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地理总结

七年级地理总结

时间:2022-07-24 22:52: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地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地理总结

第1篇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伤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06年3月,世界人口已达65亿。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都是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相反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则是人口稀疏地区。(图4.5p66)

3、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如交通阻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为了解决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人口增长的同时,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会产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等。

5、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些发达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如俄罗斯和日本,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6、世界的三个主要人种是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是白种人;亚洲和美洲黄种人较多;非洲中部、南部黑种人较多。(图4.10p71,4.11p72)

第二节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图4.13p75)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等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国家

俄语俄罗斯、中亚、欧洲东部

法语法国、非洲中部

阿拉伯语中东、非洲北部

2、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1)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

(3)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维吾尔族和回族多信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3、认识各宗教代表性的建筑。(图4.15p77)

第三节聚落

1、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不同地方乡村差异很大,各地民居与环境密不可分。(图4.18p79)

2、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第2篇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知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项目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形状

圆,自成纬线圈

半圆

长度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0°赤道最长。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与纬度

项目

纬度

经度

零度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

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

度数的划分和变化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90°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逐渐增大至180°

半球界线

0°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

20°W往东到160°E为东半球

重要的经纬线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

东、西经度划分:0°和180°

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东半球:20°W

~0°~160°E

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15°

15°

30°

30°

90°

60°

A

B

C

图一:A在B的东北方向,C在A的东南方向

A(

0°,

60°W)

B(30°S,

75°W)

C(30°S,

0°)

A

B

C

30°

60°

图二:B在C的正北方向

A(

0°,

30°W)

B(30°N,60°E)

C(30°S,60°E)

甲:

(50°N,20°E)

半球、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北温

乙:

(20°S,170°W)

半球、

西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三、地球的运动

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意义(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北逆

一天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四季的更替——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

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序号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

3月21日前后

B

春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6月22日前后

C

夏至

北回归线(23.5°N)

昼长夜短

9月23日前后

D

秋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前后

A

冬至

南回归线(23.5°S)

昼短夜长

4、昼夜长度的变化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所在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

北半球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9.23至次年春分日3.21

南半球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夏至日6.22

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12.22

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5、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6、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冬季相反;

四、地图的知识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

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a.如图幅相同,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200000 B、1:1000000 C、1:30000

3、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A

B

C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A

B

C

(2)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3)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

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只有正南正北。

b.

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只有正东正西。

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º的弧定向)

A

B

C

30°

20°

40°

例:

左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右图中甲点在乙点的

正西

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

正北

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

东南

方向。

4、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叫注记。

海平面

A

B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上图)

A是相对高度

B是海拔

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

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

(山谷)

高弯为谷,低弯为脊

(山脊)

盆地)

图中A(鞍部)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工程量小,蓄水量大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6、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

(3)C、D相对高度(即等高距)是

200米

7、读右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2)

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

因为在此修建坝址工程量最小,需水量最大。

(3)甲在丁的东北方向,丁所处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任意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

大陆

,最大的大陆是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E是

海峡

B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C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

D是

大洋

,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

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

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3页图2.7)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地中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二、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一般高于500米,边缘陡峻;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海拔小于5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三、海陆变迁

1、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德国的

魏格纳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古老底层、动物物种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边界的类型

地貌

案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嘞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

④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分布成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天气

气候

区别

1、短时间

2、多变性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性

联系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云层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天气符号(课本49页图3.5)常见的天气符号要记住。

4、风向标的读法: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向:风的来向;风力:风的强弱;

风尾,风尾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但4道风尾为7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向,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例:

(西北风六级)

(北风六级)

(东北风八级)

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②日平均气温: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55):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③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

例:A地海拔720米,气温是28.8℃,B地的海拔是1520米,问:B地的气温是24℃

4、降水的主要形式为降雨,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见P65):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或内陆降水少。

原因: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降水少,大陆东岸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

第3篇

    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市教育局的有关要求,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思路

    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

    1、探索学科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化,并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七年级、八年级地理教学与研讨工作

    继续开展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探索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3、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指导教师领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探索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4、高三复习工作的研讨

    对高三复习工作加强策略指导,为总结推广先进复习经验,提高高三复习整体质量,本学期将在固镇二中举行2011年地理学科高三复习教学研讨会。(通知另发)

四、教学进度

年  级

期末教学进度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

八年级下册

高  一

必修二

高  二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 旅游地理

世界地理复习(含地球运动、大气等自然地理基础)

