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总结

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总结

时间:2022-01-31 04:0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总结

第1篇

但事与愿违,笔者在近十年的企业财务会计教学实践中,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的内心恐惧感;而作为会计教师,也感觉这门课很难教。另外,会计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面对着一张张似曾相识的原始凭证感到束手无措,不知如何着手工作。这就是目前中职企业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那么,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该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呢?

一、企业财务会计教学现状

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六要素展开,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却感觉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

1.学习内容面面俱到,知识更新快,学习难度加大

相对于基础会计课程,企业财务会计难度急剧增加,内容面面俱到,规定了很多的条条框框,使学生一时很难适应,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我国为了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及与国际会计体系接轨,频繁修订会计准则,使企业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改和补充,从而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连续性,这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中职学生,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面对这些变化往往难以适从,陷入枯燥、单调、繁多的业务核算之中,体会不到学习会计的快乐。

2.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就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这种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缺少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与沟通,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信息反馈,加上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的接受及理解能力受到限制,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兴趣。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账务处理能力差

目前,职校的企业财务会计课程采用的是一种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黑板上的一段文字或是教师口中的一段描述就是一笔业务,教材中的实例题也是通过语言来描述经济业务的,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原始凭证。学生在教师的描述中去想象这是一笔什么样的经济业务,然后照葫芦画瓢地编制会计分录,学生没有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没有真正的业务流程体验。尽管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把凭证账簿及业务流程展示给学生,但是学生没有真正的实践体验,仍然是纸上谈兵。

二、对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面对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1.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就是以能力为指导,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到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先完成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再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由师生围绕课题模块,边教、边学、边做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对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训技能、职业素养综合培养的一体化。学校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上述一体化教学。

第一,改革中职企业财务会计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改革的具体做法如下。教师按照够用原则和一致性原则,依据教材中需讲授的理论体系,找到与之相符的模拟经济业务,将实操题改为用业务提示加原始凭证的方式表现,每阐述一个理论模块后接着安排一道实训题,或者教材的前部分是纯理论专业知识而后部分是纯实训题,同时将财务会计理论与模拟公司的业务进行无缝连接。此外,整本教材的实例最好是某家企业某会计期间的整个经济业务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某一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结合原始凭证展示的经济业务,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会计核算方法。

第二,完善会计课程设置,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目前,职校会计专业一般实行二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实习的制度,会计学生一般在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才进行实训,才能接触到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这样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会计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业务一筹莫展。所以,学校需要在会计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2006年,本校开始进行了以下课程改革: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会计;第二学期开设企业财务会计,同时开设基础会计模拟课程,介绍原始凭证及填制方法、记账凭证及账簿的填制,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务操作;第三学期开设企业财务会计理论,同时开设4课时的单项模拟实训课,分章节进行实训,这样就能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学习相辅相成,把理论与实践完整地结合在一起;第四学期即离校前的最后一学期,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和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综合模拟,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通过这样的教材内容改革和课程设置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会计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增强了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入角色体验法,模拟情景教学

角色体验法是指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由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老师创设某种教学情境,提出相应的任务,学生各司其职,模拟真实工作现场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方法以其实践性、综合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一种比较适合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之一。例如,在应收票据及票据贴现业务的教学中,若采用单纯的课堂讲授方法,将票据分为带追索权和不带追索权、带息和不带息等类别,学生会感到很凌乱,教学效果不好。后来笔者尝试采用角色体验法,根据业务流程中的各主体关系,按出票人、持票人、承兑人、出票人开户银行、持票人开户银行、背书人,被背书人等,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规范用语及工作流程,分为带追索权不带息、带追索权带息、不带追索权带息和不带追索权不带息这几种情况,按照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及票据贴现业务的不同情境进行模拟。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对所学知识也有了较好的理解。再如,在财务会计中,为了明确“商业折扣”与“现金折扣”的概念区别,笔者让一名学生扮演采购员到模拟企业购班服,本着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原则,采购员要与模拟企业的销售负责人(由学生扮演)砍价。学生们对于这一情景,顿时来了兴趣,纷纷讨论了起来。模拟中,采购员说:“我是来购货的,如果买得多,价格上可以再便宜些吗?”学生们踊跃地说:“可以呀!”此时,采购员又说:“我现在不准备付款,货款需在1个月后支付,我若早付款,你们企业有没有什么优惠条件?”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立即付款,给你优惠2%;”“10天内付款,优惠1%。”教师适时总结:“本例中,因为销售量增加而给予买方的优惠,会计上称之为‘商业折扣’。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就是重新确定售价的过程,折扣后的价格就是交易价格,因此账务处理需按折扣后的净额来确认收入。另一种因为要加速回笼资金,对客户在折扣期内付款而给予总价款上一定的优惠,则被称之为‘现金折扣’。对于售货方来说,交易价格已经确定,售出时应按原交易价格进行账务处理,而少收的这部分款项类似于企业发生的筹资费用,就是为了早收款而付出的代价,在实际收款时应将少收的折扣部分计入‘财务费用’账户。”通过一个小小的场景演示,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两种折扣概念的区别,而且还为后面账务处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角色体验式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理论和技能水平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而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大多数会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几乎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即使是双师型教师,由于会计师是通过职称考试而取得的,实质上仍然是只具备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知识。教师队伍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一方面,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新的会计准则,参加会计师及注册会计师考试,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学校应加强专业教师暑期下企业制度。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学生进行校企合作是不太现实的,毕竟一个企业需要会计人员的人数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会计教师可以加强与知名企业的合作,每年下场实习,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当然,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水平,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中选聘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师;或者聘请社会上各行业、各部门中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还有,为防止教师长期教授同一课程而发生知识老化,可鼓励教师进行岗位轮换, 实现知识的更新。

第2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 实践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198-02

在高教育工作中,财务会计专业的设置比较普遍,几乎每个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此类专业,而在此类专业教学工作中,财务会计做为其主要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可以说其实务性和操作性,对于学生学好财会会计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开展好实践教学工作,对于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训练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强化其就业竞争力,具有突出的作用。

1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实践性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是以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主,以实践性教学为辅。而理论课程应为实践教学服务,是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将职业教育、提高工作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工作能力与企业对员工专业技能的需求结合起来,以会计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证、会计师性等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等级证书的取得做为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围绕提高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防止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脱节的现象出现。

1.2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在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中,任课教师多是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的,他们也没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更多也是停留在一个较为基础的一个阶段。虽然有的老师也利用假期或者课题项目研究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有一定调查和参与,但因为会计岗位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机密,其可参与的实践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和资料来丰富个人的实践经验,与实际工作中会计相关工作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出入。

1.3 校内外实训工作不足

学生在实训室可以完成理论教学中大部分知识的实训工作,通过模拟与仿真,将财务会计工作中建账、审核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到最终出具财务会计报告等每个工作环节都进行了实践。但也存在实训资料过于单一与陈旧、核算内容不够全面、相关业务的涵盖面仍有一定的欠缺等不足。另一方面,在校外的实训工作中,往往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很少,更多的是做一些查阅和抄录的工作,没有真正进入到工作角色中去。

2 改进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法

2.1 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高职财务会计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本专业职业技能,学校应通过对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技能培训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将课堂实训、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三者相结合,环环相扣的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达到提高学生实训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实训中,应注重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对其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也应根据所讲授理论与实训资料操作相结合。在阶段性实训中,教师根据某一个教学阶段的学习,对理论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然后进行相对复杂的阶段性实训,提高学习对某一部分内容的融合与实践操作。如在学习财务会计后,通过对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的复习,利用一周时间对本课程进行理论知识的综合实训,使得学生能够将分散的学习内容和技能进行组合训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之后,利用1~2个月的时间,在校内的综合模拟训练室进行实训,实训过程按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分工和重组,使学生能够了解和熟悉财务工作的全部流程,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接受社会工作的考验,从而更好地完成好学生到员工之间的角色变换。

