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实习报告

中职实习报告

时间:2022-11-19 22:01: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实习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职实习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实习报告;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49-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 培养目标的分类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三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育类型、教育层次的不同。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一般是工程型人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就落在了高职、高专教育身上。

技术型人才也被称为中间型、工艺型、执行型人才,它们的工作岗位在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等只有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才能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转换成物质形态。技能型人才还被称为操作型人才或技艺型人才,他们主要应该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两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既有分工的不同,又有层次的差别,当然不可否认两者也有交叉重叠之处[1]。

二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

教育类型的不同有两个标志,一是培养目标的不同,二是课程内涵的不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种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其教育规律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和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国际教育分类”中,将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为5A教育,和它相对应的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结构;而“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被称为5B教育,其教育规律集中体现在致力于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计划——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结构之中。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教育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即学生的职业属性的培养。

教育层次的不同在于教育功能的差别与教育内容的差别。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种职业属性明确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分工的层次之间天然而紧密的联系,诠释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层次。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职业活动对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就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与中职教育毕业生层次的差别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为其综合性、全面程度、显现的责任、价值功能等的不同,即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复杂程度更高,从本质上说,这是真实职业活动功能层次的本源性映射。这种教育功能的差异决定了其教育内容的不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涵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教育内容的层次与其受教育者未来工作范畴的层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具体的联系,职业活动的作用范围与集成度表现为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的活动范畴呈现出层次性要求,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深度与广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常常是“面”和“体”的职业活动;中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一般只需要有能力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通常是“点”和“线”的职业活动。这种职业活动范畴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工作过程中深度与广度的差异,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教育内容层次的差别,其本质上是真实职业活动内容层次的整合性迁移[2]。

三 毕业实习报告是对教育类型与教育层次的具体反映

实习是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必要过程;实习报告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总体性总结和概括。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对整个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实习方法等进行系统而概括地总结,结合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且是如何解决和克服的,总结实习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收获和体会,撰写成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实习报告必须有实习情况的概述和叙述,其中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详细,它主要是对实习过程中主客观条件、有利与不利条件,以及实习的环境等进行分析。

2.实习报告要有对成绩和不足的叙述总结,总结的目的是要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所在。成绩有哪些,有多大,怎样取得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多少,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都应当在实习报告中讲清楚。

3.实习报告应有对实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我们经历过任何一件事情后,总会获得一些经验或者教训,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只要我们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概括、总结,并将它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认识,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是获益匪浅的。

4.实习报告还应包括对今后打算的概述。通过实习,对所学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活动范畴有了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从而明确了努力方向和目标。

一份合格的实习报告,通过对实习环境、实习过程、实习内容的叙述,如实反映出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活动范畴,工作过程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从实习报告对实习中成绩与缺点、经验与教训的分析和总结,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等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合格的实习报告很好地诠释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

四 实习报告对就业能力的体现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方面内容。基本能力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处理、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发展能力包括个性创新与职业观等。其中,基本能力是基础,发展能力是核心,专业能力是保证[3]。

实习是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客观了解本专业职业活动范畴的开始。如何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尽快将自己融入新的集体,成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是一个高职学生能否适应工作环境,完成实习任务的基本保证。

实习报告中对实习时工作的主客观条件、工作环境的描述,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分析等,是学生对实习期间处理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也反映了学生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环境的认知程度。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将一些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可利用条件,反之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适应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也可以自我缩短和化解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的距离与矛盾,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使高职学生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这对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至关重要的。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对专业技能理论上的认知,要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到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中亲身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并加以灵活掌握应用。对实习中取得的成绩,获得的经验,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总结,同时,用专业知识对实习中发现的不足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了解掌握专业知识在生产中实际的使用方法;对所遇到问题的分析、研究、解决,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检验和升华,是对高职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的最佳诠释。从理论层面对实习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的分析总结,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为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专业基础。

发展能力体现在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否有独到的见解、较好地解决方案,以及对今后的职业规划等方面。在实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是否能够利用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找出较好的较先进的解决办法,对于一个高职生来说,是他是否具有良好职业发展潜力的最好证明。制定一个具备可行性的良好职业规划,是一个高职生对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具有正确认识的表现,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尽快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总之,一份完整的、合格的实习报告,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实习过程的描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控能力,也是一个高职生的职业观、处事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反映,是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 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从“技术应用性人才”到“高技能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2期第27卷

第2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2-0035-02\[作者简介\]李静(1985―),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顶岗实习是中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其中,完善中职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专业技能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顶岗实习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一环。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通常会遇到实习评价难操作、评价体系难实施、评价结果难客观等难题。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各方面相对来说都不如工科专业完善。基于此,完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这能对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评价起到促进作用。

一、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少评价指标,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现有的顶岗实习考核形式多是以最终的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实习报告以及企业指导师的评语作为评价依据,这造成了评价多是以学生综合整体评价进行印象评价,难以实现对学生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系统测评。

(二)缺少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有效参与

在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中,现行顶岗实习评价方法往往弱化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参与程度,使得评价内容缺失了重要环节,从而使评价结果的完整性缺乏保证。实训基地的评价无法全面衡量顶岗实习成果,往往是一纸公文或寥寥几句评语。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地分布较广、较杂,进一步阻碍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参与与实施。

(三)缺乏针对性的反馈面谈

考评反馈是考评结束后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现在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时,往往较多地进行考勤和分数的统计,而未能对学生在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和系统的分析,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反馈面谈,以致使得整个评价只是对学生一方面的鉴定。

(四)缺乏系统的指标考核体系

现有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往往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缺少系统研究。尤其相对于操作性强的工科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评价体系如何体现其技能和职业素养,真正构建起与中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仍有待研究和考量。

二、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校企共同参与考评

针对以往的顶岗实习评价制度,考评方式通常是以学校实习教师根据主观印象进行考评为主,实习企业未参与进来。因此,校企共同参与考评,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企业应将对员工的考核方式纳入对顶岗实习的考核方式中,如用销售量、出勤率、工作态度、遵守企业管理制度等内容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考核,给定技能评估成绩。实习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明确己方职责,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实习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实习期成果汇报、技能掌握情况、学校管理制度的履行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顶岗实习评价指标的构建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涉及营销、销售类岗位。在制订方案阶段依据销售类岗位性质及工作内容等确定评价指标,逐步完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指明所包含评价内容,二级指标作为具体考核内容或达到如何效果,三级指标规定权重和等级标准,确立观测点。其中一、三级指标列表如下表。构建统一标准,以求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顶岗实习评价指标构建的几点要素:

1.实习表现。实习期间的基本表现是基本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出勤情况、遵纪守法、服从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工作态度是职业品质的核心,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职业素质。顶岗实习是学生由“学生”向“社会人”“经济人”的身份的转化,提前进入工作状态,适应市场环境。尤其是市场营销类专业多处于第三产业服务业,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所以必须有好的职业素养。这里的职业素养包含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及最基本的良好品德。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看作企业的一部分,尽心尽力做到最好。此外,现有的营销体系中,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表明了作为营销人员是否具备能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3.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顶岗实习考核的核心内容,包括实习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调、沟通表达和执行力等综合能力。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一方面把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在过程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是顶岗实习的核心要求,主要表现为技能、岗位任务完成效率及效果等几个方面。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标准销售业绩专业技能岗位胜任能力优质、

产出率(销售业绩)高效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岗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值,销售业绩职业能力综合能力沟通表达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领导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领悟能力

团队协助、配合精神

领导团队、决断能力

快速适应岗位,较快完成角色转换,迅速投入岗位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标准职业素质职业素养团队精神

敬业精神

道德品质

基本表现

出勤

遵纪在团队中,具有大局观、协作精神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吃苦耐劳

有强烈社会道德标准,真诚待人

工作态度积极上进,认真负责,努力上进

按时参加工作和学习,不无故缺席

遵守企业纪律和制度,按规章制度行事(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有些企业或院校根据营销专业学生的最终销售业务量来进行实习评价,这是片面而单薄的。顶岗实习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实习过程中,自身职业素养、素质能力的体现也应该作为评价一部分。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实习是个动态的过程,将顶岗实习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总结阶段。过程管理应当对各个阶段进行监控,确认学生在各阶段的参与,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应及时填写指导周记,做到记录齐全,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终结性评价是实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做出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使整个评价体系更客观、更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黄崇本.岗位主导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2\]李岩,李志宏.强化实践环节考核,提升实习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

\[3\]沈澄英.营销专业顶岗实习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2).第3卷 第12期

2014年4月教育观察

第3篇

[关键词]成绩分析 ID3算法 决策协调度 决策树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73-01

0.引言

中职学校每年都会积累大量的学生成绩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能够挖掘出影响学生成绩的内在因素,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可以有针对的找出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方法。

1.改进ID3算法介绍

基于决策协调度的决策树生成算法的具体流程如下:

(1)比较所有属性决策协调度的大小;

(2)计算决策协调度相近的属性的信息增益;

(3)信息增益最大的被选作决策分裂点,否则选择协调度最大的属性作为分裂节点;

(4)以该分裂节点进行划分后的每个属性中含有的训练元组都是同类的,并可将其作为叶子节点;

(5)利用递归调用直到条件属性为空值结束,最后生成决策树。

2.构建学生成绩分析决策树

2.1 建立数据模型

本文以2011级轮机管理专业学生的《金工工艺》课程的成绩为例,建立数据模型表如表2.1。对于出勤率中A代表满勤,B代表缺课时数为1~3学时之间,C代表缺课时数超过三学时。实习报告完成情况中A代表报告全部完成并且完成的效果好,B代表报告有1~2次没有上交,其他的完成的也可以,C代表超过两次没有上交报告,并且完成的效果一般。

表2.1 《金工工艺》成绩分析表

2.2 改进的ID3算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为了使用新算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现将处理后得出的783条数据按录入的顺序进行添加序号,从1到783号,得出集合,在此设上面7个属性中的“学生入学起点”用表示,即,,=出勤率,=实操能力,=实习报告完成情况,期末成绩是否合格作为决策属性。

根据公式=可计算出每个属性的决策协调度,这里假设就以前18条记录计算属性“学生入学起点”的决策协调度,则公式可写为:

==0.5679 (2-1)

那么下面计算783条记录的每个属性的决策协调度,分别为:

(1)=0.3528 (2)=0.56483

(3)=0.4235 (4)=0.56396

(5)

根据上面得出的数值进行分析,“课堂掌握程度”属性和“实操能力”属性的决策协调度的值相差很少,所以要最终确定哪个属性作为决策分裂点就必须再计算两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值,通过增益值检测作为分裂点节点的属性。根据公式计算期末成绩的信息增益得出结果。在期末成绩中有317人成绩不合格有466人成绩及格,因此对期末成绩d中元组按是否合格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为:

==0.9238 (2-2)

然后根据公式计算课堂掌握程度和实操能力两个属性的信息增益结果。

(1)

(2)

根据计算得出的数值进行分析比较信息增益值比较大的是“课堂掌握程度”,所以将该属性选择为分裂属性。那以课堂掌握程度为决策树的根节点能形成初步的决策树见图2.1。

图2.1 “课堂掌握程度”为根节点的决策树初期

按照上述分裂点的选取方法,构建完整决策树。

3.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成绩分析过程的必要性,并对改进的ID3算法进行详细描述,将其应用在《金工工艺》课程分析中,以2011级学生的实际成绩建立数据库,构造了课程相关性分析决策树,最后挖掘出隐含因素,对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苗.在决策树技术在学生考试成绩数据库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2005(6).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职学生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25-01

中职学校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职教育实现实习实训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的根本途径,是中职学校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加强顶岗实习的规范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是中职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1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现状

1.1 对顶岗实习认识程度不够

有些学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工作的目的和意义,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获得真实职业体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1.2 顶岗实习的计划执行粗放

一些学校虽然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同时与合作企业也订立了一些顶岗实习方面的协议,但在具体执行计划和落实协议方面,企业表现消极,学校往往处于弱势,所以执行比较粗放,无法完全达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意图。因此,探索高效的顶岗实习体制机制,严格执行顶岗实习计划和相关合作协议,是保证顶岗实习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必要途径。

1.3 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困难

良好的顶岗实习效果是通过一系列过程管理来实现的。而一些企业反对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对顶岗实习的管理,从而使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无法开展,实习生的实习成绩评定失真度也很高。应在校企合作的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好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施细则,以精细管理来促进顶岗实习质量的提高。

1.4 顶岗实习的专业不对口

有过顶岗实习经历的学生普遍反映,多数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基本是一些流水作业岗位,因此实习效率低下,无法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水平与职业能力。

1.5 顶岗实习缺乏必要的保障体系

由于顶岗实习生的身份仍然是学生,因此许多企业并不把实习生当做员工对待,尤其在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基本得不到落实,一些学生的顶岗实习实际上成了企业变相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一种方式,无法保护实习生切身利益和各项合法权益。

1.6 一些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导致顶岗实习困难

一是学生对实习待遇的期望值太高,尤其是薪资待遇。如果待遇没有达到要求就会中断实习回家。二是自身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当前中职学生并不太重视诸如沟通协调能力、积极工作的态度、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素质的自我提升,但在实习中却既想轻松又要待遇,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大局观念,组织纪律性差,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办事也拖拖拉拉,诚信意识不够强。其自身素质直接危及企业与学校的关系,损害了学校的声誉,从而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面临困难局面。

