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6 18:2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排列组合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程能力 教师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37-02
作者简介:张志龙(1970―),江苏淮安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车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甚至在课改的初期阶段,教师被强调的只是教学能力,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能力。随着新教学大纲的出台,教师的课程能力渐渐取代了教学能力的地位,成为教师要掌握的主要能力。两者的不同关键在于,后者关注的内容大大超过了前者,不仅包含有效的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思考如何结合现有课本整合教材,如何根据学情选择、创新教法,如何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统观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将其按照不同学生的水平,构建出不同而完整的课程规划等。总之,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自,改变了此前教师仅活动于教学前后的有限范围的状态,他们需将视野扩展至课程的始终,在掌握课程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巧妙掌控涉及整个课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改变,增加了一线教师与专家之间的过渡接力区,使教师在不断教学、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也成长为半个专家,从而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特征的课程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
一、开发课程资源,贴近学生实际
一切有利于课程教学的资源,都被称为课程资源。一学期仅仅上完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资源纳入课程的准备与实施中,方能教好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感觉到,资源越丰富,可挑选的余地越大,所用资源也就越能贴近学生,学生接受的速度就越快,接受的质量也越高。
笔者曾有一个朋友在印刷厂上班,记得以往在教《活版》一文之前,笔者经常会带领学生去他工作的印刷厂参观,看到货真价实的字粒,以及真真切切的印刷过程的时候,学生们欣喜若狂,很多人会向师傅讨要自己的名字,虽然不能如愿以偿,但比遗憾更多的却是心理上的满足,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对该文内容的理解,几乎都跨越了文言的障碍。
如今朋友离职了,所有教室里也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于是再上这一课时,笔者就再也没有带学生外出实地参观过。虽然大屏幕上也能够播放字粒的特写,虽然也能展现印刷厂的每一个印刷细节,虽然学生也能迅速理解课文,但笔者总能感受到那种激情与理性的差异,那种立体与平面的区别,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二、设计课程环节,符合学生基础
课改之后,根据教学大纲,很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都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大概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导入―检查自习结果―整体感知课文―精读重点文段―拓展延伸―总结归纳”。这些环节所构成的教学模式,的确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凸显出从知识到能力的一个培养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很多课文如能选好角度,便能看到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进行设计时也就能采取一些更为贴合的环节来突出教学目标;对许多个性张扬的学生,也能找到更与之相符的教学环节加以匹配。如《春》《济南的冬天》《月迹》等很多优美的散文,倘若采用“正音朗读―思考感知―有情感朗读―听名家范读―边探究边改进―个性化全文朗读”的教学模式,对于以朗读把握作者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操的教学目标,未尝不是一种优于常规模式的设计。
笔者最初在课程环节设计上的做法,是上网搜集尽可能多的教学设计,然后将它们与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接受方式、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放在一起,思考哪一种更适合眼前的学生,哪些环节放在什么位置更适合文本的教授,然后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后来就开始对固有的环节进行改进,如果学生喜欢朗读,笔者会从“整体感知”环节中独立出一个“朗读”环节,多教给他们一点朗读知识,让他们在“精读文段”环节中,也以朗读感受人物感情、挖掘主题思想;如果学生喜欢静静思考,笔者会在各种设计的“自主学习”中,提供大量的研究方法作为参考,帮助他们提升思索的质量;同时在“精读文段”里,加入从少到多的合作探究时间,增强他们“1+1>2”的现代团队意识,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
现在,笔者则是以学生为目标,在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思考他们对什么样的上课方式更易于接受和长久记忆,基于此自创教学设计。
三、反思课程实践,改进教学现状
反思,既是一个教学轮回的终点,也是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其中的优与劣:对于质优之处,如何进一步强化,使教学精益求精,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案设计、教学行为等引向“青草更青处”,或者将自己的教学与名师、同行作比较,认清其中的强弱点,以他山之玉攻自家之石;对于不足之处,思考如何革除弊端,以求学生在每一节课后都有适度的质的长进。在具体的操作中,笔者不仅思考、实践,还常常将其形诸笔端,化为文字。
有一年教《春》一文时,笔者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自读―归纳提纲―表情朗读―赏析比喻、拟人句―让学生任选一较难的段落,由教师作示范分析―学生自己选一段喜欢的分析,并据此分成不同小组,合作交流―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可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学生在教师示范分析段落后,却没有能力展开,笔者只好一段段自己分析完。课后,笔者参考了于漪老师的教案,发现她的设计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在寻常之间透着很强的“学生主体”意味,她提出的八个问题,都是紧扣文章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作引导的,如读析“盼春”的心情,分析“春花图”中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分析“春雨图”中的正、侧面描写等。这样将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以具体的问题提出,让他们有实在的目标可瞄准,在讲课时,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酌情提示,帮一帮他们就上去了,这种帮助对学生是一种方法的指导,是内在素质的提升。而笔者的教法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跨度太大,他们难以一蹴而就,不仅打乱了教学计划,还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直到现在,笔者每次教《春》前后,都会翻开以前的教案看看,而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添加进去,然后用于下一次的教学。
备课文、备学生、备方法、备资源、备设计、作反思,正是教师课程能力提高的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治高.发展教师课程能力的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一、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把握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
“素质”从字义上讲就是“本来的性质”,特指人就是本性。这种本性的形成过程除了天生具有遗传因素和性格因素外,主要来自特定环境的潜移默化和自身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一个复杂而缓慢的心理和生理完善过程。人的素质高低与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教育的学科越丰富,范围越大,高素质的人才就越多,美术教育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科,“美术”从字义上讲就是造型艺术,并指绘画。“美”指美丽、好看“,术”指技艺、技术、方法。总的说来,“美术”函盖了审美、形象思维、创造力、精神活动、行为表达方式和绘画技巧。有些人把美术单纯解释为画画,我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美术的特性与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直接关系,因为它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快性。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效应,才能实现寓教于乐。只有把素质教育寓于美术教育过程中,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才能形成素质化的美术效应。
