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3 11:1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控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解决我台机房大厅环境问题,必须从降温、除尘、智能控制三个方面入手,才能予以彻底解决。同时要本着节约的原则,在保证有明显效果的前提下,力争达到节约资源、一次性投入少、运行费用低;系统具有自诊断告警功能,减少人员工作量;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冗余,制冷风量要有一定的余量,保证在极端情况下系统也能正常工作;同时要考虑系统改造后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问题,加强维护保养。故对机房做如下相应改造:机房大厅增设4台100kW大功率恒温恒湿冷冻水型机房精密空调,控制室内温湿度并加速室内空气循环达到30次/h。精密空调室外制冷主机采用高效率热交换的风冷模块机组,运行稳定可靠,整机制冷效率较高。在大厅内架设风管,将4台100kW大功率冷冻水型机房精密空调出风口并管并延伸至机房各个要道,多点定点矩阵化送风,避免局部热岛效应。建立分支风管与PSM设备已建立的冷却系统对接,利用现有的单点设备冷却系统风道辅助对设备进行降温以减少设备向室内空间逸散的热量。将甲机房大厅室内全年温度控制在30℃以下,适于设备正常运营环境及人员作业安全;同时将全年最高温度控制在30℃内,无需过度制冷,保证全年最大限度减少能耗。不与室外不可控气流交换,机房内洁净度在机组运行状态下每小时室内空气被完全过滤30遍,机房内将越运行越洁净(运维人员适度进出),同时减轻运维人员运维成本。
2系统设计的测算依据及说明
目前需改造的甲机房大厅面积525平方左右,机房内布4台TSW2500型500kW短波发射机,由于设备发热过大,故对每台发射机做单点降温处理。预计单台发射机外溢至室内空间中的热能约为50kW,共计4部,致使机房目前室温较高,全年冬季室内平均达到27摄氏度,夏季室内气温最高达40摄氏度,严重影响设备寿命、设备使用环境的安全可靠性并且夏季超出人员作业的可承受环境温度,估测降温需提供制冷量计算如下:
2.1对于制冷量需求的测算
单台设备热负荷*台数+环境热负荷*面积=需要的制冷量(kW)即:50kW*4+15m*35m*0.14kW/m2=273.5kW(备注:0.12—0.18kW/m2为机房环境热负荷的估算范围,由于我台机房空间较大,设备密度较小,单机功率过大,故按照热密度0.14kW/m2估值。)补充说明:机房层高6米,3米以上的空间气温对人员及设备影响较小,所以不需过多考虑对3米以上空间正常气温的处理。
2.2对于换气次数需求的测算
甲机房打厅内空气体积:35*15*6=3150m3,依照机房建设标准,机房内每小时换气应保证20-30次,即2-3分钟一次。故需求量为3150*20~30=63000~94500m3/h热负荷估算原则负荷特点现阶段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精密性也越来越高,使得机房的负荷特点更加显著地表现为:机房设备散热量的95%是湿热,热负荷大、湿负荷小、热湿比极大。单位体积发热量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空气处理可近似作为一个等湿降温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的焓差小,要消除余热必然是大风量。此外,因为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行,所以需要空调系统一年四季不间断地运行。余热量大:机房内95%以上的热量来自设备;余湿量小:机房内潜热量来自人体出汗蒸发以及新风含湿量,由于人员较少且新风是经过热交换后进入机房,余湿量很小;循环风量大:需要较大的风量来解决机房内散热;焓差小:由于室内温湿度允许变化率较小,所以焓差小;热负荷大,冬季仍需制冷。机房专用空调正是依据上述特点研制开发而成的,显热比可达到90%以上,并可通过中央控制器调节温度及相对湿度,温度精度可控制在±1℃,相对湿度可控制在±5%,充分保障使用功能,并达到节能目的。
2.3系统设计与实现
2.3.1设备及风管布局图如图1增设4台100kW大功率恒温恒湿冷冻水型机房精密空调,控制室内温湿度并加速室内空气循环达到30次/h。精密空调室外制冷主机采用高效率热交换的风冷模块机组,运行稳定可靠,整机制冷效率较高。建立风管将4台100kW大功率冷冻水型机房精密空调出风口并管并延伸至机房各个要道,多点定点矩阵化送风,避免局部热岛效应。建立分支风管与PSM设备已建立的冷却系统对接,利用现有的单点设备冷却系统风道辅助对设备进行降温以减少设备向室内空间逸散的热量。2.3.2气流循环方式(保证送风回风风道畅通无遮挡)发热设备高度在2.5M内,热量逸散区域在落差3M空间内影响周边气温,精密空调送风风道从3M—3.5M高空将冷气流吹出,与下部热空气混合,由精密空调强力回风口风机抽回,每个过道形成局部气流循环,热量被不断带走经过精密空调处理成冷风继续优化室内温度。精密空调回风口带温湿度探头,如果回风口(即混合气流)测定温度达到所限定的温度标准,机组停止制冷,仅风机运作带动气流循环,极为节能。2.3.3动力与环境监控拓扑图机组标配:RS485接口及232接口,可以方便接入常规通用的监控系统中,也可直接选择BMS所使用的楼宇协议(如MODBUS等),便于监管机房运行情况。名义工况:进/出水温度7℃/12℃参考工况:进/出水温度10℃/15℃参考工况:进/出水温度12℃/18℃G4标准空气过滤网声级测试在距机组1m开阔地带图3拓扑空间图2.3.4技术特点大风量、小焓差、高显热比专业设计。蒸发器采用亲水铝箔,高效内螺纹管设计,耐腐蚀、长寿命、高效率。电极式加湿器,避免干烧的危险,能快速产生纯净蒸汽,具有自动清洗功能,检修时不停机。智能除湿保证除湿速度快、精度高。风机选用后倾无壳式第三代高效EC风机以达到节能的要求。金属框架G4标准过滤器,过滤效率高达90%,确保机房洁净要求,可反复清洗降低运行成本。机组全正面维护设计,不受安装环境限制,维护更方便。高品质制冷配件确保机组在各种条件下稳定运行,寿命10年以上。智能控制器融合完善控制逻辑、实现多重保护。大屏幕4行*30列LCD液晶全中文图形显示,机组运行状态、温湿度曲线、报警记录等。提供500条历史告警记录。群组控制,实现备份、轮巡、层叠、避免竞争运行功能。远程监控,提供RS485、MODBUS、SUNRISE-PLUS、TCP/IP监控方式。2.3.5方案特点能完全满足降温需求及室内风循环换气需求。不与室外气流交换,机房内洁净度在机组运行状态下每小时室内空气完全过滤24遍,机房内将越运行越洁净,同时减轻运维人员换洗过滤网的工作量。机组可方便接入各种通用监控系统,便于运营管理。可随意设定机组温度,例如设定至30度,那么机组在30度以下将停止制冷,只有风机运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高效节能。机组设计使用寿命15年,运行稳定性高,运维成本很低。对机房外观及内部主体构造没有任何改动。
3总结
美国《时代》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
日前,国际卫生组织等推动禁烟的国际组织齐聚巴黎,共商禁烟大计。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作为贵宾列座其中,因为他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对于多数人,禁烟只是一个号召。而对于布隆伯格来说,这是他一直推进的工作。2007年以来,他在61个国家的556项禁烟运动中投入了一亿多美元,这还不包括他在纽约市推行的公共场所禁烟政策,这一政策已在全世界普及开来。20世纪前,从未有人能有力量单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而现在,布隆伯格正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书写其个人的伟大遗产。
谁最怕同行评议
美国《科学》 二〇一三年十月四日
十年前,开源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已成全球性产业。然而,《科学》杂志通过对论文审核机制进行试探研究,揭示全球范围内同行评议基本情况不尽如人意。
经统计发现,在经过了整个审核过程的255篇论文当中,只有60%的论文经过了同行评议。对于被拒的论文来说这是好事儿,这说明期刊的论文质量控制做得足够好,但对于被接纳的论文而言,这可能就意味着审核不过是走过场,没有经评议就被接纳了。《科学》杂志把炮制的假论文提交给了304家期刊。在明显能看出是经过评议的106家期刊当中,有70%最终竟然接纳了假论文,大多数期刊的评语只是着眼于论文结构、格式和语言,只有36家指出了论文学术方面的问题,尽管如此,这36家中还有16家接纳了论文。
在线共享网站arXiv创办人认为,对论同行评议,是科学期刊应尽的基本义务,但这起码的要求在占很大比例的开源科学杂志那里都明显不具备。期刊不严格控制论文质量的话危害颇大,尤其是对于学术造假比较常见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美国蓝领生活窘迫要“卖肾”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
2011年初至今大部分时间里,在谷歌搜索“我要卖”后边的自动填充词汇里,“头发”、“卵细胞”和“肾”成占据榜首的热词。肾脏买卖在美国是违法的,但既然有这么多人搜索,说明很多人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2012年的一份调查中,65%的女性称她们有过通过器官捐赠获利的动机,尽管有73%的人称她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互联网是催生这种交易的主要推手,在线搜索引擎和交流增进了买卖双方的沟通,让头发、器官的买卖更加容易。尽管经济衰退已经过去,但是仍有很多美国人迫切希望卖掉自己的头发甚至卵细胞以补贴家用。
伊朗将放宽书籍出版审查制度
英国《卫报》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伊朗文化部长阿里·贾纳提承诺,将放宽书籍出版审查制度。伊朗前总统内贾德2006年上台后,伊朗当局将一大批文学经典和国际畅销书列入禁书名单,包括特蕾西·谢瓦利耶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等。
论文摘要 使用后评价是指对建筑,建筑综合体及建成环境所开展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它关注的是建成环境的实际使用状况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将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规划设计目标与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加以比较,使用后评价者能为建筑师与规划师提供极具价值的反馈信息,使建筑师与规划师得以据此有针对性地改进其规划设计工作。本文简要介绍建筑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建筑使用后评价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一、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
1.使用后评价的概念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是指对建筑物及其环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它关注的是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意见和需求。其原理是通过对建筑与规划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加以对照、比较,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为将来同类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反馈机制的作用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人类在20世纪提出的三大理论。维纳提出控制论的核心,就是特别重视反馈机制的作用。维纳的控制论论述了人类、动物和机器是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来学习、调整并改进自身的行为。没有反馈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运动员为例,每发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离靶心的信息,作为调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据,使之越来越准确地命中目标。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目的就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建立反馈机制。缺乏这一过程,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程序就不完整。
欧美建筑界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是由于建筑设计不当造成的。这些问题若不是通过使用后评价及时发现,就可能在类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发生,甚至延续数十年而得不到发现和解决,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3.“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
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适用、健康、安全、节约资源能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建筑空间、场所等人工环境,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产、休闲与娱乐等各种活动)。因此,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建筑物的使用者着想,为他们设计良好、适用的建筑空间,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优劣、质量高低的根本判别准则。
4.使用后评价的作用
一个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环境是否令人满意?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使用者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长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体会,他们的意见也因此而极具参考价值。