2.2 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对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再学习,完善教师对实践教学经验的不足。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鼓励教师取得国家认可的相关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同时,将教师的实践活动做为年度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也积极为教师的实践锻炼提供良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结合,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通过教师接触企业财务工作者,了解他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好财务工作,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在与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接触过程中,主动帮助企业解疑答惑,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还可以通过外部聘请经验丰富的财务工作者定期到学校进行财务知识的讲授,将实际业务技能带入到课堂中,增加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弥补学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2.3 重视财务案例分析与探究

在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还需要提高其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对财务案例的分析与探究,不仅能将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与认识,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一般都是综合性较强的类型,教师通过在财务案例分析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可以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认知程度,更好地对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但案例的编制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劳动,也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财务案例的编制中,应加强教师团队合作,由系或课题组进行讨论和修订。

2.4 建立会计记账公司,提高实践学习的真实性

为了提高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效率,可以在学校开办会计记帐公司,公司在设立时以有丰富经验的会计工作者、学校专业教师做为主体,以学生做为具体工作的实践者来开展工作,争取社会上小企业或者学校三产公司的支持,通过真实的财务数据,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教师在学生工作中应做好最后的检查和把关工作,防止因工作失误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一般来讲,手工账操作、电脑账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较全面的反映出了企业的财务流程,学生在不同岗位工作经历,也对其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职业素养提出了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应让学生独立全盘操作账务、税务,通过真实票据、参与报税、熟悉流程等实践,实现学生学习实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熟悉公司运营状况等多方面共赢的局面。

3 结语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才能使得学生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社会快速变化与法制不断健全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适应社会与企业对财务工作的技能要求,提高职业素养,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也需要突破自我,不断强化实践工作,从而为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启.浅议高职高专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J].现代经济信息,2015(3):11-12.

[2] 何存花.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模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34-37.

第3篇

关键词: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75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会计综合实训》是我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主干实践课程,属于“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该课程坚持走职业教育之路,以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实用、够用和管用的理念,以会计操作技能训练为特色,通过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心,结合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以及分岗模拟、混岗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打造一批能胜任出纳、税务、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收入与利润核算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涵盖《会计职业基础》、《企业财务会计实务》、《税费计算与申报》、《成本核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实务》、《会计信息化》等多门课程,在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8周的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它即是对在校期间所应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总结与考查,也为学生面向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以素质为基础,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中心,社会需求为依据,确立了“一核心、两原则、三对接”的课程设计理念:一核心是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两原则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打造、学做一体”的设计原则;三对接是“与市场需求对接、与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岗位对接”,化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具体表现为:

(1)课程实训项目以企业真实会计岗位为载体进行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的要求。坚持“学校与企业合力开发”,“教学名师与注册会计师精心打造”的课程开发理念,将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各项元素及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

(2)课程实训资料以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为背景,充分体现实践性的要求。遵循“立足濮阳,服务河南”,这一专业定位,选取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行业以及学生熟知的企业,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设计实训内容。

(3)课程与企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一线专家共同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开放性要求。课程专职教师与会计工作一线专家共同开发实训教学资料,营造符合职业要求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掌握会计职业技能。

课程组通过对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及归纳,将会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其所需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分解转化为课程的实训项目。如表1即是按照“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所设计的会计职业基础实训项目的学习情境任务。

3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安排

《会计职业基础》实训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来确定。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以及往届毕业生,与校内外专家一起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深入了解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与工作任务,将出纳、会计、成本核算等岗位所应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紧密结合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本课程结构为“项目化”结构。根据会计工作过程的需要,对应不同的能力培养设计了两部分(单项实训、综合实训)5个大项目(会计职业基础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成本核算实训、手工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26个子实训项目。本课程所有实训项目根据其实训内容与要求的不同,均配备了校本实训教材、PPT、实训项目讲义、核算流程图、仿真会计资料、用友ERP U8软件等教学内容辅助资料,使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可以通过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等手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强化训练,保证实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同时,各单项实训目标均为会计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学生经过实训后,可掌握大中小型各类企业会计工作的全部技能,基本可实现“零距离”就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领会、吸收与应用,指导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课件演示、课程网站以及往届学生作品展示,使学生了解工作流程,培养其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二是会计操作技能性知识,采取先做后学再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操作方法是,指导教师先根据每项任务的实训目的、实训设计,安排实训程序。由学生独立或是分小组(3-5人)完成任务,并汇报实训过程及结果,通过展示学生所完成作品,指导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详见表2。

手工实训实训要求:通过对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实际业务的处理,初步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操作方法及过程,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会计理论与知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本实训项目指导教师主要起到辅导作用。独立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从日常业务处理、成本核算与分析到对账与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过程。

电算化实训实训要求: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熟悉用友ERP U8V10.1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本实训项目指导教师主要起到辅导作用。学生完成对账套的创建和基础档案的设置;总账系统的初始化、日常业务与期末业务处理;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以及供应链业务处理;生成会计报表全过程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刘晓敏.课证赛融合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财经界,2015,(16).

[2]李猜.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

第4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技能体系;技能测试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一般从岗位、证书、能力等方面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财务会计》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会计职业考证中起着核心作用。

《财务会计》课程是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依托。在阐述财务会计目标特征的基础上,对六大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最后以财务会计报告为总结。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培养市场需要的、服务于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职业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岗位的财会人才。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了财务会计课程为职业技能型课程。应以岗位专业知识与实际目标工作群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学以致用,掌握与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技能。为了促进教学,检验教学效果与考核教学质量,职业技能型课程的考核是组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中,职业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职业技能型课程的考核还处于探索阶段。

一、构建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指导思想

(一)确定技能测试目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的目标应来源于课程标准。《财务会计》课程目标细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及会计处理的程序、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进行会计核算的核心能力及专业素质,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具体目标可分为知识教学目标、技能教学目标、素质教学目标三方面。

1、知识教学目标考核。主要是学生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具体为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基本要求、账户体系和报告体系以及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程序和基本核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2、技能教学目标考核。这是检验学生是否能联系实际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能正确使用企业会计核算中常用的账户,能按要求正确核算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能正确计算会计核算的主要指标,能运用会计核算资料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能进行税务申报,能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主要会计报表。

3、素质教学目标考核。这是考查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的职业意识,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生具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廉洁自律的会计品格,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等。

(二)《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构成。基于上述课程目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构成由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体系两部分构成。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主要考核知识教学目标。旨在考核学生的财务会计相关概念和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程序和方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测试题型主要是客观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所构成。

2、专业基本技能体系。《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基础技能体系,主要考核技能教学目标和素质教学目标。旨在考核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日常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和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及求实创新的意识、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廉洁自律的会计品格。

《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体系应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强调能力本位。着眼知识和技能,关注过程和方法,体现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活用教学素材,联系岗位实践,指导教学改革,鼓励探索创新。测试题型主要由主观题、业务辨析题、业务操作题和综合素质题所组成。

二、技能测试题库建设

(一)命题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主,强调能力为本。命题要有利于指导学校加强日常教学工作,有利于课程改革,不要脱离日常专业教学内容,以知识能力为本位。试题应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对知识的考查主要是检测知识运用的能力。

2、强调应用性。命题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克服传统理论教学“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倾向。

3、增强探究性。命题要注意考查创新意识,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试题结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要灵活开放,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便于创造性的发挥。

转贴于

4、注重综合性。命题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5、坚持教育性。命题时应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个人、集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6、体现时代性。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结合专业前瞻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精神。

(二)命题的原则。命题要体现基础性、全面性、科学性、适度性、规范性等原则。试题要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对财务会计应具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力进行较全面的考核,试题要体现技能测试,尽可能逼真会计岗位的实践活动,资料来源第一线的会计凭单。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试题表述要规范,问题明确,语言简洁,图表清楚,专业术语准确,答案要避免出现歧义。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要有利于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题目设置要有梯度,起点适当(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6∶3∶1);要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命题。

