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

时间:2022-05-11 16:39: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在中学基本站稳脚跟,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在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后很受启发。这里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一些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的蓝本,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更新,但就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重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范畴。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喜爱QQ聊天,喜爱玩游戏等等,就是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按计划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是还没有深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环境。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爱接受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还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完善,也许今天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组织。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基础条件,一个脱离了基本硬件条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很好落实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是中学,城市和农村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农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教学大纲有要求,但落实起来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能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要求学生。

第2篇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而言,是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学生处理各种信息、自由表达思想、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的学习工具。学习资源的日渐丰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显然,其中既包含了知识与技能,又包含了能力与素养。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能顺畅有效的保证是课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影响教师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3个:第一,教学思想理念,是教学设计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不断地冲击我们的教育理念,而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确实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思想观念是有决定意义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设计一定是以“学生学”为核心的。老师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对象,老师要有扶一把,再送一程的思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不难理解。站在池边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孩子学习游泳,是孩子下到水池,一点一点地学习学会游泳,教练是指导者、观察者、保护者。孩子通过学习,游泳可能水平将会远远超过老师。水池、教练等都是差不多的,决定孩子游泳水平的因素,首先是孩子本身,其次是常常被我们老师所忽略的是孩子的心情,也有说是精神意志信念因素,而,教育本身就是人影响人的工作。第二,操作技能。教师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信息资源的搜索、分析、加工能力等,都是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这不仅考验着思想,更考验一个人的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能力;不仅是你的学习信心有多大,而且要看你学习进步的效果如何。信息技术课的老师比一般课的老师学习能力上要强一些,你不学习即落伍,很可能将遭淘汰,这是谁也不愿意的,事实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老师的知识技能是不断在进步的。

在信息技术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往往有向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要转变传统观念;而最难改变的恰恰是人的思想理念,说服一个人常常是件实在困难的事情,好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前进,终生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看得见的是知识技能,看不见的是人跟人彼此相处的艺术,把学生放在和老师平等的位置,尊重,是教育无形的力量。第三,教学资源。其丰富程度是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教学资源包括两种:一个是硬件、软件;另一个是知识技能及影响因素,如教师开发的数字化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的学习资源,以及学校、微机房、师生等环境、氛围,管理、情感意志精神心情,等等。知识内容技能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主,而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教师角色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不大,常常是“独角戏”,而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更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体验创造的乐趣,对知识的再加工,融进教师自己的个性、思想、方法、情感和意志。老师最大的作用是影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心理情绪、信心精神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课堂互动方面,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更强调合作性,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合作可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同科教师之间及不同各知识点之间的封闭性;师生合作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同时学习或共同学习关系,向学生学习,能者为师,这是现代教师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课堂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要素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女同学,合作学习有天然的优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更方便地交流商议、集体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学会合作。

3.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克服学生的消极思维。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能因为善意的帮助降低了学习质量。在网络环境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占很大的比例,于是,来自同学之间的、网上的无限制的帮助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懒惰,进而影响达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往往按照老师准备的学案,是直接按图索骥地来学习,离开了老师什么也没有学到;或者直接在网上寻找答案,而不是自己思索得出结论;反复训练,操作固化,思维僵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的是女生,更应该关注克服消极思维。

(2)关注知识技能的重心在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掌握越熟练,开发制作课件的熟练程度越高,教学设计越能得心应手,但,信息技术教育课教师主要的精力应该花在对现成的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对各知识点的教学的总体把握串联上,过度被技术缚住手脚,甚至钻进了制作技术的死胡同,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关注的重心在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意志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如游泳池里游泳的是孩子,不是水或池子,更不是教练,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关系颠倒。

(3)单独的个性与整体的共性相统一。一是教师把自己“闲置”在课堂,学生成了被动的接收者,忽视“人”的存在。课前做了大量工作,资源、内容、学习目标等一应俱全,有的老师把课堂变成放幻灯片、放影像视频,没有了课堂学习过程的适时控制,于是课堂上完全进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而真正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的教学也不能与“放任自流”等同起来。二是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设计,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有层次的教学,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困难学生、特殊学生,学得快的帮助学得慢的,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知识技能是培养学生的核心内容,课堂关注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须知:每一节课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幸福。只有树立培养学生成材成人的大局观,才能把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跟学生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没有这样的高度,我们的工作难免会受到局限,把自己圈放在一隅,忽视全局,教育中学到的可能技术会丢到,但,学生学到的为人做事的根本不会忘记。设计中,融入道德理想精神情操,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和要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2)人文关怀,有的放矢。教师最重要的师德是充满了爱,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位学生,备课备学生,应该体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状况、客观实际情况,老师做出最有利学生成长进步的选择。游泳池里游泳的孩子,除了给予水、水池、教练,更多的应该得到温情和关注,关注整体的同时,尤其是要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教练不能等到水池里的孩子奄奄一息才伸手拉一把,是一样的道理。除了给予学生现成的设施设备环境条件,还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注入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温情、信念、意志和精神等。

(3)整体构思,纵横串联。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必须有“整体构思”观,不能上一节课,设计一节课,教学设计应从信息技术教育课学习内容的整体上把握,同时,还应注意与相关知识点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随时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的教材及知识,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知识点之间的串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老师的设计思路尽量要延伸到幼儿学前的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中。

(4)教有模式,法无定式。任务驱动、分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是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是依据学生的学,教有模式,法无定法,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需要选择、组合、变换已经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即要有“教育机智”。

(5)课堂互动,反馈评价。游泳池里的孩子学习游泳,到底先学什么泳姿,是同伴的帮助提醒,是教练根据具体情况来设定的,不仅要把握时机,量体裁衣;而且要把握进度,有的放矢。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既重视学生主体,又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还要有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使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评价是一面镜子,反馈评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反馈与评价,以利于学生的反思与改进。

5.总结

第3篇

段划分及反思。本文的研究希望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 培养实践

一、引言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相比还是一门不够成熟的课程。在其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学科发展中,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这也形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难度与特色。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理念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专家们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然而,如何将这些课程理念融于课堂实践的教学案例辅导却少之又少。如何将新课标的理念融入到现实的课堂中,并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线教师多年来一直困惑的事。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和反思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针对信息素养培养的经验和教训。

