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抽血室护士总结

抽血室护士总结

时间:2022-11-01 03:23:07

抽血室护士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抽血窗口;矛盾冲突;因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9-01

门诊抽血室担负着所有门诊病人血样标本采集,是对外展示医院形象,树立医务人员良好形象的窗口,是患者就医的重要要途径之一。门诊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组成比较复杂,环境噪杂拥挤,护患沟通不良是产生矛盾冲突的直接相关因素,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1 矛盾冲突相关因素分析

1.1 当采血时,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烦躁焦虑的情绪,容易造成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矛盾的发生。护理人员在采血时技术不娴熟。说话生硬、冷淡,操作,技术不熟练,解释不到位,不能一针见血而多次穿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从而使矛盾发生。

1.2 在为小孩患者抽血时,护士如不能一针见血,着急的患儿家长会产生不满情绪,引发矛盾冲突。

1.3 当患者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拿不到化验单时,如果不做好解释工作,易引发矛盾冲突,尤其急诊患者的处理和拿取化验单的问题上也容易发生矛盾。急诊患者总认为自己的病情比较重,在采血检查时应优先考虑,优先处理。而采血及拿取化验单是需要过程的,但患者不理解,总希望立即拿到化验结果,等候时间稍长就会质问护士,甚至大喊大叫,引发矛盾冲突。

1.4 患者对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以及环境不够了解,看病、挂号、交费、抽血、拿药处处排队,延误看病时间,容易产生烦躁情绪,病人等待时间稍长就心生不满,在采血时,护士稍有怠慢即进行谩骂,引发矛盾冲突。

1.5 医院的环境及设施条件不足,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医生开具的化验单书写不清晰,发生收费错误,使患者在诊室、收费处以及采血室之间来回奔波,产生焦急、烦躁情绪,引发矛盾冲突。

2 护理干预对策

2.1 病人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等各不相同,抽血时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烦躁、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晕血晕针,护士仔细认真和蔼亲切询问病人是否空腹、化验单有无遗漏 ,耐心听取病人的陈述,注意收集病人信息,主动为病人提供护理需求服务,为病人营造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交代清楚化验结果领取的时间,地点态度和蔼,语速适当,在整个采血过程中,倾注真实情感,全神贯注的关注患者,通过目光的接触,语言的表达,以及护士的微笑,强化有声语言交流,准确的传达你对病人的真心关怀(1)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服务用语规范手册》,通过微笑服务把亲情服务送给病人,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使病人需求得到满足。

2.2 单设儿童采血窗口,请经验丰富的护士在儿童采血窗口采血,在为患儿抽血时,护士要有高度责任心、技术过硬,在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再给予穿刺。耐心细致地确认好血管后再进行穿刺,穿刺后给予有效按压,使患儿家长觉得很重视的同时还要对患儿进行语言安慰,转移注意力;这样让患儿及家长首先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可避免因抽血不成功而引发纠纷。

2.3 不能如期取到验血报告而来抽血室询问时,护士一定要热情接待、态度诚恳的帮助患者查询化验单。查询后如化验报告确实尚未发出,护士要耐心向患者解释并主动告知患者可以电话告知或邮寄化验结果。免除患者再次来院奔波的麻烦,设身处地为患者解决问题,把病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视之为亲人,(2)取得患者的理解,从而避免纠纷的发生。

2.4 抽血室护士要维持好抽血患者的秩序,对于不按规定排队的患者,每一个护士都要面带微笑,用温暖、适度的语言提醒其按序排队如患者确实有特殊情况:如病情危重或必须按规定时间点抽血时,护士要耐心向其他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增进相互的理解。同时完善抽血前的准备,安排专门护士给予穿刺,实行弹性排班,合理应用人力资源,缩短等待时间,解决矛盾、提高工作效率、使患者满意。

2.5 检验科引入了条码系统,病人抽血前使用磁卡产生条码,检验人员根据条码输入病人信息由专人负责贴条形码,阅读病人信息,扫描条形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未缴费或漏缴费的患者不愿再去排队缴费,护士应热情,主动帮患者去缴费;若抽血患者排队等候的较多,护士可先行给患者抽血,然后再让其去补交费用,这样患者比较容易接受。在抽血室放置醒目标志 “请依次排队”、“收费处请向前走50米”,“抽血后请持续按压3~5分钟,勿揉”、“抽血项目取报告时间”等。及时提醒抽血患者,帮助抽血室护士尽好告知义务,避免纠纷发生。

3 体会

门诊抽血室护士工作在医院第一线,每天都直接与各种患者接触。抽血对每个患者来说,都是一种心理刺激,所以门诊抽血护士不仅要技术过硬,一针见血,细心,耐心。还要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细心观察,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使其感到心情舒畅、心理上得到最大满足。门诊抽血室护士要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患沟通,注重护理质量,实施健康教育。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有效的防范护理纠纷,无护理纠纷投诉,使患者满意,提高医院声誉。同时拓宽知识面,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能力,满足患者要求并争取超越患者希望,更好地塑造医院窗口形象,提高门诊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凤琴,赵重华.护患沟通在门诊治疗中的重要性和方法[J].中国医学丛刊2002.(6):96.

[2] 邓小岚,提供亲近服务,提高门诊护理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 2004,(3):25.

第2篇

【关键词】 门诊检验报告;管理

门诊检验报告的管理,历来是门诊令人头痛的大问题,以往由于检验报告误发、丢失、破损等原因,引起医患矛盾、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此外,由于我院地处滇南边境地区,患者主要来源于边境城乡镇,且少数民族居多,患者就诊时,语言交流仍存在困难,造成患者对检验报告误领、丢失。我院为体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对门诊检验报告的管理做了一些改进,既方便就诊患者,又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从而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管理方法

1.1 加强抽血室护士的责任心 门诊抽血室是患者流动量大、较集中的“窗口”之一,特别在患者就诊高峰期最为突出。所以我们要求抽血室护士严格遵守抽血室各项规章制度,对待病人做到有耐心、有爱心、有热心、有同情心,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认真查对确保标本与检验单准确无误。

1.2 建立“一卡两登记”签名制度 为了便于抽血室护士给患者交待的有据可查,患者又能明白,我们设计印制了取检验报告单的通知卡,此通知卡中包括患者姓名、采血时间、采血护士签字,以及患者的检查项目和对应的取检验报告时间,备注了取报告地点、咨询电话等。护士抽血后在通知卡上填写以上项目并发给患者,患者凭卡在咨询台领取报告单。“两登记”一是送血登记,抽血室护士抽血后登记患者姓名、检查项目及总抽血人次数与检验科交接签字;二是取报告单登记,查对报告单是否与送的血标本相符,并与检验科核对签名;这样使抽取标本领取报告单等环节清楚,责任到人,一旦发生问题便于查询。

1.3 提高咨询台护士的服务质量 咨询台护士负责从检验科领取检验报告单,发现问题及时与检验科沟通、联系。为方便患者查找检验报告单,我们还增加了电话咨询、电话通知、邮寄检验报告等告知检验结果的服务。并要求咨询台护士会看各种检验报告单,掌握各种数据的正常值,能给患者做常规解释及就医指导,对长期未能领取和滞留的检验报告单,咨询台护士按照时间整理成序,装在信封袋内保存以免丢失,以备患者随时领取。

2 体会

2.1 加强门诊检验报告的管理,是门诊护理服务的重要环节,此项工作看似小事,实则责任重大,如果因工作疏忽造成检验报告单误发、丢失,极易引发护患纠纷。患者等待检验结果的心情在切,若找不到自己的检验报告单,心情会异常急躁,对自己病情产生更多忧虑,进而表现出不满情绪,即使护士帮他找到检验报告单,或做了解释,但耽误了患者就诊时间,患者还可能怀疑检验报告单结果的可信度,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就医情绪,也会影响医院信誉。

2.2 加强抽血室和咨询台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是预防因检验报告单引发纠纷的重要措施。抽血室护士在工作人员少、患者多的情况下,更要做好查对工作,也免弄错标本,并给患者耐心交待清楚。咨询台护士应具有高尚的医德修养、充满服务“四心”,对待患者一视同仁,而且能忍辱负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遇到问题要耐心解释,想办法为患者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求咨询台护士,不只是单一发放报告单,还能给患者做初步的就医指导,使我们的服务更具人性化。

