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雪的片段

描写雪的片段

时间:2022-09-08 09:5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雪的片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雪的片段

第1篇

完了,我不小心把糖糖老师的桌子上的东西泼湿了!刚刚还笑眯眯的她,态度立马来了个360按笞洌阂а狼谐荩飞纤坪跤型帕一鹪谌忌眨悄抗庾阋园讶恕懊肷薄保∷杆俦枷蛭业淖唬蚜苁亩髅偷赝易郎弦凰ぃ吆叩嘏鸬溃骸罢馐峭钦饧父鲂瞧诘淖魑模衷谌僭谀闶掷锪耍酒鹄矗 痹懔耍庀抡嫒桥恕?

片段二:

头上戴着白色的警帽,手上套着纯白色的手套,身上穿着藏青色的警服,她是我们的女交警。她站在马路中央,认真地指挥着交通,脸冻得通红,目不转睛地盯着车辆往来的方向……这时,正下着鹅毛大雪,雪花飞扬,树上落满了雪花,树枝都压弯了,绿树变成了“雪树”。车子在马路上飞奔着,车身后面溅起了一排排白色的雪水。女交警的身上覆盖着少许的雪花,把蓝色的警服衬托得更美了……

片段三: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夕阳涨红了脸,散着金色的光,把一切的景色都涂成了金黄色,海浪一波一波地往上涌,拍打着沙滩,把美丽的贝壳、珊瑚遗忘在了沙滩上。沙滩上布满着星星点点的贝壳,沙子又细又软,踩在脚底,十分舒服。一个小海星,正沐浴着夕阳的光辉,缓缓地在沙滩上散着步。

一起来品读:

以上3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各具特色,增添了文章魅力,引人入胜。

第一个片段中,主要叙写了小作者自己不小心泼湿了老师桌上的东西,惹老师大发雷霆这件事。通过对老师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以小见大,活灵活现地刻画了老师爱惜学生作文的个性特征。

第二个片段中,主要通过对女交警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雪中的一位爱岗敬业的女交警的形象。

第三个片段中,主要通过对夕阳、海浪、贝壳、小海星几个景物的描写,使夕阳下的海滩变得优美动人,非常惹人心醉。

同学们,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妙处。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写作小指导:

1.写事的文章。细节要“细”,要以小见大。描写时要紧扣全文,使细节描写和整个事情的情节紧密结合起来。

第2篇

《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一)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鲁镇的年底景象)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点明了时令,也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为后面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为祥林嫂的悲剧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而且与祥林嫂的悲剧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鲁镇的雪和四叔的书房)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暗示了“我”的心情,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还暗示了鲁四老爷的身份。

(三)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镇的祝福之夜)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开头,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也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与不幸,同时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了“我”

对这所谓的祝福的辛辣嘲讽。

《药》中的环境描写

买药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买药”之前)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点明了时令、渲染了气氛,也为明线人物华老栓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茶馆谈药”提供了依据,也为革命者夏瑜的被杀埋下了伏笔,而且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老栓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买药”途中)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点名了杀人的典型场景,也烘托出了华老栓买药途中的心情变化,还反应了当时下层人民的愚昧麻木和社会现实的黑暗。

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买药”之后)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出了华老栓买到药后的激动心情,也反应了当时下层人民的愚昧麻木和社会现实的黑暗,同时还暗示了杀害夏瑜的具体地点和特定时代。

上坟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坟场及小路)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出了坟场的阴森与死寂,同时以一条小路暗示了死者之间的天然界限与生者的麻木不仁,还以“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似的穷人的丛冢来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统治者的残酷。小路两边一边是华小栓的新坟,一边是夏瑜的新坟,这是否也在暗示着这已是华夏民族的一场大悲剧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新坟及花环)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夏瑜死的凄惨,也暗示了革命者的社会影响,并给人以希望与曙光,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枯草和乌鸦)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出了坟场的恐怖与死寂,也暗示了生者的麻木与愚昧,同时也暗示了失败的根源――脱离群众。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乌鸦飞走)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出了坟场的恐怖与死寂,也以背后乌鸦“哑――”的一声大叫和“箭也似的飞去了”而宣告迷信思想的破产。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环境描写

别里科夫眼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别里科夫的卧室)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交代了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又表明了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及其保守落后的思想。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环境描写

风雪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

大雪下的正紧,

……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天气寒冷,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令,渲染了气氛,也暗示并推动了后面情节的发展。

草厅

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

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点明时令,交代场景,渲染气氛;

2、暗示特定时代;

3、暗示人物身份及其内心世界;

4、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5、推动情节发展;

6、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第3篇

【片段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片段二】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选自朱自清《春》)

【片段三】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的水声充满柔情。

(选自赵丽宏《周庄水韵》)

【片段四】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借鉴点】

通感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挪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在文学作品中,那些文豪名家经常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美妙隽永、耐人寻味的意境。我们怎样才能运用好通感为作文增添亮点呢?

一、深入感知,细致描绘。在运用通感之先,要对描写的对象有深入的感知,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进行充分的体验,再将描写对象的形、色、声、味、质细致地描绘出来,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一种与心境相符的意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各种感官扩散开来,相互串通,形成心理感知的通感。如片段一先描摹了田田的荷叶,接着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致地刻画了荷花的姿态,让人陶醉于荷塘梦境般的清香之中,唤起内心微妙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把“声”“香”联系起来,使嗅觉与听觉沟通,写出荷香的清幽、身心的愉悦,再现作者陶然忘我之状,俗世抛却之境。

二、善于联想,巧妙迁移。在写作中能否灵活运用通感这一写作手法,主要看你的想象和联想是否丰富,我们要敢于克服对描写对象的知觉局限,调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描写对象的感悟,巧妙迁移,从而获得丰富的美感。如片段二中,作者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写出了春花的绚丽多姿,清香怡人,仿佛品尝到了花中所带的甜味儿,忘情不已地闭上了眼睛,由春花联想到秋实,突出表现了春花繁茂、丰收在望。