归纳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环境的质量与功能,使之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②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形成导则、规范和标准;
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师、规划师的修养和业务能力。《红楼梦》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俗话也说:“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应同时具备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种要求,不熟悉人们在建筑空间中发生的行为模式和引发的环境心理状况,是难以胜任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调研与评价正是建筑师、规划师了解、熟悉服务对象,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修养的一项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学地检验和评价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优秀。如同评价影视作品设有金鸡奖、百花奖,要依赖专家的评价和观众的评价一样,对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评价,也一样既要依靠专家的评价,又要依靠群众的评价,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评价都涵括在使用后评价的范畴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四节一环保(节材、节地、节能、节水)建筑的实现。
使用后评价的最新发展: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着重于对建筑的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对建筑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评价发展简史
1.发达国家的使用后评价[1]
首个严格意义上的POE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对精神病院和监狱等特种建筑开展使用后调研。这些工作着重调查评估这些特种建筑对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响,并为今后改进同类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发达国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关论着发表。如1969年,Robert Sommer出版着作《私人空间:设计的行为基础》(Personal Space:The Behavioral Basis of Design);1974年,又出版《紧密空间: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 Spaces:Hard Architecture andHow to Humanize it);1975年,Edward 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维度:建筑对人之行为的影响》(The Fourth Dimensionin Architecture:The Impact of Building onMan’s Behavior)。可见,当时西方建筑界已十分关注建筑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后评价的开展正是与这些理论动向密切相关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其成员包括建筑师、规划师、设备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等。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建筑界又陆续出版了一批着作,涉及使用后评价方法及案例研究,并办有专门的杂志,如《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 and Behavior》)、《环境心理学报》(《The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建筑学和现代建筑》(《Architecture and 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这些重要建筑类杂志上,也重视POE论文的发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 h r i s t o p h e 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释》(《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 Generated by 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语言》(《A PatternLanguage》)。这些着作对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975年,美国成立了《通用设施管理》(《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机构,开始对办公建筑的性能开展可测量指标的研究。自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已对学生公寓、医院、住宅公寓、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军队营房等建筑广泛地开展使用后评价研究,发展出一套关于数据收集、分析技术,主客观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及设计导则等方法体系,包括调研、访谈、系统观察、行为地图、档案资料分析和图像记录等一整套开展POE的技术手段。
在英国,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响的关于POE的着作,如苏格兰《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 Performance》)一书,影响相当广泛。
总之,到8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POE已成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动。一些建筑学院还将POE列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除了美国以外,在欧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个重要的组织在执行POE研究。它们是:
①欧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eople&TheirPhysical Surroundings》)(国际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
②澳洲、新西兰和东南亚的PAPER:《People&The Physical EnvironmentResearch Association》(《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进程的迅猛推进,国内和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未来财务活动成果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在一定期间的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开放的、有人的主观行为参与的经济系统,所以,引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或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企业系统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系统内部主观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对大量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的实地调查表明,当前,在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引致企业财务风险,较大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技术环境变革的不确定等;内部因素主要源于较低的企业资金管理决策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经济政策环境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当前我国明显偏向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是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包括所得税税率、利率、汇率等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的波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困境和危机。
(二)市场环境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我国产品市场形态已由卖方型市场转变为买方型市场,对于普遍以生产大路货、低档次产品的中小企业来说,面临着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严峻挑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缺陷,也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促进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三)技术因素引致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环境和自身较低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理财决策引致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通过对中小企业理财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可知,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环节(如投资目标确定、投资方向选择、投资方案评价)、筹资决策环节(如筹资时机选择、筹资规模确定、筹资结构优化)以及收益分配决策环节(如收益确认标准和程序的确定、股利政策和分配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关键原因。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并非意味着完全预防、减少或消灭财务风险,而是指在一定的风险条件下,通过对风险的预测、评价、决策、处理等手段,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预防和补偿措施,以尽可能降低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
依据经济控制论中的系统平衡偏差原理,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分为制定控制标准、判断风险状态和纠正系统偏差三个步骤。根据系统纠偏措施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方式。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式的综合构成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由于中小企业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及追求短期效益行为的普遍存在,决定了大多数中小企业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运行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这是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和效果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免费论文。
基于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目标体系的认识,可以从风险状态转移、风险机制改善和企业特性优化三个层次出发,提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体系的构成分析框架。免费论文。免费论文。其中风险状态转移策略是策略体系中最为直接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它通常是根据企业在其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或)成长能力等方面的风险状态,采取直接的防范与控制措施。风险机制改善策略是策略体系中较深层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改善企业财务风险机制,应从建立结构完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观念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特性优化策略是策略体系中战略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优化企业特性的策略构成,应在综合评价企业行业特性、经营特性和管理特性等方面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特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不利之处,从战略的角度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斯,罗德尔福杰富.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1次出版,P76、P99.
