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时间:2022-07-29 02:51:30

人文素质教育

第1篇

【摘要】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时代、教学及新技术革命等方面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建立以需求为主的现代化育人体系。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育人

一、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而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教育职能的情报职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图书馆是除教室以外的“第二课堂”。

1.图书馆为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图书馆拥有极其丰富多样的图书及馆藏文献资料这个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向学生宣传、展示、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献服务;对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进行全方位教育;为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品德的熔炼,情操的熏陶,学问的拓展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也是其他任何课堂都无法拟的。

2.图书馆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本身就是最好的潜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文化阵地,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为基础而开展的各种文献信息服务活动,均和育人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渗透着育人的内容,产生着育人的效应。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空与内容的限制。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利用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因而图书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图书馆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的服务,还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与效果,使他们在无意识地领悟人生的真谛,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终生受益无穷。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教育比有形教育更容易接受,这种配合教育有时比课堂教育更有效。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将大学生素质教育贯彻到各项服务育人的活动中去。

3.图书馆为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多种文献服务

确切地说,每个图书馆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数以百万计的馆藏能否为读者充分利用是目前高校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使馆藏文献这个“信息源”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为教学科研、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服务。各高校争先开展导读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依托文献资源、设施和师资的优势,开发利用具有社会主义高教特色的导向性网络体系,利用微机检索达到资源共享,并增设特色服务项目。我国的图书馆借阅率利用率不及日本的1/10,美国的1/20。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力度挖掘馆藏,杜绝资源浪费现象。同时也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及专业学习提供极大的方便。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做好服务育人的改革方法与建议

1.树立大教育观,强化育人观念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办学思想上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而忽略全面素质教育,没有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没有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现在,我们必须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大教育观,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里把“会学习”提到了中心位置。作为高校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服务机构,应全力以赴配合学校挑起服务育人的重任,馆领导应及时了解素质教育的思路,结合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找出一条适合本馆的工作方法。

2.开展导读活动

导读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阅读指导可以帮助读者节省时间多读书,有选择有目的的读好书,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导读内容上,应改变以往偏重专业书籍、文艺书藉的导读倾向,增加德育、美学、马列著作、名人传记、爱国书籍等应成为今后导读的重点推荐书目。在导读形式上,要利用校报、专题讲座及书评书介等,融入乐于接受的现代化教育媒体。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与需求,可以不定期开展读书会和馆员读者联谊会等。为丰富校园文化,图书馆可充分利用馆藏,积极投身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3.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高校图书馆的育人环境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意识有目的建造的一种文化传递场所。大学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这种环境中所蕴涵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对大学生有着潜在的陶冶作用,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的熏陶。因此用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应是图书馆坚持不懈的追求。

图书馆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物质环境的建设,它是图书馆的外在标志。要在显要位置悬挂标语口号,伟人、科学家画像及名人名言,开辟橱窗栏、政绩公开栏等,这些人文景点会产生一种文化浸润的效应。馆前馆后种植草坪、花坛,层层叠叠绿萌垂吊,为图书馆平添了一份幽雅与宁静,使读者置身其中感到一种美的享受。二是人文环境的建设,这是高校育人环境的重点。主要是指人际环境,它体现于馆员的精神面貌上。图书馆要搞好服务育人,必须高度重视馆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列宁曾说过“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可见馆员形象是多么重要。一方面,要制定馆员道德规范,文明用语、服务忌语等加强馆员自身修养。在树立职业道德的同时,时刻不忘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馆员的人格、形象、语言,仪表、行为对大学生是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全面提高馆员的文化业务素质,熟悉馆藏,掌握现代化技术手段,还应懂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读者当好参谋。要求馆员树立“读者至上”的思想,以热情的态度及渊博的知识接待每一位读者。坚持把读者服务工作与培养世纪人才的大目标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文明氛围。

参考文献:

[1]柳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报,2003-01-09.

第2篇

一、高师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及要求

1、高师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受教育者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索质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相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它包括哲学与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等知识的传授,公共意识的陶冶,个性熏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人皆需要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何以做人”“为何而作”,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方法。

2、高师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具备文化底蕴。良好的人文素质必须以丰富的人文知识为土壤,艺术也必须依靠人文知识的母乳来哺育。高等师范艺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其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应建立在较高的文化素质基础之上。“一个人力量的形成和目标的选择是以自己内在的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决定的。任何能够开拓新的事业、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都是有内在力量的人。”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大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积而薄发。他们不仅仅精通某一专门的学科,在其他方面的也有极高的修养。一个文化知识贫乏的人,是难以把握艺术的真谛和对艺术作品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的。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有多种,但“能赋于一个人以持久的文化力量的最佳土壤在大学,大学能够给人以超越当代社会具体需求的全面文化素养”。大学“培养目标从表面上是对所培养人才的各方面的要求,而实质是指对深层文化的选择。他把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文化作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濡化于年青一代的心与身上”。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正是通过广泛的文化选择,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使大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学、哲学,欣赏人类多种文化的结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使他们认识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义务与责任,开阔胸襟,陶冶情操,使其人生更加充实,精神不断升华,从而实现由知识向素质的转变。同时要求有完美的人格。人格的完善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当代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核心观点。不管世界各个国家社会状况如何,几乎都把“全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取向,高等师范艺术专业教育把完善人格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把建立理想的人格模式作为艺术人才成才的目标导向,这与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现代社会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尊重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尊重他人、善于协调和社会关怀的个性品质,防止现代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与扭曲,抵御物欲、的侵蚀,医治自私、偏执、骄狂、颓废等人格疾患,养成意志坚强、情感真实、心智健康的健全人格。任何一种类的艺术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包容着人格含量。艺术与“人格”有着特殊的联系,完美的艺术是由完善的人格作为生命支撑的。正因为如此,真正的艺术家都十分注重人格的修炼,视作品的风格为人格的表现形式,视人格为作品风格的精神内涵,把作品艺术意象的实质看作人格力量的对象化。第三要成为合格的公民。学生要成为社会上合格的公民,既要懂得公民的权力,又要履行公民应尽的责任。他要了解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等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因此,高师艺术教育目标首先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然后才是“才”,即首先是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我国高师艺术专业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要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合格公民。

