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

时间:2022-02-13 03:5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融资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融资风险

第1篇

考虑到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融资的特点,借鉴部分银行评估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实际经验,参照相关指标体系的设置,拟从我国中小企业实际出发,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民间借贷融资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小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的风险主要是指中小企业无法及时归还贷款本息,并进而导致违约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总体来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或者说还款意愿出现问题,并进而导致其违约的风险。中小企业还款能力的强弱主要通过财务指标反映,本文选取营运资金、流动比率、危险倍数以及现金流动负债率这几个指标来估计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至于中小企业的还款意愿,主要是看其对自身信誉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高,自然还款的意愿就强,反之,则弱。

2.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指因中小企业经营决策失误而给民间资本借贷带来的风险。众所周知,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相对不完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均可能缺乏可行性论证,致使按期回笼资金难度加大,进而给民间借贷资金偿还带来风险。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作决策的往往是企业家,因此决策的好与坏更多地与企业家本身的素质有关。本文选取企业家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经营管理经验、对风险的态度四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决策风险有多大。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因民间借贷行为本身不规范而造成的风险。中小企业所参与的民间借贷活动,较多在同乡、同业或者其他熟人之间发生,此借贷行为大多为协议性借贷,缺乏律师或者公证机构的参与,更没有实际的商业行为相伴随,这就为引发各种风险提供可能。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参与的民间借贷行为是否合法而带来的风险。对于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是高利率风险、主体风险和用途风险。

二、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签订借款合同,明确担保条款,规避法律风险

中小企业选择民间借贷融资,必须签订借款合同,且书写规范、条款清楚、意思表示明确。借款币种、利率、利息支付方式、借款期限、担保方式以及违约责任与纠纷解决等都要注明。中小企业要严格遵守借款期限约定,按时还款,以免违约遭受法律诉讼风险,对中小企业造成极大的财产和名誉损失。

(二)明确借款用途,确保借贷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近年来,民营实体经济显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产业空心化”现象泛滥。许多民间资金流入虚拟经济领域,此时参与民间借贷的企业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中小企业应严格测算资金需求,选择民间借贷融资满足暂时性资金需求,并确保民间借贷资金利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中。

(三)严格控制贷款期限,杜绝短债长用,避免偿债风险

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融资主体融资模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推动下,供应链融资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供应链融资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进行授信的模式,而是围绕一家核心企业的完整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供应链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而且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效率,实现了供应链的增值。完整的供应链融资包括四个主体即资金的供给者银行,资金的需求者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银行的战略合作者核心企业和融资服务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本文以四个主体出发,分别探讨了四个主体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表现和风险控制点。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研究

郭涛(2005)认为应收账款融资主要分为应收账款抵押融资、应收账款让售融资和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三种模式,并指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的优势。宋炳方(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可分为三类:即基于核心企业风险责任的预付款类融资产品,基于动产和货权控制的存货类融资产品和基于债权控制的应收账款类融资产品。王玉洁(2009)分析了预付账款融资的服务对象,主要模式和流程设计,并结合风险因素考虑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银行的融资利率决策。朱晓伟(2010)通过借鉴物流金融业务存货融资的主要模式,总结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下存货融资的主要模式,包括抵质押授信、先票后货授信、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的质押授信,并对两种模式下存货融资模式中涉及的成员关系进行了比较。

(二)关于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

Pater(2001)分别从企业的内外部考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他认为内部是供应链缺乏敏捷性所致,外部则是由于资源和运输的复杂性以及需求和预测的不确定性造成。Matthew赵莉(2010)在梳理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三种典型模式以及每种模式下的风险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对的防范策略,最后选取实务中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张爽(2013)提出现在供应链融资中,主要存在问题为: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物流企业质押单的风险,从对核心企业的选择、完善银行操作环节、慎重选择抵质押物权三方面提出了风险控制思路。孟欣(2013)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即应收账款、保兑仓、融通仓融资模式存在的风险,从现金流控制、内部风险控制、外管体制完善三方面,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建议。

(三)文献评述

目前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主要从内外部面临的风险研究着手,或是从三种不同融资模式角度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进行分析,较少站在不同主体角度解析供应链融资风险或是只对单一主体的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进行剖析,本文从四个主体出发,分别分析了不同主体在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控制点,使得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更为完善,也更具针对性,这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所在。

二、供应链融资的融资主体与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主要有四个参与主体,分别为核心企业、融资企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流程和各主体参与角色和程度不同,供应链融资可以分为三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模式是指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拥有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并且将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与银行通过签订三方协议,以融资企业的销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如果融资企业违约无法偿还贷款,则核心企业需要替其偿还所欠银行的贷款。

(二)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是指存货或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的融资模式。融资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协议,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物进行价值评估和监管,融资企业根据质押物的评估价值获得金融机构一定贷款额度的融资模式。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下游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授信企业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发货中心,核心企业按照约定发货的融资模式。

三、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一)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在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信用提供,核心企业利用自身的信誉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为融资企业提供资金。由于核心企业承担上下游融资企业的违约风险,所以核心企业会加强对融资企业资金使用的控制和风险监督,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核心企业利用其在供应链的主要的主导作用,通过改善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状况,有助于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核心企业虽然在供应链融资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核心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信用风险,当融资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核心企业由于替其承担违约风险因此也会受到牵连;另一个是操作风险,是由于供应链融资内部流程不完善和人员操作失误的人为造成的风险。

供应链融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在每种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风险的成因和形式表现都有所不同。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自身和供应链上下游融资企业还款能力,如果融资企业出现资金紧张发生违约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连带责任替其偿还贷款,弥补提供贷款银行的损失。此外,由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管理涉及的账户和业务较多,清偿程序和支付路径也较为复杂,因此易发生操作层面的人为失误,造成操作风险。在存货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与银行签订回购协议约定若融资企业逾期无法偿还银行剩余贷款时,核心企业将回购其尚未解除质押的剩余存货以偿还剩余贷款。当存货市场价格短期内急剧下降时,融资企业可能由于自身风险防范不足或是抗风险能力弱而放弃偿还贷款,此时核心企业就要替其承担违约风险。此外,由于供应链融资环境较为复杂,如果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仓储环节缺乏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流通中的物权难以得到保证同样会引起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买方企业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从而获得银行授信,向卖方支付全额货款,卖方按协议的约定发运货物,货物到达后设定为抵质押,作为银行授信的担保。由于核心企业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同样也承担为融资企业提供担保和承诺环节,因此引起风险的原因和形式和存货融资模式下类似。

