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

时间:2022-12-24 08:12:33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

第1篇

[摘要]本文重点结合南昌师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实际,介绍了在慕课模式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线下研讨课的10种形式,期望通过我们的实践性教学,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信息化时代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慕课;线下研讨课;教学实践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一直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不太显著。究其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陈旧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2年以来在全球范围掀起的在线教育技术变革,正以破竹之势促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当前,教育研究者大都肯定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但主要关注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而忽视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线下研讨课的研究,也没有关于线下研讨课的活动选材、问题设计、形式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的具体研究,线下讨论课的研究仍然是慕课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2015年2月南昌师专开始采用慕课模式对“思修”课程进行实验性教学,到2016年6月已经完成了两轮教学。我们重点对慕课模式下“思修”课线下讨论课进行了教学研究。

一全国统一安排的线下研讨课

按照“思修”慕课教学的总体要求,开展现场直播课程。现场直播课程是学生在教室观看现场直播,主要是由主讲教师就课程中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发言或提出问题。这种形式的课程其实效果不佳,学生在教室里开始还能认真观看直播,可是一小时后就有点坐不住了,相信课程组也注意到了,所以第二年现场直播课程减少到两次。

二学校自主安排的线下研讨课

线下讨论课的主要目的是解疑答惑,所以在研讨的内容上我们必须深思熟虑,一般会选取社会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思想中实际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困惑问题。结合线下研讨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对教学形式进行了研讨,通过精心设计,总结出以下几种形式。1案例分析,学生讨论比如围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进行小组讨论。因为大一新生进入大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事先提供了两份案例资料给学生参考,让各小组准备好讨论发言。在见面课时,由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们都积极思考。进入讨论环节大家更是畅所欲言。在整个研讨课过程中,教学形式实现了从“一言堂”到“众言堂”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成为课堂发言、讨论、辩论的主体。[1]教师在其中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2制作视频,感知生活比如让各小组制作微视频,主题是关于大学生校园文明状况。刚开始,学生反映没有专业拍摄工具,更没制作过微视频,觉得有难度。后来各小组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有的当导演,有的写剧本,有的当摄影,有的当演员,大家分工协作,经过不断的尝试,最后拍出的微视频让我们眼前一亮,发现学生们潜力巨大。这让我想起戴夫•伯格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需要像海盗那样打破教学常规,让教育充满创意。[2]在这次见面课上,当播放每个小组的微视频时,学生都在认真地观看,不时还会听到他们的笑声和点评,学生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着、接受着这种可以称之为“另类”的思想政治教育。3社会调查,总结汇报比如要求学生对大学生网络文明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在见面课上进行汇报。任务是提前两周布置下去的,到见面课时发现各小组已经提前完成了调查问卷工作,也递交了调查报告,见面课上各小组派代表就他们的调查情况作了详细地汇报和总结。美国的约翰逊兄弟提出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应当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6]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会与他人合作、乐于与他人合作。学生们都说通过这次调查他们收获很大,发现了一些以前忽视的问题,大家开始关注起校园网络文明建设问题了。4学习榜样,反思自己比如围绕择业与创业主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推荐的资料包括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书籍(永不放弃———马云给创业者的24堂课和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俞敏洪写给年轻人的8堂创业课)。见面课上先提出问题:毕业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你现在有没有计划?如果有,你为今后的工作做了什么准备?你想成为杜拉拉吗?甚至是下一个俞敏洪、马云?引导学生思考,对自己的大学学习有清醒的认识,制定长远的计划,把当前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5主题演讲,情感体验围绕理想信念开展主题演讲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演讲与口头表达能力。6观看视频,写观后感围绕爱国主义主题,推荐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建国大业》《一九四二》等优秀影片,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触达学生内心,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各小组合作完成电影观后感,与同学分享,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围绕人生价值主题,提供“最美乡村教师”“最美社工”等视频资料,寻找身边最美教师,分组进行采访,了解这些优秀教师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满足学生对“什么是人生价值”以及“如何创造人生价值”等问题答案的追寻,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深入思考,从而正确认识人生价值。7精彩辩论,辩证思考比如围绕大学生爱情主题,以“相爱容易相处难/相处容易相爱难”“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天长地久的/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天长地久的”“网络爱情是真正的爱情/网络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等为辩题开展辩论赛,学生们在辩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8阅读书籍,谈读后感比如围绕道德修养主题,列出推荐书目,如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培根《论人生》、《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牟宗三《生命的学问》、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等,完成读书心得,通过阅读经典,促进个体成长,提升自身道德修养。9知识竞赛,学习知识围绕法律基础知识,开展知识竞赛,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法律基本知识。10模拟法庭,实践中学围绕法律司法实践,安排模拟法庭进行角色扮演,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审理,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法律规范的精神和内容,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提升法律素养。总之,我校“思修”慕课的线下研讨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全部顺利完成了“思修”慕课的学习任务,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也圆满完成了线下研讨课和其他与课程相关的任务,而且在实验性教学中得到成长。学生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对这种“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总体是满意的,从他们积极准备和参与线下研讨课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是非常感兴趣这种教学模式的,而“慕课是以兴趣为导向的。”[4]当然,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比如,教师要尽量做到及时与每位学生有效沟通,线下教学(或线下研讨课)就是为了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而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但碍于精力有限,教师还不能完全做到。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线下研讨课,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思修”慕课。

作者:熊艳 卢先群 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2篇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现将本年度个人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 加强政治学习,思想觉悟和素质不断增强提高。

我认真学习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加党组织举行的各行活动。模范遵守校纪校规。通过对《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的学习,更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将普法教育与宪法和教育专业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结合起来,努力做好教职工表率。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不参与一切不益身心的活动。特别爱关心时事,收看新闻,阅读报刊,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博,时刻关心国内外大事,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自己融入学习“三个代表”的学习洪流中,做时代前进的弄潮儿。

二、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在工作期间,我能够结合学情,精心设计每课时教案。备课时做到教案中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切合实际,教法选择合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及时准确,时间分配合理,板书设计工整规范。上课精力充沛,使用规范化的普通话教学。坚持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及时、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方式多样,让孩子们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任职以来,坚持对学生做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家长保持联系。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让家长了解学校,或者到学生家去了解学生,了解家长。掌握一些必备的教育规律和方法,尽力消除社会上不健康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育人,尽力排除一切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形成教育合力。我常常想:我既是他们的长辈,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班集体生活的无限温暖,让他们在爱中成长,在爱中成熟,以让他们今后用爱去回报社会,在爱的世界里过得温馨、灿烂。

总之,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还任重而道远。今后我将以更加满腔的热情,苦练内功,尽职尽责,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初中思品个人校本研修总结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组织2015年“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30号)文件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5〕2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的通知》(教师司函〔2014〕20号),《2015年沾益县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方案(试行)》结合沾益县教师实际情况制订本研修计划。

研修目标

师德行为有改善。聚焦师生关系改善,欣赏身边同伴践行师德的亮点,理解教育政策法规,增强心理健康保健意识,能说一个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尊重爱护学生,或依法执教的师德故事。

重难点教学有策略。聚焦学科重点中的学习难点,学会多方位确定学科重点的新思路、多视角诊断学习难点的新方法、借助信息技术解决难点的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检测学习成效的新手段、完成一堂难点解决的实践课。