(三)命题框架

1、按专业教学内容命题,主要考核专业知识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客观题。主要考核基本知识,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以岗位技能为辅。题型可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组成。这一部分内容经过多年会计专业教学有较成熟的考核方法,在建立题库时,可加入近年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内容。在选择题里要体现会计技能的专业知识,适量加入财务会计实务,将实务内容转化为客观题型来考核。考试方法可采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

2、按会计工作岗位群的技能需求命题,主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实践业务操作题。

(1)出纳岗位:出纳工作需要很强的操作技巧。作为专职出纳人员,不但要具备处理一般会计事务的财会专业基本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处理出纳事务的出纳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数字运算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核:①出纳基本功:真假货币鉴别、残损币的处理、点钞技术、发票开具技能等;②出纳日常事务处理:现金管理与核算、银行存款与账户管理、出纳账簿管理、出纳单据处理、银行资金结算处理、出纳纠错防错、出纳交接工作等。

(2)记账会计岗位。①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如销售发票、财产验收单、财产清查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单、工资及工资分配表、坏账准备计提单、财产溢余短缺报告审批单等);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②登记账簿:记账:日记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总账登记);明细分类账(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固定资产明细账、增值税明细账等);对账: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③编制会计报表:主要考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

(3)会计主管岗位。①财务分析。②会计管理与监督。考试方法可采用手工会计纸质考试或计算机会计无纸化考试。

三、技能测试的实施

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性检查与结果检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成绩来源于期末试卷成绩;实训考核成绩源于课程内技能考核。采用笔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老师评价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考核涵盖学习实施全过程。(表1)

四、试题编制和组卷

财务会计技能测试题库要与财务会计理论考试题库区别,突出技能考核特征。财务会计技能测试题库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紧扣财务会计专业岗位所需技能。在客观题录入库时,要注明章节、知识点、难易程度,并以此编代码;主观题录入库时要注明会计岗位、知识点、难易程度,并以此编代码。试题组成时,按代码设定组卷程序,用计算机抽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高职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在经济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10年人才需求预测结果表明,今后我国将需要的各类人才中,排在首位的是会计类。会计专业是这些年热门专业之一,从学校的招生人数来看也是逐年增加。形势是良好的,那么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员,那么做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课程上。那么最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财务会计应该如何进行改革。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 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过于理论化

会计专业的课程过于理论化。教学内容大多是根据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转换成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内容过于理论化。学生刚刚学完基础会计,有的还没有学明白,又来学习理论化很强的财务会计,一方面学生感到很茫然,另一方面感到枯燥,进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2 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有很大差异

好多学生学完了财务会计,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更明显的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了,虽然学了财务会计,但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教学内容实践性差。

1.3 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原来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为主。练习也是偏重与给出业务描述,然后让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的形式。这样上课就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差。针对现在90后学生的特点,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2.1 重新进行课程定位

为了准确定位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我们针对性地面对北京地区的大型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同时走访毕业生、相关院校的同类专业、中小企业、会计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召开了相关的座谈会就近年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发展作了深入分析。分析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岗位。

(1)初始岗位――财务助理,包括出纳、会计助理、审计助理、办税助理。

(2)升迁岗位――2至3年的岗位晋升:会计核算岗位(往来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报表会计,会计信息化会计)、主管会计、审计、办税员。

(3)进一步升迁岗位――4至5年的岗位晋升: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2.2 明确财务会计课程目标

基于对岗位的分析,我们会计专业的老师对整个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财务会计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理解企业会计的岗位分工,在全面了解企业会计循环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能够依据各岗位职责对本岗位的企业基本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准确的会计处理,熟练进行财产清查工作,能够完成期末的结转和调整工作,并能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报表。培养学生形成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使之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3 明确教学载体

教学载体拟选择资金流转过程中每个经济业务的发生,经历的过程,和最终完成后的货币清算整个循环过程为具体载体,这些教学载体涵盖了财务会计知识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涵盖了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实操实训的相关内容。

(1)账外资金案例,承载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基本内容以及货币资金清查的方法,银行结算等相关内容以及货币资金核算方法的基本技能等。

(2)渝太白案例,承载所有者权益、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具体概念、特点、主要内容等知识点和具体的账务处理技能。

(3)法莫尔虚构存货案例,承载了存货、应付账款的基本概念、具体内容以及掌握处理的基本技能和管理的方法。

(4)蓝田股份固定资产案例,承载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累计折旧的具体内容和核算方法。

2.4 重新梳理课程内容

根据会计岗位的特点和财务会计具体内容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体系理实一体化,密切结合会计实际工作,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以岗位为主线进行了重新设计。

(1)企业财务岗位介绍,主要介绍财务会计的相关岗位,以及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以及相关关系。

(2)出纳岗位的核算,结合出纳岗位的主要工作主要讲授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企业货币资金业务的核算。

(3)往来结算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往来岗位相关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以及其他应收应付款的核算。

(4)材料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材料和商品的收发业务的核算。

(5)固定资产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清理等业务的核算。

(6)职工薪酬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工资的核算方法。

(7)资金岗位核算,主要是资金筹集业务和投资业务,涉及到的内容有借款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投资类账户的核算。

(8)会计主管岗位,主要是财务成果的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

2.5 教学方法改革

《财务会计》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要尽量体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交往,同时注意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态度的三位一体。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应用信息搜集与模拟企业资料、讲授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总结归纳法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加强激励作用,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2.5.1 情景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实际工作的模拟情景,由学生担当不同岗位角色去完成任务。为完成任务,学生必须熟悉企业会计岗位工作,然后按计划实施操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并形成能力。

2.5.2 课件讲授与启发引导

精心制作的课件等教学资料展示、必要的课堂讲解释疑,加深学员对会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注意教师的讲授应更具启发引导的效果,帮助学员逐步达到自觉学习、自主运用涉税知识理论。

2.5.3 示范教学法

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对登记账簿的程序并不了解,这时应采用示范教学法,教师首先根据学习任务设置,给学生做出示范,引导学生入门。案例分析

2.5.4 角色扮演,实践实训

本门课程重在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学生可模拟扮演企业会计不同岗位角色,对不同经济业务进行处理,要多做、多练、多实践,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账务处理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5.5 案例分析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员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校本研究方法。在现代管理原理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

3 结论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事财务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基础。必须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本文结合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不但从内容上改革也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毛腊梅,张艳.《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6.

第6篇

一、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突出应用型人才素质、兼顾复合型人才需要”。会计是对有经济业务的会计实体从数和量这两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决策、监督,目的在于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学应用性极强,是经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所以说,实践对于会计学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顾名思义,需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学专业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只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能胜任的。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加强会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应把整个教学计划的1/3左右拿出来做实践性教学。实地操作和模拟实验是会计实践性教学的两种基本方法。建立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会计实践教学系统包括实践与总结。实践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指实验课和校内实习,校外实践主要指校外实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总结则以毕业论文为主。1.校内实践:实验课和校内实习。开设会计实验课的首要条件是建立独立的会计实验室。会计实验课是在掌握会计学相关专业课以后,依照会计实验课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校内会计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可以安排会计实验课的相关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一些相关专业课。虽然和实验课相同的是,校内实习都是在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并掌握了一定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后进行的。但是,它与实验课有所不同,校内实习是到学校的校办企业和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实地操作。选择校内会计实习时,因学生比较熟悉校内实习单位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并发挥水平,并且,校内实习单位也对学校会计实习的内容与要求比较熟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双方促进下,更能较好地完成会计实习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和校内实习是两种校内实践形式,相辅相成,互不替代,不能混为一谈。2.校外实践:校外实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如表1)。3.总结: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在所有课程结束之后,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目的是为了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考核学生研究思考的能力,由学生按照专业选题而撰写的文章,也称为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的题目需要在研究后并与导师商量后得出,题目需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实践性,与综合认识相关的理论性,与展望本行业未来相关的创新性。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项综合能力,为纵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二、课堂教学