2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对策

顶岗实习的规划、实施、监督、评价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这样一个教学体系如果缺乏政府的介入和企业的配合,单靠学校是无法有效推进顶岗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因此,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将成为对中职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管理的必要前提。

2.1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校企合作法制化进程。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法制化进程缓慢。当前的校企合作其实是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不足。政府应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规范、管理、扶持、引导校企合作发展的法律法规,切实推进校企合作法制化进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分担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构建企业和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发展格局。

(2)规范劳动用工行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人才使用政策,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倡导学校专业课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社会效益。

(3)组建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保障。成立行业牵头、专家参与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全权负责对本地区相关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指导、管理、服务和评价工作,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

2.2 构建“校企联动+协议规范”的顶岗实习机制

校企双方业务主管领导分别到对方单位兼职,双方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技术业务指导、德育工作、日常管理、安全管理及成绩评定等,并以合作协议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2.3 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教育、实习纪律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礼仪培训等。

2.4 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指导小组要研究制订各专业顶岗实习发展规划、顶岗实习工作程序文件、顶岗实习计划并组织实施;研究制订顶岗实习各项管理细则,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拓宽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的渠道;提供学生实习项目,落实学生带薪实习等问题;向学校反映实习过程进展情况,随时了解和处理学生实习期间发生的各种问题,如有异常情况,要第一时间向主管教学的校长报告。

2.5 建立顶岗实习成绩评价体系

顶岗实习成绩由顶岗实习指导小组进行综合考核评定。主要包括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企业的反映和技能测试等。顶岗实习结束时由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出具学生顶岗实习鉴定书,作为学生毕业和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

2.6 加强顶岗实习安全管理

由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全权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工作,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学校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学生保险制度,严格学生请假制度,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其他各项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 匹配的教学内容 多种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设置与专业相匹配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会根据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结合各自办学特色开设不同的电类专业。主要可分为强电类专业,例如电气工程专业、电站机电设备专业等;弱电类专业,例如供用电技术专业、工业与企业用电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微电控制类专业,例如自动控制专业、工业控制专业等。就电机课程来说,不同的电类专业,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所以就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设置与专业相匹配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内容。

对于强电类专业,电机课程理论教学的侧重点是电力变压器、电力互感器、同步发电机、异步电动机等;对于弱电类专业,电机课程理论教学的侧重点是配电变压器、仪用互感器、同步电动机、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等;微电控制类专业理论教学的侧重点是小容量变压器、单相整流型变压器、单相交流电动机、特微单相电机及直流电机等。教学时注重理解对这些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密切结合所学专业的内容,通过电机使学生从细节的角度了解专业。

当然,侧重点之外的部分,还要根据各电类专业的联系和各学校专业设置特点进行配合,以次重点、一般性掌握、了解知识等几个层次进行。例如“供用电技术”专业,电机课程教学的重点是配电变压器、仪用互感器、同步电动机,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五个方面,教学时次重点列为同步发电机,一般性掌握内容为单相整流型变压器,了解知识为单相交流电动机,特微直流电机。

2 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和实践性教学形式的开展

针对电机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应该多将实物模型带到课堂,并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联系实际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异步电动机的结构,教师会将一台1kW的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和相关工具带到课堂,边结合教材中的图形边拆装,这些本来枯燥的结构讲解就变得生动多了。

电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应该由校内实验、校内实习、校外实习这三个项目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向行业和企业的要求递进与接轨的关系。校内实验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着重使学生掌握与电机相关电路的接线图和接线方法,并能通电观测相关实验数据。如强电类专业开设的“三相变压器并联运行实验”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两台三相变压器的接线特点,并通电验证变压器并联运行的参数条件。校内实习以组装实习为基础,通过这样的实习使学生能对相关电机类设备的内部结构作直观的掌握。校内的实习与校内的实验存在本质不同,实验的设备更注重原理性,而实习的设备更要注重实用性,校内实习是校内实验的实践性的进一步递进,因此,校内实习可以说是真实工作的一种还原。例如弱电类专业开设的“50kVA配电变压器拆装”实习,就是使学生能够感性地认识配电变压器内部结构的同时,对实际工作中的配电变压器的吊芯工作进行较为真实的接触。中职学校的校外实习主要经验是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多由行业提供,职业学校聘任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教师,专兼职结合。就电机课程的校外实习来讲,以参观类实习为基础,一般是参观变压器、电机制造厂家的生产流程,请企业的这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向学生讲解,鼓励学生现场提问,增加互动环节,校外实习是向行业和企业的要求的接轨(见表1)。

3 采用多方位考核方式合理评价学生

只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即考试卷的笔试成绩来评定中职学生,可以说是完全行不通的,对中职学生的成绩的评定,应该采用多方位的考核方式(如图1)。对学生的考核,应从课堂问答及平时作业成绩(包括出勤率)、实验、实习、理论内容笔试等多个方位来进行成绩的评定,各部分成绩的比例,教师应该根据所教授班级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学习气氛浓的班级,相应笔试成绩就可占较高比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班级,笔试考核主要就要以客观性题目为主(例如选择题、判断题),并且所占比例要降低,考核的方向应该放在实践性的环节,考核成果应该从动手参与情况、实习报告、实作报告等形式体现。

4 将电类专业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拓展内容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类专业与计算机应用的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电机课程本身的专业基础课的特点,使得其中职教学中不得不加入拓展内容。

笔者认为首先在电类专业课程安排上,与电机课程在同学段(同学期)开设的其它课程要做到相互配合,可以将“可编程序控制器PLC”课程、“计算机原理基础”课程,同“电机”课程同时开设,这样可以从电机与硬件配合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讲解。其次就是教师在电机课程教学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电机课程仿真类软件,目前,有两个比较好电机课程仿真类软件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个是MATLAB工程类仿真软件,其中的Simulink图形界面环境下的,Power System Block 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电机软件仿真模型。另一个是RMxprt旋转电机设计软件中的SolidsWorks模拟中的通用的三维CAD系统,可以使学生从立体动画的角度了解电机实物。

5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处处离不开各类电机,电机类设备在电类行业的发展将出现新的局面,中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与行业的需求息息相关,因此,对电机课程在中职教学中的探究会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 叶水音.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 刘少克.多种教学法在电机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3).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方法;教学

当前中职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信心不足。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各地方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和民办职业技术学校也相应的迅速扩大招生规模,从以前的考试入学到现在的免试入学,大大降低了中职校招生入学门槛,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入学后不久就显见出了部分中职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且有严重的厌学心理,缺乏目标和方向;对自己今后要学什么技术、学到怎样的技术、掌握技能的程度和今后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社会缺乏认知。

由于基础薄弱入学后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存在困难,对元器件的特性和功用,简单电路和典型电路识记和应用感到难理解;电路工作原理分析能力差;在学习上主动性与自觉性不够,学习方法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理解运用能力差。

