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生支援工作计划

医生支援工作计划

时间:2022-05-24 09:47:59

医生支援工作计划

第1篇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对口支援(受援)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6年下半年,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确定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南大学五所高校为我校对口支援高校,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南大学为全面对口支援高校。

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提高边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对边疆地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边疆稳定都有着深远意义。校党委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大意义,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教育厅的领导下,认真部署、精心组织,紧密结合我校和内地高校的实际情况,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对口受援工作。

二、建立机构、明确职责,确定基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首先,学校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对口支援办公室,学校校长任组长,并划拨对口支援工作专项经费,从组织和财力上保证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根据对口支援工作的要求,校党委多次召开专题党委会议研究部署工作,确定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带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管理等各方面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和方法。

第三,深入各学院、各附属医院进行调研,了解各学科的现状和迫切需求,确定出受援目标,制定出详细的受援计划,并紧紧围绕学科建设,通过“借脑引智”、“借船出海”等方式做出可行性计划,引进人员、项目、成果和理念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与援建高校双赢的目标。

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项目带动支(受)援工作,务求实效。

一年来,我校领导多次到对口支援学校走访,洽谈对口支援及合作意向,并通过援疆干部积极牵线搭桥,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很多实质性成果。

首先,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确立受援目标。我校积极围绕内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病原学、方剂学、生药学等学科博士点的申报条件,通过整合我校的特色项目,与对口支援高校积极开展合作,提高我校的科研水平、论文质量。以交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站工作人员和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形式引进相近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员。以筹建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实验室为基础,争取到2007年,建立“新疆特色环境、资源与健康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以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为标准,提高我校科研申报质量。

其次,注重人才培养,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医生报考支援高校的博士学位,通过对口支援工作,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几所对口支援高校共派出了40位骨干教师赴我校授课,并选派了6名援疆干部到我校挂职。目前,中山大学与中南大学已经同意接受我校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招生录取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我校有二十多名在职人员已经报考。中山大学医学院向我校赠送了部分教材和课件,我校基础医学院也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前往中山大学学习、进修。浙江大学专家来我校举办学习班传授生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经验,帮助我校搭建生理学教学网站,并赠送了20多万元的精品课程上网管理系统软件。北京中医药大学计划同我校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新疆医科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专门为我校培养中医药学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目前此项工作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吴忠道一行四位专家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进行示范性教学和学术讲座。其中,陈争教授还将留我校工作三个月,帮助我校建设生物遗传学科以及合作组建“遗传学咨询门诊”等。以曾益新院士为首的中山大学中青年学者也来我校开展肿瘤学、眼科学、妇产科学、神经内科学以及人文管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讲座。不仅提高了我校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对本学科最新进展的认识,而且通过查房、手术等也除去了部分患者的痛苦。仅眼科就救治了20例患者的视力,使他们重见光明。同时,通过交流我校还将送派一批教学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前往中山大学等对口院校进修学习。

第三,加强科研合作

我们将把一些特色课题和优势研究资源拿出来,与援建高校共同立项、共同研究、共享科研成果,积极务实、合作交流、实现双赢。通过校际交流及谢富康、马金龙两位援疆干部的积极努力,中山大学与我校基础医学院建立了法医研究所和司法鉴定所,并建立了法医学教学与科研基地,既填补了我区司法鉴定的空白,也为我校的法医学教学和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洽谈了与我校包虫病研究所合作成立病原研究所,同时洽谈了在免疫学、药理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科研合作事宜,并与中山大学联合申报了国家级课题。

第四、其他方面

北京中医药大学每年将提供10万元的专项资金(我校以1:2配套)用于对口支援工作。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全面对口支(受)援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专家教授专程赴我校指导评估工作;同时帮助我校在法医精神鉴定方面给予技术和人员支持。与复旦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的具体援助计划正在细化,并派专人来我校考察,探讨合作和援助的具体项目。

我校在不断与对口高校合作的同时,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支援合作关系,特别是通过援疆干部在我校和学院担任领导,很好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如中山大学谢富康教授、山东大学马金龙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志刚教授、浙江大学张晓明教授和沈乐良教授,把内地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带到了我校,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他们还积极主动寻找对口支援的合作项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我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委托培养我校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在该校学习基础课程。

四、对口支援工作体会。

第2篇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我局历来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年初就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建立专家组,制定了《县卫生局2012年度城乡医院卫生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分别与县中医院、县镇中心卫生院、木里县人民医院、县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

二、团结协作,勤奋工作

依据方案计划,2012年4月1日—2012年9月30日我局安排县级单位分批的向受援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驻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身体健康、能够指导受援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的高年资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疗、管理、护理或医技等人员近100人,根据受援医院管理和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免费为受援医院规范化培训医院管理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6人。专家组成员和派驻医务人员在受援医院内开展临床查房、临床教学、会诊、技术培训、手术示教、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等,指导受援医院医师开展疑难危重病症诊疗;培训受援医院医务人员;对受援医院的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帮助受援医院建设重点科室;充分发挥上级医院的综合能力与优势,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三、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通过对口支援,我县县直医疗单位与受援医院结成了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受援医院在医院管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控制、基础设施、学科建设、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2012年共计开展学习讲座80余次,带教查房120余次,各种疑难病例、危重病例讨论30余次,开展手术示教30余次,从而大大提高了各受援医院的业务技术水平。全年减免进修学习费用2万余元,向受援医院捐助无影灯2台,胃镜2台,肠镜2台,救护车及检验设备共计价值70余万元。各受援中心卫生院整体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卫生主管部门验收标准。在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复查验收活动中,均以高分通过,获得了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四、2013年计划

2013年我局将继续根据中、省、市、县相关工作要求,继续扎实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一是加强考核力度,确保落实对口支援工作内容和工作效果;二是明确职责,继续加大人才输出的力度,加强对口支援双方的沟通,共同做好支援工作;三是建立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效机制,扩大对口支援的范围和内涵,巩固对口支援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受援医院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3篇

第三周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先进材料

抓落实对口支援促城乡卫生全面协调发展——××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农村卫生情况介绍

