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档案馆做好年鉴

档案馆做好年鉴

时间:2022-06-08 13:54: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馆做好年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档案馆做好年鉴

第1篇

按照创建国家一级档案馆的要求,市档案馆将对市直104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1993年至2002年档案,及我市范围内的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档案,如钢博会、航空节、全运会、援川、非典档案资料,及时接收进馆。有关部门单位要全力做好配合,高标准做好档案移交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及时、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的移交进馆。各区要进一步加大档案接收进馆的力度,严格按照档案移交进馆的要求,做到应收尽收。向社会《关于征集档案资料的通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围绕实现“文件系统化、管理科学化、服务多样化”的目标,做好现行文件资料的收集工作。积极探索重大活动档案、名人档案、声像档案、地方物产、著名人文景观等特色档案资源,开展馆际档案资料合作交流,做好声像档案资料抢救保护工作。认真开展“城市记忆工程”、“乡村记忆工程”等,对“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记录。

二、不断推进档案法制建设

深入贯彻《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在全市组织开展档案工作执法检查活动,推进依法治档。贯彻落实《行政强制法》、《省行政程序规定》,健全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档案行政执法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开档案违法举报电子邮箱、举报电话,随时查处档案违法案件。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开展《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档案法制宣传活动,编辑出版《档案工作指南》。组织对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内的各立档单位的档案机构、人员、设施、设备和档案数量、整理编目、现代化管理、提供利用、编研等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全市档案工作的真实水平,为档案事业科学化管理服务。组织各统计单位搞好2012年度档案事业统计年报、文化产业统计年报、社会统计年报工作。

三、大力推进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

各级档案馆、室要不断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建立全部馆藏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库,建立照片档案数据库,建立新闻、城市记忆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等音影档案全文数据库,建立珍贵、重要及利用频繁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编制完成《市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做好馆内局域网、政务网及互联网的管理维护,对档案信息网站进行补充完善,逐步实现开放档案、已公开信息目录的网上查询,及时做好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开展电子文件(档案)备份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安全备份制度体系。以维护电子文件真实性和长久保存为重点,着力解决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接收、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实现电子档案接收规范化。

四、加强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9号令、10号令,按照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规定,重点加强对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强化对改制企业档案归属流向的监管、帮扶和处置,搞好民营企业、新兴产业、支柱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建档工作,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改革发展。认真做好全市2012年度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对各单位的归档工作进行检查。贯彻执行《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紧紧围绕我市中心工作,做好大项目建设档案的业务指导工作。制定《关于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按照《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办法和标准》的要求,扎实开展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工作。巩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成果,进一步抓好家庭档案的试点工作,全面提升我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水平。围绕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抓好国土、房管、民政、卫生、社保、水利、畜牧、计划生育等系统的民生档案工作,为全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五、积极稳妥地做好档案开放和提供利用工作

按照《档案法》的规定,认真做好原已开放的1978年前147998件档案的鉴定、划控工作;组织力量对馆藏1979年至1982年的档案进行审查、鉴定、划控,适时向社会开放。积极主动地做好档案提供利用工作,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认真完成档案利用情况分析,编写《2012年度档案利用实例汇编》。发挥档案馆教育功能,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效果。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档案开放、档案提供利用工作,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确定市档案馆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制定公开信息送交办法,接收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主动公开的信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以档案查阅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和档案信息网站为载体,通过函电查询、在线查询等多种方式提供便利服务。

六、积极开展档案编研、业务培训工作

深入研究、挖掘馆藏,编辑出版档案资料专题汇编,配合省档案局做好关于摄制《往事——档案背后的故事》中有关《战役》、《烈士——吉山战斗》两个选题档案资料的征集、研究、文字编写工作。继续做好《年鉴》2013卷的供稿工作。组织做好2013年度全省档案学术年会论文撰写、推荐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性档案学术研究活动,完成全省档案学优秀成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奖的申报工作。面向各区、重点部门和社会,征集能够真实反映2012年全市发展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奋起2012——发展成就图片展览》,编辑出版《图鉴》2012卷。认真贯彻《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局)科学化评估标准》、《省机关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标准》、《省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标准》,组织开展学习培训、试点和推广工作。以归档文件整理、档案法律法规、档案在线管理、档案执法检查、档案普查统计为主要内容,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人员,组织开展档案业务培训,各区协同做好民营企业档案人员培训的调查摸底和组织报名工作。

第2篇

一、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一)综合目标

1、以《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为依据,执法检查9个以上单位(部门)的档案工作。

20*年6月至9月,区档案局组织人员先后对区教育局、密地街办、区统计局等9个单位开展了执法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单位能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但个别单位存在着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档案人员更换频繁,工作积极性不高,重经济轻档案的工作观念一时难以改变。

2、监督、指导和认定5个以上区级机关档案规范化建设。

20*年,区档案局按照《四川省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标准》积极开展档案业务规范化认定工作。经过努力,已完成了南山街办、区公安分局、弄弄坪街办等10个部门、单位的档案规范化认定、升级和复查工作。其中区公安分局在省一级规范化档案考评中以99.2分的高分顺利通过认定,创造了*市档案规范化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最好成绩,提升了*档案工作形象。

3、监督、指导和认定10所以上区属学校档案规范化建设。

截至10月中旬,区档案局陆续完成了对8小、16小、20中小等10所区属学校档案规范化建设的监督、指导和认定工作。

4、征集5件以上反映*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料入馆。

先后完成了《20*年*统计》、《20*年*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年*年鉴》、《四川省*市*群众工作资料汇编》、《*乡镇年鉴20*》等资料的征集进馆工作。目前,正着手争取将“花雨金沙”晚会光盘资料、“创卫”档案资料作为重大活动档案进馆保存。

5、档案信息化建设,完成档案全文数字化2.5万件以上。

经向市档案局业务处咨询,该项工作由市档案局购置相关扫描录入设备后统一开展,现暂不进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尽最大努力接收了一些单位的档案目录数据和实体,极大地缩短了档案查阅时间。

6、查阅利用档案,接待查阅利用300人次以上。

20*年1月至10月,区档案局共提供群众查阅档案服务350余人次,预计全年至少接待400人次以上。

7、加强宣传报道工作,上报信息8条以上。

1至10月,区档案局在《*日报》上发表档案信息4条,上报区委办《*动态》信息23条,累计份数25份,已超额完成区委宣传部下达全年目标20份的任务。

8、加强基础设施和业务建设,为创建省规范化建设一级档案馆标准做好积极准备。

区档案局以书面和口头方式向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汇报了创省一级档案馆的筹备工作情况,此项工作按照领导的要求和指示,正有序地开展。

9、举办全区档案业务培训班1至2期。

4月份和8月份,区档案局先后在区建管局和银江镇举办了两期档案业务培训班,来自全区机关、学校、镇、社区和行政村的近100名档案人员参加了培训。

10、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不低于20*年总额。

档案系统情况特殊,各级档案部门经费都很紧张,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十分困难。“8.30”地震发生后,区档案局向省、市档案局书面汇报档案馆和办公室受损情况并请求支持,由于今年全省各地均不同程度受到地震灾害波及,目前看来得到上级支持的希望不大。今后如有机会和可能,我们将积极向上级档案部门争取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保证目标

1、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切实做好群众工作。

2、建设一支团结、低耗、高效、廉洁的职工队伍。

3、认真做好组织、宣传、党风廉政建设、人才、精神文明建设、工会、信息、办理提案和意见、综治及维护稳定工作、保密、政务服务等工作。

4、全面完成“三定方案”确定的其它职能工作及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

20*年,区档案局从工作全局出发,主动服务和服从于全区工作大局,努力在单位内部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合作的工作局面。一是按照新时期群众工作要求,认真配合区群众工作局,做好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期间群众工作,排除了不稳定因素阻碍档案工作发展。二是组织学习区纪委孙超书记在全区廉政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加强档案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建设,以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状态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三是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制订了与当前档案工作发展相适应的人员考核考勤制度,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三)单项目标

