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教师跟岗培训总结

新教师跟岗培训总结

时间:2022-02-02 10:28:44

新教师跟岗培训总结

第1篇

为此,在新一轮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中,我们针对以上问题调整了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等,采取专家引领、“师带徒”经验分享、自主探究、远程学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培训模式方式。其中,“三位”指的是培训院校、教师工作室和市县培训机构。在“三位一体”培训体系中,培训院校负责理论培训和专业引领,促进工作室主持人与骨干教师的共同成长;教师工作室负责骨干教师的实践培训,侧重在经验分享和教育教学实践;市县培训机构负责教师工作室的业务管理与地方课程培训。

新一轮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行任务驱动和目标管理,以更新教育观念、增长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和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为重点,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院校专家引领与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指导相结合,脱产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为了解决参训教师的工学矛盾及提升培训效果,将整个培训分为理论研修、跟岗研修、在岗研修和结业研修四个阶段来进行,为期共一年。

一、理论研修,学习正宗心法

第一阶段――理论研修阶段,为期十天。学员分批集中在培训院校进行理论学习、理念更新和专业技能训练。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前沿、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学科新进展、学科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术等。培训形式主要采用专家讲座、工作坊、小组交流、合作研讨、案例教学、课例分析和现场互动等方式。培训院校的专家教授们,就是教育界的武当少林、玄门正宗,学员们学习了这些专家教授们的正宗心法,有了这些教育理论的支撑,他们的教育教学就会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效果更显著。

二、跟岗研修,学习独门绝技

第二阶段――跟岗研修阶段,为期十五天。学员按学段和学科分别进入“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采用师带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传、帮、带。跟岗期间,参训学员的中心任务是拜师学艺,学员与主持人一同备课、上课、评课,一同开展课题研究。同时也协助工作室完成一定的教学和研究任务。

如果将培训院校比作武林的泰斗,那么工作室的主持人就是各门派威震武林的掌门,他们都是各地的名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独到的教育见解。跟岗期间,骨干教师们看名师课堂,听名师讲座,学名师做课题研究,学习他们的独门绝学,受益匪浅。

跟岗研修阶段也是三位一体模式的最佳体现阶段。教师工作室负责指导学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专题研讨、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名师讲堂等形式,引导学员进行业务提升,同时负责对学员进行跟岗学习期间的考核。市县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协调与安排学员进入工作室,并为学员开设介绍地方教育发展状况、地方教研活动的课程。培训院校指派导师进行跟踪指导,指导工作主要围绕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情况展开,指导形式包括现场指导、网络指导等。

三、在岗研修,打通任督二脉

第三阶段――在岗研修阶段,为期十个月。有了第一阶段专家教授们传授的内功心法,第二阶段工作室主持人传授的独门绝技,各位骨干教师回到自己所在单位进行在岗研修,将学习到的内功心法和独门绝技运用于自己的岗位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参悟理论,自觉进行教学改革,总结教学实践,提炼个人教学风格,结合个人教学风格继续完成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许多学员都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教学教研水平明显提高。

在本阶段,培训院校指派导师进行远程学习指导,并组织开展“南粤名师大讲堂”活动,组织工作室主持人们到学员所在地区进行示范教学。开展“南粤名师大讲堂”活动时,培训院校负责安排专家教授进行评课与教学指导,市县教师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召集参训学员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

四、结业研修,举行华山论剑

第四阶段――结业研修阶段,为期五天。学员和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集中到培训院校进行成果展示,具体活动有:论文答辩会、专题学术研讨会、说课比赛或录像课评比等。在这次活动中,各个工作室的弟子轮番上场华山论剑,展示成果,展示论文,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特色。而专家教授们和工作室主持人们,则坐在台前一一检阅,悉心指点。

第2篇

关键词:电网公司;新员工培训

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全面统一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通过准军事化训练、团队建设操练、企业文化宣贯、基本业务知识和安全技能学习,使新员工加速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为基层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当前,广东电网公司正处于全面深化创先工作的重要时期,加速提升新员工履职能力、适岗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南方电网公司新员工培训工作统一部署,结合前期新员工培训实践和基层单位意见,开展新员工培养规划研究。

一、适用范围

广东电网公司系统新员工(含中专中技毕业生)。

二、总体思路

新员工入企后实施“五年培养规划”,按照适岗期、成才期、发展期三个阶段,使新员工全面掌握岗位技术技能,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阶段(0-1年)适岗期:统一建立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和评价上岗四个环节的标准培养模式,使新员工快速适岗上岗。

第二阶段(2-3年)成长期:明确新员工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并按照培训规范继续编制学习计划,采用导师制和回炉锻造两种培养方式,逐级参加初、中、高级作业员工培训课程,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把新员工打造成班组技能骨干。

第三阶段(4-5年)发展期:在具备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能力,参加学习班组管理知识、通用管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等,鼓励新员工提升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促使新员工多通道发展。

三、工作内容

(一)第一阶段(0-1年)适岗期

采用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和评价上岗四个环节的标准培养模式。

1. 集中培训。集中培训主要目的是加快新员工与企业融合。总结新员工培训实践经验,缩短培训周期,精简培训课程,增强培训互动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效能,确保新员工做好入企准备。

(1)培训时间。为期约1个月。

(2)培训重点。传递企业文化。通过广东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讲解、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介绍,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并开展法律常识、保密意识及职业角色认知培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职业化素质。培养工作作风。以准军事化训练、团队建设操练为主,全面培养新员工“令行禁止、严勤细实”的工作作风。掌握基本技能。通过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知识学习,使新员工掌握广东电网公司运营的基础技能。强化安全意识。学习十个规定动作、消防灭火、现场急救等安全技能,并前往安全体感中心进行体验式培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3)组织形式。采用统一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的“五统一”标准化培训模式。

组织安排:集中培训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统筹管理。直属各供电局、输变电广东电网公司分别承办本单位新员工培训,东莞供电局承办其他直属非供电单位新员工培训。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承办粤中西北片区供电局的安全体感培训,惠州供电局承办粤东南片区供电局的安全体感培训。

培训课程:共设广东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企业保密与法律常识、电力基础知识、安全生产教育等9门课程。

培训教材: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负责新员工集中培训教材、试卷的编制和发放工作。

培训师资: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统一开展内训师培养。

(4)考核评价。集中培训结束前新员工须参加综合测评、基本知识考试和撰写心得体会等环节的考核。

2. 专业轮岗。专业轮岗主要目的是增加新员工对企业感性认识。通过前往生产、营销、基建单位进行轮岗学习,使从理论到实际,从整体上了解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基层班组日常作业的全过程。

(1)培训时间。专业轮岗在集中培训结束后开展,为期约1-3个月,单个岗位的轮岗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2周。

(2)培训重点。业务概况。采取专题讲座、座谈交流或参观实践等方式,组织新员工学习了解各单位组织架构、主要业务开展情况和基本规章制度。

岗位概况。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跟班见习等方式,使新员工熟悉相关岗位工作职责、安全知识、工作设备和作业技能要求等。各单位新员工工作现场培训时间不得低于轮岗总时长的60%。

(3)组织形式。专业轮岗由各单位组织,制定轮岗学习计划。各单位可按实际分成若干小组,对应分配到生产、营销、基建单位进行专业轮岗,确保使每个小组完成三个专业线条轮岗学习。其中:生产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的变电管理所、输电管理所,在变电运行、继保检修、输电线路、输电电缆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营销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的客户服务中心、计量中心,在业扩报装、装表接电、电费核算、95598客服、计量检定、电能计量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基建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就近的多经三产基建工程广东电网公司,在电气安装、设备调试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

(4)考核评价。由各轮岗单位(班组)按照轮岗学习计划,组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3.定岗见习。定岗见习是新员工实习关键阶段。将新员工预分配到各基层单位(班组)进行见习,使新员工认识对基层班组之间协作关系,学习掌握实习岗位的主要作业流程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定级上岗做好准备。

(1)培训时间。定岗见习在专业轮岗结束后开展,为期约7-10个月。

(2)培训重点。依据《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按“单元制、模块化”思路,学习各岗位初级作业员岗前班和一年级学习课程。具体岗位培训课程见《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

(3)组织形式。各单位可采取单向选择(用人单位或新员工主导)、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和新员工相互选择,人力资源部统筹安排)等方式,对新员工进行预分配,定岗见习。

制定定岗学习计划。依据《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由新员工定岗见习单位(班组)和员工个人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形式、进度、目标和评价考核等,学习计划由新员工指导老师负责实施,见习单位及时协调解决实施所需资源。

签订“师带徒”协议。指定具有较强责任心,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水平的资深员工担任新员工指导老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指导新员工定岗见习期培训学习,并通过签订协议规定培训目标、双方责任和奖惩措施。各单位要通过评优表彰精神激励、任务考核绩效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指导老师教学兴趣和荣誉感,营造新员工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全面发挥业务骨干“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新员工技能实操水平。

(4)考核评价。由新员工见习单位(班组)按照学习计划,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4. 评价上岗。建立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和择优上岗机制,评价后再上岗和转正定级,确保新员工具备上岗所需技术技能。

(1)评价时间。新员工入职一年。

(2)评价重点。知识维度。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统一网络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评价。技能维度。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采用实操考试、工作认证和现场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价。潜能维度。从绩效表现和从业行为两方面进行评价。

(3)组织形式。按照广东电网公司评价标准和规则,由各单位组织实施评价。转正评价。依据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阶段绩效表现和工作情况,结合评价情况,形成转正上岗综合评价结果。择优上岗。依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广东电网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办法》,新员工转正后,必须到一线班组工作。用人部门和新员工采用双向选择,确定新员工上岗岗位。主要步骤如下:

①公布可选岗位。

②填报上岗志愿。新员工根据培训期间对班组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身能力情况,填报分配志愿。

③组织双向选择。各单位人力资源部依据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结果,优先安排绩优员工的志愿岗位,并收集用人部门反馈的用工需求。

④公布分配结果。各单位人力资源部根据用人部门的需求及新员工的意愿,综合考虑分配安排,并分配结果。

如新员工未通过评价,暂不转正,在加强学习培训后申请复评,复评通过后再进行上岗定级。

(二)第二阶段(1-3年)成长期

明确新员工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并按照培训规范继续编制学习计划,采用导师制和回炉锻造两种培养方式,逐级参加初、中、高级作业员工培训课程,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把新员工打造成班组技能骨干。

