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10:0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淑敏散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毕淑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淑敏散文集读书心得500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毕淑敏散文集读书心得500字一
毕淑敏——侑人這样评价她:在热闹而浮躁的文坛,毕淑敏似乎自立门户,不能把她归属于任何一茖派别;她不以学问见长,也不以前卫的语言标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尙的黑骏马,她似乎是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走來,但又不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她把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人人都经历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很侑一点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毕淑敏《爱怕什么》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文字告诉我們“爱”是世界尙最侑记忆的金属,她是那么具侑夺目的光泽,是那么具侑多艳的色彩。“爱”是人世间最最具侑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毕淑敏对“爱”的深刻理解打动了我。
“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一茖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爱一茖民族,就挫骨扬灰地献身。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从毕淑敏对“爱”的诠释中,不难看出她对“爱”那种独侑释怀。阅读這篇散文,感觉毕淑敏对“爱”的解释个性具侑生活的`气息,个性具侑人性的舒漫,使“爱”更具侑人性之魂。在她的笔下,“爱”怕撒谎,“爱”怕沉默,“爱”怕犹豫,“爱”怕模棱两可,“爱”怕沙尙建塔,“爱”怕无源之水,“爱”怕假冒伪劣,“爱”怕刻意求工。毕淑敏在散文中从广泛的多视角诠释了“爱”的博大、“爱”的坚固、“爱”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对“爱”的强调,足以保侑一份人世间的真“爱”真“情”,能使孕育万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长出潜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保侑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长明的温暖的灯。
毕淑敏散文集读书心得500字二
近段时间,我读了《毕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灵的颤动,毕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文字告诉我们“爱”是世界上最有记忆的金属,她是那么具有夺目的光泽,是那么具有多艳的色彩。“爱”是人世间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爱怕什么》是毕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现代人称为“心理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我对文章产生了特有的激动,或许是毕淑敏在字里行间对我的打动,第一次,我真真地对“爱”有那样的按捺不住的冲动,肯定地说,正是毕淑敏对“爱”的深刻理解打动了我。
阅读这篇散文,感觉毕淑敏对“爱”的解释特别具有生活的气息,特别具有人性的舒漫,使“爱”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笔下,“爱”怕撒谎,“爱”怕沉默,“爱”怕犹豫,“爱”怕模棱两可,“爱”怕沙上建塔,“爱”怕无源之水,“爱”怕假冒伪劣,“爱”怕刻意求工。“说了爱的许多毛病,爱岂不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毕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爱是什么”从广泛的多视角诠释了“爱”的博大、“爱”的`坚固、“爱”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对“爱”的强调,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间的真“爱”真“情”,能使孕育万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长明的温暖的灯。
从阅读毕淑敏的散文中,我更多的体味是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倾注爱,倾注多少“爱”,是“一生”还是“一时”。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倾注的是毕生的精力和爱,教师更应具有母亲的博大情怀和终生的“爱”,因为教师的职业就是以“爱”的呵护,“爱”的德行,照耀学生们前行的道路。“爱”是教育者的情怀,“爱”是教师的职业特性,“爱”是灵魂工程师们的之情,“爱”是学生成长的土壤,“爱”是学生快乐的源泉。“爱”是孕育万物的草原。在这里,能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所有人间的美德和属于大自然的美丽天分,爱都会赠与你。“
是啊!作为教师,”爱“显得犹为重要。只有爱,我们才能为自己钟情的事业无私奉献;只有爱,我们才能让我千万幼苗更加绚烂。
毕淑敏散文集读书心得500字三
毕淑敏以她敏锐的目光,宽厚的心怀和理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边,给我们讲述一个神秘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带我们找到心灵的出口。
毕淑敏的散文不同于张晓风。她只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澜不惊的水。
她的特点是能够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东西,所以她的`文章带着情感。这种情感,是在你无聊时可以端起它一边喝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一边翻页,是在你心烦意乱时让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是在你悲伤难过时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细细体会,必能发现那隐藏于故事中的一份细腻、一份温柔、一份执着,对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变的心。
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驳作者说出的“从未打过人”:“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也许我们曾受到过家长的批评责怪甚至打骂。但是我们知道吗,每一次孩子的挨打,只会在母亲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
她把对孩子的温柔、严厉、疼爱、生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母亲为我们整理房间时,打扫卫生时,我们心中只记得母亲的唠叨埋怨,却忽略了她心中,对我们的在乎。
我们也可以学着像她一样,以一个医生的角度、一个母亲的角度、甚至一个路人的角度,去体会,观察这个精彩的世界。
毕淑敏散文集读书心得500字四
毕淑敏,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毕淑敏散文集的读后感。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也没有令人一读就感到新鲜的选材,但她却把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便成了如孔雀开屏一样的灿烂的生活美景。她总能抓住人在生活中发现不到的镜头,他(她)总能洞穿人的心理,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画面,令人充满遐想与佩服。读《混入北图》有感题记--"我想从北图的正门走进去"。毕淑敏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样是一位慈祥而又可爱的母亲。在《混入北图》这篇文章中,毕淑敏的母爱与她对儿子的教导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那时,北京图书馆是最大的图书馆,哪里有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图书,但那里却有规定:只对成年人开放,读后感《毕淑敏散文集的读后感》。不知是不是遗传了毕淑敏,她的儿子从酷爱看书,对文学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长到十几岁已经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毕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带儿子"混入"北图,满足孩子向博览全书的愿望。本文主要讲述了毕淑敏到儿子进入北图的过程和看书的过程。其中详写的是进入的过程。在过程中,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识破的心情,但儿子也急切想去看书的复杂心情。在好不容易进去后,儿子恨不得把全馆的书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闭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毕淑敏的这篇文章中,充分的体现了儿子对读书的渴望,甚至把博览全书为理想。的确,在我们少年时代的是官(时光)是很宝贵的,我们在学习上,不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多多去闯闯,在丰富的经历和阅历下,就能够让你体会到世界是包罗万象的。在青春时,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领域,为梦想努力,像毕淑敏的儿子一样,有志气:"长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从正门走进北图,因为那是贵宾的通道!"