三、精心比对,紧扣相似。成功使用通感的关键,是要能准确地抓住两种感觉之间的相似点,也就是说两种感觉之间要有相通之处,然后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加以融合,达到相映生辉的效果。如片段三中写冬日下积雪融化的滴水声和流水声,抓住了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的特点,与江南丝竹“神秘幽远”的特性相一致,不仅如此,还用“袅袅回旋上升”来形容,这本是形容轻烟的,但因这水声“神秘幽远”,细细谛听时,便也就具有轻盈回转的特点了,与轻烟是何其相似啊。更妙的是,作者还从这“袅袅回旋上升”的声音中感受到了“万般的柔情”,非常富有诗意。

四、大胆创新,勇于出奇。通感的运用总是会给读者带来新奇精妙、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其用语不凡、别具一格,敢想别人不敢想,敢用别人未曾用过的词语,既贴切生动,又强化了意义的表达,体现出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如片段四中用“浅紫色”来形容香气,可以说是一种挣脱了樊篱束缚的运用,跳出了常人的用语思维,虽倍感陌生,但在此情此景下,却又显得如此合情合理,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我来仿写】

这里的鸡是农家饲养的柴鸡,从小不受激素的催生,从小就迷醉于花的气息中,所以入口后竟带有花粉的鲜香。这里的蘑菇是松根处附生的松菇,吸取了松树的精华,一入口就如丝绸般柔滑地抚摸着你的舌,棉花般蓬松,充斥着你的口。湘南的万般柔情尽融于这一道农家小菜中,又融于我的血液中,在我周身流淌,我又怎舍得乘风而去?

(罗瑞《如诗如画湘南韵》)

爸爸从地里干活回家,妈妈把菜端上来,又给爸爸倒了半杯白酒。爸爸端起酒杯,先闻了闻,又用嘴抿了一口,好像把一天的劳累连同生活的惬意含在了嘴里,细细地品味。

(王雪钰《生活的味道》)

我肆无忌惮地在宽阔的田间游走,尽情地与金穗们握手,沉甸甸的,心中溢出别样的满足。凝神静听稻穗间细细的摩挲声,心中不禁漾起阵阵涟漪。沸腾的血液终于渐渐平息下来,仰面朝天躺在田间,上面是蓝天白云,四周是泥馨稻香,而我的心却已经丢了,丢在了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我静静地入睡了……

(五勇《九月的田野》)

“你是怎么回事?”从爸爸那严厉的目光中,我闻到一股炸药味,我知道――暴风雨就要来了。是的,一向对我十分宽容的父亲,因为不能容忍我的作弊行为,今天终于爆发,他怒瞪着鸡蛋大的双眼,里面隐隐约约呈现出几缕血丝,脖子上的青筋似乎随时都会爆裂开来,责罚我的不明智之举。

(王康《考试之后》)

第4篇

关键词:问题思维;语言表达;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拓展思维的方法

1.进行扩句训练

2.仿写训练

3.片段写作训练

尤其是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不仅能巩固已有知识,学生也容易写、乐意写。

(1)根据已有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展开扩写。

如:《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续写。

如:在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续写“下课之后”或“散学以后”。

(3)猜想补写。

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4)特定的场景描写。

①给定一个具体的意境。如:进教室的瞬间、大雨中前行、深夜古巷。

②根据给定词语写一段话。如:爷爷、橘子、傍晚、嬉笑、哭泣。

③给定一个感情基调。如:写一个“以乐景写哀情”的场景。

(5)刻画一个你最熟悉的人。借助对人物描写所用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正侧面描写、欲扬先抑等手法。

4.结合综合性学习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如: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感兴趣自然就有话可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不恰当的表述,这就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忙修改,老师更应该给予点评加以鼓励。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烦恼写成小作文。

二、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

1.推陈出新训练法

(1)观察:感觉全新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段文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由于光线变化而带来的全新的视觉感受,优美而又富有科学性。如果没有平时对自然景物变化细致入微的观察,断然写不出如此美妙诱人的文字来。

(2)积累:材料翻新

积累材料才会翻新,才会有话可说,才会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才会有思如泉涌不择地汩汩而出的基础,才不会在老材料堆里兜

圈子。

(3)思考:观点创新

《赤兔之死》这篇考场满分作文曾轰动全国。凡读过《三国演义》的没有不知道吕布坐骑赤兔宝马的,可把赤兔马与诚信联系起来,借赤兔言诚信,这位考生却是第一人。善于思考才会有观点的创新,观点创新才能调动人们潜意识中似曾相识的东西,使之喷涌而出,震撼人们的心灵。

(4)提纯:语言求新

例如: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急不可耐地跑到了十八岁,父亲极不情愿地走到了五十岁。

(5)借鉴:技法革新

请看白居易的一首诗:《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至,时闻折竹声。”白诗写雪很别致。由于写的是夜间之雪,所以不能直接写。①作者采用侧面烘托:“冷”知雪至,“明”知雪厚,“折”知雪大。②调动感觉:一句为触觉,二句为视觉,四句为听觉。短短四句诗,技法独特,值得借鉴。

(6)实践:常写常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熟能生巧,常写才会常新。

2.聚合抽象训练法

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循序渐进训练法

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也就是说即使龙泉太阿也离不开磨刀石的砥砺作用,何况一般顽铁?),而训练中的砥砺,我们以三字概括(严、速、美):严,即把关从严,要求从严,决不苟且;速,即定时写作,兼顾质量,决不拖交;美,即卷面美观,工整清洁,争得青睐。

4.生疑提问训练法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总之,在语言有了丰富的积累后,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自然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没有东西可写,而是随手拈来,甚至还会精挑细选自己最想要的材料来展现自己的作文世界。

参考文献:

第5篇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与隔阂,人们也会经常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还有的人的思想行为存在“偏差”;此时,适当的“劝说”就非常重要了,它可以及时化解矛盾、“拨正”思想行为的“航向”;在这里,你不妨来“秀”示一下你的“劝说”的经历。

【写作斑马线】

要交代清楚“劝说”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必要的记叙要素,把“劝说”的过程写具体。