二、实现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

高等师范院校要从21世纪基础教育对音乐人才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过去过窄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努力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只有从思想上对人文素质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

2、优化课程结构。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必然涉及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和课程设置的改变。教育目标要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的单一目标转向既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又提高人文素质的双重目标。同时,要从根本上摆脱原来狭窄专业教育模式的束缚,代之以“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完全整合的新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将文化素质教育有机地纳入这一系统。增加课程类型,尤其是加大人文学科比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音乐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整合,使艺术与文化融为一体,彻底改变过去高等艺术教育中形成的那种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四过”状态。这是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其个性发展,实现高师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高师音乐专业任课教师的素质如何,是关系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当前,就整体而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知识而普遍较窄,过于专业化。在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方面十分缺乏,各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人格榜样力量较差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大力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培训步伐。为了适应全面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不仅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改善和优化知识结构,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定期对教师进行文化素质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水平的、素质方面的音乐师资队伍。要将文化素养作为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主要内容,激励广大教师热心教学、投入教学,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关心人才的全面成长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4、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定向性师范人才模式中,学生接受的是统一的课程计划、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育训练、统一的评价,而且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多、人文教育课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这造成了培养人才类型和规格单一。同时,“千人一面”的共性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索质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知识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积极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推行主辅修制。根据专业方向为学生开设系列选修课,给学生留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学生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做到因材施教。各科教师都注重挖掘充实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并把它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在不增加课时情况下,实现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5、提高生源人文质量。这是实现高师音教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增设艺术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加。招生数量也逐年扩大。我国高师艺术教育也逐步从原来只有少数学生才能享受的“贵族”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都无疑为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全面素质的艺术人才,必须提高生源质量,改革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逐步实现由以专业为主转向专业与文化并重。艺术专业考试,必须在注重技能考核的同时,注重素质的考查,增加人文知识内容的考试,提高艺术专业文化课录取标准线,使其不低于同类院校文化课最低标准,充分发挥招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尽可能地猎取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和人文修养,使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的底部逐步垫高。

第3篇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失衡的问题,导致大学生的“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重。灵商教育能够有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个人幸福的诉求,充分发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因而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

灵商;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灵商视角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问题”(项目编号:JG20140108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素质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人文素质教育关系着“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而且对“中国梦”的实现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在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需亟待完善。由于科学教育比人文教育更为人们所重视,进而导致二者发展失衡,这成为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深远,据此建立起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不仅严重限制了国人的知识结构,而且造成了人文素质的先天性缺陷。二是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取向和短期化行为。市场经济运行中强调效率优先、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人们更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重视工具的效率而忽视价值的功效,重视现实得失而忽视理想追求,由此导致多数人成为功利的“经济人”而非全面发展的“文化人”。市场经济的这种导向对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了排斥,如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形成的学科发展规划及基于此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必将使大学教育仅仅服务于市场。对于一些基础学科由于与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所以发展会严重受阻;而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新兴学科及社会科学中的部分学科将被过度重视而形成热门甚至扭曲性竞争。再如,一些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过分片面地注重实用性,导致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形成了“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惯性模式,实际上损害了人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三是科学教育作用的过度扩张。当前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地位和影响日益突出,科技教育相应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最核心内容,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人文素质的忽视及排挤。但人们没有意识到,虽然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它能通过对人才的全面塑造来改造大自然、改造物质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所以,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科技教育有用,而人文素质教育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四是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高校教师自身来看,由于知识面不宽、人文知识匮乏、综合素质不高,所以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也存在不足,进而很难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教师往往仅重视人文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体系中人文素质的缺失,直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如有些大学生信仰迷失、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行为不文明、心理承受能力差、沉溺网络、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理解和同情能力匮乏,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行之有效、行之高效的方式方法。

二、灵商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灵商是心灵智力或灵魂智力(SQ)的简称,是20世纪人类对智力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是继智商(IQ)、情商(EQ)之后进一步揭示人类智力的又一种商。英国达纳•左哈和伊恩•马歇尔夫妇认为,灵商是一种能够治愈自己和创造自己整体的智力,是一种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价值的智力[1]。所谓灵商,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能力,它可以提出和解决关于意义与价值的问题,帮助人进行创造性的、富有洞察力的、制定规则和打破规则的思维活动,从而将人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联系起来。灵商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智商教育的重要性。近几年,虽然情商教育受到了重视,但灵商教育几乎为零,这也正是导致校园内一些极端事件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智商、情商和灵商三商协调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发展灵商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企业人才建设、提升个人幸福指数的必然选择。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教育在于培养人的生存能力、生活智慧以及健全的人格。中共十提出,高等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培养提升创新人才。由于灵商可以内化知识成为创新的源泉,所以灵商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发挥[2]。按照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借鉴灵商理论,培养智商、情商、灵商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型和复合型的人才,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受企业青睐。企业管理没有定式,单靠固定的理论解决不了特定的问题,企业管理中更多的是需要管理者运用自己的潜能、悟性、韧性、决断力和魅力,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见识、胆识、机运与品格力和抗挫力,而这正是灵商所涵盖的内容。可见,企业需要三商兼具的人才。智商高的人很容易找到一份工作,情商高的人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灵商高的人定会成为一位事业上的成功者。第三,教育要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并最终成为幸福的人,但如果受过教育的人生活没有幸福感,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没有任何意义。由于灵商是成功与幸福的缔造者,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人们的幸福程度,所以灵商教育可以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人的智力从智商到情商再到灵商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生活、生命的反思和关怀,这正是决定一个人幸福程度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灵商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借鉴灵商理论并基于灵商理论,本文认为,深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关键点:一是重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一套“智商+情商+灵商”的人才培养模式[3];二是大力推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科学认识和处理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的关系、必修知识与选修知识的关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关系;三是实现教学管理模式革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具体有如下建议。

1.构建包容性认知结构,推动学生的灵感飞跃

有一种能够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转换的场所,即所谓的包容性认知结构,它能在旧知识与新问题以及新知识与旧问题之间建立起较强的关联性,从而使新情况、新问题转变为旧问题、旧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无意识条件下,实现了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了其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真正把所学知识成为自己深刻领悟、日臻完善、不断升华的特质,实现由内而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意识的加强。