通过对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核心企业为防范风险应当根据不同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和特点进行风险管理设计,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优化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和加强风险预案管理,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管控和监督,促进供应链融资信息交流和及时传递,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同时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二)基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作为供应链融资资金的提供方,商业银行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通过运用结构性融资工具,基于供应链企业贸易中的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等资产发放融资,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资金。与传统资金贷款方式相比,供应链融资还处于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在此方面的业务流程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来源于银行工作人员对供应链融资相关业务不熟悉而带来操作风险和由于融资方提供虚假的交易合同和文件造成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源于核心企业的资信和破产导致的供应链的整体风险。下面具体从三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融资来分析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来源企业的资信风险即核心企业由于行业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引发的无法偿还贷款的由于供应链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即银行和企业间人员相互串通,放松审贷环节从而给银行造成的风险。同时融资企业可能提供不真实的交易文件和合同获取资金后将质押的应收账款汇入企业其他的账户之后擅自挪用的风险。此外还存在因为业务流程复杂,银行和企业之间业务衔接和银行内部人员实务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在存货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企业和仓储企业的信用风险。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是指融资企业由于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内部管理问题无法还贷的风险,仓储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虚假上报、监管失误等监管风险。二是内部欺诈风险此类风险类似于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质押融资产品属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管控风险。三是质物类别风险,此类风险源于抵押存货货权不清晰或是由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和流动性造成的。此外,存货融资模式下也存在由于仓储企业或者银行内部操作失误和仓储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衔接方面造成的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第三方企业由于自身的资信状况无法对融资企业做出担保和及时还款的信用风险,二是源于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和真实性造成的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融资中提供资金的一方,应当尤其注重风险的防范。首先应当对供应链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市场作出风险评估,注重防止由于牛鞭效应造成的供应链整体风险,再者要对注意对授信文件交易合同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在存货融资模式下还要特别关注物质类别风险,此外也不能忽视由于内部管理和流程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

(三)基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的资金需求方,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自有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一直以来就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的融资难题。通过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依托核心企业的信誉和担保,极大降低其融资的准入门槛和融资风险,使其授信不再困难,较好地解决了融资难题。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能力有限,风险管控能力也较弱,在与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时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原材料采购阶段、生产经营阶段和产品销售阶段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和风险管理问题。下面根据其不同阶段所对应的融资模式具体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状况。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和核心企业的回款保障能力直接影响着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是重要的控制点。此外中小企业提供商品的质量也会影响到核心企业的销售,对供应链资金的流通造成风险。当然,应收账款的转移和坏账风险也不容忽视。在存货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风险与应收账款模式下类似,主要是来源于经营能力有限,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弱的信用违约风险和质押物的监管风险,和一些人为失误引起的操作风险。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其经营能力和信用风险,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持续经营能力、信誉能力和核心企业间的合作紧密度都与其违约风险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是质押物的质量和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和质押物监管失误带来的风险。此外,也存在一定的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

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中的主要融资方,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方和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因此中小企业应关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能力,建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并选择与资金雄厚、信用良好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同时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风险防范措施以稳固整个供应链融资运作的顺利进行。

(四)基于第三方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物流管理外包的承接者,物流公司充分发挥其在货物运输、仓储和货物监管等方面的长处,承担着抵押物的仓储、运输和控制职能。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对质押物的严格监控,有助于解决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成为第三方物流综合解决方案的完整提供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深入供应链,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加大,从与供应链中各主体包括银行、客户和供销商的接触及运输仓储各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同时由于法律和经营运营环境复杂,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融资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如何有效分析和控制风险,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顺利开展供应链融资的关键。下面还是从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出发具体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鉴于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并不能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各节点企业间经济活动真实性进行调查,第三方企业如若缺乏相应的监管举措,容易给融资企业利用虚构的经济活动来欺骗银行贷款提供机会。在存货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是金融机构的委托人和人,同时也是中小企业的监管者,在质押物估值及监督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外部监管和自身内部管理的缺陷会给存货融资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此外也同样存在内部欺诈和一系列的法律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货物监管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各主体之间容易产生信息失真、滞后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存在质押物决策和监督管理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供应链融资复杂环境产生的存货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人为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物流方案的提供者和解决着,其风险管理是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深入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参与供应链内部的监督和控制,尤其要注意对存货仓储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质押物风险的把控,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内部的操作风险控制。

四、结论

通过对四大主体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分析,为了供应链融资的顺利开展,各个主体应更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在不同融资模式下各环节风险点的分析和控制,从而有助于防范整合供应链融资系统的风险,提高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效应。对内构建和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并加强信用风险的控制技巧,对外建立核心企业的准入体系,选择合理的质押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监督,还可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其风险进行监控。核心企业要注意防范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根据不同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和特点进行风险管理设计,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管控和监督,发挥其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商业银行注重防止由于牛鞭效应造成的供应链整体风险,注意对授信文件真实性的核查,同时也要防范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中小企业则应关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能力,并选择与实力信誉良好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加强风险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则应深入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尤其要注意对存货仓储和运输风险防范。只有各个主体在各自的节点上做好风险把控,才能有助于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Aberdeen Group.Supply Chain Finance[R].Benellnlark Report,2008.

[2]Guoming Lai,Laurens G.Debo,Katia Sycara.Sharing inventory risk in supply chain:The implication of financial constraint[J].Omega,2009,37(4):811-825.

[3]樊新民,王千红.试析金融供应链中融资企业违约风险的成因[J].财会月刊,2010,27:38-40.

[4]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38-151.

[5]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

[6]熊熊,马佳.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J].南开管理评论,2009(4):92-98.

[7]徐亮.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第3篇

(一)企业融资的途径

一般认为企业资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外源性资金,即来源于企业外部的资金。它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自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的资金、商业信用暂用资金、国家财政资金等。第二,内源性资金,即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资金。它通常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积攒下来的的留存利润。

(二)企业融资的风险类型

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支付风险。是指取得债务融资后,企业经营不善而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或现金流来偿付到期债务或利息的风险。支付需求和支付供应是影响企业支付能力的两大因素,只有在企业的支付供应大于支付需求时,企业的支付风险才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二、财务杠杆风险。由于在利润表中负债利息以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因此适度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节税利益,通过财务杠杆效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但当企业的负债率超过一定比例时,银行就会要求获得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利息,债权人的这种高报酬率要求就不可避免的增加了企业的借款成本。当企业的债务资本所获得的报酬小于其成本支出时,负债就会给企业带来伤害。可见,财务杠杆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对这种效应利用不当,就会引发财务杠杆风险。

