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时间:2022-06-24 00:3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赤壁赋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赤壁赋教案

第1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每年都会接触到优质课比赛,也有诸多机会亲历观摩。上课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优质课大赛不仅仅是教师的风采展示,对于优质课比赛这一课堂教学创优活动,笔者试着结合高中语文学科这一角度,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课堂大赛;高中语文;教师;作用;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3-01

为了实践新课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创优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总结具有自己特色的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几乎每个学科都会举办类似的学科性优质课比赛。尽管它有时会被人戏谑成“作秀大赛”,这只是不懂行的偏见,或者极端化的情况。它的初衷或本意是好的,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高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它本着“实践课改精神,倡导新型理念”宗旨,要求参赛教师基本功扎实,人文底蕴丰厚。在课堂教学的展示过程中,能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熟练地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展示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专业素养,又能展示所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它能让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被发现,让教师领略同行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或机智聪慧,或淳朴自然,或创新立异等等。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争取做到能够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适度地拓展,尤其可贵的是,可能我们会感受到浓浓的语文课的味道充溢着整个教室,并抓住抓住语文课的本质。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等,都可能会给当堂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体展开而言,则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较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体现了一个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教给学生学法,并尽力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法,形成能力。确定教法学法的标准是什么?除《大纲》《新课标》之外,还有文本特点、学情和教师特长等。

二是课堂高效。从课堂信息量看,他们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使课堂信息容量最大化。从学生的活动量看,他们都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地把思维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三是对学生作出到位的评价,评价及时、客观,正误分明,讲究分寸,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而且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评价还做到了有情,对良好的表现总是能给以热情鼓励,对不够正确者能讲究策略,变直为曲,变严肃为幽默。

优质课大赛这类活动是一次实效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其实比赛本身以及对应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竞赛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要有所提升,既发现优点,也有找到不足。

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意识还不够强。我们语文教师习惯了以一个主人的身份来到课堂中,太过强势,挖个坑让学生往里跳,教师讲的太多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关注学情的课不多,多数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学生,教师忙着走教案、过幻灯片的情况较多,难见到课堂上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师生争论探究的场面。教学中学生无问题,无思维碰撞,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无自主学习,就无精彩的生成,必然没有教学的高效率。

二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有高低之分。如可能打出的幻灯片出现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用错的现象,又如老师读错了字,又如老师的提问指向性、准确性、梯度性、启发性不够强,导致学生或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能会让自己的评价语言过于生硬,显得苍白无力。教师语言感染力方面有提升的空间。

三是现代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我充分利用,这本身没有错,但当我们过度依赖它时,可能我们忽略了板书。板书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多媒体的不足,可以部分解决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多媒体展示只能解决预设问题,生成问题要靠板书解决。多媒体演示是流动的,随着进程,一个个“点”被不断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关注到“点”却忘记它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将文本解读的整体框架板书出来,学生就可以随时比照,及时了解当下内容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针对以上的不足,这里就简单地举一个教学案例验证。比如我们在执教《赤壁赋》时,可能会做到带领学生几步走 。

首先,找准突破口。以景作为探求苏轼心情的突破口,批文入情,景与情和谐交融;以理解文意带动学生对文言基础的积累,积累的形式多样,特别引出“多词一义”的现象,并举例子:意思为“到”的文言词语有哪些?其次,以读为重点。以朗读背诵带动对文意的理解,抓住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反复指导诵读,引导学生当堂背诵。然后,与词画对照。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文(《赤壁赋》)两相对照,互为解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与画两相对照,相得益彰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可能会留下几点遗憾。

先是欣赏作者所绘之景与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交换太密切,既破坏了景的画面感,又破坏了积累的系统性,结果两败俱伤。后是分析景物的特点过于繁琐,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分析,占据时间太多,挤占了学生诵读的时间和自主体会的时间,不防把握景物的整体特点,即意境。

第2篇

一、创设审美环境

学生接受审美教学,需要一个应心应景的审美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学习时荡漾在教室里的氛围、情趣,也包括审美教学进行时,洋溢在文本、语言与师生心灵之间的微妙感觉,不管哪种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紧密配合才能获得。古人作文既言简意赅,又含蓄中庸,这就增加了审美的难度。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考虑首先营造一个契合的审美环境,使学生“未见其意,先感其境”。这一设计可以在课前预习和课始导入、诵读等环节完成。在导入的时候,要注意选准切入点,因为高中阶段的古诗文,其审美特性通常不只一点,从体裁到题材,从价值观到人生理想,从艺术旨趣到哲学思考等等,应有侧重地考虑选点,同等重要的要斟酌综合,如此才能有效引领学生透过简单的文字,鉴赏其背后深层次的美。

