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

时间:2022-11-12 07:01: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语课程改革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语课程改革论文

第1篇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包括英语在内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实验教材,已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使用。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增强跨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音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来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体,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5.建立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英语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为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使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课程标准在继承原来教学大纲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英语课程的结构

为帮助广大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标准和现行英语教学大纲的关系与异同,现就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作如下比较。

1.课程标准的总体架构更加完整、科学新的课程目标主体内容共有四个部分,并附录了七项具体内容。在第一部分“前言”中,课程标准全面论述了中小学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的设计思路。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着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旨在体现英语课程的连续性、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为具体目标。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规定了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标准,分别从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级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四部分是关于课程实施的建议,它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体现了课程标准结构的完整性。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功能意念项目表、话题项目表、技能教学参考表以及课堂教学用语和词汇表。与课程标准相比,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虽然也有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和内容附录等,但大纲对中小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没有明确的定位;教学目标与要求部分只有笼统的二级标准(一级为较低标准,二级为较高标准),缺乏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要求和必要的课程弹性要求。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只有短短的几句话,缺乏具体内容目标和可操作的行为描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均没有涉及,更没有具体的内容要求。大纲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提出了几个教育方面的观念,没有可操作层面上的方法建议,更没有教学案例可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大纲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没提出任何建议。大纲的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语言描述使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在使用大纲时感到难以把握,人们往往觉得大纲真正有作用的仅是一个词汇表。

2.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性质的定位更全面、准确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英语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英语课程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个性和素质的发展上;英语课程的价值也不仅仅是体现为学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体现为现代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也不再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技能,而且还要通过语言技能的学习过程来磨砺学习者的意志,陶冶其情操,拓宽其视野,丰富其生活的经历,开发其思维的能力,发展其个性和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价值的描述比大纲中的英语“工具论”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它对英语学科价值的准确定位必将给广大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以全新的视野。

3.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明确、具体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大纲的目标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承续关系是十分清楚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不同之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大纲关注的重点是英语的知识与技能,追求的是学会使用英语这个结果,而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体验;大纲关注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课程标准更强调语言习得和学生的自主发展。二是课程标准将学生情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把“兴趣”、“自信心”、“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等个体情感范畴的东西放到了中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最为突出的地位。学生倾情参与不再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佐料,而是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的教学目标。三是课程标准的叙述方式更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在教学中激发、培养和帮助学生,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教导和灌输。

4.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更符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以学生的语言知识、语音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为二级目标,并分九个级别对课程目标进行总体描述。各个级别的描述均以学生能做什么为叙述方式,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要求全面而又具体,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可直接作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测试评估的依据。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只分为两级,一级目标为高中毕业的较低要求,二级目标为较高要求。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的教学内容要求是相同的,而只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文字表述比较模糊笼统,大多是原则性的话语,操作性不够强。

5.课程标准规定的语言知识目标有大幅度的提高课程标准对各个级别的英语知识目标按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纳入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其中的知识目标实际上是将大纲中规定的很大一部分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仅就词汇量一项来说就比大纲的要求提高了好几个层次。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中毕业需学会使用的词汇是83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词语230个左右,而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增加了近一倍。高中阶段,大纲规定要学会的词汇量是1940个,词组450个,而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八级水平)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增加的词汇有1060个。课程标准对英语语音的要求除了要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外,还增加了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了解和表达隐含的意图与态度以及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或简单句。课程标准中对功能、话题的系统的目标要求是大纲中所没有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分二、五、八级做出了明确规定,体现了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给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和考试评估人员提供了准确明了的依据。

6.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更具可操作性

(1)教学建议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标准在其教学建议中改变了以往英语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它不再将英语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英语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的不确定性,认识到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能够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应用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新的知识技能观,课程标准超越了以往的知识技能取向,使英语知识技能的获取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真正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即对知识技能的反思与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通过知识技能而构建出个性意义)三者统一起来了。

(2)评价建议追求主体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课程标准认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各个级别的评价应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有效监控。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3)课程标准对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选择权留出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对教学资源尤其是教材的选择、取舍或调整具有适当的权利是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独创性从而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适合自己学生的内容和活动进行替换,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活动步骤可以进行必要的扩展,对教材的顺序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方法,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及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和适当调整。总之,教材对教师来说不再是金料玉律,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超级秘书网

三、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标准是由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三个部分的关系不是分割开来分段实施,而是自始至终都在互相影响,相互依存,交叉进行。课程实施是课程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没有实施,课程标准就毫无存在的价值。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核心环节。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并建议和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并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要对“任务型”教学途径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

1.“任务型”教学:“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的教学法,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广为采用。“任务型”教学强调以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必须有思考过程(thinkingprocess),也就是说,学生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如何学会某种语言形式。“任务型”教学所谋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是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中机械地学习语言,获得语言技能,而是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完善其内在的语言学习机制,实现任务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调整情感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t;2.任务类型: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信息差型的任务活动(information-gaptask)、推理差型的任务活动(reasoning-gaptask)和见解差型的任务活动(opinion-gaptask)。三种类型的任务活动的内涵分别是:(1)信息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通过目的语(要求掌握的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2)推理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知的信息进行推理、概括或演绎获取所需要的信息。(3)见解差任务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话题辨别和表达个人的情感(爱好、感受或态度等)。

3.“任务型”教学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pre-task(前期活动)、task(中期活动)和post-task(后期活动)。pre-task阶段又分description(解说任务)和preparation(准备活动)两步,这在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description是指教师向学生讲解任务情境,展示任务。preparation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或学生自己(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进行有关准备。这一步教学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指导,如给出例子或做一些示范,目的是帮助学生排除完成任务的障碍。task阶段即完成任务阶段,一般是由学生个人完成。post-task是学生根据要求通过各种语言活动(说、写、读、做、扮演角色等)展示所完成的任务。

