、全面、合理与科学,在评价过程中加入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在讨论课成绩中教师的评价(占40%)、学生自我评价(占30%)、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占30%).讨论不仅发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发生在课下的各小组的学习讨论中,在讨论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转变为主动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每次讨论后,都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内各成员间的自评和互评,分出等级还要给出评价的原因并填写相应的评价单,这样学生为了能打出合理的分数,必须要认真听讲,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实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共享.由教师在每章结束时进行反馈,这样既可使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学习的弱点,也会有效的缓解仅仅由教师进行评价所造成的由个人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评价偏差,而且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过程中能够进行自省,鞭策彼此进步.

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其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价,更是对其学习状态的评价,在这种多角度的动态评价中,可以使教师依据学生的状态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使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紧张状态,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也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微生物学在工农业、医药卫生、环保能源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投入精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注重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重视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传省.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2003.6.

〔2〕卫功元.完全学分制下微生物教学的“破”与“立”[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8):1283-1287.

〔3〕胡廷章,黄小云,刘仁华.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体验[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4):812-815.

〔4〕罗启.大学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2012.12.

〔5〕秦秀丽,孙佳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79-81.

〔6〕刘新胜,张会芬,孙连海,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网络辅助教学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100-101.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微生物学;能力培养;基础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采取何种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能力培养,是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一直努力的方向。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科学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应用范围已经渗透到农业、工业、医药、环保、生物工程等各个领域。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在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础能力培养

基础能力是一种积极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就要让学生有目标,有兴趣,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1.上好绪论课,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

要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首要问题是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最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绪论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第一印象往往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绪论课教学,既是课程入门的向导,又是师生合作的开始。如果绪论课的教学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就等于抓住牛鼻子,后面的“戏”就好唱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充分发挥第一堂课的作用。一是广泛收集材料,精心准备教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不轻易放过。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导出微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如从日常生活中的衣物发霉、剩饭变酸现象,到生产中酿酒、做面包馒头、制酱、制腐乳、豆豉等等引出微生物概念。三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微生物的发展史、关键人物及其贡献。由荷兰一个小镇上的布商列文·虎克从小喜欢磨制透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透镜能将小东西放大,在这个基础上,研制出了显微镜,至此引出了微生物的发现;由当今誉满全球的法国白兰地、巴黎时装引出巴斯德解决酒变质、家蚕病害等贡献,导出微生物的发展。四是采用形象的比喻与生动的语言列举大量的数据和典型的事例说明微生物的特性。由空气、土壤、水体、人体表面、人体消化道、人民币纸币等携带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介绍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五是以充满激情和向往的语气介绍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和热门话题。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研究的前缘领域如DNA芯片、微生物传感器、微生物燃料电池、定向药物、基因导入等,拉近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使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及争论的问题……。让学生在老师富有感召力的教学中,深切感受到科学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机会是给一个时刻准备着的人,从而对微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热切地希望跟随老师去探讨奥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

2.采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生物学是我校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检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有关微生物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内容如微生物的纯培养方法、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病毒等内容进行重点阐述,让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对资料性、一般演绎性的内容则“点讲”,即在介绍基本概念后,老师引导出章节内容主题和重点,留有更多的未知知识空间,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讨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微生物多样性这一章学习时,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课堂上,我们提出问题: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保方面的应用情况怎样?哪些微生物在这些领域有应用?微生物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前景怎样?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微生物资源?课堂外,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讨论:学生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分组(2~3人)讨论,通过查找资料,得出答案,每组确定一名代表公开作答,其他同学提问补充,教师讲评。由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是有限的,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无限的,这种方法的采用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了知识范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终生受益。

3.开设大型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搞好微生物实验教学对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将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对培养基的配制、常用的灭菌方法及无菌操作要点、微生物标本片制作、显微镜使用、细胞大小测定及细胞计数、十倍稀释法、平板活菌计数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后,开设大新综合实验,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实验内容大多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课题。如窖池窖泥的微生物检测及优势菌分析;不同大曲中微生物检测与鉴定及其糖化力、发酵力测定;发酵酸奶活性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及发酵酸奶的制备;常见食品卫生指标检测及食品卫生质量标准指定等等。实验期间,全天候开放实验室,教师提要求、理思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3~5人一组,利用业余时间,集体智慧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分工合作完成药品材料与仪器准备以及取样、接种、分离、灭菌、培养基配制等一系列工作,遇到困难,在教师启发下,小组成员分析讨论并予以解决。每一步、每一个环节操作不规范或小组成员之间配合不默契,均会导致前功尽弃。大型综合实验的开设,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作能力。