如对《前赤壁赋》一文的审美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苏轼摆脱了“赋”这种体裁或华丽堆砌,或恪遵声律的牵制,在保持赋的特点的基础上,语言、结构和韵律等均自由挥洒;在写景抒情上,以景连贯,景简情丰,仅借“风”、“月”二字,引发出不同层次的悲与喜,人、景、情三者融为一体;在人文精神上,作者超脱了令人郁闷的现实,勇敢面对生活,具有豁达的胸襟。综合以上几点,本文审美鉴赏的基础应该是苏轼的生平,因为在他的坎坷经历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及其线性发展的轨迹,如能让学生了解这一点后再来学习,他们就很有可能自主探寻到本文所呈现的美,即使不能完全自主完成,教师所要提示和补充的也不会很多。

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其中之一就是“搜索苏轼的生平,理解他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感及其形成过程”。上课伊始便提出两个问题:“我们以前学过苏轼的词和散文,谁能回忆一下苏轼的生平?苏轼被称为孤独的旷世奇才,你怎么理解?”第一个问题作铺垫并检查预习结果,第二个问题引出苏轼在各方面的成就,并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文的赏析拓宽思路。紧接着,用一段煽情的配乐朗读来导入课文,内容大体为对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思想和行为的颂扬性评价。第三步播放课文的配音朗诵,让学生闭目想象赤壁的美景和作者沉湎于其中的情感,听完之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觉和对美句的赏析。这种步步为营的审美推进策略,能让学生在营造好的赏析氛围内,开放学生的思维,动员他们一切的审美基础,为下面的环节构筑新的审美层次做好准备。

二、感悟审美情怀

古诗文之所以形成言简意赅的特点,除了文言语言的简约之外,还与其“只拣要紧处写”的行文方式有关。作者创作时通常会省略大量的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在教学时就必须一一寻找回来,与文本结合,方能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本文的写作中心,才能正确地赏析诗与文。不管是《项脊轩志》、《陈情表》,还是《长亭送别》、《蜀道难》,诗也好文也好,通常要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明白其创作时的处境、心情等,才能具体读懂蕴藏在诗文中的隐晦含义。这也就是为何一般在写古诗文教案的时候,教学过程的开端常常是这几项:导入、检测字词、(翻译句子)、了解作者、介绍背景的原因。铺垫好了理解的前提,学生对古诗文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深刻理解。

此外,对古诗词的感悟还需紧扣意象,它是诗词的灵魂。古人在漫长的诗词创作历程中,形成了具有固定含义、稳定情感的意象,把玩意象、体味意境,美就在其中自然生发。

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长亭”、“杨柳”、“残月”等意象,烘托出的是作者浓浓的别情,仔细品味这些简单的字词背后的韵味,依依不舍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也集中了各种意象:“酒”、“晚风”、“黄花”、“雁”、“窗儿”、“细雨”、“梧桐”、“黄昏”等,一串意象,一腔情愫、一生悲欢,尽显其中。讲授这两首词时,不妨首先让学生自读,粗略感受其中的意蕴,情感体验产生以后,再追究各意象的具体含义,以令学生的情感准确化、具体化,然后一边诠释意象,一边酝酿相应的情感进行试读,重音、停顿、高扬、低沉,把诗味散发于诵读之中,美于是便在教室中回旋,在学生心中凝聚。

三、形成审美能力

学生经过感受美,进而沉思美、体验美、想象美等一系列审美行为,能够养成深刻的审美能力。感受美的具体形式是发现和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时,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寻找美的表象,启发他们动用既有经验,教师提供新的理论依托,帮助学生评价这些来自诗文字里行间的美感;继而让学生进入内省沉思状态,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环境、心态等,思考诗文中蕴藏的丰富内涵,综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学能力等,把外诗内化为己感,人己合一;最后对诗文、对自己的内在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的新的心理活动,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升。明了了这个过程,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的任务也就明确了。

如《琵琶行》一诗,常规教学是首先进行知识导学,介绍白居易,解释什么是“行”,然后解决字词、翻译难句,学生自主品味、合作探究,最后巩固、拓展。如果遵循审美能力的形成原理,这首诗歌也可以这样讲:学生自主诵读、品味诗歌――解决字词句――了解白居易――合作探究诗意――思考提出问题(或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述对该诗的理解。这样,从第一次的朦胧感受,从学生原来的审美水平,经过中间一系列的思考和表达,到最后的表述,中间必然形成一个梯度,这就是审美能力提升的高度――感性的抽象的能力,转化成了让教师和学生都看得到的具体而形象的结果。