注:如组织质量监测,将按照此进度进行。

五、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教研活动安排一览表

周次

日期

教研活动计划内容

参加教师

活动地点

召集人

2.21

学期教研工作

教研组长

市教科所

吴岱峰

2.28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教材分析

高二教师

市教科所

吴岱峰

3.6

2011年高考复习研讨会

高三教师

固镇二中

孟庆纪

王  玲

3.13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七年级单元备课  乡土地理教学

初中教师

蚌埠五中

沈  红

3.20

高二年级地理教学研讨课

——环境保护

高二教师

蚌埠二中

叶国萍

3.27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

1.课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观摩

2.全国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介绍

市35岁以下

青年教师

蚌埠实验

中  学

吴岱峰

匡昌林

4.3

高考专题复习教学研讨课

——气候专题

高三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三中

曹  斌

4.10

XX届省高中地理学业考试

复习研讨

高二教师

教研组长

蚌埠九中

吴岱峰

叶  峰

十一

4.24

高一年级地理教学研讨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研讨课

高一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铁中

韦  军

十二

5.8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1.八年级教学单元备课

2.学业考试复习专题

初中教师

蚌埠六中

汪翠华

十三

5.15

高考命题趋势专题研讨

(要求:以校为单位准备近年高考试题分析材料、原创试题一题)

高三教师

蚌埠一中

贺广明

六、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周四上午8:20—11:00  

要求:请各位教师准时参加。认真准备,积极研讨,共同提高。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1年2月15日

查阅更多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学地理学科教研活动计划

第4篇

一、兴趣是关键

1.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

伴随着学习环境和学习课程的巨大变化,很多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较强的好奇心.一方面体现在大部分学生刚刚拿到新课本时都会认真地翻看较长时间,有些甚至会在放学后带上一两本回家仔细预习;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学生会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积极地探索,积极地认识新朋友,积极地对校园环境进行观察等.这些都足够说明刚步入新环境的他们除了适应力很强之外,更突出的一点则是好奇心很强.

我们知道,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很大一部分原因和他狂热的好奇心有关. 好奇心作为人类的优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和探索新事物的一大动力.在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是好奇心驱使学生翻开课本,开始学习新的课程,也是好奇心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踏上新的学习历程.可以说,如果学生没有了好奇心和对事物的探索欲,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教师,都不可能帮助他成才.所以只有充分认识好奇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才可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我们通过一些七年级学生在学期伊始所表现出的特点来对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探讨.

(1)学习主动性强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进入新的环境时好奇心很强,不论是对校园环境或是新同学还是新的课程内容来说都是如此.因此在一开始,他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表现积极,作业的完成情况和纪律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但是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会露出“马脚”,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也就造成了学生认为课程枯燥学习困难局面的出现.

(2)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使他们产生了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开始怀念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七年级数学教学的关键

我们了解到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及七年级的学生在学期伊始时所具备的特点,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成为开展七年级数学教学的关键.

(1)一半一半法

七年级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一般来讲,大部分学生都会安静地听完第一堂课.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博大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而一半一半法即任课教师在七年级的第一堂课结束时,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和著名数学家相关,也可以与数学难题相关,最好是能够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

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什么贡献,歌德巴赫猜想的内容是什么等.问题给出后,任课教师可以在下堂课开始时之前花一点时间来向学生获取答案,如果有正确答案出现,则继续正常教学.如果没有正确答案,那么任课教师则继续保留答案,并在本课结束后布置另一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局限于问题本身及其答案,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些做法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国际难题”法

我们知道,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大特点就是是紧张感与新鲜感的统一.而“国际难题”法就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为任课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数学题目,刚开始可以是货真价实的难题,等到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之后则可以布置一些稍简单的题目,同时给予一定的提示.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二、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

1.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千奇百怪,包罗万象.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关键.

(1)从生活现象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

生活和数学息息相关.很多生活现象都是数学概念的基本体现.例如,在丰富图形世界一章,教师应在讲课时,将每幅插图都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从直观的图形上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几何问题,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把学生置身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去. 如就点动成线这个结论,让学生举例讨论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情境.在学生们列举了很多例子之后,教师可以给出总结性的话语,这就是很好地从生活现象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教学方法,因此也能为七年级数学的入门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为了我们今后的生活服务.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不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误认为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减里,有一道习题:比3小-3的数是多少.很多同学给出的是错误答案0.这时,我们可以找一个学生上台演示,让学生在一个位置向左移动3m,然后再让他向右移动-3m,而根据所学知识,向右移动-3m则是向左移动3m,因此他总共向左移动了6m.这样就形象地演示了比3小-3的数应是6而不是0.

2.注重细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任何细小的失误都会导致结果差之千里,在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之后,我们则应该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对七年级数学教学来说,我们除了在运算和推理过程中要保持严密之外,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更应如此.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概念,学生会说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而教师则可以画出三条独立的线段来表示无法画出.此时学生马上回答:有交点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教师则可以继续画出有交点的三条线段,但依旧不能组成三角形.此时学生又说不对,应该是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才能组成三角形,教师则依旧画图,依旧无法组成三角形.此时学生则会认真思考一番,然后得出结论.必须再加一个条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这时教师则可以找一个学生来总结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

三、注重实战,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总结能力

1.实战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永恒法宝

数学属于理性科学,和语文不同,它不需要太多感性的东西,需要的是大量的理性思维和解题经验.只有帮助学生在了解基本概念之后通过一定量的实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1)课后习题是基本

很多学生认为课后习题过于简单,根本没有解答的必要,然而课后习题真的像我们想的那样不堪一击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专门让数学成绩较差的同学用一段时间解答完课本上所有的课后习题,之后发现这位同学的数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并在期末考试时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这也足够说明七年级的数学试题大部分还是以课本为主,只有把主要的、基本的抓住,那么数学想学得不好都困难了.