自20__年5月实施第三周期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以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通知》、自治区卫生厅《×ד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执行方案》和《××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实施方案(试行)》的文件精神与要求,加强领导,制定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签订协议,狠抓落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介绍如下:一、领导挂帅,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实施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确保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院党委及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20__年5月8日,成立了由医院党政领导、党办、院办、医教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亲自抓,党委书记×××等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具体抓,分工负责,责任明确。二、及早行动,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深入受援单位调查了解情况20__年5月6日至12日,由×××院长率领对口支援工作考察组一行6人,先后到我院对口支援的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凌云县人民医院、凌云县逻楼、加尤两个中心卫生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受援单位的情况。我们所支援的四个单位,一是边远山区,路途遥远,工作、生活环境均较艰苦;二是点多分散,;三是经济薄弱,基础设施与设备落后;四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五是观念落后;六是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七是各受援单位发展不平衡,除凌云县医院基本建设和环境条件较好之外,其他三个乡镇卫生院均较差,要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二)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狠抓落实调研组回院后,根据受援单位的情况,并结合我院的实际能力,制定了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重点帮助受援单位加强门诊、急救、检验、感染性疾病、产科等建设,加强医院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让受援单位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轨道;提高受援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三)三方共同签订支援协议,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为明确各方工作目标与任务,20__年6月3日、7日,我们分别与四个受援单位及其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三方共同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协议提出七大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重点。自签定协议以来,各方履行协议,尽职尽责,加强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工作配合协调很好。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三、克服困难,扎实实施支援计划(一)派去业务骨干,帮助受援单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1、20__年6月15日,我院从内、外、妇、放射、检验科精心挑选内分泌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普外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妇产科主治医师×××,放射科主治医师×××,检验科副主任、主管技师×××5名技术骨干组成医疗技术小组,派到凌云县人民医院工作一年。随后,我们又先后派出两批共10名医师长期驻凌云县人民医院。他们是:××××××××××××等。他们都是高年资的主治医师以上,其中科副主任5名,副主任医师(护师)2人。医疗技术小组人员,通过开展坐诊看病、查房、会诊、组织抢救危重病人和手术演示等技术指导,帮助受援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如,主治医师×××在妇产科工作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加点,平时在病房认真带教查房,一丝不苟,详细检查与讲解;还定期举办科内业务小讲课,并率先在凌云县医院开展阴式子宫切除术、输卵管开窗术、卵巢肿瘤清除术等适宜新技术,使凌云县医院妇产科诊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 统计,十个月来共完成手术近百例,得到了医院上下以及病人的一致好评。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到内科后,与科主任一起严抓病历书写质量,完善三级查房制度及危重病人抢救、会诊制度。经常在科室开展业务小讲课,疑难病例讨论。而且承担二线值班任务,遇到急危重病人时,随时到病房参加抢救工作,指导科内年轻医师进行各种内科常见临床操作;并且平时还接诊慕名而来的内科门诊病人。对病人耐心、细心,业务技术过硬,得到了县医院领导及患者的一致好评。十个月来共接诊门诊病人数百人,而且使内科如高血压急症、心率失常、心衰、糖尿病酮症、脑血管意外等急症重症抢救成功率较前大为提高,亦使凌云县医院内科整体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主治医师×××在放射科工作是最辛苦的,因为县医院放射科人手较少。郭主治为凌云县医院建立了晨会阅片报告制度,并且多次在科内为年轻医师进行业务讲课,配合看x光片,使他们业务水平提高较快,郭主治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凌云县医院放射科纠正了多份漏诊的x光片,为病人解除了痛苦,同时也赢得了县医院同仁的尊敬。他们还配合当地卫生局到逻楼镇、加尤镇及沙里镇开展了义诊活动。热情、耐心为1000多名患者解除了病痛,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2、20__年,当我们得知凌云县医院承担凌云、乐业两县的白内障复明工程任务而眼科医生不足的情况时,医院领导对该项工作非常重视,把它视为我们分内的事,于20__年9月20~28日、10月13~16日,先后两次派出眼科主治医师×××、医师×××、主管护师×××3人组成支援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赴凌云县支援该院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手术任务,期间共完成手术80例。在这次支援行动中,我院眼科黄光初主治医师,把经他改良的电凝环形撕囊仪在白内障复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新成果毫不保留传授给凌云县医院眼科医生。该技术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效果好、操作简单易学等特点,手术效果相当满意。黄光初主治医师精湛的技术得到了当地县政府、民政局、县医院和病人的高度赞扬。此外,根据本我院的实际能力,对派去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采取以短期工作为主,灵活安排的办法,以缓解受援点多,安排人员困难的矛盾。据统计,我院先后派去专家或业务骨干到凌云县人民医院、凌云县加尤中心卫生院和凌云县逻楼中心卫生院工作共8批26人次;到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工作的专家有9批43人次,累计派去专家或骨干17批共69人次,其中属短期工作有12批50人次。(二)帮助受援单位培训人才我院采取“走出去,请过来”的办法,通过派出业务骨干到受援单位传、帮、带,开展学术讲座或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安排业务骨干来我院进修,收到了较好效果。1、开展学术讲座或举办业务培训班73次(期),培训医务人员3000多人次。20__年5月8日,我院××院长在凌云县考察期间,给凌云县卫生系统各单位的正副职领导、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职工约300多人举办了一期关于“医院管理与改革”的专题讲座,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更新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__年7月15日,医教科谭宗群科长再次到凌云县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时,又给该县卫生系统医务人员举办一期“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专题讲课,约有300名医务人员到场听课。20__年11月8日,医院党委书记××,到凌云县检查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情况时,还给凌云县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举办一期“如何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专题讲课,使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得到了提高。20__年7月,我院康复科主任、××名老中医施显美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前往凌云县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讲座,受训人数近500人。两年来,我院派去的技术骨干到凌云县医院工作至今,结合临床工作,给该院医务人员举行各种专业知识讲座,共52次。其中,(1)内科主治医师×××在科内讲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压病的诊治、高血压病的鉴别诊断、难治性心衰的诊治、甲亢的诊治、肺心病并心律失常的诊治、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抢救、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病历书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2)外科主治医师黄新讲了“急腹症的诊治,肝胆疾病的手术方法,肛肠疾病的处理原则,外科感染、败血症的处理”等。(3)妇产科主治医师×××讲了“孕妇监护、胎膜早破、慢性宫颈炎、宫颈癌、葡萄胎”等诊断与处理。(4)放射科主治医师郭李军讲了“肺癌的x线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及获得性心脏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ct检查对肺小细胞癌诊断的帮助、ct对脑内脑外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应注意的问题、数字化x线影像的发展及展望、糖尿病性骨病的x线表现”等等。(5)检验科主管技师×××讲授了“有关仪器故障排除的常识、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及检测、乙肝病毒pres1及抗pres2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室内质控失控和室间质评不合格项目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标准化体系及其在血细胞分析中应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实验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等。2、根据受援单位选派骨干进修计划,我院安排凌云县医院、凌云县逻楼、加尤两个中心卫生院和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进修25人(其中,凌云县医院12人,凌云县逻楼中心卫生院3人、加尤中心卫生院4人,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6人),到我院进修人员全部免收进修费、住宿费;凌云县三个受援单位选送的进修人员还免收伙食费。(三)协助受援单位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医疗管理规章制度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协助、指导受援单位建立医院主要医疗核心制度,修订已过时的制度,补充新规定有关内容共计87项。(四)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受援单位的实际需要,帮助受援单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部分医疗设备赠送受援单位。1、20__年9月20日,为了支援凌云县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手术任务,我院赠送两套电凝环形撕囊仪,价值约1.8万元。2、帮助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由我院出资5154.00元进行产房改造装修,加强了该院的产科建设,于今年4月通过了××市卫生局产科建设质量评审;还给该院赠送医生工作服50件、病床、床垫各12张、担架车1张、心电监护仪1台,总价值34250元。四、取得显著成效(一)受援单位诊疗水平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主要的医疗质量指标如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同比提高。病死率、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同比降低。医技科室出具的诊断报告准确、书写规范。(二)通过对口支援,推广适宜新技术48项。如凌云县医院在我院的帮扶下,开展了微泵注射硝酸甘油抢救危重高血压,联合用药治疗难治性心衰,皮下注射胰岛素(三短一中)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替米沙坦与依那普利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混合痔、环状痔的手术切除方法,复杂性肛瘘的处理,胆石症内引流术,各种疤痕整形矫治术,双眼皮、眼袋等整形美容手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阴道紧缩术、输卵管开窗术、卵巢肿瘤清除术、无痛人流术;十二指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测定,c3、c4含量测定,心肌酶谱测定等。(三)经过我院两年的帮扶,凌云县人民医院和石塘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门诊量、住院量、业务收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业务收入由支援前的570万元、90万元,增长到745.7万元、15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0.8%和70%。

第4篇

各市、扩权县(市)卫生局,华北石油管理局卫生处,省直有关医疗单位:

自卫生支农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各单位按照国家和省的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开展卫生支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提高了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单位的普遍欢迎。但也存在着个别地方和单位对卫生支农工作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个别派驻人员不能坚持吃住在基层,没有真正蹲点帮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个别受援单位被动受援,坐等“输血”等问题。按照国家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我省将继续实施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推动卫生支农工作深入开展,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要求,确保取得更大的成效。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卫生支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把提高农民健康素质作为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整个卫生工作的重点来抓。各地、各单位一定要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卫生支农工作的认识,要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卫生支农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卫生支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继续将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重要考核指标,做到分工明确,责权清晰。主要领导要定期研究工作进展,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各地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最大数额的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和保障。

二、明确目标,科学帮扶,提高对口支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科学调整确定对口支援单位,确保结成最合理的援受组合;要对援助目标、计划及人员的专业进行监督审查,对援助目标不明确、援助计划不具体、援助人员专业不合理的,要责成相关单位进一步调整完善,确保对口支援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需要,最大限度提高对口支援效果。各支援单位要对受援单位的实际状况进行认真调研,针对受援单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对口支援计划,选准对口支援人员,切实帮助受援单位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现有资源有效利用和派驻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各受援单位要戒除“等、靠、要”思想,抢抓机遇,乘势借力,自主发展,积极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方法,广泛宣传,扩大卫生支农工作的受益面

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拓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工作内涵。要紧紧围绕解决农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通过建立双向转诊、进行专业技术协作、开展巡诊义诊和卫生下乡集中活动等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使卫生支农工作真正成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要注重增强基层医疗机构“造血”功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基层培养人才、提高基层管理水平和开展适宜技术上,通过培训人员、帮助建立制度、免费接收进修以及捐赠设备等形式,积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真正为农村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要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卫生支农工作的目的、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农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卫生支农工作带来的实惠。同时,要认真总结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进行大力宣传推广,推进工作全面开展,充分展现医疗卫生行业良好形象。

四、加强监管,强化考核,确保卫生支农工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生支农工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监管措施,坚持监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定期对工作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进行总体评价,切实加强对辖区卫生支农工作的监管和考核评估,不断探索完善卫生支农工作的科学评价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要继续执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职务前到基层工作和新聘人员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定期到农村服务的规定,将派驻人员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派驻人员认真履行职责,真正蹲点帮扶。各受援单位要积极协助支援单位加强对派驻人员的管理,将派驻人员工作情况及时通报支援单位。省厅将对各地、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成绩较差的单位和地区予以全省通报,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信息上报工作,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务于每月5日17:00之前将上月工作进展情况及典型事例上报省厅,省厅将把信息上报工作作为对各地、各单位医政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

第5篇

1、提高医疗质量;

2、降低整体医疗费用;

3、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就医环境;

4、做好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

5、规范民营医院执业行为、加快健康发展步伐。

力争的亮点工作是: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无偿献血工作和加快民营医院健康发展。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要创新、要抓实;无偿献血工作要保持、要创新;加快民营医院健康发展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积极探索,促使其健康稳步发展。

一、提高医疗质量

1、继续贯彻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抓好督导;三级医院试行iso9000认证;开展医院评价的试点工作;按照《菏泽市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考核细则》和《关于在医院管理年暨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中建立院长考核评价制度的通知》开展相应工作;对全市各医院医疗质量的薄弱环节、社会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督导检查,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促使各医疗机构自觉的抓好医疗质量的环节控制,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抓好《关于开展创建“优质规范护理服务病房”活动的通知》的贯彻落实工作,对开展较好、取得一定创新经验的单位进行表彰,对取得的经验进行整理,形成规范,全市推广。

3、筹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使卫生资源共享,统一医疗急救规范,做好医疗急救队伍的技术培训,提高我市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

4、做好全市血液管理工作,加大对无偿献血的宣传,确保临床用血;加强对血液的检测,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输血的医源性感染,严防传染病、爱滋病等疾病经血传播的发生。

5、举办药学、医院感染、卫生部“十年百项”和卫生厅“五年百项”卫生科技推广项目等专业培训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各个专业的医疗质量。

