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背影的教案

背影的教案

时间:2022-09-15 05:4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背影的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背影的教案

第1篇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相对于城镇学校差距较大,如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新课改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共同的责任。立足农村中学,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如何转变角色,我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拓宽农村语文教师备课视野,优化备课方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是对只用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好书的陈旧观念的挑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它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过去我们备课,仅限于备教材、备学生,写教案,写导学案。撰写的教案也只能从教学参考书上汲取,因而知识面窄、内容匮乏。更有甚者贪图省事,直接将教案集上的东西照抄照搬到自己的教案中,这样的教案怎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要有较强的信息资源意识,积极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努力开发出有生命力的、个性化的教案和导学案。

如今,我们可以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站上查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远教资源信息量大、素材多、传递速度快,查阅资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我们备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让我们语文教师更是大开眼界,充分体会到网络资源的优势:方便、快捷、高质量。通过整合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我们将查到的材料经过精心的筛选、增删、修改,形成备课材料,再整合语文教材形成图文、声像并荗、美观整洁的电子教案,既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更符合农村学生学情,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网络资源库中的各类习题精选、探究活动、扩展资料以及学习指导等栏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便于形成优质的导学案。

二、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授课方式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与信息容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树立一种大语文的观念,通过整合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辅助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并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跳出课堂,加强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学习的视野,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为学生打开一片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广阔天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首先,课前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学习《散步》时,课前采用多媒体创设法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公益广告:《爱心传递:洗脚篇》(播放视频),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老师再通过语言引导:“看到这样的动人情景,同学们一定很有感触!广告里的一家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沐浴着亲情。纵然是一次极为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已经被激发起来。再次,课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共鸣。例如,在学习《背影》时,单从文本阅读中,还很难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父亲的背影为何让作者如此感动与难忘。借助多媒体创设再现父亲拖着臃肿、肥胖的身体攀上月台的那一幕感人情境,再以腾格尔的《父亲》的音乐作背景,以此为“动情点”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这一感人的情境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他们父子之间的深情。最后,课终创设情境,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技巧与写作方法的指导。在学《春酒》时,课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余光中的《乡愁》,进行阅读鉴赏比较与写作方法指导。在体味不同的故乡风俗之美、人情之美中,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后师师间的教学研修、师生间校外交流网络化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让我们课后可以和同科教师打破地域局限性、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教学博客、教育论坛,和其他的教育工作者形成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探讨、反思,既发挥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职能,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弥补自己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很好补充了自己的欠缺,更好服务于日常教学。农村网络覆盖率也在提升,师生的课后交流也可通尝试过教学论坛、QQ群、教学微博进行,实现课外与学生间的学习辅导与学法指导。

总之,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如一缕春风吹醒了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使大家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语文课堂似一池活水,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精彩。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充分整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信息,必定会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第2篇

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迷迷糊糊的觉得有一丝光亮照到我的床头,是谁这么早呀?我悄悄地穿起衣服,从门缝往外一看,原来是妈妈在台灯下学习。听说她最近要参加一次什么考试,为了这次考试,妈妈可是花了不少心血。只见她一会儿紧皱眉头思考,一会儿专心致志的背着什么,一会儿又在纸上刷刷地划几笔,还不停的翻着一本厚厚的资料,她学得那么专心,竟然没有发现我起床了。望着她的背影,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了一个想法:妈妈多么辛苦啊!

妈妈是卫校的一名教师,每周要讲几十节课。她向来是很认真、很负责的,为了备好课,她经常从电脑中,从报纸上搜集各种资料,每学期下来,她的教案和各种备课资料摞起来总有一尺多高。为了照顾好我和爸爸,妈妈经常是白天讲课、做饭,晚上还要洗衣服,只有深夜和清晨才有时间学习、看书、写教案。记得有一次,妈妈的身体不舒服,发烧咳嗽,当时爸爸又出差了,不在家,只有我来照顾妈妈了!我翘起下巴贴住妈妈的额头一试,可真烫呀,我端来一杯开水,对妈妈说:“妈妈,今天你可要听从我的命令,不准洗衣服,不准看书,立刻上床休息!”妈妈微笑着望着我,点了点头。我监督着妈妈上了床,自己也爬了上去,等着妈妈睡觉,可不知怎的,我比妈妈睡的还快,半夜醒来,妈妈又已经洗完衣服,在书桌前写教案了,我气急了,嚷着说妈妈不听话,妈妈一边道歉一边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明天妈妈还有课呢,不备好课,怎么教出好学生呀?再说,明天你还要上学,好好休息才有精神听课学习呀。”就这样,我没能说服妈妈,只好一个人先睡了。

想着想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轻轻推开门,走到妈妈身后,说:“妈妈,您太辛苦了!”然后跑到客厅冲了一杯果汁,捧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您快喝吧,喝了暖和。”妈妈捏了捏我的脸,接过果汁,说:“真是妈的好女儿!”