毕淑敏散文集读书心得500字五
好的书让人受益匪浅,有可能终生受益。读散文集,更是能让你的情操在相应的时间里得到陶冶。在众多的散文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毕淑敏了。她的作品,一扫20世纪80年代末文坛琐碎平庸的文风,被人称赞为是“对当代小说的一种拯救”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余年,拯救过无数垂危的生命,帮助过无数来访者走出生命的低谷,被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故事的起伏,精湛的文笔,让我不得不读了一遍又一遍,感受了一次又一次,其中有一个片段让我感悟至深:
“为什么不读书”?夏导问。“没钱”“为什么没钱”?“因为钱在我妈妈那儿”。“你妈妈在哪儿”?“我不知道,我妈妈跟着人跑了,她不要我了,她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卷跑了。就剩下我和爸爸,爸爸说他一个人也要供我读书,他就上山挖药材,他在最陡的崖上看到了一兜贝母,人家都看到那兜贝母了,可是谁也不敢去采,只有我爸爸上去了,他就再也没回来。”这篇《源头朗》在描写火石到大城市生活、求学的同时,亦表现了苦难人物心中理想和现实压迫的种种矛盾。
著名作家贺绍俊曾经说过“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针对我们的心理疾患而开的心灵处方,这源于她的善良和对人的心里隐秘的洞悉。”
读毕淑敏的书,能体会到一种特别的爱,让我沉思许久……
以上是我放假前的读书计划。可是等我去图书馆借时,就只剩下《教师礼仪》了。我便借了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儿子的创意》,在网上看了其《爱怕什么》。又重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开卷有益,的确如此。
再看《班主任工作漫谈》,在治班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方式。重温《教师礼仪》,又自我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规范的职业礼仪,更加明确的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位优秀老师。读毕淑敏的文章,给我增加了更多新鲜的血液。
她竭力教给你活得好一点,快乐一点,善良一点,健康一点,光明一点。有人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实际上就是多年带他的班主任和教师的折射。当我们埋怨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时,你是否反思了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毛病?他或她就是你的影子?所以,响应我们阳光校园的号召,我们教师自身必须阳光。多读点阳光的东西,自己才会把多余的阳光洒向更多的人。
毕淑敏的哲理散文更如涓涓细流,无声无息的涌入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胞核中。我们读着读着,自己便趋于宁静,陷入一种思索的孤独中,我们同她的心灵一起颤动着。
《爱怕什么》是毕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现代人称为“心理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我对文章产生了特有的激动,或许是毕淑敏在字里行间对我的打动,第一次,我真真地对“爱”有那样的按捺不住的冲动,肯定地说,正是毕淑敏对“爱”的深刻理解打动了我。 [莲山课 件 ]
“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爱一个民族,就挫骨扬灰地献身。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 从毕淑敏对“爱”的诠释中,不难看出她对“爱”那种独有释怀。
阅读这篇散文,感觉毕淑敏对“爱”的解释特别具有生活的气息,特别具有人性的舒漫,使“爱”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笔下,“爱”怕撒谎,“爱”怕沉默,“爱”怕犹豫,“爱”怕模棱两可,“爱”怕沙上建塔,“爱”怕无源之水,“爱”怕假冒伪劣,“爱”怕刻意求工。“说了爱的许多毛病,爱岂不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毕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爱是什么”从广泛的多视角诠释了“爱”的博大、“爱”的坚固、“爱”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对“爱”的强调,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间的真“爱”真“情”,能使孕育万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长明的温暖的灯。
从阅读毕淑敏的散文中,我更多的体味是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倾注爱,倾注多少“爱”,是“一生”还是“一时”。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倾注的是毕生的精力和爱,教师更应具有母亲的博大情怀和终生的“爱”,因为教师的职业就是以“爱”的呵护,“爱”的德行,照耀学生们前行的道路。
《爱怕什么》的的确确告诉我们,教师就应该永久真切的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只有“爱”才会使我们的事业得以成功。
我在毕淑敏散文中,体味到“爱”的真谛—— “爱是神奇的化学试剂能让苦难变得香甜,能让一分钟永驻成永远,能让平凡的容颜貌若天仙,能让喃喃细雨压过雷鸣电闪。”
“爱”是教育者的情怀,“爱”是教师的职业特性,“爱”是灵魂工程师们的之情,“爱”是学生成长的土壤,“爱”是学生快乐的源泉。“爱”是孕育万物的草原。在这里,能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所有人间的美德和属于大自然的美丽天分,爱都会赠与你。”
让我们尽情的赋予学生们更多的“爱”,面对鲜活充满童贞的孩子们,让我们释怀人本的真“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见“爱”的种子成长的姹紫嫣红。
毕淑敏是目前在读者中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以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与细腻的笔墨,记录和描摹着当下人们的各种生活状态和心灵史。
《心灵处方》是毕淑敏近年来最优秀的散文随笔集。全书收入了《流露你的真表情》《保持惊奇》《我很重要》《自拔》《致不美丽的女孩子》《致被的女人》《爱最怕什么》等73篇作品。
这些作品顾名思义,着重于对当下人们生活现状的叙述和解剖。随着一个个生活小故事的叙述,毕淑敏以外科医生的目光和洞察力,一层一层细致入微地将生活的苦痛和“病灶”找出并解剖,让读者不仅看到生活的残酷,还会欣喜地发现自己已经从这些小故事里看到了出路和希望。
毕淑敏在《流露你的真表情》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每次乘飞机,起飞之前,航空小姐总要为旅客演示一遍空中遭遇紧急情形时,如何打开氧气面罩的操作……乘机数十次,每一次都凝神细察,但从未看清过具体步骤。小姐满面笑容地屹立前舱,脸上很真诚,手上却很敷衍,好像在做一种太极功夫,点到为止,全然顾及不到这种急救措施对乘客是怎样的性命交关……我分明看到她们脸上悬挂的笑容和冷淡的分离,于是,升起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毕淑敏指出,“无时无刻不在笑――这是一种刑法,它使‘笑’――这种人类最美丽最优秀的表情,蜕化为一种酷刑。”“现代自然是没有这刑法了。但如果不表达自己的心愿,只是一味地微笑着,微笑像画皮一样粘在我们的脸庞上,像破旧的门帘沉重地垂挂着,完全失掉了真诚善良的原始涵义,那岂不是人类进化的大退步,大哀痛!……有一句话叫做‘笑比哭好’,我常常怀疑它的确切,笑和哭都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反应,谁能说黛玉临终的笑比哭好呢?”
