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血管医学论文

心血管医学论文

时间:2022-05-31 17:2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血管医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血管医学论文

第1篇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在历代医学家长期的医学实践中,中医学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在医学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内经》《本草》《伤寒》至金、元、明、清,医家代有杰出。世代业医,迄今已300余年的萧氏家族便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支。萧开伟,这位幼承庭训的中国医学的探索者,就留下了辉煌的足迹。

心脏疾病晚期常并发心肾、心肺及心脑血管综合症状,发作时“心梗”“心衰”,危及生命。古代文献中就有诸多阐述心衰症状的文章。

对此,遵循并强调《黄帝内经》之“天人合一,整体施治”法则的萧开伟先生多年来潜心于此,究其本源,乐此不疲,精研维护心脏之法,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绩。

萧开伟先生说:“来我这儿的病人,全是那些在死亡的边沿徘徊的患者,我的最大的愿望是,延续他们的生命,重新给他们生机,值得欣慰的事,我的愿望都实现了。”

患者王杏莉,女,49岁,宁波人,2004年10月3日初诊时,面色暗苍老,唇紫,脉沉微,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钙化。萧开伟诊断后认为,心阴虚,肾不纳气,兼心气瘀滞,以活血祛瘀、养心阴、纳肾气之方治疗;开药三贴,每二日一剂。10月9日二诊时,脉已浮起,述服药后胸部已不闷不痛。10月12日,脉已无结代,病邪大减。至10月25日,患者颜面红润,皱纹大减,心情愉快,与初诊时判若二人。

萧开伟先生说,我们从祖国医学文献中查到治疗“心悸”“胸”“喘症”“水肿”等疾病的良方,许多内容在临床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医治心血管疾病时,萧开伟根据疾病发展的轻重,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将该疾病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心血管内膜变得粗糙不平时,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眩晕、血压有时升高,此时为肾阴虚影响到心阴虚,因此可通过“滋心肾之阴”兼“理气活血”解除以上症状。但多数患者对以上初期症状并不重视,进而发展至第二阶段,血栓形成后(血瘀),升高的血压已不容易下降,临床表现头昏、眼花,甚者心跳早搏等,血栓形成后的治疗方法,应在滋“心肾之阴”的前提下加入“活血祛瘀”之品以消除已形成之血栓,达到“祛瘀”的目的。心脏疾病的第三阶段,即以上病症未得到有效医治,患者体征反复加重,心血管逐渐失去弹性,出现粥样硬化,心脏进而扩大,冠心病形成,此时要改变已扩大的心脏是很困难的,但使用“滋阴”“补气”“降气”“活血祛瘀”以减少血栓形成,软化血管并增加血管内壁分泌物以起到抗血凝效果,从而达到控制血压,缓解症状,减轻心脏负担的目的。心脏病晚期为第四阶段,其综合症状较为复杂,有因肝硬化压迫门静脉导致高血压累及心脏,久而心衰的,对此类患者治应先“补心气”“养阴”“回阳”兼“活血瘀”“疏理肝脾”;待正气渐复再“逐水”“补养”,标本兼治,水去后“调理脾胃”“养血滋阴”。

萧开伟举例说,有一个患者叫陈志华,男,56岁,2005年2月9日在广东省某医院确诊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心功能一级,高血压症一级(极高危组),严重心绞痛,心电图表示心肌缺血。病人连续3次接到病危通知。次日上午9点,萧开伟接到电话后,根据医院体检及各项检验报告的结果,并通过详细问诊,诊断心虚血阻,为“心阳不振之渐,心阳将脱矣”,急宜回阳救逆,补心气,养心阴,活血祛瘀。遂将药方传真至该院,令医院按方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两个月后,患者已能每周爬白云山一次,恢复了正常工作,时常去各地出差处理事务。

萧开伟,这位1950年生于四川中医世家的中国医生,从5 岁就开始学医, 19岁下乡时,在黑龙江嫩江见当地缺医少药,居民疾病难以得到及时医治,即以家传所学为当地的患者治疗,不久就名噪嫩江。1978年在上海同父亲合著《肾水论》,该书在1998年获第六届国际医学博览会金奖。新著《肾水论续》已被欧洲权威医学出版社选中并预约出版,代表论文《内经理论对心血管疾病的抢救与治疗》,获第五届中国名医论坛优秀医学论文一等奖,该文被中国医师协会载入“中国当代医学思想宝库”“中国当代思想宝库”。2004年,萧开伟获联合国国际交流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同年被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授予“世界名医”称号。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结构;句长;时态;语态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13-03