【审题小橘灯】

这次习作写的是与“劝说”相关的内容,一定要写清楚“劝说”的过程,至于具体写谁在劝说、劝说谁、为什么要劝说、劝说什么等内容则显得自由多了。

【下笔闯迷宫】

从古至今,“劝说”一直有着神奇巨大的力量。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雄辩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巧妙言辞的雄辩家们以自己精湛的演讲,“规劝”人们信服自己的言论。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客更是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走,说服君王和民众信服自己的治国理念和见解主张,像身挂七国帅印的苏秦,仅靠自己的口才就取得诸位君王的信任,得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再如,墨子说服公输班、触龙说服赵太后、诸葛亮舌战群儒(rú),以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劝说故事,我们至今仍耳熟能详。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一个人生活于当今社会的基本的能力要求。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次习作写好呢?在选材、构思、下笔成文的过程中,我们又应注意哪些方面写作要点呢?为此,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位同学的“劝说”片段:

a.晚上,我在写作业,奶奶慢悠悠地走了过来;“雪呀,废品箱里的书包,挺好的,扔了,多可惜!……”“没看见吗?都旧了,别人的都是新的,我的那个都用了一年了!……”我嗔怪着说。“那也不能扔啊!……还能用!……不能跟别人比……你爸爸小时候用的书包是奶奶用做衣服剩下的‘碎布头’、‘下脚料’缝制的,后来还缝补了好多次,可结实着呢!奶奶现在还留着……”

b. “彤彤,把文具盒给妹妹吧!你是姐姐,她小……”妈妈温和地说。“妈,我……”

“彤彤最懂事了!……”妈妈再次温柔地说。“妈妈真偏心!她小就……可是……”我心想。我毫不情愿地把文具盒递了过去。“我有新文具盒了!”表妹高兴得眉飞色舞。

回到家,妈妈告诫我:“你要从小懂得谦让,不能处处只考虑自己,要设身处地推想别人的想法、感受……”我仔细品味着妈妈说的一番话,是啊,谦让很重要,懂得谦让,换取的是友谊,更是他人的快乐……

c. 我走进大厅,把电视机关了,对爸爸说:“爸爸,你每天看报纸,难道就没看见‘吸烟有害健康’吗?”爸爸毫不在乎地说:“我没看见!快开电视机!”说着,他拿起一根香烟开始抽了。爸爸接二连三地抽,我忍不住到房间去,拿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给爸爸看,爸爸一边看,我一边说:“爸爸你看见没有,资料上写着什么?我说得没错吧?”爸爸抽了一口烟笑着说:“网上全是瞎写的!”我气得无话可说,只好回房重想办法。

片段a写的是奶奶劝说“我”要懂得珍惜,不要丢弃旧书包;片段b写的是当“我”和小表妹都看中商店里唯一一个文具盒时,妈妈劝解“我”要懂得谦让妹妹;片段c写“我”劝说爸爸戒烟的经历。以上面的习作片段为例,张老师对同学们的这次习作有以下3点建议:

一、盘点生活,选定内容

题目要求我们写有关劝说的经历,那么,我们到底写什么样的经历呢?写自己劝说别人,还是别人劝说自己;写劝说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矛盾,还是写经过自己劝说,解开了朋友思想上的疙瘩,亦或是劝阻别人停止某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在写作前,我们应广开思路,盘点一下自己的生活,像上面所举习作片段中所写的内容那样,从生活中找出自己最有话可说的、最熟悉的事例来写;并且还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想想与中心事件相关的内容——劝阻的起因是什么,后果又怎样,还应在文中交代哪些必要的记叙要素……在此基础上,再对所想的内容仔细推敲,斟酌取舍,迅速选定习作的内容。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只有选定了写作内容,有了写作的“米”“粮”,才能为写作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理清思路,列写提纲

在确定了“写什么”、明确了写作目的后,我们还要列一个简明的写作提纲,对写作的各项内容在文章中呈现的前后顺序进行恰当的“布置排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重点内容是哪里,段落间如何过渡,各内容间怎样呼应,以及前文怎样为后文埋下伏笔等,都应提前缜(zhěn)密思考、科学设置,甚至每一段文字写多少字,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使经历叙写的过程“按图索骥(jì)”、井然有序,从而避免写作过程中思绪混乱不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写作诟病。

三、多样表达,再现情形

第6篇

一.举作家作品为例。举作家作品旨在充分发挥课文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即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把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通过老师的再点拨,让学生把作家的作品内化、吸收,并巧妙地运用。例如,教学时,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一段文字——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后讲解:这段文字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过程,属于细节描写。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学生在阅读感受与听讲后自然会萌发写作的欲望。

二.举教师的下水文为例。作家作品有时候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一时还不容易完全内化,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下水文”引领学生习作,这样,老师就成了作家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通过老师这座桥去与作家对话,作家通过老师的帮忙让学生把自己的东西吸收内化。例如我们选取了下水文《爷爷与羊》中的片段作为例子:

爷爷推开羊圈门,羊以为爷爷来添草,便涌向爷爷,爷爷一手手牵一只出圈,一手关上圈门,然后在羊的头上地抚摸,羊以为爷爷给它挠痒痒,很乖顺地站着,爷爷乘其不备双手抓起轻轻地放倒在地,羊还等爷爷给它舒服,静静地躺着,这时候,爷爷一手从羊的肚皮处手捋起厚厚的羊毛,一手拿起剪刀“嚓嚓”地剪不到五分钟,羊半个身子上的毛被剪完了,爷爷把羊翻个身,又剪,毛剪完了,爷爷在羊身上用力一拍,羊感觉疼了,这才站起来,爷爷笑呵呵地提起所剪的羊毛,夸耀他的技术——爷爷所剪的羊毛是个整体,你不仔细看的话会认为爷爷在抖动一张整羊皮呢。

