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

时间:2022-08-18 22:28:53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

第1篇

【关键词】电子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0 引言

为了适应我国电子、微电子、太阳能光伏和光电子等制造类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近年来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纷纷扩大了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包括印制电路设计与工艺、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应用技术、表面组装技术及电子元器件制造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等岗位,因而应当具备各类常用电子材料的基础理论、重要性质、主要类型、制备方法、使用方法与典型应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系统掌握电子材料知识,了解电子材料方面最新科技成就与趋势;为进一步理解、巩固《印制电路制造技术》、《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等技能型课程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持;亦为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已出现许多有关电子材料方面的优秀教材,但这些教材基本为本科教材。教材内容往往涉及较深的理论,包含了较复杂的理论公式,对于没有系统学习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没有较强数学功底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学起来非常困难;教材结构大多是按照材料物理性质依次编排的,当介绍某类材料时会涉及诸多方面的应用,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时,难以把握;当需阐述某类具体材料的具体应用时,介绍的内容又并不详细,未能很好地面向工作岗位。由于教材涉及的知识难度大,实用性、针对性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对电子材料知识的学习兴趣。

1.1 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1.1.1 面向本专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专业岗位的针对性。近年来,我们曾实地考察了南京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悦虎电路(苏州)公司、南京飞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分析了印制电路与平板显示领域中相关岗位对电子材料知识的要求,主动征求企业对教学内容的建议,把相关专业岗位的需求作为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来源。

1.1.2 面向同类专业岗位的需求

PCB专业与光电子专业都是属于电子产品制造类专业,这类专业领域还包括微电子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应用技术、表面组装技术及电子元器件制造等专业。PCB与光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对于这些同类专业岗位亦有较强的适应性,少数学生初次入职的岗位可能就是这些同类专业岗位。同时,PCB与光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往往会出现多次职业转换现象,即由本专业岗位转到其它专业岗位,而且向电子产品制造类岗位的转换概率最高。

1.2 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初步按两个模块进行组织。第一个模块是基础模块,包括绪论、有机高分子材料、导电材料、电阻材料、电容器介质材料、厚薄膜工艺材料、元素半导体材料,属于常用元件制程中涉及的电子材料。该模块强调基础性,作为学生学习电子材料的入门知识,为第二模块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可理解电子材料在导电线缆、电阻器、电容器、半导体元件中的针对性应用,满足电子元器件岗位对电子材料知识的要求。第二个模块是工艺材料模块,包括太阳电池与组件、键合引线与引线框架、焊接材料、陶瓷基板、PCB基板、LCD工艺材料、PDP与LED工艺材料。这一模块基本上以太阳电池与组件产品、封装与组装产品、LCD与PDP显示屏、LED产品及激光与光纤产品的制造工艺线索来展开,强调电子材料知识与相关岗位的紧密结合。

1.3 教材的形成

由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高教出版社、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高职高专电子制造工程专业群教学研讨与教材组稿会在我校召开。鉴于缺少紧跟时展步伐的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电子材料教材这一情况,会议要求,由我校牵头负责该教材的组织编写工作。

2 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的培养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未能突出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和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电子材料》课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兼顾课程的特点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2.1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教学方法根据学情、课程情况、高职特点与教学条件等方面来把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两个专业的三年级学生。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年龄在20岁左右,流体智力逐渐达到顶峰,在记忆、观察、注意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强优势;对于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前导课程学习已较好掌握了物理学与化学知识与技术能,特别是通过印制电路制造技术、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的学习,已较好掌握了工艺知识与技术能,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2 教学方法

综合考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等因素,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讲授教学法的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内容,教学效率较高,但往往比较枯燥。为此,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引入一些岗位场景图片、实物等,使学生获得感性素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可将理论与实际事物、现象联系起来,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3 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为电子材料的基础理论、重要性质、主要类型、制备方法、使用方法与典型应用。以前,总评成绩中,平时与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与课堂表现,其中作业照抄照搬现象还未能完全避免,作为评价依据不科学、不公平;期末还是以闭卷的笔试考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其它能力的考核,同时,学习内容较多,课时较少,期末考前复习压力较大。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学习,现采用“阶段性考核+综合性考核”的考核方式。1个或数个单元学完后,进行一次闭卷测验,作为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占总评成绩60%。平时表现占20%,其中教师评价与班委评价各占10%,以弥补教师评价的偏面性。

第2篇

2013年中考结束后,我粗略地看了看全国各地的中考历史试卷,题目总体较难但不偏不怪,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广,命题技术逐年提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为主,注重和突出“新”,以材料为主考查学生能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强化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从试题总的情况看,2012中考新课标各地历史试卷仍继承了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特点和风格,难度上总体相当,体现“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命题思路,顺应现行高考方案。

二、2014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命题趋势预测

1.测试内容上的主干性与合理性。

在测试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对初中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照顾知识的覆盖面,兼顾乡土史、各地市情知识,考虑高中新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既完成了对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的考查,又兼顾了高中学校知识衔接的需要。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能够有效引导教师明确什么是必需的,什么是可以淡化的。

2.测试能级上的基础性与提升性相结合。

历史突出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主要是识记性的能力要求,兼顾材料处理和运用材料的能力;这样既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体验,又在10分左右的幅度内拉开区分,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发挥自我优势的余地。

3.材料情境的创设已成为历史命题的主流方向。

获取和解读信息材料并且依靠材料、援引材料解决问题是初中新课程的精神所在。运用包括文字、图片、表格在内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回忆,促使其调动和运用知识,成为中考命题的普遍趋向。

材料题不仅致力于从材料情境中引出问题,而且很关注依靠材料和援引材料作答,将考生从死记知识的初中教学中“解救”出来。作答必须援引材料和理解材料完成,不等于不学课本知识也能够作答,课本所学知识是完成问题作答的必要背景,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史实记忆作答,只是记忆要求比较低,“学习历史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好办法,是在材料处理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4.创设学习情境,体现探究性学习思路。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被中考历史试卷引入了考查范围,试卷试图通过考试传递探究学习的路径,将学习中的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状态、探究的精神通过试卷彰显,成为中考试卷的一大亮点。

这类试题,不仅在试卷上呈现了一种形式,更在设问本身及其作答的思维过程上,为学生主体进行探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空间。

5.联系热点问题,注重历史的借鉴价值和表征的时代性。

联系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生活),注重时代性,由此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开放视野,是初中历史新课程所极力倡导的,这一课程目标在命题上有鲜明的反映。

这类试题体现两个共同趋向,一是与时政和热点问题相关,二是采用“你有什么启发(认识、建议、打算)”之类的设问考查学生的开放思维。

三、对2013-2014学年初三历史课的复习建议

1.进一步扣住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课本组织教学和命题。

一是确保主干知识的落实,尤其是一级课标要求在教学和命题中的覆盖,使知识层面的考试效度获得基本保障。

二是关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可偏废。历史试卷的命制,一般都将“简单一些”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但“简单一些”不等于没有思维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过程与方法,注意知识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这也是“基础”。

2.围绕课程标准及时政热点梳理历史专题,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及与热点的结合。