二、专业基础学习不扎实,对电视机的识图能力差。

首先,大部分的中职生在学习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不足,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总认为老师教会我能修彩电就行,不在乎理论的学习,殊不知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那谈何对彩色电视的故障进行分析,没有分析的过程就不能找出故障点达不到维修的目的。

其次,彩色电视电路是由多元件组成的复杂电路,彩色电视的故障也是五花八门的。要想达到分析和解决故障的能力,那必须地对电视机的电路图能达到熟练的认识和辨别。由于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单元电路不了解、不掌握,大多数中职生反映对电视机的电路图不知从哪里看起,密密麻麻的分不清头绪,大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厌学的情绪;对学习和掌握彩色电视机的维修技能出现了动摇的思想,达不到技能学习的目的。

三、学校在教材选择不合理,教学模式滞后。

现在大多的中职学校在《彩色电视机整机原理与维修》这门课程,所选用的教材都是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好几年没有多大的变化。很少有中职学校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比如实训场所、实训设备等)和学生水平能力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材或是自己本校教师自己编写教材,而是一味的盲从统一的教材,这样就失去了自主和联系实际的能力。传统的教材理论性强且偏多,注重的技能实践较少;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彩色电视机整机原理与维修》恰恰是注重的是技能的训练。

在教材的选择没有把握好,往往就直接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枯燥。据了解,大多的中职学校在《彩色电视机整机原理与维修》这门课的教学上,理论教学占了80%以上,有些缺乏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的学校理论的教学更是占了90%以上,只有在学期期末的时候才把学生带到实训场地进行所谓的教学实习。

四、实训场地、实训设备不足。

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不足是制约中职学生学习和掌握彩色电视机维修的另一个因素。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增加;导致了部分的中职学校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满足不了学生实习和实训的需求,没有能真正体现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技能型人才的模式。

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让中职生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彩色电视机整机原理与维修技术呢?

一、强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抵触理论学习的心理。我把原先认为枯燥的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训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操作中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电路的分析能力

电视机的整机电路可以用相互关联的方框图形象地表述出来。通过把握各种"框图"来引导学生学习,将整机电路化整体为局部,化复杂为简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掌握电视机电路组成原理框图,从整体上把握电视机的基本结构,从这两方面来分析电路图,再采用多媒体技术和实物投影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学生心中有电视机电路组成的框架模型,根据具体的故障现象,就能从原则上判断故障点在哪一块或几块功能单元电路上,实现准确定位故障部位。

三、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实训设备情况,本人实训教材不再采用统一的教材,而是根据我校实训设备情况(我校用于实训的彩色电视机芯片是LA76931超级单片机,)采用模块化,分组进行。把整机的电路图分解,独立进行实训,力争使每位学生掌握电视机中某一模块的工作原理;然后进行故障排除的分析和指导。进行完一轮的指导之后,再设置故障点让学生进行排除故障的练习,让每个同学在排除故障后写出维修的报告书,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四、及时总结巩固实训的效果。

在实习过程中,我能够及时批改实训报告,做到本次的实训项目本次课进行点评和小结;对正确、有创造性的检修思路,给予肯定和表扬;对错误和不完善的检修思路,及时引导学生找出思维的障碍和所学知识的缺陷,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通过实习报告的反馈使我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加深学生彼此了解。同时我还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这种集中与个别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维修技术的兴趣。

总之《彩色电视机整机原理与维修》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训中加以反复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才能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才能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技术发展的需求达到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数控技术;毕业设计;实施

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1学生生源层次不一

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的生源组成有:普高生、中职生、三校生、初中毕业生(五年制);且录取形式多样化,有高考录取、单独招生考试录取、报道注册录取、中考录取等。这就造成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学习状态多样化,学习成绩差距大;然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培养目标却是统一的,尤其在专业综合训练环节,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来检验高职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1.2毕业设计选题单一,偏离培养目标

通过近五年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执行情况统计,目前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依然是以毕业设计论文形式进行,这种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以及培养目标的要求。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内容包括:零件图绘制、零件图分析,毛坯选择、毛坯图绘制,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确定,数控加工工艺装备(设备、刀具、夹具、量具)的选用,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确定,工艺文件的制订,编程。完成设计内容之后,进行毕业设计说明书、工艺文件、答辩PPT等资料的编制整理,然后答辩。统一的毕业设计模式及要求,无法满足多岗位、多形式、“零距离”就业的需求。

1.3受提前就业影响,毕业设计辅导监控难、质量差

伴随着高职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时间越来越早,高职毕业生基本上在大三一开学就投入到应聘热潮,一旦学生签约,大部分学生将面临立即上岗的要求,往往在就业与毕业设计环节的取舍上,高职院校基本都是以就业作为首选。这样一来,毕业生只能将老师布置的设计题目带走,到企业去,边工作边搞设计。进入企业,毕业设计的辅导监控就落空,从而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差,答辩各环节成绩低,甚至有的同学毕业设计资料无法达到要求,不能顺利进行答辩,这样给毕业生综合实践环节的成绩评定带来诸多不便,现在就业与毕业设计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

1.4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脱节

毕业设计是高职毕业生的最后一个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目前高职毕业设计的形式受到其内容的制约,基本上都是由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并进行答辩。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毕业设计完成之后,再进行顶岗实习环节。数控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主要是进入毕业生就业单位实习,随着学生就业的普遍提前,大部分学生在大三第一学期就已经签订就业协议,随后即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前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同时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任务。

1.5毕业设计环节分层教学迫在眉睫

如何解决高职学生生源层次多样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偏离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辅导监控难、质量差,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脱节等现实问题,我院通过多方调查研究,成立课题组,探索出分层次教学,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可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试件加工、CAD/CAM设计、顶岗实习报告等多种模式的学习方法。多种模式多种题目,既满足在校生完成毕业论文要求,又满足顶岗实习学生,专业综合实践与就业相结合,解决就业与设计矛盾。在校生也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选择是做论文,还是做CAD/CAM设计,或者做试件加工,从而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的设计质量,指导老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综合实践效果更好,解决了种种矛盾。

2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分层教学实施的保障条件

分层次教学极大地解决了目前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是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模式毕业设计需要一定的保障条件,我院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界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各部门分工协作,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2.1设计室

对于学习成绩较好、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同学,数控学院提供了足够容纳设计学生的设计室。设计室配备桌、椅、绘图板、丁字尺等必要的设计工具,以及设计用的机械加工工艺手册、零件设计手册、公差手册、夹具手册、刀具手册、量具手册等设计资料,为设计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2.2CAD/CAM实训室

对于软件应用水平高、进行CAD/CAM设计的同学,数控学院提供了CAD/CAM实训室。该实训室有高配置电脑100台,能快速流畅运行UG、Pro/e等三维造型软件及仿真加工软件,为造型仿真加工提供条件。

