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6-27 02:4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史全部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它能够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常识,对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却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忆一些知识点是学好历史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也给历史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就是历史学习活动的全部。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记忆技巧的运用,突破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关,让历史学习减负呢?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很多的记忆技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恰当的记忆方法。以下是笔者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总结的几种常用的记忆历史知识的技巧。

一、时间记忆法

记忆历史时间是历史学习中的一项任务,大量的历史时间往往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虽然准确记忆历史时间给我们的历史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只要我们留心,历史时间也可以成为我们记忆历史知识的法宝。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按时间顺序来记忆相关史实,不但会令历史知识变得更具时间延续性,而且也不容易混淆历史时间。例如,在讲到《三国鼎立》时,魏蜀吴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分别是公元220年、公元221年、公元222年,在记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时间顺序,把三国的建立者、都城、势力范围等信息一个个地填入相应的国家和时间之下,这样会大大减轻我们的记忆负担。又比如,在记忆美国的独立过程时,由于几个重要的时间点是按照顺序推进的,我们同样也可以采取这种时间顺序记忆法:1775年,来克星顿打响了反英的第一枪,并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1776年,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自此美国就诞生了;1777年,美军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发生了转折;1778年,战争的重心开始南移;1781年,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就这样,以时间为线索,整个独立战争的知识点都能够被学生轻松地记在大脑中。

二、对比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同类型、同性质、同时间的历史史实,而这些知识也是造成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出现混淆、错误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发生的各种侵略战争,以及在这些战争后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大多是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之类,然而每个条约割让的地方、赔款的数额、开放的口岸又都不相同,这就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麻烦。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对比记忆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把《》、《》、《》、《》等一系列的条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记忆,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防止记忆发生混淆,还可以在对比中发现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拿不平等条约来说,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虽然这些条约的内容看起来大致相同,但是在侵略的程度上却在进一步加深,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是怎样由一个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三、图表记忆法

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在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拿起手中的笔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提高记忆的效果。比如图表记忆法就是一个效果不错的记忆方式。通过列图表,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使得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内容变得系统化。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面对中国古代各种政治改革,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列图表的方式进行记忆。通过图表信息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种改革的名称、时间、实施者、内容以及对当时乃至以后历史产生的意义等,这样,原本看似杂乱的各类改革变法会变成一个改革演变史。这样不只有利于记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除了各类改革变法,还有很多内容可以采用列图表的方式进行记忆,比如在讲到中国、世界历史中所取得的各种科技成就、文化成就、艺术成就,以及中外所发生的一些著名的战役等,都可以采取列图表的方式进行分门别类的总结。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常用的历史知识记忆方法,比如顺口溜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简化记忆法等等。无论哪种记忆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具体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最恰当的记忆方法。学生如果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记忆技巧就会发现,学习历史不再是一个沉重的学习负担,而是一件令人感到愉悦、能够产生成就感的事情,这样,历史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我们的素质教育理念也将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现状;教学效果。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继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专业成绩。如何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各大高校近年来一直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也是数学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实际经验,对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现浅谈几点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普遍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抱有恐惧心理。尤其是理工类专科生,他们高中数学的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因此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很多学生都有“及格万岁”的思想。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缺乏专研精神,遇到没听懂或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不会课后请教老师或同学,以至于不懂的知识点越积越多,对待作业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还有些高中基础较好,上课较认真的学生课堂上虽然听懂了,但没做课后作业,以至于知识点没有完全理解透彻,囫囵吞枣,学到后面较难知识点时也就疲于应对了。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上课仍就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方式。由于高等数学总课时不断减少,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即课堂上一直在讲授新的知识点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完成必要的思维、运算技能地锻炼,课堂缺乏互动,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

1.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高等数学课程,适当地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大教学信息量节省板书时间,可以加强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比如,在讲授“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定积分的几何应用”“空间解析几何”等知识点时,引入多媒体教学比普通的板书效果要好得多。

然而,多媒体教学也有其自身不足,比如,若播放太快,学生跟不上节奏;比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交流、互动机会减少等。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各自优势,会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好的数学课,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活动中有价值的一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讲授、设问及启发等方式,积极鼓励学生思考、讨论、质疑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产生过程,更能让他们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此时,教师不再是权威,更像是一位知识启蒙的引路人。

另外,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一般通过在讲解习题课时,挑出部分题目让学生上台演板,每次上台4-5名学生。此法既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讲解时突出重点,又能使教师发现学生答题时的书写规范程度,对一些书写不规范的方式做到了及时更正。通过以上的互动方式,既可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又能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3.讲述史料,充实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讲解一些数学史的内容,介绍部分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一些数学知识的产生与进展过程,既可以增添数学的趣味性,发现数学美,更重要的是可以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思想教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他们的知识面。

如讲解“极限”时,教师可介绍数学史上的第二次数学危机,从此诞生了极限理论和实数理论;引入导数时,可以介绍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导数发明之争。另外,结合数学内容适当地插入数学家的故事,如自学成才的华罗庚、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的陈景润、博学多才的数学符号大师莱布尼茨和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牛顿,通过这些故事坚定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让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4.联系实际,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其中。高等数学中许多概念的引入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如刘徽的“割圆术”体现了极限的思想;莱布尼茨的切线斜率体现了导数的思想等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因为高等数学的实际问题其解决过程就是一个建模过程。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方面,教师要适当加大应用题的比例,再结合学生几何学、物理学及高等数学基础,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初步能力。另外,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增加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的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回顾总结,融会贯通。在每小节内容讲完后对该小节的知识点做个归纳总结,在回顾知识点和总结方法时,突出重点、难点。同时,由于高等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课程,前后各章内容关联性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将各章知识点加以分析、类比、归纳和总结,使所有知识点相互关联,从而使高等数学的所有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比如,学完了一元函数微分学,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可导、连续和极限存在三者之间做个总结,得出可导必连续,连续必极限存在,反之不成立;多元函数偏导数实质上仍是一元函数求导的问题,对某个变量求偏导时把另一个变量看成常数等等。

6.精挑习题,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在每堂课结束都在前精心挑选、布置有代表性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依据优化题量优化题型的原则,认真挑选使学生容易形成技巧的重点题型,达到做少量习题掌握全部知识点,较多解题方法的效果,课后习题一般从课后或课外升学资料中挑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对于高等数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等数学的作用也将得到更大地发挥。这要求我们高等数学的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对象及教学要求提高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并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雯靖,《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讲评课;思路与方法;重要作用

讲评课是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其分析、讲解和评点的课,是一种延伸了的具有特殊性的复习课,对教学起着矫正、巩固、丰富、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每次考试后,由试卷反映出的学生复习中的得与失、成绩与不足,要通过总结讲评来解决。只有通过及时高效的讲评、全面的总结、科学的分析才能在发现学生知识、能力的缺陷后,有目的的夯实、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以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我认为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审题”