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综合运用能力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使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看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通过介绍一些典型问题的探索过程和分析方法,启迪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

如讲解病毒一章时,讲完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定义与特点后,老师介绍工业发酵生产中出现的异常发酵现象——菌细胞生长缓慢,甚至没有生长;耗糖缓慢或停止,发酵缓慢,周期长;PH不降反而上升;有大量泡沫产生,发酵液粘度增加;产物积累少甚至不积累;发酵液逐渐变清,镜检时发现菌数显著减少,菌体不规则,有“云雾状”碎片等,从而使问题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与引导,在脑海中提出疑问:似乎菌细胞慢慢被吃掉,留下一些碎片,什么原因导致细胞裂解呢?教师适时导出:细胞裂解原因之一是细胞走向衰老凋亡,原因之二是遭受噬菌体感染。学生分析:根据生产菌生产周期和发酵时间,排出细胞自然衰老,细胞的裂解可能是遭受噬菌体感染。教师提问:如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噬菌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见?学生得出:通过检测噬菌斑有无判断。教师提出:噬菌体是如何污染的(污染途径)?在发酵生产中如何防止噬菌体污染?学生纷纷利用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从污染途径着手,提出这样防止噬菌体污染的若干种方法,教师加以总结和完善。老师的循循善诱,为学生打开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求解未知领域,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维高度,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是每个学生打基础的阶段,这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共识。大学打基础阶段内涵是很丰富的,她强调全方位的基础建设,其中重要一环就是科研能力的锻炼培养和提升。在教学中,我们不但将科研意识、思维方式和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融入教学中,还通过学生申报和参与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时,教师介绍知识点:碳在各种微生物细胞中约占50%,N在各类微生物细胞中含量差异较大,期中细菌、酵母含N较高,占7%~13%,霉菌含氮量较低,约占5%,因此细菌与酵母常作单细胞蛋白(scp)生产菌。教师由此拓展授课内容:利用微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的重要意义、单细胞蛋白的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等,然后提问学生:如何大规模发酵生产单细胞饲料蛋白?要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发酵生产菌的选择问题。必须选择蛋白质含量高的菌细胞,这样的菌细胞可以从自然界筛选,也可以从菌种保藏中心购买。如果希望产量有所提高,可以通过诱变(选择合适诱变剂、诱变方法,对突变菌株进行粗筛、复筛等等)以筛选高产突变株用于发酵生产。二是原料问题。由于大规模发酵生产原料使用量大,要选择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的原料,最好是微生物能分解利用的农副产品及其废料。三是发酵生产工艺优化问题。发酵生产中要控制好酸碱度、通气量、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以获得最高产量。由此导出教师的科研课题——“微生物发酵再生曲酒丢糟的研究”选题思路及科研开展——教师如何选择菌种,通过正交试验进行纯种发酵、双菌共酵、两步发酵、多菌种混合发酵、添加纤维素酶再发酵等生产单细胞蛋白。这种在继承、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将学生引进科学领域,学习科研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促进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方式,促进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5篇

1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内容较单一,探索性、设计性实验缺乏

以往,我们微生物实验大多数是根据实验教材内容安排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有或较少,实验内容多是对理论课程的简单验证,缺少创新性。当然,这部分验证性实验对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起重要作用[3],但各个实验彼此之间孤立进行、缺乏内在的联系, 学生对各个实验的用途及地位认识不足, 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能力[4~5]。

1.2 教师包办多,学生被动接受

以往我院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活动,但实际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受到限制。原因是实验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思路的设计、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课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主动,实验结果分析不到位,课后不认真总结思考,甚至出现缺课、抄袭报告等不良现象。

1.3 考核方法单一,学生忽视实验操作过程

以往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看实验报告,但实验报告只单纯的显示出了实验结果,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情况。在实验中,一旦操作出现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有的学生不是就此寻根追源、讨论分析、总结教训,而是为了实验报告得到教师的“好评”而编造数据。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不亲手做实验,只做实验的旁观者,最后为了完成实验报告抄袭他人的结果。这样学生不仅错过了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而且容易养成投机取巧的坏习惯,这种考核方式也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

