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6:2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课堂安排不合理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
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
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多元方式教学策略灵活运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主要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和操作知识类,对基础知识课程来说,可以选择讲授法,同时配合图解法和提问法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影响。而对于操作知识类,则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研修圈子*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新一轮课改的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日渐凸显。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践行者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灵魂人物——信息技术教师则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笔者从社会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两个因素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压力,然后就如何减压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职业压力是指由于工作问题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诸如紧张、挫折、沮丧)的负面情绪体验。适度的职业压力对维系职业活动、完成职业目标是必要的,而压力过大会有很多消极影响。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即不稳定的情绪,不健全的人格;心理疾病增多,损害身心健康;消极行为增多,易冲动;教学态度消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及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减轻过度的职业压力,已经成为关系信息技术教师能否以健康的身心状态完成本职工作的迫切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分析
造成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过度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社会及学校、教师个人。
(一)社会及学校因素
1.知识更新加快。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速度加快,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时刻走在教育的前沿,不断学习各种技术手段和教育理念,更好地优化教学。
2.分配任务多,多重角色冲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nrcce.com ) 中的一个帖子形象地刻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状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时真有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我总在满课的同时还要经常熬夜为同事制作课件,如果电教员忙不过来也要承担录像的任务;老师们的计算机出了毛病,会风风火火地找我来修;机房的卫生要常打扫;学生的竞赛活动要加班辅导;老师们做课,有时要不厌其烦地讲解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时还要充当打字员……”
3.上级检查,达标评比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信息化水平为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每次检查,信息技术教师就开始更忙碌起来:检查教学设备,拟定、完善学校信息化方案,帮助公开课教师制作课件。所有这些都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极大的压力。
4.考评标准模糊,业绩难以量化。
其他教师的考评都有明确的标准,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考评标准并未完善,加之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本身就不明确,人们对哪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本职工作并未搞清楚。信息技术教师的业绩难以量化,是困惑他们的主要问题之一。
5.课堂混乱。
信息技术课堂中常存在下列现象:学生玩游戏、聊qq,却不喜欢听课;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且配置低、故障率高,影响使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引起 “混乱”——辩论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小组协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完成所有任务,其他人无事可做或惹是生非;学生对互评、自评敷衍了事。这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的一部分“问题”,还有一些始料未及的突况。
(二)个人因素
1.专业职能不过关。
专业职能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就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研究能力、课程整合能力、驾驭信息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如此多的知识能力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掌握,使他们常处在紧张的状态,知识能力不能面面俱到。
2.自我并不认同该学科,感到课程前景暗淡。
由于来自社会学校的外在影响,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产生怀疑,感到课程前景暗淡,似乎自己并不认同该学科,这样在工作中自然没有积极性,不会取得某些成就,进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
3.对工作本身缺乏兴趣。
兴趣是做好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甚至对教书缺乏兴趣。考评的时候不能有很好的成绩,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很多时候心情沮丧。
二、减轻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的建议
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产生压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压力的缓解也需要社会、学校及个人共同努力解决。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调整,从多渠道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其限制性,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建立合理适度的专业化期望;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知能,完善自己素质。
(二)人际关系良好,并促成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与其他学科教师和睦相处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与本学科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并未建立,各信息技术教师要多交流,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并从有经验的同行那里得到支持和鼓励。
(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身的定位明确。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是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把课教好,此外还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但推进信息化绝不能仅靠信息技术教师,还有赖于所有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可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独立完成课件。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集中精力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做出些成绩,赢得认可。
(四)建立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评标准。
由于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信息技术教师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人员,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规范及考评标准,使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得到公平的量化。
(五)在欠发达地区,学校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师应多加理解认同和支持。
经常听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家长的抱怨:“没开信息技术课,孩子就不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好像是信息技术课的错,所以会对信息技术教师“深恶痛绝之”。凡事过犹不及。上网聊天是交流获取信息的手段,初识电脑学生很容易对这些新鲜玩意感兴趣,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等的虚幻世界。信息技术教师应多向学生强调计算机的实用方便性,引导学生关注游戏背后的技术,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明白与其沉迷于别人的游戏,不如自己开发更有乐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还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信息技术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信息素养高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3] 陈红,黄宇星.小议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5).
