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语文学专业论文

英语文学专业论文

时间:2022-09-08 01:0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语文学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语文学专业论文

第1篇

1.引言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辩证地揭示了学与用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研究生在读书时的两大任务:读书和研究。在研究生期间要不要进行一些科研,不同的学者拥有不同的观点。前苏联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两个学派:朗道(L.D. Landau) 和塔姆 (I. E. Tamm)。朗道学派主张研究生学习期间只学理论基础知识,不搞科学研究;而塔姆学派则强调研究生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要想探讨研究生到底要不要进行科研,就应该知道研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首先研究就是探讨学术问题。学术就是知识的深层面元素或知识的仍不可知面。也可以通俗地讲,研究就是去发现,就是写东西。然而,发现也好,写东西也罢,无不与读书有直接的关联。从这个角度看,塔姆学派的主张是比较可取的。

国内和国外许多学者很多都对英语语言文学这个领域有过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英语文学教学层次。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对作品社会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思想的了解,加深语言使用、思想概念表达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从而在各个层次上全方位地学习英语,真正掌握这门语言。有的学者对英语专业文学课作了调查与思考。综合师生双方的态度与看法提出对这门课的改进意见。但是国内针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应如何做研究的论文还是比较少的。本论文拟从细读文本,精读文献,倡导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应该如何做研究。

2.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应如何做研究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分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要努力探讨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方法,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

2.1细度文本

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做研究之前一定要细度文本,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我们又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深入揣摩作品呢?对此王崧舟老师给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意思是说,从根本上来说,文本细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心中有的,眼中才有;心中没有的,眼中始终没有。读者应该做到与作品里的主人公一起去冒险、一起去爱、一起去恨、一起去分享胜利、一起去分担失败。文本解读靠的是解读者主体的文化积淀、人文底蕴与学识修为。所以,文本解读因人而异,见“底”论深浅,“拿来主义”的具体方法是没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言语智慧的传递。阅读英语文学原着是了解说英语国家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是英语国家文化中带根本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双方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英语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说英语国家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综上所述,细读文本,揣摩教材,首先强调“我”的潜心会文,品味揣摩。只有“眼睛”在场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只有“头脑”在场的阅读是低效的阅读,惟有“生命”在场的阅读才是真正高效的阅读。文本细读,既是一个接受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近年来,在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新批评主义中也强调了细读法。由此可见文本细度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2.2 精读文献

英语文学专业研究生开始研究工作必须从阅读文献开始。阅读文献是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同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文学专业研究生要想做研究,就要了解前人都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提出新颖的研究角度。每个领域都有最顶级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要学会从中寻找权威的综述论文。阅读文献不是大概浏览一遍,而是应该精读文献。在阅读文献时要做好笔记,做笔记是研究生积累知识的一个基本功,这样才能更有助于整理出要点,加深学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提高回溯效率。精读文献可以先读摘要,前言,结论,可以不急于细度正文,读后好好考虑一下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从这个方面研究,作者通过这个研究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接着再细读文献,研究者通过这些思考和细读,可以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观点。除此之外,还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阅读体会,讨论阅读时发现的问题。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英语文学;必要性;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与欣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它不仅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英美文学课的设置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探讨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作用地位及其教学突破是极为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文学与文化

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的因素。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工具性,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后者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二)文学与语言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的语言材料;文学语言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会再是单调乏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作者基于现实生活并经艺术加工和创造的世界里。他们仿佛亲临语言环境,感受到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的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学生在这个文学艺术殿堂里,可以尽情呼吸着他乡泥土的芬芳,饱览异国的风土人情,神奇大地的自然风光,接受人文、美学和哲学及人类文明的熏陶,感受真实的客观和原汁原味的语言,体验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表达魅力。

(三)文学与人文素质

外语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在英语人才素质教育和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它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事业成功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等。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一)大纲的落实与保障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经历了许多坎坷曲折的历程

20世纪60年代前,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英语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教学的中心也是围绕英美文学教学进行,他们认为英美文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和英语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外语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外语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非常强调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和地位,高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基本每周保持在4-6节,教师还要安排大量的课外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事实证明,我国外国语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外语学院中的知名学者哪一个不都是在英美文学的熏陶下成为语言大师的。而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文体风格及文化意蕴对非英语本族语的学生来说,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在文学教学中借鉴该理论,除了注重文本(课本)与读者(学生)间的关系,还须对教师的作用及其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我们以为,文学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始于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即在学生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应该主动、独立地介入文本之中,以各自独特的人生经验去探索文本,他们对文本有着各自的潜伏意象。  (二)课程的改革改革目前高校英语课程设置是真正落实重视英美文学教学的第一步

从大纲上看,文学课有了理论和政策的保障,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课时量,但目前专业英语的文学课程一般都是在3、4年级开设,每周也还只有2课时,实践中英美文学的阅读量仍然没有得到落实。在我国英语教育界,始终认为专业英语学生需要有一个基础阶段(4个学期)来训练学生的基础英语如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认为进入高校的新生不具备阅读英文原著的能力。现在的问题是英语专业学生是否一定要有4个学期的基础训练过程?学生经过基础阶段训练后,是不是就一定有时间和精力来保证学习英美文学?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现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后比较乐观的估计也只有2个学期多一点的时间接受英美文学的熏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进入大学三年级开始考虑毕业求职问题了,许多学生一进入三年级就纷纷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或兼职,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用人单位在11月之前不得进入高校招聘人才,但这一点也是形同虚设;另外许多高校为了使本校的学生在参加每年三月份专业英语8级考试中在获得较好的名次,纷纷在第7学期就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应试练习,学生基本上没有很多的时间花在其他专业课上,更不用说花精力在英美文学课上了,这势必造成文学作品阅读量的减少。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是压缩英语的基础课程。如果能够压缩英语基础课程,把前4学期的基础必修课压缩到3个学期或更少一点,把文学课提前一个学期授课,使文学课的教学有一定时间的保障和落实。那么在现阶段压缩英语基础课程是否可行?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教学经历,按照我国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压缩英语基础课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完全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如果英语专业的新生3000-4000左右的词汇进入大学,那么基础英语的课程是完全可以压缩的。在基础阶段学习过程中,除了英语专业学生必须要接受训练的技能课程,如英语听力、口语、语音等课外,完全可以将英美文学课提前到大二下学期进行,学生可以更早地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感受到英语文学的魅力,极大地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广泛地自觉地去阅读英美文学原著。文学是一种资源,文学教学就是开发这一资源,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者的人文修养水平、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鉴于英美文学教学在当前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真探讨文学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激活文学课的效力,使文学课教学真正具有相关性,真正富有意义。