(1)中国古代史政治领域的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边地管辖)、重大改革及封建盛世等,经济领域的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思想文化领域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传统思想文化的演变。

(2)近代以来列强对华侵略重大史实及其影响,近代各阶级、阶层对中国命运、前途的抗争和探索,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艰苦卓绝的历程。

(3)世界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及共产主义运动、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及其主要影响、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动等。

(4)当年的热点与焦点。

3.加强基于材料情境的阅读与解析的恰当考查与教学。

这里的关键一是材料,二是恰当。要努力创设材料背景下的问题与答案,避免机械的单调的识记与回忆,重视材料价值的有效利用而不是为材料情境而材料情境,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读材料用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要一味地完全强调材料情境的命题和教学,这正是“恰当”的含义所在。

4.重视开放性试题的研究和探究性学习的考查。

历史试题的开放性,有诸多思维考查的优势,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

探究性学习的考查既关涉学科素养,又关涉学习方法,需要克服形式主义倾向。这对于真正落实新课改理念,引导课堂教学很重要,否则探究性学习就只是静态的、固定的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包装纸。不能真正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初步的发散思维。

5.进一步重视复习的科学性。

复习的科学性,包括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理解,也包括难度和效度的把握。从难度来看,把复习搞得“博大精深”,实属没有必要且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从效度来说,要做到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都兼顾,识记、理解和运用相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复习要有一定的高中新课程视野,知识选择、专题组合和材料处理都可以在高中新课程的观照(而不是对接)下考虑初中教学的实际。

6.把“练”和“考”作为巩固教学内容、培养学科能力、规范答题习惯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阶段性考试,都要坚持“精心选题、训练适度、有的放矢、效率为先”的原则。

(1)要遵循“浅”而“精”的选题思路。“浅”,即难度不宜太大,一般为学生应知应会或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试题。“精”要有针对性,目标要明确,可以围绕某个单元或专题中的重大问题及其间的联系展开命题,通过练习,引导复习回归课本。

第3篇

关键词:历史材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吸引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有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已无法满足教学大纲的新要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开阔学生历史视野,弥补现有历史教材的不足。那么,如何善用历史材料,本出几点论述,仅供参考。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善用历史材料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较为枯燥,基本上围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历程展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而将历史材料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各种人物形象和历史事迹的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故事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将历史教材相应配备史料读本,帮助学生理解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有利于开拓学生历史思维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引用历史材料,可以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材料,特别是跟课堂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清楚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时代背景、经济条件、政治环境等,真正吃透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师引用历史材料,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以及导火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其分析能力,从历史材料中学会分析和归纳总结,真正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历史教学使用历史材料的策略

(一)课前,充分准备历史材料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本课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方案,之后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更多与本堂课程相关的历史材料,由此展开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岳麓版《鸦片战争》时,教师就可以准备林则徐的个人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将这些历史材料播放出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加深历史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意义。

(二)课中,穿插使用历史材料

教师在上课时,根据原先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搜索的相关历史材料,带到课堂中来,给学生展示这些课外历史材料,之后让学生根据所放内容归纳和整理知识。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宝贵时间内,教师可以穿插选用一些历史材料,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三)课后,补充课外历史材料

通过课前和课中使用历史材料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在课后开展相应的历史活动和历史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竞赛中加深历史知识印象,更加热爱学习历史。例如,在学习岳麓版《辛亥革命》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辩论赛,讨论辛亥革命的利弊。在开展辩论前,教会学生在课后搜索更多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材料,为自己的观点增添更多有利说词,这样大大丰富学生的历史课堂,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总之,善用历史材料对高中历史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搜索大量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

第4篇

【关键词】动画效应;认知效率;分布式认知;技能习得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32―05

动画作为学习资源中一种重要的媒体类型,深入研究其对认知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基于动画的学习理论,推导出动画形式多媒体学习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指导原则,对于多媒体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技能习得领域中动画效应是否存在。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解释性,减少学习者先前知识技能对实验的影响,提高实验的内在效度,我们选择了一组相对独立的折纸学习材料作为实验材料,主要考察折纸技能习得中动画效应问题。

一 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

所谓动画效应是指学习者使用动画学习材料(以动态图像呈现学习内容)相比于使用静态学习材料(以静态图像呈现学习内容)表现出的相对优越性。动画学习材料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动态画面和语音解说;静态学习材料包含的两个基本要素是: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

一般认为,图文形式可以呈现空间信息,有利于具有视空间性质学习对象的学习;动画形式应该有利于描述随着时间变化的事物。相对于纯文字学习材料来说,大量研究证明使用多媒体学习材料确实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也就是存在多媒体效应[1][2]。在图文和动画两种形式的多媒体材料的对比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图文形式的效果并不比动画形式的效果差,相反,有许多研究证明了静态媒体效应(Static Media Effect)的存在,也就是利用图文形式学习材料的学习效果更好[3]。对于静态媒体效应,有学者给出了这样的解释[4]:(1)动画可能比较难于被感知,例如,人很难观察奔马的四腿运动;(2)动画是以分离的图形形式被感知的,因此静态图片是最合适的观察形式。但也有人认为[5],在以模仿为基础的技能学习中动画学习材料可能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若通过操作的形式来考核,这种优越性则可能更明显。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在技能习得中,具体地说是在折纸技能习得中,考察动画效应是否存在。

2 动画效应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有两个:认知效率理论和分布式认知理论。

认知效率理论[6]认为媒体对学习的结果可能没有影响,但不同媒体所引起的认知效率并不一定相同,认知效率是由媒体导致的效率差异中的一种。对于不同形式媒体认知效率的差异,分布式认知理论给出了相应的解释:有些媒体使得认知要素外在化,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认知负荷,提高了认知效率[7]。比如,在Zhang[8]的研究中,当被试解决汉诺塔问题时,将解决问题的规则以文字形式记忆于大脑中与外化于实验材料中相比,二者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

根据认知效率理论和分布式认知理论,动画学习材料中的动态画面使折纸过程外化于学习材料之中,声音解说将语言信息分布于不同感觉通道上,降低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提高了认知效率,减少了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假设:

使用动画学习材料(动态画面+语音解说)的学习者在学习时间和理解错误次数上应该少于使用图文学习材料的学习者,即存在动画效应。

3 本研究中对变量的测量方法

在Richard等人关于多媒体学习的研究中,通过对被试学习结束后知识保持与迁移的测验来获得相关数据,从而推论相关理论的正确性。这种研究方式是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来考察媒体对学习的影响,忽视了相同结果下不同学习媒体有可能引起的学习过程之间的差异,忽视了达到同一目的多种方法、手段之间效率的差异。

认知效率理论不仅关注认知的结果,更关注认知的过程,因此基于认知效率理论的媒体研究重视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分析,试图从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学习时间、学习行为特征的差异来解释媒体在学习中的不同作用。本研究在对动画效应考察时,既测量了与学习结果有关的一些特征,又测量了与学习过程有关的一些特征。在学习过程方面,选取了学习时间、学习中出现的理解错误次数来分析动画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时间可以有效地说明不同学习材料间学习效率的差异,时间长,效率低,时间短,效率高;学习中出现的理解错误次数则是表明不同学习材料在学习中效果的重要指标,错误次数少,效果好,错误次数多,效果差。在学习结果方面,测量了通过率、后测时间和测试中参考文字步骤的次数,以考察在学习结果上动画效应是否存在。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鲁东大学参加2008-200年第一学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教育科学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了49名被试,其中男生6人,女生43人。