[4] 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金向丽,林刚.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j].江西教育,2003,(5).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侧重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关途径,即借鉴叙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博客和网络教育论坛积极开展网络教研。
一、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川。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各种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再是无知者,渊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权威地位以及话语权的资本。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第一次弱化了教师在传统教育意义上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功能。平等对话、多向交流逐渐成为教学常态。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并且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与开发,把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自身的最新研究过程与成果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整合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识以及自己经过长期的学科训练而形成的方法,并且能借助信息技术去指导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处理与加工,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具有很高智慧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甚至是学生成才的设计者。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实现。这又会激励教师更自觉、更主动地投人教育事业。这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组织的、系统培训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教师谋求自主培养、自主发展在当前来说会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当然对于不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在开始时会是艰难的,但就像计算机不是全学会了才能开始操作使用,而是往往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一样,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适合走“做中学”之路的,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渐提高信息素养。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并自主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小学教师比较广泛采用的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是两种非常强调反思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教研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目前高校教师如果能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网络教研密切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必将非常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发展。
1.两种教学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法指教师通过记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况、教学事件来反思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博客)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合作研究,提出和解决教育问题;第三,以叙事研究的方式表达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公开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都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在网络教研中可采用的技术形式
(1)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可以作为开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电子记录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有详有略地自主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并进行教学反思。和传统纸质记录本相比高校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教育博客中的内容,比如增添、更新、分类、保存、备份、共享等。另外,教育博客依托网络技术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也是传统纸质记录本望尘莫及的,可以很方便地与他人或群体开展合作研究。
(2)网络教育论坛。网络教育论坛可以帮助教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话题、专题,及时地展开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活动以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目前网络教育论坛形式非常多样,比如有的以独立主题出现,有的分布在综合类教育网站中或在具体学科网络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中,有的由个人自发主持,有的由官方组织机构主持,等等。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育论坛参与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参与论坛的创立,成为论坛主持人。
此外,聊天室和QQ群也可有效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的主要优势
(1)网络教研能更好地突破时空的限制。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进行教学研究。这种自由性、自主性对高校教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容易持续激发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及其全方位应用,不仅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教师办公效率,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目前,从我国西部地区情况来看,教育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观念陈旧滞后,难以发挥教育作用。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实现校园信息化,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匮乏,信息素养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有些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只注重硬件建设,不注重综合应用,更谈不上信息化建设中的理论水平及技术水平。