1、监督、指导、参与“创卫”后续档案资料整理扫尾工作,为“创卫”工作的最终完成尽职尽责。

2、监督、指导“创模”档案资料准备、归档工作和参与论证“创模”档案资料迎检方案,确保“创模”工作档案顺利通过考评验收。

5月初,在区档案局的监督、指导、参与下,区创卫办后续档案资料整理工作圆满结束,国家爱卫会正式命名*市为国家卫生城市,“创卫”工作取得圆满胜利。“创卫”工作结束后,区档案局立即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监督、指导“创模”档案资料准备、归档工作中,确保“创模”工作档案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组织的考评验收。

(四)超额目标

第3篇

时至今日,苏州敢于争先的创新思路和日益增强的档案服务能力使其抢占到发展高位,形成了市、县齐头并进的新局面:在创新中深化档案服务,苏州档案品牌形象日渐成型。为进一步了解这个先进集体的工作硕果,本刊记者深入苏州市进行全面的调查采访。

多层格局建新馆

近年来,苏州市档案局(馆)认真贯彻“三个体系”对国家综合档案馆功能变革的要求,着力提升档案馆综合建设水平。苏州市档案局馆长肖芄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苏州在打造一流档案馆群,强化现有档案馆建设,推动乡镇、村级档案馆覆盖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档案服务格局。

苏州市档案馆新馆的设计图首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古香古色的建筑物坐落于苏州古城内的东北角,它紧邻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周边道路设施完善,颇具时代感和文化气息。记者发现,由于苏州市古城面积较小,市档案馆早在1997年就随政府迁出,如今新馆将重新迁回古城,是否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肖局长告诉记者,这与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新馆选在繁华的苏州市中心,是政府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一次有力举措。古城文化气息浓厚,新馆地处文博区,符合文化设施的定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环境。同时,古城是苏州市的地理中心,老百姓来档案馆查询资料、参观展览在交通上较为方便。不仅如此,为加强新馆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委、市政府还决定出资对新馆附近道路进行全面整修。

新馆建成以后,会突破传统档案馆建筑功能的布局限制,将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市属转改制企业档案的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市劳动社保局退休职工档案管理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集于一体,成为集中保存苏州重要档案的综合基地。肖局长说:“新馆将着力突出‘社会性、文化性、开放性、现代性、标志性’的特点,力争达到‘选址得当,功能多样、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要求。在扎实做好档案、文件的保管、利用、整理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展示苏州历史文化的作用,为研究苏州政治、经济、文化提供原始、真实的档案信息。”

在大力推动档案馆建设的同时,苏州市加大对已有档案馆的深度开发。各级档案馆在认清突出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改善档案馆服务环境,狠抓档案数字化、安全体系建设等多领域工作。常熟、吴江、张家港、太仓四县档案馆、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工业园区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馆,昆山、吴中等4家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馆。据了解,苏州现有国家一级档案馆6个,占全国一级馆近十分之一。

同时,在覆盖层次上,根据“建设一批乡镇、开发区档案管理中心”的部署,苏州市以“全力推进乡镇、村级档案馆建设”为指导,积极探索新时期乡镇档案工作机制。江苏省首个村、镇档案馆相继落户苏州。2010年6月29日,江苏省第一家村级档案馆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档案馆揭牌。2010年10月1日至今,苏州先后成立常熟市古里镇档案馆、张家港经济开发区(杨舍镇)档案馆、常熟市虞山镇档案馆、太仓市城厢镇档案馆。苏州市构建的多层次档案馆为服务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创新思路显成效

扎实的基础性工作为苏州创新档案工作思路提供了沃土。敢于争先、锐意创新,―直都是苏州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动力。如果说新馆建设为档案服务提供了有序的平台,那么在档案工作中亮点频出的创新思路则为档案服务事业指明了道路。

颁布条例创新法制。2010年以来,苏州市档案局(馆)在坚持健全长效机制的基础上,从“依法治档”的理念出发,出台了苏州市第一部档案地方法规《苏州市档案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苏州首次以立法形式对档案中介机构的设立及职责、各级开发区与乡镇的档案工作提出规定,将档案收集、执法检查范围拓展至重点工程,明确了改制企业档案流向。

不仅如此,苏州还采取了两个步骤来贯彻执行《条例》规定,为工作创新和长效监管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一是借助多种传播载体,包括报纸、市各主要街道口的大屏幕、宣传手册、海报等,组织全市档案管理部门开展联动式宣传。近年来,在持续开展的档案法制知识竞赛中,年均参赛者达到近2万人。二是以人大执法检查为契机推进全市档案法治工作。采取请人大对全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市各系统开展贯彻《条例》执法检查的做法,同时加强了对市住建局、市文广新局等近20家单位的首批档案工作年度评价工作。由此,“借人大之力依法治档”已见成效,苏州市档案局(馆)因此荣获了“2006-2010年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设立档案日创新途径。在全面推进档案馆建设的基础上,苏州市档案局(馆)注重拉近民众与档案的距离,努力拓展档案服务新途径。为实现“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大众对档案的认识更加直观、清晰”的目标,自2009年起将每年11月的第一个周日定为“苏州档案日”,把多项重点工作的标志性节点集于一日。活动突出了档案文化与档案公共服务的重点,以档案捐赠仪式、编研精品首发式、普法知识竞赛颁奖礼等多种形式展开,民众亲身参与后都感受到了档案文化的深厚魅力。

肖局长介绍说,去年“苏州档案日”的主题为“弘扬档案文化”,其中就包括《苏州年鉴》(2011版)及《苏州档案珍藏集粹系列明信片》的首发式等环节。除了民间捐赠者将珍藏的档案捐赠外,中国昆曲博物馆也将《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捐赠给苏州市档案馆。

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创新思路在近几年的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成绩显著。“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现有档案约两百万卷,至今已为―万余名企业职工提供查询服务,为他们核准工龄、办理社保医保等提供原始数据,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苏州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常熟“县域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实现全区域重点档案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太仓“档案实时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实体档案在新馆范围内的实体监测、区域定位。

档案服务系民生

肖局长告诉记者:“在大量基础性工作之后,档案服务的落脚点还是‘民生’,因为档案由人们创造,终究要服务于它的创造者们,而服务就渗透在档案工作的点点滴滴。保留‘苏州记忆’,使群众在档案馆查有所获;推进数字化进程,才能让群众在更近的距离、更短的时间获取更准确、丰富的档案信息。因此,要换位思考,从档案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尊重民众的需求,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近年来,苏州市档案局(馆)在着力提

升档案馆建设、多维度开展创新工作中,面向民众的档案服务能力日渐增强,突出了弘扬档案文化、改善档案馆公共服务功能、加重档案工作民生色彩的工作重点。

苏州是吴文化的集大成者,档案部门立足地域优势,着重历史文化档案的积累与开发。苏州市档案局(馆)出台了《苏州市名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多种形式征集到许多珍贵的档案,包括陆鸿仪、谢孝思、陆秀兰等一批名人档案及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一批文化遗产档案,使馆藏资源逐渐丰富起来。

致力于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苏州档案编研成果丰硕。《馆藏名人少年时代作品选》、《百年商会》、《苏州商会档案丛编》、《苏州商团档案汇编》等14项作品荣获国家、省档案局奖项。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联合人社局、民政局等20个部门,将市区档案资源分布与查阅途径汇编成册,为市民绘制档案“地图”。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苏州市档案局(馆)与北大方正合作,拉开了苏州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大幕,全市快速推进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馆藏档案原文数据近3000万页,建立专题数据库约150个,民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此外,深化窗口服务,使档案文化得到有效传播。2011年,苏州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市级专业档案馆现场接待查档约8.4万人次、调档约14万卷次。市文件查阅中心从近1.7万份现行文件中选择涉民密切文件230个,编辑8个专题、11个分册的文件汇编,市民根据需求进行查阅。档案馆还在举办展览、参与社会宣传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功能,使之成为外界了解苏州的重要窗口。

“十二五”期间,苏州市档案局(馆)以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档案公共服务平台为目标,使苏州档案通过多种途径为经济社会建设、民计民生、文化发展服务。

第4篇

一、以加强学习为基本,提高档案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坚持学习制度,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我局始终坚持把提高档案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精神。在注重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我局继续加大业务学习培训力度。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综合知识培训,培养干部继续学习、追求卓越意识,切实提高全局档案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为完成区招商引资任务,我们先后几次召开全局招商引资会议,传达区招商引资会议精神,提高全体干部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并将任务指标分解到科室,落实到人头,形成了科科有任务、人人有指标,局长带头找项目、抓招商。由于领导重视,现已完成招商引资任务635万元。