这段文字用一系列动词将爷爷剪羊毛的过程写得具体细致,生动有趣。爷爷剪羊毛,羊竟然舒服的躺着,爷爷所剪的羊毛竟然是一个整体,这些足以爷爷的技术之好。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描写人物行动时也是这样,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视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等等,这就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三.举教辅读物之例。借用优秀的教辅读物,对同类话题的作文进行阅读理解,寻找可以借鉴的东西。例如我们从《学生天地》杂志中举了这样的例子:

下课铃一响,王小刚不等老师离开教室,就飞奔出门,直冲操场上的单杠。敏捷的他,纵身一跃,抓住横杠,在杠上旋转起来,那形象,真像奔驰的车轮。突然,他停止翻卷,骑在杠上,一只手遮在额头上,眼睛眨巴着,呲牙裂嘴,发出几声尖叫,活脱脱一个美猴王的形象。

课间虽短,但学生的时候内容却是丰富的。在这段时间里,有的人急于上厕所,有的人急于准备下堂课的用品,有的人急于解答下节课老师要提的问题,有的人急于和好友聊天。这段话描写出一个爱好锻炼又有体操天赋的活泼机灵幽默风趣的美猴王形象。

四.自己创新。自己创新即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作文。知道了“怎样写”和“用什么样的词句写”这两件法宝,学生就能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了。例如有学生在学习细节描写后,写下了这样的片段:

妈妈打开锁着的柜门,取出一个小红包,走到灯下,一层一层地接开红包,钱呈现在眼前,妈妈的眉头一挑,嘴角一翘,一种欣喜写在脸上。她伸出一根指头在舌头上蘸了唾液,然后用湿指头搓钱,边搓边数,数了十多张,用细线轻轻地一捆,递给我,说:“这是报名用的钱,装在内衣兜里,到学校后就赶紧交给老师。”

这个片段中的一系列动词,把妈妈取钱数钱的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真是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就是上帝。细节虽然是作品中细致描绘的最小环节,往往却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对人物的某一特征、环境的某一局部或事件的某一细微事实作具体深入细致的描写,于有意间播撒的细节珍珠处,作品的价值意义便熠熠生辉。

第7篇

摘要:本文从意识流的角度对《乞力马扎罗的雪》作了详细和深入的分析。剖析了海明威如何采用“清醒时的意识流”和“梦幻时的意识流”交错纵横来展现主人公哈里对过往的追忆,对爱情的迷茫和对死亡的态度转变。

关键词:清醒时的意识流 梦幻时的意识流 死亡

作者简介:王巍,工作单位:贵州亚泰职业学院,毕业院校:云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一、前言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30年代中期的作品,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作家名叫哈里的作家去非洲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狩猎的途中,因皮肤不慎被划破没有及时消毒后发展为坏疽,本可以带他们离开的汽车抛锚,等待来救援的飞机只是无望的期待,哈里在绝望中死去的故事。哈里本希望通过这次非洲之行找到自身价值,找到创作的灵感,但始料未及的是他就这样仓促的离开了这个他曾经热爱的世界,带着他想写却一直未动笔写的故事离开。因此在死时追悔莫及。

二、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意识流手法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在创作上,它打破了由作家出面介入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传统文学手法,而以直接表现出人物意识活动特别是潜意识过程为其主要特征,以意象和人物内心的态度为表现形式。”[1](p.40)在意识流小说中,一般不按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展开,缺乏连贯性,只是通过回忆等形式将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海明威恰到好处运用意识流手法来描写故事主人公哈里,一个只能躺在帆布床上等待死亡的人的内心世界,他借助对话叙述与现实与非现实意识流相互穿插为手段不仅展示了哈里的一生经历同时也准确的描绘出了哈里在面临死亡的威胁时对未完成自己写作夙愿的遗憾,对生活的眷恋以及对自己的堕落行为的追悔莫及。最终哈里对于死亡的态度由原来的恐惧、厌恶,憎恨逐渐转变为理解,坦然和接受。

哈里在等待死神降临之际,他浮想联翩,把现实、内心独白与幻觉交杂在一起,在死神的威逼下,主人公经历了苦闷、痛苦、绝望,悔恨的心理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现实与非现实的两股不同层次的意识流―“清醒时的意识流”和“梦幻时的意识流”(that of waking (reality) and that of dream(imagination) 。时而现实化入梦幻,时而梦幻转为现实”[2](p.98) 从而表现了他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反思。

(1)在幻觉(梦境)的意识活动中,展现的是哈里留待以后写下来的纷纭繁复的往事:他天真浪漫的少年生活;不可磨灭的血淋淋的战争回忆以及他如何在滑雪、赌博中寻找刺激、麻醉自己;战后旅居欧洲所切身体会的日益深化的社会危机、思想危机;他的爱情,他的放荡生活,他的寂寞。

“他想起了卡拉加奇的火车站,他正准备这里的战场……那年冬天几个姑娘一步步踩着积雪进山,直到冻死……一个圣诞节,一个逃兵跑进屋来,说后面有宪兵追他,他们缠住宪兵,让落雪盖没了逃兵的足迹……在雪暴中,他们一周都在玩牌赌钱……那个圣诞节,他们去轰炸送奥地利军官休假的火车,杀死的人中有不少曾和他一起滑过雪……”海明威并没有按传统小说按时间顺序叙事,介绍人物、时间、事件而是编织起哈里意识流动的片段来介绍哈里在战争年代的经历和他个人逃出战争后作为受害者和旁观者所感受到的战争和死亡。

对于他的感情生活,一次次的感情经历不断加深他的幻灭感,婚姻失败后,他流连与不同的女人,但并不能消除他内心的空虚和迷惘。

祖父那支烧坏的猎枪还搁在那堆灰上……客店主人因物价飞涨而破产,自杀……就是在那些贫困潦倒的酒徒和运动员们居住的城堡护墙广场,他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这些意识流的片段里所体现的是哈里对少年时光的追忆和当年满怀激情初入文坛时的过往。然而这些回忆也不无例外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祖父早已作古,客店老板也成为了战后经济危机的牺牲品。

然而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是通过英勇的投弹军官威廉逊在铁丝网里被德国巡逻兵的手榴弹打中,肠子淌了出来,钩在铁丝网上,为了将他抬进来他们不得不把他的肠子割断的意识流片段描述展现。血淋淋的战争在海明威的笔下犹如历历在目。