转眼间,天亮了。爸爸也起床了,我把爸爸拉到一边,悄悄对他说:“我们以后抽空帮妈妈干些家务活吧,妈妈太辛苦了。”我把早上的事告诉了爸爸,爸爸笑着点了点头。

新的一天开始了,妈妈又开始了她忙碌的工作,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好妈妈感到自豪!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 综合素养 教学手段 课堂氛围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取代学生地位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压抑。教师的教学模式是一味灌输课堂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对课堂学习产生厌倦感,毫无兴趣可言。在此形势下,要想使学生既能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我来谈谈对如何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认清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和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认真做好每一堂课的准备工作,规范教案内容,完善备课步骤,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知识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个人教案初备。每个教师在备课之前,要提前了解新课标要求和课程资源,初步了解科学学习方法和必需掌握知识的学习情况,结合自己的辅助资源和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上有个人的初步设想,对教学教案有初步的思路,能较好的导入新课程知识。

2.集体教案探究。语文备课组应该针对课程的每一堂课进行认真分析,这要求备课组的每个教师将自己对课程要求和教学思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对每个教师的见解各自发表自己不同看法,集思广益,将集体智慧的作用发挥出来,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教案。在此过程中,避免一人主备,其他教师没有自己的见解,机械模仿某一人的教学构思。

3.个人精备。在集体教案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结合及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提升和再创造,形成科学性、针对性的教学教案,符合个人教学特点和学生学情的课堂教案。

二、快乐导入,活跃课堂教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新知识的初始阶段,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应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开好路,使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语文的状态,成为乐于学、善于学的人。如:我在教《海豚救人》一文时,用下面几句话导入新课,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海豚生活在海洋里,它的体型与鱼相似,是一种哺乳动物,那么它怎么会救人呢?它为什么要救人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想。”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全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我在黑板写下这节课的课文题目题再问学生以下两个问题:① 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是谁指使的?②海豚是怎么救人的?救的谁?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整个课堂充满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的声音,通过把知识进行归纳,创设有趣的语文问题来引入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善动脑、多动口、勤动手的良好行为,把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赋予生机活力,让学生苦学变为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三、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直观的展现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动态图片与传统教学中的挂图、模型等教具等有机结合起来辅助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激励评价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使被评价者产生向上的欲望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吝惜给学生褒扬的词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享受到尊重。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张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11-052-001

语文教学,因张扬个性而精彩。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张扬个性呢?

一、教材处理追求个性化

对教材的处理,我们应在遵循课堂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对教材作带有教师本人鲜明个性色彩的自我体验与换位解读,并苦苦寻觅“教”与“学”的恰当“联络点”,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从而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备课不是“复制”和“粘贴”,而是应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去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例如,我在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时,试从迅速接近教学目标出发,将教材处理成“中间入手,突破首尾”的两段式。具体操作为:先引领学生集中研读2-7自然段,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7段的最后一句“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加以理解和领悟。在理解和领悟这句话的基础上,我又设置了如下的问题:课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该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领悟作者在写景时流露出的的追求。通过这样的教材处理,师生的感情融为一体,真正感悟到作者当时的感情。实践证明,这种迅速接近教学目标的教材处理,收到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一堂课结束。关于紫藤萝十年间的巨大变化给予作者深刻的人生启示,学生了然于胸。

二、教学思路设计个性化

教学思路要新颖,富有个性,就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就要根据所教的课文、所面对学生来安排。对几个“环节”、几个“步骤”等条条框框,如不假思索地“拿来”,那必然会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套住了学生的手脚。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有个性的话,抒发真实的情,让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不少老师个性化地设计了教学思路。如在教学《背影》时,有的老师采用“内容呈现-设置问题情境-交流对话-链接生活-请学生谈阅读体验”;有的老师则采用赏析的方法,引领学生体会出质朴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深深的人情美;有的老师则从引领学生学习本文“平中见奇”的写作手法设计教学思路……而我在设计《背影》教学思路时,考虑到《背影》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距离,于是就从标题“背影”人手,抓住文中四处“背影”,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刻画描摹,再通过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理解和领悟“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父亲”的爱的体恤,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特别是在教学中,我留下了空白,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这是一个多么__________的“背影”,不信你看:__________。