二、企业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一)企业经营不善引发的企业融资风险

企业经营不善引发的企业融资风险是指在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造成负面影响事项发生的可能性。企业经营风险依据企业是否使用债务可分为营业风险和负债经营风险。营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情况造成企业经营亏损。造成营业风险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点:首先,因为企业的各项生产要素并非都是稳定不变的,诸如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等都在变化着,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会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损害股东利益。其次,企业融资所获资金用于投资,由于投资活动的未来收益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企业也就面临着所投资金收不回来的风险。最后,由于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一旦企业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就会面临着产品滞销的风险。由此可知,上述经营风险的存在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衰退。负债经营风险是指企业使用债务时所增加的风险。当企业负债经营后,一旦企业发生经营亏损,企业便无法按时偿还贷款,企业将很容易陷入债务风险中。

(二)汇率及利率变化带来的融资风险

企业通过负债融得资金,那么市场利率的变动就会给企业的融资安全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通常来说,在经济发展的繁荣期,市场上资本流动活跃,物价快速上涨,这时候国家为了防止经济发展过热,避免经济运行不稳定便会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而对利息率的调整就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一旦利率上升,企业的财务费用就会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就会加大;在经济萧条期,市场环境低迷,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这时国家便会相应调低贷款利息率,利息率的调整虽然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银行担心公司会因经济不景气而不能按时还款,便会对贷款人的贷款申请实施更为严厉的审查,这就导致很多企业融不到资金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公司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利率的变动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只有把利率变动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对企业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产生大的影响,企业融资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汇率的变动对于那些从海外市场筹得资金的企业的融资风险的影响无疑是显著的。通常而言,外汇风险是指汇率变化对筹集外汇资金的企业的不利影响。在外汇市场中,一旦外币汇率上涨,企业就必须支付更多的本国货币来偿还债务,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风险。外汇汇率变动的融资风险,一般存在于有外汇融资业务的企业。当外汇汇率发生变化时,会引起潜在的市场价值和净现金流量的改变,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如企业通过借入大量外币来扩大规模,发展生产,当归还时,该种外币的汇率上升,会使企业以更多的本位币来归还借款,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外汇汇率风险。

(三)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融资风险

企业的融资结构一般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资金的一种构成。由于各种筹资方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并且在资本成本,内源性资金和外源性资金的比例、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数量等方面每个企业各有不同,多数情况下当下的企业筹资资本结构可能并不是最优的资本构成,也许在某个时点上这种最优的资本结构存在,但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开展,企业增加筹资或者减少筹资都会使原有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这种筹资资本结构的不断变化,会加大企业筹资风险。理论上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着最优的组合,但这种最优组合在实务中往往是难以形成并长期保持的。所以,在融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化,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当企业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时,会对企业的经营带了不利影响,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借入的外源性资金比例越大,其资产负债率就越高,相应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债务融资、配比好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获得财务杠杆效益以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企业在确定融资结构时,还应关注负债的期限结构,如果长短期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合理,也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四)企业过度负债带来的融资风险

由于企业的债务资金成本是在税前支付的,通过负债融资企业就可以享受抵税效益和财务杠杆效益,由于债权人的所得报酬率相对较低,负债融资的成本也就最低,通过负债筹资,可以大大的降低综合资本成本,但如果负债较多,就加大了利息费用,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加大企业失去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可见,企业负债规模越大,其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五)法制不完善以及监管不严也会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

第4篇

一、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析

(一)显性风险1.融资平台没有完善的治理结构。从组织结构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多是以资金管理部门为主体,基本没有实体运作,公司高管人员和主要业务人员多由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兼任或由政府部门指派;从资本来源分析,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通常是政府注入的财政资金、存在法律瑕疵的土地所有权、公共资源资产等;从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分析,融资平台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或地方财政补贴收入。这些都说明,政府融资平台在经营管理、财务收支和债权债务方面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甚至还有可能在贷款期内,融资平台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一旦出现这些情况,银行贷款将面临巨大风险。与此同时,近年来各级政府都设立融资平台,其运行也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这使得地方政府利用银行间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来获取银行授信变得更为方便,相应也增加了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2.融资平台管理信息不对称。由于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联为一体,想要获得借款人完整的信息实际上相当于需要获取整个政府系统的信息,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问题变得更为突出。融资平台管理信息也不公开透明,更有甚者,融资平台为获取最大的银行贷款,可能会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隐瞒,导致银行在贷前的偿债能力评估和和贷后的风险控制工作存在较大困难,预测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变得更为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自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虽然政府承诺回购项目,但在无法全面掌握地方政府融资总量、政府实际可用财力等情况的背景下,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3.融资平台自身偿债能力较差。融资平台投资大多用于公益性项目,主要是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等非经营性项目或准经营性项目。在一些错误的政绩观的引导下,还有部分资金投向了形象工程,造成了损失浪费。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大多投资周期长,回报少或者回报晚,造成了融资平台偿债能力差。在融资平台现金流入与偿债现金流出不能匹配时,往往不得不借新还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融资平台不断上升的借新还旧率正说明了这个问题。4.担保措施合规性存疑,风险缓释能力不足。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担保方式主要有人大或政府出具承诺函、公益性资产资源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收费权质押等方式,但由于这些担保方式大多是担保法所不允许的,或者虽然形式上合法但实质上担保权人不能获得真正的风险缓释。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从银行获得融资平台贷款,刻意迎合监管部门的要求,通过为平台公司办理虚假土地使用权证、违规变更土地性质等方式,从形式上满足融资平台新增贷款的条件,但由于抵押土地存在瑕疵,部分实为政府储备用地或划拨用地,银行在行使债权时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处置难度。而第三方担保也经常出现融资平台互保的情况。因此,担保措施合规性存疑,风险缓释能力不足使得融资平台贷款的另一道防线出现了风险。5.贷后管理形式重于实质,风险难以把控。一方面,由于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控能力不足,在实际操作中,部分贷款资金转入财政或关联企业后被挪用于其他项目,银行难以监管到位。而通常情况下,政府融资平台的负责人也兼任了某项政府职务,银行对其经营行为无法形成硬约束。另一方面,银行也很难获取政府详细的财政收支及负债情况,特别是一些隐性的平台负债情况,难以对地方政府的预计现金流及偿债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隐性风险1.地方政府投融资冲动及债务预算软约束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目前,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考核机制中存在“重视政绩考核、轻视债务考核”、“重视资金投入、轻视效益评价”的倾向,各级政府现行政绩考核制度重点考核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如GDP总量、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等专项考核。考核过程未能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当地财力的承受程度。而党政领导的任期一般只有几年,要在短短几年之内做出成绩,又不能坐等财力壮大,只能举债经营,这种短期行为相应促长了举债的盲目性,甚至出现一些地方主要负责人在进行重大投资决策时,较少考虑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使得政府性债务不断攀升,导致财政风险积聚和集中。由于我国法律未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至今尚未出台一部关于防范与化解、监控与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律约束不足也是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原因。2.部分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认识不足,潜在过度授信风险。一是融资平台贷款对银行扩大资产规模效果显著,风险管控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有利于维护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便于银行其他业务(如吸纳财政存款等)的顺利开展,基于绩效考核与同业竞争的压力,不少银行放松了对政府融资平台客户新增贷款准入的审核,甚至通过绕道融资等变通措施以达到监管要求,积极投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导致一些融资平台多头融资,超过项目实际需求。二是从实际情况看,一些银行在对融资平台贷款管理过程中,过于相信政府信用,对平台公司及项目本身的风险管控能力不足,部分贷款资金被地方政府转移至其他项目,最终导致本贷款项目资金出现缺口,项目延期,影响贷款的按期归还。因此,商业银行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融资平台的发展问题,既要看到融资平台贷款在扩大资产规模、带来稳定收益、风险管控成本相对较低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显性的、隐形的风险。必须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地方政府财力状况剖析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真正使融资平台贷款规范运作,风险可控,为地方经济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于商业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地方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商业银行也在参与地方融资平台业务中享受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但作为融资平台公司的主要债权人,各大商业银行承担了绝大部分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扮演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角色,如何在享受其带来的正面效应的同时,避免陷入危机,本文将针对商业银行提出以下几点风险防范措施:1.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意识。一是严格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总量控制。可尝试采取集团客户授信管理模式,以某一层级地方政府为主体,对其核定总的授信额度,再对其下属的各平台公司结合具体项目核定具体的授信额度;二是对存量平台贷款实行全流程风险监管。如贷前应对融资平台进行客观的信用等级评价,对其授信需求、还款来源及其所属层级的地方政府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进行合理分析;贷中严格合规性审查,对担保物的合法性及其价值估计的准确性,抵(质)押手续的完备性进行严格控制,杜绝造假及不合规现象发生,降低法律及合规性风险;贷后对资金流向及项目进展进行严格管控,时刻把控贷款资金使用动向和平台公司经营状况。2.加强财务监督,完善信息披露责任制。要求以项目为单位,定期向融资平台提供财务报告,经融资平台汇总后提交给商业银行,且每年末需提交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的财务报告。进行严格的财务监督,提高贷款去向的透明度,防止贷款被挪用,并方便对融资平台进行信用评级,以确定未来的授信额度。3.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分散风险,最大限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建立银行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尽可能从多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防止贷款的滥用,共同控制贷款风险;避免同业之间无序恶性竞争,造成信贷政策的无限制放宽;加强内部相互监督,严禁违规贷款行为,规范贷款审核程序,最大限度降低信贷风险。4.优化贷款结构,尽可能使存贷期限相匹配。现今一些银行普遍存在的“短存长贷”的运作模式潜藏着危机。为降低信用风险,银行应严格控制5年以上长期贷款,加大对融资平台长期贷款的审批力度,严格控制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及贷款年限,降低银行自身的流动性风险。5.证券化、市场化平台贷款。银行可考虑实行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即当银行出现资金短缺时,可将平台贷款以证券形式在市场上出售,提前收回贷款,从而缓解流动性危机,分散风险。6.建立定期与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的沟通机制,定期对项目进行跟踪监管,及时了解资金使用状况和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还款能力,确保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并及时调整信贷政策。