2教学改革采取的方式措施

2.1 优化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合理利用现有条件

我们在多年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分析问题、集思广益,对微生物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目前,我院的微生物实验内容分为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两部分。课程实验30学时,包含了验证性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和综合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我们既开设了培养学生基本微生物操作技能的验证性实验,如显微镜使用技术、细菌的染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技术等实验,又开设了集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为一体的综合实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等实验。同时,针对各专业特点,我们开设了不同的方向性设计试验,如食品专业根据本身特点,开设了“牛乳中微生物的检测,酸乳的制备”实验,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了“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实验,生技专业开设了“微生物的诱变育种”实验。这些实验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在学期的后期,我们又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师给与学生一定的辅助指导,但从药品配制、菌种筛选到菌种鉴定等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进行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微生物学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重视课前预习课后小结,注重实验过程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微生物实验内容比较繁杂,加之因课时限制,往往一次课要做多个实验项目,学生如果实验前不进行充分的预习,只能按老师板书内容和教师所讲闷头去做,对实验的全过程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强调:(1)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阅读有关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内容,写好预习报告。在实验开始之前,坚持抽查预习报告,提问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关键步骤是什么?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2)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无菌水的分装、灭菌,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仪器的调试、保养等工作,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和实验课之外的知识,同时,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3)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操作,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应该作为重点巡查的对象,指导他们耐心细致地完成实验。另一方面,实验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验内容给学生提示观察要点,对学生观察到的反常现象或实验失败,教师应及予提示,找出原因,使之重新把实验做成功。(4)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教师一定要安排时间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扬长避短、解释某些实验现象、表扬实验做得好的小组或学生。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坚持做到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摆放整齐,原始数据经教师看过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2.3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课因受课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安排一些基本的内容,较深的内容、耗时较多的内容、显示专业特色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6]。因此,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实验和研究环境,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创新项目[7]。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提倡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申请学校和省部级立项的学生课题,或者组建兴趣小组等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实验室也全天候为他们开放,教师积极为他们指导。目前,我院大学生先后参加了国家级创新项目如“利用噬菌体肽库高通量筛选水产品致病菌特异亲和多肽的研究”、“用配体络合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稳定肉制品色泽研究”等,校级创新实验项目“鱼皮胶原蛋白美容肽” “面条品质改良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等。另外还参加了第三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高校首届“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以及“2009年美国大杏仁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等,其中有4人获大学生创新国家级奖励,5人获省级一等奖,学生参加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2.4 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往实验报告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大都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来评定。为什么呢?由于许多实验分组进行,有时2~3人一组,不少学生应付了事,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采用考试的办法来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评价教学效果和水平,达到促进学生认真学习[10]。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考核采用了实验理论笔试、操作考试、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总评的办法,明确规定:实验理论笔试内容包括实验原理、试剂用途、实验方案的设计、注意事项等。实验操作考核由教师确定实验题目,内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观察等,学生通过抽签选取题目进行操作考试,教师根据规范程度进行评分。平时成绩根据学生上课的出勤率、上课实际动手操作情况来评定,实验报告根据学生书写的内容、分析讨论的情况来给分。以3∶3∶2∶2的比例来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考核,即实验理论笔试成绩占30%,实验操作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报告占20%。总之,通过采用多层次的系统考核体系,督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的重视,增强了实验效果。

3结语

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我们实验教学改革的宗旨,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 逐步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重视和全力支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坚持不断地总结经验、交流心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明.微生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钱存柔,黄仪秀.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设,2003.

[3] 李云琴.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浅仪[J].科技信息导报,2010:153~154.

[4] 张家栋,路勇.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167~168.

[5] 郭鑫.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四个”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214~215.

[6] 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成绩评定 综合素质

根据我校培养方案,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是生物工程专业质检方向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选修课之一。计划课时为37(约三分之一的实验课时),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国家标准方法及内容体系,各种食品、饮料等的采样原则及前处理方法等;了解国内外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情况,理解各种快速检测新技术的原理、使用范围和方法等。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及生工专业质检方向的专业选修课,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的直接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目前使用的国家标准方法、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教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应对实战的能力。

考核成绩评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对教学的效果、课堂的效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课程以微生物检验基础理论知识、快速检测技术和检验实验三部分构成课程结构框架,分别在三部分中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如下表1,以其在课程学时数较少的有限时间内为学生传授完善的知识体系,确保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掌握,并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是笔者对教学进行不断改革的追求。