当听到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背影”“这是一个多么至真至诚的背影”等时,我感到学生正自由驰骋在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中,他们都有了自己心中的“背影”,他们对“背影”的理解已经变得深刻、丰富而立体起来了。

三、教学语言运用个性化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语文教师的课。因为善于诵读的,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善于表述的,那生动、精彩的描绘,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因此,我们应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个性化语言来打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以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随时让学生进入教学的意境中去。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情感,进行个性化解读课文。

我们应牢记于漪老师的话:“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除了知识修养、语言技巧时同学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总之,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能将教学的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

四、教学氛围营造个性化

个性化的语文教师成功之路,在于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取决于语文教师鲜明的个性和教材不同的特点。个性不相同,因而课堂教学氛围的个性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应力求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竞争、创新的课堂氛围。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首先要的是民主、平等、合作的讨论: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讨论:“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其次,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表现力,营造强烈的个性化的教学氛围,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5篇

一、备课的有效性――要有切入点,设梯度

以学论教,改变了“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从“学会”到“会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这两个词的意义来看,前者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后者则注重学生怎样学。教学既要备好教材,又要备学生的学情、课堂中的质疑……更多的为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而着想,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学不是简单地为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资料。而是在内容选择、任务设计、情境的创设上,一定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我在设计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教学时,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如设计问题:小说《孔乙己》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咸亨酒店”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吗?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小说是以怎样的视角展开情节的?教学中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教学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二、学习的有效性――要以学为主,教为铺

柴玉霞说:有效课堂上,教师应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达到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变成会学、愿学到乐学。 以学为主,以学定教,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合作能力,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1. 重视课前预习。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先是让学生课前预习,设疑 “朱自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学生整体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并要求学生写出答案要点,然后课上汇报预习的结果。我在课堂上引出话题:“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如此精彩,那我们注意过身边人的一个背影或动作吗?”用情感激发是教育学生的大好时机,也是学习主体获得知识的积极反映。教学中淡化了一些僵死的教条主义,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初察大体,细细思考,真正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 课时先学后教。任何的教学手段都是为学习主体服务,没有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就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教学中,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不能只按教案流程走,应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给学生较多的学习时间,设计的任务还应具有层次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学习后便于保存深刻的记忆。如在教学《春》时,我先让学生扣上课本,然后播放一段优美的乐曲,在音乐的背景下闭上眼睛去想象春天的样子,听后学生都能热情洋溢地讲,有的说:“春天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有的说:“春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还有的说:“春是美好幸福的象征……”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我趁此机会说:“那么我们打开课本看看散文家朱自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学生乐此不疲,迅速地找出了相关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美的句段进行分组讨论。结果给我有意外的惊喜,他们的发现远比我想象的多。从“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引发的童年趣事,到春雨图中令人神往的诗情画意;由“一年之计在于春”想到的“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生之计在于勤”……学生从生活的经验中体会到散文的美味,但要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不够的。接着引导学生诵读品味,并归纳出春有三个特点:新、美、力。还让他们课后查找一些有关春的名篇来欣赏,从而在原有知识点上拓宽了思维。在研究教材时,我们不能只拘泥于现有的材料,要从实际出发,探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巩固。现代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掌握字、词、句,而是要努力地去夯实语文素养,更要创新性把人文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学习成果,巩固学习的内容。如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两个很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一是家中拾“疑”,这部分解决了学习上部分难点,如一词多义:美、孰……学生在充分自主的阅读中解决问题。二是竞赛抢答,男女“对抗”的活动,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的良策。学生在竞赛的快乐中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个环节就是学以致用,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学习轻松地软着陆,给学生有一个弹性的思维空间。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从实际出发,不走过场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切联系。

第6篇

真真的父亲杨先生早年与梁先生结识。机缘巧合,梁先生答应了做杨家女的教养先生。杨家显贵,独女自然不能平庸。可杨先生与夫人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真真身为他们独女,未免天赋太过平庸,甚至颇有几分执拗……

“杨先生,我怕是教不了真真了。在下愚钝,实在不知道如何将知识通透地教授给学生。”梁先生这话是发自肺腑的。

杨先生望着梁先生,目光诚挚。不知道尔虞我诈的商场他是否也是这副表情。“先生,真真在您的教导下学会了很多东西。您还能教给她更多东西。请您相信自己。”

梁先生默了。

回到书房,沉思许久,梁先生再次提笔修改杨真真的教案。

作为真真的启蒙老师,他的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只是教一个孩子分清孰黑孰白。但令梁先生纠结的地方在于,真真只能看到黑白,这话的意思是说,在真真的潜意识里,黑与白有一条分界线。她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她却无法将一个人同时标识黑与白。梁先生教她要就事论事。这孩子却糊涂了,低低的反驳,“先生说教我辨明一个人的善与恶。可按先生的话来说,我如何知道他在哪件事情对,哪件事情错,而又哪件事情是我该注意的呢?”

