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09:4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校第一学期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体会;措施;创新
技工学校是为企业培养操作型技能人才的基地,要求学生一出校门就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机械制图》是一门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着重阐明识读和绘制图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突出识图为主,读画结合的特点。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 如何把复杂、抽象的几何问题简单化、形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空间认识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和识图绘图的技能一直是制图教学的难点。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个人的几点体会,希望能与同行交流。
一、目前《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落后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比较抽象,而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中沿用模型和挂图的教学方式,教师用圆规、直尺、三角板、模型、挂图等教学用具,需要在黑板上画出图例,这对于复杂图形来说,费时费力,对于教师的要求高,课堂教学枯燥,教学效果差,课堂上传授的信息量少。同时教师所使用的工具、挂图显得比较呆板,一遇到复杂图形,学生难以想象它的空间形状,很难对知识理解。尽管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制图的重要性,学生也花了很多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了。
。
2.业课的设置顺序应做一定的调整
经调查,目前技工学校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各专业课的开课顺序缺少配合,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存在断层。《机械制图》开课往往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而《机械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CAD计算机绘图》等课程都是后续开设的。在学习机械制图中“机械图样的识读”这部分内容时,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画齿轮和螺纹等标准件和常用件时又要涉及《机械基础》的内容,使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从而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对内容上相互涉及的专业课,可考虑同时开课和稍后开课,以保证授课内容上相互配合。
3.生层次相差较大
技校学生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文化素质较差,层次参次不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机械制图》教学不适应,通过对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几乎没有立体几何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差,接受能力差。这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太深,进度太快,学不懂,作业很难完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面对这种情况,“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用
二、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果的措施
1.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机械制图》课往往开在第一学期,初中刚刚毕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的知识基本没有了解,平面几何知识普遍较差,而立体几何还没学过,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采用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学好课程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重要性,要在学生初次接触课程的时候,讲清课程的特点、内容、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机械制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明确《机械制图》是一种语言,是设计、制造、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还要说明,任何机械设计和制造人员,如果看不懂图纸,就无法进行加工,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机械制图》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及工作都可能有重要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往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充分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运用直观、生动又富有情趣的方法组织教学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识图、绘图过程中有一种,更让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的情感体验从有趣到乐趣,从而在愉快的学习中坚定学好课程的信心
2.合教学内容
通过对机械专业的专业课的调查研究,其中有一部分课程的内容相互之间有联系。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必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AUTOCAD计算机绘图》这几门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围绕新的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例如:《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融合到《机械制图》中的零件图的技术要求中。把《机械基础》融合到《机械制图》中的标准件与常用件的绘制中,其教学内容由国家标准的部分基本知识、正投影理论及视图、计算机绘图等内容组成。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强化,根据社会需求和有用为原则,对专业课有机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识整体。这样做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新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投入使用,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更新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比较流行的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无疑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当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时也要考虑课程的特点。多媒体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应该发挥其教学长处,克服缺点和不足之处
本人在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具体教学过程中感觉到,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机械制图》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工程制图的教学更易学生接受和掌握,视觉化的画面及可视形象的表达方式,可以生动的表达既抽象又无味的概念,可以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空间视图,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内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大学习的信息量。例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用3DMAX进行基本体组合,观看组合体的立体及平面投影效果,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描绘,特别是对细部的刻画,明确其投影关系,还可以用绘图软件给出各种图形,增加学生进行立体、平面表达转化的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对形体的分析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建议开展互动式教学,努力让学生灵活学习制图知识,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为培养学生识图、绘图、测绘和团结协作等能力为目标,可采用“六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实现行为导向,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主动探索如何实现工学结合课程的自我管理,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另外,为了培养高质量、适应能力强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考虑CAD引入到《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之中,使之成为更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推动力量。
4.教学设计要体现创新理念
由于不同教学手段的结合,教学方法也应所变化。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生动、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也可以利用语言、表情等传统的交流方法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或辅导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应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合的学习条件。在教学中,把基本要求与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注重全体与注重全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结合起来,把班级授课与差异教学、分层教学结合起来,着眼于对学生潜能的唤醒与提升,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融会贯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5.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允许个体差异,确保全体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有进步。教师在教学上要面向一般学生,但要兼顾差生和优等生,特别要关注差生。备课时要考虑技校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选用教学媒体,把抽象的几何图形,用直观的、形象的三维图像表达出来。上课时,要充分把握递进型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拉开档次,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分层练习,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学习起点,使学生感觉学起来并不困难,特别对于差生,要多关心,多辅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产生师生互动,共同提高效果