即讲出命题意图。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是一般来说,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作答的方向。评讲时,要结合历史中考的几种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三审”:审题干,审备选项,审选择方向。材料解析题主要是“二审”一审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二审提问,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此外,还要结合具体试题,告诉学生哪些是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其“实质”性的要求是什么,从而弄懂题意,找到“症结”所在,打开解题的思路。在讲评课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意图的习惯,可以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审题能力差的问题。

二、讲“思路”与“方法”

各种题型中,既有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有能力状况的测试,并且二者往往是互相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讲评时要结合具体题型和学生的答题情况有机的讲解。如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一般为:⑴首先要读懂题干部分所创设的情境,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⑵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⑶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⑴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⑵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⑶链接: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对材料逐一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历史信息。⑷答题:归纳、整理,用简练准确的文字去表达。

在试卷讲评时,由于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对解题思路、方法进行讲解,总结解题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地开启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

三、讲“误区”

对错误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讲解,特别是要讲出产生误区的原因。由于学生受到知识、能力等水平的限制,在作答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失误,讲评时,教师要结合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有理论,有实际,逐一分析讲解,由表及里,追根溯源,使每个出错失分的同学,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推究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搞好复习。

四、讲“拓展”

试题受考试卷面、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全部涉及,面面俱到。出题者往往以点带面体现课本知识,每一种题型甚至每一个题目,都代表一定的面。教师讲评时就应从这一“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因此,在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不能一题讲完,万事大吉。要力争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拓展思路,纵横联系,由此问题联想若干相关相近的其他问题,由此知识点联系到许多相同相似的其他知识点。这样的讲解,才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题海战术”的弊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讲评课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五、讲“规范”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22

课改的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好几年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苏教版新教材比较于人教版和以往教材,有一个形式上很大区别就是栏目设置名称众多。起初笔者也不以为然,以为是换汤之举,无非是区别起见。但实践之中,逐步感觉栏目功能的开发对于教学策略改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仔细品读栏目的名称和内容,可以感受到编辑者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感受到新课改担当起素质教育赋予的责任所在。就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栏目设置及其功能开发,笔者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几点直观见解

新教材以十个栏目设置支撑起整个必修教材的全部,佐之以一定的视频、作业、总结,形成了必修内容的整体。这十个栏目主要是: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资料卡、交流讨论、化学史话、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当然还有一些诸如“你知道吗?”等铺垫式标题和仅出现一次的“调查研究”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首先是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符合建构主义理念。有着明显的引领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表象走向实质,从零碎走向系统的倾向。其二是适应知识点的层次性展示,既为必修知识的常识性掌握创造了直接的载体,也为后面的选修系统化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强的框架式支撑。其三是有利于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为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详略提供依据,更为学生自学提供一扇可以开启的门。勿用置疑,目前务个版本的教材都比较突出地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同时栏目的设置也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社会化功能。其四必修教材让所有学生特别是不选修化学的学生能够开拓视野,感受到化学贴近社会生活,贴近高新科技,有着美好的未来。如果说选修是一幅写真集,那么必修就是一幅写意画,而其各个栏目就是那幅画上浓淡自如勾勒山水的墨迹。

二、几点功能分析

“信息提示”、“资料卡”都是直接提供现成资料给学习者,基本上属于灌输式学习,当然这两者也有区别。“资料卡”的内容基本上属于识记范围,主要是一些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学习工具。“信息提示”则主要为学生深化相关内容,及时提供一个通达的桥梁。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甚至起到点题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者的自学和合作学习。

“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都属于知识点整理,前者延续了过去教材对于知识系统的梳理归档,并通过适度训练进一步固化,适合于学生预习复习。而后者则主要是罗列知识点为主,为学生复习时提供条理式快速浏览型知识回顾,识记熟悉的功能非常突出。

“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有一定相近的功能。前者主要是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做为主,后者通过观察实验,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式和思维习惯,以悟为主。前者从实验内容和环境条件看是比较简单或者说专业要求不高,便于学生亲自动手,属于“实践型”活动。后者则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适当作助手,有些内容可以直接组织观看视频,属于“思维型”内容。“活动与探究”既然用探究来命名,就是要求教学中一是要组织学生参与或者分组操作。二是要依据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即从假想制定方案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初步结论研讨结果的程序来完成。三是一些已经定论的实验,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而不能敲边鼓,不得要领。这个栏目的完成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适度组织学习小组,适当的内容适当的形式,该演示的演示,该视频的视频,该讨论的讨论。当然方式的选择不是越新越好,切忌花架子弄龙灯,图一时热闹,一切以学生的掌握为准,以时间效益最大化为准。

“问题解决”是以巩固为主的训练栏目。其内容涉及到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演示实验现象分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机物性质规律深入阐述等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必修化学较深层次的概念、规律的推衍归纳。是学习能力在中等以上学生必须把握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把手。

“交流与讨论”涉及的知识难度要求不大。主要功能是启发学生旧有的知识,或者是对一些现有知识的应用。如果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此栏目的功能发挥是任重道远的,但从目前教材的实验来看,此点几乎难以感觉到。

“拓展视野”是能够体现化学专业特征的栏目。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丰富,同时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也有所体验,特别有利于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衔接。大部分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化学教师和对化学学有余力者,能够初步感受学科的生活化、科普化、生产化的天然魅力。

“调查研究”在最新的必修教材中只出现一次,内容涉及到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光化学污染、氮氧化物对臭氧层的影响,并要求以篇小论文的形式交流完成。这个形式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足也很明显。栏目过于孤单,两本必修教材只出现一次,何况类似可以调查研究的内容是很多的,如生活中的氧化铝、漂白粉与净水等等。此内容完全可以归入“交流与讨论”或者“拓展视野”。当然这栏目明显地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作者的意图可能是有这方面的连接吧。

三、几点调整建议

从苏教版的必修教材看,笔者建议一些内容的栏目可以适度调整。

①过氧化钠的知识放在“资料卡”中不妥。要么直接放在选修内容中,要么放在必修的“拓展视野”中。“资料卡”的功能很宽范,但是实际教学中给人以“矮化”之感觉。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也有类似情况。

②Fe3+的检验、NOx的性质放在“信息提示”中,可否考虑适当更改。Fe3+的检验是铁内容的重要部分,而且教材也以一定的篇幅组织进行“活动与探究”,因此其检验方式应该以正式结论形式放在活动之中,而不必游离其外。第四专题第二单元的“信息提示”中介绍了NO2、NO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医学作用,后面接着又介绍了氮氧化物对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影响。这个内容是联系生活生产的,是很重要的环保理念,建议将其合二为一。

③原子模型的演变置于“交流与讨论”中,篇幅太长了,其实际意义未必能如作者初衷。这部分内容说多了,学生发懵不理解,说少了又有不敬前人之嫌,其实初中化学对此已经说明详尽,因此建议压缩其内容,并放在“化学史话”中。

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高一新生学习化学比较早接触到的物质制备方法,放在“化学史话”栏目,有形同儿戏之嫌。至少应当放在“信息提示”或者“观察与思考”之中。必修部分物质的实验室制法毕竟比较少的,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必修2最后“资料卡”中“熔融氯化钠与氯化钠水溶液的电解”可否把第二专题有相关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内容并入一起,全部置于后面。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试卷评讲课 教学方法

所谓试卷讲评是指学生在完成考试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解剖、分析、点评,达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目的。高效的试卷讲评对教师而言,既能有效地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又可科学地分析教与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地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和策略。对学生而言,高效的试卷讲评可加深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了解,明确学习目标,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鼓励和督促自己勤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尤其到了复习阶段,每个老师都不可避免地要上许多试卷讲评课,上好讲评课对复习效果的增强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试卷讲评课呢?