1. 制定职业能力发展规划。经过入职第一年的学习锻炼,新员工对今后自身的企业提升路径会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初步的设想。开展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制定,由员工明确本人在五年内各阶段的学位发展目标、技能等级提升目标、技术职称评定目标、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目标,通过定期的进度跟踪及直线管理者的指导,令员工把握好个人发展方向,更好更快地达成自身提升,与企业形成双赢。

2.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根据本人实际能力情况和岗位工作需求,按照《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由员工制定本人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个人学习计划,重点学习所在岗位初、中、高级作业员二、三年级课程。

3. 实行“导师制”。第一阶段时期对新员工采取“师带徒”培训方式,主要是为了促进员工技能提升,快速适岗上岗。在新员工培育的第二阶段,基于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员工队伍建设理念,各单位要指定班长等以上岗位干部,作为新员工的技能导师和思想导师,即除了在技能上继续给予新员工指导,更在职业生涯发展上给与新员工辅导,从工作、生活和思想上,全方位关怀新员工成长,激发员工潜能,激励和凝聚员工向共同目标奋斗。

4. 开展“回炉锻造”。组织新员工在工作第2和第3年,参加长时间、封闭式技能实操培训,通过“回炉锻造”,提升学习针对性,力争新员工在入企3年内通过中级作业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

(三)第三阶段(3-5年)发展期

在具备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能力,参加学习通用管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班组管理知识等,鼓励新员工提升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促使新员工多通道发展。

1. 强化通用管理能力。组织新员工参与个性化选学培训,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碎片化的网络学习,全面扩充新员工的知识面。通过模块化的通用管理集中培训,由各地市局组织,按需办班、按需施教、按需参培,带动员工学习氛围和参培热情。结合班组培训经费,加大在岗培训力度,开展“班组员工上讲台”,通过班组内定期的上课和讨论,加强互促互进,提高员工业务总结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及演讲表达水平。

2. 扩充专业业务知识。统一组织新员工按需参加各专业线的常规业务和新业务培训,坚持“省公司为主体、地市级单位为延伸、县区级单位以在岗培训为主”的原则,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核心,提升新员工的岗位履职能力,确保一体化管理落地。

3. 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在新员工中选取优秀员工作为班组长后备队伍,参加班组长轮训,通过在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客户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开展系统性、规范化的轮训,切实抓好优秀新员工素质提升,提高广东电网公司系统班组长后备队伍的思想文化素养、综合业务水平、基本管理技能和协调能力,使优秀新员工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于带班的一线直接指挥者和管理者。

4. 加速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定位,通过常态化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促进新员工参加评价认证,通过评价前培训、评价后培训,查找补齐个人能力短板。并在技能通道、技术通道和管理通道上给予新员工充分选择权,在符合岗位说明书任职条件后,鼓励新员工参与技能、技术、管理岗位的组聘、竞聘,加速职业生涯发展,达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四、工作要求

(一)培训组织管理

赋予各级供电所和班组培训自,积极为基层单位配套完善培训场地、师资、课件等资源,以政策和资源支持,传递责任,使各级直线管理者在培训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推动各单位新员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培训工作。

(二)学员管理

1.各单位务必加强新员工培训管理,确保行车安全、食宿安全、技能培训的安全防护,做好培训全过程的人身安全管理工作。

2.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新员工企业保密意识,培养新员工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好微博、微信等通信平台的使用指引。

(三)安全培训管理

1. 新员工在所在单位、部门(机构)、见习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分级要清晰,要明确各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有各自针对性,岗前总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2. 对变电运行、检修、试验等危险性较大的岗位,岗前安全教育总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且必须对新员工进行熟悉氧气、氢气、乙炔、六氟化硫、酸、碱、油等与工作有关危险介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培训。

3. 新员工进行现场参观前,各单位应对其进行有关安全知识教育,告知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并做好相关监护工作。

4. 新员工须参加本单位组织的安规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跟班见习。

5. 新员工培训期间不准进行生产营销操作,各单位不得将需要相关资质的工作安排给新员工。

第3篇

面对现状,我们深入分析研究,找准问题,制定措施,克坚攻难,自加压力,以创建学习型企业和责任铸金牌活动为载体,以同业对标为抓手,大力开展教育培训,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下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规章制度,不断创新培训思路,更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逐步建立了一套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励效果明显、“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新体系,在公司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学习文化氛围,生产人员紧缺的矛盾得到了明显缓解,公司安全生产局面稳定,效率和效益稳步提升。

一、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程序

2.主要流程说明

(1)认真开展培训调查。公司每年年初,都要深入到班组一线,通过调查问卷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倾听员工对上一年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员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摸清员工需要补充哪些知识,哪些方面的技能需要提升,哪些人员需要提高,为全年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2)组织人员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制定培训内容的重要环节。根据培训调查情况和公司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公司年初召集各部门培训负责人员,从组织、工作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公司当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完成某项工作需要什么条件的人才,以及部分员工绩效不佳的原因(主要从态度、知识、技能三个方面分析),从而确保了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针对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3)确定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才的特点,结合公司实际和调查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内容向业务知识的扩充与更新、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强化、企业理念的培育与升华、现代思维的开发与训练等方面发展,并将确定的培训内容和要求以文件形式下发至各部门,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4)选择合适的培训形式。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的不同,本着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相结合等原则,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培训。目前公司主要采取的培训形式有集中培训、现场培训、跟班培训、录制课件、外聘专家授课、外出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等。

(5)严格培训跟踪考核,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为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结束后,除进行必要的考试和考核外,还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向人力资源部递交培训总结,对予应付了事或不交总结的,培训费用不予报销或不予结业。一些涉及专业广、应用性强的培训,公司要求参加培训人员必须以集中培训、现场培训或录制课件等形式,将所学知识或技术传授给相关人员,即节省了成本,又达到了知识、技术的推广应用。

每半年,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人员到各部门就教育培训计划落实情况、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等进行跟踪检查,年底进行总结考核,评选出教育培训标杆部门和落后部门,奖优罚劣,促进了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过程控制与考核

1.建立员工培训档案

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员工年龄、参加工作时间、毕业院校和所学专业、岗位、职称、技能等级、员工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结果等,便于对员工培训进行跟踪考核,同时作为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2.加强考核,严格奖惩

公司将教育培训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与公司其它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每半年人力资源部组织人员进行检查考核,年底评出教育培训标杆部门。对于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未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部门,除在全公司通报批评外,还按照综合奖考核办法扣部门当月综合奖的8%。对于完成较好的部门,按规定给予资金奖励。对于员工不愿参加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补训,影响上岗条件的,实行降岗或待岗。

第4篇

在跟岗学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活动:听课11节、上1节汇报课、参加集体备课2次、与指导老师探讨班级管理建设3次、探讨改作业1次,以及参观学习柏塘中心小学面下小学6所。以下是对整个跟岗学习期间的收获与感受进行小结:

一、学习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来到柏塘中心小学,在这学习期间及参观其6所面上小学后,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浓厚的校园文化。柏塘中心小学及其6所面上小学都展示出一个环境优美,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辅相成,老师和学生都共同参与建设的校园文化。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下,学生自然能拥有了健康的身心、广阔的精神生活,在学习同时能全面发展。这得益于这里先进的办学理念,领导的管理策略,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建设。

在这浓厚的校园文化中,让我发现了我现在任教的农村教学点学校所欠缺的一些文化建设。我将在回到学校后,带着这些好的理念和本校实际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二、学习交流中提高业务水平能力

在指导老师邱彩兰老师的安排下,我听了指导老师和其他几个老师的课。其中包括听了黄照明主任《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专题讲座,听了彭彩霞、朱志芳、李秀娟等老师的数学课、班会课、研讨课。老师们各有特色,专业理论水平都很高,听了之后,让我学到许多新的教学方面技巧和教育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基本素质。对于我上的汇报课《方程》的教学,指导老师邱彩兰在点评中向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指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让我进一步发现了自身的不足。

同时在跟岗学习过程中,我把自身对《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的理解和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指导老师和其他同行交流。在交流中,老师们的点评和建议让我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自我提高。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这次的学习让我获益良多,很好的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力。

三、在学习交流中提高思想认识

第5篇

关键词:技能骨干;培训;山区供电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89-02

韶关供电局电力管辖范围含三区八县,在广东电网是县级供电局最多的地市局。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行一体化管理,通过两年的时间,全面实施了县级供电局的“一体化”管理,迅速把县级供电局的电网规划与建设、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供电服务等综合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目前韶关各县级供电局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县局管理理念和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员工知识滞后的现象比较突出,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执行不到位,管理效果不佳。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在年龄结构上,县局35岁以下员工占33.6%,35~45岁员工占42%,45~55岁员工占20.6%,55岁以上员工占3.8%。在学历结构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2.5%,大、中专及职校类学历占35.8%,高中及以下学历占61.7%。在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上,8个县级供电局拥有专业技术职称总人数仅占8个县级供电局总人数的17.8%,其中高级工人数占职称总人数的0.2%,中级工占13.3%,初级工占86.5%。三是技术骨干缺乏、生产管理流程不规范。电力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但在基层供电局,技术硬、素质高的生产技能骨干队伍缺乏,技术管理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1,2]

要实现韶关电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达到广东电网公司一体化要求,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生产技能骨干队伍。加强技能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培养一批技术硬、素质高的生产技能骨干队伍,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刻不容缓。

一、课题的提出

针对县级供电局的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基层教育培训工作,重点提升技术骨干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县级供电局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县级供电局的一体化管理进程。基于此,研究一套系统的、针对性强的生产技能骨干培养模式很有必要。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能满足县级供电局战略发展对人才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要能满足各岗位技术技能提升的需要,促进个人发展。决定开展针对生产技能骨干培养的“火种计划”课题研究,并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确定为通过调研分析、方案制定、试点培训、评估总结,形成《生产技能骨干培训实施方案》,通过系统化、差异化的培训提高一线核心岗位技术技能骨干的理论水平、技能水平、管理能力,巩固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处理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最后组织推广实施,以指导县级供电局生产岗位技术技能骨干培训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生产技能骨干的带头作用。

