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10:4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朱自清春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 键 词】 阅读课堂;阅读教学;生成
教学生成的全称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即课堂目标的实现,是师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同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等发展的过程。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要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教师应把每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课堂。教学生成实际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许多生成性资源,只不过没有当作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罢了。阅读课堂教学生成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1. 学生质疑;2. 学生或教师的出错;3. 突发事件。针对以上提到的阅读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用学生质疑,催发有效生成
在阅读课堂中,学生的质疑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水到渠成地使用提问法。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有学生提出“假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是在车上流泪,我一定要亲自去买橘子。”而有学生却说 “要是朱自清去买橘子,那我们还会看到《背影》这样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吗?”对两种意见,同学们各执己见。此时,我想学生的争执已远远不是语文范畴的问题了。想起明天有作文课,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回家查资料,明天举行辩论会――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要用道理和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以上就是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质疑而改变教案的过程。其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有举行什么辩论会的计划,只不过是针对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问题生成的一次有效、有价值的利用罢了。而恰恰是这一问题生成的利用成了全文讲解中最有创新最出彩的部分。
二、正视学生的出错,提炼生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很正常,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错误”视为不可多得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顺水推舟,很可能达到以谬求真的效果。
笔者曾观摩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此教师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她让学生到黑板摘抄小男孩捡鱼动作的词。一个学生错把“捡”抄成了“拣”。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出错,但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此教师不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而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的喝彩。情形如下:
教师:那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捡”,而不是这样“拣”?
学生开始陷入思考。
教师:用“拣”字表明小男孩去选择该救哪条鱼,用“捡”表明小男孩没有多想,一心想着救小鱼,不过小鱼还能不能活,小男孩都尽他最大的努力去救他们。
这堂阅读课,教师放弃了课前预设,根据学生的误写来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这样的以谬求真的生成性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在阅读课堂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鼓励学生对话,流露动态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一点是教师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参与讨论。如笔者在导入朱自清的《春》时,调整了原来上课的思路,临时更改了从引用历代作家关于写春的名诗佳句进行导入,而是让同学们就春天的感受畅所欲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笔者不急于做归纳总结和结论性的点评,而是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许。平等对话消解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在这样和谐的“对话”中,生成的导入自然而不生硬。
四、创设情境契机,体验生成
1. 以学生原有情感经验为依托,移植感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中,详细指出:“围绕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学生个体的生活素材,学生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也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学生与家人相处、与伙伴相处或独自活动时,都伴随一种经历与体验,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在恰当的时候加以利用时,学生的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进而重新内化,形成新的生活体验。”
2. 巧设文本情境,表演体会。阅读文中的小说大多情节丰富,能较生动展现各类人物逼真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小说的剧情由学生来演绎,扮演文中的典型人物,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3. 巧用多媒体,直观感受。多媒体的优越性在于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有些语文阅读教材上的文本情境无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记忆,引起他们内心的震撼,多媒体都可以弥补这样的缺陷。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人为创造的一种特殊学习环境,教师如果能把握和利用课堂的生成,通过充分调动教学群体,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动态性、生成性的课堂,也是一个精彩纷呈、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灵动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麟生,林润之. 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傅国亮,程淑华.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 程一凡,叶红. 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陈玉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所在单位:益阳市人民路小学
从教时间:22年
最喜欢的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最喜欢的作家:朱自清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静思、看书
书田世界,菽粟无数。我一犁在手,抛却纷争与烦恼,抖落重压与劳顿,如鱼得水,犁尽天下书田,找寻教育改革中迷失的清醒,寻觅教学困惑中些许的光明。
犹记得,初登讲台,遭遇尴尬,我的倔强自此而生,不敢怠慢一天:购买中外教育名著,订阅教育教学期刊。课余闲暇,与大师对话;节假时日,钻研教育理论,捕捉教改信息;酷日炎炎,朔风凛冽,一刻不曾耽搁,用心揣摩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了我的努力。每每打开它,如沐汩汩清泉:“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从事教育需要一种底气,底气来自于读‘万卷书’,来自于行‘万里路’,来自于阅人无数,来自于专家引路。”我与书的心灵碰撞在阅读中产生,有满怀的希望,有迸发的激情,有踏破铁鞋的惊喜,也有一见钟情的神往。我用心感受她的博大,用笔写下她赋予我的灵感,激情与梦想在教育的人生舞台上盛开。
从此,我一头撞进犁头磨亮的晨曦和晚霞,耕耘书田,也耕耘自己,像老牛,不知疲倦地踩着二十四个节气,演绎成孤独的流浪者,无处停靠。我知道,有一天我会用双手犁出一片清新的泥土。然后,我的心就停泊在这里,痴情守望。
于是,有了首篇论文《追寻语感训练的理想境界》、首本教辅资料《四年级名师教你写作文》的问世。思维与脚步不敢停歇,我一手打造知识与力量,一手放飞激情与梦想,乐此不疲地领着孩子们在诗意盎然的语言文字里穿行……我先后发表《畅所欲问,课堂邂逅无限精彩》等论文30余篇,湖南教育出版社邀我编写《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特级教案》《三年级开心阅读阶梯训练》等教辅书籍。
我承担起学校教研的重任,亲手抄刀的教改论坛、读书交流、主题教研、同课异构、专题讲座、教学比武等活动应运而生。携着含羞带露的最爱,移步花间,我摘取娇艳如春的颜色,以执着的姿势,一路向前。读书交流洒下我跋涉的汗水,专题讲座留下我沙哑的声音,教学比武拍摄我指导的身影,教改论坛记录我追寻的脚步。老师们茅塞顿开,宛若在八百里瀚海的平台上驾驭骏马,任意驰骋,收获颇丰。