她认为,“痛则大悲,喜则大笑,只要是从心底流出的对世界的真情感,都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经得起岁月风雨的推敲,值得我们久久珍爱。”
这就是毕淑敏,从一个小小的微笑便能够挖出隐藏在其后的深刻涵义,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在《保持惊奇》中,毕淑敏有着更加令人称快的叙述。“惊奇,是天性的一种流露……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我们的词典里,印着诸多如‘处变不惊’、‘宠辱不惊’的词汇,使‘不惊’镀着大将风度的金辉,而‘惊’则屈于永久的贬义……假如牛顿不惊奇……人类与伟大的万有引力相逢,也许还要迟至很多年……世界是没有止境的,惊奇也是没有止境的,惊奇是流动的水,它使我们的思想翻滚着,散发着清新,抗拒着腐烂……在城市待久了,常常使我们丧失惊奇的本能。我们鳝一样滑行着,浑身沾满了市侩的黏液。”她最后说,“保持惊奇,它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温泉,会有汩汩的对于世界的热爱蒸腾而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在《心灵处方》这本书中,类似这样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并且还有许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像黑夜中一扇有着亮光的小窗,将人们麻痹了许久的神经重新激发得敏感起来,恢复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
呵呵,必须坦白,美丽的女孩子很小就喜欢看,看多了渐渐觉得这个世界上最美不过清新美丽的少女,飘飘然青丝抑惑齐肩的短发或是俏皮的马尾轻轻的遮掩着细细而洁白的颈子,星星般的眼眸由轻柔的睫毛簇拥,秀气的鼻子与一线的唇尖和下巴,白里透红的脸蛋加上永远微笑的酒窝,挺拔的身姿还有天籁般的谈笑……之后便觉得其他所有美好事物最多也不过是陪衬,所有丑恶的事和物在这般地美丽之前都应该自己漂白的干干净净,这样的美丽是世上最伟大的武器。
以上好像有点肤浅,不够深入,其实审美需要恰到好处,心底纯洁的像西藏高原上韵积的雪一样一尘不染,没有任何企图也就不需再做任何深入。所以我喜欢欣赏美女,但不愿估计其他,生怕破坏这美丽的气氛
喜欢散文是高中以后的事了,高中是接触到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一下子喜欢上了他的文章,于是乎把他的散文看了个遍,在这里还要请他老人家多包涵,尽管他比较反对盗版,但是我读他的文章,大多都是从便宜的盗版物上得来的,所以心中很是不安……
这个时候,喜欢都他的散文也是与我当时的心境有关,高中三年我是拼了命的学习,极力想凭借读书走出自家的土屋,条件很艰苦,所以学的很累,心中不免有种种不良的情绪积郁缠结,这个时候他的文章恰好给我这种抒发郁闷的工具,并不是说他的文笔苦涩,而是觉得他的文字有力而深刻,如果要找个倾诉的方式,我希望是用他的笔调来抒发心中的青涩的感情
再后来,上了大学,换了环境。一次闲时无聊,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余光中散文》,没有想到一口气读完了,错过了午饭却浑然不觉的饿。这是一本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在欧洲各国旅游生活的种种情节,写得轻松优美,读来就像我奶奶给我娓娓的讲着她的故事,当然我奶奶没有如此的游历,但是当她耐不住我的纠缠,坐下来由我趴在她的腿上拖着下巴听着她讲那些以前的陈年往事时,心情总是放松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破坏我听故事的心情,这样也常常忘了吃饭,所以余光中的文章是我再一次重温那久别的美好的感情,这种感情已经很久违了……( : )
然后读过贾平凹的作品,觉得他把散文当成记述日常琐事的唠叨,太接近生活或者说太接近作者本人日常琐事的散文,在我看来就像过分关注女孩子日常是如何化妆如何保养的细节,而不忽略了她的美丽,这些都不是我喜欢做的
最近借到另一位作家的作品,是位女性,有王蒙给她作品的序如是说道:“她太正常,太善良,甚至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心,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家估计已经知道我在说谁了,对了,她就是毕淑敏——一位医生和作家。在我个人的心目中中国的女性文人中只有几个人,我是可以记住的,她们分别是李清照、张爱玲、三毛,另一个就是毕淑敏。读她的散文有一种这样感觉——一位慈祥而智慧的母亲在教导她淘气的孩儿,一切如同清澈的小溪,涤荡去一切阴暗和不快,使人重新获得朝气和力量,也正是读她的散文,在我无法入睡的时候,想想她的文字,也便坦然进入梦乡,这样的散文除了审美的力量,还能起到疗救的作用,所以很喜欢,遇到好读书的朋友总是推荐她的文章。
此外还读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千纸鹤》等,感觉那样一种纤细而单纯的美已经超越了国界,恰到好处的反映了东方美的特质,让人不愿离去,但也不愿碰触,生怕惊吓到美丽女生的诉说,正是读了他的文章是我对日本民族产生了好感,之前觉得这个民族就像一先天不足又被人遗弃的孤儿拼了命的要赚得人们刮目相看,却长成了奇异而乖戾的民族性格,很糟糕,现在却生了要去日本看看的想法。
也正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让我感叹世上竟有美如天使(我觉得如果有天使,那她一定是女孩儿)的散文作品,也让我对美好事物的统一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来除了美丽的女还有美丽的文章让人心动。
所以要是又一位漂亮如川端康成散文,知趣如毕淑敏散文,游历如余光中散文,发起牢骚如余秋雨散文那样的美女存在,那我愿为她赌上十世而永不后悔。
现实一如断臂的维纳斯,给美好的事物留下些许缺陷,也正是这些“美丽”的缺憾才使人们不断的追求美好的事物,不断完善自我…..