(2)“在清醒时的意识控制下,他想起他那看重金钱、追逐女人、纸醉金迷、贪图享乐的颓废生活,继而开始不断反省自己。”[3](p62)

“他永远不会写了,因为每天什么都不写,贪图安逸,扮演自己所鄙视的角色,就磨灭了他的才能,松懈了他工作的意志,最后他干脆什么都不干了。”“把自己连同自己所信仰的一切都出卖给了这个有钱的女人。她喜欢他的东西,一向羡慕他过的那种生活,把他当做她的私产供奉着。而过度的酗酒已腐蚀了他敏锐的感觉,懒惰、势利,傲慢和偏见,凡此种种毁了他的才能,松懈了他的意志。”

(3)意识流推进的故事。

故事的是以哈里在梦幻的状态中听到飞机来到他们宿营地的旁边,载着他飞向乞力马扎罗雪峰顶,哈里在这个时刻与纯洁的雪山融为一体。“乍看起来还以为主人公哈里真的灾清难满,终于凭借飞机的钢铁翅膀逃脱了死亡的绝境呢。现实却是极其残酷的,乘上飞机向乞力马扎罗雪峰顶飞升的只是刚刚脱离了躯体的哈里那倔强不屈希望依稀的灵魂,它要去追寻西峰顶上的那不朽的化身―雪原上那具风干冻僵的豹的尸体。”[4](p.53)

三、小结

海明威在运用意识流为手段的过程中,为读者呈现了又一个硬汉形象,在死神面前他毫不惧怕,最后虽然经历了肉体的死亡但也得到了灵魂的升华。主人公哈里希望通过非洲之行来寻找一种复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结果在他将死之际,他并未向死神低头,向着新的高度飞升上扬寻觅永恒的归宿。

参考文献:

[1]肖立青. 海明威:一位伟大的语言艺术家―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的魅力与启示[J].柳州师专学报2003:40-43

[2] 林立峰. 浅谈《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意识流及象征手法[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5:98-99

第8篇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这个“难”首先难在小学生因为不会写而产生的惧怕心理,所以,克服心理问题是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指导学生作文呢?

一.范例引路。面对一个习作话题,小学生常常觉得无处着手,具体讲,就是不知道选取什么素材,也不知道怎样写才能写好,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内容问题,一个是方法问题。讲师纯粹的理论讲解是没有用处的,因为小学生的理性认知远远达不到这一层次,这就要求老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形象认知规律,举例说明。由此看,教师的“教”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会再到熟练,由他主到自主的主导因素。比如,教师举语文教材里的作家作品。语文教材里面的文章可谓“无山不含玉,无水不藏珠”,其中的人、事、景、物可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文章的语言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文章的特点和生成性资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例如,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闰土》中捕鸟的一段文字: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后讲解:这段文字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过程,属于细节描写。这样,学生就对“细节描写”这个抽象的概念有比较明确的感性认识了,也知道了自己应该选取什么素材,对素材进行怎样的具体表达了,心理的第一道难关就突破了。

二.宽容学生模仿。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例如我们例举了《闰土》中的细节描写,学生学习后写出了《爷爷与羊》的习作:

爷爷推开羊圈门,羊以为爷爷来添草,便涌向爷爷,爷爷一手手牵一只出圈,一手关上圈门,然后在羊的头上地抚摸,羊以为爷爷给它挠痒痒,很乖顺地站着,爷爷乘其不备双手抓起轻轻地放倒在地,羊还等爷爷给它舒服,静静地躺着,这时候,爷爷一手从羊的肚皮处手捋起厚厚的羊毛,一手拿起剪刀“嚓嚓”地剪不到五分钟,羊半个身子上的毛被剪完了,爷爷把羊翻个身,又剪,毛剪完了,爷爷在羊身上用力一拍,羊感觉疼了,这才站起来,爷爷笑呵呵地提起所剪的羊毛,夸耀他的技术——爷爷所剪的羊毛是个整体,你不仔细看的话会认为爷爷在抖动一张整羊皮呢。

爷爷剪羊毛,羊竟然舒服的躺着,爷爷所剪的羊毛竟然是一个整体,这些足以爷爷的技术之好。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描写人物行动时也是这样,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视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等等,这就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三.鼓励学生创新。教师不仅要宽容学生模仿,更要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的创新,不是习作各要素的全方位标新立异,而是局部的“点点滴滴”的求变。例如有学生在学习细节描写后,写下了这样的片段:

妈妈打开锁着的柜门,取出一个小红包,走到灯下,一层一层地接开红包,钱呈现在眼前,妈妈的眉头一挑,嘴角一翘,一种欣喜写在脸上。她伸出一根指头在舌头上蘸了唾液,然后用湿指头搓钱,边搓边数,数了十多张,用细线轻轻地一捆,递给我,说:“这是报名用的钱,装在内衣兜里,到学校后就赶紧交给老师。”

这个片段中的一系列动词,把妈妈取钱数钱的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真是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就是上帝。细节虽然是作品中细致描绘的最小环节,往往却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对人物的某一特征、环境的某一局部或事件的某一细微事实作具体深入细致的描写,于有意间播撒的细节珍珠处,作品的价值意义便熠熠生辉。

第9篇

谁不想下笔成文?谁不想妙笔生花?自小学开始,许多人就在苦苦寻觅,渴望得到一本写作秘笈。书店里、网络上“作文大全”“写作指南”一类的资料俯拾即是,然而那些书籍不能说对作文没有帮助,它们就像我们食品里的方便面,有香味,但只能充饥。真正能给我们的写作提供充分营养的还是满载着人类思想文化的经典名著,本期栏目就试着带领大家走进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学习写作。

本期我们学习的是人物出场描写法。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支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张飞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

关羽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刘备、张飞、关羽的追求不同,个性不同,罗贯中对三人的出场描写法也不相同。第一个来到读者面前的是刘备,此人为作者首崇之人,书中先给他来一个高空定位:他是“一个英雄”。接着介绍其性情、志向,此乃达其神。接下来描绘其外形,最后道出他的出身、来历。至此读者始恍然:他原来是皇室后裔啊!

