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一年级地理知识点

初一年级地理知识点

时间:2022-11-24 12:40: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年级地理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一年级地理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地理的兴趣 能力 价值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永远无法结题艺术探究活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构建一堂优质高效的好课,就需要在教法学法等探究中倾注大量的心血。要怎么教才能把初中地理教好呢?

1.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要着重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遇到难题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地理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才会对地理产生兴趣。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认真学习钻研《地理课程标准》,把握命题方向,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复习重点。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3.在课堂上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充分运用图式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由于文字表述的局限性,有些地理知识,如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等,必须借助于图像来表示;学好地理,关键是学会读图,通过图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一年级就要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试卷中读图题一直"领衔主演",综合题则无图不考。 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究活动,加强读图训练,而且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图,从而培养读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读图、填图训练,并做到精讲多练。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3.1 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3.2 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3 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落实好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注重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同时尽量创设情景,融基础知识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状表明,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育改革在日趋深化,这种更新和深化已深入到地理教学课堂。在调研和听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其原因在于:第一,实行参与式教学有助于使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在地理课上"多说说",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地理模型制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有选择地制作地理实物模型,使学生在"学与做"中学地理。例如,有意识地制作一些地理实物模型,如地球仪、等高线、省级政区拼图游戏等,促进学生的地理感知,并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参与模型制作,动手又动脑。(2)设疑问答。教师通过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5.加强应考辅导,教学生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目前考生存在问题有:

区域定位不准确,区域知识掌握不扎实特别是国家区域。

重要知识内容没有落实在地图上,读图、识图能力差。

基本概念不清、基本知识记忆不准确。

知识迁移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欠缺,不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文字表达能力差、答题不简洁、不完全。

应考经验和能力欠缺,不认真审题。

审题和解题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来解决,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练习和讲评试题中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训练和指导。多年的期末考已形成一定的固定形式,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题型解答指导,让学生熟悉考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答题失分较重原因往往是:未读懂题意,没有充分提取有效信息;空间定位不准;粗心,审题不慎;因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一是要精选一些仿真试题,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准确表述信息的能力;二是要精选过去有代表性的试题,从其答案中理解答题思路,提高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让学生养成做题时先审清题意,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再组织答案的习惯。

总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只有抛弃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使课堂教学回归到"培养人"这一本质,初中地理教学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于优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缺少,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非常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即是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地理科的好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决。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证了地球的自转;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实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

  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4、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5、培养外展思维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学的感悟还在于举一反三。地理课本的知识内容与一些时事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可用性的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就可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延伸至开发大西北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讨论研究开发西北地区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6、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设计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观星,面对满天繁星,细听星座的动人传说,通过高倍放大望远镜观察月亮上的环形山,学生的兴致未曾如此高涨过。虽然,对于星座的知识,他们不一定会懂,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被激发起来。

  7、动手制作效果更佳。

  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南方的水稻土、红壤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标本并进行观察记录,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8、让学生设计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学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本来很有趣的知识内容却被课本讲述得非常枯燥,此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文字资料,进行自己设计的演示,效果也不错。如讲到旅游时,课本的风光图片非常有限,文字内容太过严肃,会做成学生感到难记的现象,这时可由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来讲述祖国河山壮丽的风光和旅游名胜分布的位置(可联系交通中铁路的分布),又或者让他们制作相关内容的手抄报,以及风光照片进行演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知识。又如讲述广州地区“三年一中变”的成果,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编辑,进行演示性讲解,教学效果比老师讲授好得多。

  9、增强学生的阅读机会,让他们学会发问、懂得看书、学会查找资料,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读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如《少年科学》、《世界奇观》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课外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悟性。

  要“悟”关键在于教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地理知识之间带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规律性,学习上要悟,则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懂得知识间一般的联系,引导他们去发掘课本上的知识,不要包办一切。如在区域地理中,气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响,气候和地形等又决定了区域的自然特征,而经济特征、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交通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综合法),为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好像讲述青藏地区的特点时,由于前面已讲述了多个区域特点,学生已大概掌握了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此时,就不应再由教师讲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几个提纲式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解决,再由教师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设立一个地理主题,让学生按小组收集资料进行讲解,效果也好。