第3篇

【关键词】抽血室护士;职业危害;分析;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6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01-021针刺伤

1.1危害据美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测,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原因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发生暴露后感染HBV的几率:6%-30%;感染HCV的几率:3%-10%;感染HIV的几率:0.2%-0.5%。

产生致命后果的同时可造成受伤者严重而持久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

1.2因素

1.2.1对于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医务人员不熟悉职业损伤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不重视自身保护,对针刺伤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1.2.2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而造成针刺伤其中,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工作忙碌时,仓促的针帽回套更易发生针刺伤。

1.2.3用具不符合要求安全用具的投入不够,未购置足量的、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利器盒,采血针头两针之间的软管距离过短或材质过硬也是导致针刺伤高发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1.2.4不良的工作习惯如污染针头的处理都是习惯性、随意性、机械性的;抽血拔针时往往图方便不抓针柄,拔除后针尖旋转刺伤操作者及患者,笔者曾因这种不良习惯被丙肝患者针头刺伤。

1.3预防

1.3.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介绍各种容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特别是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达到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害,增强防护知识,做好职业防护的目的。

1.3.2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几率,如提供便于丢弃利器的容器、使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征集抽血护士对采血器具的要求来采购等。

1.3.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改变不良的操作习惯护士要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工作流程要严格、规范。在接触患者的血液时,要记得带上手套,将使用过的针头进行分离并且妥善处理,为了避免被血液污染,医护人员要带上手套,带上手套的被污染的概率会不带手套降低5成左右。经过使用过的针头或者其他医疗垃圾要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进行统一销毁,当护士抽血完成时为了避免刺伤患者,护士要将针柄握住,处处为患者考虑。

1.3.4对于高年资护士或工作任务繁重时,自我保护意识减弱因为操作熟练,在患者集中、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为了急于缩短病人排队等候时间、随意简化流程、不正规操作。除加强感染控制的监督外,在抽血高峰时,应采取弹性排班、增派人手,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1.4处理

1.4.1当不慎发生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保持镇静,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清水及肥皂液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

1.4.2填写报告卡报院感染科对乙肝或丙肝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抽患者血对比。乙肝阳性患者锐器刺伤后,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丙肝阳性患者针头刺伤后,查抗体的同时要查HCV-RNA。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

1.4.3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通知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尽快请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评估,并在24h内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第4、8、12周及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呋定)每日1片。2其他

2.1危害及因素

2.1.1化学性危害抽血室常用的化学性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等,均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刺激黏膜引起胸闷、头痛,甚至哮喘、肺水肿,同时引起细胞突变,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洁芙柔速干手消毒液和洗手液均可引起皮肤干燥和皮肤刺激等现象。

2.1.2生物性危害来自生物性的危害,在抽血室经常有患者进入或流出,室内的空气不流动或较为封闭就造成了室内的病源的微生物比较多,人员密集和加速会造成微生物的传播,这样就加重了对来抽血的人群的呼吸道的传播、感染。

2.1.3生理性危害在门诊进行抽血的护士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群,长期的站立就会导致下肢静脉曲张。这是由于下肢的静脉血液流动不畅,经常如此会导致下肢淤血。并且抽血的职业病,在给病人抽血时固定的姿势会导致颈部肌腱肌肉疲劳,长时间就会压迫颈部周围的神经线和脊椎动脉,严重时会导致颈部周围组织水肿,最终形成颈椎病。

2.1.4心理社会性危害门诊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每天进行抽血人数非常多,护士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就会导致神经劳损、疲劳,高节奏的工作还会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

2.2预防

2.2.1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抽血室工作流程并张贴在抽血室窗口,让患者了解抽血的流程,从而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2.2.2定期通风透气进行空气消毒时,选择午休和下班后,既保证了感染管理要求,又保护了工作人员,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

2.2.3化学性危害的防护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使用消毒剂处理血污擦拭台面时,应戴橡胶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2.4生物性危害的防护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减少医院感染,应用消毒隔离措施保护医务人员。如果不慎被特殊病人的血液、体液所污染,做好清洗消毒及跟踪。做到基本防护措施,洗手和手消毒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一项措施,连续操作中使用快速手消毒剂,减少感染机会。因此,认真做好七步法洗手、戴口罩等。

2.2.5生理性危害工作中应重视姿势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保持良好工作姿势,适当的活动肩膀、颈椎、腰部等。长时间站立时,可两替支撑身体,下肢适当原地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静脉淤血。回头取物时,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生活上注重营养,吃好早餐;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预防生理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2.2.6心理社会性危害加强心理训练,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待病人热心、耐心、爱心,同情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合理安排休息,娱乐身心,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有弛,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到最低。3小结

抽血室护士应高度重视护士职业防护问题,充分认识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通过加强防护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规范操作,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树立全面性防护概念,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治疗体系,从而将职业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参考文献

[1]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2]王英,岳秋菊.针刺伤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5月第9卷14期

[3]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3-174.

[4]尚德慧,刘玉辉.门诊采血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10(5):262-263.

[5]陈燕玲.预防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20-1121.

第4篇

[关键词] PDCA;满意度;检验科;抽血;优质服务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121-03

患者满意度是指人们由于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等诸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期望,基于这种期望,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进行的评价[1]。它可较客观地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金标准”之一[2]。在各大医院检验科门诊窗口存在患者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复杂、窗口抽血和咨询人次多、直面患者压力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3],为提高检验科门诊窗口的患者满意度,我们实施PDCA循环管理,通过对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来评价检验科门诊抽血窗口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5~8月、2012年9~12月、2013年1~4月三个时间段总共1 453例检验科门诊抽血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男690例、女763例,年龄>60岁583例,

1.2 方法

成立PDCA管理小组,于每周一和周三发放30张满意度调查表,在检验科抽血窗口设立意见箱(每4个月放30张)。每月底统计数据,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和整改会议,做好思想动员,增强服务意识。每4个月做一次PDCA循环。

2 PDCA循环管理方法

2.1 计划(plan)阶段

2.1.1 调查现状 PDCA管理小组把可能影响检验科门诊抽血窗口患者满意度的因素进行细化,分为检验流程、抽血等待方式、服务态度、穿刺技术、窗口标识、告知与指导、取化验单方式和综合满意度等8个方面,并将患者的评价设置为满意、较好、一般、较差和不满意等5个等级,以便患者能对各个细节进行评价。2012年5~8月实施第一次PDCA,于检验门诊窗口发放调查表480张,有效回收470张(回收率98%),意见箱收到意见15张(回收率50%),总计485张。见表1。

2.1.2 原因分析 从表1中分析检验科门诊窗口满意度在70%以下的主要有对窗口服务态度、对抽血人员的穿刺技术、抽血人员告知与指导、综合满意度这四项。深究其根源在于原来采血的检验人员被抽血护士代替,部分抽血护士服务意识不强,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感受。并且门诊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带教不到位,开展业务学习还做得不够,开展感染消毒、礼仪知识[4]、沟通技巧[5]、心理护理[6]等方面技能的学习还不够细致。客观上检验科门诊患者多,咨询人次多,人流量大,人员结构复杂,抽血环境吵嚷,直面患者压力大且工作强度高。

2.1.3 制定措施 ①强化服务意识的教育,统一服务的文明用语[7]:您好,请出示您的卡和发票;请卷高您的衣袖;请按压棉花5 min切勿揉搓;请清点您的物品以免丢失等。②加强业务学习,增强专业技能,开展沟通技巧、礼仪知识、感染消毒知识专题讲座。③做好检验人员一对一带教抽血护士工作。安排时间让抽血护士参观标本分离工作室,检验工作流水线,定期开展专业主题讲座。④针对客观问题,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增开门诊抽血窗口、急诊抽血窗口、老幼优先抽血窗口[8],提高职业技能,提早上班和整理好所需物品,加快动作,微笑服务,亲切回答,真正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2.2 实施(do)阶段