摘要是论文的核心浓缩,国内编辑界及科研工作者、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1-4]。英文摘要作为国内期刊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纽带,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开展医学类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研究有利于我国国内医学类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有利于国内医学科技人员借鉴与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科技信息,加强学术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为提高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国内外期刊研究界对英文摘要的研究和讨论呈现出不断深入、趋于规范、灵活运用的几个阶段。从1982年国际生物期刊编辑委员会公布温哥华格式,明确提出abstract,到1991年结构式摘要被国际期刊编辑委员会正式列入,医学论文摘要开始广泛采用结构式摘要写作模式[5]。本文从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写作入手,采取调查统计的方法,基于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结构、时态、语态等方面,对中外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进行横向比较,总结我国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总体写作现状,并从国内外对比研究中,得出有益结论和建议,从而为更好地指导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写作、提高英文摘要写作水平和质量、促进国内生物医学期刊国际化接轨和学术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一、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权威性、可比性等原则,以pubmed和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作为研究对象,按比例各抽取了国内外10种中英文期刊,其中5种国外医学类科技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GU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GIE: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on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JACC: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和5种国内医学类科技期刊《中国肿瘤临床》《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取了国外期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55篇,国内期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50篇,采用对抽取论文英文摘要逐句标注的方式,统计每篇英文摘要的结构、句长、时态、人称、语态等信息,进行中外医学类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横向比较与分析。其中外文期刊在研究中分别标注为A1、A2、A3、A4、A5,国内医学类科技期刊标注为D1、D2、D3、D4、D5。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统计,我们分析了国外医学类科技期刊英文摘要496句,国内医学类科技期刊英文摘要447句。对英文摘要的结构、句长、时态、人称、语态等信息进行了全面统计和分析。

(一)摘要结构分析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目前摘要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结构式摘要(structure abstract)和非结构式摘要(non-structure abstract);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和报道性摘要(information abstract)等。在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定中,采用的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四层结构式摘要。这种摘要的优点在于层次清晰、篇幅短小简洁却表达明确,便于在短时间内把握论文内容,利于查阅和交流。目前,绝大多数的生物医学期刊都采用这种模式。在本次统计分析中,上述10种期刊基本采用了结构式摘要模式,反映出结构式摘要模式在生物医学期刊摘要写作中的巨大优势。

(二)字数分析

研究中对于样本的字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期刊的摘要平均字数为237字,平均句子数为9.2句;国外期刊的摘要平均字数为314字,平均句子数为10.2句.比较而言,国外的生物医学期刊摘要显得更长,句子数没有显著的差异,句式相对复杂些。主要由于国内期刊英文摘要存在缺乏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的描述,同时各部分内容的表达不连贯,因而句子较短;相比较而言,国外期刊比较重视背景、结果和研究意义的描述,摘要更长、句式更复杂[6]。与国外生物医学期刊摘要比较而言,国内生物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内容上严重依赖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过于简单,不能反映论文的全貌和深度。

(三)时态分析

一般现在时多用于描述研究内容、结果和结论;一般过去时多用于描述论文撰写前的准备工作,也可用于表示转述已发表文献的报导、讨论和研究内容[7-8]。从样本的时态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在时态上运用情况大体相似,主要运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而现在完成时、将来时等时态的运用较少,只有在摘要中需要有这种表述时才使用。(见图1和图2,单位%)

另外,根据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四层结构式摘要模式,背景(background)一般采用一般过去时或者现在完成时,方法(methods)一般采用过去式,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s)一般采用现在时,但也有采用过去时的情况。

(四)语态分析

根据对样本句型的分析,按照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以及无语态句统计结果显示:国外生物医学期刊语态中主动句、被动句、无语态句比例分别为46.2%、21.3%、32.5%(如下图3);国内生物医学期刊语态中主动句、被动句、无语态句分别为31.8%、45.3%、22.9%(如下图4)。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生物医学期刊语态中主动语态占比明显高于国内,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生物医学期刊语态中被动语态占比明显高于国外,另外无语态句占比国外也高于国内。

在摘要样本对比分析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例如,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接受药物治疗且VAS评分>4分的102例NCP患者随机分成安慰剂联合OST治疗组(A组)和NTP联合OST治疗组(B组)。比较两组VAS评分、疼痛缓解率、爆发痛发作次数、OST使用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

译文:NCP patients who received drug therapy with a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core of > 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placebo combined oxycodone group (group A) and Neurotropin combined oxycodone group (group B). The VAS score, pain relief rate, frequency of pain outbreaks, average dose of oxycodone per day,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在介绍临床诊疗的方法时,作者采用了过去时的被动语态。而此类表述在国外期刊中则往往采用主动语态,如采用“we analyzed……”、“we performed……”例等模式开头,例如we analyzed a detailed subset of data on 3343confirmed and 667 probable Ebola cases collected in Guinea,Liberia,Nigeria,and Sierra Leone as of September14.