常态研修有技术。聚焦边教边学和课例研究,针对重难点教学问题,掌握课例研修的常用方法和技术。熟练掌握网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会用一套校本常态研修的工具和支架。

1、“构建和谐学科教育,追求学科教育实效”为学科研修主题,理念先行,素质提升,摸索积累,走特色高效学科教与学发展之路;

2、围绕政治学科特点,聚焦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教与学为主动教与学,追求学科教学鲜明特色和持续增效;

3、立足于本组教师个人的自我丰富和不断发展,在教学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自觉提高多方面素养。

研修计划

1、立师德、勤敬业、讲修养、塑形象;

2、勤学习、重积累、多借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渠道地学,做学习的有心人,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阅历,多涉猎各类有益的书籍,多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是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打实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基本业务功底;

3、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和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和创新。经常性反思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捷径和应有之义,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反思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效,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围绕学生多思考多反思才能打造出成功的教学;

4、提升业务,乐于亲自动手,扬长补短,重在知行合一。自身业务的提高既要与时俱进,更要脚踏实地,夯实基本功。加大方法性规律性解题思路和技巧研修的力度,多揣摩多总结新课标高考考情和考向,多做与新课标高考相匹配相对应的典型性例题,不断丰富自己应考内涵,以此转化为自身教学的行动指南和动力之源;

5、时刻不忘矫正自己,不断调整好心态,始终以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带动和感化学生。

具体措施

1、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学习学科内外各种理论知识,做好要点笔录,同本组老师一起讨论教学上的各种针对性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珍惜机会,积极参加校内外举行的各种校本研修学习和培训活动,在业务学习笔记本上写好学习纪要和心得体会;

3、认真积极参加学校和组内组织的各种研修会诊研讨活动,精心准备,主动发言,认真讨论,争取有所启发,有所斩获;

4、经常性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不断总结经验,找准不足之处,写好教学反思和案例,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5、热爱自己的工作,严格要求、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实做细做大做强自己的工作,不松懈不懈怠,在五尺讲台上倾洒智慧铸就辉煌。

初中思品个人校本研修总结

a在这段时间的培训,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神奇的新天地,专题内容涵盖了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个模块的内容充实,丰富,经过学习,教育教学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教学知识上得到一次强劲的“充电”,特别是一些同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更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也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就物理课堂教学这方面我学到了以下知识:

一、课堂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指国家颁布新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记住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是基本要求,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体现。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能够较好地完成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并了解得出的过程。

2、从过程方法上看:教师注重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亲自动手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让学生体会了只是根据生活感受得到的经验,并不一定是科学的,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意识,通过对阿基米德原理得出过程的真实再现,达到了用物理学发展史来提高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具体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反映本学科的特色。

4、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学内容应科学合理。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学习。

(一)学生主动参与

1、学生情绪的整体状态,能看出教师设置的教学情景是否达到了激发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在此环节出现问题,对于学习动机不是很强的初中学生而言,直接影响的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不够、参与的程度不够深刻、不能够长时间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同时学生的情绪状态也能反映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2、参与的程度方面,主要看出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深厚,能否把握住知识技能中的关键环节从而转化为深刻的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小组汇报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小组内出现问题(很明显的问题)时,小组内的人员,并没有及时发现,及时更正,这说明在小组内的研讨交流还不是很充分的。

3、学生的参与面方面,可以看出教师是否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围绕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能看出教师的组织策略是否得当,能否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学生需要自己研究或能够自己研究的时候,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恰当的点拨形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

4、学生情绪状态持续的时间方面,体现了教师的课堂设计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也可以从情景设计的连续性和教学组织策略的艺术性上考虑,一堂优秀的课,课堂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而这种课堂,教师在学生的情绪要低落时总是能够通过有效的情景设计和教学组织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将课堂氛围提升到高潮。

四、教学能力上看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1、课堂驾驭能力

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2、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规范、精炼、简明、生动;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规范。

五、课堂评价上看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应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关注激励性教学策略主要看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一个能促动学生心灵的评价,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1、合作学习

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学生的交互状态,是反映教师能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最直接的体现。

第3篇

近些年来,以胡锦涛同志未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在2003以来组织的大规模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相继下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5号文件)等重要文件。这些重要文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方案都做了明确的决定。在这个基础上,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把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4本教材列入了中央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工程的重点教材加强建设。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和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计划地集中抓好教材编写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亲自审批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课程教材的编写提纲。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等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批示和指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审议、教育部党组审议、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组织的审议、中共中央审定四个层次的审议,作为第一本面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的教材,于2006年8月正式与大家见面。这本教材受到中央高度重视,经过将近一年的上下反复努力,这本《思想道德修养于法律基础》的新教材,具有导向正确、重点突出、联系实际的优点,可以基本认定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材之一。

从教学的角度讲,这本新教材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内容的高度整合性。与其他三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教材一样,《思想道德修养于法律基础》的新教材是高度整合的。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本教材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材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整合而成的,第七、八章完全是法律基础的内容;从各章的内容结构来说,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都增加了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

第二,思想的前沿性。这个教材不仅充分吸收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而且及时吸收了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把这一内容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线。任课教师对这些最新的前沿性思想理论成果的学习理解和研究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第三,尖锐的挑战性。首先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就是一个尖锐的挑战。教学改革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无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还是其他三门课程,由于内容涉及的广泛,都大大超出了原有任课教师的知识范畴。我们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从来没有设立过适应如此广泛教学知识范围的专业,也从来没有培养过具有这样广泛知识的教师。面对新的课程体系,会造成相当多的任课教师一定程度的不适。其次,快速在全国实施新课程体系也是对任课教师的挑战。这次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没有设立试点和试验的环节,采取了立即全面直接实施的做法,8月份新教材刚刚出世,9月份就在全国全面铺开,准备的时间十分短促,这对于任课教师的备课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尖锐而紧迫的挑战,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方案提出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新的课程方案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的规律,消除各种潜在的消极因素,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方面具备基本的素质,以顺利度过本科学习阶段,并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为了达到此目的,就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坚持正确导向,依事说理,把理性的内容讲活。新的教材经过众多专家的集体创造性劳动和中央有关部门的严格把关,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方面做出了典范。任课教师对于这个导向应该认真理解,严格遵循。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论证思路都应该得到认真的贯彻,保证正确的导向。同时,也要注意把这种正确的导向讲活,处理好遵循正确的导向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无穷无尽地解剖理论的结构层次。在提出理性结论之后,就应该运用典型的事实帮助学生充分消化这些理性的结论。甚至可以从典型的事实入手,经过分析和归纳,最后导引出理性的结论。这样才能把所讲授的道理讲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突出重点,联系实际,锤炼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比较全面而严谨,每个问题都自成体系。如果在讲授的过程之中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不但会造成空泛、重复的问题,而且无法突出重点。重点不突出就无法深入。授课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每一章的重点,在重点问题上投入足够的力量,深刻挖掘,形成揭示理论问题的比较深入的新思路,才能把问题讲透,把道理讲出水平。至于那些非重点的问题,就应该恰如其分,点到为止,迅速跨越,不能过多地流连。例如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问题的时候,就要在教材提出的“三信”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分析思路。可以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进行客观的比较,以雄辩的历史事实使学生把握历史的方法,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第三,调整讲授角度,平等互动,坚持以学生为本。这门课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新生活为起点,全面介绍和分析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相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增加适应能力。任课教师实际上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新生当好参谋。面对学生的课堂讲授,切忌出现居高临下的训导口吻。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出现平等的探讨或辩论,但决不应该出现不平等姿态的训导。在讲解各章内容的时候,最好都要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切入,做到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围绕学生成长的需要,立足于激励学生自身成长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到这一切,关键是任课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互动、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在学生面前,要坚持平等待人,决不能摆架子。这个观念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态度问题。毛泽东同志:“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1]这段话值得我们深刻理解。