二、降低整体医疗费用

按照省、市制定的相关规定完善措施、开展工作,重在制止乱检查、乱收费、高收费等违法违纪的现象,而不是要降低法律授予的收费标准,从而规范收费行为,树立卫生行业形象,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配合纪检监察、规划财务做好违法、违规、违纪收费的监管和查处。

三、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就医环境

1、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市开展惠民医疗服务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疗服务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创建“优质规范护理服务病房”活动的通知》,在改善服务态度、规范病房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就医流程、推行宾馆式服务的规范服务模式、改善就医环境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抓好落实。

2、深入开展不设床位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不设床位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

四、做好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

1、继续做好“三夏”期间万名医务工作者支农活动,在活动中间注意做好宣传、组织和督导,使“三夏”期间支农活动开展的扎扎实实、确有成效,起到宣传卫生的作用。

2、按照卫生部、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做的扎扎实实,健全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个人档案,按照100分制的要求,把医院的卫生支农与医院院长考核挂钩,把卫生技术人员支农与职称晋升和执业注册挂钩,使之形成长效机制,真正把城市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水平带到广大农村,使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3、探索城市居民就医新模式。开展公立医疗机构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转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试点工作,实行双向转诊制度,下半年全市推广,为下一步实行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奠定基础。

以上三项措施要抓紧抓实,确保有显著成效,力争在全省各项卫生工作中卓有成效,形成我市的亮点工作之一。

五、规范民营医院执业行为、加快健康发展步伐

起草的《关于加快民营医院发展的意见》已提请市委、市政府研究,待政府下发该意见下发后,我局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民营医院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六、其他工作

1、制定《菏泽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严格执行《菏泽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关于实行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准入专家审核制度的通知》。

2、医师护士执业考试、注册、变更注册已成为医政科长年性、琐碎性的工作。为规范卫生技术人员的执业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树我局的工作形象,申请成立医师护士注册办公室,加强对注册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做好医师护士注册、变更工作,同时协助医政科做好医师护士考试报名、考务和其他考试的具体考务工作,使医政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于行政工作,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3、根据《山东省执业医师考核暂行办法》、《山东省医院管理协会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医师协会管理办法》的规定,成立医师考核机构、医院管理协会和医师协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执业医师考核、医院评价、各项技术培训和临床技术出证等项工作。

4、按照局领导的意见,做好全市优秀医师、护士发动、评选、表彰的相关工作,通过表彰先进、激励先进,向社会宣传卫生。[1] 2011年医政工作要点相关:

查看更多>>

5、按照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把好医疗广告的初审关,加强对医疗机构宣传的监督管理,对误导人民群众就医的宣传、虚假医疗广告、未经卫生厅批准发布的违法广告,依法从严处理。

6、做好卫生科技教育的管理。

根据全省卫生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鼓励和扶持我市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省级评审的申报工作;建立市卫生局卫生科研管理委员会,做好全市卫生科研项目立项和成果的评审。制定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规划、指导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和年度任期考核工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扩大试点工作,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在的两个三级医院扩大到二级综合医院;做好360工程卫生技术人员二三期培训工作。   

7、做好征兵查体的组织、协调和查体工作;做好医疗事故的调解、协调和处理工作;做好行风热线、市长热线、人大政协提案的解答、落实和处理工作;做好人民来信来访的接待和处理工作,提高处理各种矛盾的效率;做好了领导交办的工作和其他应急工作。

2011年医政工作要点相关:

2011年医院工作计划

2011年计划生育工作计划

2011年感染科、儿科、中医科党支部计划

11年医院工作计划范文

2011年医院企划部企划工作计划

2011年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011年医院企划部工作计划

第6篇

记者从卫生部获悉,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部署实施试点方案,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具有一技之长和实际本领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在一些地区存在确有一技之长和实际本领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人员,长期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暂时还不具有有效的行医资格。对于这些人,需要慎重对待。

王国强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正在部署实施试点方案,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具有一技之长和实际本领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以解决他们的执业资格问题,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黑龙江村医考核合格方可执业

为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的作用,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黑龙江省将全面推行村级卫生规范化,在农村实行所(室)长负责制,乡村医生必须经执业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在村卫生所(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未经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不得执业。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做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每两年对乡村医生进行1次考核;1次考核不合格者,可限期再次考核,对再次考核不合格者,应当注销其执业注册,并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另外,黑龙江省要求坚决取缔农村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类医疗机构和一人执证分散执业的村卫生所(室);村卫生所(室)应尽可能设在方便村民就医的位置,业务用房要设有保健室、诊查室、治疗室和药房等,并按要求配备必要的基本设备。《健康报》

中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已诊疗200万患者

卫生部部长高强今天透露:2005年6月启动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已组织中西部地区518所城市大中医院的l万名医务人员分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新疆地区的部分县级医院和1300所基层卫生院,共诊治病人近200万人次。

河北“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设一所公办卫生院

为解决因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技术人才匮乏、服务能力差导致的农民就医“四大短腿”问题,“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将大力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立一所政府创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卫生室。

河北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大力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将设有中医科,村卫生室的村医要兼备中西医知识。

重庆中医药报账比例年内提高5%

近日举行的2007年重庆市中医工作会传出消息,今年,将加大中医“名科”建设的投入,提高新农合农民中医药报账比例。

据介绍,截至去年底,重庆市已有17个区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752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目前,重庆市中医药服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0%左右。今年,重庆市将在此基础上,把中医药的报账补偿比例提高5%。

山东省级医院每年至少派5名医师下乡寻诊

山东省卫生部门日前在有关会议上表示,今后山东省每家参加“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援助的省级医院,每年至少向受援助的县医院派驻5名业务水平高的医师,并在基层工作满1年。

山东省卫生厅要求,今后每家参加援助的省级综合医院每年至少要向受援县医院派驻5名、中医院派3名符合条件的医师,市级援助单位每年至少向受援单位派驻3名、中医院派2名符合条件的医师,根据需要也可以派遣1名护理等业务管理人员。每名派驻人员连续工作1年后可以轮换,也可以采取分两次累计服务满1年的办法。在这1年中,派出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没有任何改变。甘肃启动普通中专乡村医生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工作

第7篇

新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当今世界独有、中国唯一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稳定新疆、建设新疆、繁荣新疆的一支关键力量。作为兵团高等教育的龙头,石河子大学担负着兵团“人才库、思想库、智力源”的重要任务。正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将对口支援我校纳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整体规划中,并作为北大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落实。天津大学也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本着实事求是的校训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也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支援我校。石河子大学更是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深入挖掘对口支援的各项资源。

五年来,石河子大学以对口支援为契机,抓住机遇,统筹规划,乘势而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2005年我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在新疆率先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博士点从无到有,已建成4个博士点学位授权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取得立项,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文科硕士点申报成功,留学生教育和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位居新疆高校前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美誉度迅速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校正一步步朝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开放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对口支援工作在我校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北京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成果丰硕

(一)名校名师支教,教学水平、师德师风建设明显改善

五年来,北大先后有100多位学者、教授来我校讲学、支教。2003-2005年教育部实施“李嘉诚基金会重点课程教师选派计划”,北大派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高学术水平的30位教师来我校支教,重点支持我校新办专业,使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在短期内都得到提高与完善。我校给每位支教老师配备了1-2名助教,使这些青年教师足不出校就可得到名师们的指点。一批批北大教授来我校支教的同时,将北大百年名校的精神在我校传递。中文系孟二冬教授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支教期间,他忍着病痛坚持完成了支教任务,最终咳血住进医院。他在我校支教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为孟二冬同志题词:“为人师表,品德高尚”。北大精神孕育培养了孟二冬,同时,他对学生高度负责、对科研锲而不舍、对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我校得到了升华。

名校优秀教师群体所传递的奉献精神与我校一贯秉承的艰苦奋斗的兵团精神高度融合,这两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校的教师,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校教师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教育事业的决心明显增强,我校教师流失率从2000年的10%下降到2006年的1%。

(二)实施“文化西援”工程,开展“名校名师讲坛”,校园学术氛围空前浓厚

“文化西援”工程是北大对口支援的文化盛宴,是弘扬学术精神的主阵地,是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项目。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柯杨、原北大校长吴树青、著名学者梁柱、陆俭明、阎步克、魏英敏、曹文轩、王晓秋、胡壮麟等在内的31位专家学者先后到我校开展了66场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伦理学、经济管理、医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听讲师生多达三万余人次。“文化西援”工程引起了新闻界、学术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新疆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名校名师讲坛”掀起学术高潮。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带动科研和学科建设,2007年3月我校全面启动“名校名师讲坛”计划。邀请北大、天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名家名师来我校开坛讲学。从2007年4月至10月将陆续有40位国内一流学者来我校讲学,为我校十年并校庆典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学术的浓厚氛围。

(三)加大人才培养,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对口支援工作伊始,我校就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的中心任务认真落实。五年来,石河子大学共派出120余名教师赴北大进修,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7人作为师资后备力量前往北大学习。200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我校挂牌成立,重点为我校培养高层次教师。目前共招收我校21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占目前我校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18%。

(四)重点扶持学科建设,以科研为突破口,四个学科取得重大突破

对口支援工作伊始,北大确立重点扶持我校汉语言文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学四个专业。五年来,四个专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药学方面,在北大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申报新专业1个、硕士点1个,立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兵团级重点实验室1个,合作申请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生物技术方面,两校共建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综合类、设计类实验课程的开出率,申报国家“863”转基因项目获得立项。计算机科学方面,我校教师与北大教师合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采取共建EDA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计算机联合实验室、实施远程授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在自治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课程评估中,我校名列第一。汉语言文学方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我校成立了文学艺术学院,改变了我校文轻理重的局面。2006年6月在北大的帮助下,文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文学与文化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区的专家、教授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