无论什么专业、什么学科、什么课程的教学,课堂教学都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深度和宽度的均衡分布,是最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由师生的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课堂理论教学宜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其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知识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基本知识理论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一般采用讲授式、激发式和反馈式教学法。即教师从“精炼”原则出发,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用性原则提炼出精炼并且经典的知识理论,然后运用激发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和互动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达到共鸣。课题研究教学法过程一般为:创设情境探索研究获取新知应用新知。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课题研究指导法是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分别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其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是就学生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方式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的方法。课题研讨教学法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就课题研究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方法。1.会计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理论与案例(实际)相结合。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分量。会计学课程除有自身的基本理论外,还特别强调法律、政策、制度的规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推行案例教学。实际事例的编写是教学案例的主要特点,虽然可能会进行某些虚构,但虚构内容的客观性是存在的。因此,通过对来自现实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可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初步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各项会计实务的内容,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会计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相当重要。除了会计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案例研究外,实验教学应在前两个环节中穿插出现,渗透理论,实践案例,使理论与案例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的。在安排会计实验时,应考虑到课程的多样性,照顾到各个环节,以配合会计理论的教学。需注意,会计理论是与现行会计法律法规是相适应的,因此做每项试验之前应向学生讲明实验依据,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完成任务。这样不仅完成理论学习,学会案例分析,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积极性。在会计理论教学中,利用最短时间,运用最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会计实验(实训)效果是会计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校内实习

会计教育具有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特征。知识传输就是理论课程教学,而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最好的途径是到企业顶岗实习,但因为实习工作地点的局限性等因素,决定了校外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因此,许多高校在校内均建有会计实验室,以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会计实验是实践教学核心部分,大体可分为单项实验、阶段实验和综合实验。单项实验是以教材章节为实验单位,按理论教学进度分阶段组织实验。如在《会计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可先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个账本的认识开始,并学会填制和审核等业务。为使学生更加熟悉单笔业务的流程,为其他实验打好基础。阶段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某一门会计专业课后安排1~2周的时间进行。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综合的模拟演练,如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书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会计业务与流程。综合实验一般是在毕业前夕进行。对某以模拟单位的某一特定月份进行完整的会计操作。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直到完成实验分析报告。综合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校内实习包括模拟实训与仿真实验,通过以下两两相结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1.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会计课程的“教、学、练”一体化,是教育、学习和联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将财务会计实训课与理论穿插,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同步实训,达到边教边学、边学边练,使学习与操作在最短时间内紧密结合。同时,做到课证融合,也就是说,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目标相一致,使教学内容针对性更高,融“教、学、练”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2.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课程的主线是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突出会计核算不同岗位业务操作。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共同组成一个实训小组,定期轮换,对掌握各岗位技能达到促进作用。完成独立分岗实训训练后,再进行《财务会计综合实训》,真正做到在核算程序上巩固、在内容上更新。它基于一人多岗,每名同学单独完成一套模拟资料的实训程序。财务会计模拟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的认识,使学生继续熟练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提高其独立处理日常业务的能力。3.手工账操作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会计手工模拟主要是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它作为基础,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作为对会计手工模拟的升华,它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的会计电算化处理,重要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工作时间。在上述会计手工操作完成的基础上,学会用计算机进行系统操作,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巩固学生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现代化财务会计软件,提高会计的职业适应能力。4.校内模拟实训与仿真实验相结合。校内的模拟实训主要是指在模拟的环境下进行实际会计操作,它包括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实训基地的建立是模拟实训实施的重要前提,通过模拟实训让学生更真实地体会到职业岗位技术的重要性,起到扎实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由于会计岗位的与众不同,校外实训很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完整的会计流程,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校内仿真实验室的建立。仿真实验室提供真实业务,让学生按照模块进行真实的会计操作,最终取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达到巩固和强化实践能力的要求,实现学院职业教学、学生岗位素质培养、公司获取盈利等的多赢。

四、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是在财会专业学生学完相关理论课程后,由学校或学生自主联系校外实习单位,进行校外实践活动的一种实践型教学形式。校外实践模式涉及知识全面,环境真实,让学生亲临实践教学基地并完成任务,目标是提高学生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校外实践可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做实验,将企业(公司)的近期1个月已做账业务抽出(借出),在指导教师的监管、引导下,按企业(公司)当时执行会计政策要求进行账务处理,并将会计核算结果与原会计人员核算结果核对,达到实践的目的;二是顶岗实习,即在企业(公司)会计人员的指导下,对当期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校外实践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实践场所场地的问题。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很多单位都不愿意公开有关会计方面的具体内容,最多大概介绍其公司会计工作流程。所以目前大多院校都面临着无稳定实践基地的困境。其二是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第一次走向社会,还不能适应社会角色,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能力。其三是学生实践成效那你考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建立一套考评制度来衡量学生的实践情况。为了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使校外实践不仅仅是形式,首先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实习环境。这个问题是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的,特别的高校自身应积极主动建立起与企业合作的平台。值得强调的是平台的搭建是双方得益的,学生得到了提升,企业方便了解学生情况,选拔优质人才。其次是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最后是解决学生实践效果的考评问题。因地制宜,多方面的考评学生的实践效果,达到人才多样性选拔的效果。

五、注意事项

要实施“两中心三结合”的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还必须注意以下事项:1.明确主导与辅导的关系。明确主导与辅导的关系主要是指对于基础课程的实践进行校内实验室化,而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应将校外实践作为主导。两手都要抓,分清主辅,抓住优势,克服弱势,将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良好分配,共同发展。2.提高教师实务操作能力。作为需要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院校,在引进师资力量的时候,应将教师具有实务性操作的能力纳入考虑范围之中,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积极的作用。但考虑到当前社会上应聘教师的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选拔适当数量的理论扎实型教师进行定期企业学习或顶岗。3.加强对实践效果的测评。只有将学生的实践课程与分数相挂钩,实践才能发挥出预期的效果。比如,可以将重视实践的科目的总成绩分解成理论课成绩和实践课成绩这两部分,理论课成绩与实践课成绩各占50%。在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邀请企业财务人员前来参加,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作者:章道云 邓学芬 叶雨薇 单位:西华大学

第7篇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模块式教学理念

会计基础传统教学模式是:先学习会计基本概论、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再学习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最后再综合模拟实训。这种模式会使刚刚入学的学生感到特别难学。因此教师可以按工序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让学生从身边接触的取得、填制“发货票”或收到、填制支票业务开始,即从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开始,由浅入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动手填制、审核记账凭证,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会计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兴趣;直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工作程序。学生完成上述操作后,就会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学习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这样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兴趣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按工作程序划分会计模块,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课程的安排可采用模块的方式,把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分解成一个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完成其相应的工作任务,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程序。会计工作的主要模块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模块: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学生从身边的经济业务开始,边做边学习如何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及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如“发货票”、各种支票、收料单、领料单的填写。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始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通过观看、讨论和亲手填制原始凭证的过程,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要领,进一步体验原始凭证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第二模块:设置科目与账户。介绍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等式,熟悉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规则。本模块以“够用、实用”为标准,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在理解科目和账户的基础上,运用借贷记账法,学会简单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及要领。本模块的主要作用是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模块的操作服务。第三模块:填制、审核记账凭证。在第二模块的基础上,把第一模块的业务填制在本模块上,使学生熟悉记录过程。本模块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观看、亲手填制记账凭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工业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能够编制出正确的会计分录,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本模块要通过大量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工作踏实的处事作风,为学生成为职业会计人员奠定基础。第四模块:登记账簿。根据第三模块的结果,将经济业务进一步分类归集在账簿中,完成记账过程。本模块通过学生观看、亲手尝试不同种类的会计账簿的登记过程,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出会计账簿的设置及登记要领,从而理解会计账簿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和重要位置。第五模块: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每个结账日,根据第四模块的账簿记录和库存实际,计算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进行财产清查,以确保账实相符。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成本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精打细算、增产高效的主人翁意识。第六模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保证第五模块账实相符的情况下,根据第四、第五模块的数据,编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与国家和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客观公正地披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会使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七模块:综合实训。在学生完成第一到第六模块的专项实训后,教师可选择一个有三四十笔经济业务的实体企业,力争以全真的实物为载体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流程和操作要领。本模块根据课时要求,也可以安排在第八模块完成后进行。第八模块: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完第一到第六模块后,已经对会计工作程序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了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这样反过来再系统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就变得容易多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基本概述、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方法、会计工作组织及法规等。本模块的作用旨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实施步骤