第3篇

一、文本分析,选取不同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是基础,而理解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教材中的文言文讲述的大多是历史故事,苏轼的《赤壁赋》于愤懑痛苦中感受到温暖与信心,《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让人感受到“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能言善辩的力量,文言文的内容或给人以启迪讲述道理,或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本,融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像看古装连续剧一样对文言文课堂充满期待,那么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兴趣与能力势在必得。根据分析统计,职专阶段的文言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对于文学性较强,富于意境感的骈文、赋、游记等可以采用诵读法并结合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学生引入到作家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所感。如王勃《滕王阁序》,在讲解这篇骈体文时,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骈体文的语体特点,同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滕王阁之景,让学生以游览者,参与宴会者的身份去浏览滕王阁,欣赏美景,学生才会切身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②对于富有哲理,内容深刻的散文,大概只能采用传统的惯讲方法。惯讲并不是一种不提倡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因为文言文与咱们母语不一样,所以国文课读到文言就得作一番讲解的功夫。”惯讲不是教师照本宣科,惯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惯讲过程中,应该有条理,内容深刻,同时教师应该尽量在课堂上摆脱教案。如庄子的《逍遥游》、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流畅背诵,对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信手拈来,会得到学生的钦佩,想必学生在目瞪口呆的同时不敢在课堂上打瞌睡了,下课老师要求背诵全文也会以老师为榜样不会怨声载道了。惯讲最考验教师实力,也是教师彰显自己人格魅力获得学生喜爱与信任的最好时机。③对于一些科普类文言文,需要教师真正讲解清楚文章想要教会学生的知识原理,不能囫囵吞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在语文课上同样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贴近生活。如学习沈括的《活板》一文时,可以播放活字印刷术的视频给学生看,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④对于一些动作性比较强易于表演的文章,可以通过表演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去。如在学习《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时,课文第三段“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这部分内容可以让挑选几名学生角色扮演,学生会觉得非常新奇有趣,在欢笑的同时记住了几个角色的排列位置及动作。

二、夯实基础,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不容忽略

在因材施教,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兴趣理解课文的同时,不能忘记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文言常识与特殊句式的教学,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不仅是为了应试,更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书的习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不像现代汉语那般变幻多端,学生熟记理解后阅读古书会省去很多麻烦。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兴趣之后,老师一定要重点强调字词与特殊句式,这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精髓,学生的文言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常识与知识的日积月累,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发现职专时期的文言文学习是自己的一笔财富。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需要做到“言文统一”,所谓言是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字、词、句式。通过不断的巩固学习积累(积累不是让学生机械的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归纳、分析、比较),学生自己形成自己的文言知识库,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谓文是教会学生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特色的文言文的自学方法,比如、可以将文体分为先秦诸子类、史传类、游记类、咏物类等分类教学,文字内容是不同的,但相似的形式与文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总结。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曾提出:“教学模式即是学习模式。”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会将学习当作负担,即使当时学会了、背会了,日后也很难学会应用,更不要说从内在提升学生的素质与涵养。长久以来,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很多老师害怕教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就是翻译加讲解加死记硬背这种老套路,这样的现象非常可怕,应该引起教师的反思与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对文言文教学的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与实质,切实转变教学思想与理念,与时俱进。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革教法与学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教学即是教会学生学习,灌输式的串讲法违背了教学的理念。所谓“教无定法”,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学生爱上学习文言文,让文言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窦冰 单位:辽宁省辽阳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第4篇

【关键词】微课 中职语文 有效性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55-02

在互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课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到广大学习者的喜爱。虽然微课教学的方式在当下还不是那么成熟,但是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规划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着教师要提高教学素质,提升教学水平。本文探索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微课把教学目标凝聚在某一具体环节上,通过最少的时间讲解语文知识点、教学重难点、疑点、考点等。语文微课可以说是一节语文课程的切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增长智慧。语文微课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片断,包括和该主题有关的微课件、微教案、微联系和微点评等教学内容,在微课结束后,还辅有练习题、练习测试等材料供学生学习。语文微课的重要价值在于“微”:微内容、微故事、微问题等,主要侧重于常态的教学实践,把知识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中职语文课的授课对象比较特殊,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课堂往往呈现死气沉沉的气氛。而使用微课教学的形式,教学多边互助,课堂呈现开放性的教学氛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大为增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中职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专业课是主要学习课程,因此他们往往对语文课程不重视。微课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总结归纳知识的重难点,利用视频与动画把所学语文知识整合在一起并进行播放,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全面、系统地学习。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