喜欢散文,喜欢美女是我两大爱好吧,呵呵。
远生2008-10-16于天津大学
2012年2月,毕淑敏推出新作《花冠病毒》。在这部“软科幻”小说里,她将人性的幽暗之处,喻为“人心的花冠病毒”。
“人性固然不像我们想象般美好,但也并非无可救药。有心理学家说,做人是有期望的好事,所以我们才留恋这个世界。总体而言,人性总是要善良多一点儿,总是要感念亲情、世间真情。”显然,人之波诡云谲,令她流连忘返。一如小说的收尾——“再见再会再来”。
雪域高原面对生死
1987年春,时任《昆仑》杂志编辑的海波,在社内接待一名陌生中年男子的来访。
男子递上的纸袋里,装有一沓稿纸,标题是“昆仑殇”。
“他说这部中篇小说是他爱人写的。我追问,她怎么不亲自送来?”事隔多年,海波还记得这件事。
第二天读完稿,海波被小说“磅礴的气势与沉重的主题所震撼”,希望马上见到作者。
《昆仑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昆仑边防部队最高指挥官“一号”为挑战严酷的自然条件与军人的意志,也为捍卫作为长官的尊严,执意命令属下一群士兵,在海拔5000多米以上的高原永冻地带,冒着零下40℃的严寒,进行冬季长途野营拉练,徒步穿越无人区。为完成这一自虐式的军事拉练,有人冻伤冻残,更有人付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面对文中描写埋葬战士的新土,读者会追问:这次行动的意义何在?到底值不值?
“我向来喜欢初露锋芒,来势很猛的作者。”海波想起,第二次见面,毕淑敏与先生一同前来。他们的一番交流,让他“有点儿吃惊”。
“她说这是她的处女作。过去没发表作品是因为她喜欢写作,只想写得愉快,并不刻意追求结果。从小说刻画人物、把握细节的能力看,她的文学底蕴已较成熟,不像一个初学者。
“那时很多描写、新疆的作品,多是男作家所写。女作者大多擅长抒发内心感受,描写客观现实,不及男作者特色鲜明。而毕淑敏明显不同,《昆仑殇》展现出一股力量与生命的强悍。这当然也与她的性格有关。”
了解毕淑敏的人生过往后,海波反倒不惊讶了。
1969年,17岁的毕淑敏从北京坐了3天火车,来到乌鲁木齐。在那里,她与另外4名女兵,钻进满载大米的卡车,开始了一连12天的数千公里的长途跋涉,直抵阿里。
“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3座银白色的公牛,抵角于茫茫的高原。它们拱起的背脊,簇拥着地球上最宏伟的峰峦。我所在的队伍就驻扎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上。”她在自述中写道。她本想做一名通信兵,不愿当上卫生员,但1973年,她被派往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医。
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让这位花季少女迅速认识到,“人都会死,我将来也一定会死。”
入伍两年后,一次行军,“零下40℃的严寒中,我们同男人一样负重几十公斤,徒步行进在皑皑雪原中,每天跋涉几十公里。在攀越壁立的冰坂时,我那么热切地渴望死亡。我真是受够了这种非人的苦难,再也不愿忍受下去了。我想,我可以装作失足,痛快地滑向无底的深渊。没有一个人会发现我是有意的,因为在如此艰苦卓绝的军事活动中,死人的事的确经常发生。这样我就可以被追认为烈士,我的父母就不会因了我的死而受到牵累。”
“我一定要找到尖利嶙峋的山石,能一摔必死,还不会将他人带落——当时行军队伍跟随特别紧密。”自以为计划周详,可以撒手人寰,“可手就是撒不开。我想死,我的肌体不服从。后来我才明白,这正是青春生命的本能。”
凌晨两点多,到达目的地。她一头倒在地上,仰望辽阔星空,摸遍全身,哪儿也没坏,“原来真的坚持一下就可以过来。”
写出的或未写的,肯定与生命相关
“1980年转业回来,在一家工厂医务室工作。我的青年时代是在那遥远的昆仑山上度过的。多少年过去了,我的思绪还常常飞往那里……我看过一些描写西部边陲部队生活的作品,令我感动,令我赞赏,但掩卷之余,又生出淡淡的惆怅。它们与我心中那座雄伟奇丽的高山,总不那么相符,像一架尚未调到极佳状态的电视机,有几丝重影……”散文《一起试一试》中,毕淑敏道出了《昆仑殇》的由来。
“心中的高山”几乎奠定她一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当年,我们以身体为界桩戍守边防,现在想想挺虚幻。那份领土与我们实际生活有多大关系?但我们就是要以生命的代价来守卫这份虚拟的现实。”
1987年第四期、第五期《昆仑》接连刊登了毕淑敏的《昆仑殇》和《送你一条红地毯》。从此,她正式步入文坛。
“经济学家茅于轼告诉我,他快到80岁才知道,人活着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要实现幸福最大化,就要有目标。我在阿里时,已深知生命太脆弱。我要把生命过得有意思,让自己快乐,希望也能帮助别人,这是我秉承不变的目标。”
从早期作品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主题一以贯之——如何生死。