2.善用点拨法提升学生的顿悟力

通过有计划、有准备的专门训练可以大大提高一个人的顿悟力,尤其在教学课堂中,老师的不经意点拨是学生顿悟力得以有效提升的关键。比如,老师可以允许学生敢于思考、勇于不断试错,让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未知情况的答案,以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当学生走入误区时,能及时地给予指导,使他们具有发散思维,从而激发他们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长此以往,养成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3.运用换位思考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运用常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常规思维往往会限制人们的视野。所以,当人们遇到困难时,用常规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此时,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茅塞顿开,走出困境。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如果要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课程内容,那么老师也必须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让自己能够融入学生的世界并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充分认识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外部环境干扰,所以授课的方式要新颖有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也要考虑年龄问题。

4.用“入心入脑”的评价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自我展示应该在教学课堂中享有更多的机会,以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出其个人的看法,采用入心入脑的评价方式方法激励大学生勇于创新,不断增强其自信心。

5.用危机意识提高学生的敏感性

危机意识作为人为人处世的重要方面,只有按照它的要求,始终拥有进取精神,时刻维持进取状态,经常处于进取模式,方可增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才会敏感地对某些事和某些人作出应有的反应[4]。将危机意识引入高等教育,对于修正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偏差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危机环境下的训练,当代大学生能够有效增强其坚强的意志、抵抗力和抗压能力,以及由小及大、防小变大的能力。

作者:郑岩 曾雪梅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英]达纳•左哈,伊恩•马歇尔.灵商:人的终极智力[M].,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0-76.

[2]蒋旋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94-95.

第4篇

(二)会计业务素质偏低

一个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制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个别的会计人员判断能力较弱,在运用相关政策和业务的处理上,不能够做到准确,到位,使得在业务处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导致会计信息失去了有效性、真实性;对会计工作的敷衍了事,不钻研会计知识,不履行相关职责,使得企业的实物资产与账务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个别会计人员没有经过常规学习,往往满足于现状,不注重水平和技能的业务知识的提高,学习意识淡薄。

(三)思想道德素质偏低

会计工作的前提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来决定的。而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低下主要是事业心不够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够敬业,没有负责的科学态度,导致会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当中。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平时的工作实事求是以及公正方面存在一定的违反行为,使得大量信息失去真实性。

(四)法制观念淡薄

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是会计行业的一大特点。但是,目前多数会计人员对国家提出的会计相关的法律都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在企业中,存在着负责人以强迫、指使或者授意等要求下,编造财务假账;有的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不但不制止,甚至还为造假者出谋划策;还有些会计人员,因其身处会计一职,视法律知识为无物,擅自挪用公款。

二、会计人员素质得到提高的对策

(一)对会计人员文化素质教育有待加强

1、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在其知识的学习上,要保持与时代的步伐同步,随着步伐及时的更新。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提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行会计人员的培养,再教育。

3、在信息化、电脑化的时代,会计人员还需要苏联的掌握计算机知识。

4、掌握一门外语,在数字化的时代,才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二)加强教育培训

1、在职培训

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的,而且还要具有对新形势下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处理能力。通过一段时间内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业务培训来了解国家财经法规、统计、税务等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在一个能够掌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会计业务素质。

2、加强自学和继续教育工作

在信息知识的时代,会计人员的自学不仅能够增强业务素质,能够增加自身的一种自主性的学习知识的欲望。学习已经不是一个时间段学好,就能够一劳永逸的事情,作好继续教育,才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的领导,需要对继续教育提出规定,让其制度化、经常化。

(三)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近几年拜金、享受主义的日趋严重,在会计人员的思想上筑起一道道德防线是必要措施。应然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会计人员的整个会计生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够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是非观,能让会计人员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将不良风气拒之于城墙之外。

(四)增强法制教育

在法治教育上,必须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经方针以及政策等相关的法律知识都应当做到全面了解与掌握。会计人员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让不真实、不合法、不准确的会计信息不再出现在企业的财务之中;坚持原则,坚决抵制违法行为,敢于斗争,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第5篇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中的缺失。

重文轻体的体育思想致使人文知识素养的薄弱重文指的是学校过分的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体育文化素质的教育。轻体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的体质的训练得到了学校的重视,而体育文化知识却被冷落。而学校的体质论就是重文轻体的典型代表,体质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导致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被忽略。倡导体质论的学校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体育课上学生不是锻炼身体就是在一起打闹嬉戏,没有把文化知识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的意识。在这种的教育体制下,极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健全地发展。某些学校将体育课取消好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学生的体育文化基础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学习减少了学生的培养空间。因此,各种体育文化素质的缺失与薄弱与重文轻体有很大的关系。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物质和精神生活是文化的双层含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人文素质教育综合反映出的是社会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积极的影响。健身功能、娱乐功能和育人功能是教育的显著功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健身功能被人们所认可外,其他的功能都是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在人文素质教育的介入下,体育教育更多的人文化的功能将被展现出来,包括人格的塑造、陶冶情操、修养品质等等。不断的扩展体育教育功能加快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影响着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相比,只是重视学生身体技能培养的传统教育,人文素质对其的影响作用更大表现为,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促使学生使用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帮助人文素质教育加快创新等等。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以及知识、情感、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2.拓展高校体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大学生是高校体育课程人文教育的主体,在人文教育的熏陶之下体育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得到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离不开认得传承与发展,在体育课程中得到融合与交流,主题思想是以人为本,核心内容是这会文化现象,最后转化为精神品质的内在修养,已达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其实是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人文知识的思维意识需加强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知识运用的是把两者相融合的双关体育教育模式。两者的分工也很明确:学生人文知识的宣导与灌输,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是理论课上的任务;实践课则是通过观看一些有关人文知识的课件,来分析人文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对文化的思维意识和感知能力不断地提高。

(2)多方面发展体育工作者的人文知识面体育人文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是在一线的体育工作者,在体育课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依赖于体育工作者的文化知识构造。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多方面的扩展自身的文化知识。言传身教石老师教育学生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老师博览群书,是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地提高和丰富。再就是老师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素养也要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已达到学生和老师的精神文化能够相互融合,教学氛围愉悦活泼,激发同学和老师的热情。最后,还要求老师不断提高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文化素质中遇到的困惑可以得到解决,自身的科研能力素养在解决问题中冶得到了发展。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以更好地适应不断改进的教学方法。