作者:黄瑛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湖南总审计室

第5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占据主要地位的金融行业也在迅速发展。对于金融行业的资金方面,我国金融企业大多需要通过融资来流通企业资金。文章叙述了金融企业融资存在的风险,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现状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以期金融企业提高融资风险质量加强内部控制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改变,农业所占份额逐渐下降,而金融行业的发展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金融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WordTrade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金融体制得到了不断改革、完善,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逐渐步入正轨,金融行业不仅支持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对企业的资金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对金融企业再融资的解读

金融企业是指执行业务需要金融监管部门授予的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主要包含取得银行业务许可证的银行、公司等,例如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或者取得证券业务许可证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或者取得保险业务许可证的各类保险公司等。融资,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是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金融市场上筹集或者贷放资金的一种活动;或者是企业筹集其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而再融资是相对于首次股票发行(IPO,InitialPublicOffering)来说,是指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除首次公开发行融资外的为本企业经营需要融入、融出资源的行为。再融资能更好地推动上市公司的发展。再融资的方法有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他们都能非常有效的为企业融通货币资金,也会改变企业资金的结构,但是,他们的融资所需的条件不同、融资的效果也不相同,也就导致了虽然他们都是再融资的方法,却也存在不同之处。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的主要方式是股权融资,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再融资是一种直接性的融资方式,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较快地、直接地达到企业融资的目的,所以,再融资是很多企业常用的、也特别喜欢的方法,它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的主要风险

金融企业的再融资方式中的配股是指金融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在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向原有的股东进行进一步的资金筹资的行为。在金融企业采用配股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制定的配股政策,而证券监管机构没有完全的独立性,政府才是评判金融企业是否具有配股资格的审批者,同时,政府又是我国股票市场的有力的监督机构,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监督管理机构不能完全独立。而且,证券监管机构把握着决策权和控制权,一定会存在着和小股东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也就会使得本企业的配股存在非常大的风险。金融企业的再融资方式中的增发新股是指对原有的股东、社会的所有的投资者发放股票的行为,这种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是金融企业对外部进行增加企业资金、增加股东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制度并不完善,金融企业的信息不能完全公开透明,也就导致了外部的股东不能完全掌握企业的信息、证券市场上所有人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对称。而企业内的股东能够更加正确的、全面的、真实的了解企业的所有信息,当其进行增发新股时,企业外的股东不能清楚地了解增发新股的目的,也就会使企业增发新股的成本大大增加,导致风险增大、付出的代价很高。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各国之间的金融企业的资金流通增加,当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很容易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团体,例如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严重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发展。各国之间汇率的变化也很难确定,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资金流通,也会给金融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和金融风险。

三、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及其现状

1.关于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所谓内部控制,本质上是企业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的一种方法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确保企业经营方针的执行条件下,保护企业资源的完整性、安全性,并且要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保证企业经营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对于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的管理层和全体企业员工共同执行、为了达到企业控制的目标的全过程。根据财会[2008]7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包括五大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是严格会计管理,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范围直接涉及会计事项各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指财会部门为了防止侵吞财物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所制定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而内部管理控制范围涉及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和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

