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16:10: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撕纸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材分析
本课折纸动物是一节集折、剪、撕、贴、画为一体的综合制作课。折纸动物用两条纸条分别折压后粘拼出动物的形态,并通过剪、贴和添画进一步突出动物的形象特点。 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13课 折纸动物
学生曾经学习过折纸,认识基本的折纸图示,折纸动物所以一般都能通过自己识图来制作。学生通过对一些动物身体比例的了解、把握,折出不同的动物形象,教材上的范图也能给学生一定的启示。折纸动物如将马儿的脖子加长,身子缩短就变成长颈鹿的基形等等。所以启发帮助学生抓住动物形体比例的特点折出动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折叠粘拼出动物的大形后,动物的嘴、耳可用剪的方法,动物身上的花纹、皮毛既可画又可以撕贴,可以不受动物本身的花纹、色彩的束缚,自由地选择色彩、添画花纹。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挂历纸、包装纸上的色彩和花纹来完成作业。
本课制作方法简单,难度不大,但留给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却很大。
二、教学目标
掌握折纸动物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方法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
学会把握动物的比例及外形特点。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和热情。
三、教学设计
本课折纸动物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从学生自己识图制作,到发现探究问题的讨论,再到寻求解决的方法,创造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不断地交流、寻找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为了便于学生讨论和活动的开展,可将课桌摆成四个圆圈,学生分四组围坐在周围。课前应制作CAI课件,它既能将各种动物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又能直观地分析动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学生创作成功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激趣导入——自学方法——观察分析——指导实践——创新探索——交流评论——游戏活动
激趣导入这一过程中,教师快速折出不同的动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看书上的折叠示范图,自学折叠方法,试折出马儿。接着再寻找规律:折动物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头、脖子、身子、四足的长度、宽度的大致比例关系。
在观察分析这_阶段,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动物形象,师生共同分析它们身体的比例特征。随着学生的总结,课件将动物图片用阴影的形式把各部分大的形体比例概括出来。接着欣赏教材中通过剪、撕、贴、画几种方法装饰出来的动物,了解多种装饰方法,来指导学生实践。
接着学生巧妙地利用各种纸张的花纹、色彩,将喜欢的动物折出来,并把问题提出来,小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评价环节中各组学生把做好的动物摆在桌上,大家自由地走动交流、评价。
游戏活动时,每组把前一节课做的小树摆出来,还可以做些小草、石头等,再把动物放进去,玩一玩“森林王国”的游戏。教学中还应注意渗透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
作业要求:
每位学生先折出一匹马,再运用这种折叠方法自己折出一个动物形象,并且完成其中一个的添画装饰。
四、教学建议
一、选择游戏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众所周知, 不管是什么领域的活动,要使幼儿产生兴趣,选材至关重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符合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是成功教学的首要条件。小班的美术活动更是如此。
(一)贴近生活、熟悉的题材
由于小班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有限,生活经验较少,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有绘画创作的兴趣。因此, 我们坚持从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入手,选择美术活动内容。如根据幼儿喜欢小动物的特点,选择了《胖胖猪》《小鱼吹泡泡》《母鸡下蛋》等绘画内容。玩具也是孩子们喜欢的,在主题《玩具总动员》中,我们设计了《开火车》《滑滑梯》等教案,还从他们熟悉的人、物或食物入手,如《帮妈妈绕毛线》《大气球、小气球》《好吃的饼干》等等。这些幼儿熟悉的内容题材生动有趣,富有游戏性。因为我们懂得单调的涂色练习和艰涩的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进行学习。
(二)日常游戏中挖掘题材
游戏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每天我们都会组织幼儿玩一些游戏, 如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等。我们发现在这些游戏活动中有着丰富有趣的美术教学题材可以挖掘。如,在玩过音乐游戏网鱼后,可以让幼儿学画交叉的斜线渔网 在体育游戏摘果子后,引导幼儿画圆形的果子及涂色;结合语言游戏狐狸和小鸡,画横线、竖线,变成栅栏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一日活动的游戏中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教学内容。
二、采用游戏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其绘画能力的发展处于象征期,这是一个从涂鸦到概念画的过渡时期。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在造型上,类似的线条、图形代表着极不相同的事物;对色彩的选择具有很大的情绪性,画面色彩单一,涂色无序、不均匀;在构图上,不注意物体间的大小关系,控制不住所画物体的范围;在构思上往往是先动笔,后构思,没有目的。画着画着,发现自己画的形象与某物相似,就说自己画的是什么。这一时期,幼儿的绘画能力较涂鸦期已有了明显的进步, 他们正处于尝试探索的阶段,开始运用自己掌握的图形大胆地表现事物,并努力用语言去补充自己的表达, 思路比较灵活,可变性很强。如在成人看来极其简单的线条、图形,幼儿可以说出让你惊讶的内容。针对小班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涂鸦游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把打开艺术殿堂大门的钥匙。小班初期,幼儿喜欢随意涂鸦,他们往往没有目的的乱涂、乱画杂乱的线条、大块的色团、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轮廓,画着画着,发现自己画的形象与某物相似,就说自己画的是什么,这就是幼儿的涂鸦画。这个时期的幼儿有初步的视觉形象的感受力,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象征物体的外部轮廓,但不注意形体的完整,侧重意趣的表现,往往按照自己的愿望,任意夸大所画对象的形象。可是这样的画对幼儿来讲已经有了很重要的意义,应保护幼儿的这种涂鸦欲望。
了解了这个时期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我们开展了涂鸦游戏。涂鸦的目的并不在于幼儿要画出什么形象, 而是为了满足幼儿随意作画、自由表现的需要。如在户外活动时,幼儿偶然抬头看见天上飘着一朵朵的白云,发现白云有的像蘑菇, 有的像狮子幼儿兴高采烈地想象着白云的形状。看到幼儿如此的兴致, 我说:我们把白云搬到地上来吧!随即,拿来了粉笔,让他们自由地在地上涂画着白云。
(二)情境训练
在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同时, 也要对幼儿进行技能的训练。但纯技能的练习显得枯燥、乏味,幼儿不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接受技能的训练,又增强了对绘画的兴趣呢? 我的策略是:情境化教学。如:将小油画棒作扫帚,纸作房间来进行大扫除,以练习画直线;以给长颈鹿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为由,来学习方形的画法;小鱼会唱泡泡歌,让幼儿练习圆形的画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性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更加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
(三)表现形式多样化
活动中,使用简单的绘画材料, 如油画棒、记号笔, 表现形式单一, 时间长了幼儿就会失去兴趣。而多种绘画材料的提供,使绘画表现形式多样化, 能够产生不同的作品效果。
1.玩色。小班年龄阶段,幼儿的色彩辨别能力发展较快,对色彩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引导幼儿感知与运用色彩方面, 将重点放在激发、维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与增强对色彩的敏感上。玩色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主要运用水粉颜料,让幼儿进行倒色、刮色、实物拓印、手印、点画等,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受色彩。水粉颜料容易出效果,有很好的渗透性,幼儿比较感兴趣。如,玩具汽车是幼儿的喜爱之物, 用汽车来作画幼儿一定倍感兴趣, 方法是将车轮上蘸满幼儿自己喜爱的颜料,随意在马路(大纸)上来回开,留下五颜六色的车痕, 在交叉的车痕中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拓印和手指点画, 画面的色彩效果棒极了。幼儿一定会为自己如此精彩的作品而欢呼雀跃,激动不已。又如,手印画是小班孩子很感兴趣的作画方式, 在手与颜料的碰触过程中, 孩子们体验着玩色的乐趣, 手印变小鸟, 变树叶有趣的形象更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撕贴。小班幼儿对撕贴活动的兴趣很高, 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 将撕纸和绘画结合,不仅受到了幼儿的喜爱,而且作品的效果也很好。如作品《马路上的汽车》将黑色或白色的大纸作为马路, 红色的纸撕成方形、圆形、三角形,然后将它们组合成车厢、轮子、人、树、花草(简单的、象征性的),贴在大马路上。在撕贴画中,孩子们更主要的是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撕贴活动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无论对教师还是幼儿都简单易操作, 是一种有效的小班美术教学形式和手段。
