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时间:2022-06-20 15:4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98-0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职业竞争的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将日益显示,越来越引起高职教育者和高职生的高度关注。高职生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选择与自我相匹配的职业,以此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始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加大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了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护理、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专业2007届应届毕业生872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6人,女生846人。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报导,参考网络公布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职业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毕业后的选择等五个方面。

2.问卷调查法。以2007届毕业班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72份,收回826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817份。

3.个别访谈法。为弥补集体问卷调查的不足,本次调查还采取了个别访谈方式,访谈学生18人。

二、结果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期间学习的影响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近6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说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近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没考虑,这就要求学校依然要加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具体结果见表1。

(二)学生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调查学生对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30.6%的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1.6%的学生具有简单的规划,说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27.7%的学生只有一点想法和没作过规划,说明还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见表2。

(三)学生对自我的了解程度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设定未来职业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对自我了解的内容包括对自己个性兴趣特长、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对自己适合职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

1.学生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37.4%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非常了解,51.5%的学生对自己比较了解,说明有半数的学生对自己认识还不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约10%的学生对自己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这部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要主动给予关注,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我的生涯目标,见表3。

2.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91.4%的学生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见表3。

3.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69.2%的学生非常了解,24.2%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6.6%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的发展方向是了解的,见表3。

(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程度

1.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了解。34.1%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非常了解,46.9%的学生比较了解,说明经过专业教育和实习锻炼,大多数学生了解了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但有15.3%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7%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还需加强对职业内容和发展的介绍。

2.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40.6%的学生对未来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了解,40.5%的学生比较了解,15%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8%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说明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还有欠缺,学校仍需要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并按照要求锻炼、培养自己,以适应未来职场的要求。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择业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合理的安排。

一、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1.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相信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成功。谁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是对未来事业充满期望,并愿意为成功付出不懈的努力,但成功仅有主观努力是不够的,是否选择了正确的方向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2.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和理想

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求我们对自我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通过分析,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3.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

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点,正确评估你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寻找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合理的步骤,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4.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许多学生仍缺乏认识,择业和就业往往过于追求一些大城市和热门职业,这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不利的,因此改善大学生的择业观尤为重要,要引导他们择业从一次性的行为转化为长期的系统行为。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为过程,不要过于注重今天的利益,要树立长远的的职业目标和理想,要顾全大局,只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职业目标和理想才有机会实现。

二、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和步骤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职业生涯设计的具体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估

作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大要素“知己”,即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有效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要求规划者首先对自己做全面的分析,通过自我分析,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即要明白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去做。

2.外部环境分析

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我们在全面认识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外部环境特征,以评估职业机会。外部环境包括经济、人口、政治与法律等社会环境,行业、企业等组织环境,家庭、受教育、心理类型等个体环境。即要明确外界有没有让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那里有机会、有什么样的机会。

3.确定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有了目标就有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目标,我们就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为什么而做、怎样去做,对于渴望成功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盏照亮前方的明灯。目标尤为重要那怎样去确定目标?具体如下图:

4.实施策略

目标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行动方案的支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去担任,当我们一旦选定职业目标,就要针对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去全面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5.反馈评估

在现实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会使我们与原来制定的目标有所偏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反省并对规划的目标和方案做出修改和调整。进行职业生涯反馈与修改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鼓足勇气,使我们的职业道路走得更远、更长、更好。

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方法

1.自我分析法

自我分析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他需要大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回答7个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综合7个问题的答案就可设计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Who am I?我是谁?What do I want to do ?我想做什么?What can Ido?我能做什么?What can support me ?环境允许我做什么?What is my advantage?我的优势是什么?What is my disadvantage我的劣势是什么?What can Ibe in the end ?我的最终职业目标是什么?

2.SWOT分析法

SWOT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一位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SWOT分析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分析工具,是检查个人能力、职业和兴趣爱好的有用工具。SWOT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和Threats(挑战)的缩写,它的意思是在进行职业设计时,要充分分析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在制定规划时,往往要基于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努力避开劣势(Weaknesses),抓住机遇(Opportunities),迎接挑战(Threats)。

3.80/20法

该法则是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发现的,他认为,常见的经济现象存在着“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比例约为28这个规律,在任何时侯,关键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同样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我们也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要提高效率,更快更好的做事,放弃不必要或不太重要的部分,停止多余的劳动。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前行照亮了方向,我们要沿着这个方向起航,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樊铮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7) .

[2]汪翠琴,寇国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08,(8) .

[3]刘光华,杨卫军.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生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第3篇

【关键词】需求;实践;评价

校企合作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运用的办学模式,在此“双赢”模式下,企业得到了所需人才,学校培养了社会欢迎的学生。这种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新理念,为职教事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如何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作用,让学生适应校企合作模式,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校企合作必要性

校企合作主要通过“2+1”模式、“订单制”模式、“工学交替”等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旨在一方面通过实操,让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使学生接触社会,为踏入职场早作准备。不管是那一层面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只有当个体深刻意识到自身不足,对自己有个清楚定位,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个明晰的思路,他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去。所以,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显得如此重要,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思考工作方向,理清发展路线,更快更好适应企业需求,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障碍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校虽然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但是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认识不够,把它作为一般的思想政治课对待。老师单纯讲授,学生抱着书本听听,从上到下都没太重视。学校层面仅把它当做一门课程,没举办任何讲座、任何与实践接轨的活动去加深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

(二)任课教师本身素养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想要上好,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一方面必须具有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至少学过《管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很多学校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就是文化基础课老师,自身没有基本的管理观念,不谈给学生讲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不会做,这样的老师不可能教授好《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要求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中职学生专业性非常强,每个专业有自己独特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会计专业,实习会计会计助理会计会计主管;机械专业,钳工技术人员――高级钳工――中级技师――高级技师。要求教师至少对专业发展趋势、职场发展路径能有一定了解。

(三)教育模式有问题

一方面是规划教育的内容单调。职业生涯规划不等同于就业指导,它包含了对自我的了解,对环境的分析等等。就业仅仅是职中,职业生涯规划有职前及职后。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树立职业理念、提高职业能力、明确职业决策选择、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求职技巧等诸多方面,在注重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实际的操作应用。[1]单纯的课堂讲授,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模式不科学