三、 以依法治档为手段,规范档案法制建设

1、召开了全区档案工作会议。全区68个一级单位的档案员参加会议。会议总结了2011年全区档案工作,对2011年档案工作进行了部署,与全区68个一级指导单位签订了档案目标责任状,保证今年档案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2、制定印发了《昌邑区档案局制度汇编》。对职工政治业务学习、行为规范、工作纪律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制定完善了考核及奖惩制度,加强了机关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3、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8号令,及时将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工作流程下发给基层单位。指导全区一级指导单位完成了文书、会计、声像、科技、专业5个门类的档案。截止到5月末,全区共立卷归档11040卷(件)。其中:文书档案1777件,(永久1296件,30年191件,10年290件);会计档案678卷;声像档案54卷92 张;科技档案15卷;社区档案 1154件;婚姻档案7362卷。

4、按照《档案法》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上半年,我们重点对全区68个一级指导单位的会计档案重新进行核实,对有鉴定销毁任务的部门建立了统计台帐,明确了鉴定销毁期限。对个别有销毁任务的单位下发了会计档案鉴定销毁流程及相关材料,对这些单位的档案员进行了面对面的指导。6月份,督导东局子街道和城建局环卫处对1994年以前形成的会计档案统一进行销毁,共销毁档案1683件。

5、学习、宣传贯彻《吉林省档案管理条例》,组织干部职工集体学习、把业务指导和《条例》的宣传相结合、把学习《条例》同宣传贯彻档案法规法令和“五五”普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切实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工作,并将《条例》的学习贯彻情况作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四、以服务社会为基础,夯实档案管理基础

1、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依法做好档案接收进馆工作。今年上半年,区档案馆共接收了70个单位的档案,共7152件档案,其中文书1638卷,艺术4卷、审计15卷、婚姻5495卷。同时,我们还注重征集工作,现已征集实物以及照片共45件。

2、加强档案工作数据库建设。完成28个一级指导单位和2个二级知指导单位的电子文件的验收、接收和指导工作。

3、加强信息网建设。目前,我局网站管理已形成长效机制,有专人负责,及时在网上与广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最新档案信息和可公开现行文件。共采集信息300余条,100余条,在本局网站37条,市局网站32条。与全地区十家综合档案馆联手,打造一个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现行文件全文扫描系统,建立民生档案数据库。我局上传本级现行文件53件。

4、加强档案和现行文件提供利用服务。进一步完善了档案利用工作机制,指定专人做好现行文件接收、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服务工作。在提供利用服务时,注重树立良好形象,始终坚持“四好”要求,即文明讲好每一句话,热情接待好每一个人,认真调阅好每一份档案,准确解答好每一个问题,为利用者排忧解难,尽最大努力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上半年共接待利用者 500余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438余卷。为我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知名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5、加强档案管理,保护档案的安全。按照“八防”(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虫、防高温、防强光)的要求,做好安全配套措施,做好库房温湿度记录工作,于5月初做一次投放防虫药工作。在 4月6日----5月10日,在对档案综合库房120 625卷(件)进行了一次核卷工作,并编制目录。

五、以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工作和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为契机,加快发展档案事业。

1、按照《吉林省市、州、县(市、区)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办法》的相关要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各科室根据自己的任务,逐项逐条进行分析研究,制定项目细则表,,积极准备评估材料,认真开展自查自检。准备迎接省、市档案局对我局的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工作的检查。

2、根据《吉林省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测评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机关档案工作实际,采取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测评活动。并利用网络等多种载体,加强对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宣传。5-6月份,深入区法院、区检察院、区民政局实地指导机关档案工作,为全面促进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全区机关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以学术交流为纽带,开展档案学会工作

积极组织参加省市档案局组织的档案学术研讨会,赴外地学习考察。结合吉林市档案馆馆庆50周年,积极纂写业务论文2篇,征文3篇,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带动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七、以志书出版为动力,地方志工作稳步运行

根据局内和基层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年鉴指导验收工作流程表》,完成全区68个单位的年鉴指导和验收工作。及时向地志办上报志书出版情况和2011年工作情况,在吉林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吉林市社会科学界第四批学术带头人评选和吉林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昌邑区志》(1986-XX)荣获吉林市地方志优秀成果奖。

2011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迎接省、市档案局对我局的档案事业综合评估工作。

二、完成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测评活动。

三、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

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工作。

五、加强档案管护工作,坚持测记库内温湿度记录,并按照“十防”要求,对库房进行经常性检查,确保档案的安全完整。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是指导好全区档案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配套管理工作;二是不断完善档案信息网站建设。

七、做好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结合“文明城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服务,积极认真的做好档案查借阅服务工作,把服务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八、深入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适应新时代的档案干部队伍。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 城建档案 存在问题 促进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其内涵丰富,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蕴含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而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其城建档案事业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未来前景。城建档案工作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只有从城建档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创新城建档案工作机制,才能促进城建档案事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健康稳步发展。

一、城建档案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城建档案意识欠强。

当前,部分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对建设工程档案资料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硬件投入不够,档案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少数开发公司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没有把建设工程档案工作纳入到工程建设流程中,在工程建设当中注重工程施工进度,忽视文件资料的管理。

(二)城建档案资料管理措施不到位。

档案管理人员不稳定,业务水平低。城市建设过程缺乏对工程档案工作有效地监督,措施手段不够有力,致使工程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断断续续,甚至有空白现象的出现。信息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停留在手工操作,档案的保管没有从安全、规范等角度考虑,很多企业档案室没有配备消防器材、除湿设备等,保管条件简陋,有的企业还没有档案室,档案资料随意存放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城建档案收集、移交混乱现象还普遍存在。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开发企业城建档案收集、移交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报送流程认识不清,责任意识不明。一是个别建设工程项目没有及时移交一套完整的竣工资料。二是个别建设工程资料尚有不完整之处,如缺少工程准备阶段文件或监理资料或竣工(验收)报告或竣工图纸等。三是个别移交的建设工程资料中存在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复印件过多这一方面。四是各开发公司开发的小区没按要求编绘竣工总平面图和综合地下管线图,有关地下管线工程方面的资料也没能及时移交档案馆。

(四)城建声像档案不规范。

这里主要是指工程施工中照片、声像跟踪拍摄的问题。城市建设照片档案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记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发展变化的历史材料,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和具体的事物,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形象性和交流学的特点,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重视。工程从开工到竣工验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地形、地貌、施工进程都不断地发生变化,能及时地留下一套完整的照片档案和声像档案,对今后的工程维护、改造和历史研究是相当重要的。在这方面各开发企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有关声像档案形成、收集、整理的规章制度,有待加强。

二、创新四项机制促进城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一)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高档案服务能力。

提高城建档案服务能力主要做好点:一是提高对档案服务功能的认识。 二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能力。三是提高帮助建立和管理档案等服务能力。四是提高档案部门远程服务的能力。五是推动档案服务公共化、均等化。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建档案资源的价值必须通过档案利用服务作用于实际建设中才能得到实现。因此,我们要通过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把处于“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城建档案工作紧贴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做到跟踪服务、信息反馈,改善服务方式,树立良好形象,擦亮服务窗口。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把满足各方面日益增长的档案服务需求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实施“服务先行”战略,努力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改进档案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能力,切实增强档案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创新档案归集机制,建立市政管线资料库

多年来,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是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收集机制,由最初的坐等建设单位送资料上门的被动状态,发展为现在普遍应用的一套操作性强、科学而规范的建设档案竣工验收和核发《竣工档案合格证》的工作流程。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建设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收集率。但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特别是近年来,在城市市政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一味强调加快建设,却相对忽视了科学管理和规划,再加上各地下管线权属在管线建设方面各自为政,缺少集中领导指挥,从而影响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收集和实施的有效性。导致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形成、管理和利用一直是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日久时长,地下管线档案缺损的弊端渐渐暴露,极为严重的影响到现在的城市建设发展,造成反复开挖、重复修复以及短时间多次改造等种种资源浪费现象。