作为书田人,轻轻翻开一本书,有如农夫手执一柄犁,看新翻的泥土,闻清新的气息,舒心、温馨。书田的轻言浅唱,书田的细语叮咛,书田的日久陪伴,滋润着我的心田。嫣然回首,浅笑盈盈,曼妙起舞,是书田的千般柔情;波光潋滟,山色空蒙,是书田的万种风情。
师友评论:
关键词:职高教育;语文教学模式;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22-01
语文,即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也是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结晶。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语文教学已经被列为重要的科目,因为语文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思想感染和升华的感性过程,所以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思想形成都是比较重要的。就中职教育而言,虽然由于中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文化类科目教育的比重并不是那么大,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语文教育对学生思想、审美以及能力的培养,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对职高语文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手段“传统化”严重
教学手段是教学实施的重要过程,传统教育的教学手段是将各类科目按照逻辑学习和思想学习分为文科类科目和理科类科目,而文科类科目采用的方法是“死记硬背”;理科类则是题海战术,这样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手段缺陷人性的思考,更是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而职业高中由于其特殊性质,再加上对于语文这类文化科目并不重视,也完整参照了各大高等院校的这种教学手段[1]。
2、无差别教学,忽略学生的差异
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教学都是通过分数衡量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而教学过程也是无差别性的,即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个人能力进行教学,从而导致教学将学生的棱角都统一进行消减,能力强的学生学不到知识,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并且一些具有特殊能力的学生也因为这种无差别教学而渐渐埋没,失去了个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二、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
由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多数处在青春期,有较强的叛逆心,渴望思想的自主;尤其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经历过更多的挫折,也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但是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是一味参考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只是把教学作为一向日常执行的任务,对于学生学习缺乏引导和关注,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另一方面受到有限的教学时间的压力,教师不得不强制学生学习,例如:课堂强制学生背诵课文等,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相理解和配合,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2]。
三、职高语文教学模式多元化
1、创建情景教学,实现语文教学趣味化
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直提倡的教学手段,而随着近年来我们科技进入信息化发展,广阔的网络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其中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而教师进行情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教材情景进行演示和引导,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PPT演示文中朱自清先生所描述的美景[3],让学生进行感悟和评价,同时让他们自己对情景进行想象,然后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进行情景写作,即课余带学生去当地风景比较优美以及富有特点的地区或者景点,让他们进行“文字写生”,从而让语文教学更加有趣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教学引导,提高教学的效率
创造性是学生必须要包含的能力,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对于同一类事物或者物品学生的思想是多元化的,所以采取探究性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是保证学生创作性不会因为传统教学的统一性而被消磨。探究性教学引导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关系互换,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让他们思考,自己如果进行教学应该如何做起,如何完成教案制定、备课以及说课的过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掘,缓和了师生间的关系,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3、与专业教育结合,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职高的教学虽然部分与高中教学类似,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决定了教学的差异性,而职高语文教学应当是包含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为核心,所以在思想和审美教育的基础下,职高语文教育必须要把握语文的应用特点,即听、说、读、写。让这些实用性特点在学生身上完整的展示,以贯彻职高“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教育理念。
4、组织课堂讨论,创造良性学习氛围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并不存在,身份、思想以及阅历的差异,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以及提出意见可以更加随意,而完成教学后,职高语文教师要鼓励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短时间的课堂讨论,即对课文中的思想和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自身的见解,同时教师统计讨论结果,进行评估和提出意见。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以扩展视野以及提高思想为主体,虽然职高院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但是语文学习并非单纯的思想学习,也是对学生语言等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所以实现职高语文教学模式多元化将对我国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发展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时敏敏.唯美的谢幕――谈职高语文艺术化课堂结尾之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4,07:145.
一、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养
做初中教师得具备初中教师资格证,教初中语文须具备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这是当前教师招聘的必备条件。然而,有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仅能证明你可以做初中教师,但并不意味着你就能会教书;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仅能证明你可以做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了,但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教好语文。《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古训也早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假如一味严守古训,只是照本宣科,机械教学,就必然遭到唾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不能苛求具有书法家和演讲家的水准,但板书精美、书写漂亮、普通话流利这些最起码的功夫还是要具备的;虽然不能苛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理贯通,但基本上也要能做到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知识渊博;虽然不能苛求掌握所有的教学技巧,但基本上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艺精通一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就来自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只有不断地捕捉时代前沿的新鲜信息,才能在教学中不被时代的浪潮吞噬。“打铁先得自身硬”,所以,教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积累、积累、再积累,要在学习和积累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只有通晓了渊博的知识,练就了过人的技能,才能在课堂这个舞台上,以表演家的挥洒自如,演绎出一幕幕充满灵气和活性的课堂经典之作。果真如此,语文课堂之教学效率还何愁不高?