中职学生的学习重点一般都是专业课,语文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重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契合,偏向于选择难度不大的内容,删减了关键的知识点,倾向于选择学生兴趣浓厚、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做法可能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把教师在课堂上未能讲解的知识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呈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微课设置情景,进行生动演示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时,可以通过微课进行情景创设。例如,学习《触龙说赵太后》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表演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制作成微视频给学生播放,既使得教学不再枯燥,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记忆,寓教于乐。学习《赤壁赋》一文时,教师通过一段发生在赤壁的电影片段创设情景,以电影中魏蜀吴之间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进行导入,瞬间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在微课故事情节导入中体会作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思想感情,使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微课合理补充授课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重难点都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才能为学生所吸收,但是,传统的讲授方式过于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因此,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预先准备相关的录像资料和影音视频,及时为课程内容作合理的补充。例如,学习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如《故乡》《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祝福》时,教师提前准备相关的电影片段、图片、音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作目的和意义,再现鲁迅笔下的某些特色场景,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熟悉这一切的基础上再学习课文,就更容易理解鲁迅笔下深刻的象征意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授课前开展微课教学,需要教师搜集资料和制作信息、录制需要补充的授课内容,通过对录制内容的整合,筛选重要内容制作成简短的视频,在授课前播放,让学生提前了解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课文,并且帮助学生总结和课后温习。例如,学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文、说明文时,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背景与想象能力,在理解课文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如《苏州园林》一课,在授课前,教师可以制作以预习为主的微课帮助学生具体地领会文章结构,制作三维或二维的空间平面图表现苏州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展示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工匠雕刻、角落门窗的图片,帮助学生提前掌握本文的重难点和移步异景的写作手法,感受苏州园林美的意境,提高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采用PPT进行微课教学,提供多种启发

PPT 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世界,可以让学生听到、看到、触摸到所要学习的东西,让学生在真正感同身受中活跃课堂气氛。利用 PPT 开展微课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占用时间短,不会延误课堂教学进程,教师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简洁明了的总结。教师应该多搜集和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料,根据材料和自己的理解及大众评论,制作成 PPT 或是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时,教师使用互联网搜集其他学者或专家对《水浒》的评论,依据这些主流评论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播放影像资料,并引导学生说出自身的理解和想法。学习课文《再别康桥》时,教师使用 PPT 将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的具体方法浓缩展现,将本课作者简介、康桥情结、写作背景、名家论诗等与精美的图片和抒情的音乐相搭配,制作成简单的 PPT 课件,为学生讲授较为短小精悍的现代诗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四)课堂练习中利用微课提供示范指导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练习环节,比如,讲授诗歌类文章前,教师可以先播放有关的影像视频或是音频,激发学生对比朗诵的欲望,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让学生从情感上对诗歌产生兴趣。另外,可以有效练学生的发音,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扭转刻板、沉闷的课堂气氛。例如,学习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提前录制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将自己对文章的示范朗读或名家朗读配上精美的文字和动听的音乐,把学生从文字带入笔下的情景内,激发学生朗诵的欲望,训练学生对重难点读音的把握,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方言严重的局限性,提高学生语言的正确性。

(五)采用图片式进行微课教学

在以前,想要了解历史与文学知识,只能通过书籍、报刊与图画等传统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今天仍然适用,并且被很多人喜爱,因此当下书籍阅读的方式仍然适应微课的基本需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种形式,把学生喜欢的任务通过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抽象能力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增强的,形象的画面能够刺激学生的感知能力,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在讲解文章时播放相应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动态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对课文描写的很多场景缺乏实际的体验,很多远离生活的事物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语言,学生很难有正确的理解,这样就会分散注意力,丧失对课堂的兴趣,假如学生长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存在理解障碍,时间久了,学生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是不利的。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图片式微课教学,将静态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直观、动态的画面,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就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时,课文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红柳观察的仔细,体会红柳高昂的风姿。但是很多学生对红柳这种植物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老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就比较难深入理解它的特点、品质。但是微课图片导入就可以让学生对红柳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红柳在沙漠荒原中傲然挺立的卓美风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六)运用情景剧的方式进行微课教学

在中职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自己策划编写情景剧,让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利用情景剧这种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利用这种方式,方便教材内容的展示,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先对故事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继而让学生对故事开展角色扮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对故事的情节有充分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安排学生运用情景剧的方式把玛蒂尔德向朋友借项链、参加舞会、项链丢失等情景进行表演并拍摄,在课堂中播放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物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平.微时代:满足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微课设计与创作――以“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4(2)

[2]钟绍眷,张琢,唐烨伟,等.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3]石磊.运用微课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魅力中国,2014(20)

[4]焦鹏.浅谈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速读句刊,2014(10)

[5]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