2.3数控实训基地

对于理论学习成绩一般、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毕业设计环节重点训练其一项专业核心技能,数控学院提供数控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学生开放。我院数控实训基地目前有CAK6136数控车床10台、CL-20A全功能车2台、XD-40数控铣床10台、1055VMC加工中心6台、CTM450电火花2台、DMWG320T6线切割4台,这些设备在课余时间全部对毕业生开放,保证试件加工同学进行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产品制作。

2.4顶岗实习企业

对于因就业参加工作,或进行顶岗实习无法顺利进行毕业设计环节的学生,学院积极联系顶岗实习单位,为学生创造便利条件,通过企业给定题目或者完成顶岗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数控技术专业目前拥有校企合作工作站1个、校企合作单位20余家,先后与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工作站协议,与西安华元机械有限公司、宝鸡秦川机床发展集团、西北工业集团、西光集团、西安东风仪表厂、陕飞集团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供保障,同时这些企业对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都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工作和设计指导,保证了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同时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技术人员的工作角色转变。

2.5师资条件

分层次教学,除了必备的硬件条件以外,师资队伍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根据学院教学管理规定要求,参与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必须是讲师以上职称。数控教研室目前拥有专兼职教师33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14人,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了必备条件。2015届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各个环节有专门教师负责指导,参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7人,讲师3人;参与CAD/CAM设计指导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以上5人,讲师3人;参与数控加工设计指导教师8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技师3人;参与顶岗实习联系指导教师5人,均为讲师。

2.6制度保障

在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质量监控中心、数控学院各级部分的规章制度执行实施。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联合下发的毕业设计管理规定,明确了毕业设计目标、任务、内容、效果、指导教师要求等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处定期对毕业设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每年度进行评比;质量控制中心则按周、按月进行检查反馈,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数控学院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各部门协调合作,保障了毕业设计环节的顺利进行。

3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分层教学实施过程

2015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共有160名学生,参与指导教师31人,通过项目组成员共同努力,形成了一套分层次教学模式。

3.1毕业设计题目审核

参与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进行选题表填写,选取毕业设计题目。要求设计题目要符合分层教学要求,突出专项技能特点,设计题目要有新颖性,能调动学生设计兴趣。

3.2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公布选题

对教师所申报的题目,教研室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在院部备案。选题不合适的,将退回重新选题。并且将通过选题、指导教师名单在第一时间公布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提前考虑设计方向。

3.3学生选题,院部审核

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的设计题目、指导教师,以及教师指导人数,将通过学院公共平台,向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公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就业情况,以及兴趣爱好选择题目,选择指导教师,完成后交院部审核。院部学籍管理员与教研室共同对选题学生进行成绩分析,进行综合评价。选择进行论文设计的学生,要求学生综合知识丰富、机械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成绩优良;进行CAD/CAM设计的学生,要求至少有一门软件应用课程优秀,能熟练进行三维设计及二维设计,有解决复杂曲面设计加工的能力;数控加工的学生,对理论课知识要求低,重在实践技能的锻炼;需提前就业的学生选择顶岗实习报告,进企业联系企业指导教师,完成企业设计任务。根据审核结果,通过的进入实施阶段,不通过的则需要教师指导重新选题。

3.4毕业设计实施

进入实施环节后,各指导教师要严格按照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分别在不同的设计环节进行指导。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在设计室进行7周各阶段的设计指导,完成论文资料、工艺规程文件;试件加工的学生,则在数控实训基地,由指导教师进行工艺方案确定、加工指导,完成试件的加工,并保证各项加工精度要求;CAD/CAM设计环节,学生有指导教师在CAD/CAM实训室进行产品设计、造型、仿真加工等,最后形成动画、视频等影像资料;顶岗实习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企业题目或者顶岗实习报告。

3.5设计资料整理、答辩

各环节主要设计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按照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资料要求,完成对应的论文、加工件、CAD/CAM动画视频、顶岗实习报告、答辩PPT等资料的整理。所有资料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完成设计内容,待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后,进行答辩。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答辩,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邀请企业专家、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保证答辩的公平、公正。

3.6成绩评定

数控技术专业,分层次教学后,毕业设计环节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毕业设计过程占40%,设计资料占30%,答辩成绩30%,重点突出毕业论文、数控加工、CAD/CAM造型、顶岗实习的过程训练,从而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调动设计的积极性、参与性。

4分层教学取得成效

4.1分层教学培养了不同层次、有特长的人才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旧的模式,变为根据不同层次进行多种模式的学习,这种状态的转变,有利于发挥学生特点培养专项技能,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培养有特长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4.2监控组织更到位、设计质量显著提升

分层次教学避免了一刀切,离校难监控,毕业设计质量差的现状。通过分层教学,管理部分及企业专家一致认为,学生设计质量显著提高,加工技能得到锻炼,造型能力得到提升,促成百花齐放的局面的出现。

4.3缓解就业与设计冲突,毕业生受到顶岗实习单位青睐

提前就业进入企业的学生,通过企业题目或者顶岗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工作中总结、学习,能更快地融入企业、融入岗位,改观了以往设计内容与工作内容不符,失去综合训练意义的尴尬。通过改革,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这种企业安排设计、指导设计,协调了校企关系,同时缩短学生培训时间,受到单位的青睐。

5思考与瞻望

学生生源多元化、学习状态参差不齐是高职学生的现状,如何解决这种复杂状况下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值得职教人深思。虽然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模式,但是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大班集体授课,如何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潘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27):140.

第8篇

【关键词】“学― 工― 学” 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 汽车专业 可行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国内各中职院校围绕着校企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对工学结合内涵认识不足、实践工学结合过程简单化、校企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的问题,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针对中职汽车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难点,我校汽车专业坚持“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专业建设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教学与单位用人的“零距离”的对接,使我们的学生对岗位适应得比较快,能从容地走向社会。

一、汽车专业“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1.“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针对汽车专业校外实习、学习、实践交替存在的瓶颈问题,我们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学习、工作多循环螺旋上升式系统,做到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时间与空间的协调统一。

2.“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设计安排

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期设计为6个阶段:

(1)校外参观见习阶段(专业观初形成阶段),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观。

(2)校内学习阶段一(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一、二学期,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基本技能和部分专项技能训练,为下一步到企业实习做好准备。

(3)校外工学交替阶段(职业素质初步培养阶段),目的是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实战的形式巩固和提升基本技能;通过校企合作,设备、师资的融合,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4)校内学习阶段二(综合技能培养阶段),开始系统学习《汽车发电机构造与维修》等13门专业课程,并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为下一步到工作岗位实习做好准备。