二、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生培养中的教学现状

现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很普遍,但目前在教材内容及教材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课在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中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学校硬件条件的相对落后,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没有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也就是教学内容的滞后现象。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学习者也在追求一个“新”字,这种教学内容的滞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只能在施教过程中去调整,比如,在不影响系统运行性能的情况下,在机房的机器上装上较新的版本,依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去学习;或者先按教材上的版本学,再给学生介绍新版本的新增功能。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

信息技术的教学还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模式演变来的“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了纯粹技术的传授,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技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剥夺了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从而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堂变的枯燥无味,出现了小学生喜欢玩计算机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在蓬勃兴起,主题式、探究式、协作式教学法正处在积极的探索研究阶段,并逐渐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而这些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基础,又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做指导。但目前大多的任务驱动仅以此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即让小学生尽快地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

因此,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任务犹如习题,内容简单划一;情景创设不够,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手法单一,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极其有限等,还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要想真正摆脱这一局面,还需教师有新的教学理论做指导,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生培养中的实践

(一)实践阶段划分

具体的实践分成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了解小学生、分析教材、选择实验班级。

第二阶段是方案的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我们前面的教学设计思想,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的教学方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出发点。

第三阶段是方案的实施阶段。方案的效果如何只能在运用中才能得到检验,同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但应保持基本思想不变。

第四阶段是评价与调整阶段。对方案的评价可以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评价,如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操作练习的效果及小学生兴趣的保持等方面进行评价。整个实践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实践反思

和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以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由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呈现不同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师的“教”重在准备演示实例,对小学生演示具体的操作方法,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基本由教师控制;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师的“教”重在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其次,小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小学生对教师具体的操作进行模仿,并通过练习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巩固,对某一个具体的操作技能学习很快。但仅仅停留在某个单一技能的模仿操作上,不能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中重复教师的操作步骤、顺序、甚至重复最后的作品,没有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学习的步骤、顺序因人而异,最后完成的作品体现了每个同学的独创性,小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控制学习过程。

另外,对小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采用传统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小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也能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但是这种成就感和采用新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所感受到的成就感相比,是比较小的。在新的教学中,完成自创作品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总结

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现代化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水平,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就掌握了终身学习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现在的小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发展者,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公民不仅要有文化,懂科学,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4篇

本文拟就信息技术下如何进行中职数学教学,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浅谈笔者的思考与认识.

1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实施中的必要性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依据《教学大纲》,把学生束缚在封闭的教室与枯燥的教材内,与现实的脱离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途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日益衰减,同时也对于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工具,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所营造出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能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与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特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手段、教学时间、教学工具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主要靠教师进行讲解、启发、分析、板演;而学生则由于个体程度不一,掌握情况也相去甚远.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的数学教学平台,过去一些教师难以讲清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借助教学软件就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很容易掌握.

1.3 有助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借助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在丰富的教辅资源,拓展自已的视野.

同时,借助信息教学资源,能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教师自己的业务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数学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信息课堂教学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 信息技术下数学教学实施方案

2.1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为“传授式”(即俗称的“填鸭式教学”),分为“讲—听—读—记—练”五个环节.其特点是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只知道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传授式”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教育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传授式”教育的弊端愈发明显.

针对传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弊端,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他指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相比于传统教学设计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加强调知识情境的创设、师生间的协作学习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导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例如:在进行《对数的概念》(第一课时)内容的学习时,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课前让学生围绕《对数》这一学习主题,查找如下资料:

(1)对数是由谁发明的?

(2)对数产生的时间大约是什么时候?

(3)对数的优势是什么?

(4)对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查找的资料可以是纸质材料、也可以是电子材料(如WORD文档、PPT课件、JPG图片、音视频文件等),上课时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资料的交流、展示.

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有很多学生认真地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材料,课堂上许多学生踊跃发言、进行材料展示,配合教师圆满地完成了这一课时的教学.

通过让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合作上网查找有关资源,并进行信息处理,交流展示等方式,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2.2 打造信息化数学课堂

2.2.1 借助信息技术、建构“趣味化”数学课堂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要打造信息化数学课堂,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笔者依据日常生活情景,设计了“海上升明月”动画演示,演示出月亮与海面从相交,到相切,再到相离的过程.动画优美、加之古筝配乐,给予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及美的感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能很好地将观察动画得到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数学的理性认识,进而容易总结归纳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种类,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的定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2 化静为动,让数学课堂“形象化”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正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不理解.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的演示,化静为动,提示事物的本质,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公式》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圆锥侧面展开图为何是扇形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笔者利用了FLASH软件,设计了圆锥沿一条母线展开的动画,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了沿圆锥的母线,把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将得到一个扇形.

动画不仅形象生动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的疑问,而且对于学生空间立体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2.2.3 人机互动,营造“实践型”数学课堂

传统的多媒体课堂,多采用放映PPT教学课件的形式,辅以老师的讲授及教具展示,其实仍没有脱离“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应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打破了教师一味“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施与者”,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在教师的帮助促进及小组同学的合作交流下,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探讨.课堂不再是教师单纯放映PPT教学课件,更多的是学生利用网络及教师提供的一些教学资源(如:数学上的几何画板软件、基于课堂设计的一些FLASH软件及教学仿真软件等),进行交互性的知识探究学习.

计算机强大的仿真功能,使学生就象在参加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型”的数学课堂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化、易于他们理解;而且还能丰富和扩展教材的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

2.3 建立教师“博客”,课后解决学生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笔者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利用博客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为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书本外的学习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注意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并且借助于教学资源,可以将教学中老师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单纯一味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传统的教学手段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故而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也不应排斥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注重与传统教学进行融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3.2 注重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应用

作为辅助数学这一特定学科的课堂教学软件或信息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过份地追求“多媒体”效果.特别忌讳在教学过程中莫名其妙地来一段音乐或者插入一段动画,那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3.3 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老师角色的转变发生了改变,但是教育的目的并没有改变,而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师生间的情感有着密切关系.

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表扬、肯定、赞赏,是学生学习的莫大的动力,将引导学生不断前进.所以在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师生的感情交流.