一、以“考勤和提问”方式督促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出勤和课堂提问的表现能够间接地反映他们的学习态度。如有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或借故缺勤,甚至旷课;有的学生虽然每次出勤,但在上课时,不专心听老师讲课,而是看与本课程无关的书,或者做其他专业课的作业,可谓“出工不出力”。持这样学习态度的学生,上课心不在焉,往往不能正确回答或回答不出老师的课堂提问,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从考勤和提问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包括迟到、缺课(病假和事假)、旷课三种行为,迟到1次扣0.5分,旷课1次扣1分,缺课需要病假或事假证明,病假不扣分,事假扣0.5分。“提问”以随机提名方式进行,一个学期每个学生1~2次,答不出扣1分,答的不好酌情扣分,出勤和提问占课程总成绩的10%。全勤、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听讲学生得10分。

二、以“随堂作业”形式考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占总评权重的10%,即10分。在教学进行到某一章节或某一部分的结束时,适时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定时随堂测试,让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目以知识测试为主,能力测试为辅,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测试题目事先拟好标准答案,而能力测试题目可是开放性的,可事先制定答题给分的档次标准随堂测试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检测学生的习效果,促进学生平时的学习;二是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教师可据测试的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方法和深度。一般以3~4次为宜,各次得分相加换算成10分,再计入总评成绩。

三、以“PPT准备与汇报”形式掌握学科前沿技术

占总评权重的20%,即20分。本课程的教材为自编教材,其中大部分内容介绍了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新技术,学生分两人一组准备PPT汇报,学生介绍内容涵盖了“微量多项实验鉴定系统”、“快速自动化微生物检测仪器和设备”、“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采用(包括DNA探针、PCR、DNA芯片、ELESA、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和全自动免疫诊断系统)”、“生物传感器”等。通过对不同新技术的精心准备和交流,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些新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以“PPT准备与汇报”开展教学,不尽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以及交流(汇报结束,台下老师、同学提问)应变能力。

四、以“课程论文撰写”形式培养科研思维

课程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融合贯通微生物检测技术中理论知识和快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和有效利用资料,并将其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以外,关注学科前沿技术,开创教学内容新领域教学过程中,在保证现有国标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使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学科领域(目前虽没有放入GB中)的其他知识及技术和前沿知识及新技术,并了解获得它们的途径和方法。学生论文有以某种病原菌为例,介绍对此致病菌的各种检测方法,也有以某种检测方法为手段,介绍此方法在不同病原菌中的检测及特点等各种方式展开的综述,不但锻炼了学生检索文献、利用文献的能力,开阔了学生视眼,学习了科研论文的撰写,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五、注重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研究思维能力

综合考虑微生物检验的教学特点及实验条件,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为目标,引导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选择(如有些同学选择放置不同天数的牛奶,也有选择不同货架期的各种食品等),对实验内容、步骤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并自己计算所需要的耗材和玻璃器皿,树立学生对自己的实验全权负责的信念。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扩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形成研究论文,因条件不允许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申请校开放实验室项目、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及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等。建立培养学生学习的长效机制,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平台,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增强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意识。

另外,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各项注意事项,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的使用,甚至包括衣帽、操作姿势、言行、手法、材料处理、善后清洁等都严格按要求进行。通过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细腻、严谨的科学作风。

第7篇

【关键词】产学研 生物工程 应用型本科 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生物工程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且应用性强。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不管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经济需求出发,都应当与产学研全面结合。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以贺州学院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生物工程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发酵、生物制药以及环境生物处理和食品加工和设备的生产、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三大类课程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原专业以微生物体系为主,拓宽至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酶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并适当增加了上游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和下游加工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等)的课程。建立并完善了由化工原理、发酵工厂设计和生物工程设备等专业课程组成的工程学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5]。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贺州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构建了包括由实验课、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认知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对于基础课程如《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开设32学时的独立实验,对于《化工原理》《发酵工程原理》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专业课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分离工程》和《发酵工程设计》等专业课,开设16学时的实验。增设了3门特色专业选修课程:《马蹄脱毒技术》《山楂发酵产品工艺学》和《制茶工艺学》。为了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开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专业实践模块由课程设计、专业见习、课程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产学研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以产学研为依托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

(一)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以生物工程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为主要依托,建立生物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基地。贺州学院一直很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新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购置了全自动果蔬生产线、微生物发酵系统和生化检测系统等仪器设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以市内外生物工程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为依托,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认知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已与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嘉宝速冻食品公司、广州花卉中心、广西农科院、广西科学院、贺州市农业局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相关的合作协议书。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或开展讲座。实习基地每年都接纳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教师的科研课题与企业需要相结合,有利于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对于学校来说,丰富了教师的科研课题,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三)依托实习基地,构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新模式