对于基础好,起点高的学生,教师应该要求他们在学会手工绘图的同时又要掌握CAD软件的应用,最后达到熟练运用CAD软件画出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同时还能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的目的。而对于起点低的学生来讲,只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基本应用手工绘图和CAD绘图就可以了,为此,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机械制图》教学时,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看懂图和读懂图就行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根据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优化组合,这将使我们技校学生将会学到更多、更有用的先进技术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 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生源结构 高职 班级管理 方法 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多,高职生源结构越来越复杂与多样化。学生组成复杂、参差不齐、录取分数不高、文化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都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给教育教学和日常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一现,必须创新班级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模式,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生源结构多元化下的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高生;二是通过单招招考的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和技校生);三是五年一贯制学生,(2+3、3+2考试招收的中专、中职生)。从质量上说,第一类生源经过高中三年的系统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属于素质较好的一类;第二类三校生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和实践能力,但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不全,普遍存在目标不明、学习方法不当、自觉性较差等问题;第三类生源,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机不强,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高职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自于乡镇、农村或城市贫困家庭,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离异、或单亲家庭,孩子缺乏爱,无暇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二是学生在校有诸多的不适应,主要来自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所致。习惯于老师陪伴、督促、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后,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习惯集体生活,面临人际关系和独立生活的不适应;三是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心理。原因主要是一些学生迫于高考、中考失败别无选择或是父母的意图选择现有专业,对所选专业对应的职业,及其发展趋势都缺乏了解;大多学生比较自卑,文化基础薄弱,感到非常惶惑,不清楚自己以后能干什么,对就业缺乏信心;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1]因此,生源结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给教育教学和日常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生源结构多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方法与模式探讨
1.创新班级管理理念。“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构建和谐友爱的班集体”。以严格的班级量化制度做保证,从“目标管理、习惯养成”入手,专业学习与社团活动互为补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培养职业能力与良好的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学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素质拓展的各种平台;指导学生做好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平衡学习与社团活动,实现“一体两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性”,即尊重他的人格,尊重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2]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重点关注学困生、贫困生的心理沟通工作。关心引导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提供帮助,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从学校班级里体验到关心、友情甚至是亲情,使学习、性格和心理品质得到健康成长,激扬人性中的真善美。
2.创新高职院校“四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职业为切入点,以班级为主体,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导,研究室主任、专业课教师(职业导师)、思政课教师(德育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的班级团队化教育管理模式。全员育人,使“四位”对接学生成长。明确“四位”人员的职责分工,德育导师(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专业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专业课教师)是学生职业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专业师傅;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的日常管理者,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督导者。在班级教育管理实践中,各“位”相互协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尽己所能、全员育人,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习规划、心理问题、评奖评优、贫困生的帮扶等问题以前是辅导员的工作,现在辅导员(班主任)、职业导师、德育导师等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3]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多元化生源结构背景下,在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高职院校越来越强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的新形势下,构建高职院校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突出问题。这种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使班级建设有了抓手、学生教育有了助手、专业能力培养有了舵手、班级活动开展有了推手。
3.采用目标管理以形成持续发展动力。科学合理的班级量化制度是良好班风与学风形成的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每一学期的班级目标,在第一学期完成对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目标的引导。在职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确定每学期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学会“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每学期初必做三件事:上学期个人学习情况盘点、假期作业展示、制订新学期计划。首先盘点上学期个人学习情况:对个人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素质拓展等方面逐一分析,查找不足,并制定新学期个人学习目标与实施计划。以科学合理的班级量化制度管理班级,规范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宿舍管理、卫生礼仪、文体活动、专业学习、班干部工作等各个方面。以每周、每月定期考量、总结反思与完善,确保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一体两翼”,专业学习与社团活动互为补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系院两级社团组织与活动,主动寻找各种平台锻炼自身的组织管理与交流沟通能力。围绕学生职业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期目标,成立班级兴趣小组,各小组组长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按期开展活动,做好小组活动记载并在期末验收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一体两翼”。
5.抓好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班级隐性文化是指非明文规定的却能影响学生学习、言行和品格的潜在文化。班级如果形成了良好的隐性文化,整个班级就会营造出活跃而不失和谐、竞争而不失团结的积极向上的氛围。一个不良的隐性文化环境,会使班级显得散漫、压抑、缺乏战斗力。班级管理经验证明,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班主任与学生间联系的桥梁。其工作能力高低,工作方法的对错,在同学中威信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所以,选举热心班级工作、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奉献、积极上进、有大局观的学生进入班委会,带动全班学生搞好班级建设,对班级良好隐性文化的形成起到保障作用。改变“唯分数论”的做法,也是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的重要方面。凡是对班级工作和建设作出贡献、有助于班级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多做正面教育和引导,少做反面批评教育。注重“两室”(教室与寝室)文化建设,如利用教室空间发挥教育功能,设立学习优良生、进步生、值日生光荣榜、班级贡献专栏、优秀作文园地、书画比赛、小论文展示栏,鼓励和鞭策学生的个性特长,正面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班级的肯定和勉励,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这种积极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出奋发向上的心理情感,感染着班级的每一个成员,激励着每一个同学,这就是隐性文化所起的作用。[4]
应对高职生源结构多元化生源素质整体下降这一现状,必须创新班级管理理念、方法与模式,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窦凯,张薪薪.探索适合三校生源高职生特点的工作方法[J].职业技术,2008,(1).