有些学校用一门简单的笔试来判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绩,有些甚至不采用任何形式评价。评价作为“方向标”,只有发挥应有作用时,才能有效指导教学。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校层面首先要从政策上规定,制度上保障,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视作专业教师,课时区别于基础课教师;其次要在资金上倾斜,借助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来带动全校师生积极性,获奖根据等级给予相应奖励。每次大赛赛前宏观造势,赛后大会总结颁奖。教师思想要转变,以专业教师身份要求自己,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生涯规划项目。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专业性决定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一方面,在鼓励自学同时,办好各种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大师讲座等。请本校职业生涯规划做的好的教师上观摩课,教研室之间内部定期交流,开研讨会,请地区有名的职业生涯规划名师到校办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到企业锻炼,塑造“双师型”团队,更快了解职场流程,更好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三)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1、创新教育内容

第一,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来的,而这一专业又和中职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中职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德育社会实践的教育,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

第二、补充行业形势、时事要事教育

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宏观环境,行业趋势发展、国家的时事要事等都会直接影响职业生涯。受书本更新的局限性,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适时补充内容,更新知识点。

2、创新教学方式

我们的中职生不能受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开展班会活动时专门用一次课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学校多开展演讲活动,主题是《我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注周边的环境;带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了解工作流程等等。

(四)创新评价模式

学生成绩的好坏需要去评价,但不能仅仅用试卷去衡量。老师、学生、家庭、企业、行业等都是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主体。老师根据平时表现结合期末考试给出课堂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给自己加分;家庭根据做事态度给出一个分值;企业根据实习表现给出相应评价;行业颁发的各种资格证也是评价的加分项。根据每学期实际情况,各项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学期加权核算,构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成绩。

当前,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能力基础等难以满足其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需要学校加强培养与引导的力度。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指导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4]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71

第4篇

关键词:中职生 就业 职业生涯

一、职业生涯规划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包括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本文探讨的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即个人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发展潜力、外界机遇与制约因素以及对机遇与制约因素发展变化的预测,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制定发展计划、学习计划以及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包括行动的具体策略与进程等。通俗地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何把“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的需求下如何实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大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中职生迫切需要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那么,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实际上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学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据有关调研发现,目前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尚处于自发阶段,表现出:在职业生涯发展定位上存在盲目性、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识模糊以及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偏弱等特点,需要加大引导力度。

二、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经济变革对从业人员的普遍要求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的经济结构、经济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等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①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等主要由市场需求决定。企业必须紧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或服务,这导致人才需求的易变性,人们的职业从单一化、终身化的职业走向综合化、多样化职业,这要求人们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应变能力。②产业结构呈现新面貌,第一产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第二产业更新速度加快,第三产业“高新化”特征日益突出,这均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更新和提升自我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加之,我国实施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和个人的职业选择权逐步得到承认与落实,这意味着“人职”互适主要通过组织与个人的双向选择完成,以实现“双优双赢”的目的,这也需要切实引导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找准自我的职业锚。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如何成就一番事业这是每一位中职生特别是中职毕业生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二)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本质任务的要求

我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任务应该在重视学生就业的基础上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因为重视学生就业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的培养。倘若仅从就业的角度认识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则会忽视教育的本质属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职业教育在担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素质任务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另外,就业导向不是指一次就业,而是指多次就业,不是暂时性就业,而是贯穿个体生涯发展的始终。为了避免单纯强调就业而导致对人的培养的工具化倾向,必须把就业纳入到个体的整个生涯规划之中,并把个体的职业发展看作是动态的,终身的过程,进而实现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发展能力、职业专业技能、职业纪律观念、职业规范要求;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自我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管理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等能力;终身学习、自我心理调适等能力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以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及自身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获得人生的愉悦感、满足感与成就感服务。

(三)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竞争力、创造力,促成中职生成功实现自我

第5篇

关键词:高职;体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81-03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求职难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审视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职教育要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职业的过渡,开展、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尤为重要。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有的甚至还将其列为必修课,规定了必修的学时、学分。但总体来看,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较为传统,许多东西还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以听为主,缺少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互动,缺少对自己、对职业规划的深刻体验与反思,在实践和实施过程中收效甚微。笔者拟基于体验式教育理念,以多年来的工作对象——高职汽车专业学生为主体,探讨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验式学习模式,让高职学生形成清晰的生涯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使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加生动有效。

职业生涯规划和体验式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其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生涯规划由生涯辅导演变而来。1908年,美国工程师弗兰克·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局,他提出的特质因素论成为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64年,帕特森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生涯理论,将当事人中心的论点用于生涯诊断、过程与结果之中;以舒伯为代表的生涯发展论则依据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相配合,将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后来又加入了角色理论,创立了“生涯彩虹图”,舒伯的理念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职业辅导起源较早,但中断时间较长。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开始指导学生择业;1920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了职业指导部,以帮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之后因种种因素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职业辅导在中国才再次萌芽。在高校,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愈加受到重视。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公共课教学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关于体验式教育 “体验”通常是指通过时间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关于“体验式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其中较为广泛被引用的有以下几种观点:美国体验教育协会认为,体验式教育是一个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构建知识、技能和价值的过程;奇克林认为,体验式教育是当一个人经历一件事或多个事件后而产生了判断、情感、知识或技能的变化所产生的学习过程;基顿和泰勒则认为它是“表明与被研究现象直接相遇”。体验式教育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包括课堂学习、专业研究、文化活动、实习实践、拓展训练、服务学习及合作学习。“体验式教育”与“体验式学习”两个术语的明显区别在于“体验式教育”主要面向教育者、辅导者,而“体验式学习”主要面向学习者、体验者。

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

体验式教育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与传统理性主义的教育方法,以及华生、赫尔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行为的结果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教育模式以个人自主学习为主体,学习内容以知识、内容为本,注重知识、技能学习,学生被动式而非主动式地听、记、考试,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学习过程单向沟通、单一刺激,容易导致高分低能、学用脱节的教学效果。而体验式教育以团队或个人学习为主体,学习内容为即时的感觉、内容和过程,重点关注态度、观念、能力的学习,学生高度投入、参与和互动,教师与学生为双学习者主体,且以学生为主,学习过程可提供个性化、现实化的体验环境,学习效果会更持久。

高职院校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知识理论的掌握、国情政策法规的讲解为主,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缺乏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拓展训练、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等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现代职业素质理念。因此,应将体验式教育应用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形成适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式课程模式,真正将“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汽车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设计