2.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充分地运用企业本身的各种的资源对企业本身进行全面调节和约束的控制方法,它能够主动地的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有利于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全面工作的根本,是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1997年,我国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第一个关于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的部门规章《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指导原则》,我国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也有了一定的规范,自此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用于规范企业的内部环境。2008年5月22日,《企业内部基本控制规范》颁布,规定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自2009年7月1日实施。此规范制度旨在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此规范提出了应由企业董事会、理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及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并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我国的金融企业仍然存在着一些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其一,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够,内控环境不完善。我国的金融企业内管理层的内控意识薄弱,从而使得企业内的部分员工也缺乏内控意识,对金融风险防范没有完全的理解,使得企业内部控制也不能更好的执行。其二,对金融企业内的风险评估不全面。金融行业作为近些年来迅速发展的行业,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行业,它存在的风险很大,包括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所以对其的风险是很难全面的、准确评估的。其三,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缺乏有效性。在国际金融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企业要面对的的风险种类在日益增加、风险也逐渐增加。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导致控制活动失灵,内部控制手段缺乏灵活性,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也就寸步难行了。其四,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沟通缺失、信息传达不准确。我国的金融企业发展时间短、各方面不完善,也就导致金融机构没有统一的信息交流沟通系统,在风险评估方面不能全面的、准确的评估,更不能将金融业内的风险信息及时的反馈给企业的管理层。并且企业内的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不能及时沟通、交流,也就导致了部分重要的信息不能传递到管理层,有关的信息缺失,企业内的风险将大大地增加。其五,企业内部控制监督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在实际的金融行业内,我们不难发现大多的企业对于内部管理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没有统一的制度、没有统一的观点也就导致了监管部门的松懈,问题出现前没有部门进行防范,问题出现后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特别是我国的国有企业,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没有监管力度严格的外部监管,内部监管一直松懈,导致了管理效率低下,内部部分机构虚有其表,也就会出现很多腐败、寻租等违反规范的行为。[3]

3.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现状通过上文对我国再融资风险的现状及内部控制的现状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以往单一的股权再融资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上市企业资金的合理流通,财务方面也不能较好的发挥其调节功能,从而股东们的利益达不到最大化。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的方式更多地倾向于股权再融资,而不是不采用增发可转换债券等方式。部分正在发展的金融企业达不到再融资中增发、配股的要求,而一些能够达到增发、配股的金融企业在证券市场中进行“圈钱”行为,所得的钱不能很好地使用,这就使得证券市场的资金不能合理的分配。再融资的金融企业用非法手段来提高自己市场价格,内部监督体系不健全,监控执行力度不足,有些管理人员还,增加自己的利益降低员工利益。企业内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不全面,企业没有明显的风险意识、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虽然不能规避全部风险,但是可以通过预计来降低风险。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于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急需解决。

四、对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法人机构纵观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的法人机构,比如美国,他们都拥有完善的法人结构并且以适合自己的企业为主。一个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良好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保障,能提高企业全部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如果企业不仅有董事会,还有一定数量的外部股东作为独立的董事,就会使监事会的监督力度大大增强,董事会也会增强对自己的管制,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更加良好,为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打定较好的基础。

2.增强我国金融企业对再融资风险的防范对于风险内部控制,应该体现到全部的相关经济投资风险和再融资风险的部门,将市场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让投资者知道更多的企业相关信息,避免投资者因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逆向选择,健全相关的法律规定,成立有效的监督部门,让投资者更加相信企业。

3.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的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的风险评估制度,能提高企业对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全面地收集有关风险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风险做出初步评估,估计其影响程度;对风险信息做出专业的判断,可以通过制定合适的风险模型,对每次的风险做不同的等级划分,并且制定对不同等级风险相应的处理措施。

4.建立并完善对金融企业内部风险责任主体的考核制度不同的经济主体在不同的风险中会收获不同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经济主体也应该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建立全面的风险责任考核制度,会使每次的风险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承担;合理的考核制度,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条件下,会使得责任主体严肃对待自己的责任,规范自己的一切行为,使得金融企业再融资风险内部控制更加谨慎,坚持审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邓暾.我国金融企业再融资内部风险控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5).

[2]财政部,审计署,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财会[2008]7号.

[3]刘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12).

[4]宋立伟.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4):74-75.

第6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41

1背景简介――以C市政府融资平台的债项为例

C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成立于2010年,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公司注册资本为50亿元,该平台所属行业为土木工程建筑业,2015年9月,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发行债券(简称16C01),募集资金不超过人民币5亿元。

2债项风险测度结果的因子分析

2.1本文采取的比率指标

因为建立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融资平台债项风险的主体本身,又要考虑债项的募投情况,需选择具体典型的数据指标来反映(参考了具体实务界的权重选取标准)。

2.1.1主体分析指标

(1)区位经济评价得分x1。

区位经济只要包括行业前景、财政状况、竞争优势、行业地位四个定性的因素,主要依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政策情况、主要竞争者、行业结构等具体情况和资料,采取德尔菲法法对44家企业状况进行打分,如表1。

(2)主体评级得分x2。

参考了具体实务界的打分标准(以百分制计算),AA-以下(不含AA-)的扣30分;AA-扣10分;AA不加减分;AA+加5分;AAA加15分。无公开评级默认为不高于AA-。

(3)营业收入增长率x3。

营业收入增长率以上一年的营业收入为基期,反映了主要的经营状况,历史区间之间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营状况的提高。

2.1.2财务分析指标

(4)利息保障倍数x4。

(5)净资产收益率x5。

(6)应收账款周转率x6。

(7)现金流量金额占比x7。

(8)有息债务/投入资本比x8。

(9)资产负债率x9。

2.1.3债项分析指标

(10)担保主体和募投项目得分x10。

参考了具体实务界的打分标准(以百分制计算),如表2。

2.2样本债券的数据选取来源

本文所选取样本债券涵盖自15年以来的共61只企业长期债,为了更具有普遍性,其中既包含上市企业,又包含非上市企业,所选债券的比率指标均以2015年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为了使样本债券的实证结果与评级机构公开的评级公告结果可以更直观地进行比较,更具有说服性,最终所选取的评级结果也均来自于15年评级公告。经过对数据的筛选,剔除缺失数据的样本以及同一企业在不同年度发行的债券后,最终选取44只企业债券纳入到本文的实证研究体系中。

对于上市企业,其财务数据的来源渠道较多,本文本着权威性、准确性的原则,挑选出的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其官方网、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2015年联合资信评级公告、万得据库等。对于非上市企业,由于其财务报表数据的来源有限,本文主要从企业的官方网站、各评级机构的评级公告中获取。

2.3构建债项风险因子分析模型

2.3.1相关性分析

(1)相关矩阵分析。

关于相关矩阵R的结果描述,从中可以看出这十个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多大于0,说明这十个财务风险指标间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