一、课前精心备课

1.确立讲评目标

讲评目标是在对测试结果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讲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直接影响到讲评课的成效的高低。目标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矫正补偿”的中心,明确弥补哪些知识缺陷,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和应试技能,具备怎样的知识迁移能力,形成怎样的应试心理素质等。如果教师在评讲试卷前既没有认真批阅试卷,又没有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统计,带着一份参考答案就走上讲台,讲评时不分轻重,面面俱到,甚至变成答案听写,就无疑会造成教育时间的极大浪费。因此,测试之后教师应对学生试卷按选择题、材料题进行整理、量化分析,找出学生的主要失分点,确认本次测试所暴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从而把较重要和较急迫解决的问题及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确定为主要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讲评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2.设计讲评内容

教学目标决定了讲评课的内容,讲评课没有现成的教材作依托,全靠教师在课前测试、批改、统计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来确定,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命题意图,明确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命题意图主要是指考查学生掌握大纲和教材提供的知识信息和理论要求的程度。分析命题意图,也是分析试卷考查了哪些历史事实和学科能力,从而找出教与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差距,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是分析概括、综合能力有待增强,还是揭示本质、史论结合的能力需要提高,这就增强了矫正补偿的针对性,决定了讲评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什么,而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答,使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意图的习惯,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审题能力差的问题。

(2)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测试之后,暴露的问题可能很多,但课时有限,教师应把基础知识的缺陷、易混概念的干扰、解题思路的偏差、应试技术的匮乏等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错因和矫正方向。

(3)确定矫正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测试后通过分析找出失误及成因,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矫正补偿呢?怎样区别易混概念呢?如何才能避免解题思路走入歧途呢?如何正确掌握应试技巧呢?

3.讲评方法的制定

讲评课的中心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哪里错,为什么错,怎样才能不再错,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评方法设计时,重视思路的讲解、知识的拓展和作答的规范性。提到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总体上把握知识脉络,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怎样分析问题或者从哪里入手来解答问题。如在讲解材料分析题时,可以侧重以下思路:

(1)读问题,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问题中如果是依据材料作答就从材料中找答案;如果是依据教材作答,则答案一定在教材中,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2)读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

(3)做答案,讲究规范多得分。要求学生做到字迹清楚工整、答案层次分明、用历史的语言说话、看分值给要点。很多学生感觉答得挺好,都写上了,但最后仍然得不到高分,细分析原因在于答题不规范,不用学科语言说话。

二、课堂上明确讲解重点

1.注意错因分析

讲评时,教师不仅要指出“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只有指出错误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避免一错再错。

2.注意整体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联系

讲评时,要通过一道题的讲解,使学生从一个知识点联系到整个知识网,注意整体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联系,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切忌就题论题,力争使学生通过试卷的讲评,既复习巩固旧知识,又有新启发、新思考和新收获,使试卷讲评课起到归纳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系统的作用。

3.重视试题的思路分析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讲评时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题目,都应重视题目思路的分析和解题方法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具体的知识点,应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发散思维,掌握各个环节的准确性、技巧性,以适应高考,真正提高成绩。

三、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第6篇

摘要:研究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地图,以某高校《网络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分析,教学内容设计,进而完成“网络工程”知识地图的教学方法设计和技术设计,对知识地图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课程类知识地图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知识地图;网络工程;教学方法;设计

引言

近年来,知识地图作为数据管理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次尝试用知识地图这一知识管理工具,完成“网络工程”课程知识地图的教学设计。借助当前社交方式,基于移动终端,形成的碎片化、引导式的混合学习行为模式。

一、调研分析

作为高校教育的首次尝试,我们针对知识地图作为一款功能软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时,在设计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做了相关调研。围绕知识性、易用性、安全性、效益性四个潜在变量,考虑功能的可实现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最开始选用27个观察变量(观察变量即为知识地图要达到前面四个要求所要实现的功能),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SPSS分析后,最终确定20个观察变量,如图1所示。

用SPSS处理后得到的4个潜在变量和20个观察变量数据构建AMOS结构方程模型,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检验构建知识地图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一阶验证性分析模型表明知识性、易用性和安全性三者是相互影响的,知识性和易用性的相关系数高达0.99,而效益性与其它三项的相关系数都比较低。在这基础上,为更好的观察潜在变量与知识地图的关联度,我们构建了二阶验证因子分析标准化估计值模型,如图3所示,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四个因素对高校知识地图的构建影响程度从高到底依次为知识性30%、易用性29%、安全性23%和效益性18%。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可知,设计“网络工程”知识地图时:首先,应该重点考虑系统的知识性、易用性、安全性,尤其是要体现知识地图作为教学工具的知识性。其次,在保证系统的基本安全性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系统的知识性和易用性,找到三者的平衡点。最后,由于知识地图作为教学工具是首次尝试,对效益性指标的评价不好把握,可以将其作为后期完善系统的侧重点。

二、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学内容设计

我们所要构建的知识地图,是指广义的知识地图,是实体资源、网络资源、教师资源、资源知识导航系统,结合当前在社交、教学和技术方面最前沿和流行的二维码技术、MOOCs平台、数据可视化,为师生提供一个随机进入学习的教学模式。由前期调研结果可知构建该系统的关键因素是知识性,为此我们将“网络工程”这门课程的知识性分知识点、技能点、体验点三部分展开,以知识地图为基础引导学生寻找资源,以任务教学为核心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现场体验投标的方式展示学生的技能成果。

以知识地图为基础,将网络工程教材每个章节划分为5到10个知识点,找到经济管理学院楼现实教学知识点,选取其中20个试验知识点,贴上二维码标签,可以扫描随机进入学习。根据知识点录制微课视频、实验操作支架,整理1000个考核点,按章节和实验内容分成十次测试,让同学自我检测。课内资源分章节整理上传到自主学习平台,课外资源上传至课外延伸模块。各个知识点以知识地图的形式分布于各个自主学习平台上,充分体现系统的知识性。