在北大的带动下,我校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显著提高。在国务院学位办第九、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共获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32个硕士点,博士点和文科硕士点取得零的突破,我校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五)举办干部培训班,互派干部挂职,干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北大充分发挥学科齐全、知识信息密集的优势,于2004年10月为我校中层干部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我校42名机关部门、各学院、直属和附属单位主要领导参加了培训。短期干部培训开拓了我校干部的视野,转变了我校干部的思想观念。北大还通过与我校互派挂职干部,帮助我校提高管理水平。北大先后派东方语言所所长赵杰教授、校长助理于鸿君教授出任我校副校长。根据我校需求,北大派出研究生院彭万华、国际合作部潘庆德、药学院李长龄、政府管理学院王磊担任我校相关部门和学院领导。挂职干部们管理经验丰富,管理理念新颖,管理思路明确,管理方法科学,既能出成绩,又能带队伍,为我校的管理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北大接受我校10名中层干部到相关部门挂职,加强了两校干部交流。

(六)积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自愿留疆工作人数逐年增加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口支援以来,我校每年都选派优秀本科学生赴北大插班学习,感受北大名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我校联合北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进了两校学生间的友谊。2003年,两校学生开展题为“西部开发,教育先行”的同台演讲,以“相约在西部”为主题举行了两场文艺晚会。此外,应北大邀请,我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作品在北大图书馆展出,我校学生参展的87幅美术、摄影作品受到北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2003年12月,应北大邀请,我校5名优秀学子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实习营”活动。我校每年接受北大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团来新疆兵团进行社会实践,加强了双方学生的交流。通过开展活动,与北大学生交流对话,开阔了我校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我校学生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随着我校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疆及兵团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让许多内地毕业生看到了巨大的创业空间和自身发展的希望所在。对口支援五年来,一批优秀的内地毕业生志愿“服务地方经济,投身西部开发”,到新疆和兵团基层农牧团场建功立业已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亮点。西部大开发人才需求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我校创设的教书育人的内部环境共同作用,促使教育留人扎根西部的新的人才流向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自2003年以来,学校毕业生中自愿留疆工作的内地生源人数和比例不断扩大。2003至2006年内地生源毕业生中在新疆和兵团就业率均在53%以上,2006年达到了70%,截止目前已有2084名内地生源毕业生扎根在了西部,不少学生已成为新疆及兵团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七)开放办学,扩大交流,石河子大学声誉明显提升

对口支援之初,北京大学就积极帮助我校做好外事工作。经北京大学牵线搭桥,我校已同日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岩手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欧亚太平洋地区大学合作中心等多所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学者和学生交流、交换图书资料和学术刊物、科研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面与上述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我校接待国外友好院校访问团近30批次,接受日本岩手大学赠图书700册,与国外高校合作科研项目2项。北大还介绍国外基金资助我校教师到国外研修,和我校共同组团参加国外和港台学术交流活动。自2004年起我校开始发展留学生教育,目前已培养巴基斯坦、韩国、日本留学生百余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外引内聚,我校五年来的外事活动量超过了建校以来外事活动量的总和,形成了开放办学的局面,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美誉度。

(八)物资捐赠,资源共享,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北大组织出版社每年向我校捐赠新版图书,动员全体教师为我校捐赠自己的出版著(译)作。五年来共捐赠图书一万四千余册。由北大牵线,北京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签署了三校学术资源共享协议。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向我校开放了网上电子资源,北大图书馆在外文全文期刊查新上给予我校支持和帮助。

为改善我校办学条件,北京大学方正集团向我校捐赠了100台电脑建立了“第五微机实验室”。北大向石河子大学化学系捐赠价值30万元的化学实验设备。北京大学资源集团向我校捐赠了40台NC机和4台服务器,由北大牵线,美国明导公司向我校捐赠了价值1亿元的计算机软件,三方建立了美国明导公司一一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系统设计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成为新疆电子设计第一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天津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注入新鲜活力

(一)两校互访频繁,重点突出

我校校领导先后多次赴天津大学访问,就对口支援工作与天大领导沟通交流。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先后组团赴天津大学寻求支持与合作。2006年6月22日,天津大学校长单平率代表团来我校,落实两校的对口支援协议工作,并签订了两校“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协议书。11月23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元英进、党委书记冯亚青率相关专家教授等一行13人来访我校,就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召开科技洽谈会。2007年4月,来自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化工学院和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的领导、老师一行12人参加天津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联合招生的工程硕士班开学典礼。

(二)人才培养措施得当,力度显著

天大化工学院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签订联合开办“化学工程类专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班协议,并于2006年在我校招生。经过组织报名、考试,目前已有我校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的22名教师、工作人员被录取。该工程硕士班的开办,对于我校提升化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帮助兵团培养高水平化工人才,适应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产、三产转型等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今年,我校化工学院教师徐晓琳考取了天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学免收全部学费。为帮助石河子大学提高英语语言学等专业的教学水平,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还与我校外国语学院决定为我校联合培养单考英语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天大研究生院和社外学院领导、教师等多次来我校组织报名考试工作,该班今年招收我校15名教师作为师资培养。同时,天津大学接受我校选派的第一批工科类5名教师赴天大进修。2007年4月,天津大学聘任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李春、代斌两位教授为该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三)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带动学院发展

在天津大学的支持帮助下,我校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组建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2006年11月,该实验中心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实现了我校自治区级基础实验课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零的突破,并成为自治区向国家推荐的两个实验中心之一。目前,该实验中心正在积极准备申报2006年国家级示范中心,迎接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为了更好的加强院际之间的合作,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正在积极准备组建联合学院,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并针对新疆生物质富集畅通等特点,筹建旨在解决能源短缺等问题的生物质转化工程中心。

(四)选派名师支教,我校教师受益匪浅

截至目前,天大已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短期讲学。天大派出的教师都是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荣获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的老教授。他们怀着对西部教育的满腔热情来到石大,认真准备了授课内容,将自己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校师生,详细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受到我校师生的热烈欢迎。2007年5月22日,天津大学李淑芬教授来我校为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学院、药学院的师生们作的题为“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进展”的专题讲座,使我校三个学院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三、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构建全新办学格局

(一)签订学科建设计划协议,积极出访加强校际交流

2006年4月-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分别带领有关学院、部门前往这5所支援高校就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事宜进行磋商,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007年2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带领相关部门领导就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专程前往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考察,具体商洽选派援疆干部事宜。

2006年6月,教育部在新疆召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我校与天大、浙大等5所高校分别签署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协议书。2006年8、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武学校长、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等先后率团来我校进行调研考察,落实两校签订的有关协议。

2007年伊始,我校校领导、各院系组团积极出访各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落实对口支援各项工作。2007年3-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先后组团访问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支援高校,就学科建设、选派挂职干部、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师资培养等事宜与各高校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落实了工作。在此期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农学院先后组团赴天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访问,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我校师资水平

2006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接受了我校医学院选派的1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该校在职博士研究生班学习。该院还决定在我校医学院举办一期在职硕士研究生班。2006年10月,根据两校签订的协议,四川农业大学破格录取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一名教师为动物营养学博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收我校选派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前往该校相关实验室进行硕士论文实验。今年,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一名教师报考川农大的动物营养学博士,三名教师报考浙江大学动物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确定与我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两名。

(三)广泛进行教学、学术交流,促进相关学科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石年、李龙和吴汉荣三位教授先后来到我校,为我校2002级预防医学专业方向班学生讲授课程,并留下了他们的授课资料及相关多媒体课件。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又将有4位教师来我校讲授课程。

2006年11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祖辉教授来我校举办讲座,并被我校特聘为客座教授。2007年4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动物营养学教授许梓荣应邀来我校访问,与我校动物科技学院院领导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谈。许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介观动物营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他在我校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兵团科技局、兵团发改委及兵团农业企业就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共同申报国家级项目、联合研发产业化项目等事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结合新疆地方资源优势特点,我校动物科技学院联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共同起草了兵团“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受到兵团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争取到了兵团科技局工业科技攻关计划的立项支持,双方教师还共同参编专著1本。近日,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两项科研项目意向。

(四)挂职干部积极沟通,促进学院学科交流

对口支援实践证明,选派挂职干部是加强学科交流的有效途径。我校党委研究决定,以共同院长、挂职干部、副院长等形式大力引进支援高校的优秀管理人才,在1-2年间给我校17个专业学院都选配上支援高校的领导干部。2006-2007年,共有7名“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所属高校的挂职干部来我校工作。他们是天津大学张毅民博士任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吕家高博士任我校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余东游博士任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北京阜外医院任晓庆博士、熊长明博士先后出任我校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四川农业大学傅体华教授任我校农学院副院长,江南大学王洪新教授任我校食品学院院长。这些挂职干部都来自名校,学有专长,不仅能够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指导实验室及学科建设,而且能够结合自身专业为学院建设出力,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与支援方良好的沟通作用。

此外,2004年8月,教育部实施“50所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高校选派教师计划”,确定中国政法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三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支教,成功举办两届“西域法学高峰论坛”,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口支援工作,我校更加积极地与内地名校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我校先后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书,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