刘备是皇叔,贵为帝王之胄,又是作品中的男一号,与读者见面自然少不了繁文缛节,作者当然要多着墨、密用笔了,这是对应人物在小说中的身份、地位。

而张飞、关羽的出场就简单多了。猛张飞是一声大喝,让我们“听”出来的:“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人未识,声先到,快人快语,这符合张飞看到就说、想到就做的直性格。作者让我们先耳闻了其声后,再描画其外形。张飞“豹头环眼”“声如巨雷,势如奔飞”,唯有如此形象,才能喝断长坂坡的当阳桥。写张飞突出的是“势”,气势夺人。

关羽进入我们视野则是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是让我们“看”出来的。“推着”“坐下”“唤”,他的外貌,则让玄德来观,由刘备眼中而看出:身材高大,仪表超凡。关羽亦是作者钟爱之人,写到最后作者忍不住借刘备之眼发出了对关羽的赞赏——“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一句议论就为关羽被杀后一个头颅也把曹操吓得魂飞魄散埋下了伏笔。写关公突出的是“威”,不怒自威。他武艺高强,又喜读《春秋》,自然较一般武夫多了思想内涵,相由心生,相由功显,关公外貌颇有震慑力。

“作文者以善避为能。”毛宗岗这样来形容罗贯中的行文。小说中无论写什么都富于变化,决不雷同,仅三个人的亮相就可见出作者的巧思、匠心:刘备是作者客观叙述,张飞是先闻其声,关羽是先动作描写。《三国演义》真堪称作文之大师。

美段展示

(一)

“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陆续坐好,拿出了书本。我站在讲台上,准备清点人数。看着大家埋头苦干认真学习的样子,我心中不由升起一丝喜悦:按同学们这种学习状态,我班获得“优胜班级体”称号的日子指日可待了。

正当我心中狂喜之时,忽然望到边上靠窗一个男生有异常行为。此人头顶蓬乱的头发犹如鸟巢,又像扣在头上的一个蘑菇。黑眶眼镜遮住了心灵的窗户的同时,又使得他看上去颇有文化。他面如包拯,牙如白雪,不知是因黑皮肤的衬托还是如人所说使用黑人牙膏的缘故,脸与牙反差极大。

(山东济南十一中2010级5班 李汝辉)

(二)

我独自在家门口晒着太阳,闭上眼睛尽情享受着温暖的日光浴。忽然耳边传来清脆、悦耳的儿时的歌谣:“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那声音稚嫩、清亮,又奶声奶气。

慢慢睁开眼睛,寻声望去,只见离我3米远的一棵树下,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她身材娇小,圆圆的脸上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小翘鼻,长得十分俊俏。她正在用力地唱着,见我看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停住了。

(山东济南十一中2010级4班王清华)

(三)

阳光虽然无一点杂质地照耀着大地,但人们还是裹紧了大衣拉紧了领子,天冷得似乎连时间都被冻住了。

“公交车是不是也被冻住了,怎么还不来……”我左顾右盼,无意间发现一个姑娘也伸着脖子,踮着脚,探望着。她站在三个靠在一起的装满水果的篮筐旁,左手抓着挎包,右手扶着篮筐。公交车终于进站了,我上车了,那姑娘也上来了,她先冲着司机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便把篮筐一个一个小心地搬上了车。她个子不是很高,但有一把迷人的马尾;她穿着朴素,但有一身的朝气;她长得不是十分漂亮,但有一脸的微笑。她把这车上装满了阳光。

那个冬天一点儿也不冷。

(山东济南十一中2010级4班 付晓宇)

(四)

“二次函数表达式是什么?”声音从耳边传来,我扭头一看,是她。她,1.60米多点,乌黑的短发,雪白的皮肤,标准的瓜子脸,笑起来脸上挂着一对小酒窝,美丽的面庞让人心生羡慕。她左手拿着数学书,右手拿着圆珠笔,露着小酒窝站在了我身边。她爱数学,喜欢思考,遇题总要问个为什么,被同学们称为“十万个为什么”。她开朗活泼,爱好广泛,最喜欢动漫。她的身边充满了快乐的芳香,烦恼好像会绕着她走,不敢有一刻的逗留,我们都很喜欢她阳光的性格,也很佩服她的好学精神。

(山东济南十一中2010级4班 廉雪)

学用点评

片段(一)使用了写刘备的笔法,先设置一个出场的背景,引出人物。接着点出所写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的不协调,引起了值班干部的注意,进而由作者细细描写其外貌,最后方点明他的违纪行为。选段很生活化,极有真实感。

片段(二)作者运用了张飞式出场,用歌声引出其人,然后描写其外貌,一个天真烂漫、漂亮,又喜欢唱歌的小女孩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片段(三)这个人物运用的是关羽式出场。作者先描写了姑娘等待公交车时的姿态,接着是写动作,上车的动作,此时加上了神态,最后才抓住特点简笔勾勒出外貌,反映了她质朴、勤快与阳光的特征。

片段(四)为问数学题而出现,先声后人,张飞式出场。外貌描写由“我”眼中写出,运用了关羽外貌的技法,之后插叙了她对数学的热爱以及性格、爱好,又有刘备出场的巧妙。作者综合运用了三种出场方法,全面表现了这个同学热爱学习、性格开朗、爱好广泛的性格特点。

哲思漫画

勤勉的钢琴家

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在精彩的演出后,接受记者的采访。

记者问:“大师,您的技巧如此精湛,还要每天花时间弹琴吗?”