硬件配备失调,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在我国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计算机普及率低,网络设施不健全,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西部地区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据调查,相对而言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均存在学校人数多,计算机数量少的现象。
信息技术欠缺,整合力度明显薄弱。校园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学校应建立基于ODBC数据源接口的网络办公系统,整合网络资源,最大力度实现校园无纸化办公。应根据现实使用需求,给用户分配级别权限,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使用权限,这样更方便学校各部门进行不同级别的管理与维护,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为各个部门日常办公、通知、文件学习、WEB信息、信息传递等服务。
信息资源匮乏,没有建立完善的资源库。好多学校在平时积累了一批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素材库和社会急需的网络课程与教学课件。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资源库的整合不够完善。其二是资源的可用性较差。其三是资源的更新较慢。其四是缺乏成功的资源。
二、学校应建立基于web的校园管理系统
鉴于以上认识,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尝试应用创新的方式构建基于Web的学校管理系统,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以此整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一线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促进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下面对学校管理系统做以简要介绍:1、教务管理模块。教务管理模块应根据本校实际,建设适合于本校的教务管理模块,应有较强的拓展功能,主要完成学校教务处事务管理工作。2、学生学籍管理模块。学生学籍管理模块主要应由新生入学、学生基本信息、内在外学生信息管理、毕业生信息等功能组成,同时也应有较强的拓展性。3、学生成绩管理模块。学生成绩管理模块的建设应对当前学期全校所有班级的每次考试的各科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快速获得标准统计和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标准差和分数段统计等分析统计数据。主要有任课教师单科成绩管理:即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当前学期各次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管理,还可以做到由平时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通过给定的比例计算出学期总评成绩,并获得学生的成绩曲线。4、教工管理模块。教工管理模块建设应包括教工基本信息管理:教工的基本信息、个人简历、家庭情况、奖惩纪录、任职情况、业务活动、文章发表情况、业务进修情况、先进事迹以及工资信息管理。教工基本信息查询、统计:按姓名、性别、工作部门、民族、职务、婚姻状况等信息对教工信息进行查询统计;按部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学历、政治面貌等不同标准对全校的教职员工进行查询统计。5、校园资产管理模块。校园资产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一是固定资产管理,主要内容有校园固定资产的登记、折旧、报废、遗失等标准固定资产报表管理。二是实验设备管理。主要按照部门、年级组、科目等信息对实验设备进行登记、折旧、报废、遗失等管理。6、校长查询模块。校长查询模块主要包括教工信息查询、综合测评、学生学籍信息查询、学生基本信息、成绩、奖惩等情况进行综合统计查询,同时还应包括对学校固定资产、实验设备等校产进行综合统计查询。7、图书管理模块。图书管理模块应包括图书入出登记库、借阅管理、图书查询、编目管理、读者管理等功能8、学生家长查询模块。学生家长查询模块应具有学生基本信息、学生成绩、学生在校情况、学生荣誉、学生职务等信息的查询功能。9、资源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建设中的教育资源不仅要有教学素材,还要有一些教学辅助网络程序;不仅要有纯教学资料,还要有教学课件、教案、试题、教育论文和电子图书等;不仅要有文字、图片等普通的静态资源,还要有视频、音频、动画等实时播放的动态资源。资源库中如果积累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就可以极大地方便教师和学生选择合适形式的资源为教学和学习服务。10、校园信息模块。校园信息模块主要有校内新闻、行政办公通知信息、教学信息、课外活动信息等功能。11、系统维护模块。通过以上模块的建设,整理并且规范了学校日常工作包括的大多数主要事务,实现了学校日常办公、教学和科研管理及家校互动平台的需要。考虑到学校日常工作需要的方便、快捷性,学校管理系统工作流程也与之要基本相似,并且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到系统的扩展性,为在职教师提供系统拓展功能,并根据学校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以更方便的窗口面向学校。
在开发学校管理系统时,要根据学校情况,结合实际,对系统数据库的主要存储过程、系统的数据库创建,以及数据库的连接等进行设计,在数据库操作上要使用存储过程实现对数据的安全操作,要将安全控制集中到主页面去处理,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安全定制,在用户角色的分配管理上,操作任务权限应明确。
总之,学校信息化建设是―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在校园信息建设过程中,校园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困为它可以大大节约教师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校的发展。
【作者单位: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小学 甘肃】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学习和领悟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抓热点,努力推进课程改革。
1、继续进行"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的研究与实验。
(1)学习阶段。
A、外出学习。组织有关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培训及学科培训,并在回校
后作幅射培训。
B、组织学习。组织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对课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C、教师自学。学习各课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解读、新的教学参考、教学杂志上
的有关文章,进一步明确课改精神。本学期每位教师完成理论摘记10张。
(2)活动阶段。
A、热点问题研讨。每位教师寻找一个热点小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可以是一个典型案例、一项经验总结、一种成功做法、一次难忘经历、一种典型现象等,以周记的形式加以撰写,学校将组织人员进行批阅,对于优秀的文章将组织交流,并推荐发表。
B、课堂教学展示。学校每位教师都要上校级研究课。(详见学校教研活动要求)
(3)总结阶段。总结我校一年来的课改工作。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综合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
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