[2]白西乔.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模式[J].学术月刊,2013,(9).
一、分类分层选课走班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正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主张“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有所收获,实现养成目标,分类分层选课走班教学走进了丘明中学。
分类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的关键是实施多层次多课程的课堂设置,为不同学业层次和不同特长需求的同学提供发展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1)分类分层选课走班,充分体现了对人(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和解放;(2)分类分层选课走班,减轻了学业负担,有助于学生近期发展和未来人生规划
二、分类分层选课走班的理论根据和现实需要
1.理论根据
(1)“因材施教”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目的是通过分类分层学习,使每个人都有所得,每个人都有提高和发展。
(2)“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指出:“教学只有从最近发展区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了解“最近发展区”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
(3)“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布鲁姆主张,教育的基本任务既要考虑到个别差异,又要促进个体最充分的发展。
2.现实需要
(1)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的需要。教育最大的公平就是充分尊重人的差异,围绕学生兴趣、潜能、特长实施教育服务,拉长“长板”,不让“短板”成为缺憾。日益凸显的为学而教的时代走向和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指向越来越凸显以学生为本。
(2)国家发展战略选才的需要。国家选才改革的方向已由综合成绩向特长和综合成绩双尊重寻求突破,并侧重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国家面向高中生的选才方式已转型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3)以培养成果为标志的社会评价的需要。培养学生进入适合自身进一步成长发展的高层次平台已成为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
(4)适合国家课程设计初衷的需要。国家课程标准是以满足高中生的培养、教育、选拔要求进行设计,面向多数且趋中。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高中生源的录取要求:职普比为49%:51%。
(5)符合丘明中学当前生源状况教学的需要。2012年矿区毕业生480人,35%的优秀学生报考了肥城重点高中,部分在矿区外就读的初中毕业生报考我校后,学校报考总数370人,实际录取320人,除去待业、上技校、分数未过泰安最低录取线的,我校几乎面向矿区全部录取。可以说进入我校学习适合高中学业教育的学生按照有关逻辑只有毕业生总数的16%。
(6)有利于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从学生个体的成绩来看,同一班级学生的入学成绩高低最多相差近500分,差异很大。从学生不同学科来看,学生各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非常普遍。从学生个性特征来看,个性差异明显,一些孩子的逻辑、推演能力较强,而有些孩子的语言、肢体能力较强等。
推论:我校大部分学生因学业基础很低,面对现行的统颁课程教材,已难以在有效的1000天内达到优秀标准,更难于通过文化课的高成绩被高校选拔。
我们的教学,如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评价标准相同,就会“一部分人吃不饱,一部分人吃不了,大多数吃不好”,且压抑学生个性,贻误学生成长发展的最佳时段。
面对如此状况的生源,我校必需重新定位: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特殊潜能,为学生的成才圆梦。
三、分类分层选课走班的具体措施
1.课程设置: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
(1)国家课程校本化。调整课程比重和课程深浅度,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服务;增设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服务。
课程标准的校本化:不固化课程标准,根据学生需求,本着所教学生“吃进去、消化了、吸收好”的原则,以章节或模块为单元调整编制基本型、扩展型、深入型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的校本化:根据学生学业需求,适度调整教材次序、改编教材内容。
课时比重的校本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度增加或减少课程的课时比重,为学生潜能发展服务。
(2)校本课程多样化。增设面向教育和升学的校本课程,满足特色办学和学生升学的要求。
围绕特色:围绕我校“品德・礼仪・生本(生存技能、生活品质、生命价值)”的办学主线组织实施。
围绕升学:围绕高校选拔的适合学生升学需求的文管、音体美类组织实施。
(3)校本教材的选取与自编。丘明中学的课程体系:一是利用现成的材:国家课程;二是自编特色的校本教材:校本课程。
①国家课程。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和通用技术等;
②校本课程。品德系列:左丘明优秀传统文化、左传与今古肥城、美丽的康王河、民俗教育、桃乡颂歌、慈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等。
礼仪系列: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礼仪规范教育、淑女、阳光男孩、行为养成教育、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公共礼仪等。
生本系列:成人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安全教育、高中生发展规划指导等。
2.学业管理:分类、分层、选课、走班
分类:指导学生进行人生和高中学业规划,依据规划指向对学生进行多元分类。
分层:依据入学原始成绩,以及对学生学习特点和特长的观察划分为三个学业目标。