4.“任务型”教学案例:案例1活动目的:学习和运用有关介绍自己的英语单词,利用表格介绍自己。适合级别:3级教学过程:1.教师事先准备小卡片(表格)、大卡片(表格)。活动时每人一个小卡片、每小组一个大卡片。2.把单词school、Korean、Chinese、reading、singing、dancing、football、music、watchingTV、number(one~twenty)分别写在一个小卡片上,做成若干套。做活动时每小组一套。3.借助表格向学生呈现上述单词。要求学生做到:(1)根据表格要求填写自己的情况;(2)根据填写内容能说出自己的情况。4.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个人发一个小卡片(表格),每个组发一套单词卡片。要求学生借助单词卡片填写表格,并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情况。

5.各小组在组内把介绍情况的部分内容统计出来,填写在大卡片上。6.在黑板上设计一个大的情况统计表。通过问答形式汇总各小组学生情况。评述: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和统计,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锻炼口头、书面交流能力。案例2活动目的:学习和运用有关学校场所的英语单词,利用平面图介绍自己学校的各种场所。适合级别:1~2级教学过程:1.教师事先根据本学校各个场所的位置画一幅平面图(简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把平面图复印若干份(活动时每小组一份)。2.把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artroom、musicroom、multimediaroom、library、languagelab做成2cm×3cm的小卡片(若干套)。活动时每小组发一套。3.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上述单词。要求学生做到:(1)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2)给出单词也能说出场所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4.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图和一套单词小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卡贴在平面图上。5.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贴好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出现不同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6.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队),并在黑板上贴三幅平面图。给每个大组再发一套单词卡片,每个大组派两个人到前面,把卡片贴到平面图上。首先完成且贴得正确的大组获胜。

7.小组内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如:Thisistheplayground.)。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的其它词语进行创造性表达,如Itissmall,butIlikeit.

第2篇

1、语法错误明显,教材校正不严肃。新版英语教科书存在明显的语法知识性错误的拼写。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53页,Part2Askandanswer中的第六句话“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薄冰的《高等英语语法》中对主句含有否定词的反意疑问句的注释是:“当陈述句部分中出现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动词时,附加疑问句部分用肯定形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把书上的句子改为“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she?”再如,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91页,第79课的Workbook上的第三段“飞盘”拼成了frisbee,而笔者历来教授学生的书写是frisby。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上的不规范用语就更是不胜枚举,像inmorning,Susannotagree,inmeetingallday等,倘若是运用在口语中还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在书面表达上,的确需要教师费番口舌。

2、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版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为例,原教材的词汇量为211个,其中四会词177个,认读词34个,新教材总词汇量为330个(比原教材净增119个),其中四会词为234个(比原教材净增57个),编入常用短语61条;课文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5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由原来的3个增至5??6个,而且对话长度都有所增加;练习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6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练习量由原来的3??4个增至7??8个。如此繁重的教学内容,短短40分钟的课堂,如何能连听带说地操练多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我就分成两课来上。但是为了赶进度,又不得不快马加鞭地向前学,所以夹生饭、两极分化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新大纲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淡化了学生对语法等知识点的掌握。但从第一册开始,新教材就融入更多的语法点、知识点,练习题中也多次出现陌生的语法项目。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11课,出现了动名词walking;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20课,出现了现在分词looking,到底是先讲什么好,怎样讲好,没有确切的要求和方法。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8课,出现了过去分词called,而动词的过去时要到本册的第8单元才正式学习,而且也仅仅是动词的过去式罢了。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3课,出现了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式havebeento(去过……),而过去完成时要到初三才学习。

4、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教学则需用上二至三节的课时。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5课几乎就是简单的现在进行时句型地简易操练,几分钟就完成了的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类似的还有这册书的第45课,此课就是接触简单的天气变化内容的预报,很短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也把学习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然而学习本书的第46课,把温度变化的情景掌握好,把第一段文字分角色操练熟悉,一节课就显得讲解不足、仓促有余,蜻蜓点水一般,没有照顾好全体学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自然堪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越学越费劲,越学越没信心,最终导致放弃学习。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6%,及格率是92%。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1%,及格率是86%。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26%,及格率是75%。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Ireturnthehistorybooktoyouafewdays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Igivethehistorybookbacktoyouafewdays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2、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real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picturesor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muststopherfromwatching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badforher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aboutthetopicofthepassageforbuildingupinterest/make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answersin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answerswithstudentsofdifferent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communicative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wasteoftime),就不如把句型“So+谓语+主语”与“So+主语+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内部版),2001年9月。

第3篇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有两大方向:继续深化以“打基础”为特征的通用英语和转向注重工具性、应用性的专门用途英语。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方向定位及其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而提出了ESP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门用途英语;专业需求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3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64—02

本论文为辽宁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C2014028。

收稿日期:2014—10—28

作者简介:石峰(1977— ),男,辽宁辽阳人。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语料库语言学。

许海生(1993— ),男,辽宁凌源人。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冶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以及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深刻的挑战和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社会和学生需求等方面的现状探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位及其可行性,以期为我国的高等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国际形势及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质性变革,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目的等均已今非昔比。尽管国家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分层次标准,但究其本质还只是一个单纯以基础英语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必须对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根本改革,基础英语教学应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大学生应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来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发展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学术英语能力。[1]但有些学者持质疑态度,认为通识英语更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现状。总之,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之方向问题始终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改革之必要性是早已达成共识的,本文将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客观、综合的分析。

