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15:44: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专业实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结果与分析
2.1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WwW.133229.coM
2.3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1.访谈法围绕本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及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共召开了2次座谈会。2011年5月23日,在光明初级中学召开了上海市黄浦区部分体育骨干教师座谈会,主要有来自大同中学、光明中学、市南中学、尚文中学、市八初级中学、光明初级中学及商贸旅游学校等校的骨干教师。同年5月29日,在上师大徐汇校区体化楼310会议室召开了上海市部分体育教研组长、教研员座谈会,出席人员为七宝中学、市二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莘庄中学、汾阳中学、一师附小等校的体育教研组长及徐汇区、黄浦区、原卢湾区、静安区、杨浦区等区的体育教研员。
2.问卷调查法针对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后,请有关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了效度检验,表明此问卷效度颇高。问卷发放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体教专业2012届留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9份,回收率为98。6%;其中有效问卷67份,有效率为95。7%。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重测时间与第一次问卷时间相隔10d,将2次问卷结果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为0。87,表明此份问卷信度较高。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在EXCEL统计软件中进行百分比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本专业学生存在问题及上海市中小学的要求
1.1生源质量在下降,教学技能需加强近些年上海生源的减少导致学校可选择的体育生不足,生源质量亦下降较大。不少学生是因学习成绩较差高考前临改体而“误”入此行的,只能称其为体育积极分子。这些学生进入了体教专业后,因为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较弱,发展空间不大。由此出现教学技能较差状况,尤其是在教案书写、吹哨、口令、讲解、示范、队列队形及队伍调动等方面。中小学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及教育实习前能加强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1.2运动技能多不足,培养方案要突出学生的运动技能较差、专项能力不突出,失去了上师大多能一专的优势。尤其是体操方面技能较差。中小学希望能恢复上师大多能一专的传统,重视术科教学,并严格把好考核关。培养方案中的术科、学科比例有些失衡(3∶7),术科比例偏低,未能突出运动技能类课程。公共必修课及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偏高,选修课中学科类课程偏高。中小学希望增加术科比例,与学科调整为5∶5较为合适。
1.3大中小学相脱节,各级学校应对接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相脱节,对二期课改理念、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学内容等了解较少。同时,对中小学的教材教法了解不多、分析不够。中小学要求加强教材教法及中考项目的教学,大学不仅要重视教的环节,还要创设学的环节,并希望多到中小学观摩、学习与交流。
1.4实习形式不完善,毕业论文待改观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两个方面。目前的分散实习形式存在一定弊端,原来的集中实习值得借鉴。中小学希望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互结合,并加强高校教师、基层教师的指导及联系。此外,实习的时间要提前并要有反复,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改进提高。学生的论文基础比较薄弱、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科研方法掌握不足。中小学要求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此外,本专业学生还存在着诸如职业认同感不强、主动学习意识较弱、男生阳刚之气不足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2.本专业课程存在问题的反馈
学校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对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三类,即课程总体、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课程总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课程整体结构不太合理、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必修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专业必修课个别作用微、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选修课程总体上存在的问题为选修课门类少且学科多、选修课术科少且项目缺,限定选修的主要问题是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限定选修缺乏第二专项,任意选修的主要问题是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任意选修缺乏新兴项目。本专业2012届留沪毕业生对课程问题的看法如下。
2.1对课程总体的看法(表1)从表1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课程总体存在的问题方面,约68%的同学认为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4%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约46%~48%的同学认为课程整体结构不太合理、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脱节。
2.2对必修课程的看法(表2)从表2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必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方面,约67%的同学认为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约58%的同学认为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过半的同学认为专业必修课个别作用微弱,用处不大,例如体育概论与体育史2门课。
2.3对选修课程的看法(表3)从表3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方面,近54%的同学认为选修课术科少且项目不全,近48%的同学认为选修课门类少且学科偏多;近63%的同学认为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仅108学时),近57%的同学认为限定选修缺乏第二专项,这些都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学、训练的需要,尤其是目前上海的高中正在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要求大学实行项目的专业化教学,差距还很大,甚至连基本的课时都保证不了;约58%~60%的同学认为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缺乏新兴项目。相比山东师范大学及福建师范大学体教专业的培养方案,他们的专项课时多且有第二专项,任意选修课术科的门数亦远多于上师大本专业。
3.本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俗语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问题的形成既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亦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所以,本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不宜一蹴而就,可先在几个可做的点上有所突破,再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经过慎重考虑、多方讨论,拟先采取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3.1培养目标多能一专,秉承传统适时创新从以往经验看,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最大特点在于“多能一专”,即在掌握多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还有一门拿得出手的专项。这也正是上师大与上海体院、华东师大体教专业抗衡甚或超出的特色所有、资本所在。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主导思想的失衡,渐渐模糊了体育的本质属性———技艺性,逐步迷失了自己的最大优势———多能一专,慢慢走向了文化主导、理论主导、学科主导的并不完全适合体教专业特色的办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使毕业生的特点也发生了不小的退变。正如大同中学的一位老校友所言,现在上师大的学生专业基础薄了、专项能力弱了、专业特色少了。多能一专———这正是本专业的传统优势与精髓所在,也是历届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之源,培养目标应该彰显这一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能一专的亦有了更多更新的含义。多能的“能”并不仅仅指运动技能,更多的是指体育教学技能,包括理论技能与实践技能两类,理论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案书写技能及看、评课技能,实践技能包括项目运动技能及课堂教学技能,每一种又包含更为具体的技能。一专的“专”亦不仅仅指专项,而是指在这些教学技能中要有自己最拿得出手、最具竞争力的一两项技能。多能还有更宽泛的意义,还指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科研能力等等多种当前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培养目标在秉承传统、多能一专的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适时创新。
3.2选修课增术科门类,专项课加学时学分目前,本专业培养方案的6门学科类限定选修课(音乐与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人体测量学、体育统计学、运动训练学、医务监督与健身处方),每门2个学分,共占去12个学分,这意味着每门都是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学生并没有选择余地。而专项技术类选修课只占8个学分,且大专项(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六选一)仅108学时6个学分,小专项(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四选一)仅36学时2学分,明显偏少。所以,应从学科类限定选修课中释放出一定的学分到专项技术类中,以增加大专项及小专项的学时学分,拟将大专项增至216学时、12学分(共3个学期、每学期72学时、4学分),小专项加至72学时、4学分(共2个学期、每学期36学时、2学分),不足的部分学分可从任意选修课(目前为16个学分)中略加释放。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目前的10门任意选修课(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课件制作、体育美学、体育英语Ⅰ、体育英语Ⅱ、体育市场营销学、常用运动负荷实验、营养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公共关系学)中,皆为理论性偏强的课程,而实践类、实用性、术科化的课程几乎没有,应该在这一环节增设实践类课程,鼓励广大术科教师开课。拟先增加教师形体训练、艺术体操、花样跳绳、棒垒球、高尔夫球、板球6门术科课程,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以后根据基层中小学需要,再增新课。