第3篇

摘 要:文学课程是体现英语专业特点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心理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动摇。英语文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英美文学,应研究和评价各英语国家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本篇论文充分研究了文学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心理与综合素质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课程;心理素质;综合素质;

一、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是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许多学校也进行了“英语加专业”、“英语加专业方向”、“专业加英语”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目前,在社会上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下,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应该多开设经贸、 法律等“实用性”课程,而对文学课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其实《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开设文学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基本素质都是合格的英语人才所应该具备的。

1.从提高英语水平的功能来讲,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包括字面阅读、 推断阅读、批判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四个层次在内的全部阅读技巧,还应掌握包括综合、分析、评论、表达几个层次在内的写作技巧。英语文学课程正是培养高层次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最好课程。

  2.从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功能来讲,英语文学课介绍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遗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接受人文精神教育,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 丑、恶,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因此文学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地位不仅不能动摇, 而且要继续加强。

二、对英语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文学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电影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心动向,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子那里熏陶,在提高智力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心理素养,最终使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自身素质全面提高,才是芸芸书海的最终作用。

乔安妮·凯瑟琳·罗琳(J.k.罗琳)生于英国的格洛斯特郡的Chipping Sod bury医院。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者,是历史上第一个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作家.她的写作生涯是从6岁的时候(1972)写了《兔子》的故事开始的。J·K·罗琳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开始构思哈利的故事是在1990年,此时她已经34岁。她的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前后共写了5年,随后罗琳又分别于1998年与1999年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进一步轰动世界。2000年7月,随着《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问世,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热持续升温,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而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自从最近上映以来,也纷纷在世界不少地方打破当地的票房纪录。“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于2003年6月21日在全球同步发行,掀起了又一轮哈利·波特的热潮。“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于2005年7月16日在全球同步发行。《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文版已于2005年10月15日前发行。到了2007年7月21日,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部小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发行,为这一系列小说划上句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历时17年终于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在得到了大家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印证了JK罗琳的艰辛的创作历程。她小说的主人公哈里波特生活的艰难也从侧面反映了罗琳的生活的不易。无论是通过罗琳的生平还是小说的主人公哈利波特,都带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和启示。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心理素质对我们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经历过一番磨练和挫折,我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更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套书构思的虚幻的世界离奇迷人,书中的魔法世界、人物(巫师)在孩子们看来既陌生又亲切,因为在他们曾经读过的童话故事中也曾接触过这种形象,但又比他们曾经读过的任何一个故事都详细、丰富。情节紧张刺激,语言流畅自然,虽虚幻却依然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失真实性……这些固然都是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然而最根本的一点,我认为是:作品中的人物行为特点与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相契合。看清了这一点,在更好的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同时,还可以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上得到一些启示。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部小说不断诉说着人类需求各个层次不断地得到满足。说完了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再对其他的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作用,因为虽然现在的生活节奏,让许多人放弃了读书放弃了对文学作品的细微品读,而更喜欢形象直观的文学,影视作品。但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品读还是有许多人进行着的,也因此有必要再探求一下传统文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三、对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文学与文化修养

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 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 经济、 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的因素。 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工具性, 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后者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

通过英美文学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 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与语言应用

外语专业首先应以掌握好所学语言为本,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涉外活动日益频繁,在涉外交际活动中仅靠正确的英语语法、句型、词语表达和流利的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就会产生误解或冲突, 势必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跨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而后者恰恰是现阶段英语专业学习和教学中的薄弱所在。学习英语的最理想方法是亲临英语语言环境,感受其文化氛围,从而不断地运用英语与英美人交往。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

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就此而言,英美文学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它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良好文化修养和高素质英语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的语言材料;文学语言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的“菁华”,英语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莎士比亚的戏剧、华兹华斯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

很难想象学习英语者,不通读许许多多反映英美民族文化和英美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的人会有多高的语言涵养和文化素质。学习英语语言,而不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他的英语说得再流利也是一通大白话,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充满着优美典雅的十四行诗以及绘声绘色的戏剧语言和幽默睿智的小品文句;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材料; 在英美文学大海洋里有不同时代、 不同阶层、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在英美文学大海洋里更具有充满文学色彩的语料词库,如描绘千姿百态人生的词句、富于哲理启迪和催人奋发的警句名言。大量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语言感受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会再是单调乏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作者基于现实生活并经艺术加工和创造的世界里。他们仿佛亲临语言环境,感受到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的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3.文学与人文素质

外语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基本素质、 文化素质在英语人才素质教育和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它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事业成功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等。英美文学教学对加强学生语言和文化修养、 开拓视野、 陶冶性情、塑造完美人格、形精神、 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翱翔于历史的隧道里,亲历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

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宗教的神圣,神权的至高无上,人类的无奈; 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当时人们欢呼中世纪人文精神的萌芽、 人权的高大、人对科学对知识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的文艺复兴; 在笛福和斯威夫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到 18 至19 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 在海明威和梅勒的作品里,学生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及60 年代美国进步政治力量四分五裂的现状以及20 世纪帝国主义的衰败。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 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地补充和发展。这对于学生完善自我、修养素质、兼收并蓄外来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不有所裨益。