  关于优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上、下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二册;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历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以及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4。教师要用现有了课件资源和课堂背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要求及时效率和长效效率相结合。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学期的高三复习分为两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选修二相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以自然地理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

  教学任务: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复习。

  目标要求: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落实,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关于优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情况分析:本学期担任初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面对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好教学的切入点,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学期教材为湘教版新教材,其内容同以前相比教淡化了具体知识,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就好上了。如果我们不认真去挖掘,将失去课改的意义,所以要用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中不断提高。

  二、教学目标:按照大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学校、年级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用多种方式和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提高,同时传授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由“我要学”向“我会学”和“我乐学”深入,构建综合素质的形成。

  三、采取措施:

  1、抓好常规教学,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并及时进行反思,形成文字。

  2、倾听学生意见,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6、利用网络获取多方面教学素材,充实课堂内容。

第3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考复习;复习效率

一、一堂中考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在一次九年级的听课中,该老师上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的中考复习课。其教学设计框架如下:

首先,用投影展示复习目标:

(1)中国的环境亮起黄牌意味着什么呢?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3)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有哪些?

(4)我国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后果?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在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即知识点的基础上集中背诵约10分钟。然后教师抽查了2个学生回答问题。

接下来,教师展示了一题往年的中考题,要求学生运用刚才背诵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最后教师下发一小张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完成了反馈。

这节课从“展示目标―整理知识―知识运用―反馈练习”的设计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把握也比较到位。教师没有花很多时间在讲解,重视学生的学与练,应该说基本能够达到本节课的复习要求。

下课后问学生:“通过这节课复习,你们觉得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点了吗?”学生的回答是:“基本掌握了,不过不掌握也没有关系,反正考前背出来就好了。”

该类型的复习课是老师经常运用的,而且是觉得非常有效果的复习课。但如果按照学生讲的“反正考前背出来就好了”,那么说明这堂课其实上不上都是没有关系的?说明我们的复习方法还有待改进。我认为我们的复习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归纳如下:

(一)重“复”轻“习”

“复”在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理解为重复学习,梳理知识点。“习”注重的是一种习得、习会――掌握怎样的方法,养成怎样的习惯,形成怎样的观点,而这才是学习的精髓之所在。复习就是既要落实基础,更要提升能力。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话说明了掌握基本知识点对于中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性,为此,部分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落实基础,采取“扫大街”的办法,根据考纲和教材,对涉及的知识点逐一罗列加以落实。有的时候,中考复习课特别是第一轮的复习往往变成讲解――记忆――检查――反馈的模式周而复始的进行。此做法的效果可能比较好,至少短期效果较好。

但是,这样的复习如同炒冷饭,好像是压缩版的新课。更为重要的是此种方法忽略了复习的另一个要义,即通过复习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观点。这可能就是老师经常感叹几乎所有的知识点上课都讲过了,背过了,竟然还考不出来的原因吧。

(二)重“点”轻“网”

如果说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拥有的“砖头”,那么整个知识体系就是造好房子的框架结构,那是一张“网”,构建好一张结构完整的网是造好房子的大前提,光有砖头是造不好房子的。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新授课的重复,而是要打破原有教材课题顺序,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如前文提到的方法复习,短期复习效果可能比较好,但如果题目更综合,知识运用要求提高,学生往往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因为这样的复习是无系统性,只是一个个知识点的孤立积累。以《中国的环境问题》为例,内容涉及初一年级的地理知识和初三年级《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等内容。而且考试时往往是以某个区域为背景材料,比如我国的北方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所以在复习时老师必须要领着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只有对教材加以整合处理,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使复习更上一个层次。

(三)重“练”轻“悟”

网上有句话这样形容学习的残酷性,“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套用这句话,改为“只要做不死,就往死里做”,也许就是当前部分老师的题海战术特点,广种薄收,学生累死,复习效果不佳。

复习期间的适当练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练习可以反馈复习状况,弥补知识漏洞。但如果只是为了练习而练习,不注重方法的指导,如对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对例题中演示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练习效果就会打折。在复习阶段,学生复习的内容很多,复习资料很多,有的学生如坠云海,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特别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强指导。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发现、领悟一些学科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让练习起到应有的作用。