以任务教学为核心,充分发挥知识点的能动性。通过前几次的微课知识点体验学习后,课堂学习重点主要是答疑和到实验室真实操作,作业以作品的形式提交,让学生熟练掌握Visio、Project、Axure、Autocad、Autodesk软件技能和网络交换机配置、端口聚合和不同间VLAN通信的操作过程和步骤。为后续模拟投标体验做技能积累准备。

体验点作为技能的展示环节,因为有知识点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点的实践经验的支撑,锻炼学生的整合技能、运用技能、展示技能的能力。模拟投标分为个人部分和小组部分,让同学们在准备标书和现场投标的过程中真实体验网络工程这门课程。

知识点、技能点、体验点三者层层递进,共同体现网络工程这门课程的知识性,完成构建“网络工程”知识地图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也为后面知识地图的易用性、安全性提出要求和指导。

三、“网络工程”知识地图教学方法设计

知识地图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根据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根据对“网络工程管理”这门课八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总结出教育改革理论:知识、技能、体验,而这与前期的调研结论不谋而合。知识是知识地图需要体现的知识性,技能和体验则是需要通过知识地图的易用性来实现。针对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能力和体验的定义,在整个学期的网络工程管理的课程,打散原先以授课、实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变成了以知识、技能和体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知识:将书的十二章全部内容125个知识点做成微课、1000个考核点做成题库,使用开源的Sakai平台、自开发的微课平台、并录音授课,上课的时候只针对重点的事项进行讲解,部分实现翻转课堂,课后学生登录到系统做题,巩固知识。

技能:包括“网络售前能力、画图能力、方案整合和协调能力”,因此,一个学期将学生的技能落实到网站建设、公网域名访问、甘特图的制作、Visio图的制作、AutoCAD图的制作、综合组网方案、小组投标。最终的考试采用作品考试,是以投标书及其网站实现。事实上,采用这种技能考核,技能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方向性指导,学生的具体细节能力往往比教师和研究生更强。

体验:大胆采用新技术体验教学:微课、社交网络、作品、物联网、3D打印、O2O等新技术,并邀请学生体验这些新技术。最终的考试是以投标书及其网站实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投标,邀请社会上专业人士当评委,最大胆地设想“未来经管,被技术改变的校园空间设计”。

知识、技能和体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老师可以不具备学生的能力,但是需要老师具有专业判断力,将自己的研究历史上收集的资料全部交给学生,放到在线的课程平台里面,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经过筛选的专业库,以提供帮助。充分运用在线教育工具,自带社交网络授课,邀请产业界人士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比老师更高的视野。

四、“网络工程”知识地图的技术设计

根据知识地图前期调研结果,结合知识、技能、体验的教学理论,“网络工程”知识地图技术设计逻辑图如图5所示。

安全层:通过身份认证、数据备份、数据更新、系统日志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为师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学习平台。资源层:知识性是系统的第一要素,资源层充分体现了系统的知识性。囊括125个知识点和20个随机进入学习知识点及其微课视频,1000个考核点及其题库、大量的课内外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资源。

技术层:利用知识地图、二维码、微课、SAKAI等各类社会网络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为学生技能的磨练提供支撑平台。技术层中各学习工具关系如图6所示:

知识地图是知识点可视化展示工具;CMS是课程网站展示工具;微课、SAKAI、MOODLE是拥有丰富资源的自主学习平台;实验支架上放置与实验相关的各类资料(视频、指导书等)自主学习课件为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实验过程的flash课件,可以放置SAKAI/MOODLE平台,各模块间通过接口对接,读取数据。通过知识地图指引,找到知识点所在,扫描二维码,我们可以进入到相关知识点微课、SAIKAI平台以及实验支架,观看视频、查找资料、测试答题、模拟实验,测试成绩最终汇聚到成绩册上,根据不同权重计分,我们在所有学习工具上的行为都会形成日志,这给我们最后研究学生学习效果、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应用层:技术层为易用性打下了基础,而应用层则是易用性的真正体现。包括二维码扫描随机进行微课视频学习、微信点名和互动、微课和SAKAI平台登录后资源的上传下载、O2O等新教学体验。

如图7所示,知识地图以Map地图形式展现学校中隐藏的知识点3“门禁”的随机进入学习入口的所在位置,指引学生寻找二维码,扫描后进入微课学习平台,看完知识点微课视频后,可以通过答题检验学习效果。

五、知识地图课程教学总结

这学期共计128名学生参与“网络工程”知识地图教学活动,学期结束后教学效果如下:

1、课程资源积累。题库增加到4000道、布置作业8次、在线测验成绩15000次、微课23次,课程文件数15000、课程资源数量达到10G;

2、学生能力质变。通过作业实战演练,熟练掌握了网站建设、公网域名访问、各类软件制图、综合组网方案、投标书制作和项目投标流程等,这些能力在最后“未来校园,被技术解放的教育”模拟投标会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3、教学效果显著。建了两个大微信群和13个小组的微信群,累计学生答疑信息达到4000多条、感谢信5封、由于采用了微信点名,缺课率低于5%、作业量达到美国学生的2/3,已经达到平均作业量的7倍。

“网络工程”知识地图教学效果斐然,但是改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学校网络不支持大量学生同时上网,制约了线上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能力和作业难度的评估不确定,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面对高强度高难度的作业量,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不过只有改革才能发现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也是改革的一部分,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使之成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探索,也为以后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学设计方法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Byungun Yoon, Sungjoo Lee, Gwanghee Lee. Developmentand application of a keyword-based knowledge map foreffective R&D planning[J]. Scientometrics, 2010(85):803~820

[2] Eric Martin, Vincenzo Di Bernardo.Enterprise DashboardTools for Management ofShare-Use UniversityLaboratory[J].IEEE,2008

[3] M.N Wexler, The who, what and why of knowledgemapping,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5,2001,249-263.

[4] M. J. Eppler, Making Knowledge Visible through IntranetKnowledge Maps: Concepts, Elements, Cases. Proceedingsof the 34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ciences, 2001

作者简介:

魏忠,博士后,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实验教学;

第7篇

关键词 知识团 圆锥曲线 中美数学教材 比较研究

一、研究背景

教材研究与建设一直是课程与教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保障。教材研究也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关心与经常研究的一个问题[1]。很多研究是从宏观层面上去分析一本教材或一章教学内容,少有研究者去研究一个特定数学内容概念化、结构化的呈现方式。简单的对比并不能揭示出一个特定内容的数学本质及其与其他内容的关联,而从微观层面上去分析,却可以获得其概念化、结构化的特征[2]。史宁中教授提到的知识团概念,为学者更深入更微观地研究中学数学内容提供了方向。

在中学数学中,知识是层层深入、逐渐递进而又紧密联系的。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对知识团结构的把握,对知识点间的联系不够明确,一些教师往往只会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对知识点进行线性讲解,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清晰度不够高,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的掌握。高中圆锥曲线知识点复杂并且知识点间联系紧密,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学数学教材知识点的设计,通过中、美两国教材中圆锥曲线知识团建构的比较,来帮助教师理清知识点结构和知识点网络,了解数学知识团的属性和规律,为更好地设计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研究选取了Core-Plus Mathematics(Preparation for Calculus,Student Edition PartB,2010年版)(以下简称“核心教材”)和中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以下简称“人教A版”)。