以产学研合作课题为切入点,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和科研单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深入基地,进行完全现场环境的实践训练,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培养机制[6],在老师和基地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既可以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又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提高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双赢。在2016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10多名学生直接到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广西农科院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在企业和科研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三、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研带动了生物工程行业的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将科研渗透到教学中去,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搭建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使科研工作成为提升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手段。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实验课或毕业论文的选题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老师申请的项目有“中田大山楂高产栽培与育苗技术研究”“鸡血藤悬浮细胞培养及异黄酮类合成的代谢机理研究”“贺州马蹄优质品种选育、有机规范栽培技术研究”“贺州油茶优良品种离体再生技术研究”等20多项省级、厅市级项目。在2016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60%的毕业论文课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学校还设置了由学生自主申请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班的学生每年都有2~3项大学生创新项目,且一些成果已在高水平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不断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获取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专业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以职业资格证书来检验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学生主要通过化学检验工、微生物检验工和食品检验工等资格培训与考核,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产学研背景下,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也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实习和锻炼。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已有4人挂职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5人参与企业“特派员”工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有力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娟,陈文强,霍科科,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1): 103-106.

[2]王娣,石中,曹珂珂,等.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研”培养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J].广州化工,2011,39(23): 159-160.

[3]王陶,李文,陈宏伟.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3): 591-597.

[4]何满辉,赵宏霞,万君.通过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13(2): 194-196.

第8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体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简称微免)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与寄生虫学三大内容,是基础医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根据我国最新医学人才培养原则“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微免教学应当紧跟时代脚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体系。此外,微免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内容极为复杂的学科,而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不善于总结,最终导致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素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微免实验教学方法

1.1优化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程

初次实验课程时,有些学生可能因为主动性不够,兴趣不浓,对实验内容不了解而出现课堂纪律涣散,养成不良实验习惯。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强调实验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认真讲解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仪器使用方法,让学生在潜意识中重视微免实验学习并且对微免实验课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良好的实验习惯不仅体现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而且对学生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益处。因而刚开始教师就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前准备预习、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和规范操作以及实验过程的认真观察、详细记录等。微免实验教学内容多而复杂,因而合理地安排课时,优化实验内容,才能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转化“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验目的、原理以及实验结果有更加深入的感性认识。实验课可以由简入难,由简入繁地进行安排,如:ABO血型、类风湿因子乳胶凝集等实验原理简单,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并且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参与。这些实验过程均较为简单,自主性较强,可以使学生对抗原异物性、特异性以及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可为以后学习免疫学打下扎实基础。或者结合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细菌”开始,开展细菌形态、接种培养、生化反应、革兰氏染色和消毒灭菌方法等相关课程,让同学对微生物有更多全面的了解。在学生对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原理有了初步理解后,可以安排一些实验过程相对复杂的实验教学,如药物敏感实验、革兰氏染色实验。教师循循善诱教导学生这些实验的目的、原理,并认真示范实验中关键操作规范后,要求学生自己再重新操作,在其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对不规范操作进行指导改正,不断改进学生的操作技能。

1.2开发研究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研究设计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实验问题的能力。目前较多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过程,最终无法真正掌握基本知识。集成众多老师科研经验,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引导学生参与中医对病原微生物或者免疫机能相关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设计、操作、分析、总结的综合能力[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在指定范围内选定课题,分工自行上网搜索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过程,认真观察并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最终以论文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切实体会参与科研的全过程。开发研究设计性实验不仅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习思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分工协作,充分认识团队合作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3多种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实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认真利用好每一次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制定不同教学模式,鼓励推动学生成为实验课主力核心,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对于原理简单,实验过程简单易懂的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模式,让学生自己组织实验课,如备课、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实验分析总结。这样既可让学生体会老师的辛苦,也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更多知识。然而对于实验原理抽象,复杂难懂的实验课程,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向同学展示肉眼观察不到的实验过程。此外,还可利用PBL教学模式[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打破学生潜意识中的专业知识“条块划分”体系,使之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整体、系统、综合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综合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2加强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强化理论知识基础