3.3教学技能切实提高,实践环节不断加强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材教法》两门学科中加强教学设计、教案书写、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理论教学,更要在各门术科中加强这些要素的实践教学,如在各专项选修课中加强学生教案书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案要按照上海市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课时计划的规范格式书写等。除教师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如做好术科课后回忆笔记、写好学科课外作业等。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多进行教学技能方面的比赛,如教案比赛、说课比赛、技能测试等,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在实践环节的教育实习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见习环节,为适应学院“4+0”模式下的办学需要,拟在奉贤校区建立6个实习基地,中学4个(奉贤中学、弘文学校、阳光外国语学校、柘林学校),小学2个(南桥小学、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小)。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让大二、大三甚或大一的学生深入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以了解基层所需、发现自己所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针对性。在毕业论文方面,主要强化论文选题、撰写、答辩三环节的监督控制,加强教师指导与学生配合两方面的制度建设等。
3.4俱乐部促课外锻炼,督导组保教学质量在目前术科课时尚显不足的情况下,加强体育俱乐部建设使其成为课堂的延伸,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课外锻炼自觉性的良好举措。不过俱乐部要加强教师指导与政策引导,需要与院学生工作组一起做这项工作。退休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学院的宝贵人力资源。以他(她)们为主体成立教学督导小组、以恢复体育学院教学督导的优良传统,是保障本专业教学质量的绝佳途径。教学质量是本科教学的生命线,唯有高质量的教学才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唯有高质量的毕业生才能经得起用人单位的最终检验。
3.5请进来专家上讲台,走出去师生下基层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与本市中、小学的联系,是解决大学与中小学体育教育脱节问题的良方。拟请基层一些高水平的专家(体育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走上大学讲台,为本专业学生教授中小学最鲜活的案例、最实用的方法、最需要的人才等;同时,教师、学生也需要经常走出去,看看市级、区级、校级的公开课。
3.6紧扣体育课标中考,渐进修订大纲内容应该有效利用各门术科的有限课时,教授中小学最需要的内容。二期课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及体育中考的项目,应该是本专业各门术科的精教内容。具体有:(1)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队列队形与基本体操,体操(垫上运动、杠上运动等),篮球,武术,游泳,田径,体育舞蹈等;(2)体育中考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三选一,双杆、单杠、垫上、横箱四选一,男1000m(女800m)、200m游泳二选一,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1min跳绳、25m游泳、实心球、50m、立定跳远六选一。各门术科的专业必修课应以上述内容为基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内容。可先选几门术科作为试点,若效果颇佳再逐渐推开。
三、结论
(1)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地中小学的要求有:生源质量在下降、教学技能需加强、运动技能多不足、培养方案要突出、大中小学相脱节、各级学校应对接,实习形式不完善、毕业论文待改观。
(2)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且缺乏第二专项,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且缺乏新兴项目。
关键词:苏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组织与实施;现状调查
课程组织与实施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苏北4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中组织与实施的现状调查对高质量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决定性意义。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苏北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4所高校:中国矿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教师40人,学生12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阅读有关的书籍、论文、报刊及中国期刊网上关于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论文等资料,通过整理筛选,获得重要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向苏北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4所高校中从事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教师发放问卷40份;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共120份。问卷回收和有效情况如下:教师问卷40份,回收问卷34份,其中无效问卷2份,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有效率为94.1%;学生调查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1份,其中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109份,回收率为92.5%,有效率为98.2%。问卷的回收率及有效率能满足本调查研究的需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教学方法应用方面,教师涉及面广泛,能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问卷调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恰当地用教学手段和方法”中,评价多数是和一般是的比例到达82%。“贵校是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中,评价教师一般以上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比例达到90%。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从目前来看,社体专业也还是采取班级授课制,即把学生按专业方向、程度(水平)分成班级进行教学。文化课和理论课基本上采用全班教学的形式。除此之外,像做实验、社会实践、术科等,一般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个别教学常用于训练、教学实习。然而,由于社体专业的教学除理论教学之外,还有实践性教学,这就决定了其教学场所的开放性。
3.结语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苏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形式做出如下建议,以此期望对社体专业的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成为有力保障。
首先,优化课内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内教学是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优化其教学组织形式事关重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基本上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因此课堂教学根据社体专业培养特点可采用灵活多样,贴近社会现实的形式,如讨论、座谈、启发式教学以及模拟教学,配合现代技术教学等等。
其次,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由于社体专业的特殊性,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点就是走出课堂,利用学校资源组织教学的形式,除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之外,还包括校内理论与实习相辅相成的教学形式。进行模拟实习和进行阶段性教学模拟场景实习,如模拟组织某社区、俱乐部运动活动;参观高年级模拟实习;定期在校内组织社会体育技能比赛或技能展示等等。
最后,加强校内外统筹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调查得知,各苏北各高校在社体专业方面投资有限,需要的器材设备等到位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与周边学校和当地社区、俱乐部等加强联系,充分利用他人的设备条件,也是苏北高校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习体育教师 教案质量 课堂效果
1.前言
教育实习是高校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在体育实习中,教案是实习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课前编写教案是实习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了教案才能根据更好的开展课堂教育。实习教案对于实习教师的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案编写对实习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成长的作用
教案编写是实习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自身的经验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表明,教案编写对实习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成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能够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在编写教案过程中,通过钻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和难点;其次能够把握住教材与不同水平的衔接与联系;再次能够把握住教材在每次课的分配、与每次课前后的联系、每次课的重点与本教材重点的联系。
第二、能够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正确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能力。
在全面掌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能够使教学手段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解决每次课的重点、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向指导教师询问学生的各方面状况。