作者:魏培雨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第6篇

一、加强大学文化教育

在中华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应试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现今大多数高职大学或多或少都沿袭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各大学文化教育体制中,显然是把主要的精力与研究用在各种相关体育技术、技能以及各种竞技项目的发展上,做一些生活实际中实用的并且简单易懂的科研,因为,这些无论是作为教学还是科研,都可以在短时期内,做出可以评估的成绩来,来评判一个人或者一项工作的成就。在这种急功的极端思想引导下,使得大学教育过于关注体育教育本身,而忽视了学员文化教育。教师专注于各种考核项目的教学,学生们侧重学习要考核的项目,这种看似针对性强,专业目标明确的教育教学,却真正地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文化的教育。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部分的体育基础知识,往往都融汇在基本的技术技能培养中,只是教师为了学生更清楚快捷的明白做法,忽略的基础文化的教育教学,他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更快的掌握专业技能,所以大都只会去讲解那些应试会遇到的关键知识点,其他的相关知识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就只字不提,这就使得大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浅薄,文化素质整体低下,真正形成了枯木型的教育模式。

从而我们汲取到的养分越来越少,越学越狭隘,更不用提体育文化的教育了。而现在教育的改革,主要还是要让同学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自主意识,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则需要建立在大学生们对于体育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只有真正明白体育的内涵,才能主动学习作为自己的喜爱的事来做,最后以至于自觉接受体育文化教育。因而,要加强体育文化的教育,就必须重视思想认识建设,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加强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发展历史、体育科技发展史、体育事业发展史等的思想工作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们在开始的时候就对于体育教育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后才能在大学毕业后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积极投身于国家体育文化教育中来。

二、加强大学体育精神教育

大学体育教育,虽说是系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最后阶段,但还是要立足于身体素质基础之上,是实现自我的升华与突破。因而就要结合实际加强相关体育精神教育。加强对学生精神的教育。使得学生拥有拼搏、坚持、创新的体育精神,冷静的面对各种来临的困难和挑战,积极进取。

因为体育拼搏本身就是要克服自身的各种不利影响,加强素质、文化、毅力的各项锻炼,使得自己更加适应这个体育教育,而取得相对可观的成绩来。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体育教育并不是针对一个人的体育,而是全民的体育,也只有全民体育才能促进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有体育就会有竞争,可能是个人之间的比拼又可能团体之间的比赛,但不管是为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博得一个输赢,都会有收获。

所以也要加强团队精神的教育,虽然体育是个人的事,但是,绝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需要他人的配合才能进行下去的,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提高。虽然有些体育项目,个人就能完成,但如果没有一个体育竞争的大氛围,个人体育终究是难以持久的,正是这种体育精神和体育环境,人才会在欲望的驱动下不断进步突破。

因此,无论是立足哪方面讲,都需要体育精神的支配。如篮球、足球等,都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与其他队之间的比拼势头,才能达成对于成绩的追求。激活、调动与发挥团队的力量,不仅是体育必须的,也是社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只有自己选择,充分发挥娱乐精神,获得的人生愉悦。而作为体育本身,就该利用这种娱乐的魅力,去吸引更多的人去追求、去坚持与向往。

三、深入开展生命健康教育

这里的健康并不仅仅指身体表面上的健康,还有的思想层次的健康,也正是因为生命健康教育的滞后,使得很多人虽然知道体育的重要性,却不知道怎么让心灵上也保持健康,也许只有疾病缠身,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听取医生或其他人的建议,去开展某项针对性的锻炼治疗。因而,我们首先要开展的便是让人们对生命的重视。

要知道我们的生命仅此一次,短短的几十年光阴而已,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无限的精彩。就必须要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的各种身体机能都处于活跃的状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通过体育锻炼这种形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不仅如此,还可以去感染他人,这也是一种莫大的快乐。由于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的压力接踵而来,我们都只顾忙着物质生活和穿梭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使得大多数人都患上这样那样的疾病。各种职业病层出不穷并一发不可收给。同时造成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肥胖,肾衰,甚至英年早逝的人群。所以加强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这项工作必须落实在实处,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当然锻炼也不是毫无目的进行体育项目,要学会正确科学的方法去加强锻炼,坚持锻炼,目的是为了消除潜伏在身体内的各种隐患,通过运动排除出来,不要因为盲目攀比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第7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英语教育;必要性;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亟待改善的一大重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新时代前进的要求,也是我国适应国际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大必然教育趋势。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欣赏能力和人文素质水平。但是在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一些因素限制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学的融合,阻碍了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人文素质的提升。为了更好的发展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笔者对当前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改善其教学现状的策略。

1.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的内涵

作为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的教育对于个人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文素质主要是指在人文上的一些表现、思想、意识和行为,该素质在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对一些人文书籍、人文视频等的学习来熏陶自己的情操、陶冶自己的兴趣来进行的,可以说,它的培养过程就是个人心灵家园的建设过程。

(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给中国学生开启了一扇开阔视野的窗户,通过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国外的生活、文化和习俗,进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品位。在与国外思想的交流借鉴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和人生目的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确定更为先进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大学英语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厚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改善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考试和素质培养、思想境界提高等一起作为学习的目的,摆脱单一的为考试而学习的目的束缚。如此以来,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爱上这门动听的“音乐”课程。这样,也更有利于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在对其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创新思想,更可以在交流应用的过程中,绽放大学生自信张扬的光芒。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2.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已久,但是目前达到实际效果的却少之又甚。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对学生和教师,甚至学校的束缚历史较久,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进人文素质教育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目前,在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向:

(1)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实中存在问题,要想真正的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改革英语学习的评价模式。而目前大学中,单一的考卷评比制度限制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缩小了学生学习的眼界。要想改变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必须首先对其考核机制进行彻底改革。