第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当代大学生普遍欢迎采用现代科技含量高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这个方面,目前具有越来越好的条件。教育部制作的“精彩一门课”教学片,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教学PPT材料,与教学相关的图片资料,都为丰富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个方面,任课教师的思路可以更宽一些。如一些经典的电影故事片,录像片,都可以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例如,在讲解社会秩序与社会公德这个部分的内容时,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不拘小节的人》就深受大学生欢迎,他们惊讶地发现,在建国之初,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状态和社会风气就那么好,就能生产出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这么好的电影片。在讲解人生价值的问题时,清华大学校庆90周年大会上朱凤蓉的讲话,近年的故事片《离开雷锋的日子》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度的震撼,起到了良好的教学和教育作用。

三、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从根本上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体系的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本的工作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加强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

第一, 任课教师应该带头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该了解、熟悉、坚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养成注重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习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弄懂,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联系起来,然后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现实社会问题。这正如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所指出的:“要认真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真正让懂马列、信马列的、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来教思想政治理论课。”[2]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功。只有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练好基本功,才能适应新的课程体系的教学工作。

第二,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学科领域,应该有相应的科研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课教师来自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能够从不同的学科的角度深化教学。但前提是教师的科学研究状况是不是适应教学的需要。要适应新的教学方案,要在新的形势下把理论问题讲活,教师就必须具有较好的科学研究能力,积累较多的科学研究的成果。这样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挑战,才能在较深的层次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

第三,任课教师要注重研究青年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思潮。青年大学生的社会思潮是社会环境的反映,是各种社会矛盾促成的思想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最鲜活的素材,是联系大学生思想的最直接的途径。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应该连续、持久、稳定地进行,坚持数年,就会有明显的理论水平的提高,就会提高适应当代青年思想实际的能力。这既需要任课教师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勇气,又需要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分清是非、分清轻重、分清问题性质,为教师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思潮创造一个宽松的研究氛围。

第四,任课教师要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开阔理论研究的视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应该保持经常深入各个不同领域的社会实际,了解城乡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懂得人民大众的生活疾苦,在社会实际之中不断寻找新的理论研究的课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更高水平的思想理论素质。只要任课教师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光荣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方面矢志不渝,就会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不断走上新的台阶。

第4篇

论文摘要: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己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任重道远。为此,教师们必须深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已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学识和修为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是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渠道,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和培养的重要阵地。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说是无与伦比。而通过讲授政治理论课来宜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动过程中,其主体是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在这个传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虽说总体状况良好,但存在令人担忧的地方。尤其是执教教师理论修养尚缺,难以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修一课。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必要性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就目前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而言,教师们势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1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政治理论课的实质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关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一规律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在人的问题上,最基本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理论和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原则,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而不能以别的主义为理论依据。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先进的科学的思想,也就是先进的科学意识。我们必须用这种意识教育和武装广大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正如主席所曾指出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页)

所以,高校政治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能上好政治理论课,也无法让政治理论课成为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法宝。

1.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她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变化的思想武器。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她本身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160年间,无论是时代特征还是社会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上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现代科学革命和信息革命迅速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的全球化与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也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由理论变为现实后,又由一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进而突破了传统建设模式,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政府奏出了时代最强音:中央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发”的宏大政策。改革开放迄今已走过30年。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改善,综合国力提高,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空前提高。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同时,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新的理论是在改革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成为指导改革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当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与时俱进的特点,使得她不断保有鲜活性和先进性,能够始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始终跟进时代的步伐,持续性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有意识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起来并运用到政治理论课中。

1.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适应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典型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思想上发挥着独到的作用。然而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合格的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在思想上坚信马克思主义、政治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业务上还必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基础,具有比较广阔的知识面和科学知识结构。

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其内容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人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保持着更新和发展的风格。这就要求教师们应具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品质。尤其是现在政治理论课的结构调整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中央已把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由原先的多门调整合并为四门课。新课程在内容上跨度很大,涉及的知识领域广。而与高校其他专业教师相比,专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比较薄弱。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新课程设置的需要,缺乏能够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师,缺乏能够贯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师。新课程的设置要求政治理论教师能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要熟知在心。例如,新课程“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的配置就有很高的要求。她要求教师既要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还要了解中国革命史和党的历史等等。而上这门课的教师过去要么只从事“思想概论”课的教学,要么只从事“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现在面临新的课程,就只能充实自己,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

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政治理论课必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2.1足本职工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政治理论课本质上就是宜传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们首先自己要相信和热爱马克思主义,在课堂上才能底气足,才能站直腰板说服学生。在我们已经做过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政治理论教师尚缺乏足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严重损害了教师工作(教学)的积极性,也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教师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满情绪带进讲坛,对学生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确立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是政治理论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前提。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首先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能够从理论转变为现实的真理。她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总结了人类社会的实践经验,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观察人生和解决问题基本立场、正确观点和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指引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过去,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思想,指导革命取得了胜利。今天,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休系,指导改革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在当代就是要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定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持之以恒的伟大事业,而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我党实现理想的指导思想。作为政治理论教师既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更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还要高瞻远瞩,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了人类社会由低级相高级发展并奔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在这里,特别要注意一个事实和现象,那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决不会一帆风顺,它将遇到并已经遇到挫折和曲折,尤其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在一个时期内将显得更为突出。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国际风云的变幻,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对这一趋势,我们要坚定不移,要充满信心。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是要树立这样的信心,要用这样的信念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2.2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其理论大多以著作的形式展延开来。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漪和本质,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原著,而不是根据第二手材料来进行研究。研读原著,能够让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上看,我们党从成立时候起,就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宣传和研究_j二作。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通过学习《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走上革命道路的。在现代社会,学习原著,能使我们明辨是非。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许多虚假信息会影响人们的荆断力,对真假马克思主义亦难辩是非。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能使我们擦亮眼睛,在是是非非的世界中,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找到正确的前行方向。当然,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尤其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政治理论教师在学习经典著作时,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或具体纲领,而应当联系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准确理解经典著作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素养。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当代中国,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之外,更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多研读、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大家的著作和文献。要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有意识的熟读和钻研党的重要文献,如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各次全会的主题报告,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政治理论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增强,不能仅局限于机械地读几本马列原著,而应当把这个行为置身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关注重大现实问甩,特别是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们在阐述各项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时,要密切联系现实,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去分析问题,用真理的逻辑去征服学生,用客观的事实去说服学生。只有这样在“学”与“教”的交相辉映中,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2 .3极参与培训实践活动.投身社会实践,提高理论认识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组织实施

Abstract:The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problem and inpidual case" in theoretical less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for improving students’political quality , foster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 The “problem" and “inpidual case"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being advantageous to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course research , being advantageous to improving students’ quality , and the attributes ,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the course . Doing well the enforcement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success .