对此,相关建设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集中到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建立综合地下管线专业管理部门,从体制上创新,解决根本问题。同时,要详实、准确的查清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情况,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地下管线数据库,为城市的建设和改造提供准确信息,避免公共资源浪费。并保证不断更新实际数据,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把地理位置不同的各专业管线单位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及时准确的沟通各专业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使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做到共享,方便地提供各种应用和决策信息,使工程档案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三)创新信息记录手段,利用声像全面记录历史

随着声像技术的诞生,声像档案孕育而生。为能真实、详尽的记录下城市的发展变迁,城建档案馆要制订并执行“声像拍摄方案”,实施“城市记忆工程”。以照片、录像方式对城市建设和城市变迁进行全面、系统、持续记录。要将城市建设的变迁和详细资料尽其可能的利用声像材料记录下来。声像资料的收集途径可以延伸得更广。不应只局限于城建档案馆的单一行为,可以通过宣传、协商,将建设单位拉入建设声像档案的行列中来。通过建设单位更直观、详细的记录建设过程中的素材。根据素材制作的声像档案要通过修史、年鉴、画册、展览、省市电视台、网站等途径来广泛应用,宣传城市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好城建档案工作在繁荣先进文化、建设现代化城市中的促进作用。

(四)创新使用高科技技术,实现集成管理服务模式

城建档案事业是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部分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重要的信息资源的支持保障,在现今信息的高速公路上不依靠高科技手段是行不通的,启动信息化建设工程已是城市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第6篇

关键词:预算;档案管理;思考

财务总监管理中心的部门预算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作为相对独立管理部门,主要承担各项预算工作,也因此而产生各种档案资料。虽然部门预算所产生的资料会有资料管理人员统一管理,但是,由于这些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所以对于预算档案资料的管理缺乏科学性,使得这些资料的服务功能难以充分地发挥出来。为了强化部门预算大难管理工作,就要针对部门预算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针对预算档案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对策。

一、加强部门预算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做好部门预算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预算工作的顺利展开

预算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多于财务管理有关。由于预算部门内部的每一名员工都有本职工作,包括销售预算、采购预算、生产预算等等,所以,几乎每年的预算管理目标都是由管理层决定,然后将目标下派到相应的部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在预算的一系列工作中,会产生各种资料作为预算管理流程的凭证。如果这些资料丢失,就会对预算工作的顺利展开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预算部门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当预算工作进入到执行阶段的时候,很有可能存在预算与实际差距。这就需要对预算作出调整,并对实际运行成本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由此而达到成本控制管理的目的。

(二)做好部门预算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

预算不是简单地将预算作为财务金额的反映,而是对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做到有计划地投入,最大限度地产出,因此,预算关乎资源分配的计划性和有效性。通过编制预算,以使得各项收支得到有效控制。做好预算档案管理工作,各项资料都规范整理。当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就可以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对预算管理工作做出调整,以促使预算目标实现。

(三)做好部门预算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提高预算工作的成效

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要将预算目标具体化,就需要分解预算指标,并将预算指标落实到个人,做到责任到位。当进入到实际行动中,预算编制就成为了成本控制标准,通过有效地控制成本达到预算目标,其中,做好预算档案管理工作是关键的内容。当预算编制工作进入到执行环节,需要控制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材料的采购、销售等等,都属于预算范畴,可以对各项工作运行中所产生的出来变化呈现出来。因此,要做好部门预算档案管理工作,使得预算工作效率有所提高。

二、部门预算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做法

(一)对预算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如果在预算档案管理工作中没得到单位领导的支持,就会在人财物上难以调配导致预算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即便是预算档案管理人员有心提高工作质量,但是,财力不足,设备运行不良或者面对量大而繁琐的预算档案管理工作而人员不足,就会影响预算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二)没有按照制度要求执行预算档案管理工作

预算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就不会严格要求自己。虽然一些单位已经将预算档案管理制度构建起来,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中,就不会严格按照制度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而是将制度虚设。比如,在预算档案管理工作中,对预算档案资料没有及时地收集、分类整理,没有及时而规范地对预算档案资料进行立卷和装订。在档案资料的保管中、资料的移交中,都没有认真履行程序,在借阅档案预算档案资料和销毁档案资料的时候,没有在专门的管理人员的监督下执行,导致预算档案资料丢失。特别是预算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人员调动的时候,就会出现档案随着人员的调走而流失的现象,或者部分预算档案资料出现随意打开封装袋或者损坏的问题。

(三)预算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设备落后的现象

一些单位虽然执行了预算档案管理,但是没有建立专业的资料库,档案管理设备更是落后,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按照规定展开。部门预算档案资料甚至存储在预算部门,而没有存储在档案橱柜中。

三、部门预算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针对部门预算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采取集中管理办法,包括相关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设备以及档案管理人员都需要强化管理。

(一)完善档案管理设施以部门做好预算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部门预算管理部门有必要将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设立起来,建立预算档案管理库房,根据预算工作以及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将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构建起来,并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将预算档案票据管理部门建立起来,设置两个编制人员对预算档案资料实施专业化管理,除了对会计资料进行管理之外,还要对相关的档案资料和各种空白票据进行管理。其次,需要将专门的预算档案资料库房构建起来。库房的各种安全设施要齐全以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所需要配置的安全设施包括防火设施、防潮设施、防尘设施、防盗设施,还要做好防虫、防鼠管理工作。为了避免预算档案资料在库房中遭到损坏,还要安装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诸如空调设备、密集架设备、除湿机以及计算机等等。

(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以对部门预算档案管理工作形成约束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就是要将预算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制度化,形成约束机制,包括预算档案的移交、立卷、归档;档案资料的保管、调阅;档案资料的销毁等等,都要按照具体的制度执行,同时还要做好档案保密工作。针对档案管理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的问题,不要有关管理人员定期考核,作为工作岗位责任是否履行到位的依据,并将考核的结果指标化。对预算档案管理工作要采用现代化管理措施,实施信息化管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预算档案管理,包括预算档案资料的目录以及资料检索工具等等,都可以在网络上运行,实现预算档案自理哦的共享。有关部门和个人登录到指定的档案管理平台,就可以对所需要的预算档案资料进行检索,并履行监督职能。

(三)严格执行档案管理流程强化档案管理控制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资料的移交是严格重要的环节。预算档案需要移交到档案管理部门,预算部门就要按照相关规定在“档案移交清册”中做好记录,按照规定填写并有管理部门审查并盖章后才可以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预算档案的调阅手续要严格管理。预算档案要做好财政归口管理工作。当进行调阅预算档案的时候,要求预算管理人员必须陪同,提供单位提供的借阅证明才能够准许调阅。预算档案中,除了规定长期保存的档案资料之后,其他的预算档案资料都是有期限的。预算档案资料的保留期限到期后,就要进行销毁工作。由于档案资料关乎预算工作的历史,对后续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进行“档案销毁清册”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填制档案销毁清册并报归口管理部门,经过审查盖章后才可以进行销毁处理。在预算档案资料销毁的时候,要按照规定在有关人员的监督下销毁。

四、总结

综上所述,预算档案管理中,由于预算档案管理设施不足,加之有关管理人员对预算档案管理没有基于高度的重视,特别是没有专业的预算档案管理人员执行相关的工作,导致预算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策略,以强化部门预算档案管理工作,却倒预算工作顺利展开并获得成效。

作者:李良春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财务总监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和爱丽,周知勇.档案部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以省档案局为例[J].云南档案,2012(12):24-26.

[2]和爱丽.如何确立档案部门的预算项目——以云南省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为例[J].云南档案,2014(09):14-15.