听到这话,梁先生怔了一下,没料到她的疑问竟是这样的。

梁先生弯下腰,和几岁的真真目光平视,像对一个同龄人一样,认真地看着她。“真真,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吗?”真真点点头,“你说过的,我要继承家族产业、至少帮助父母亲分担。”“对。”梁先生赞许地看着她,“那你就得学会独当一面。虽然先生教了你许多东西,但是,先生不会一直跟在你身后帮你辨别是非。你,杨真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你拥有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好比先生曾提过的例子,一个完整的人格,是具有多面性的。他对有的人有害,对有的人有利,而对有的人他根本不会被人所在意。究竟如何,最根本取决于你所需的利益。”

“利益?”真真觉得这词有点残酷。

“不只是利益,还有道德。”梁先生试着补充,“违背道德的人,触碰了你的底线的人。”梁先生觉得他说的太多了。真真还是一个孩子。商场如战场,哪怕看起来再正人君子,也有两面性。梁先生不忍再说了。

真真愣住了,大大的眼睛满是惊讶。过了许久,她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先生,我明白了……”

不久后,真真进步突飞猛进,甚至于某些不便说之事,也变得十分通透。杨先生十分感激梁先生,梁先生却默然辞了职,再不肯教真真。

梁先生略有些颓然的站在林中,望着一池死水。叹了一口气,“该是个娇滴滴的女孩子,怎么杨先生非要她成了这样呢。”

后来,梁先生做了一所私人学校的教工。他只教孩子们如何读书,如何捉蟋蟀,如何和朋友友善相处。

他不希望他再出现一个像真真一样的孩子。

第7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无效性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过去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得到了转换,语文课堂出现新的生机。但是,由于人们对新理念把握不透,改变教学形式时而无“教学理念”的转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无效”或“低效”行为。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归类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笼统化

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是想让孩子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读书,并且受到正确的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人们却容易忽视三维目标。

(一)过分地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却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这也正是为什么许多中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的原因所在。原本应该富有情趣的、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却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方式单一的讲解着书本上的知识点,学生只是一味地记笔记,勾所谓的重点,却不能融入其中,体会文章所富含的情感,成了课堂的“录音机”。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差异较大的班级中,教师如果一味地追求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那会导致部分成绩较差的同学跟不上节奏,课堂的实用时间并不多;如果把时间过多地用于基础目标,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又会出现知识需求不足,课堂效率低的情况。实际上,不少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没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造成学生学习过程质量低下。

(三)教学目标过于泛化。有些教学目标行为动词不明确,类似“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等含糊其辞的语句,几乎出现某些教师的每篇教案里。像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用于任何年级,任何阶段,没有任何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导致实用性也不强。

二、教学环节的“脱臼”

(一)教学环节的脱节。

由于某些教师对语文课堂的轻视,以及不认真备课,导致在语文课堂上想到哪讲到哪,重复的讲,和该讲却没有讲到的地方。没有考虑课堂上的环环相扣,没有适当地过渡语,直接生硬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让很多同学的思维都没有转换过来。

(二)讨论无实效。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由于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无论教什么内容,都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表面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许多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的选择不恰当,讨论时机的分配也不够合理,合作学习有形无实,虚有其表,缺乏实质内容和真实意蕴。”这种讨论无实效。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中,不乏各式各样的讨论行为。真正的讨论是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的,在形式上改变了过去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然而,讨论花样翻新,论题没有交锋,讨论时不围绕主题等等,讨论大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无效讨论”成为无效教学另一原因。

(三)教学内容的讲解深浅不适。

1.“面面俱到”导致重难点不突出。在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希望把课文里的点点滴滴都挖出来交给学生,导致在课文里每一部分的用时都相当的平均,而且分析的十分透彻,导致学生在一堂课学完了之后,不知道哪一部分是重点,哪一部分是难点,只是对课文有一个朦胧的印象,具体一问就三不知了。笔者在网上曾看到一位学生这样说:“我喜欢自己读朱自清的《背影》,不喜欢老师讲朱自清。我自己读《背影》,读到的是我父亲的背影,而听老师讲《背影》,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所谓的“关键词”、“中心句”而已”。