[2]汤谷良.公司治理与财务控制.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2003年7月第1次出版,P77、P98.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会计本质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个新时代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条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首要生产要素等。知识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并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M・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由于知识经济导致世界产业经济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形成,将创造出许多过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国内学者在研究知识经济对会计影响时,往往多集中于阐述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大假设的冲击影响。研究的逻辑起点无非是从会计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出发,阐述它的不适用性。有的学者如殷志刚、邱景忠提及到其对会计目标、历史成本、资产概念的冲击。但都浅尝辄止。对作为会计研究重要方面的会计本质,却很少有文章系统论述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
本质是决定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即“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这是对其进行长期研究的逻辑起点。人们对会计本质和内涵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迄今为止仍是三派鼎立,没有能够达成一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意识的转变,都迫切要求我们对会计本质重新加以思考。
(一)会计信息系统论
余绪缨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他认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真实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金绪缨,1980,1982)。此后,这种观点得到了葛家澍教授等人的支持。他们给会计所下的定义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等,1983)。
(二)会计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这一观点是我国学者首创的提法,由杨纪琬教授利阎达五教授率先提出。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并认为:会计管理在微观经济中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管理;在宏观经济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价值运动就是个别资金的运用,会计管理是对这种运动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控制活动论
“控制活动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调和上述两派的论战而出现的一个新兴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杨时展和郭道扬两位教授。杨时展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会计微观领域,其建立的基础是受托责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计控制论。他认为:自古以来,会计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反映、控制经济活动,离开现代会计这一控制系统的运行,要提高经济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郭道扬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宏观会计领域,他从会计史学视角出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现代会计的全面控制观点。他认为: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是一个全面控制系统,必须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一起;必须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结合在一起。尤其到了现代社会,会计更是现代经济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通过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对即定目标的控制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将会计界定为一种控制活动,优势在于: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了会计的本质,阐明了现代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并且将受托责任与会计控制系统相结合,同时明确了受托责任与决策的关系。
二、知识经济下对会计本质三种观点的辨析
(一)按照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会计活动确实是生产制造信息的行为,但知识经济环境下这种信息的内涵却在不断地扩大
具体表现为:1、知识经济下,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了解财务信息,还要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另外,非财务信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团队的背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业的竞争形式等,这些信息单纯依靠财务信息是不能充分反映出来的,而这些信息往往只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诞生的新的信息记录、采集、聚合、分析、整理、传输、公示技术等均产生了质的飞跃,现在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使海量的信息能够得到处理,并且能够即时为使用者所取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3、知识经济下单纯认为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的看法只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忽略了监督、预测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因为财务人员每天要依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去分析确认各种资产,选择不同资产的计量属性等等,这种判断性决策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被界定为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这是对会计本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强调了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是我国进行会计改革以来。体现在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在知识经济下。扩大了企业管理的范围。也深化了管理的内涵。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更加丰富了管理的手段。所以。原有的会计本质的认识有点模糊,范围过大,无法区分会计管理和其他管理的界限。因为会计管理毕竟不同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生产管理、知识管理等等,会计管理也非财务管理,所以该概念应该予以深化、细化。
(三)会计被界定为一项控制活动
控制只是会计所表现出的重要特征,它在逐渐成为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并不能用控制去概括会计的本质。知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控制手段,扩大了控制边界。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管理越来越扁平化,控制的界限早已超越地域的限制,使远程控制成为可能。所以,这种直接的控制技术的产生其实弱化了企业财务控制在企业经营控制中的作用,片面地强调会计控制职能只会以偏概全。应该对其加以深化。
[提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发的财务舞弊案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完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评价。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及时发现来自公司内部控制环节的问题,也使得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本身更有效率。内部控制过程包括制度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等。本文从内部控制评价理论着手,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以及设计出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以利于更好地改善企业内部管理。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3日
内部控制是某一个单位采取的内部自我调整、约束、管理、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对实现组织的经营目标、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及其具体的指标体系,对公司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实现良好内部管理意义深远。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理论
1、内部控制理论。对于什么是内部控制,没有统一的概念,从内部控制范围、内部控制目的、内部控制方法等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定义。1992年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的定义被许多国家引用,它的定义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过程,包括五大要素,即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的理论从起源有管理监督论、组织协调论、过程论、系统论、程序方法论、制度论、职责分工论等七种。管理监督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体系,管理层与内部各部门之间是相互监督的关系。组织协调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行为机制,管理层通过建立的内部控制进行更好的协调和制约,旨在保障其经营目标的实现。过程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它只能提供合理而不是绝对的保证。系统论认为该控制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自我制约的管理活动。程序方法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维护企业财产安全、检查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的管理措施。制度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一套重在关注决策制定执行、细化各个管理环节的制度。职责分工论认为它是一种要求领导层和各职能部门人员在工作流程中做到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职责分工制度。
2、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系统过程,内部控制评价过程就是提供企业改善内部控制的途径,它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合理性和贯彻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发现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理论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程序、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委托理论等都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联系。
控制论是关于动态系统控制调节的机理和一般规律的科学,该理论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因而也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信息论认为系统是通过取得、加工与整理、传递、利用信息来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在于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低劣信息、虚假信息的传递导致了公司舞弊的发生。系统论认为要全面而不是局部地看问题,要连续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内部控制不是静态的制度,而是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见,内部控制中蕴含着大量的系统论理论。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现代公司的重要特征,委托-关系普遍存在。企业是各种契约关系的集合,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委托理论与内部控制关系紧密。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
1、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是现代审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现代审计是制度基础的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有利于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拟采用的审计方法,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审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内部控制是系统的、动态的过程,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根据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控制评价及时发现内控的缺陷,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还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后,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财税部门、企业上级主管单位、企业客户在内的信息使用者将据此判断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公允性、公司的经营合法性、长期生存能力和成长性、发展趋势,从而为他们的决策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
2、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贯彻执行与评价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三方面的高效互动,企业才可能达成既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评价在这三个环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主要有评价目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评价程序、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图1)
企业建立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后,衡量内部控制运行的效果,需要构建一套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图2)
三、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指标设计
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其评价指标也可分这五个方面进行设计。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其核心指标主要是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政策、社会责任及企业文化。(表1)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对与完成目标相关的风险进行确认和分析,为管理风险提供基础。(表2)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核心指标分为控制活动的设计及运行两大部分。(表3)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由支持确认、捕捉和信息交换的流程和系统组成。(表4)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由评估内部控制质量表现的流程组成。(表5)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计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来说是重要的,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指导下进行,要设计出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设计的关键之处在于选取恰当的评价指标和设定指标的参考标准。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设计不仅需要企业管理层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内部各部门、全体员工以及外部相关者的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是无止境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6.l.