在英文的语态运用上,国内生物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往往存在被动语态过度使用的误区[9]。在生物医学英语摘要写作中,很多人持这种观点:认为生物医学是客观性事物和过程的描述,需要采用被动语态这一句法特征。实际上,无论是采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都不是问题的实质,关键在于符合论文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相比较而言,国外生物医学期刊摘要中采用的主动语态明显多于被动语态,与英美国家文化和语言表达相关;而我国生物医学期刊摘要中被动语态过度使用的情况依然存在,但已经逐步改善,这得益于生物医学论文作者开放性视野的扩大和我国对外生物医学交流的广泛和普及。

三、建议

与国外生物医学期刊摘要写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相比,我国生物医学期刊摘要写作显得过于格式化,差距明显。针对我国生物医学科技期刊摘要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于医学科技期刊作者和编辑而言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和提高:

第一,提高国外生物医学期刊、资料的阅读量。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与英语阅读能力息息相关,因此,为提高生物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能力和编辑能力,首当其冲是需要增大国外生物医学期刊、资料的阅读量,对于论文作者而言要在本专业国外期刊资源阅读上下功夫,尽可能多阅读,熟能生巧,从而写出地道的英文表达;对于编辑而言,只有掌握丰富的国外生物医学资料,不断提高阅读量,才能准确把握国外英文摘要撰写的主脉络和新趋势,从而提高英文摘要的编辑能力,使国内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更具国际化。

第二,扩展视野,加大生物医学国际交流和专业培训。无论论文作者和专业编辑,参加相关的生物医学国际交流和专业培训都是必须的。生物医学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周期变短,必须加强生物医学的国际交流,通过聆听生物医学国际会议等形式,及时了解生物医学动态,掌握生物医学新事物、新表达,从而紧跟国外生物医学发展步伐,提高英文摘要表达能力。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等形式,加编辑人员英文摘要编辑水平。

张三,培养英文表达风格。由于国内大多数生物医学论文作者采用的是先写中文摘要,再进行转译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不了中国式英语的模式。在实际中,可以通过摹写英文摘要原文的方式,逐步培养独立的英文表达思维和表达风格,从而写出出色的论文英文摘要。对于编辑而言,也要培养英文表达风格,通过与论文作者的反馈,促进论文英文摘要的完善。

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对于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的英文摘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实际上,由于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在实际运用和表达中,存在不足是客观情况,但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种差距,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掌握英美语言表达习惯,创新英文摘要写作编辑方式,与国际接轨,促进国内外期刊的相互交流和提高。

――――――――――

参考文献:

〔1〕巩倩,陈华,李锋.医学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概况及目前存在问题[J].学报编辑论丛,2009,(00):54-58.

〔2〕何达,李桃,陈永杰,等.中、英文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统计比较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404-407.

〔3〕何瑞清.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较――语态分布和“头重脚轻”句的使用频率[J].上海科技翻译,2004,4(1):16-19.

〔4〕吴涛,赵娟,袁天峰.中外医学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写作对比分析与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609-612.

〔5〕韩仲琪,李炳汝,王庆法.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格式及其写作问题[J].编辑学报,2002,14(6):411- 414.

〔6〕王志娟,法志强,郭洪波.6种国内外神经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结构和内容分析[J].编辑学报,2012,24(3):233-235.