2 实验材料

本实验制作了三个手工折纸学习材料,分别用于指导“纸飞机”、“狐狸”和“纸鹤”三种手工折纸作品的学习,三个材料又都有动画、图文两个版本。所有材料均使用Adobe Dreamweaver CS3、Flash 8.0和Photoshop 7.0等软件制作。

动画版利用动态画面呈现折纸过程并配有声音解说,动画和解说只播放一次。整个过程分若干步骤,当某步骤学习结束后,需点击“下一步”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也可以点击“上一步”回到上一步骤的学习。若本步骤没有学会,学习者可点击“重新学习”重新播放动画和声音。图文版以静态图片和文字解说来展示折纸的过程。同样具有“上一步”“下一步”和“重新学习”链接。在两个版本中,需要折叠的部分用黄色指示。图文版的图片是利用HyperSnap抓图软件对动画版演示进行抓图得来,一般简单的步骤会抓取起始状态和终止状态两张图片,复杂的步骤还会抓取中间的状态。

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将通过“纸飞机”学习材料进行热身,然后学习“狐狸”和“纸鹤”两个学习材料,根据“狐狸”和“纸鹤”两个学习材料不同版本的搭配,我们将实验组分成两类:动画―图文组、图文―动画组。每个实验组都学习“狐狸”和“纸鹤”两个学习材料,但使用的材料类型并不相同(见表1)。在实验中,“纸飞机”学习材料被作为热身材料,将“动画”、“图文”两个版本都提供给被试,通过它让被试熟悉两类材料的不同特点,避免在正式实验时由于被试对两类材料的不熟悉而造成不应有的误差。

3 实验步骤

实验在鲁东大学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实验中有主试一名,主试辅助人员5名。主试负责控制实验进程,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监督实验的进行。主试辅助人员负责安装软件,发放折纸、折纸自我记录表、实验注意事项等材料,辅助被试填写记录表,拷贝记录文件等。

实验包括以下步骤:(1)发放折纸、折纸自我记录表、实验注意事项,将学习材料、“网页浏览跟踪记录器”软件拷贝到被试的机器上;(2)主试向被试介绍实验的步骤和要求;(3)要求被试打开“网页浏览跟踪记录器”软件;(4)利用“纸飞机”学习材料进行热身,边学习边折纸,让被试熟悉“动画”、“图文”两类学习材料的特点;(5)被试学习“狐狸”学习材料;(6)被试记录下在学习“狐狸”学习材料时出现的理解错误次数;(7)被试学习“纸鹤”学习材料;(8)被试记录下在学习“纸鹤”学习材料时出现的理解错误次数;(9)被试将由“网页浏览跟踪记录器”软件产生的记录文件拷贝到指定的位置;(10)两天后统一测试,将相关数据填写到“折纸自我记录表”。

在实验的第(5)、第(7)步,被试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学习可以申请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是否申请了帮助将被记录下来;在实验的第(10)步,即两天后测试时,被试在忘记怎样折叠的情况下可以参考“狐狸”和“纸鹤”两学习材料的文字形式的步骤说明,但参考的次数将被记录下来。

4 测量方式

(1)“折纸学习自我记录表”是由研究者自我编制的量表,主要由被试自己记录在“狐狸”和“纸鹤”两个材料学习过程中理解错误的次数、实验材料的类型、两天后测试是否通过、两天后测试完成“狐狸”和“纸鹤”的折叠所需要的时间、完成过程中参考文字步骤说明的次数、学习者对动画和图文两种材料的偏好及主观感受等。

(2)“网页浏览跟踪记录器”是由研究者开发的用于记录被试网页浏览路径的软件,它可以记录下网页被打开的顺序,每个网页打开和关闭的时间。

三 结果与分析

1 材料类型对学习时间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学习者学习折纸技能的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边学边练和练习。在学习阶段,学习者一边学习材料,一边折纸,直到完成最后一个折纸步骤,我们称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为“学习时间”;学习阶段结束后就进入练习阶段,在练习阶段,学习者可以参考学习材料也可以不参考,直到自己认为掌握为止,此阶段持续的时间为“练习时间”。

对“狐狸”和“纸鹤”学习材料学习时间的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表3):无论对于“狐狸”学习材料还是“纸鹤”学习材料,动画版本的学习时间均少于图文版本,但“狐狸”学习材料两种版本之间并没有像“纸鹤”学习材料一样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2 材料类型对理解的影响

理解错误是指学习者由于没能理解学习材料而导致的错误,这种错误发生后,学习者会发现折叠的结果与材料中呈现的结果之间存在不同。理解错误由学习者反复尝试而自我纠正,错误次数在学习完成后由学习者自我报告。对理解错误次数做差异检验(见表4,表5),结果显示:无论对于“狐狸”学习材料还是“纸鹤”学习材料,动画版本的理解错误次数均少于图文版本,同样,“狐狸”学习材料两种版本之间并没有像“纸鹤”学习材料一样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3 材料类型对学习保持和提取的影响

在学习结束后,后测安排在两天后进行,后测的变量包括测试是否通过,后测时参考文字解说的次数和完成测试所用的时间。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狐狸”学习材料时,未通过的人数与通过的人数比率相差不大,但对于“纸鹤”学习材料,使用动画版本的学习者未通过的比率低于使用图文版本的学习者,但分层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无论对“狐狸”学习材料还是对“纸鹤”学习材料,材料类型与通过率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也就是两个学习材料在材料类型上的不同并没有导致通过人数比率上的显著差异。

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在后测时参考文字解说次数和完成测试所用的时间上,动画版学习材料和图文版均没有显著差异。

四 讨论

1 学习效率上的动画效应

从分析的结果看,在“狐狸”和“纸鹤”两个学习材料中,动画版本的学习时间都少于图文版本,在难度较大的“纸鹤”学习材料中,效果更显著,这一结果与预期是一致的。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9],当认知要素外在于认知环境时,可以有效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担,提高认知的效率。动画学习材料相对于图文学习材料来说,将折纸的过程外化于学习材料之中,而图文由于使用了静态的图片,学习者必须在大脑内对这些图片进行加工,将它们链接成动态的折纸过程,学习者再利用这些动态过程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将折纸从一种状态折成另一种状态。因为动画学习材料可以省略大脑的部分加工过程,因此在学习效率上要优于静态的图文类型的材料。

2 学习效果上的动画效应

在“狐狸”和“纸鹤”两个学习材料中,我们发现使用动画版学习材料的学习者所发生的理解错误次数都明显少于使用图文版的学习者,同样,在难度较大的“纸鹤”学习材料中,效果更显著。对于动画版学习材料的优势,依然可以使用分布式认知理论来解释,动画版学习材料将折纸的动态过程外化于学习材料之中,学习者通过直接观察学习材料就可以得到所要认知的过程,减少了将图片等静态学习内容加工成动态过程可能发生的理解错误。