Key words:theoretical lesson of ideology politics ; practical teaching ; problem and inpidual case ; enforcement

—、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1本文需界定的两个基本概念

(1)问题研究。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授课学生,针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

(2)个案研究。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个别的、特殊的案件或事例的研究。

2问题与个案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意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进行的研究,无论是“问题研究”还是“个案研究”,都会从某个方面(或侧面)涉及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如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民主与法制问题、改革开放中的问题、“三农”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网络问题、恋爱问题、学习目的与动机问题,等等。学生正是通过对感兴趣的问题或个案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课堂(书本)教学内容的理解,修正其错误认识,坚定了对教学内容真理性的认识。

(2)能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研究”或“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推动大学的创新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类研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可资利用的材料,促进教学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是针对某—问题(个案)而展开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能够集中一段时间收集相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往往有不少可以利用的东西,能够补充教师在这方面教学的不足。同时,小组成员能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往往能从某一视角、某一方面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老师的课程教学或科研可能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有学生研究小组针对老师课堂上讲的“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学” 的观点提出质疑,而有的研究小组则在研究论文中赞同老师介绍的这一观点;有的学生研究小组先是搜集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个案(本校的、外校的和网上的),然后进行分析,写出论文。这类研究对老师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

由于这一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开展这一实践教学的学校还不多,因而对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条原则性的建议:

1从有利于课程教学和科研出发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首先要考虑要有利于课程的教学,即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但是,要达此目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好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就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研究往往是教师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学生的研究可能是粗糙的、欠缺的、稚嫩的,如果教师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有可能取得我们称之的所谓“科研成果”。而学生与老师的双重研究,对推动教学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水平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一活动开展得好,每年就可能有一批师生合作的研究成果产生。

2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3根据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和选定“问题”与“个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必修课程具有不同的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因而其“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某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出的诸如:大学生学习投资效益研究、大学生文明形象的塑造研究、大学生恋爱道德约束研究、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学业管理的个案研究、大学生学习目的的个案研究、大学生价值目标追求的典型个案分析、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个案分析、大学生犯罪的个案分析、大学新生课余时间安排的个案分析等“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课题,都是符合这一原则的。

转贴于 4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相结合

现在不少大学都在大力推行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如湖南大学实施的“SIT”计划(StudentsInnovationTraining)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成效,关键是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1组织实施的主体

这类教学经学校或院系批准后,下一步就是如何组织实施的问题。这种组织实施的主体一般为两个层次:一是开设课程的教研室;二是任课教师。教研室的任务是组织讨论、制定和实施方案,检查督促任课教师执行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则是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如果是组成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则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属于组织实施的第三层次。

2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的提出

担负课程教学的教研室根据课程的教学性质、内容和特点,精心研究、编写供学生选择的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或提出则更能体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研究课题应涵盖和体现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数量至少应在50个以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和课程教学的需要,每年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更新。如有必要,还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归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课题可分类为:大学适应、人生理想、人际关系、道德、恋爱与择偶、、上网、课余生活、勤工俭学、人生价值,违纪与犯罪等等。

3组织学生实施

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个人形式和小组形式。

(1)个人形式。即由某个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任课教师对有些只需一人即可完成的研究课题或受条件限制只能由一人完成的课题,应当允许个人单独完成。

(2)小组形式。这种形式应当大力倡导。研究小组一般由3~5名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多于或少于此人数的须经任课教师批准。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原则上不跨班,不跨院系,特殊情况须经任课教师同意。否则会带来论文(报告)的归类装订、成绩登记与检查、查询等教学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工作任务应有明确分工和合作要求。组长须经民主推选产生。研究选题应由小组民主讨论确定。此举旨在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责任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另外,还应帮助、鼓励学生在学术核心期刊或其他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4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

(1)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调查(上网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书信调查等)、收集和处理资料、实验(各种情境的创设与数据处理)和统计,然后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2)论文(研究报告)格式规范性指导。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在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低年级学生初次撰写研究论文(报告),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训练,所以教师应对他们进行论文规范性指导。任课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优秀范文,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讲授,对往年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报告)是否合乎规范要进行讲析。如果缺少这一指导,学生提交的论文或报告就会五花八门,很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很好的表述,影响学生科研素质以及科研写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任课教师进不进行这种指导,其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一般都缺乏制定研究计划的经验,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拟定的研究计划,应报任课教师审阅同意。任课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以使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5学术道德要求与教育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有一个学术道德教育问题。教研室对此要有明确的规定,任课教师要率先垂范。要结合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向学生提出学术道德的具体要求,并强调违反者应当承担责任。

6论文(报告)提交的若干要求

包括论文(报告)完成与提交时间的要求;附件材料(如下载的资料、摘抄复印的资料、问卷调查表、会议纪录等,用来证明调查研究工作的真实性和认真程度)和光(软)盘提交的要求;文档格式的要求;论文文件袋的要求等。

7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价

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分可以由两部分构成:论文(报告)完成过程质量评分和论文(报告)质量评分。过程质量分,用以衡量小组论文(报告)完成过程的认真态度、团队精神、任务的难易程度、附件材料是否齐全等。论文(报告)质量分,用以衡量论文(报告)的质量,包括论文(报告)的格式、结构、分析、创新性、小组总结、个人心得质量等。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则以小组论文或报告为单位进行评分,小组成员的成绩以小组得分为基础,视其表现与作用来确定。

8以课程研究论文(报告)取代传统考试的效果评价

(1)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平时轻视课堂学习、考前搞突击复习、要求老师划重点、死记硬背的弊端,能较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达到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们通过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提交这一过程,能培养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查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有效地解决评卷工作量过大和评卷时间过长的问题,与每个学生单个提交考试论文相比,评卷工作量可大为减少。

(4)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使学生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培养民主思想、团结协作意识、竞争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对某一课题的研究,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能使学生的研究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德育过程。

第6篇

一、基本要求

一是把握新时代。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二是推进一体化。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三是突出创新性。完善课程教材建设机制,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四是增强针对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编写适用不同类型高校的教材,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五是注重统筹性。总体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课程目标体系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点引导学生知晓基本国情,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培养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知道宪法有关常识,初步具有依据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讲礼貌、守纪律、知对错;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具有初步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等;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三)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明方向、遵法纪、知荣辱;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课程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四)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

三、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落实课程目标要求,重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切实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小学、初中阶段

小学、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品德、法律常识、中华文化、心理健康等,课时占小学、初中阶段九年总课时的6%~8%。

(二)高中阶段

1.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立足学习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共6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围绕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等开展教学,共6学分。

2.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共144学时。

围绕时事政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业创业创新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教学内容,开设选修课程,不少于36学时。

(三)大学阶段

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1.大学阶段必修课程

本科课程设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

(2)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学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

(4)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

(5)形势与政策2学分

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学分按有关要求执行。

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设置:

(1)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

(2)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

(3)形势与政策1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2.大学阶段选择性必修课程

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开设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开设硕士、博士研究生选择性必修课程,硕士研究生至少选择1学分课程。各高校要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必要学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审核把关作用。

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四、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

(一)小学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主要讲授学生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国家、世界、自然等的关系,结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与发展,懂得当代中国怎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初步了解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帮助小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初中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宪法和法律、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中国和世界等内容,通过呈现党和国家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明确“是什么”,树立“四个自信”。

(三)高中课程。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坚定“四个自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

(四)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

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要围绕以下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理解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高等职业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形势与政策”,主要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及其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五)研究生课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当代世界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全球治理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研判当代世界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五、教材体系建设