二、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做好课前的反思
课前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以后,必须对自己的课堂预设进行反复的思考,具体来说,包括两点:其一,对自己上课中即将使用的教案进行反思,思考一下吸取了以往同类教案中的哪些经验与教训,弥补了以往同类教案中的哪些缺陷与不足。其二,对自己上课中即将面对的教学对象进行反思,思考一下学生对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对优的学生、良的学生、差的学生如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每次反思都能得到新的收获与新的发现。当前,我们有好多年轻的语文教师,在课前对教案也进行了较为精心的设计,但是,一经拿到课堂进行“实战”时,常常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课前预设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因素考虑得不够周全。所以,我们在课前反思时,除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更多地要考虑学生的因素:①学生与课本有无相关联的知识储备;②本课所采用的教学流程学生是否曾经尝试过;③哪些学生可以在生与生、生与师的教学互动中积极参与;④哪些学生需要积极的帮助和鼓励;⑤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⑥如果发生了这些情况后我们如何处理;⑦教师上节课布置的预习情况完成得怎么样等等。如若我们在课前把这些全面地反思一遍,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策略调整,就能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三、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加快课堂的节奏
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不要做那些无谓的劳动,能用一节课讲完的,坚决不用两节课,能用两节课讲完的就不用三节或更多的时间,当堂的教学任务必须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巩固、完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讲授”“训练”“巩固”“提高”“扩展”有机地统一并各有侧重,要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否定一个旧我,塑造一个新我。真正地做到最大限度地向四十五分钟要速度、要效益。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确保知识含量多、教学密度大,做到既要丰富,又要多层,还要有效。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该精讲的,话语上决不多说一句,该精练的时间上决不多超一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加快教学节奏,严格时间观念,努力使语文教学课堂形成严谨、有效、高效的氛围,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时刻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
四、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创设教学的
教学具有情感性、凝聚力和愉悦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就有了意境,有了激情,有了力度,有了波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着意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恰当的时机,不断涌起学习的,使学生感到学习津津有味,能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认知。这样,使他们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善学”,努力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比如,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分别绘出“春”“夏”“秋”“冬”“朝”“暮”六幅图画,并且配上自己写的优美的文字解说。这样,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投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之中,经过集体的构思,发挥各自特长,有人绘声绘色地说,有人聚精会神地画,有人神采飞扬地写,整个课堂无不浸入艺术的创作之中。为后面即将涌现的――作品的展示、作品的欣赏、画面的解说蓄势。这样当教学到来时,学生大多仿佛栖身于大自然的诗意中,浸润在一派花香鸟语中。徜徉在艺术的旅行中……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刘和刚的《父亲》,歌声中那饱含浓浓的父子之情的句句字字,叩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弦,撩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绪,此时此刻,再顺势将学生的情绪诱入新课中,“父亲胖胖的身躯,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越铁道买橘子……”这特写镜头,这款款的深情,无一不重重地撞击着学生的心扉。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将这些镜头再现,就定能涌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五、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加深和强化学生的印象,能增大课堂信息量,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篇经典的说明文时,我结合文本内容,在网上搜集苏州园林的图片,制成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投影仪一帧一帧地播放,学生欣赏着园林的景色,仿佛自己就是一个被这美景陶醉了的游客。利用这样的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也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苏州园林的图片,制作图片自动播放,学生的参与度及参与热情会更加高涨。但是,值得提醒的是: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课堂,参与教学活动,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希望广大教师谨遵多媒体教学的辅原则、适当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教学的课堂更加高效。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中渗透着人文创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师在吸收传统语文教法优点的同时运用前沿理论及合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媒体技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资源 特色语文教学法 整合 观摩
所谓特色语文教学法是指当代语文教师在运用传统教育法的同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料及其他素材与媒体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在教与学中强调“学”与“探究”的一种特殊语文教法。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改革的跨越式发展。传统语文教学法中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单一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走向死胡同,特色语文教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有效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师合理利用图片资料、课件资源等辅助元素为自己的语文教学服务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①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氛围;②用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其形与色,发挥想象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地毯下的尘土》一课时可设计情景,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让他们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讲一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时,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说你应该怎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设计情境,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体会课文所描述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再次、从媒体中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图片,把空洞的文字叙述转为精彩的动画展示,将简单的图片变为连续的动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审美化,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课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
语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当前目标、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与远程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语文课堂实录”“语文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使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优化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教师必须提早了解学习与熟悉网络概念和搜集信息的技能。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师发展”栏目,为教师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培训教程”。对计算机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用等知识、技能进行了媒体讲解,提高了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如:PPT的制作,影视媒体设备的使用,为教师把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知识、技能保证。远程教育资源的实际运用必须与媒体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运用它们时要借助“语文教研论文”和“语文经验交流”,不断充实自己的课堂整合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远程教育网中“语文同步课堂、语文示范课、信息技术、语文教育资源、语文教育动态、语文课程改革、语文精品推荐、古诗词欣赏”等资源,内容极其丰富、新颖、贴近实际而具有借鉴性。新鲜、新奇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注意的。通过各种语文远程教育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并通过操作演示等多种方式,主动学习远程教育资源与媒体技术运用,不是简单的收集整理而是要让他们进课堂,服务教学。
三、合理利用远程教育,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突出重点,降低难度
语文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资源”栏目中提供了语文“课堂实录”、语文“教案实例”、语文“媒体展示”等丰富的资源和“师教生学、师讲生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来,把远程教育资源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种感官的需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死海不死》一课,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知识知之甚少,茫茫的自然科学是那么的神秘,要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是多么的不容易,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极大兴趣。高尔基曾经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好的语文教师,再好的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设计不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才能乐于接受,“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学中,大胆的使用媒体技术与远程教育资源,将教学对象带进动画、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欧阳修《醉翁亭记》及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类文学作品时,针对教学对象的生活实际,真真切切地使教学对象欣赏一类与文本有关的风景画,绿、清、静、柔的美丽画面顿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这类文本的审美性与创新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教学艺术境界。课堂教学氛围围绕教材重难点展开,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质,使重点突出、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比用传统的语文教法在苦口婆心的说教中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文字的神韵好多了。比如我们教学《苏州园林》时,将苏州园林的图从多媒体中播放出来比授课教师翻来复去的讲苏州园林是什么结构、特点要轻松得多,而效果当然是事半功倍。可见,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使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语文教师在观摩与研讨中规范语文教学方法,使言语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有机整合