[2]孟林,任志宏.内部控制评价量化模型探析——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6.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能力培养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教学教育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模糊,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面缺少了孕育创新精神的意识。在培养模式上,一般采取的是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不少的还是师傅带徒弟的单向灌输和传授,研究生关注的问题长期局限于导师所熟悉的领域,导致了其研究生的视野狭窄,对科学前沿了解的并不多。同时,限于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客观条件,有的硕士研究生直到毕业也没有参加过本学科有影响的学术会议,有的很少接触到原版的英文教材和文献资料,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阻碍了学生进行开拓性思考。
(二)导师队伍良莠不齐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步入科学殿堂的领路人,也是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的指引人。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现有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情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些不利之处,主要表现在:
1. 部分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研究生采取放任的态度;一些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不足,从而影响了学生直接参加科研课题的机会。
2. 由于现在的研究生导师中大部分是以前教育体制的产物,部分教师不注意对学术前沿的追踪,以致他们的知识老化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有些教师吃“老本”,综合素质不高。
3. 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在招生上基本无自,不能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满意的学生,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谈不上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我国研究生的师生比太低,有一些热门专业一个导师可以带十几甚至几十个研究生。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太多,往往无暇精心培养,这不利于年轻学生的成长。
5. 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有的不够条件也带起了研究生;部分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或忙于兼职或忙于行政事务,无心思也无时间看书做学问,其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业务水平、科研能力都很欠缺,有的以让学生锻炼为借口,将研究生作为自己的苦力,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在能力的培养。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研究生学习热情,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不高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很多研究生不安心求学,学风浮躁。一部分研究生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在写作论文时,根本不进行调研活动,而是根据能找到的资料盲目堆砌或四处剿窃别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干脆直接移用别人的论文,于是出现学位论文“开头几章原封不动,最后一章发发感想”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人直接高薪聘请“” 代劳。这些学术道德水准低劣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推行开放性教育
实行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能力与思想会对研究生的能力与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首先应重视建设具有创新性的师资队伍,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鼓励教师进行自由式探索,创造自由、民主、公平、积极进取的创新氛围;同时大力支持教师探索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模式;对有意向的教师积极推进其与社会、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注重学术交流,引导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期间积极与同学、其他高校及企业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了解企业生产实践,掌握学术前沿及产业现状,在产学研合作中开展科研活动。
(二)改革课程设置
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载体,研究生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今后的课程设置方面,要针对每一学科的特点,设置好前沿课程、跨学科课程。不仅要体现科学、新颖、拓宽、分层次的原则,还要做到科学合理、符合研究生教育的规律。课程内容应体现本学科的新进展,删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在二级学科和所属的一级学科层面上设置课程,部分课程可以考虑在相关的学科层面上设置,避免按个人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部分课程可以考虑在相关的学科层面上设置,避免按个人的研究方向设置专业基础课和学位课。硕士生课程应注重基础性、宽厚性和实用性,博士生的课程应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
新的环境、新的机遇需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我们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大学要提倡学术批评,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的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去孕育,需要通过交流和借鉴来产生。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通过有形的活动和无形的氛围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及身心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教育。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在尊重学术权威的同时,鼓励研究生向学术权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义。
(四)建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1. 打破导师聘任终身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首先导师遴选机制要创新。要实行导师上岗遴选制度,改革传统的和变相的导师终身制度,淡化博导、硕导概念,建设一支能上能下、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动态导师队伍。
2. 建立研究生导师上岗培训制。重视和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在学术承传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新任导师的上岗培训,听取老导师介绍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了解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宗旨和目标、导师的基本职责、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对学生的要求与责任、因材施教的经验等,了解关于研究生招生、培养及学位授予等方面的有关规定。通过培训,使年轻导师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
3. 强化导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要不断采取各种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要根据研究生的能力、水平和天赋因人施教;要以创新的思想来教育和指导研究生,引导他们逐渐摆脱习惯思维方式;要启发学生的思路进入想象的天地,不断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在试验设计,课题实施,乃至工作总结时都要考虑到给研究生留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五)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成果总结,提高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管理。首先,要严格控制论文的选题和开题。论文选题要有创新性或开创性。现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一般比较重视能否完成,而不重视选题的质量。选题好可以开创出新的研究方向或发现新的问题,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当然选题的创新性也要以有资料为基础,不能盲目乱选。开题是研究生论文总体思维的表述,要严格控制。首先要审查选题是否有创新性,是否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学术问题。其次,要检查文献综述,考察研究生是否把握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是否有自己创新的设想。最后,加强论文过程管理。可以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包括文献查阅情况、写作情况等方面,对论文写作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以评价得分决定答辩权的申请资格。同时,严格论文审查制度。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和导师回避制,从而保证评阅人对论文评价的客观性,避免人情因素的干扰。
参考文献
[l] 黄伟.浅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2).
[2] 张新民.高等林业院校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广东化工,2012,39(2).
[3] 郝志伦.理工院校人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现状与措施[J].文化学刊,2012(1).