〔7〕腾真如,谭万成.英文摘要的时态、语态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1):5-7.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卒中后脑心综合征

 

脑心综合征又称脑源性心脏损害,指并发于各种脑部病变(卒中、癫癎、外伤头部手术等)的心脏损害,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电图(ECG)复极改变,心律失常,血浆心肌酶活性升高以及心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发生猝死。

脑卒中患者常出现心脏损害,脑卒中后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来自于心脏事件,包括心律失常或心室复极改变,使易损期增加,而在易损期出现的早搏更可能导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或室颤,这可能是卒中患者发病后最初1个月内易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常影响心脏功能,降低脑灌注,减少脑血流,进而加重脑原发病变,影响患者预后。因此,研究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临床特征

1.1 心电图复极改变 心电图复极改变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心脏异常。最近,Khechinashvile等(1)对来自29个研究包括1844例心电图改变研究作一系统回顾,结果发现76%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出现ECG 异常,与既往是否存在心脏疾病无关,提示其ECG改变由SAH直接导致。在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中出现的 ECG 异常可能不是特异性的,而很可能与患者卒中发病以前存在冠状动脉疾病(包括无症状性)有关。鉴别卒中后的心电图异常是由卒中直接产生还是因为同时伴随有心脏疾病非常重要医学论文,若误认由心肌缺血所致的ECG异常为由脑病变产生,可能导致不必的甚至有危险的干预,如甘露醇脱水治疗加重心脏负担,而由脑部病变所致的ECG 缺血样改变被误认为心肌缺血所致,则可能影响对卒中的治疗,包括运动和康复的延迟及SAH的手术治疗。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1.2 心脏损害的生化指标变化 反映卒中相关心脏损害的生化指标包括CK、CK-MB、LDH及cTnI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正常情况下,CK、LDH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卒中后由于神经细胞、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以及血清心肌酶的增高,另一方面,发生卒中时导致支配心脏的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在心脏内积累,使心肌受损,也可造成心肌酶增高。研究发现岛叶梗死组较非岛叶组更易出现心肌酶的增高,而cTnI明显增高,而Mb却未增高。提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对心肌酶影响较大。岛叶梗死使位于岛叶的控制心脏活动的中枢及与岛叶皮层存在自主神经联系的神经结构都发生损害,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均明显的增高。Barber等研究证实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肌蛋白1的增高与肾上腺激素的增高有密切关系。

2 超声心动图改变特点 超声心动图提示急性期脑梗死更易发生左房内径增大,但由于梗死患者均在发病一周内检查超声心动图,而患者的左房内径增大不可能于一周内发生,因而我们认为左房内径增大可能在脑梗死发生之前就存在。

3 病理学表现 Greenhoot及 Manning对死于SAH的患者进行尸检,没有发现任何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栓的证据,但发现“肌细胞溶解”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心肌灶性溶解、肌原纤维变性、散在的出血点,伴有单核细胞浸润及脂色素沉积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通过增加交感神经的活动或注入过量儿茶酚胺可出现极其相似的心肌病理改变,而β阻滞药或其他交感神经阻滞药可阻止这种变化。有趣的是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在心内神经末梢而非血管分布,离心内神经末梢越远病变越轻,而在离这些神经末梢2~4mm处通常完全正常,提示卒中后的心脏改变为神经源性核心期刊目录。

4 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卒中后心脏损害的机制目前并不清楚,一些证据支持在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域内存在“心脏的皮质节律控制位点”的假说,此区域若发生血管性损害,将失去抑制性调节而导致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神经解剖学和电生理学显示,岛叶是心血管和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高级中枢,岛叶刺激可引起心率、血压、心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事实上,岛叶对心脏的自主调节存在偏侧性,交感活动主要由右侧岛叶调节,而副交感活动主要由左侧岛叶调节,一些研究已证实累及岛叶的卒中较其他部位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此外,岛叶和边缘系统、下丘脑、杏仁核及其他涉及自主神经控制的区域有着广泛的直接或交叉的联系。目前推测,介导卒中后心脏损害效应的部位可能即起源于或路径以上区域。

脑源性心脏损害的周围机制也证实了卒中患者交感和副交感活性的不平衡,包括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加医学论文,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和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等。最近的证据表明,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也存在不对称分布,交感神经的分布主要影响室性心肌的活动,而副交感神经分布突出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右侧迷走神经主要影响窦房结,左侧迷走神经主要影响房室结。此外,左侧颈胸神经节或左侧交感活动较右侧有较强的促进心脏心律失常的潜力。

