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雪的片段

描写雪的片段

时间:2022-09-08 09:53:42

描写雪的片段

第1篇

1、雪真的好冷,好冷,我此刻从来没有感到这样的孤独。仿佛我站在一个被世界遗弃的角落,仿佛我是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浪人。

2、在这个未曾下雪的冬季,诉说着我与她的伤感回忆,带着感伤,带着凄凉,带着悔恨,我又想起了她,想起了那段情感。

3、下雪了,先是小朵小朵的雪花,柳絮般轻轻地飘扬;然后越下越大,一阵紧似一阵。

4、雪仙子在尽情地挥舞着衣袖;在飘飘洒洒的弹奏中,天地河山,清纯洁净,没有泥潭。

5、漫步于宁静的雪地,似乎屏息海洋深处,人感到自己在下潜。当你走向空旷的雪野,突然寻到了世界的尺度:自己的脚步。

6、雪终于停了,茫茫的田野一片雪白,房舍群山披上了银装。

7、公路旁人行道上的积雪已经融化,只有背阳的屋顶上还留有残雪,就像戴着顶白色的小帽子。

8、窗外的雪,不停地落在我的纸上,我突然感到了生命的虚度。春花秋月,没有使我止步,这场雪却使我迷路了。我相信,天使的羽翼就隐在雪中,用科学的显微镜只能探到一片虚无。肉质的眼雪地跋涉过久,会导致雪盲,只有暂回红泥火炉的小屋,温上一壶酒。

9、雪仍在落着,如盐撒在我的伤口。但我知道,这种疼痛是必须的。

10、窗外飞舞着雪花,像千百只蝴蝶似的扑向窗玻璃,在玻璃上调皮地撞一下,又翩翩地飞向一旁。

11、一团团一簇簇的雪飞落下来,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空翻滚而下。

12、曾经,我们约定一起沐浴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虽然第一场雪来的有点晚,但它还是来了,可是你却不见了,我们的约定被搁浅在了岁月里。

13、轻柔的小雪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渐渐地,小雪花变大了,变厚了,密密麻麻的。

14、弹指一挥间,流年不复返。风雪交错的夜里,月色显得有些苍茫,窗外的灯火也不似从前那般明亮。只有我依旧如此,欣赏着夜的凄美,品味着夜的芬芳。

15、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16、秋天的思念,一叶一叶地飘落,冬日的雪花,一片一片地翩跹,对你的爱,凋落又萌生,永无止境地辗转在流年。

17、雪,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一般的雪在空中舞,在随风飞。

18、雪呀,多么可爱的雪呀!那么轻那么静的落下来,落下来,落在山峰上,落在田野上,()落在屋檐上;白了山岭,白了大地,白了屋顶,万千枝丫,万千水晶条,成为银色的海洋里的银珊瑚。

19、空中,晶莹的雪花像轻盈的玉蝴蝶在翩翩起舞。

20、如此凄美的雪景,如此妩媚的月色,实在是使人难以忘怀。但也许是我太过于多情了。唉,残雪化蝶入梦飞,夜尽天明几时回?

21、晶莹的小雪花落在我的手掌心上,看上去是透明的,慢慢地,它融化了。

22、一夜大雪,城市的房顶上积起了一层厚雪,站在高楼的平顶上望出去,就像连绵起伏的雪山。

23、雪,漫于这雪的世界,心已温和孤独离远。采几束雪花,温和这薄绵的冰隔。掌心流逝,飞扬思绪如同这雪花凝成我的思念。

第2篇

《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一)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鲁镇的年底景象)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点明了时令,也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为后面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为祥林嫂的悲剧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而且与祥林嫂的悲剧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鲁镇的雪和四叔的书房)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暗示了“我”的心情,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还暗示了鲁四老爷的身份。

(三)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镇的祝福之夜)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开头,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也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与不幸,同时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了“我”

对这所谓的祝福的辛辣嘲讽。

《药》中的环境描写

买药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买药”之前)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点明了时令、渲染了气氛,也为明线人物华老栓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茶馆谈药”提供了依据,也为革命者夏瑜的被杀埋下了伏笔,而且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老栓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买药”途中)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点名了杀人的典型场景,也烘托出了华老栓买药途中的心情变化,还反应了当时下层人民的愚昧麻木和社会现实的黑暗。

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买药”之后)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出了华老栓买到药后的激动心情,也反应了当时下层人民的愚昧麻木和社会现实的黑暗,同时还暗示了杀害夏瑜的具体地点和特定时代。