①思想动员:召开包括抽血护士在内的全体检验人员会议,由质量管理小组向全体人员讲解下一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及工作措施。把改进门诊抽血窗口的满意度做为年度考核的硬指标。②业务学习:每周五中午业务学习,主管检验师轮流开展沟通技巧、礼仪知识、感染消毒知识等专题专业技能讲座。③交流沟通会议:于每月28号开一次交流沟通会议,对意见箱里的投诉、门诊窗口的护患矛盾冲突个案进行讨论,分析最可取的处理解决办法。奖罚分明,对投诉少的护士给予表扬和绩优考核。④继续做好门诊窗口患者满意度调查,开展人性化服务。⑤开展各项便民措施:如导医台免费代寄各种检验报告单及提供一次性口杯、热水、电话、抽血常识资料等。⑥重新制作安放窗口标识,使其规范化、统一化,制定窗口服务标准并公示于患者,检验科门口开设检验知识专题宣传报。

2.3 检查(check)阶段

①由检验科门诊组长带领质量管理小组每周一、周三检查门诊窗口服务情况1次,发放调查表情况,询问患者对窗口服务的满意与不满意情况,做好个案投诉记录。②每月由质量管理小组数据管理分析员收集好调查表,反馈出患者不满意度,在每月的交流会议上讨论、解决并加以持续改进。③每月进行一次窗口服务技能考核,通过笔试、口答、当面实践考核等形式提高全体检验及抽血护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④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反馈检验科门诊服务质量。

2.4 总结(action)阶段

经过2012年5~8月、2012年9~12月、2013年1~4月三个阶段的运行,分别对我院检验科门诊485例、482例、486例患者共计1 453例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意见征求。其中2012年9~12月发放480张调查问卷,收回476张(回收率98%),意见箱收到意见6张(回收率20%,其中1份是感谢信),共482例患者;2013年1~4月发放480张调查问卷,收回479张(回收率99%),意见箱收到意见7张(回收率23%,其中5份是表扬信,2份是感谢信),共486例患者。结果见表2及表3,满意度从原来的62%提高到89%再到98%,不满意度则由原来的12%下降到6%再到0%。

3 讨论

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又称戴明循环,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首先开发、后经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大力倡导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9]。它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实践证明了的非常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之一,其程序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均受到医院管理者的普遍关注[10]。检验科门诊窗口是检验科的直接面对患者的服务窗口,患者对窗口的满意度直接反映患者对整个检验科甚至整个医院的满意度,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设施有限的条件下,怎样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这是个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我院检验科经过一年来三次的PDCA质量循环管理,不仅有基于现状的检验流程、抽血等待方式、服务态度、穿刺技术、窗口标识、告知与指导、取化验单方式和综合满意度等8个方面的科学调查,还有强化服务意识教育、加强业务学习、增强专业技能、开展各种专题讲座等具体的改进措施,并有强化措施的追踪落实与效果评价,患者满意度不论是综合满意度还是单个项目都得到了提升,特别是综合满意度从62%提高到89%再到98%,综合不满意度由原来的12%下降到6%再到0%,可见PDCA质量循环管理在提高检验科门诊窗口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是有效的,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在PDCA循环的实施过程中,PDCA管理小组成员掌握了用PDCA的原理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增强了质量持续改进的意识。同时,抽血护士的职业修养也有所提高,使其养成了以患者为中心、以高超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来满足患者需求的工作理念。另一方面,通过PDCA的多次循环,抽血流程得到了持续改进,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检验项目TAT时间也得到了持续地缩短,使得患者及时得到诊治。这些都为提高患者满意度打下了基础,从而提高了科室形象、改善了医患关系,得到门诊患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李玮婷,姚君,苏蕴,等. 论新医改形势下病人满意度工作的改进思路[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200-202.

[2] 刘春慧. 某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5):705-707.

[3] 李惠锋,苏永利. 浅谈门诊采血室发生护患矛盾的因素及防范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4):143.

[4] 王俊蕾. 抽血窗口护患矛盾冲突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89.

[5] 董文琴,谢丽珍,吴华英. 人性化服务在优质服务护理的应用[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295-296.

[6] 童述超. 浅谈静脉采血病人的心理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9):184-185.

[7] 杜艳丽,曹小丽,毛丽红. 护理服务“三句话”在抽血室的应用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5):95.

[8] 李为芳,周曼颖,胡素琴,等. 门诊抽血室流程改进与管理实践[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3):305-306.

[9] 何少雄. PDCA循环用于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23):61-62.

第5篇

体检是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一项预防保健措施,其目的是对人体健康状况的了解,从而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否能顺利进行健康体检,关键是应设计一个科学的流程管理。统一的体检标准和严格的体检工作流程、体检流程的护理管理与体检质量密切相关。现将如何加强护理管理做好体检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1体检工作的特点

1.1季节性在北方因气候原因,个人体检以及各个单位的体检一般安排在每年6月中旬~8月底,11月中旬~第二年1月中旬。

1.2工作集中性在一年内短短的7~8月份时间,安排多个人、多单位的体检工作,做好计划统筹安排十分关键。

1.3体检项目多样性各个单位依据自身经济状态、人员年龄特点、工作性质的不同,选定的不同检查项目,导致体检项目差异大。检查项目分成各种不同的检查套餐,加强各个环节的把关,保证检查的准确无误。

1.4受检人员多样性受检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职业等的不同导致的对体检工作配合差异性大。而且均为陌生面孔,及时掌握体检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不当局面,达到良好沟通、默契配合。

2体检流程的护理管理作用

2.1体检前的护理工作流程

2.1.1预约须提前3天到办公护士处预约,办公护士负责填写团体体检预约安排表,包括单位名称、预约时间、体检时间、体检人数。根据体检中心的接待能力合理安排,按体检合约填写体检通知书,包括体检具体时间、项目、注意事项及要求,并交给体检单位联系人。体检单位根据体检通知书要求,在体检前1~2天将体检人员姓名、人的电话,以便随时取得联系。

2.1.2准备体检组护士提前1天做好准备工作,包括:(1)体检表:按要求填写单位名称、体检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项目,盖体检章,并按体检名单排放编号,以便快速查找。(2)物品准备:各班护士检查备好相应物品,如:采血针、血压计、体重计等。根据人员情况分配抽血、测血压、身高、体重及导诊护士等工作。若有行动不便,备好轮椅或特殊照顾人群建立起临时绿色通道。(3)体检前一天通知餐厅经理按体检人数准备早餐。(4)需到其单位体检时要联系车辆并装备有关仪器物品。(5)检查各诊断室、检查室内设备是否齐全。

2.2体检中的护理管理护士指导、协调体检全过程,保证体检过程的顺利进行。

2.2.1安排好导诊工作专职导诊护士在体检的每个环节热心为大家服务,合理分流受检人员,以便对体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2.2.2分组体检把受检人员按项目如:胸透、抽血、测血压、身高、体重、心电图、超声、查体等分组分开,体检人员及时间合理安排,做到不拥挤,不扎堆,保证体检过程快捷、有序进行。

2.2.3把好抽血管理关因为抽血检查项目繁多,并且不能马上得到结果,大量体检本的填写;试管的保存;实验、化验单的发送过程中最容易出差错,各个单位分窗口抽血,一个单位若项目不同以分类抽血法,抽血者和编号者严格三查七对,收回体检表编号与抽血编号相一致。每个人的体检本上都有与体检流程相同的体检项目,做完一项后做出标识,这样既清楚又不容易出现错误。

2.3体检后的护理管理(1)体检当天下午护士组将各科交来的体检报告进行汇总和整理,如当天体检结果不全应妥善保管体检资料。(2)粘贴化验单也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对姓名、年龄、性别、单位有误差的化验单及时与单位联系,核实无误。对各个环节责任到人,把好每一关。(3)营造和谐、有序、愉快的体检氛围。教育每个参加体检的护士,对受检者文明用语,微笑服务。如:在操作前要说“请”字;操作完毕后要说“下一步请做××检查”;抽血后要说“请屈肘按压5min”;对受检者提出的疑问,及时耐心地解答;对情绪急躁、有误解的受检者,及时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年常规做1~2次健康体检,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推行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的新观念上,全面提升预防保健服务能力,以健康为中心,建立综合性、连续性的全程保健服务模式,真正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如何在短时间做好大批量的体检工作,是摆在护理人员面前的新的课题,根据了解受检人员的特点,准备好体检物品,统筹安排好护理工作,指导、协调、安排体检的每个环节,营造一个和谐、有序、愉快的体检氛围,保证体检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海生,张宝金.健康体检的流程管理.华北国防医药,2006,18(3).