总结

第4篇

从当前大时代的教育背景中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着眼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英语文学教学研究,将从后现代教育观的基本特性开放性、自发性、多元性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在前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当前英语文学教育中存在的盲目性和差异性,批判、创新的提出英语文学教学建设性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3-02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诞生并开始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对许多国家的教育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者们也纷纷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角度重新审视现行教育理论与模式。80年代,在我国,后现代主义首次在《读书》杂志出现,我国的教育正面临改革创新,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更是一新兴的重要源泉。后现代主义关键在于反对现代主义的基础主义,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思想,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自发性、多元性等特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要内容为:教育目的观,改革教育一元化,追求多元化发展理念;教育课程观,重视丰富性、严肃性、循环性等。教师要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师生观,鼓励师生平等对话、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状;教育研究观,促进教育活动多样化,教育研究者要敢于批判,从多角度研究教育问题;教育评价观,强调人文化评价,崇尚多元的价值观,否定真理的唯一性。

一、英语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特别是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英语文学教学出现不少问题,如文学课程受冷落,教学模式传统化、一元化,教材不合理、教学资源不充分、教学环境甚待改善等诸多问题。学生对文学的学习与阅读自主性积极性较低、功利性强、盲目从众、学习效率较低。

近十几年来,要求我国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英语专业要塑造一名合格的英语学生,必须重视文学教学。就英语专业来说,由于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地位,从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对英语的学习就格外重视,学习者颇多,英语教学和就业环境也日趋饱和。然而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学体制亟待革新,学生文学素养亟待提高。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更要努力促进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学素养。

根据我们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与专业学生文学论文撰写能力调研中所做的一项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学教学之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参考对近200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调研结果,英语专业文学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文学教材与教学不适应。目前我国各高校采用的文学教材具有很大差异性,然而各版本教材都存在编排结构单一化,内容多而泛且各个版本内容相似性高。对于时间有限学习任务较多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问题颇多。通用的主要教材有两大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除此之外,很多高校也有自编教材,还有其他出版社的书目编入教材书目。这样一来,教材的分门别类就造成了书内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一,本身对文学作品的定义就有难度,太多的不同标准自然为文学学习也增加了很多困难。

(2)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化、传统化。阅读文学作品是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能够长久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生活与精神的反映。教材中文学作品包含其时代最重要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内涵。在文学作品内容不同的情况下,各校的授课老师也是有其自身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了解各地域文化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把重心放在了对词汇、语法等单一认知活动的学习上,对文学作品内涵的解读与赏析不够多或者解释传统化,课堂形式老套,很少有新式的教学活动与创新性讨论研究,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在应试压力下,很少自主赏析,深入研究。

(3)各高校文学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有待完善。据对“您更倾向的网络资源”的调查,选择“电影等视听说资源”的学生占42%。由此可见学生在文学学习中对电影这一网络媒介青睐性很高。教学资源如何丰富其多样性,合理组构最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分配结构是各英语院校的共同问题。在对“贵校英美文学教学环境氛围怎么样?”的调查显示,占43%的学生表示“文学氛围薄弱。文化活动较少”。甚至10%的学生表示本校“软硬件设施都很差,不利于文学学习”。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各高校的文学教学环境。

(4)学生对文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现在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危机意识都强于十几年前,刚踏入大学时,很多学生就会开始关心毕业后的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等问题,虽然这样有目标的学习生活值得赞扬,但从负面表现出来的功利性也不容忽视。英语文学的学习不同于单纯的应试结果,也不是考证热能够专注的领域。对于文学学习的耐心和对异国文化的通透理解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视,对于“您看过几本英文原著小说”的调查中,“阅读过5本以上”的仅占19%,而选择“无”的也占到了17%。由此可见,学生对经典的阅读总体上数量甚少。能够在大学四年完整读完几本外国原著小说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抱着不挂科的心态来看待文学课,在他们眼里,读一本小说远不如做几套习题更有收益。

(5)学生学习文学的方法不科学。文学内容浩瀚无垠,因时代不同思想观念的差异、语言的晦涩难懂等等都造成学生学习的种种困难。而当代科技快速发展,学生学习文学十分急躁、功利性强,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根据问卷中对于“您平常学习文学的基本方法是?”的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选择“阅读原著看相关电影”,而仅有9%的学生选择了“看文学鉴赏深层学习”。看原著看电影是最基本的,但是学生不能看过一遍就算了,更应该注重深层次的学习,去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去欣赏文学的艺术性的美。

(6)英语院校文化氛围不足。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然而,各院校举行的文化活动却很少,学生参与文学探讨研究的机会更是难得可贵。在对“贵校英美文学教学文化氛围怎么样?”的调查中,仅有8%的学生认为“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交流活动多种多样”,而43%的学生表示“文化氛围薄弱,文化活动较少”。文学是一门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科,需要多读、多思考、多研究。然而文化氛围不浓厚则没有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文学学习主动性。

(7)文学学习考核制度不完善。文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而最终提高英语水平,做一名合格的英语专业学生。然而,现在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多以应试为主,引发这一现象的根源则在于学校对于文学教学的考核制度不科学。多数学校文学考核形式单一,仅以传统的笔试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并且笔试内容、考试范围一成不变,题目形式固定化。对“您认为文学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应该是什么?”的调查表示,仅有10%的学生支持“单纯考试成绩的高低”,而49%的学生选择了“对各个时期主要作家、思潮、作品的解读能力”和34%的学生选择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而这种考核制度无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文学,阅读文学作品,更不可能达到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的。