3 学习信息保持和提取上的动画效应

从后测的结果可以看出,使用两种不同类型材料的学习者在通过测试的比率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完成测试需要参考的文字解说的次数上也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技能学习中利用不同形式学习材料进行学习时,学习效率、学习加工过程可能存在不同,但学习者一旦掌握了这种技能,其保持和遗忘与学习材料类型的关系并不大。

测试完成时间变量是能够通过测试的学习者在完成测试时花费的时间,这一变量既反应了学习者技能动作的熟练程度,也反应了大脑检索所学习的技能信息的速度,“狐狸”和“纸鹤”两个学习材料在学习时间上的差异刚好相反,但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有关。

五 结论

技能习得中动画效应的存在说明静态媒体效应理论并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是适合的。在理查德所开展的研究环境中,学习者通过动画和图文两种版本的学习材料来获得对某一科学系统原理的理解,分析与逻辑推理是其学习的核心,静态媒体效应是通过对学习者进行保持和迁移测验而得出的。在技能习得中,学习者利用动画和图文两种版本的学习材料主要是为了形成一个连贯的技能序列,模仿和操作是学习的核心,不同的媒体形式可能都达到学习的目的,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测量而得到了验证。

总之,在技能习得领域,动画学习材料可以有效地呈现随着时间发展的动作变化,将某些在使用静态图片时大脑的认知加工过程外在化于学习材料之中,减轻了认知负荷,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Richard E.Mayer. Multimedia Learning:Are We Ask the Right Question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7,32(1):1-19.

[2] [美]理查德 E. 迈耶. 牛勇,邱香 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Richard E. Mayer, Mary Hegarty, Sarah Mayer, Julie Campbell.When Static Media Promote Active Learning: Annotated Illustrations Versus Narrated Animations in Multimedia Instruc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2005, 11,(4):256265.

[4] Tversky, B., Morrison, J.B., Betrancourt, M. “Animation: can it facilitat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2,57:247-262.

[5] 闫志明.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及定律――对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研究的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8,(6):11-15.

[6] Tom Cobb.Cognitive Efficiency:Toward a Revised Theory of Media[J].Educait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7,45(4):21-35.

[7] 周国梅,傅小兰.分步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47-153.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在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习材料的准备是否精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讨上,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一)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二)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变“静”为“动”

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变“明”为“暗”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二、提问策略探讨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一)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1.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二)有效引导合作技能

第6篇

由于英语高考加试听力,高中教师对听力教学越来越重视。然而,他们往往把听力课上成听力测试课,课堂教学分成三个步骤: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师生核对答案。学生经常是在答题的压力下上听力课。长此以往学生对听力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未能使听力课成为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拟根据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的输人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探讨。

二、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人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人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人,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根据这个假设,语言输人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学习者只要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人,只要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语,语言即可习得。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卜1","i"和"卜广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语言输人材料的难度要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i+l"学习者为了听懂新输人的语言材料,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人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克拉申的输人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人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人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Krashen,1982)。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人中可理解的语言成队习得才会产企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份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

克拉申的"输人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虽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对我国的英语听力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学习者必须获得难易程度适中的语言输人;(2)学习者必须理解语言输人材料中的新语言形式;(3)学习者必须具有自信心而且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以消除焦虑情感;(4)新语言形式必须给学习者留下深刻印象;(5)学习者要经常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语言输人问题,即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根据克拉中的可理解输人假设,听力材料应该难易适中。第一,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语法和单词大部分应该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第二,语连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学生在听音时,教师的原则是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基本听懂所用的听音材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必要的语言输人。若学生不能听懂,何以习得语言?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听力水平。听力材料不能全班统一,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听力材料,教师在这方面应给学生提供帮助。每个学生都应有一套连贯的、从易到难的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班里集体听的语言材料要适合大部分学生,并且也应该前后连贯。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建立听力档案,记录学生的听力水平以及所取得的进步。目前,有些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听力材料不是太易,就是太难,而且前后听的语言材料缺乏连贯性,教师不了解学生能够听懂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必须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听懂、应该多长时间调整听力材料的语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对高中阶段听力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规划,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我国的许多中学生,在通过听来学习英语时,焦虑是他们的最大障碍。由于受到听力考试的压力,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多项选择中选出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听。他们的心情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中,惟恐听不懂、做不对,影响考试成绩。学生的这种紧张焦虑情绪阻碍了他们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听力课上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改变那种“听录音—答题—核对答案”的教学模式,努力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除了要考虑难易适度、语速适中外,还应考虑材料的趣味性以及它们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听力学习。

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听力材料库,听力材料按。级别分类。每一级别的听力材料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有听音磁带外,还应有光盘、录像带“等。学生们除了听以外,还可以看。有趣、形式多样的听力材料能使学生的心情放松,消除他们的焦虑情感,激发他们听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理解语言材料的同时,形成对语言形式的印象与记忆,促进英语学习。

一、引子

由于英语高考加试听力,高中教师对听力教学越来越重视。然而,他们往往把听力课上成听力测试课,课堂教学分成三个步骤: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师生核对答案。学生经常是在答题的压力下上听力课。长此以往学生对听力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未能使听力课成为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拟根据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的输人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探讨。

二、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人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人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人,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根据这个假设,语言输人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学习者只要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人,只要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语,语言即可习得。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卜1","i"和"卜广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语言输人材料的难度要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i+l"学习者为了听懂新输人的语言材料,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人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克拉申的输人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人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人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Krashen,1982)。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人中可理解的语言成队习得才会产企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份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

克拉申的"输人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虽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对我国的英语听力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学习者必须获得难易程度适中的语言输人;(2)学习者必须理解语言输人材料中的新语言形式;(3)学习者必须具有自信心而且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以消除焦虑情感;(4)新语言形式必须给学习者留下深刻印象;(5)学习者要经常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语言输人问题,即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根据克拉中的可理解输人假设,听力材料应该难易适中。第一,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语法和单词大部分应该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第二,语连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学生在听音时,教师的原则是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基本听懂所用的听音材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必要的语言输人。若学生不能听懂,何以习得语言?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听力水平。听力材料不能全班统一,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听力材料,教师在这方面应给学生提供帮助。每个学生都应有一套连贯的、从易到难的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班里集体听的语言材料要适合大部分学生,并且也应该前后连贯。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建立听力档案,记录学生的听力水平以及所取得的进步。目前,有些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听力材料不是太易,就是太难,而且前后听的语言材料缺乏连贯性,教师不了解学生能够听懂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必须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听懂、应该多长时间调整听力材料的语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对高中阶段听力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规划,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第7篇

一、整合“正文”夯基

在组织历史高考复习课时,笔者通常会将正文部分合理整合并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在整合正文史料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同一章节内部的整合

对于同一章节内部的正文,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相同主题的段落作为史料,设计探究性问题,分组探究。在课堂复习中,由于受时间限制,一般以设计三个左右的问题为宜。

例如,在复习《抗日战争》这一课时,为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笔者整合必修一第75页正文第二段、第74页正文第三段、第75页正文第一段和第76页正文第三段共四段史料如下:

材料1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材料2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材料3 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材料4 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根据整合后的史料,设计探究问题如下:

(1)四组同学分别根据材料1、2、3、4,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该题分组完成)

(2)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题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

学生从这些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推论,既让学生较好地运用了“论从史出”的做题方法,又有效地引导学生回归了教材。

2.不同章节间的整合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还应通过不同章节正文间的整合,来引导学生加强不同专题间的联系。在整合不同章节间的正文时,关键要找好、找准话题,不能牵强附会。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以专题式编排,很多专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挖掘不同专题之间的共同话题对教师而言还是比较容易的。

例如在复习必修三《启蒙运动》时,笔者从启蒙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这一话题入手,整合必修三《启蒙运动》第31页正文第二段、第三段,第32页正文第一段,以及必修一《辛亥革命》第64页正文第二段的部分史料如下:

材料1 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2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还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材料3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思想。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材料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财产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根据整合后的史料设计题目如下:

(1)根据材料1、2、3说说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启蒙思想?(分三组完成)

(2)阅读材料4,说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西方启蒙思想?材料4中什么制度在材料1、2、3中找不到理论源头?该制度最早实行是开始于近代西方哪个国家?(全班共同完成)

通过对这些不同专题中的正文史料整合,使学生在复习《启蒙运动》基础考点的同时又回顾了《辛亥革命》的相关考点,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如果长期坚持这种形式的训练,必然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复习视野。

可见,通过整合课本正文设计探究性问题来进行复习,既可以回归课本巩固基础考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活用“小字”探究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小字”史料,主要包括“每课引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版块。“小字”史料包含很多的原始史料和撰述史料。灵活运用这部分史料展开复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高三复习课中,对教科书中这部分史料的运用主要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用小字“补”正文

利用教科书中小字史料来补充正文部分是小字内容的主要用途,因此历史教师在组织复习时一定要根据每课复习的重难点,精心选择与之相关的小字史料并设计探究性问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复习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时,为加深学生对(旧)三民主义内容的理解,便选取了第79页的“学习之窗”作为史料进行设计。

材料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根据这段材料设计问题如下:

(1)孙中山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分别对应的三种“革命”是什么?

2.用小字“创”话题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教师还要善于研究教材中分散在不同章节的小字史料创设共同话题,并设计探究性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和理解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专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不同的救国主张,笔者选取了教材必修一第62页“学思之窗”、必修三第69页“学思之窗”中的两处小字史料,以“近代先进中国人不同救国主张的比较”为话题进行题目设计。

材料1 魏源“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条件下,徐图自强。

材料2 顽固派重臣荣禄……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回答:“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3 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遭到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的反对。……章炳麟立即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说》针锋相对地指出:“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根据材料设计探究性问题如下:

(1)根据材料1概括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并思考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根本目的。

(2)依据材料2和材料3概括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3)依据材料3概括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要分歧。

通过对这些小字史料的探究,学生对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主张的主要不同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巧用“插图”说话

历史插图是指历史教科书中与历史有关或隐含一定历史信息的图片,主要包括教材中除文字以外的地图、图表和图片。历史插图在高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考复习中,教师要精心挑选课本中的插图,设计合理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历史图片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利用课本历史插图组织高考复习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选图要紧扣主题

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很丰富,我们要尽量挑选与复习重难点内容相关的插图进行设计,如果贪多求全,就有可能冲淡主题,影响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复习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一专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一问题,选取了这一单元中以下三幅插图进行设计:第一幅是第51页《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第二幅是第52页《夸张的漫画》,第三幅是第55页《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2.设疑要由表及里

选好历史插图之后,关键就要设计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历史插图培养学生读图、解图的能力。在依托历史插图设疑时,应遵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笔者在依托历史插图设疑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基于图片观察,提取表面信息型设疑。观察历史插图表面信息,抓住历史插图的主题,是解读历史插图的首要任务和前提。第二步,基于表面信息,挖掘深层信息型设疑。通过这类设疑,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历史插图所反映的表层信息出现的原因、影响等深层信息。第三步,基于信息理解,探究历史本质型设疑。在引导学生读图,提取历史插图中表面信息和挖掘深层信息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探究历史插图所体现的历史现象的本质。仍以上文提到的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复习为例,在选取前文所述三幅历史插图后,设疑如下:

(1)依据这三幅图分别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结果,你认为我国在今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时要注意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通过这三道题目,帮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解读上述三幅历史插图,从而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一问题有了更加形象深入的理解。

总之,历史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千万不能只注意追求用课外史料而忘了历史教科书这个“本”。合理利用课本史料,创设情境展开复习,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巩固基础考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史料信息的能力,提高复习效果,正可谓“一箭双雕”。

参考文献

[1]赵虹.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3).

[2]沈春华.历史教科书图文史料“开发”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11(10).

第8篇

结合吉林化工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习现状进行分析,以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思考了实习模式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出适合自身情况的实习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一定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实习模式;应用型人才

1998年,教育部将原先的铸造、锻压、焊接以及部分热处理等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一门新专业,为了培养专业知识强、应用面广的材料成型领域的综合性人才[1]。吉林化工学院为省属地方工科院校,成立较早,以化工为特色专业,工科各专业为优势专业的办学理念,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生,一级学科属于机械类。实践中,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落实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年轻专业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需探讨与解决。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重要性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个专业,具有“机械特征与材料色彩”的特殊性,以金属材料作为成型加工的对象,这就决定了材料科学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这一特点决定了控制理论是该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金属材料领域的生产、工艺设计和科研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材料方面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机械工程素质。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设置在大二学年,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结合、就业方向以及整体工作环境。在高校工科人才培养计划中,根据工科与实际结合性强的特点,实习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特别是生产实习,设置在大三学年,要求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之后进行。生产实习是工科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3]。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现状分析

实习模式的形成包括实习动员、组织、管理、评价等环节,并保证各环节有序开展,目的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但通过实践发现许多问题:

(一)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为中心,为了维持正常的安全生产和管理秩序,避免发生学生的安全问题,车间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不能留厂接触实际产品生产。另一方面,企业没有认识到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企业只是选用人才,而不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责任都给了学校,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5]。大多数企业担心学生进入企业会出现安全问题,不愿意承担安全风险,是造成企业接纳高校生产实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6]。

(二)实习形式单一一方面,基本实习方式还是以进厂参观为主,随着现代化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不能接触产品生产,不能真正了解到设备或生产工艺,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不能做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缺乏实践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企业讲解人员对生产现场介绍时间有限,避免影响生产,相当一部分时间会把学生带到培训室进行讲解,带队教师会现场进行解答,但与实际联系不够,缺乏与工程师的探讨环节。

(三)学生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个别学生对生产实习的意义认识不够,实习缺乏积极性,走马观花,不主动提问和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假期时间不能充分利用,不能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缺乏对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能力,导致工作后进入状态较慢,对实际问题的掌握需要更长时间。(四)完整的质量考核体系无法实现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入厂时间少,不能在实习单位进行考核,不能将学生实习成绩与实习业绩相联系,没有具体的实习操作任务,只能由教师通过实习报告和出勤情况进行考核,缺乏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