第6篇

关键词:检验血样 凝血 溶血 原因 预防

检验血液是临床上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血样的准确无误是及时诊断疾病的前提,因此在对血样进行实验分析前保证血样的质量应该得到所有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7月到2010年12月体检科采集血样标本2036份,其中出现凝血152份,溶血血样48份。

1.2研究方法

   由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的溶血凝血样本采血者及护士长共同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分别对患者的自身状况、采集血样的时间、工具,采集的血量以及送至检验科的时间等进行调查记录,最后汇总来探讨血样溶血凝血的原因并按照实际情况实行预防措施,于2011年1月至6月所采集的血标本用改进的措施验证是否合理有效。

2、研究结果

2.1采血患者自身的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引起血样出现凝血溶血的常见原因为患者采血之前进食或饮水,临床采血时间一般都是清晨空腹采血,因为进食后的不同时间内,会引起血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有较大波动,例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及氨基酸等,而饮水又可使血液暂时性稀释,为了尽可能取得检验条件的—致性,临床采血样原则上必须坚持空腹采血[1]。由于患者自身血液粘稠度较高极易导致采血后血样迅速出现凝血或患者血液循环较差、组织内缺氧,使血细胞极易破坏出现溶血。

2.2医务人员操作方法的因素

2.2.1血样出现凝血是指真空管内的血液样本析出不同程度的纤维蛋白或者出现部分血凝块。由于采血工作操作不规范引起凝血血样86份,占56.5%。出现凝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护士技术不熟练、患者血管细等原因使抽血时间过长,血液在注射器里时已出现凝固,如果患者血液粘稠度较高,采取小针头采血也会使血液长时间不易抽出而出现凝血;由于护士未考虑采血试管的公称量,抽出血液过多超过试管的公称量,导致血液不能充分与试管内的抗凝剂接触,出现凝血;护士在抽完血液后异常开取采血管瓶塞带出部分抗凝剂,使试管内的抗凝剂的量不足,不能起到预期的抗凝作用;注入血液后没有及时混匀抗凝管或混匀方式错误,使血液未能合理的与抗凝剂混合。

2.2.2血样溶血是指血液标本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破裂,血细胞中的成分进入到血浆或血清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溶血的标本为88份,占57.9%。出现溶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采血试管过多,采血后血样不够分配各个试管中,采血真空管中还存在一些剩余负压使血细胞在压力中破裂;将血液由注射器注入采血管中时,注入速度过快、力量过大,血液通过狭小的针尖受到压强较大,血细胞出现破裂;使用采血器采血时,由于采血器不合格导致血液抽取缓慢且含气泡,血细胞受到破坏;抽血时使用止血带过久,组织缺氧破坏红细胞[2];抽血后混匀试管的方式错误或强力震荡试管。

3、 从根本上预防血样出现溶血凝血等质量问题

通过对出现凝血溶血主要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样本在实验分析前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的操作不规范,使血样在采集和运送过程中出现凝血溶血等影响检验结果的质量问题。因此,护士必须掌握准确的采血知识和熟练的采血操作方法。医院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培训课程,对常出现血样质量问题的科室重点培训;培训课程要具体、实用,可以采取现场操作指导,也可以是视频教学;培训内容要多样化,不仅包括影响血样质量的因素分析还要包括各项先进预防措施;培训的方式可以是检验科对全院护士集中培训,也可以是各科室单独请检验人员授课培训,现在还有很多医院实行检验科将采血技术录制成视频放在院内网站上,供全院护士学习参考,并随时更新。医院还要印制全面的《检验标本采集指导》,详细介绍每一种采血项目的采血量、采血时间以及抗凝、EDTA等相关事宜,特殊的采血项目要单独列出注意事项,发放到每个科室,令其贴挂在处置室醒目的位置。

4、预防方法及对策

4.1对于需要采血的患者在前一晚进行常规健康指导,嘱病人在晚上10点以后尽量不进食、少饮水,清晨空腹采血。

4.2注意保持病史温度不宜过低,在冬天时采血之前可给患者在即将采血处热敷,外周静脉采血困难者可考虑经股静脉穿刺采血。

4.3对于血液粘稠患者采血时应选用合适的针头,21号和20号均可,穿刺失败及时更换针头,采血时间一定要短,不要超过3分钟,采血后立即注入抗凝管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及早送到检验科,避免时间过长出现凝血。

4.4为血管有损害和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采血时,扎止血带尽量不超过1分钟[3],不要过分用力拍打穿刺部位,穿刺成功后及时松开止血带。

4.5血液抽取后及时注入试管内,注意在注入的时候针头应该紧贴试管壁缓慢注入,防止混进泡沫,若使用真空采血装置,应遵守真空采血先采血清管后采抗凝管的采血顺序,采血完毕后,缓慢轻摇试管8次以上,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匀。

5、实践成效

    在各种改进措施实行后,在2011年1月至6月的3721份采血标本中,溶血出现率为2.81%,凝血出现率为1.35%,血液标本出现质量问题的比率大大的降低说明了采取的预防措施是有效的,应该继续推广执行。

结束语 血液检查结果对于病情的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准确程度决定着病情的诊断方向,临床上常常出现血液未实验分析之前质量发生变化,而主要因素往往是由于我们的义务工作人员工作疏忽、技术不熟练、业务不精所造成的,这样不仅令患者再一次承受痛苦还会使患者对医院失去信任,故医务人员应该不断探索研究造成血样凝血溶血等血样变性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加以预防,以为病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罗翔宇.探讨检验血样凝血溶血常见原因及对策[J].中外医疗.2009年第36期

[2].成翠香,乔敏,巨宝兰,马涛.真空采血标本溶血与凝血原因分析[J].2004年12月

第7篇

1护士没有很好地履行对患者的告知义务

临床上有很多护士总是很简单的向患者嘱咐:"明早不吃不喝,要抽血化验",却不详细介绍禁饮禁食多长时间,能否抽烟喝茶或者晨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患者做到了上述要求,但没有告知药物特别是口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对患者的告知义务履行不周到,导致患者准备不足,结果检验报告失真引起误诊、误治或者因复查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等,加重了医患关系的矛盾。应对措施:加强医疗风险意识,认真履行对患者的告知义务,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起居及生活习惯,规范患者采集标本前的某些行为。例如:化验前三天宜清淡饮食,不抽烟不喝酒不饮浓茶,保证充足的睡眠。检查前不宜剧烈活动。餐后血糖要记准时间。采集血培养要掌握最佳时机(寒战和发烧开始出现30~60min内)。激素水平测定的特殊要求(如性激素全套在月经期第3天采血,皮质醇分上午8时和下午4时两个时间段)。还有一些特殊检查的要求,如查高血压三项和醛固酮应用专用试管且避光,还要分立位和卧位采血。

2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在工作中,很多护士粗心大意,贴错条码纸或用错试管,采集标本后又不及时查对,导致标本错误难以查找,患者因此怀疑检验报告的真实性,产生不满情绪,对医院不信任,甚至发生医疗纠纷。应对措施:(1)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教育,学会换位思考,把患者当亲人,认真负责,耐心细致。(2)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及检查项目,在患者采集标本前、中、后一一核对,准确无误方可继续操作。(3)若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发现有误应及时更正,并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获取患者的谅解和配合。

3护士操作技能不强,补救措施欠佳

很多临床护士基本操作技能不熟或者经验有限,采血一次不成功,需要两次或三次采血。婴幼儿采血时对颈静脉、股静脉的穿刺不熟练,造成二次损伤。做动脉血气分析时,对动脉的穿刺不准或穿刺成功后压迫止血不到位,发生血气标本漏气需重新采集,没有保证标本在采集后15min内送检使检验结果出现误差。诸如此类因护理操作水平的问题引发的护患矛盾更让患者信不过医院,容易加重患者的怨医情绪,导致严重后果。应对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基本功练习,不断提高护理技能;另一方面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婴幼儿股静脉和颈静脉采血难度大,患儿恐惧、烦躁,家属心里担忧,有刺伤股动脉引起意外或刺激迷走神经致使婴幼儿心率突然减慢出现暂时意识丧失的危险[3]。所以婴幼儿采血前一定要仔细查找,选择最容易成功的静脉采血。必须穿刺颈静脉或股静脉时,一定要掌握部位和进针方法,误入动脉时,应当采取长时间压迫方法止血,并守在患者旁边,同时做好安抚工作,以防发生意外。