小说《生生不已》里,小甜因晚期脑瘤,不治身亡。母亲乔先竹伤心至极,最终却以生的代价,换取新生儿的呱呱坠地,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相接”。
200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血玲珑》,传达出对命运无情捉弄的无奈与反抗——商界女强人卜绣文的女儿夏早早患上“渐近性贫血症”。为了挽救女儿性命,这位母亲不得不与女儿生父、当年自己的男人再造一个生命,以完成“血玲珑”计划——骨髓移植造血,从而再度陷入对另一亲生骨肉的生死抉择。
“在我20多岁,还在野战医院做实习医生时,曾经参加过抢救一个小男孩儿的手术。为救这个孩子,大家真是费了很大气力,但他还是死了。”眼见孩子母亲悲痛欲绝,一位老医生劝慰道,你还可以再生一个。母亲泣诉:“我可以再生,但第二个孩子与这个孩子是不一样的。”
“但凡我写出的或未写的,肯定与生命相关。我无法不尊重生命,这是我的习惯,深入骨髓。”毕淑敏说。
流动到乡镇学校一年后,我回到了现在的开发区学校。一位我之前教过的孩子,激动地抱着我说:“薄老师,这一年里,我可想你了!”一旁的小张老师眨着眼睛,微笑着说:“薄老师,你不知道,那些小家伙们可想你了。小路把你发表在《苏州日报·教育周刊》和《姑苏晚报》上的文章剪下来,贴在摘抄本上,还用荧光笔划出好词好句……”
我感动于孩子那句最朴实的话:“我可想你了!”感谢孩子们,在我离开他们一年的日子里,把我这个“他人”放在他们心底。
曾经读过毕淑敏的散文《谁是你的重要他人》。那个有着美丽酒窝,脸却像铁板一样森严的长辫子老师,给了作者不可言喻的恐惧。长辫子老师成了毕淑敏老师的“重要他人”,但是,这样的“重要他人”留给孩子的,是惨痛的记忆,是晦暗的荆棘,是长夜的梦靥……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中,长辫子老师那竖起的食指,如同一道符咒,锁住了作者的喉咙。凡是要用嗓子的时候,就会逃避退缩,忐忑不安。童年时被“烙下”的负面情感,到了成年,还发挥着它强烈的影响!
有一个孩子从小就口吃,简简单单的一个词,要吭哧吭哧费上半天的劲儿才能说出口。孩子的母亲居然找出了完美的理由,她对孩子说:“这是因为你太聪明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蛋!”孩子记住了母亲的话,对自己的口吃从未有过些许自卑。他充分相信母亲的话,不断进取,最终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他,就是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韦尔奇的母亲,也是韦尔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这个“重要他人”给了韦尔奇强大的自信心,引导着他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NO1。
看,“重要他人”就是如此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
近几年来,关于幼儿园老师虐童的事件相继曝光于网络。浙江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幼师虐童照”事件引起社会关注:提着耳朵将小孩提离地面,将小孩扔进垃圾桶,用胶带把小孩的嘴粘住……令人发指的画面,看得人心寒!虽然当地政府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小组,有六七个孩子,包括被拎耳朵的4岁小男孩已开始接受心理辅导,但是这位幼儿园老师——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会给孩子留下多少惨痛的记忆!数十年后,烙红的伤痕是否还会吱吱冒着焦糊的青烟!
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从家庭走进学校,到踏上社会,“重要他人”也许会有许多个,每天六个小时与学生呆在一起的老师们,自然而然会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像叶子那样自由地舒展。亲爱的同行们,你是那个长辫子老师一样的负面的“重要他人”,还是韦尔奇母亲那样的正面的“重要他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苏州,215021)
散文,从音韵上就给人一种享受,读起来总是那么舒展,那种感情,绝不窝囊,更不会像那些鼻?的人。
每个读者都能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水域,这就是善于铺陈拉拢读者的大家魅力。
读到好的散文,就像是给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从中会有所感悟和沉思。
杜拉斯说过,写作是一场暗无天日的自杀,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享受这自杀的过程,呵呵,那我岂不是要自杀很多次?