摘要:新课标强调突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形象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最形象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它又有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多媒体课件给初中语文课堂带来的弊端。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堂 弊端
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大量地进入初中语文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由接触到使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丰富了学生的视角,活跃了学生的感官,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因此,很多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以创设情境,增加教学容量,激发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一、不恰当的演示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思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对于语文课,绝对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生动形象的效果的。朱熹先生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应该是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分析感悟,学生通过媒体的这种间接方式获取的知识,极易渗入媒介制造者个人的爱好,甚至偏见,使学生不易看到文本的真正含义,同时,媒体的“先入为见”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评委会钱梦龙老师课后评述说:参赛中,相当一部分多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不求实效,只是为用而用的缺陷,有些图片选择不妥当,不正确,以致对课文的理解片面化。这不仅使教师和学生让电脑的预设程序限制了,而且由于媒体注重了对程序中知识的记忆,忽视甚至限制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思考与创新认识。对新教材文本的把握必须留给学生一个巨大的探索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汉语文字有其形象、抽象、概括的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她的魅力所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可带给我们无限遐思,语言文字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间,只有插上联想、想象和再创造思维的翅膀,才能在语言文字构筑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时也会无意扼杀课堂的生动性。
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这种教学状况与“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在形式上很不相同,但在实质上有些相似,有时为了达到预先设定的答案而导致师生之间缺少灵活变通,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妨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当笔者播放配乐朗读时,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在著名演员有深情并茂的朗读下,很有一种想模仿朗读的欲望,但由于预先只设置了5分钟时间朗读,便安排同学们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因此很多同学想有感情的朗读的冲动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还是在这一课,在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时,很多同学归纳的各有千秋,记得有一个小小组的同学将五幅图景命名为“绿草送春”、“繁花争春”、“斜风抚春”、“细雨润春”、“人们迎春”,这一组同学的归纳可谓是精妙绝伦,但笔者为了与预定的结构一致,并没有采纳该组同学归纳出的语句,而是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来归结,导致这一组同学后来的讨论积极性减弱。
三、淡化了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总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应是盲目的,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媒体使用是否必要和合理。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否则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一、做一个游戏型的语文老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欢教授指出:在当代的教育问题中,非常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却往往忽略了教师本身也需要主观能动性。但在社会现实中,在现实教育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被压抑了。所以我们应该给予教师一些体谅、一些自由;作为教师,应该争取成为“游戏”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创造型教师、多元型教师,要提倡让教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被充分地激活起来。
那么,什么是“游戏”型教师呢?而所谓“游戏”型教师,指的是教师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带着游戏的精神,抱着超功利的心态,真诚地投入到语文活动之中去。“无论他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他都能从语文中发现美好的东西”、从课文中挖掘美好、从课堂中发现美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从自我中丰富美好,使语文课堂和作文真正荡漾起浓浓的春意。
二、转换教师与学生上课的角色
潘塘中学在借鉴杜郎口教学的基础上,在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指导下,尝试着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在语文学习中游泳,基本做到了两个转换:①老师的转换。以前老师课前就是看看教案,课文有时没有吃透就备课很轻松。所以上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常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没有听懂。当老师再重复时,优生就觉得索然无味,差生还迷迷糊糊。考试肯定就不尽人意。有位教育家成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课本知识传授得越多,你的学生就越冷漠无知。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读十遍课文,吃透教材,才能整合资料,才能备出导读单,以及教案。所以上课时老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多。真正起到了老师“引”学生“主”的作用。②学生角色的转换:以前学生课前很少读书,更不会提出问题,上课就是听老师讲,就像老鸟喂小鸟一般学习知识,那完全是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很少得到锻炼。现在完全不同,学生通过读,不仅要自己提出问题,还要解决一部分知识,还可以得到小组同学的帮助,这些只有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解决。课堂上学生自我合作解决问题,怎过课堂活跃着学生讨论声,老师只是个别点拨。格局完全不同,自信心增强了,而且都有信心考好!
三、带领学生走进“曲径通幽”的语文生活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教师是学生“通幽”的导师和“参禅”的引领者,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语文体验激情,和他们一起“追求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从课文中学会与人相处,从阅读中懂得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习作观察中学会与人为善,从阅读和写作中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情境和学习状态中用心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生活的点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而然地就会改变学生空洞的内心、麻木的思维和固定不变的审美习惯,让自己的心灵充满灵性,充满对美的渴求。
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和学生一起阅读《孩子,我爱你》、《父爱如山》、《怨可以爱》等富有诗情哲思的优美散文,和他们一起体味父爱的真正滋味。又与学生共读共写《读懂,渐老的父亲》,让他们学会去如何理解父爱,如何去感悟父爱,如何去体验父爱的深刻与深厚。
四、用心创造语文世界的芳香,营造一个充满梦香的语文世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充满梦香的语文世界需要教师平时用心去发现,日积月累地去营造。在不断的积累中,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美好的心境、美好的情境来。这种美好情境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想象驰骋,更有利于他们语文情感的培养,也往往会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充满热情和激情,活泼向上,富有朝气”,进而身临其境,享受语文学习的美好,产生无穷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欲望。
在充满梦香的语文世界经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暗示效应和蝴蝶效应,充分借助教育者本身意识、思维、行为语言等方面的诗意暗示,借助被教育者审美个性的形成性影响,达到对语文文本阅读环境整体诗意化审美情境营造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主导与主体间的暗示,还是自我暗示,教育者首先要创设形成能够导致暗示心理的必要的审美基础,包括阅读和写作的审美环境、审美意识、自然而美好的言语、行为等。其次,教师善于要运用积极的诗意美的体态言语暗示学生自觉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自我调节。“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抚慰、一句鼓励、一个体态……不用多讲,就足以让一个学生甚至学生感受到语文老师对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殷切期待和关心”,感受到一种阅读和写作的创造美的渴望与鼓励。最后,作为充满梦香的语文世界的创造者更要不断地自然补充和提升自身审美的内涵与境界,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语文审美和语文学习之梦因为有“源头活水”而始终“清如许”。
五、学会多角度欣赏学生的语文素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辩证地去看待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目的、过程和结果,语文的学习效果就很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呈现出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因此,在阅读和写作的审美激情激发中,一定要注意审美思维的拓展和引导,这样才可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平淡的行为关系中的自然美和特殊美。
首先,要学会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阅读和写作。引导学生用一颗平常的心去评价作者和文本中的人物;要学会蹲下身来阅读和写作,不能仅仅用自己的好恶来代替客观评价标准,不能仅从文章和事件的某一结果来看待整体。其次,要学会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看作品,学会设身处地,宽容谅解。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说:“学会倾听,才能学会理解与尊重。”学会运用心理学理论,去推断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和信念,去剖析作品人物行为中所包含的信念,以更好的理解、尊重和宽容作品。
语文学习“需要我们对现状永不满足,需要我们创造奇迹。心中对于完美无法抑制的渴望,促使我们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挑战极限。”对于学生也是如此。在语文学习中,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改变、提高和完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才能使我们心向着孩子,使我们的孩子富有童心童趣、使我们的孩子心灵更加纯洁善良、文学梦想更加斑斓和美丽,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更加芳香四溢。
参考文献:
[1]韩亚歌.教育者要善于点燃激情[J].徐州市教育学会,2008,(4).