选课:学业(文化课)与专业(文管课、特长课)。 走班:设置行政班与教学班,实施行政班相对固定,教学班流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1)学业分层及细节。教案以分层的课程标准编制,并在教学中实施。作业以针对性、有效性原则布置批阅;辅导实施分层集中开展和导师、学生“一对一”方式开展。考试以教学班分层出卷或以行政班采取公共卷和分层卷的结合出卷。评价借助公共电子信息库平台,级部组办公平台,级部和班主任牵头完成。
(2)专业走班涉及学生管理。实行专业班班主任责任制,对走班时段进行管理考核,配合行政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3)课时分布。为防止学业走班与专业走班的教学冲突,实施周四下午专业集中走班、学业走班除周四下午外实施的方式。
(4)教师的选配。按照级部、班级和教师协商的原则,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具体要求,引导教师选择任教层次,学校合理搭配三个层次的师资,让每位教师发挥最大工作效益,追求自己的教学价值。引进校外师资或实施1+1复合型教师培养,解决专业教师短缺和不足问题。
(5)学生的选课动员。成长发展成果展示、学生发展规划指导、未来就业需求展望
①具体实施。学业分层的走班:在高一按照“平均分班原则”行政班分班完成后,根据入学成绩和入学检测成绩之和选定,开学即实施。专业选课走班: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模块检测结束,即动员落实选课人员,然后实施。②实施步骤。下发学生发展规划指导书,让学生了解课程设置;通过半学期对学生特点和特长的观察,帮助学生分析和规划发展;与学生及其家长交流沟通,帮助其确定选课。以上教学班实施动态管理,以半学期的发展结果和日常考察为准。
3.网络支持:学校建设网络管理平台,加强对分类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的科学管理。该平台可以帮助校领导、教师、家长查询班级管理情况和学生发展信息,了解学生成长情况,及时进行有效反馈,提高分类分层选课走班的管理效率。
四、分类分层选课走班的实验成果
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分类分层选课走班教学获得了初步成功,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
1.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提高
分类分层选课走班,让学生有了自主自由选择的机会,学习兴趣大增;学生社团丰富多彩,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学生特长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体育之星、文艺之星、个性之星等“星级学生”层出不穷;评价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获得了成就感,因而促进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作业采用分层布置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上已取得的学习成果,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2.教育教学质量有提升
课改前后对比:课改前,2007年,我校高一招生仅27人,学校濒临倒闭。2008年,学校招生不足90人,学校勉强生存。2009年学校各招得学生90余人,而且是学校到学生家门口动员来的,生源质量可想而知。
2009年下半年,学校领导班子经过科学调研,决定进行课程与课堂改革,打破这种半死不活的局面,为学校的生存、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提升层次。
学校开始实施顶层设计、大胆改革、统筹规划、扎扎实实推进分类分层选课走班。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2012年、2013年高考取得可喜成绩,获得了大面积丰收,赢得了上级领导、社会、家长的广泛好评。
3.课堂建设更加和谐高效
实施分类分层选课走班,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理解、支持分类分层选课走班,他们对此有许多感悟:
学生霍显亮:不是只有学习成绩高才有出路。要选择自己适应的、正确的方式进行学习。我们重新规划适合自己的目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
学生李艳艳:每项选择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命运。我们必须慎重选择,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们必须好好把握,珍惜时间,付出努力,这样在最后才能成功。
学生王雅琪:作为丘明中学的一名学生,我感到无比的幸运。我因此获得了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充满自信,充满活力。相信在这三年里,通过学校的分类、分层、选课、分班,我自己在选择过程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老师的鼓励,同学的支持,走进一个理想的大学,为母校争光。
学生冷雪:如今,每个人都处在一个面临选择的社会。因此,懂得选择与学会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选择也许会决定你的未来和命运。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环境,并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学生王思聪:学校为我们设计了这么多课程,让我们喜闻乐见,又收获多多,我深深爱上了丘明中学。这里将是我终生魂牵梦绕的高中母校。
五、实施分类分层选课走班的问题与对策
实践证明,分类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是一种创新的因材施教模式,给校园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1.需要改变传统的集体备课形式
学生分层,学习任务分层,备课也要分层。以前,集体备课时,科任教师同心协力,关注同样的问题。现在情况有了变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模块内容,不同的层次学生进行精心备课。所以,集体备课显得更具针对性,更加具体了。
2.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管理
分类分层选课走班的教学班学生来自不同的行政班级。上课时,学生有一个适应教师、同学的过程。教师也有一个熟悉学生的过程。要保证上课纪律和课堂效果,就要对每个行政班级选定一个科代表。这些科代表负责掌握本班同学的上课纪律、作业收缴、学习状态、以及对课堂教学的意见等,协助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做好本行政班学生的管理工作。
3.需要关注分层练习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