上坟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坟场及小路)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出了坟场的阴森与死寂,同时以一条小路暗示了死者之间的天然界限与生者的麻木不仁,还以“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似的穷人的丛冢来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统治者的残酷。小路两边一边是华小栓的新坟,一边是夏瑜的新坟,这是否也在暗示着这已是华夏民族的一场大悲剧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新坟及花环)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夏瑜死的凄惨,也暗示了革命者的社会影响,并给人以希望与曙光,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枯草和乌鸦)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出了坟场的恐怖与死寂,也暗示了生者的麻木与愚昧,同时也暗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脱离群众。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乌鸦飞走)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出了坟场的恐怖与死寂,也以背后乌鸦“哑――”的一声大叫和“箭也似的飞去了”而宣告迷信思想的破产。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环境描写

别里科夫眼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别里科夫的卧室)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交代了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又表明了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及其保守落后的思想。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环境描写

风雪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

大雪下的正紧,

……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天气寒冷,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令,渲染了气氛,也暗示并推动了后面情节的发展。

草厅

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

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点明时令,交代场景,渲染气氛;

2、暗示特定时代;

3、暗示人物身份及其内心世界;

4、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5、推动情节发展;

6、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第3篇

那么,如何写出冬天景物的特点呢?

要写“声”。例如:“北风呜呜地响着,像是有一个人在山谷里扯着嗓子喊叫,整个天空,整个世界充满了这种声音。”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谷中北风“大”的特点。

要写“色”。例如:“建筑物像琼楼玉宇似的闪烁着耀眼的银辉。小路上就像铺了一层白色的地毯,又仿佛妙手的画家为大地绘成了一幅白色、纯洁的图画。”

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又如:“一场大雪过后,天空像海一样蔚蓝,并且比海蓝得更晶莹剔透。千峰万岭,极目一望,尽是白色,闪耀着一片连接不断的银光。山顶上积雪未融,如白银宫阙;向阳的山头冒着乳白的烟雾,缭绕蒸腾,汇集成云朵;几朵悠闲的白云,一半镶在天空中,一半粘在山峰上,似乎是个安琪儿。”

蔚蓝、白色、银光、乳白,把雪后的天空、云朵、烟雾的色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写“形”。例如:“接连几天,又是雪又是冻雨。瓦檐下的冰挂非常的漂亮,有的像水晶柱,有的像钟乳石,有的像锥子;田野间的电线满是冰挂,弧形地垂着。冰挂在寒风的吹拂下,更是形态各异,有的似梳子,有的似抽象的雕塑,有的似瀑布……”

作者对冰挂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把冰挂的形状描写得形象生动,使我们读了后,仿佛也到了冰天雪地一饱眼福。

要写“态”。例如:“一颗颗小小的雪粒,像撒下的白砂糖一样。它们在空中飘舞着,并不着急落地,好像舍不得离开天空似的,有的悄悄跳入行人的衣领里,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又如:“远处被雪裹住的山脉,像一条白色的巨龙卧在那里。”

这些描写,使我们欣赏到景物的不同姿态。

要写“量”。例如:“这里的山峦的确很多,而且雪中的山峦别有韵味。举目顾盼,层峦叠嶂,高的,矮的,美的,丑的,险峻的,平缓的,各具千秋。不注意间,雪花像无数只飞蛾翻飞搅动,天地顿时成了灰白色,山林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地铺天盖地而来。不久,远山近岭便是白茫茫一片。”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山峦的多,而且描写了山峦的态。

要写“味”。例如:“刚犁过的稻田,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水汽袅袅。走近,用力呼吸,凉凉的空气中,含着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

作者抓住了冬天早晨太阳照射,田地蒸腾的特点,写出了新翻泥土的清香。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作文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07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让多媒体技术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可有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庸,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根据其作文教学经验,小结几点教学策略。

一、应用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

由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零乱的,对生活情景是一种模糊的印象。因此,面对写景的作文难以下笔。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学生再现生活场景。例如写雪景的作文时,在课前拍摄好照片,当然拍摄的照片要有代表性、目的性。要拍摄雪前、雪中和雪后:山坡、马路、行人、校园等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情景。当教师把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惊呆了,说“原来雪景中的县城别样的美”,这样就在不轻易间把学生头脑中的雪景与现实的雪景联系起来。课堂上先让学生欣赏照片,再看照片说话,你一句,我一言,为学生搜集写作素材、积累语言、拓展思路。有了形象可感的写作材料,加上学生的想象,写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写作难度,将写景作文转化成看图作文,提高作文质量,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