我喜欢写作,用笔抒发自己的情感,发泄自己的不满。不知道我的作品能感动多少读者。我同情所有的诗人,诗人的心大多细腻的敏感,心碎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我还是喜欢写一些自称是诗的文章,其实那些都是四不像。
冬夜里,我明白了刘亮程《寒风吹彻》疼痛;心碎时,我会晤了毕淑敏的散文《造心》的内涵;别离时,我读懂了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深情。
我羡慕鱼儿,羡慕它的3秒钟记忆,这样可以忘记一切烦恼,我又同情鱼儿,同情它的3秒钟记忆,因为它记不起以前的快乐。
文字,直接的,间接的诉说着作者的所感所想,触摸文学,我邂逅了黛玉。我爱黛玉,欣赏她的才华,她的资质与沉鱼落雁的美为我所动容,我知道她只是小说里一个虚构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塑造的一个人物,但是,倘若人世间真有黛玉,我想,我一定是她的嫡系后代,和她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一种浓浓的血缘关系。我钦佩她,我敬仰她,在我心中,她就是神,神圣不可侵犯。
写作就像演戏,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风格,就像演员在饰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享受表演的这个过程,因为会有新的收获和心的收获。
品读作家的文章,认真的回味着文字中淡淡的忧伤,他们将情感融于文字,带给读者以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享受。
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我很想深入作家的心,聆听他们内心的叹息,那个时刻,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可以隔着时间,隔着空间,无限的链接。
2016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选文及试题命制有如下特点:
一、小说阅读类试题增长迅猛。2016年小说阅读类试题的数量为2015年的3倍。在现代文阅读命题选文中,即使一些记人的散文,表现手法也非常接近小说。
二、国际视野增强。2016年现代文阅读试题,涉及国外的文本有十多篇,涉及的国家有美国、意大利、新加坡、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阅读素材整体呈现出开放、多元化的特点。
三、著名作家尤其是儿童文学、少年文学作家的作品。受到重视和青睐。“课标”推荐的老舍的《骆驼祥子》,被河北省卷和江苏南京市卷选人试题,教科书里的《蒲柳人家》被山东泰安市卷和四川内江市卷节选进入试题。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甜橙树》《青铜葵花》进入试题,学生喜欢的毕淑敏、杨绛等作家也有《旷野与城市》《教你生病》《人生没有永远》等作品被选作阅读文本。
四、命题素材鲜活。贴近考生。微型小说、散文等命题素材,大多来自近两年热门的报纸、杂志等,有的阅读文本直接来自作者的博客,如福建福州市卷的现代文阅读选文《火车上的故事》。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没有心理距离的好作品。这样选材,对引导学生加强课外时文阅读,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五、文学作品阅读核心能力考查点清晰。试题表述规范得体。依据“课标”的要求,命题人在试题命制方面不再绕弯子、打哑谜,而是比较直接、清晰地考查考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特殊细节及有创意的表达方式等的体验认知和理解能力,并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体验、理解达到的程度。
六、试题命制开放多元。给考生的创造性阅读、质疑性阅读留出了广阔的空间。不少试题在文学作品阅读部分的最后一题,给考生留足了发挥的空间。如给出两种观点让考生自选一种进行简要评判:有的直接给出开放性的试题,让考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人物形象的价值或者作品的意义,或者要求说出带给自己哪些成长的思考等。
这样的考查方式,紧扣“课标”,贴近考生,不加码、不猎奇,以考查考生对作品内容的体验、理解为主,有利于引导中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爱是一首飘扬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情感的慰藉;爱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爱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庇佑。爱是那样温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作家笔下的爱吧!
【美文欣赏一】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的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会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子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是爱我的……”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里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选自《我很重要――毕淑敏哲理散文精选》2005年1月,有改动)
赏析
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阐释着爱的定义。对于习以为常的爱,孩子们表现得很淡漠;对于感受到的爱,孩子们却印象深刻。原来孩子们感受到的爱,是在他们付出的爱被大人隆重接受并珍藏时。
【美文欣赏二】
夕阳下,父亲越来越小的背影
袁丽霞
父亲70岁了,越来越像个小孩子。走路腿抬不起来,脚蹭着地嚓嚓地响,从屋里听,分不清是他在走路,还是我那8岁的侄儿在走路。有时候饭菜不可口,他就不吃;天凉了,让他加件衣服,得哄好半天;在院子里,父亲边走边吹口哨――全没有一点父亲的威严。
父亲像孩子似的越来越有点“人来疯”。家里来个客人,父亲会故意粗声大嗓地跟母亲说话,还硬要和客人争着吃头锅的饺子――他明知道家里有客人,母亲不会和他吵架。客人一走,父亲马上又会低声下气地给母亲赔小心。
每次父亲从外边回来,第一句话都是:你妈呢?如果母亲在家,父亲便不再言语;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便折回头去找,认认真真把母亲找回来。
有一次,父亲晨练回来。母亲说:“出去之前也不照镜子,脸都没洗净,眼屎还沾在上面。”父亲不相信:“我出去逛了一圈了,别人怎么没发现,就你发现了?”母亲感到很好笑:“别人发现也不好意思告诉你呀,都这么大人了。”
家里有一点破铜烂铁、废旧报纸或塑料瓶,父亲都会高高兴兴地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卖得三元五元,不再上缴母亲,装进自己的腰包,作为公开的“私房钱”,用于自己出去吃饭或购买零食。
父亲以前特别节俭,从不肯到外边吃饭,也不吃任何零食。现在儿成女就,没什么大的开支,他也就大方了,经常到小摊上去吃“豆腐沙锅面”――不放肉,不放虾米、紫菜、海带和豆腐,一碗只要一元五角。父亲喜欢吃板肉夹烧饼。板肉是新疆特有的一种食品做法――把牛肉煮熟了,加上各种作料,压成块状,吃时,用锋利的刀切成薄片,夹在刚出炉的热烧饼里。
有一次父亲很委屈地向我告母亲的状:“我每次都夹一块钱的肉,有一次烧饼有点大,我夹了两块钱的肉,你妈就嫌我浪费。”我感到好笑极了,这哪是印象中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的父亲啊,分明是一个馋嘴的孩子!我从口袋里掏出50块钱给他,让他专门用来买烧饼夹板肉,并刻意叮嘱他:“不准告诉母亲。”父亲高高兴兴地收下钱出去了。不一会儿,我从厨房经过,听见父亲跟母亲以炫耀的口气说:“女儿给我50块钱,让我买板肉夹烧饼,你看,还是女儿疼我!”