2.1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由来已久,其最重要的是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让学生不断自己去探索和创造知识。微免理论课程内容复杂,专业知识枯燥乏味,抽象不易懂,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学中形象思维及直观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将实验课程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每章结束前设置一节课堂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最终以报告形式提交讨论结果,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使用多媒体教学,革新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目前已经开始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微免学中许多研究对象或教学内容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复杂,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将文本、图片、声音融为一体,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微生物形态结构、免疫机理有更加感性地认识[3]。当今属于高科技智能化时代,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使用,可以实现移动学习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随时交流学习活动。微信已经成为目前青少年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有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免学教学移动学习的可行性,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提高微免学的教学质量[4]。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教学”成为教学手段的创新点,建立多资源的网络教学,可包括教学视频、教案、课件或者章节讨论、在线测评等几个板块,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自主学习。对教学软件进行升级,在线跟进学生学习进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便捷有效的网络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及时解决学习上的疑问,还可以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

3坚持完善考试考核体系

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对微免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检验教学质量,对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传统教学中,多采用常规的试卷考试对学生理论学习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会让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一些重点知识,但往往缺乏主动性和自主创新性。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系统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多元的考核体系,可以规避传统单一考核方式的弊端,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教学对于平时学习态度为给与重视,使得学生在实验与理论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不良习惯,因而可将学生平时出勤、课堂学习态度,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纳入成绩考核中。此外单独出题单独操作、实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以及规范性考核应当成为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规范操作更加记忆深刻,还能让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传统教学考核常用的试卷考试仍然应当是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卷考试可以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验原理目的的了解有客观的了解,且在试卷中可增加实验设计问答,观察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熟悉程度。一个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微免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许冬青,詹瑧,佟书娟,等.中医药院校微生物学创新性实践教学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43-45.

[2]刘金生.PBL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7):1109-1110.

[3]袁力.多媒体技术在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8):196.

[4]李林珂.微信应用于微生物免疫学辅助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少年,2015(17):220-221.

第9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糖类;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一般从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开始讲授,随后再介绍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不但使教学工作相对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许多专家学者在课堂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1-4],也有许多教学工作者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5-7],为生物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如何将生物化学的部分实验合理的融入教学课堂,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恰当的融为一体,此类教改文献较少。本文以糖类教学过程为案例。

一构建糖类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化学》课程中关于糖类的章节,对重要的单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糖类讲授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讲述要为糖代谢的章节做好铺垫,而糖代谢则是糖的化学的延伸。虽然课程设计上是先讲完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酶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后,再讲述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但教师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学和糖代谢的关系。因此,围绕糖类一章要为糖代谢章节服务的思路,重新构建《生物化学》中糖类的知识体系,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在讲完糖的概念和分类后,由“最简单的糖是什么”的问题导入,通过介绍甘油醛过渡到同分异构的讲解,重点介绍D/L构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每延长一个碳,会增加多少同分异构体的同时,引出重要的单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针对性的介绍单糖的化学性质,为糖代谢做铺垫。如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上可发生酯化反应,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体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在从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键转变为学生所熟知的麦芽糖开始,讲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绍多糖的化学性质。

二课堂教学中加入演示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将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和实验分离,教师普遍认为演示实验简单,培养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忽视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糖的演示实验为例,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对糖的一些化学性质比传统的讲授记忆更为深刻。如在讲糖类的还原作用方面,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准备好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试管、加热设备等。通过实验,向5支试管中加入菲林试剂,再分别加入上述五种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8]。这样可直观的观察不同的糖类颜色有何不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颜色差异的原因。引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对糖官能团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学生课堂反馈积极,可明显感觉到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是有效的。

三启发学生设计综合性试验

化学实验通常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然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到综合性实验,由于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动性,加上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所限,综合性实验在实施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综合性实验带有一定的综合应用性质或部分设计性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检测手和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用配套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9]。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详细讲解糖的化学性质及这些化学性质和什么官能团相关后,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加以完成。如还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糖可与黄色的3,5-二硝基水杨酸(DNS)共热,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质,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的深浅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标准曲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由此,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结合糖类的化学性质,思考并设计其它的测定还原糖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中完成。不管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实验是否进行顺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糖的化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总结

以实验为导向,结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学学习变得具象化,也容易引发学生兴趣,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吴震洋 邱岚 李丽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威,郑玉娟.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58-259.

[2]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08),1238-1242.

[5]舒乐新,苗戎,杨琳,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3,16(05):53-55.

[6]程驰.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42-244.

[7]史锋,周楠迪,田亚平.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47-248.