二、基于实际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位

众所周知,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早就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分歧,即“基础论”和“专业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有部分学者提出以外语为工具,学习世界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实质上,是将外语看成为科技服务的工具。[2][3]目前,蔡基刚等学者极力主张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全面转向ESP方向,以满足国家对外语人才的战略要求。同时,“基础论”思想在我国大学英语界也是长盛不衰,很多学者认为只要打好语言基础就可以很容易入手任何专业性篇章,甚至在不少人看来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并无本质差别。此外,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材料通常术语较多,缺乏情节,可思性和趣味性都很低,因此,并不是提高英语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无论是“基础论”还是“专业论”都应以实际需求,特别是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具体而言,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工科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之间乃至不同专业院系之间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搞一刀切,同时也不能过于因循守旧,无视社会和学生的专业需求。那么,如何处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讨论与分析。

(二)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

既然是改革的两个不同方向,那么有必要弄清楚何为“通用英语”,何为“专门用途英语”,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学术术语的定义来看,通用英语即目前大部分院校为大学英语设置的普通英语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它以打好英语基础、训练基本英语技能为主要目标,不能体现具体的专业性和服务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专门用途英语呢?Strevens为其归纳了四个区别性特征: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教学内容必须与某一个专业、职业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教学的重点落实在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上;必须具有与通用英语(EGP)相对照的特征。有学者根据使用英语目标的不同又进一步将专门用途英语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EVP)。Jordan又将学术英语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类,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通用学术英语主要针对各个学科英语中存在的共性的东西,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学术英语口语及书面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如利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撰写论文、查阅文献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性活动);专门学术用途英语则更侧重特定学科(如冶金、法律、计算机等)的语篇体裁及工作职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由此看来,学术英语并不等同于专业英语,更不同于侧重打语言基础的通用英语。根据Hyland的观点,学术英语中的通用学术英语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中的综合英语相近,目的都是培养语言能力,甚至在学习起始时间及语言难度上并没有前后阶段。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缺乏应用目的,具有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通用英语性质,而学术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培养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语言交际能力。[4]

(三)改革实施所面临的挑战

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逐步向专业化方向迈进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首先就是教学观念和理念的转变问题。在国内,相当数量的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其领导层并未意识到大学英语专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只是片面地削减大学基础英语学时,以便增加学生在专业课方面所用的学时。从一线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单一型人才,对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几乎无任何深入涉猎。因此,大学英语的专业化必然会使大批高校英语教师面临再培训的挑战。真正权威、标准、实用的专业英语教材的匮乏也是大学英语专业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我国目前出版的所谓“专业英语教材”并不是真正的ESP教材,无法满足大学英语专业化的需求。[5]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需要多个层面的协调发展,既涉及到管理层和一线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的转变,又离不开高质量配套教材等硬件方面的开发创新。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大学英语专业化改革之路有其发展的合理空间。归根结底,改革的最终方向应以切实满足国家、社会、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实际需求为根本目标。在具体实施当中,不同层级的院校之间以及不同专业之间必然会有所区别——有些专业适合继续深化通用英语教学,有些专业则更适合注重工具性、应用性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因此,在确保应有的通用英语课程基础上,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体系改革是符合社会和学生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

[2]许国璋.论外语教学的方针与任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

[3]杨惠中.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

第4篇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本学期要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课程改革专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明确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四个基本任务,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六个基本理念",并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快信息技术学习进程。组织本教研组全体外语教师学好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能熟练运用基本信息技术,从而推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组织有关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设计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组织多媒体教学观摩活动等。

3、组织本教研组教师撰写论文。全体英语老师要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反思、探索,并联系实际积极撰写外语教育教学论文。

二、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进一步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工作,组织本教研组年轻教师学习常规,学习校内外先进典型,加强检查督促,使学习常规,实施常规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我校教研组要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

3、抓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学。本学期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达到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但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现象,初一教师要及早摸清情况,根据我校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中小学衔接教学。

4、抓好教研组建设。教研组要在落实常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好常规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围绕相应的研究专题,组织相应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通过研讨、观摩、评议等形式,使本教研组全体英语教师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三、加强初三毕业班工作的研究,提高毕业班教学效率。

组织初三英语教师认真学习《大纲》和《中考说明》,扎扎实实教好第一遍,要在基础知识到位的同时,抓好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四、其他工作

1、精心组织,认真辅导,组织初三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教育部实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生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新课标要求,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它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行为发生重大的转变。本论文主要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改变传统口语教学模式以及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策略三方面来阐释。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分析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媒介。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是学生获得有效输入和内化课内外输入并逐步转化成输出的最理想的途径,外语教学只有通过相互交往活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为了保证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更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中,二千多年以来,师道尊严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封建社会里,为师之道,尊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化身,学生对教师俯首听命是天经地义的。教师的核心地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中心主义,“传”、“授”、“解”都是强调一个发送者的主体地位,一种至高无上的尊者地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现代社会人的存在的前提要求:平等与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不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对话过程。我们提倡,对话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对话包含着平等和民主的核心思想;民主、平等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因为,教师离开了学生,或者学生离开了教师,都是不可能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口语教学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师角色的主体地位思想,而是让教师和学生相互成为主体,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完整的主体,只有他们相互依存才能互为主体。

二、改变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中,一直以来,由于各级各类考试还不重视口语能力的考查,重读写、轻听说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认为读写重要的学生远多于认为听说重要的学生。大多数大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口语并不重要,英语成绩是靠最后的一张考卷来评定的。一部分教师甚至也有这种想法,因而忽视了平时的口语训练。同时,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除了课堂外,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即便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创设轻松愉快的说英语的情境和氛围,学生也不会乐于参与。加上由于师资力量限制,我国小学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大班教学。因此,改变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也就显得更重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最终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提高口语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如何具体提高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认为,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语不同于母语教学,兴趣是学生学好外语的首要前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事物本身很有趣、很新鲜才能激起他们这种认识事物的兴趣。对于学生们羞于开口这种情况,教师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渐渐消除他们的害羞心理。同时,为了巩固强化,教师还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口语练习机会。其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利用音乐、美术、游戏、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组织好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乐于开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口语能力。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单词结合起来,用吸引学生主意力的场景代替书本上枯燥的句子,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表演,在娱乐中学习了英语口语。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中,如果我们不清楚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的变化,不理解教改观念的转变,就必将在改革大潮中落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化和发展,新课程体系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正是因为这次课程改革,我才有幸及时地转变了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小学英语口语改革又是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方法,而从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小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的反思型教学[J]. 当代教育论坛,2008,(2).