【关键词】工程造价 造价控制 控制目标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工程建设的工程造价管理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引起了投资方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就是优化建设方案,最大限度的实现项目效益的提高,本文从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对工程建设项目从决策设计到最后施工、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中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1可研阶段初步控制目标成本
1.1.1合理数据基础的建立
要综合考虑不同的数据和环境,包括勘探报告的合理使用,可信环境数据的选取,根据地勘数据进行基础设计,针对不同的地址条件做不同的设计,虽然费时,但安全又经济。这些数据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政策环境。包括该地区征地难易及费用情况,地方政府对环评水保有无特殊的或更高的要求,是否允许采用架空导线,电网对风机和升压站设备的特殊要求,该地区水源、砂石、水泥、钢筋等资源。
1.1.2数据建立的现状及解决方案
工程决策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工程造价全过程对于整个工程造价有着巨大的影响,涉及到对工程的控制和管理作用,在工程策划阶段影响着各项技术和经济问题的决策。例如施工地点的选择、建筑标准的敲定、施工技术的应用、施工设备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到工程的造价。我国的某些建筑企业仅凭个人经验决定,在前期的工程造价中缺乏有效的依据。
应进行充分的调研与经验的总结,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分析项目的特点,选择最适合项目、最经济的方法。
1.2科学控制设计阶段的项目成本
1.2.1确定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首先要选择有经验的设计单位综合比较投标单位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预算、计费等,同时对他们的设计业绩、设计水平、设计特点、业主评价、合作态度等进行考查。设计单位与项目公司进行深入地沟通,双方就设计中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对项目所在地的工、料、机等行情进行调研,拿出几个方案进行比较,最终确定设计方向。包括对微观选址的优化,交通道路的设计,集成电路的设计,吊装方案的选择等。
1.2.2工程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行的工程设计严重缺失经济观念。工程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对工程造价起着巨大的辅助作用,如果能有机的结合技术设计与经济观念,可以使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化。然而,在设计过程中我国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只重视技术层面,而缺失了对经济的考量,忽视了对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是投资增多,工程造价过高。
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1)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相关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正确选择最适合工程的评标方法,为后期工程造价提供方便;(2)深化审核设计图,设计图是工程技术质量的保证,直接决定着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控制着项目工程造价的全过程。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多方位多层次对比,在保证技术先进的条件下做到经济合理。
1.3规范招标程序
设备类、施工类和技术服务类(如设计、地址勘探、沉降观测等)招标占项目成本 90%以上,对项目的招标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所有设备和施工均采取招标形式,在《中国采购与招标网》进行挂网公示公告,所有潜在投标者都可参加投标。开标后,由招标人、招标机构和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的评标委员会开始封闭评标。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商务和技术文件、方案、价格、对招标文件的响应等认真阅读,然后整理汇总完成商务、技术对比资料,分技术组和商务组进行详细的评比,按招标文件制定的评标标准进行评审打分;综合技术、商务和价格评标结果,提出推荐意见并编写评标报告。
2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
2.1工程造价管理科学控制原则
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可以使建设项目单位有效的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好项目的质量进度和造价。复杂的工程造价控制包含的动态因素很多,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工程造价,造价控制也要随之动态变化和调整,科学的控制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2设置合理的控制目标
工程项目过程复杂,实施周期长,投资额度大,及其容易受到干扰。很难保证不变的造价控制目标,这就要求设置好最初的投资估算,利用一环控制环的原则对造价进行控制。首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投资估算,并且要考虑到一定的风险,预留合理费用的控制目标,利用投资估算控制设计概算,保证设计成果不超标,然后利用设计概算确定施工图预算,最后通过施工图预算控制施工合同额度,避免超出目标值。
2.3项目的主动控制
目前我们的造价控制多是通过对实际投资和目标投资进行比较,但是在比较的时候,实际投资已经发生,即使知道投资失误也不能补救,这些事后的控制属于被动控制。实际的情况是工程造价的控制要求实现主动控制,即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系统论的研究成果,实现对工程项目的主动控制。最大限度的避免目标值和实际值发生偏差,利用造价控制决定投资决策、控制设计、招投标和施工,实现从被动控制到主动控制的转变。
2.4效益原则
单件性、多次性、方法多样性是工程造价投资在计价中的特点,而且,投资方为了获得预期的效益,工程造价需要按照设计和建筑阶段多次进行计价,降低成本,从而使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
3结语
工程造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最好的投资收益,这就要求最大限度的实现投资目标,保证每一阶段的造价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科学的估算,合理的管理投资估算、施工预算、竣工决算等预算的报价。通过合理的数据建立,科学的控制设计阶段的项目成本,遵从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使工程投资的经济指标和质量技术指标二者达到最大化,从动态的全方位把控工程造价,最大限度的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蒋雪峰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研究与应用:(博士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2]袁大龙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博士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6.
广东省电力系统包括21个地市电网,现有最高运行电压等级为500 kV,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500 kV环网,并以500 kV电压与广西联网,以400 kV和110 kV电压分别与香港和澳门联网。此外,广东电网还向湖南宜章和临武两县以及江西赣南地区供电。
粤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网是广东电网的核心,也是全省最大的负荷中心,该电网与广西、香港等电网互联,除了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电力外,还担负着电力交换任务。在粤中地区建设一个强大的500 kV电网,对保证广东电网乃至香港电网以及澳门电网的安全运行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广东500 kV电网东已延伸至汕头西翼,江门——茂名500 kV输变电工程正加紧建设,2000年前可望投入使用。
广东省的电力工业已经步入了大电网、高电压和大机组时代。随着整个电网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网规划中以往那种人为臆断和局部最优的规划方式会给电网运行、发展带来隐患,资金盲目使用的可能性加大。结合目前理论的发展,我们认为电网规划是一个受到多种条件约束的、以电网总效益为最终目标的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我们认为适宜以控制论为基础,结合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理论来研究。
从控制论角度来看,电网是一个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统,它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另外,电力网络地域分布广阔,大部分元件具有延迟、磁滞、饱和等复杂的物理特性,对这样的系统实现有效决策控制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对新建高压线路的不满日益增强,线路造价,特别是走廊使用权的费用日益昂贵,以及电力网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对电力网络的决策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是由于电网具有这样的特征,一些先进的控制论思想和技术被不断地引入到电网中来。下面将阐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电网规划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1.1 智能控制的概念
迄今为止,智能控制尚无统一的概念,文献[1]有如下归纳:
a)最早提出智能控制概念当推傅京孙教授,他通过对人-机控制器和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将智能控制概括为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他认为在低层次控制中用常规的基本控制器,而在高层次的智能决策,应具有拟人化功能。
b)Saridis在傅京孙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结构的智能控制理论体系,他认为仅有二元结合无助于智能控制的有效和成功应用,必须引入运筹学,使其成为三元结合,并提出了其递阶智能控制的理论框架。
c)国内蔡自兴教授在研究了上述理论结构以后,从系统的整体性和目的性出发,于1986年提出了四元结构价格体系,将智能控制概括为控制理论、人工智能、运筹学和系统理论4学科交叉。
总之,智能控制是多学科知识的结合,除了从控制论出发来研究它,还可以从信息论、生物学以及社会科学角度来讨论和研究。
1.2 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综合智能控制一方面包含了智能控制与传统方法的结合,如模糊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变结构控制等;另一方面包含了各种智能控制方法之间的交叉综合,如专家模糊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神经网络控制等。
2 一个国外的电网规划专家系统
目前为止,在电网规划方面较成功的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系统不是很多,其中比较好的有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Hydro-Quebec)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设计专家系统”。
在80年代末期,随着人员的退休和长期不用,一些60年代和70年代加拿大电网高速发展时期由工程师们获得的大量有关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专门知识逐渐被人遗忘,这引起了加拿大电力部门的关注,魁北克水电公司将专家系统技术看成是表达和保存某些目前在人类专家头脑中的专门经验和知识的潜在方法。他们认为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领域里,专门知识的损失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电力系统增长缓慢的时期。这些专门知识来自于各门学科,在多层次的电力系统设计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选择决策,如发电类型、发电厂位置、输电类型(交流/直流)、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数量型号和补偿设备的数量型号的选择必须根据一些准则仔细权衡,包括可靠性、稳定性、稳态性能、费用和环境状况的准则等。基于此,魁北克水电公司的专家们开发了一个用于输电网络初步设计的专家系统,该专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转贴于 2.1 目标和预期效益
主要目的是研究使用专家系统(ES)来模仿人类专家在AC/DC输电网络初步设计中的行为的可能性。系统地确定和表达进行一项合格设计所必须的知识,包括符号和数字数据,以及指导该项设计的原理、规则、准则折衷方法和数学模型。合格的设计基于费用、环境状况、稳定性、可靠性和设计灵敏度或鲁棒性等准则。ES原型还应指导用户通过完成设计所需的各步骤,使用户与知识库交互作用,并提供达到每一中间步骤后相应推理路径的解释。预期的主要效益是:
a)专家知识能够保留和传授给未来的工程师;
b)知识可以用更加具体的形式加以表达,而不是一些不明确的、没有根据的判断;
c)将获得得更一致的结果;
d)与人类专家相比,ES可以检查、比较更多的方案,得到更经济的设计;
e)借助于推理解释功能,ES可以作为未来专家的教学和训练工具;
f)作为一种“咨询”手段或者一个对已有设计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工具,ES对专家将很有帮助;
g)ES将充当进行各种电力系统设备设计的专家系统家族的先驱,作为一种模型,从中抽取更加一般的设计方法论;
h)ES起到收集常常分散在整个设计机构中的知识的作用。
2.2 领域专家和知识工程师的交互作用
知识工程师应当具有电力系统分析和设计领域以及人工智能(AI)领域的经验,已经证明两种知识的混合对于从领域专家处抽取和浓缩专家知识非常有效。专家知识来自于电力系统规划工程师,他们具有多年的规划、设计和调试大型工程项目的经验。
2.3 对设计的评价因素一个候选的设计必须满足下述条件:
a)DC系统最小故障恢复特性;
b)容许的无线电和谐波干扰要求;
c)故障后的最小稳定判据;
d)稳定电压和无功电源的极限;
e)甩负荷后的暂态过电压极限;
f)可靠性所要求的最小设备冗余度;
g)必须对输入数据变化不敏感(鲁棒性);
h)必须满足某一最大费用要求;
i)必须适合现有技术。
魁北克水电公司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网络设计专家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了近十年,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随着模糊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的迅速发展,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愈来愈广阔。
3 电网规划决策系统的分解及协调