(一)完善教材编审制度。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编统审统用。依据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思政课课程标准,教材实行“一标一本”,由教育部负责组织编写。大学阶段必修课教材实行“一纲一本”。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本科、高等职业学校专科、研究生必修课教材,按程序审核后报中央审定,适时推出。适时组织编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料编写使用。由教育部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课教学大纲或教材。地方或高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由地方或高校负责组织审核选用。

(二)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机制。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联席沟通制度,定期研究各学段教材编写内容。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编审专家库,加强编写人员与审核专家的沟通交流,发挥审核专家的指导作用。建立一体化教材建设监测反馈机制,跟踪研判评估教材使用情况,为加强教材研究和修订完善提供支撑。

(三)加强教材研究。重视和加强思政课课程教材建设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重大问题研究。持续开展课程教材一体化研究,每门思政课教材内容、不同学段及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研究,教材文献资料、学术话语、表述方式、呈现形式研究,以及思政课课程与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互动研究等,促进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针对性、生动性有机结合。

(四)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配套用书的建设和管理,依规进行编审工作。国家统编的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配套用书,按现行要求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必修课教材的配套用书,根据需要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审核、推荐使用。支持、鼓励研制优秀教案、课件和案例等,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

六、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作出具体的实施工作安排,确保取得实效。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做好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省级宣传部门要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高度推进实施。各学校要加强党组织对学校思政课的统一领导,落实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

(二)组织好教学。开齐开足课程,大中小学都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确保学时学分和教学质量。健全教学机构,小学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学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高校要根据课程设立教研室(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中小学组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教学中注重多样化评价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培训好教师。针对教材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专题研修,确保实现全覆盖。围绕教材使用,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每年至少一次。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

第7篇

按照中心校研培工作总体计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为目标,通过集中培训,自培学习等多种方式,努力塑造一支适合当前发展的教师队伍。特制定本校的教师研培计划:

一、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目前我校专任教师 人,其中本科学历 人,专科学历 人,中青年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 名,地区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 人。我校专任教师60%以上已经参加了新课程的实验,100%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性培训,但一部分教师没能灵活掌握新课程的策略,缺少自主研修,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研修主题

1、“有效”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策略。

2、“有效”教学课题研究3、学生识字、习作方面的问题与研究4、学生的养成教育5、教师二笔字四、研训形式1、学习名家的业务讲座,课堂实录,领悟教学艺术。

2、加强课题研究,提倡协作研讨。

3、教研组就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实行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五、研修内容1、师德修养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时间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优秀师德、典型等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以德治学、规范执教、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师风,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与发展的需要。

2、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修读书相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研修书目有:《有效教学》、《建设理想的课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价》、《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3、新课程

(1)组织教师以践行新课程,大练基本功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转化成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全体教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听、互学”活动,搞好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示范课及年轻教师的汇报课,做好“传、帮、带”工作。

(3)以反思查摆问题为突破口搞好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通过定主题----(备课说课)----呈现(讲课、汇报、示范、总结)----研讨(评课、汇报)----反思----改进模式进行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4)配合中心校做好“十一五”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互动》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子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做好《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的开发。健全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5)指导正在进行新课改年级的教学,学年内做好新教材的解读、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解决低年级识字、写字方面的问题。做好毕业班复习工作的管理。

(6)认真开展好校本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学习的时间,围绕“有效教学”的研修主题,开展系列学习活动,明白“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互动、有效练习”理论,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结合课题研究做好自主研修。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发挥播放点的作用,组织教师观看实录及业务讲座不少于8次。

6、新技术方面

(1)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做好远程教育资源使用及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使骨干教师人人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

第8篇

一、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目前我校专任教师人,其中本科学历人,专科学历人,中青年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名,地区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人。我校专任教师60%以上已经参加了新课程的实验,100%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性培训,但一部分教师没能灵活掌握新课程的策略,缺少自主研修,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研修主题

1、“有效”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策略。

2、“有效”教学课题研究3、学生识字、习作方面的问题与研究4、学生的养成教育5、教师二笔字四、研训形式1、学习名家的业务讲座,课堂实录,领悟教学艺术。

3、加强课题研究,提倡协作研讨。

4、教研组就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5、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实行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五、研修内容1、师德修养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时间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优秀师德、典型等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以德治学、规范执教、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师风,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与发展的需要。

2、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修读书相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研修书目有:《有效教学》、《建设理想的课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价》、《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3、新课程

(1)组织教师以践行新课程,大练基本功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转化成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全体教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听、互学”活动,搞好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示范课及年轻教师的汇报课,做好“传、帮、带”工作。

(3)以反思查摆问题为突破口搞好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通过定主题----(备课说课)----呈现(讲课、汇报、示范、总结)----研讨(评课、汇报)----反思----改进模式进行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4)配合中心校做好“十一五”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互动》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子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做好《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的开发。健全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5)指导正在进行新课改年级的教学,学年内做好新教材的解读、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解决低年级识字、写字方面的问题。做好毕业班复习工作的管理。

(6)认真开展好校本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学习的时间,围绕“有效教学”的研修主题,开展系列学习活动,明白“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互动、有效练习”理论,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结合课题研究做好自主研修。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发挥播放点的作用,组织教师观看实录及业务讲座不少于8次。

6、新技术方面

(1)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做好远程教育资源使用及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使骨干教师人人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

第9篇

关键词:选修课程 课堂教学 特征 实施

作者简介:沈毓春,男,嘉兴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的教学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也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由于选修课程的目标定位、任务设置、达成目标的路径乃至考核评价等都有其特点,选修课堂教学应有怎样的特征及操作路径?本文选择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从课堂主体、课堂内容、课堂目标、课堂文化等角度加以研究。

一、选择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是选修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的课程。在此基础上,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具体学习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时,同样享有选择的权利,选修课堂应该具有选择性的特征,这种选择性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并伴随学习的始终。

选修课堂的选择性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内外相互作用的过程,既具有强烈的自主性,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创造性,大致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有选择性地就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学习、解决。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主动进行选择。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接受什么,忽视什么,以什么方式将接受的信息加以重组和改造,以什么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其次,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学习内容及深度和广度,有选择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会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广度和深度。再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合作的伙伴,并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学分享。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伙伴以及伙伴之间的交往形式都必须经过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合作与交往的方式,进而会出现不同的学习。

选修课堂的选择性特征,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挑战,对课堂操作提出了路径要求。

首先,教师要对课堂上进行讨论、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并提供“超市式”、“自助餐式”的问题(任务),供学生自主选择。在学生选择任务后,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选择完成任务的合理路径。浙江省2013年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的主题是“我国的农业”,嘉兴老师以“休闲农业”的视角展开课堂学习,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四道文化自助餐”——休闲农业的四种类型:大中城市周边休闲农业区、依山傍水自然生态休闲区,少数民族休闲区、特色农业休闲区,供同学们选择学习并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采用适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调查研究成果展示式、辩论式、演讲式、擂台式等,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方法。浙江省2013年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中,湖州老师以“湖州家禽业健康发展”切人。学生在课堂上就自主选择的问题,将课前调查的成果和初步分析分组展示,先由学生进行3分钟左右的调查介绍和分析,然后开展对话互动,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提问,教师也加入到提问的行列中。课堂学习成了调查研究成果展示会、研讨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话语权得到充分尊重。在交流中、研讨中,师生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