二、研究准备

1.知识团的概念

在数学中知识点可以分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命题是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语句或符号的组合。知识点所包含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命题在学生接触之前或是模糊的或是新的或是未曾在大脑中建构起来的。若干知识点构成一个知识团。知识团的选取与确立需要遵循两个原则:知识团的容量应尽可能小;若筛鲋识点之间有必然的不可拆分的逻辑关联,则这两个知识点同属于一个知识团[3]。

2.分析和统计框架的建构

(1)知识团特征

知识团的广度是指一个知识团所含知识点的多少;知识团的深度即概念和命题的深度之和[3]。概念的深度主要分为“白描、归纳总结、抽象定义”三个水平,分别赋值1、2、3。其中,通过画出图形并指出这种图形就是某个概念的定义形式属于白描层次;通过发现规律、推导、证明、归纳总结得出概念的定义形式属于归纳总结层次;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形式属于抽象定义。命题的深度主要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水平,分别赋值1、2、3。其中,直接给出结论的命题属于了解层次;通过证明或归纳总结而给出的命题属于理解层次;在理解层次的基础上运用于衍生或引出其他知识点的命题属于应用层次。本研究的知识点包括显性概念和隐性概念、显性命题和隐性命题。将教材中用特殊符号、特殊颜色或特殊字体标记的概念(或命题)作为显性概念(或显性命题),将教材中没有用特殊符号、特殊颜色或特殊字体标记但却是教学重点或难点并能揭示知识团本质属性的概念(或命题)作为隐性概念(或隐性命题)。

(2)辅助知识团建构的方式

教材中为引入知识点或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或学习资料等都属于辅助知识团建构的方式,主要包括例题、信息技术、课外资料和思考探究。以“例1、例2…”这种形式呈现的属于例题;呈现出运用信息技术画图或介绍知识点的属于信息技术;呈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或科学中运用的事例的属于课外资料;“人教A版”中标有“思考”“观察”“探究”栏目的属于思考探究方式,并且每一个栏目算作一个思考探究题。“核心教材”中调研之下的题目属于思考探究方式,并且每一个以小写字母为题号的算作一个思考探究题。教材中的思考探究主要以4种形式呈现:第一种纯文字形式,思考探究问题的主干完全是由文字表述;第二种数学形式,思考探究问题的主干是由文字和数学符号或数学表达式共同表述;第三种图像形式,思考探究问题的主干是由文字和图像共同表述;第四种组合形式,思考探究问题的主干呈现出上述三种表述形式。

(3)知识团习题

习题有大题与小题之分,我们把含有关联密切的多问的习题算作一道题,包含多道小题的习题算作一道题。习题的统计是对教材每一节或每一调研之后习题的统计,不包括对本章复习或本单元复习题目的统计。知识团习题题型包括概念型、知识技能型、知识迁移型、情境应用型和研究型。其中,知识点只涉及概念并且用于加强概念记忆和理解的习题属于概念型;以圆锥曲线知识团为主干,训练学生命题与概念综合运用能力的习题属于知识技能型;以圆锥曲线知识团和其他类型知识团共同为主干的习题属于知识迁移型;运用信息技术解题或以生活、科学为背景的习题属于情境应用型;在小组讨论、搜集资料、实验操作、写总结或论文、作报告中,至少包含两种形式以上的习题属于研究型。

三、中美数学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建构的比较分析

1.中美数学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的比较分析

(1)圆锥曲线知识团特征的比较分析

表1反映出,在圆锥曲线知识团中,“人教A版”的显性概念数比“核心教材”的多,但是“人教A版”与“核心教材”的隐性概念的数目都很少并且都是2。“人教A版”与“核心教材”都不含有显性命题,但是“人教A版”的隐性命题数是“核心教材”的5倍。“人教A版”在这一知识团的广度是“核心教材”的2倍多,深度也是“核心教材”的将近2倍。

(2)圆锥曲线知识团概念深度层次的比较分析

图1表明,在圆锥曲线知识团中,“核心教材”比“人教A版”更加重视抽象定义这个层次,它在“核心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最重,为77.3%;而“人教A版”概念的抽象定义这一层次所占比例是最少的,只有17.7%。从整体上看,“人教A版”概念深度层次分布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抽象定义这一层次所占比重最小,而“核心教材”概念深度层次分布呈现“U型”,归纳类比层次所占比重最小。

(3)圆锥曲线知识团命题深度层次的比较分析

图2表明,在圆锥曲线知识团中,“人教A版”和“核心教材”都非常重视数学命题的应用,但是“核心教材”在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上的比重都比“人教A版”的多,并且比重分布也比“人教A版”相对均衡。而“人教A版”在命题应用上的比重比“核心教材”的多,但在了解这个层次上的比重极少,只有3.2%。

2.中美数学教材辅助圆锥曲线知识团建构的比较分析

(1)中美教材辅助圆锥曲线知识团建构的方式的比较

图3表明,“人教A版”中通过例题、思考研究、信息技术和课外资料四种方式来辅助圆锥曲线知识团的建构,而“核心教材”只有思考研究和课外资料两种方式。“人教A版”是以例题和思考探究两种方式为主干,并且思考探究的比重偏多,而“核心教材”是以思考探究为主干并且是贯穿整个教材。

(2)中美数学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思考探究表征形式的比较

图4反映出,在圆锥曲线知识团思考探究表征形式中,纯文字形式在“人教A版”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而数学形式在“核心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图像形式在“人教A版”和“核心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小的,都不超过3%。从组合形式上看,“人教A版”是“核心教材”的8倍。

(3)中美数学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思考探究解答特征的比较

表2反映出,在圆锥曲线知识团中,“人教A版”的思考探究有超过一半是给出解答的,而“核心教材”中所有的思考探究都没有给出解答。

3.中美数学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习题的比较分析

图5反映出,在圆锥曲线知识团习题中,“人教A版”中概念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习题所占的比重都比“核心教材”的大。而“核心教材”中情境用型习题所占的比重是“人教A版”的将近3倍;“核心教材”中研究型习题占10.5%,而“人教A版”中却没有研究型习题。从整体上看,“人教A版”和“核心教材”圆锥曲线知识团习题分布都呈现“倒U型”,即知识迁移型习题的比重都是最大的,但“核心教材”中习题题型的分布更均衡。