二、“火种计划”具体内容

1.“火种计划”课题的内涵

火种计划”课题的内涵可简单概括为“一个依托,两个结合,三个转化,四个模块”。“一个依托”即依托市供电局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及班站管理资源。“两个结合”即培训需求与培训方案,培训师资的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实习、实践的紧密结合。“三个转化”即把经验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把骨干转化为老师。“四个模块”即理论学习、技能学习、跟班实习、实践反馈四个模块,全面覆盖理论、实操技能与现场管理。

2.“火种计划”的具体做法

为确保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将“火种计划”分为试点、初步推广和全面推广三个阶段,即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调研诊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跟踪辅导―阶段评估”五个步骤实施。

(1)试点阶段。韶关供电局的生产技能骨干培训以变电运行、送电线路工种为试点,逐步推广到各专业(工种)。8县级供电局分别推荐变电运行工种与送电线路工种思想素质好、技术过硬、有一定能力的技术技能骨干共16人(每个工种每县级供电局1人)参加试点培训班。按照集中培训(共3周)、跟班实习(共1个月)、实践反馈(共5个月)等阶段进行历时7个月的培训。采取一对一师带徒形式,传授教练技术,使生产技能人员达到更高等次的技能水平(如中级工提升至高级工,高级工提升至技师水平等)。

(2)初步推广阶段。除继续开展变电运行工种外,还相继开展了配电线路、抄核收工种等其他工种的生产骨干培训班。8县级供电局分别推荐变电运行工种、配电线路、抄核收工种的技术技能骨干共48人(每个工种每县级供电局2人)参加试点培训班。培训班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一对一”的指导环节。在实践反馈推广应用阶段要求采取市局指导人定时上门“一对一”进行辅导。如:县局变电站与市局就近的变电站结成对子,市局培训指导人每周一次上门现场指导。现场指导首先要保证最迫切需要改进的方面得到及时指导,再逐步铺开延伸到其他细节。点面结合,确保现场指导不走过场。同时培训内容也有所改进,更加注重日常工作流程及实用性,体现了“培训与使用并重,培训是为了使用”的原则。

(3)全面推广阶段。在初步推广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通信、信息、继保、检修等生产骨干的培训,并计划用2~3年的时间全面展开其他工种的生产管理骨干培训。

(4)五个步骤的工作。一是对县级供电局一线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培训短板进行摸底,掌握县级供电局一线核心岗位技术骨干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二是根据调研结果,制订具体培训实施方案,包括内容、教材、时间、计划人数、跟班实习地点、考核方式、培训评估方式,对每一培训模块的培训内容进行细化。按照培训方案实施培训,开展5天的理论培训和10天的技能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常用理论知识与应用基础知识、设备新技术、现场技术规程、安全生产技术与标准操作流程等。采取一对一师带徒的方式开展实习与实践,首先在相应部门班组跟班实习1个月,对有关标准规范与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安排学员返回本工作岗位,进行实践与应用推广(为期5个月),并做好全过程的反馈记录,最终形成一份实践学习报告。在每个阶段及每个培训模块都进行跟踪记录,根据学员学习期间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实习计划完成情况及实践反馈效果对试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估促转化。

三、试点实施

根据课题组前期确定的开展流程,即“调研诊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跟踪辅导―阶段评估”五个阶段,选择了变电运行、送电线路两个重要工种开展试点工作。

第一,课题组通过访谈、座谈、现场观察等调研方式,掌握了在县级供电局中对两个工种一线核心岗位技术骨干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

第二,课题组对调研收集到的需求进行梳理、归纳,制定了两个工种生产技能骨干的针对性培训实施方案。在培训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各模块培训内容与学时(见表1)。

表1 培训安排表

培训模块 培训内容 培训学时

理论课程 本专业相关的电工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现场规程;标准规范;规章制度 (30个学时)

技能课程 本专业相关基本业务技能;实操标准动作;规范化流程;安全工器具应用 (60个学时)

跟班实习 班组管理及5I班站标准化设置;工作流程;业务技能实操;提交实习报告 1个月

实践反馈 推广与应用所学规范化操作流程;记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差异与问题并及时反馈;接受效果监督与技术指导;形成心得体会并总结完善 5个月

第三,集中培训主要由5天的理论培训和10天的技能培训构成。理论培训模块采用集中授课形式,授课教师通过PPT、录像演示、现场案例教学对学员进行培训,抓住重点对日常工作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技能培训模块则是由授课教师围绕日常核心工作对学员进行实际应用培训。

集中培训完成后安排学员在市局相应部门班组跟班实习1个月,按既定的实习计划对照所学专业有关标准规范与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实际操作,形成实习报告。跟班实习阶段采取“一对一”师带徒的方式,以学习班站的管理模式为主线,系统性地学习班站标准化管理、风险管理体系等。通过跟班学习,学员对设备、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方法和相关执行标准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第四,学员回到本身工作岗位进行实践,安排学员在市局跟班实习时的师傅跟踪辅导,并做好反馈记录;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以点带面进行推广,跟班实习师傅则继续担任学员的指导人,对学员在基层班组的推广执行情况进行质量追踪,督促学员真正发挥核心岗位技术技能骨干的作用。

实践反馈阶段使骨干的技术管理能力及教练技术得到了提高,通过推广以点带面,学员所在班组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标准流程的掌握能力、设备故障分析排除能力、应急抢修能力,最终达到了“找出短板形成方案、指导意见修改落实、滚动修改充分完善、自我评估形成最终解决方案”的目的。

四、达到的成效与问题总结

1.实践成果

“火种计划”为基层班站生产技能骨干厘清了班站核心业务,通过以点带面、高效传递,全面提升了班站员工执行核心业务的能力。通过多工种、多班次的“火种计划”生产技能骨干培训班,成功地将市局先进的专业技能、规范的管理流程全面复制到县级供电局生产班组,推进了班站规范化、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成果在县供电局基层生产班站的执行落地。

(1)个人绩效得到提高。学员以学习班站的管理模式为主线,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班站标准化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跟班学习,学员对设备、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方法以及相关标准执行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通过培训,学员的技能水平、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同时,作为教练的生产骨干学员,通过在推广应用阶段不断给本班班员的讲解传授,沟通互动,其教练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3,4]

(2)组织绩效得到提高。通过以点带面的推广,学员所在班组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站工作效率随之得到了提高。管理方面变化显著,学员所在班站的面貌焕然一新,变化非常明显。县局班组开始以工作历为平台开展日常工作,班组日常管理、工器具定置工作已规范完善。

(3)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火种计划”的实施使班组焕发出一种强大的动力,一方面生产技能骨干通过集中培训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巧,同时在“一对一”跟班实习与返岗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学员获得了成就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学员在返岗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以点带面,为所在班组树立了标杆,带动了班组其他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激励其他员工积极调整工作状态,从思想上、心态上、行动上实现了良好转变。

(4)建立了创新性、成熟的基层生产骨干培养模式。传统的课堂集中培训,培训方式单一,学员多处于“课堂学,课后忘”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难以评估。“火种计划”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一对一跟班实习”“行动学习―返岗实践”的培训方式,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应用和转化,更重要的是,学员在返岗实践的过程中,能将转化的知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传播给班组其他员工,产生辐射效应。“火种计划”经过试点和推广,其操作模式已基本成熟,完善了技能人员的教育培训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提炼模式及经验,应用推广到一线技能人员培训。可以预见,运用该培养模式将在各个工种培养出一批技能骨干,形成“燎原”之势,加速了县级供电局一体化进程。

(5)获得可供借鉴的实践方案。学员在返岗实践过程中实施的行动学习,为所在班站存在的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短板)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包括问题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状态的差异、解决措施、能够达到的目标等模块,这些解决方案也为其他班组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2.问题总结与解决

(1)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仍有欠缺。市局的一些制度在县局不能完全执行,一些好的管理方法未能在县局得到使用。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韶关供电局加强管理制度在县局的宣贯,敦促县局积极改进和调整;另一方面项目实施的过程应灵活机动,对符合县局发展利益但与项目本身推广的管理方法相冲突的情况,应适当调整项目内容。

(2)学员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培训效果有差异。虽然有些班站的硬件条件较好,但培训成果推广应用的程度不高,这与学员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联。针对这一问题,应借助视频、短信、内部论坛、海报等多样化方式加强对项目的推广和宣传,营造项目氛围,引发学员重视;另外,应加强对学员的考核与评估,树立典型,促使学员充分重视项目内容。

总之,开展“火种计划”课题研究对县级供电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生产岗位技术技能骨干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效益。今后将不遗余力地推进该项目的完善、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县级供电局的管理水平,实现市县局管理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翟淑萍.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2.

第6篇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1

  20天的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稍纵即逝,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既紧张又充实。在名师工作室陆蓓校长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聆听了一场又一场的讲座,听了一位又一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我们彷如饱餐一场场精神的盛宴,他们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扎实的理论功底通过如珠的妙语在我们的耳边心底如花绽放。一扇扇思想的大门在我们面前洞开,让我们得以窥见了一个未曾领略到的世界。眼界,徐徐打开;心灵,历经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全体学员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大大地转变了我们的一些教学观念。忘不了陆蓓校长的谆谆善诱,忘不了学员间的互助互爱,忘不了中星小学老师们的亲切笑容……太多的感动,我成长着,我幸福着。

  一、感谢恩师——陆蓓校长

  在短短的20天培训中,感谢我们的恩师——陆蓓校长,是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倾囊相授,将自己多年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工作技巧,手把手地传授给我们,对我们的问题都耐心解答,使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对我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您都严格要求,从不放过任何纰漏,一定要我们做到满意为止。每天看到您忙碌的身影,充满朝气的脸容隐藏不住疲惫,但您还是孜孜不倦地指导我们,很多时候,您和我们一直奋斗到12点多。陆校长,您是严父,又是慈母,对我们的生活又是那么的体贴。我们学员都深有感触,我们由衷的钦佩和感激,让我们深深地说一声“谢谢您!”