二、如何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研究英语专业文学教学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人”,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上的教育目的观,忽视了个人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完备性。后现代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就是说,正确的教育目的观应该从教育者自身状况和社会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出发,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体现在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上就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并要尊重这种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注重培养其在对英语文学解读的基础上,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重点帮助学生培养对英语文学的兴趣,认识到学习英语文学的重要意义。

同时,后现代主义者还提出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它是在后现代状态下,为了如何构建一种新的课程,以摆脱现代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而提出来的理论和观点。后现代课程观的倡导者多尔勾画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他认为后现代课程必须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课程目标不应是预先确定的,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是构建后现代课程的关键。

将这些主张转嫁到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来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话语权的平等关系,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上来,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者鼓励老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对话关系,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亦师亦友”,主张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并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猛的发展,有些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了。如果教师凭借自己身份的特殊,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灌输给学生,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师应该变“灌输式教学”为“导入式教学”,协助学生培养批判能力,最终解放自己。小班教学、开放式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学习模式这些都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他们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平等对话的关系。

此外,后现代主义提倡反思批判精神、多元化视角,强调非中心性等,所以,新一代的教育研究者不能迷信权威,要敢于批判,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对落后的不再适应教育发展的东西提出批判,只有这样不停地进行反思批判,教育研究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研究者要从多角度出发研究教育问题,坚持多元化的视角。而传统方法论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的对立,用逻辑与理性的科学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排除包括直觉、想象在内的一切非理性的方法。因此,教育活动应该从现代性里解放出来,从一元走向多元,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开放思想,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不盲目崇拜权威和真理并敢于向权威和真理挑战,用新思想和新观念解决问题。

再者,从教育的目的观评价而言,后现代主义崇尚多元的价值观,否定真理的唯一性,倡导一种多元的、非理性的教育目的观。现代教育对理性与集体的强调忽视了人的个性,使个人生活的意义丧失。所以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教育不应该仅仅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完人”为目标,还应当重视受教育者的“片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尊重,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也非常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从教育评价的主体来看,“现代教育评价已经不再把教育的评价者视为待查客体,而是把他视为教育评价的主体”。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这种不平等关系导致彼此间的对话、交流几乎不可能,被研究者的主体的真实体验完全被忽略,教育研究缺乏了真实性。因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育评价应该建立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开放、平等的对话关系上。同时,我们对教育评价的关注应该从生硬的评价标准和条件转向学生个体学习的过程。评估的标准和主体要多样化,比如说,平时成绩与实际综合能力结合,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结合等。教学评价除了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有对教师的评价。这包括专家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还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不管评价的主体是谁,都要充分尊重教师人格,让教师自己主动认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快的进步,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从后现代主义观对文学教学的建议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差异性、多元化、不确定性、开放性等观点正是我们现代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为我们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研究寻找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那么,就后现代主义教育思维的视角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做如下思考:

首先,针对当前教材分门别类且内容编排不一的情况,各高校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达成一个基本共识。教育范围内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并不是难事,所以就教材编排和选择上各高校完全可以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拟定出一些适合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优秀文学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

其次,就教学模式而言,模拟情景教学能够帮助老师教学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吸收更深层次的文学内涵,并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化进行再创造。另外,角色互换教学也能够一改传统的老师――学生单向授受形式,转而变成互动双向教学。既可以丰富课堂形式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平等、尊重、活跃的学习氛围,这是基于后现代主义师生观无可厚非的选择。

再者, 后现代主义否定唯一性、崇尚多元化的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以一种开放的思想推动教学改革,引进吸收好的教学资源及设备为师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最后,从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来看学生学习态度和考核制度的问题,文学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紧密联系的,但是二者并不会一直保持完全统一的状态。由此学生对教学目的和自身学习目的关系的把握尤为重要,老师应保持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推动教学目的的进行。此外,教学考核模式单一性仍然阻碍文学教学的理想模式,也是致使学生学习应试目的的主要原因。所以,为达到文学教学目的,师生之间多听、多说、多演的方式达到的测试效果绝对优于一纸试卷。

结语

当前,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学模式传统化、一元化,教材不合理、教学资源不充分、教学环境甚待改善。在这种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方向性等等都有待科学引导。时代在进步,经济、政策、社会思潮都应当与时俱进,当然也包括教育。教育,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被社会各界人士予以重视,应当更加积极主动的对教育进行创新改革。同样,英语专业文学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唤我们加速进行文学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英语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文学能力,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具备自主性地阅读、分析、研究文学的能力。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发展与强化了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这一理论对于文学教育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在对我国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现状的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综合性、开放性、自发性、多元性等本质特点,结合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教育课程观、教育师生观、教育研究观、教育评价观科学地提出了英语文学教学建设性思路和方法。希望对于各英语院校改进文学教学制度、对于学生端正文学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教育管理,2007(2).

[2]李庆健,吴翠.大学英语中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研究[J],考试周刊,2012(50).

第5篇

英美文学是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的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这门课一直是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渗透与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各个领域与世界接轨带来的压力,正在高校的学子们为了在即将开始的人生中一展雄姿,眼界放得更宽,胆略变得更大,英语是他们必然要攻克的堡垒,然而他们所瞄准的英语已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读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原著上了。他们的时间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为了就业,他们要学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为了考研,他们可选的方向有语言学、翻译学、英美文化以及英语教育等等。虽然他们的专业仍然是“英语语言文学”,他们的学位仍然冠为“文学学士”,但在实际中花在文学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大打折扣,他们的精力不得不用到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等问题的考虑上,使本来已经很少的文学学习空间被挤占到更为可怜的地步。除了文学的特殊爱好者以及立志要考上文学研究生的学生外,能完成外语专业规定的阅读量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英美文学教学自身的因素,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都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使之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和教育对象的要求所致。为此,本文欲就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作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二、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者们关注英语本科生文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别,但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问题一: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当前从事英语文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就是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题为“文学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指出,文学课有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文学有可能成为一件“饰物”。殷教授的担心不是空谷来风,相当数量的老师撰文主张利用文学课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像《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英语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文学教学课对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等。