四、启示

1.知识团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史宁中教授指出,两个知识点之间有必然的不可拆分的逻辑关联,则这两个知识点同属于一个知识团。这里的不可拆分性是相对不可拆分性,即知识团中的知识点在揭示同一个特定的数学属性时,这两个知识点之间是不可拆分的。例如,椭圆的概念和双曲线的概念这两个知识点都能够揭示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具有不可拆分性也具有必然的联系,属于同一个知识团。然而,在揭示椭圆的本质属性时,椭圆的概念与双曲线的概念之间就不具备不可拆分性。这也意味着知识团具有生成性,如果两个知识团的知识点合在一起可以揭示另一种特定的数学属性,并且这些知识点之间具有必然的不可拆分的联系,那么这些知识点就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团,而原知识团就是新构知识团的子团。

知识团的建构也是数学认知结构的一种建构。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习者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数学认知结构是学习者通过教师所激发起来的心理结构作用于外界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教师要为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脉络,就要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剖析、加工和重新组织,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知识团体系。所以在知识团建构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数学知识发生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要重视对知识点、知识团的整合。在“人教A版”的圆锥曲线知识团里,知识点之间出现了“断层”的现象,例如圆锥曲线中的圆放在了必修2,而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放在了选修2-1,在选修4-4还涉及到了一些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所以数学教师应当了解知识团的未完成性、重塑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意识到知识团是数学思维的架构能力的体现,明确如何在教学中不断充实知识团以及如何从知识点过度到知识团、再从知识团细化到知识点。

2.驾驭教材,挖掘隐性知识点

构建良好知识团的前提是要正确引起学生进行积极深刻的思考进而产生“头脑风暴”。在“人教A版”中促进学生思考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在知识点附近采用“思考”或“探究”栏目并以旁注的形式呈现出问题来启发思考,促进对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往往在这些栏目的后面直接就会给出思考的答案或探究的结果。而在“核心教材”中,思考探究贯穿整个教材,但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思考解答或探究结果,甚至一些知识点是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给出的。“核心教材”这样设定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获得知识点。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来学习数学、获取知识[4]。而“人教A版”把所要思考探究的答案以书面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思维以及独特性思维的发展。所以,“人教A版”可以对思考探究的解答进行适当的修改,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放下教材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人教A版”中有些没有特殊标记的命题,些没有特殊标记但却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的命题都应当是知识点,教师要学会挖掘和整理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点,也要教授学生挖掘隐性知识点的方法。在“核心教材”中,辅助圆锥曲线知识团建构的方式只有思考探究和课外资料,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方法,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填补教材的不足,并明确是教师引导学生而非教材在引导学生。

3.加强研究性题型的开发

知识树能使错综复杂的知识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使各种关系变得明确直观[5]。知识团的迁移应用就可以形成知识树,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团,也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各知识团之间的相互联系。“核心教材”最大的特色在于每一调研里都会设置一些研究性题目,这些题目都需要知R团的迁移应用,并且一般都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是问题阶段,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并确定研究方案;第二阶段是求解阶段,主要包括搜集和研究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建立数学模型、交流研讨等;第三阶段是表达内化阶段,主要是学生将取得的进展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研究性题型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与探索的体验、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增强探究创新意识、了解科学研究和学习方法、加快知识团的稳固建构。我国数学课标强调现代数学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结果,还要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所以缺乏研究性练习设置的“人教A版”应当借鉴“核心教材”的方式,加大研究性题型的开发,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资料

[1] 吴立宝,曹一鸣.中学数学教材的分析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2] 王科,汪晓勤.“中美日新”四国高中教材中的数学归纳法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2).

[3]严家丽,孔凡哲,李清.中美高中数学教材难度特征的比较研究――以《核心数学课》和人教A版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3).

[4]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

一、地理阅读的特点

1.地理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

地理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地理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地理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领会的关键则是实现语意的转化,即把阅读内容转化为自己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例如,把一个抽象的表述转成具体的或不太抽象的表述,也即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再如,把课本中用符号或地图表述的内涵转化为语言表述,或把语言表述的问题用图描述出来。可见,地理阅读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灵活性。

2.地理语言的精确性和严谨性

每一个地理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都有其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在阅读、理解一段地理材料或一个概念、规律时必须弄清其中的地理术语、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地理知识点。另外,在理解地理意义时要注意自身内部语言的严谨性,以免影响地理含义的精确性。如:有些学生在阅读简谐振动的概念时,这样理解:物体在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简谐振动,简谐振动中能量是守恒的。在这种阅读过程中,地理语言转化不严谨、不精确,造成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振动一定是简谐振动”的错误判断。可见,地理阅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思维严谨性和深刻性。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措施

1.加强地理教科书的阅读指导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学生在课前阅读时,由于知识的陌生、抽象,往往导致其阅读时无目的性,抓不住重点、难点。这时,教师应精心编写每节课的阅读提要,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如:这节课中介绍了哪些新概念和新规律;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新概念、新规律,它们是怎样引入的;新概念和规律是怎么叙述的;本节课内容中有哪些内容在你阅读时弄不明白,等等。尤其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看不懂的内容,因为这毕竟是课前阅读,学生遇到看不懂的问题往往容易失去耐心,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个人的看法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看不懂的问题无需深究,待放到课堂上去研究。若这部分内容的结论影响下面的阅读,则让学生假设自己懂了,以便往后阅读。待学生阅读习惯养成之后,逐步减少阅读提要,让学生自己去找重点、难点,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内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教师讲课是以课本为依据的,上课不能放弃课本,要指导学生翻阅课本,如课本上的某些概念,教师没有必要全部抄在黑板上,这时应当指导学生翻开课本,阅读有关的内容,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关键性的知识点要注上理解内容,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明确其异同及联系。再如,教师在讲课本中或练习册中的例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审题,学会抓住题目中关键性的字眼,作为解题的突破口。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前反复读题,只有认真读题才可能弄清题意,分析清楚本题所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分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结果,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并确定应用哪些基础知识和解题途经。

课后阅读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归纳总结、巩固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分三个层次阅读课本,首先是通读,对本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明确重点、难点。其次是精读,即对课本上的重点、难点要逐字逐句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条件及使用范围。最后,消化重点、难点,并整理简要的阅读笔记。这样通过自己消化、探索,真正把课本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

2.通过对科普文章、科技知识、STS问题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第9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学习;方法

新时期高等院校的课程设计中,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高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大作用,而且高等数学在其他各个领域及学科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不但深入到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领域,而且深入到经济、金融、信息、社会等各领域中。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更离不开数学。而在沿线,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文史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数学素养。本文结合作者的学习经验,探讨学习高数的几点方法。

一、做好准分的预习准备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充分的预习都是很有必要的。高等数学的学习同样不例外,而且由于高等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和相关性,在课程学习之前,充分了解老师即将讲什么内容,相应地预习与之相关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主动学习。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虽然不预习也能听懂课,但预习后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主动把握,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时间不多,至少应该浏览一下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印象,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思路,如果时间比较充裕,除了溯览之外,还可以进一步细致地阅读部分内容,并且准备好问题,看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有什么区别,有哪些问题需要与教师讨论。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你的学习就会变得比较主动、深入,会取得比较好的果。