(2)加强创新思维类题型的锻炼

在抓住课本这一基础之后,要想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较高的提升,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一些资料上的习题和历年的经典考试题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打破思维限制,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七年级数学的各个方面.

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与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总结这些错误,并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进步.纠错本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把每一次考试所出现的错误记在这个本子上,并由自己先进行独立地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错误,是由于概念模糊还是逻辑错误,或者是运算不细心等.学生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则可以为其讲明,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更多地是引导而不是直接教授.

第5篇

(深圳市龙华中学,广东深圳518109)

影响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比如:①学生方面,包括学生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技能、地理学习的兴趣等;②教师方面,包括教师的地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对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等。因此,本文以七年级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为例,通过七年级地理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分析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划分,七年级地理知识主要分为两部分,“地球与地图”和“世界地理”。其中,七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内容可以细分为6个部分,有“地球与地球仪”“地图”“海洋与陆地”“气候”“居民”和“地域发展差异”。可以看出,这6个部分属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更偏重于自然地理知识,但由于初中阶段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所以相对于高中阶段的难度有所降低。七年级下册的地理知识内容是“认识区域”,分为“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3个部分。可知,这3个部分属于世界地理知识,认识的范围由大到小,旨在让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探究和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以下就七年级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通过教学片断的举例来进行分析。

一、利用生活化的地理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而地理知识也源于生活。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经历,使地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融合为一体。因此,教学时创设的生活情境应是真实的、科学的,能正确反映出实际地理问题并带给学生共鸣的,教师不应想当然的将成人生活经验放到课堂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

案例1: “陆地地形的类型”的教学片断

讲世界五大地形时,按照学生最容易混淆的“高原和平原”与“山地和丘陵”进行对比学习,先说共同点,再分析不同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结果,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最后再单独地讲“盆地”的地形特点,这样就完整地说明五大地形的内在区别。在了解了五大地形的概念以后,教师出示深圳的自然景观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例子出发来分析它们属于什么地形。

教师:深圳的“梧桐山”“羊台山”和“莲花山”分别属于什么地形?

学生: “梧桐山”“羊台山”和“莲花山”都是属于山地。

教师:深圳的“梧桐山”和“羊台山”属于山地,而“莲花山”则属于丘陵。学生学会判断地形的关键,并不是名称有“山”的都叫山地,而是要从地形的根本属性入手。由于“梧桐山”和“羊台山”的海拔均在500米以上,且坡度较陡,属于山地;而“莲花山”的海拔在500米以下,坡度较为和缓,因此属于丘陵的类型。

教师通过挖掘学生熟悉的、贴近其生活体验的地理事象,让学生亲切地体会到“地理源自生活,地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认知年龄和原有学科基础,精选适合学生的生活化地理素材。比如,案例2讲述降水形成的条件,涉及到物理学科知识,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适当地弱化物理专业性知识的解释。

案例2: “分析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的教学片断

对于“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的教学内容,湘教版地理教材是在正文中直接以概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方式呈现的结果会比较生涩。由于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涉及到物理方面的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学科是在八年级开设的,所以这部分知识储备还不足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来讲解这部分内容。

教师:学生在夏天喜欢去买冰冻的饮料喝,当饮料从冰柜里拿出来,过了一会,饮料瓶身就会有一层“水雾”,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空气中的水汽遇到冰冻的饮料瓶会变成小水滴、外面的空气比较热等等……(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基本能说出气温降低、水汽的条件,但是凝结核,由于学生没学过,教师可在后面适当解释)

教师: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有: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二、设计地理小实验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实践性是指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仍过于强调知识性的学习,缺少实践性的地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表现出动手操作能力低、不擅长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弱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改善实践性地理学习活动缺失的问题,从而真正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育的性质,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案例3: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中的直射与斜射实验

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导致地球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高度角越大的地方,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光热越多。在讲述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之前,要先和学生说明直射和斜射的差异,这里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上课的前一晚做一个家庭小实验,在没有开灯的房间里,用两个相同大小的手电筒,分别垂直和倾斜照射到地板上,观察哪一个光束更亮,试着分析观察到的结果,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把观察结果和原因告诉大家。

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能类比地理解,相同的一束太阳光线在直射的情况下,比斜射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更多。

通过以上简单、安全且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家庭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的“生活性”,能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三、以地理学整体论思想构建地理知识思维网

地理学整体论思想的本源是整体性和关联性,其地理性体现在置于“空间一地域”“地理事象的整体关联”“人地交互作用”中研究地理。教师可运用地理学整体论思想,指导学生学习地理时从联系的角度去认识地理要素和地理事象,将地理要素的学习置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关联性、要素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关联使地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运用地理学整体论思想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可将过去零散的地理知识,整合成以地理要素相互关联为特征的综合地理知识思维网。