每次授课时,教师可按以下程序进行授课过程的安排。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想目标三个方面。实训准备:本次模块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和用具等,如多媒体、课件、与会计有关的票据、表单、办公用品等。工作过程描述:工作过程,即“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取得相应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教师可通过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段对本次工作任务及流程进行描述,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次实训的流程、达到的要求等,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训。讲述相关知识:对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知识及技能进行讲述,阐述和表明为完成本次任务所需要关注的重点环节及解决的办法。操作演示指导:指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并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演示讲解。这是模块教学的核心环节,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师生双方通过互动、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提高:通过练习、实训等进一步巩固本次实训,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总结归纳:归纳本次实训的流程、操作要点、重点难点知识及基本技能,总结实训心得,撰写实训报告,完成实训任务。模块教学的时候应体现任务性,加强实际操作,重在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四、考核评价方式

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最终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平时的考核以会计职业要求为标准,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的规范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着重考核学生会计基本技能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部分成绩占30%。期末考核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标准进行实践性操作考核,即由教师选取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账务处理,完成从规范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流程。这部分成绩占70%。

五、教学要求及建议

第一,在每个模块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认清本模块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所处的位置、作用及相关要求,注意每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与会计实际工作接轨,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达到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企业日常会计工作的程序为: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时候,应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时刻体验到每个模块在这一主线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应体现“模块”特点,紧紧围绕本模块的功能和作用展开教学。应以实务教学为主线,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怎样做,理论知识穿插于操作之中,让理论为实践服务又指导于实践。理论知识的讲授以达到本模块“需要和够用”为标准。第三,突出互动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规律,精心编制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资料,采用大量图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元素,通过“想一想,练一练”等过程,逐步演示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互动环节教师要由以“讲”为主变为以“导”为主,学生要由以被动“听”和“看”为主变为以主动“想”和“做”为主。第四,借助财会模拟实训室,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实施专项和综合技能实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一个现实中的企业,以他们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经过必要的增改,变成适合模块教学的生动案例。教学所采用的各种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等也要力求以现实会计工作中的实物为标准,进行真实性教学,以体现“真实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专项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掌握每个专项的操作要领的同时,掌握一些会计和法规的基础知识。综合实训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流程及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各专项技能,熟练地完成整个会计的核算过程。

六、小结

第8篇

有些企业财务工作简单,财会人员业务知识水平不高,辅导实习生力不从心,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实习基地而更深入地理解学校课堂所讲授理论知识的目的。目前,更多的高职院校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公司建立联系。以上两个机构的会计相关业务多,相对于企业能够接纳更多的学生实习。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这种实习模式适合学习较好的学生,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不能胜任。因此,本质还是针对于少数学生的实习模式。在校生的校外顶岗实习,目前的法律定位模糊,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保护,一旦与实习单位发生纠纷将很难处置。此外,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还存在交通、人身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二、会计专业校内模拟实习模式的探索

为了解决会计专业校外顶岗实习难的问题,能够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平等的学习和实习的机会。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我院会计系把会计专业校内模拟实习作为了学生实习的主渠道,而派学生到校外顶岗实习的模式是辅助渠道。这一新思路决不是对工学结合的否定,而是针对会计专业特点的一种创造性运用。总的可以概括为“一核心二结合三阶段“的会计专业实习模式。

“一核心”是指以培养校内的双师型教师为核心。关于会计专业实习实训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对策。如完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材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变实践教学方法等。但上述众多措施最终都可归结为一点,即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和实践的。老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过硬,学生才会从老师那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笔者在大学期间的《财务会计》课程是在一位出色的教授引领下学完的。他是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高级经济师,会计学博士,三年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验,五年大型国企工作经验。他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技能并重,高屋建瓴。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工作中的很多业务知识都在他的引领下学过和练过。所以,在会计工作中我很快就能适应岗位要求。由此可见,只要拥有了双师型的教师,就可以编写高质量的实训教材,就可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场景配备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就可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等,也可以解决会计专业实习实训的瓶颈问题。如何才能培养双师型教师?很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关建议。笔者认为有三点。第一要建立强效的激励机制,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主力军是青年教师。他们一般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精力旺盛,头脑灵活,对会计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把握程度和较好的前瞻性。学校应当从经济奖励和职称评定两个方面激励年青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考试并取得资格。第二要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安排专任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企业、科研单位实践,使自己的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会计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始终可以紧跟理论与实践的步伐不断前进。第三校外兼职教师的引进。应当是宁缺毋滥,从我校会计系兼职教师的情况看,虽然他们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的时间不稳定很难保证学习的连续性。对于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的规律缺乏认识。教学方法不当,由于缺乏考核机制,兼职教师责任心不强。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当是“内培为主,外引为辅”。

“二结合”是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主线相结合,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学科,会计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理论记忆内容,无法掌握理论,根本谈不上实务操作。同时,如果没有实践操作,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因此,在会计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和实操应当共同推进、缺一不可。

“三阶段”是指会计专业的实习主要通过“三阶段强化”的递增模式逐步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

第一阶段:讲练结合的课堂实践性教学。这主要是针对大一学生制定的。在这个阶段,学生初步接触会计专业知识,根据每次授课所学知识给出相应的实习资料,学一章练一章,老师引导学生建立会计理论学科的基本框架,独立探究实习资料中所有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熟悉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为了能够真正让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同时也为了培养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会计系有计划的抽调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到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和企业去学习知识,拓宽业务。先后到芜湖市新中天会计师事务所、芜湖泰源财务公司、芜湖九方财务咨询公司、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芜湖瑞城汽车零部件厂、芜湖世纪联华、芜湖华亿集团等机构采集第一手的资料,编制《工业企业会计分章模拟实训题》,《商贸企业会计分章模拟实训题》等全套实习资料。随学随发。一方面增强了实习老师的会计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了教学素材。老师们反映在实习单位中做了一段时间后收获很大,上课也觉得很流畅很轻松。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步理解会计操作基本流程和方法。逐步学会正确使用会计科目,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在学期末,针对某一企业的业务安排一周的综合实训,由分章节演练到系统掌握,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操的统一,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实训室仿真实训。这主要是针对大二学生制定的。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但是,学生对于一些真实的财务票据和业务工作流程接触的并不多,还缺少对于业务资料直观的感受和对操作流程宏观的把握。例如,限额领料单是什么样的,由谁来填写,由谁来签字盖章,传递的流程是怎样的。又如,企业注册是怎么办理的,企业纳税是具体如何办理的,如果仅仅是老师简单的讲解一下方法和流程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无法掌握。高职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直观的操作能力强。针对这种情况,在大二学完了财务管理,纳税实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院会计系采用“网中网”软件进行两步骤的实训:第一步骤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的三个模块的实训,实训从基本业务流程执行开始,涉及单据选择,业务办理,权限审批及最终的账务处理。单据和流程在计算机上极度仿真并辅以智能学习反馈系统,可使学生随时发现错误并解决问题,所有指导老师在实训之前,针对实训的内容坐在一起共同研究,指出实训中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环节,指导老师针对这些重点内容和重要环节精细讲解并带领同学们在实训时认真操作。第二步骤是3D模式的会计虚拟实习系统操作。通过计算机网络仿真企业环境、会计业务、会计单据。学生如同在实务工作一样,可以在系统中扮演实习生的角色,既有分岗专项强化训练,又有分组协作综合训练。模拟与人打交道、外出办事、甚至对于如何着装都有要求。完成会计相关的公司注册,纳税申办、业务处理等所有经济业务事项。系统可即时针对学生的操作做出评价及纠错,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案解决问题。相比于单纯的手工做账,通过实训室的仿真实训,增加了企业文化和人文方面的体验和感受,更好地促进知识综合运用,加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运用符合未来财务工作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