一、合理规划――制定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
小班剪纸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教师应该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使得小班新生在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喜欢剪纸,学会剪纸,感受剪纸的乐趣。
1.计划的层次性 剪纸学习应该保证孩子每周都有动手和使用小剪刀的机会。从最初的随意撕到有目的的撕贴,再到剪贴活动的设计应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而不是几个剪纸活动的随意罗列,应体现孩子小肌肉动作发展的进程。
2.计划的详实性 计划的撰写除了有一个学期的整体目标,更应该包括每个阶段的分目标和阶段内达到目标。每个活动内容都应该有详细的、精彩的教案。只有教师自己准备充分,心中有数,才能对孩子的剪纸教学有的放矢。
二、有效激趣――采用创新有趣的教学策略
计划的制定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需要,在实施计划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各种新颖、有趣的方法和教学策略,激发孩子学习剪纸的兴趣,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剪纸艺术氛围 要让刚入园的孩子喜欢剪纸,需要给他们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创设富有浓厚民间剪纸艺术的视觉环境必不可少。
(1)剪纸风格的主题墙。教室主题墙的创设要有鲜明的剪纸特色,可以布置一些大班孩子的作品。墙面的装饰物也可以是立体的,比如镂空的风车,很特别,也很好玩,符合小年龄孩子的特点,一下吸引孩子的目光。
(2)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欣赏民间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让孩子在一定的高度上感受剪纸艺术的特殊魅力。通过一些艺术欣赏活动,启发孩子看一看、讲一讲,感知剪纸的风格、特点,逐步提高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孩子尝试剪纸的热情。
2.在情境中引发兴趣 剪纸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保持对剪纸的浓厚兴趣。创设的情境要适合小班孩子,让他们所熟悉和喜欢。
(1)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小班的剪纸活动应创设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并将情境创设贯穿于整个活动。比如剪纸《蔬菜汤》中,孩子们变成能干的小厨师,在厨师烧汤的情境中,他们不厌其烦地将长条形的彩纸剪成一片片,变成彩色的蔬菜叶,剪完了,贴在锅子里。
(2)创设热闹的游戏情境。孩子爱玩游戏,教师可以创设他们喜欢的游戏情境,在剪剪、做做、玩玩中体验剪纸的乐趣。比如学剪圆形,教师创设安装红绿灯的情境,孩子就会兴趣十足地剪红、黄、绿三个圆形的灯,剪好了贴在黑色的灯箱上。制作完成后玩玩红灯停、绿灯停的小游戏,充分体验成功的。
(3)创设有趣的动漫情境。小班的孩子特别爱看动画片,其中动漫人物深入人心。有心的教师可以留心观察孩子近阶段喜欢什么卡通人物,创设相应的动漫情境,让孩子剪一剪他们喜欢的东西。
3.与主题活动的融合 随着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剪纸的内容应与主题融合。比如秋天的主题,孩子们捡落叶,观察树叶、画树叶,对树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知道秋天了树叶宝宝要离开树妈妈。这时开展剪树叶打扮树妈妈的剪纸活动,孩子的积极性会非常高,剪出各种形状的树叶。
4.创新作品展现形式 孩子的剪纸作品因为技巧的局限特别简单,上学期能剪一些简单图形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简单地展示,孩子感受不到剪纸的美,为此有必要创新剪纸作品的展现形式。
(1)道具变为展板。在剪纸中可以配合很多道具和辅助材料,比如剪纸《香香的面条》中,教师用废旧的硬板纸剪成碗的形状,在上边装饰简单的花纹。
(2)折纸画更立体。可以从平面向立体发展。比如剪纸《小裁缝》,孩子们剪了许多圆圆的纽扣,衬衫用折纸的方式折,非常立体形象,幼儿将纽扣贴上去,一件有意思的衣服就出来了。
三、科学指导――进行循序渐进的整体提高
兴趣的激发,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剪纸的主动性,但是剪纸技能的掌握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指导。
1.练习从分散到集中 最初幼儿使用剪刀会出现剪不动的情况,这与平时缺少手指力量的锻炼不无关系。要灵活运用好剪刀,光靠课上练是不够的,需要增加锻炼次数,可以分散在一日生活中。
(1)区域游戏。小班的区域游戏中有许多可以锻炼孩子手部灵巧性的材料。比如穿线玩具、夹子造型、筷子夹小球、扣纽扣等等,都能锻炼小肌肉的灵活性。
(2)手指游戏。手指游戏小朋友爱玩,也很适合小年龄的孩子,而且可以随时练习,比如点名之前、吃饭前、课间活动后。“一根手指点点点、两根手指剪剪剪……”边念儿歌边玩游戏,孩子的手指灵活了,剪刀的开合动作也就自如了。
2.难度从简单到复杂 小班孩子刚入园,对他们进行剪纸活动的指导,要求应从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开始。可以让孩子剪最容易的小纸片开始。从最初的随意剪到剪直直的长条形,到需要剪刀转方向的图形,再到沿着边剪,然后对折剪。
3.尊重个体差异 孩子的能力差异很大,在指导孩子使用剪刀的过程中必须看到孩子的能力差异,做到个别指导。有的孩子连剪刀也不会拿,这些孩子需要手把手地教,轻声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的孩子剪得特别快,这些孩子在表扬鼓励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边边要光滑一些”“多剪几个”等等。
剪纸是中国古老及普遍应用的一种民间艺术,常用于宗教、民居、民俗艺术等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间剪纸艺术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术,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等,使剪纸有了简练、概括、意蕴丰富的艺术特征,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对民间剪纸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研究、弘扬、传承、创新、开发利用等成为了摆在我们高校教师面前的重要的新课题。
1. 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到1100年。“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是在有纸以后。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
2.我国民间剪纸艺术融入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2.1 可以成为民间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艺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达程度、审美情趣高低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民间剪纸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产物。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创造了独特的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民俗逐渐消失,新的民俗迅速兴起,古老的传统民间剪纸,也不会以原来的面貌陪伴现代和未来的民俗风情。把剪纸作为非物质遗产纳入到高等教育范畴中,也成为了抢救剪纸艺术的重要措施之一。
2.2 可以提高陶冶民族审美情趣的教育资源
剪纸不但是我国艺术宝库里的珍宝之一,在世界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我们的先辈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寄托,用勤劳的双手创作了许多淳厚朴实、多彩多姿的艺术作品。它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生存发展中总结保留的生存观、哲学观、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物化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优秀艺术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荣耀。
教师将将剪纸艺术融入现代设计教学,通过解读民间剪纸艺术的样式和文化内涵,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系统整理,挖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既能使学生通过教育学习到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又能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厚土的感情。学生在设计教学课上学习剪纸艺术,可使他们加深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艺术现象的关注程度,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交协作能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陶冶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操。在继承传统的优秀审美观念的同时,让宝贵的民间剪纸艺术文化遗产变成振兴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审美情趣的教育资源。