二、应用多媒体,拓展写作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多媒体设计的情景正好能够把静止不动的物体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能看到事物变化的全过程,发散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家乡的桥》时,如果不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还是以老套的口头引导学生加以想象,那就只能局限于凭空想象,少了形象上的直观引导,学生的想象得不到有效地开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意境中去。看到家乡桥的样子一次次变化与改进,再与学过的单元主题中的九曲桥、石拱桥、天桥作对比。想象自己置身于桥上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桥下滚滚的隆畅河水与河边穿梭的车水马龙的情景后,写作思路被课件拓展和激活,写作内容更为丰富,情感得到升华,写作过程也就水到渠成。

三、应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各种手段,强化学生内心感受,对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在作文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在指导学生描写人物外貌时,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描写呈现在屏幕上,先让学生说说当看到这个人物外貌时会怎样描写,再出示作者笔下的人物是怎样描写的:“那双眼如寒风,如秋水,如宝石,如白水银里养了两丸黑水银,熠熠生辉,脉脉含情,光芒四射,黑白分明。”读到这里,学生感受到自己和作者语言之间的差距,学生既被人物形象所吸引,又被语言文字的魅力所折服。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应用多媒体,优化作文评改

第5篇

不少同学在刻画人物时,只知道平实的叙述,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往往显得平淡无味,笔下的人物形象常常表现得不够传神,不够鲜明,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同学们不能细心捕捉生活细节,不能将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细节,用特写镜头把它突显出来,使读者“处其境”、“见其人”、“感其情”。所以,适时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细节,从而传神地刻画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 他山之石

阅读刘益善《田野上的白发》片段,评析精彩的细节描写。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秧,就往后移动一点,又插一行。我含着泪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母亲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那一刻,握住母亲冰冷的双手,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学生评析】

学生1:文段中有一处关于母亲外貌的细节描写让我感动,“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这一句细腻地写出了母亲插秧的辛苦、劳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

学生2:文段中还有两处母亲外貌的细节描写,“母亲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母亲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细致地刻画出母亲的瘦弱与苍老,读到“母亲的白发”让人心痛。

学生3:母亲“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跪在田里插完一行秧,就往后移动一点,又插一行”这两句中的“跪”、“爬行”、“移动”等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体力不支、劳累疲乏,苦苦支撑的情形。

学生4:我注意到这样一处动作细节,“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极度疲乏的母亲见到我,自然想站起迎我,但“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读来真让人心酸。

学生5:还有有关母亲神态的细节,“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生活艰辛的母亲不想让我担心和难过,在我面前仍慈祥地微笑,这微笑里包含了母亲对我多么深厚的爱啊!

学生6:还有一处语言描写,“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写出了母亲淳朴的农民本色。

二、 技法揭示

抓住特征绘肖像

锤炼动词绘造型

吻合个性绘语言

细致入微绘心理

生动传神绘神态

三、 小试身手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习作片段,第一个片段小作者想通过描写雪天父亲到学校给我送棉衣的场景,来表现温暖的父爱和“我”内心的感动。第二个片段小作者想通过母亲给患者扎针的细节,来表现母亲工作的娴熟、细致、冷静。但这两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都不够细腻、精彩,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选取一个片段将细节丰满起来,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传神。

1. 我飞快地走出教室。走近了,我看见父亲头上已被化开的雪水弄湿。父亲问我冷不冷,边问边递给我一件红色的棉衣。

(示例:我飞快地走出教室。走近了,我看到父亲那满是皱纹的、黑瘦的脸,乱蓬蓬而又湿漉漉的头发上还散落着几片雪花。父亲见我走近,眼里满是关切,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不停地问我冷不冷,边问边拉开塑料袋,掏出一件红色的棉衣,笨拙地帮我穿上,拉上拉链。那一刻,内心溢满温暖,我一头钻进父亲的怀里……)

2. 我看见她接过病人手中的塑料袋,取出药物,快速将药水配好,拿起针头,扎进血管,扶着病人走向输液的座位。

(示例:她接过病人手中的塑料袋,取出药物,快速将药水配好,混合均匀,再将橡皮筋紧扎到病人的手腕上,小心地拍拍病人的手背,然后用棉签涂抹消毒,找到注射的静脉,拿起针头,排出空气,准确地扎进血管,随即解下橡皮筋,贴上胶布,拿起输液瓶,扶着病人走向输液的座位。母亲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细致、冷静)

【教后反思】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12-01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的现代化技术逐渐融入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当中,利用微课资源的教学方式正在形成。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小学语文教师为提高小学生的作文书写水平,让学生的作文读起来更加独有情感,常常让小学生进行名人名句的引用,或者固定写作模式,例如排比句、四字成语等,将一些优秀的句子强制融入到学生的作为当中,致使小学生的作文整体不够流畅。为改变这一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微课资源,通过微课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起,扩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作文水平,需要对微课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要充分扩展课本教材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通常包括许多描写优美的文章,但受限于教材篇幅,内容并不完整,让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阶段,小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还想继续探索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播放教材课文中的微课堂资源,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或者听取音频之后,扩展学生对小学教材中内容的认识,延伸课内资源到课外,通过微课资料的运用,让学生再次对课文中关于事物、景色的描写加强印象,强化理解,让学生能够学习这种描写方式,让学生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掌握更好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作文的写作中得到应用。