再次,课堂学习的选择性是学生学会自主选择的过程,学会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过程。选修课堂的选择性特征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自主性、反思判断力与学习的责任感,没有学生学习的自主、反思、判断与责任,真正意义的学习选择就不可能发生。以2013年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我国的农业”为例,嘉兴老师在课堂上呈现了“四道文化自助餐”,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合作学习小组的特长和兴趣,自由选择。课堂上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领和完成非常踊跃,表现出小组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而,学习内容比较深入、学习成果比较显著,学生最后都能设计出有个性的休闲农庄的建设方案。

二、拓展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类选修课程,十分注重“精选学生终身适用的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学生经验”。在学习内容上,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必修拓展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是对必修内容进行拓宽和加深。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包括国家选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还有大量的学校自主开发的必修拓展课程。国家选修课程《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是对必修2《政治生活》的拓展与深化,《经济学常识》是对必修1《经济生活》的拓展与升化,《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主要是对必修教材中相关法律问题的深化与拓展。在模块设计上采用“专题式”,学习的内容比之必修教材更高深更复杂更宽广一些,这就决定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上的拓展性。

学校自主开发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一般是学校根据师资力量、学生需求、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资源、人口的现状,或者结合当前社会公众普遍关注而且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热点焦点问题,选择与必修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主题,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较多采用专题式的呈现方式,如浙江省精品课程《生活与伦理》、《温州经济》、《投资与理财入门》、《法律与生活》等。这类必修拓展课程,是对国家选修课程的一种补充,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一种表现,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不管是国家选修课程还是校本选修课程,对必修知识的拓展,大致上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由“点”到“面”的拓展、提升,是最基本的形式。由必修课程中的某个“点”到必修拓展课程中的一个“面”。这个“点”通常是“重要的观点”或“重要的原理”,这个“面”是以“重要的观点”或“重要的原理”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比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中“价值决定价格”是一个“点”,在选修2《经济常识》专题二中,就拓展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而拓展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论”。

第二种形式:知识内容在“深度”方面的深化,是拓展、提升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的深化,是对必修知识的进一步挖掘、探究。比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中“企业要诚信经营”,第四单元中“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关的内容在浙江省精品课程《生活与伦理>教材中,深化为一个专题“经济生活中的伦理”,从“经济活动与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结合“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展开论证,在深度上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深化。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作适当的拓展,在教学要求上有适当的提升,这是基本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本人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性地进行增、删、调的处理。

对于由“点”到“面”的拓展、提升,在教学中,应该抓好“点”,铺好“面”。抓住“点”,符合逻辑地逐步展开,形成围绕该“点”的知识体系。比如,由“价值决定价格”拓展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价值决定价格”这个点,采用联系日常经济现象的方法,拓展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形成价值”的观点,可采用讲授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最后通过结构图的形式把这些知识整合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知识体系。对知识内容深度上的“深化”,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回顾必修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材料或案例,引导学生研读教材,逐步深入学习。

三、过程性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程,强调“过程目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过程性特征。“过程”是指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既有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如资料的收集过程、问题的探究过程等,又有内在的学习思维过程,如辩证思维的过程、推理论证的过程等。选修课堂的过程性体验,能够带给学生情感的滋养、品质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对学生个体体验和发展的尊重,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性特征最核心的体现。学生在选修课堂中的探究、交流,在对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达成情感上的体验,尤其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域的发展和体验。国家选修课程3《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较为具体地介绍了重要的国际组织,分析了西方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的本质,也分析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帮助学生理解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而上述内容容量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采用探究、交流方法,突出知识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其过程性特征还表现在重视知识产生、发展和掌握的过程,重视对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经历一个“感受——认识——运用”的过程。国家选修课程2《经济学常识》,通过对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分析,以及对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及其主要模式的分析,通过对“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引导与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特征,要求选修课堂更多地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需要的探究学习目标,努力创造“问题——试探性假说——批判与检验”的探究途径。教师要努力将学生置身于思维发生、发展、形成的生动过程,引导他们亲历观察、猜想、分析、验证、应用等学习活动。2013年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执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过程、思维培养的过程、情感体验的过程。温州教师选择“我国的粮食安全”为内容展开学习,在导人部分视频播放电影《1942》片段,学生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受到了极大的情感震撼!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进行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主动感受情感的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建立在课堂上专注投入后的一种自得,是属于个体的体悟,而不是教师的解读和灌输。

四、宽容性

从课堂文化视角看,选修课堂具有宽容性的特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文化,不适应选修课程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担负着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并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需要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构课堂文化,营造出民主、开放、宽容的课堂文化,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宽容性特征,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地位,教师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性学习、问题的选择性解决、学习伙伴的选择性合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等行为规范可以与必修课堂有别;尊重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追问,尊重学生在“正能量”的前提下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等等。可见,这种宽容并不是在观点、思想、情感方面放弃原则,而是在课堂文化视角的民主、开放。其次,表现在学生之间的宽容,学生对教师的宽容。在课堂上,同学之间应该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既有个体学习又有合作学习的关系。第三,还表现在教室文化(物理空间)的营造,教室布置要便于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的场景。如U型、六角型等。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的宽容性,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做好四项工作。第一项工作是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第二项工作是师生之间要创设平等、民主的环境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产生的火花,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第三项工作是努力创造“问题——试探性假说l-一批判与检验’’的探究途径,教师应敢于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同时,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提出质疑。第四项工作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第10篇

全体中小学教师(含幼儿教师);截止到20*年6月31日,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者,鼓励自愿参加。

二、培训目标

通过本周期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校本研修,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树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与内容,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进行教学。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举止文明,以学生为本,依法施教。

3、信息技术未达到初级水平的教师经过培训,全部达到初级水平。已经达到初级水平,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达到高级水平,并且进一步提高已经达到高级水平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拓宽学科知识领域,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使广大教师的学科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并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力求成为创新型教师。

5、指导教师学会自主学习。立足校本,积极主动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自主成长的培训机制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6、使教师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和世界,逐渐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集中培训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教育实践活动、远程教育等形式。其中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40个学时,具体内容和培训学时分配为:

1、师德教育:32学时,4学分,这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看《师德启思录》,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及师德教育论坛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抓好文明礼仪教育。所学课程为:《教师礼仪》《探究教学论》《中小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若干意见的读本》。

2、新课程培训:42学时,5.5学分。这是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精心组织,使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前接受不少于42学时的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转入校本培训。所学课程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及教材。

3、信息技术培训:60学时,7.5学分。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不断提升我区教师信息技术的层次和水平。信息技术已达到高级水平的教师,可以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发挥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学课程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上、下册》。

4、学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培训:88学时,11学分。具体内容包括新知识、新理念在本学科教育技能训练中的培训。按照基础教育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识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我区的教育教学实际,重点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和课堂教学技能、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工作,把教学技能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所学课程为:

(一)小学教师用书:

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学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语文》。

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小学数学参与培训教程》、《新课程教材教法》。

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丛学》(品德与生活)。

体育:《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音乐:《音乐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

美术:《美术教学实施指南》。

(二)中学教师用书由市教育局和培训院校确定

5、地方课程:24学时,3学分。培训教材由市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要另行选定。

四、培训时间安排

根据省市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部署,20*~20*年,全区中小学教师已有90%参加了新课程通识性培训,1、2、7、8年级各学科教师已参加了课标、教材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区教师运用新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为确保我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顺利圆满完成,拟定于:

1、20*年4月23日开始举办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班,首先组织小学1~3年级全体教师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进行培训。中学教师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始分批分专业的新周期继续教育培训。(中学教师的通识培训由区师训中心负责)

2、20*年暑假对走入新课程的1~3年级、9年级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培训。并按照新课标、新教材逐年推进的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完成小学4~6年级教师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3、定期组织教师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开展课题研讨,加强学习反思,有效指导我区课程改革的实施。

4、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制定我区校本研修的指导意见和评估管理办法,确立校本研修培训基地,并认真总结推广经验。

五、培训要求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师培训理论和实践,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经验,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主体参与、开展实践反思、加强合作学习、体验成果分享,突出研训一体,发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学习型团体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使教师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过程。

2、更新培训手段,变革培训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坚持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讲授与研讨交流、教学反思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推广专题讲座式、“菜单式”、“自助餐式”,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校本研修的学时数与集中培训学时数的比例应达到2:1以上,针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自修反思,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把学校建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基地。积极探索以参与式为主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设施建设,整合培训资源。

根据省市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卫东区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训任务。多年的师资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新的培训任务中,师训中心将在先进培训方式的实践、新理念与中小学实际的联系、校本培训的实施、反思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师训中心、局教研室、电教站的资源有必要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手段,大量运用电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开展培训教学。同时为提高培训者的素质,师训中心还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培训者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听课指导、学习反思、课题研讨、切实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

2、严格培训的管理、考核登记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要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

考核坚持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查相结合,平时考查与作业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相结合。

考核内容包括培训要求的各门课程,以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灵活进行。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经市教育局审核验收后发给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

3、落实各项措施,保障培训经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分级负责,确保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由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负担成本经费的机制。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解决办法》的规定,本区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的教师需交纳的培训费如下:

1)、中学教师参培院校由市教育局决定,其培训费用由所培训院校确定。

2)、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为,预交书费、证书费160元,培训费240元,(除政府补助外应交160元)(已参加通识性培训者交书费100元,培训费110元)

七、有关政策

1、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期间在原单位享有的一切待遇不变,学员学习期间各单位要按有关规定酌情给予生活费和交通补助。

2、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费原则上由学员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书费、证书费等由学员个人负担。

3、持有新周期继续教育合格证书者,在晋升职级、评先表优等方面各单位应给以优先照顾。

第11篇

本期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进行调查,就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存在的焦点问题和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措施,如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控机制、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支持系统、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指导系统、创新教师专业培训策略等,促使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11-04

一、调查概况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专业发展水平如何提升,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计划,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但教师专业发展不只是一个被动或外控地达到社会要求的过程,更应是一个教师自身主动发展、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我追求的动态过程。外在的要求最终要通过教师自身努力并自觉地内化,才能转化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本次调查重点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专业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因素。调查取得的资料、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研究成果对研究教师教育有着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区域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主要特征

1.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意识有显著增强。本次调查与2008年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研修》(以下简称《有效性研修》)专项调查数据比较如下: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教师不仅仅是职业,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专业化。教师从朦胧的、被动的专业发展观逐步过渡到有意识地清晰勾勒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愿景,这是教师逐渐走向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

2.教师的职业情感呈现正性上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较之以往的调查显著提升,这表明,近几年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措施是卓有成效的。

3.自觉思考并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超过76%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且目标自我定位比较高。有32%的教师希望成为校级学科带头人,33.5%的教师希望成为更高一级的带头人或名师,其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要高于中学教师,仅有25%的小学教师认为能胜任教学就可以,而中学这一比例达到了46%。但在目标一定的情况下,只有41%的教师认真的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而33%的教师虽然有目标,但在现实和目标之间还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划。

4.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判断符合客观实际。有55.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顺利的适应工作,效果优良。有29%的教师认为基本能胜任工作,但需要一定的提升。

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方面,有42%的教师认为“专业技能最弱的”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其次是教学反思能力和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在教师认为自己最应补充的专业知识中排前三位是“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知识”。

5.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但缺少系统反思的能力。

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有反思的习惯。但在反思的方式上,相当部分教师的反思都是刻板的、固化的按照要求行事,缺乏自己对教育更深层次的追问和思索。

6.区域城乡研修协作体助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调查显示:涪城区建立的城乡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交流、共同发展”协作机制,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彰显教师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重要意义。通过城乡协作,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以主题序列化、过程常态化研修,充分发挥研修协作体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激发了教师成长内因,促进了智力对接,实现了互助成长。

三、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不利因素

1.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淡漠。在问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时,选择“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争当更为优秀教师”不足30%,选择“自己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的为21%。其余的老师则是为了“职务职称晋升” 、“适应新课改要求”或迫于“学校领导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更多地是由学校、教研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出政策、措施,教师长期处于“被控制”、“被管理”、“被发展”的地位。这种外控式的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也使得部分教师缺乏自身对专业发展的理性追求,自主发展意识薄弱,表现为从众,随大流。

2.专业发展缺乏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的信念。调查中,有59%的老师认为工作前5年参加专业培训和比赛的时间最多,其次是第5至10年,而工作10年过后,参与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很多教研活动除了部分名特优教师外,年轻人占了主体,而中老年教师往往是这些活动的旁观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1)是中老年教师得到晋升的机会很少,自身再成长缓慢。再加上大部分中老年教师已评上中高职称,他们中一部分人就遗失了学习的动因。

(2)是教师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长期性的,很难立竿见影,而很多中老年教师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已经固化,短期内难以见成效,不如紧抓学生的学习来得效益高,因此,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

3.工作压力大,缺乏专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超过61%的教师认为自身“工作重,自我充电时间少”。大多数老师每次外出参与培训的时间有2~3天,还有33.5%的教师没有时间外出学习。大多数老师,每周的周课时为12~17节,有的达到25节课以上。教师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脑力工作者,职业热情、专业抱负被“繁琐”、“杂乱”一一蚕食。久而久之,势必陷入“越忙效果 越差——效果越差越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投入越多时间越没有时间思考”的怪圈。

4.校本研修助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效能未能有效显现。各学校的校本研修大多依托于教研活动一周开展一次,将“研修”就等同于“教研”,缩小了“校本研修”的内涵与外延。有40%的老师认为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还有20.5%的教师认为研修活动是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形式单一,活动内容不是教师所需,尤其是中学教师持有这种观点的很多,达到了36%。而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研究,参与面较低,只有30%的教师经常参与,61%的教师偶尔参与,9%的教师从未参与。特别是学科的研修活动,显得随意性大,大多数教师只是被动的接受教研组的安排和任务布置,而没有成为校本研修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教师感觉收获甚微,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往往流于形式。而在部分农村学校,有的学科教师人数少、课时多,连基本的校本研修时间、氛围都难以保证,更不能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5.教师专业自主权少,教师自主发展受到制约。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在实际职业生涯中,主要任务是教,按照教育行政部门选定的教材去做,按照教学研究部门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介绍的教学方法和编制的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得更好,教师没有更多的思考。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能参与到校本教研、学校管理以及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件的规划、决策,而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应有的专业自主权,在教学活动中就会缺失主体地位,专业自主发展也就难以产生。

四、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思考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控机制,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这需要挖掘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建立一种内控机制,即依靠教师自己通过自我发展规划、自主学习、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思等方式,发掘和提升教师自己的实践理论,从而促进自主发展。