(2)进行KMO抽样充足性的检验以及巴特尼特法球形检验。

KMO抽样充足性的检验以及巴特尼特法球形检验,结果可以看出KMO的数值为0.608大于统计检验的临界值0.5,这说明数据的取样是充分的,同时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巴特尼特法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217.279,相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05,因此可以看出巴特尼特法球形检验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因此可以使用因子分析法来构建政府融资平台的债项风险度量模型。

2.3.2提取因子

??证结果可以看出只有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累积特征方差来选主成分因子,前四个因子的累积特征方差为73.682%大于70%的临界线。因此前四个因子可以作为主成分因子来分析政府融资平台的债项风险。

2.3.3因子的命名解释

成分矩阵中可以看出,各个原始指标对于主成分因子上的解释不明显,并且还存在重叠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解释各个因子,因此需要对因子进行旋转,旋转以后各原始指标对各个主成分因子有了明显的区分度,可以看出利息保障倍数(x4)、现金流量金额占比(x7)、有息债务/投入资本比(x8)、资产负债率(x9)、担保主体和募投项目得分(x10)对于主成分因子F1贡献度明显,利息保障倍数(x4)、现金流量金额占比(x7)、有息债务/投入资本比(x8)、资产负债率(x9)这四个指标对债务的偿还至关重要,并且担保主体和募投项目得分(x10)也是债项质量的一个保证,因此F1可以看作是债项保障风险。

区位经济评价得分(x1)、主体评级得分(x2)对于主成分因子F2的贡献度明显,也在之前的主体分析中,都属于政府融资平台的外部风险,因此可以把主成分因子F2看作是主体外部风险。

净资产收益率(x5)对于主成分因子F3的贡献度明显,是衡量盈利性的指标,因此可以把F3看作是主体盈利风险指标。

营业收入增长率(x3)、应收账款周转率(x6)对于主成分因子F4贡献度明显,一个是属于经营状况,另一个是营运能力指标,所以主成分因子F4作为衡量主体经营风险的指标。

2.3.4因子的得分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因子得分。

通过各个主成分因子的方差贡献度来计算出各个主成分因子所占的权重,如表4-2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债项保障风险指标所占的权重最多为0405,主体经营风险指标所占的权重最小为0.154,因此政府融资平台的债项风险测度模型为:

F=0.405F1+0.276F2+0.165F3+0.154F4

通过计算每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就可以得到政府融资平台的债项风险测度模型的最终得分。得分越高的债项风险越小,得分越低的债项风险也就越大。

2.4C市政府融资平台债项风险的因子评估

综合主体、财务、债项相关的风险分析,并且根据C市政府融资平台15H01债券的募集说明说,C市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券(16H01)区位经济评价得分x1为85、主体评级得分x2为15分、营业收入增长率x3为13.085%、利息保障倍数x4为0.0274、净资产收益率x5为1.38、应收账款周转率x6为2.14%、现金流量金额占比x7为-1.8874%、有息债务/投入资本比x8为59.8692、资产负债率x9为69.39%、担保主体和募投项目得分x10为100分。表3为综合得分。

从表3看出,本文搜集的44个样本值中,C市政府融资平台债券15C01,与aaa、aa+的等级相比来说排名靠后,得分很低,?f明存在一定的债项风险,分别在债项保障、主体外在风险、盈利风险和运营风险排名落后,f综合得分基本在后四名左右,正好验证了以模糊综合评价建立的债项风险模型的aa级的风险等级,表明了上述对C市政府融资平台债项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中层次分析、权重标准、专家打分存在合理性,能较为客观的反映C市政府融资平台债项风险测度,并且对分析其风险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3债项风险的防控建议

通过上文对C市融资平台债项风险的分析,可以看出平台在债项保障风险、主体外部风险、主体盈利风险以及主体经营风险四个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对此,针对突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3.1债项保障风险防控

平台要建立严格的风控机制,加强风险的预警,对于债项的工程要进行严格审查和预算,建设进度要合理推进,资金投向要详细准确,对于本金和利息的借入,要严控成本,防止腐败,责任到人,聘请正规的券商、评级机构、律所、会计师事务所保障资金的合理入账和项目规划。

3.2主体外部风险防控

平台公司要增强信息透明度,推进自我约束;加快经济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让债务规模可防可控。

3.3主体盈利风险防控

平台要拓宽融资渠道,要多元化在资本市场融资,在风险可控和法律合规的条件下,不断增加自身的融资能力,可以做到银行、ipo、创新融资等多种资本运作合理进行。

第7篇

摘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则是个老大难的事情。文章从企业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上分析了原因,主要从最普遍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入手,从民营企业内部到国家经济环境等方面得出融资难的原因。根据分析的原因文章提出企业自身应加强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工作,国家也应改善经济环境。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外部环境;对策

一、引言

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最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民营企业不是法定概念。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党的十六大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融资风险

在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违规甚至非法融资层出不穷,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管理监督机制缺位,形成道德风险。有些民营企业在获取大量、高额的银行贷款后,或蚂蚁搬家,或瞒天过海,将资金抽逃、转移到外地,甚至国外,然后逃之夭夭,使银行追债无门,造成“金融地震”。

2、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融资,美化报表,向银行提供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审计报告,增加了银行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

3、经营行为不规范,形成投机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的老板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等同于老板个人,员工处于被动的“打工者”地位,参政议政意识薄弱。企业的经营方式、策略完全取决于老板个人的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

4、品行操守的不确定性,形成法律风险,给企业经营与生存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

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1、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2、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二)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划分的,国有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要容易些,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要获得贷款就难得多,一些私营企业干脆就得不到国家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是姓“公”、姓“私”的价值判断作怪。资料显示,国有经济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占31%,非国有经济的贡献达68%。非公有制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额度,只占总额度的十几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非公有经济贷款的利用率极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非公有经济资金相对紧缺。其具体表现在:

1、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4、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努力塑造企业的健康形象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程度。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2、实现民企-银行信息共享。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弊端在于其领导者出于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等目的,随意编制不同的会计报表,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家监督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就必须实现对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共享,即政府的经贸、财政、税收、金融、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与共享机制。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政府有关部门间建立民营企业信息与共享平台,并在法律框架内实现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与共享,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而且可以强化民营企业财务基础工作,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

3、规范经营,强化管理工作,建立规范财务管理系统。努力转变为具有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上要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现代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方面民营企业不仅要充分吸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优势,而且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果敢地抛弃旧的管理模式,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走向股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着重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要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学习培训,造就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二)改善外部环境,使民营企业切实得到应有的待遇

1、银行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样待遇。银行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

2、国家以及地方应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在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

3、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商业银行一是要积极参与政府部门改善金融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建设,加大操守诚信的宣传力度,努力重塑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氛围,对少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制裁,使逃债赖债者无立锥之地;二是建立信用档案,明确信用标准,强化信用监督。积极推进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信息征集中心建设,完善公共信用登记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和接口,将客户生产经营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有价值信息及时登录系统,共同维护系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增强实用性;三是每年精选一批诚信度高、操守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融资客户的财务审计,增强数据的真实性;四是以诚信为基础,建立平等互利、相互信任的银企关系。在经营过程中,双方都要既知法、依法、守法,又互相理解支持。

参考文献:

1、谢朝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2001(3).