案例4: “区域地理”的分析与综合

七下的地理知识主要是从世界地理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宏观上学会和掌握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湘教版地理教材以“亚洲及欧洲”作为开篇,详细地阐述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在分析亚洲地理特征的过程中,通过亚洲和欧洲的对比学习,让学生把刚学到的分析亚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方法运用到对“欧洲”的学习上,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由于“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地理的开篇内容,教师在讲完这节课的全部内容后,要注意归纳和总结区域地理的方法,可以通过板书或者表格的形式向学生完整地展示分析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表1所示)掌握分析区域地理的各个要素以后,让学生学会综合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让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的水系结构呈辐射状的特点。教师可向学生呈现地形和河流的叠加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从而分析出由于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导致河流从高处往低处流,因此水系结构呈辐射状的特点。

四、创设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地理信息的加工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能力之一。现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不仅可以通过教师、课堂和教材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课外书籍和网络获得。在七下学生学习世界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小组展示课”的方式,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让每个小组组员收集不同国家的相关资料,进行信息的加工和整合,然后向全班介绍不同国家(详见案例5)。

案例5: “学生小组展示课”的教学活动

七下第八章“走进国家”总共介绍了七个国家,教师把全班分为七个小组,每个小组有6—8个组员。在第八章开课前,教师组织七个小组的组长抽签决定每个小组负责介绍的国家。教师向小组长说明要求、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小组介绍一个国家有特色的一个方面内容,每个组员必须参与,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时间在5~8分钟。比如:第一节“日本”可介绍它著名的火山,并且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在每次开新课前一个星期.让学生把制作好的课件或者其它形式的成果先给教师“试讲”。根据学生试讲的内容,教师提出改善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每个小组毕竟初次以“小老师”的角色向全班展示成果,学生准备要展示的内容难免偏多偏杂,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次课前的改善和预热,让组员知道如何介绍一个国家的内容,如何说明和解释清楚一个地理问题。

地理课堂教学涉及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并没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或模式。教无定法,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追求的核心目标。因此,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真正地落实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从地理课堂教学来看,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地理图像判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地理技能与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佳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地理教学生活化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J].地理教学,2013,(13):9-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七年级;新生;初中生活;适应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89

中学时代是人生最为宝贵的黄金成长期,站在新的高度,看风景的心情有兴奋,还有不安。有很多孩子,面对中学陌生的环境,增加的学习内容和难度,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这就像学习弹钢琴,初学者用单手能流畅弹奏,等换作双手时,也会有一段时间感觉很不协调。

中学和小学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可以总结为“五多”“三少”和“两改变”。

学习科目增多,反映知识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内容增多,作业(包括非书面作业)增多,教师人数增多,自主学习时间增多。教师像走马灯式的一个换一个,学生在不同学科间转换,很多孩子一开始会觉得忙乱。

与小学相比,中学教师讲得少,同样的内容重复得少,每科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得少,这也会让一些孩子感到困惑。

一个改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改变,由“直观形象”“重复练习”为主的教法,向“点拨启发”“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这就是说学生上课只乖乖“听”是不够的,而是要动脑、动手、动口去参与。

那么,七年级新生怎样才能少走弯路,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呢?做好“过渡”是关键。

一、心理适应的过渡

从如下的几个方面给孩子指导,让孩子在心理上快速融入中学生活。

1. 中学生活从现在开始

从现在开始有意调整作息时间,与开学后一致;开始每天自学课本知识,进行广泛阅读,引导自己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境。推荐英语方面阅读《书虫》系列之《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Goodbye Mr.Hollywood》(《别了,好莱坞先生》)等书,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三国演义》《格列佛游记》等,迎接新生活从阅读开始吧!

2. 找准定位重新出发

有些孩子小学成绩不错,进入中学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孩子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或是因为某次测验成绩糟糕就一蹶不振;还有些孩子小学时成绩一般,升入初中家长就期望孩子脱胎换骨,给孩子一个不切实际的期望值,结果是让孩子倍感压力,自信心受到打击。家长要帮助孩子重新审视自己优点和不足,弄清楚在新环境中的起点和目标是什么,制定符合实际的预期目标。合理定位对孩子的心理调适至关重要。

3.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年的小学生活使学生对小学的环境、教师和同学都很熟悉,初进中学会让他们感到陌生和失落,能够尽快建立起良好的新人际关系,一定会让他们很安心、很愉快地投入新的生活。

4. 树立正确学习态度

首先,学习的主动性很重要,是要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其次,要认识到,在校学习不只是课本知识,要明确学习的广泛性,全面发展自身素质,从一生发展需要的角度,高站位长远考虑;最后,在初中阶段还要注重孩子学习意志品质的养成。