(2) 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知识有限,并不能满足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很多应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并没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这就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将国外生活文化引入。因此也就无法提升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3)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们来说,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已经使大学英语的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学生们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基于兴趣爱好,而是为了获得进入工作、研究院所的一个入门资格证,也就是常见的四六级证书。这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理念,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放弃了对英语文化的欣赏和学习,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由以上三个方向的阐述,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克服很多难关,才有希望。可以说,我国的就业现状和社会发展现状制约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进行。要想彻底实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改变社会存在的现状,使人们从心灵上接受这一教育必须对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等各个角度的思想制度观点的呢过进行改革和完善。这必然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

3.大学英语教育中提高人文素质的策略

由上述介绍可知,当前阻碍大学英语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有教师的因素,有学习的因素,也有学生自己的因素。各种原因导致了这些因素的发生,进而阻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前进步伐。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缺陷,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改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和人文知识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教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英语教师只有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质水平和人文知识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将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将国内文化与国外文化进行深入对比,如此以来,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英语教师是打开学生眼界的工程师,他们将不同的国外文化、习俗,通过魔幻的双手、奇特的语言展示在学生的心灵中和视野中。

另外,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和人文知识能力,可以提升其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新思考和定位,进而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和扩展自己的知识水平。

最后,通过大学英语教师旁征博引的教学过程,可以使课堂氛围摆脱传统的言传身教模式,带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更好地理解英语学习的内容,并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2) 课堂中注重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教育,深化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了解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它代表了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性格特点以及历史传统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可以很好的了解国外文化,并尊重不同背景的文化传统与习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欣赏境界,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试想一个不了解意大利文化习俗的人,怎么去欣赏《大卫》中表现的力量之美;一个不懂得古希腊历史文明的人,如何懂得去品位《维纳斯女神》的断臂之美,之美。这些都需要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鉴赏来得以提升。

(3) 改变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念,注重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大学英语的学习不能定位于应试上,要抛弃传统观念,将英语学习的理念定位于兴趣爱好和知识扩展上。要注重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深入了解英语文化和英语的美感。唯有懂得欣赏英语的学生,才会在英语的学习中,注重知识的扩展提升,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英语的听说读中,去体会英语的“音乐之声”,在英语的写中,去感受英语字符的跳动旋律。如此说来,英语的学习其实是对美鉴赏水平的提升过程。它使大学生的谈吐更加得体、行为举止更加优雅,从而使大学生在未来的求职就业或者出国留学中更具竞争优势。

(4) 课堂教学中引入文学和影视作品,提升大学生的鉴赏水平

大学英语课堂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英语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要发散思维,将英语教学与国外文化的鉴赏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国外经典名著和经典影视作品,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发表各自的理解与建议,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该过程的进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性,而且在学生知识扩展和欣赏能力提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国外文学、音乐、视频的欣赏中,学生更能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质。

(5) 学校改革传统英语考核机制,摒弃单一的考卷测评制度

束缚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测评制度。传统的单一考卷测评制,对于很多学生并不公平。一些英语表现较好或者对英语爱好较大的学生,在单一考卷测评中并不具有优势,甚至低于其他学生。这就使他们逐渐抛弃自己的学习爱好,服从于普通的学习模式。如此以来,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教育更加成为空谈。由此可见,要想改变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必须优先改革考核机制。可以将单一的考卷测评分为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以及最终考核三个部分。这样更利于提升英语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会在无形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6) 改变社会人士的英语评价标准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会面临就业的考验,一般的招聘公司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所要求,这就致使大学四六级证书的考核漫天飞舞。一些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英语等级考试中,一次次的刷分,只为了获得更高的四六级成绩。这种企业招聘眼界的局限性,使得英语学习的目的过于功利性。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为了学习英语的语言与能力,而忽略了对英语文化的欣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社会人士要改变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评价标准,不能一味的以分数高低评定。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放开禁锢,在英语的学习中调动自己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和欣赏英语文化,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4.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一个世纪,也许更久。但是只要我们呼吁人文素质教育的心态和积极性不变,终有一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深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孙楠.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2):244.

[2] 张洪生.浅谈大学英语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渗透与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88-89.

[3] 谢敏.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10(6):154-156.

[4] 罗荷香.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1(3):74-76.

第8篇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法律教育中的重要性

法学专业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工具性和道德性的双重特点,这也说明在法律专业想要成为优秀人才的话,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缺一不可。

(一)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大学的根本目标是对人进行培养和塑造,而不是一个谋生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我们更应该注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素养教育,从而使得大学生肩负起他们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使其建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法律教学对于人文素养的需求

人文素质教育在法律教学中十分重要,它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法律信仰,这是法律教育过程中人才成长的来源,一名合格的法律人才必须注重价值观的正确普及,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培养人文素养有利于加强对法律的认同感,使其真正成为自身精神世界组成的一部分,这些人生的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等因素都只能通过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于真善美的探寻需求,法律人才只有接受一个相当全面的法律专业与人文素养教育,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人文素养和法律专业知识相结合。现在在法律行业中出现的种种乱象无一不是由于学习时期三观没有正常建立而产生的,只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才能引导法律专业的人才追求真善美,从而成为掌握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二、在大学法律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

人文素养教育以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性的完善与提高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法律教学中,它是法律教学到达较高层次后必须承担的使命之一。

(一)加强大学的人文素养教育理念培养

大学应该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实现对法律专业人才的全面塑造,在人文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法律相关知识与法律相关文化的统一,在传授理论的时候还要进行人格培养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增强自身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如果大学教育做不到这一点,无疑是一场失败的教育,在人文教育这方面,我国大部分大学要积极学习西方一些在这方面走的比较远的学校,从而增强自身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

(二)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增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在课程上对人文教育有所重视,大学教育不能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而应该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上向人文教育的课程有所侧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训练和个性的发展都需要人文教育的实际执行,所以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人文课程的开设需要具有时代性、交叉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在开设一些课程的时候,还要注重开设一些注重人文教育精神的讲座,这些讲座不一定具有课程的深度,但重要的是在讲座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增强学生对于人文素养提高兴趣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充分的人文精神。而且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人文教育理念的培养,法律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变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文化,法律的文化性也正是人文教育中和法律紧密结合的重要理论依据,整个法律文化是充满文化内涵和生气勃勃的,法学教育当中要以知识为主要的骨干,配合人文主义和素养丰厚的知识点教育作为血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学教育体系。