第6篇

Abstract: The challenge of the era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ests for postgraduate English level, thus the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also needs further reform and perfe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cademic English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our college and to equip them with academic English skills match their education, the postgraduates' academic English learning requirements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se, we carries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postgraduate academic English. In this paper,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system, creating learning platform, teachers' training and practice effect are summarized.

关键词: 研究生英语;学术英语;需求分析;课程体系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nglish;academic English;requirements analysis;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179-02

0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声音依然微弱,究其原因,这并非是单纯学术研究水平问题所造成的,英语能力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用英语撰写论文、发表演讲、参加讨论的能力依然薄弱,这无疑成为制约中国学者国际话语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的后备军,如何尽快提高他们在学术英语方面的写作、文献阅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基于此种背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提高研究生学术交流英语能力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1 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及突出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通常都是开设一年的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依然是强化研究生的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本科时类似,即对词汇、语法、课文结构进行反复的操练,教学内容不外乎是一般话题的听说、写作,普通英文题材的阅读,与研究生的专业、学术方面关联不大。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学手段的单一使研究生们普遍感到厌倦与懈怠,同时也导致研究生普遍缺乏专业相关的学术能力和素质,具体表现在无法用英语准确地翻译自己学位论文的摘要、学术会议上听不懂专业学术报告、无法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生英语这门课程对研究生来说,只是为了拿学分拿学位而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拓展或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如何在通过仅开设一年的研究生英语课程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成为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研究生英语一直被视为一门素质课程,英语本身很强的工具性特点却被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主要目的是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只培养研究生一般的听说读写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用英语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让学生结合专业学习英语,也就是说要提高他们用英语开展学术研究和专业工作的能力[1]。而我国现行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长期坚持基础教育,教学重点一直是强化研究生的一般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根据研究生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提升他们专业学习及科研的能力,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社会和研究生自身的需求。

2 学术英语课程建设

2.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基于需求分析[2]。为了实现研究生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变,首先,认真征求了各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英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深入到研究生及其导师中了解他们对英语的需求,并根据对我校2014级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教改小组的教师对原有的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体系进行了彻底地改革,进行了学术英语教学的试验。第一学年上学期开设《硕士研究生读写译》和《硕士研究生视听说》两门课程,教学素材主要包括符合医学学科特点的专业文献综述、经典的国际期刊以及医学科普类范文等一些专业性不太强的文章,让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在专业知识领域中带有特色的英语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所选材料大多反映医学领域中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研究进展,符合医学研究生的专业需求,这样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一学年下学期开设《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英文专业文献阅读》等课程,研究生可以从中任选两门进行学习。整个课程设置涵盖了学术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使用的学术论文均来自医学专业领域的知名国际学术刊物或会议,逐步提高研究生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所需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2.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是决定学术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部分。大部分研究生由于多年基础英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也就是说初步具备了运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因为我们以研究生的专业需求为中心,采用TBLT教学法、CBI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其学术英语水平,并鼓励他们把学到的学术英语知识用于自己的专业实践。《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鼓励每位研究生选取自己专业领域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进行翻译,每周翻译一部分。学生们翻译的论文既可以是自己导师推荐阅读的经典文献,权威人士所撰写的关于医学专业的最新发展论文,也可以是自己正在撰写未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学生们自己结成学习小组,首先由组间成员相互批改每次的翻译,然后再交由任课教师进一步进行修改。课堂上教师集中讲解学生存在的典型错误,同时倾听学生在自己写作或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小组成员中出现的问题等。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但可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由于大家提出的都是自己容易犯的错误,所以大家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学习兴趣高涨。《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教学中,让研究生自己模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全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查找会议信息,进行投稿,与会方通信联系等,课堂上学生借助PPT用英语宣读论文,即席对与论文相关的问题进行答辩,讨论交流等。通过这些实际演练,学生们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每个环节印象深刻,学术英语应用能力极大提高,而且提高了自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信心。

2.3 评估体系 对研究生的评定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70%,测试内容与学术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题型多样灵活,包括与医学话题相关的词汇、完形填空、阅读试题,医学英语论文标题优化、英汉摘要互译、社会医学热点问题写作等,综合考察研究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学术英语的能力水平。学生课堂上的发言,为学习小组成员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模拟国际会议交流时的展示等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同时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评估学术英语课程是否满足了研究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和期望,鼓励研究生对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利用专业软件分析研究生期末试卷的成绩,更准确地了解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的进步程度,从而对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绩效作出精准的评价。

2.4 创建学习平台 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3]。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引导他们利用网络上的学术英语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根据任课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及时反省、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同时,为了配合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教改小组的成员创建研究生外语学习网络平台,及时补充教学资源,主要包括:①学术英语听力学习中心。为研究生提供真实的听力材料,包括专题研讨、讲座和专业公开课的文字及音视频材料;②学术英语写作辅导中心。提供各种在线的学术写作课程,为研究生提供多方面的写作辅导,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学习;③学术英语资源共享中心。将学术英语的课程资源放置在共享中心,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同时增加学生讨论专区,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共性的问题。