课堂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下的中职数学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仍需要我们一线的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参与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4-5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时间分配;调控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4-3827-02

Oper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Classroom Instruction Discussion

JIANG Qiu-ying

(Zheji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Changxing Institute, Changxing 313100, China)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is a technical nature and the operational greatly strengthened curriculum. But in nowada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classroom instruction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classroom instruction's several aspects carries on some discussions on the oper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in, mainly includes the educational model, the classroom organization, the teaching design, the time distribution and teacher's regulative way and so 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model;classroom organization;teaching design;time distribution;regulative way

1 引言

新课标规定了信息技术课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怎样把这70%的学时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成了信息技术老师进行课堂组织和教学设计的难点。本文就信息技术课中操作性课堂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主要包括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及教师的调控方式等几方面。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而在现今,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 观念转换滞后:虽然我国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应试教育影响仍然很深。许多老师、领导、学生、家长都围着中考,高考科目转,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副课”,甚至一部分信息技术老师也这么认为,这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受重视程度。很多操作性的信息技术课就无课堂教学可言,变成了打字课,聊天课,游戏课。

2) 教学设计不充分:教师对操作性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没有做充分的设计,甚至不做设计。这样做导致的后果便是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的意图,教师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操作过程就全都变成了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被动模仿。这样就算学生当时可能会模仿其中一步两步,但因为无法掌握其中的要领,很快就会忘记。

3) 课堂组织不合理:操作性信息技术课通常在机房上,学生一到了机房精神上比较放松,自我管理也比在教室差,这就对教师的课堂组织来讲加大了难度。很多老师对课堂没有进行合理的组织,常常会出现很混乱的局面,比如不听指令的讨论,玩游戏甚至吃零食等。而在需要学生活跃表现或动手操作时又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热情,整个课堂看起来似一盘散沙。

2 探讨模块

2.1 教学模式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改革教育模式已是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三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必将远去。在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课堂上,以往由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造成懒于动脑的后果,因此许多新的教学模式纷纷走进课堂,如集体讲授式(包括多媒体大屏幕及电子狗控制演示)、任务驱动式、自主交互式、小组协作式等。

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这些教学模式可以互相穿插,灵活运用。例如在“美化工作表”这节课中,教师可先布置一个任务,利用电子狗控制学生机,提出要求掌握的关键点,再由学生练习。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用自主交互式及小组协作式解决,也可以由教师对普遍问题进行集体讲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再可以对学生的个性作品进行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的头脑,激发了他们创造性,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在学生经过摸索―碰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作品―交流学习―完善作品的过程后,对教学知识点完成了掌握、领悟及顿悟的过程。

2.2 课堂组织

所谓组织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的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课堂教学的组织是课堂教学计划实现的重要手段,组织的有效度确定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度。操作课尤其是这样。

1) 组织开始上课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机房里,不能在学生尚未定下心来或没有进入教学所需的界面时就开始随随便便地讲课。教师在扫视全班学生电脑开机后,采用说一句“现在我们开始上课”或直接用电子狗控制学生机提示他们进入哪个界面等方法都可以给学生一个进入安心、准备接受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这样做也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学生接受能力最强。而在课堂开始时老师往往要布置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所以需要引起学生进入有意注意的状态。

2) 上课开始后,教师要明确给出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无论这部分教学内容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或同学讨论等各种形式,教师要密切注意并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无论是讲授,自学还是讨论的时间以大部分学生觉得完成为佳,时间过长学生的注意力必将散涣。因为有意注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难免导致分心,这时候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注意力的转移。而若给出的时间过短又将引起学生的不满以至下一环节任务布置下去很多学生还在完成前一步操作。

3) 在机房上课要让学生活跃一点,但又不能让他们产生不在上课的感觉。有些行为从第一次进机房起就要再三强调,比如不听指令的讨论,玩游戏或者吃零食等,出现第一个违禁者就应该严厉制止,不可让这些行为任意蔓延。另外若是两节或三节连上的课,要尽量按正常的时间上下课,给出学生休息的时间,不然在课堂中学生容易疲劳,而且要求去上厕所也使课堂不易组织。

4) 在课堂结束后,一定要有小结或总结。这可以由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自评互评。在总结时可以指出出现过的共同的问题,或回顾操作的关键点或完成得比较好的方面等,不能在练习中简单结束。

第6篇

一、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和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将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1)通过行动研究法与教学设计的结合实现微观和宏观的统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行动研究与教学设计相结合,教学设计把教学问题的解决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而行动研究则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践的土壤。

(2)通过行动研究法与教学设计的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一方面教学设计为行动研究提供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行动研究为教学设计方案提供实践尝试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通过反思使行动研究法贯穿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反思是最重要的步骤,也是贯穿教学设计始终的。当行动研究法融入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时,教师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还可以尝试把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践,同时,可以再进行反思,从而为教学设计方案的修改提供参考。

二、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在相关的教学文献中,有不少学者都提出了关于行动研究程序的建议,许多学者都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理想的程序模式。其中,卢因提出的“螺旋循环”的模式影响最大,后来的多数学者都受到他的影响,而迪金大学行动研究模式是将行动研究的各个环节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并用实例进行说明,使模式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

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以及课堂实践,根据行动研究基本特征和行动研究法的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提出行动研究法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行动研究法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的一般模式

这种一般模式吸取了行动研究法的优点,结合了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其它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以“问题”作为中心;(2)强调对行动全过程的“监控”;(3)注意资料的收集;(4)强调教学反思。这个一般模式体现了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把它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虽缺乏一定的逻辑性,但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能在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逐步完善它,并能在解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时发挥一定的作用。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一般模式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将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教学目标;(2)参考理论,协作讨论,制定方案;(3)教学行动;(4)教学反思;(5)方案总结。

三、行动研究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通过调查研究及自身教学实践,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喜欢用计算机,特别是网络聊天和游戏,但对教学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二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的合作意识相对比较弱,有的甚至根本不存在合作意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笔者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行动研究法为手段,运用教学设计中的相关方法,将一般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希望能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一: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1.发现问题

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从网络上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具体体现。《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正是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利用搜索引擎有效地获取信息。但大多数学生并不热衷于搜索引擎的学习,对网络的认识仅限于QQ聊天、听歌、网络游戏,不善于利用网络来获取学习资源。如何让学生学会从因特网上正确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是关键。

2.制定方案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先讲解搜索引擎的种类以及搜索引擎的一些技巧,最后布置一些课后习题进一步强化,这样显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能力的目的没有得到落实。新课程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因此,基于学生的实际和新课程教学要求,笔者决定尝试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运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深、更广地参与学习活动。

3.教学行动

(1)课题导入。播放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相关Flash,利用网络教学系统播放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问:“你们知道奥运会的来历吗?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理念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情绪可能会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纪律需要控制好,否则,会适得其反。

(2)课程实施。

第一,试一试。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利用因特网查一查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检查,了解学生已有水平及学生个体差异,同时,让先查到的学生汇报自己的搜索结果和查找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常用的网络查询方法: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查询网页,查询在线数据库。

第二,想一想。询问学生,用的最多的是哪种方法。

第三,学一学。什么是搜索引擎?有哪些分类?