第三阶段:综合实训。是针对大三学生制定。为了使实训的内容更加充分,业务更加全面。我院会计系有计划的选派年青教师带领高年级学生深入到芜湖联合电子有限公司,同福碗粥,奇瑞汽车,永盛包装,兴业玻璃等大型企业,收集销各环节的最具代表性的业务,采集不同票样,制定了6套综合实训题目。并且每年都不断更新、补充实习资料。使校内实习成为会计专业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在综合实训中,也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骤主要是模拟企业财务部门的形式进行多岗位训练。先将实习的班级分组,每组针对不同实习企业的资料进行实训。根据不相容职务合理分工的原理进行岗位设置,在组内设置了出纳岗位、成本会计岗位、制单岗位、主管会计岗位等。组内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且实习数据不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组内定期轮换岗位,要求在整个实习期内所有岗位每人必须至少轮换一次,既要把每个岗位的工作练好、练熟、又不存在时间的浪费和不足。为此,教师精心安排好每个岗位的实习时间、编制实习计划和具体的岗位实习时间安排表,使整个实习有条不紊地进行。实践证明,经过综合实训第一步骤的训练,学生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而且提高了业务水平,增强了团队意识。第二步骤,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除了进行单一的技能实训外,会计系还安排了财务沙盘实训。通过计算机网络仿真模拟企业实务操作,学生在系统中运作一家企业,利用软件提供的企业的基本情况,综合自己所学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税收筹划、生产、营销等各门专业知识并结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完成各项企业经营活动。如:确定产品价格、生产数量、策划市场。学生可以扮演多个角色,体会企业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把所学的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虚拟的企业运营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和素质。而对于大三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同学会计系成立了顶岗实习班,有专业老师带领到财务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去顶岗实习。主要目的是一方面完成校企合作的协议内容,另一方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声誉。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体验到了艰辛、快乐、激发了他们的拼搏热情,为今后步人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会计系每届毕业生中有很多同学在三阶段实训后以优异的成绩直接进入财务公司和大型企业工作。许多毕业生在企业的基层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晋升到中层以上的领导岗位。这都是与在校期间扎实的学习和实训分不开的。

我院会计系不断总结经验,在“一核心二结合三阶段“基础上,还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采用探究式的项目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多种表现形式,使会计课的理论教学不仅与专业技能相吻合,而且兼顾专业技术发展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原理性知识的传授。开展第二课堂。开展会计论坛,聘请专家定期讲座。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我院会计系的教学实训改革成绩突出,在每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的一次性通过率都在95%以上,初级职称一次性通过率在70%以上,显示了较强的理论功底。在全省的会计技能大赛中屡获桂冠。

第9篇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围绕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从事筹资、投资、资金营运、收益分配、财务预算与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工作,具有合格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

二、《财务管理》课程的定位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育人思路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以应用为特征,在教学中不再强调知识和理论的系统性及完整性,而应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就业导向特色鲜明,强调的是职业定位与能力培养。财务管理活动是指根据资金运动的规律,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从资金的筹集开始、对资金的使用和分配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项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并正确地处理财务活动中的各种财务关系,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三、目前《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教学模式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们的《财务管理》教学仍是传统的偏重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的掌握,而对于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如何运用到实际中则很少涉及。学生只会运用计算公式计算相应的指标,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已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即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很多学生学完《财务管理》,只是死记了一堆公式,财务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实用性,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人才”简单理解就是能够学以致用,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性,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一目标的要求。

2、现有教学手段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训教学课时比约为1:1,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课时则严重不足。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课程,涉及的理论比较多,公式比较多,比较抽象,老师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老师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老师辛辛苦苦在讲台上讲着,学生们却似懂非懂,只能勤奋地记笔记,以期背下来应付考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本就学习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做了无用功。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实训教学法,但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习惯自己主动思考问题,于是常常是老师布置的案例,最后老师拿出解决的办法,即自问自答。另一方面是由于实训课的内容选取不当,《财务管理》课程的案例资料大多来源于教科书上,主要针对于上市公司及国有大型企业,少有针对于中小企业的案例,让学生觉得财务管理工作似乎很“高大上”,只有上市公司及国有大型企业才需要财务管理,其实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是较低,更需要适合于中小企业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一方面是社会对能熟练运用财务管理知识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冷漠应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难免落空。

四、《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改进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设计

(1)利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在《财务管理》课堂上,可以通过设计仿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在企业工作一样,让他们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原先的被动接受知识者的角色转换为主动参与者的角色,通过工作实践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和进行计算时 ,可以将身边人贷款买房,贷款上学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创设一个小企业,例如学校周边的一个打印室。把这个打印室从开业初期的筹资活动,经营期间的投资活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营运活动,资金分配活动都设计进我们的教学内容,使《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抽象理论,与学生熟悉的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联系起来,使学生学到的东西有用和能用。把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经济活动,设计成一个个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将理论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只为应付考试,毫无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如果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像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师生互动法等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中最为有效的方法,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中实实在在的例子。在案例教学中,应以专门针对解决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而设置的案例为主,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实地调查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保证教学案例的可操作性。在应用这些案例时,应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针对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经济现象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既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经济学家的讲课视频,来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财务管理理论,让这些著名的专家学者都走进课堂,走近学生。

随着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新的财务管理问题越来越多,教师应经常更新教学资料,教学课件。

2、完善校内实训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岗位适应能力强,角色转换快。加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对于学生在财务管理岗位上的职业能力方面的实训,就是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模拟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和工作流程。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筹资、投资、资金营运、收益分配、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等环节进行操作,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拟实训把学生从孤立的,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带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模拟实训,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校内实训中,我们最常见的是ERP沙盘模拟实训。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3、完善校外实习教学

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任课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实地实习、通过看、听、问、想、辩进行认知实训。邀请企业财务负责人或财务总监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中企业财务负责人或财务总监、会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与学生互相交流,就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专业的解答。同时,应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时间,参加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的社会实践,并能完成相关的社会实践报告。总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58-0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主体职能。其中,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将高校的智力资源集中而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创造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开展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客观要求。因此,提高社会服务职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既是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大位会计学院会计教研室积极响应学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号召,结合自身优势,始终注重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与提升;加大服务社会的工作力度,整合办学资源,充分发挥人才、学科等优势;不断创新思路,探索社会服务新途径;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力求践行“明德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为经济社会建设作出贡献,同时在服务中推动了学院的内涵式发展。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密不可分。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经济社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经济服务。安徽财贸职业学院2015年获批立项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其社会服务更因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主要任务是面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其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1]。

二、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实践与成效

(一)开展多层次、多对象的技能培训

从2013年开始,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大位会计学院会计教研室的宋鹤年老师作为合肥明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高级顾问与培训讲师,为合肥凌达公司等企业的会计人员做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多场系列讲座。专业的技能培训使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理论和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得到更深入的提升,各种培训活动深受各企业的一致好评。

同时,大位会计学院承办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培训工作,每年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开展考试培训,学员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达到93%,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会计人才。