电网的建设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程,线路和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长达数十年之久,所以网络的结构合理与否,对电网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益将产生长期的影响。一次规划失误的损失,若干年难以挽回。随着广东省电网的不断发展,如何合理地布局电网已是当前电网乃至整个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电网规划需要确定的决策是大量的,而这些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互影响的。目前,限于各方面条件,无法将其统一在一个模型中考虑。只能将其分解成相对简单的子问题,再通过子问题间的迭代进行协调。按照问题划分,电网规划可分为:负荷预测,网架规划,无功规划,稳定性分析,短路电流分析。
4 结束语
电网负担着将电源与用户连接起来的任务。此外为了得到最大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它还担负着与邻近地区电力系统联系起来的任务。由于电网设备投资需求大,并且设备寿命长达数十年,从而导致电力系统强烈地受“过去权重”的制约,因此,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优化发展,是电网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结合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电网这一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数,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而我们所要达到的控制效果是一种多目标、滚动优化的动态非量化指标(电网的工程效益),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表示和处理占了较大的比重。这样就需要利用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去有效地组织有关电网规划的大量知识,进行选优运算,得到优化的决策。目前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共同开展了“电网规划专家决策系统”的有关理论研究工作,并有望在2000年开发一个有效的基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的电网规划决策系统,它的使用将对广东省电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苏南,邵惠鹤,张钟俊.智能控制的理论和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4)
关键词:MPAcc 研究生培养 内部控制 质量保障体系 控制策略
《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从2009年我国开始着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以来,截至2013年,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经达到40.3%,其中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于2010年首次接收应届生并开始颁发“双证”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招录人数也是节节攀升。自2004年MPAcc设立以来,“规范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是全国各培养单位的中心任务,为了完成该任务,各培养单位还积极配合教育部、MPAcc教指委等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完善的MPAcc质量保障体系来提高培养质量,促进MPAcc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MPAcc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MPAcc培养目标、提高MPAcc培养质量的保障,它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组织,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其质量保障和控制涉及招生、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因为MPAcc是会计教育的较高层次,也是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培养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全国MPAcc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鉴于此,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为背景,尝试引入内部控制理论到MPAcc培养过程中,从而最终达到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进行全面风险控制的目标。
一、内部控制理论与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契合
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1949年首次给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它们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实施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来对所要控制的内容进行划分。
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部分构成。它是保障和提高MPAcc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根本,它通过参与MPAcc学员选拔、培养和输出等各环节,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具体包含了MPAcc招生、MPAcc学员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中期审核与最终答辩等环节,对于相应的培养单位而言还会涉及到MPAcc学员培养方案的制定、MPAcc课程体系的建立、校内外导师及授课教师队伍的组建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各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此外,在质量保障体系中以质量管理为初始,通过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活动,最后依据执行效果的反馈来调整质量管理的模式,这个流程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决策方案及预定目标―计划与预算―实施―偏差―纠正―实现预定目标”的流程基本相似,所以这里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将内部控制理论中五大要素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结合,反映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考虑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招生、MPAcc学员培养、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答辩等若干构成环节,通过构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来强化培养过程控制,并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风险评估保障体系、控制活动保障体系、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来指导MPAcc的培养。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分析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流程是:首先,从对MPAcc培养过程进行划分,例如分成招生宣传环节、录取环节、培养过程环节、校外导师的选择与培养环节、实习实践环节和整个学位论文环节。其次,从对整个MPAcc培养的培养环节所涉及的相关组织结构、规定、管理办法、信息内容及沟通方式等按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分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阶段的流程及要素进行宏观的分类。因为对于整个MPAcc培养的不同环节而言,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而是各个环节都会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这些不同的阶段在时间顺序方面也不是依次进行的,而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可能同时进行着不同的环节。所以这种分类控制方式将更加全面、合理与有效。最后,对构建出的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对比与分析,并得出相对应的分析结果,形成一种“标准”减去“现状”等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思路,最终达到保障MPAcc培养质量的目的。因此,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研究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切实可行也是有效的。
二、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对于开展MPAcc教育的高等院校,其控制效率主要取决于学校文化、学校与学院相关管理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高校与企业所不同的是其主营业务是对人才的培养而不是赚更多的利润,所以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结果评定不能依据财务指标,而应该将所培育出的人才质量作为评价指标,由此可见,MPAcc培养质量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的保障。同时,我们认为在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控制受到政府、高校(包括研究生处、会计学院等)和相关的社会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授课教师)的共同作用,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守法纪法规,可以系统掌握会计领域的最新知识以及相关的实务操作能力(包括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并且还需具备适应多变的商业环境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全方位的管理型、领导型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为此,本文从以下五个要素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如右上图所示。
(一)控制环境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框架中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础是控制环境的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作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是MPAcc培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前提。首先明确国家、学校和学院各级机构对MPAcc培养的目标和政策,学校和会计学院要对MPAcc发展的战略计划和预算过程进行支持。教育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指出专业学位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在确定了目标与相关政策后,需要清晰定义利于划分职责和汇报路径的MPAcc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确立基于合理年度MPAcc培养风险评估的风险接受政策。为了更好地开展MPAcc教育应专门设置MPAcc教育中心来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等环节,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处与学院应给予MPAcc教育中心相应的支持,为了实现设定的培养目标,在MPAcc教育中心还需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最后,向MPAcc培养相关干系人澄清有效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执行控制要求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及学院相关MPAcc负责人需对控制系统做出承诺以保证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
(二)风险评估保障体系。风险评估是确定和分析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风险,并为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基础。这一环节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中之重。所以制定好MPAcc培养目标是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随后根据所设定培养目标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对于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应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进行风险管理。接着对所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推断,客观地评估这些风险点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旦确定了主要的风险因素,就尽可能将这些风险因素与MPAcc培养活动流程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评价指标来确定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活动方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最终达到规避或降低风险的目的。
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相关培养部门会对招生、培养等环节进行控制,在MPAcc招生环节主要的风险点出现在录取生源质量方面,因为所录取的考生质量越高则培养单位的培养压力就越小,如果盲目扩招导致培养的研究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将会影响整个培养单位的声誉。在MPAcc培养环节中,教学方式、实习实践等方面都直接制约着MPAcc培养质量。MPAcc教学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而不是会计学硕士的纯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实务性较强的研究生,恰恰现今的MPAcc培养单位忽视了这一点。实习实践环节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事务中的关键,由于目前很多MPAcc单位将培养时间定为2年,这就导致了很多培养单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压缩学生实习实践时间,这种行为是有悖于MPAcc的培养目标的,不利于所培养的学员日后的发展。学生毕业之前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撰写,由于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查制度的存在,必须保证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对论文开题答辩、中期考核、最终论文答辩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很有必要。