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
康活动等等。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力求形成一个系列。
(二)抓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1)教研组。
A、有计划:组长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组、本学科的特点,制订教研活动
计划。
B、有数量:每两周组织一次活动。
C、有质量:以课改研究为重点内容,依托课堂教学,每次活动有中心议题,有
主讲老师,大家有收获。
(2)备课组。
A、备教学方法。如同一内容的不同教法,不同课型的不同教法,某种课型的典
型教法。
B、备作业设计。精心设计作业练习,备课组内作业相对统一,压缩死记硬背知
识,增加综合能力检测内容,实施弹性作业。
C、备命题测试。加强命题研究,努力吃透课标、教材精神,编印质量较高的测
试卷。
为了便于检查,每次活动时请各组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2、抓学生作业质量。
学生作业,一方面反映了老师的教学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此,要求老师作业布置精当,批改及时、认真,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低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初步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错了能订正。中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做完后,自己检查。⑤错了能及时订正。高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做完后,自己检查。⑤错了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订正。
3、抓学生基本能力的形成。
(1)写字能力。
每天安排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写字时间,有老师作指导,努力使学生的字写得"入规、入轨、入体"。
(2)阅读能力。
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利用好学校图书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前2分钟朗读古诗文继续进行。
(3)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让他们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本学期可以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②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③口语交际教学应避免的几种倾响。
(4)数学探索与应用能力
订好、用好《小学生数学报》,在上课时及作业布置中进行适当的渗透。因材施教,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让他们掌握书上的加量题及其它有一定难度的思维训练题。
(5)应用题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特别重视直觉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英语综合能力。
加强英语的双基训练,高质量地完成英语练习册。重视英语词汇教学,举行三、四、五、六年级百词竞赛。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练习。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加强学习习惯、毅力的培养。
(三)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1、抓名优教师的培养,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加强校内青蓝结对教师和参加名师工程教师的管理,加强梯队建设,对已取得各项称号的教师要提高层次,确定名单,落实目标责任。
2、校本培训与横向交流学习相结合,定期选派教师赴结对子学校培训,继续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机会,但要注重实效,返校后要交流幅射。
3、对照新课标继续开展教研活动,让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在每个教师身上,实践在每一节课堂上。争取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创出佳绩。
4、着力于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做好三年达标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与考核工作,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新教师基本功训练和竞赛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启动新一轮基本功训练。
三、每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一月份:
1、 全体教师“七认真”随机检查
2、 教学质量随机抽测
3、 迎接教育局随机专题调研
4、 “走进新课程”系列研讨活动
九月份:
1、 举行开学典礼,明确新学期目标,正常教学秩序
2、 各科制定教学及进度计划,各教研组制定工作计划
3、 分别召开办公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各条线会议
4、 期初教学“七认真”检查
5、 组织沙洲片99届语文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
6、 庆祝第十九个教师节。
7、 组织参加张家港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8、 召开一年级学生家长会。
9、 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五届“国际和平周”全国中小学(江苏赛区)“金钥匙”科技竞赛初赛活动。
10、 组织教师参加市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评优活动(5年以内)。
11、 组织教师参加市新教材师资培训。
十月份:
1、 庆祝国庆、少先队建队54周年。
2、 组织教师参加市科学探究评优课活动。
3、 参加市组织的艺术课课件比赛及艺术课评优课。
4、 参加市中小学篮球比赛。
5、 技教育论文评比
6、 组织教坛新秀上示范课活动。
7、 对学生进行法治、交通安全知识讲座。
8、 组织教师外出听课活动。
十一月份:
1、 参加市二年级学生铅笔字比赛。
2、 对教学质量进行期中抽测。
3、 参加市中小学乒乓球赛
4、 组织语文青年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
5、 部分村校举办素质教育现场会。
6、 组织教师参加市小学语文论文、案例评比活动。
7、 组织教师参加科学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8、 组织学生参加市“伴我成长双语作文”比赛。
9、 市英语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下)朗读选拔赛。
10、英语教师听说读写基本功竞赛。
11、市中小学优秀体育论文评比。
十二月份:
1、 举办乐余中心小学第四届读书节活动。
2、 组织召开全镇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3、 组织教师参加全镇“小论文”评比活动,编印素质教育论文集等。
4、 组织学生参加冬季三项比赛。
5、 进行学生英语4会单词达标活动。
6、 初拟学生评语。
一月份:
1、 庆祝元旦
2、 期末复习考试,质量分析。
3、 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
4、 结算代办费、做好校产登记管理工作。
5、 进行教师业务考核,兑现岗位考核奖。
6、 部署师生寒假生活。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中国 北京 100015)
【摘 要】本文提出了基于真实语境的学生中心论教学模式。通过对传统虚拟语境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四个“构建”为外语教学切入点,结合高等职业外语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了操作性更强的,以学生中心论为基础的真实语境辅助式教学环境。通过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课程改革和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真实语境;环境构建;模式转变;教学策略