[2]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2).
[3]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2).
[4]王强.新东方文化[M].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03,(1).
[5]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D].北京师范大学,1999,(3).
[6]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一、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的优势
(一)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用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场景,用文字来诠释意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贯通古今中外,跨越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将来,动静与虚实相结合,联想与想象争生辉,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恰当使用多媒体还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直接体现,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可以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洗礼,完成感染——打动——共鸣的情感历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情态的春花图片,并配以轻柔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春的情韵,进而回忆品味自己以往有关荷花的所见所闻所感,完成第一个层次的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层面:如果在一晴朗的初春,看到的春草会是什么样子呢?再进一步拓展: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此层层联想与想象,就超越了眼前、生活和作品的界限,达到不借说教而自知自觉的境界。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它还可以把那些大容量的信息,诸如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准确、及时、稳定的传达给学生。例如,我在引导初三学生复习“名著导读”时,利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接触大量的有关名著的作家信息,使这节课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很多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以下是我对某些误区的分析。
(一)为用而用
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盲目“拿来”
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
三、积极采取措施
无论如何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这一核心因素,甚至把人变成机器的“奴隶”,都不足取。
(一)适度适量
多媒体教学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而定,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毫无原则地滥用多媒体,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华而不实。另外,多媒体的声、形、色对学生的刺激,若时间太长,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刺激状态,会造成学习疲劳,降低学习效率,从而失去了多媒体应有的价值。
所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教师必须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多媒体真正起到教学的辅助作用,突出重点,拓展视野,启迪思维。
(二)视听与思考结合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要比传统教学大的多,要使这些信息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消化和吸收,不通过思考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只有做到视听与思考相结合,带着问题去看去听,在视听过程中积极思考,才能起到激活思维的作用。
(三)形式与内容相匹配
多媒体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多种表现形式传递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并没用实质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传统表现形式与现代表现形式应相互补充,选用什么形式表现教学内容,一要考虑教学需要,二要考虑媒体特性,三要考虑条件是否允许,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
(四)处理好“人和计算机”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个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134―1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因材施教”,教学生要“观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退而省其私”,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志趣、才能、特长。素质教育,尤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当今《语文课程标准》给学生有个性的发展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那么要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应重视哪些问题呢?
一、重视教法的选择
过去我们常常是用自己的教学方法筛选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让学生适应教法,于是就筛选出了一些不合格的学生。就教育本身来说,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身价值不能得到体现,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有逆反情绪,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教师要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的灵活程度调整教学思路,与学生学习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
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建立开放性的课堂。而课前的教案也只是一种预案,力争让每一堂课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性活动。教学中教法的设计,既要有“教”的行为,更要有“学”的设计和“学”的行为,不能只按预定的方案进行,而不考虑学情。例如:在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谈到诗的主要内容是前十句咏雪,后八句写送别。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外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接下来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营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我发现古诗中一些送别诗常写景,有的题目是送别,可诗中却只写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位学生的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纷纷议论,还咏诵出一些以写景为主的送别诗。于是我就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时我引导他们注意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学生对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有了较具体的认识,收益明显,也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这样师生互动,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把“学”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思考感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新课标强调了“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个性阅读感受、体验、理解,才能保持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和批评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现创造的乐趣。学生只有深入课本,才能激发起个人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联想到个人的生活体验,才会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如学习《背影》一文,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是最感人的,如果只是着重分析,学生很快就会分析出动词的使用表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而细腻的爱。由于没有激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进入文本,如果创设意境,反复朗读,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朱自清,去体会父亲最令自己感动的动作,结合课文语句说说感受。学生进入角色进行体验,才会真正读出文章中深挚的父爱。
三、重视个性评价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用单一的标准,要考虑到学生在个性上存在的差异,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地进行拓展性思维,敢于体验,敢于实践。老师要能看到学生的优点,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班级中的“差生”,教师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要从他们身上找到优点和长处,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能够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初中语文
20世纪以来,信息网络技术的浪潮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给我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中国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一致要求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充分整合---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搜罗,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论题的文章可多达1500多篇,其中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达49篇---知微见著,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予了相当高的关注。同时,随着对师资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掌握,的确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带来了很多益处。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涉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真正整合上,农村学校无论是在师资配备上还是硬件配置上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本文将以初级中学语文的教学为例,就西部农村之整合现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解决之策。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关于整合的概念,在2009年倪华与张文杰先生共同编辑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这一概念中,非常清楚地阐明了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要以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为中心构建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所呈现的信息内容是我们的学生感兴趣的,喜欢的。同样在要求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时能够自主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理论来源于认知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人的认知学习理论有着较大的连续性,它主要关注个体是如何建构认知经验和情感经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他们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主动地建构新知识(如知识理解、认知策略),以旧经验面对新经验(学习信念、自我概念)就是一种学习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掌握,同样还有技能提升、情感体验。对于如何设定教学目标的理论,国际上通行的是意大利蒙特梭利的教学观,即不仅要有知识目标,同样在技能、情感方面都要有所体现。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正好是一先进教学观念的绝佳体现,如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在语文《岳阳楼记》课堂上,可以先设定问题让学生先在电脑上进行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整篇文章,而在课堂上让学生观赏洞庭湖湖景画面,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去领略作者写愁苦之境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境则喜气洋洋的心情。将抽象变为直观,复杂变为简单,带着快乐和新奇学完课程,同时通过一定资料查阅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语文课堂上只要利用好了信息技术这门工具可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农村中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现状