鉴于复习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我所在备课组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复习课效率。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本文界定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广义的知识体系图,是指在教学中用来阐述知识的结构、形成规律和过程的知识体系图,涵盖了现代教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知识结构图、流程图、树形图、鱼骨图等思维模式图。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仅仅知道“是什么”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如何用”、“为什么”。结构性知识有助于促进已有知识的运用,结构性知识能够将陈述性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对此种关系的理解。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工具,直观形象地表现了由事实、概念、命题以及原理构成的知识。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增强使用者的思维广度和清晰度,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它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一把金钥匙。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复习效率的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强化方法、提高能力”,进入到中考复习阶段,复习范围更广,内容更多,就更需要加强方法上的指导。

(一)树形结构图――整合知识,整体建构

《历史与社会》教材包含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在复习阶段,整合教材内容,提高复习效率是必需的选择。

以前文提到的《中国的环境问题》为例,该课涉及以下几块内容:九年级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七年级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和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内容。如果能将以上内容加以整合,从整体上加以建构,以中国地理分区为载体,整合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突出区域性和综合性。采取“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的主干知识,也突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按部就班从七年级复习到九年级,将会大大节省时间,而且提高复习效率。

根据笔者的实践,在一轮复习阶段,运用树形图的方式,让学生从整体上再次回顾“区域地理”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为该知识树涵盖了范围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理思维四大方面,这样就能够比较有效的将各块知识点加以整合。(如图1)

图1

(二)鱼骨图――典例导行,导图解析

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例题,尤其是往年的中考题,既可以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也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在《中国的环境问题》的复习中,如果环境问题作为一个考点,肯定不会为考环境问题而单独设置一个问题的,其考查的其实是“人地关系” (如图2)。因此,在复习中不能将区域地理和我们面临的挑战单独分开。如何选择好题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选择往年的中考题或者稍加改造即可。

例:读中国局部区域图(图3)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的A区域是有着“塞 上江南”之称的 (填地形区名称),是我国有名的 农业区(农业特色)。近年来,该地因地制宜种植葡萄、枸杞,简述其发展该特色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温带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简述其原因。

该题就是一题稍加改动的中考题,内容既涉及七年级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第一课《北方地区》,又有九年级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第二题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为此,笔者采用的“鱼骨图”(图4)法加以突破。

图4

上图是原因型鱼骨图,该图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作为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总体上还是偏少的,要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原因型鱼骨图就比较好的帮助学生整理、分析问题,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生态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而且知道了“水土流失”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解决了“为什么”之后,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分析“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列出答案,加以识记和运用。笔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的是一种对策性鱼骨图(图5),回答“怎么办”,即怎么解决或改善、提高的问题。

图5

对策性鱼骨图可以帮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四、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处理好“图”与“思”的关系

思维导图,形在 “图”,意在“思”。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学习的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应该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

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画出“导图”,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开想像,边思考边“涂鸦”,其乐无穷;思绪可以任意驰骋,联想的方法扩展到极致,很难漏掉任何一个与关键点有关联的要素;思维导图所采用的“关键词”方法,迫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关键点。

(二)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课堂中的“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发现、探究。“收”是指教师要注重引导,善于启迪,适时评价,引领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究。恰当的“收”和“放”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优化的组合。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思维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展现在纸上,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实践中,我们确实也体会到了“放”手带给老师和学生的好处,一方面它利用了初中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和好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动因,说明思维导图是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另一方面,作为初中学生还具有从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特点。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但是我们也得明白要让学生掌握一中学习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好思维导图,甚至有些学生会嫌麻烦而不愿意运用它。这不是“思维导图”本身有问题,很可能是教师引导有问题。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多拉快跑”快出成绩,事实上急于让学生成图,结果就加大了学生负担,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学生“画”不了“图”,教师可以放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看着“图”,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斯宾塞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同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否则也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形”是课堂的呈现形式,“神”是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一种内在的内容和实质。“神”与“形”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课堂学习只有“神”“形”具备才能既有活力又有成效。

第4篇

计划应规定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目标、任务和应达到要求。任务和要求应该具体明确,有的还要定出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标,把“生活教育”的理念渗入到新课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同学受。在高中学习中,文化课固然重要,可是身体素质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的问题了,所以说在高中的时候,体育和健康教学必须要实行下去。