2.3 可以成为拓宽现代艺术设计的民族语汇
剪纸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它因简朴实用,装饰性强,最为老百姓所接受。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北方人过年过节时贴的窗花,如五谷丰登、喜鹊吊宫灯等;南方人结婚时门里门外贴“喜”字、鸳鸯图等。在各级美术展览中,剪纸是民间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艺术家们把传统艺术加以提高发挥,采用平面构成与图案相结合的形式,剪与刻相结合的方法,使剪纸艺术赋予时代气息.剪纸是装饰性、观赏性、乡土气息最浓的艺术品之一。
民间剪纸寓意深刻,不仅具有独特的装饰性和审美娱乐,更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在现代设计中,例如一些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影视文化设计等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极大地强化和纯化,民间剪纸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也既深刻又多方面的。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寻找民间剪纸艺术与当代设计的结合点,将民间剪纸艺术的象征性艺术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结合, 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觉和新的表现手法容纳西方设计理念和思潮,并与传统文化的神韵、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民间剪纸艺术的构成形式或色彩以及某些表现方法或工艺制作方法, 作为一种创作的素材,借用到设计之中,以借题发挥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图,使现代的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特性。
民间剪纸给现代节奏快捷的都市生活带来了清新纯朴的乡土气息,这是一份祖先赠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无价之宝。随着国门的开放和外来文化艺术的强烈冲击,我国的教育界、学术界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只有始终保持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善于吸收其它民族的精华,才能使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永远立足于世界的文化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 黄孟轲. 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 黄旭,张文斌. 回归生命化的教育写作[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 左汉中.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4] 潮阳民间剪纸[M]. 广东省潮阳县文化局文化馆,2003.
[5] 杨坚平. 潮州民间美术全集•潮州剪纸卷[M].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捷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广泛开展自制教具活动,便是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自制教具本身就包含着学识和课程设计思想,更有利于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许多学具都是学生独立参与制作的,有时和教师一起共同制作效果会更好,他可以改变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同时他还能陶冶爱科学、爱劳动的学习情操,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因此在学生和教师自制教学具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首先是要弄懂教材内容,消化课本知识,方能想象出所要制作的教学具的轮廓,勾勒出数学教学具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动手技能的锻炼,还有可能要经受多次失败的思想考验,从而使学生的某些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品质得到良好的陶冶,各种数学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二)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的引路石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发展的结晶。正确理解运用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都应重视数学概念的学习。
理论来源于实践。教具的使用便于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数学结论。例如:在教学角的性质时,仅凭老师口头叙述,学生很难形成牢固的数学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带动学生利用两张白纸滚成两根较粗的长筒,再把两根长筒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以活动的角。把两根纸筒绕着固定点转动时学生很容易看到角的大小变化。由此得出结论“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接下来教学第二个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再做出两根较细的纸筒,把这两根较细的纸筒分别插入出刚才的两个纸筒里面。通过从粗纸筒里抽出细纸筒的演示过程可以让学生清楚的发现第二个结论。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制教具,取三根长度适当的纸条或木条,用钉子把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向两边拉一拉,没有变形就说明三角形具有特有的稳定性。如果把四根木条的端点用钉子固定起来,构成一个四边形,学生向两边一拉,它的形状就容易改变。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角的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而且掌握得非常牢固。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效率的一剂良方
对于难点知识的教学老师们在教学中应该深有体会,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缺乏良好的感性认知基础,所以学生学习难点知识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如何让小学生对不易理解、掌握的难点知识进行突破,这时我们的自制教具就会发挥其特有的效果。如果我们通过自制教具进行直观教学难点展示,让小学生在亲身的体验、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演绎过程,将小学生真正融于难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就能更好地领悟难点的内涵,将其转化为更易理解、更加直观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显著地提高。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为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通过多种方法来验证这一结论,其中有自制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纸片各一份。运用折角法(把三个角折成一个平角)和撕拼法(撕下三个角再任意组合)来证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将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比较直观地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既玩得开心又学得深刻。这种利用教学具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突破了教学难点,既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学得轻松,牢固掌握了知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培养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我们要创设条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恰当地把握自制教具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的结合,适时适量地运用自制教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发挥了自制教具的重要作用。
五、可以弥补现有教仪器的不足
膨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位幼儿在生活中都会遇见的,但是幼儿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科学的教育内容应从身边取材,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有趣的膨胀》教学活动设计基于《纲要(试行)》《指南》精神,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因此我选择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和讨论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从而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萌发对物体膨胀的探索欲。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2.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初步了解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操作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