二、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确立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中学美术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技能与技巧,单纯地掌握一些画法与作法。它的目标应体现在使每一个受教育个体自然流露的强烈的审美感受,提高新时期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独立生活的能力,勇于创造,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人。要完成这一培养目标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各种无意识的艺术熏陶和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判断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让学生感受美、热爱美,始终注意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丰富教育手段,立足能力锻炼
中学美术教育的灵活性给我的教学领域以极大的空间。我根据学生心理及生理的特点,首先从他们兴趣出发,对他们丰富的想象和随心所欲的表达方式,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心扉,把他们的心灵引向缤纷的艺术世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立足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感觉能力训练、鉴赏能力训练、创造能力训练、群体意识训练等各种能力训练。通过观察记忆、深入浅出来传达自己主观上的情感。
2.着眼更新观念,塑造美好心灵
美术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青少年了解外部世界的语言,同时又可以用这种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情感。但是这种执着艺术追求既不会自发地升华,也不会持久地保持下去,需要能及时得到正确引导和保护,使执着的追求变成前进的动力,经过努力上升到新的阶段。而这阶段又是十分短暂的。中学美术教学活动必须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根据青少年的接受能力、行为能力设置辅导纲目、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编写教案、教法,调整教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验到美术课中的愉悦和情趣。使之勤于学、善于学、乐于学,唤起了学生乐此不疲,学而不厌的学习之乐,塑造了美好心灵。在师生和谐的情景之中,进而创造出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教学结构体系,实现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
三、体现素质教育整体性要素的特点,形成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方法的多样化
素质教育的特点就是要重视教育过程,即渗透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在某过程中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的推动。重视素质教育过程是通向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然的要求,同时也是在重视教育结果。要在这个教育过程有所作为,并非易事。因为美术不同于其它学科,有美感才有激情,引导美感要求构成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基于这个基础,要在教学中做到形象直观,因此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学生素质潜在性的挖掘
青少年正处在生命最可贵的生长期,尽管他们思想单纯幼稚,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天性是极其宝贵的。尤其是在美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灵动、大胆、无拘无束、天真烂熳,绝非成年人能够臆造的。并且这些宝贵的思维痕迹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转瞬即逝,如不及时捕捉,将遗憾终生。能否准确地寻觅,捕捉到这些生命亮点,挖掘潜在的素质,无疑实践活动给素质以外化的桥梁,并与美术创造结合于一体贯穿美术教育始终。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生理特点,开设多类别课程:黑白画(线和形的装饰与构成)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表现来进行具体与抽象结合,装饰与构成结合,线与形的排列组合,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性训练。透过记忆与联想等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印象经过思考以后成为创造性表现。
2.学生素质群体性的培养
人的个性素质与群体素质相互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取向决定于他直接或间接环境作用的影响。青少年绘画能力的发展,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如果从小注意对青少年进行艺术熏陶,环境的改变可以极大地影响发育的速度。因此,美术教育的基点应该放在面向全体学生上,透过绘画观察他们的知觉发展。适当适度地增加知识点,扩展知识面,保护他们在绘画这个形象思维过程中对形、色、空间等,能根据人的不同感受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我依据接受能力不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采用范画与实物对照教法、情景添加教法、速写与创作结合教法;有一定绘画功底的学生采用表现内容与创作形式相结合教法、写生与比赛结合教法。以多鼓励少批评,多趣味少单调,多实践少说教,来造就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和活跃课堂,由此使学生的整体性素质得到提高。
3.学生素质社会性的作用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与整个民族素质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未来人才的素质应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乐于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更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与他人协作,对科学和真理执着的追求;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和特长。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优化路径
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为网络教育带来了契机,教育的主体、目标群体、教育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教育对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呈现出新的特色。电大教师在新的特色下面临着新的教学管理挑战,因此,电大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找准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素质,开辟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的新路径。
一、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育新特色
总理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发展计划,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全面渗透与融合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教育需求的革新来源于社会各个行业在网络发展下的革新[2],促成了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赋予电大网络教育的新使命和新特点。网络教育就是要借助计算机设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内容通过互联网展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网络教育模式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或者纯粹的互联网学习模式,而是两种学习模式互相结合的产物[3]。近年来电大教育适应时代的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成人教育方式,先后创设引进了开放教育和奥鹏教育等新形式,拓展办学渠道,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学生,为很多成人创造了就读名牌大学的机会。网络教育为电大教育赋予了新的活力,新的特色。