(一)理念和目标

基于体验式教育理念,将职业教育的“做中学”引入我院汽车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设计学生在校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任务,变传统的“概念——案例——练习”教育为“能力目标——任务——知识”的任务驱动体验式学习训练,提升学习效果。以学生为本,着眼于高职汽车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创设职业生涯问题或活动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认识自我及岗位特征,掌握必要的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确立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高职学生更能把握成才方向;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生涯规划能力,增强高职学生对工作环境的把握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让高职学生充分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综合竞争力。

(二)教育模式整体设计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院汽车系结合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即“多元课堂、三段进阶、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体验教育模式。

“多元课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充分尊重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及相关要素多元存在的前提下,积极调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和企业、甚至校内外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开展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体包括职业指导课、入学专业教育、班团会、主题活动、企业文化活动、名家讲坛、校友见面会、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招聘会见习、参加招聘会等内容。

“三段进阶”是指系统设计我系学生在校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验训练任务,并在高职三年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一阶段是探索启蒙期, 主要在一年级学生中实施,本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熟悉学院和汽车系的环境,初步了解汽车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趋势、就业面向,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确立目标,工学结合,规划大学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有针对性地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第二阶段是实践行动期, 主要在二年级学生中实施,本阶段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搜集就业信息,熟悉签约流程,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掌握求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择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的基本情况,完善初级目标,初步确定职业长期发展目标。第三阶段是潜力开发期, 主要在三年级学生中实施,本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国家有关就业和专升本政策,对前两个阶段做一个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进行职场情商修炼和自信心的培养,通过多种讲座、素质拓展、静思、跨文化体验等方式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能,使自己的潜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现,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

“全程化”是指学生从入学伊始直到毕业,整个大学三年期间不间断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教育,“全程化”就是要让每一位高职生从进校之初就开始做好毕业求职的准备,让学生体验周围的一切事物,同时认识自我,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教学活动设计

体验作为一种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由教育个体亲身经历、自我作用的过程。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活动设计时,充分以学生为本,按照汽车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整体设计的要求,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学业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将面临的各种情况,编写了《汽车工程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手册》(以下简称《训练手册》)。该《训练手册》分为6个学习单元,教学课时共计16学时,教学内容包括适应大学新生活、汽车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就业面向、汽车系文化和专业文化教育、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前的准备及求职技巧、成功校友典型等,每节课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了“能力目标——任务——知识”的任务驱动体验式学习训练流程,即:提出学习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完成设置任务——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知识总结、理论升华。同时综合运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角色扮演、团队竞赛、操作练习、调查实践、参观访问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尽可能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活动产生自己的感悟,收获具体的经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思考。现以“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学单元中的“探索职业兴趣”课程为例,简要介绍体验式教育在我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任务驱动如下。

任务一:填写“我的家人、朋友职业圈”。(1)我的家人所从事的职业;(2)我的亲戚所从事的职业;(3)我父母的朋友所从事的职业;(4)我的朋友、邻居、其他认识的人所从事的职业;(5)他们的职业中,哪些职业的工作内容你比较了解;(6)在他们从事的职业中,有没有自己最感兴趣的,为什么?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完成“我的家人、朋友职业圈”任务填写,分小组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本组所涉及的职业类型、工作内容和小组成员最感兴趣的职业进行分享交流。

任务二:兴趣岛测试,你最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将教室布置成6个区域,分别代表6座岛屿,在介绍6座岛屿的情况后,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到喜欢的岛屿就座。同一岛屿的同学进行交流:为什么选择这个岛屿?大家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兴趣岛情况简介略)

教学方式:教师进行情境模拟,组织学生完成兴趣岛测试活动,讨论交流后,总结6个岛屿实际上代表霍兰德提出的6种职业兴趣类型。通过兴趣岛测试,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类型会有个初步判断。

任务三:纸条传递游戏。

游戏流程: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裁成20张小纸条,每个小纸条写上一个与汽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比如:展厅主管、库管、试驾员、接待员、前台接待(SA)、索赔员、信息员、配件员、计划员、仓管员、车间主任、调度、救援司机、质检员、班组长、中工、学徒、机修、机电、钣金、喷漆、调漆员、出纳、会计、收银员、回访员、预约员、信息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后勤、食堂、保安、行政司机、保洁员、仓管员、精品安装工、精品销售员、二手车评估师、车辆保险员、理赔员等。将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分发传递给其他同学,留下自己喜欢的。每位学生都分发完毕后,回到自己的座位清点自己所有的纸条,在所有纸条涉及的岗位中最终保留三个。

思考讨论:(1)别人分发给你的纸条上有没有你不了解的工作岗位?若有,请与那位同学交流一下。(2)自己为什么要留下最后三个纸条上的岗位?其他岗位为什么要放弃?(3)别人为什么要放弃你选择留下的三个岗位?请与大家交流探讨一下。

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完成纸条传递游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对未来职业规划进行准确定位。

知识拓展:(1)霍兰德的兴趣类型理论(内容略);(2)职业兴趣量表简介(内容略);(3)经典案例:成功来自兴趣与职业的相互匹配(内容略)。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将体验式教育理念应用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姜旭.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2]李冬梅.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2).

[3]张正武.大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4]乌卜守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实践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李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2010(4中).

[6]刘德恩.体验式生涯教学的初步探索[J].基础教育,2011(1).

[7]杨丽.借鉴境外经验 浅议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

第6篇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能性。在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越来越关注的热点。从高职学生自身成才方面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还可以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激发他们不断为实现自己的各阶段目标和职业梦想而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就业成功的机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综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的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

在发达国家,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生涯教育,从学生时代起,他们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而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尚属新鲜事物。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正处于生涯探索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可以挖掘、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转变就业观念,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因此,高职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各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首要的就是对自我的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通过分析,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

(二)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实现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个人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学生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日常学习和生活。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有助于学生评估目前成绩。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了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如果规划是具体的,规划的实施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可以根据规划的进展情况评价目前取得的成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规划。

(四)有利于提升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既注重发展学生完善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又注重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利于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帮助自己以后选择适合的职业,使事业获得成功。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减轻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实现准确定位;有利于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为择业提供理性支持,为学生终生职业发展明确方向。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没有很好的规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资为零。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对自己将来如何进一步晋升、发展没有规划的占62.2%,有规划的占32.8%。另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16%的人清楚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目前,高职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我认知模糊。首先,不能系统地认知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仅停留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其次,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这也是过于强调兴趣爱好,而忽视专业特长,使得专业与职业脱离。调查中发现,在校生中有48%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喜欢职业的从业要求,79%以上的在校生没有经过职业能力测试。