二、要积极营造教学真实情景

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作文水平,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阶段,需要培养学生带有感情的写作。通过激发小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作文的写作兴趣。通常情况下,激发小学生真实情感的首要方法,即为学生设置真实的教学情景。例如,小学教师想要让学生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描述,则语文教师就可以把这个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特征。如果小学教师想要让学生描写一种植物,则需要老师对学生讲解该植物的生长过程,同时生长的环境、生长习性等。

在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介绍某种事物或者植物时,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描述,随后让学生进行作文创作。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对事物有真实的了解,不利于学生作文的写作。微课资源的出现,小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微课资源,能够通过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为学生提高真实的情景,有利于学生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了解,并且让学生根据真实情景展开想象。值得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应为学生播放一些能够产生震撼效果的视频或者音频,不能榱擞Ω抖随意找一些资源,这样无法体现微课教学的优势。

例如,小学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冬天的雪”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找到一些冬天下雪的视频。先给学生播放一些下小雪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初雪的喜悦之情;接着就可以继续为学生播放一些下大雪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大雪的雪景的美。通过课堂上大雪与小雪视频的对比,让学生观察人们在面对不同雪景时的不同表现。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可以感受到面对不同下雪天气的时候,人们感彩的变化。通过视频的观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冬天的雪的印象,让学生仿佛置身在雪景当中,提高学生对冬天的热爱。当然,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所有视频寻找完成后,需要对寻找到的视频进行筛选,从中选取能够代表冬天下雪特点的视频,这样的视频在课堂上的效果才会更好,更明显。

三、要切实加强实际生活联系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低,对于外界事物了解较少,最为熟悉的事物便是生活过程中所看到的、遇到的各种事物。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也加强了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小学语文作文课堂,只有让学生对自身熟悉的事物进行描述,才能对心中所想进行描写。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全部依赖教材。应当在教材的基础上增设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语文作文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资源,在日常的生活中为学生寻找录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事件,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为学生们播放。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余生活”主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主题确定之前为学生们录制一些视频。比如,小学生课外活动踢足球、打篮球、生活中的趣事等。同时由于部分同学对于动画片非常喜爱,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对学生喜欢动画片中的有趣片段进行录制。当“课余生活”主题展开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这些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回忆起当时的情节以及思想,并且将当时的所思所想写进作文当中,有利于学生在作文写作阶段流露真实的情感。

参考文献:

第7篇

我拿起牙刷,拧开水龙头,却发现平日“哗哗”流水的龙头今天却极不情愿地挤出一两滴水,便没了动静。我心生疑惑,连忙去检查水管,原来是水管结冰了。于是,我赶紧朝水管猛呼了几口热气,又用那冻得通红的双手在水管上猛搓一阵,但水管依然没什么动静。

我着急了,不可能一天都不用水呀!突然,我又心生一计,抄起一个热水瓶朝水管泼了好几通热水。可水龙头仍然不出一滴水,我只好摇着头,走出了卫生间,来到厨房。我试了试厨房的水管,也是象征性地滴了几滴水后就屏住“呼吸”,没了动静。

一阵寒风透过窗帘吹进屋子,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心情越发着急起来。

看来,只有最后一招了――出门接水。当我跨出屋子时,我就有点后悔了。寒风如贪吃蛇一般,贪婪地汲取着我的热量,从天而降的雪花如一片片钢刃刮在我通红的脸上。在雪里,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我慌张地退回屋子,紧紧地关上门。望着窗外的鹅毛大雪,我摇了摇头。

“叮当……”门铃竟然响了起恚这么冷的天,会是谁呢?我疑惑地打开门一看,是邻居叔叔!他穿着一身厚厚的羽绒服,上面布满了积雪,脸冻得发青。他手上提着两大桶水,喘着气说:“你……你们家也停水了吧,我从楼下接了两桶,给你们家一桶。”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接过他的水,不经意间触碰到他的手――是那么冰凉!