第8篇

地方债券自发自还

此前因受限于不能独立举债,采用城投平台筹资是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主要方式,其后果之一就是政府债务急剧增加。又因举债主体多、举债方式多、举债成本高、支出用途未经过人大审议、不透明等问题,政府不仅难以准确了解债务总量,也难以控制其规模。如何管理债务,影响着政府投融资下一步的走向。

在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陈新华看来,地方债务问题可通过《预算法》进行管理,“《预算法》对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做了明确的规定,提供了一个既能发挥地方政府债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又能防范和控制财政金融风险的机制。国务院2014年43号文件在《预算法》基础上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除了可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一般债务外,将专项债务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据陈新华透露,目前财政部除了继续审核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通过公开招标和定向成交两种方式进行债务置换,还研究制定了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发行管理办法,将全面推开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券。下一步,会尽快下达今年剩下的2000亿元新增贷款,并研究债券项目贷款问题。

对于债券的分类以及额度限制,济南市财政局副局长、市政府投融资管理办公室主任表达了他的疑惑,“现在有新增债务、置换债务,这两者又分别有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此外还有定向发行的债务,名称太多。而且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务的发行确定了比例,互相不能调整。”说,“济南一般债务少而专项债务多,而专项债务额度偏少,无法满足需求。”此外,他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正式界定政府项目和政府债务的定义与范畴。

在债券发行方面,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副总经理柳柏树做了介绍。中央结算公司是财政部唯一授权主持建立、运营全国国债托管系统的机构,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机构和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一级托管人,每天的债券交易量超过1万亿元。

柳柏树认为,得益于货币宽松等宏观政策,从5月18号江苏省通过公开招标发行地方债以来,整个发行过程比较平稳。下半年债券发行将形成新常态,基本上每周会有6~8场地方政府债(不包括国债、企业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密度比较大。

因此,柳柏树直言有些担心,“资金面能否继续这么宽松,利率能否始终保持这么低,市场能否承受这么大的债务体量?这些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是否顺利,还有待于密切观察。”他指出债券发行将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要与市场直接对接,确定发债的时点、规模、利率、评级等,因此在人才储备、制度、组织机制等方面会给政府提出很多要求。

不是所有项目都可做PPP

PPP是目前政府主推的投融资方式之一,被寄予厚望,但近一年的推行效果不甚理想。原因有多方面,对PPP的理解不同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如地方政府多认为其“形式大于内容”,或者认为是政府没钱才找社会资本做的公益项目,甚至为了解决政府资金难题而做成名股实债保本收益项目等等。

财政部金融司处长阚晓西非常清楚这些问题。阚晓西负责推广 PPP,在他看来,PPP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双方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也就是说,过去政府借钱干事,现在是政府以订立合同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方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所谓“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指不可抗力的风险共担,大多数风险分担,即投资人承担经营管理责任,盈亏自负,政府则在投资人按要求提供公共服务后,根据合同约定进行支付,“不再是无限兜底。”

可见,PPP本身是个交易,社会资本在PPP里一定要求合理的成本加回报。阚晓西认为支付成本和回报的来源有四个,一是预算的钱;二是公众付费;三是存量公共资产的投入;四是项目本身商业开发的权益,如地铁广告的收入。“无论以哪种方式付费,政府的责任都是一样的,即保证以最低的投入来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阚晓西说道,“因此,不能用PPP解决政府所有要做的公共项目,一定是社会资本比政府自己做有效益,要么能降低成本,要么能促进创新。”

在PPP模式中,如何保障社会资本的合法权利和收益是关注焦点。据阚晓西介绍,目前财政部把政府和社会资本签定的PPP合同纳入预算或者资产负债表,也就是纳入到财政管理的程序,以保证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的信心。从长远看,因为PPP合同支付责任在某种意义上是法定支付责任,如果政府不能按照合同要求兑现支付责任,就意味着政府违约,而违约将导致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成本增加。

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评估PPP项目对地方财政的影响。“PPP不是政府债务,但是PPP项目下的合同支付责任多了,会增加政府的收支矛盾。可以通过增收节支等方式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只有举债,这就有可能带来风险。”

“很多人说PPP不好做,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想法不一样,需要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充分考虑对方的想法后达成一致。”阚晓西说道,“我们出台的操作流程就是尽可能减少谈判协商的过程,把每个细节该做什么事揭示出来,有通行的市场化处理方法和可行的条款。”

风险更在投资

“之前认为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举债是风险的源头,因此规定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和PPP模式融资,以解决其不透明问题。透明了就没有风险吗?美国底特律市为什么破产?不是解决了融资渠道的风险问题,风险就没有了。风险总会有的,把投融资当成整体来看,地方巨大的风险不是来自于融资,而是投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在谈到投融资风险时如此说道。

他分析指出,融资的风险在能否还得起钱,对应的是地方财政实力是否强大,这又取决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如何,而地方经济要发展,要看投资是否有效。投资有效,则经济增长后劲强,财源阔达,还款有保障。“如果投资效益不好,少借钱风险也很大,如果投资有效,即使多借钱风险也是收敛的。”

同时,刘尚希也很强调投资与融资一体化。“投资和融资两张皮,财政部门以政府债券、收税等形式筹到资金,通过二次分配拨到政府各个部门使用,不关注投资体制的改革,投资效益可能会大大下降,而且风险更大。”他说道,“投资和融资必须成一个整体,这对风险控制更有效。”

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兴文则从建设项目出发,分析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的风险和问题。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甘肃省政府下属的大型国有投资企业,投资项目包括清洁能源、水利、农业、科技公司以及基础设施。

“首先是要处理好政府财政关系与体系建设。对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高速公路以及民航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方面支付责任的划分、权益的划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李兴文说道,基础设施投资大、收益率低,而且收益人往往不只是地方政府,还包括部队、外交等部门,仅有地方政府或者PPP项目公司来承担责任和风险是不太可能的。显然,这已经触及到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是财税改革下一步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9篇