1. 温水、吸水珠、橡皮、紫菜、银耳、压缩面膜纸、积木、螺丝钉、胖大海、玻璃弹珠等若干。
2. 供幼儿操作的透明盒子、小篓、毛巾等操作辅助材料若干。
3. 观察记录表,小号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泡大珠旅行记
1.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位新朋友,看,是谁呀?他叫泡大珠。小朋友一起跟他打个招呼吧。(出示未发泡的泡大珠)
师:有的小朋友会问,他这么小,怎么会叫泡大珠呢?答案都是接下来的视频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泡大珠发泡过程的小视频)
2.认识泡大珠。
师:现在你知道它们为什么叫泡大珠了吗?老师这里有一些没有发泡的,也有一些事发泡好的泡大珠,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吧,泡大珠本来是长什么样啊?原来的泡大珠非常小,像米粒一样,颜色很漂亮,摸上去有点硬。(出示已经泡好的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遇水后,它变得像玻璃球一样大了,而且还特别漂亮,摸上去软软的。原来,泡大珠的变化是因为吸收了杯里的水份,变得胖嘟嘟的,这种物体遇水后通过吸收水分让自己慢慢变大的过程我们就叫做膨胀。
二、泡大珠找朋友
1.展示材料。
师:泡大珠告诉我,在水里不仅它会变胖,还有很多好朋友也会变胖,它想请小朋友们帮他找出他的好朋友。它说它的好朋友很可能都藏在这个小篓里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篓里都有什么啊?首先出场的有:橡皮、紫菜、银耳、压缩面膜纸、积木、螺丝钉、胖大海、玻璃弹珠……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过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找出泡大珠的好朋友吧。
2. 猜一猜。
在开始操作之前,请小朋友们先猜猜看谁会是泡大珠的好朋友,
师:你觉得谁可能是泡大珠的朋友?为什么呢?(展示2~3个小朋友)
老师在你们的椅子下面放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轻轻地取出来看一看,能看明白是什么意思吗?(简单解说记录表)把你自己猜想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卡的第一列上。你觉得会膨胀的请在第二栏打√,不会膨胀的请打×。
3.幼儿验证操作并填写记录表第三栏。(小朋友操作的时候老师也操作一份,防止个别由于着急记录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的)
三人一份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先摸一摸、看一看,再猜一猜。
师:我们知道,放到水里就会膨胀的才是它的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试一试它们会不会膨胀变大,看看我们找得对不对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各种材料,(出示材料,交代操作要求)请你们找一个不太挤的位置去试一试吧。如果会膨胀的请在第三栏打√,不会膨胀的请打×。不要着急,也许它们需要等一等。你要仔细观察泡在水里的和不泡在水里的有什么不一样?发生什么变化?哪些变大了,哪些没有变大,找出泡大珠的好朋友。记住,你操作的时候,只能轻轻的摸,不能用力,更不能用手去撕,不然你就永远也找不到泡大珠的好朋友了。
3. 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师:好了,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已经完成了记录表,老师也做了一份表格,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对照一下,我们为泡大珠找的朋友一样吗?(个别找错的找出原因,再去看一看,原来不同的材料在水里膨胀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三、总结及延伸
1.小结。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棒,把泡大珠的好朋友都找到了,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像泡大珠一样遇水会膨胀变大,谁知道还有什么遇到水会膨胀呢?(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PPT)
2.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们知道了有些物体遇水能膨胀,其实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还有些物体遇气也能膨胀,生活中的膨胀现象还有很多很多,请小朋友留心观察,如果有新的发现请小朋友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里分享给老师和小伙伴哦。
大班科学《有趣的膨胀》教案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2、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
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
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
(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
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幼儿观察并讲述观察结果。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
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3、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五、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请小朋友回家后把这些现象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
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大班科学《有趣的膨胀》教案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萌发幼儿对物体膨胀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膨胀的食物图片ppt、
实物准备:、木耳、乒乓球、黄豆(干、湿)
活动设计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遇水膨胀
1、 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陪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客人(出示泡过的和没泡过的两种黄豆)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小客人吗?
幼:黄豆
师:咦,这两种黄豆怎么不一样呢?
幼:有一种用水泡过了。
师:对,这是老师昨天晚上用水泡过的,你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泡过的大,没泡过的小。
幼:泡过的是软的,没泡过的是硬的。
2、 豆宝宝还带来了它的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出示木耳
师:小朋友,木耳是什么颜色的?
幼:黑色
师:因此,有人叫它黑木耳。你们再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的?
幼:硬的
师:既然木耳又黑又硬,我们给它洗个澡怎么样?你们想想,洗澡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分组操作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木耳泡过后变大了
:像黄豆、木耳这样经过用水泡之后,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就叫做遇水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遇水膨胀现象呢?
幼:
出示紫菜、茶、茶叶、银耳的图片让幼儿再次观察膨胀前后的变化。
二、引导幼儿认识遇热膨胀
出示玉米
师:小朋友,你们摸摸什么感觉?
幼:硬梆梆的
师:你们猜猜如果我们把玉米放在炒锅里经过高温不断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幼:变大了,变成爆米花了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你想的对不对,好不好?(放视频)
师:小朋友,玉米经过高温变成什么了?(爆米花)爆米花 好吃吗?请问你们吃过爆米花吗?吃过的是什么感觉呀?
幼:甜甜的、脆脆的
师:爆米花好吃可不能贪吃,像爆米花、虾条、薯片这些都是膨化食品,吃多了对小朋友身体可没好处,所以我们平时要少吃。那像玉米这样经过高温加热变大的现象是膨胀现象吗?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遇热膨胀现象呢?
幼:面包、馒头、豆腐、油条、蛋糕等等。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
出示瘪了的乒乓球
师: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把瘪了的乒乓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呢?想想办法
幼:用手捏捏、扎个眼儿吹吹、用热水泡泡(让幼儿逐一操作)
:像乒乓球这样受热以后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也是遇热膨胀。
延伸活动
小朋友,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现象呀?一种是像黄豆、木耳那样遇水膨胀的现象;一种是像玉米那样遇热的膨胀现象。你们回家再找找除了食品以外的膨胀现象好不好?