(二)职业目标不明确。大部分高职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很好的考虑专业,根本不知道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职业作规划。三年大学生活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也没有获得专业技能。到了快毕业时还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工作,能干什么工作,没有职业目标。还有些同学追求多个目标,同时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努力,抓不到主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在校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据网易问卷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回答“有规划”的只占被调查者的20%。目前,江苏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有就业指导课,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设计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系统,可以测评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应该说经过这样的学习实践后,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应有很好的规划,使自己提前熟悉职场和职业,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位能力,为将来发展打好基础。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学的时候信心百倍,作业完成后就把它丢在脑后了,无心去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就是走过场而已。

三、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要明确大学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并付诸于有效地实施。一般来说,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一年级为适应探索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活的适应和学习目标的确定。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心理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范围,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的认知,初步确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拟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相应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很好的完成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过度。除了完成每学期必修课外,还要有目的地选修与就业相关的或其他专业的课程充实自己,争取尽早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大二年级为提高拼搏阶段:主要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以拓展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重心。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试,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专业知识,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和相关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兼职工作和假期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参加就业专题讲座,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应聘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搜集求职信息的渠道,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三)大三年级为总结冲刺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首先,对大学前两年进行评估总结,检验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正确,行动方向是否有偏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重点开始求职准备,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和同学交流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创业大赛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比较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去求职。

四、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有了规划不一定能实现,高职生要通过努力学习储备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理论知识,培养适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成功的实施与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

(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自我。参加专场报告会和咨询会,通过“比较法”、“他评法”、“自评法”、“心理测验法”等方法发现真实的自我,进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考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2、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确立可行的职业目标。积极参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使自己树立职业理想。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团体辅导的形式形成强烈的职业意识。在企业家和成功校友的现身说法中激励自己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挖掘自身潜在的内驱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二)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1、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设计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这五个环节。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应做到:各项分析要简洁、客观;各项目标要明确、有导向性;各项计划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2、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高职生在专业学习的时候逐步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三)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职业环境

1、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综合能力。高职生在校内应积极参加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活动,以及板报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创业大赛等来培养自身的团队、诚信、创新、敬业等职业精神。

2、通过毕业实习体验职业生涯。高职生经过两年半的在校系统学习与训练后,三年级下半学期就要去企业实习了,有的在上半学期就会提前上岗。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等。企业实习为高职生提高能力、弥补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陶青松,邵伟.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质量 提高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结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82-0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实效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应立足我国文化背景以及高职特点,探索适合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和提高就业质量策略,深化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高职院校的新发展创造条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要素构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对这四个要素进行优化升级,方可增强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为提升学校的就业质量开辟新路。

一、优化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优化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关键是要打造专兼结合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高素质的、专业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有效实现的基础,更是提高学校就业教师质量的基础。必须保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的稳定,在稳定中实现队伍更新,形成合理的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保持活力和战斗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长效性,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式下,实现就业质量的提高。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课教师。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建设。一是发挥本校师资力量的优势,聘请本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阅历丰富的政工人员对本校辅导员、专职教师和班主任进行相关培训,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操作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二是从校内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选拔就业指导教师,或从学校辅导员中选拔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年轻教师,送至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进行培训。虽然,这些人员是半路出家,但是其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培训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加上与学生们业已建立的感情基础,能更加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是通过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直接招聘具有丰富经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到本校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四是通过聘请优秀企业经营者、社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为本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兼职教师,为本校学生提供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体验。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局限于本校本地区,而应该在本校师资队伍基础上,走出校门,走进其他兄弟院校,走进广阔的社会天地,努力寻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才。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局限于组建一支具有过硬技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发展一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研队伍,时刻为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和学生就业质量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二、优化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客体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客体与主体相对应,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接受者,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作用的对象,也是学校就业质量的直接参加者和受益者。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有没有效果、有多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体的接受程度。只有他们乐意接受和善于接受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职业生涯教育,认同新形势下的职业生涯教育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缺乏或者不能有效塑造乐于和善于接受教育价值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客体,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高职院校生源的复杂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和就业工作的过程中,要更加突出地加以引导和激励。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把远大的职业生涯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分成在不同时间内完成的目标,激励他们在具体的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这些经过细分之后的目标,促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提高自身技能和综合素质上来,逐渐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纠正思想上的认识偏差,从而促进职业生涯工作的发展,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有效引导和激发高职学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必须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实施的过程中,领会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并在社会交往行为上有所体现。

三、优化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介体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介体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双方传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成效如何,能否顺利开展,能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很大程度上与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介体分不开。

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介体,就是要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介体。这既包括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又包括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只有把完善的内容和良好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实现良性的双向互动,为提高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质量插上有力的翅膀。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这需要增强学校主管领导对该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该课程,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思想保障。因此,高职院校需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告别目前该课程被边缘化的状况,要尽快明确该课程的学科属性。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关教学要求》的规定,安排不少于38学时的课程,并充分发挥每个学时的最大效能。

其次,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必须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教学改革。在新的课堂教学形势下,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既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又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社会变迁实际。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使学生在双向交流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自身择业、创业和就业过程中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

再次,构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并保持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而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又能影响学生的成长。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成长阶段,自制力不强,但可塑性很大。这就需要有效、可行的行为规范作为约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进行引导和激励。因此,高职院校应完善学生发展素质测评制度,对高职学生实行科学全面的目标管理,在客观、科学和可操作性强的测评制度下,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学生的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丰富学生活动形式。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共青团作用,通过共青团组织的多种活动,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成功企业家和人力资源职业经理人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讲座、演讲、座谈等,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组织多样化、系统化、规模化的职业实践活动,如创业设计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和把握职业的需求,反思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职业的认识和就业观念。

四、优化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体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体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环境,是能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和客体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体,就是要不断完善和拓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体。

首先,应推进和深化职业指导制度改革,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度。这是完善和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体的基础,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师资力量、生源条件和硬件设施,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职业指导制度改革,完善职业指导制度体系,使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具特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也更具实效。

其次,应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组织机构良性设置。良性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组织机构是完善和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体的重要条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得以提高的组织保障。必须明确设立相关组织机构的目标,明确这些组织机构的职能。