(5)校外顶岗实习(职业素质综合培养阶段),第六学期,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在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实际岗位上结合岗位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专业学习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校企共同对顶岗实习进行考核。

(6)校内回炉、提升阶段(职业技能提升阶段),毕业前3周,学生回校,对毕业顶岗实习进行总结,指导教师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学生的专业理论进一步提升。

六个阶段做到了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实践的交替循环,每一循环都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递进式而设计,符合认知规律,在多循环中实现素质、知识、技能的螺旋上升。

3.构建汽车专业“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体系

(1) 教学观念改革探索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只有在学校里读书的观念转变成“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理念。

(2) 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探索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针对汽车行业最新技术发展,开辟新技术领域课程,配合“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汽车专业以工程实例、真实任务为载体,促进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教学教材。

(3)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汽车专业与行业或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我们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开发了13门核心专业课程,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 学― 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4)建设“学-工-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厂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的专项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训练。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实习实训机制和管理制度;并开展毕业生就业、人员培训、合作办学等多层次合作,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教学、培训、研发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平台。

(5)建设一流的“双师结构”队伍。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践,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提高汽车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通过企业培训和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职教能力,建设出“双师”结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6)有效监控课程教学过程

汽车专业“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分为“见习― 学习― (工学交替)实习― 学习― 顶岗实习― 回炉学习”六个阶段教学。为了确保质量,需要对每个阶段进行监控,我们要制定《实践、实训教学管理规定》。特别是在第三阶段的工学交替实习阶段,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度,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学生的每项学习都有实习报告或总结,促进学生发展;回炉学习阶段围绕企业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促使学生企业文化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工作(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制定《外聘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在“双师”管理基础上实习,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考核评定学生绩。

二、总结

“学― 工― 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绝不是“学习”和“工作”的简单叠加,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下培养学生,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目的是使得中职教育和社会市场经济更加合拍,使得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要求。

第9篇

关键词:中职:财会专业:生存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6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各种各样新型的经济现象、经济组织应运而生。新的形式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专业,其培养目标并非高端人才,而是基础的实用性人才。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财会教学模式已目趋老化,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结合山东省宁津县职业中专(以下简称“我校”)及周边县市职业学校的情况,现将有关问题及解决方案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观念跟不上形式发展。经济越发展,会汁越重要。如今,会计职业发展迅速,会计制度日益完善,但很多学校的会计教学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变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仍然处于落后状态,无法适应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需要。再者,学校没有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及就业方向,在教学中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中职学生必不可少的、最需要加强的实践实习却远远不够。

2 实践教学严重缺乏。中职学生毕业后从事基础性会计工作,并不需要太过高深的理论知识。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且突出的地位。目前,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环境过于简陋,甚至只有形同虚设的财会模拟室,实习时带领学生填制一下凭证账簿而已,远远达不到仿真的要求,而且很多学校经费不足,无力购买相应设备及软件,模拟实习完全是手工操作,离现代化的会计电算化相距甚远。另外,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使有完善的模拟实习还不够,校外实习也是必需的。但多数职业学校缺少校外实习基地,导致真正的实习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3 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够。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虽然学历都能达标,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只经历了在校时的实习或短暂的校外实习,没有从事具体会计工作的经验,这对于会计教学来说未免是一种缺憾。因为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即使理论知识再丰富也无法弥补实践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下面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而下了讲台被学生问到一个基本的实践问题,如怎样在网上报税时,不得不查阅资料或向他人咨询。总之,教师教学脱离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学效果难以让人满意。

4 毕业生的输送不理想。学生在选择报考职业学校时,大多根据就业情况做出判断。因此,就业率及毕业生的去向直接影响招生规模,或者说学校的前景。目前很多职业学校,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完全没有考虑市场需要,造成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无法得到安置,或输送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如被输送到电子厂,引起学生怨言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二、解决方案

1 更新观念。制订科学合理而又可行的教学汁划,课程设置要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实践为主的指导思想。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并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现代经济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电算化会计时代的会计人员除了要掌握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熟练掌握一些财务会计软件如“浪潮”、“用友”。与此相适应,基本的英语知识必不可少。一些比较传统但实际用途不大的学科如珠算、统计可以去除,而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新兴学科则应随时增添,如Excel(会计专业用)、收银等。几年前我校购置了收银机,培养的学生在商场、超市等用工单位很受欢迎。

2 突出并完善实践教学。首先应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能全面模拟实际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训室,实习设备及软件配备齐全,如购置近几年很流行的沙盘,让学生模拟参与企业运转的全过程。另外,在教学中改变课堂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尝试新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采用案例模拟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发展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合同,利用其现有设备,在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评定考核成绩。同时,要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并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以我校为例。学校离开发区近。开发区内企业众多,实习条件得天独厚。经过校委会的研究批准后,我校抽调两名教师应聘到企业做会计,每月向学校缴纳一定费用。并定期回校向学生讲授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及解决办法,还有去银行、税务办理业务的流程,以及与相关人员打交道的经验,这些知识在书本中学不到,对学生、学校及教师都大有裨益。

3 加强师资培训,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聘请税务人员及大中型企业的优秀财务人员来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并进行教师培训,担任会计课教学。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去企业锻炼,亲身经历会计核算的每个环节,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并能够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同时掌握一些书本中没有的,特殊事项的处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应用文写作;阶梯式教学;循序渐进

笔者曾见过我校不少毕业班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写得不合乎格式的个人简历,在写实习申请书的时候缺乏标题和称谓,在写入团、入党申请书的时候忘了写结尾、敬语……因此,提高我校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迫在眉睫。因此,如何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实际需求进行应用文写作,阶梯式教学值得探讨。

《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一书中指出,阶梯式教学法“是一种分层次进行目标管理的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方法,是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铺上成长的台阶,引导其踏上‘正确定位’‘主动升级’‘积极进取’的良性‘魔力圈’。”把阶梯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应用文写作当中,就是在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和实践中,把教学活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

一、由入校初期到毕业前夕,循序渐进地教学

我们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开始长期接受记叙文、议论文等几大文体的写作训练,形成了固化的写作思维定式。而应用文写作在文体结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几大文体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学生到了中职学校开始接触专题性的应用文写作时,教师就一定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入校初期对彼此不熟悉,在班会课上通常要做自我介绍,并且,对班级竞选、各种社团招新等活动充满了新鲜感,对中职三年的学习生活也充满期待,并开始学习做事,所以,一年级开设的写作课就可以从竞聘稿、演讲稿、简历、海报、学习计划、各类活动策划书等新生需要用到的应用文体入手。这是初级阶段,也是第一阶梯,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并对应用文产生兴趣。