第三、能够增加实习体育教师组织教材教法的经验。
在编写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与传授技巧和方法,经验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在实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组织教材的技巧与方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归纳总结,增加各方面的经验与技巧。
2.2 教案编写和实习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2.2.1实习体育教师的教案编写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实习学生所编写教案的查阅发现实习教师教案编写格式和形式比较合理,但在课内容系统性不强,组织教法上显得比较单调,缺乏新意,尤其在教学手段的安排上存在不足,很难与学生产生互动。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实习学生认为课前编写教案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所以学生的教案编写能力有待于提高,在创造性与灵活性上要狠下功夫。
造成实习教案的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观原因:主要是实习教师对待实习的态度,通过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实习学生对教育实习很重视,态度是非常端正的,主要是由于自身编写教案能力的欠缺。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锻炼、不断的自我总结才能提高教案的编写能力
2.2.2 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与课堂效果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课堂效果好坏相对的这次课的实习教案写的质量好坏成正比。也出现少数教案写的一般的和差的同学的课堂效果好,经观察分析得出课堂效果好坏与实习同学的运动技能、语言表达、课堂组织、临场应变、合理的利用场地器材、学生对实习教师态度等因素有关;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
因次:实习体育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必须得认真编写教案,认真做好课堂设计,考虑周密。
2.2.3 实习教师教案质量与学生对课堂效果满意的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实习教师教案质量写的较高的相对应的课堂效果让学生的满意度就比较高,从总体上可以归结:对于实习体育教师来说,实习教案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课堂效果的好坏。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第一步必须把实习教案质量提高上去。
2.3 对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的思考
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的提高需要在实习之前有足够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高与反思才能够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07级其中一个班级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也可以说是个榜样,这次教学习的学生总共一百多人,这个班级实习的学生12人占总人数的10%,最终评出40个优秀实习生,该班被评上的人有8人占总人数的20%,参加跟队实习评上优秀实习生的占全班总人数的75%。优秀实习生荣誉是对实习生在实习中各方面能力的肯定。该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获得该项荣誉呢?通过了解得知该班级在大三开始每星期就固定有两次出早操的时间,每次早操由该班的一名学生写教案并代课,按学号依次轮流。早操的教案全部要交给班主任,早操期间班主任在现场观看课后并进行指导,教案给指出问题并让他们做修改后再次交上。在这整整一学年内该们每人都认真对待每次早操并且坚持到学年末。该们班级的这种早操是在年级里面唯一的,在这一学年里通过班主任和每位同学的努力付出,全体学生为他们这学期的实习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次实习对于该班级来说是成功的,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只有提前做大量充分的准备,当该发挥时候就从容不怕自信;就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只要每位实习学生对每次课认真对待考虑周全全力准备,都会写出质量不错的教案。在每次课前对整堂课进行周密的设计,考虑周全,认真用心。
这可以对于以后的每届学生提供建议:能以班级的形式组织每周固定的1-2次早操,每次都写教案上课,教案找班主任或者老师批改。提早为大四时候的实习做准备,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学校的术科老师在上课时能够安排一些课时让学生备课写教案上课,提早为学生的实习和未来做准备。学生自己平时要主动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对自己负责。
3 结论
3.1 高质量的编写教案能够促进实习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2教案质量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首先必须编写高质量的教案。
3.3 83%的教案质量编写较好的相对应的课堂效果也比较好。
3.4 提高编写教案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伟健.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本能力的信息反馈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30
[2] 黄利落.落实体育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M].兰州学刊.2008.6.15
[3] 赵激扬;莫超群.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调查分析[M].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2.30
各位考生:
根据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17年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赣考院自〔2017〕3号)文件精神,为做好我校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报名、指导及答辩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二、报名地点
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楼三楼学历部311、313室(南昌市青山南路596号,乘8路、BRT 2路、108路、126路、237路、35路、820路长班公交到长巷村站下车即到)。
三、报考条件
1.实践技能考核课程:该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合格方可报考实践技能考核。首次报考理论课程的新生不得同时报考该专业的实践课程。
2.本科、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修完本专业计划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方可报考本科、专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与答辩。
四、报考流程
第一步:资格审查
一、考生须提供材料:1.报考实践环节考核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2.报考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准考证、在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自学考试一栏打印的(带√×)成绩总表(必须修完所有课程,即全部打√)、本人一寸彩色照片一张(论文报名登记表张贴);3.报考专科毕业设计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在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自学考试一栏打印的(带√×)成绩总表(必须修完所有课程,即全部打√)。
二、审核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原件,提交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复印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学信网chsi.com.cn/ 上打印)、(带√×)成绩总表(没有大专毕业证书的在读专科学生由学校出具学籍证明或学籍电子注册备案表),提供本人常用紧急联系的手机号码。
三、报名编号,发放《论文报名登记表》。
第二步:缴费
实践环节考核费用包括报名费、考核费等。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含毕业设计)每人400元;专科毕业论文答辩(含毕业设计)每人200元;毕业实习报告每人50元;实践环节考核根据专业不同收费标准不同(1.工科类专业每科150元;2.医学类专业每科80元;3.农学、艺术、体育类专业每科60元;4.综合类专业每科50元)。(收费依据:《关于调整我省自学考试有关收费项目及标准的复函》赣计收费字[2003]574号)
第三步:考生选择论文指导老师及论文选题。收取《论文报名登记表》,发放《论文撰写须知和答辩须知》。
第四步:论文撰写及答辩
考生根据《江西财经大学关于自学考试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规定》、《论文撰写须知和答辩须知》的要求完成论文的撰写及答辩工作。
五、报考要求
报考我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报名及答辩的考生须本人到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报名与缴费,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组织不得代办。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本科论文指导及答辩均由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统一安排,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定稿、送稿、答辩报名、论文答辩等工作。
六、报考专业
本科:会计、金融、法律、英语、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新闻学、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专科:会计、计算机及应用、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七、考核成绩评定与查询
1、成绩评定
实践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及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予补考,但可以参加下次的考核。
2、成绩查询
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成绩统一由 “江西省自学考试数字化管理平台(bysjxzk.jxeea.cn)”管理。主考学校于5月15-25登录平台校验、上传成绩,江西省考试院公布成绩后方可查询。
八、具体考核安排见附表
附表1:《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验)环节考核安排表》
附表2:《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论文撰写与答辩及专科专业毕业设计(实习)考核环节安排表》
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9年11月30日
附表1: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验)环节考核安排表
专业 考核课程 报考时间 考核时间 计算机及 应用
(本科)