(三)建立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

法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主要是靠教师来实现的,尤其是一线教师更要提高人文素养,基于自身的学术背景将人文精神体现出来,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一些法律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还要给学生宣传一些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思想,努力传授给学生精神独立的思考方式,作为法学专业的教师,更要有人类灵魂培养的重要责任,只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维持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所以教师要在这方面积极引导,对社会文明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使学生的人生目标在教育中变得更加高尚,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良好趋势。建立教师队伍还要注重教师职业和事业互相结合的观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敬业精神,大学教师更要树立起教书育人的观念,教师要把学生当成独立思考的个体,尤其是法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培养学生的这一点,教师的独立思考和敬业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师也要不断吸取先进的人文文化成果,将法律知识和人文素养结合起来,加强教育上的创新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结语

第9篇

一、语文人格教育的含义

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所实施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的活动。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意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

要进行语文人格教育必须明确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语文人格教育目标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终极目标,一是具体目标。终极目标就是人格完善,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人格完善,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坚持终极目标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应把它置于语文教育目标体系的最高层。具体目标是结合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而设置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近期目标。语文人格教育目标永远是终极与具体的统一,永恒与流动的统一。终极目标制约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具体化,服务于终极目标,因而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关于健康人格的构成要素有诸多说法,通常人们多指真善美、知情意。笔者认为语文人格教育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自主意识4个方面。

1.认知目标。语文人格教育的认知目标从广度看,包括耳、口、目、手、体、脑。中国人学汉语与学外语不同,汉语是本民族的语言,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已经习得听与说的能力,阅读与写作应是重点,语文教学应该主要发展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从心理特性看,认知品质主要包括认知的客观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

2.情感目标。从涵盖内容看,主要包括爱真、爱国、爱人、爱美。从心理层面看,包括情感的稳定性、紧张性、丰富性。

3.意志目标。意志品质是指人表现在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中的一种坚持目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模式。从所包括的内容层面看,作为学生而言,主要包括学习、工作自我修养方面的意志。从心理层面看,意志具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进取性。

第10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 人文素质 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21-04

2010年6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高层论坛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会议探讨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同年7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并要求高校“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由此可见,未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将面临许多重大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正是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新时期的创新与探索。

一、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核

根据199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的两个方面,要实现文化素质的提高二者缺一不可。如何使两方面融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有正确的理解。

“人文”一词,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易经》中就出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为天下。”“天文”之“天”,指自然界;“天文”,主要指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人文”之“人”,指的是人世间,“人文”之“文”,指的是司马光所言“诗书礼乐之文”。由此可见,“人文”主要指有关诗、书、礼、乐在内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记忆风俗习惯等人类文明和文化。而《易经》中“天文”一词更接近现在的“科学”的含义。对“科学”与“人文”进一步解释,马克斯・韦伯在其所著《社会科学方法论》中这样解释,科学的是以自然物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实证的、实验的方法,与精密计算、精确概念以及严密的逻辑表达为研究方法。而人文的研究对象则是实在的精神现象、活动和由价值和意义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文化事件。其研究方法运用了人的抽象概括,具有独特性和个性,是人的思维活动。

“素质”一词由来已久,在古代中国,“素”和“质”是分开使用的。“素”是指白色的生绢,“质”是指质地。《逸周书・克殷》说:“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素质”就延承了“素”的含义,意为“白色的质地”。“素”一词后来引申为“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如“元素”;“质”引申为“事物的根本特点”,如“品质”。由此,“素质”一词就被理解为“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由基础”。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文化知识、文明精神的基础和特点为内容,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如文学、历史、哲学、法律、伦理、艺术等内容的学习)、环境熏陶和学生主观思维加工,以使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和修养、气质。而科学素质教育则以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为主要内容,是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人格与习惯的培养,如学生通过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等的学习,掌握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实证和实验的研究方法等。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如何做人及怎么对待人”的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是关于“人和事物是什么”的教育。

二、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完整的“人”。因此,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重要举措。

首先,促进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融合是当今时代的召唤。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19世纪以后科学迅速发展,科学成为全知全能的救世主,因此科学知识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素质教育出现偏颇,人文素质教育也一直遭到忽视。最终人们尝到了纯科学教育带来的“苦果”。原子能既可以为人类发电,又可以毁灭人类自身;医学研究可以减少人们的痛苦,但是克隆人又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二战后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开始反思,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素质教育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离开了科学素质教育这个物质基础也举步维艰。因此20世纪50年代起,欧美许多大学开始探索如何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使得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中体现出来。让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是时代的必然。

第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可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很少把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真正融合起来。辛亥革命以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文素质教育,一切教育以传统文学为重点和中心,即便是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时期,引入的也只是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教育,四书五经还是必须学习的内容。只有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才有短暂的科学和人文融合。人们在爱国热情的催使下刻苦学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那时人文教育并没有被学校抛弃,凡学理工科的学生,也要修习人文课程,因此上世纪前半期到中期,我国造就了许多大师级科技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受苏联影响,高等教育进行了院校改革,成立或合并了许多单科的理工类院校,从那时起,开始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但是与科学精神教育还是有所不同)。由于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视野狭窄,再加之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使得创新精神缺乏,这造成了我国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很难出现以往那样的大师。要想在科技和人文两方面有新的突破,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

另外,受我国中学阶段分科和高等教育的片面教育影响,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理科毕业生往往只具备科学知识的简单加工或者技术操作能力,缺乏生活审美、团队精神和基本的人文关怀,大学教育成了“制器”的场所,“育人”目标偏离;而文科生动手能力太低,逻辑思维不严谨、科学素养缺乏。这些不平衡因素都造成了我们的毕业生社会责任感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甚至失去了“做人”的基本素养,如当今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的出现。人文和科学素质相结合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而全面发展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科学素质教育通过严密的思维方法训练,有助于形成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机制;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人的创造性活动要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为前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依赖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中更深一层次的因素,是理性与情感大约平分秋色的因素”。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是实施《纲要》的必要途径。《纲要》提出,我国当前教育的战略主题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情感和责任感的人,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和人文环境的熏陶,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人学会“做人”的教育,是关于人的感情或情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当今我们大学生的责任,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能爱国,二是会创新。根据《纲要》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重要任务。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促进文理交融”。思想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是培养学生执着信念和优良品德的重要途径。促进文理交融也就需要高校通过学分制改革,大力推进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来实现;另外,《纲要》还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出要求,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社会服务是高校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的第三大职能,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沟通,建立于公众的桥梁,通过科学知识的推广、科学精神的宣传以及人文文化的熏陶,推进我国科普知识发展,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