4标本采集后保存及运送不当

临床上都是由夜班护士采集标本,再由检验科专职收标本人员去各科室收取,因为病区分布范围广,收标本时又要花一定的时间核对,所以整个病区的标本收取时间为1小时左右。如果护士过早的留取了标本,会使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如血液标本在常温(25℃)下超过2小时,尿酸测定值将会因细胞代谢的关系逐渐下降[4],尿液放置时间过长,由于杂菌的污染与繁殖,而使亚硝酸盐呈假阳性[5]。应对措施:检验科收标本人员每天早晨都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到各个病区收取标本,比如在外科大楼是6:40-7:00,在内科大楼是7:00~7:20,在感染科和中医科及儿科病房是7:20~7:35。护理人员可根据这个时间段来安排采集标本的时间,尽量在标本采集后半小时内被检验科收走。有些特殊检查如检查要在30~60min内用玻璃容器送检,不能用或塑料管;有些检验项目如维生素C、胆红素、叶酸等应按要求避光。尿液标本应用带盖尿杯留取,避免混入其他液体和灰尘。

笔者是一名临床科室工作12年,之后到检验科工作7年的护理人员,在检验科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仅供各位同行参考。随着检验医学的日新月异,加之信息化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尽管护理人员在标本前处理过程中有些风险和隐患不可避免,但是只要认识到问题所在并积极改正,本着从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不断探索和总结,就能把护理工作的风险和隐患降到最低,大力提升患者就医感受的满意度,建立和谐的医护患关系。

作者:熊丽龚国富单位:鄂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第8篇

医疗工作中,临床护士经常会接触一些体液、血液或一些对其身体有害的药物,甚至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另外医学的发展使临床护士接触传染病传染源等有害因子的概率也随之增加。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医务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局部接触到的血量会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1]。为探讨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情况及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我们对本院2007年第2季度护士戴手套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的10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8~40岁,平均27.0±6.8岁。文化程度:中专34名,大专36名,本科30名。工作年限1~22年,100名均为临床一线护士,身体健康,无特殊疾病。

1.2方法此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是在参阅大量文献和请教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内容包括3部分:①一般情况资料:年龄、职称、工龄等;②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包括13项护理操作项目(总分26分),全部戴手套为2分、有时戴手套为1分、都不戴手套为0分单选作答;③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调查,自行填写。为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制定统一调查问卷的操作方法和解说语,再由指定调查员分别到临床科室发放问卷,当时收回。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采用百分比及χ2检验。

2结果

2.1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情况 结果见表1。

从表1显示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加药、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和气管切开换药、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使用医用手套的人员比例极低,而进行会阴护理、更换引流管、引料理血液污染的器物、有伤口的手可能与血体液接触时、护理皮肤有血迹的创伤患者时使用医用手套的比例较高。

2.2不同工龄和职称的护士与戴手套情况的关系 调查结果见表2、3。依照护士对第二部分的得分情况作频数分布图,属于偏态分布,取其中位数确定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情况,确定得分高低的标准,低于或等于中位数值为低分,高于中位数值者作为高分。

从表2显示:不同工龄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随着工龄的增加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

从表3显示:不同职称的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对比有显著的差异性,这说明随着职称的提高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

2.3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 根据填写影响戴手套操作的主要原因的100张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主观的因素(嫌麻烦、浪费、不方便)所占比例高,具体见表4。

3讨论

3.1不同操作时手套的使用情况不同 首先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加药、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戴手套人员较少,气管切开换药、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使用医用手套的人员比例也较低,分析其原因是:①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戴医用手套会影响一针见血的成功率,尤其是慢性病及化疗患者,因长期输液血管弹性差、血管细、脆性高,戴医用手套会严重影响抽血、静脉输液的成功率,而且戴医用手套进行输液操作时,易发生输液贴与手套粘连的现象,这样既影响操作速度,又易造成医用手套的破损;②护士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戴手套操作担心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患者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什么传染病,并且影响护士与患者肢体语言的交流;③三基中静脉输液操作中无需戴手套,所以有些护士没想到戴手套;④护士在加药时戴手套少的原因是科室内加药量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影响护士健康的药物主要为化疗药物,且内科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几率低,接触化疗药物时多数会戴手套,护士还认为戴手套影响操作速度;⑤护士在进行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护理及气管切开换药时采用无菌操作规程,认为手未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进行直接接触,因而多不戴手套;⑥护士在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未与患者的标本直接接触,因而多不戴手套。其次护理人员在进行会阴护理、更换引流管、料理血液污染的器物、有伤口的手可能与血液和体液接触时、护理皮肤有血迹的创伤患者时使用医用手套的比例较高,其原因是:绝大部分的护理人员对于进行这些有明显的体液污染或是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时,由于担心传染病,均能戴手套进行自我保护。

3.2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护士使用手套情况不同 从表2及表3看出,不同工龄、职称的护士其戴手套的情况不同,随着工龄的增加和职称的提高,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由于积极创造和提供职业安全教育学习机会,每年对新护士进行岗前专门教育,同时送出一些护理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职业安全知识培训等,每年开展安全知识、医院感染知识讲座。因此,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

3.3影响戴手套的因素表4显示影响戴手套操作因素有:①戴手套时影响操作和担心患者有意见占相当比例;②认为没必要、没想到戴手套或戴手套太浪费、太麻烦,主要反映在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说明护士对标准预防知识认识不强,根据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标准预防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5年提出,我国1999年引入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

3.4下一步的措施①加强业务学习,普及院感知识。据资料显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要预料到接触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均应戴手套,如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料理血液污染器械、持血标本等方面均要戴手套。不论护理的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是否有传染性,均需进行隔离,应加强护理人员对使用医用手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的培训,加强护士关于使用手套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其具备该方面的临床技能,知道何时使用手套,如何使用手套,了解未使用手套可能造成的后果,从思想上接受标准预防的观点,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护理意识;②健全规章制度。在《医疗用品的管理作用条理》中进一步强调关于使用手套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加强对护理操作的监督。同时改变护理操作规程,如静脉输液中必须带手套操作,以加强护理人员使用医用手套的依从性;③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可利用板报栏、宣传手册或入院宣教中向患者说明什么情况下护理人员必须戴手套、戴手套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患者的偏见,解除护士的顾虑,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对护士是否合理使用手套的情况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春萍,王钟珍,肖小炜.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7,11(5):396-398.

第9篇

【关键词】 血液标本; 不合格; 原因;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47-02

为认真贯彻医院“安全、优质、发展”管理理念,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医疗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引起纠纷及重复工作,提高消化内科护理质量,针对消化内科在血液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科室成立了QC小组,确立课题“降低消化内科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率”,对血液标本采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关措施并实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2011年7月-2012年4月对所在医院消化内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对策。实施措施前采集2011年5-7月血液标本共8223例,实施后2012年4-6月共采集血液标本8374例,所有的血液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采用真空血样采集容器进行采集和通知送检。

1.2 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5-7月、2012年4-6月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记录,标明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比较实施护理对策前后的差异。其中具体护理对策如下。

1.2.1 建立消化内科血液标本采集SOP 护士根据SOP进行操作,使采血标准化、规范化,确保血液标本的采集得到有效的管理。

1.2.2 正确采集血液标本知识及核心制度培训 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操作演示对消化内科所有护士进行检验知识、正确采集血液标本的方法、查对核心制度进行培训,制作各种学习宣传资料,当护士遇到采血困难、使用试管不清楚、向患者宣教而理论知识需要加强时,可随时从资料中获得帮助;对所有的护士定期进行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的方法及加强重点学习。

1.2.3 正确指导患者做好血液标本采集前的准备 护士在采血前要告诉患者明确的禁食时间为12 h,不能超过16 h;采血前4 h勿喝茶或咖啡、勿吸烟、饮酒[2];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血脂检查前3 d禁食肉、蛋、奶。