最后,应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一是吸取国内本科高校职业规划理论的合理因素。借鉴国内本科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研究的题中之义。二是吸取西方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优秀成分,把握其思维逻辑,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通过培养科研人才,逐渐形成适合本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实际的理论。三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符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范畴的因子,以此来改造和革新由西方传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直接为社会输送一线人才的重镇,其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身处社会转型洪流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高职院校必须时刻把就业质量放在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首位。可以说,探索提高就业质量的新途径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安身立命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作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必然与就业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深深扎根于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构,才能为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第8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大学生 就业核心竞争力

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该设置特色专业,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许多大学生比较认同及早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不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学生鉴于对自身比较了解,也比较重视了解自我,其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围绕自己而展开;另一个是大学生受学校环境、见识、外部资源等限制,对外部的工作环境了解较少,以至于对具体工作技巧和社会实践的规划不充分。

2.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行为呈现盲目态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只受到过师哥、师姐的指点,当他们面临择业及就业困难时,往往都是自己思考解决办法。当前大学生主要凭借对专业的兴趣、技能培训等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渠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广度与深度。另外,大学生还将通过多媒体、大众传媒、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获取大量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信息,尽管这种渠道能帮助大学生获取大量信息,但是却不能为大学生提供相对感性的职业材料。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行动脱节。许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初步制定了职业规划,但是在实际行动中,他们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落实相关规划,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主动放弃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直接导致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意味着大学毕业生需要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

4.高校没有对大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部分高校关注的焦点仍然是科研与教学,只将职业生涯规划归入学生管理工作中,还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一专业的资金投入较少,以至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难以开展。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后,高校又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率,而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的指导需求,以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事业用人需求发生冲突,即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这使得企业招不到合格的人才,而高校又出现新一轮的就业难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策略

1.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评价自我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也包括正确的认识自我情绪。90后大学生具有自信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经验不足等缺陷。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改善大学生自卑与自大的情绪;通过情景模拟活动体验各种职业情境,在情景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求职技巧。

2.设定合理的职业目标。一方面,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健全“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拓宽其就业面,促使其了解专业的前沿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提供专业技能实习基地,促使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同时,高校也应该定期组织就业讲座、求职技巧培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其培养成为企事业单位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以教学辅助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以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基础。同样一个专业,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条件与对外界环境的判断而做出不同的规划;同一个人也可能因为在不同阶段,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认识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其对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由此看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动态机动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我们应该在专业教学中突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合理辅导,引导其克服规划与落实过程中的阻力,帮助其不断实现规划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

4.健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目前,各高校只针对大二的学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且这门课程只作为选修课程进行教学,不要求学生做全面的职业规划,而对低年级的大学生却往往没有任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极为不利。为扭转这一局势,我们应该开发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化,并以规划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中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陆惠君,庞丽,黄克闹.论职业生涯规划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88-89

[2]刘奕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培育路径[J].嘉应学院学报,2012(9):78-79

第9篇

[关键词]乡镇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5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乡镇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验研究――以三水区西南街道健力宝中学为例”(课题批准号:2013ZJK0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福辉(1966―),男,广东佛山人,本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健力宝中学教师,中学一级;田元元(1983―),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健力宝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李升祥(1977―),男,广东佛山人,本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健力宝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纲要落实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把“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佛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要到2020年将佛山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学生的发展存在个性的差异。基础教育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与奋斗目标?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要想让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想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健力宝中学实际校情的需要

我校是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的一间普通乡镇初级中学,学生生源是在个别优质学校提前录取之后再按地段派位的,学生的起点较低,素质参差不齐。近四年,我校学生毕业后入读中职类学校的平均比率高达73.8%。

学校开展了《我很想规划未来,但不知道该如何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想但是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的学生占78.8%,而仅有8.2%的学生在面临重大问题时能果断做出决策。由此可见,学生自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不足,能力薄弱,急需外界加强教育与引导。为了帮助他们尽早了解职业常识,做好职业规划,确定未来的生活道路,我校开展了乡镇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验研究。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出现在 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运动主张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帮助个人建立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实现与个人才能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强调学校学生本位和工作本位的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被列入课程计划,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实施;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早,并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学前教育)就已经开始实施;第三,政府、社会、学校齐抓共管,多方形成合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在大学阶段,也被称为“就业指导”。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仅有少数几个省份和地区,如山东临沂、河北石家庄、贵州黔西南等开展了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究。

尽管这些地区已经展开了实践研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不系统。与大学、高职、中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比,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太过稚嫩,大多停留在简单的问卷调查或几个学科教学的课例上。除此之外,多数探究仅在某个年级,并未在三个年级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不全面。研究内容还较少涉及师资力量建设、教学对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实效性等方面。第三,不深入。我国对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多以“初探”为主,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如仅停留在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问题的层面上,而对具体应如何进行操作、如何进行课程设计等实践问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学术价值

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实施状况有很大差异。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比发展较慢,任务比较艰巨。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术界理论甚少,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学生探索职业发展兴趣,谋求人生发展方向,并促进其完整人格、提升生命价值的活动。初中教育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初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应用价值

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使其对各类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判断,初步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大的选择方向。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学生就能有效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迈向成功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在初中阶段通过与中职、高职院校合作,建立科研共同体,实行初、中、高联通互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同时还能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因此,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框架与实施策略

(一)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第一,乡镇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模式。通过搜集和借鉴已有的相关资料,研究和构建乡镇初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模式,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程序及操作策略。可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同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来制定可操作性的开展模式。

第二,影响初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针对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查找我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依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操作性定义,编制调查问卷,尝试从我校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对自我的定位及职业生涯规划设想与计划等方面展开调查。可结合各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编写不同的调查问卷,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深入了解影响初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身等各个方面的原因。

第三,设置乡镇初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活动课程,并研发相关的校本教材。学校每月安排8个课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每周开展2个课时的教育活动。校本教材的编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研发一套资源丰富、案例充足、符合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标准和教学要求的校本教材,对于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总结实践成果,探讨乡镇初中与中高职联通互动的初中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图1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二)具体实施策略

1.多方借力,创新模式

学校以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为契机,与中职高职院校形成“科研共同体”。通过邀请中职专业教师给初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职院校教授进行专业理论指导,结合“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模式,减少初中生心理上的迷茫,使他们意识到合适自己的人生路径,从而对升学或就业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激发他们的职业兴趣,引导他们做好相关的人生规划。通过让学生到中、高职院校及企业参观学习,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等方式,探索初中、中职、高职联通互动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2.分层实施,形成体系