对于英语文学课的本质目的,孙琳等在《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中总结如下:“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郭英剑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这些观点都表明,通过文学课学习语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文学作品是表层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并存与互动,文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的区别不是“正式”与“非正式”,也不是“优雅”与“通俗”。读文学作品不能只关注其中的语言,而是要读出表层文本中的语言与深层文本中主题的关联。这种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而是文本在一个动态的“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在索绪尔那里,能指与所指是一张纸的两面,是静态的共存关系。而文学语言,可以作为一般语言来读,即是表层文本。在这一层面上,语言才呼应索绪尔及其它结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也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具有语言的正式或非正式特征,有雅俗之分,有文体之分。由于表层文本的掩护,我们不容易看到深层文本意义,因为“表层结构隐含或遮蔽了深层的、更难到达的、因而也就更难得到社会认可的意义层面”。

问题二:读而不批的现象。文学教学的目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原作,第二步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阅读反应。但如果将文学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文学课就会在“阅读欣赏”的招牌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进行文学阅读而没有相应的批评活动。而批评行为恰恰是人类更高一级的智力行为,首先表现为记录我们阅读作品时的直接反应,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对英语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14%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学学习将选择文学课;46%的人认为文学课应当成为选修课”,其中又仅有“6%的人认为毕业论文应侧重文学内容”。这些数据显示出文学教学只会与6%的学生的阅读反应有联系。

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基于以上谈到的英美文学课的种种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teacher-centered”教学法也毫无例外地主宰了英美文学课堂。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演讲者,他作为知识的源泉,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源源不断地灌入到学生头脑中去。不可否认,教师讲解是传输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就文学课来说,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文学知识的吸收更有赖于接受者的参与、交流和体验。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的理解只有靠交流——把个人的人生投入进去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处处用透彻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思考。

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英语的工具性变得愈来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让英语的职业技能取代英语的人文思想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文学阅读的初级阶段,采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阶段,采用Internet开展自主化学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开放广阔的文学世界中去。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

术的结合的改进,英美文学课一定会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1998,(7).

[3]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杨自伍.英国文化选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Caldwell,LarryW.AResponseLotheResponsesofTapelineandWeichseltoElhnohermeneulics[J].JournalofAsianMission,2000.

第6篇

文/贾?蕾?郑丽丽

摘?要:近年来,语文教学理论可谓百花齐放,实际上用终身教育理论观点看,无非是:授以方法,养成习惯,学会自学,受用终身。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小农意识的根深蒂固,“填鸭式”教学导致的“先天不足”后遗症,使当下中学段语文教学形成诸多非科学思维,已很难适应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因此,本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历史的选择。

关键词 :语文教学?高中(中专)段?终身教育

一、摒弃轻视语文教学观念,把其提升到“生命行为”的高度加以重视

重英语轻母语,重专业轻语文是高中(中专)段学生在初中基础教育重理轻文的延续,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一方面认为语文如解连环——文道一体,读写听说,课内课外,语修逻文,很难得高分,从而患上“恐惧症”;另一方面,有的语文教师漠视语文独特的自身魅力,漠视语文是唯一能够披文入情的审美学科,不是唤起学生对课文直接的整体的触悟以实现学生精神上受感染熏陶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文道合一的功能,而是只会解剖式肢解分析,使语文变得索然寡味,最终造成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语文应当成为“生活的一个项目,好比说话与吃饭是生活的一个项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有科学的论断,他说:“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大脑的极其细微的连续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维。”实际上一个没有听写读说能力的人,他的“一技”实在也长不到哪里去,至多是“雕虫小技”。因为人的技能总是与他的综合素质相辅相成的。

人们往往惊叹海上冰山的壮观,却忽视了海平面之下冰体的庞然。有的人即使有了“薄技”,而不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种“薄技”与人类与社会进步又有何裨益?他的这种“薄技”只能为其加固小农意识。保守而自私的人,又怎能面对市场经济,面对中国梦的实现。可见,不论是中学生、中专生,还是大学生都要立志学好语文。

二、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学会自学,终身受用

枣庄市台儿庄区职业中专的谭中法老师,当年高考时语文只考了54分(满分100分),大学期间学的是物理。可他通过后天的学习,却成为学校各类大小材料的撰写者。这些确是得益于处处留心学语文的好习惯,同时也说明语文完全是可以后天自学的。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序言中指出:“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高中生或中专生在9年基础教育阶段并未养成学语文的好习惯。坏习惯却不少:读书只用眼睛不动笔记,遇到生字词懒于查工具书,以至于写文章错字连篇病句百出,书写潦草不负责任,出语粗俗不讲文明等。

凡此种种恶习循环下去将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应试教育,还与当下语文教师的观念与素质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学语文,就是学听、学说、学写、学读,听说读写就是人生行为。语文与生活同在,特级教师陈日亮“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的观点,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只能训练基本的“学法”,培养应有的习惯,而决胜的主战场只能在课外。语文的后方是课堂,课外才是前方,要随时为前方服务。

众所周知,语文在生活中更为重要。处处留心皆语文,看新闻联播,是否留心播音员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听全国两会举行的新闻记者会,是否留心其得体的措辞;课外读书看报,是否留心圈点笔记等。经常留心,便形成习惯,形成了习惯,语文没有学不好的,文章没有不出彩的,编辑没有不青睐的。再者,学语文必须摒弃“满堂灌”的教学陋习,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分析、综合、体会、审美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相匹配。“教是为了不教”一语道出了教师责任的最高境界。