第10篇

一、开篇议论――诗意之中彰显理性

议论性散文的开头,既要富有文采,突出语言的文学性特点,又要快速入题,明确中心,彰显文章的理性色彩。因此,开篇应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用描叙的表达方式,点明题旨。

如,优秀作文《这也是一种力量》开篇写道:“微笑,恰如那淌过的溪流,柔和恬静;微笑,恰似那悬挂的新月,皎洁明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苍松,积蓄着万重力量……”

作者以优美的排比句开头,引出主题,比喻新颖形象、生动贴切,语言优雅,音韵和谐,形象丰富,激发读者的无穷想象。

又如,优秀作文《站在文学的门口》的开头:“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

作者用典雅的语言,古典的意象,将思绪纵情挥洒,引人入胜。

再如,优秀作文《和谐的统一》 的开头:“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 ,大呼壮丽 ――那孤松,曲曲折折, 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 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作者以记叙描写开头,由描写黄山怪峰孤松个体不美,但整体相融自然引出“和谐的统一”这个观点,将哲理融于叙写,自然而发。

二、主体议论――观点融入“片状”描叙

议论性散文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但要真正做到“形散神不散”,还需要把自己的观点蕴涵进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片状结构”叙述中,让读者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和意象,感悟作者的观点或理念。

如,优秀作文《踮起脚尖》 中的片段:

看,美丽的大自然,柳絮摇曳,燕子北归;艳阳高照,蝉鸣虫唱;麦浪吐金,丹桂飘香;雪花纷飞,寒梅傲雪。在这独具韵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开窗,看看屋外,推开门,来到田野,踮 起脚尖,伸开双臂,闭上眼睛,倾听风声,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让人神清气爽。

瞧,那小女孩,正踮起脚尖,手里拿着十元钱,往募捐箱里塞,脸上的表情是那么的神圣。那瘦弱的男孩,脚踮得老高,手里死死攥住提袋,生怕母亲抢了去:“妈妈我比你还高,我能提这个!”高高瘦瘦的男生背后,母亲踮起脚尖,为儿子翻正衣领……

第一段自然景物的描写,语言优美精致,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第二段人物的描写,形象生动,感情真挚。两段描写看似随意,实则将“踮起脚尖,人生更精彩”这一主题蕴含其中,让读者深受感染。

再如, 艾青的 《养花人的梦》 中的片段:

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个梦:当他正在修剪月季花的老枝的时候, 看见许多花走进了院子, 好像全世界的花都来了,所有的花都愁眉泪睫地看着他。他惊讶地站起来 ,环视着所有的花。最先说话的是牡丹,她说:“以我的自尊,决不愿成为你的院子的不速之客,但是今天,众姐妹们邀我同来 ,我就来了。”接着说话的是睡莲,她说:“我在林边的水池里醒来的时候,听见众姐妹叫嚷着穿过林子,我也跟着来了。”牵牛弯着纤弱的身子,张着嘴说:“难道我们长得不美吗?”石榴激动得红着脸说:“冷淡里面就含有轻蔑。”白兰说:“要能体会性格的美。”仙人掌说:“只爱温顺的人,本身是软弱的;而我们却具有倔强的灵魂。”迎春说:“我带来了信念。”兰花说:“我看重友谊。”所有的花都说了自己的话,最后一致地说:“能被理解就是幸福。”

文章用展现梦境的手法,以花语代人言,巧妙自然地将观点与叙述融为一体。

三、结尾议论――情理交融意蕴悠长

议论性散文的结尾应保持语言的文学色彩,但一定要落到实处,将理与情、虚与实紧密结合,使文章既真诚而自然,同时又具有意味深长、余音绕梁的效果。

如,优秀作文《站在文学的门口》 的结尾:“站在文学的门口,终究只是欣赏文学别样的乾坤。我知道,终将有一日,我会走进文学的殿堂,用自己手中的笔勾勒出生命别样的风貌。”

文章主体描述了“站在文学的门口,欣赏别样乾坤”的美好感受,结尾表达了自己想要“走进文学殿堂”的美好愿望,升华了主旨,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自信和力量。

第11篇

作家赵丽宏的散文《周庄水韵》,写_二次到周庄的印象。作者写三看周庄,并且都是写在春天里看周庄,读者读来却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因为作者每次所写的周庄景物,都是在特殊条件下和环境里,即特定的气候里、时间里,同一片风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给人的感觉不同、印象不同,令人耳目一新。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这里写第一次游周庄,写仲春时节小雨中的周庄。“小雨”这个特殊的气候环境,使周庄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使周庄的风景与平时有了很大不同。

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宽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这是写第二次游周庄,写初春时节小雪中的周庄。由小雨而小雪,气候环境变了,周庄的风景也变了。作者从视觉上写了雪中周庄的黑白分明和晶莹斑斓,从听觉上写丁雪中周庄的水声。为了行文有所变化,又为了扣住“水韵”来展开文章,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实实在在地描写,也来一点虚笔,如一句“水声重重叠疆,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Ji升”,让我们展开悠远的想象。

最近一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个盛大节日。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奈多姿多彩的光带。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

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

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

以上节选并重新组合的片段,是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这次写的是春天的晚上,是夜景,是与白天完全不同的风味。“夜晚”这个特殊的时段,又使周庄的风景呈现出与平时不同的美感,作者重点写了灯光中、焰火下多彩的周庄,给读者又一次带来了新的体验。

第12篇

一、地理审美教育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子,在审美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学者对地理审美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本文主要采用杜均兰、陈宝芳的概念:地理审美教育又称地理学科美育,就是要在具备科学的地理美育教育观的前提下,正确把握地理美育内容体系,通过课内外地理教学过程,运用恰当的地理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欣赏地理世界气象万千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形式美等丰富生动之美的形态,在进行各种美的特点认识的同时,使其明晰地理美的本质,受到美的熏陶,发展其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理图表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引发起保护自然美、风景美、生态环境美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更好地实现地理美育的目标,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美的净化和升华。深入探究我国古地理著作中蕴含的美学因子并将其应用于地理教学实践中是开展地理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古地理著作中的美学因子