(二)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1.教学资源共享

2015年暑假期间,用友新道暑期师资研修班在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举办。大位会计学院为此次研修班提供了实训场地与配套设施,并协助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协调来自全省12所高校的40余名教师参加研修。会计教研室作为该院最早开设用友新道VBSE课程的教研室,在研修班培训期间,与兄弟院校的教师针对VBSE教学和U8制题等有关方面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经验交流,并分享了研修班的学习心得和教学体会。

2.人才资源共享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大位会计学院与大步车业等单位形成了以“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特点的订单培养模式。班级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采用共性教W与个性教学相结合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按计划插入大步特色课程,以过程阶段性实训和毕业顶岗实训相结合方式组织实习实训。此外,学生考核按年度进行,由大步车业集团为考核优秀的同学提供学年奖学金,大步车业集团也将择优录用订单班的优秀学生入职公司。“大步订单班”的设立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从定向培养到定向实训,再到定向就业,为广大学生构筑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3.跨专业资源共享

本学期,应行知管理学院邀请,大位会计学院会计教研室贺之梦老师为工商管理专业近100名学生进行了ERP理论与实操课程的讲授,带领该专业同学认识不同部门在ERP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了解不同单据在系统中的传递流转过程,并指导学生自己操作,成功完成简单流程的ERP处理,提高了跨专业学生学习ERP系统的兴趣,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深入企业内部进行相关指导、答疑等工作

1.协助企业开展招聘工作

2015年6月,大位会计学院副院长姚云霞和张露老师应邀前往安庆市潜山县,协助潜山县供销社新供销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会计员工的招聘工作,负责此次招聘的笔试命题、监考、试卷解答与阅卷,并协助企业最终确定面试的人员名单。同时,在与企业进行沟通合作的过程中,姚云霞副院长等人与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深化了系统内单位之间的情感,同时也深度了解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2.指导企业财务税务工作

2015年8月,学院承办了亳州市谯城区地税局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及考察学习活动。大位会计学院副院长姚云霞作为讲师团成员,为该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专题讲座,受到了学员们的广泛好评和亳州市谯城区地税局的高度认可。

大位会计学院会计教研室宋鹤年老师,从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被合肥明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聘为财务部经理兼培训部副总监。在聘任期间,全面负责该公司财务会计、税务方面工作,多次参与该公司培训部对外洽谈业务、集体备课、培训新员工等工作。2014年1月,该公司特聘宋鹤年老师为高级顾问,全面负责财务、税务相关工作。

大位会计学院会计教研室杨伟老师,2014年便被聘为安徽中安融资租赁公司咨询顾问。2014年9月陪同公司总经理程刚带队赴马鞍山普邦担保公司进行学习交流。座谈会上,作为公司咨询顾问,杨伟老师在皖江城市带战略背景下,就如何做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如何实现互利双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受到与会人士的一致认可。通过交流,双方表示希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3.展开专业对口服务工作

2015年12月,应安徽索特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的邀请,大位会计学院会计教研室谢梅花、李红梅、汪银枝和范颖群等老师赴安徽索特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并进行专业对口服务。老师们首先参观了企业的车间厂房、办公场所。通过与安徽索特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财务部主任、财务副总监宋远浩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和探讨了解到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例如,企业非财务人员由于财务知识的欠缺造成的对会计流程的不理解,对会计凭证等重要的原始报销单据不重视、运用不规范等。会计教研室的老师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此类工作的难题。并就提升企业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水平、营改增等税务培训达成了初步意见,对以后进一步的合作以及服务时间做了相应规划,以期未来开展更多互助互动的活动。

三、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

(一)弘扬徽商文化,助力地方经济文化繁荣

作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学院应传承、培育新徽商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放学校资源,为创建学习型城市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开放网络资源。学院可将系部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等精品课程和微课程等共享在校园网,与兄弟院校及合作企业共享智力成果。

2.开放会计实训室。继续对相关合作企业与供销社系统内单位等开放会计实训室,配合企业财务实训的需要,利用承办师资研修班等机会与合作单位、兄弟院校进行专业上的深度交流与探讨。

3.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开展继续教育、会计岗位培训以及财务指导工作,也可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与会计考试培训等,突出服务社会职能。

(二)对接行业企业,强化产学研结合

目前,安徽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呈现出发展快、效益好、活力强的运行态势,但部分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模式混乱、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缺乏,技术服务与智力支持需求旺盛。因此,学院应继续以中小企业为重点,提供多方位的专业对口服务与会计技能培训,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比如,继续与省内中小企业对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定期召开校企合作论坛;组织院内教师主动服务企业,解决财务专业难题,引导企业实现创新转型升级,优化财务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教师是高职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核心。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从态度上积极配合提升服务能力,才能使学院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共同谋求社会服罩澳艿奶嵘。

因此,可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为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教师提供经费、时间和各种配套资源的支持,将其取得的成果按一定标准折合计算工作量,并作为日后评定职称、获得奖励的考核条件之一[2]。

(四)搭建管理平台,构筑高效社会服务职能评价体系

制定高校社会服务的评估体系,既可以为评价高校的社会服务效能提供依据,也能使高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新的跨越。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指标,有助于了解地方高职院校人文社会学科社会服务职能的特点,拓展其社会服务途径,促进高校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活动,推动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并在服务中发展和完善自身。同时,也能够引导高校从盲目、被动、机械地服务社会转向真正主动、富有成效地服务社会,由片面服务到全方位、多渠道服务[3]。

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合作求双赢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新路径。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高职院校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坚信,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高职院校整体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将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 伍文彬.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

2011,(8):230-232.

第11篇

摘要:科学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充分的保障作用,本文探讨了基于双创能力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优化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施,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并能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教学质量 会计学专业 实践课程体系 持续渐进

一、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界定

(一)双创能力的含义

双创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双创能力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上,不断有新的认识,能够求疑难和存异,总结和归纳,使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创业是指学生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能够具备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活动。创新是实现创业的重要基础和技能素质。

(二)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双创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实践教育与理论课充分融合和渗透,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以合理性、可行性为原则,把实践教学课程按难易程度和职业技能的递进性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双创和发展能力四个阶段来设置实践课程;让各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保证做到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与考核全面、监督严格而又具弹性,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教育植根于专业课程之中,让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为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基于双创能力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

1.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而非只是理论化的感观认识。

2.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源泉。

3.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尽快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当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少。一般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实训课程往往只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不能涵盖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部,而不经过综合性的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将很难树立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和模式仿真效果差。多数实训课程只是把书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拿来做,实践内容多是以简单案例的文字形式出现,无实践基础,缺少形象化感知,不能真实展现企业情境和具体业务。三是实践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系统性不够。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有的实践课程设置,仅局限于几门课程且大都安排在本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以后的最后几个学时里(课内实验),而且课程之间孤立、无交叉,这违背了会计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四是不能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岗位和双创能力需要在专业条件和环境下练习,流于形式不能提高。五是实践课程安排“班型大,人数多”。由于应用型院校近几年扩招,会计专业学生人数激多,按大班型、大群体开课和实施,影响实习效果。六是实践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三:学生人数多,差别大,难协调;缺乏实施方案;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监控,涉及主体配合不够,实践教学走过场。七是评价和考核方式过于教条,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而企业、学生、实习团队不参与。

三、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既强调专业性又强调创新性,是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技能的综合体现,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和实施,贯穿于全部学年。具体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呈阶梯渐进式向前推进,按大学四年,每一年培养能力和目标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基于岗位需求的基础技能(第一年,包括基本会计技术、熟悉会计岗位分工、企业管理和财务流程认识、计算机操作、撰写与交流能力等)、基于专业知识的核心技能(第二年,包括中级财务知识与实务技能、各专业方向技能、单项强化能力、发现与发挥特长等)、基于行业特征的综合技能(第三年,包括专业综合技能、创新与拓展能力、熟知创业法规等)、基于社会环境“双创能力”(第四年,包括论文撰写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综合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每个阶段的课程活动均在表中列示。双创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而是各项专业课程的应用、拓展、创新等,并服务于社会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持续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八个”特征