例如在学习《定积分的定义》这一节课前,要先把导数,微分和不定积分的相关概念预习好。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听课。

二、课堂上全心投入

听、记、思考必须是一个相结合的过程。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注意老师的讲解方法、思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技巧,同时注意你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记好课堂笔记。课堂上,要适当对老师强调的重点或者比较复杂深刻的做相关的笔记。大学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教材只是作为一种主要的参考书,老师常常不完全按照教材授课,这就要求学生以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为线索,通过大量阅读教材和同类参考书,充分消化和掌握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由于高等数学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笔记可以为我们的温故知新提供一个书面思路,但是必须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才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当老师讲到Rolle定理的证明时,可能会用到费马定理,如果单纯听课可能理解不透。所以不妨一边听课,一边记录。

三、及时复习整理

课下结合教材和笔记进行复习,要对笔记进行整理按自己的思路,整理出这一次课的内容。要用作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是真懂了还是没完全懂。对于没有彻底读懂的地方再反复思考,直到完全读懂。接着是阶段总结。每学完一章,自己要作总结。总结包括一章中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本章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依靠哪砦重要理论和结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理出条理,归纳出要点与核心内容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最后是全课程的总结。在考试前要作总结,这个总结将全书内容加以整理概括,分析所学的内容,掌握各章之间的联系。这个总结很重要,是对全课程核心内容、重要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整理。在总结的基础上。自己对全书内容要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要对一些稍有难度的题加以分析解决以检验自己对全部内容的掌握。尤其是检验一下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是指它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基础知识是构成数学知识系统的基本框架。人的知识应当是系统而有序地分类储存在大脑中的,这样有利于需要时能迅速地将其搜索到。通常可以围绕一个基本概念,一种基本理论或方法形成一个知识点,而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又有着内在联系,这些知识点的有机联结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的掌握关键在于理解基本概念,理解基本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例:积分问题的提出。古时人们为了简便地求解不规则图形面积想到的。先是将图形无限分割成规则图形,分别求面积然后相加。多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能提高学习兴趣,学过之后可以更好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例如理解数列极限概念对学习定积分和无穷级数中有重要意义。

2、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表述一个概念而不是只会背诵定义,是理解慨念的重要表现,为此还要从多角度对其进行辨析。

3、掌握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

了解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条件是充分的还是必要的?定理证明的主要思路是什么?条件有所变化时对结论有何影响?定理的逆命题是真是假?若为真能否证明?若为假能否举出反例?

四、不断演练提高

要想学好数学,多傲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人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还要学会以数学思想学习知识点,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所用的数学方法有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做数学题并不提倡题海战术,而是贵在精而不在多,“精”大至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二是深,三是懂。

参考文献:

[1]杨华丽.陆华丽.陆载涵高等数学空间关系多媒体CAI系统的数据结构和图形生成技巧[J].微型电脑应用2001,17(2)

[2]文舒尚奇.《高等数学》讲稿的设计与制作[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

第10篇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在全部教育阶段中进行的,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主要是:

一、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

教师们往往注意到“教科书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依据”,却忽略了“教科书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依据”。因而,有的教师在自己备课时确是认真地钻研教材了,却未认真地考虑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历史教科书的问题。这是很失算的。因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在他一生的知识总量中来说,所占的比例必然要随着他的新知识的不断增加而日渐缩小。由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做好笔记

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阶段。首先是把握全书的概要,通过篇章目录了解该课本的内容结构和轮廓,通过大事年表把握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第二步,通过每章的纲目去了解该章节的概貌,尤其是每章节的引言更要细读,掌握了它也就可以把握这章的重点。第三步就可以将图文对照来读;将正文和小字部分联系起来读;历史插图与文字对照起来看,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理解不忘,笔记是最好的回顾方法,所以教师在讲授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历史课经过新的改版和整合,内容比较混杂、跨越的时间幅度很大,记下一份有质量的课堂笔记不但能帮助掌握当堂课的知识和作业的解决,更能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那么,如何做好课堂笔记,起码应掌握好以下三点:

a.什么时间笔记

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讲和思考,做笔记是以不影响听讲和思考为前提,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要把握好做笔记的时间,首先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要抓紧时间抢记;其次是教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出时间速记、简记;最后是下课后将遗留的问题补记。

b.什么地方笔记

学生笔记大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课本上,一是在专用的笔记本上。结合上课的实际情况和复习时反映出的一些现象,还是将笔记记在课本上并结合小纸帖能比较有效地发挥笔记的作用。在书中做笔记可以做记号标明重点;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表明重要的知识点;还可以在重要的地方作批注、注释以帮助理解知识点。而小纸帖则有更大的用处;用来记录上课时教师的整体板书、框架或总结。这样在以后的复习中能完整清晰地再现课堂要点,方便学生进一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c.什么内容该笔记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会很有意识地强调重难点知识通过提高音调或反复述说或解释等方式来提醒学生,此时一定要记好、记全、记准,及时地用自己的方式在书中相应的知识点上做好标记。

(二)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插图

教科书中的历史插图,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课文的内容。它的优点是形象逼真,使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来理解教师所阐释的内容。但是插图很多,限于课时,不能都讲,所以要选择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进行讲解,或以图为先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兴趣,使他们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点。

(三)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通过简明的地图符号,显示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位置,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在历史教学中,适时而恰当地讲解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如讲“”一课时,必须给学生讲清楚出发地点:四渡赤水、桥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如果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熟悉《示意图》,要让学生掌握这一历史现象极其复杂的空间位置变化,从而形成胜利的历史概念是不可能的。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时,首先是识别地图的种类,弄清地图所揭示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再在图中或图旁加注,把课文内容和地图有机地联系起来,明确该图应掌握的重点。最后是填图,完成有关的填图练习,及时巩固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四)指导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在历史课教学中首先要形成学生的时间概念,讲好年代和时代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其次,严格按照年代次序讲历史,同时注意对历史做一定的归类;第三,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间概念,使学生的视角活动也得到调动,教师应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历史年表;最后还要指导学生记忆年代的方法,比如,牢记路标性的年代、找出一些年代的特征、找出某个数字的巧合等等,进行理解记忆、机械记忆。

二、指导学生阅读与历史有关的课外读物

第11篇

一、以实验为平台的物理课堂的功能

1.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物理实验课中,学生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然后在实验结果出来的时候对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总结规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具体来说,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整个实验装置进行观察,明确需要用哪些仪器和基本的注意事项,然后观察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结果,这个过程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真观察,又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物理规律。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验过程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物理实验的过程,把自己的视觉资料和听觉资料都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变成理性思维资料,教师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保证教师的教学过程