三、终身教育思想应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学生的人文教育应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坚持从入学教育抓起,从就业理念抓起,从母语教育功能抓起。在教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在语文学习添加一些娱乐性内容,改变满堂灌传统,变学习为快乐。譬如讲故事、猜谜语、说笑话、赛诗、连句、文献欣赏等等,这些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又能寓教于乐,在欢乐中学到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些活动还能促进学生诸多特长的发展。

第7篇

【论文摘要】鉴于当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从文史结合、文论结合、讲读结合、中英结合四个角度,阐析了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   

 

高校英语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应当把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放在首位,以此为基础发展专业技能。因此,文学课程的设置,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英美文学,在教学大纲中都处于必修课程的首选。但是,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大多对实用性较强的翻译或商务英语情有独钟,而对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学敬而远之。英语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居然会屡屡出现被问及英美文学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尴尬场景。 

我们首先探求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心态。是什么使得他们对文学课程不屑一顾呢?一方面,商业社会下的“文学无用论”造成部分学生心态浮躁。另一方面,文学本身的深奥枯燥也使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学生普遍认为文学课没意思而且脱离实际,就这样,英美文学课逐渐被丢弃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文学课程的教学出了问题。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历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主张以史为主,认为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发生、发展是文学课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另一种则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就这样,第一种倾向造成一种局面,一学期下来,学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种则相当于给学生多开了一门高级阅读,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这样,两种倾向导致了两个极端。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活跃气氛,但却转移了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如何才能获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进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成为教师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1文史结合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和个别作品的独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为主的文学教师大多是中国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往往拿起一个作品便将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甚至一些与作品毫无关联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为主的文学教师则大都是外籍教师,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传达信息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大多随心所欲,或根据历史顺序,或完全抛开历史,凭个人喜好选择作品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两者皆有利弊。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创作固然有很大影响,然而抛开作品本身谈背景则毫无意义;作品分析虽是文学研究必需的过程,但历史背景的缺乏也势必会对文本分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鉴于英美文学课的独特性,教学中应该首先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经纬。在理清了文学史的线索,获得一个整体的文学发展观念和整体态势后,再加以文学精品的赏析,通过细读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文学作品。 

2文论结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一些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识流。没有基本文学理论的支持,简单的文本分析就会流于肤浅,难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冲突、社会矛盾,进而更深层次的了解作品内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影响了劳伦斯和乔伊斯等许多作家。在教学中如果不介绍这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学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作为文学研究的初级阶段,绝不能把文学理论凌驾于文本之上而去作专门研究,毕竟文学理论的根本还是用来分析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文与论的关系。毕竟本科生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依然还是语言教学,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只应处在一个初步的启蒙时期。 

3讲读结合 

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文学课的课时却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就算是想讲完课本上的选读材料亦不可能。教师除了讲授文学史料和作品创作背景外,还要充分传达对于文学阅读、欣赏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学、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常识以及初步的文学批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课后阅读。 

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并非毫无组织。教师除了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定期检查之外,每堂课还要请几名学生介绍自己一周来的读书心得体会,通过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指导,阅读实践,讨论相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中英结合 

文学和语言一样是相通的,不分国界。学习英美文学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文学素质和修养,而这些基本则是我们的中文基本功。如果连本国的文学都一无所知,没有任何文学底蕴,又如何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学呢? 

我们要积极帮助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树立重视本国文学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结合和对比,生动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中英结合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为出发点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i)[j].外语研究,2002,(6):12—14.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8篇

一、加强实践性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四、确保发展性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结合我国现行小学课程的实际,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确保发展性,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保证语文、数学基础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优先比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克服中师毕业生文化底蕴过弱的不足。第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增强科技意识的培养。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挑战,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课堂上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呈迅猛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比例,同时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具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小学科技活动指导》等选修课,目的是培养掌握信息教育技术的新型小学教师,使他们提高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制作教学软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第三,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师范生必须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一方面提高这部分课程比例,另一方面拓宽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本文作者:曹悦群、侯伟新 单位:长春师范学院

第9篇

      

        专题研究

        (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放教育调查与对策研究 陈骥 徐凤萍 杨雪红

        (7)对优化海港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助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吴晓晖

        远程开放教育

        (11)山东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办学情况调查与思考 李金荣 庄维平

        (14)兼顾开放教育大小专业平衡发展的思考——基于学科与专业辍学率的统计与探究 刘金蕾 杨永建 韩雪

        (17)开放教育建构性教学模式实践探析——以现代汉语专题为例 李浩

        (19)开放大学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究 董彩云

        (21)电大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之深度思考 邹燕 梁胶东

        (24)web2.0下的虚拟学习社区运营分析 滕欣欣 江丰光

        (28)移动环境下元知识(mk)教学模式的研究 宋金华 金亮

        (31)电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资料的提供、获取与整理 熊绍高

        教学研究

        (34)《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探析 吴文定

        (37)基于隐喻认知规律的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与应用 徐秀峰

        (39)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建研究 王文娱

        (42)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特征分析及教学探究 陈香

        (45)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 毕存箭 王萍 王伟国

        语言文学研究

        (48)误读——当作品与读者相遇 刘利斯

        (51)公文无修辞?——基于定量研究的公文修辞研究 刘相臣 李婷

        (55)基于语料库的《格列佛游记》文本词汇特征分析 姜文东 任娟

        (57)英语文学经典作为大学英语阅读材料刍议 吴颖芳

        (60)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浅谈白居易的杭州为官生涯 左安源 左宏阁

        理工园地

        (63)“计算系数法”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孙修礼

        (65)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组织机构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孟晓蕊 庆海涛

        (68)基于最小最大概率机的ofdm信道预测 宫业芹

        他山之石

        (71)国外农村金融组织扶持政策的经验借鉴 马延霞

第10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 英美文学 问题 应用

一、项目研究背景

(一)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图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8世纪康德论述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一个人在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概念的时候,只有把它们同这个人脑海里的固有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概念。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将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20世纪30年代试验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为图式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Rumelhart)对图式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他称图式是“构筑认识的建筑模块”,由常量和变量或称空位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研究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的理论,即图式阅读理论。