2.过度拔高教学内容。作者在写文章时,肯定把自己的感情也融入其中,并联系了一定的生活实际。但是我们在解读课文时,却容易把我们的臆想也添加到文章中,这正是阅读的奇妙之处,作者、读者和文本三者之间进行的对话。但是,有些教师在讲解是却联系到社会主义或者革命的意义,过渡拔高了文章的意义。以《雨巷》为例,有些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把它的文化背景,雨巷的含义,姑娘的象征,包括姑娘撑的油纸伞,冷漠凄清的神情,太息般的目光,篱墙等等都做了详细透彻的分析,把每个意象的深层含义都挖掘了出来,甚至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是却忽略了这首诗整体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教师讲”的方式,整堂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特别是高中,在高考压力之下,教师更不会留多少时间让学生自己自主合作探究。单一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显得枯燥、乏味。有些教师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却依然是“新瓶装旧酒”,不懂得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灵活地增加或减少教学环节,达到最优教学状态。

由此看来,追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适切的有效教学策略,从“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因子入手,来建构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这应该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迫切追求的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J].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第8篇

教师节诚心送祝福!感恩昔日多提点,拜谢明日两相助;九月菊开教师节,思念过往恩师情。不求富贵开两支,但求福禄安康寿!

您用阳光雨露,哺育我快乐成长;您用浩瀚知识,引领我幸福远航;您用呕心沥血,托起我七彩梦想。祝您教师节快乐!

红花离不开绿叶的扶持,花儿离不开泥土的滋润,学生离不开老师的教诲。今天教师节,道一声: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

今天太阳格外耀眼,今天鲜花格外娇美,今天思念格外浓烈,今天日子格外特别,今天祝福格外明显: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讲课常用嗓,嗓子要保护,多食果蔬清热毒。教学工作忙,脑力易消耗,常吃鱼肉蛋黄与豆类,补充机能效率高。祝教师节快乐!

不计辛劳求奉献,三尺讲台夜灯长明,赤诚之心不一般,桃李天下香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教师节感恩无限,愿您安康永远!

坎坎坷坷的道路上,有您就有光亮;跌跌撞撞的前行中,有您就有方向。您用知识催开了桃李芬芳。教师节,祝老师快乐安康。

老师的爱,凝结在红色的批注里,软化在亲切的话语里,躲藏在阳光的角落里,串通在学生的心灵里。教师节,谢老师栽培之恩!

用岁月,编撰人生;用热情,浇灌花朵;用无私,铸就精彩;用奉献,燃烧生命。9.10教师节,真诚的说声:老师您辛苦了!愿您保重身体,天天幸福!

蜡烛亮了,燃烧的是自己;受挫时,有你激励的话语;花谢了,回馈的是桃李。进去时,我们懵懂无知;出来时,头脑充实真理。师恩难忘,教师节了,祝老师一切顺意!

三尺教鞭手中握,沉重职责肩上扛;笔墨飘落育桃李,满心期待盼成才。教师节到,愿您身体永康健,育得桃李满天下!

不惜付出,克己复礼;不畏清贫,坚守四季;不惧风霜,宽厚弘毅;不计辛勤,芬芳四溢;桃李天下,无可匹敌。亲爱的老师,衷心地祝愿您:教师节快乐。

您讲耕耘,讲奉献,讲拼搏,讲独立,唯独不讲功绩;您说勇气,说毅力,说坚持,你卓越,唯独不说汗水。亲爱的老师,真心的祝愿你教师节快乐。

看今朝,忆往昔,三尺讲台,孜孜不倦谆谆教导年复一年;念师恩,思师容,传道授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风采依旧;教师节,心中念,一条短信,祝恩师您身体健康幸福美满!

工作上兢兢业业,教学上忙忙碌碌。课堂上辛辛苦苦,教育上点点面面。育人才开开心心,教学子快快乐乐。教师节,祝您节日愉快!老师,您辛苦了!

坎坎坷坷的道路上,有你就有光亮;跌跌撞撞的前行中,有你就有方向。用汗水,浇灌出稻谷金黄;用知识,催开了桃李芬芳。教师节,祝老师快乐安康!

朝夕相处,有您照顾,青春岁月,有您呵护,美好年华,有您关注,精彩时光,有您一路。屹立如树,遮风挡雨,明灯永驻,穿云破雾。教师节,为您祝福!

老师的知识,在教案里,总是沉甸甸的;老师的知识,在粉笔里,总能写出诗一般的语句;老师的爱,在眼神里,目送我们远去的背影。教师节到了,说一一声谢谢您!