大班科学《有趣的膨胀》教案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2。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
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
(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
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幼儿观察并讲述观察结果。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3。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五、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家后把这些现象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大班科学《有趣的膨胀》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萌发幼儿对物体膨胀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膨胀的食物图片ppt、
实物准备:、木耳、乒乓球、黄豆(干、湿)
活动设计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遇水膨胀
1、 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陪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客人(出示泡过的和没泡过的两种黄豆)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小客人吗?
幼:黄豆
师:咦,这两种黄豆怎么不一样呢?
幼:有一种用水泡过了。
师:对,这是老师昨天晚上用水泡过的,你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泡过的大,没泡过的小。
幼:泡过的是软的,没泡过的是硬的。
2、 豆宝宝还带来了它的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出示木耳
师:小朋友,木耳是什么颜色的?
幼:黑色
师:因此,有人叫它黑木耳。你们再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的?
幼:硬的
师:既然木耳又黑又硬,我们给它洗个澡怎么样?你们想想,(.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洗澡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分组操作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木耳泡过后变大了
小结:像黄豆、木耳这样经过用水泡之后,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就叫做遇水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遇水膨胀现象呢?
幼:
出示紫菜、茶、茶叶、银耳的图片让幼儿再次观察膨胀前后的变化。
二、引导幼儿认识遇热膨胀
出示玉米
师:小朋友,你们摸摸什么感觉?
幼:硬梆梆的
师:你们猜猜如果我们把玉米放在炒锅里经过高温不断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幼:变大了,变成爆米花了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你想的对不对,好不好?(放视频)
师:小朋友,玉米经过高温变成什么了?(爆米花)爆米花 好吃吗?请问你们吃过爆米花吗?吃过的是什么感觉呀?
幼:甜甜的、脆脆的
师:爆米花好吃可不能贪吃,像爆米花、虾条、薯片这些都是膨化食品,吃多了对小朋友身体可没好处,所以我们平时要少吃。那像玉米这样经过高温加热变大的现象是膨胀现象吗?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遇热膨胀现象呢?
幼:面包、馒头、豆腐、油条、蛋糕等等。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
出示瘪了的乒乓球
师: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把瘪了的乒乓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呢?想想办法
幼:用手捏捏、扎个眼儿吹吹、用热水泡泡(让幼儿逐一操作)
小结:像乒乓球这样受热以后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也是遇热膨胀。
延伸活动
小朋友,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现象呀?一种是像黄豆、木耳那样遇水膨胀的现象;一种是像玉米那样遇热的膨胀现象。你们回家再找找除了食品以外的膨胀现象好不好?
大班科学《有趣的膨胀》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
设计意图:
膨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位幼儿在生活中都会遇见的,但是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例如:在班级的植物角中,我用水泡了一些黄豆、绿豆,让幼儿观察这些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幼儿看见后就说它们都鼓起来了,而不知道黄豆、绿豆是因为遇水产生了膨胀。另外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科学的教育内容因从身边取材,这样就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针对幼儿这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以及新《纲要》的精神,选择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小组操作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从而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
活动准备:
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那么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4、请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5、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所提供的物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6、分组派一名幼儿来介绍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海带、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黄豆、红枣、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教师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原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比较。
3、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四、幼儿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活中的吸水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五、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遇冷膨胀的现象。
关键词:生活感受;教学情境;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学生必备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一旦融入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中时,其传递的方式和接受的方法将由被动变为主动。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尤为重要。不同的生活感受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没有生活感受的人,就是具备再高的技法,他的作品也是没有半点生命力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感受,及时让学生的生活感受成为我们的教学契机,其教学效果将是一个惊喜。
一、以体验现实生活,感受自然之美为前提
这几年有幸参加了各种培训学习,听到许多精彩的美术课。上课老师精心的准备让我佩服,但也有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从而导致教学目标达成不到位的现象。每次看到学生那茫然的眼神,我都会陷入深深的反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指的是一种感受。当然,感受可能是美好的,可能是平淡的。冬天里的一场雪不仅给我们带来冬天的寒冷,也给我们带来童话世界般的美丽。领着孩子们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玩耍、堆雪人,带着孩子们在画纸上涂抹冬天最美丽的符号,拉着孩子们把自己对冬雪最真挚的表达粘贴在宣传栏里……兴奋与自豪,愉悦与幻想,掺杂在一起,表现在可爱的画笔里,此时此刻,撞击着我和孩子们心灵。感受生活美的意识几乎是与生俱来,但由于人经历所限,不能事事物物都亲身感受。因此,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任务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理解生活,感知生活。同时也要求老师们在教学中,不光要在教材教案上精心设计,更重要的还要在学生的生活感受、学习心理、学习方式上加以研究和思考。
二、以凸现教学过程,体验创造之美为目的
课堂里,我们的老师都有一种指导思想,让我们的学生拿出优秀的作品来,让我们的作品展示部分更精彩。所以,时常出现老师带领学生拼命赶作品的情景。我们美术课的指导思想本该如此吗?我个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像小鸟飞翔一样轻松愉快的,学生的表现应该在真情实感中去完成。然而,要让学生在课堂里能够不知不觉地“感受生活、流露真情”,就必须要求学生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和唤醒学生生活感受的教学过程,这样学生的表现才是真实的,发展的。《泡泡乐》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玩一玩,充分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吹泡泡是儿童最为喜爱的游戏之一,它以独特的动感捉住儿童的好奇心来创设玩、印、画、撕贴泡泡的多种学习情境,从而获得对泡泡的形、色知识的认知和运用,促进学生进行美感想象。在教学中,结合泡泡的形成与变化,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玩吹泡泡、感知泡泡的形与体验不同表现方式的快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表现等活动来展开的,学生作业采取分组接力画的形式完成,旨在强调集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创作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于是,课堂异常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美术的活动意识很强。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更多地从生活角度而不是从美术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始终认为儿童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课堂素材,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大街小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促进学生发展角度组织课程内容,淡化学科中心。这样,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让学生真正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三、以创设教学情境,体会艺术之美为手段