四、对口支援工作几点体会

五年来,我校党委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在教育部的大力扶持下,借助北大、天大、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等支援高校的力量,我校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口支援工作硕果累累,对口支援工作规模逐步扩大。回顾五年的对口支援工作,我们总结以下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从受援角度讲,兵团领导、学校领导对对口支援工作十分重视。我校将对口支援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写入规划中,把对口支援当作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来抓。从支援角度讲,北大领导也十分重视对口支援工作,闵维方书记一直强调:“对口支援是北京大学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一定要把它做好、做实,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北大许智宏校长把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看成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大学单平校长也明确表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高起点、见实效地做好对口支援我校的各项工作。支援、受援双方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口支援日常工作,每年切块对口支援专项资金。建立了对口支援例会沟通机制。中央、兵团、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全面开展,重点突出,树立精品。在对口支援中,我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采取教师单科进修、访问学者进修,推荐免试研究生攻读学位,建立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天大、华中科技大学等支援高校以联合开办研究生班等形式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共培训、培养师资近200余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1/6。同时,以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互派挂职干部等形式提高管理层整体素质。落实“重点课程教师岗位计划”,带动我校药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汉语言文学四个学科的发展。天大通过学科重点建设带动我校化工专业建设。我校强力打造“文化西援”工程、“名校名师讲坛”、“西域法学高峰论坛”等扩大我校学术影响力的精品项目,提高社会声誉。

(三)积极合作,优势互补,科研攻关。我校教师与北大、天大、浙大、华中科大等教师利用新疆的地区资源特色,结合双方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一同立项申报科研项目,取得包括国家“973”预研项目立项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项目。申报立项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分子学实验室1个,EDA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1个,组建基础化学实验中心1个。我校充分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与支援高校合作科研项目,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上取得了突破。从兵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发,我校同天津大学联合与新疆石化企业合作,增强我校科技服务能力。

第8篇

2010年计划:

1、继续开展专家门诊工作,按老百姓的需求与309医院协商,随时调整专业医师来我中心出诊。由于我校学生中皮肤病较多,与309医院协商后,皮肤病专家来我中心出诊,深受学生们的好评。明年计划继续请皮肤病专家支援。

2、请309医院专家对不同人群开展社区大课堂。明年计划至少进行两次。

3、请309医院专家对我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计划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进行一次。

4、与309医院协商,派出医务人员到309医院进修学习。

存在的问题:

1、我中心学生和在职人员公费医疗关系是北医三院,只有转到北医三院市医保中心才能报销,转到309医院不能报销。目前只有离退休人员可以选第二家合同医院,现有部分离退休人员已经选择了309医院,但在职教工和学生只能转北医三院。

2、由于我社区规模不是很大,支援专家大多专业很专,校医院各项检查、化验设备不全,致使有些专家有“吃不饱”现象。

3、支援专家经常换人,专家需要重新了解病情,病人治疗没有连续性,建议专家出诊人员相对固定一段时间。

第9篇

同志们: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重要意义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始终是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保障群众公平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进步的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一直高度重视,并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投入,用于扶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仅去年,市财政拨款540余万元作为配套资金,完成了列入省“360工程”的36处乡镇卫生院房屋建设,对121名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进行定向培训,推动和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较快发展。2006年,市卫生局组织14家市直和省驻济医疗机构开展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对口支援了嘉祥、泗水、金乡、曲阜等14家列入360工程的乡镇卫生院,各县市区近40家医疗机构也参加了卫生支农工作。据统计,2006年,全市下乡医师410余人次,受援卫生院50余家。这项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基层医院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为农村居民就近提供了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问题,促进了城乡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卫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只表现在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上,更重要的是缺人才、缺技术。特别是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农村卫生的发展,不少农民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经济负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是影响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保障农民身体健康,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诊疗水平,方便农民就近获得较高水平、经济、便捷的医疗服务,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实施这一惠民工程,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医院管理水平,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支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性、长期性的工作,是调节城乡卫生资源流动,带动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整体能力提升,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认识实施这一项目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保障农民健康所作的一件实事、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精心部署,确保项目实施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以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为重点,把卫生支农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形式多样、要求细致,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整体安排、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进行。目前卫生支农工作主要有医师下乡服务、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和实行巡回医疗三种形式,我们要把各种做法有机结合起来,围绕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抓实干,真正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参加对口支援项目工程的40余名医师都是医疗单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业务骨干,希望在座卫生部门的同志,经常到受援医院检查、指导、慰问,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决不能协议书一签,人往下一派,就万事大吉。要经常派工作人员下去了解情况,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沟通情况,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把思想工作做透、组织工作做实、后勤保障做好,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帮助解决,确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受援单位要安排好下乡医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住宿和工作环境,保证下乡医师的人身安全、财物安全和食品安全。下乡医师在受援单位要主动开展工作,承担起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疗服务工作,为农村群众健康做好医疗服务。市卫生局重点组织市属及省驻济医疗卫生单位支援列入360工程的乡镇卫生院和旅游区新农村建设重点卫生院。各县市区根据实际组织城镇医疗卫生单位支援当地卫生院,制定规划,每年重点支援扶持一批,2-3年基本支援一遍。同时,建立和完善下乡巡回医疗服务制度,定期到农村开展巡诊医疗活动,为农民送医送药,免费查体,宣传健康科普知识,真正实行人员、技术、卫生服务下沉,切忌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从基础设施、设备、技术和人才等方面进行综合扶持,让城市的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做到雪中送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三、总结经验,探索建立卫生支农工作的长效机制

卫生支农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一定要端正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卫生支农工作制度,定期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检查项目实施情况,推动工作进展。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开展绩效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对卫生支农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加强舆论宣传,弘扬卫生系统的良好职业道德风范,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要积极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紧贴卫生重点工作和基层卫生需要,拓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城乡对口支援工作的内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通过开展卫生下乡活动,给农村带去新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帮助受援单位扩大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农民健康,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热烈欢送即将奔赴微山县、梁山县、汶上县、曲阜市等县市区农村基层服务市直及有关医疗机构的40余名医师,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给你们送行,并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下乡是服务农村基层、服务农民群众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也将为大家增加人生的宝贵经验和阅历。同志们讲政治,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努力克服自身困难,踊跃报名,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希望大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发扬对技术精益求精、对患者满腔热忱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展示良好的医德医风,铺下身子,扎身基层,脚踏实地,心系农民,热忱服务,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服从受援医院的工作安排,把维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高质量的工作和高效率的服务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衷心祝愿大家在下乡服务的一年时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同志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努力缩小城乡卫生差距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新使命。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切实做好卫生支农的各项工作,为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10篇

【关键词】国外医务人员 专家下沉 分级诊疗【摘 要】医务人员支援边远地区(specialist outreach)是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促进公平、提高患者就医福利,最终建立分级诊疗体系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国外医务人员支援边远地区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出建议。

Review on medical specialist outreach in foreign countries /SHI Ge// Chinese Hospitals. -2015,19(8):69-71【Key words】medical staff in foreign countries, specialist working in grass root, medical institutes【Abstract】The medical supporting program for remote areas, also known as specialist outreach, has been proved to be an efficient way to alleviate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promote fairness, improve the welfare of patients, and eventually establish stepped care system. Herewe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pecialist outreach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mak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relevant work in our county.

Author’s address:Xin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of Medicine, No.1665, Kongjiang Road, Shanghai, 200092, PRC

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就医不公平。较之医疗条件发达的地区,其劣势一是体现在其就医的条件受限,一是表现为其就医的费用更为高昂,而其中医务人员的数量不足是原因的焦点和难点所在。为缓解这个问题,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乌干达等国家,都是通过派驻医务人员到边远地区行医(sp e c i a l i s toutreach)来实现其平衡医疗资源、惠及边远地区患者的目的,其含义、做法和目标与我国俗称的专家下沉非常相似,本文暂时将其翻译为专家下沉,并对其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 专家下沉发展历程

专家下沉在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1],一般采用短期的,当天往返的模式,专科医生1年去1-4次,医生来自于教学医院、地区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2]。初期发展缓慢,效果也不理想,部分原因是有学者认为好的医疗服务应该是医院提供的、综合性的诊断,并且认为当时很多的向上转诊是不需要的,大部分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在社区通过全科医生来完成[3],是一种没有任何健康产出的低效甚至无效行为[4],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最初还是一项自发行为。

为了平衡医疗资源, 缓解边远地区居民就诊困难,增强专家下沉的作用,英国在1991年由Fundholding组织将专家下沉制度引入NHS(nationalhealth system)[5],澳大利亚于1997年成立了SOS(specialist outreach service),负责划定支援地区, 制定详细的支援计划,以形成长效机制;美国则是通过科研计划将教学医院的专科医生带入社区;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家也在不断通过专家下沉的方式改善其医疗资源配置。在经济比较落后或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专家下沉计划也广泛开展,如埃塞俄比亚实施了C S O P(clinical specialist outreach project)工程,使乡村的患者可以通过转诊进入城市医院就诊;津巴布韦通过飞行外科医生;乌干达也通过surgical team将手术带入边远地区;南非和以色列也开展了类似的项目。

到20世纪90年代,专家下沉制度发展迅速,涉及的专业从最初的精神科[6],迅速扩展到产科、整形科、皮肤科、眼科以及儿科,外科专业如耳鼻喉科、普通外科随着下沉专家进入社区,最近几年随着硬件投入的加大,专业范围已扩展到心脏外科[7]。

随着专家下沉的方式和范围不断改善,各界对专家下沉制度形成了共识。对患者来说,一方面就医更便捷了,节省了就医时间和费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有病不医的情况[ 8 ];另一方面,患者和专科医生之间沟通更顺畅,更利于提供连续性治疗。对全科医生来说,得到了现场培训机会,促进了和专科医生的沟通,提高了医疗水平[9]。

2 专家下沉的研究

关于专家下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家下沉诊所(specialist outreach clinic,SOC)和医院诊所模式下患者就医满意度、就医便利性、费用、预约等候时间等方面:

2.1 患者就医满意度

研究显示,患者对SOC的满意度较高。Walshe和Shapirao[10]研究显示97%的SOC患者和68%的医院就医患者表示会选择SOC。Gillam等[11]对66位有过SOC就诊经历的患者调查发现,其中64人表示再次就医会选择SOC。Gosden等[12]研究显示57%的SOC患者表示会再次来SOC就医,但医院就诊患者中只有28%表示会到SOC就医。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和疾病种类有关,在SOC就诊的牙科患者满意度比医院就诊患者要高,但是在SOC就诊的皮肤科患者满意度则和医院就诊患者没有显著差别;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和患者关注程度有关,Bowling等[13]对患者进行15个维度的满意度调查发现,患者最关注的是就医便利性、预约等候时间、诊所等候时间以及诊所环境和设备。

2.2 患者就医便利性

对于就医便利性, 学者的研究结果较为统一。便利性一般用在途时间、距离和就医等候时间3个指标来衡量。Walshe和Shapiro[10]经过调查发现,去SOC的平均时间为23.2分钟,而去医院则平均为51.7分钟。Bond以及Bowling等学者[14]的调查结果是15.9分钟和32.8分钟。Gosden等[12]对牙科患者调查结果为20分钟和40分钟,妇科患者为30分钟和40分钟。在距离方面,Helliwell[5]的调查结果显示,去SOC一般在1.6公里左右,但去医院则要4.9公里左右。Bond等[14]的调查结果是7公里和19公里。对于等候时间,Walshe 和Shapiro[10]的调查显示,SOC只需等平均24分钟,但医院则需要等候64分钟,Bond以及Bowling等人[14]调查结果为16分钟和33分钟。

2.3 患者就医费用

费用包含了患者就医费用和SOC的管理费用两个部分。其中患者费用又包括了就诊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包括途中费用和照顾费等),SOC管理费用包括医生的工资、差旅费以及开设诊所的其他维持费用等。

研究显示,在SOC就医的患者费用是下降的。Gosden[12]对SOC和医院诊所的皮肤科和牙科患者进行对比,皮肤科患者就医费用分别为4.5英镑和5.5英镑,牙科患者则为5英镑和8.86英镑。Bowling 和Bond[14]发现SOC的患者平均总费用为4英镑,但到医院就诊则需花费8.4英镑,其费用的节省基本来源于旅途往返的费用。Robin等[7]对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20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在SOC就医患者往返费用有所降低,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也降低了患者的陪侍和患者家属误工费用,为72.98澳元,相同情况在医院就诊则要耗费110.5澳元。

因欧美等国家医院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我国不同,更多的引入企业化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更为关注成本控制对医院运行的作用。Gillam等[11]将工资、差旅费、房屋水电费以及设备折旧等费用作为总费用的研究发现,每个SOC患者应该分摊48英镑,在医院就诊患者则分摊15.7英镑。Gosden等[12]对牙科诊所研究发现,每个SOC患者分摊7.79英镑,医院就诊患者分摊3.62英镑,皮肤科就诊患者则需分摊15.68英镑和6.09英镑。

2.4 患者预约就诊率和预约时间B r i e n 等[ 1 5 ]通过随机抽样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牙医诊所的预约就诊率没有显著性差别。Gosden等[12]的研究则显示皮肤科的预约就诊率比牙科要高。Walshe 和Shapiro[10]对8个专科进行比较发现,有5个专科SOC的预约就诊率比医院诊所要高,其他3个则没有显著性差别。但预约就诊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原因主要包括下沉还只是个人行为,以及专科医生数量不够,导致出诊时间不固定,无法及时复诊等。

Bowling和Bond[14]的研究显示SOC的预约等候时间比医院诊所要短,对38个SOC调查发现,平均等候时间为5.7周,而医院诊所则为7.9周。Perrete [16]的研究显示了90.4%的SOC患者和88.2%的医院门诊患者等候少于3个月,也有研究显示,在SOC就诊预约时间为4.8周,比医院诊所的8.6周要快4周左右。

3 国外专家下沉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的启示

相比国外,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情况同样存在,且具有长期而广泛的特点,其差距不仅体现在区域性的东西部之间,还体现在城乡以及区域内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同时,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实行专家下沉措施对患者满意度、患者就医费用、患者就医时间等就医福利方面会有所改善,可见有必要在我国大力推动专家下沉,通过医疗资源整合改善居民就医状况。

其实, 翻开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历史,类似的医务人员支援边远地区活动在我国开展时间更为久远、实施范围更为广阔、参与人数更为众多。从2 0 世纪5 0 年代开始的“ 赤脚医生”,到21世纪初原卫生部组织的《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我国医务支援活动从未停止,且规模越来越大,期间参与的医务人员和受益患者难以数计,可见,在我国深入开展专家下沉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

但遗憾的是在大规模的支援实践中,缺乏科学研究和对比,无法为政策制定提供进一步的循证依据。同时, 由于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支援方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在实践中还存在专业不对口,支援一阵风等现象。为了将专家下沉落到实处,通过医疗资源整合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惠及广大患者,针对我国专家下沉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有关经验,结合现有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本文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3.1 专家下沉应制度化

国外的支援模式经历了从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的过渡,这提示我们在支援中首先应认识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现象存在的长期性,医疗卫生管理部门推动专家下沉工作时,要关注支援和受援方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通过制度化管理,合理对支援方医务人员进行经济和职称评定优先等补偿和奖励,让其更安于服务基层。同时注重支援的专业和人员与受援方的需求吻合程度。

3.2 支援的内容应注重技术帮扶从国外发展历程和我国长期实践不难看出,专家下沉最理想的模式是通过在边远地区行医的同时,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带教,建立起当地的医疗卫生队伍。这样不仅有利于平衡医疗资源,也利于建立分级诊疗体系,而且鉴于医疗诊治知识转移的难度,支援应是以固定人员加长期支援为模式开展的。

3.3 专家下沉工作应同最新医改政策动向相融合

比如社会资本的竞相涌入, 终会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会带来冲击,迫使公立医院管理者更多的注重成本因素,不计成本的支援模式将会被逐步摒弃。这要求运用理论工具对专家下沉进行科学评估,更多以循证结论作为下一步政策制定的依据。又如,应简化多点执业的申请手续和扩大其多点执业的范围,变审批制为备案制,允许医生在注册地之外的医疗机构通过简单备案即可执业,使医生“走穴”行为合法化。

参考文献[1] Shapiro J, Perrett K. Introduction. In:

Roland M,Shapiro J, eds. Specialist outreach clinics in general practice[M]. Abingdon: Radcliffe Medical Press, 1998: 1-8.[2] Baskett TF. A university department´s involvement withmedical care in the Canadian North [J]. Canadian MedicalAssociation Journal, 1979, 120(3):298-300.

[3] Alian S, Crowley N, Carter F, et al. Communitydermatology [J]. BMJ, 1993, 306(6877):860-861.

[4] Harris A. Specialist outreach clinics [J]. BMJ, 1994,308(6936):1053.

[5] Helliwell PS. Comparison of a community clinic with ahospital outpatientclinic in rheumatology [J]. Br J Rheumatol,1996, 35(4): 385-388.

[6] Wood J. A review of antenatal care initiatives inprimary care settings [J]. BrJ Gen Pract, 1991,41(342):26-30.[7] Haynes R, Gale S, Mugford M, et al. Cataract surgeryin a community hospital outreach clinic: patients´ costs andsatisfaction [J]. Soc sci Med, 2001,53(12):1631-1640.

[8 ]Bowling A, Bond M. A national evaluation ofspecialists´ clinics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J]. Br J Gen Pract,2001, 51(465):264-269.

[9] Coulter A. Shifting the balance from secondary toprimary care[J]. BMJ,1995,311(7018): 1447-1448.

[10] Walshe K, Shapiro J. Wolverhampton. In: Roland M,Shapiro J, eds. Specialist outreach clinics in general practice[M]. Abingdon: Radcliffe Medical Press,1998: 17-43.

[11] Gillam S. Ophthalmology outreach clinics in Barnet.In: Roland M, Shapiro J, eds. Specialist outreach clinics ingeneral practice [M]. Abingdon: Radcliffe Medical Press,1998:59-68.

[12] Leese B, Mead N, Black M,et al. Outreach clinics: DrLivingstone I presume? [J].Health Service Journal, 1996, 106(5532): 24-26.

[13] Bond M, Bowling A, Abery A, et al. Evaluation ofoutreach clinics held by specialists in general practice inEngland [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00, 54(2): 149-156.

[14] Bowling A, Stramer K, Dickinson E, et al. Outreachclinics in rheumatology, ENT and gynaecology. In: Roland M,Shapiro J, eds. Specialist outreach clinics in general practice[M]. Abingdon: Radcliffe Medical Press, 1998: 37-48.

[15] O´Brien K, Mattick R, Mandall N, et al. Are specialistoutreach clinics for orthodontic consultation effective? 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British Dental Journal, 2001,191(4): 203-207.