20世纪80年代,图式理论已经发展成为阅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式理论清晰地指出人们通过激活他们头脑中相关的图式来理解新信息。很多心理语言学家开始将图式理论使用于外语教学,用来解释外语学习者的心理语言加工过程。例如Patricia L Carrell的论文Some Issues in Studying the Role of Schemata, or Background Knowledge,in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英语教育界引进图式理论的时间较早,研究范围也比较广。目前国内关于图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阅读,写作,听力,幼儿教学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

例如:英语阅读方面,《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郑文英,2009)中指出影响阅读效率主要有四个因素: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修辞图式和阅读策略。《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宋娟娟,2010)中指出背景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时激活相关图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英语听力方面,《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周相利,2002)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新闻广播听力对策》(孙美娟,李东东,2011)详细解读了如何在新闻听力教学中构建图式,激活图示和重建图式。

二、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尽管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正逐渐加强,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分歧仍然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实现彼此间的有效沟通和理解包容。英美文学课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从文学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西方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价值观及风土人情,增进对西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述,“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实用英语课程应运而生的同时,英美文学逐渐走向了边缘化。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遭受了种种困惑。为此,我们结合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学习英美文学的必要性的客观要求,开辟出了一条学习和掌握英美文学的新道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图式理论运用到英美文学的学习中去,是我们项目的一大亮点。

项目特色:

(一)选题具有较强针对性。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此项目结合了小组成员对英美文学学习的切身体验,针对学习中切实存在的弊病和误区,在对图式理论进行了深刻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学习应用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创新实践。加之国内关于图式理论在英美文学上的运用研究较少,从而使我们的调研更具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二)学科交叉,视角多样化。项目研究与心理学和教学法等众多学科相结合,为研究提出创新性和建设性意见的目的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们的项目充分利用心理学对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研究优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图式理论在英美文学中的应用,并结合了教学法中对学习程序的科学研究及对教育目的和学校课程的分析探讨,研究英美文学学习领域的独特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项目研究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项目创新:

(一)学习模式的推广与创新。本项目从研究图式理论在英美文学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出发,积极探寻英美文学与其他英语课程在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的相似之处,推广借鉴图式理论在其他英语课程中的应用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属于英美文学课堂的独特的图式理论应用模式。

(二)理论联系实践。项目成果模型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将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图式理论指导下进行主动性的英美文学课程学习提供范本。

参考文献:

[1]王照岩《图式理论指导“英美概况”教学的探索》(文献标识码:A)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5 期

第11篇

>> 陕西省基层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人才培养方案对策研究 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 中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办学的调研报告 辽宁省建筑工程造价行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辽宁省机械类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 湖南省小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湖南省高职暖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及需求预测 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武陵山区农村扶贫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中职机电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陕西省“去产能”情况调研 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调研报告 陕西省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陕西省高中新生信息素养状况调研报告 陕西省基层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能力需求分析 九华山旅游市场及对外语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BPO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6-06-28.

[3] 严厉.需求分析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J]. 大学英语:学术版,2016(2):35-38.

[4] 张虹.t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探究[D].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5.

[5] 马伦.浅谈对医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295-296.

[6] 叶荷,罗付灵.医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21-223.

[7] 杨惠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93-296.

[8] 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9.

[9] 陈淑霞.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 [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16.

[10] 杜雪玲.英语教师如何开展医学英语教学[J]. 中国科技信息,2009(6):216.

[11] 范春香,张传燧.走进生命的教学――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为例[C]// “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际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2016.

[12] 尹欣.提高医学英语教学实效性的分析与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60-63.

[13] 陈迎,陈宏森.医学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初探[J]. 辽宁教育研究,2003(1): 6-8.

[14] 王国良.ESP还是EGP――普通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医学英语教学看法的调查研究 [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215-220.

[15] 李娴,黄朝方.面对就业难,大学生要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J]. 今日科苑,2009(13): 183-184.

[16] 余蕾.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借鉴[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194-195.

[17] 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0-34.

[18] 刘卫东.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2015(5):538-545.

第12篇

论文摘要: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拥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近年的相关文件与会议中,大学语文课程多次被强调,获得广泛关注。而对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现出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大学语文需要改革与创新,可以从明确其文化素养教育的目的;按需调整,取诸教材之长,增加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内容;开展文化专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开设人文通修课程,创设良好文化氛围四个方面进行。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人文素质综合课程,大学语文所具有的独特育人功能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自1978年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并率先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但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关键课程,就大学语文在高校实际开设情况来说,存在着课程边缘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诸多问题,与课程设置的初衷和期望还有很大距离。

2006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就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6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其后,一些高校响应号召,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大学语文,又以矫健之英姿,重新崭露头角,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但是,关注是否转化为行动?必修是否解决题?大学语文课程是否取得预期效果?直到今天,我们还不能给予确定的回答。作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成员,笔者从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人手,展开调查,并试图在对大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与方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出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关注,研究者对南京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状况展开了调查。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发放与访谈两种方法: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并与7名大学语文教师、19位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访谈。

1.大学语文地位

就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言,被调查者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的仅占26.6%,认同大学语文被设为必修课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9.4% ,而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比例则达到了67.5%。在其后的访谈中,作为有着12年教龄的高校大学语文教师A在提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时就感慨道:“大学语文课程几经变化,必修变选修,选修变必修,学生却是越来越淡漠,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是一届不如一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单纯的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以此来要求大学生学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大学语文教材与师资