Samuels(1987)提出了卒中后脑源性心脏损害由“交感超载”导致的假说。认为脑卒中等中枢神经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交感神经末梢儿茶酚胺大量释放,通过激活Ca2+使心脏肌纤维异常收缩,导致心电图改变。若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及/或心肌持续缺血(心肌长时间收缩所致)后又发生再灌注,则自由基释放,心肌再灌注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5诊断 卒中并发心电图复极改变常见于前外侧壁和下侧壁导联,可通过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失常则可通过新持续监护或Holter心电图检查发现。需要强调的是应进行多次或连续的心电图检查,可提高发现心电图异常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可能发现既往合并和未合并有心脏疾病的卒中患者之间的ECG之间的区别,提高预测危险性的准确性。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发现心肌损害的严重性。此外,可通过HRV分析来评价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状态,及时识别发生猝死的危险性。

6展望 由于脑心综合征是卒中后猝死的重要原因,其危险性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今后应进步研究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预测脑心综合征严重程度和特异性指标,对FNS改善HRV的防治作用值得在高危人群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参考文献

【1】Khechinashvili G,Asplund.K Electrocardiographic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a systernatic review.Cerebrovasc Dis,2002,14;67

第4篇

陈汝德先生,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册执业全科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香港肛肠学会创会会长/监事长,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理事长,香港册中医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香港社团首长合议会医务顾问(首届),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医事顾问,香港保健海流协进会副监事长/医事顾问,香港汕尾市海陆丰陆河文康总会顾问医师,香港耀兴东村居民协会医事顾问,香港环保物流及清洁从业员协会(工联会属会)常年义务特约中医师。

他,知道何为襟怀,故能容纳民之疾苦,让善念照亮行医之路;他,知道何为慈悲,故能将医术化为义举,福荫百姓无数。40载春秋,他研学识,成药,着论文――秉梅之傲骨,不畏艰辛修得仁心仁术;承梅之高洁,善行当先播撒芳馨沿途。他,就是陈汝德先生。

医为後,德为先

扶贫救弱善行仁心

2014年6月8日,第四届香港中医师经验学术论坛在龙堡国际酒店举行。大会以“团结中医药界,建立互信,凝聚力量,共享资源,发扬香港中医师精神”为宗旨,近300名资深中医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共同探讨了香港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动向。及展开了电脑颈肩病的诊断与治疗等中医师的经验交流活动。

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为己任的陈汝德先生担任大会副主席,他的眼睛坚定而有神,眉宇间透露出对香港中医发展前景的十足把握与信心。

陈汝德先生祖籍广东汕尾,父母是乡下人,有着朴实善良的品质。都说医者德为先,自小在乡土气息熏陶下的陈汝德先生身上自然流淌着仁义忠厚的血液,这也铸就了他一生行医济世的襟怀。

陈汝德先生毕业於广州中医药大学高级诊断内外方剂药学(全科)和香港新华中医学院高级研究班,主理内、外、妇、儿全科,擅长运用针炙、推拿等物理疗法,在医治骨刺、风湿、心血管等内科方面拥有许多成功案例。他细严谨,即使是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骨伤、皮肤科等疑难杂症,都能从容应对。行医四十多年,陈汝德先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经沉淀後的心也变得愈加慈悲和温厚。

三十多年前,陈汝德先生凭着高明的医术和服务群众的心,与同为香港全科中医师的太太颜惠梅女士共同开设了属於自己的诊所--陈汝德康德堂,夫妻二人同心为患者诊治病症,方便了社区居民。在那里,每天都晃动着陈汝德先生忙碌的身影,他总是认真地为每位病人做检查,给他们详细讲解自身的疾病给予治疗建议,无论对大小轻重患者都不曾有丝毫懈怠。陈汝德先生为人正直,经营陈汝德康德堂三十多年来,他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甚至经常为老弱贫病、伤残和无依者减免治疗费用,正是因为他这种大德大义,社区民众们一有不适总是第一个想到找他看,陈汝德先生一时间在香港远近闻名。1993年,陈汝德先生应邀到北京为时任中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彭仕禄诊病,他细心沉稳的敬业精神让彭仕禄赏有加。

曾任《广东中医》审编委员会委员、当年已九十多岁高龄的著名中医师曾岳庵撰联鞭策陈汝德先生:“汝心越善成功越大,德行弥高医术弥精。”这幅鹤顶格嵌名联既表达了曾岳庵医师对陈汝德先生高明医术的认可,也传达了他希望陈汝德先生精进修习医术、常怀善心济世惠民的美好寄愿。