2.5 师资培养 师资力量不足是学术英语教学建设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师都是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但是学术英语教学要求英语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英语功底,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学术英语涉及专业知识,即使是一般性的文献综述都有一定的难度,基础英语教师讲授学术英语课程无疑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研究生英语教学从基础英语到学术英语的顺利过渡,学术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研究生对提高学术英语能力的需求和期望,去各医学专业学院认真听专业课程,并且积极与各专业学院沟通交流,尝试编写了具备医学院校特色,并受到研究生好评的学术英语教材。通过编写教材,任课教师不但熟悉了医学学术英语的特点及其特定表达,更重要的是为学术英语课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通过与医学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积极主动参与他们的专业学术研讨活动,学术英语任课教师尝试将医学专业课程授课时用到的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学术英语读写译的课堂教学中,不但使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提高,也极大提高了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术英语课程的顺利开展证明,具备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的基础英语教师只要勇于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找好切入点,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定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完全胜任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

3 结语

本项课程改革在我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实施以来,有效激发了研究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了研究生在医学专业方面的学术英语读写译能力,教学效果反响良好。实践证明,以研究生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不仅符合未来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有利于提升研究生专业学习及科研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科技人才。但是由于我校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因此在学术英语教材编写、师资队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尽管在教改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相信经过我们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未来一定会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学术英语教学队伍,为医学研究生将来从事科研与交流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 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47-50.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一、新时期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教育部和高教司的领导下,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列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理解素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实践中妥善处理好其辩证关系。

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为期两年的大学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专业课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英语教学有着明确的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英语听、说、写、译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实际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作为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展的语言类基础课程,大学英语仍然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技能的教化和培训,无法真正体现新时期基础课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大学英语课程长期以各种英语等级考试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考核方法都受限于应试型教学理念,英语的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过程只重视语言的认知和考核,而忽略了语言的重要载体――人文知识和文化教育,语言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导致学生普遍语言素质低下,难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探讨大学英语全新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以通识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渠道,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完善手段,成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二、以通识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渠道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理念,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通才而不是工具人。

新的教育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单一的工具型语言技能培训转变为英语综合人才的培养。有意识地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能使其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在英语语言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又要有意识地使其能够在全面、开放、宽容、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欣赏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在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和鉴赏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实现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参与国际交流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以培养高素质通识人才为目标,重新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就要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文化知识的长久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陶冶高雅的语言文化情趣,构建合理的英语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语言文化综合素质。

作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识教育的实施渠道是开设通识课程:继续长期以“大学英语”为公共基础课程;适当合理地设置外语选修课、语言类通选课等;开办旨在扩展外语学习兴趣的语言素质课堂,如英语专题讲座、课外阅读和竞赛等;开展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如外企参观访问、跨文化交流调查等;课程作业的设计要体现“通识”特点,如英文电影观后感、跨文化交流体会、英文访谈记录、社会实践论文等。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能满足不同类型、层次和特点的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要求,使语言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掌握基础知识、语言理论和技能的运用,而重点在于能否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语言的运用,能否培养学生较高的语言学术品质和思维方法,能否在语言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讲授型大学英语课程中严格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局限性,在通识课程中实现学生对语言文化的体验与感受,领会人类文明的精髓。

三、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完善手段

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来看,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均可作为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改革途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教育理念和实践手段。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主要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在特文化素质教育环境的熏陶下,在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通过个性化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开展,将优秀的文化教育成果转化为被教育个体的内在品质,使其在情感、理念、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发展,促进其身心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内化,并通过教育实践外化为人际交流中的个性化表现。

文化素质教育能有效地完善单一的大学英语评估方式。传统的大学英语评估体系主要依赖于终结性评估方式,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学习和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英语考试等。文化素质教育落实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地将其评估手段的重点转向形成性评估,使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既能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的力度,又能体现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意识、跨文化交际技巧、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课堂活动参与的主动性、能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均可作为考察和评定的范围,英语教学的主体、形式、内容、标准等方面都成为评估内容。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不仅学生的学习过程受到了全方位的督促和调动,教师也能及时更新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教和学双方面效率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面推行英语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不仅能充实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素质教育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在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英语文化节;校际间英语交流夏令营;各种主题式英语晚会;英文歌曲、演讲、朗读、写作比赛;组织学生定期收听英语广播、英语节目;开设英语原版电影赏析课程。全方位、多渠道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更加丰富了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单一乏味、效率低下的弊病,双方面调动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对比研究和实践,将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手段,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又能全面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和应用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其长期作为教学改革的课题,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M].高等教育研究,1999(06).

第8篇

关键词 综合应用英语能力 教学内容 方法和手段改革 测试评估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f Vocational Comprehensive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FANG Yu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Wu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vocational training needs and objectives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training, starting from the specific status of integrated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vocational comprehensive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must improv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single comprehensive English teacher taught master mode with modern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 combine to make the purpose of the lectures, students demand penetration testing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raining, thereby imparting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integrate quality training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he English language. Meanwhile, the use of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valuation tools, implemented to promote student autonomy as the goal of th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reform, so as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goal of training applied English talents for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integrated applied English ability;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and ways reform; testing and evaluation reform

0 引言

高职高专综合英语课程在英语专业学科门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融合了英语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为核心专业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支撑。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利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 高职高专综合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思考