窗外,雪花飞舞,我却寒意全无。望着满满的一桶水,我只觉得,那是满满的温暖与感动,涌动在屋子里,流淌在我的心间。

点评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温暖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单翼的天使,只有相互拥抱,才能飞翔。读了本文,感触更深,互帮互助,温暖你我。很多时候,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还有雪天里的一桶水,都能带给我们温暖与幸福。修改后的习作语言优美,富有文采,尤其是穿插在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氛围,凸显了中心。让我们常怀感动之心,抒写温暖之文,用爱去温暖我们的生活。

【修改意见】

我一直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正如这篇习作一样,小作者经历了邻居送水这件事,把它变成文字细腻地描写出来,因为感动,所以行动。相信小作者今后也会做一个传播温暖的人,这就是爱的力量。

我一直相信文字是有温度的。正如这篇习作一样,寒冷的冬天,停水的时光,邻居送来的一桶水,让小作者的着急、烦躁逐步变得平静与温馨起来,而文字也透过纸面与时空,让我们觉得温暖如春。

这篇习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修改:

1.规范用法。这里主要是指“的”“地”的用法,“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依据这个标准,“今天却极不情愿的挤出一两滴水”“泪水不由自主的涌上了眼眶”等需要一一修改过来。

第8篇

【片断一】了解童话,感知神奇

师:我们读过那么多童话故事,你觉得童话故事有什么主要特点?生:童话故事里发生的事情都特别夸张神奇,想象力很丰富。生:童话往往会采用拟人手法,动物植物都会说话都有感情。生:每个童话都会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师:是的,童话它想象特别丰富神奇。让我们走进《巨人的花园》,看看这个故事,想象一下画面,哪些地方你觉得特别神奇?(生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神奇之处。)生: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就绽出嫩芽了。生: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生: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生:插图上,巨人这么大,孩子这么小,这也非常神奇。师:为什么你觉得这几处描写很神奇?生:现实生活里人根本就没有魔力的,不会一下子让桃树发芽。生:孩子们一走,花园里怎么就变冬天呢?这太奇怪了。生:村子里是春天,围墙里是冬天,这怎么可能!师:你发现了吗?故事里的这些神奇之处,都是跟谁有关?生:跟孩子有关,孩子在花园里,花园里就有春天。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孩子先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的特点,提炼出“想象丰富神奇”这一主要特点。从体验神奇之处入手,让孩子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对神奇之处的质疑,产生研究文本的动力,最终得出“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有孩子就有春天”这一学习主线。

【片断二】感受美丽,体验快乐

师:请你去找找,孩子们没有被赶走前,花园是怎么样的?生: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师:会读书的人能把一段文章读成一个词。这段文字你们能把它读成哪个词?(生自由朗读,并把这个词语写在这段话的边上。)生:我把它读成“生机勃勃”,我从“孩子们都喜欢到那里玩”感受到了那里面肯定很热闹。师:你很会读书。(板书:生机勃勃)你还能把这段话读成哪个词?生:我想读成“美丽”。因为它写到“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师:你发现了花园的四季都各有特点。(板书:美丽。并将四个描写季节的词语字体变红。)师:爱幻想的人还能把一个词、一句话想象成一段美丽的画面。想象一下,读着这段话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花园里摘果子,吃果子,真开心啊!生:我看到了花园里鲜花都绽开了笑脸,蝴蝶蜜蜂都飞来了。生:我好像看到小朋友们堆了个大大的雪人,正躲在雪人后面打雪仗呢!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在你们的描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花园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用朗读来赞美这美丽的花园吧!(学生深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段话,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浓缩精华,只用了四个词语来描写花园的美丽。我们必须通过想象,把浓缩的内容释放出来,以便更深刻体会蕴含在里面的情感。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再由一个词想象一幅画面,让孩子先在朗读中初步感受,通过想象加深对“美丽、快乐”的体验,最后通过朗读激感,为后续的读写结合做铺垫。

【片断三】读写结合,想象幸福

师:巨人终于意识到是自己的任性、冷酷赶走了孩子,赶走了美丽的春天。他明白这一点后,他立刻做了什么?生:他立刻拆除了围墙。生:他立刻把花园还给了孩子。师:当初他写的“禁止入内”的告示牌,现在怎么办?生:把那几个字改成“欢迎入内”。生:可以改成“孩子的乐园”。生:写上“所有的孩子都请进来”。师:做了这一切后,孩子们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园里,此时的花园变成了孩子的――生齐答:乐园。师:从此以后,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里会如何快乐地玩耍、幸福地生活呢?在四个季节中,抓住一个季节描写巨人和孩子的幸福生活。(学生自由想象,创编故事)学生交流。生:春天鲜花盛开,所有的花朵都绽开了笑脸!巨人和孩子们找来最美的鲜花编成一个大花环。孩子们把花环戴在巨人的头上,巨人感到无比的幸福。生:秋天鲜果飘香,花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诱人的香味让路过的孩子也跑进了花园。最调皮的孩子坐在巨人的肩膀上从高高的树上摘下苹果,把苹果塞到巨人的嘴里。巨人觉得真甜啊!师:此时此刻,不仅仅是孩子们感到快乐,――生:巨人也感到了快乐。师:你从巨人的遭遇上明白了――生:只有分享才能得到快乐。