精於学,勤研习

医绩卓著骨刺圣手

钻研是一种精神,对於一位医务工作者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质量。暇时间,陈汝德先生始终将学习置於首位。他翻遍各类医书,反复研习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曾师从郭仕猷、曾岳庵等著名医师,且常常走访香港有名的中医,向他们请教一些行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他虚心向学,不耻下问,医术更上一层。他喜欢进出大大小小的中医交流会,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很多珍贵的思想往往诞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之中。平日,陈汝德先生喜欢研究药物的起源和功效,且屡次尝试研新的药品,效果显著。如今,由他研而成的中药成分的药品已有数种,其中,特效骨刺散帮助无数患者成功治愈骨刺,他也因此被患者誉为“骨刺圣手”。

陈汝德先生是个德医双馨的医师。论医术,他不居人下,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更高的医学境界;论经纶,他才高过人,常常将自己的行医所得著述成文,见於业界多家著名刊物登载。论文《腰椎骨刺顽症中医法方治愈例证》经中华中医药学会评定被授予优秀论文一等奖入编《首届全球中医药大会论文集》;《糖尿病脚免截诊治》入编《中医杂》、《香港中医杂》、《香港册中医学会中医药论文集》;《多发性脓肿“流注”、“瓜”中医诊治验证》入编《港、澳、内地中西结合专业交流研讨会医学资料汇编》;《谈中医治疗骨质增生》发表於首届2011香港中医师经验学术论坛;《习惯性流产附桂理中易经方验治》,《常用中草药三种》等多篇论文,被编《香港中医师经验学术论坛荟萃第三集》。其传略、功绩更被编入《世界名人录》和《香港英才录》等大型辞书。

鉴於其在医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陈汝德先生先後被聘为香港中医研究院教授、香港册中医学会第二、三届执行委员会康体部副部长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等,且在香港社团首长合议会、香港华人革新协会、环保物流清洁协会,香港保健海流协进会等诸多社团中担任医务医事顾问。

陈汝德先生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此处的功是百世功,利是千秋利,名是万世名。行医赚钱早已被他抛之脑外,他的最大心愿是通过自己的医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在业界留下好的名声,著述的医学论文也能流传下去供同行借鉴、传播,仅此而已。

施惠泽,播梅馨

传承医术业界光明

一位名家曾赠予陈汝德、颜惠梅伉俪一副嵌名联,联曰:“汝河澎湃如才识,频施惠泽;德望崔巍若峻峰,远播梅馨。”字行间透露着对他们服务之心的高度赏!一个人行善很常见,但一家人做功德为数不多。为回馈乡里,陈汝德先生定期会组织一批香港中医师在香港及内地开展义诊、赠药活动,太太、儿子也常常参与其中。翻开陈汝德先生的服务工作日,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整齐有致的服务事项和数据,每天做记录工作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他想通过笔记定期总结、发现问题,以期更好地改进服务。久而久之,陈汝德先生发现,每次开展义诊活动,前来看病问药的人都很多,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惠民工作坚持下去,以便更好地帮助和服务他人。都说医者父母心,他的善心善行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扬,这对於以惠民济世为怀的陈汝德先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欣慰。

陈汝德先生的高尚医德不仅利益小区民众,而且造福整个业界。在香港“欢乐满东华”慈善筹款之认识中草药漫步行中,陈汝德先生和筹办者之一李密汉教授携同一批香港中草药专家,竭力向参与活动的浸大中医学院学生们实地讲解中草药的认识、保护、培育及用等,倾尽所能将知识传授给後辈们。目前,他还和励志会梁李秀娱纪念学校联合开设了一个中草药园,计划在未来把所种植草药的成长过程及其功效编集成册,此乃福荫业界之善举。

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医学作为中华文明之精髓和流传千年的宝贵遗产,其思想和智慧堪称奥妙。以前,中医没有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在今天,中国医学向全世界证明了它对人体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发扬中华民族中医文化瑰宝成为中医界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陈汝德先生认为,香港中医文化的传承应该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现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来香港治病,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香港中医在国际中的成绩和地位,但中医要想真正地走出去,本身先要做一些技术、药物等方面的改革。”陈汝德先生如是说。

“济世悬壶医者心,八纲四诊至精深。

口碑载道驰隆誉,妙手回春递好音。

澎湃江河才格涨,馨香梅蕙德施森。

霍然去病长康众,近悦遐来沐霈霖。”