1.1 教材内容选取和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化

每册《综合英语》教材包含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节选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学习呢?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水平能力测试,即test of proficiency,单就依靠记忆词汇等机械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英语文章阅读理解能力,这种能力训练的重担就落在了综合英语课上。面对一年级学生,教师会选取一部分记叙文、小说节选等叙述性篇章,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篇章的兴趣。到了二年级尤其大二下学期,为了贴合六级考试的要求,教师主要选择议论文、说明文等逻辑性稍强的篇章,因为在这些文体里常常会遇到复合句,引导并帮助学生划分复合句语法结构,并结合全篇语境,启发他们对复合句内容进行复述、翻译,逐步培养独立分析语篇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本课程重点放在打好语言基础上。语言基础包括语言基本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前者指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后者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综合英语从词汇、阅读技巧、英汉互译、文章结构分析及写作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读、写、译的技能。如朗读与背诵模块练习,要求学生掌握通过基本语音语调,学会在朗读中划分意群,掌握连读、弱读等基本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翻译练习模块,英译汉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句子意思为主,汉译英侧重训练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写作练习中教师应剖析英语写作的基本框架结构,先让他们写句子,后扩展到段落,最后再过渡到篇章写作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此外,本课程还应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批判的借鉴外国文化的能力。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和改革

诚然,拥有良好完备的教学素材还远远不够,如何选取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呢?综合英语课程采用小班教学制,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在教学中突出互动式情境教学,教师作为启发者、引导者、课堂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他们在英语思维的强化训练和创设的英语语言环境中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例如学习 “To Lie or Not to Lie ―The Doctor’s Dilemma”这篇文章,Lie(撒谎)在生活中是很平常的事情,学生自然都很明白,但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写出“White Lie”时,应该就没有多少学生知道意思了。此时就给学生抛出了个非常有意义有新意的疑问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带着这样的疑问点,老师安排他们欣赏与lie有关的经典电影《真实的谎言》,学生在理解电影内容过程中也就能慢慢推敲出“White Lie”的意思为善意的谎言了,从而对本篇文章中医生对病人隐瞒病情的谎言也属于“White Lie”(善意的谎言)形成了自然合理的导入。成功实现导入后,教师要展开对文章总体结构脉络的疏导,由学生回答表述观点为主,教师在启发中将文章的结构Structure呈现出来,使得学生在精读篇章前对文章结构先有个整体把握。接着,师生共同详细分析课文,每一步环节基本是你问我答,环环相扣,遇到单词、词组、句型的用法,教师先介绍用法,再给出翻译练习让学生套用用法结构造句。对于长句的理解,先让学生划出句子的各个主要成分,结合语境,用Paraphrase的方式说出对长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满足学生对英语读、译、写技能的需要,不仅强化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还应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难度,有目的地将能力训练贯穿到平日的基本功教学之中。例如在综合英语词汇教学中,不应就词讲词,而应结合四、六级考试词汇特点,将其近义词或者该词的引申含义罗列出来,扩大学生词汇量和辨析词语的能力。举“product”一词为例,书中给出的词义是“sth. made or produced 产品”,仅仅就这一词义让学生造句显然是不够的,应补充另外两个表示相同词义“产品”的词:produce和production。同时应给出区分这三个近义词的例句:1.This story is the __ of his imagination. 2. ____ of the metal is up this month. 3. Those fruits are the chief ____ of this area. 通过句子之间的对比,学生最终弄清楚这三个近义词的内在不同:product一般指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的成果;produce特指农产品,是不可数名词;production指生产的产量。这种将词汇教学和四、六级应用能力测试需要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的突破和改进,既能提高学生对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欲望,同时又使学生对一词的学习扩大到对同类相近词的辨析,不仅扩大了词汇量,而且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更重要的将这种深入的理解渗透到四、六级应用能力考试的准确把握中。因此对综合英语教师备课程度就有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认真细致地备课,而且要不厌其烦地涉及广泛的考试资料,找出相应的常考点,再通过相应的渠道,查阅相关的参考书,全面而系统地整理备课资料。从实际教学效果反馈上看,学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词汇授课方式,因为他们认为平日学习限于有限的词汇量,很难罗列出意义相近的词语,很难把握出题者的思路,所以普遍认为综合英语课程让他们受益匪浅。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采用灵活有效、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可能地获得收益和提高。课堂是学生语言时间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让学生懂得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要求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形成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启发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两人对话(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辩论(debate)或者“任务”方式(task-based approach)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内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1.3 课程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评价方式和考核方法应多样、灵活、恰当。可以采用纸质试卷(Test)、小测验(quiz)、角色表演(Role Play)等多种形式。其中角色表演(Role Play)是学生最喜爱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综合考核能力的方式之一。例如学生在剧本准备过程中,五六个人组成一组表演团队,分有导演、演员等角色,各司其职,积极主动地上网选择适合表演且为人熟悉的英语表演剧本,如《孔雀东南飞》英文版,《荆轲刺秦王》英文版,《威尼斯商人》等,他们先阅读剧本,查阅单词,扫清理解内容上的障碍,在理解的基础上分配角色,设定语气语调,加入合理的想象,处理不同情境下的台词,简要地依据角色性格进行化妆,配以动手制作的道具,融入舞台表现元素:表情,动作,力求形象生动夸张,让观众充分理解并认可表演所传达的内容。这种考核方式是综合考核能力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篇章内容理解、语音语调处理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体现出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去动手,去想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舞台形象,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 结语

高职高专综合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一定是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综合基础能力密切相关的,所做的一切改革努力都是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应用基础英语的能力,培养他们在英语中“乐学”的态度。作为授课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和备课中多思考,多挖掘,找到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兴趣的学习点,积极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供学习知识的渠道,如提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多写出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策略和方法的文章发表在学院网站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资源提供者,使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 魏红梅.从综合英语教学角度析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0.

[2] 崔燕,李杰.基多媒体网络的综合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3] 李小静.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估模式的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8.