我心里忽然一阵酸楚――我们越来越大了,父亲越来越小了……
赏析
年老父亲的举动像小孩子一样,这些都建立在我们成长的基础上。从前的不苟言笑,现在的童趣十足。我们长大了,父亲却老了。走近父亲,设身处地地关心他,让他也找一回当我们的孩子的感觉。
【美文欣赏三】
浴着光辉的母亲
林清玄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出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地融入爱里的人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融入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融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融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打开心内的窗》)
赏析
文章通过一个母亲的形象解读了在母亲的眼里和心里,自己的儿女是多么重要!对母亲,我们做儿女的首先要孝,不管母亲怎么样对你,说什么,都要接受,等你长大后会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
当我们幼小的时候,我们是为父母而活着的。我们亲昵的呼唤,我们乖巧的举动,我们帮母亲刷锅洗碗,我们优异的成绩给父亲带来欣喜……女孩以为这就是生存的意义。
当我们青春的时候,我们是为工作和知识而活着。我们读书,我们学习,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地工作着,我们得各式各样的奖状……女人以为这就是生存的意义。
当我们和人类的另一半结合在一个屋檐下的时候,我们以为太阳会在每一个早上升起,风暴会被幸福隔绝在遥远的天际。我们以丈夫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遵循美德,妻子以为这就是生存的意义。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我们视孩子胜过自己的生命。在母亲和孩子的冲突中,女人是永远的弱者。在干渴中,只要有一口水,母亲一定会把它喂给孩子。在风寒中,只要有一件衣,母亲一定会披在孩子的身上……母亲以为孩子就是自己生存的意义。
终于,丈夫先我们而去,孩子已展翅飞翔。岗位上已有了更年轻的脸庞,整个世界已把我们遗忘。
这个时候,不管你有没有勇气问自己,你都必须重新回答:为谁而生存?
丈夫孩子事业……这些沉甸甸的谷穗里,都有女人的汗水,但他们毕竟不是女人自身。女人是属于自己的,暮年的女人,像秋天的一株白杨,抖去纷繁的绿叶,露出树干上智慧的眼睛,独自探索生命的意义。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上苍只有一次的馈赠。女人要格外珍惜生存的机遇,因为她们的一生更多艰难。我们是为了自己而生活着,不是为其他的任何人。尽管我们曾经如此亲密,尽管我们说过不分离。但生命是单独的个体,无论怎样血肉交融,我们必须独自面临世界的风雨。
女人要学会播种,即使是在一个没有收获的季节。女人太习惯以谷穗衡量是否丰收,殊不知有时播种就是一切。开心的钥匙不是挂在山崖上,就在我们伸手可及的地方。
只要你感到是为自己而生活,世界也许就会在眼中变一个样子。写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发表?自己对自己倾诉,会使心灵平和。练书法,为什么一定要展览?凝神屏气地书写,就是与天地古今的交融。教学生,为什么一定要到学校?做善事,为什么一定要别人知晓?
生命是朴素的,它让女人领略了风光之后,回归到原始的平静。在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探讨中,女人更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渡口;桥梁;散文;思想;结构;语言;材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16-02
散文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写无定法、不拘一格的,应该是情之所至,思之所到的。而初写散文的人还没有那么敏锐的感觉、缺乏成熟的笔法,没有优美的语言,他需要有一些简单的规则入格,就像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一样,此文仅告诉一些基本的走法,给初写散文的人寻一处渡口,架一座桥梁。让文学爱好者能有机会跨入文学的殿堂。
散文是指和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笔法多样。它可以描写明净清新、令人心醉的景色,也可以写寄托遥深、引人思考的东西;可以抒发真挚的情怀,还可以阐发一定的生活哲理。写好散文需要“以我手写我心”,表现真性情。
一、纯美的思想是散文的精神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体可以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奔放不羁,而神则需贯穿始终,不离不弃。所谓“神”,其实就是思想、主题。所谓“纯美”就是散文需要表现一些积极向上的、美好的主题,它可以是宣扬一种有民族特色的道德传统,或是倡导一种有时代色彩的风尚;它可以是反映一种人间生活的真、善、美,或是闪耀一种人性的光辉;它可以是探寻一种大自然的真谛,或是领悟一种深邃的哲理;它可以是要找回的一些即将缺失的品格,或是唤醒一颗已经沉睡的心灵……这些看别人不曾看,想别人不曾想,写别人不曾写,一旦让人看到,就会感动,会情不自已、会震撼于心……抓住生活纯美的思想,给迷茫的人们以启迪,给糊涂的人以清醒,给无路可走的人以正确的方向。
二、简单的结构是散文的体态
结构好比盖房,用柁、木、檩、架,架好房子的结构;或建楼房用钢筋搭好柱子和梁。初写散文要先组织好结构,是由写物到写人,如杨朔的《荔枝蜜》;还是由写事到阐明理,如毕淑敏的《素面朝天》;还是直接写几个人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总之,在起笔之前,头脑里应先构建好文章的框架,然后再添加内容。例如付继光的《宋朝的雨》主要内容部分就是按照宋朝的雨飘到江南,降到塞北;宋朝的雨,惆怅哀怨,凄凉悲壮的行文思路结构全文的,以“雨”为线索,邂逅了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岳飞等众多诗人,穿起一幅家仇国恨,聚散离合的雨的珠帘抒发忧国忧民的精神。井然有序,结构清晰。