第7篇

    

    湖南省图书馆学会、湘潭市图书馆学会、湖南图书馆于1991年12月10日至14日在长沙联合举办了首次“湖南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研讨班”,参加学习的有省、市、县21个图书馆30位同志。这次研讨班采取讲课与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对地方文献的概念、特征、类型等一些理论上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交流了各馆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作法、经验和体会,提高了对地方文献工作在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大家感到获益匪浅,可望能通过这次研讨班的开办,对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地方文献工作有一个促进和推动,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地方文献的概念。总的来说,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文献是有关本地方一切文献资料,有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包括长期在本地工作的有影响的人物)著述和内容述及本地方的出版物,即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三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文献应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为划分的唯一标准。与会同志认为,从理论上分析,后一种观点是符合事物本质特征的。因此,湖南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一切出版物,无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载体如何,只要是反映湖南的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民族、经济、军事、物产资源、文教科技、语言文字、山川河流、气候灾异、风俗人情、名胜古迹等内容的图书报刊、图片、照片、影片、谱谍、乐谱、碑帖、墨迹、简报、会议录、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等,都属此类;而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无湖南地方特色的,均不应作地方文献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地市县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范围不要局限于理论上的认识,只要是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史料,都在搜集之列。

地方文献的特点。地方文献具有区域性、史料性、广泛性、时代性等特点,但最本质的特征只有一个:区域性,这是地方文献与普通文献最根本的区别。地方文献是以某一区域为中心的记载物,它所记载的是产生在某一区域范围之内的,或属于与某一区域有关的事件和现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地方文献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用不同的标准就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归纳起来,划分标准就两个:一个是形式划分,一个是内容划分。按内容划分地方文献的类型比较困难,不便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管,因此,不能作为划分地方文献的主要标准。大家认为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并结合文献的整理、出版方面的特点来进行类型的划分比较恰当。因而,地方文献可以大致归纳为:1、图书,这是地方文献的主体部分。它又可以按照文献的著述形式划分为:(1)地方志;(2)地方史料;(3)地方谱谍; (4)地方年鉴; (5)地方地理、地名录;(6)地方资料汇编;(7)地方人物传记资料;(8)地方丛书、丛刊、笔记杂著等。2、地方报刊。3、地方档案。日记、文稿、函电、书信、笔记、学位论文、科技报告等等,这都是档案的范畴,无疑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档案属于档案馆的搜藏范围,档案馆和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的搜藏上,应该有哪些区别和各自的侧重,对此,与会人员一致感到有深入探讨的必要。4、图片、图表(谱)。5、散页资料,如地方文告、传单、文契、拓片、商标、节目单、戏剧说明书、产品说明书、证券(粮、油、布、烟、糖票)、票据等。6、实物资料,有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是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的搜藏范围。7、视听资料,包括唱片、幻灯片、影片、录相带、录音带等。8、缩微资料。9、机读资料。10、口碑文献,如长期流传在民间的故事、诗歌、传说等,这一类口碑文献必需载体化后才可以搜藏。

关于地方文献的工作,与会代表总结为四句话:广泛地搜集,科学地整理,系统地开发,有效地利用。明确地方文献的业务指导思想,它是搜集、发掘本地地方文献并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宣传、报道、借阅等手段,弘扬地方文化,促进人们对本地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人们热爱和建设地方的热情,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前题。大家结合各馆的实际情况,交流了在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全过程的一些做法。对地方文献的搜集,要靠采访人员艰苦细致的工作,但“红头文件”的制定,可以帮助扫除征集工作中的一些障碍,没有制定“红头文件”的市、县,应该尽快制定。代表们提出:“红头文件”虽然具有某些法律效力,但不等于法规,希望颁发地方文献呈缴办法的法规。在地方文献搜集中,要特别注意重点地方文献的收藏,如地方志、地名录、地方报刊、地方人物资料、地方水文、气候资料等。在地方文献整理中,各馆采取的办法不一,希望由省图书馆牵头,制定全省性的地方文献分类表,以规范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地方文献分编工作。地方文献的开发,存在的潜力还很大,各馆虽不同程度地做了一些工作,但远远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整理开发,使之转化为新的知识和生产力。 与会人员建议要加强全省地方文献工作的协作与协调,省图书馆根据这一建议,提出了《湖南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协调方案》。代表们还建议建立全省地方文献工作中心,它既是地方文献资源中心,又是地方文献研究、开发中心、书目控制中心、文献检索中心,并建议省图书馆牵头筹建这个“中心”。

对地方文献工作在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大家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在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地方文献具有存史、备查、资政、教育的作用,是一个地区文化产生及其发展的缩影与积淀,它标志着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水准。作为各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是其藏书的重点之一,地方文献工作是其工作的重点之一,任何忽视地方文献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对历史、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表现。凡是一个有远见卓识、有事业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图书馆馆长,都是十分重视地方文献工作的。中国图书馆界南北两泰斗杜定友、刘国钧先生就是重视地方文献工作的楷模。杜定友先生几度长广东省立图书馆,不仅著文提出“研究乡邦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呼吁“各地方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地方文献,尤为专有之责。”而且身体力行,广泛搜集广东地方文献,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建设奠定了基础。早在20世纪40年代,刘国钧先生受命筹建国立西北图书馆(后来改称国立兰州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时,就提出:“我们的工作除一般图书馆所有工作之外,尤其应当注意下面的三项特有任务。一、搜集西北文献……二、收罗西北出土之古物……三、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目,西北问题论文索引,西北乡贤著述目录及西北学者著述表等。这三项特有的任务,实在是急切需要,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这特有的任务反是国立兰州图书馆最重要的任务,而且西北文化的前途,也都是赖它发展广大的。”(见刘国钧“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刘国钧先生把图书馆搜藏地方文献的作用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高度。

与会代表强烈呼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和同仁,要提高对地方文献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努力开拓出地方文献工作的新局面。

〔出处〕 图书馆 1992.(1)

第8篇

一、社会参与的必要性

(一)地方志工作的综合性要求社会的广泛参与。

地方志书和年鉴作为"一方全史",涉及到系统论、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律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民族宗教学、民俗学、人口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独特理论内涵。因此地方志工作要科学发展,就必须在这些专业领域不能犯常识性错误。当代方志学者魏桥早在首轮修志之初就提出地方志是一门综合科学。指出它的综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容的综合性;第二学科的综合性;第三作者队伍的综合性。孟庆斌也提出方志是吸纳多学科学术方法与成果的综合性著述体系,这种吸纳的渠道可以是组织地方志工作人员学习这些理论学科专业知识,但这只能是浅尝辄止,必须另辟蹊径,吸纳专业机构、专业团队或专家参与和介入进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地方志工作更需要社会广泛参与

当前社会处于各种事物更新换代、高速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世界进入了高科技、智能型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管理结构、阶层结构和人民生活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想要不落后于时代,就必须全方位地吸纳时代精神,与时俱进。1978年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行业变化很大,消亡的、合并的或新增的部门剧增,一些原本有行政职能的单位变成了行业协会,如果再按原来的“管什么,写什么”的原则去开展工作,就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必然反映不出来。这些都给地方志工作的行政和业务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那就是组织和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地方志工作中来。

地方志资料来源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形式也日新月异,除档案以外,还有图书、报刊、文物、音像、照片等各种载体的资料,以及网络平台信息,兼收并蓄。地方志资料信息的收集、存储、宣传已由传统的手段向用计算机、磁盘、光盘、录相、网上带等现代化手段转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地方志工作的技术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同样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合作。最直接的参与力量是原始资料信息的拥有者、信息加工和网络机构等。

(三)古代、近代文献和地情资料的散落状态和不共享性决定着地方志工作必须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地各部门的资料信息非常分散,首先是国家档案、图书机构保管的内容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而且到目前为止,能共享的资源非常有限,比如我们在第一届修志时,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清朝《枝江县志》,还不能复印,只能用手抄,这种手抄本难免存在抄写错误。除了国家机构保管的档案图书资料外,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散存在民间,而且收藏意识和条件都参差不齐,所以散落民间的这一部分珍贵资源如果不抢救和保护起来,正在面临流失和消亡。因此,就要让这些古代、近代文献和地情资料、信息的持有者积极支持、参与地方志工作,也可以有偿征集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

二、社会参与的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社会各届贤才和爱志人士的聪明才智,全面提高志鉴的编纂质量。

志鉴的质量就是生命。其质量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编修人员队伍。让社会各届贤才参加到编修队伍中来,对志鉴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涉及到专业性的问题,如系统论、古汉语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律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民族宗教学、民俗学、人口学、教育学等,应当联系有关方面的专家或权威机构,对地方志工作给予支持,探索一条长期合作、共修志鉴的道路。