第9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的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嚓紧围绕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发展,从课程方案个性化设计,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课程模块功能与比重调整及网络课程设计四个方面,对于创新高职英语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求使整个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更加具有效率、活力和特色,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各学科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也不例外,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加强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灵活教学方法等改革方向和措施,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大多成了口号,没能切实落实,也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与高职培养目标脱节的现状。

    究其原因,固然有教师改革观念滞后、教学内容编排的限制、师资力量的不足等原因,然而长久以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因此,紧紧围绕学生的岗位就业需求,构建合理的、规范的、灵动的、实用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符合岗位需求的职业英语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性。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是目前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巾的两大部分,但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传统的基础英语属于公共基础课,由外语系或大学英语教学部承担教学任务。而新兴的专业英语属于专业课,由各系自行聘请教师授课,形成了“两张皮”的状况。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等方面出现割裂,不仅教学内容没有过渡和连贯性,而且教师间缺乏沟通。尽管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突兀转变,学生难以接受,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没有连贯性的了解,教学与学生实际脱离,使得专业英语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缺乏科学性。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是目前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中两大教学科目,按照高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需要,本应大力突出交际教学。然而,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仍以传统的阅读教学为主,交际教学为辅,而且在为数不多的交际教学课时中,便于教学组织的听力训练占据主要地位,口语训练则寥寥带过,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更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多数根本就没有交际教学内容,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3.缺乏实效性。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交流,以传统的阅读为主的课程结构势必会使整个教学缺乏实用性,势必将教师置于教学主体地位,加之教学内容的冗繁,教学方法的单一,使整个课程教学显得粘滞,缺乏效率。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上课睡觉、看小说、发短信成了大学英语课上常见的现象。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很敬业,但多数情况下进行的是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因此,要让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得、学之有用,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提高整个英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4.缺乏针对性。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基础英语的教学计划大多是全校统一,在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进度及考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各专业都没有区别,完全忽略了文理差异、生源差异、专业差异和岗位需求差异,教学缺乏针对性,即使在专业英语教学层面也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例如,有的专业根本没开设专业英语课,有的专业开设笼统的行业英语课,而不是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英语课。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使得英语教学与就业导向的高职培养目标产生偏离。

    二、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1.课程方案个性化设计。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案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实施的根本性依据。统一意味着僵化,只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传统的高职英语单一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设计。才能使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灵动起来,真正实现为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服务的目的。

    尽管高职各专业英语教学之间存在着诸多共性,然而在生源状况、学生英语基础、专业特点、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进行个性化改革,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量体裁衣”,紧紧围绕专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专业在交际与阅读教学模块课时比例、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比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比如,对于英语能力要求较高的涉外文秘等外向型专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英语教学总课时,加大交际教学模块的课时比重,突出涉外作语言训练等;对于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的对口招生专业,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阅读教学模块的比重,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放慢教学进度等。随着每年新生的实际情况及岗位需求的变化,要及时对各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方案进行适当修订,保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使其始终与高职教学目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纵向平行、极具灵活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方案体系,突出英语教学的专业特色。这不仅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为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根本保证。

    2.基础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自然衔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只开设基础英语,也不能只开设专业英语。前者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专业岗位需求,后者没有基础英语的学习也会成为“空中楼阁”,收不到实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基础英语的同时逐渐向专业英语过渡,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对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消除管理、课程设置和教材等方面的割裂状况。

    (1)管理一体化。统一的管理是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的前提条件。将专业英语课程从各系分离出来归人大学英语教学部门的统一管理,不仅有利于对教学方案统一设计,实现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的无障碍自然过渡,保证英语教学的整体性、流畅性和连贯性,而且便于教学方案的实施、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同时还有利于教材、教学课件、试题库和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的整体开发。

    (2)整合课程模块。要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就要将原有的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积木式”设置,改为交际教程+阅读教程的“互补式”课程设置模式,就是将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分别有机地融人原来基础英语课程模块中的交际和阅读子模块中,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浑然一体的课程体系,每个体系中的知识和训练均遵循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的自然过渡和“无缝对接”。行业英语是指核心专业所处的专业大类的通用英语,是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不可或缺的环节,使两者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以数控专业为例,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的过渡就是基础英语一机电英语一数控英语的过渡与衔接。课程设置的转变有利于原来割裂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实现科学的、自然的融合,如下图所示。

    整合后的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相融合的新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改变了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性质,由于其已具备了专业课特点,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工作岗位,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语言素质基础,这也正是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特色所在。

    (3)整合教材。教材改革是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环,更是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的关键。现行的高职大学英语教材大多是按课程整合前的三个课程模块:基础英语交际、基础英语阅读和专业英语编写的,分为交际教程,阅读教程和专业英语教程,课程整合后教材的整合和改革势在必行。按照课程的整合,新型教材将分为交际教程和阅读教程两个系统,原有的专业英语教程将分别融人这两个教程。两个教程的知识和训练要遵循基础英语一行业英语一专业英语编写思路,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实现语篇选材、情境设计、会话素材、交际任务等教学和训练内容由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自然过渡。同时,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方案、专业岗位分析和学生实际把握教材的实效性、先进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第10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改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42-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各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欢迎。平顶山学院于2008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开设护理专业。目前为止,已有两届本科毕业生、三届专科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就业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观察招聘现场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自我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已进入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往往会出现后续工作能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实践能力不强,自我更新能力及沟通能力有限。这一情况也为我校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目标与方向:培养具有坚实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自我更新能力、良好沟通能力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校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一、明确课程定位

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先进科技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而我校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平顶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熟练掌握英语这一有效语言工具,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能力以实现螺旋性上升的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将大学英语课程与其专业发展特性相结合便可发现,该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应为基础必修课,但偏重英语工具性、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设定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读写和听说能力,使英语成为其提高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助力,同时增强语言沟通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

三、完善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虽然只是护理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但由于如今医疗卫生工作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英语工具需求和英语交际需求。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与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相结合。