广东作家杨永可曾赋诗歌颂陈汝德、颜惠梅伉俪,在他们身上,有一种精神,生生不息,经百年而不灭,那就是行医向善。如太太名中一个“梅”字,陈汝德先生如梅花之凛然,经得起风霜,耐得住严寒,终修得精湛医术;又秉承梅花之亮节高风,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给人们送来芬芳,历百世而不衰。陈汝德先生工作之喜爱文艺。他针对社会现象不时创作诗歌抑恶扬善。2014年5月出版的《香港汕尾诗词》一书上刊载了陈汝德先生的两篇作品:《悬壶抒感》悬壶济世润良知,妙手回春一首诗;仁心仁术胸中贮,英风习习展心旗;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中医协会萃奇珍,圣手生春施泽频;故土香江常义诊,仁心高洁净无尘。

《警劝吸毒者》

(一)毒瘾缠身谎话狂,家财变卖已清光;小偷升成劫贼,终极坐牢前路茫。

第5篇

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为世界所中仰慕,从上古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在近7000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进行发现、实践、探索、总结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其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等预防医学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哲学智慧。研究其深邃的预防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当前特别是生活、工作方式日渐西化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井喷式和低龄化发展趋势的严峻形式下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同时对促进全民健身和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以及疾病的转归也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1.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大胆探索和艰辛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有显著的文化基因烙印,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丰富多彩。其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体对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预防医学思想。

1.1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不同,先天禀赋不同,所生活的地域、季节、气候不同以及生存条件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种类、几率及愈后就会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身体特征;同时认为疾病在早期会表现出特有的征兆,可以通过面色、脉象、身体状态、大小便等外象并经医生的“望、问、闻、切”进行观察、判断,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有针对性地用食物、药食两用物质或药物对身体进行调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个体化的疾病预防观正是传统预防医学的独到和高明之处,值得肯定和推崇。它与现代预防疾病采取的“千人一方,万人同药”有极大的区别,虽然现代医学可通过体检来提早发现疾病,但只有当生化指标出现异常或临床征兆已经发生时才能发现,对主观表现出来的不舒服、不适应等亚健康症状,现代医学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即使是有某些指标的异常如血糖的升高,现代医学仍缺乏个体化的预防措施。因此强调针对个体体质、地域、季节、气候、饮食习惯等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差别对待,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季节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因为是个体化的,所以有十分理想的强身、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效果。现在在我国江南、江淮、闽南等地区在季节变换时,有请中医开膏方、吃膏方的传统,显然绝大多数是进行疾病预防、身体调理和日常保健而非治疗疾病。因此现代预防医学应充分吸收传统预防医学的个体化疾病预防的精华、特色和优势,既注重人群预防的研究,也应有针对性进行个体化的疾病预防研究,尤其是根据个体体质、地域特点、季节、性格和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地对疾病进行个体化预防,中西医结合以期达到更好地预防疾病的目的。

1.2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体是一个和谐、有机和充满生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神经、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动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影响的,并与自然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饮食等有密切关联。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疾病预防法则;总结了四时变化对人的情志、气血、

脏腑、经络影响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日月星辰变化,地理环境及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关系等。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疾病预防的总原则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总结出了许多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俗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秋风凉,添衣裳。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这个道理。人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时还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在气温极热或极冷时,人体的自然调节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就发明了空调,以改变室内环境,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现代医学证明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圆缺等都会影响人体的情志和脏器功能,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预防疾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来养护身体。例如春天万物生发,人的情绪应随自然一样心旷神怡,生机勃勃;这时稍晚睡觉,早点起来;提升精神状态,与自然和谐;在饮食上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如适当吃一些大枣、山药、刀豆、南瓜、扁豆、西红柿、核桃、栗子、鱼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萝卜等对助升阳气有积极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则会使疾病加速发展。可见古人早就发现并观察到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思想。

1.3疾病预防变化的辨证观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根本规律,在疾病的预防上其显著的预防医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样,因为“疾病预防”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为自然界是最和谐的。“象”的根本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使疾病预防方法“变”,不同年龄的“变”会使疾病预防手段“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对疾病预防的要求也在“变”。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疾病预防的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要“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疾病预防”的观念、方法和生活行为方式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1.4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

中国传统的疾病预防医学思想特别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时,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使之不发展到严重或危险的境地。还强调不但要治病,还要防病;不但要防病,必须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有应对之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此在预防和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讲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脏器发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来,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疾病预防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促进全民健身

2.1传统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预防疾病的方法、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还特别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说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人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不仅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还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主张不谋而合。传统预防医学思想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

2.2促进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