七年级,利用班会课开展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生涯教育渗透到德育中;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教育讲座,参观中职学校或企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并制定和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档案。

八年级,建立“双师型导师制”社团。佛山市科研协作共同体单位派出专业教师对学校各方社团进行指导,这些教师既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知识辅导,又对对该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九年级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方面是学生毕业发展选择指导,引导学生对升普通中学还是升职业中学做出选择;另一方面借助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双师型”导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使学生侧重专业方向的规划,顺利完成中考志愿填报。

3.特色社团,提升活力

根据学校的实际校情,建立特色社团,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力。我校的社团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从中高职院校引进了“双师型”的导师,既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指导,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2)与广东省部分中高职院校形成科研共同体,每个社团均与相关职校的有关专业进行对接,学生毕业后可优先选择进入该校的该专业进行深造。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六个特色社团

例如,我校的影视传媒社团,是以“心灵相约”“微电影”两个小组为基础的社团。参加社团的学生经过辅导老师的培训,参与了我校广播剧“心灵相约”与“微电影”学生作品的制作。其中,“心灵相约”广播剧在学校每周二、周四早晨播出,“微电影”学生作品则在佛山电视台三水分台“童心向上”栏目播出。此外,我校的影视传媒社团还与职业学校的影视传媒专业进行了对接。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而实践是获得创新的唯一途径。创意实践社团的创立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为自己未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该社团由辅导教师向学生介绍发明创作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自己想出创意,动手操作,并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学生作品可择优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另外,该社团是与职业学校的物理与自动化专业对接的。

4.丰富课程,选择多样

当前,单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建立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努力提高它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给学生更多的自。

根据调查,我校有32.3%的学生选择了“了解自我,挖掘潜力”课程,有“科学规划学习与生活”课程需求的学生占22.6%,有“了解社会与职场”课程需求的学生占19.7%,有“升学规划”课程需求的学生约占15.5%,其他需求的学生占9.9%。丰富的课程体系将扩大学生的选择面,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队伍中来,从而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提升对未来生活的科学规划能力。

五、研究成果

以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数据库来源,检索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文献共2045篇,我们对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内容、角度、方法等,并对国内相关文献按调查分析、课程开发、学科渗透、实施路径四大方面作了简要综述,文献综述――《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发表在《课程教育研究》上。

参考美国《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南》(初中篇)以及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任卓毕业论文《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中的《初中职业生涯规划问卷》,对健力宝中学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整理成文――《乡镇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

“乡镇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验研究”课题作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强师工程项目之一顺利开题,邀请到了省、市、区、街道的相关教育专家前来指导。

分年级不同方式开展实验研究;组建了“影视传媒社团”“创意实践班”“3D工作室”“平面设计兴趣小组”“小小化学家”“形体健美班”六个“双师型导师制”社团,积极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相关社团;邀请各类人才来校讲座指导,组织学生参观各类职业学校和企业。

六、总结与展望

在乡镇初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学生的自我认识度较好,但他们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陌生,使得在乡镇初中开展此项教育需要更加个性化、系统化和长期化。学校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潜能,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其自我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卓.初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探索;实践

为了帮助大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笔者所在学校举办了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在为期2个多月的比赛中,全院11个系部的681名大学生参加比赛并提交职业规划作品。通过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日趋理性,让他们对自身、对职业、对未来有明确的认识,对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从实际出发分析个人现状、社会环境,合理设计,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我院大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现状调查分析

本次现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形式,分别在赛前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在赛后在参赛选手中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分发时候注意学生的学科分布。赛前随机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87份,有效问卷553份;赛后在参赛选手中发放问卷550份,实际回收538份,有效问卷515份。另外,本人在11个系部开展个别访谈共21人次。经过对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分析,我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具有的特点如下: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由于大赛的宣传组织到位,参与率达到了在校生人数的23%。大赛一开始就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纷纷前往咨询大赛的有关情况,踊跃报名参加。在随机问卷中,有43%的学生认为举办大赛非常有必要,49%的学生认为举办大赛有必要;有73%的学生表示会关注大赛,有61%的学生打算参加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接受调查的学生普遍对于学校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认同,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我校的大学生当中是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的。

2.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随机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位,有9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有91%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职业发展来说重要;大部分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内容,有82%的学生基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有81%的学生做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89%的学生认为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意义;有78%的学生认为自己今后需要继续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

3.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单一

经过统计,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选手多为大二和大三的高年级学生,大一的只有8名学生参加比赛。了解得知,我院在大学二年级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二大三的学生经过课堂学习,掌握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而大学一年级未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对参赛的大一学生的访谈中得知,他们是在高中的课堂上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在对参赛选手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是,64%的学生通过大学课堂学习,30%的学生通过中学课堂学习学习,4%的学生通过书本自学,2%的学生通过网上自学。可以说,绝大部

4.普遍参赛大学生期待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得到更大的锻炼和提高

参赛大学生给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意义充分认可的同时,也对大赛提出了较高的期待。在参赛选手调查问卷中,有93%的学生希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赛前应加强培训,在选择加强哪些方面的培训中,有41%的学生选择自我认识,37%的学生选择职业规划知识,20%的学生选择就业形势与政策和行业发展,2%的学生选择了其它方面;另外,100%的学生认为通过大赛可以提高职业能力、明确职业目标和更好地认识自我等。 转贴于

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的启发和思考

1.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维能力是主要目的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挥积极作用,就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规划能力。[1]在本次大赛中我们发现,大学生通过参加大赛,进一步了正确的就业观念,实践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但是,要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比赛和培训时间里面,使参赛的大学生能够迅速地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应该依靠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根据周围的环境和对自我的认识,经过不断思考和付诸行动来逐步提升的。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思维能力,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大学生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实践,在比赛中积累经验,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调整。

2.把课程教学与大赛有机结合是有效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主阵地,主要指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操作与方法等内容为主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学生参与课程和大赛有不同的体验,可以取得不同的收获,从目的性来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而在职业规划大赛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考与动手规划的能力为主;从过程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先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操作,而在职业规划大赛中,学生先是动手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递交作品后再经过指导和培训,进一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的能力,教授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及评估修正的方法;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应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检验能力、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把课程教学和大赛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深入全面的指导和培训,牢固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3.加强职业测评和指导培训是重要途径

职业测评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正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环境,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测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和性格等有所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扬长避短,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和职业选择,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学生能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就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力,主动发展和补充自己相应欠缺的能力,不断思考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提升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指导培训主要是针对于参赛大学生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作品过程中,主办方或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的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为主的指导和培训。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指导培训作用,首先,实行指导老师对参赛大学生全程性指导,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断得到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其次,合理安排比赛过程中的培训课程,不流于形式,一方面,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做好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把培训平台做成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加油站”和“维修站”;再次,充分利用社会与企业资源,请站在时代与市场前沿的专家讲授就业的形式与政策、岗位胜任能力要求等大学生鲜为人知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龚宇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1):13-15.