1.基础课程设置。本科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基础英语课程,主要完成基础英语词汇、语法、语音、听说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完成高中英语三年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英语阅读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以及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和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等。同时,开展网络自主学习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辅以第二课堂时间活动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应注意的是,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医疗卫生科技词汇应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渗入。尽早开始专业词汇的阅读与理解,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专业技能,又可以使学生尽快具备查阅英语文献的能力。词汇的学习应注意深度和灵活度。英语词汇往往具有灵活多变的含义及词性变化,应尽量为学生解释清楚每一个词汇的准确含义,避免学生对其一知半解,混淆使用。基础阶段英语课程还应注重通识教育,使学生在提高知识技能能力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情商,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重重困难。

2.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三、四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属于专业英语课程,主要完成大学英语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的相互融合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由于护理专业是药学、艺术、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相关课程均有关联的交叉学科,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应注重多方面知识的培养。除了更加精深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知识外,查阅英语文献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学习平台的立体化学习模式下,学生应被给以尽可能多的资源来了解和学习英美国家医疗卫生的新发展与科研新动向,以及更多的相关场景帮助其提高其英语交流能力。只有在夯实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准确灵活地使用英语语言工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实践课程设置。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内容是培养其读写和听说能力。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融入医疗英语词汇的基础上,锻炼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文献的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英语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将难度适中的医学研究成果论文(可节选)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阅读材料。同时,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工具查阅英语文献,并将医疗议题作为写作课程的主题,以培养其英文写作本专业论文的能力。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要将英语口语与护理专业要求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形式多变,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总体应以实景模拟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其重要程度要高于理论教学。因此,尤其是在专业阶段,应着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改变教学方法。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近五届学生的观察发现,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思维严谨、踏实认真,有着较强的学习欲望与学习能力,对本专业相关事物接受较快。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该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需求。无论是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还是听说教程,教师都可以将学生设为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完成者。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对话练习,均可由固定人员的学习小组自主完成,教师从旁指导并对所给出的讲解进行点评。也可由各个小组间进行辨析,有较大分歧或困难时向教师求助。鉴于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可进行任务型教学,布置各学习小组自行搜集医学各门类研究成果,尝试完成中英互译,并向全班解释成果价值与作用。在遇到难题时,都先由学生自行解决,可查找资料,也可互相求助。实在有困难时,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避免他们因忽视公共课而忽略英语学习,又可以使他们在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另外,教师在制定具体计划和进行个别辅导的同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1]

5.改革评价体系。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适应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因为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加入了较多的实践教学,故而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应被列入期末总评的考察指标。虽然我校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期末总评中有20%是由学生的平时成绩构成,但是实践表现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仅仅占其20%,也就是期末总评的4%。这一评价比例显然不适合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殊性,实践课程的学习评价应占到学生期末总评的30%。教师除了将学生每次参加实践活动的表现详加记录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高层次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比赛,并对取得成绩的学生奖以更高的实践学习分数。对于部分不甚积极或不甚自信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发现其优点并加以发扬,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对其施以辅导,使其能够积极参加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作为客观的评价体系,教师应注意评价过程中的公平性与一致性。可在学期之初就向所有学生公布详细的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并对不同等级的表现加以说明,使学生相信并认可该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可由公共外语教学部普本教研室和高职高专教研室统一制定,并交由担任护理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所有教师统一使用。这样才能保证该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公平性与一致性。期末试卷是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命题时可将词汇、语法等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用其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回答关于学科专业知识的问题。这样的试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也考察了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技能,体现了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就平顶山学院为例,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明确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辅以恰当的教学手段,必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由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文中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教育的“革命性”变革。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多元智能理论,国内有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质教育的最好全释”;还有人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一道,构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强大理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内涵的能力至少有八种:包括语文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过去的一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全面地描绘和评价人类的智力能力。加德纳还指出,人类智能还包含有次级智能和多种次级构成要素。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汽车英语课程设计

(一)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

Posner(1994)认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包括: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知识水平等例如:学生需要什么、需要的原因、已有的能力、待补的能力、已有的基础或条件,缺乏什么等等。熟悉课程情况例如,有能力识别和解释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全面和细致的有关知识,目前这个课程的开设情况等。擅长听说读写译五项必备能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复制、模仿依据以上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做好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就要求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学生已经完成的课程标准或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要求通过参考有关著作、论文、同类课程、教材等,与同行交流,收集积累案例或经验等等。

(二)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标准

根据Furey提出的标准,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必须把握下列标准:

1.是否有足够的理论依据英语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什么样的科学理论基础,是否遵照其本身的科学性和社会性?

2.是否适合学生目标在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不但熟悉、掌握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性。

3.是否具有成功实施的可能性和效果的可评性在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自评课程设计的真实效果。

(三)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内容

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内容取决于授课的理念。针对英语语言,如果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课程设计就由语音、词汇、语法、句型构成,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如果视语言为交际工具,课程设计要考虑的是交际的人,交际发生的条件、交际的目的等。英语课程设计关注的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有社交的适当性。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调研结果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逐步更新,教材从最初的纯英文阅读形式的到单独开发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从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平行拓展,汽车专业英语校本教材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根据主题确定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融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训练于一体,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英语语言智能,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汽车英语课程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汽车英语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本位,突出应用性本课程在对汽车企业英语应用能力需求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确定工作任务模块、同时突出语言技能的要求制订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明确了教学应达到的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其次,课程体系整合突出全面性、逻辑性、典型性和实用性本课程以国际汽车行业最新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传统汽车英语课程的以训练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为汽车构成的4大部分分别为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以及发动机的两大机构五大系统和底盘的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各个任务模块以系统的知识主题构成课程内容体系。最后,教学手段优化,突出多元英语智能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互动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多媒体听力、课件加视频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用英语分析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并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延伸性思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总结

第12篇

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英语教学论文常见问题

一、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 ”。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 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二、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

(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

 (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

 (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