  二、感谢同伴——团结的团队

  我们第十组的全体成员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这一次的跟岗的目的是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途径是在课堂中学习教学,不断提升自我。所以我们的学员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认真聆听名师的授课。中星小学语文组是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语文名人多,科研成果丰硕,影响比较大。工作室充分利用了这一个先天优势,合理地安排时间,让跟岗学习的学员都能够进入这些老师的课堂观课。观课结束后与这些老师座谈交流,深入研讨,气氛热烈,收效良好。在备课时,我们的学员充分发挥团结的力量,同行切磋,广收博采,互相鼓励,在痛苦的过程中,心里还是暖暖的。生活中,互助互爱,笑声常常回荡在我们的办公室、餐桌上、宾馆里……

  三、感谢培训——能力与观念的提升

  学员们都把这次跟岗培训看成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个个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从早上7:30到晚上12:00,都是学员们的工作时间,有的备课,有的写反思,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写博客,有的和指导老师交流等。磨课的过程是我们学员们最痛苦的经历,每个人的教学设计都要经过多次的打磨,修改,才定了稿,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全体学员都经历过多次,凡经历过的老师心中都没有怨言,都感觉到反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能力和观念都得到了提升。

  20天一晃而过,我们的感触很多,言语已无法表达,更多的是留恋和感激,感谢中星小学的领导和全体员工,感谢指导过我们的所有专家,我们这次培训是一次严格的锻炼,一种理念的升华,是更高层次的迈进。感动与幸福同在!

  明天我们将各奔东西,又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但我们的心仍连在一起,让我们彼此温暖,彼此激励,彼此牵挂。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2

  作为“温利广教师工作室”的首批学员,我很荣幸!我很幸福!20天的跟岗学习点点滴滴都在我脑海中留下永恒的记忆。在全面总结前,我先用三个“之”作为开篇之序。

  首先:感激之情。

  能成为名师工作室的学员,拥有名师工作室提供的得天独厚的优越培养条件,我们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我们要感谢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感谢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学院,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学习平台!同时,对关心支持我们“温利广老师工作室”的领导、专家,还有北兴中学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们的辛勤付出!感谢您们为我们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其次:责任之重

  我们能来到温利广教师工作室学习既是我们的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加入到名师工作室,除了最初的激动与喜悦外,感受最深的就是沉甸甸的责任了。温老师对我们提出做“三个一”的老师,深感压力之重。正是这种责任感,鞭策着我们加速成长,期待在专业发展方面有所突破;正是这种责任感,鞭策着我们借助这个平台,为学校的发展,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行动之诺

  在二十天跟岗学习中,我们做到了:抓住机遇,把握机遇,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严格遵守工作室的纪律和制度,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我们的愿望是: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中学会享受教育智慧,体验研究幸福,争取在教育的天地中早日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者和先行者,成为教学研究型的名师。

  第一部分跟岗目标任务

  广东省温利广教师工作室根据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的安排和部署,制定了详细XX年跟岗学习工作,并实施每周一表(在工作室博客上发),20天跟岗学习目标任务归纳为如下:

  1.跟岗时间:XX年11月13日至12月2日

  2.跟岗纪律:温利广州教师工作室按《关于做好广东省XX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跟岗学习的通知》中要求,工作室对我们学员有严明的纪律,确保了跟岗学习活动顺畅开展。省教厅规定:跟岗学习期间学员一般不允许请假,若有特殊情况,请假少于三天的,须由学员本人所在学校出具书面请假条,加盖学校公章,送所在地级市教育局盖章,再经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同意后由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签批;三天以上(含三天),须由所在地级市教育局以书面形式报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批准,无故缺勤者,跟岗学习无效,取消培训资格。

  2.省教厅规定的任务

  教学实习:听评课不少于10节,上课不少于2节(含1节汇报课),听课需填写并提交听课记录,上课需提交教案;

  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部分课题研究工作;

  开发1节优秀课例(文字或光盘);

  撰写3篇教学反思和2篇读书笔记;

  撰写跟岗学习日志,详细记录各项培训活动、学习观摩的收获和体会,并上传至个人博客。

  3.工作室特色学习任务

  开展成员与学员“一课两讲”活动;

  学员与成员之间小讲座;

  听专家讲座;

  参与花都区青年老师“说课”比赛活动;

  参观考察活动(校内、校外);

  制作每周工作室简报;

  制定三年专业发展规划

  第二部分跟岗过程与方法

  一、学习文件,明确要求。

  根据《关于开展广东省XX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通知》(粤继教函〔XX〕10号)文件的精神,工作室主持人温利广老师在跟岗老师报到之前,就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跟岗学习计划与方案,公布在个人博客上,并发至学员邮箱,保证跟岗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1、举行了隆重的“跟岗学习开班典礼”。由工作室主持人温利广老师主持“开班典礼”,北兴中学高书记、何副校长等校领导、进修学校毕书记、工作室成员、跟岗学员共20多人参加了开班典礼。毕书记、何副校长、工作室成员代表洪接年老师、学员代表高庆老师等分别发言,温利广老师介绍有关情况,说明工作室的跟岗学习安排,最后由毕书记宣布“XX年广东省温利广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班开班”。

  2、学习有关文件,明确任务与要求。开班仪式上跟岗学员和工作室成员在温老师的要求下进行有创意的自我介绍,通过简短介绍,达到尽快互相认识和了解。随后到工作室座谈,温老师把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的学习内容作了具体的安排,同时学习了省教育厅的粤继教函〔XX〕10号文件,也成立了班委(班长1人,生活委员1人,组长3人)

  3、根据工作室跟岗学习活动方案,结合跟岗教师的个人实际,每一位老师都详细制定了有个性化的个人跟岗学习计划,并公布在工作室与个人教育博客上,以进一步明确每一位跟岗教师此次跟岗学习的任务及要求。

  二、活动丰富,每天忙碌。

  1、听“示范课”。工作室的成员精心准备了5节示范课,通过听课,让跟岗老师领略各位老师的教学特色,汲取各人的优点;同时也展现了北兴中学的化学教学特色与先进的课堂实施理念―――“情趣教学”,领略到花都区年青老师进取精神。

  2、上“常态课”。原汁原味的常态课,最贴近日常的教学工作。通过异地带班一周的常态课锻炼,让跟岗老师熟悉这里的学生特点,锻炼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展现各位跟岗老师的教育水平和课堂风采。并通过常态课堂的操作,探究各类课型的有效性原则。

  3、上“汇报课”。每位跟岗老师都精心设计了一节汇报课,以促使老师们发挥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教学策略,去打造一节力求完美的优质课。其中,安排七位老师上同一个课题,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对比交流,让跟岗老师在切磋中得以长进,更加丰富了他们的教学智慧。

  4、举办“一课两讲”。第一和第二周分别在花都区大塘中学、花都区实验中学、广州市第四十四中学开设“一课两讲”活动,工作室成员与学员进行对决,充分展示个人教学风采与教学技艺,让我们享受“文化大餐”,也让我们了解到各学校教研氛围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特色。

  5、评课研讨。每位跟岗老师听了5节“示范课”,8节“常态课”和8节“汇报课”。几乎在每天的上午或下午或上下午,都组织评课与交流:或是工作室主持人或班长或组长主持评课。通过这些评课活动,让我们清晰地明确了评课的方法和要素,提升了我们听课的艺术与评课的水平,更给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page]

  6、外出学习与考察。跟岗培训除了务实的立足于工作室基地,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丰富了跟岗学习活动的内容。在三个星期内先后安排了到花都大塘中学、花都区实验中学、广州市第四十四中学听课交流、到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听《化学教育》朱玉军副主编“化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基于编辑视角的一点认识”的讲,拓展我们的见识和视野。第二周周末温老师带工作室成员学员到花都芙蓉嶂风景区,感受山、林、湖、泉等自然美景,舒缓我们学习的压力,愉悦我们的心情。

  7、开设专题讲座。温利广老师的“化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的讲座;北兴中学何艺副校长“讲学稿的编写与使用”的讲座,钱扬义教授“游戏化学”探究学习案例;北兴中学高校长“成功教育成就成功人才”德育管理理念介绍,还有我们学员的5个小讲座等,讲座内容涉及德育管理,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不同层面,极为丰富,受益匪浅。

  8、课题研究。在温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都以各自的教学实践和特长,初步选定了课题研究方向,撰写了开题报告,且进行开题答辩,温老师一一给予点评,我们初步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

  三、笔墨耕耘,累也乐也。

  1、教育日志。从培训开始的第一天,到结束的最后一天,我们都坚持通过写教育日志,记录每天的学习内容,学习心得体会和自我感悟后的收获。这些既是过程的记录,更是原始材料的积累,还是思想火花的收集。每天晚上工作到十二点,第二天早上六点半起床。

  2、教学反思。通过听课、上课、评课,我们撰写至少三篇教学反思,包括听课的反思、上课的反思、对自己以往教学的反思等。通过写教学反思,总结提炼学习成果,为后续的自我完善、教研的深化提供了素材。

  3、教学设计。对于每一节的常态课和汇报课,我们都认真进行集体备课、个人设计,相互交流,不断修改形成一份份的教案,精益求精。这对于促进我们的实际教学水平,打造精品课堂非常有效。

  4、开题报告。这是最头痛的事,一线老师,最不擅长的是做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正如温老师说我们,写开题报告没有象上课那样积极。这确实是我们的短板,我们也是希望能得到这方面的提升。经过几天的煎熬,我也尝试撰写了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但还是很肤浅,还要完美和修改。

  5、修专业规划。在跟岗前,温老师已经将个人跟岗计划、三年发展规划工作布置给我们,在经过两周跟岗学习,结合相关专题讲座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三年专业发展规划”。

  第三部分跟岗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跟岗情感

  这二十天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这二十天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我珍惜,我收藏,我回味。我要用“一个理念,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份友,一份感动”表达这20天来的跟岗情怀。

  一个理念。北兴中学作为花都区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是花都区七类生源学校,学校硬件设施不能与市中心城区学校相比,然而学校蕴育着一位省级名师―――温利广,北兴中学成功了,北兴中学名字响亮省内外,我们也因此而来了。北兴中学高校长提出“成功教育”德育管理模式,用成功教育理念成就学生、老师。是的,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但成功需要阳光雨露的用心呵护。我想,今后我的课堂也要成为“成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让每位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有大成功,也有小成功。