在西部农村,很多学校已经通过国家和一些社会单位的关注开始了自己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之路,但这条路目前来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首先,硬件配置不足造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一纸空谈。在西部农村学校,虽然信息技术的普及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一般来说,在西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一所初级中心中学一般仅有一间简单落后的多媒体教室,而且设备一旦有损坏又无钱维修。另外通过社会单位及企业赞助、教育单位的配置,好的情况下每所学校大概能分到40多台电脑,即使是这样,各个办公室又要占用十多台。故长期以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有要求少部分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但是回来后由于条件限制还是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老一套,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成为一句口号。
其次,教师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农村中学教师已步入老龄化,只有极少数青年教师通过短期培训,但他们回校后仅仅偶尔用一次或长期不用,这也让这部分教师仍然不能驾轻就熟。当然,我们也排除有极少数教师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做出比较好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但硬件配置的匮乏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偶尔开展教研活动讲讲公开课而已,使得多媒体教室沦为应付检查的摆设。这里也不排除职业倦怠因素,社会分配的不公致使大多数教师不愿学习而热衷于简单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再次,在语文课堂上整合信息技术其实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技巧,因为它避免了课堂的单一性,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农村中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跳出农门”这样的理想,因此片面追求升学率依然成为不能回避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和在课堂上整合信息技术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大相径庭的。单一注重卷面分数、追求高的升学率就必须使用精英模式教育,也就是将好的学生集中然后配置好的师资进行满堂灌。农村中好的师资同样奇缺,一名语文教师至少要带两个班或者兼带其他课程的教学,而在教学准备工作中,采用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准备课件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的,因此大多数教师是不愿意花这个时间的,因为优等学生不需要做这样的工作同样注意力较为集中,能考出很好的卷面分数来。
最后,虽然语文课上采用信息技术存在了上述这么多问题,但也有部分教师希望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上语文课,即在课前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网络上寻找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间接掌握电脑使用技巧,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般来说学校的电脑数量有限,网速过慢还是让学生无法按时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三、以初级中学语文教学为例的解决之道
中国有着九亿农民,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快,据查,留守孩子大约有1.3亿之巨,对他们的教育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教师完成。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有利于进行素质教育还能避免课堂的枯燥性。因此面对上述重重困难,作为教育主管单位或教师,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采用一些技巧把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
第一,除了增强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对农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农村学校教语文的大多是中老年教师,他们的年龄和时间都使得他们不可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优秀语文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课件研发,把优秀的资源放在一个共享池内或者制做成光盘让所有教师都可以分享使用,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教师都能节约出更多时间将课堂准备的更充分。
除了教育主管单位做集中协同课件研发外,在校内也应该形成集中协同办公的模式。由于农村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身兼几个班级或者几门学科的教学,在课件准备时间上可能不太充裕,因此集中办公不仅可以节省出大量备课时间,还能让老师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语文教师可以分年级先对课程进行讨论,对复杂的课件我们可以安排几名老师一起作业,年轻教师负责计算机编辑部分,而年纪大的教师可以负责教案和教学过程的部分,小组在考虑周详后一起编辑课件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且在每次使用课件后,老师还应该提交一份简单的使用心得以便进行课件修改。
第二,在教育主管单位进行培训时,应该要注重案例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培训,而不是仅仅给教师一个印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在课堂上全程用计算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开拓教师在课堂上灵活使用信息技术的思维。如我们应该意识到多媒体是指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是声音和图像的结合。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只使用声音,而不使用图像---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网络上可以搜索到很多这种美文的朗诵,我们将音频文件下载下来带到教室用收音机就可以播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美的声音,想象着美丽的风景,体验着朱自清当时的情感。而课堂上陌生的声音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乏味的讲课方式。
同时现在部分农村初中教室里配有电视机,教师可以把下载来的图片或者好的课件用U盘复制进电视里播放。在使用幻灯片编辑图片或者图像时应该考虑到无法定格播放要设定好每张幻灯片的播放时间。
此外,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一定要全程使用,不妨根据课堂需要,大胆取舍。如果来不及制作课件,可将课件下载好的课件解压后,进行增删,也可以只用某段视频或画面,这样既省时省力,又不会被他人课件的思路所牵制,方便在课上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对很多孩子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但也有很多“坏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目的就是为了玩游戏,聊天。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这门工具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农村语文课堂上,为了提高升学率,我们大多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地位,但是素质教育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同样要尽量靠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还能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计算机的用途。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进行问题解决。不过,在安排这种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所设问题尽量是需要学生检索的,没有标准答案,这一点甚为关键,教师可以在协同办公时就提出来讨论。
2.对于所设问题教师应事先进行搜索,大致掌握网络资源上的一些说法,同时应提供给学生一些检索的目标网站。
3.在设置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
4.考虑到农村学校计算机配置有限,语文教师和分管计算机室的教师应该配合好,在固定的时间让固定的学生分批次进行查阅---这样既可避免学生用计算机做其他不能做的事情,同时也节省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使用。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第四,教育主管单位应开设并培养对应农村学校的信息处理窗口。我们可以加强培训农村各校计算机室管理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各校应配备专门的计算机管理员),让计算机管理员成为各科老师的“电脑万金油”。同时还应开设网站或热线让各校老师能直观的得到相关指导。让教师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运用计算机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升学率。
四、结语
21世纪,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是一线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在农村语文课堂中的整合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在课堂中整合信息技术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进程标志。因此,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鼓励各校语文教师灵活使用信息技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只是笔者通过长期摸索和观察得到的一些经验,农村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我们同样要注意。如在协同办公时,我们不能把做课件当成是备课,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既能在情境教学下获得知识,又能拓展思维,让学生采纳他人意见时又能有自己的创新观念;如何让教师自发自愿地使用信息技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一个一个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时进,《心理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p164-165
[2]倪华,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M),2009年
[3]田瑞云,《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创新》(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 月第1版
[4]陈福林,郭金花,《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7年25期,
[5]勒瑞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问题及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2007年9月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有效教学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98-0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改革工作逐渐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教师越来越关注新型教学方式,如何将有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有机统一,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要根据教案、教学大纲等开展语文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中学语文中包含诸如文言文等较难懂的理论知识,如果只是通过机械式的讲解和练习,将会降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文学方面的享受,还可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中学语文学习阶段,教师在关注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和提升学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在素质化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综合考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内容,开展针对性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有效性课堂中,教师应转变其扮演角色,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相关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因材施教