第10篇

1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 分子诊断 应用型实验 整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09-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桥梁的检验医学也得到了空前活跃的学科建设,其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飞速发展。医学检验是一门专业学科,一直以来就被认为只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而在医院,检验科也一直被认为只是为临床提供检测结果的辅助科室。医学技术在不断创新,21世纪迅猛发展的医学检验已经不再只是简单地进行常规检测,而是正朝着自动化、高效化、小型化、标准化和个体化发展,不再只是简单地为临床提供检测数据,而是在向着可提供临床咨询和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检验医学的方向进行转变。检验医学不同于医学检验,后者是侧重于应用技术,以标本为中心,而前者检验医学则综合了科学、技术、临床三方面,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或为评估人体健康程度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血清学、免疫学、化学、微生物学和细胞学等检验,并提供检查范围内的医学咨询服务,包括对于结果的解释和提供进一步诊疗建议的学科[1]。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扎实的医学检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临床沟通能力,能胜任各级医院、血站、高校及防疫部门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室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2]。20世纪50年代始,分子生物学即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与生长点,随着其理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渐成为临床检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且逐步形成了“分子诊断学”这一重要的学科分支。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免疫学、生化、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分子诊断的前瞻性、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使得其临床意义在于不仅能够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确切诊断,而且还能确定个体的疾病易感性以及疾病分期和分型、风险评估、预后判断以及疗效的动态监测等,因此分子诊断学实验技能的训练就直接决定了培养的医学检验学生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3]。

1 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整体上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本讲义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粉笔+黑板+口头讲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内容陈旧,在学生来看,是以背书为主,较难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分子诊断学实验在所需的硬件设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加之对授课教师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要求也较高等原因,使得实验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教学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单纯地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以验证理论为目的,学生机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骤进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为了后续学科的学习和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级检验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运用趋于综合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环节。

2 优化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经验,笔者认为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2.1 多媒体组合教学

医检专业本科教育开设分子诊断学时间不长,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其中实验教学软件这方面就比较欠缺,国内目前难以购置较好的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影像教学片,创作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应用型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将提高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为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提供较为理想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大屏幕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整体组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和电视教学片等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规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知识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等,这样学生可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实验技能的理解。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外,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向学生展示现代分子诊断学研究设备、新的研究技术以及受实验条件、学时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掌握规范正确的操作,又可在网络上模拟整个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达到加深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整体认识和掌握常用疾病针对性实验室检测的目的,实现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大家共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改变,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并可实时进行[4]。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2 分组讨论

在实验前可设置与实验相关的临床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针对预设性问题、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异常的结果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不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和结果的理解,还可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3 双语教学

根据实验相关内容,结合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和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双语教学有利于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指导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

2.4 实验报告论文

采用论文的形式写实验报告,根据原理、操作步骤,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充分论述,借以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可为日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5 完善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能与临床学科通汇贯通的先进性、临床型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国家批准的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另外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到综合性实验中,用新颖、前沿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主动性。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按教学规律和大纲要求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选择临床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关键技术为题材。

拟为:(1)质粒DNA的提取;(2)真核细胞DNA和mRNA的分离纯化;(3)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4)DN段的连接;(5)核酸的鉴定;(6)重组质粒在体外的表达;(7)表达产物的分离和纯化;(8)Western blot;(9)转化与转染;(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1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丙肝病毒RNA;(12)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13)CD4+CD8+绝对计数;(14)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15)DNA指纹分析;(16)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离、纯化、酶切、连接、鉴定与表达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的技能训练,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临床上用于绝对定量病患体内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细胞术属于临床常用的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是综合性实验,包括提取小鼠组织DNA、匀浆、测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3 结语

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涉及的医学领域和检验项目日益增多,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需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所以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教学意识也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胜任和适应现代检验医学的临床实践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佩安,孟祥香,江新泉.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教育改革[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1):12-14.

[2] 张玉心,段巧玲,石莹,等.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20-922.