师生共同总结出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搜狐、新浪、雅虎、网易等。

第四,比一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不同的搜索方法查询答案,先查到的可以举手向老师示意回答。答对的,给所在组加十分,答错者扣十分,其他小组继续回答。整个比赛结束时得分最高组为优胜组。一轮结束后,改用其它搜索引擎,利用相同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比较结果的变化。

第五,想一想。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心得体会,想一想如何才能使用搜索引擎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推举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第六,练一练。给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多种搜索引擎,共同完成信息查询,再总结比较不同搜索引擎查询的差异。

4.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学生都表示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但由于是在机房上课,学生自主时间较多,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提醒学生注意课堂纪律,而且各个小组的参与程度不同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讨论的时间不能完全控制好。

5.方案总结

在课堂中运用行动研究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把活动安排得更细致,并考虑周全。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非常好的引导,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要有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随时调动课堂气氛。

(二)案例二:制作班级网页

1.发现问题

我国大部分学校仍旧实行的是“应试教学”方法,学生在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残酷的考试评价制度使学生不得不加入到竞争的大军中。他们求胜心切,往往拒绝合作,甚至破坏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荡然无存。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大都学会了如何上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娱乐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直接的人与人交往机会减少了,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2.制定方案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媒体信息加工的一般方法,将这些方法进行综合,利用FrontPage为工具制作班级网页,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合作,增强班级荣誉感,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行为

(1)课前准备。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5人。如小组人数过多,小组成员会相互推卸责任,不能使每一位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锻炼。

(2)创设情景。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进行屏幕教学,首先展示学校主页,并在网络上搜索其他一些班级网站,让学生欣赏。通过观察、欣赏、回忆等一系列从感官到内心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

(3)引发课题。引导学生回忆FrontPage的各个菜单的使用,并导出本节课的课题:制作班级网站。这时要明确各小组的任务,让学生理解任务的内容和性质。同时,对作品提出要求:作品要有背景、文字、音乐、各种格式的图片、动画、动态字幕、超链接,等等。

(4)自主创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选择作品的主题、栏目。学生个人围绕主题以及栏目,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搜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评价和筛选,并进一步搜集补充信息,讨论、规划、设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小组分工合作,根据表现信息的需要,选择恰当工具,分别对声音、图片、图像、动画等素材进行处理。每个人完成自己负责的栏目的作品制作,小组内开展自评、互评,根据评价意见修改完善。小组合作,把各栏目的作品合并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这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提高。

(5)经验交流。要求各小组把作品上传,组长向全班同学介绍作品内容及设计思路,组员进行补充。经验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加深印象、取长补短。

(6)自我完善。小组根据评价意见进行协作调整,修改完善作品。

4.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控制课堂纪律。

5.方案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尝试实践,提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但这种意识不能仅仅限于信息技术课或是其他课程的某一次课堂中,我们需要创设更多的合作情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其逐步树立合作观念,形成合作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从而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思考与展望

行动研究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可行的,但还处于尝试阶段,相关的操作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地改进完善。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只有不断地以实践检验教学,以教学改进实践,才能真正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行动研究法”构筑的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课堂,探索出一条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的途径,打造了一个教研互动、相互促进的开放式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行动研究只是一种方法,只有将它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在教学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更多教学者所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宏松.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之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

发展[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2]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1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概述

教学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信息化,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与资源等提示高职院校教学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信息化教学是依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教育学生对知识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的过程,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与专业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理论灵活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过程,提示教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2.1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在信息化教学时代,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义认识普遍认识不足,无论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还是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都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停留在运用PPT进行教学层面,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难以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实施过程简单,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难以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

2.2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认可度不高

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不高,不少同学对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教学的兴趣不浓,认为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运用可有可无,学生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必要性,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率。

2.3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度不够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促进教学,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率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有密切关系。信息技术只有与课程有效整合时,信息技术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过于简单,尤其表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2.4信息化教学配套资源有待完善

信息化教学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资源库。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缺乏系统性,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尚未形成配套的资源库。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的资源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3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对策

3.1援培结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建立一支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与关键,高职院校要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首要任务,多途径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援引与培训。高职院校要立足于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培训,将教师信息化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中,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要在现有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上,适当地援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通过援引人才,发挥专业人才的辐射作用,带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3.2强化设计,提升信息化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优势的发挥,直接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教师要强化信息化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教师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整合要从整体入手,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将信息技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教学实际出发,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合理定位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互动,提升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例如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职业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体验。

3.3构建平台,建设畅通的信息化资源共享渠道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信息技术教师 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教师在年龄、教龄以及教育经验上都是较为年轻的群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是新课程实验三年之后一直被关注的重要问题。经过了三年一轮的新课程实验,培育了一大批的师资力量。然而,师资培训也好,教材培训也罢,却一直面临着许多制约,既有参与人数和涉及学校的范围限制,又有培训会议形式与质量及受众接受兴趣与能力的制约,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缺憾。因此,教师专业成长仍然是呼声很高的主题之一。

2007年暑期开始,中国教育资源中心联合各地教研部门对中小学的所有课程进行远程研修,通过网络视频和在线交流的方式进行骨干教师培训,并衍射到全员培训。课程培训采取了专家访谈、专家讨论、教案分析、课堂采风等,研修方式也采取了个人学习档案袋、群组交流、简报总结等多种形式,一时间给全国各地教师带来了一股强有力的专业提升的巨大力量。尽管有后续学习与讨论相对滞缓的不足,这样的方式还是解决了一些关键的问题,且由此也带来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动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是课程意识的唤醒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将以往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实际的教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但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具体给出教学设计。怎样从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出发到具体实际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成为关键。