(五)实习经费不足由于实习费用不断上涨,学校对学生的就餐费、住宿费、实习费、培训费等实习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实习经费严重紧张,为了节省实习经费,压缩实习时间,放弃了一些实习单位,影响了学生实习质量,存在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相互之间的矛盾。

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

探索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习方式的改革以往的生产实习方式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同一专业集体去一个单位实习,为满足学生实习内容的多样化,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接收能力,通常只有大中型国有企业才会具有接收大量在校实习生的能力,这往往导致有意愿接收学生实习,但规模不大或生产种类单一的企业不能与学校达成共识,错失一些实习的好机会。人数众多虽然便于集中管理,但实习操作环节达不到预期效果,且学生不能根据兴趣选择实习岗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7]。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方向铸造、锻压、焊接和热处理,将学生进行分组实习,条件允许可考虑轮换实习制,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自己制定实习计划、任务,并要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8]。充分发挥吉林化工学院的地域优势,与长春一汽集团达成实习合作,充分发挥地区性国有大型企业的优势。

(二)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作用,建立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开放制度,建立相关网站,实施全天开放的上网预约制度,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设备可由研究生或困难学生进行开放、管理和维护,同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了勤工组学的平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综合实践训练的重要场所,是校外实习基地的有益补充,两者相辅相成。而且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节省大量外出实习的经费,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途径[9]。

(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吸引一些有能力承担实习任务的新兴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协议,为学生购买实习商业保险,这样可提高企业形象,在学生中具有良好口碑,扩大企业知名度,同时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达到双赢的效果。另一方面,扩大校企联合机制,教师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和培训方面的问题,构建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可将目光深入一些南方企业,通过学校与企业洽谈合作意向,选拔优秀学生,使企业在假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付给学生一定工资作为报酬,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了解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四)完善实习考核体系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实习成绩考核体系,对实习全程实行量化管理,对学生出勤守纪情况、工作态度、技术熟练度、测试成绩、实习报告质量和答辩情况进行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要考核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业绩,报告要采用文字、图表等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为调动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培养动手能力,可开展创新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金相大赛和组织分析大赛等学院活动,可以用企业冠名开展专业知识竞赛或操作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就业筹码。

(五)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习质量将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工程实例,了解最新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熟悉实习单位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工作原理。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指导实习,以保证实习教学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同时青年教师积极投入生产第一线,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尽快做到“摸清设备、了解工艺、懂得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应做到中青年教师结合,不断扩充教师队伍,保证足够的教师人数,不仅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又能为学校培养工程科研人才[10]。

(六)仿真系统在实习的应用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内容较多且成本较高,为减少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提供实践动手能力,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建立多元化的实习方式,录制和制作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四个方向的典型产品生产线的工艺流程的影响资料或动画。引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数字化生产仿真实习系统,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虚拟实习(虚拟实习就是以国际上先进的生产线影视资料为主线,再通过动画形式展现生产线上每道工序工艺过程,立体再现生产线所涉及的设备、工装等工作原理,达到学生通过虚拟实习就好像亲临现场,同时又能了解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工作原理[11])。通过仿真系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对计算机模拟系统的掌握能力,且目前科研环境下模拟是科研的一种新趋势,可以与企业建立联系和仿真实验室。

四、结语

有效的实习模式不仅是对理论内容的验证、补充和扩展,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为了实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充分重视实习的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探索出提高实习质量的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蒋文明,吴和保,于传浩,等.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34):172-174.

[2]雷毅,王勇,崔学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高等教育,2006(6):81-84.

[3]陈旺生,任大军,刘红.大学工科生产实习的现状和思考[J].吉林教育,2008(19):28-29.

[4]俞强,丁永红,刘春林.探索生产实习模式培养工程实践能力[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4):48-50.

[5]徐林,王建辉,方晓柯,等.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399-401.

[6]蒋巍,张启忠,金涛,等.我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4):47-50.

[7]刘琪,张光胜,冒国兵.关于强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讨[J].中国现代装备教育,2009,77(7):131-133.

[8]董超俊.大学生生产实习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1(3):83-84.

[9]李润霞,常云龙,袁晓光,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新型生产实习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8(11):123-124.

[10]索忠源,姜峰,李廷取,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初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10):100-102.

第9篇

关键词: 中考 策略 复习 迎考

最近几年,中学社会政治中考逐渐由闭卷形式向开卷形式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面向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迎考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复习。本人根据自己这几年的初中毕业班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社会政治中考迎考的方法和策略,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端正复习思想和态度

针对目前宁波地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实行开卷考试这一现状,家长和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心态。他们认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很容易,可以翻书的,随便学学就可以了。在这里,我想作为初三的政治老师,首先应该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洗脑,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端正他们对本门学科的学习态度。应该告诉他们开卷考试的要求,告诉他们开卷考试重视对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应用基本观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同时,还重视考查学生活学活用,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闭卷考试相比,开卷考的难度要大得多。现在的政治课要学好,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忆再现,而是要通过学习课本知识,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应对中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

二、制定好中考复习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践复习计划

本人认为,在复习中实施三步走战略效果较好。

1.第一步,全面复习,系统掌握,打好基础。

初中社会政治课中考复习,要牢牢抓住基础训练,即知识点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通过知识点的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是搞好迎考复习的前提。

由于中学社会思想政治课内容繁多,要全面、系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系统,而后进行巩固训练。

2.第二步,专题复习,抓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所谓专题复习,就是把最近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按照专题形式逐个列举出来,然后依据每个时政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意思设计成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找准一年内的社会热点,把每个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各种题型都考虑周全,逐个列举出来,进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住问题的答案。

3.第三步,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准确率。

综合训练就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热点专题训练的前提下,运用已掌握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训练。通过这项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一步熟悉时事政治材料与基本理论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此,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前边训练的专题进行重新组合,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多样,尽量达到中考水平;二是要做到教师讲解与学生自练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查漏补缺,弥补空缺的知识,纠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三、研究分析中考题型,整理和归纳解题策略

目前,宁波地区社会和思想品德中考只有两种类型题型,一种为客观题,一种为主观题。针对这两种题型,本人归纳出以下解题方法:

1.客观题的解题策略

客观题一般而言比较简单,但是想要得到满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做客观题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客观题一般有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要么是一句话,要么是组合式选项。在做客观题的时候,我一直向学生强调,要注意观察,多使用排除法。先看选项中的句子本身观点有没有错误,假如有,那么先将此选项排除掉,然后对剩下来的选项作进一步筛选,哪些选项不符合题意,就把这些选项排除掉,最后剩下来的选项一般就是此选择题的答案了。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解答客观题的方法,现举例说明。(宁波市2007年社会思想品德中考题目)2007年5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宁波市象山县公安局民警、共产党员何利彩的事迹。她爱岗敬业,十几年帮助下岗女工、照顾重刑犯之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新业绩,两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荣誉获得的关键是靠媒体的宣传

②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③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才能得到人民信任