大学语文教材并无指定的材,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使用教材不一,除了常见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等版本,还有一些学校自编的教材或不确定教材,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在对教材满意度的调查中,对教材很不满意的学生比例为5%,不是很满意的占47.7%,一般满意的为39.4%,非常满意的为10.6%。在针对大学语文师资的访谈调查中,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时缩减,大学语文课程处于一个边缘的地位。大部分高校仍不会安排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经常是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兼任,并且时常会安排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来任课。如此无序的教材与师资,必然会给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在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对大学语文授课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比例为31.6%。在大学语文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上,高达82.5%的学生选择了“需要改革”,而在加强教学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中选择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的学生比例为55.1 %。某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教学时说:“我们需要的大学语文不是枯燥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也不是读课件式的讲解,我们期望大学语文的课堂是丰富、生动、吸引人的、有启发的!”确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与缺乏新意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以至于大学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和课程无关事情的情况。

尽管,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识,但是,显示的种种结果都指向一个事实: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问题,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而迫切,大学语文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与方法

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切实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让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优势,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者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症方能下药,笔者们联系调查结果,从实际教学经验人手,在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1明确大学语文“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解决课程认识错位的问题

大学语文究竟教什么?这是课程教学首先必须明确的。“语文”二字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一直在强调。大学语文是否只是过去语文学习的延续?是否还要继续掌握字词、分析文章、理解中心思想与艺术特点、背诵记忆相关段落?一直以来,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理解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教师与学生都普遍存在认识错位的问题,一般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对于已持续多年的语文学习早己兴味索然,对于枯燥的字词句强调与中心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早已疲惫不堪,而在教学中,时常会有教师将它变成学生口中的“高四”语文。如果只是在重复和延续,大学语文的存在似乎就没有了意义。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所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确实,通常理解下的语文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提供语言交际工具,二是加强文化素养。如果大学语文依然只是重复强调语言交际工具的学习,无疑是不可行的。在现代功利文化大背景的冲击下,在学生的心目中,英语、计算机的工具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大学语文;且专业的细分常常会使学生漠视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屑于花时间纠缠在看似与求职、就业无关的课程上。但是,文化素养的教育却是没有专业的,它强调文化价值的传递,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表现。故而,课程教学伊始,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与作为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学生都应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素养教育”的教学目的: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审美熏陶,感受传统文化底蕴,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革新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让大学语文以新的面貌重现于课堂。

2.按需调整,博采诸种教材之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内容

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1000种,这是我国目前关于‘大学语文’的专著数量。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在100种左右。”现有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品种虽多,但良荞不齐,有的甚至只是在其他版本上的重复。许多教材,更多的是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来编选篇目,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且在篇目的编排选取上也各有千秋、难以以一应全。以曾被推荐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影响较大的徐中玉、齐森华和王步高、丁帆主编的两本教材为例,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编排体例根据文章内容来归类,按以民为本、心怀天下等主题分为十二个单元,选文增加了现当代文学作品及外国文学作品的分量,书末附有“中国文学史概述”“古代诗词格律常识”等内容,考虑较为全面。但是,此版本对写作知识的忽视是其不可回避的缺点,而且“编排方式值得商榷,因为每篇文章自有其内容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义,必然会有交叉的现象。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体例符合人们普遍的接受心理,脱离接受的基础,不利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王步高主编本按作品时代先后为顺序,兼顾文体、专题知识,附录部分内容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面广,集评、汇评等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准和学术前沿性,但是缺乏外国文学作品部分,且有的部分比重不尽合理。

在教材选用上,过于依赖其一,不如按需调整,取众之所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与关注的内容。比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采用王步高本的文学史发展脉络,加以徐中玉的专题模式,在讲授中唐诗时,以“登临寄赠”为专题,串起相关的中唐作品,其中突出李贺的诗歌,同时为加强对李贺其人其作的理解,增加了对现代诗人洛夫的《与李贺共饮》的赏析。再如,在课程内容上加人通俗文学作品部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喜闻乐道的武侠与言情小说。在武侠小说部分重点探讨武侠小说的源流、江湖文化、金庸小说中忠义爱情的展示等内容;在言情小说部分则侧重爱情小说的发展脉络、琼瑶与中国古典文学、席娟的“冰淇淋”模式等的分析,让学生普遍接触阅读的通俗文学作品更好的发挥其文学文化作用。

3.开展文化专题讲授模式,革新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模式的单一、方法的低效与缺乏新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大忌。长期以来,大学语文遵循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释题、作者生平简介、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字词讲解、主题与艺术特点一已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范式,而讲授法的运用更是贯穿课堂始终,PPT课件的运用时常会演变成读课件式的讲授。大学语文教学要改革,就要摒弃此种单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杜绝出现“老师一讲到底,学生爱听不听”的局面。

在教学中,为联系学生实际,笔者试图开展文化专题的讲授模式,在文学史脉络映照之下,课程内容由一个个文化专题组成,每个专题中以经典篇目为主线,辅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大时代背景下的作家生平轶事、历来述评及渊源延续等内容,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去感受文学文化的魅力,使其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有更深切更正确的感悟,使课程教学在突出“文化素养教育”目的的同时,变得多彩多姿。在教学方法上,对最常用的“讲授加课件”的方式进行改革,借鉴《百家讲坛》视频的动态模式,课程设计中截取视频或自主设计,将枯燥的文学知识做成可感的动态图文。同时,为将学生融人到课堂,增强其参与性,课程中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方式,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安排一定的课外延伸拓展题,给出一定的参考书目,促使学生去查阅、整理、分析资料,以论文、演讲、情景展示等多种方式输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学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在组织协作、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独立研究及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如此,必然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意识的同时,锻炼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开设人文公选课程,创设良好校园人文氛围,与大学语文教学形成良好互动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相关人文课程的支撑,需要良好校园人文氛围的支持。在课程设置上,除大学语文课程外,还需要开设相关的一系列人文公选课程,如“社交礼仪”“文学名著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写作”“民俗学”等,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修,如此必然对大学语文教学起到极好的支持与延伸作用,加深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