课程意识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是技术能力发展、教学能力发展等一切专业发展的基础。

在课程意识方面,目前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教师对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定位认识不清,二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够,三是对课程教学的从业缺乏长期的规划。

课标认识方面,通过调查发现,有81%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课程标准应结合本校设备、教师等实际情况而定。实际上,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所以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最低要求,每个学校原则上都应该首先达到这个最低要求。

教材认识方面,教材只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的一个有力的参考资源,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只从教材入手,一味研习教材。调查发现有58.2%的教师认同“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可操作性的文本”的观点,另外在开放性问题中也有不少教师反应“教材内容太多,又太浅,有点到为止的感觉,让教师很难把握”。关于教材价值,研究人员经常说的“用教材教”,但实际上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实践着“教教材”的观念,这是客观存在的,改变应该有一个过程。

在课程从业意识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教师目前的局面所致,兼职复杂,工种杂乱,在意识上缺乏长期的规划。包括个人的价值定位,个人的发展方向,也包括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主动积累与开发等。

可见,只有在课程意识方面把握正确的成长方向,最终走向课程积淀与课程创造意识发展,达到终身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地适应新课程。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由于种种复杂原因,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障碍。因此,要实现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多种途径的综合应用和各种手段的强势互补。

1.让教育博客更有价值

近几年,无论是参与博客教育叙事的教师数量还是教育叙事的内容质量,都在因特网的催化下迅速膨胀,由此进一步催化了草根教育思想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纵观漫山遍野的发展自教学一线的、极具民间学术色彩的教育叙事,我们也能够意识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叙事园地里开始杂草丛生,让教育叙事的整体价值发生偏移,产生虚幻。

从教师专业成长来看教育叙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不少教育叙事选题过杂,内容过碎;部分教育叙事过于感性,观点片面;有些教育叙事过程中断,缺乏系统性。

所以,我们要提倡形成更有价值的教育叙事,包括主题的清晰、叙事的格调、研究的规模与持续等。要避免让教育叙事与其他博客混淆,让平台成为一间杂货铺。而是要通过博客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专业发展,让它既成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又能成为自己的专业堡垒,与自己的同行者一起架构起教育叙事的美丽风景。

2.让教育反思成为习惯

教育,是针对各式各样的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信息技术课后的反思可以针对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环节一:课堂效果反思。对课堂效果反思,包括学生的反映、课堂的进展、教学的质量等进行反思,主要是寻找出自己在哪些地方的教学发现了问题,遇到了困难。当然也包括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很有特色。

环节二:教学评价反思。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得出学生掌握的程度、难点所在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他人或自己对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价反思,包括教学的方法、过程,甚至包括语言、板书、教育时机的把握等。

环节三:教学设计反思。这是课后反思的最常态做法,即反思教学设计之初与课堂实际的差距及原因,通过反思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设计,促成教学设计的成熟发展。

3.将教研活动进行到底

教研活动对教师的成长是有教育史以来公认的教师成长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所谓“将教研活动进行到底”包括两层含意,一是要在集体教研活动上常态化,组织者要进行到底;二是要在教师个人教研活动上持续化,自己要进行到底。

一方面,要积极地开展与参与说课比赛、上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如此既发挥了集体的教研力量,在氛围上、水平上达到一种共鸣与互助,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研成果的取得。

第9篇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就是图像、声音、视频集于一身。现代信息化技术可以给课堂试验教学带来一个活泼的教学环境,对课堂试验教学势必会产生深深的影响,将会改变小学教学的方方面面。

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试验教学,每一项试验教学都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现代教学理论条件下,运用新的思想教学观念,创新型教学思想,实现试验教学目标。

2 试验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实现的目标

在小学试验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辅助于教学,应当像传统中的黑板、粉笔一样自然而然地和各课结合在一起,和各科教学相融合。因此,学校科学制定了试验教学的目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素质得到一个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有依靠教师和教材上的内容,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一个好的培养和发挥[1]。对于一些听不懂或者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缺少自己思考的能力。为了有效适应当下所需要的创新型、素质型人才的需求,在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创新型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创新试验的自主能力;还可以使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得到一个全新的提高,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提高多元化、信息技术化教学效率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向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和教师可以在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教学,可以使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自由环境。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学生的地位得到全面提高,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可以构建一个学习型数据库,使学生可以有效地利用数据库里的资料和各种学习方法来辅助自己的学习。所以说在小学教学中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试验教学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多元化、信息技术化的课堂试验环境,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创新型、自主型、素质型现代化人才。

3 试验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步骤

第一,在进行试验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可应用性,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在进行试验课堂教学时,要组织表达性极强的语言,使课堂中每个环节可以有效地进行叙述,对于试验教学的效果要及时检验,对试验量表要合理设计。

一定要时刻遵循教学目标。在进行试验课堂教学时,要避免出现设计的教学结构脱离教学目标,课堂设计一定要适用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都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为基础,最重要的是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可以有效地在试验教学中应用[2]。

第二,所设计的教学结构在试验课堂教学中进行试用时,要以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对于试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课堂中运用相关教法进行教学时,所使用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要与教师讲解清楚,必要时可以做实践型教学演示。对于有些教师在进行试验课堂教学时所犯的一些错误,要及时地进行指导和纠正,对于试验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优点要充分吸收。在试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表现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表现一定要随时注意观察,做到及时向有关领导反映,以便更好地完善和修改试验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检验试验教学效果,检验的方法可以根据对试验量表的检验,或者进行一些问卷的调查,也可以对每个学科进行测试。不管是利用哪种检验方法,都一定要求各试验学校及试验教学班的观察量表记录详细,分析数据和统计量表的清晰,以便更好地从数据上来检查试验教学是不是可行。

第四,进行试验教学的结果检测,得出此次试验课堂内容的设计是否可行有效,对于试验教学设计要进行多次试验教学,在进行多次试验教学后均显示教学效果显著的话,则可以定型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结构。反之,对多次试验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果进行检测后,都不是很理想或者是不合格时,要努力找出不足原因,进行多次修改、多次检验,直到检验合格,最终得到一个检测结果合格的教学内容结构。