④要弘扬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观察此题,我们采用排除法,只要排除一个选项就可以了。第一步,先看选项观点本身有没有错误的,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很清楚就看到选项①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省去第二步――对选项是否符合题意进行判断,得出答案为D。

2.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主观题的解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细读材料,审清问题。

见到试题以后,很多学生都忙着动笔,这是一种不好的答题习惯。良好的答题习惯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认真阅读试题的内容,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重点,做到读懂材料大意,并能概括出材料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其次,认真审清材料所给出的问题,准确把握“提问”的意思,弄清问题的限制条件,指向范围,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去理解,明确题意。再次,要找出问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读明材料,审清问题,这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前提。

第二步,推敲问题,寻求与教材的结合点。

通过前面对所提问题材料的分析,积极发散思维,在明确解题思路后,找出“材料”和“提问”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即“材料”或“提问”体现了教材上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紧扣教材知识点,用教材的知识解答各类问题,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关键。切记,寻找的知识点要多点,答案要完整一点。切忌,只泛泛而谈,结果既花时间又失分数。

第三步,细致阐述原理,针对性进行分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逻辑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回答。在阐述原理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观点要鲜明。在涉及多个知识点时,要考虑其主次先后,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最后,答题时还要做到语言规范,字迹工整,卷面干净。细致阐述原理,多角度地并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保证。

以上是我对初中社会和政治课中考迎考策略的几点看法。我坚信只要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搞好中考前各个环节的训练,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中考策略复习迎考

最近几年,中学社会政治中考逐渐由闭卷形式向开卷形式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面向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迎考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复习。本人根据自己这几年的初中毕业班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社会政治中考迎考的方法和策略,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端正复习思想和态度

针对目前宁波地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实行开卷考试这一现状,家长和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心态。他们认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很容易,可以翻书的,随便学学就可以了。在这里,我想作为初三的政治老师,首先应该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洗脑,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端正他们对本门学科的学习态度。应该告诉他们开卷考试的要求,告诉他们开卷考试重视对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应用基本观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同时,还重视考查学生活学活用,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闭卷考试相比,开卷考的难度要大得多。wWw.133229.cOM现在的政治课要学好,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忆再现,而是要通过学习课本知识,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应对中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

二、制定好中考复习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践复习计划

本人认为,在复习中实施三步走战略效果较好。

1.第一步,全面复习,系统掌握,打好基础。

初中社会政治课中考复习,要牢牢抓住基础训练,即知识点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通过知识点的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是搞好迎考复习的前提。

由于中学社会思想政治课内容繁多,要全面、系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系统,而后进行巩固训练。

2.第二步,专题复习,抓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所谓专题复习,就是把最近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按照专题形式逐个列举出来,然后依据每个时政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意思设计成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找准一年内的社会热点,把每个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各种题型都考虑周全,逐个列举出来,进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住问题的答案。

3.第三步,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准确率。

综合训练就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热点专题训练的前提下,运用已掌握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训练。通过这项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一步熟悉时事政治材料与基本理论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此,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前边训练的专题进行重新组合,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多样,尽量达到中考水平;二是要做到教师讲解与学生自练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查漏补缺,弥补空缺的知识,纠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三、研究分析中考题型,整理和归纳解题策略

目前,宁波地区社会和思想品德中考只有两种类型题型,一种为客观题,一种为主观题。针对这两种题型,本人归纳出以下解题方法:

1.客观题的解题策略

客观题一般而言比较简单,但是想要得到满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做客观题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客观题一般有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要么是一句话,要么是组合式选项。在做客观题的时候,我一直向学生强调,要注意观察,多使用排除法。先看选项中的句子本身观点有没有错误,假如有,那么先将此选项排除掉,然后对剩下来的选项作进一步筛选,哪些选项不符合题意,就把这些选项排除掉,最后剩下来的选项一般就是此选择题的答案了。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解答客观题的方法,现举例说明。(宁波市2007年社会思想品德中考题目)2007年5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宁波市象山县公安局民警、共产党员何利彩的事迹。她爱岗敬业,十几年帮助下岗女工、照顾重刑犯之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新业绩,两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荣誉获得的关键是靠媒体的宣传

②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③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才能得到人民信任

④要弘扬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观察此题,我们采用排除法,只要排除一个选项就可以了。第一步,先看选项观点本身有没有错误的,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很清楚就看到选项①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省去第二步——对选项是否符合题意进行判断,得出答案为d。

2.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主观题的解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细读材料,审清问题。

见到试题以后,很多学生都忙着动笔,这是一种不好的答题习惯。良好的答题习惯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认真阅读试题的内容,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重点,做到读懂材料大意,并能概括出材料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其次,认真审清材料所给出的问题,准确把握“提问”的意思,弄清问题的限制条件,指向范围,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去理解,明确题意。再次,要找出问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读明材料,审清问题,这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前提。

第二步,推敲问题,寻求与教材的结合点。

通过前面对所提问题材料的分析,积极发散思维,在明确解题思路后,找出“材料”和“提问”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即“材料”或“提问”体现了教材上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紧扣教材知识点,用教材的知识解答各类问题,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关键。切记,寻找的知识点要多点,答案要完整一点。切忌,只泛泛而谈,结果既花时间又失分数。

第三步,细致阐述原理,针对性进行分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逻辑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回答。在阐述原理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观点要鲜明。在涉及多个知识点时,要考虑其主次先后,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最后,答题时还要做到语言规范,字迹工整,卷面干净。细致阐述原理,多角度地并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保证。

以上是我对初中社会和政治课中考迎考策略的几点看法。我坚信只要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搞好中考前各个环节的训练,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了解考纲信息,把握高考的方向

进入高三后,师生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进行化学总复习,认清复习的目的和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大纲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把握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根据纵观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化学试题,从中发现其突出的特点即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重点研究,总结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清楚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课程改革、新教材,关注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了解新信息。

面对新旧教材使用交替时期,与现行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了解新课标发生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探究实验的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高考也向这个方向过渡,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如旧教材中和旧的《考试大纲》中,如活化能,键能的计算化学反应热的知识点、盖斯定律的应用等,甚至连FeBr2与Cl2因物质的量不同而反应不同的考查不做要求。近几年为了使新旧教材的顺利过渡和衔接,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了相关试题。例如2008年全国(2)卷的26题.(15分) 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等。

再如(07全国2)11.已知: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②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 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kJ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2HCl(g)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这两个例子说明正确理解“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教师在做好传统教学的同时还要关注新课改,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熟悉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变化,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进一步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3.合理利用其他资料。

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信息,从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合理使用资料,备课教师必须投入题海,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广泛收集信息,但是还要防止进入“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的怪圈,在有限的时间进行精讲精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认真钻研新的考试大纲,抓住教材,摆正“课本、资料和其他学科间的”的关系