  一种精神。温利广老师和我有着相同的教龄,年龄比还小我2岁,很多前年就听过他的讲座,他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文学功底早已目睹耳闻,但我没想到会在北兴中学“拜他学艺”,没想到成名后的他依然“安于”现校,这是什么精神在支撑他。跟岗学习20天,目睹他的点滴,我自愧不如,他身上的那种精神我无以言表,温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感召着我,鞭策着,我佩服,佩服。

  一种追求。温老师追求“至善课堂”。善―――“好”之意,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友善,体现生命课堂的和谐统一,体现公平、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寓意高雅。这充分体现了温老师的文学素养和教学精神。“至善课堂”追求的是“三高”和“三权”,三高―――高兴趣高质量、高情感高效益、高品位高境界;三权―――学生的思考权、自主权、话语权。我认为这个追求就是现代新课程理念的“浓缩,精华”。

  一份友谊。我们来自珠海、中山、韶关、梅州、湛江、广州六个地方九位学员,是怀着共同的梦想,共同的目标来到北兴中学,虽然上半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有着10天学习交流,但全班有48位学员,且分高中和初中,学习活动相对分散,没有像现在这样真正近距离、“小团体”。我们组成了一个亲密和谐的学习大家庭,在跟岗学习中,大家认真听课,坦诚评课,互相切磋教学技艺,认真准备公开课,互相交流听课心得、书写教学反思,碰撞智慧火花。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收获了“友谊”,永远珍惜。

  一份感动。工作室所有工作有序开展离不开温老师的悉心指导,同时也离不开幕后工作的曾红英老师和梁煜华老师,以及北兴中学校领导,师生。跟岗20天,我们对学校影响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但学校有包容,师生配合,我顺利完成了任务,这份感动震憾着我们每位学员。正如我们学员最后离别发言时所说,除了感谢还是感谢,除了震憾还是震憾,这的确是我们的心声。

  二、跟岗态度

  本人严格按照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跟岗学习期要求,遵守广东省温利广教师工作室的规章制度,尊重花都区北兴中学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尽已所能认真完成跟岗任务,积极参与工作室活动安排,圆满完成20天跟岗学习。

  三、跟岗价值

  1、名师风范,碰撞智慧火花。这次跟岗学习,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和厚重的学科素养。最幸运是遇到名师温利广。他学识渊博,人品谦逊,平易近人。在他带领下,我们九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成为一个亲密和谐的学习大家庭,在跟岗学习中,大家认真听课,坦诚评课,互相切磋教学技艺,认真准备公开课,互相交流听课心得、书写教学反思,碰撞智慧火花。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建立了一种坦诚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2、走出方寸天地,方知天地宽广。这次跟岗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无论是聆听、观摩上课、互动评课,还是实践锻炼,每一次的学习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对于“有情有趣有效”的课堂教学追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page]

  3、走出职业倦怠,更新教育理念。这次跟岗学习开设的讲座,如温利广老师的“化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的讲座;朱玉军副主编“化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基于编辑视角的一点认识”的讲座;北兴中学何艺副校长“讲学稿的编写与使用”的讲座,钱扬义教授“游戏化学”探究学习案例等。我从中了解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走出了职业的倦怠,给我以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一条新的阳光道,认识到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多反思,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科研型的老师。

  第四部分再度启航,再接再厉

  这次跟岗学习结束了,但我清楚地知道,我们新一轮的学习又开始了,那就是“岗位实践”。这是一个更长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将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修练内功,争取在教育的天地中早日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者和先行者,成为教学研究型的名师。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3

  

  我县的吕俐敏副县长和教育局李天文局长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县骨干教师和校长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请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的黄显华教授,对我县110多名教师进行为期五天的学习培训。回首凝望,五天的研修之行,虽说是匆匆结束了,但收获还是蛮多的,并深受启发。我们聆听了黄教授的报告,参与各种活动,体验活动蕴含的哲理,感受专家亲善博学的人格魅力,感触很深。这次学习带给我太大的震撼,太深的思索,太多的收获。

  一、领略大师的风采——儒雅平和、博学多才。

  黄教授虽来自香港,讲的普通话我们听起来有一些吃力,但黄教授把他上课的课件、资料都打印好给我们每一个学员,所以,我们就可以借助资料学习,听讲上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博士生导师,如此博学多才的大师都要做精心准备,如此认真,给我这个一线的教师留下了终生挥之不去的印象。黄教授虽然年纪比我们大,但依然孜孜不倦的做学问,教师要终身学习,这句话在黄教授的身上就是最好的诠释。想想我们平时的抱怨,因为工作的压力而怨天尤人,觉得非常的惭愧。我们要学习黄教授淡定做教师,学会赞美,学会宽容,享受一份从容淡定,成为了孩子心目中儒雅老师!

  二、投入学习——收获知识

  学习期间,我们聆听了五场讲座。学习的内容很多,如:怎样才算是理解?怎样的学习才是投入学习?怎样去学习问问题?怎样理解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怎样处理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如何进行课程和教学的研究等等。这些内容,黄教授不是像我们以往的培训一样,只是一味地说教,而是通过让我们自学资料,讨论完成学习问题,讨论完成学习报告的方式让我们投入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我们学得不累,学得开心,从中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这几天的学习,让我们零距离感受大师的智慧与魅力,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

  三、精心设计活动———体验哲理

  在培训中,黄教授精心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比如:开眼单脚站立和闭眼单脚站立;双手交叉举;达成目标等游戏活动,这样可以有助于我们激发培训的活力,通过游戏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课程理念,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来使我们体验到一些哲理。

  四、更新观念,反思自我,升华自我,任重道远。

  在这短短几天的学习中,对我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就像是“井底之蛙”。享受着课堂上老师精彩的报告,咀嚼新理念,求解新困惑。东北师范大学的李柏玲老师说得好:“每次学习培训我们不求大家都大彻大悟,如果其中有一位校长、一个教授、一位专家的讲课对你能产生一点启示,你们就不枉此行了。”此次培训无论是从思想观念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的提升。

  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几点是要努力做到的:一要更新观念,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才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二要学会反思,开发自我,反思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执行力。三要磨砺意志,升华自我。我们要克服小我的怠惰,才能超越自我。我们只有在不断地钻研,不断地突破,不断地寻求对策,才能开发我们的潜力,才能战胜自我,作出自我的个性来。

  五、个人想法

第7篇

调整、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网络:第一层面:校长总负责,德育分管校长领导,学生发展中心、课程开发中心和教工团支部进行具体活动、课程落实及实践研究等工作;第二层面:学生发展中心领导,德育处具体实施,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具体事务性工作的落实;第三层面:班主任负责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及各类学生活动的开展;各层级之间互相协调、纵横贯通,真正体现学校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2. 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1)点面结合,开展学校德育微课培训

立足学校实际,认真规划学校德育培训课程,通过“景行”与“陋巷”两大讲台,开展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培训活动,同时认真梳理总结形成学校自我德育培训微课程。

A实务培训:以班级管理、班队建设、家校互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行规养成及活动开展等内容开展实务性的培训;

B专业培训:分层递进式推动德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每学期安排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及班主任工作坊、班主任研修班等培训内容,向专业化方向不断努力;

C专题培训:聘请教育专家开展德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向结合的辅导讲座,提升教师德育管理水平。

(2)典型引领,开展传帮带教梯队建设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主干力量——班主任团队的建设,通过不同层面的梯队建设,提升班主任团队的整体管理水平,并能拥有一批教育出色、管理特色、品行悦色的班主任团队。

A骨干带教:聘请优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开展师徒带教。带领青年班主任熟悉班级管理、实务工作、家校沟通等能力,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B同伴帮教:在同年组内开展特色互补、资源共享的互帮互助模式,组室内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助身边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形成团队合作,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C外援跟教:利用见习基地培训及市区开展的各级各类专业培训,跟着专家、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充实自己的教育经验,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3)定向扶植,开展重点培养跟岗锻炼

通过设定岗位锻炼、认领项目及任务驱动等形式,在实际工作中自培一批在德育管理等方面有一定能力和经验的教师团队,整体提升学校德育管理水平。

A项目领衔:选取有一定能力和有志于德育工作的教师承担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

B跟岗锻炼:推出一定的德育管理岗位,让有一定领导、协调和管理能力的教师参与德育管理工作。既能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过程性管理力量,也能在岗位锻炼过程中发现好的管理人员。

C定点培植: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放大特点,特色培植的力度,创设学习机会,搭建展示舞台,让“特”走向“优”,让“优”成就“专”。

第8篇

[关键词]双师结构 双元双优 教学团队

一、前言

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要求,但其建设主体仍然是校内专任教师,结合行业、企业要素不够紧密,脱离企业工作实际,无法完成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一线人才的需要。2006年教育部教高(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提出了要求,又指明了方向:双师结构和专兼结合明确了高职教师队伍的来源应该是双元的,即要吸引学校之外的力量来形成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建设主体不仅在校内的专任教师,更在校外的企业兼职力量,双方共同为育人做出贡献。基于此,作者提出了构建“双元双优”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来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为人才培养服务。

二、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1.模式内涵。“双元双优”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指: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教师职业人;从大量外贸企业从业人员中遴选出优秀外贸职业人(行业兼职教师),两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大学生培养成能胜任外贸工作岗位的合格职业人,从而实现“优秀职业人+优秀职业人+大学生=合格职业人”的效应。

2.模式特点。(1)主体双元。“双元”指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学校和企业,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2)素质双优。“双优”指通过培养提升校内专任教师职教能力和业务水平使其成为优秀的教师职业人,根据业务专长从众多外贸职业人遴选出符合人才培养的优秀职业人(行业兼职教师),工学紧密结合共同育人。(3)运行双轨。“双元双优”教学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开发外贸职业岗位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制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实施阶段,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在人才培养质量检验阶段,按照外贸职业岗位标准,制定质量检验评价标准,共同进行课程评价、实训评价和就业评价,使毕业生成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3.“双元双优”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深入融合了行业、企业要素,彰显了职业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职业文化的特征,是顺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和保障。

三、“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培养优秀的专任教师职业人队伍

(1)提升教师职教能力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改理念,转变观念,率先改革。全部通过青年教师职教水平测试,基本能胜任当前改革形势下工学结合式的教学任务。选派骨干青年教师到澳州学习TAFE职教理念,引进先进职教方法,提升职教综合素质。