对于合格的试验课堂教学结构,在进行试验教学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利用与教师的谈话和理解,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那里得到一些试验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经验和一些可以使学生易懂的教学方法[3]。在进行试验课堂教学时要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进行试验教学的教师要随时注意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信息的视频、图像、声音等特点来进行试验教学,对试验教学中所使用的一些教材要加以合理运用。如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一些教学中可以利用到的生活片段的视频等。对于试验教学的内容和资料可以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以便以后进行试验教学的教师利用,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宝贵资源。

最后,是建立试验教学的教学结构档案,其中三个不可以缺少的要素分别是试验教学时的案例内容、试验教学时的数据统计以及数据检测的合格结果、在进行试验教学时教学内容的操作步骤。在进行试验教学内容的总结时,这三个要素必须要合格存在。既不能缺少试验教学的案例支持,更要在档案中清楚地叙述出此次试验教学内容中的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一定要明确此试验教学内容的教学条件以及对试验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此次试验教学内容案例进行推广。

4 总结

在进行试验教学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也需要进行加强型学习。在试验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教师也应该加入学习行列,提高信息技术的各项技能。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要求基础上,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构与设计相结合,在试验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慢慢就会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试验教学内容、结构的设计,对培养出现代创新型、技术型的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试验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不断实践,更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的素质教育水平,推动了信息化基础教育的改革[4],使教育工作者更加坚定在进行试验教学时合理加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努力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C]//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2006.

[2]齐媛.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设计;创新构思;全面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581-02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呈现的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对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因此,我们可以就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进行有效的分析,使得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方式活动中充分的发挥本身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优化改革。

1 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模式的体现

1) 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教学的内容有效的展示出来时,要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确定,同时根据教学的设计方法,将教学内容、目标等制作适合多媒体播放的教学课件,从而有效的进行教学内容传播。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加了教学传播的多样性。学生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接收信息时,其多媒体教学模式呈现的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特点。但是,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了一定的缺陷,这种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而学生依然被动的进行信息接收。

2)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为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另外,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请教。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但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着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能够自觉的确定学习的目标,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

3) 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以校园网络以及校园资源为支持条件,教师从而在校园网上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能够有效的在网上实施教学活动,同时也方便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或者是通过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一对多的学习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在通过校园网进行学习时,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有效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的选择。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探索能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但是建立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校需要损耗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使得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比较贫乏,而在教学中也没有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其中。

2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构思

1) 在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能够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索,并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而解决问题。学生在参与到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时,必须要将信息技术这些优势有效的融合到教学的课程中,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要对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选择和组合,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

2)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的环境。目前,许多高等学校都配备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由于学校缺乏专业的人才,同时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充足的认识,从而使得这些教学设备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其本身所具备的优点功能,出现极大的硬件资源浪费。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和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

3) 信息技术对教学整个过程进行的创新改变。首先是教学形式发生的创新改变,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出现了分组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而学生也可以充分的利用校园网络技术进行学习讨论。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创新改变。通过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并且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互相协作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再次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使得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成为多媒体教学内容,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得学生在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也掌握了除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最后就是教师作用的创新改变。在利用信息技术后,教师不再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工作,而是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4)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重点突出开放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方式,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上的相关软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培养自身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思维能力。

3 总结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创新时,首先要构建一个以现代网络信息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且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到教学模式中,从而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创新,必须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其次要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创新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的效率,最后就是要将信息技术的开放性进行重点的突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国华.浅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11,25(8):56-58.

第11篇

[关键词]TPACK;师范生:话语分析;设计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6―0073―06

一、研究背景

如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已初获成效。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硬件设施覆盖率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在硬件设施覆盖率大幅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高投资未能带来高效益”的现象。国内和国际上的学者们认为.硬件设施的低效、无效应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的原因之一。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将信息技术与学校中的日常教学工作有效地整合起来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和传统技术不同.大部分数字技术的产生并非出于教育的目的,具有用途多样、不稳定、功能不透明的特征。因此,尽管PowerPoint、Excel在如今的中小学中已经比较普遍.但它最初的目的用于商业领域.因此将这些软件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时通常困难重重,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重设计”:对在何处、如何以及为何使用这些软件进行重新设计。但是,目前的我国的大多数教师教育课程缺乏理论框架的指引.过于依赖对技术能力的培训.忽视了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有效整合技术的“重设计”能力。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Punya Mishra教授和MatthewKoehler教授在Lee Shulman提出的PCK概念基础上.加入了技术元素.于2005年首次提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的概念。TPACK框架共包含七个元素。其中,技术知识(Tech.nology Knowledge,以下简称T)、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Knowledge,以下简称P)、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C)是三个单一元素。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以下简称TP)、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TC)、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TPC)则是由三个单一元素相互交织而成的四个复合元素。Mishra和Koehler指出.如果教师要有效地使用技术进行教学,就要明晰在何处、如何以及为何整合信息技术.就必须深入理解信息技术技术、所教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三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即具备rrPACK。

TPACK概念为有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自2005年以来.国外教育技术领域中已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其中.一些研究主要针对教师TPACK的培养与发展.如教师TPACK水平的测量、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提升等问题。目前.研究者们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类:使用自评估量表等量化方法进行评价。以及使用课堂观察、访谈、话语分析等质性方法进行评价。这些研究既有关注教师教育课程的总体效果.也有关注在接受课程的过程中教师TPACK的发展与变化。例如,2005年,Mishra和Koehler开展了一项研究.采用简单的自评估式量表.对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TPACK变化和发展进行了记录。又如.2007年.他们在另一项研究中.对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教师对话进行了记录.并根据TPACK框架对话语进行了分类统计.从而展现了教师TPACK水平发展的过程。

2010年12月2日至19日.笔者在上海市某高校开展了一次职前教师教育微型课程.名为“整合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设计工作坊”。该课程面向数学专业的师范生.旨在提升师范生的TPACK水平.促进师范生逐渐形成对信息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刻理解。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笔者使用前后测量表的数据.对微型课程实施前后师范生的TPACK水平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型课程促进了师范生的TPACK水平提升[12]。在本研究中.笔者将深入到微型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尝试回答“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师范生的关注焦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从而为以提升教师TPACK水平为目标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提供启示与建议。