随着地方志工作的发展,全国各地已经涌现了一批爱志人士,他们凭借各自的专长和优势,分别对地方志工作的各个部分、各个领域、各个专业提出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建议和意见,甚至对前沿性的理论进行了探讨,我们在地方志工作中不仅要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还要保护他们的爱志热情,团结好、管好、用好这股有生力量,鼓励他们为地方志工作多作贡献。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周德富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利用自己往届学生掌握的信息资源,对清朝同治《枝江县志》的艺文部分作了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寻找〈围炉夜话〉作者》等数篇文章,他以枝江市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了整理旧志的提案,已被枝江市采纳。像这样的爱志学志之士是不可多得的地方志人才资源,如何人尽其才是应该予以考虑的问题。有了以上这些人才加入地方志工作,志鉴的质量必然能大幅度提高。

(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宣传地域文化或品牌

方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历史精华,方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工具。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世界六大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除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发展下来以外,其它五大文明都曾先后中断和衰亡过,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和发展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疑是和中国特有的编史修志传统密不可分。广大方志工作者正用方志文化载体自觉地承担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的神圣职责。

据清光绪六年《荆州府志》中记载“今荆郡枝江烧春甚佳”,这里说的“烧春酒”产自百年老字号“谦泰吉糟坊”,即枝江酒业的前身,枝江酒业集团充分挖掘这一方志文化资源,迅速打造了自身的文化品牌,为“枝江”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存的地方志书籍,给传承区域历史文化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地方志工作正在和将要出版的成果,给挖掘区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提供了无穷的空间,所以说,地方志工作是推动区域历史文化发展的“助推器”一点也不为过。

(三)地方志的经世致用需要受众面的扩大

清代章学诚首先提出志书要经世致用的观点,他说:“夫修志者,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也。”旧志编纂目的主要是“资治、教化、存史”。现在的地方志工作可以说,也是这样的目的,除了传统的三大功能以外,更主要的是为两个文明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由单独修志变为修、用并重,并不断加大用志力度。目前,我们正在机关团体、事企业单位推行学志用志,学鉴用鉴行动,就是为了把地方志工作的资政、育人作用落到实处。由于当今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变化,志鉴书刊通过光盘版、网络版以及各种形式的简志,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立足服务开发的地情资料也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社会各届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志鉴中受益。

(四)社会参与地方志工作成为地方志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推动力

同志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各种理论的不断创新也是各个学科存在的生命力,不断进步的灵魂和不断发展的动力。的理论是这样,方志理论也是这样。一部方志发展史,就是方志理论的创新史。回顾历史,对照新旧方志发展的异同及各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方志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程。方志虽然属历史范畴,但方志自诞生起就出现特有的理论学说。从方志研究对象、资料、编纂、体例、篇目、内容、审核到方志学发展史等无一不有,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势在必行。

随着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编修地方志工作的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不再是地方志机构的一家之言,科研院所、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地方志理论成果层出不穷。地方志专业期刊杂志、网络站点平台、网络方志群、网络方志论坛等成为地方志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吸引了一大批社会贤达参与到地方志工作中来。

三、团结带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旧志编纂主要由地方行政长官一人负责,聘请地方士绅、鸿儒硕彦参加编修。现在则实施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方动手、志办实施的格局,有的地方还采用了人大立法,党委、政府两办制订修志暂行规定的方法监督修志,甚至政协组织也参与到修志中来,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地方志工作主要由各级各地方的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地方志办公室承担,那么组织、协调社会各届人士参与地方志工作,就是地方志办公室的任务。

(一)地方志工作需要组织的社会力量

地方志办公室在从事地方志工作中需要组织的社会力量有很多,我觉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外地派驻机构。这些机构是地方志工作的主要协作单位,也是志鉴编纂初始信息的主要来源。

2、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如湖北省档案局就与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协商合作整理湖北旧方志。

3、古籍专家、金石专家、古汉语和古音律专家或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些专业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地,有时甚至要请外地专家把关。在第一届修志工作中,我们的方言部分采纳了北京大学教授的指导意见。

4、地方志工好者。这个特殊的人群,出于个人的爱好,有意识地收集了很多的志鉴藏书,对很多志鉴书籍已经开展了一些品鉴、点校、注释、白话翻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志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

5、古籍收藏人士。这些人中,有的是有目的地收藏,有的是祖辈传承,有的是亲友馈赠,所以对藏品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一,受保存条件所限,藏品也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6、地方名俗民风或文化传承人。这些人是地方文化的“活档案”,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完全靠人祖辈相传,在地方志工作中,就要用录制影像或录音的方法收集,用光盘、磁盘、录像带、录音带进行加工保存。

7、现代化信息资源拥有者。主要是可靠的信息机构、网站、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

(二)社会力量的组织与管理

1、进一步优化“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编委会组织实施、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体制。在领导体制上,要继承地方志工作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在某些环节上更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责。进一步树立各级机构的权威性,如果牵头单位不能发挥协调作用,将影响整体工作。同时坚持适应性原则,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各级班子,不能因人员调整、人员不齐、不得力而影响工作。积极推行主编负责制,强化篇目责任制和奖励机制。

2、搞好事业规划。在地方志工作中,无论是编修地方志,还是编写年鉴,有些单位缺乏严密的工作计划,导致了工作的被动。我们应当运用方志系统的全部资源,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把社会力量作为重要内容尽量全面科学谋划,并反映到规划中来。在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工作时所需经费要纳入编制财政预算,探索行之有效的经费路子。同时随着工作的开展,不断调整、完善规划,保持它的前瞻性、指导性。

3、建章立制,创立严格规范的工作环境。首先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搞好目标管理。以制度管人,为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应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方志管理原则、工作方式、方法和程序,承编单位编纂人员的职责,评稿、改稿、校稿注意事项,全面质量规定等。在人员组合、力量搭配、财务使用上合理安排,循序渐进,搞好衔接,及时转换工作任务。尤其是在各项工作交叉同步进行时,如何科学统筹各方力量,需要严密的工作机制做保障。

4、分类管理。不同的单位或个人因客观条件的差别,分不同类型,进行管理,有的可以用合约的方式,明确责权利,有的可以通过走组织程序借调人员,有的可以要求相关单位或个人提供有偿信息等等。

第9篇

论文摘要:以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开展桂东南地方文献工作的实例,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与教学科研以及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关系。

玉林师范学院坐落在广西最大的侨乡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玉林市,是桂东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我院的定位是:“立足桂东南,服务全广西,把学院办成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为特色的、在区内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因此,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应做好本地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对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进行一些探索。

1建立桂东南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机构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从学院组建之初起,就十注重对桂东南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研究。为此,图书馆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桂东南地方文献整理研究所,主要开展桂东南特色文献、古籍的整理与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学院图书馆库存文献、古籍的整理研究,特别是通过对桂东南地区及其所辖县市地方文献、古籍的整理研究,建设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学科,更好地为桂东南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服务,使学院发展与地方建设融在一起,实现学院和地方双赢的局面。

为了突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在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收集人藏后,应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研究、服务教学和科研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重要作用,我馆为桂东南特色文献设立了一个专藏—桂东南资料室,专门收藏桂东南研究资料,兼收广西各地方文献及本馆特藏图书,把收集到的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根据不同文种、不同载体类型、不同外表特征,购置不同样式的书架、柜橱,划分成若干馆藏区,分门别类地存放。

2建设桂东南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体系

2.1做好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

2.1.1明确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范围。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搜集的范围主要包括地方报刊、地方年鉴、地方丛书、地方史料、碑刻、族谱及地方人士的著述等。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来说,收集与体现地方特色的学科建设及科研有关的信息资源更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学院从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两方面来体现地方特色。如我校“十一五”期间被列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学科有:有机化学、华侨华人学;重点建设的实验室有:桂东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桂东南特色资源与材料研发中心。我们的教师研究的课题也很有特色,比如研究桂东南方言、民间音乐、徐松石、大蒜、红菇、荔枝等,都是与当地文化、经济、历史等结合起来的课题。从这些学科和科研项目就可以看出,桂东南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因此,桂东南资料室还特别注重收集教师们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如论文、著作等)。