(2)提高教师业务操作水平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能和企业行业的实际工作情况脱节,在当前师资资源紧缺,教师工作量重的情况下派大量的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或脱产顶岗实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两个假期的空余时间又不一定能够和外贸企业的工作时间完全匹配起来,在此情况下原有的思维模式是提高不了教师的业务操作水平的。我们通过和企业专家一对一“朋友式”结对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和企业专家的感情交流过程中我们拿到了企业一手的业务资料为教改和工学结合式教学提供了支撑,了解了外贸企业最新的外贸动态及时为学生更新所需知识,使得工学结合有了实际意义,教师的业务操作水平始终贴近企业实际,教师的业务操作水平逐渐得到了提高。但是当然替代不了外贸企业业务专家的业务操作水平。

(3)提高教师考证培训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学生的工作岗位。提高教师的考证培训能力实质就是提高工学结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国贸专业的三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是未来的工作岗位(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通过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全国外贸业务员资格考证师资培训班、全国外贸单证员资格考证师资培训班和全国外贸跟单员资格考证师资培训班的培训,教师们的考证培训技巧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只优秀的职业人教师队伍必须要有较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引,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较强的职业考证培训能力做为支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2.组建优秀的外贸经理职业人队伍

优秀的外贸经理职业队伍,包括了浙江中小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部门经理和总经理,根据他们服务学校的热情程度和个性偏好程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只优秀的外贸经理职业人队伍是培养合格外贸职业人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元或一极,在工学结合的一些关键领域需要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这只队伍的数量要相对稳定并保持不断增长,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育人

(1)人才培养准备阶段:标准开发

在该阶段所进行的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为人才培养运行确定依据。

①开发职业岗位标准。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的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在我国尚无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因此聘请一批对应岗位专家的行业兼职教师,组建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专家委员会,对这三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出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确立这三个外贸岗位的职业岗位标准。职业岗位标准的开发,为专业建设解决了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规格。

②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开发的这三个职业岗位标准基础上,按照以下思路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化、标准性规定,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设计;二是用职业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适应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三是主要用岗位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规格,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四是融合学历证书与岗位职业证书,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合到各专业课程,结合职业考证时间安排职业考证课程。其内容包括专业名称、入学要求、学习年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范围、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实训课程表、课程结构、教学进程表、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和实训装备等12项标准化内容。

③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单证操作》、《出口业务操作》、《出口跟单操作》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了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等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同时还对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建议进行了说明,使课程教学与改革有章可依。为了更好的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的执行更加具体,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根据外贸企业真实业务案例开发了项目活动载体,展现了项目课程改革思路,提高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2)准职业人培养阶段:项目教学

在该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参与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备课、授课、命题等项目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①共同编写立体化教材。“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分析,确定有代表性的行业、产品、业务种类,并以该行业大型综合真实业务案例为蓝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项目活动载体,确定工作项目,设计学习情境,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并以项目教材的编写为契机,完成项目活动载体、实习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料的积累与搜集工作,为教师施教提供支持;同时,建设课程网页提供电子课件、实习实训项目、习题集、案例集、试题库等材料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维学习空间。

②共同备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行业发展新变化、业务政策新调整和业务操作新方式,确定项目活动载体,使之融入行业发展新要素,符合业务发展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场所的不同特点将项目活动载体覆盖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外化为具体、明确的工作项目,配之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实现。“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共同备课过程中,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将授课内容准备与课堂组织形式设计都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③共同授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课堂授课环节,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其中行业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以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活动设计为载体,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职业素质提升,共同打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首先将根据业务案例设计的项目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在教师进行操作示范的过程中,不仅将该工作任务覆盖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与示范,并且还需要将学生独立进行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加以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共性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个性化的收益,包括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包括职业素质的提升。

④共同命题。“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完成共同授课后,由校内专任教师根据行业兼职教师提供的真实业务案例,结合课程考核要求,设计考核案例,按照实际业务的表现形式来确定考核形式、分配考核点,形成考核试卷初稿,交由行业兼职教师进行业务把关,对业务案例描述、考核任务设计、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修订,由双方共同填写“共同命题记录表”双方共同完成共同命题任务。通过共同命题,使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与实际业务相吻合,使考核结果与岗位要求相吻合。

(3)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实战训练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完成学生自准职业人到合格职业人的飞跃。

①工学交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合作过程中,除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料准备、备课、授课、命题环节的合作外,还将部分适合进行实战操作的项目的授课由校内实训室转移到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职业环境中,实行工学交替,行业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业务优势对学生工学交替进行指导,通过实战操作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应用水平。

②顶岗实习。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9门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掌握了外贸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三个岗位业务操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获得了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相关外贸企业对应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即“持证上岗”。学生通过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职业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积累了外贸工作经验,转变成了合格职业人,实现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

4.运行保障

为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如下运行制度:

(1)“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方面

为了建立一支“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强化校内专任教师业务操作水平的提高和行业兼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制定了《行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的有关规定》、《关于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朋友式”结对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

(2)“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方面

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制定了《校内专任教师担任行业兼职教师助教制》、《行业兼职教师工作手册》、《共同备课实施细则》、《共同授课实施细则》、《共同命题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四、“双元双优”教学团队建设绩效分析

1.形成“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

14名校内专任教师均通过职教能力测评,均获得外贸职业考证培训师资格,其中8名还获得澳大利亚TAA培训师证书,培养了9名骨干教师、4名双师素质教师;

共聘用了外贸业务能力强、行业资源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40名行业兼职教师,覆盖各类外贸相关企业和各种外贸岗位,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1。

2.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高考证通过率。2007年和2008年在全国外贸业务员从业资格考试、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全国外贸跟单员资格考试等考试中,国贸专业的考证通过率分别是81%、87%和79%,比全国平均通过率52%、63%、61%均高出20多个百分点。

(2)高双证持有率。07届毕业学生中至少有88%的同学拥有一本职业资格证书,66%的同学拥有两本职业资格证书。08届毕业生中98%的同学拥有一本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比例达到了80%,获得三本职业资格证书的同学达到50%。

(3)高签约率。07届毕业生签约率是 93 %,08届毕业生签约率是 98%。

3.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改革成果显著

与三个职业岗位相对应的九门核心课程均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改革,其中《外贸单证操作》已经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他八门课程的课程资源建设(课标、项目活动载体、生产性实训题集)已经全部完成。11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已在高教出版社公开出版。

4.制定标准,为规范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率先制定了《外贸单证员职业岗位标准》、《外贸业务员职业岗位标准》和《外贸跟单员职业岗位标准》,为推动企业行业规范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罗秋菊.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J].农业与技术,2008, 28(4).

[2]吴杰.构建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0(4).

第9篇

关键词:新员工培训;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方法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1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73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企业员工流动非常频繁,及时招聘新员工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日常工作。所聘员工因为对工作环境不熟悉、专业技能知识未达到电力企业对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标准。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如何让新入职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由社会人转变为公司职业人,迅速适应本职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开发新员工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企业忠诚度、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关键作用。为适应现代电力企业“一强三优”的发展战略目标,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新入职员工培训内容必须明确,下面就如何有效开展新员工的培训作一简要探析:

1 新员工培训的原则

1.1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新员工的培训要有针对性,根据新员工基本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与培训对象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紧密结合。

1.2 因材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以及个人的意愿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培训方式和方法可结合个人的技能熟悉度和学习能力来制定。

2 培训理论

2.1 成人学习理论

进入企业的员工都是成年人,成年人学习目的明确、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独立指导实践的特点,对新员工的培训不能采取灌输式和填压式教育,而要采取互动的形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 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新员工从紧张和缺乏安全感到成长为一个能为公司的发展作贡献而信心十足的员工所经历的历程,可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相对照。一种需求未实现之前,无法进入下一个层次的需求,新员工的培训亦是如此。

2.3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其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当这种行为对其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逐步减弱或消失,人们可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负效果。

3 明确新员工的培训需求

新入职员工对企业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培训需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的发展需求;其次,让员工了解企业建设规划、企业经营现状、员工岗位成才通道,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和专业业务技能。为了尽快让他们熟悉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平稳过渡,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掌握必备的安全生产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企业内部的理论培训结业后,可安排到基层单位生产一线锻炼,让其逐步成长。

4 理清新员工的培训内容

新员工刚到工作企业,心里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准备好好干一番,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但由于新入职员工学历层次不―,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复转军人等,他们入职企业前所处环境不一样,形成的思维模式不同,因此需根据新员工来源渠道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

4.1 新员工的入职培训

由用工单位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规模和企业发展的前景;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作任务流程;企业的用人制度、劳动纪律、安全规章制度;企业的工资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的安全规章制度,《电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电力生产营销知识、优质服务等。从多方面培养员工爱岗敬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建立新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视企业如家,将自己的发展与企业的兴衰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他们愿意为企业忠心效力。

4.2 积极推行岗位准入培训

经过认知培训确定员工的工作岗位后,以公司全员培训为契机,用人单位组织新进员工参加省公司或国网公司组织的新员工集中培训,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必备的专业知识。以便让新员工在短时间之内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熟悉生产设备、掌握工作流程,达到工作岗位的必备要求。

4.3 进入生产现场跟班实习

跟班实习是新员工在经历上述两个阶段的培训后的一个延伸培训。明确了新员工的培训目标后,通过和职业导师签订师徒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达到培养目标。职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将自己多年铸就的高超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指导徒弟完成生产任务,并用自己优良的职业素养去感染和影响徒弟,将徒弟锻炼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徒弟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虚心向职业导师学习,将从职业导师那里学到的高超技艺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运用到生产工作中去,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5 新员工的培训方法

5.1 集中讨论法

企业组织集中,由专业科室老师统一授课。

5.2 课堂讨论

如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培训、事故案例分析等,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让新入职员工通过讨论增强安全意识,杜绝习惯性违章,保证安全作业。

5.3 影视教学法

由于成人教学的特殊性,可以采用视频、光碟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比如安全教育这一块光是用理论讲是非法枯燥的,如果我们将一些典型安全事故案例用光碟放映给大家看,看完之后再由授课老师作一个总结,这样员工就会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比较牢固。

5.4 新老员工交流座谈

通过新老员工座谈和交流,让大家彼此熟悉、互相关心,并从老员工的成长经历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从老员工的肺腑之言中得到教益,使他们平稳心态,坚定信心。这种方式气氛活跃,生动感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新员工日后的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5.5 现场参观、现场操作