二、微型课程简介

本次微型课程采用了“设计学习”策略。在课上,师范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整个微型课程包括六节课.共计900分钟.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教学设计”,共分“选题”、“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教与学活动分析”四个活动。其中.“学习内容分析”、“教与学活动分析”各包含了“初分析”和“再分析”两个子活动。在该阶段中,师范生确立教学的主题和教学对象,对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二个阶段为“实现设计”.分为“课件和教案的初制作”和“课件和教案的完善”两个活动。在这一阶段中.师范生在上一阶段的分析工作基础上,形成课件、课堂教学方案。在最后一节课上,每个小组呈现教学设计方案、课件、课堂教学方案,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微型课程中的七项活动均设立了具体的活动目标(如表1所示).这些目标中暗含了TPACK的思想.是微型课程总目标“让师范生深入思考信息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细化和具体体现。

为了实现各项活动的目标和课程总目标.微型课程中引入了四条支持性策略。其中。“组内讨论一组间交流”、“提出雏形一完善细化”两条策略参照了Janet L.Kolodner有关“Learning by design”的主张.旨在通过提供小组成员以及小组间的互动交流、迭代设计的机会.以帮助师范生形成更加完善、细致的设计方案;“问题引导与工作单填写”、“案例与资料的提供”两条策略参照了Bracha Kramarski和TovaMichalksv、Judith B.Harris和Mark Hofer以及Margaret L. Niess等人有关教师TPACK培养的研究.旨在通过自我提问的元认知策略、表格填写的方式,帮助师范生思考、澄清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数学知识和教学方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同时为师范生提供了与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共计20名师范生(男生4名,女生16名)参加了微型课程。20名师范生均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均修读过《教育学原理》、《数学教学法》,正在修读《心理学基础》,且已经有过若干次微格教学的经历,具备一定的教学法知识基础。其中的19名师范生修读过诸如《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技术类课程。因此,总的来说,参加本次微型课程的师范生均具备一定的数学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在微型课程开展过程中.20名师范生自愿分为6个小组,分别选取了“无理数的证明”、“三角形的分类”、“黄金分割”、“圆锥曲线之椭圆曲线”、“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旋转对称”六个数学主题。

三、数据收集与编码

在微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对全班进行了录像。录像包括了6个小组在5次组间交流阶段的发言。发言的内容分别为“选题”、“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初分析”、“学习内容再分析”和“教与学活动初分析”.共计30段组间交流录像.约900分钟。

此外.笔者随机抽取了“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组.对该组组员f共3人)在6次组内讨论环节中的讨论情况进行了录像。讨论的内容分别为“学习内容初分析”、“学习内容再分析”、“教与学活动初分析”、“教与学活动再分析”、“课件和教案初制作”和“课件和教案再制作”.共计6段组内讨论录像.约180分钟。

由于师范生在讨论和发言中所说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的关注焦点.笔者采用话语分析法呈现最终的分析结果。首先.对录像中师范生的话语进行了实录。随后.以Mishra和Koehler给出的TPACK概念为基础.参照Suzv Cox有关TPACK概念精致化的研究.制定了话语编码的规则(如表格2所示).采用两人同时背对背编码的方式,将话语编码为T、P、C、TP、TC、PC、TPC、N八类。通过核对、讨论,确定最终的编码结果。

在几轮的编码工作后.笔者又制定了以下四条规则.作为补充规则:(1)当一句话语被编码为复合元素,且前后语意连贯时.只编码为该复合元素.不再罗列出该复合元素中包含的核心元素。(2)涉及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知识点的比重”、“学年段”等有关数学课程方面的话语,编码为PC。(3)当话语中涉及到使用某个软件(如PPT)或媒体(如图片、音频、动画,或带有“动态”、“直观”等词)进行教学(带有“演示”、“证明”等教学行为用语),但没有明确提及具体的知识点时,编码为TP。(4)话语中涉及到使用某个软件(如PPT)或媒体(如图片、音频、动画,或带有“动态”、“直观”等词)来“呈现”、“表征”某个具体知识点时.编码TC。

四、数据分析

(一)组间交流话语分析

首先.笔者从班级层面出发.根据组间录像资料.对6个小组在教学设计中的话语焦点进行分析.30段组间交流录像均来自“教学设计”阶段.共计328句话语。笔者对各类话语的比重进行了统计.汇总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P类话语的比重最高.约占总话语量的三分之一。C、PC、TPC三类话语的比重次之,分别约占总话语量的19%、18%和10%。T、rip、TC三类话语的比重则较低,分别约占总话语量的7%、5%和7%。这说明,在微型课程的第一个阶段“教学设计”中.师范生对教学法的选择和使用给予了较多关注,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关注较少。但是.在该阶段中.师范生已经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三方互动和影响给予了一定关注。

随后,笔者统计了“选题”、“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初分析”、“教学内容再分析”、和“教与学活动初分析”五个活动中,各类话语(除N类话语)的比重变化趋势。其中,三个单一元素类话语比重的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五个活动目标设置的不同,P、C两类话语的比重在“教学设计”阶段中呈现出了较明显的高低起伏态势。而在这一过程中,T类话语的比重一种低于P、C类话语,且变化并不明显。此外,四个复合元素类话语比重的变化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因五个活动目标设置的不同,TP、TC、PC三类话语的比重在“教学设计”阶段也呈现出较大的高低起伏。而在这一过程中.PC类话语的比重一直高于其他三类话语.TPC类话语的比重则呈现出起伏上升的态势。

(二)组内讨论话语分析

随后.笔者深入小组内部.对某一小组内部的话语焦点进行了分析。6段组间交流录像均为“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小组的组内对话.共计1384句话语。笔者对各类话语的比重进行了统计.汇总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T、P、C三类话语的比重较高,分别约占总话语量的20%、23%和18%。TP、TC、PC、TPC三类话语的比重较低,分别约占总话语量的2%、7%、11%和2%。这说明,该小组的成员更多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法、教学内容,较少关注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鉴于这6段组间交流录像包含了本次微型课程的3次“迭代分析与制作”.笔者分别对学习内容初分析与再分析、教与学活动初分析与再分析、课件与教案出制作与完善活动中,各类话语的比重进行了对比,统计结果如图5、图6、图7所示.