二、学习方法的过渡

刚上初中的学生总是感觉初中作业多,这是七年级新生要过的一“关”,有的孩子两个月后就适应,有的一学期甚至三年都不能适应,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以下这些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顺利度过三年初中生活。

1. 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

刚上中学的孩子常有两个误区:一个是根本不做笔记,另一个是什么都记,一节课忙于笔记,没有思考,听课效率很低。笔记既要记好黑板上教师列出的知识框架、重难点,还要随时记录教师口头强调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等,记笔记的速度和简记、记录关键词等方法是需要训练的。

2. 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

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入学时成绩并不好,但进步很快,中考成绩优秀。他的父母每天都要问他:今天问问题了吗?教育他每天必须找出问题向教师、同学请教,晚上回家再讲给家长听。他成功的秘诀就是勤思善问。

3. 养成高效作业的习惯

倡导高效作业,不能依靠延长学习时间、牺牲休息时间来拼成绩。笔者针对七年级新生发起过“930计划”,就是倡议每晚作业前制定计划,作业期间杜绝吃零食、水果、摆弄玩具等影响效率的事情,甚至减少去厕所的次数,培养做作业的专注力,在晚上9∶30前完成作业。教师每天统计、表扬,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成为“930”的受益者。

4. 养成复结的习惯

在小学,一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反复强调,而初中课上没有时间多次重复,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多自主复习。首先当天所学知识及时巩固,重视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归纳。周末把一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全面复习;其次,学会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架构,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汇总整个单元的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理解知识点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复习。

5. 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

不少家长有这样的疑问:期中、期末考试,甚至中考题都是平时练过的,为什么我的孩子还不会呢?其实是因为很多学生缺乏认真纠错、分析错因所致,没有对待错误认真改正的态度,错误就永远也纠正不过来。

有错必改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后的错题,每次考后要养成把出错的题摘录在错题本上,还要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这样做便于找出学习中的(上接第89页)薄弱环节,使得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更加有针对性,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错题本”使用过程中,有的学生不仅仅整理自己做错习题,同时还把“难点题”“典型题”等,一并整理出来,错题本有具有“好题本”的功能。

6. 养成均衡发展的习惯

对于历史、地理、生物、思品,这些学生认为的“副科”,由于最初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架构,导致后续学起来很费劲儿,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影响很大。笔者建议,学习这些科目从培养兴趣入手,推荐《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国家地理》《昆虫记》《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等书籍,一定会让孩子对这些学科产生兴趣的!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课前预习、专注听讲、阅读积累等习惯,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第7篇

关键词: Go for it;教材重组;原则;方法

Go for it!(《新目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编写的。它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合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教师若能灵活运用这套教材,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教教材,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好生吃不饱,基础薄弱学生只是蜻蜓点水,重点没掌握。这呼唤当今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材观,改变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处方”,迷信教材,按部就班,不敢跃雷池半步。什么是教材观?教材观即人们对教材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对待教材的态度与方式,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人作为一线教师认为Go for it!教材表面上,内容较少,部分内容跳跃较大,前后联系不紧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正确的教材观对Go for it!教材进行重组,树立课程意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一、 重组原则:根据本校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重组教材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提倡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案例:Singapore、Australia、The United States、Canada、France、The United Kingdom、China、Japan、

教材来源:Go for it!(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1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Section A

教材处理思考:国名不仅是重点单词,也是学生认为较头痛,难掌握的,较枯燥的单词。词汇教学不仅是带读,拼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由意义到文化,由文化到思维,使学生对词汇学习产生兴趣。这样,不仅锻炼了思考能力,而且训练了用英语思考的能力。所以让学生在初一下学期仍然对英语报有极大兴趣,成为我教学设计的“隐性”目标。本人执教基础较好,以“静”为主的A班与英语基础偏弱,以“闹”为主的B班,学生活泼开朗,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材处理方式:根据两班的实情,删去了有实无意义的活动Section A 1b(直接在图上对八个国名画圈及1b的内容),采用两种不同方式对教材进行重组。

为激发A班学生的兴趣,改用幸运52”形式,增加用英语抢答世界地理常识,如“哪个国家叫做狮城”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拓展学生的人文地理常识,符合A班的静中取闹。而在B班,则采取形象直观的卡片,我将八个国家五颜六色的国旗图案分别画在卡片上,反面写上英语单词。采取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课后检测两班学习效果,比重组教材前测试成绩提高于20%。

二、重组方法

1.增加

案 例: 学习西方文明礼仪。

教材来源:Go for it!(新目标)九年级Unit 12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教材处理思考:当今许多中学生对我国礼仪文化知识缺乏。假设教师为了教教材而教,一上课直接导入西方礼仪,不会给学生大脑带来冲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教材处理方式:(1)上课前增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介绍,激发学生好奇心,为下一步对比学习西方见面礼及餐桌礼仪做铺垫。(2)拓展到别人家中做客礼仪及邀请礼仪,西方送礼礼仪;学生会自主发现中西方礼仪不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中西文化差异的探讨,兴趣更浓了。(3)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课后补充拓展了在学校中学生应做到哪些礼仪,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尊师重教”的思想。达到德育目的。