【设计意图】王尔德的童话语言特点是优美,设计读写结合时,将之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四个词语放进去,请同学想象画面,感受并积累童话优美的语言。

第9篇

下面以几处诗文语段为例,找点训练,自主赏析,从检验的层面来看写景文段的指导意义。

1.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

首先从语言运用美(用词的角度)来赏析景物的特点美:“折”体现了边塞北风的狂暴猛烈,“八月”体现了边塞雪下得早,天气异常寒冷。“千树万树”则体现了天异常寒冷,雪下得大而猛烈。同样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o手法,把雪压枝头的景象比作梨花盛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风光的绮丽壮观,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符合诗人一贯的边塞诗风,情景交融,令人感动。诗的前两句从正面描写边塞风光,中间的“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则通过写雪花浸湿了帐幕,白天穿着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将军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户的铠甲冷得难穿上,从侧面衬托了边塞天气的寒冷。诗人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戍边生活的艰苦。

2.以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例,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段落。

虎妞怀孕,一家人全靠祥子拉车挣钱。课文中节选的这一章正是祥子在天气变幻无常的情况下,拉车挣命的情形。课文中第一段的第一句就从正面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天热得发了狂”与“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两个短句分别体现了描写的语言运用美:前一个短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天气人的情绪,生动地体现了天气炎热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后一个短句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炎热的具体程度,侧面衬托了祥子憋闷的心情。第二段中除了“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是正面描写外,还选取了柳树、枝条、便道上的尘土这些自然景物从侧面衬托天气的干燥、炎热、憋闷的特点。

描写从暴雨将至到暴雨如注的过程时,除了体现景物特点之外,作者还非常鲜明地展现了写景的层次:先写雨星,接着写雨点、雨道,然后写雨瀑,最后写一个水的世界,生动地呈现出暴雨将至到已至的全过程,写出了天气的变幻无常与异常恶劣。这样的烈日与暴雨隐喻了祥子的生活状态――水深火热,从而起到了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3.以晏殊的《浣溪沙》为例,分析词中的景物描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的下片抓住了暮春“花落去”的特点,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比惋惜之情;又抓住了暮春“燕归来”的特点,暗示了尽管花的落去让人无限伤感,但又有似曾相识的燕子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香径”抓住了暮春时节花香氤氲的特点,给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渲染了一种美好而诗意的氛围。

第10篇

N年以后,太阳公公老了,照到地球上的热量只有原来的一半。地球上只有漫长的冬天和短暂的春天,整个陆地白茫茫的一片,从太空看,地球就像一个蓝脸老头的脑袋,长满了银白色的头发和花白的胡子。

(直入主题,描述太阳老了以后地球的变化,地球呈现出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

地球上一片荒凉。(总写地球的面貌)热带动植物受不了严寒,几乎全冻死了。赤道上开满了雪莲花,企鹅经过长途跋涉,也到赤道来了。因为南极太冷了,海面上终年覆盖着厚厚的雪,企鹅找不到食物,不得不长途迁徙。(从地域上写地球各个地带的变化,证明地球的荒凉)白天,小狗、小猫们,野猪、野兔们在努力寻找食物;晚上,不见一点亮光,动物们都躲进城市的高楼大厦里避寒,睡觉。聪明、贪婪的人类开始挖地下城堡,准备去地下生活,因为他们知道地下才是温暖、安全的,虽然里面没有光。(从时间上写动物和人类应对地球寒冷所采取的措施。)

(本段采取“总-分”的结构,从地域和时间上分别讲述了太阳变老后,地球变得荒凉无比,各种生物都没有了生机。)

地球上的资源十分短缺。(总写地球的第二个变化――资源短缺)人们挖尽了煤,抽完了石油之后,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都跑不动了,河流只在春季解冻,水电站的电一年用不了几个月。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省吃俭用过日子:穿着棉衣棉裤,像兔子一样,从窟窿里爬出来,种些青稞、雪莲等植物,用箭射杀一些小动物,又回到了“农耕文化”时代。(描述了资源短缺后人类悲惨的生活和人们行为的改变。)

(本段通过描写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变化,从反面教育人们要保护环境。)

时间一长,地球又慢慢恢复了生机。只是城市的高楼大厦上、马路上都长满了植被;沙漠被雪覆盖了好久,经过滋润变成了草原;动物们适应了寒冷,都像北极熊一样变得胖胖的,不再怕冷;人们也习惯了穿棉衣棉裤,窝在地洞里,轻易不再到地面上来了。

(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变化,势必引起地球环境的变化。作者在最后描写了地球上的各种变化,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留给了读者太多的思考。)

【指导老师:陈全安】

第11篇

专家点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凭借落实――这目标的确定明显受“用文本教语文”的理念驱使。

教学过程:

师:“我”在平桥村怀念的不仅是社戏,而且还有江南的水乡夜景。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

生:第11段到第13段。

师:请××同学朗读这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这一路上有哪些美景。

生:有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悠扬的笛声,豆麦蕴藻之香,渔火和松柏林。

师:找得不错。你们再看看,作者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哪些感官来描写这一路美景的呢?