第11篇

1  核事故时对人员的分级救治

1.1  一级医疗救治(现场救护)

1.1.1  一级医疗救治由核动力厂的基层医疗卫生部门组织实施,必要时可请求场外支援。

1.1.2  现场救护应在组织自救互救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卫生人员、放射防护人员、剂量人员及医护人员进行。

1.1.3  现场救护应遵循快速有效、先重后轻、保护抢救者与被抢救者的原则。

1.1.4  现场救护的基本任务:

(1)首先将伤员撤离事故现场并进行相应的医学处理,对危重伤员应优先进行急救处理;

(2)初步估计人员受照剂量,设立临时分类站,进行初步分类诊断,必要时尽早使用稳定性碘和/或抗放药物;

(3)对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查和初步去污处理,并注意防止污染扩散;

(4)初步判断伤员有无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必要时及早采取阻吸收和促排措施;

(5)收集、留取可供估计受照剂量的物品和生物样品;

(6)填写伤员登记表,根据初步分类诊断,将各种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和内污染者以及一级医疗单位不能处理的非放射损伤人员送至二级医疗救治单位;必要时将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和严重内污染者直接送至三级医疗救治单位。伤情危重不宜后送者可继续就地抢救,待伤情稳定后及时后送。对怀疑受到照射或内污染者也应及时后送。

1.1.5  参加现场救护的各类人员应穿戴防护衣具,视现场剂量率大小,必要时应采取轮换作业和使用抗放药物。

1.2  二级医疗救治(当地救治)

1.2.1  二级医疗救治由当地应急医疗救治单位组织实施。

1.2.2  二级医疗救治的基本任务:

(1)收治轻、中度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和有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者以及各种非放射损伤人员;

(2)对体表残留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人员进行进一步去污处理,对污染伤口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对确定有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人员应根据核素的种类、污染水平以及全身和/或主要受照器官的受照剂量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污染严重或难以处理者可及时转送到三级医疗救治单位;

(4)详细记录病史、全面系统检查,进一步确定受照剂量和损伤程度,进行二次分类处理。将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和放射复合伤病人送到三级医疗机构治疗。对暂时不宜后送者可就地观察和治疗。对伤情难以判定的可请有关专家会诊或及时后送;

(5)必要时对一级医疗救治给以支援和指导。

1.3  三级医疗救治(专科医治)

1.3.1  三级医疗救治由国家指定的设有放射损伤治疗专科的综合性医院实施。

1.3.2  三级医疗救治的基本任务是收治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和严重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给予良好的专科治疗。必要时对一、二级医疗救治给以支援和指导。

1.4  各级医学应急组织在诊断和治疗放射损伤时应依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0-87)、《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2-87)和《内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4-87)等国家标准进行。

1.5  对核事故中发生的非放射损伤和普通疾病可按一般临床常规进行诊断和治疗。

2  对公众的医学应急保障

2.1  当核事故的影响超出厂区边界的情况下,为确保公众的安全与健康,有时需要采取隐蔽、服用稳定性碘、控制出入或撤离、避迁等应急防护措施。此时,地方医学应急组织应做好对公众的医学应急保障。

2.2  公众医学应急保障的主要内容:

2.2.1  根据地方应急组织的通知,发放和监督指导服用稳定性碘;

2.2.2  协助解决核事故所造成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如解除精神紧张和恐惧心理,进行心理卫生咨询等;

2.2.3  指导公众采取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

2.2.4  做好医疗卫生防疫工作;

2.2.5  做好食品、饮用水的辐射监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措施;

2.2.6  对撤离到安置场所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及处理。主要包括:

(1)对疑有体表、服装污染的人员进行污染检查及去污处理;

(2)对疑有内污染的人员应留取必要的生物样品,有条件时可进行甲状腺部位或整体测量,尽快确定污染水平及核素种类以便进行相应处理;

(3)对可能受到过量外照射的人员进行必要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全身和/或局部放射损伤并给以相应处理;

(4)凡有局部放射损伤或体内污染量超过放射工作人员年摄入量限值的二倍以及全身受照剂量超过0.1gy者,均应逐个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对所有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医学监督和处理。

3  医学应急计划和应急响应

3.1  医学应急计划是各级核事故应急机构应急计划的一部分,各级应急机构的医学应急组织应结合具体情况作好医学应急计划和准备。

3.2  医学应急计划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3.2.1  医学应急组织及职责;

3.2.2  参与医学应急行动的具体单位和可以作为后援单位的名称、任务、人力、物力、负责人、联络方法和场内、外互相支援的计划;

3.2.3  药品、器材和装备的储存、发放和使用办法;

3.2.4  值班、报告、检查、通讯联络等具体办法;

3.2.5  对公众的医学应急保障措施;

3.2.6  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观察;

3.2.7  宣传、教育、培训和演习计划及实施方案。

3.3  医学应急响应

核事故发生后,各级医学应急组织应根据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后果做出相应的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可分为四级:

3.3.1  应急待命:已出现可能导致紧急情况的特殊条件时,核动力厂的医学应急人员应做好现场救护准备;

3.3.2  厂房应急:当核事故的后果只限于工厂的部分区域时,核动力厂的医学应急组织接通知后应立即实施现场救护,并及时通报场外应急组织;地方医学应急组织应做好收治伤员、支援现场救护和为公众提供医学保障的准备;

3.3.3  厂区应急:当核事故影响只限于厂址边界以内,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可能超出厂址边界,但尚无需采取场外防护行动时,核动力厂的医学应急组织应实施现场救护,将厂区内非必需停留的人员撤出厂区,并及时通报场外应急组织;地方医学应急组织酌情派人支援现场救护和做好收治伤员以及对公众实施医学应急保障的准备;国家医学应急组织得到通知后及时做好支援地方和现场救护以及收治病人的准备;

3.3.4  场外应急:当核事故的影响已超过厂区边界,除上述措施外,应在地方应急组织统一指挥下对场外公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地方医学应急组织实施对公众的医学应急保障计划,必要时,请求国家医学应急组织支援。

4  宣传教育、培训和演习

4.1  宣传教育:对象是核动力厂职工家属及其周围的公众,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按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大纲进行,包括建立核动力厂的意义、核动力厂的安全措施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辐射的特性、危害和防护措施等。目的是使公众对核动力厂的安全性与潜在危险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并在场外应急时积极主动配合,采取正确的行动。

4.2  基础教育:对象是核动力厂工作人员、可能参与应急的工作人员和一级医疗应急救治单位的医护人员;内容除上述基本知识外,侧重于辐射防护对策、自救互救技能和现场救护的技术与程序、放射性污染检查和除污染的方法等,目的是使有关人员能有效地执行医学应急救治任务。

4.3  专业培训:对象是各级医疗应急救治单位的主要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各类辐射损伤的预防、诊数和治疗,医学应急计划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医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和应遵循的原则等。

4.4  演习:为检查医学应急组织和应急计划的有效性,各级医学应急组织除参加同级应急组织进行的演习外,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不同规模和范围的医学应急演习。通过演习使医学应急救援人员明确任务,熟悉和掌握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并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使核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指挥、协同行动、技术和物资准备等更趋合理。

5  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观察

5.1  近期观察是指受过量照射后短期(数周或数月)内的连续观察。目的是了解过量照射对人员健康的近期影响,尽早准确判断病情和给予妥善处理。

第12篇

[关键词]人口老化;安老服务;香港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11-0123-03

人口老龄化是香港社会需要认真应对的一个重大议题。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署的《人口推算2010-2039年》,2010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为91.5万人,占总人口的13%;到2029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为206.19万人,占总人口的24.7%;2039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为248.56万人,占总人口的28%。这表明在2029年开始,香港每4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香港安老服务体系为成功应对这一议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一、香港安老服务的目标

香港安老服务的信念是使长者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援,一起实践“老有所属、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理想。其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志愿服务,照顾长者各个方面的需要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尽量使他们留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鼓励老人与家人同住,依靠家庭养老,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院舍服务。

香港特区政府把申请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划分为社区服务和安老院服务两种基本方式。依据尽可能地让老人生活在他所熟悉的社区这一原则,将政府的服务设施植入社区,以“社区照顾”为原则并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照顾长者各方面的需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政府也注重发展机构养老,根据《安老院条例》执行发牌制度,规范所有提供住宿照顾服务的安老院舍,并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院舍照顾服务。

为了做好老年人的常期护理工作,社会福利署于2003年11月28日起实施长期护理服务中央轮候册制度,集中处理需要接受资助并长期护理服务的申请和服务编配。根据专业人士的评估,社会福利署将安排符合申请老人所需的长期护理服务。

二、香港安老服务体系的构成

1.长者社区支援服务

长者社区支援服务旨在协助长者尽量留在社区中安享晚年,以及为护老者提供支援。为了配合各项社区支援服务,服务形式将以综合模式为主。长者社区支援服务分为长者中心服务、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及其他支援服务等3项。

长者(地区)中心服务是一种地区层面的长者社区支援服务,目的是帮助长者在社区过上一种健康、受尊重和有尊严的生活。此外,长者地区中心还具有联系地区各种服务单位,更有效地运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服务的优势。目前全港41间长者地区中心和117间长者邻舍中心现正透过外展工作,接触独居及隐蔽长者。各长者地区中心特别设有一支长者支援服务队,经过队员为需要志愿的长者服务。长者支援服务队是附设于长者地区中心的为长者提供关怀和帮助的组织,服务队积极发展“长者义工”计划,鼓励长者成为义工,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服务。

长者邻舍中心是在邻舍层面为长者提供一系列适切而便捷的社区支援服务,该中心鼓励长者积极参与。长者活动中心是在社区为长者提供社交和康乐活动。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旨在为体弱而于日间缺乏家人照顾的长者在家居及社区环境内提供照顾、护理、康复训练和社会活动。长者日间暂托服务即为在社区中生活但在个人照顾方面需要家人或亲属协助的长者提供临时的日间照顾服务。

除此之外,长者社区支援服务还包括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即以综合照顾模式让体弱长者在家居和社区接受照顾和护理,为护老者提供支援;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即通过经验丰富及经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和区内各服务单位的合作网络,为体弱长者家庭提供的各种服务等等各项虽然由政府提供但旨在把需要支援的长者继续留在所熟悉的社区和家庭的范围各种服务。