[2].时皓.基于岗位胜任特征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59

1 提高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和整体综合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有少数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多数学生有规划但是没有具体实施。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与成功之间的联系不大。调查发现有想法并且具体实施的学生成功的概论远远大于那些没有规划意识或有规划但是没有具体实施的学生。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掌握个人定位分析方法,可见学生缺少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正确评价自我,才能了解自身优劣势,才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规划意识,进而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规划并按照目标实施。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促使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学习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专业知识的精通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学时期是职业生涯中的准备阶段,因此大学生要合理利用这段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大学生还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提高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是要求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求基本的技能训练,在校大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学好专业知识,有效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为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在大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四年大学生活。依据萨帕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此时的大学生是在职业生涯探索和建立阶段,在这时期大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进而不断发展自己,通过学习知识和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规划。由此可见,大学生能否准确进行职业定位、能否提高职业能力,关系到将来的职业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应该按照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里的该阶段的特点一步一步分阶段地进行。同时教育设计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进行内容设计,同时还要注意它的难易程度,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逐渐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同时教育内容不能与实际需求脱轨,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笔者认为大一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职业的了解以及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让大学生了解自己专业将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就业状况,帮助学生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应该重点培养基本能力,帮助大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进而调整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应该把重点放在职业定向指导方面,由此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可以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参加一些招聘会,这样可以直接感受到就业市场的相关情况;大四应该把重点放在择业指导以及就业服务,教会学生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签约注意事项等就业技能。

3 提高职业规划课程授课效果,加强导师引导作用

学校通过设立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会如何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学校设置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认可度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课程缺乏实践性与互动性,因此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应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多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参与其中,在授课形式方面,可采用图片、文字、影音以及真人秀等多种授课艺术,以此来增强授课效果。例如视频教学,目前有很多电视节目是针对职场的,如《天生我才》和《职来职往》,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挑选一些视频让学生观看,同时根据选手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几个问题,让大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将来犯同样的错误,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习参加节目的选手的优势和思考专业人士给参赛选手提出的建议。

在开设课程的同时,要加强导师对学生进行特别指导,让学生的生涯规划更具科学性。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的,因此它是具有个性化的。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在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活中需要重点加强的薄弱环节,了解自己所欠技能,以及今后需要重点加强的能力。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建议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让大学生进一步看清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就业指导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对学生缺乏个性化指导,不能实现一对一咨询。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对职业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加强个性化的导师一对一专门辅导是很有必要的。这种指导可以从职业规划、专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寻找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尽己所能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

第12篇

(一)高职生核心能力内涵研究综述

1974年,德国梅腾斯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这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英国新职业主义思想的萌芽,英国各界加大对核心能力的研究。综观国外学者或机构对核心能力的定义,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行业的通用性能力,它是个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广泛迁移性和持续性等特点。

1999年,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了六种核心技能,即:交流(Communication)、数字应用(Application of Number)、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人合作(Working with Others)、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在2007年就专门制定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该标准中的核心关键能力共包含了八项内容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并对高职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界定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校高职生对将来职业生涯的一种展望,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①。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高职生在职业历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高职生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分析

高职生核心能力即高职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够运用到不同职业中的通用能力。因此高职生是否具备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是包含在高职生核心能力之中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所培养的高职生的相关能力则是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中的重要部分。

二、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实证――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管理系为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系于2009年首次选取了一个国商商务专业班级(共27名学生)作为试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从三个毕业班级按照同比例随机抽取了65名毕业生作为调查样本,其中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5份,问卷回收率为92.3%。其中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有效问卷数为18份。现分别就调查样本整体状况和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和另外两个未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班级毕业生效果对比进行分析。

(一)样本整体特征分析

在男女比例分布上,男生20名,占样本的36.36%,女生35名,占样本的63.64%。在生源地分布情况上,外地生源毕业生共30名,占样本的54.55,上海生25名,占样本45.45%。可见,生源分布外地生占比已过半数,且省部分布广泛,生源呈现多样性。在毕业生去向分析上,回原籍毕业生2名,占样本的3.63%,去其他地区的毕业生3名,占样本的5.45%;留沪毕业生50名,占样本的90.91%,其中外地生22名(占留沪毕业生的44%,占外地生的73.33%)。由此可见,整体来看,尤其是对外地生来说,留沪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体现了毕业生勇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锻炼、就业机会的就业观念。

(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效果评价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效果分析

现对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18份有效问卷数进行分析。

(1)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具体毕业去向

选择专升本的毕业生5名,占样本的27.78%;选择就业、已找到工作的毕业生7名,占样本的38.89%;选择打算就业、正在寻找工作的毕业生5名,占样本的27.78%;选择出国的毕业生1名,占样本的5.56%。可见,在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当中,72.23%的同学(包括专升本、实际就业和出国)已在毕业之际或者毕业前实现了顺利就业,27.78%的同学已有一定方向、正在积极努力寻找当中。

(2)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毕业去向满意度

5名选择非常满意、完全符合自己的设想,占27.78%;8名选择满意、大致符合自己的设想,占44.44%;4名选择一般、差强人意,占22.22%;1名选择不满意、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和设想,占5.56%。可见,在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当中,累计72.22%对自己的毕业去向表示满意。

(3)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短期发展规划明晰度

7名选择非常清楚,占38.89%;10名大致清楚,55.56%;1名不太清楚,占5.56%。可见,在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当中,累计95.44%的同学清楚自己未来1-3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方向。

(4)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分布

10名选择未来1-3年,占55.6%;6名选择未来3-5年,占33.3%;1名选择未来10年,5.6%;1名选择未来10年及以上,占5.6%。可见,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的规划阶段半数处在近期规划阶段,三分之一左右在中期规划阶段,有11.2%的毕业生处于长期规划阶段。