1.实践实训的目标清晰。把培养“双创能力”作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点,把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能力融通。双创能力作为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应予重点培养。

2.以“循环渐进”的形式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从专业教学第一门课开始,实训即介入其中。各项训练持续推进,根据各阶段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实习内容和实施步骤、方法,直至全部学习阶段结束。

3.实践形式多样。根据实践实训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实训项目可以是某门课程的一部分、单独一项讲座、单项或综合竞赛、一门课程、一项考核等,可以在课堂、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企业,也可把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堂等。

4.实践过程具有层次性。即注重阶段性,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由浅入深进行,去制定计划和目标、内容和进程。

5.注重实施的有效性。每个阶段的实践实训项目都有明细目标、详细内容、考核标准、实施方法,并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与企业认证接轨,保证实践活动与实际融通。

6.情境真实。实验实训的环境要加强仿真性,如实验室财务处室化布置、纳税大厅建设、模拟银行等,努力达到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激发兴趣。

7.内容真实。指学生的实训材料都必须取材于真实的经济业务,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学生只有接触到真实材料,才会在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树立业务处理和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做法。

8.考核和评价立体、全面。要求教师和相关主体(企业、实训组长、部门领导等)多个评价主体给出学生成绩,包括操作结果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协作与表达能力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更体现实践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监督过程严格而且灵活。

四、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采取“师导生创”制

确立“师”和“生”的双主体地位,“师”在于导,“生”在创。每个实践实训课程都安排指导教师,且教师要具备双师能力,也可让企业管理者担任,把教师安排在实训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和学生一同实习和调研、实践,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使师生在双创氛围中学习和研究,师生的双创能力共同提高。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课、赛、讲、仿、企、写、思、考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实训活动。(1)校内专项模式: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成本与审计实训、创业论坛、会计上岗证、会计师职称考试培训等;(2)会计实验实训室模式: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专业实习、会计软件应用、企业沙盘等;(3)校内公司模式:基础会计与财务流程实训、 办税与税收实务等;(4)校外企业:创业计划书和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资本筹划等;(5)校内与校外结合:出纳业务、单项学科竞赛、综合学科竞赛、会计综合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大赛、ERP软件应用、就业指导训练等。

(三)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设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网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熟悉政策法规。(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引入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引入学校,营造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做到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3)建立校内“创业园”。要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场地优势,把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利用起来,提供场地及仿真岗位锻炼,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同时,邀请投资者进入创业园,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和创业机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即便不会立刻成功,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时间

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模式实习、社会实践、企业调研、企业沙盘模拟等的时间安排为1周左右(或6―12学时);创业计划书和撰写报告、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创业资本筹划等时间为2―3周;计算机操作技术、ERP软件应用等时间为3―5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为14―16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建账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工作上岗证20学时;出纳业务、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就业指导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等6―12学时;其他可利用业余时间机动安排。

(五)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辐射面和受益面要广

保证80%的学生成为双创教育的孵化对象,60%的学生在大三中至少参加过双创活动,30%的学生成为双创活动的骨干,至少20%的学生在大四时,具备独立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的能力与条件,或创业成功,或有创新项目受企业认可和应用。

(六)推行“全方位”人才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推行“职业化导向”的考核,要对不同的实践项目赋予不同的成绩权重。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校内外导师、部门和团队领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考评内容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操作、撰写与总结、参与协作、质疑与创新能力等,“以评促建”不仅保证日常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取得实践课程建设的长足发展。合理的考评方式必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提高置身于不断改进和更新的循环体系之中,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逐层搭建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改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能够摆脱会计专业枯燥的理论学习,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实践化,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2).

2.刘金斌,胡世强,杨明娜.基于能力导向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以成都市“会计学”特色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4,(08).

第12篇

但目前在走访多家用人单位后,我们发现财会毕业生上岗后不但不能马上开始工作,而且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电算化岗位培训。这说明在我们的电算化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严重影响到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改进。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出现的问题

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5%的企业都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利用电算化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虽然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但是我们的财会专业毕业生的电算化水平仍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往往是上岗后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电算化岗位培训才能开始工作,这一现状让用人单位头疼,同时也给学生择业和就业带来障碍。

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专业课程设置陈旧。中职专业课程设置没能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做及时调整。中职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中职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在第三、第四学期安排了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证的课程“会计电算化”。以电算化考证代替电算化的系统学习和实训。课程设置调整的滞后导致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走入误区,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等同于电算化考证合格率。此教学目标距离社会岗位需求相差甚远。

(2)教学软件单一。中职学校80%以上都是采用用友软件来教学的,但是实际上,2009年用友软件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0%左右。众多学校采用用友软件作为唯一教学软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用友软件是目前财政部考证的指定软件。因此,我们的毕业生上岗就业工作时很可能面对的并不是用友软件,而可能是其他财务软件,这就会导致学生得重新学习和实训,出现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不一致的状况。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的具体措施

电算化教学目标是培养电算化岗位操作者,以软件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应做如下改进:

1.改进该课程教学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是,中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一直以来都以取得电算化合格证为目标,以教完某本教材为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与岗位实际相结合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根据社会岗位需求,中职电算化教学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具备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此目标下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电算化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电算化软件系统的管理技能。教学目标可细化为三个方面:①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会计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自行解决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②熟练掌握电算化会计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的操作技术;③了解会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和障碍等。

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实例介绍会计软件的各项操作、各个模块功能;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比较不同版本会计软件的操作、各种类型企业使用电算化工作的特点等,为达到培养具备电算化软件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个最终目标服务。

2.调整相关课程开设顺序,对教学大纲进行必要补充

由于明确数据库的含义,学会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操作,从数据库的角度深入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除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数据库知识相关课程。Access数据库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数据库系统,它的强大功能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向导创建表、查询、窗体及报表;可以有效管理、分析数据等。而且操作简单、易学易懂。通过学习Access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非常实用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简单讲解一些财务软件运行环境架构、数据库安装、服务器配置、财务软件安装调试维护等的内容。

3.教学方法的改进

从电算化教学现状来看,在电算化学习中,学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评测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笔者在实践中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改进教学。在电算化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电算化会计的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编制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其次,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学案例,再经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亲自上机实践后撰写案例实验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系统总结。一般来讲教师会将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笔者认为教学案例最好来源于真实的一线工作。例如,让任课教师去企业做至少两个月的实际工作甚至半年,有条件的在企业兼职更好,从而获得实践经验和工作实例。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结合教学设计优质教学案例。

4.教学实训模式的改进

目前电算化教学的实训模式一直是“教学模块实训模式”,即学生只按照财务软件系统的现有程序,依照某个公司案例进行系统设置,随后再进行一些简单的核算操作就完成实训课了。其实这种实训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程应包括分段实训、分岗实训及综合实训三个部分:①分段实训即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在学习实用财务软件时按照学习的内容进行。即在财务软件上进行完成老师要求的操作,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阶段实验,以验证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分岗实训是指在完成分段实训之后应进行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训。即当一笔会计业务发生时,应以不同的岗位身份在财务软件中进行操作,以达到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际工作的目的。比如,一笔采购业务发生后应由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入库单和采购发票的处理,而由出纳进行收款处理,由会计进行填制凭证和记账的处理等。这种实训模式比较能反映社会就业岗位的现状,能做到教学与就业相融合。③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同步实训。即学生在完成了会计学相关课程和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学习之后,将一个案例资料分别以手工和计算机的方式同时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管理,并且将手工业务处理和计算机业务处理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充分了解手工下业务处理和计算机业务处理的差异性,全面体会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益处,体会会计信息化的先进性和现代化,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

会计电算化已是目前社会财务工作的主要办公手段,培养具有电算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我们中职财会电算化教师的实际任务。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目前电算化教学中的各种不足,并对其进行优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算化教学的长足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实际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闻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