操作系统(02327)、C++程序设计(04738)、软件工程(02334)、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4748)、数据结构(04734)、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6) 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2020年3月21日(周六) 计算机信息管理(本科) C++程序设(04738)、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6)、软件开发工具(04756) 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2020年3月21日(周六) 计算机网络 (本科)
2009年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现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首次招收了34 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2年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本文将立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分析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困境,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一些尝试。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五年来,一直执行创办初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若干问题。
1.1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课堂内学到的东西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体现实践教学,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本专业已建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只有一门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上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在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社区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1.2 集中实践环节相互分割
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相互割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项。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会、广州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广东省佛冈县招商局等实习基地。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基本上全安排在这四个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主要为以后写毕业论文积累经验。但是我们培养方案把学年论文时间仅安排一个学期,而且还是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根本难以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所以必须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凡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到写毕业论文时便驾轻就熟了。毕业实习时,由于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很多毕业生不是要参加招聘会,就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加上还要毕业论文答辩,往往不得不频繁请假,根本就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最后,由于实习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往往随意指导敷衍学生实习,使得部分实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1.3 课外实践重视不够
关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或多或少的表现得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社会调查、调研、研究和参观,也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多数实践都表现得可有可无,难以保证效果。加上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而耽误参加各种实践,使得实践不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实践教学师资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专业性不强。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讲台,几乎没有太多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从事专业实验课教学教师仅1人,实验课指导老师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疑问。
2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和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应重新区分各个实践环节,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
2.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首先,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使用多种方法来转换和更新实验室设备,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经管专业实验室进行诸如办公自动化操作及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其次实验室配套软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确保及时更新。如本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使用南京奥派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好几年,其中个别实验已经过时,好几个实验步骤还基本类似,学生做完其中一个实验基本上已经没有兴趣再做下一个,配套软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比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和经管专业联合建立一个模拟招聘场所,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的实验资源。
(2)实习教学方面。首先,增加认知实习环节。本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平时的社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实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增加认知实习来弥补专业实习的不足。时间为期一周。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大致分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保障、社区等诸多方面,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公共事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带队,对行政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局、文化局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一认知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切身体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实习时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同时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在此期间既要找工作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不得不频繁向实习单位请假,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避开学生考研、找工作、准备论文答辩、考公务员等 时间段,以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再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尽量拓展和挖掘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可以分别和民企、社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内丰富的管理资源,建立“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把学生派遣到学院内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过程和办公要务。这样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节省了实践教学成本,实现了双赢。
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等规章文件,规范实习管理。为确保毕业实践实习工作,成立实践实习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实习带队教师,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践实习指导教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严格制定和执行实习及实践计划,确保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计划及社会实践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对每位学生每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日填写实习工作日程,每周书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2.2 增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的关键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首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造就一批教学经验丰富、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其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公共事业专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参与管理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定期聘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职员来校讲学,并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增加实验室配备人员。可以利用学院实验管理中心人员适当兼任实验课指导老师,满足实验课教学。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自觉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4-276.
[2] 崔长勇.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3-165.