2.删减

案 例:学习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及宾语从句。

教材来源:Go for it!(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教材处理思考: Section A 部分利用电视剧中三个人物Marcia、Lana、Ben、之间相互转述第三者的话来学习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即宾语从句。我在A班上完课,许多学生普遍反映:三个人物名字太绕口,三人转述的句子过于枯燥,不知所云,提不起学生想转述的念头,只是机械重复连自己都不感兴趣的句子,学习效果怎能好呢?学生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师,怎能固守“死”教材呢?《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面向全体教师,注重素质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处理方式:在另一班教学时,删除了SectionA全部内容,并改用了模拟家长会,家长会后,用间接引语,转述语、数、外等老师对某位学生的话,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轻轻松松地掌握了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学会如何转述第三者的话了。

3.调近类似话题

建议一:教材来源Go for it!七年级(下)

调近方式:把unit 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单元调整在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后上。

调近原因:两单元共同为表示喜好(Preferences or likes or dislikes),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学喜欢动物的原因,再学喜欢电视节目的原因,对事物进行评价,逐步递近,加强学生印象。

建议二:教材来源:Go for it!七年级(下)

调近方式:把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调整到Unit 1 Where’s you pen pal from?之后上。

调近原因:先学会Unit 1如何交笔友,询问笔友的国籍,再来学Unit 7的如何询问笔友的外貌,前后联系紧密,方便学生学以致用。

建议三:教材来源:Go for it! 八年级(下)与七年级(下)

调近方式:把八年级(下)最后单元Unit 10 It’s a nice day,isn’t it?学习反意疑问句及日常交际用语―如何与人寒暄,提前到七年级(下)Unit 6 It’s rainning 之后。

调近原因:让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很实用的一种谈话方式,如何与人寒暄;在学完询问天气情况之后,立刻学习有关谈论天气的句子。让学生加深对其理解。

建议四:教材来源: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I want to be an actor.

调整方式:不按照Section A到Section B从前到后的顺序上。直接把Section B 1a 提前与Section A 1a 放在一起教,即一起学习八种职业与学习八个描绘职业的形容词。

调整原因:突出重点,节省了课时,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结束语

Go for it!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表面上看,Go for it!教材内容比较少,比较零碎,但如果教师在把握所教学生特点及Go for it!教材特色,主动积极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努力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第8篇

目前,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在全国的开展已由点扩散到面,在这样的教学热潮下,笔者顺应潮流在初中开展了两年的双语教学工作,实施了相关的跟踪课题研究。实践表明,如果把握适度、策略得当,实施双语教学非但不会冲击学科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效率,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及地理的积极性。下面笔者以七年级地理双语教学为例,对如何实现地理与英语的科学整合谈一些看法。

一、把握英语渗透的“度”,实现科学整合

在地理双语教学中把握好英语渗透的“度”非常关键,过难或过易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退。在地理学科中渗透英语的原则是所渗透的英语难度略高于学生的平均水平,这样既能保证他们看懂、听懂大部分知识,又能使他们有提升的空间。在进行英语渗透时应以现有教材为基础,通过各种途径,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双语教学;应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及反馈,以利于师生双语互动的良性开展。在教学中,笔者提问时会考虑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在要求学生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差异时,我提问: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weather’and‘climate’.学生在回答时可能会用到以下句型:It changes a lot.It seldom changes.It usually covers a small area.It usually covers a large area.他们只要了解气候和天气之间的显著差异,这些句子的运用都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又如在观察卫星云图(satellite cloudimage)时,我提问:How many colors can you see?What are they?What do they mean?这些句子很容易听懂,学生会在复习英语的同时,通过积极思考,解决地理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运用英语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地理与英语的科学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理课堂上渗透英语,英语所占比例过大或过小都会削弱甚至妨碍学科教学,前一种情况会导致难以完成学科目标,后一种情况会使双语教学形同走过场。因此不能把地理课上成一堂英语课。如果双语教学过程中老师把英语知识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很好掌握地理专业知识,那么这样的双语教学课是失败的。另外,地理双语课也绝非常规地理课上引入寥寥几个英语单词。如果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仅注重双语教学形式,不考虑学科的系统性、知识的延续性,地理双语课就很难实现提高能力、整合学科知识的目标。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双语教学,科学控制英语渗透量、教学难度和深度,适当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在不弱化地理专业教学、让学生掌握地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适时调整教学模式,保证地理双语课堂的实效性

在日常课堂中笔者通常采用“滴注式”(Drop soakage)、“半浸式”(Semi-im-mersion)和“沉浸式”(Immersion)三种双语教学模式,以保证地理双语课堂的实效性。“滴注式”双语教学模式即课堂组织用英语,知识讲解用汉语。“半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即课堂中专业词汇的解释用中英文标注,学科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交替讲解,师生尽可能使用英语进行互动交流。“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将整个教学过程完全置于英语环境中,只有个别专业词汇用汉语解释。