专家点评:面对的是初一学生,教师的引导性问题应该具体明确,甚至问题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指向。

生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似乎让我闻到了豆麦和水草的香味,真有美的享受。

师:“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这需要用哪个感觉器官才能感受到的?

生1:鼻子。

师:对,要用鼻子感受,就是从“嗅觉”的角度去描写美景。这“清香”呀的确让人心怡。请你也试着从嗅觉角度来仿写一个句子。

专家点评: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大于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了一点知识,立即布置“操练”任务――即时的“直观”操练对“理性”认识的提高是很有效的。

生1:秋天到了,淡淡的青草味儿混着清新的稻香味儿弥漫在田野上。

师:嗯,不错,“淡淡的青草味儿”和“清新的稻香味儿”是必须用鼻子嗅的。

生2:清香和水汽“扑面地吹来”,这是要靠皮肤身体感觉到的,老师,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吧?

师:嗯,你的感悟力很强!炎热的夏夜,却有这么美的享受,太美了!那你也调动一下身体感官,从触觉角度来仿写一个写景的句子。

生2:晚上,凉风习习,孩子们躺在沙滩上,光着肚皮,赤着脚,风儿拂过,凉凉的,痒痒的,大家不禁“扑哧扑哧”地笑了出来。

师:“凉凉的,痒痒的”,写得好真切!莫非你曾有过类似的切身体验?

专家点评:老师在肯定学生从触感角度写景句子造得好的同时,教导学生:不管调动哪个感觉器官去写景,关键要写出“切身体验”,不能仅靠凭空想象。

生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

师:什么道理呢?

生3:山的颜色和形态,都要用“眼睛”看的呀。

师:那请你也用“眼睛”感官来写一个句子描写一处景物吧。

生3:我们村上每家屋前屋后都有一个小小的菜畦,里面可有趣了!韭菜直挺挺地站着,白菜稳稳地坐着,西红柿露着红红的脸蛋,胖胖的茄子还高傲地扬起它那鼓鼓的肚皮……

师:好,真是趣味十足!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韭菜、白菜、西红柿、茄子等菜畦景物的形状、姿态、色彩,写得很生动。

专家点评: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概括,学生本来“有感觉”但可能还“不够明晰”,这也是课堂上教师“导”的应有之义。

师:请同学们再看看,也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还能发现新的写景角度吗?

生4:“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里从声音的角度写出了笛声的优美,这是调动了“耳朵”的感觉器官。

师:你的发现很好。“自失”一词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优美的笛声中,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这笛声使我从看社戏的激动兴奋中渐渐平静,继而完全陶醉,可见这笛声的魅力是多么大呀!请同学们也用“耳朵”感官从听觉角度来仿写一个写景句子。

专家点评:“自失”一词是初一学生理解上的一道“坎”。这种地方倘若让学生过多地去思考探究,势必会分散学生对“多感官写景”这个课堂主题的探究。对此,老师就以“灌”的手段帮助学生越过这个“坎”去,足见其成熟。

生4:夜已经深了,我孤身一人走在大街上,黑暗仿佛要把我吞噬,周围静得诡异,只是偶尔有几声虫鸣,冷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这声音让我心头一紧。

师:虫鸣声、树叶的“沙沙”声更渲染了夜晚的静谧和氛围的恐怖,归根到底写出了“我”黑夜独行的恐惧心理。

专家点评:点评学生的操练成果,既要紧扣本课堂教学的主题“多感官写景”,又要注意为以后的深入教学“为什么写景”作好铺垫,这就是一位成熟教师的匠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时的这一路美好风景,也探究了作者是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了这一路美景的。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路的风景又是如何的呢?

【出示画面《一路上风景独“好”》(交通堵塞画面)】

师:请同学们至少调动两种感官,用几句话来描写一下这幅画面。

生1:我坐在车里,不耐烦地望着车窗外的汽车长队,太阳毫不留情地从窗户外直射了进来,里面闷得像个火炉。不一会儿,我的额头上便挂满了豆大的汗珠。

师:“汽车长队”“车窗”“太阳”“额头”“豆大的汗珠”等,都是“眼睛”所见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的,那么还有另一种角度呢?