[3] 范梅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22):63-65.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实习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02-0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规格。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发展后劲强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师是关键。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实习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实践内容,是教师职业训练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综合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从师任教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以上种种值得关注与思考。
1.教育实习现状
我校每年为体育教育实习的组织实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1对教育实习的认识
教育实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规范性。体育教育实习属于高师课程结构中实践课程的范畴。通过教育实习,使体育师范生能够尽快了解教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工作,使其在教学能力、组织训练能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运动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1.2教育实习的综合能力
教育实习是一个全面提升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通过实习能够使其在教案编写、语言表达、动作示范、教学组织、指导运动训练和组织运动竞赛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实习生要学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实际条件调整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顺利地组织教学,指导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才能真正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
以上都是在实习中要重视的问题,促使各高校在不断创新,响应国家课程改革的号召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根据中学体育教育现状作出改革,让毕业生能更好的掌握技术技能,成为中学体育教育的主导者。
2.教育实习中的问题与分析
2.1课程体系陈旧而单一
长久以来,因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滞后性,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传统而陈旧,不能引进新型运动项目。另外,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型和前沿性课程开设较少,开设的课程与教育实习的关联性有距离。
2.2 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与术科比重失调
我校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别设置方面,重视理论课程的建设,而对术科课程的建设力度较小。具体表现在:学生重视理论的学习,论文的发表,而对于教育实习有很大关联的技术联系失去重视。另外,在学生考核方面,也是重视理论的建设而忽视了术科的建设。
2.3 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
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对职业的要求是息息相关的。在专业的设置方面,应该立足于专业人员在对未来的职业定位上,以期找到最合适的专业领域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目前我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实习与社会现实需要是有一定距离的。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的名称与社会需求不一,比如现在健身理念已经普及,但是我们的专业领域没有设置健身健体专业;其次是专业领域的人才缺乏,长久以来,社会对体育专业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认为体育专业就是跑跑跳跳,文化内容比较少,导致专业领域人才流失严重,数量匮乏;第三就是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了校外的实习上,而忽视了校内的实习,缺乏对讲座的理解和体育课的观摩实践。
3.结论与建议
3.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师范素养
体育教育专业院校应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运动项目,比如:攀岩、户外运动等项目、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以技术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开设应用型和前沿性课程,课程体系与基础教学内容有机地衔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2提高术科课程学分的比例
术科课程学分比例的增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水平。在加强专业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可以使学生在普遍掌握“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学生技能。
3.3以社会需求为依托加强就业教育课程
就业教育课程是专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它是培养具有组织能力和协助能力的体育人才的重要措施。其内容除了校外实习,还包括校内教学实习,进行教学讲座或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课的观摩,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继平.走向多元:教育个性化的课程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29-31.
[3]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61-63.
[4]夏思永.体育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兴起而设置的一个新兴体育专业,作为在一个“健康第一”的21世纪,社会体育专业颇具发展潜力。建设和发展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高级社会体育人才是21世纪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1994年为了满足大众体育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要,在田径体育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试办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正式列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此后,社会体育专业在高校的建设迅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中,因此,如何设置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之更好的培养出21世纪的全面符合性人才,就成为当今最终要的课题。加强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不仅是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进一步完善,还可以推进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同时提供人才的资源,使全民建设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科学的进行,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最大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相各级教育文件及相关学术论文,收集和参考了20所高校(其中包括10所体育专业院校和10所师范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设计及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1.2调查访问法
调查和访问了有关的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500余人次,期中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到高校体育专业的现状问题,通过调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1.3逻辑分析法
对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并结合社会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1.4专家访谈法
与20多所高校的同行专家、学者,围绕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分析与结果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介绍》中的表述较为笼统,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方向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而我们目前的普遍都将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直接搬进教学计划中,这种教学方法使课程设置及体系的构建由于缺乏直接性的依据,在这种盲目教学经验的状态下,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1课程设置的现状
2.1.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由于在当今“花钱买健康”的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市场的需要,所以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必须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同时掌握最具前言的动态和信息,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课程开发。近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领域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由于目前尚无法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造成课程重构的现象十分普遍。对课程内容进行自己的加工,加入个人的认知及价值观念。在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或许有利于构建各学校的专业特设,鼓励教师的积极性,但它往往是以忽略课程的法定性、科学性为代价。
2.1.2课程设置缺乏群体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必将有大批从事体育健身、休闲及娱乐等方面的专门的指导人才。因此,大众健身指导员与管理人才提供了市场,同时,也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在各个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并无明显区别。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体育专业、大众体育建设指导员与管理人才,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该围绕着市场的需求这一前提,以现代体育科技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掌握科学健身咨询指导的理论与方法、大众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及体育教学、科研方法与理论,具有体育技术专项特长的全面性人才。
2.1.3教学评价在教学中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目的是为了反馈教学信息,通过反馈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中它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体育专业在教学评价上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课堂考试这种单一的形式上,成绩掩盖了学生在知识、技能、兴趣方面的差异,这种教学手段不能全面的反应教学效果。
2.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在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和全面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缺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高校必须加以重视。现阶段,各高校必须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来建设高校的师资队伍。高校现阶段在体育教师专业的老师较少,有些年龄较大的老师,文凭较低,可年轻的教师,有缺乏教学经验。
2.3教学实习
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教育实习就更能显示出培养人才的独特作用于功能。很多高校对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的实习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周。学生的适应能力慢,等学生刚刚适应“新工作”,可实习就结束了。由于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时间较短,从而导致学生在实习中学到的经验较少。有些高校在实习基地中缺乏指导老师,致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3 结论
3.1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动态的,是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制定的。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大量引进人才,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
3.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延长教学实践的时间,扩大教学实践的基地。
[参考文献]
[1]刘善云、仇丽琴、刘宝华、马晓卫、田向国。2007.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北京体育大学报,(30):11
[2]郝小刚.对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调研与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08(2):61-62