2.1.2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理、甄别、筛选、评价、类聚。桂东南特色文化资源是记载桂东南这一地域内自然、社会和历史发展变化及影响的特定文献,素有“一地之百科”的称誉,桂东南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对了解与研究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物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研究了解地情知识、为当地制订地方建设规划、实施科学决策、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桂东南地处广西东南部,与广东相连,南临北部湾,是东西部经济结合部,也是两广客家聚居地。旅游文化方面拥有云天文化城、佛教圣地西山与都娇山、岭南名楼真武阁等特色民屋、名山、名楼等;特色音乐文化方面独具风格,集金石、丝竹、革工、萧、弦、笛、琴、锣、鼓、钱、人声于一体,有撑板、呐、大钱、大锣、二弦、竹笛、扬琴、秦琴、直萧、喉管配合的民间特色音乐形式;特色语言文化不仅包括有本土语言玉林话,也有外来语言客家话,加上白话,桂东南语言文化十分丰富;特色习俗文化包括独具一格的地方婚嫁习俗、住行习俗、丧葬习俗、生育习俗、禁忌习俗等;特色饮食文化则包括了颇具特色与影响的玉林牛杂、牛巴、凉茶、汤、粥等;特色宗族文化主要包括客家人的宗族意识、宗族集群、宗族互助、宗族治理及客家人的勤劳、节俭、精明等宗族特质。

为了将特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较为科学系统的收集,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将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从桂东南特色旅游文化、特色语言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色音乐文化、特色宗族文化、特色饮食文化等方面进行分类,设立了桂东南旅游文化研究、桂东南习俗研究、桂东南客家文化研究、桂东南革命史研究、桂东南将军研究、桂东南华侨华人研究、桂东南地方语言研究等系列性专题,每个专题的信息资源都由专人负责进行收集。

2.1.3采取多种收集方法。由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具有多样化及分散性的特点,因此,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文献应广开搜集渠道,拓宽搜集途径,采取多种搜集方法。首先,负责采集的人员,要了解掌握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分布、出版发行情况;经常与当地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等文化机构进行业务联系;多与专家学者沟通,获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定期到民间采集资料;关注读者反馈意见。另外,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都较为注重对本地区特色文化的研究,有的高校还设有专门的科研部门,他们在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时,往往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图书馆在文献收集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与这些教师和部门建立顺畅的交流渠道,一方面图书馆采访人员要主动联系,及时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提高地方文献收集的质量、实用性和利用率;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也能从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中(诸如查新、专题书目、数字资源、专家工作室等),得到启发和帮助,双方建立起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对桂东南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立“长远规划,整体论证设计,分阶段实施,联合共建”的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体系,通过多渠道文献采集网络,采集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主要有书目预订、征集、交换、捐赠、委托收集、网上搜索引擎收集等采集方式。对于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收集,例如通过摄影、录音、录像,制作成磁带、CD,VCD,DVD等声像资料,甚至可以以电子资料的形式上互联网。如玉林电视台有一档新设的很有特色的方言访谈节目《倾计》(注:即聊天),其内容涉及桂东南各地的历史、民间音乐等各方面,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对这个节目的影像资料也进行了全面的收藏。

2. 2加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文献信息的分析、评价、处理和存储,必须组织专家和图书馆专业人员根据专业标准进行加工。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时,首先是对桂东南地方特色文献的情况进行调查、整理,确定要建设的目标、重点、主题,然后利用采集网络对桂东南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评价和排列,剔除不相关的内容,对符合要求的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同时进行描述和标引。这样,经过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后,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献资源体系,可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 2. 1编制专题目录和综合性评述。负责服务的人员,需要多与读者沟通,制作新书简介、专题目录等,同时,做好专家服务工作,进行目录、索引、文摘、综述等信息加工工作,开展网上信息检索、网上文献传递等服务,广、快、精、准地传递文献信息。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开展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服务时,还常举办各种报告会、讲座等活动,力求多主题、多途径、多层面满足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吸引广大读者利用图书馆,扩大图书馆社会服务效果。

2. 2. 2开发建设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民族地区图书馆大多建有特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但由于经费及专业人才缺乏等原因,这些特色文献数据库的收藏规模小,没有进行深层次开发,且大多数的专题数据库仅能提供目录或题录检索。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应当重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利用其丰富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优势,做好深层次特色数据库建设,建立充分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的独一无二的特色文献数据库(包括书目数据库、索引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丰富网络信息资源,打破高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的重复和短缺现象并存的状况,使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布局逐步趋于合理,有利于建设高校图书馆整体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高文献资源的社会保障率,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做准备,更有效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将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上最有作为的工作之一。

2.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

第10篇

关键词:电力档案;编研利用;数字化

作者简介:李雪(1978-),女,土家族,黑龙江方正人,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湘西供电分公司,馆员。(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88-03

电力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利用,促进电力企业各项事业发展。档案编研工作是增强利用服务的有效方式,更是提升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借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和现代化系统管理平台,实现有效开发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创新利用服务方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档案编研利用工作的现状

现今,档案信息管理及服务工作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企业档案工作应结合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将工作的侧重点转移至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积极编撰出适应知识化经济时代需求,应用价值高的编研材料,努力推动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这一点,我们虽开发了一些档案信息资源,也通过网络、实体借阅展开过档案利用工作,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时期,有效服务于企业建设方面,我们始终还是没有完全意识到开发高层次信息资源编研工作的重要性,将主要时间与精力依然大量投入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及提供普通利用服务等基本工作环节。当然,这存在理论方面的问题,也受人员编制因素影响,但更多的还是认识上的不足。所以,呼吁进一步完善理论,不断提升思想认识,要通过理论大力推动实践,有力促使高质量的编研成果不断涌现,使档案编研工作真正能成为展现档案工作实绩,彰显档案工作价值的重点工作。

当今,数字化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档案编研工作应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向科学化、数字化的管理轨道上不断迈进。面对信息时代的来临,原档案编研题目一陈不变,基础工作薄弱,成果难以显现,只能以纸质载体形式保存,这些问题足以说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传统守旧性及单一性,工作未形成开拓性、多元化的思路。在提供利用服务的实践工作中,往往倾向关注于常规开放性和宣传教育性的服务,而对编研这种需重研究和投入性的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理解及支持、重视。基于企业快速的发展需求及长远利益的实现,我们急需认识到档案智能型编研和技术型开发的紧迫性与必然性,档案编研工作可以被认作为一项由档案管理部门加工、研究,输出档案信息,主动和全方位向企业员工们提供系统、科学的档案利用服务的专门性工作。对档案内容进行信息采集、整序、分析、加工而综合制成的档案信息半成品,通过数字化的显现方式,能缩短用户分散式查找利用档案信息的时间,能最直接有效服务于利用者,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推进工作进程。努力实现深层、多元综合性的开发编研,将档案承载的信息从纸质静态转化为数字动态,应是我们倡导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工作方向,此外,档案编研产品还可以起到有效保护档案原件的作用,并能不断激发档案工作者的学识和技能水平,促使企业加大对核心价值档案信息的征集与保护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综合质量。总结起来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后盾和支撑,着眼于档案信息价值的复合层次的综合开发,加大研究力度,是企业档案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也是实现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和档案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1]

二、加强改进档案编研利用工作的主要途径

1.制定编研工作规划及机制,科学有效组织实施

十二五期间,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档案工作各项领域都在顺应形势不断更新与拓宽,所以,我们对待编研工作,也完全有必要积极统筹规划,组建机构,拟定相关制度,实施科学的管理。知识经济化时代,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编研工作,将誉为企业核心价值信息的档案编研工作视为影响全局的大事来抓,要为档案编研工作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编研工作务必要适应新形势,形成新思路,纳入到企业管理活动中去。要让企业中的高层领导及企业重要专责人员都了解,编研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研究性很强的工作,是由公司各项业务工作内容组成的一个系统工作。这项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展工作的组织措施和编研人员的素质。实现编研工作的规划,要依靠科学管理,要学会运用“目标管理”的原理,善于总结企业组织工作的经验。

2.注重沟通协调,扩展工作对象,打破单一模式,确保信息安全

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业务支撑机构单位之间进行相关沟通与交流,凝聚智慧,互提编研工作思路,通过召开座谈会,交流编制各类编研成果目录,彻底改变“关门编研”的工作状况,要力争实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新编研工作的新思路。编研工作的对象应基于馆(室)藏档案的基础,延伸面向到电力系统整体,树立档案资料编研一体化的意识,如:能特别反映到公司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及文献资料,都应作为编研的重要补充材料,从而提高编研工作的整体效应与质量。与此同时,编研工作还必须打破传统单一仅利用文书档案的状况,要善于积极从科技档案、财务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中积极提取、开发信息,编制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及经济效益性的资料汇编。此外,为了确保编研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可以聘请当事人、有关权威机关,通过录音取证、走访调查、出具证明等有效方式严格认定把关,以保证编研成果经得起历史的考证与人们的检验。总之,为了有利于编研工作顺利高效展开,就是要运用各办法和方式来丰富编研工作基石,努力确保编研信息资源的丰厚性及真实可靠性。[2]