我国古地理著作类型多样、体例齐全、内容丰富,主要包括:①先秦的地理著作,如《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管子·地员篇》等;②正史地理志,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唐房玄龄的《晋书·地理志》、唐魏徵主编的《隋书·地理志》等;③历代总志,如唐李吉甫、贺次君的《元和郡县图志》、北宋王存主编的《元丰九域志》;④地理专著,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三辅黄图》、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⑤地方志,如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寒山寺志》等;⑥游记类地理著作,如东晋法显的《佛国记》、唐玄奘口述编辑辩机编写的《大唐西域记》、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此外,还有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等。这些古地理著作中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子。

2.1语言美

我国古代典籍大多出于大家之手,语言简洁,形象优美,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节律美、色彩美,而且内涵丰富。其中描述地理知识的语言亦不乏以上特点,能给读者美之享受。

譬如,东晋南朝时的盛弘之在《荆州记》中用“京师之所寄,上流之所总”来描述荆州的地理位置,简单数语就道出了当时荆州在全国之要害地位,语言之简练,细细推敲,则有“增一字则多,删一字则少”之美感。

又如,宋代单鳄在《吴中水利书》中描写太湖流域上中下游各水道关系时写道:

“鳄视其迹,自西五堰东至吴江岸,犹人之一身也。五堰则首也,荆溪则咽喉也,百渎则心也,震泽则腹也,旁通震泽众渎,则络脉众窍也,吴江则足也。”

这种采用人体的构造及其机能来比喻太湖流域上中下游各水道之间关系的手法,颇为形象生动,语言凝练简明,蕴含着一种明快的节律美,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2.2历史美

历史美是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情感的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历史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高度凝聚,历史美的特征是人的创造性、自主性等性格的对象化。我国古地理知识大多依附于文学著作或历史著作,史地不分家,具有明显的历史特性,蕴含着历史美。仔细品味,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优美的历史画面。

《三辅黄图》详细地记载了汉长安三大宫(未安、长乐、建章宫)以及汉代分布在三辅地区的其他离宫别馆,富丽堂皇,尽管时隔两千多年,我们仍能勾画出汉长安城宫殿的清晰轮廓,使人联想到汉代的一座座宫殿拔地而起,豪华壮丽无与伦比。宋代的宋敏求在《长安志》中描写的唐都长安更是一座无比壮丽、光彩照人的大都市,今人读后为之震撼。

再如,《洛阳伽蓝记》中先描述了洛阳城之繁华,又描述了当时洛阳城由于战火破坏而衰败:“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游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艺黍於双阙。”前后对比强烈,充满了一种苍凉的历史美。

此外,还有我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的“燕京八景”,既充满了历史美又蕴含着风景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展示风景图片为主并结合必要的语言描述,肯定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3神秘美

神秘是美的重要源泉。在古代,由于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认识不清,于是就赋予了它们一些神话色彩,《山海经》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书中不仅包含我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描述亦富有神奇色彩,如《海外北经》中的:“钟山之神,名曰炽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记载的就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只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用神话来解释。

海拔愈高的山峰气象变化愈剧烈,被神化的程度也愈深。庐山民谚描写的庐山云雾变化:“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安桥。”就能给人以某种神秘美。此外,南宋著名地理学家范成大在《吴船录》中描写的峨眉山之佛光,《雪窦寺志》记载的“应梦名山”的故事等也能给人以神秘感。

转贴于

2.4生态美

生态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是一种和谐美。

我国古代就非常注意环保,如《孟子》中的“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金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就是古人环保思想之真实写照。

古地理著作中描写生态美的例子繁多,譬如,清嘉庆七年《甘州府志》所载之《八宝山松林积雪说》:

“甘州人民之生计,全依源自[祁连山的]黑河之水,于春夏之交,其森林之积雪初溶,灌入五十二渠溉田。于夏秋之交,二次之雪溶入黑河,灌入五十二渠,始保其收获。若无八宝山[即张掖附近的祁连山]一带之松林,冬雪至春末,一涌而溶化,黑河涨溢,五十二渠不能承受,则有冲决之灾。至夏秋二次溶化之雪微弱,黑河下而低,不能入渠灌田,则有极旱之虞。”

这段文字在描述祁连山地区灌溉农业情景及大自然勃勃生机的同时亦蕴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给人以恬静舒适之感。

再如,范成大在《吴船录》中对成都平原的描述:“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郫邑屋极盛,家家有流水修竹,而杨氏之居为最。县囿大竹万个,流水贯之,浓翠欲滴。”这些精致典雅的描述从不同的角度勾画出了一幅幅和谐且充满生机的生态画面。

2.5风景美

风景美能给人以自然而真实感。古代许多地理大家善于描绘自然风景之优美,他们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的如诗如画,今人品之亦有心旷神怡的美之体验。

盛弘之在《荆州记》中对三峡景观的描绘堪称奇笔:

“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峰,隐蔽天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沮绝,或王命急宣,有语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为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雅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啸,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向哀博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三峡的最精彩的描述。郦道元在《水经·江水注》中几乎一字不漏的引用其全文;李白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用的也是盛弘之《荆州记》的文意。古人尚且对其钦佩至此,何况今人?细细品来,使人有“神游八极”之遐想,对三峡充满无限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用“于是四旁皆奇峰宛转,穿瑶房而披锦幛,转一隙复攒一洞,透一窍更露一奇,至狮象龙蛇,夹路而起,与人争道。”来描写九疑山之景;在《粤西游日记一》中用“中夜仰视,莹鸟烛山,远近交映。以至微而成极异,合众小而现大观,余不意山之能自绘,更无物不能自绘也”来描写漓江之夜景等,寥寥数笔,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奋,把一些静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令人心驰神往。

古代地理著作的美学价值还有很多,如:知识美、科学美、宗教美、人物美及文献美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论述。

三、如何将我国古地理著作中蕴含的美学因子应用于地理教学

3.1中学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知识修养,努力多读古代地理文献

对于最著名的古代地理著作,如《水经注》、《荆州记》、《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做到通读,对其他的重要地理文献也应该多加浏览并注意培养自己的美学修养。

3.2应将最好的地理文献片段选入中学地理教材

传统地理教材只是一味地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美育,空洞无奇,容易使学生疲倦,失去学习兴趣。新课程要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要多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地理文献中的精彩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