2.安老院舍照顾服务

安老院舍照顾服务是指香港特区政府根据《安老院条例》执行发牌制度,以规范和提高提供住宿照顾服务的老年人生活的安老院服务水平。安老院舍照顾服务旨在为一些年龄达65岁或以上,由于个人、社会、健康及/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在家中居住的长者,提供住宿照顾服务及设施。年龄介乎60至64岁之间的人士亦可提出申请,但须证实确有需要接受住宿照顾。特区政府提出的安老院舍照顾服务目标包括:①为一些由于个人、社会、健康及/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在家中居住的长者,提供住宿照顾服务及设施;②尽量促进及保持长者的健康,并在各种个人照顾需要及起居活动方面向长者提供协助;③满足院友的社交康乐需要和促进院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另外,香港特区政府根据护理程度由低到高所提供的安老院舍照顾服务包括长者宿舍、安老院、护理安老院和护养院。

(1)长者宿舍是为一些能够照顾自己的长者,提供群居的住宿服务、举行活动及安排人员全日24小时予以支援。服务的性质及业务范围包括:共住的房间;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如个案评估、辅导、转介和举行活动等;提供便利院友日常生活的资料;以及定期举行活动以满足院友的社交康乐需要,鼓励院友发展个人兴趣及与社区及家人保持接触。入住的条件为:申请人须年龄达65岁或以上;有住屋或社交需要,但未能独自居住;可以照顾个人卫生及起居;以及体格及精神状态适合过群体生活。

(2)安老院是为未能独自在社区中生活,但无需倚赖他人提供起居照顾或护理服务,以及在“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下被评为没有或轻度缺损的长者,提供住宿照顾、膳食及有限度的起居照顾服务。服务的性质及业务范围:共住的房间;每日最少供应三餐膳食;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如个案评估、辅导、转介和举行活动等;提供起居照顾,如打扫及粗重洗熨工作;帮助有需要的院友进行属个人性质的活动,如写信等;以及定期举行活动以满足院友的社交康乐需要,鼓励院友发展个人兴趣及与社区及家人保持接触。

(3)护理安老院为健康欠佳、身体残疾、认知能力稍为欠佳及在“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下被评为中度缺损而未能自我照顾起居,但在精神上适合群体生活的长者,提供住宿照顾、膳食、起居照顾及有限度的护理服务。部份护理安老院宿位由合约院舍或参与“改善买位计划”的私营安老院提供。服务的性质及业务范围:共住的房间;每日最少供应三餐膳食,另加小食;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如个案评估、辅导、转介和举行活动等;护理服务,包括药物的服用和监管;安排人员全日24小时当值;注册医生定期探访诊症;个人照顾服务,包括照顾长者的起居;治疗运动及疗法配合(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藉以维持或改善院友的身体机能;以及定期举行活动以满足院友的社交康乐需要,鼓励院友发展个人兴趣及与社区及家人保持接触。

(4)护养院为一些健康欠佳、身体残疾、认知能力欠佳及在“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被评为严重缺损而未能自我照顾起居,但在精神上适合群体生活的长者,提供住宿照顾、膳食、起居照顾、定时的基本医疗和护理及社会支援服务。部份护养院宿位由合约院舍提供。服务的性质及业务范围:共住的房间;每日最少供应三餐膳食,另加小食;安排人员全日24小时当值;提供定时的基本医疗照顾服务;提供护理照顾;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如个案评估、辅导、转介和举行活动等;提供个人照顾服务;提供复康服务,包括治疗运动及疗法配合(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藉以维持或改善院友的身体机能;以及定期举行活动以满足院友的社交康乐需要,鼓励院友发展个人兴趣及与社区及家人保持接触。

3.其他部门或机构的安老服务

根据特区行政长官将“照顾长者”列为策略性政府目标,许多政府部门实际上都有照顾长者的职能、计划或者措施。

(1)医院管理局。医院管理局是根据《医院管理局条例》于1990年成立的,负责管理全港公立医院及相关的医疗服务。根据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回答立法院提问,医院管理局在2002-2010年每年都获减大量老年病人的住院医疗费用,其中2008年以来每年获减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80000人。

(2)房屋署。房屋署是香港特区政府负责公共房屋的法定机构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的执行机关。为落实行政长官的“照顾长者”策略性政策,房屋署在特别住屋方面设立“长者住屋”计划,让符合条件的长者尽快得到公屋分配,同时也尽量体恤长者的喜好和需要。此类计划照顾的对象包括单身的长者及与长者同住的家庭,而长者也可选择与其他长者一同居住。

(3)劳工及福利局。劳工及福利局是2007年7月1日成立的负责香港劳工与福利政策的政府机构,其中包括劳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安老服务方面的政策研究,维护和保障劳工以及退休长者的权益。

(4)安老事务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安老事务委员会属于政策咨询性机构。1997年,行政长官订定“照顾长者”为策略性政策目标之一,致力改善长者的生活质素,使其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属、老有所为”,该委员会应运而生。其主要职责是向政府提供建议,制订全面的安老政策。

(5)安老院上诉委员会。安老院上诉委员会是一个根据香港法例第459章《安老院条例》第13条成立的法律咨询性机构,负责聆讯及裁决由有关人士就社会福利署署长根据上述条例第7、8、9和10条所作出的决定而提出的上诉。

4.社会工作者和义工运动对老年人的支援和服务

香港特区政府安老服务计划中很大比例的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进行的,特别是安老服务中的长者社区支援服务,有赖于社会工作者和本社区的义工,包括老年义工。据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而的统计,截至2011年11月14日,全港注册社工总数为16660人;据义工网站的统计资料,2011年6月30日,全港登记的义工人数达到945569人,超过了老龄化的香港老年人口数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属于未登记但经常做义工的人,以及一些企业和单位利用工作时间组织员工从事义工活动。社会工作者和广泛的市民义工活动为日益老龄化的香港市民构筑了一道和谐、活力、快乐和幸福的安全屏障。

三、香港安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1.在老龄问题方面的社会共识

香港社会开始对老龄问题的切实关注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全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还只占到8.5%,当时的港督政府确立和制定了最初的一些有关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理念和法令。1997年香港回归,特区政府没有懈怠,行政长官上任之初即将“照顾长者”确定为特区政府的策略性施政目标之一。香港回归至今已经两任行政长官共计四届任期,特区政府将安老服务问题当作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持之以恒地稳步而卓有成效地实施,表现了香港社会的成熟和老龄问题在社会精英阶层所取得的共识。

2.明晰的构建思想

香港特区政府把1994年世界银行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出的关于构筑以老年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列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安全屏障的建议,构建包括以政府财政支持的安全网、强制性的个人参保和自愿性私人储蓄及保险的3大支柱社会保障制度,明确设为政府的施政目标。特别需要提请注意的是,特区政府在建立和监管强制性的公积金计划管理制度的同时,十分注重和突出政府税收支持建立的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3.提倡家庭养老

香港特区政府把居家当作基本的养老模式予以管理和提倡,这是极为明智的一种选择。一方面,亲情是在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时期绝大多数老人仍然追求的最为可贵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投资与花费最为经济的一种养老方式。

4.加强社区支援服务

香港特区政府把社区支援服务当作政府构建安老服务的一个重点工作。可以把做好社区支援服务看作是巩固居家养老的扩展和继续,但二者又不完全一致。特区政府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以社会福利或医疗等许多种途经对符合支援条件的家居或留在社区的老人以更多的帮助,以加大特区政府的投资来体现特区政府的责任。特区政府、社区和家庭共同对老年人的关爱,表现出香港社会所富有的人情味和人性化特色。

5.发展多元化的院舍服务

上个世纪末安老院舍服务设计出长者中心、安老院、护理安老院和护养院,都是比较适合长者安度晚年所需要的几种院舍服务类型。因为无法满足众多申请者的需要,特区政府从2003年开始逐步把长者中心和安老院的院舍服务调整为护理安老院和护养院,实际上是把适合长者中心和安老院生活的长者都继续限制在家庭。政府资助的院舍养老具有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等许多家庭所不具备的优越性。

6.重视发挥义工的作用

在劳动力奇缺的香港社会,政府的长者社区支援服务工作能够开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义工运动”。特别是长者社区支援服务,发挥包括许多身心健康的长者在内的社区义工是香港特区政府的一个创造。否则,所有老年人的照料都由专职的护工和家属料理,仅仅老年人问题早就压垮了香港社会。何况开展广泛的义工活动,对于建立一个互相关怀的社会、肯定个人的自我价值、加强个人对社会的归属感,提倡不同阶层人士参与社会建设,最终达致彼此互相关怀、融洽相处以实现社会和谐,都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

当然,香港安老服务与市民的需要来说还有很大差距。从2003年开始,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把过去的长者中心和安老院都逐步调整为护理安老院和护养院的宿位,还是无法满足需要,申请护理安老院和养护院宿位所需要的时间分别平均33个月和41个月。香港特区政府曾多次面临议员的质询,反映出香港老龄化发展的迅猛异常和政府服务的差距。

(作者:刘玉博,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087,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20;于宁,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20)

Study on the elderly services in Hong Kong and its Enlightments

Liu Yubo Yu Ning

[Abstract]During many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in Hong Kong has been formed a systematic project, with perfect consulting system in the policy-making. Many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health, medical, housing and all kinds of elderly services could be get from community support, elderly residential care, as well as many other elderly service, including resources investment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charity and business operation and so on several levels. There are a lot of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could be consulted in many citie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