中学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自尊心较强,在语文学习方面,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科学划分学生层次,并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对于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需给予充分的关注,在课堂中可以布置难度较低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积累,在课后,帮助学生克服语文知识难关,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鼓励学生多进行创作,并带领学生探究未知的语文世界,开拓学生语文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分层并进”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发展。
(二)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离的,学生大多是从课本中获取语文知识,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不深刻,为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应突出学生课堂地位,重视实践教学,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积累语文知识。如在学习“桥之美”的语文知识时,教师可以专门找出时间,带学生参观当地比较著名的桥梁,实地考察桥梁的结构、外观,通过类似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现实生活与课文相联系,从而理解课文中描写“桥”的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写作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素质化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语文方面展现出的不同天赋,而予以对应的引导方式,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写作任务,并给学生仔细批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身观点,在价值观念正确的前提下,表扬学生的奇思妙想,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更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营造浓厚课堂学习氛围
随着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语文课堂新型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对应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好的课堂开端是成功教学的一半,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而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导入中运用得较广泛的教学方式,其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好奇心,使得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在学习“童趣”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童年的游戏么?在老师生活的年代,我们都会玩丢沙包、滚铁环,每天都过得特别开心,小伙伴们也很和谐,那你们记忆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能跟我分享一下么?”通过“回忆”的方式,激起学生对“童趣”的思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讨论氛围,从而进入到“童趣”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创设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教学情境,重视情境的创新性,并关注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参与情况,更好地保障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利用先进教学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很多先进教学设备应用在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设备,其主要包括多媒体设备等,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三)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
在有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实践课堂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主动让学生探索语文知识世界。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平均的小组,布置学生“寻找春天足迹”的任务,学生既可以通过查找互联网获取资料,也可以共同研究书本而得出结论,在这个合作交流过程中,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优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适时引导学生探究语文,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落实语文教学过程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在评价学生语文水平时,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课后参与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学生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某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教师不应立即批评,甚至躲避问题,而应该在了解清楚学生想法后,认真回答,引导学生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
(二)动态评价
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结合学生的各类表现,动态的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动态的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更好地开展引导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如实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力性和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改革进程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大对教学方式的研究力度,综合考虑学生需求、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更新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对应的课堂活动,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小组合作教学等教学方式,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语文素养的人才。同时,教师应重视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先银,魏耕耘.新形势下短期来华“深接触”汉语项目的模式化构建――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暑期AP项目为例[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6(1)
[2]罗先慧,李金云,王勤.2015年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基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的分析[J].语文知识,2016(7)
关键词: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现状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45-03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此平台来改进教学。然而调查显示,教师对其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探究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现状及改进,对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一、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及作用
1.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初中语文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狭义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为初中语文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服务的软件系统的总称。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在初中语文教学系统上,从对教学过程的全面支持,到教学的组织管理,再到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系统的整合,集成初中语文网络教学需要的子系统,最终构建成完整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环境。
2.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①对学生的作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使语文教学超越了教师、教材和课堂的三合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丰富,个性亮点得到了张扬。首先,提高兴趣,增强记忆。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使学生多感官领略情境美。例如,《明天不封阳台》中有关鸽子的描写:“它是因为太普通而被主人遗弃的家鸽呢,还是因为负伤又有了‘身孕’才不得不中途耽搁下来的野鸽?”这是作者的猜测。为了便于学生有更深的体会,就可利用清华同方知好乐网。该网站汇集了优秀的新课程教学资源,如教学动画定制、资源推送、课题申报等,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利用教学动画定制呈现一个放大的鸽子动画镜头,让学生从鸽子的外形细致观察,激发兴趣,感受文中鸽子的处境,增强记忆,理解保护动物的主题。其次,激发主体意识,提高自主能动性。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打破了被动学习的形式。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内容,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提升自主学习能力。“K12教育网”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K12网站”目前有中小学各学科试题数十万道,并且还在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K12网站”开发了网上试题库、网上组卷系统、网上考试中心,学生在这里可进行随堂练习、单元测试、中期及年终测评。教师可将作业布置在“K12网站”上,学生可在网上做作业。系统本身提供电子阅卷功能,不用下载到本地,在网上便可实现在线阅卷及提供解题思路。同时,系统自动将学生平时在“K12网站”练习及考试的资料记录到该学生在“K12网站”的数据库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学习体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最后,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例如,在对课文《春望》进行拓展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学语文教育论坛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爱国行为呢?学生可以利用中学语文教育论坛中学生园地版块设立爱国专题区,进行讨论、交流。网络论坛形式使同学们乐于参与,帮助同学们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了学习能力。②对教师的作用。首先,提升创新语文教育观念。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使教师转变为创造力的激发者。例如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好研网,包括学科教研、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职教科研、教师培训、专题专栏、友情链接等,内容丰富,对教师提升创新语文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它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网络支撑环境,还延伸至广袤的网络空间,为教师研修、利用、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教师全面提高了信息素养。再次,提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能力。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可以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活动,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打造高效率的课堂。例如“永飞语文博客网”是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精品博客,它包括广告栏、我的分类(教案、试卷、课件、音频、视频、论文、图书、素材等)、精彩文章欣赏浏览导航、最新文章、最新评论、最新留言、友情链接各大语文教育网站、格言栏等,主页富有浓厚的江南文化底蕴,让人陶醉其中,尽情吮吸语文知识的雨露。教师可以在这里搜寻到备课资源,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元素。最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提高。例如,“特级教师家园网”诚邀全国特级教师建设网络家园,打造语文专业共同体,链接特级语文教师的博客:新课程杂志社――我你他、铜川互动空间――无边界、一个大写的人――于漪、情境教育诗篇――李吉林等,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现状及其原因