1.2.4 选择正确的采血时间和 血液标本原则上应在晨起空腹时采集;血培养应尽可能在发热早期或发热高峰期采血,一般要求在应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对已用药而不能终止的患者,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药物监测根据药物峰值效应,在药物分布期结束后监测,通常在输液后2~4 h进行;复检标本采集时间应尽量选择上次检查的同一时间进行。坐位或卧位对检验结果无大差异,而站立时血液中成分浓缩,蛋白、酶类、钙、镁等结果偏高,采血时患者最好采取坐位或卧位。

1.2.5 采取预防血液标本溶血、凝血、采血量不足的措施 (1)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等待消毒液干燥后采血。(2)穿刺中选用合适的采血针,采血针头与连接管连接紧密,避免换管时间延长及空气进入。(3)扎止血带松紧要适宜,以能纳入一指为宜;采血时尽量缩短止血带的压迫时间,最好不超过30 s,避免淤血和血液浓缩[3];建议在针头穿刺进入血管后即松开。(4)护士根据所要检查的项目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条形码选择合适的采血管,多管采血时试管的采集顺序是:先采集凝血机制的蓝色管,接着采集使用了添加抗凝剂的试管(紫、绿、灰、黑色),最后采集添加了促凝剂的红色、黄色、白色、桔色、粉色的试管[4]。将采血试管顺序图贴在采血车上,以供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时遗忘顺序时可从图中获得帮助。每辆采血车均配备用试管,便于采血试管有问题时可及时进行更换。(5)采血前评估血管的情况,选择粗、直、充盈程度好的血管,成人首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桡静脉;婴幼儿可选大隐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禁止在静脉输液同侧肢体采集血标本。采血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采血针在静脉内、外探来探去及反复穿刺。(6)对穿刺抽血困难的患者,禁止用力拍打血管或反复握拳屈肘及反复穿刺,可以热敷穿刺部位或有节奏的推压采血部位的上方,使静脉暂时充盈,加快采血的速度,多次穿刺不成功时,应更换穿刺部位。(7)采集时用手固定针头,针尾应向下倾斜60°插入采血管塞,使血液沿着真空采血管壁缓慢注入;抗凝管采集后立即轻轻颠倒180°摇匀5~8次,每采集一试管即摇匀一试管,多管采集时不能等全部试管采集完毕再摇匀;软管的容积为0.4 ml,采集结束时酌情提前拔出穿刺针[3];根据试管的采血量掌握好换管的时间。

1.2.6 选择适用的试管架 选用分格试管架用于患者床边抽血,用颜色做上标记,将已抽血的试管与未抽血的试管分开放置。

1.2.7 掌握各类血液标本送检的时间要求 护士在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在检验管理系统条码采集扫描后通知送检,时间最好不超过90 min,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总周转时间应小于1 h,血糖、血气分析、细菌培养标本应在30 min内进行测定。尤其在夜间值班时通知送检后要注意工人有无及时将标本送出并注意追踪检验结果。

2 结果

对实施护理对策前后两个时间段血液标本不合格率进行比较,实施对策前不合格标本56例,包括溶血标本26例;凝血标本7例;标本量不足8例;空管、漏管8例;送检不及时致检验科建议重抽7例。实施后不合格标本18例,包括溶血标本10例;凝血标本4例;标本量不足2例;空管、漏管1例;送检不及时致检验科建议重抽1例。实施护理对策后标本不合格率下降,详见表1。

3 讨论

3.1 标本溶血的原因

(1)真空负压管负压过大或过小均会造成溶血。负压相对较大,血液流入管底速度过快、过猛,造成红细胞相互撞击,导致红胞破裂,标本溶血。采血过程中,由于负压不够、漏气或抗凝剂剂量不足,使抽回血液时,血液间断地被吸入负压管内并混有气泡,造成溶血;吸入血量不够,管内仍有剩余真空而导致溶血[1]。(2)抗凝管摇匀方式错误或幅度过大会造成溶血。在为患者同时采集多支试管时,若抗凝管抽入血液后没有立即均匀摇动造成溶血;若摇匀的幅度过大可人为造成血细胞的破裂而发生溶血。(3)采血技术不规范导致溶血。未按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针或患者血管塌陷,血液流入速度缓慢,采血时间延长而造成溶血;采血针头与针管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而产生气泡导致溶血;采血过程中消毒液未干即开始采血可造成溶血;采血过程中止血带扎的过紧或时间过长造成溶血;从已有血肿或穿刺时针头在静脉内、外探来探去造成血肿而溶血;采血时用力拍打血管或挤压穿刺部位引起溶血。

3.2 血液标本凝固的原因

(1)护士操作方法不当。抽血不顺利,时间过长,试管过多,先后注入顺序不对,造成血液进入管内已经凝固;血液注入试管后没有立即轻轻摇匀,使部分血液凝聚或摇匀时间不够,使血液标本同抗凝剂没有充分混匀。(2)普通干燥试管误认为抗凝管,或用错抗凝管。护士责任心不强,在操作时未及时发现用错试管,导致标本凝血。

3.3 标本血容量不足的原因

由于真空试管负压过小或多管抽血时换管时间过早导致采集标本量不足。

3.4 漏管、空管的原因

(1)与护士责任心不强有关。有试管遗漏未抽血或多管抽血时未抽血空管与已抽血试管一起送检未能及时发现。(2)采集血液标本试管架不符合采血需求。单个患者采血试管多,标本架容量小或未使用专用的试管架,未抽血试管与已抽血的混放易导致空管送检;直接将试管放于患者的床上,患者有移动时,试管遗漏于患者身体下面或被衣服、被子遮挡导致漏管发生。

3.5 送检不及时导致重抽血的原因

主要是护理人员未掌握各类血液标本送检的具体时间要求,导致标本送检不及时,检验科发现送检时间过长,结果有误差而要求重新抽血。

护理人员对血液标本正确的采集和及时送检是保证检验前标本质量的前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后,笔者所在科室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由2011年5-7月的0.68%下降至2012年4-6月的0.21%,检验错误减少,患者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得以减轻,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昱晓.真空静脉采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河北医药,2008,6(30):886.

[2]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4,27(8):483-487,

[3]孙立明,魏国萍,等.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7):445-446.

第10篇

1.1护士管理

(1)对护士进行内科“三基”知识的快速复习。本科护士长期从事儿科护理,对内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已长时间不接触,故初期临床护理难免生疏。为此,每日早会抽出10~15分钟在科室复习成人吸痰、导尿、心电图、雾化肺叩打和灌肠等基本理论和技能,然后由2名主管护师分别对护士的各项技能进行考核,理论知识由护士长出题考核,满分100分,80分以上通过,低于80分的重考。(2)对护士进行各护理专科的业务培训。我们有重点地选取可能在我科虚拟的内科二级相关科室(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血液科和肿瘤科),对其重点疾病进行护理培训。我们选取神经内科的脑血管意外、面神经瘫痪,血液科的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再生贫血;肿瘤科的肺癌、乳腺癌和消化科的胰腺炎、结肠炎和胃溃疡进行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以上疾病的专科特点、护理常规、各种疾病的检查注意事项、药物使用的注意点,以及饮食护理等。培训教材由相应科室提供,学习方式是派护士到对应科室学习1~2周,然后回本科培训本科护士。时间是每周抽出一个晚上进行学习;对临床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向原科室护士请教,对虚拟患者做到同医院同质化护理服务。(3)对护士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除常规的心肺复苏操作培训外,重点培训各专科急救知识。护士长制订了四个专科急救场景演练,即消化科的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处理、血液科出血性休克的急救处理、神经内科脑血管意外的急救处理和肿瘤科临终关怀的急救处理。通过这些场景的培训和演练,使护士能够熟练运用。(4)床位安置。护士长先对整个病区进行统筹规划,将病区南面的20张床位保留在原有科室,靠北的床位划为虚拟床位,分为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各自的走廊和中间病区配套用房,做到儿科区域和虚拟区域相对隔离。对虚拟房间的分配采取同科住同间、感染与非感染分离、同时兼顾病情轻重的原则。