物理课程中的知识大都是抽象化、理想化的,所谓物理,就是人们对于物体的理解,也就是把原本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通过人们的主观认识之后总结事物的规律。相对于其他具体化的内容来说,学习起来有困难,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有困难,对于物理课程定的“真空状态”、“理想状态”、“标准状况”等条件并不理解,而且也不能真切的感受到,所以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把原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系统化的思考问题,科学合理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事物之中都有本质的联系,物理中的知识点和规律都是经过无数的实验推到出来的,学生没有时间一遍遍的实验来得出结论,而是需要让教师根据已有结论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二、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课例实践与研究

1.实验课的教学理念

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理念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和规律,而且学生在这之中也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一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有的学校并不能把课本上的实验全部演示一遍,只是选取一些重点实验进行演示,而且实验过程都是草草完成。不过这种方式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让学生真正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物理实验的教学理念,真正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

2.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确立之后,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一个实验通过不同的教师教导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教学方法不同而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在物理史中,每一个知识点和规律的得出都是物理学者思考和实验的结果,因此物理课的教学方法第一点就是思想,思想决定行为,只有树立实验过程中的思想,才能引导正确的方法,所以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有实验的思想,形成一种习惯。有的物理实验过程时间长,步骤繁多,如果真正的一一进行,那么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只为了一个结果的得出,因此教师要注重实验过程的控制,既不能让学生感到过程繁琐,又不能让学生觉得一带而过,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设置教学方法,真正的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验在一个时间点上展现。由于时间的限制,一般实验都是进行一遍,得出几组数据,然后就观察分析数据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物理实验很简单,只要进行一遍过程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实验过程的时间和对各类因素的控制,保证实验过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实验课的教学实践

在光学中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中,这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关系、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以及法线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在法线两侧,而且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经过光具座的多次实验可以验证这一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或者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例如可不可以采用其他的物体来替代光具座进行实验,通过不同手段的教学,既让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去,通过自己的实验来得出结论,又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用平面镜和量角器来代替实验光具座进行实验,得出相同的结论。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角色不是被动接受或者机械的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而是自己动手,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得出最终结论。

在光学中的光的色散实验课上,不只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也可以通过史实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光的色散过程,不过这个实验过于简单,只是用一个三棱镜就能让学生看到和彩虹一样的七种不同颜色的光,不过当时的实验过程一定不会这么简单,不能让学生认为物理规律的发现竟然如此简单和随意,这就需要教师拿出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的史实,让学生理解实验的不易。用棱镜来折射各种颜色的光,最后得出结论,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根据前人的研究过程然后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对比,最后理解牛顿在发现光的色散的不易之处。

在学习力学中的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就地取材,不一定非要从书本上的实验入手,完全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可以从生活中需要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摩擦力最好的例子就是自行车的刹车过程,自行车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而且危险性也低,刹车过程的变化也容易观察,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在自行车刹车的时候前闸和后闸的原理,让学生自行探索,学生在课后回家的时候就能自己做实验,不断刹车探究原理,而且有些学生如果不愿意自己实验,在通过别人的实验之后也会有兴趣补充进行,这样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把物理实验从生活中提取出来,让物理在学生的心中不再是神神秘秘、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可以和生活中的现象中存在和体现的,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效。

第12篇

【关键词】微课;大学物理;嵌入式教学;选题

微课是指时间在十分钟左右以内,内容短小且高效集中的讲述或解决教学难点或重点的短课程。微课具有内容精、时间短、移动性、便于传播和成本低等特征,即可以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辅助教学资源。

大学物理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是理工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必修科目。传统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主要依赖教师的板书讲解和分析,或者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但由于物理学理论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较大篇幅的讲解很难吸引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化,新的微课教学模式因其便宜且简短的特性正受到教学理论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物理教学本身的特点,并将微课视作课堂教学前后的重要支撑和辅助力量,对微课的选题及可行性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

1 大学物理教学分析

大学物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力学、热学、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场理论和近代物理基础,所涉及的概念、模型、定律、数学、思想、科学史都相当庞杂,也都无法一一在课堂教学中全部呈现,但它们对初学者理解和把握大学物理的内在规律和科学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有其使命和条理性,但很少对某个知识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物理学家做出充分的解说;某些知识点的近现展在教材中一般只被略微提及,但并不被初学者所注意;大学物理经常用到的数学技巧如微元法带有一定的技巧性,而大学物理教材常将之归于数学,而并不考虑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在大学物理中的应用。

2 大学物理微课选题及分析

凭借微课教学,大学物理教学的以上缺憾可以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

2.1 大学物理中比较富于思想性的知识点

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其概念和定理、定律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初学者而言,在理解和应用上都有很大难度,而概念、定律在物理教学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例如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念,既作为牛顿力学的逻辑前提,又为日后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做铺垫;又如麦克斯韦提出位移电流概念对电磁对称性的考虑和分析,也可以在此引申到磁单子假说。

2.2 大学物理中典型题的分析及求解过程

在学学物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便是习题练习,教师可以在每一章选取几道典型的例题、习题做细致的分析和讲解,以期学生可以以此类推触类旁通。

2.3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系统化梳理

在大学物理中结束每一章的学习时,教师有必要将本章知识整理有脉络的知识系统,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

2.4 大学物理相关知识点的前沿发展

由于教学的课时所限,相关物理知识的大量前沿发展并不能都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但其对培养学生对物理的重视和兴趣极其重要。如陀螺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物质的磁性和超导体的磁现象、纳米材料的超疏水性等等。

2.5 工业或生活中现象分析与探讨

工业以及生活中有大量有趣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对学生领会物理学相关知识和原理很有帮助。如演示二维驻波的克拉尼图案,如墙上两个挂钟的锁频现象等等,可以借助这些现象对大学物理中的理想模型及相关方法进行深化和启发。

2.6 相关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的介绍

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对物理学家生平和物理学相关领域的历史发展做比较充分的讲解,而重要物理学家的人和事本身又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物理学史主要侧重于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物理学家的探索和研究,而对物理学家的介绍则侧重于其人生的履历和大事件,这些故事性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大学物理的感性认知。

2.7 大学物理中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巧

大学物理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技巧,但是大学物理中的数学又和纯粹的数学有所区别,更侧重于技巧和应用。如机械振动一章的旋转矢量法、刚体定轴转动中进动和章动的方向等等。

3 大学物理微课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1 微课教学应处于辅助课堂教学的地位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决定了微课视频选题和互动上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并非所有大学物理知识都适合处理为微课模式。微课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回归课堂,更好的领会和理解物理的认知模式和思想方法。

3.2 微课视频中的讲解应轻松活泼且点到为止

微课中的讲解应不同于课堂讲解,因为学生进入“微课堂”本身是自由的,并不能被严格约束在其中,所以如何使学生感兴趣便显得非常重要。语言上的活泼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点到为止是为了启发更进一步的思考。

4 总结

综上可见,微课可以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发挥更多的支撑或辅助功效。大学物理微课可以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加强课堂教学中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适当的微课选题,将大大改善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为理工科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⒖嘉南住

[1]唐艳妮,徐军,罗积军,等.微课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