现实生活是广阔的,教学课堂是乏味局限的。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放飞自己,感受无限艺术之美,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下工夫。儿童的形象记忆较强,这一记忆特点有助于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意象,在环境的刺激下,感受之下,外化为孩子自身的艺术表现或再现活动。
(1)创设唤醒学生生活感受的教学情境。有幸看了特级美术教师魏瑞江的教学哲思《“点”的强化》,假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向学生讲述“点”这一基本的美术学科问题,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带来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而魏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则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引入教学。通过“雨中耍玩”“南极企鹅”“沙尘暴”“约见彩虹”来开展教学,并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点”这一要素的感受、认知、理解、表达来完成目标的达成。如在“雨中耍玩”教学设计中,魏老师没有按正常思维进行引导,而是以哪位同学曾经在雨中玩耍过的生活感受为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研究认知的欲望。接着又用儿歌的形式来进一步认知教学要素,并点燃学生表现的激情。“滴答、滴答,下小雨了,小雨一点、两点、好多点。”“哗啦、哗啦,下大雨了,一条线、两条线,好多条线。”带着学生去感受生活之美,感受生活的斑斓多彩,也感受生活的平凡与朴实。只要这样,才能充分激发起我们的学生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创设提供生活感受平台的教学情境。生活感受无处不在,课堂里、校园内、草地上、大树下……只要我们的老师有心引领学生去感受,我想这种感受不光是真实的,同时也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我也常常把课堂设到教室外,偶尔来到操场上,偶尔来到草地上,偶尔来到大树下,偶尔来到小树旁,让他们在乐园中先去感受,去发现,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教学《有趣的拓印》时,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先让孩子们玩一玩:穿上脚底有凹凸不平图案的鞋子,在沙地里走一走,看看自己留下什么?再找些各种凹凸不平的石子、树皮、玩具等,在泥上印一印,看看泥上又出现了什么?在玩中了解印纹的形成过程。当欣赏了教师用各种印纹组成的漂亮图案时,孩子们又迫不及待地玩起来:寻找种种可印的材料,思考各种印纹的组合,纷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印起来。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美术表现的形式呈现出来。
(3)创设获得间接生活感受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时代已被称之为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电脑多媒体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艺术教育领域。多媒体可以生动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一幅幅诱人的影像。在上《春天的画》这节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春天是既熟悉有陌生,熟悉的是春暖花开这些自然的表象,陌生的是对这些表象的细细感受。课堂上,让学生说说对春天的感受时,学生的话语就言不由衷了,除了高兴还是高兴。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学生没有发现过其中之美。针对这些,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于视听结合情景交融的影像世界里去感受、发现春天之美。首先,我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影片,描述春天的一些特征(公园里的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小动物们出来活动了,燕子飞来了……),让学生有一些理性的认识。通过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让学生感知春天的来临和季节的变化,在寻找中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美的良好习惯。这样的生活体验对学生是很鲜活的,它丰富了学生的经验,锻炼了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忆习惯,又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表现生活的热情。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感受,及时让学生的生活感受成为我们的教学契机,其教学效果将是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李海华.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美术教学[J].中国中小学美术,
一、说课评课
在教育实习初期,我们要求所有实习生必须做好向指导老师及带队老师呈现一节展示课的准备,但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指导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的力度确实不够。因此我们把“说课评课”列为教育实习的重要内容,增加课前“说课”,以解决实习生实践教学力度的不足。“说课评课”不受时间、地点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既不影响实习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也不打乱实习生正常的学习工作。我们要求实习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指导老师、带队老师或同组成员阐述课程的教学设想,并站在老师的角度,通过自评与他评的方式,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种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习生钻研教材和课程的自觉性,准确地反映出了实习生的备课态度、教学的基本功和岗位胜任能力,并且可以堵漏补缺,澄清疑难,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实习生这块“钢”在出炉前的硬度。可以说,“说课评课”是实习生实践阶段必须经历的重要一关。
二、整合利通
在混合编队的教育实习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实习学校里每个专业只需要一名实习生的情况,结果常常造成在同一实习学校里的实习生“各自为政”,互不干涉也互不联系,使混合编队中不同专业的实习生没有发挥充分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作用,这既不利于实习生能力的提高,也没体现出混合编队实习活动的价值。众所周知,混合编队开展实习就是将各个专业的教育实习生混合起来,编排在一支实习队伍中,进行集中教育实习活动。混编实习的好处就在于实习生可以优势互补,整体提升,同时实现实习生对不同专业知识的融通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各位“准老师”之间经常进行观摩对话,分享实践性知识,分担教学实习中的苦与乐,这在学教历程中相当重要。惟有积极参与,注重研讨与信息交流的作用,在不断融合与互动中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而成为胜任、称职的教师。[1]所以,在这次教育实习中我们一个相对于以往较有特色的做法,就是合宜“整合”,从而体现“利通”的优势。具体而言,就是打破实习点之间彼此隔绝的“藩篱”,根据实习点“就近、优质”的原则架起沟通的桥梁,进行合宜的统整,给实习的学生们提供交流、支援与挑战的机会。如2011年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在广东南海桂城实习点的不少实习生都经历了“整合”,这有效地改变了实习生“孤立无援”的状况,对实习生成长的正面作用毋庸置疑。
三、行家把脉
邀请教学的行家里手现场进行讲解并做示范,与实习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对话,是引领教育实习生成长为优秀小学教师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实习生的教学技能过硬,教育能力得到快速提升,2011年学院在桂城实习点邀请了一线杰出的实践者、广东省特级教师、学院的毕业生吴少华为音乐专业的实习生做现场指导,指点他们设计教案,反复磨课,跟踪听课,避免走马观花,流于表面;其后吴少华还给实习生们留下了联系方式提供备课帮助,实习生还可以获取某些教学资源。但是,这种指导的机会相对于这次教育实习的80位实习生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我们这样做正是希望通过这次专家指导取得的成效发挥示范性的作用,以点代面,带动学院其他教育实习活动也采取同样措施,使实习生不仅从中收获知识,还能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参照模式。学院拥有大量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在基础教育领域成绩斐然,能够传授具体的教学经验和班级工作经验、指导备课和试讲、主持评议等等,尤其精通诊断型的指导,善于诊断并能及时反馈实习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实习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2]只要我们注重毕业生资源的有效开发,活用、巧用这些专家资源,与他们共同负责对实习生的培养,就能保证教育实习的高效性。
四、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为提升实习生教学水平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在开展实习期间,我们在海南师范附小举办了“同课异构”美术研讨课,来自15所学校的多位美术实习生参与活动,先后听了实习生吕春晓以及她的指导老师、1991届校友王河的《奇妙的撕纸添画》展示课。同样的授课内容,实习生和指导老师分别以自己的特色演绎了各自不同的课堂教学,而教学理念的不同、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等因素所导致的教学“异构”,为听课者展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精彩。在随后的评课活动中,南师附小韦春江主任和王河老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作了说明,而实习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过去传统的实习往往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实习生只看到指导老师课堂操练的“表面”现象,却无法深度了解指导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设计思路、备课方法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更是全然不知,“盲人摸象”看不出门道来。“同课异构”活动及课后的互动共进解决了这个问题,保证了实习生反思自己的所教与所学,从而改进现有的教学设计。这样的专业发展活动根植于具体的实战情景,为实习生在教中学,在角色中认识,在行动中反思创造了现实的平台,使实习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不至于沦为虚空[3],最终实现“经验+反思”的目标追求。