二、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高二上期,身体素质较初中有了明显提高,各方面能力也在提高,而同时学习任务较重,这个时期的教学要注意教学的艺术,要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全员参与,提高身体素质,减轻学习压力。

三、本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高中体育第一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体操、球类等内容。学生虽然进入了高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的自觉性、主动性仍较差。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去练习,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的:

1、深入了解体育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手段,懂得体育锻炼对身体的作用,增长体育知识,并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

2、学习一些基本体操,加强协调性练习。

通过素质练习,提高学生跑、跳、投的能力。进一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

3、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上期所学的内容。

使之学为所用,提高体育达标成绩。

4、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时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器材,力求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

2、上课讲解时,做到声音要宏亮、吐词清晰,组织得端,示范准确。

教法要因地制宜,灵活多变。

3、抓好两操及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4、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5、很值得探究一番。

看了开头就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2一、学情分析

本届高三文科班学生,由于高二下学期重点忙于高中学业水平检测考试复习,对区域地理复习没有认真对待,加上区域地理的知识点比较散乱,系统性不强,识记难度大,造成前段时间的复习效果不理想,使本学期的一轮复习内容变多,任务变重,会影响到二轮复习的进度。__届高三地理备课组全体组员为了使备考工作顺利进行,针对存前段时间复习存在的的问题以及地理学科的特点,经过反复商议和斟酌,特制订如下计划:

二、工作目标

力争__届高三地理科在__年的高考中保持__届的优势并有所提升,夺取__年高考胜利。为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__年高三地理备考复习分三轮进行。

一轮复习必须在__年9月至__年1月完成,主要是以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为主,复习的具体要求如下: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二轮复习必须在__年2月至__年4月完成,在这一阶段,紧紧抓住课本,切实抓牢基础;注重讲练结合,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精细培优扶弱,实现整体推进。形式为专题复习,根据高考的重点、热点内容,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按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联系划分专题,深刻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培养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三轮复习从5月到6月,形式为冲刺复习,训练仿真题,查看已做试卷中的错题,抓住主干知识,重视地图,关注热点和焦点,讲析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抓好常规教学环节

1、备好和上好每一节课。

在领会考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在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外延。

2、加强集体备课。

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提出备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供讨论或总结备课过程中所收获的新的体会,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互通信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备课组成员必须做到到五个统一”,即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习题设计统一。

3、精选、精练、精评习题。

对试题要精心挑选,题不在多,关键要精,要起到真正练习的作用。要分析试题,要把握高考题的特征利用好每次单元检测、月考,出好每次考试题,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注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还要强调答题的规范化,用词的专业化。对典型题还要写到纠错本上,确保学生每次考试能拿到70%的基础题分数。

4、认真辅导学生。

重视学情分析,不断的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优化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切实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跟踪关注每次考试前十名学生的变化,其试卷要进行面批,及时反馈其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自习课、晚自习等时间对考试成绩较差的后十名学生进行进行辅导答疑,解决疑难问题,使他们在地理学习上尽可能减少障碍。让他们学有所得。

5、加强督促和检查。

除了检查每次作业是否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外,还要通过提问检查要求掌握的内容是否掌握,还要继续加强学生纠错的检查和督促。

(二)钻研考纲和教材

1、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

2、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系统化。

注重总结与分析。特别是地理事物、现象规律的分析。

(三)研究高考,提升质量

高考试卷的命题趋势和走向,是在坚持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的同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基础上,适当加大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备课组要着重研究近5年的地理高考的特点和命题趋势。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重点落实《考试说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学内容与之对号入座,使知识与能力形成网络。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十分注意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3一、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总目标是:

本学期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文书资源:图书,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

2、音像教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材软件。

3、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对媒体设备,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

4、人力资源:学生,求职人员,教师,邻居等社会人士。

三、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是学生生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学生从此跨入初中,跨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为了珍惜新的起点,为了更好地成长,要认识新环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药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新奇的特点,促使他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这一阶段的学生有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措施:

1、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熟透教材,通过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

把握每一节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课堂上,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3、指导学生做到课前的收集资源,资料和图片的准备。

养成积累知识,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划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后有一课综合探究活动,每一课为四课时,探究活动两课时,具体安排见进度表。

本学期增补《地理读本》为扩展学生的视野知识的积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4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1、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2、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3、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5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