第9篇

一、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

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理性分析

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朱熹早就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新教材教法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还教学以本来面目。学,学生之想学;教,学生之想教。因为“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言文学的教育,人们都讲究一个“悟”字,从“疑”的角度去“悟”,亦不失为好方法,朱熹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反之则“强聒反滋其惑”。

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疑。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上完一节课像是喝了一杯温吞水,不爽不利的。

每每此时,你就会有一种“放弃也罢,你问不好,我来问”的冲动,困惑和迷惘就会袭上心头。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啊!

我想,如果遇到困难就此放弃,岂不又是穿新鞋走老路吗?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摸着石头过河比被别人牵着过河更可贵;问自己所疑比鹦鹉学舌更可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过程比结论更可贵,这种“过程价值观”现在在新教材教学中被普遍使用。

三、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教学。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我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或者由我在课前收集卡片,这样我便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了提问题的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同学,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四、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我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比如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学生就提出课文内容主要讲父子情,为什么课题是《背影》?朱自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等,这些问题既使我的教学有的放矢,更使我惊讶: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比老师逊色。

第10篇

大马猴说:“好看。上点色就更好看了。”

“忘带水彩了,下次带来。”

“那可太好了!多带点来。我这孩子也是学画画的。”

大马猴指了指小马猴。那小马猴蹦蹦跳跳,表示对素描很赞赏。多多痛快答应了,说:“没问题!”

“说话要算数,一定要带来啊!”

“放心吧,我从来不骗人!”

过了一阵子,多多把这事儿给忘了。

多多的学校离马猴山不远。一天上课。大马猴扑通一声,从窗外跳进教室。全班同学齐刷刷地瞪大了眼睛,张开嘴巴一声大叫:“哇!”

大马猴也不说话,直奔罗多多的坐位。

罗多多腾地站起来,知道大马猴是来跟他要水彩的,自己没守信用,这可怎么办啊?猴子闯教室,耽误大家上课,他会被老师训斥一顿,还要落大马猴埋怨。多多手心冒汗,冷丁想起马猴山上的老道教给他一句百变咒语,便轻声念道:“啊吧嚼啦喀隆,大马猴!”

罗多多一把将大马猴拉到自己身边坐下。他自己还有全班同学、老师,一下全变成了大马猴。一屋猴子,整整齐齐地坐着,把老师吓了一跳,竞没注意跳窗猴子已经落坐。罗多多的心怦怦跳,眼睛紧盯着老师。老师没听见罗多多念咒语,一心想找出跳窗而入的大马猴,他断定全班人变猴是闯进来的猴怪作妖。罗多多见老师眼神惊愕,直勾勾的,把教室的犄角旯旮全搜索了一遍,然后像点名似的,挨个同学仔细看,也没发现哪个是跳窗的猴子,因为所有猴子都和大马猴长相一样。他的目光最终落在罗多多身上,他记得猴子跳窗的一刹那,罗多多有起立动作。罗多多见老师盯上了他,就故作镇静。想道:好汉做事好汉当吧!祸是我惹下的,可我真的不想影响大家上课啊!还是正儿巴经地坐着吧,等送走了大马猴再向老师检讨。还好,老师见罗多多位子上坐的大马猴和旁边的那位一个样儿,拿不准他是不是罗多多,目光游疑起来……

也是天遂人愿:一只蠓虫在老师的眼前飞。老师抬手驱赶,影子在向里开着的窗户玻璃上一闪,那手一下停在了半空;玻璃里面照见的,也是一只大马猴,那是老师变的。老师傻了,难道大马猴灵魂附体?如果继续追究下去的话,备不住追到自己头上……他把手放下来,绷着脸说道:

“请安静,我们继续上课……同学们画猴子的时候,要注意它的特征——一双眍喽眼儿,一条尾巴……”

原来这堂美术课是“猴子画法”。同学们想笑,可见老师一脸严肃,没敢笑出声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都是大马猴。既然老师没有发作,大家也都装作没事儿似的,安静地听课。

多多松了一口气。他一面听老师讲课,一面用猴文给大马猴写字条:“对不起,这阵子没去写生,没来得及送水彩。”

大马猴写道:“小马猴闹着跟我要水彩,我心烦,就来找你了。”

多多写道:“这堂美术课你也好好听吧,对指导小马猴画画有帮助。”

大马猴点了点头。

总算下课了,咒语的魔力结束了。老师在玻璃窗前照了照,确认自己不再是猴子以后,急忙挟着教案回了办公室,生怕再变成猴子似的。罗多多心想:千万别去打110啊!