当新生成为老生之后,在校中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主要针对已经度过了新鲜期的一年级下学期、二年级的学生。这段时间,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会用到更多的校园应用文,专业课也会用到应用文。因此,教学内容可以上一个阶梯,可以结合各类总结(个人学期总结、主题班会课总结、班级工作总结、社团工作总结)、各类申请书(入团、入党、入社团、特困生助学金、周末留校等)、各种专用书信(邀请书、证明信)、贺卡、请假条、便条、借条、会议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实训报告等进行教学。

学生在三年级开始面临就业实习或参加高考的抉择,这时候的应用文教学应该针对自荐信、求职信、实习申请、实习报告、个人简历、劳动合同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结合的内容。目前,我校一些毕业生在一年级、二年级学过这类文体,一到毕业时就忘记了写法。因此,在三年级这个阶段可以组织模拟面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求职流程。

二、结合每学期的节日循序渐进地教学

每学期都有不同的节日,在学期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应结合实际节日来分步教学。

例如,三月,适逢植树节、学雷锋活动月,围绕倡议书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就某一活动提出倡议和号召;五月劳动节、九月教师节,指导学生学写慰问信、贺信,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尊师爱师的情感;十月国庆节,可以教学生写关于爱国的演讲稿,并结合国庆主题出一期简报、海报等;放假前想去旅游的同学,可以让他们集思广益写一份旅游计划,设计好旅游路线图。这样的教学法,既可以为学生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文体“所为何事”而作的特点,使学生深刻体会行文中所有的遣词造句、精心构思、行文格式等都应围绕完成相应事务这一目的而展开,也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从生活的点滴中获得学习应用文的乐趣。

三、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

写作,是应用文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也是应用写作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可以反映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综合素质,因此是应用文写作训练的重点。但是我们的学生层次不同,他们学习应用文写作的过程好比登山,只要一个个阶梯地往上攀爬,就可以顺利地登上顶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一步步、分专题地教学生。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应用文的格式,再学习内容,让学生逐步掌握标题、称谓、正文(开头、中间、结尾)、结尾敬语、落款(名称、时间)、公章等写法;先让学生模仿范文,再引导写作,进行独立创作,接着斟酌修改,最后是评价反思;先教学生写条据、专用书信这类简短的应用文,再教学生写公文。这样由易到难的教学就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能力的提升,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最终能独立写出合乎格式的应用文。

综上所述,根据中职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与生活特点进行应用文写作渐进式教学设计,本质上凸显了应用文的工具作用,也将应用文写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情境模拟、专项训练等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尝试到会写作的甜头,从中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提升写作技能。在生活体验中写作,可以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变被动为主动,让写作变得自然而快乐,更快地掌握写作技能,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程鸿勋.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1).

第11篇

关键词 机械设备 实验实训课 教学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把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因此,中职生在校期间能获得系统、完整的技能操作,切实提高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制、印发实验实习操作指导

操作指导是指引学生进行实验实习的图形、文字材料。(1)操作指导包含实验实习目的、器材、操作步骤、实习实验报告和安全注意事项。(2)操作步骤必须详细、具体和明确,并适当配以图形加以说明,学生按操作步骤指引就能顺利完成实习实验。(3)在实习实验报告中,必须包含观察的现象和参数的记录表,他们由操作步骤指引完成。学生所观察的现象和测量的量,都必须为理论知识的形成作准备。因此,必须认真设计。(4)在实验实习报告中,还必须包含学生问题栏,用来记录学生在实验实习中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以便于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及时解决。为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在操作步骤中,必须作适当的引导。(5)为了便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应在课前印发,人手一份,并要求学生预习。

二、做好演示实验,抓好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

(一)做好演示实验,用教师的规范动作感染学生

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老师规范标准的操作演示,能充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同学们有的放矢的观察,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动手实做进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抓好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正确的基本操作,就谈不上提高实验能力。因此,要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总结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标准化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动手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机械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同时,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科学方法得到进一步熏陶和训练,实验经验得到积累。

三、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

在日常的实验实习教学中,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有以下优点:

1.案例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使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案例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即使踏上工作岗位,这些案例也会对他们产生指导作用。

4.案例教学使教书与育人更好地结合。所选案例都是生动的事实,有的还是学生实习期间的亲身经历,因而更能打动他们,更能教育他们争做优秀人才。

5.案例教学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学生分析、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有时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远比自己高明,这对教师也会产生促进作用。

四、适时运用逆式教学法

所谓逆式教学法是依据人类的认知规律,将传统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程序作逆向变动,先让学生进行实习实验,在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和明确的学习需求后,再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理论课教学)的教学程序。

逆式教学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习实验理论”的二步逆式教学法,它主要用于一般性的实验实习与理论结合的教学单元。另一种是“实习理论再实习”的三步逆式教学法,它主要用于技能训练与理论结合的教学单元。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在实验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实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措施。这种方法简单的说,是调动学生的动力系统,能促使学生爱做实验。众所周知,发扬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性,关键要改善学生的主体结构。主体结构的动力系统具有激活、驱动、强化和调节的作用。学生主动实验的本质是实验活动出于自我需要,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

试验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验教学中还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意因素,做到知、情、意结合。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实验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

六、关于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及实验安全性

关于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我们第一次走进实验室所必须认真学习的内容,它关系到实验器材、仪表及实验设备的安全,当然更关系到我们的人身安全。帮助同学们在实验实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对他们的安全又好处,更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终身受益。良好的习惯除了器材的摆放、仪表的正确使用等,还包括接线的规范性、机床维修后的线路整理、复原及故障维修记录工作。当然,也不能过分强调实验的危险性。过分强调实验危险性,会引起学生的害怕心理,从而导致实验动手能力差。

总之,作为一名专业任课教师,要认识到实践动手能力对中职生的重要性。在日常实验实习教学中,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不足,逐步提高教学方法,尽最大努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实用性、创新性人才,使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后,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1.1国内学者对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工作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酒店实习的效果、类型、时限、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然而针对酒店实习模式的研究并不多。侯国林提出了5种实习模式设想:

①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寻求合作,共同发展;

②要将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③校企一体化模式;

④“3+1”模式,即采用3年学习,1年实习的方式;

⑤实习

模式国际化,即让学生到国际旅游企事业单位实习。吴洪梅、李丽等学者比较赞同大多数高职高专类旅游专业院校实行传统的“2+1”实习模式,即2年学习理论知识,1年到企业实习。侯明贤、郑海燕等通过对传统实习模式的分析,分别提出了“适应、思考、研究”3步渐进的实习教学模式和严格挑选实习合作企业,实行轮岗制、多岗位选择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模式。

1.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定位

在酒店实习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3个学历层次:本科、高职和中职,本科学生当为应用型,中职学生属于技能型,那高职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将学生的培养规格定位在酒店中层以上管理者。即部分学生就业时可进入酒店基层管理岗位,实现高位就业,经过2~3年的工作努力,便可胜任、进入部门经理岗位工作,这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任务要求。它将改变即使毕业生能胜任基层管理岗位工作,也仍要去充当“劳动力”角色的现实。因此,进行顶岗实习模式改革创新,实现酒店专业学生高位就业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2传统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不足