比较图5和图6可以发现.与“初分析”活动相比.“再分析”活动中,T、TP、TC、PC、TPC五类话语的比重均有所上升,而P、C两类的话语均有所下降。这说明,随着讨论的深入。该小组成员开始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逐渐转移到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图7中可以看出,与之前的“教学设计”阶段相比,在“实现设计”阶段中,该小组的T话语比重明显增多。但在“完善课件与教案”活动中,T、TP、TC、TPC四类涉及到T的话语的比重有所回落,而同时P、C、PC三类话语的比重有所上升。这说明随着制作过程的推进.该小组成员又逐渐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上。

另外.从以上三幅图中可以发现.随着分析和制作过程的推进.N类话语的比重都有所回落。这说明“迭代分析与制作”使得该小组成员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五、结论与讨论

(一)根据组间交流的话语分析结果,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研究结论

(1)在“教学设计”阶段中,T、P、C三类话语的比重最高时达到了58%,最低时为3%,而TP、TC、PC、TPC四类复合话语的比重最高时仅达到26%.最低时为0%。这说明.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师范生对T、P、C三者的互动关系的关注相 对较少。

(2)在三类单一元素话语的比重中.T类话语的比重一直低于其他两类话语.且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这说明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分析时.在关注P和C的同时,很少关注到T。

(3)在四类复合元素话语的比重中.PC类话语的比重一直高于其他三类复合元素话语.最高时达到了总话语量的26%,最低时为12%。此外,TPC类话语的比重从第一个活动的2%到最后一个活动的13%.呈现出了起伏上升的趋势.最高时达到了15%。这说明,在关注T、P、C之间的互动关系时,师范生更多考虑P与C之间的关系。同时,随着课程的推进,师范生对TPC的关注逐渐提升。

(二)根据组内交流的话语分析结果,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研究结果

(1)在微型课程的两个阶段中.T类话语的比重差别明显。在“教学设计”阶段,T类话语比重的最高值仅为11%。而在“实现设计”阶段.T类话语的比重一直高于30%。这说明.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T成为了该小组的成员重点关注的内容。

(2)通过对比“学习内容分析”、“教与学活动分析”中的两轮迭代分析活动.笔者发现.在第二次分析的过程中.该小组的成员开始更加关注T、P、C三者之间的互动。这也说明迭代分析对促进师范生思考信息技术、教学法、教学内容三者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作用。

(3)通过对比“课件与教案初次制作”与“课件教案的完善”两项活动的话语分析结果.笔者发现.随着设计工作和讨论的深入,P、C、PC三类话语的比重均有所提高,而涉及到T的TC、TPC、TP三类话语的比重却反而有所下降。这说明,该小组的成员在课件和教案制作的后期更加注重教学方法、所要教的内容以及如何教授这些内容。

第1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任务驱使法;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basic goal lies in raises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Information Literacy),namely is enables the student during the understanding computer civilization,initially to grasp some computer elementary knowledge and skill,further stimulate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enhancement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innovative ideology,effectively trains the student to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processing,the application and the transmission ability. Below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classroom instruction all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perational is strong,involves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ve,involves the character,the graph,the picture,the animation and the sound and so on the many kinds of media,has the certain difficulty and the complexity.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train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terest,utilizes each classroom instruction method,and develops aspect and so on second classroom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educational model.

【key wo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Educational model;The duty urges the law;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066-03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学习目的是学生持续学习的保障,好的教学、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虽然教无定法,不管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先进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到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教学也是去刻意的去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而是要要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去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下就是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一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作用。

1.1运用实物、多媒体教学。如:在讲计算机硬件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去看、去摸CPU、内存条、硬盘。这样学生对所学得知道再也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从概念延伸到了实物,从而强化了学生对知道的掌握。另外,老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2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对实际操作要求高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学生操作的时间要占70%以上,课堂教学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坚持“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精讲多练、轻负高效”的方针,每节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讲解只能起画龙点睛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从练习中得到获胜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情感。

1.3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前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出现的有实际功用的信息技术信息,可积累信息技术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最佳途径。例:在讲计算机组成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去学着装电脑,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硬件知识,根据给定的价格,拉一个攒机清单;在学习Excel后,我就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求和、求平均分、筛选、统计等函数处理本班的各科成绩,进行汇总排序,并制成表。只有信息技术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信息技术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信息技术。

2.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

每一节课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文字输入的时候,让学生打一个“自我介绍”,设置字体、字号,并把文件保存在相应的位置。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将逐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中指导解决难点,完成任务后共同小结,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加以归纳、系统化,并做适当提高。

3设计课堂教学,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而合理、构思新颖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在新基础教育试验实践中,我们从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人文氛围,形成关注生命,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注意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师生活动的动态生成场面的设计,摒弃以往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脱节或者课堂教学设计“框”死的不良现象。另外,教学设计中要把每一位学生看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根据每一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设计要让老师和每一位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让师生的生命在教学设计中涌动。

在教学中应该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以下教学原则:

3.1适用性原则。信息技术教学特性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技术性。要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课程教育相比应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具有针对性、分层次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既不能让有的学生吃不上,也不能让有些学生吃不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师生合作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促进了多边互动。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学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3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互渗透的原则。课堂上采用讲授、讨论、设疑、自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相结合,根据教学实际状况,竞争式合作教学模式、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去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在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的体现教学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势有机渗透,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4培养助手,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习积极、肯动脑,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将他们培养成学习骨干,并任命成学习小组长。我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五组,每节课布置相应的任务,由小组负责监督本小组的学生完成,并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就可以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完成,不但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加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学习小组长为表率,带动全组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全班的学习劲头。这样不但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

5开展第二课堂,举办信息技术活动

开展第二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进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在学生中挑选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有创造能力的同学,先后成立了Photoshop、PC技术兴趣小组。在学习Photoshop中,学生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制作出精美的图片。通过一个精美的图片在学生手中诞生的过程,不但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而且让学生在学习中也找到了乐趣。我还利用学校不使用的机房和多余的计算机成立了PC技术兴趣小组,让每个同学自己动手组装计算机、做系统,了解一些计算机基本故障和处理方法,并且挑选兴趣小组中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维护机房。另外,我和其他信息技术老师每年举办一次信息技术活动周,举办各种信息技术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搬硬套过去的教学方法,应该在教学中探索出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 董玉琦.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