三、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除了有现实的必然性之外,还有实施上的可能性,二者无论从最初的产生、发展还是最终目的上讲都是相通的,科学与人文发展,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本身就不应该分离。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讲,最原始的人文和科学是糅合的,没有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分别。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学科的分化和社会分工,人们对科学的需求引起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分离甚至对立,高等教育一度从通才教育转向专业训练。但是,分离带来的后果是社会价值观的偏离,甚至人性的滑坡,因此现在又需要再次融合统一。这个过程是社会需求的变化所引起。在人类教育起初,“教育是文化整合状态下的以人为主旨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一体化”。无论古希腊的思想还是我国儒道学,都是朴素的哲学教育,人文是科学的基石,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物质保障。科学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为人文素质教育服务的。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是相通,人文素质中含有科学素质内容,科学素质中含有人文的精神。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以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知识、精神为内容的教育,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的规律,这是科学素质教育中求真的体现。人文知识、人文文化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人文精神要在生活实践中体现,这符合科学探索的方法。历史告诉人们人的发展不能漠视客观物质实际,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追求和谐,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是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科学素质教育中含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把人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改变了人类的观念,提高了对自身的认识。天文学的发展,地心说的推倒,改变了人对自身自负的认识。医学的进步解释了生老病死;科学技术的进步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计算机的发明,缩小了世界的距离,扩大了人的视野;音像技术的发展,记载了人类对美的直接记忆。离开了科学素质教育,现代人类文化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科学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还包括尊重自然、尊重他物的科学精神,这也与人文素质教育中“敬天爱人”的人文文化相通。

再次,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都是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自身),另一个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这分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不同内容,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分离的,但是二者都是与人相关的教育,以人为中心。科学素质教育发展了人的知识、能力和智慧,解放了人类自身,体现了人的价值,增强了人的主体性,使人自身得到了肯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实现教育根本目的的手段;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格培养和人性完善为目标,提升了人对自身的认识,了解了人的意义和做人的价值,找到了正确的生活方式,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都是以人为中心,最终的归宿也是人的发展问题。

四、本科教育实现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的基本构想

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使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在理论上有融合的必然性,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合,还要依托载体,需要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一)重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实践的进步需要理念先行,思想先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离不开通才的人才培养理念。《纲要》强调,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任务。在我国传统的本科教育中,出现过两种极端模式的本科教育,一是忽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不注重人文素质的养成,只注重“制器”,忘记了“育人”,缺乏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是以知识传授为己任,进行分科教育,知识面狭窄,只知闭门造车,看不到现实的社会需求,更谈不上创新。显然,这两种模式都与现代大学理念格格不入。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树立通才教育理念,以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注重对理科学生的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知识的教育,对文科生加强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在融合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的基础是深入学习的保证,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更是确保“本领过硬”的前提。另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信念坚定。高尚的品德,特别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二者内在的交叉和渗透,这就依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方面,本科院校要继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通过改变原来专业设置过细而导致的学生知识面太窄的现状,淡化学科专业界限,扩大专业面。《意见》建议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育中去。这种变化对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有积极作用。除了专业的调整,高校还要设置文理渗透的专业,使文科生在科学素质方面得到提高,理科生也受到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并继续尝试以通识教育为特点的院系设置,学生在本科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综合的文理基础教育,后两年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专业。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武汉大学的珞珈学院,以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育,淡化专业,注重知识综合,使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共同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是专业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的专业调整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建设上来。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对文科学生开设理化生方面的课程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学分制和选修课制是进行文理交融的重要途径,学分制可以突破专业限制,通过让文理科学生分别修习一定数量的理工类或者人文社科类学分,最大限度地改变知识面过窄的现实;选修课则通过提供广泛的课程种类,特别是文化素质选修课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择学习课程,弥补知识不足和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近年来我国在学分制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各高校还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充实,宁缺毋滥,保证课程质量;在学生选课过程中要安排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课。

此外,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学校重要的培养资源。学生除了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提高素质以外,还广泛接触各类专题讲座、社团活动、文艺汇演等第二课堂。文艺汇演、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学校举办各种高质量的科技或人文知识讲座、报告会,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接受人文和科学熏陶,提高科学和人文素质。学校要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发挥这一隐形教育资源的作用。

(三)提高教师文化素质

教师是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理工科教师来说,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能用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吸引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授课水平,更有助于教师本身及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受市场经济冲击和长期的文理分科影响,高校教师无论是科学素养还是人文素养都亟待提高。专业知识的丰富和本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素质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丰富为依托。学校应该通过加强物质和精神的激励,调动教师主动参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热情。适当地安排教师接受跨专业跨学科的进修,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外,更有责任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审美情操、爱国情怀、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人生追求、端正的治学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四)营造学校育人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人行为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促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交融。学校的环境包括校园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等。

优美的生态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身心,唤醒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学校的建筑物是学校的标志,高雅的建筑环境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也能激起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因此学校需要重视对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和维护,发挥好这一无形教育资源的作用,校园规划既要各具特色又要统一协调。

学校的管理人员是学校重要的主体,管理人员与学生建立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的管理人员要真正意识到学生是学校的中心,学校组织是一个服务的机构,要以树立“服务理念”,而不是以管理者自居。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工作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有极大的模范作用。学校除了在招聘管理人员时要切实考察应聘者的教育热情、工作态度,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重视对管理人员管理。另外,在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时,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建立有学生参与的评价机制。同时还有配套奖罚机制,对于学生评价较低的管理者,要加强教育,不能改进者,则要严格处罚。

五、结语

促进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乃至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题,高等学校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至今,已有157所学校设立了9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工作进行。各基地院校要以基地为依托,密切组织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学生会、各院系建设好本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同时要带动周边高校共同发展,并且通过基地的桥梁,建立于其他非基地院校的联系,发挥辐射作用。只有高校牢固树立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恰当的组织机构为支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改变当前的现状,实现《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易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3).