三、流畅的语言是散文的衣裳
散文语言要流畅自然,风格可各异,清新明快、典雅绮丽、朴实无华、明白如话、雄浑刚劲、峭拔孤瘦、幽默诙谐……面对不同内容的文章时力求拥有一种风格。要让语言准确、优美、隽永,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句式多用短句。长句有长的特点和好处,短句有短句的风格,而散文适合运用短句,因为短句句子简单,而语义明了。简洁明快,语气流畅。让读者用很短的时间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如肖金华的《永远的兰亭》中的一段:
沿着精心铺设的鹅卵石小径,行行走走,漫步于青山、银流、碧沼之间。竹林滴翠,草木溢香、水声淙淙潺潺,鸟儿叽叽啾啾。爽风扑面,清气萦绕,诗人感到犹如置身世外桃源,心神怡然,好不愉悦。
作者用一系列的短句写出了兰亭的清幽静谧的环境。青山隐隐、碧水东流、竹林滴翠、爽风飒飒、清气清心和鸟鸣婉转,作者用短小的句子把一个千古兰亭描摹地如此真切动人。语言清新明朗,行云流水。
2.多用修辞。句子使用修辞手法有很多好处,不同的修辞有不同的作用。使用比喻可使道理深入浅出,文意含蓄、丰富;使用排比可使句子内容充实,语势强劲,抒情酣畅;使用比拟可使意象生动逼真、活灵活现;使用夸张可使文章想象丰富,抒情真切;使用引用使文章有文化底蕴,增强文学味道;使用对偶可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我们在遣词造句时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就可以使文句内容丰富、描绘形象、表意恰当、抒情真切。例如韩传栋的散文《就在您的形象里》中的一段: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您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您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意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您壮年的丰稔。如今,一缕华夏风,为奥运增添风情,听那问候如潮,看那自豪笑脸,温暖八方高朋。“水立方”的一池清水净括一片蓝天,雄伟“鸟巢”竞放科技芬芳!一管羊毫饱蘸13亿人的智慧,一撇一捺当惊世界殊!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拟物、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国由弱小到强大的成长历程,真是激情澎湃、豪迈强劲!
3.多用修饰语。句子的内容在主干部分,但修饰语也不容忽视,我们在遣词造句时力求多用定语、状语、补语,这样句子才生动,表意才准确生动。可使句子表意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例如下面一段对春景的描写:
迎春花毫不吝啬的将搜集了一个冬季的阳光,明晃晃地洒满路边街角;杏花娇俏地挤在枝头笑看春的热闹,最是那微风轻拂,一低头的温柔,让人怦然心动,粉墙斜露杏花梢;丁香花是婉约的词人,它用点点暗香写下一阙小词,只可你意会,却是不能言传;桃花、梨花最是豪爽,开就开它个掩天覆地,落就落它个昏天暗地,趁着这美景良辰,趁着这人间四月天;就连高贵的牡丹也悄然走入民间,春风暖时花盛开,让这条春天的锦缎,再添天香国色。
此段就是用灵活的笔法,多处运用恰当的修饰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春花。
四、鲜活的材料是散文的血肉
人生分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年龄界限,比如18岁以前是少年,30岁之前是青年,再往后就是中年了――现在楼房加高,各个阶段如何分配就成了新问题。联合国的法子是把青年的尺度放宽到45岁,这对所有不愿老、不服老、不承认老的人是个极好的消息。
但我心里总不踏实,一个20岁的青年和一个44岁的青年,是一代人吗?后者简直就是前者的老爸、老妈了。孩子和父母同属一个年龄段,固然是美好景象,但实用起来,恐有不便。比如说开发一款面对青年人的时装,20岁的年轻人求的是袒胸露臂,靓丽凉爽;40多岁的人就要顾忌腰背别受了风,以防跟“五十肩”提前挂了钩。
大学里,常常听到20多岁的学子,满面娇羞地称呼自己是“男孩子”、“女孩子”,甚至见过一个40多岁的离婚女子,沧桑地说“我们女孩子……”童年就像上等拉面,被抻得如此之长。唯一没有歧义的,可能是老年了。60岁以上是老人,120岁也是老人。
多出来的20层楼如何来分配呢?是把膨大起来的蛋糕均切到每个年龄段上,还是一股脑地塞进老年这只集装箱?
回眼检索一生,我的童年还算幸福,吃穿不愁、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但那时的我,没有劳动能力,太孱弱也太无知了。这虽然不是我的过错和责任,但童年的长度已达到我忍耐的极限。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最迫切的渴望――快快长大成人!
青年阶段。我记得那时血气方刚的味道,也怀念一目十行的好记性。体能充沛,奔跑的速度是一生中的巅峰。但我依然决定把多出来的寿命从青年阶段掠过,不再回头。那时青涩冲动,多目空一切的虚妄和浅尝辄止的窃喜。我虽绝不后悔逝去的青春,但我不期望它被延长。
中年阶段。这个时候的我,不再豆蔻年华、人面桃花,不能无忧无虑地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肩负了太多的责任和期待,常常抚摸着酸硬的肩脊眺望远方,不知还有几程风雨横亘荒野。职场的中流砥柱,要承接更多风险;学术的栋梁之材,要秉烛夜读承上启下;侍奉患病的双亲,长夜漫漫,守候着岩洞滴水般的输液瓶;抚慰拼搏中的家人,要有海一样的襟怀,丝绵一样的柔肠……
老年阶段是大厦屋顶,琉璃华美反射阳光,也许它的观赏意义大于实用价值。顶楼的房间,即使附送花园也避免不了无法冬暖夏凉的缺陷。
眼睛已经有一点花了,从昏暗的室内走到明亮的蓝天下,会有几秒钟的恍然,好像一架聚焦不灵的望远镜。额上已盘了细密的皱纹,有些是困难的思考烙印在那里的,有些是长久的欢颜聚起来的。手指失去了柔软和灵活,晨起后有轻微的僵直。双腿早已没有麋鹿般的弹跳和轻盈,上下地铁通道,不能跨越两级,只能一个个台阶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