五、挑战比武
骨干教师是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师德修养,职业素质相对优异,有一定知名度、被大家公认的、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学教育经验,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对教育研究方面有一定兴趣和较为突出的能力,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优秀骨干教师培训心得总结,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优秀骨干教师培训心得总结1
八月二十四、二十五号两天,我有幸听了坊子区优秀教师纪_老师、孙_老师、李_老师和李_四位优秀教师的精彩报告,我感觉受益匪浅,回家后,我将这四位教师的将肯内容认真的梳理了一遍,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共同规律:
一、工作是给自己干的。
这几位老师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心态,她们有一颗宽容心、有强烈的责任心。当我看到纪晓菲老师把班主任工作做到如此精细时我赞叹不已。她能够细到将学生的笔记本上标上页码,防止学生养成乱撕纸和浪费纸的坏习惯;她能够细到跟同学们讲明铅笔不能两头销,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她能够细到跟同学们讲明上课时凳子应该如何放,如何坐,以防影响学生们课堂的听课效果……这些细节成分的证明了纪老师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这样的老师能不成功吗?当我看到李虹霞老师的上课视频,看到_面对超负荷的工作量所表现出的从容和欣然接受时我更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因为她知道,她不是给校长干的,不是给教育局长干的,不是给学生干的,而是给自己干的!今天,我正在外面玩得开心,看见妈妈忙里忙外地做着家务,豆大的汗珠在她的头上打着滚儿,我想:妈妈肯定累坏了,于是我就跑到妈妈面前,关心地问:“妈妈,我来做吧,”妈妈开心地对我说“那你就去扫地吧”。
二、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试验证明,我们对水说不同的话,水都能够产生不同的结晶状,更何况是有思想、有意识,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呢?我们能够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扯开嗓子乱吼吗?难道我们小时候没有犯过错误吗?
李_老师在普通话方面比较出色,她培养出的学生在朗诵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学生表现好,首先自己必须要做到足够好,一定要让学生信服,学生愿意让我们交。
三、要爱我们的学生,要尊重我们的学生。
通常我们在上课之前师生问好时的做法是同学们先托着长声毫无感_彩的喊“老---师---好”,接着是老师面无表情的敷衍似的说“同学们好”。然而,_却不是这样做的,她能够一次次耐心的纠正孩子们爱托长音的坏习惯;她能够把僵硬的“老---师---好”变成亲切的“老师,您好”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我们从这个细节足以看出_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四、努力提升自己,教学业务过硬。
这几位老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他们付出了比一般老师更多的心血,她们善于自我反思,他们善于向比他们优秀的老师请教。其中孙传芳老师在报告中提到的教师应该如何备课、上课、听课等方面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听课方面,我以前听课感觉漫无目的,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该听什么,而听了孙老师的报告后我明白了应该听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听教学重点、难点是如何突破的,听老师的教学方法,看老师的板书设计等等。
2020优秀骨干教师培训心得总结2
一、机会难得,学习气氛浓厚。
参加这次培训的同志们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刻内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主角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理解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从教育局领导到学校校长都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理解着新鲜的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二、异彩纷呈,讲座全面系统。
专家、教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此刻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刘华蓉教授报告:教育管理中的危机和舆论应对和李雯教授的学校安全工作理论、政策与实践;,对指导实际工作有较大帮忙,使我们不仅仅了解了全国学校安全的现状,也对如何做好学校的安全管理有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和应对各种媒体,明白什么叫媒治;。做好学校安全工作,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能心存侥幸。余祖光副所长的讲座,使我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及改革走向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什么叫工业文化缺失;。聆听了孙霄兵副部长对《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解读,明白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知道了做为一个人才,不只要懂外语,更要懂国际规则、懂中国国情。
三、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就像听课时孙部长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向坚持下去。;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已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虽然不能教育教学的专家,但我能够从此刻起就行动起来,像专家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培训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知道有更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后面。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借市教育局开展学习工程;的东风,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发奋学习,为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发奋工作。
2020优秀骨干教师培训心得总结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学习的过程好比那未经加工的瑕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呈现出一具“婀娜”的工艺品应具有的高贵与典雅。同样的,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很多时候仍让我们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我们很需要学习,而此次学区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培训中,专家教授的讲座,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在言谈之中透露着充满哲理的思考也无不告诉我们:“成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必须改,而改革的成败首先在于更新教育理念,划时代的改革不能指望一步到位。通过短暂的学习生活,我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新课程改革,认识到这场课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力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样教育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刘加霞教授给我们讲的《教学反思》——教师发展的内在机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为我们讲解了教学反思的内涵,进行教学反思的好处,反思内容的设计,以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使我对教学反思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写照。那我们学校教育究竟要做什么?是不是仅仅为甄别出一部分高智商者送他们进入高等学府即是终极目标?不,那是残酷的,今天的求学者明天都将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我们教师必须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使我们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赢得入场券。而在这其中,我们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观两位知名教师的讲课,他们在这方面的培养上尤为突出。我想,面对新课程改革,以下几点值得广大教师注意:
1、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试想,教师同样的讲课为什么孩子的掌握程度出现差异?因为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生成的,任何人是不能代替他体验、领悟、理解,然而,教师不是万能的,但也决不是无能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好能引起学生积极活动的情境。
2、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从听说读写入手,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是中间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人,知识和技能只是培养成人的工具。
3、学生角色的主动性
只有把学习的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关注未来,放飞希望。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直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人”。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学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2020优秀骨干教师培训心得总结4
布莱克曼曾对教师说过:不论时代如何演变,无论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是持续的学习者,此种学习就是发展。为了自我发展,我们参加了培训班,在李国良老师和陈凤云老师为我们组建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中学习,在省培训院委我们搭建的平台上升华,人生能有多少次这样的学习机会呢!感谢李国良老师!感谢陈凤云老师!更感谢省培训员给了我们这次机会!