大家把罗多多围起来,问:“罗多多!行啊你!搞什么鬼?”

第11篇

王红,上海市七宝中学

我的一点教学经验大多源于一个个鲜活的师生故事。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让我明白:语文是语言的艺术, 教学是对人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记得有一次,我在批阅作文时,发现了一位男生的作文流露出些才气。于是在作文讲评课上,我点名让这 位男生上讲台朗读。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位男生有轻微口吃的毛病,即使平时也不愿多与人交谈,此 时更是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我看看他忸怩地挪步上讲台,我开始后悔了,甚至有些自责。他越不自在,讲话 就越发紧张。一张口,便卡住了。台下终于哄笑起来。男生深深地低下头,手不断地摆弄着衣角。我止住学生 ,可男生再也不开口了。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 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 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 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 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 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轻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 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 他已渐渐进入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 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只是给予这篇 作文的。我仿佛已看到了这位男生长大后,在大学的演讲台上慷慨激昂、挥洒自如;也看到了他在家中客厅里 与朋友们神聊胡侃、谈吐自如;我甚至可以看到了他在咖啡厅里正同自己心爱的女孩絮絮耳语。我心里涌起一 阵感动。我相信这堂课对于他的意义。

我总在想:语文教学绝不仅仅靠嘴和粉笔,它更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奇 迹往往诞生于其中。我还在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绝不仅仅是看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于学生全部生活中 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我一直在想:要让我的学生成为一个个能够溶入社会、并能 够在此中展现个人魅力的高素质的人。

又有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在讲解《荷塘月色》中历来被奉为通感手法经典之作的那一句,“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中朱自清先生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本来是嗅觉的清香,大胆新奇地比作了听觉感受的歌声, 充分表现了荷香的似有若无、丝丝缕缕、断断续续,达到了通常修辞手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当我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讲解完一段后,一位学生举手,试探着说:“老师,我觉得朱自清把荷香比作 歌声似乎并不最好,文章通篇的意境都极为宁谧,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如果用‘歌声’有点儿破坏 整体效果,照我看来,改成‘笛声’更好,既无人声掺杂,也符合当时的意境。”

听罢学生的话,我不禁为之一震,这一句通感多少年来被无数人奉之为经典,从未有过疑问,一个高一的 学生竟会对此提出异议——或许也只有一个高一的学生才敢提出这样的一个异议。这是我在备课中根本无法预 见的,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于是我在愣了几秒钟之后,先表扬了那个学生的“独特发 现”,然后推翻了原先准备好讲解“通感”的教案,当即决定让学生来唱主角:改写这句经典名句。同学们一 下子变得兴奋起来,经过斟酌、品味、比较,不断地推举出大家公认的佳句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地抚拍似的”;“微 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绵绵微笑似的”等等,思如泉涌,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无法停止 。

回到办公室,我捧着同学们改写的“名句”激动不已。我庆幸那个学生的“ 突发奇想”,使我没有埋没他 们如此精采、巧妙的创造力;我更庆幸自己的随机应变,使我捕捉并利用了他的“突发奇想”。

事实证明,学生的许多发现是极具发散性和创造性的,而这种发散性、创造性正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最为 可贵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这些发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时教师最应具备的教学素养。正当外 界对语文教学提出各种非议和责难时,我却清醒地提醒自己: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相反它具有数理化所 不具备的审美性和情趣性。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体尝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 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还有一次,我上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为了让同学们在朴实的文字和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中切 实感受到作者对亲情的刻骨铭心的体会和理解,在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并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谈 谈对于亲情的感受。然而,这堂课却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许多同学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端茶送伞” 的层面上。对于“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背影,对于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 亲情,同学们并不能深切体会,有的甚至嘲笑起“父亲”那肥胖笨拙的身躯。经过课后的一番思索,我感觉到 学生之所以不能够领会文章所具有的巨大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他们平时生活中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于 是我布置给学生一项特别的回家作业:观察父亲(母亲)的背影半小时。一个星期后的作文课上,我让同学们 根据观察内容完成命题作文《背影》。课堂中出现了少有的埋头写作的情形,只听见“沙沙”的落笔声。