1.利用现状。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水平虽不断增强,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①利用不足性。首先,教师对很多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不甚了解,例如,他们不知道利用“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三槐居教育网、好研网,以及一些很好的论坛博客等。其次,很多教师上课一般不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即使使用,也只是位于“呈现文字”的层面。最后,一些教师认为,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是“搞形式、走过场、作秀”,费时又费力。②利用依赖性。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现代感”,将课件做得时髦花哨,似姑娘脸上抹了一层又一层的胭脂,教师似一名放映员,机械地翻阅一张张幻灯片。如果一节课讲不完,最后就会草草了事。③利用随意性。很多教师简单地将网络资源随意照搬到语文课程中,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低智能化的课件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韵味。
2.原因。①利用不足性原因。首先,意识不足。一些教师具有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热情,但是缺乏训练,不知道怎样利用网络资源,因此,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遗憾地被搁置一边。其次,专业知识有限。教师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加强教育技术知识学习,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真正享受,缺乏语文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最后,专业技能薄弱。相当比例的教师不会上网操作,更不用提灵活运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②利用依赖性原因。首先,意识依赖。有些教师遵循守旧,网络课件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便很难改变,完全不考虑今后学情的变化。其次,专业技能薄弱。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把握不准,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薄弱。③利用随意性原因。首先,意识随意。教师认为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认真教不认真教和学生的语文成绩关联不大,缺乏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准确定位。其次,无暇顾及。大多数教师工作繁重,每日用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组织学生活动等工作时间过长。最后,耗费精力,较难组织教学,阻碍了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
三、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改进措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若想长久“清如许”,那就必须要有“活水来”。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科学利用,将为我们的教学注入新鲜的活水,使语文教学更加生机盎然。基于以上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问题的分析,就此提出利用的改进措施,给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希冀。
1.树立正确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意识。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教师要有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语文教学的意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避免利用的不足性、依赖性、随意性,真正做到为己所用,最后整合提高自己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春》时,一位教师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寻有关名家对《背影》、《春》评价的背景性知识,如叶圣陶《文章例话》:“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必须用才用”。这些通过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查阅的资料,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扩大了师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师生的眼界。
2.增强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养。特级教师陈颖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师用知识奠定课堂教学的“底气”,用智慧凝聚课堂教学的“灵气”,用底气和灵气铸就课堂教学的“大气”。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上说:“任何地方的人都能上到有优秀的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现代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才能使教学按预定的目标计划进行,争取优质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必须以语言为起点,提升语文素养。当语文教师的语言一旦充满文学的味道就能化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焦灼心理,让学生尽情感受唐风余韵,流水淙淙的美丽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看网络专家讲座视频、发动教师开教师论坛博客讨论教学,写教育随笔等,提升自己的素养。
3.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水平。首先,硬件先行。学校应该为每个办公室、班级配备电脑,购置电子图书馆,完善校园局域网,为教师充分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便利条件。其次,拓展培训渠道。学校可以利用双休日,请计算机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考核,教会教师常用的软件操作方法,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分享的机会。最后,多元利用网络。教师可以开辟小型在线课堂、个人博客、班级主页,利用网上题库设立网上错题集等,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端午日》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将呈现《端午日》的教学实录,以说明教师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
《端午日》(沈从文)
1.导入。
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视频:屈原的传说)提问:大家知道这是说的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吗?
明确:端午节。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明确:吃粽子、挂钟馗像、悬艾草、喝雄黄酒、吃咸鸭蛋……(展示图片)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去领略一下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魅力。
2.作者介绍。
3.课文学习。
提问:下面我们一起听配乐朗诵,听听沈从文先生是怎样描写端午日的。在听的过程中思考: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风俗习惯。
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提问:最让人激动万分的算是赛龙舟了,从图片中大家能够看出一条龙船上有很多人吗?同学们知道他们有怎样的分工吗?这些选手各有什么特征呢?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龙船人图片)
明确:(1)桨手。动作描写:持、划(桨手图片)。(2)带头人。外貌描写: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动作描写:坐、拿、挥动、指挥(带头人图片)。(3)锣手鼓手。动作描写:敲打、调理(锣手鼓手图片)。
提问:这部分赛龙舟的场面非常精彩,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队伍有何奖励?(用书中原文回答)
明确: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
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奖品?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是。从“不拘缠挂到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看出来。
提问:从“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光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获得胜利。(即团结就是力量)
提问:赛龙舟的选手是团结的,全茶峒人一起过端午是团结的,中华民族也是团结的,你们能举出一些中华民族团结的例子吗?
明确:(1)2008年汶川地震;(2)2008北京奥运会;(3)2010年上海世博会;(4)2012年伦敦奥运会。(幻灯片呈现一些示例)
探讨: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国人惊呼:“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我们的端午节‘危在旦夕’!”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端午节?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4.教师总结。
5.作业布置(播放曲《爱我中华》)。
6.教学反思。
第一,导语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索教学资源,以《屈原传说》视频切入,一方面循序渐进地调动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契合文章所学内容,引出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风俗,并配以图片展示,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便于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会。
第二,第三部分课文学习,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索音频,配乐朗诵,标准并饱含情感的朗读配以轻音乐,很容易使学生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跟着旋律走进文本,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会一定的朗读技巧。
第三,在讲解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动作描写时,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给每一个场面配上一幅对应的场景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想象的空间,真正了解桨手、带头人、锣鼓手的娴熟动作,体会赛龙舟的激烈气氛。
第四,在自我探究部分,通过整合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中多位优秀教师的教案,结合学情,步步激励学生从文本中归纳“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并通过网络平台搜寻“中华民族团结”实例进行探讨,加深学生对课文“言外之意”的探究,真正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热爱传统文化节日,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俗话说“趁热打铁”,在拓展部分,学生已有深刻的体会,但难免情绪紧张高昂,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搜索播放网络音频――《爱我中华》,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还可以调节气氛,陶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操,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科学利用,让教师得到了专业成长。教师把最富于时代感的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与语言文字精选整合,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最佳优势。希望我们广大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使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英.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东盟博览,2011,(26):10.
[2]陈文荣.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09,(5):9.
[3]叶圣陶.文章例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5.
[4]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23.
[5]黄维路.教师要有“底气”、“灵气”和“大气”[J].教育教学周刊,2011,(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