2.职业生涯规划效果对比分析

现对未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37份有效问卷数进行分析。

(1)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具体毕业去向

8名选择专升本,占21.6%;18名选择就业、已找到工作,占48.6%;9名选择打算就业、正在找工作,占24.3%;1名选择出国,占2.7%;1名选择其他,占2.7%。可见,在未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中,73%的同学(包括专升本、实际就业和出国)已在毕业之际或者毕业前实现了顺利就业,24.3%的同学已有一定方向、正在积极努力寻找当中。

(2)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毕业去向满意度

5名选择非常满意、完全符合自己的设想,占13.5%;21名选择满意、大致符合自己的设想,占56.8%;11名选择一般、差强人意,占29.7%。其中,对自己的毕业去向感到满意的累计占70.3%。

(3)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短期发展规划清晰度

5名选择了非常清楚,占13.5%;24名选择了大致清楚,占64.9%;7名选择了不太清楚,占18.9%;1名选择了完全不清楚,占2.7%。可见,累计78.4%的毕业生对自己未来1-3年的发展规划清楚,而累计21.6%的毕业生对自己未来1-3年的发展规划尚不清楚。

(4)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分布

14名选择了未来1-3年,占37.8%;16名选择未来3-5年,占43.2%;3名选择未来10年,占8.1%;2名选择10年及以上,占5.4%;2名选择没有规划过,占5.4%。可见,未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处于短期规划阶段的占37.8%,处于中期规划阶段的占43.2%,处于长期规划阶段的占13.5%,而未曾规划的占5.4%。

3.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相关结论

(1)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专升本率更高、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更谨慎

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就调查样本的调查结果而言,二者就业率基本持平,后者甚至较前者高0.77个百分点。但前者专升本率较后者较高,打算就业并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比例前者较后者较高。可见,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较没有参加过的同学对自我的规划在学历方面要求较高,在寻找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之际,选择也更谨慎。

(2)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毕业去向的满意度更高、与自我的长远发展更吻合

在毕业去向满意度方面,总体而言,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毕业去向的满意度相对较高,高1.92%;尤其在对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的毕业生中,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高14.28%;而对工作表示差强人意的毕业生中,前者较后者低7.48%。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就业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量方面,如毕业生对该去向的满意度及是否和自己长远规划与发展相吻合等,对毕业生的发展质量和长期发展的所发挥的作用更大。

(3)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短期规划清晰度更高

在短期规划的明晰度方面,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未来1-3年的发展规划基本清楚,比没有参加过的毕业生高17.04%;而对自己短期规划非常清楚的,前者比后者高25.39%,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较明显。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效果之一体现在较好地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近期发展规划,并将毕业生毕业之际的去向和未来的发展很好地联结起来。

(4)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排除了规划盲区、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处于短期规划阶段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分布阶段来看,前者全部调查对象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过思考,且相对集中在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虽然后者在中长期规划方面后者更加突出,但其规划内容的质量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可见,该系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在于为学生清扫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思考盲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处于短期规划阶段,这很可能是由于这些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思考更细致和具体有关。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的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建议

(一)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的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

高职生核心能力即高职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够运用到不同职业中的通用能力。因此高职生是否具备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是包含在高职生核心能力之中的。而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见,高职生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又可以分解为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自我规划和成长能力、自主决策能力、系统判断整合能力、目标分解能力等。

1.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

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是指面对职业生涯发展时面对外界环境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经济形势、行业信息等相关信息搜集、筛选及加工处理的能力。这种能力让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除了自身专业素养和技能以外,对职业环境有着更敏感和及时和相对准确的判断,以利于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相关判断和决策。从实践来看,该项能力培养对于高职生来说并不困难,因为高职生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环境和信息的开放性态度。

2.自我规划和提升能力

自我规划和提升能力是指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对环境的分析、判断,找出二者差距,并能够对自己进行发展规划和不断学习、提升进行不断缩小差距,朝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的能力。由于高职生相对于其它高等教育毕业生来说,在学历及理论知识层面等通知知识相对起点较低,而自我控制及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该项能力对于高职生来说尤其重要。

3.自主决策能力

自主决策能力是指高职生面对选择时能够基于对自身和环境的信息判断,自己能够合理制定目标,正确衡量自身价值和环境挑战,并进而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决策的能力。该项能力对于高职生来说也相当重要,高职生与其他层面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而言,其自主性和综合性发展相对较差。因此,对高职生的培养,其自主决定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4.系统判断整合能力

系统判断整合能力是指高职生在选择时能将自己的近期选择和长期选择、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综合考虑、系统判断整合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高职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避免只看眼前、断点发展、职业路径发展没有连续性等现象,使高职生增强发展的质量和自身满意度,并提升后续发展的加速度。

5.目标分解能力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见,具有良好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高职生对自己的短期规划大多比较清晰,这说明其目标的确定是切合可行并经过深思熟虑进而落实分解到可操作层面的。这对于高职生的自我规划和成长、系统判断整合能力都起着不可或缺保障作用。

(二)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相关建议

1.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构成及评价测评体系的开发与建立

高职院校应注重对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构成及相关的评价测评体系的开发与建立。明确高职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要素的构成及内涵,并不断探索直至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测评体系,以便在高职生在入学之初、培养过程中、培养结束后对其核心能力做出相关判断并有针对性地对高职生进行相关核心能力的培养。

2.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应逐步纳入、融入高职生整体培养计划中

高职生核心能力作为高职生除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另一项对自身职业发展起决定性能力,各高职院校更重视对其的培养,应将其应逐步纳入整体培养计划中,予以系统化的培养,在制度上、经费上等予以保证。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景再现、分组讨论、社会调研、主题汇报等“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加强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

3.增设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课程、社会实践等高职生核心能力提升项目、课程和活动

高职生核心能力除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开发获取,更重要的则是在广泛的涉猎和活动中潜移默化长期形成的能力。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讲,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核心能力的培养则更多地要依托于课外的相关素质拓展项目、课程和活动。

4.为每个高职生配置“一揽子”核心能力培养计划

在以上核心能力要素评价测评体系开发建立及逐步纳入高职生整体培养计划的基础之上,可为每个高职生按照其测评的不同结果及特点配置不同的核心能力提升项目、课程和活动,有针对性地对高职生核心能力进行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