首先,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这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引导教师制定详细的专业发展规划,激发专业内驱力。学校要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为载体,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总结提升”等环节,引导教师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景,从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对照列出自己专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以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状况,从而使自己对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使自己的发展更有目的、更具有方向性。

2.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支持系统,预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

(1)依托校本研修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平台。校本研修重点关注课堂、关注教师需求,开展对教师需求的研究,关注教师“问题解决”的过程,对于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进而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非常重要,是决定校本研修效果的关键所在。

(2)构建学校主流学习文化,营造良好的专业自主发展外部环境。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与其工作的学校环境密切相关——学校的主流文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对教育的兴趣和期待、对专业发展的渴望都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是在充满情感、合作和理想的特定的学校文化环境中逐步发展的。

(3)学校管理体现教师为本,尊重教师自主发展的权利。学校的管理宗旨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困难和生存枷锁,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与支持,让教师能静下心来阅读、教学、反思、研究。其次,建立参与式的管理模式,赋予教师更大的自主权。通过参与式管理,搭建起教师专业实践平台,为其专业成长提供适合的温度和土壤,教师的个性才能张扬,水平才能发挥。此外,学校的管理考核以团队考核为先,重视考核的激励作用,尽量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投入与收益趋于平衡。

3.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指导系统,区域推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1)关注教师差异。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基层研修机构必须加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和教师已有实践性知识系统的研究。只有关注到培训对象的差异性,改善研修活动,才能使教师变成各类研修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迈上独立自主的轨道、取得研修的最佳境界。

(2)回归课堂情境。教室是教师在学校的基本活动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因此,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应该根基于教师课堂上的专业生活,培训工作重心应该下移到学校,回归课堂情境。将学校的培训、科研、教学实践研究指导作为工作的第一现场,使研修活动“落地生根”,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观身自照”,使教学实践既有理论指导下的行为跟进,也有经验层面的、可操作的行为跟进。

(3)解决现实问题 研修活动没有主题就等于“瞎子摸象”,研修人员要关注研修资源的开发,通过深入学校调研、深入课堂听课或通过向教师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课改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本区域教师急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据此归纳提炼出研修活动主题,使研修活动更具有问题性、现实性和民意性,也赋予了教师更多话语权。促进教师在区域研修及自我研修中完成个性化的发展。

(4)充实研修团队 基层学校教师普遍感到,有教研员参加引领的区域教学研修活动最受欢迎,基层学校教师的受益程度也最大。应该进一步充实区域层面的兼职研修人员,将区域内有特色、有能力的名、特、优教师凝聚在一起,既能弥补专职研修人员与一线教学脱离的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科研修团队的实践智慧。同时,能以区域学科集中研修和引领为载体,为区域名优、骨干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5)引入研修菜单。在区域研修培训机制中,应尝试并坚持菜单式培训方式。针对处于不同专业追求、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培训菜单,并且建立教师自由选择项目培训制度。允许教师对培训活动进行选择, 扩大教师自由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可以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内容、何时、何种方式等方 面有自主权。同时,自下而上的“菜单式”选修方式,其核心就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供什么”的原则,能进一步触动研修人员通过开展主题明确、过程缜密的研究活动来推动教师发展,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针对性更强,对教师的帮助也就更为实际。

4.构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撑系统,保障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持续性。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发挥引导、规范、激励、服务的作用,降低管理的重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下移到基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用交流、督导、评价、经费下拨等方式去推动校本研修的开展,多维度评价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解决好资源配置问题。在资源配置上,既要体现“教育平等”、“均衡发展”的理念,更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弱势学校”,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制度效能。

最后,抓住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改革的政策机遇,在教师中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使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外在激励和肯定,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只有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研修机构、学校以及全体教师多方配合、多管齐下, 才能形成一个更健康、更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氛围,促进区域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使教师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和问题 改革与对策

一、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最早在1982年跟1984年,教育部就强烈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在1987年教育部再次提出《法律基础》跟《形式与政策》成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必修课,《人生哲学》、《思想修养》、《职业道德》成为选修课。

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在全国高校范围开设,其中《形式与政策》已经在全国92.55%的高校开设;《法律基础》已经在全国93.65%的高校开设:《人生哲学》已经在全国67.52%的高校开设:《思想修养》已经在全国75.21%的高校开设:《职业道德》已经在全国55.92%的学校开设。

2.全国很多地区都相继成立了“德育研究所”、“思想品德研究所”、“德育美育研究所”等研究所。各大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团队也在不断地扩大,据不完全统计,90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教育专职教师共计3527人,兼职教师共计13528人,其中,13名教师具有教授职称,348名教师具有副教授职称。

3.思想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成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建立下引起的。要解决面临的问题,就必须扭转这个局面,就必须详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些问题。这是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证明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将近80%的学生认为改革很有必要的[1]”“83.5%的学生认为思想改革一定都能成功[2]”“80%的学生不认同为了他人的利益或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的观点[3]”“92.8%的学生当看到同学有困难的时候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4]”

我国在十多年的思想教育发展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思想政治课程课时还需要调整;教材还需要完善;教学研究室还需要进一步扩建。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对策

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目前面对的主要任务就是必须通过有力的措施加强教育。

1.首先,我们要安排思想教育和马克主义思想理论课,一方面,把思想教育课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互结合起来,争取让这几门课每学期都要有几节。另一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课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尽量的避免课程的重复。例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门课就有重复,首先是教学的内容和其他政治课本有重复。其中跟《中国革命史》的章节有重复,还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有关章节重复,还与《形式与政策》的有关内容重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有关内容比较陈旧,思想比较过时。这是最为重要的局限性。目前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课本内容还是停留在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论述之上,而教学的内容在调整上还赶不上中国现代建设的脚步。所以,我们要在减轻老师教学跟减轻学生听课的负担上,力从节约人力、财力、物力方面上着手,优化教学质量,所以应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门思想政治教育课本删除。实际上很多学校已经将这门课程删除掉了,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科学的。

2.调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几门相近的课程合为一门,例如将《人生哲学》、《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合为一门,或者将《人生哲学》、《思想修养》合为一门。其实我国在几年前就这样做了,最后只剩下这三门课即《大学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思想品德修养》,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

3.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材建设。首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比如: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育,中学生在进行思想教育时通过讲事实的方式进行教育,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教育。其次,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内容和要求,把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跟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重点。

4.必须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实验室的建设,抓住教师团队,①教学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资金必须到位。②建立健全的科研室制度,统一科研室名字,进行统一编号。③提升教学老师的自身素质。④为老师谋取福利,在思想政治教育前线的教师给予职称待遇优先照顾。⑤在学校的各项改革当中要真正的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5.加强深化改革,任何一门课只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的要求,就能保持永久的活力。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应该在理论跟实际相结合、做到少而精并且保持原则的基础上,这样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系统的可以分成两步,第一,原则上遵循国家教改委的相关规定,认真教学、材、合理安排课时。同时,必须抽取一两个高校进行试点改革。第二,总结进行试点改革学校的经验,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形成统一制度以后,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越来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发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当然这还需要大量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才能实现。本文主要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对策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并提出了本人认为可行的几点建议。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缺少科学、系统的研究,望众多教育科研学者能够进行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青年研究》1985年,第12期,第2页

[2] 《青年研究》1985年,第5期,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