1.2患者管理

(1)加强宣教。虚拟患者早期对本科护士有诸多怀疑,既有需住院的压力,又对护士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这时护士的宣教尤为重要,它能缓解患者的忧虑和不安,让患者信任和理解护士。(2)转变服务思维和习惯。每科的患者各有其特点,护士对其护理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对儿内科患者,基础护理和皮肤护理不是重点,但患儿家长对护士的静脉输液技术要求高,要求护士对患儿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成人内科患者更关注护士说话声音柔和,动作轻柔,对护士要求细致、热情和微笑。针对患者不同,护士长对护士的服务礼仪进行培训,对不同患者要求转变思维和工作习惯,让患者感觉护士真诚和专业的服务态度。经过上述培训,科室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上升,患者投诉下降,护士也感觉患者对自己的尊重感在增加。

1.3与主管医生沟通

(1)与主任的沟通。护士长与虚拟科室的主任在虚拟患者住院前进行一次有效沟通,达成以下共识。①要求主任或住院总医师负责收治患者,对患者病情做总体评估,虚拟患者病情一般较稳定,入院时已初步确定治疗方案,对重病和急诊患者暂不虚拟;患者对医疗需求有过多要求的重点患者暂不虚拟,对有化疗治疗的患者暂不虚拟。②主任或住院总医师开具住院单前与护士长电话联系,进行患者病情交流。护士长根据患者病情安排合适的床位,告知医生床号。医生征求患者同意后开具住院单,告知病区位置,办理手续入院。护士长将要收治的患者信息告知上班护士,护士做好相关准备,迎接患者入院。护士做完患者入院接待,及时电话告知主管医师。③间隔一定时间,主动与主任沟通医护配合的细节问题,相互协调,减少医护合作中的猜疑,提高医护配合的默契度。(2)与主管医师的沟通。各病区的医护配合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护士采取多沟通、多联系、有疑问积极提的方式,内容包括医嘱的开立和执行、患者的问题和沟通等等,也要求主管医师有特殊问题特别交待,有的医嘱执行需要医师在场。

1.4相关科室的联系

(1)与护理专业小组的联系。由于本科室患者压疮、PICC/CVC导管等方面的护理情况偏少,故护士对皮肤护理、导管护理等流程和技术比较生疏。收治虚拟患者后,这类护理问题明显增加。对此,护士长提前预见其重要性,除在科室内加强培训外,还重视交接班,做到对重症患者实行床头交接,对皮肤和导管做到班班交接,并及时进行护理会诊,邀请皮肤、静脉专业小组的护理专家进行会诊,帮助解决。2013年9~10月,共请皮肤专业小组护理会诊3次,请静脉专业小组护理会诊9次,解决PICC堵管1人次和感染1人次,会诊压疮2人次,上报难免压疮3人次,有效解决了各类护理难题。(2)与护理单元的联系。与各专科的护理单元进行紧密联系,及时得到他们的支援。其包括两部分:一是向虚拟科室护士请教各种护理问题,如PICC导管护理等;二是调配各种专科耗材,如收治虚拟患者早期,血液科没有配备血浆置换耗材,需急用时,可通过记账方式直接从血液科护理单元提取,既不耽误患者治疗,也可避免耗材长期搁置。(3)物品的配备。病区内除配备成人的床单位外,还配备了成人呼吸球囊、监护设备、电子血压计等,以及各专科的急诊备用药,如神经内科的减压药、消化科的止血药等。

2效果

2013年9月~2014年1月共收治虚拟患者322人,出院313人;各项护理操作考核从2013年9月的81.3分上升至2014年3月的94.5分(百分制);内科护理质量控制考核从2013年9月的68.7分上升至2014年3月的89.3分(百分制);未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患者满意度从2013年9月的82.0分上升至2014年3月的95.1分(百分制),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满意率达98.7%;虚拟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投诉从2013年9月的6起下降至0起。

3讨论

3.1护理安全

医疗同行对虚拟患者到其他科诊疗的最大顾虑是护理是否安全。虚拟患者的主管医生不在同一病区,需要护士电话或其他方式进行联系,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故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护理经验,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病情而进行预警。首先,在提高护士护理技能和护理经验的基础上,病区的护理管理要跟进,应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对各项专科疾病和症状建立预警系统,以便早期发现突发症状,从而予以相应的护理。本科在管理虚拟患者的半年内,通过护理预警系统发现和处置急重症患者23起,其中16起发生在重点时段(12:00~14:00和22:00~4:00),由重点人员(1~3年护士)发现。故当年轻护士无法快速成为有经验的老护士时,通过完善的护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能适当弥补护士经验不足的缺陷。第二,良好的沟通能够保障护理安全。与主管医生进行有效沟通,能够促进医护合作,增强医护合作的默契,对不合适的虚拟患者做好转诊等处理。与患者做好沟通,能够使患者更认同护士的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本科虚拟患者的住院满意度有所上升。同时本科也拥有了忠实的“患者群”。有几位老患者,当原科有空床时仍向主管医生提出要求入住本科。这也是对本科护士护理服务的肯定。

3.2护理“同质化”

医疗同行对虚拟患者到其他科诊疗的另一顾虑是护理服务是否与本科室一致,即同质化问题。主管医生是同科同一人,护理成为是否“同质化”的核心所在。我科针对虚拟患者的护理服务,在基础护理操作和规范上严格遵守护理质量标准,对专科基础护理操作和规范参照本专科的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控制。例如,虚拟患者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急救护理等质量控制标准参照本院大内科成人质量控制标准执行;健康教育等参照专科标准执行,如胰腺炎患者的饮食宣教;鼻胃管的护理参照消化科的规范执行;血液科贫血患者的饮食和服药宣教参照血液科的规范执行。科室参照标准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护士长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不定期巡视相结合的方法来督导、检查、评价、管控护理服务质量,以促进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科室每月召开1次虚拟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会,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纳入下一次检点,由护士长进行质量跟踪监控。笔者体会,实行全院虚拟患者护理的前提是医院有完善而规范的护理质量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然后在护理工作中落实质量标准。只有护士长的有效监控,才能保证虚拟患者的护理安全和同质化服务。

3.3护士长的作用

第11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士糖尿病知识培训方法。方法对全院护士进行了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抽取世界健康基金会中国糖尿病教育项目组织提供的表格式问卷,将调查结果与其他医院所做的调查比较总结回顾我院对临床护士所进行的糖尿病培训方法,分析其优缺点。结果通过抽样调查,我院临床护士对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医院所做的调查。总结回顾我院对临床护士所进行的糖尿病培训方法,分析其优缺点。结论对临床护士进行的糖尿病知识培训势在必行,各种培训方法均有其优点与局限性,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以达到所有临床护理人员全面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 临床护士;糖尿病知识;培训方法

【中图分类号】R207.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046-02

糖尿病是临床各科都要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果治疗护理不当,易引发医疗纠纷;患者的血糖控制能否达标,最终影响着各种并发症的发展、转归。面对日益增大的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教育已成为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1],建立一支庞大的糖尿病健康教育队伍势在必行。自2007年以来,我院就如何开展临床护士的糖尿病知识培训、扩大糖尿病教育队伍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满意效果。

2007-2010年我院采取了各种方法对全院护士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2010年底,我们针对全院护士进行了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抽取世界健康基金会中国糖尿病教育项目组织提供的表格式问卷之一“糖尿病知识问卷四”共30题,内容涉及糖尿病饮食、运动、心理、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等方面。发放问卷200份,全部回收,正确率达到85%,其中胰岛素知识正确率达到90%,血糖监测知识正确率达到92%,正确率远远高于其他医院所作的调查[2]。

这个结果与我们多年进行护士的糖尿病知识培训有着截然的联系。调查表明,97.1%的护士需要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临床护士糖尿病知识薄弱,加上护士的工作要24小时轮流值班,如何开展培训,怎样保证全体护士都能得到培训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现就我院开展的各种培训方法及其优缺点加以讨论。

1 开展糖尿病知识培训班

护理部定期组织糖尿病知识培训班。培训班的形式有两种,分别为集中授课和循环式周期性授课。

1.1 集中授课:这种培训班集中一周的各个下午,进行连续讲解,涉及的内容较多,涵盖了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的各个方面,包括糖尿病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教育及心理调节,也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和流行病学,分别由内分泌科护士长及护理骨干担任授课,也请内分泌医疗专家针对糖尿病治疗新知识、新进展作专题讲解。这种培训方法优点为培训内容系统全面,时间集中;缺点是由于内容过于专科化,非内分泌科的护士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较为困难,听过后能记住的较少;另外由于工作的关系,一次授课不能集中全体护士参加,反复进行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