第二外语教学的实质是完成知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高职外语教学更是将重心着眼于创新式学习和实践运用能力。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受到新时期学习理念的冲击,传统的英语学习表现出“费时低效”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外语教学重视知识积累,不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现象。这些问题均揭示我国外语教学明显滞后形式的要求,不能满足现时代对人才“学会生存”和“适用生存”的基本需求。
传统的外语教学采用虚拟语境教学方式,即以教师已有教学经验为出发点,由教师虚拟出教学情境完成教学过程[1]。较于传统的虚拟语境教学模式,真实语境教学是指外语教学必须从自然环境中开始,以特定、真实的场合语言交际为知识互动点,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实现现实问题的解决。这种转变,既是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市场人才的要求。
1 传统外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总结
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为我国第二外语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活动进程和结构形式的稳定展开。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学习费时低效。外语教学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大城市学校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阶段,尽管学习时间长达十几年,但学习效果上却并不令人满意,“哑巴英语”的现象并不少见。1)重语法,轻交流。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主谓宾语法结构的学习,对语句结构的分析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但对语言的交流能力培养关注度较低,忽视了外语的基本功能;理论对教学实践过程指导可操作性差[2];2)外语教学的理论体系近乎完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二语习得理论已相当完善,但实际教学情况与理论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研究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有限。
从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总结传统外语教学,其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外语教学模式以粗放型为主,精细型教学为辅。现阶段的外语教学虽然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而言仍处于相对粗放化的教育模式,具体表现为材、学方法、统一评价形式等方面。众所周知,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者外语的应用,但学习者今后接触的应用领域多样,为达到培养研究+实用型的“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甚至要求多元融合性。单纯的课堂环境远不能满足知识体系的构建、累积和拓展的需求。因此,在利用网络环境多渠道多维度的接受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动态认知,实现外语专业理论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习者还需对接收的刺激信息与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自我理解,通过具体化和抽象化、接收和批判的反复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再简单的将外语教学作为一个知识信息的传递和储存的过程,而是实现对已有知识信息的二次加工,完成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升华,以便获取与现有图式结构类型契合度更高的范型。教学过程应加大学生个体的重视程度,通过总结学生不同态度、性格等情感因素,建立“学生情感档案”,根据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形式,如对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的学生,首先坚决杜绝嘲讽、打击性语言的出现,教师需通过改善课堂氛围,利用幽默小故事等措施缓解这类学生的心理戒备和不安全感,打破其心理屏障,利用小物品的奖励机制来提升其外语学习信心,这也是作为学习的最基本前提。对于心理状态积极的学生,教师在保证高质量的信息流交流的过程同时,鼓励其发挥互助活动的形式,增加其团队学习的意识[3]。
精细型外语教学是将关注度细化到学生的单一个体,根据个体的反馈信息调整相应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由传统的粗放型教学向精细化教学过渡,外语学习以应试型学习为主,应用型学习为辅。现阶段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评价体系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这种机制迫使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指向一切以提高外语成绩为准。这种应试型学习造成外语学习不以人与人交流为目的,而以考题准确度为基础,严重偏离的语言学习的出发点。这种缺乏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导致“哑巴英语”、“中式英语”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要转变这种情况,必须实现应试型学习向应用型学习过渡。应用型学习是突出“主动性”要求,利用情境教学等途径,实现发现式学习,建立以语言能力为核心,以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创新能力为动力的多角度研究性学习。作为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型教学过程中,需建立“确立语句信息--设定真实应用环境--培养交流能力—纠正应用错误”的学习模式。教师对传授的语句基本信息首先进行准确的解释,如“excuse me”和“sorry”的基本词义进行讲解阐述,随后通过设定国外旅游问路的应用环境进行实际交流训练,对于误用两个单词会引起的母语国家人们误会的后果教师的反馈纠正必须明确清晰,有条理、有重心的反馈这种错误的具体信息,这种通过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生错误带来的反思远比仅通过试卷上的错误符号对学生的印象深刻,即实现从而实现由传统的应试型教学向“教”为“用”,“学”为“说”的应用型教学跨越。
学习评价以客观性考试为主,主观性考试为辅。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机制促进教学的发展。传统的评价机制是以规定时间、试题和答案取得的成绩作为学习成果好坏的标准。这种客观性考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外语掌握程度,包含了一些列陈述清楚、回答迅速的正确考题。但由于客观性考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学习者可预先预计考试方式从而增加经验,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但客观性考试无法测量学习者的书面或口头表达能力,这正是我国外语教学所急需加强的方面。主观性考试是通过口语表达、论文阐释的评估途径完成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口语表达是注重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的评价体系,学生能够自由交谈,所谈及的能足以代表他在多数场合的讲话能力,相应评估方法可采用口语录音形式,教师在口语考试结束后,通过回放考试录音完成相应评估。布置开放性论文题目作为书面表达的测试方法,采用复式评分形式,通过增加提示句和评卷员的数量来提升评估结果的可靠性。通过以上形式的主观性考试机制,实现外语教学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培养出的学生也更符合社会需求。