在这短短七天的培训学习期间,我们听专家讲座、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教案设计、自我感悟、经验分享等培训活动。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有几位好同伴,将会成就你的一生。“当我听了李国良老师的《研读课标把握教学》,才进一步了解到《新课标》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着多么重要的的作用,如果对课标不了解就会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达不到课标中要求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及学习技巧的目的;任斌强老师的《漫谈教师的幸福生活和专业成长》,幸福,是一种心态,只有我们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幸福随手可得,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王宇老师的《有备而教方有可教》,让我们对备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只有一辈子经验的积累,才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短短7天的骨干教师培训结束了,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收获颇丰、感想颇深。在听王忠老师的《校本专题教研的策略及其影响》的专题讲座过程中,李元昌老师带来的艺术教育让我树立了新的正确的教育观;两位市优秀教师的精彩演讲,中让我感受了校本专题研究可以以小见大,很小的专题都可以有很多的专研很多的思考,真是小专题大舞台啊!由此,我又一次在观念上、理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新课改的精神就像阳光一样,普照到了与之相关的每一人。下面我就从两点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以前在学校时,我们学习了各科教法,并且老师还告诉我们:在你们以后的工作中,应当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把所学的教法运用于实践当中。但当上班后,似乎觉得学习的教法基本运用不上。于是我找出各科教法书,通透的看了一遍,想温故而知新。温故后的头脑中也是理论一套套,可上出的课还是不能让自己满意,真是苦恼极了。新课改后自己突然觉得,观念、理念一下子变了,新《纲要》既充分肯定了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能否对学生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通过学习使我明白,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习,并且能够学好,成为优秀的儿童和未来社会的成员。“老师的能耐是让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爱学习了”。所以,教师就应着力于将经验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与形式,什么是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与形式呢?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为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这就凸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
1、困惑中的引导者
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会有困惑,面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像以前一样干脆的告诉他答案,还是引导他走出困惑,找到光明,体验努力的快乐?不容置疑当然是后者。在老师的引导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答案,而且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体验到过程的快乐,而且从中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2、探索中的支持者
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或是提供材料,或是精神上鼓励学生,都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
3、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孩子有无数的好奇心,但他们的能力确是有限的,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探索学习,老师这个主导者要起作用。我想,在孩子探索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孩子的能力有所不同,对于孩子能力所达不到的,就应该帮助他,一起合作,共同完成。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其实这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记得宋胜杰主任在课上说过“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我们老师应不时适地的对学生进行解惑,示范,启迪,教育。
二、教师队伍中的团结协作
教师的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往是数学教师有效地组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自我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最佳选择。在培训期间,我们对于小组合作,团结协助有了更深的体会,早上听完讲座,下午小组开展讨论,让我们同行之间展开交流,让理论得到升华,思想得到碰撞,问题得到解决,更能让我们得益于这种方法在同行的运用。以前,我们都是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很少在教师之间也展开大辩论,现在,在培训院,在李国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再次体验了团结合作精神,进一步领会了教师之间要有合作与交往的基本交往技能。数学学教师之间要有互相交流课堂教学管理经验,沟通教学方法的良好习惯;有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品质,教师在分享成功的同时也要共同承担问题,树立“共赢”思想。
在此次培训中,不但我们的理论得到提升,思想也有了进步,对“新课标”的解读,对教材的编排特点的理解,对校本研究的认识,都对我们今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在此次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带回去,用起来,更好的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
2020优秀骨干教师培训心得总结5
这次培训学习在不知不觉已过了半个多月了。在这些天里,有着充实,有着快乐,也有紧张忙碌之后的想家!尽管不适应、困惑、疲惫,但常常还是能感觉到紧张后的充实和快乐!说实话我本身就是抱着求真向上的态度来参加此次培训的,既然来到这里,就应该克服困难,珍惜机会,学有所获。
学习的每一天,我都被这些老师吸引着,推动着:每两个小时的课程,他们从来不坐,从来不会降低质量,缩短课堂时间一分钟。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感染着我。我为我能来培训而庆幸,我为我在培训班结识这些专家型的教师而感到庆幸,我为我是他们的学生而产生了骄傲感。所以我用眼睛关注着他们,我用笔记录着他们,我用心采撷着他们。
这次给我们任课的教师全是“精英中的精英”。这些老师学历高、经验足,每个人都有特长之处。他们的课堂全面、细致,有对教材的精彩解读和分析、有课堂实录、还有耐人寻味无穷的经验之谈。每天能倾听他们对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思想方法,让我感觉到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享受。在学习中常常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理念的革新。
“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是大师。”大师的分析总是充满灵动与启示;大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智慧与情趣。给我们这一百名学员授课的专家、教授中,基本都是大师。他们全身闪耀着大师的光环,却无法因这耀眼的光环而遮挡住自身的才华、探索求知的的渴望。我想这每一位让我心生仰慕之情的大师,一定是因为永无止境的学习才能使他们登上这教育的巅峰。他们的成就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这一群在小学教学的道路上跋涉的学员们。也许走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你根本不会认为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特级教师。第一次上课她和我们一道分享她的成长历程,两个小时的课程中,她一直在主讲台上来回走动,一会儿板书,一会儿指点批画,一会儿唱,看那个样子,真想一股脑儿的把她的存储倾倒给我们,与我们共享。看着她,温暖又舒适,与这样的特级教师在一起,怎会不是一种惬意的的享受。这些天聆听着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享受着高层次的理念讲座,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在与各位专家、教授的思维碰撞中,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理念得到了提升,能成为他们的学生真是我们这一批学员的幸运。我们的人生也许与特级、专家无缘,但我们可以因为他们的引领在追寻小学教学的征程中更有活力,更有收获。我坚信!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学习的过程好比那未经加工的瑕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呈现出一具工艺品应具有的高贵与典雅。同样的,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很多时候仍让我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从而使我觉得我很需要学习,而此次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拨云见日,使我以前的困惑豁然开朗。
在此之前,我曾出去培训过几次,而这次不同的是培训中我主动去思考、去领悟。心灵经历了忐忑、探索、喜悦。一路走来,专家、名师的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