专家点评:对“视觉”角度作概括,帮助学生明晰;而另一个角度则引而不发,指点学生自己去发现。

生1:是触觉,“闷得像个火炉”就是从触觉角度写了“我”内心的急切和烦躁。

生2:又堵上了,车外汽笛声响成一片,喧闹嘈杂。车与车之间紧紧地贴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往前挪一点点,如蜗牛爬行。

师:请你自己说明一下写景所调动的感觉器官。

专家点评:把课堂交给学生,但老师要把握方向。

生2:“汽笛声喧闹嘈杂”“汽车如蜗牛爬行般前进着”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的,表现堵车时汽车移动缓慢的情状,让人心急如焚。老师,我真有这种经历。

专家点评:老师的“不经意”引导发生效力了,学生在实践操作时不是一味凭空想象,而是在努力回忆亲身经历,写有真切体验的。

生3:我将车窗打开,一丝微风飘了进来,尘土的腥味随风而入;一带烟雾紧随着风儿滑溜进车内,有点呛鼻。原来是紧挨我们车的旁车上的司机正抽着烟呢!

师:一个多么精彩的特写镜头啊!也觉得这段描写非常精彩的同学起来说说看,××同学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专家点评:对学生运用多感官写景的练习点评,有老师全评、半评半启发、学生自评,现在又有学生互评。同一个知识点的密集突破,如果手段呆板,学习是会疲劳厌倦的。该老师手段灵活,训练密度再高学生也不会厌倦。

生4:运用了视觉、嗅觉,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路上塞车的日子真是苦闷啊!

师:真是“此一路”非《社戏》中的“彼一路”呀,此“好”非彼“好”啊!

师:同学们能运用一两种感官来描写一处景物了。下面我们再增加些训练难度,试写一段景物,要采用三种以上的感觉器官来观察体验。

专家点评:瞄准了一个目标,分解为三层阶梯:调动一个感觉器官――调动两个感觉器官――调动三个感觉器官,逐级上升,循序渐进。

1. 题目:选择一处你难忘的美景,写一段文字,试着调动三种以上感官,从不同角度去写出景物的特点。

2. 写作指导

(1)你看到了什么?(2)你听到了什么?(3)你闻到了什么?(4)你触到了什么?(5)你想到了什么?

【展示学生习作】

①春雨像断线的珍珠,淅淅沥沥地打在窗上,点点滴滴,晶莹剔透。②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悄悄苏醒。③小草从地里钻了出来,享受着春雨的滋润。④春雨渐渐停息,太阳从云中探出头来。⑤校园里的梅花开了,远远望去,雪白雪白的,如寒冬的新雪。⑥刚走近,一缕缕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立刻沉浸在花香之中,真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啊!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邢怡娇同学写的美景。请大家来评价一下她写得如何?

专家点评:到现在老师真不该“多嘴”了,是把课堂整体交给学生的时候啦!

生1:“春雨像断线的珍珠”中的“珍珠”一词就从视觉的角度抓住了春天雨滴落下的情态,圆圆的、小小的、亮亮的,比喻很恰当。

生2:“校园里的梅花开了,远远望去,雪白雪白的,如寒冬的新雪。”这句话把梅花比喻成寒冬的新雪,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

生3:“刚走近,一缕缕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立刻沉浸在花香之中,真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啊!”从触觉和嗅觉的角度,形象地写出了梅花淡雅的清香。

师:邢怡娇同学很善于观察,她调动了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的形、色、味,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幅“春雨润草、梅香袭人”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敢于和她挑战,挑选其中一句,加以修改?

专家点评:妙!该是老师“挑拨离间”的时机了!

生1:“刚走近,一缕缕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立刻沉浸在花香之中。”梅花的幽香写得还不足;况且有矛盾,既然是香味“扑面袭来”,那怎么又是“一缕缕”呢?我的修改是:“刚走近,一股清香扑面而来,直窜心田,瞬间人醉了似的,仿佛跌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生2: 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来写。“手不禁向前伸去,指尖触碰到洁白的花瓣,宛如天仙般娇羞,又如婴儿般嫩滑。手指轻轻抬起,看见一些嫩黄的细粉贴在指尖上,凑近一闻,一股淡雅的幽香悄悄钻进了鼻孔里。”

师:很棒!我也似乎闻到了梅花的清香。大家运用视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把花香写得很具体,的确让人身临其境。

教学反思:《社戏》中“月夜行船”是成功的景物描写片段。这节课中我选取这一画面,想让初一的学生在品读中初步学会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12篇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蜡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呜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名篇品读: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