3.精心调研,优化完善选题,紧贴市场与经营,突出利用成效

档案部门要通过在电力企业中开展专题利用登记,发放《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档案服务调查问卷》,开展企业中心工作座谈或访谈等活动,充分参与和吸取企业各个部门的意见和经验,熟悉并根据各专业的工作性质,结合实际,认真探究电力企业及员工不同层面的利用需求。要及时收集电力企业的发展规划、发展动态及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多途径地进行档案信息的研究开发,档案的编研立题要善于更新改进,在保持电力行业工作特点和亮点的基础上,需更加与市场、电力体制改革方向紧密贴近。新时期的档案编研工作需注重与企业单位的阶段性工作重心或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重大发展目标相协调和适应。致力于方便领导层的决策,服务奋斗在一线的基建、生产人员,使他们能够更加直接和直观获取工作中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便于付诸实践,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要提升档案编研工作价值就要学会抓住机遇、随时捕捉信息、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展开编研工作,不断优化创新选题和提升选题的准确性,从而实现编研工作成果的功效得到充分发挥。电力企业可参考以下选题来展示编研成果并积极发挥编研功效。如服务于企业党群管理工作,可编制《争先创优事迹汇集》、《企业文化成果展》、《局务公开专集》、《优秀班组建设心得》、《历届工代会和职代会情况简介》;为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可编制《企业电力工作年鉴》、《企业重大荣誉集锦》、《电力案例汇编》、《企业档案利用效益效果情况汇编》、《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汇编》、《企业工作诊断分析报告汇集》;为促进经营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可编制《用电稽查典型案例》、《你用电、我用心典型事例》、《企业年度经济技术分析报告》、《农网建设与改造成果展示》、《一流县供电企业达标汇编材料》《三集五大成果汇集》;为提升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可编制《变电站设备台帐汇编(35kV)、(110kV)、(220kV)部分》、《企业重大安全事故通报》、《电力稽查工作重要简报》;为优化企业基建工程管理,可编制《发电、变电、送电工程简介》、《l10kV、220kV变电站主结线汇编》、《现有发电、变电、送电工程典型设计目录汇编》、《工程名称、工程编号对照表》、《三测量及水准测量成果汇编》;积累借鉴审计工作经验,可编制《工程审计工作汇集》、《企业主要负责人离任审计报告汇编》;为强化干部、人才管理,加强改进企业培训成效,可编制《中层及以上干部任免目录》、《职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统计表》、《培训工作简报》等等。除此之外,档案部门还可以对现有的档案编研工作指导框架和编研体例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完善,在坚持编研体例严谨的原则下,大胆创新自身的编研方式、表达方式,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努力形成一套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独具匠心的体例风格规范,比如《科研成果应用指导手册》即是在原基础上加入了“应用指导”一项,这种在原基础上的创新,更贴近实用的编研成果,会使得之前的科研结果更加具有生命力,从而提高档案编研成果利用价值。[3]

4.运用计算机、网络化技术管理平台,全力打造数字化的档案编研利用服务模式

(1)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概念。即是把不同载体、不同记录方式的档案内容信息录入到电子计算机系统中,常用的方法有电子扫描、数据库格式化转换、电子数据的处理整合等,将档案中所记载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内容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形式,进而形成一个可供人们保管、利用、整合且与档案原件具有相同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电子化档案信息库。档案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会极大促进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事业的现代化,实现档案工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更紧密结合。

(2)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利用工作的重要性。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工作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经营生产等各个方面,要为企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可结合企业民主管理、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将相关重要决策文件,如:“三集五大”体制建设方案、电力建设项目重大投资、城农网改造下达资金、领导干部任用调整、组织机构调整、电价变更,以及相关员工个人利益调资、职称评定都可以及时公开在企业门户内网的档案管理系统中,从而彻底改变企业重要决策及民主公开信息常常难以通知到全体干部和员工、让大家悉知的状况;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处理软件和打印技术,编辑制作成反映企业特色工作专题的光盘或宣传展板,有效传播电力企业文化,展示电力品牌建设成果;还可通过编制有关图文结合的数字版的作业指导用书,使编研材料直观生动、通俗易懂、易于学习操作。要善于开拓创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路径,将各种原始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并分类刻录成系列数字光盘集中存储收藏,建成系统的企业数据库,同时还应推广应用远程在线查阅功能,努力实现电力企业职工能够相互查询本单位及联网单位的档案信息及编研成果相关信息。

(3)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进行编研。与传统的编研方式相比,计算机编研具有以下优势:首先,编研人员获取档案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有助于编研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其次,档案数据库内容更新变得更加容易和方便;复次,编研成品的载体选择变得多样化,既可以选择单一载体,也可以选择多媒体载体;最后,编研成果的传播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编研成果传输到服务对象,从而迅速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电力企业的高科技属性,对于新科技成果和新技术的运用要求较高,可以说,在未来计算机辅助编研技术会在电力企业档案部门中越来越普及,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进行编研工作的主要方式。[4]

5.培养组建高素质的档案编研队伍,加大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综合能力建设力度

(1)科学组建档案编研队伍。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编研成品的质量直接见证档案编研工作者的智力能力及编研特征。要培养造就编研队伍,就要使队员人尽其长,通过明确分工及职责,促使编研组织工作科学合理化。要学会拿捏编研课题的难易度、编研涉及内容的份量、掌握馆(室)藏支撑信息及完成期限等情况。就企业而言,应努力建立由档案部门牵头、各专业管理人员和一线的生产、基建、经营、科技人员配合参加,根据需要适当力邀历经相关事项的离退休同志作为补充的团队工作模式。要通过应用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力求实现编研成果共享、信誉共享,积极推动档案编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2)加大信息时期档案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建设力度。

1)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努力提升履职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电力档案工作者要适应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就要力争成为知识管理型人才。我们应着重加速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注重培养优良的协调沟通能力、社交公关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由被动服务转变主动服务,才能有力提升档案服务工作质量和效果。第二,做学习的主人,做创新型的管理者,不断学习专业新知识,学习企业生产、经营、企业文化管理新知识,多关注企业中心重点工作动态,结合档案管理新标准、新技术努力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创新管理工作方法,加强对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多种应用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实现单一专业业务知识向多元化知识学习力度的转变,努力成长为企业所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提升档案现代化信息服务的能力。随着电力企业各类信息系统的不断深化和普及,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信息化服务的能力。要主动出击,在对信息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不同层面的信息需求建立不同内容和范围、形式的服务设计,要有计划地对电子文件信息资源进行批量性的保护处理、开发并转化制作成专题信息服务产品。在信息服务方式上,要通过辅导和培训教会用户有效应用档案管理利用系统,使用户全面掌握查询利用流程、操作步骤及方法,通过有效检索,系统自动过滤相关属性,使用户能快速地得到所需信息,同时,档案人员还要加强对档案系统编研库数据的累积与及时更新,随时为企业储备好“知识食粮”,不断增强利用企业核心信息时刻有效服务于企业的本领。

3)树立正确思想,切实提高编研水平。在档案编研过程中,我们应常怀平静之心,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积极冷静思索,要始终本着认真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全心全意提高服务水平的高度来认识档案编研工作,规划编研工作,用心积累编研学识,脚踏实地做好编研工作。使档案编研利用服务工作能真正推动企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企业不断壮大。[5]

三、结束语

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电力档案管理编研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从理论中不断创新,从实践中勇敢开拓,将成为每个电力档案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真正实现最高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革新企业档案的编研工作,应是电力档案工作者今后工作的重点奋斗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层次体现电力档案工作的重要价值,促使高质量的档案知识高效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许虹.对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10,(17).

[2]刘贺.档案编研要走特色创新的发展之路[J].黑龙江史志,2010,(17).

[3]邓联文.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电力企业档案工作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