对于电力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的了解可以采用参观学习和实际操作的形式,组织新员工到变电站、营业大厅观摩,到线路工地、抢修现场感受,让新员工零距离接触企业。对于实际岗位技能的学习可采取到培训基地或实训场地进行操作练习,通过内训师按岗位技能操作标准和流程进行培训,让新员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来,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

5.6 开展拓展训练

很多来自高校的新员工都认为自己是天子骄子,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较差,可对他们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培养新员工的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挑战自我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通过拓展训练参训者在如下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团体的重要性,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相互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习欣赏、关注和爱护大自然。

5.7 签订师徒合同,指定职业导师

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的许多工种属于专业性技术工作,对新员工指定实践经验丰富的职业导师可达到一对一的培训效果,通过言传身教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疑难杂症。这种方式使新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缩短培训时间,缩小发展差异,很受用人单位和新员工的认可。

6 新进员工培训考核激励措施探讨

很多企业为激励员工岗位成才,建立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企业要引导新进员工正确认识考核与激励,以提高员工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考核措施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6.1 建立岗位资格准入考核制度

企业应建立对新进员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的准入制度,把新进员工岗位资格准入培训与考核作为检验其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凡新进员工在上岗前应参加相应的培训与考核,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后正式上岗。对参加了入职培训、岗位理论及岗位技能培训的员工进行第一轮考核,考核内容分理论和技能两种,对于考核合格者进行下一轮培训即跟班实习,对于考核不合格者给予一次继续培训和补考的机会,补考仍不合格者可按照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参加第二轮跟班实习的新进员工都应签订师徒合同,对师徒合同到期考核合格者可以发放岗位资格准入证书,正式持证上岗,对于师徒合格考核不合格者给予一次继续培训和补考的机会,补考仍不合格者可按照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6.2 建立现场抽调考制度

很多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抽调考制度,对于正式上岗的新进员工也应参加现场抽调考,以检验新进员工岗位技能水平培训学习情况,促使新进员工不断学习、继续学习,以便快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抽调考可以是岗位技能的现场操作,可以是理论知识的现场提问,也可以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对于抽调考成绩优秀的可进行适当奖励,对于抽调考不合格者可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者可按相关规定给予处罚。

6.3 建立员工成长通道

6.3.1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指导新进员工根据工作岗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搭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生产人员成才通道。

6.3.2 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鼓励新进员工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和技术比武,对取得好成绩和名次的员工给予重奖和表扬,通过“以赛代训,以考促学”的方式,既促进了新进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6.3.3 开展优秀技能人才选拔。很多电力企业为鼓励员工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都在开展优秀技能人才选拔,主要是通过理论笔试、技能操作、工作业绩等方面来选拔,并对优秀技能人才实行奖励和津贴发放。

6.3.4 开展后续学历教育。鼓励新进员工通过业余或自修参加更高等级的学历教育,以提文化素质和学历层次,为今后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称评定和优秀人才选拔创造条件,拓宽成才通道。

总之,新进员工培训是新员工迈入企业的第一步,好的培养将使新员工受益终身。企业还应对新进员工的培训和成长进行跟踪指导,让新员工在自己的新岗位上调整好状态,发挥潜能,逐渐成长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莹.人力资源管理与务实[M].北京:中国电力出 版社,2011.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改革

2013年4月,自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示范校建设以来,会计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通过实施“1234工程”,推进“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迫切需要“课证融合”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自主扩招,会计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大量涌入社会,给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对口实习难。财务会计岗位是单位的核心机密岗位,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企业的真实账务。二是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方能上岗,而从业资格考证难度大,通过率低。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岗位要求,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研究,积极探索和实践“1234工程”,构建了“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探索“1234工程”,培养合格会计从业人员

“1234工程”的“1”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2”是课证融合,即将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两者有机融合;“3”是“三层循环”,即工学循环、教学循环、学练循环;“4”是“四个阶段”,即根据会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认知训练阶段、技能训练阶段、考证训练阶段和跟岗训练阶段。通过实施“1234工程”(见下图),有力地推动了“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解决了从业资格考试过关率低的难题,提升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图 “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三、校企深度合作,实施“1234工程”

1.编制开发“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人才培养方案

笔者所在学校于2013年7月启动了《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工作。在行业企业调研、校内外专家研讨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标准》的开发编制工作。2014年3月,《标准》通过了安徽科技贸易学校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审定。

2.修订“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

按照《标准》总体要求,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12门项目化《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构建了专业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岗前岗位实训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将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实现了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训化、实训课程岗位化。

3.做实“三层循环”,完善“四个阶段”

(1)“三层循环”:一是工学循环,即在第三、四学期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走进学校附近义乌大市场中的小微企业,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接触企业真实会计岗位,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教学;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跟岗训练,直至毕业,按照“工作―学习―工作”的流程,实现工学循环。二是教学循环,即通过对会计岗位群的调研分析,按照企业会计工作岗位流程,由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1个月以上,获取企业真实业务资料,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会计岗位需求对接,教师按照“课程教学―企业学习―课程教学”的流程,实现教学循环。三是学练循环,即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合作编写校本实训教材,将企业真实会计业务等融入学生的技能训练中,按照“学中练―练中教―练中学”的流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练循环。

(2)“四个阶段”: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认知训练、技能训练、考证训练和跟岗训练四个阶段。认知训练阶段主要强化企业环境认知、财经法规认知、会计基础认知和会计电算化认知,提升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技能训练阶段主要训练珠算技能、点钞技能、传票翻打技能、收银技能、数字书写技能和会计票据填写技能等,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考证训练阶段主要是分项目分阶段强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的考证训练,提高学生从业资格考证过关率。跟岗训练阶段主要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安排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训练指导,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自示范校建设以来,围绕“三层循环、四个阶段”课程体系改革,学校陆续开发了6门精品课程,其中,基础会计、网络营销、会计电算化3门课程已成为安徽省精品课程;财务会计课程已通过省级立项;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材3部,公开出版发行教材1部;开发微课程6个。

4.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新型合作模式

学校与广州福思特科技公司共同开发了3套会计教学软件,与合肥九方税务师事务所等4家财务公司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与中粮米业(巢湖)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教师企业实践与培训、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与安徽华运集团蚌埠华运超市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冠名班”的培养。

5.加强实训室软硬件建设,构建岗位导向的现代化“会计仿真”实训教学体系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采用以模拟实账操作(会计仿真)为主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技能学习结合会计岗位工作流程来进行,以会计职业能力表述为课程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以工作岗位任务为参照点和教学内容,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岗位任务;以会计岗位(项目)为载体,重点是让学生在综合化(会计仿真)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从一张原始凭证、一页账簿、一张报表做起,不仅掌握了财经理论和会计准则,更精于实际操作,实现了实训目标和就业目标一致的职业性要求。

笔者所在学校的会计专业共建有8个标准实训室,其中模拟超市、模拟财务公司、手工账等实训室均按企业业务流程规划布局,充分满足了学生专业实训的现场操作要求。

四、健全三个机制,保障“1234工程”顺利实施

1.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笔者所在学校是省属财政支持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省财政每年都从预算中分配50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会计专业软硬件建设。学校还制定了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长期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健全师资培训机制

学校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分层分类培养机制,从组织、制度、经费等方面加以保证。在建设期内,每年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为期1个月的企业实践活动;4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8名教师参加了同济大学举办的骨干教师素质提升培训;17名教师参加了厦门网中网公司会计教学软件、动画电影课件制作等培训。通过培训和企业实践,37名专兼职教师全部成为“双师型”教师,打造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保障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

3.健全实训保障机制

会计专业是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建有8个功能完善的标准实训室。在建设期内,新建校内实训基地340平方米,投入资金154.5万元,新建实训室2个,新增教学软件12套,扩展实训功能48项,新增校外实训基地6个,为实施“1234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训保障。

五、“1234工程”结硕果,“技、率”双提升

1.技能赛场展风采

2013年至2015年度,笔者学校的学生连续三年包揽了蚌埠市中职技能大赛会计电算化和手工账项目团体和个人一、二等奖。2013年6月,学校学生杨洋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个人总分第一名,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个人三等奖。2014年、2015年学校学生获得了安徽省会计手工赛项团体一等奖,5名学生获得了会计电算化赛项二等奖。两年来,通过实施“1234工程”,学生考证通过率进一步提高,三年制学生考证通过率从2013年的不足20%提高到了50%。

2.会计岗位显身手

学校毕业生主要在蚌埠地区中小企业就业,主要岗位有出纳员、收银员、仓管员、统计员、会计核算员和办税员等,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两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生对口就业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很多学生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3.专业改革成示范

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制定的《会计专业教学标准》被多所兄弟学校借鉴和参考,省级专业带头人王支宝老师作为全省支持金寨县职教中心筹建专家组成员参与该校会计专业建设,专业带头人陈红雨老师参与全省对口高考会计专业技能测试大纲编写工作。学校连续六年承办蚌埠市会计技能比赛:2014年11月,成功举办了全省技能大赛经验交流会,多所学校的会计专业同行到学校参观交流;2015年,成功承办了安徽省职业院校(中职组)会计技能比赛和企业信息化沙盘选拔赛;安徽第一轻工学校等十余所学校来学校交流学习,在蚌埠地区形成了“学会计到科贸”的良好口碑。

六、体会与思考

第11篇

办班中要做到“三到位”。即教学管理到位、考勤考核到位、奖罚落实到位。在教学管理上,每个教师课前准备要到位。目前员工对安全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培训形式上要生动活泼,讲授者要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使员工轻松学到知识,而不是枯燥乏味。要求培训内容有意境,使员工接受培训之后能够受到很大的启发,对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安全技术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安全培训质量。每个教师言传身教到位。教师在课堂上要衣着得体,举止文雅,语言规范,不作有损教师形象的事情。在学员考勤考核上要到位,要求参加培训的学员必须按时报到上课,培训期间做到一天“四点名”,否则取消办证资格;学员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建立紧扣国家教学大纲、适应煤矿生产工艺的实际、内容丰富、难易适度的试题库,按照考核对象不同组合试题形成试卷,做到真培训、真学习、真考核。学员奖罚落实到位,凡参培学员,表现优秀的予以奖励,否则按照规定予以处罚。