第12篇

关键词: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18-02

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包含了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体系,故其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生产第一线后的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水产养殖及相关专业的共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本教学团队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水生动物病害很感兴趣,但也担忧所学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脱节,非常希望有机会参与疾病诊疗全过程,提高实战能力。天津农学院水生动物医学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积累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生产单位的认可。

一、整合与临床诊疗直接相关实验内容,使技术连贯完整

水产动物病害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的内容和技术包括:疾病发生

时水体和水生动物现场调查和观察方法;关键内容问诊及信息收集记录,养殖记录表格分析;水样和病料的采集和运输;病料的实验室检查内容和方法;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综合分析疾病发生原因,初步诊断疾病种类;根据诊断结果,筛选、制定治疗方案并小范围实施;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评判;总结疾病诊疗流程和主要技术点,形成病例诊疗报告。因此,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最紧密相关和最连贯的技术分别包含在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药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紧密相关课程实验里,故水产动物病害学临床诊疗技术势必与这些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有相交和重叠内容。将分散地包含在《微生物学》、《病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课程里的实验内容整合成独立开课的《水产动物疾病实验》课程,并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设计,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将病例检查和诊断技术连贯,既可避免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交和重叠,又可弥补各自课程实验时间不连贯和实验时间不足问题,避免实验检材浪费,更重要的是让原来碎片化的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免疫学和水产动物病害现场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增强了水产动物病害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技术的连贯性、完整性,使学生所学技术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

二、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整合提升

以天津市水产养殖和生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水产养殖重点学科为依托,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仪器设备完备的水生动物病害实验室和设备先进的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吸收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实验教学活动,实行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业余科研活动提供方便。

三、广泛收集、精心制作实验教学素材

水生动物病害实验教学需要大量而齐全的第一手教学素材,如病变标本、病理和病原体装片等,由于各种原因,这类素材已很难购买到。本教学团队充分发动学生在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实习等实践环节,甚至通过毕业后进入生产一线的校友广泛收集第一手病例材料用于实验室诊疗教学,并尽可能地将其制作成能长期保存的病变标本、病理切片和病原体装片用于以后的实验室教学。

四、建立持久稳定的现场实践教学基地

水生动物病例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几乎很难在被安排的实验课上见到被计划和被安排的活体病料,更谈不上现场实践教学,再加上水生动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复杂,病原体只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实验室有限的标本和装片观察与实际生产中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学生面对实际生产出现的疾病问题时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识。因此,通过与养殖企业(户)长期稳定合作,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空间和时间延伸到生产第一线,让学生现场实地参与水生动物疾病诊疗的全过程,对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胆识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1.疾病发生时现场诊疗及采样实践。天津农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已与很多水产养殖企业(户)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水生动物病害的现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方便。

现场实践教学操作流程如下:组织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大三学生报名将学生分组设计日常养殖管理表格每组对应联系水产养殖企业(户)发放养殖表格并不定期地走访养殖基地,了解养殖情况。

疾病发生时,指导学生现场对水生动物病害病例全程跟踪及诊疗,创新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与养殖企业(户)的合作模式,将课堂、实验室和生产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大大拓宽了水生动物病害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强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的客观真实和实用性,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水生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体系。

2.水产动物生产全程疾病预防管理实践。将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驻点养殖企业(户)全程深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为日后就业和自主创业热身。在日常管理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每天需生态防病管理、疾病发生前判断与预警、防治药物购买、储存及使用等全程病害监控和防治,并通过该平台在病害防治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性实验研究,显著提高了其独立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

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充实水生动物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素材资源库,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病例图片及影音内容,进一步充实实验内容,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和信息检索能力,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之成为能够为多层次教学――科研共享的水生动物医学资源库。通过多媒体放映数字化素材及图片,学生不仅对病症和病原体有形象、具体生动的认识,对病害的特征印象深刻,更是使水生动物医学病例教学摆脱了病害发生的季节和地域限制,使学生对病例的见识更多更全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六、建立公正客观可量化的实验实践考核标准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实验考核办法能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实践能力考核为重点,建立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实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验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基础内容实验报告成绩、实践性综合诊疗报告和实验考试命题五部分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操作规范等方面,在设定的平均基础分上增减。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操作正确规范与否,操作速度及细节,每个考试项目设定时间,在设定时间内外增减分。如随机抽取没有标签的病原装片、病理切片或病害标本,通过肉眼和显微镜对样本进行观察后,现场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等。基础内容实验报告和综合诊疗报告成绩包括结果过程描述、数据处理、结论准确度、结果分析和对实验的不合理性提出的改进意见,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考试命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逻辑分析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部分考核先独立后统一,考试成绩分别计分,再根据各部分成绩在总成绩里所占一定比例,得出实验实践总成绩。

参考文献:

[1]杨道兵,陶鹏,杨秀芹.水产类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8):64-67.

[2]丁淑荃,魏建忠,等.水产养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5):8l-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