(一)开放的目标群体
网络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目标群体的全开放式,几乎不受任何传统教育因素的约束。它改变了传统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方式,即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后才能录取的方式。学习者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学历高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得规定课程学分后,即可取得相应文凭,改变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网络教育实现了教育的公平理念,是教育资源效率与公平合理配置的科学化体现。
(二)灵活的教学方式
网络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灵活性、互动性和高效率,既能够发挥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也能够实现对受教育者个性需求的最大化设计和满足。网络教育通过网络集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通道式的排列组合,学生不再受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主体和教学设施的限制,再也不局限于教师与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面对面的教学形式。网络教育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按照教学安排,将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整合在教学网站上,学生通过注册学号可以随时随地在电脑或手机终端上在线学习,可以克服工学矛盾,随时利用空闲时间通过网络完成学习和考试任务,同时可以与教师就学习问题在线答疑,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实时监督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中教育提供者的绝对主导地位,克服了单向教学沟通局限,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关系中供求双方的高效互动,并实现教育资源供给的便利化和快捷化。
(三)共享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育公平理念的具体实现,通过网络教育,北大、清华等全国名校对一切人敞开了大门,实际就是优势教育资源在教育分配中的均衡,在网络教育推动下,很多教育资源逐渐向普通社会公众开放,并通过教育过程实现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网络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具有节省硬件资源配置的优势,在不需要大量教师、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等教育硬件配套设施前提下,大大节省了学校的办学成本,使教育公平的具体实现更加可能。在这种模式下,电大教育可以整合各种优势教育资源,以开放教育为平台,引入全国著名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让想获取优势教育资源的学生就近入学和学习,获得名校的学历和文凭。
二、网络教育视野下电大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
网络教育在颠覆电大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同时,也给电大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提出全方位的挑战。教育信息化也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重大趋势,电大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提升信息教育服务能力才能适应这种趋势。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公平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高效率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教育公平化得以贯彻的基本前提。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优势而获得课堂的主控权。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更丰富、方式更便捷,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信息技术化则是电大教师适应这种理念的重要表现。电大教育的开放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教育发展对电大是重大的机遇,更是重大的挑战。电大教师必须树立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教育观,对信息技术社会下人才素质结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特质进行梳理和研究,在充分考虑网络教育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信息化。
(二)教学技能的改进
网络教育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电大教师不仅要掌握一般的简单的教学手段,更要掌握教育的信息技术技能。电大教师既要能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设计和提供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网络课程,也要能够通过对网络互动平台技能的掌握,与受教育者远程互动,以实现在信息技术平台硬件基础上对教育知识构成等软件资源的分享。同时,电大教师也要积极关注教育科学的发展动态,对于网络精品课程、慕课等先进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学习,并能够在充分领悟的前提下进行运用。
(三)角色定位的转换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知识的源泉。现在,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学习资源,教师与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从单一的文化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习的促进者、信息的咨询者、道路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教育中的主角,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教师也由教材的执行者转换为课程的开发者,要在充分了解目标学生群体的特征基础上,以网络为媒介将信息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以满足目标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电大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去了解自己的知识需求,掌握从哪里学、怎样学的技能,帮助他们高效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信息的探索与整理,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最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四)教学模式的转型
教学模式的转型取决于社会需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一般有固定的硬件设施和相对封闭的软件资源,往往是“一块黑板+粉笔”的教育,比较僵硬地实现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的网络教育采用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没有固定的硬件设施,教育软件资源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网络教育背景下,教育资源不仅仅具有知识内容的丰富性,也具有知识传授的个性化特质,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者,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取知识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并实现教育过程中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更多的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探究。
(五)师生关系的改观