办班结束后要做到“两把关”,“一反馈”。“两把关”即把好培训质量关、发证关。凡参培人员要求应急避险知识、自救器使用、岗位应知应会必须熟练掌握,否则重新参加培训;培训期间违规违纪的将取消办证资格,进行离岗培训,并按照矿安全培训管理办法严厉追究。培训期间,实行“双结合、双考核”,充分利用矿井上下7个实训基地,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总3:2的学时比例分配,理论内容强调“实用”、“够用”,实践内容强调实习、实训、技能操作,由矿实践经验丰富各类工程师、技术人员指导,进行现场讲解答疑,并通过人为设置故障让职工排除,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职工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保证学员扎扎实实的学到技术,不断提高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训结束后,学员成绩实行理论和实操双考核,理论考试成绩达不到70不合格、实操考试成绩达不到60分不合格,不予以发证。“一反馈”。在办班结束后职教中心进行跟踪调查,对相关送培单位进行一次送培单位反馈意见调查,并请送培单位填写《送培单位反馈意见调查表》,对培训效果和质量进行反馈,检验培训成效。

“4321”管理法的特点

科学规范性。通过对培训需求调研、计划制定、教学实施、学员管理和考试考核进行全方位掌控,“讲认真、挤水分、促规范”,做到大事有人管、小事有人问,管理由严格向严密、合理发展,规范由局部向整体推进,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富有针对性。“4321”管理法紧密结合二矿实际和学员学习实际,紧跟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战略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管理机制和奖罚体系,对学员进行及时跟踪,及时掌握学员情况。

具有实效性。通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将效果评估延伸到培训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实行培训过程的纵向评估,对学员出勤考核、理论培训考试、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等培训流程,进行了全过程的控制,保证培训质量。另一方面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进行横向评估,通过培训效果跟踪调查、培训效果综合分析、培训管理评议,使送培单位、受训职工多层面参与评价,及时反馈培训效果,使培训部门及时改进、及时解决,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

创新安全培训管理的实践效果

调动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员工技术素质明显提高。培训管理创新后,员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日益增强了广大员工立足本职岗位,争当安全技能型职工,为矿井安全发展做贡献的工作热情。近年来二矿有20多项科技成果被命名,促进矿井技术革新和快速发展,有2名员工在河南省煤炭系统技能大赛中获奖,有30名员工在集团举行的技能大赛中获得技术能手,有212名员工获矿技术能手,尤其是培训的外来工,素质明显提高,有的成了公司、矿劳模、有的成了技校明星,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

促进了安全生产。“4321”教学培训管理法实施后,使广大职工进一步增强学业务、强素质的意识,提高按章作业、正规操作水平,为现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我矿多项指标创出历史新高,成绩突出,步入集团大型骨干矿井行列,并陆续荣获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煤炭质量管理标准化矿井、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国家一级安全高效矿井、河南省煤炭企业“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中国最美矿山”等荣誉。总体来说,企业职工素质提高,是做“百年企业”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不断的探索安全培训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才能提高全员素质,提高职工思想文化素质和岗位职业技能,才能强有力地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促使企业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企业安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构建“本质安全型”行业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辛丽娟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分有限公司二矿职教中心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24-04

一、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目标岗位分析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物业管理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2015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物业管理面积约为164.5亿平方米,相比2012年的145.3亿平方米增长了约13.5%,在管规模持续扩大;全国物业服务企业约10.5万家,较2012年调查的企业数量7.1万家增长了约48%;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约为711.2万人,较2012年的612.3万增长了约16.2%,人员数量增长速度较快。

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人才储备不足,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职层次应用型物业管理人员就业容量大,高职院校必须针对行业特点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精准的市场调研,将学生的主要目标岗位定位为客服专员、行政人事专员、品质专员、项目经理助理。目标岗位及描述如表1所示。

二、“工学交替”模式下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科学构建实习模式是有效推进“工学交替”的重要保证。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设计实践性环节,能够有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立足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目标,将多元化实习环节有机地嵌入其中,形成复合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三、物业管理专业主要实习模式的内容及关注点

设计物业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时,横向上要考虑每个实践性环节与相关课程的有机衔接;纵向上应考虑各实习环节对职业技能的阶梯式提升、职业素养的持续内化。最终确定的专业实习有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从而构成渐进式、多元化的专业实习模式。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知识结构、能力特点,每个实践性环节应有各自的侧重点、实习内容和关注点。

(一)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

认识实习是物业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增加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开阔专业视野,培养专业意识,激发专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认识实习的两周内,分别安排专业录像、企业家讲座、优秀毕业生分享、参观优秀小区、参观城市综合体等形式多样的实习活动。邀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可以有多种风格,如创新型企业家、学者型企业家等,让学生们多角度汲取专业营养。

(二)专项实训――参与前期物业管理

通过专项实训理解新建物业承接查验、入住、装修管理、接待等具体业务的工作规程,同时锤炼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专项实训的一个月,通常安排在12月份,此时集中交付的住宅小区也较多,企业刚好需要短期人力资源,学生在承接查验、办理入住的关键业务节点得到了锻炼机会,为接下来的跟岗实习做好“热身”。

(三)跟岗实习――体验客服专员工作

第六学期的跟岗实习,学生们在校内学完《物业管理实操》《物业管理法规》《物业服务礼仪》《楼宇设备维护与管理》等课程,安排学生到物业服务企业的客服岗位实习,按规定工作规程参与客户服务、物业管理现场服务,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内化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素养,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后续提高模块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由于跟岗实习时间为一学期,所以需要提前和物业服务企业多次接洽,确认学生实习物业项目和岗位。因为学生在实习时尚处于三年级,还需寄望于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

(四)轮岗实习――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轮岗实习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不同部门轮岗。第期的轮岗实习,学生们已经完成了《物业服务品质》《物业财务处理》《分类物业管理》等提高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客服专员、行政专员、品质专员三个目标岗位中进行轮岗实践,全面拓展专业技能,更加人性化地考查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理性分析。二是不同业态轮岗。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住宅、非住宅等各种业态的物业管理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一些大型城市综合体,其包含了住宅、星级酒店、写字楼、商业等多种业态,各种业态的物业管理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给学生提供不同业态轮岗的机会,锻炼职业迁移能力。学生通过轮岗能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全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积累职场经验,为早日成长为部门经理或项目经理提供条件。

(五)顶岗实习――成为优秀员工

到了第十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已经完全具备物业管理综合职业能力,能全面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也有猎头公司锁定笔者所在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为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建立信息库,视为日后物业管理精英库的猎头人选。

四、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环节的管理

(一)实习前期充分准备

1.精选校企合作企业

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合作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教师一定要严加把关。学校可以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优选规模较大、业务规范的企业共同培养。条件成熟时,可以选择优秀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订单培养具有以下特征:校企合作的规范性、人才培养的协作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模式的职业性。

为了严格管理,除了顶岗实习是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其余的专业实习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这要求物业管理教研室主任在行业中有较强的人脉关系和实习资源配置能力,在实习前就进行反复沟通。根据每次实习的内容和目标,学校优选万科、龙湖等知名物业企业和优秀物业项目,精准地落实实习岗位。

2.匹配学生特点合理分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好的教师如同一名好的导演,给学生提供绽放能力的舞台,帮助学生成长,做到人尽其才。教师应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工作能力、团队协作等细微差异,对应地匹配实习企业和物业项目。如将英语好的学生安排在涉外的物业小区实习,让其发挥专长等。实习之前进行统筹分组,每个物业项目实习人数通常在3人以上,并任命1名学生为组长。

3.重视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

学生到岗之前,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全方位的实习动员,动员时除了需要强调实习纪律、实习成果、四勤(眼勤、嘴勤、手勤、脑勤)、待人接物、自尊自重等事项,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安全教育通常强调实习场所安全、暂住地安全、上下班交通安全、财物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心理安全教育就是使初涉职场的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增强耐挫力,减少不良情绪和过激行为的发生。

(二)实习过程跟踪指导

走访与巡查。在校外实习期间,要求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教师定期到每个实习地点检查。走访企业指导教师填写检查记录、批改实习周记等,定期汇总学生的情况,及时诊断、沟通和改进。

指引与鼓励。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和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及时关注。学生在实习的不同时期会碰到各种状况,教师应该在学生迷茫时给予指引,得意时给予提醒,困难时给予帮助,挫折时给予鼓励,成功时给予欣赏。

汇报与分享。校外实习学生每月返校进行实结、实习汇报、专题调研、心得分享。通过每个月的实习汇报,学生不仅总结了自己的实习岗位工作,还共享了其他公司的成功经验,知晓不同岗位、不同项目、不同业态的管理模式的差异,丰富职场经历。学生的汇报分享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团队意识,提高了梳理知识和总结能力。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指导中明显进步。

(三)实习结束注重反馈

实习资料归档。每一个实习环节结束,校企双方结合学生表现,给予学生客观的成绩评价。将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实习日志、实习报告、企业鉴定、实习成绩等资料进行装袋归档。

及时总结反思。实习结束后,对每一次实习的策划、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和专业研讨,也为后期指导实践性环节积累更多经验。

五、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多元化、渐进式的实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升岗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职业气质。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环境有全真的体验,在工作中培育了敬业精神,渗透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是推进了专业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多的教学方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团队合作等。这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都需要学生的积极互动。有过实习积累的学生,继续学习提高模块的课程时,对理论知识的领悟更快、更透彻,对课程改革内容的响应度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是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增强带动了学生整体培养规格的提高,最终体现在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上。连续多年招聘会上物业管理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都被知名物业公司抢先录用。学生2016年准就业信息统计显示,60%的学生都进入了万科物业、龙湖物业等公司。

四是实现了校企共赢。多元化实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平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同时,此模式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提升了学校形象,工学交替模式一经推出,数家媒体以整版报道此事。多元化实习同样深受企业的欢迎,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提前渗透给学生,有了对学生的跟进和培养,缩短新员工的培训期和考察期;同时可以增加企业的人才储备,减少用人风险,还可以树立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总之,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平台,只有认真策划、系统安排、有序组织、栏窆芾砗妹恳桓鍪导性环节,才能彰显专业特色,深耕学生未来,达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共赢。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