1.2 循环式周期性授课:每季度讲授2个内容,每次授课后有2-3个月的消化时间。大家可以利用这段儿时间将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回来。护理部根据各方面反馈来的信息,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整理,在下一季度讲授新内容前给与纠正、解答,并对上次授课重点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复习,一方面加深了印象,另外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前一次未能参加培训的护士也作了补课。这种循环讲课的方式保证了每个内容每年讲授2-3次,解决了因值班不能接受培训的缺憾,保证所有护士每年均能接受较为全面的知识培训,扩大了覆盖面。同时由于反复开班培训,将糖尿病教育的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渗透到每一个护士心中,首先转变了护士的健康理念,护士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不正确的饮食、运动行为,也奠定了护士为病人做教育的基础。临床护士与病人密切接触,能及时发现并认识到病人的不良的生活习惯,立即给与纠正。

2 护理查房

针对各科糖尿病并发症病人,进行全院护理查房。这种方式通过实际病例护士与病人共同讨论,内分泌专科护士进行指导,为病人作出饮食安排、制定运动处方、讨论用药特点及注意事项,护士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 开展疑难病例护理会诊

对非内分泌科带泵病人、手术前后、妊娠期病人,由内分泌科专科护士与所在科室的护士、病人共同探讨护理方案,寻找护理问题,采取护理措施,制定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以保证病人达到预期目标。

4 开展专题讲座

对专科性较强的问题,派出内分泌护理骨干到专业科室做专题讲座,如与产科护士共同学习妊娠糖尿病的护理。专题讲座有利于加强专科护理,更能激发护士的兴趣。

5 糖尿病看图对话

工具的利用:新毕业的护士人数不多,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较系统的培训,“糖尿病看图对话TM工具”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培训方式。糖尿病看图对话TM工具是探索和落实新型互动式糖尿病教育的课程。共包括4套看图对话TM工具即与糖尿病同行、什么是糖尿病、健康饮食和运动、和胰岛素同在。年轻护士在学校及临床实习当中解除了一些糖尿病知识,但印象不够深刻、具体,通过看图对话,互相发言学习,取长补短。这种方式直观、系统,能很好的帮助年轻护士尽快掌握系列内容。

6 通过护士长夜查房及其他工作检查机会,以发现各科室在糖尿病护理、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所在科室护士长沟通,纠正不正确的做法。同时将问题反馈到护理部,及时向全院各科室提出警示,以免重复出现该问题。

7 加强实习同学的培训

实习同学要轮转到各科去,对他们进行严格正规的带教,将健康生活方式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传授给同学,使其起到“种子”的作用。同学们转到其他科室后,会发现某些护士做法与内分泌科的老师教授的不一致的地方,会及时地反馈给所在科室护士长,该护士长再与内分泌科联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做法与理念。

总之,全院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庞大,患者分布于临床各科,教育仅仅依靠内分泌科护士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必须建立一支庞大的糖尿病健康教育队伍。临床护士与病人密切接触,有责任担负起糖尿病患者教育工作,也只有临床各科护士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监测血糖、正确用药以及正确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等,这直接影响到病情的治疗效果。通过实践表明,对全院护士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应该采取各种不同的培训方法,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以达到所有临床护理人员全面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以便更有效的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的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第12篇

1 资料

120份不合格误差化验标本事例来自于作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401例,尿液标本44例,其他痰液等标本26例。主要包括明显的外观不合格标本如试管类型的错误、标本采集量的不足或过多、未及时送检的标本、申请单与标本不符的错误等;另一方面是检验科生化室、免疫室、微生物实验室等各个专业组与临床的沟通中的工作记录(已经明确排除检验分析过程中的可能造成的因素),包括标本凝固、采血部位的不当(如血气标本值与病情极度不符),患者的准备不够充分(如药物的浓度峰值等)。

2 标本采集前存在的误差

血液检验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理准备包括是否在安静状态下,如:晨起基础状态下还是活动后等、饮食状况包括空腹和进餐后几小时等的要求、服用的药物包括是否服用降糖药等、运动及情绪等各方面。都会对患者的检测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标本采集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宣讲有关常识,使患者从心理和身体上做好充分准备。

3 标本采集中存在的误差

31 在有静脉输液的同侧肢体进行抽血的影响。在有静脉输液的同侧肢体抽血,无论穿刺部位在近端还是远端,标本的生化指标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在120例误差标本中同侧输液进行采血的占60%。如:一位大出血的患者,第一次抽血结果:钾237 mmol/L,钠385 mmol/L,氯388,二氧化碳77 mmol/L,糖277 mmol/L,总蛋白224 g/L,白蛋白122 g/L;第二次抽血:除糖106外,其他结果均正常。

32 抽血量的影响。生化标本按不同检测目的采血量是有所区别的,如全血大生化要求抽血量3 ml或以上(35个项目抽一个管);抗凝标本应严格按比例采血不论量是多少一定严格按照采血管上面标注的采血量采血,比例失调则容易引起检测的误差发生。如:一位抢救患者,第一次血气结果:pH7315、PaCO2 66 mm Hg、PaO2 45 mm Hg,Hb91 g/L、K18 mmol/L;第二次抽血(按要求):pH715、PaO2 89 mm Hg,Hb114 g/L、钾离子42 mmol/L。导致结果较大差异的原因是这位患者抽血困难,第一次标本量不足1 ml。

在统计数据中标本采集量

33 不认真进行查对的影响。护理人员在进行采集标本时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未认真查对患者的姓名、床号、试管等。一次检验科回报了2份结果:患者甲的尿素67 mmol/L,肌酐71 μmol/L,尿酸326 mmol/L;患者乙的尿素136 mmol/L,肌酐432 μmol/L,尿酸455 mmol/L。但是,临床主治医生认为此份报告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于是实验室再次复查,复查结果无误,追究原因发现是因为护士在抽血时,未认真查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将两位同住一室的患者的标本试管弄错,致使结果颠倒。

4 标本采集后存在的误差

41 标本送检不及时的影响。带肝功能、血糖等检测的标本应立即送检,否则血糖浓度将会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因糖酵解的缘故而降低。某临床科室星期一送检了8份标本,血糖结果平均为16 mmol/L,血钾平均为71 mmol/L,而几位患者都没有低血糖和高血钾的症状。原来标本有的是前一天抽的,护士将标本放置在2~8℃冰箱中认为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未及时送检而造成的。

42 未按送检要求的影响。血氨标本在抽血后应该立即放置在盛有冰水的容器中送检,但是有的护理人员将标本直接插入冰块盒中,这样容易引起溶血;有的护理人员甚至将血液标本和冰块直接放入一次性手套内,而且试管封盖处未盖严,冰块融化后冰水进入标本管内造成严重溶血,导致不能检测。

5 讨论

造成检验标本不合格出现误差的因素有很多,而这其中由于护理相关因素所造成的不合格误差标本又占到了7044%;而由于医生填写化验单不规范、电脑下错医嘱所造成的仅占到了不到9%,且这一因素也随着我院2008年实行电子病历的规范化管理后在逐年的递减。

在产生此类不合格化验标本的护理因素中,护理人员采集标本的方法不正确(包括标本的凝固或溶血、使用试管的类型不正确、标本的采集量不足、采集的部位不正确等)是造成化验标本不合格和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但是临床重要的检验标本送检的不及时或者张冠李戴的严重差错却更加的应该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我院于2010年起,开始在临床检验标本管理中推行条码信息系统和标准真空采血技术后,将条码信息系统运用到护理站检验标本的管理中,从医嘱的产生开始到检验结果的产生,均可通过标本的唯一的条码信息被跟踪,而在临床患者标本采集阶段,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查看此项条码来获取采集所需要的特殊信息及要求如试管的类型、标本采集的量、采集的时间等,并将不同类型的试管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差错的发生,也可以使临床的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较前有明显的下降。有报道,在推行条码系统后,不仅仅减少了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发生率,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率[3]。

参 考 文 献

[1] 李燕平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 提高检验质量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