根据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解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是:(1)专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性。这是食品专业学生必定要掌握的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掌握食品的生产工艺、品质控制等能力,并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知识积累和创新,根植和依附于学生个人,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2)专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可以确保学生能在食品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这是建立在专业基本能力基础上的,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可以有所发展的能力。对食品专业学生而言,可以体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教育教学等方面。(3)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第一是培养目标定位,比如我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基于区域性、行业性需求,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第二是服务面向定位,以区域社会经济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我校的食品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安康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富硒的特点,在确定核心能力时,必然考虑生物资源利用和富硒食品开发。第三是学校办学特色,我校根据所处区位的特点,确立了“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在确定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时,突出服务于地方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对当地特色资源,如茶叶、魔芋、绞股蓝,以及富硒食品的开发利用,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将科研的项目申报、研究过程、科研成果进入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
2以专业核心能力为指引,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从培养方案的设计质量开始抓起,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就业的现实需要[4]。在分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区域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我校将课程体系结构采用“平台+模块”方式进行构建,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2个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含人文社科类课程,以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以及外语、体育等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均为选修,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要求学生分别在三大类课程中选修课程修够学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了解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史,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具备基础科学技术知识;初步了解现代社会、认识自然,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具有国际化思想意识,具备用先进的信息武装自己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3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如化学类课程、生物类课程、食品工程基础课程等,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如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贮运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这类课程是食品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构成食品专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专业选修课程是为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构成食品专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这类课程主要有功能性食品、食品实验设计、食品资源开发、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感官评价、市场营销、食品企业管理等。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实习、专项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四类。实践课程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转化应用能力。
3人才培养及特色
3.1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各种能力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而能力的获得需要相应完善的课程体系去支撑[5]。在保证达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使其占总学时的34%,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66%,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受到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拓展知识视野,又能受到充足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能独立开设的实验课从课内实验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并在实验课程中适当压缩验证性内容,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实验课的目的进一步明确,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除课内规定学分外,学生还必须通过参加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项目,获得一定学分方能毕业,以此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3.2加强集中性实践环节,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遵循“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的原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密切结合实践,做到专业与工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校内与社会结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过程的创新,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断线[6]。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课程实习、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共安排48周。专业见习安排在第1、2学期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校后对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应用,以及地方食品产业发展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针对性。课程实习对应一些需要通过集中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应用能力的课程,以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发展状况、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其中有些课程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安排进行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学年论文安排在第5学期,主要是通过某一食品研究进展撰写综述或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撰写论文,锻炼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能力,了解自然科学论文撰写要求,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这时理论课程基本结束,让学生进入食品企业进行综合实训,进一步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毕业论文(设计)也安排在第7、8学期,其中第7学期主要是进行选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制定,第8学期主要是进行实验研究和撰写论文(设计)。集中实践环节时间的加强,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食品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加强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应用能力、解决生产问题能力,甚至于科研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热爱程度,以便学生能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3.3密切联系地方食品产业实际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可供食用开发的生物资源丰富,有以紫阳县为中心覆盖全市过半面积的富硒带,近年来富硒食品发展很快。在课程体系中,特设食品研究案例分析、食品资源开发、功能性食品、茶叶加工与评鉴等与地方食品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注重以安康特色食品为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使学生对安康食品产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教师的科研以富硒食品和资源开发利用为主,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等也以此为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密切联系地方食品产业实际,开展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3.4多途径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论文摘要: 本文对照《教育大词典》对教育实习范畴作了基本的界定。正确诠释和理解这一界定,为我们开展指导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拓宽了操作空间。
本文对照《教育大词典》对教育实习范畴作了基本的界定:“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学院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学校进行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见习、试教、以及协助开展各项工作等。”教育实习是一项具有较强综合能力表现的社会实践工作,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学习做教师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对师范教育管理、培养目标及整体教学质量的验证,而且是促进高校教育延续与发展策略的不断完善的有利途径。
一、组织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基本理念与看点
1.突出其师范性、双重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体育专业教育实习要以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为根据。在双方学科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以实习生为主体来完成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此需突出其师范性、双重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师范性即代表教育培养目标总体方向不变,实习生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标准,在宏扬体育文化教育和促进社会文明中体现师范教育的职责与义务;双重性即代表实习主体既是学生学习的延续又是为师教学的开始,在验证教与学关系,以及是否在推动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综合性即代表实习主体在多元化教育培养后,是否展现了体育教育、教学的水平,论证不以具体指标的完成为依据,而要强调综合运用的能力为准绳;实践性即代表实习主体要把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借以教育实习的平台,不失时机地进行实践,并借助于指导和帮助自觉修正和完善自身的不足。
2.体育教育实习要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相联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基础体育教学的发展。实习生的介入需要格外关注实践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和学生参与心态,以及社会化浓缩的娱乐性特征,并作为看点给予密切的联系,体育教学具有不同于其它专业的特殊性。(1)户外性,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和空间开阔,可以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育和成长,然而户外环境自由度的相对扩大,容易引发兴奋致使教学计划难以顺利实施,需加强组织与管理力度。(2)安全性,场地、器械和器材的使用,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学习效果,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但使用不当易导致伤害事故,需反复提醒并加强安全保护措施。(3)艰苦性,风吹日晒、重复磨练、肌体反映等现象,在对其作出科学解释的同时,反映出在吃苦耐劳精神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因此要格外关注学生心态变化并不断地给予鼓励。(4)娱乐性,体育除正常的技术动作学习外,技能的培养多以游戏和竞赛活动的方式来体验,可以通过规则、要求和方法来引导,但游戏或比赛需要在分组、时间、情绪、内容、目的及方法方面有针对性地调控和体现,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体育的愉悦。