(三)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核心要素。MPAcc培养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指的是确保学校和学院MPAcc管理人员的思想得以贯彻执行,达到降低MPAcc教育培养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出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MPAcc培养控制活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于培养单位的所有层面及功能中,如招生、培养、实习实践等。
在招生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是招生宣传工作与相关的录取办法。在招生工作方面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渠道包括报刊、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手段,为考生在选取院校时提供帮助与支持。由于MPAcc入学考试在2011年进行了改革,初试科目调整为两科并且不涉及专业科目的考试,所以吸引了大量跨专业考生。因此,对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而言录取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国家统一专业线与学校自身报考考生初试情况划定学校的初试线,并按照最终预计录取总数的1.2至1.5倍之间来确定进入复试阶段的人数。在复试中根据教指委文件的指导着重考察专业知识。同时MPAcc培养单位可以预留少量招生名额来接收保送于211、985或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对于在职考生与非在职考生也要注意两者的录取比例,通过分开划线的方式可以保证一部分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会计中级职称及以上的优秀会计实务工作者进入复试阶段。
对学员的培养是整个MPAcc培养工作的核心,其中包含了教学过程、校内外导师指导、特色培养、实习实践。全国MPAcc教指委明确指出MPAcc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每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录取之后会选择一名校内导师,学院在导师与学生相互选择后进行协调,最终为每一名研究生确定1名校内导师,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养。校外导师是学员入学后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实现的,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校外导师对于学员的培养和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外导师的遴选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双向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实习实践是MPAcc培养的重要环节,对MPAcc培养质量有着显著影响。MPAcc研究生应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外导师工作的政府部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校外导师将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让学员融入企业的具体工作,这将为学员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并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不仅如此实习单位的背景资料与校外导师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将可以作为最后毕业论文的分析案例的基础。
MPAcc学位论文环节包含了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等步骤。MPAcc的学位论文不要求构建理论模型,学员主要还是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案例型、诊断型和实证型等实务方面的论文。MPAcc教育中心要求学员从选择校外导师之后,就需要加强与校内外导师的联系,沟通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并且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能够结合实习内容。研究生在实习实践的同时,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主要由校内导师把关,写作内容主要由校外导师把关。
(四)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框架中,信息代表的是能够保证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所必须的情报,而沟通指的是各级人员接收最高管理层关于控制责任的指令方式和他们对待内部控制的严肃程度,包括了信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同级之间,组织内外的自由流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组织的各个层面都需要一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来支持战略目标的行动。
在MPAcc培养过程中信息与沟通要素是内部控制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MPAcc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种能被各自职能不同的人员识别、掌握和沟通。而且借助这些信息还需要处理成MPAcc管理决策所必须的各种有效信息。各职能部门还必须进行广泛且有效的交流。所有MPAcc培养相关人员都必须准确地从上级管理部门获取有效信息,他们必须准确无误地认清自身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他们所需要起到的作用。所有参与者之间还必须有着合理的传递信息方法。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MPAcc学员、授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必须有有效的沟通。
对于信息沟通方面可以从招生阶段与培养阶段分别进行质量保障。首先,在招生阶段,考生需要获取自己目标院校的相关录取信息,只有在获得完整的信息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MPAcc培养单位而言,在招收学员时也应对考生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解,从而确定较优质的学员,待到录取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学员与导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最后MPAcc教育中心会根据学员填写的导师选择情况来最终确认导师的分配。在MPAcc培养阶段将涉及到校内导师、校外导师、MPAcc学员三者间的相互的信息沟通问题,校内导师通过与学员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学员的培养计划、研究方向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等。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其实习实践的工作地点与性质,这将直接影响学员学位论文的内容选取情况,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其就业的相关问题。由于MPAcc教育的宗旨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也使得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二者间的有效信息沟通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学员的状况,同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还可以使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与校外导师的实务工作很好的结合,这将让学员的学位论文得到更好的指导。对于这两个阶段所产生的信息最终都应当汇集到MPAcc教育中心,并且这些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对教师管理、学生工作等信息做相应的记录,必要情况下应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反馈意见调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地保证信息的有效沟通,才能保障MPAcc培养的质量。
(五)监督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理论中,监督指的是实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质量的程序,这一程序包括持续监督与独立评价或者为两者的综合。所评估事件的风险程度决定了独立评价的范围和频率。内部控制要想有效运行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包括管理人员日常监督、审计师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核查以及管理人员用以自我审核和纠正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的程序。
通过对MPAcc培养的持续监督活动可以保证其运行质量。监督活动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MPAcc教育中心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同时它也受到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的监督,比如学校、学院MPAcc相关负责人对听课记录、教学评估等资料的检查,以及亲自到堂听课做相应记录。对于这些内部监督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修订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MPAcc教育资质的评估,学校研究生处对MPAcc教育中心的监督。对于MPAcc培养很多环节而言,需要同时接受校内监督与校外监督,例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监督,它既受到校内导师的监督,也受到校外导师的监督,同时国家职能部门对研究生毕业论文采取抽样检查以此来保证MPAcc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汇报制度将监督活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若出现情节比较严重的事项,当事人应当迅速报知MPAcc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学校领导。所有监督机制的设立都是为了防止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而仅仅是流于形式。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控制策略
(一)重视全面控制理念。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按照原有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构建出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五个质量保障体系。在控制环境质量保证体系中应考虑MPAcc战略目标、治理结构、结构设置以及相应的权责分配,以上所述内容均关系到内部控制成败。风险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在各培养单位中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该部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更多的是对相关培养过程的细化分析。同时它也是实施具体控制活动的依据与指引,并且它也需要得到相关信息沟通与监督措施的支持。为此,为了保证该质量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应当在相应的MPAcc教育中心下设立风险控制办公室来进行统筹管理。具体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应当依据风险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风险控制预案,对具体对象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到可承受范围以内。该部分主要对招生、培养环节提供更为有效的控制细节、程序和方法。它们决定了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效果。信息与沟通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及时反馈所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为了更好地控制校内外导师与授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应在MPAcc教育中心设立专门人员记录并统计MPAcc学员对教师不尽职行为的举报信息,并汇报至相关管理部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地实现培养质量保障的目标。有效的信息沟通将保障其他四个保障体系间能较好的衔接,使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优化与完善。监督质量保障体系中应以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对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行监督、检查、评价、预警与缺陷改进,这将对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控制对象与其本身进行风险水平的控制。全面控制的理念使得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控制活动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从整体对其进行控制将使控制活动更加高效。
(二)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率。首先,整合现有的监督资源,按MPAcc培养流程来引入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形成以MPAcc教育中心为主导,同时接受校外相关监督部门和学校研究生处、学院管理部门配合监督管理的模式。其中MPAcc教育中心下还要设立相关部门来分别管理保障教学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实习实践就业质量。该模式的关键在于在研究生处应独立设置一个培养质量监督委员会,为了增强其独立性,其聘请的监督人员应与MPAcc教育中心没有关联。该委员会将在外部对MPAcc教育中心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并且定期将日常监督所做记录与MPAcc教育中心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结果对MPAcc教育中心各监督部门进行责任考核,并进行奖惩。其次,各培养单位应积极配合接受教指委的监督,通过参与相关部门的MPAcc教育认证来客观了解自身的MPAcc培养质量情况,并依据相关文件内容来完善自身的质量培养体系,这种评估机制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单位的声誉,通过这种外部监督方式培养单位将会更加重视自身的质量培养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华宝玉,刘思文,周丹.基于控制论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1):28-32.