现在较多的高职院校采用传统的“2+1”或“1.5+1.5”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3年的教学时间里,有2年时间或者是1年半时间在校内组织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1年的时间或者1年半的时间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仔细分析传统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其不足主要来自于3个方面。

2.1来自于学校由于缺乏先进的实习教学理念和系统的实习教学方案,使得学校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以及对于实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因此使得学校在实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引导和帮助。

2.2来自于酒店

传统实习模式多强调实习生的“员工”角色,实习生更像是酒店的“廉价劳动力”,单调、乏味、重复性的工作,随着实习时间的推进,学生新鲜感、兴奋劲逐渐消退,实习的稳定性也变差。此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没有周密的实习计划、没有轮岗安排、没有具体实习指导人员、没有相应的阶段培训计划,实习生得不到细致的实习指导,不能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此实习热情受挫,不配合工作,以种种理由提出请假甚至终止实习的申请。

2.3来自于学生自身

一些学生将实习当作一种负担,为了完成实习而实习,没有意识到实习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还有一些学生目光较为短浅,只关心一些低层次的问题,例如:薪金待遇高低、假日休息时间多少、住宿条件如何、伙食好坏等等,这些都背离了实习教学目的,制约了实习教学步伐,影响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建立具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特色的顶岗实习创新模式,以适应现代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满足我们对学生高位就业的培养目标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3+3+3+3”创新实习模式的构建

“3+3+3+3”顶岗实习创新模式是指通过构建3个实习系统(保障系统、运行系统、评价系统)、确定3个学习内容(技能学习、外语学习、管理能力学习)、制定3个制度(岗位调配制度、过程指导制度、实习生档案制度)和考核3个阶段(3个月、6个月、1年)的新的顶岗实习模式,强调对学生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应变能力和基层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完全胜任其实习岗位的工作,独挡一面。

3.1一“3”———建立3个系统

顶岗实习创新模式“3+3+3+3”主要由3个系统构成,即保障系统、运行系统和评价系统。

3.1.1保障系统

3.1.1.1思想保障

做好思想保障工作是实习工作的大前提,在实习前夕开实习动员大会,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解除家长对实习的疑虑和误解;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预见实习中的种种困难。

3.1.1.2条件保障

它是实习工作的坚强后盾。选择具有良好企业文化、高品质服务水平和完善管理制度的酒店进行校企合作,为顶岗实习提供稳定的教学基地;不断地进行师资力量的完善和提高,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借助企业导师力量为顶岗实习提供技术保障;保证学生的食宿条件,提高实习生活质量,为顶岗实习提供物质保障。

3.1.1.3法律保障

它是顶岗实习的护身符,通过签订一系列具有法律效益的协议来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3方的共同利益。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向、用人数量、用人时间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的处理方式;学生与酒店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主要包括说明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的处理方式;学生与学校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主要也是包括说明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的处理方式。

3.1.2运行系统

主要包括实习培养目标的确立、合作单位的选择、实习协议的签订、兼职教师队伍的建立、联合教学方案的设计、现场教学的实施、工作岗位的调换、工作重点的制定和工作情况的检查等。学校要认真进行企业调研,慎重选择实习企业,与企业共同商讨确定实习培养目标,并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同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校企双方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实施现场教学,同时还要为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实习生提供轮岗工作和锻炼的机会,确定工作重点,检查工作效果。

3.1.3评价系统

评价的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和学生,3方共同参与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真实;评价的内容包括实习方案评价、实习过程评价和实习效果评价,这样使得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的方法包括学生自评(通过填写《顶岗实习日志》、《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习报告》)、同学互评和校企双方导师综合评价,这样使得评价方法更多样,评价结果更客观。

3.2二“3”———学习3个内容

酒店对实习生的培训内容应该由3个部分组成。3.2.1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应该由各部门制订培训计划,通过岗前和在岗培训的方式,对实习生进行操作规范、工作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并进行最终考核给予成绩。3.2.2外语培训主要是英语的培训,通过讲授、影视欣赏、口语对话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英语对客服务,同时提高外语能力也为个人职位晋升增加筹码。3.2.3管理能力培训对于一些实习表现较好、个人素质和能力较高的实习生,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一些相应的管理能力培训,并为其提供一定的锻炼机会。

3.3三“3”———制定3个制度

3.3.1岗位调配制度

实习岗位的分配一方面由酒店各部门对学生进行挑选,另一方面老师也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长对酒店进行推荐。目的是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得心应手的工作,加强自信心的同时也可提高酒店的工作效率。尽管岗位调配对学生而言是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然而轮岗对酒店来说意味着增加培训负担,所以多数酒店不愿这样做,为此我们应该制定严格的轮岗条件,满足条件的允许轮岗,如经过酒店系统培训后在本部门工作3个月以上,在本部门表现优秀,包括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经过考核成绩良好的。尽量做到兼顾酒店和学生双方利益。

3.3.2过程指导制度

顶岗实习期间要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并由“3个导师”共同负责实习生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管理。这3个导师分别是“职业导师”、“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职业导师”主要由辅导员组成,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专业导师”由相关专业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到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解、对实习工作进行指导、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组织好校外教学。“企业导师”主要由酒店的相关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食宿安排、上岗培训、实习指导、安全教育等工作。根据三段式的考核方案,制定不同阶段学生的工作要点,其中1~3个月,工作的要点是帮助学生适应实习生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3~6个月,工作的要点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对优秀的学生可以协助其调岗,并建议其学习基层管理知识;6~12个月,工作要点是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就业方向,对于不愿从事酒店行业的学生,协助其调换工作。

3.3.3建立实习生档案制度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习生的实习过程,总结实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建立实习生档案,包括实习岗位说明,岗前培训内容,工作场地、场景照片,工作成果,实习日记、周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和各种考核表格等。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将一名实习生的整个实习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总结实习的经验和教训。

3.4四“3”———考核3个阶段

建立三段式的考核方案,在学生实习期间的3个月、6个月和1年这3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跟踪考核和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业务技能、服务水平和外语能力等。

3.4.1、3个月阶段学生实习的前3个月主要是以适应为主,包括对酒店工作环境的熟悉、对工作中人际关系的适应,以及对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的适应等等。有很多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这些方面,所以在实习初期就出现逃避实习等问题。所以把这一阶段作为第一个考核点,可以准确掌握学生对实习的适应程度和心理动态,以便进一步进行实习指导工作。

3.4.2、6个月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酒店对于每一个实习生的基本情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阶段需要酒店和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对优秀的学生可以协助其轮岗,这样既使得优秀的学生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对其他同学形成了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