二、指导实习与参与实习程序的职责和任务
1.指导老师的职责与任务。实习是双方指导老师共同合作完成的教育培养过程。学院指派的指导老师作为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形象代言,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管理经验,来有效促进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带队老师要保持文明、谦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协助实习学校和辅导老师共同完成教育实习的各项具体工作;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发扬民主,还要善于帮助解决实习生生活琐事等方面的若干问题,格外关注和引导实习生人际交往、处事方法,以及问题协调的能力培养;还要组织实习生借教育实习的有利时机,认真做好教学、训练、课外活动、体育比赛和以及班主任等各项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适宜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灵活运用专业学科教法,自觉提升专业技能。
2.实习生的职责与任务。实习生要积极投入对实习基地的教学工作。借助中、小学教育平台展示教学技能并获得客观的评价,以便为日后不断修正和完善能力体系提供参考。体育专业实习要折射出体育教育为人师表的内涵;体现教师包括工作态度、语言表达、动作示范等基本素质和素养;以严肃、严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反映体育特有的认真、规范、标准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体现驾驭教学的能力包括教学计划、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进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练习手段、应变措施等,通过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反映对学生成长发育规律和教学规律的透彻理解;体现实施教学管理包括对班级容量、性别比例、能力差异等常规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状况,以便做到教学时胸有成竹;体现介入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渗透于学校早锻炼、课间操、课外活动和运动队训练及比赛之中,甚至要涉及班级、年级和全校性体育锻炼的辅导工作。总之,对实习生而言,教育实习是一次难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既要体现学有所用,又要表现学有所长。
三、指导体育教育专业实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指导教师要以为人师表为准则,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发挥指导作用为功能,完成实习工作为己任。要善于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并结合中小学的教学特点,认真总结经验在不断开拓进取的实践中,自觉强化和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
2.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体现专业素养。在服饰选择、环境设置、器械安放、器材使用、教态风格等方面,要有意识地展现自身的文化修养,并集中反映在教学组织、教学程序、技术分析、技能鉴定、练习评价、环节点播、阶段小结、课后总结等组织教学方面,对于意外事故、应变反应、情绪控制等方面要有矫正行为的意识表现。
3.学生面对双方的指导老师要保持同等尊敬的请教态度,虚心听取指导与建议,学会善解人意,克服主观臆断,认真学习指导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和师德修养,并通过细心观察和分辨,索取更多有助于提高实习质量的技能与教法。
四、结语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培养体系的延续,指导体育实习既是一项复杂的再教学过程,又是培养和发展个性品质与才智增长的再教育过程。从教师的角度,可以借教育实习的平台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有利于自觉提升和增强对本职工作那份厚重的责任与义务;从学生的角度,能够主动运用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直接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等项工作的体验和尝试,为自身的能力发挥和后继发展奠定信心和基础。教育实习过程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合格的人民教师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应具有的品质,体验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结合的复杂过程,从中促进教学心智和才智再次得到升华。倘若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负责地做好这一关键环节的工作,才可谓是对师范教育培养递交了一份完整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实习;教学能力;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毕业后走进学校当体育老师的主力军,因此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然而部分院校在现行的体育教育培养模式上却存一定的问题。
一般的师范生在毕业之前,学校都会安排一次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参加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实践,是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重要一环。通过实习可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获得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改革的浪潮中更是面对了社会需求的压力,如何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教育实习凸显的尤为重要。通过对教育实习的总结以便及时的调整办学方向,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的需要。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教学能力,是各大高校首要的培养目标,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的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反映了教学计划贯彻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这些问题,对实现改革的具体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上海市三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300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00人,男生20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搜索和图书馆查阅收集近5年相关的著作期刊论文4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详实而全面的理论资料参考。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与多年从事体育研究的教师专家以及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获取相关的指导信息。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相关的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评价
学生的教学能力高低,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通过实习基地学校的指导教师对高校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所表现出的教学能力的评价,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具备情况。
2.1.1实习生的课前准备能力
这里所说的课前准备能力,也就是他们的教案书写和课的内容组织的情况。其中主要的就是教案书写。老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所编写的教案的满意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对实习学生教案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百分之五十五的实习生编写的教案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流于形式,完成任务,而非从教案编写中获取灵感,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认知。他们设计的教案,过于死板,没有针对性,粘贴复制照书搬抄多,而真正的自己去理解创设的东西少。
2.1.2学生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包括学生的口令能力、动作示范能力、讲解能力、纠正错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了一定的问题。第一,我们发现,38%的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缺乏形象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解释,缺乏专业术语向通俗语言转化。并且还有部分学生将教案背得很熟,但照本宣科,或是抓不住关键,贪多求全,重点、要点、难点不突出。还有就是30%的学生即兴讲话的能力差,当课堂上出现意外事件或纠正某一错误动作需即兴讲话时,一般都比较差,或吞吞吐吐,或欲言又止。学生自身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锻炼,学校根本上缺乏对学生进行把教材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口头语言的专门性训练,教学上没有这样的措施要求,学生没有这样的机会,实习中难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第二,运动技术好一直是体育专业学生的特长,与讲解技能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学生的示范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较好。
2.1.3学生的课外体育组织和指导能力
这里所谓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组织比赛和裁判的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实习生的组织比赛和裁判的能力好的占20%、21%,差的分别占8.9%和5%。结果表明,学生的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还是存在了不可忽略的问题。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育实习提出新要求,使问题更突出,改革更迫切。我们校以及其他一些高校受传统的师范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不足,造成了目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种种问题。
2.2.1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
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除了与自身的素质有关外,主要与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关。因此,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关任课教师的调查,可以掌握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具体情况。
(1)课前准备能力:调查显示,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的能力有:不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而运用体育教材、布置教学场地及器材的教师大约有一半左右,对于编写体育教案的能力的培养的教师占在百分之六十;但是,重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师仅仅不到百分之三十。对其它能力的重视程度处于一般水平。
(2)教学实施能力:在所调查的体育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因素中,教师重视的有:运用口令、课堂教学管理、组织练习、动作示范、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指导动作技术和健康意识培养能力。可见,高校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
2.2.2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综合性不强,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尽合理,教育教学类内容欠缺,其中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特别体现在“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和“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中。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体育专业性,忽视基本教学理。
(2)教学实践不足。
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课程教学逐步地完成。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教育教学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甚至《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这种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在一些学校几乎也完全是以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缺少专门的、综合的教学能力实训课程,致使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教学理论知识,更不容易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教学能力。尽管多数高校也安排了教学见习,但是重视的力度不够,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实践效果。事实上,毕业前8-16周(各个学校情况不同)的集中教育实习就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
3.提高教学能力的对策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综合培养,才能获得有效的提高。
3.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它要经过学习、掌握、理解、消化等过程,教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武术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措施,采取相应办法,有计划、有目的、分段进行。