在刚开始进行双语教学时,笔者主要采用“滴注式”双语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日常用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上课(Class begins)、准备好了吗(Are you ready)、打开课本到第八页(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8)、一起大声朗读(Read loudly together)等。笔者要求学生简单了解英语专有名词,每课时生词量控制在十个以内。

随着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逐渐提高,笔者在课堂上的英语使用量越来越大。在七年级下学期我逐渐过渡为“半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加大英语的渗透力度,除教学重难点知识仍用中文点拨强调外,其余部分尽量用英语,鼓励学生用英语质疑、讨论、分析、总结等,在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另外,我在复习及考核时还会设计几道双语题目。

教学实践证明,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模式的运用并不是绝对彼此割裂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反馈情况和不同的接受水平,灵活调整双语比例。

笔者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系统性强的双语教学资料。在地理双语教学中,我没有权威的指导性理论和评价体系,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又缺乏双语练习资料,作为一线双语教师,我不畏困难,以课题开发为先导,以双语教改为切入点,摸索出一些地理双语教学的经验,以期实现地理教学的新突破,真正达到“赢得春雨润田禾”的教学效果。

第9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度过了初中生活的一半,来到了八年级的下学期。

初中生活就像一本书,这本书丰富多彩,由三章构成,分别是七、八、九年级。我们每一天都在为这本书写下文章,相信它将会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读八年级,我多了一份责任。

八年级的学习生活要比七年级紧张得多,每天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就连到餐厅、到宿舍的路上也都每人拿一本书,都在学习,大部分拿的是地理和生物,毕竟六月份就要进行会考了,这是考高中的第一战,一定要打响。

期中考试刚刚进行完,我的成绩还是不理想,这让我很恐惧,怎么办?还有不到两个月就要会考了,万一考不好,那……

每一次考试都会带给我们经验和教训,我们只有不断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这样才会取得进步,取得好成绩啊!知识是靠我们不断积累、不断巩固,才能不断提高。

从今以后面,对繁重的学习生活,我们一定要变得坚强,加倍努力,成功一定会属于我们。

读八年级,我多了一份责任……

初二:骄阳似火

第10篇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者们研究、探讨和实践的课题。从现代的教育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因为时代变了,“老师”虽然在工作本质上还是“传业、授道、解惑”,但是当今社会对老师的期望是远高于此的,教师的职业被神圣化,每名教师头上都被人们套上了光圈,成为天使。但教师也是人,也需要各种平常人都需要的经济物质基础和精神上的愉悦,当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步入校门的时候,哪怕是休息时间外出逛街都会被人们所瞩目。正所谓“行为师表”,老师被这个职业枷锁锁死,社会、工作、生活、家庭上所给予的压力层出不穷,在光荣与神圣的背后,往往都是一幅沧桑、疲惫的身影。

我们再将视野转向当今的学生,随着计划生育的推广和落实,家家一个孩子已经成为了社会现状,家中唯一的那个孩子便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这个家庭的明星,从小到大很少与兄弟姐妹的接触,孩子不懂得分享、体谅和换位思考,在家里唯我独尊的“小皇帝”比比皆是,哪怕是到了学校成为学生,也会将这种习惯带到课堂。所以,虽然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样具有独立思想、叛逆性格的孩子正是我们一直所希望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质疑的探索精神、思维的独立自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是:孩子调皮捣蛋、生活自理能力差、自私自利、矛盾重重的事实。

此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电脑、网络的普及也让很多学生从小就接触互联网络,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使学生所认识、接触的信息量增大,并且可以观察到很多从主流媒体观察不到的很多细节:包括社会问题、科学信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等等。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逐渐普及,对于更多新鲜事物的认识和传统事物的质疑,也使教师的形象从学生心目中的神坛上拉了下来。

那么,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期望,教师如何合理地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则变得非常关键。现在的学生都有不同的鲜明性格,在班级教学中和日常的接触中都可以感受到每个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在我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尝试着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学生,虽然也严厉要求过,想拉开师与生之间的距离,保持教师的权威与不可撼动的地位,但事实上对于初中生来说,七、八年级对这种师生关系的反映是截然相反的:七年级的学生因为刚转换到一个陌生的场景,在面对一位严肃教师的时候,还会表现出老实、胆小的性格,偶尔会有几个敢于表现自己“特性”的学生,但简单的进行批评和管教就会有很好的效果。然而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情况就有很大的反差,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初中生活,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教师再对八年级学生施以重压,很快就会得到学生逆反的情绪。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那么也会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很讨厌”、“很能装”。那么,你越强调自己地位的特殊性,你也就越容易遭到学生的反感,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恶化,甚至是决裂。