(一)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关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利用复习资料进行拓宽和加深,复习资料为课本知识理解的服务,决不能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高考模拟训练,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二)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06年全国试卷(1)29题-“一种消毒剂萨罗(Salol)是,它的分子式为C13H10O3”。2006年全国试卷(2)29题莽草酸是合成治疗禽流感的药物―达菲。2008年全国理科综合试卷选择题6结合2008年火炬燃料,对丙烷的考查。数学中直角坐标系的应用,在化学平衡的试题等屡见不鲜。如2009年全国理综Ⅰ卷的第13题。再如2009年全国理综Ⅱ卷的27题等。因此,在复习中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正确对待每一次的考试。在高三频繁的考试。许多同学往往看重考试成绩,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有些学生为了萘于顾面子,想方设法作弊,利用手机发短信对答案等。要严格杜绝这种不良的心态和风气蔓延,同时教育学生,端正态度,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 会,依据在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为了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2.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总之,化学高三化学总复习时一个精细而又复杂的“工程”既要组织好知识系统化,又要与自己的学生相配和默契。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效率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13

复习课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它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九年级学业考试的复习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吃力、学生厌倦,致使整个复习陷入到“高能耗、低效益”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分析,想出更好的应对策略,以期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一、转变观念,助推学习动力

一直以来,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都存在着以下两点误解:1. 思想上不重视。不少学生认为,社会学科反正是开卷考试,其中考分数在总分值中所占比重又偏低,没有必要太重视和花太多时间;2. 认为历史与社会比较容易学。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考前下点功夫,背一背就能取得好成绩,不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复习方法的总结。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不屑一顾,其实不然。实践证明,每年中考下来,学生们经常有一种感觉:历史与社会虽是开卷考试,但很难在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且根本没有时间查找资料,考题大多都与现实热点有关,注重的是能力考查及实际运用。于是有学生感叹:开卷考试还不如闭卷考试好。

有鉴于此,我们应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使他们认识到历史与社会课也是一门主科,若没有考好,必然影响到升学。其次,要端正复习态度,踏实努力地去学,越是开卷考试,越要熟记基础知识,越要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越要掌握解题的技巧。

二、解读考纲,把准命题动向

从近几年我省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来看,命题都严格依据《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所确定的考试范围。因此,考纲是复习课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是复习的总指挥和统帅。作为毕业班教师,我们应研究考纲、吃透考纲、紧扣考纲,对其中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命题要求、考试方式、试卷结构、考试目标均要了然于胸。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复习计划,适度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此外,还要研究当年的《考试说明》与往年有什么变化,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到命题的方向。每一年考试目标都会有微调,有的是增加、有的是删除、有的是升级、有的是降级。这些变化往往就是命题教师的关注点,也是我们毕业班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地方。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变化在哪里,还要去领悟变化背后的原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命题的方向,把握复习的重点。

三、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1. 夯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目标的基础,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编织知识网络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能力提升和持续发展的根基,而能力的发挥是对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所以,夯实基础知识是提高复习课实效性中关键的关键。每一年中考的实践都可以证明,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关键所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理论来源。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复习的有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反之,学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把基础知识讲活、讲透。教师要把深奥的内容讲通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课本的条条框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2)重视学生的理解巩固消化。教师要根据内容精心编制一些习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在编制习题时,不能对学生搞题海战术,而是自己要下题海,进行比较、归类、重组,使选题力求做到“以点带面”、“以精带全”,既避免了学生因题海战术带来的疲倦不堪,又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复习效率。

(3)巧妙设陷,修正学生对某些知识的错误认识。在编制习题和讲解试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先抛出错误的观点,再让学生修正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

2. 构建知识体系。复习课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不是以往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将过去所学的知识加以再现、提高、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因此,在总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和重组,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用学科思想把具体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作具体地迁移和灵活地运用,这样才会增强复习的有效性。所以,构建好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复习课实效性的关键。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图表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把各单元、课、框、目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重组,画出知识树或思维导图,以图解的方式直观、简约地呈现各知识要点间的联系,进而构建起知识网络。使学习、记忆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有效。例如,借助八上《历史与社会》后面的历代王朝更替年表,可梳理各朝代重大事件,感知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使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线索更加清晰。又如,讲中国近、现(当)代史,可用以下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2)关键字归类。按照相同的关键字,让学生制作关键字归类复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类比和联想,便于学生消化、吸收。例如,“关键”类、“根本”类、“第一”类等。

(3)专题复习。依据专题,将同类相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审视知识,综合分析,进而构建起知识网络。下面,笔者例举几个自己曾采用过的专题:

①思想专题(中外的思想家,百家争鸣,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主义思想)

②文化专题(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汉唐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等)

③农业专题(各时期重视农业的政策,当前的惠农政策)

④改革专题(封建社会的改革,资产阶级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⑤巩固统一专题(唐朝,宋朝,清朝的民族关系、历史上对台湾、、新疆的管理)

⑥对外关系的专题(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唐朝、元朝、清朝的对外关系)

四、关注时政,贴近学生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历史与社会课的生命所在,也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中考绝大部分试题都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和载体。在备考时,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要捕捉与学生生活贴近、与教材重点知识密切相关的时政信息。

1. 关注时政热点。反映时政热点,透视社会焦点是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的显著特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引导学生关注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挖掘与时政热点相关的乡土材料,突出地域特色,通过本土化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这样做就能把乡土问题与热点、考点、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进而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2. 贴近学生实际。考试源于生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也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让教材内容生活化。近些年各地中考试题的选材都非常注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近三年衢州历史与社会卷中就可以看出:每一年的最后一道压轴题都是落实在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上。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将时政热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身边事物中认识和体验所涉及的道理。

五、解题指导,提升答题技能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为此,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提升学生的答题技能,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从近几年中考答卷的情况来看,考生答题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二是盲目堆砌,不得要领;三是答题不规范,找不到要点。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规范答题的指导。不同的题型,不同的解题方法。下面,笔者就以材料分析题为例,谈谈如何解答。

1. 认真审题。从历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材料分析题考查的内容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3)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4)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5)联系实际,谈谈启示。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类型,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如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 读懂材料。先浏览问题,再依据所问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划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筛取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材料反映了什么观点。要注意材料的边边角角,有时它就是解题的关键部分。

3. 回归教材。材料分析题的题材往往在书外,但答案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尽量捕捉与教材“貌离神合”的信息,找出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明确答案要点。

4. 规范答题。答案要分点作答,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组织。文字表达要有条理,要言简意赅,要使用学科术语。卷面要整洁,书写要清楚,尽量避免涂涂改改。

总之,解题时应牢记的原则是:“审题要仔细,解题要全面,会做必得分,不求快只求准,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书写清楚,分点作答”。

六、心理疏导,缓解应考压力

由于中考的重要性,考生压力很大。适度的压力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斗志,压力过大则容易出现心理过分紧张,情绪失控,考试焦虑等心理障碍,进而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因此,教师、家长在考前应对考生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一是请专业人员教给学生一些解压的方法(如,找人倾诉、把压力写出来、亲近大自然、分散注意力、投入到一件事中);二是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找学生谈心;三是班主任要提醒学生劳逸结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发现心理问题要及时疏导;四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力求在中考中发挥出最好水平。

总之,端正学科态度,把准命题趋向,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联系时政热点,提升解题技能,强化模拟训练,注重心理疏导等是实现历史与社会高效复习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抓实抓细这些举措,在中考中定能有一份满意的答卷。当然“教无定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视考点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3] 武文主.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