[2] [德]马克斯・韦伯,韩水法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 胡显章,李曼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型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01).

第11篇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和教育家吴阶平院士曾说过,“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医生的医德和人格修养是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体现的是医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特点。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呈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这不仅冲击着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稳定性,而且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7万件左右,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医患双方缺乏沟通。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县一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引发广泛关注。在此次事件中,院方相关人员和患方家属沟通不够充分、院方应急处置机制不够完善是导致这次严重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此外,事后医护人员出于害怕等原因,离开手术室,留死者在手术台上的做法,缺乏对死者遗体的尊重,更加重了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一项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沟通欠佳是影响医患和谐的最主要因素。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不愿多倾听,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在与患者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沟通技巧,因而会存在医生在门诊不愿意多听病人的病史,在病房使用简单或命令式的语言等现象。然而,针对上述问题,一味责怪或埋怨医生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从深层次分析中发现,出现上述问题与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有关,因为无论本科在校教育还是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接受过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而这些知识储备又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密切相关。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这种特殊性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医学基础及临床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合理整合到医学教育体系中,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可通过“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和“职业礼仪”等课程加强对医学生医德意识的培养。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同时患者的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医务工作者要相应地增强依法行医的意识,增强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对此,高等医学院校应通过开设“法律基础”、“执业医师法”等课程,加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学校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这样医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从容应对所出现的问题。除了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外,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例如,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选用学科发展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或者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讲到神经递质这个部分时,教师可引入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迷走素”(即乙酰胆碱)的故事。通过17年的执着探索,Loewi终于在1920年首次成功地阐明了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很容易出现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种科学家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精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这种渗入到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合理规划课堂时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实验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实验课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作为多门基础医学实验课的实验对象,动物对医学发展的贡献不可忽略,因此,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善待实验动物,体现人类对生命的关心和爱惜。例如,在实验中合理限制动物的使用数量,规范手术操作步骤,优化实验流程等。这种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要从规章制度层面上逐渐渗透到医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中,使他们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树立起爱护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医学生还没有接触病人,实验动物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对象,珍爱生命,从正确使用和爱惜实验动物开始做起;严格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操作步骤,培养医学生感受医疗工作的严谨和认真;实验结束后将动物处死后再统一丢弃,更是培养医学生尊重逝者的职业道德。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课在解剖学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尸体标本是解剖学实验课的主要教具。尸体解剖可以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学习医学知识是多少逝者的奉献,尸体作为曾经活着的人,尽管生命已经结束,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部分医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尸体标本时,会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教师应该对此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解剖学的实验课中,医学生应尊重尸体标本,满怀敬仰和科学的态度,认真仔细进行组织解剖,对组织碎片要妥善处置保管,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践行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观。

(三)其他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高等医学院校还可以结合各种宣传平台,如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特色校园网等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2013年,我校护理学院的李娟同学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在李娟患病期间,学校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举办了“‘捐’‘娟’细流,你我同在”的募捐活动,为李娟同学奉献爱心。2014年2月28日,李娟因黑色素瘤不幸去世,按照她生前愿望,遗体捐赠给母校用于医学研究。李娟的大爱行为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震撼,报纸、网络和电视等多种媒体对李娟同学及其家人的大爱举动表示了敬意和感谢,对李娟同学热爱医学、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人民日报》以《生命虽逝梦想仍在延续》为题,介绍了李娟的先进事迹。学生对于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印象深刻,学校可以利用正面的舆论和榜样的力量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患者、回报社会的意识。此外,医学院校还可以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聘请医德高尚的名医或专家为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讲座;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仁心仁术”的思想品德,让“医者父母心”从口号变成医务工作者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

三、小结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教育质量

中职体育教育是中职整体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模式下中职体育教育工作将重点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而针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明显缺失的情况。从现状来看,中职体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也有待优化[1]。因此,从提高中职体育教育整体质量角度来看,本文对“如何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与探究意义重大。

1.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中职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中职学校教育体育更加健全,开展这项工作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人文素质来说,提高在多个方面,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以及团结协作等等。从现状来看,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特点:

1.1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有学者对我省多个中职学校进行了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调查,将调查的侧重点放在“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方面,分为非常重要、重视、较重视、不重视四个等级,统计结果显示,非常重视所占比例为9%、重视所占比例为12%、较重视所占比例为24%、不重视所占比例为55%[2]。这些数据表明,现状下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1.2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加强

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上都比较完善,但相对于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则偏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某中职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在体育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不足5%,人文素质教育设置课程合理性有待加强。

1.3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有待更新

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部分重视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中职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其教育方法还有待更新。一方面,教育方法单一化,延续传统理论教育或“灌输式”教育,难以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3]。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理念未及时更新,不能很好地借助多媒体资源、社会资源等展开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而使中职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优化。

2.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探究

现状下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使中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加强。具体策略如下:

2.1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要想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加强,首先便有必要提高中职学校对其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发展情况,中职学校有必要及时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并投入合理的资金,用在人文素质教育设施设备建设及教育技术引进方面。并且,中职学校领导层需要在提高自身意识的基础上,使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有效提高。此外,有必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例如:在学校内部宣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以及“加强心理素质”等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校内部师生的人文素质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风气。

2.2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为了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优化,有必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一方面,在体育教学课程大纲中适当地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增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另一方面,注重课程教学的评价,开展任务素质教育考评活动,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表现偏差的学生给予鼓励。此外,有必要注重“人文奥运”课程的实施,将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与奥运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奥运会的图像、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观看奥运视频,激发自身的学习欲。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奥运典型视频案例,教会学生一些奥运精神[4]。这样,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2.3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要想使体育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高,还有必要对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在上述已经提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此外还包括了竞赛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及体育课外实践教学法等。不妨以竞赛教学法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奋斗的人文素质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比赛活动,将班级学生分成两队,通过激烈的篮球比赛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比如公益跑步,参与公益体育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个人体质,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等,这一过程无疑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提高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进一步对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加强,进而为中职整体教育工作的优化及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庄政 单位:贵州省电子商务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春梅.叶文平.成人教育体育专业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成人教育,2012,01:107-108.

[2]李淑青.谈高等体育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2,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