同时,我也在实验另外一种师生关系,我尝试着将教师的地位放低,放到几乎和学生地位平行的位置,不再用“不可撼动”、“权威”的态度去与学生交流、互动,在课堂上让学生全面发挥自己的特性,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对此,七、八年级学生的反映依然有所不同: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位“和蔼的”教师还是很欢迎的,课堂教学气氛非常好,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回答问题,但不足就是这样的“散养式”教学方式不容易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程度不够,基础知识落实不扎实,导致学生考试的成绩不是很理想。然而,对于八年级来说,则是有较好表现的,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从教师的态度可以感受到教师没有“架子”,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同时独立性格明显的八年级学生也会在日常的接触中将老师作为朋友,加深师生情感,并且可以将这种对教师的私人感情转化为课堂上对教师的支持,尤其是那些特别有个性的学生,会因为这样的一层特殊关系,会向其他学生发起号召,并尤为突出地支持教师的工作。

对以上工作中所总结出来的实例,可以大体上将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分为两个种方式:

七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在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培养出来,确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关系,并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单一接触,树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情感地位。尤其是对于“问题学生”的关怀要更加投入、更加细致。这样在七年级整年的教学中,使老师逐渐认识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使学生能够磨合教师的工作手法和课堂教学。

八年级,则逐渐从教师身份变为“朋友”的身份,完全将心态放低,多与学生交流互动,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行为方式去感染学生,值得一提的就是尤其是对那些“问题”学生,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个性是非常强烈的,与他们建立牢固的师生关系则会让你感觉事半功倍,因为他们身上的个性往往是具有号召力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觉得这个老师是非常值得交流、沟通的。所以,降低身份和态度,对于八年级来说是更为适用和可行的办法。

第11篇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巧引歌曲。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又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侯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利用好课本中的图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1.学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2.学会填图。填图目的是复习巩固。在讲授新知识结束时,出示相对应的空格示意图,让学生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图例)写(或画)在小纸板上,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讲到铁、煤、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时,让学生把相对应的符号的纸板贴到相应的位置上,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利用好《填充图册》,学生填完后,老师要进行评改、指导,来加深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记忆。

3.学会画图。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圈,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再让学生离开课本,自己画,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4.学会用图。在讲完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在讲完“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学生能接触到的问题:假如你要到北京去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要通过哪些铁路线?经过哪些城市?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目的,又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2篇

人们习惯将地理学科简单地归为文科,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即可,且中考时地理仅30分,学生一直把地理当作“副课”而不重视。所以,长期以来地理课既难教,学生成绩又难以提高。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大多是“半途出家”,对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不够,课堂上满堂灌,课堂下让学生死背。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既想学、又爱学,既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又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是每个地理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人教版地理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在探究中领悟”为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编人教版地理教材以学生发展为主,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与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并且注重趣味性原则。每章节插入了大量的彩色图片,这些图片精美、说明性强,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认知特点。从教材的编写原则上看,教材十分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使“领悟”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领悟新知识,能够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培养动手能力,降低学习难度

初中地理作为小科,在中考中分值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不够重视的实际情况。而地理学科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很多,虽然难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掌握,遗忘率也非常高。如七年级上册地球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上两点的相对位置、二分二至图、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等,不仅内容多,而且对于七年级学生难度也较大。如果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不仅难于理解、记忆,还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动手中“领悟”出其规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知识记忆固然重要,更主要的是理解,要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发现规律,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间接降低学习难度。

半球的划分和经纬度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难点。笔者在讲解南北半球的划分、半球的自转方向时,让学生将一个乒乓球沿接口剖开,上下相合当成地球仪,在接口处标上地球的自转方向后,再分开成南北半球扣在课桌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剖开处是地球的赤道,纬度为0°,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论。在讲解东西半球的划分时,同样用剖开的乒乓球左右相合,先让学生在乒乓球接口上下相对处标出南北极点,再在正对自己的接口处,标上经度20°W、背对自己的接口处标上经度160°E,然后分开成东西半球扣在课桌上,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东西半球的经度。这些教具便宜、简单,即使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提前准备,也可以用两个大小一致的矿泉水瓶盖代替,这样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动手、动脑理解学习内容,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学生主动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步推广。地理教材中设计了大量探究性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内容,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兴趣。

1.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进行探究活动时,采用荆州市东方红中学分组探究的课堂模式,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如在探究实验中要有专门的观察员、记录员、发言人等。每隔一段时间,每个成员的角色互换,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探究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验。

2.精心设计探究性课题。选题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新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探究性课题,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课题进行探究。如笔者选择在“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能否将人口均匀地向西部迁移”这一问题的分组探究中,通过提供一些资料,让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两组之间激烈辩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3.注重将直观、具体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的认识。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相比其他学科更实用。例如,讲述比例尺时,笔者将同样图幅的两幅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悟出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范围的大小的关系,其效果比老师讲、学生背有用得多。又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比较复杂,而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曲曲折折,比较难找,学生阅读起来比较费劲,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然后通过鼠标点击出现各条等降水量线,每出现一条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各地区降水情况,总结出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即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直观的图像,掌握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突破了本节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