武术散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一般体育专业人才良好的身体素质,扎实的体育理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徒手格斗运动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创新理论知识,并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充满创新精神,最终才能产生创新成果而服务于社会。
2武术散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
以武汉体育学院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武术散打》(专选)课程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对专家、教师、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了解,并针对武汉体育学院武术散打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2.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按照课程的性质,可以把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和实践环节(军事训练、专业见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课程设置又可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2.2武术散打专选课的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武术散打专选课总学时的分配如上表所示,其中理论课教学基本内容包(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武术散打运动概述(2学时);武术散打技术分析(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技能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战术及其训练(6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智能及其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4学时)、武术散打竞赛的组织与裁判(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赛前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教练员的临场指挥(4学时);武术散打教学(6学时)、武术散打训练过程的监控(4学时)、世界流行技击术简介(2学时)。技术课教学基本内容是体能训练、基本技术、技法训练、战术训练、技能培养、实战比赛、教学训练实践、技术考察考试。
2.3武术散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3.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片面,缺乏广度和深度
首先,课程种类比例不平衡,通识教育课程中政治类和英语类占学分比例的69.2%,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偏少;选修课比例小,灵活性不够。其次,课程内容涉及过于浅显,多以“导论”、“概论”的方式呈现,虽然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学生很难做到对该门知识的深入了解。
2.3.2课程种类偏少,缺乏新兴、综合类课程
种类偏少是体育专业类院校课程设置共存的问题,由于自身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很难满足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更高要求的课程,使得课程种类仅限于体育类及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种类不够广泛,无法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如科研能力培养类课程设置偏少,致使许多院校武术散打本科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2.3.3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室、场馆等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许多学校仅考虑到教室和场馆的最大利用率,而致使上课时间不合理。如把术科类和学科类课程前后相连,或是两大节术科课安排在一起,尤其是与专项技术课安排在一起,课间没有休息、恢复时间,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从而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3.4专项理论课、技术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有待改善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技术技法的运动学、力学分析,以及对技、战术整体运用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等掌握的不够全面,特别是对散打理论系统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和宏观性等,反映了武术散打专项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加强。其次,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竞赛组织及裁判工作能力等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2.3.5专业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教育实习,由于武术散打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实践性较强,而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提高—再实践—再提高的循环模式开发,所以目前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提高。学生通过教育实习发现自身的不足时,已面临毕业,没有时间查漏补缺,重新学习和巩固、完善自身的能力。
3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改革
3.1完善武术散打创新人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以培养“完整人”为目的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大学本科阶段,而是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为学生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做准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发展的需求,依据各院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应充分把握自身发展的立足点,以学生为本,设置多个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政治类模块、英语类模块、工具课程类模块、人文自然知识类、创新知识理论模块等,通过多个模块通识教育的互相配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其思维与精神。
3.2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武术散打专门人才不论是通识类知识,或是相临学科知识技能的扩充,都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有所不同;同时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环境背景、教育背景的种种不同导致其知识、能力、素质、技术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计划应该能够从实际出发使得每个学生各得其所,为学生个性的培养提供充足的空间。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之上,学生个性的培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之上,选修课的比例和质量则是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举足轻重的要素。
3.3扩大课程种类,拓宽学生知识面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特征,不仅包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提升更为重要。科学的新发展和技术的新成果,一般都出现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因此,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进行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的“宽”和“新”,以及是否具有超越原有专业范围和进入交叉学科的能力。笔者建议可以与周边学校合作进行跨校选修,跨校选修是高校间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一种方式,是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探索与实践。通过跨校选修能将附近各大学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弥补各学校的弱势学科,增加课程门类,使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渠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现行的教育背景和不景气的就业环境下,武术散打人才本身的就业面就相对较窄,所以武术散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迫在眉睫,应重视课程的扩充,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3.4适时开设知识拓展课、讨论式课程、交流类课程
由于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自身特点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的特殊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上,导致人文知识相对薄弱、知识面窄,在此压力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在提高,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期补充和提升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势在必行的。另一方面,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认知上存在缺陷,建议入学教育加强这一方面的重视和引导。创新型人才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训练有利于产生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讨论式课程就能从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讨论式课程的关键在于讨论、辨析,只有通过讨论,才能清晰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提高思考问题的逻辑性;通过讨论,学生会广泛的收集资料,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根据最新的研究动态或当下最热门的一些话题作为讨论的话题,学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分组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3.5整合学校资源,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优化整合校园资源,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最有利的条件。首先,术科类课程是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课程,是通过对身体的消耗、改造、恢复和提高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对体力消耗比较大,并且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其次,武术散打专项课,不仅对体力消耗比较大,作为徒手对抗类项目,其对身心的兴奋性调动比较大,恢复至静息状态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笔者建议尽量把专项课安排在单独的一个上午或是下午课程的前面,后面最好没有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全力与赴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课后还有空余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继续巩固、完善技术动作,而且有充足的时间放松与恢复。
3.6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调整教育实习时间
专项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在保障专项训练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教学、训练能力的培养,通过以理论课为基础、技术课为指导、实践课为提高的多层次能力培养方式,从第二学期开始逐渐在每个学期安排学生教学实践活动,并结合教师指导,系统完善学生的教学能力;强化裁判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班组为单位,提供学生参加裁判工作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裁判能力重要性的意识,逐步使得学生独立完成竞赛组织,并且建立严格的裁判员晋级考核制度。改革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安排每学年实习一次,以便更加切合实际的使学生创造性地学到实际知识、活的知识,也使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
3.7合理调整专项理论课、技术课、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各种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顺应这种变化并不断在其中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冲击更是加大了社会对高素质、全面人才的诉求,创新人才的各方面素质符合这种诉求,加大了我们对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的决心。在武术散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学生的技术体系,更是要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扩充对武术散打运动深层次的理解。在合理的范围内要加大理论课时的数量,逐步积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层次。在后几个学期逐渐增加理论课的课时数,加强武术散打知识系统化的教学,加深学生体、技、心、战、智的综合整体把握和理解,为学生的内化吸收提供充足的机会。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