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相对固定和封闭。在网络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具有高度开放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多元化的扩展。教师必须通过网络技术,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更轻松、更容易被接受,学生真正回到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局面,自主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口号。
三、电大教师网络教学管理能力优化路径
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产物,是教育资源效率和公平科学化配置的重要载体。在现实教育情况下,单纯套用最前沿的技术而抛弃原有的教学平台和授课方式是不可行的[4]。积极适应网络教育发展的最新变化,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对电大教师未来教育范式转变的重要要求。教师是任何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化应用的网络教育中也是如此,因此,网络教学的应用程度与电大教师网络教学管理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探求电大教师在网络教学管理中能力提升的优化路径更加关键。
(一)树立多元教育理念
网络教育模式中,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身份没有发生变化,但其角色承担更加多元化,由简单的知识传授转为了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要素,学习过程指导、教学过程合作、网络教育产品开发等为辅助要素的多角色集合。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元角色的教育理念,既要精练基本的教育知识,也要提升教育技能,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教师要强化教学的适应性和专业性意识,为广大学员提供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辅导、课堂教育及网络培训,最大限度的培养实用型人才。另外,电大教育涉及大专、本科等学历教育,还涉及满足多种社会需求的技能培训,因此电大教师要主动适应新时期不同层次、不同人群接受教育和知识的需求,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执教理念。
(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
知识更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不断更新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发展能力,包括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继续教育是提升这一能力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教育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冲击下变成现实,对于采用互联网教学的教师来说,应十分清楚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在不断锐减老化,“五年不换教案”已经成为历史。“终身教育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任何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对教师则更为重要,必须走在全社会的前面。”[5]教师要通过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塑造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两大平台,在加强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同时,加强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教育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也需要学校的精心组织和政府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
(三)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冲击着社会上众多的传统行业,更是为各行各业提升层次带来了机遇与希望。网络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并将传统教学推向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首先,学校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工作。学校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管理系统等基本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并通过考核工作提高培训质量;其次,重点培养教学骨干,通过先进教学典型的示范,提高广大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并提高培训质量。最后,设计培训专题模块,实现理论和技能传授与具体教学实践的结合,在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上实现无缝对接。
(四)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相对的固定性和封闭性导致教育体制僵化,建立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成为必然。互联网时代教育体现为“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6],要适应这一新变化,首先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的职能也由“教”转变为“导”,通过网络进行引导、指导、辅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其次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远程自动化管理。开发教学管理软件和平台,自动处理学生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作业、考试、学籍管理等事务,实现管理全程信息化和自助化。再次,是交流平台的多样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方式如聊天室、论坛、电子邮件等,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教师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也能及时获得解答,有助于个体化学习[7]。
(五)健全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推动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提高教师网络教学管理能力,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激励广大教师投身网络教育。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平台,教学管理平台,运用网络实时统计教师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评价与监控,建立融合教学、互动等过程,教师、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教学信息技术平台维护者等多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将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奖勤罚懒,建立起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提高电大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推动电大网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育会为更多人所接受,教学管理的研究会更加深入。通过树立多元教育理念等多项优化策略的推动,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服务于大众的教学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的网络教育系统将会逐渐呈现。
[参考文献]
[1]张力.新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教育发展趋势及实施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33—37.
[2]郭,陈丽,陈庚.互联网基因与新、旧网络教育——从MOOC谈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183—184.
[3]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兼论网络教育模式的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4(2):3—4.
[4]周珺,陈东.全媒体环境下成人网络教育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81—84.
[5]张宏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2):37—39.
[6]李亿豪.互联网+创新2.0下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形态[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