2 真实语境的外语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体现教学者的“决定性”,过度强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定权”完全置于教师,学生的地位弱化处理。由于“权力”的过度膨胀,受约束限制最小化,教师对自身教学质量要求的降低,最终导致教学模式的简单、粗暴化,“填鸭式”教学畸形教育模式的出现也不足为奇。
2.1 构建真实的语言文化背景
英语作为不同文化学习交流的工具,其定位决定了必须以真实的语言文化背景为基础。外语教学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干扰是交流主体的文化背景差异,体现在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语言干扰,学习者在接收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无意识的按照已有的文化准则和语言格式指导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这种由表层文化迁移和深层文化迁移形成的“跨文化语言失误”引起的理解和接收出现偏差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的沟通是不利的。因此,外语的教学必须加强感知目标语言的语言文化知识,加深对目标语言的文学和文化现象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搜集相关电子信息(原声电影、历史音像、报纸、讲话等),可以通过对收集的资料整理分类,将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类型和原因总结提炼,归纳出不同的文化定义、范畴和差异的具体表现,了解在礼貌用语、用餐礼仪等基础文化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外语学习提供一个完成的、真实的语言文化背景。通过这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准确定位,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完成指向性和持续性。
2.2 构建真实的情境教学课堂
任何外语教学的基础都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即教学的出发点必须是学生客观的、真实的需求。外语教学应积极实现互动式教学,根据教材中的情景,真实再现于课堂并创造新的环境,并设置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将教学的最终目的由完成教学任务向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一切以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包括学生探索、协作和教师指导导等行为活动都均服务于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完成和深化。实现教学从自然环境中开始,以特定场合语言交际的特征点为知识互动点,通过课堂教学的途径实现现实问题的解决。如通过假设学生会主席竞选活动来教授“what is your opinion?”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培养、锻炼他们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通过这种真实学习问题情境的构建,不仅顺利完成课程关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要求,而且也能促进学习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提出新的、真实度更高的问题,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过程。
2.3 构建切实可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外语教学在理论上近乎完美,但与之相对应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完善学习过程中的相应学习资源,包括①建立校园外语学习网络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集中和共享;②设立外语情景实验课堂,使之成为具备真实性、多样性的外语学习的演习场;③丰富教师的英语教学技巧,提升教师理论水平。通过这种将学习资源和工具由以教师为本的模式过渡到以学生为本的模式,教师仅作为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提供作为学生多种可选择、可满足学习需求途径的一种方案,由学生根据个人差异选择最优方案。
2.4 构建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试行)》规定,外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科规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管理、教学效果5个一级指标,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种。通过包括四六级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等改革,更准确的检测学生英语能力,但由于受应试考试制约,考试成绩的附加价值不断增大。根据评价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考试与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体现以听为前提,以说为重点的评估体制。在现有考试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强化“菜单式”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①改革现有外语教材,开放教材选择范围,增加以国外具有权威性的英语报刊、期刊和学术刊物为课堂教材;②增加情境口语考试,如采用辩论会、外语面试等形式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成绩基数;③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阐述不同的学术观点。
3 展望
高等职业教育异于其他高等教育模式在于其突出实用型、专业型人才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是新时代外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对“成长型人才”需求大趋势的要求,也是正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模式僵化而提出的创新举措。其是响应教育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因此,坚持建构主义学习论从学习主体改革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外语教学的种种弊端和不足,提出人性化的完成外语教学过程的信息加工过程,根据学习者自身能力的差异自主学习,完成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是知识的体系化和情境化的一种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蒋波.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37-38.
[2]王旅,余杨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剖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13-15.
[3]张琳.建构主义理论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43+61.
[4]杨新侠.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5]赵媛媛.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及实验[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