关键词: 目标管理;目标;目标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F280;TB1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070-04
0引言
现代工程项目作为一个复杂开放的动态系统,往往面临规模大、参与方众多、技术要求高、干扰因素众多、计划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因此,能否有效加强项目目标控制对项目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关于目标控制的研究,普遍存在对工程项目的目标理解偏于狭隘和目标控制未能系统化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角度探讨工程项目的目标[1],并就系统化建立工程项目目标控制体系的问题进行研究。
1目标控制体系的构建依据及框架
1.1 目标控制体系的构建依据
1.1.1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德鲁克中最先提出,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订,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制度或方法。目标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体现在:①关注焦点不同;②管理动力不同;③强调要素不同;④激励方式不同;⑤审视并优化目标。
1.1.2 控制论
一切控制系统共同的基本特点是信息变换过程和反馈原理。信息变换过程,包括信息的接收、存取和加工过程。反馈原理,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将其作用的结果返送回来,并对再输出发生影响,从而起到控制、调节的作用。输出和输入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为正反馈,反之,则为负反馈。由此可见,任何控制工作都是以既定的系统目标为出发点的。
1.1.3 系统论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表明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2]。
1.2 目标控制体系的框架
目标控制体系主要由目标规划、目标实施和目标考核三大部分组成,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工程项目的目标规划实质上是对工程项目所要达到的最终状态的描述,也是整个目标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本书将工程项目的目标系统划分为:社会性目标、成果性目标两个层次。目标实施,是项目各参与方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产品创造阶段,包括基础撑、信息平台、流程与制度以及运行机制四部分。
本体系主要是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建立,故其目标考核部分可划分为政府对业主的目标考核、业主内部考核及业主对承包人考核三个层面。
2目标控制体系的组成
2.1目标规划
2.1.1 社会性目标
工程项目社会性目标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来确定的[3]。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作为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利益的系统,投资大、消耗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多,对社会,对环境影响大,所以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在确立项目目标控制体系的实施对象时,不仅仅要考虑到项目本身的经济绩效,还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项目的社会和生态绩效,系统、整体地思考项目的目标系统,使项目在受益的同时亦能造福社会。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廉政建设、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内容,其具体内容则依据项目特性而确定。
2.1.2 成果性目标
成果性目标是项目的来源,也是项目最终目标,是项目全过程主导目标,其核心目标至少是由项目的质量安全、费用和工期三个最主要的基本目标构成。
成果性目标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导目标,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需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对其进行多个层次描述,形成表现明确的、可测的并可控的具体目标。而建设工程三大目标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确定建设工程目标时,必须将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考虑,反复协调和平衡,力求实现整个目标系统最优。另外,依据目标管理人性假设的Y理论,应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将个人目标融入到组织目标中,保证员工在实现组织要求的同时实现其自我要求。成果性目标分解如图2所示。
2.2目标实施
2.2.1 基础业务
基础业务主要包括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项,是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目标控制的重要手段和确保目标控制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
2.2.2 流程与制度
合理的流程制度设计是目标控制顺利实施基础之一,组织与流程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
①管理流程设计。流程是由一系列单独并互相衔接的任务或作业组成,使一种输入变成输出的全过程,构成的关键要素是输入、活动和资源。建设项目流程包含专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本文讨论项目管理流程,这是项目管理活动中一系列相互关联活动的序列,面对的是项目管理全过程;项目管理各种职能及各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关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既有工作过程的联系,也有信息联系,形成项目管理工作基本逻辑关系,构成了完整的项目管理过程。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详细分析,确定项目管理工作流程、操作程序、工作逻辑关系,通过流程分析,可以构成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4]。
②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项目组织架构是指项目各参与部分(包括一切机构和部门)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
③确立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保证项目管理质量和运作秩序的各种规则、章程、程序和办法的总称,是项目参与方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应遵循合法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协调性原则。
④设置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是指一些要害问题,它们是业务活动中的一些限定性不利因素,或是能使计划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有利因素。由于控制点种类繁多,所用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有:1)实物标准;2)货币标准;3)综合标准;4)把目标作为标准等。
2.2.3 信息平台。
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传递、各利益相关者协调、项目各类数据采集等问题,这些对目标控制有重大影响。传统的沟通方法已满足不了信息传递的要求,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创建一个信息共享、信息传输、协同办公的综合信息平台。
2.2.4 运行机制
项目目标控制体系的运行需要有效的运行机制的支持,主要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协调机制和竞争机制,其运行模式如图4所示。
①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依据组织目标在分析被管理者的需求与动机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方式方法的优化组合,制定必要的引导、强化手段及可实施的制度,所形成的能在较长时间内激励被管理者思想、动机、行为的相对固化、规范化的一系列制度与工作规范。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行为归化制度。
②约束机制。约束机制是通过牵制、监督、检查、考核、惩戒等方法促使被管理者积极、守规工作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同属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是同一维度上的,同一事物的两面。契约关系是市场经济关系的基础,对工程项目系统而言,契约关系亦是其核心关系。为防止委托――问题,对人进行约束是十分必要的。对目标控制体系而言,约束机制可分为外部约束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外部约束机制主要是指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内部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合同约束和制度约束。
③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指为使项目控制体系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能无缝地、顺畅地在体系中传递,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确定性,以及消除因项目组织各成员目标不同而造成的利益冲突,提高项目的整体绩效而采取的任何措施。对目标控制体系而言,协调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内部与利益相关者两个方面。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主要通过协调目标一致、加强组织间的信任和各参与方的协商来实施。
④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商品经济最重要的经济机制。在同一生产部门内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竞争,以较低廉价格战胜对手。在部门之间主要是资金流入或流出,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
2.3目标考核
2.3.1 政府对业主的考核
政府投资项目是实施政府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具有工程量多、投资额大的特点,对经济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对项目业主进行考核,保证其按照政府原定规划实施项目是政府相关部门对项目监控的重点。 一般来说,政府对业主的考核主要体现在项目的社会影响上,主要指标应包括项目三大目标的落实情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项目文明施工的实施、项目对周围居民的干扰状况、项目征地拆迁的实施、项目的廉政建设及成效、项目技术创新成就及效益以及项目为社会所培养的人才几个方面。
2.3.2 业主内部考核
业主作为项目管理主体,其员工对项目的管理能力、介入程度、敬业精神等对于项目的管理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业主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职责的基础上,应加强员工绩效管理,建立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办法,并将个人工作业绩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业主内部考核的指标可从任务的完成、日常工作的执行、工作纪律和工作态度四个方面着手建立。
2.3.3 业主对承包人考核
项目承包人主要包括施工方和监理方。施工方作为施工的主体,其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对于项目顺利实施及项目目标最终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监理方受业主委托对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对施工方进行监督,其工作绩效同样对项目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施工过程监控,以阶段目标的实现促进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引入激励及处罚机制,定期开展对承包人的考核评价非常必要,可以提高承包人积极性、创造性,确保项目目标实现。对承包人考核以相关合同为基础进行,但由于工程项目面临诸多环境变化的风险,因此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业主应在对项目实施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承包方的工作成果、工作行为、服务态度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着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着、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着);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