我捧着学生的作文,欣喜地翻看着,每每有着令我心动的发现。一位同学写道:“我第一次如此专注地偷 偷望着父亲沉思时的背影,昏黄的灯光并不能掩盖他高大强健的的身影。我知道这高大强健的身影曾经负担过 整整三个家庭的重担,也曾为他赢得过半抽屉的奖状,更为我们营造了现在这个温馨美满的家庭。然而……, 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在风风雨雨中艰难跋涉时的身影,我会帮助父亲走过眼前这段下岗后的艰苦岁月。”又一位 同学写道:“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妈妈终于答应让我观察她的背影,不过有个条件,就是我必须替她捶背。 ……才捶了一会儿,妈妈便心疼了,让我停手……妈妈不时地回头叫我歇歇手……妈妈又回头过意不去地对我 说:‘谢谢了!好女儿!’……捶完了,妈妈特意去煮了两个水铺蛋给我吃,还感动地对我连连道谢。我回到 自己的屋里,一下子泪水就涌了出来。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照顾妈妈,妈妈却对我一谢再谢,而妈妈十四年来每 时每刻都在照顾我,我谢过妈妈了吗?我为妈妈做的太少了。”我一一地读着学生的作文,一次一次地被感动 着。

第12篇

良好的方法是正确解决问题的保证,是确保少走弯路的捷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做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去读、怎样去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没能切实地去解答,就不能很好地算注重了方式方法。”在给学生日常授课和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他们要去读的是什么,要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指向性,目标要明确,还要明白怎么去读,怎么去理解。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它们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行文脉络。不同的作者在写相同体裁的文章时也会因为个人文学修养、意趣爱好、侧重习惯等的不一样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写作习惯和突出的语言文字风格等。

在给学生授课和指导时,要引导学生精细阅读,逐渐去发现这些差异和不同,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分类,以提高其学习能力。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记叙文时,首先要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重点去品味叙述部分和议论抒情叙述部分。一般来说,初中学段学生所接触到的议论文,其论点往往出现在句首或句尾。但偶尔也有出现在句中的,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因为一般性特征而湮没了特殊性存在,亦不能一概而论。学习说明文时要仔细分析其课文内容,明确课文的说明对象,找出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并根据关键字词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文章不同的知识点去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的知识点,以循序渐进式地提高现代文学习和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是关键。

二、鼓励学生适度扩大阅读视野,涉猎课外美文,加大阅读量,进行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分析

能力的有效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特点是其阅读量积累量是没有限度的,是没有上限的。从古自今,没有哪一个大文学家敢说自己读尽了天下书,识尽了天下字。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也是积淀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阅读是积累,是吸收,是消化,是把阅读材料内化为自己阅读能力的关键步骤和必须方法。我们应该鼓励新生代学生放宽视野,不要做井底蛙、蜀地犬,在学好教材里面的课文之外,还要广泛涉猎那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读物和文章。在选取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选择那些符合初中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读物,尤其要注意思想情趣方面的精细选择,要挑选出那些能激发学生正义感和有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特性的文章。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也说:“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量的长期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课外阅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起了强化和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符合法度,显然跟吸收密切相关。”无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是针对语文考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当今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任。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1.具体措施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着手去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初中课本所选篇目都是著名作家作者的优秀作品,在词语的使用、句子的把握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学习的典范,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在知识积累之余深化文意认知。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冯骥才的《珍珠鸟》、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佳文中,词句运用写作技巧无一不蕴藏着作者无限寓意、深情,教师可在学生掌握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设置与课文写作背景、引申含义、留白手法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思考、解答,进行知识的拓展训练。其次是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即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时应作出具体的思路解析,对学生的优缺点要有所掌握,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加以引导,详细说明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考虑,如何考虑以及注意事项等。再者是增进交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法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还要对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2.注意事项据笔者教学经验,建议采用上述以问题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前计划,即在计划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先行制定本季度或年度的工作规划,并将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整体教学计划之中,从而妥善分配课时。二是设计新教案,即教师先要全面加强对此教学方法的学习,积极借鉴以往教学案例,并对此展开纵深层的研究、分析,学习相关教学技巧与经验,在已有的教案基础上创新。三是充分教课准备,即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应大致介绍本堂课采用的教学法的概念、作用和意义,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式教学法有所了解。四是充分备课,即根据课标要求选择应实施互动教学的章节,结合知识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并于课后调查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五是将课堂提问设置为开放性。语文学科并不像数学、物理,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既定的答案,所以,将语文问答设作开放性的答题方式,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使想象力和联想力得以充分锻炼。以笔者教学经验总结,在解答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有更多尝试性的思考,能紧扣文章主旨,进一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认知。

3.效果分析采取问题式教学法,结果显示,学生“睡觉不听课、听讲但不互动、听讲且参与互动、积极提问与考试成绩”等课堂指标调查结果均优于传统教学法授课的学生,同时,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兴趣的调动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由此,说明了问题式教学法对学生课堂表现、提升学习成绩等改善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