(一)对公司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

资本结构是指公司长期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重。根据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公司通过调整负债比率,能够找到最优资本结构,使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公司价值最大。当公司负债过高时,发行优先股筹资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股权资本,有利于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降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增强公司的偿债能力和再融资能力。另外,以优先股代替普通股筹资,可以降低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公司价值角度来看,公司总价值等于债权市场价值与股权市场价值的和。当公司发行优先股筹资时,会增加公司的股权价值,进而增加公司总价值。

(二)对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影响

根据优先股的特点,由于优先股股东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无表决权,所以当企业发行优先股时,不会稀释原有普通股股东的控股权。但是,作为与普通股相类似的一种投资产品,当企业发行优先股时,可能会吸引一部分要求稳定股息收益的投资者由投资普通股转移到投资优先股上来,从而对普通股股价带来一定的冲击,引起普通股股价的波动。另外,由于优先股的股息是在企业获得税后利润后优先支付的,即将原来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收益拿出一部分来支付优先股股利,降低了普通股股东的收益。所以,从保护普通股股东利益的角度考虑,只有当发行优先股给企业带来的增量税后利润大于优先股股利时,企业才会选择发行优先股。根据财务杠杆原理,当存在固定的优先股股利时,税后利润的增长会带来普通股股东可分配利润更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税后利润的下降也会导致普通股股东可分配利润更大幅度的下降。

(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公司通过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来规范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借鉴各国的公司法对优先股发行的有关规定,公司发行优先股后,应建立针对优先股股东的特殊股东大会或类别股东大会,当涉及优先股股东权益变更的问题时,要由优先股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因此,虽然优先股股东无表决权,但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股东会加强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另外,优先股股息是按照合约规定定期发放的,与普通股股东相比,可以有效地降低优先股股东的委托成本,缓解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从而有利于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二、优先股筹资的风险及其防范

(一)支付风险

如果优先股股息太高,超出企业正常的现金流入,将给企业的资金链条造成巨大冲击。那么怎样的优先股股息才算合理呢?没有标准答案,不同行业、不同盈利能力的企业其优先股股息和价格是不同的。在中国当下,由于没有成熟的优先股流通市场作参照,高定股息的风险更大。这就需要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者的CFO和总会计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应用一切先进财务估值技术、借鉴其他市场的平均水平进行估价。为防范此类风险,应该充分研究行业的未来走向、企业自身的技术、财务状况,如果是对国际市场依赖比较严重的企业,更要充分估量国际汇率变化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给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预案。

(二)涉税风险

优先股投资风险大,耍求的投资报酬率高,这就对优先股存在的税务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1)对投资人优先股股利税减免优惠可以提高优先股的投资报酬率,使之超过债券投资,以抵补较高的风险;投资人的税率越高,获得的税收利益越大;(2)发行人的税率较低,债务筹资获得的优先股税后筹资成本和税前筹资成本差别小。在这种情况下,筹资公司有可能以较低的股利水平发行优先股,使得优先股筹资成本低于债券筹资成本。

综上所述,如果筹资人的税率较高,或投资人优先股税收的减免不足以抵消其风险时,会出现难以实现通过优先股筹资的需求。为防范发行优先股的涉税风险,公司财务管理层应全面、细致地分析企业税务环境,以免造成损失。

(三)股价风险

当普通股股价低迷时,发行优先股比发行普通股更能缓解股价下跌趋势。如果公司盈利持续下降,优先股的存在势必减少普通股股东的权益,优先股就会成为公司成本的负担。如果是可转换优先股或可回购优先股,则在公司盈利持续下跌以后,会使普通股股东出于不利地位,危机普通股股东的权益。

三、公司发行优先股筹资的策略

(一)优先股的选择策略

当公司考虑融资时,首先要考虑不同融资方式的条件及要求;其次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最后在自己符合条件的融资方式中进行选择。公司财务管理层在选择优先股筹资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企业是否符合相关条件,就目前来讲,上市公司公开发行优先股只限于上证50指数成分股,然后要从本企业的资本权益结构出发,确定到底选用哪种方式融资。

(二)优先股筹资时机的选择

公司发行优先股筹资时机的选择,首先要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很多国家的公司法中规定,优先股可以在公司最初设立发行,也可以在经营过程中再融资时发行。但有些国家的法律则规定,优先股只能在公司遇到特殊情况下,如公司增加新股或清理债务时才准许发行。另外,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情况来选择筹资时机。当企业预期投资收益率大于优先股股息率时,且企业盈利能力处于增长状态时,才会考虑发行优先股筹资。即保障优先股股息给企业带来正的杠杆收益,而不是增加筹资风险。

(三)优先股发行方式的选择

股票的发行方式主要有私募发行和公募发行。私募发行是有针对性地吸收特定投资者的资金,筹资速度快,但筹资规模有限;而公募发行的对象为社会大众,筹资速度较慢,但筹资规模大。公司在制定优先股融资计划时,可针对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如为防止原有普通股股东将普通股的资金转移到优先股上来,可采取私募发行的方式,从而减少优先股对普通股带来的冲击。如资金需要量较大,应扩大融资范围,可以采用公募发行。

(四)筹资规模和股息的确定

筹资规模和股息的确定是优先股发行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技术性极强的环境。除了本公司调集财务骨干进行研究外,还要积极寻求外部帮助。要咨询一些大的投行和咨询公司,以获取专业支持。

(五)对优先股股东的权利保护

由于优先股的股息是在税后支付的,优先股股东与普通股股东一样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虽然优先股股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当企业亏损或税后利润不足以支付优先股股息时,股东的利益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如何保护股东的利益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股东权利得到充分保护,公司才能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因此,发行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发行优先股,确保优先股的发行与流通合法化,保护优先股股东的合法权益。

(六)灵活应用优先股实施公司的并购战略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此起彼伏,如Facebook收购WhatsApp,苹果收购Beats,阿里收购UC等。随着产业整合步伐的加快,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年国内的并购不会比现在少,而优先股的发展必将为公司展开并购提供不可替代的绝妙武器。

参考文献:

[1]王佐发.优先股融资的法律思考[J].金融与法,2014(3).

[2]朱明方.优先股在境外的实践经验[N].中国经济时报,2014(3).

第10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租赁;融资平台;风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85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单一的资金来源已不能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而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融资租赁一方面具有融资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具有融物的功能。因此,将融资租赁运用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方政府融资租赁概述

1.1 融资租赁的内涵

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租赁形式和融资方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将贸易、技术更新、服务与金融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新型金融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融资租赁的总规模虽然已居世界第二,但是融资租赁在我国经济中的渗透率依然较低。

1.2 融资租赁的模式

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由于其融资租赁物较大部分是一些大型工程项目或基础设施,融资租赁模式主要分为3种,即直接融资租赁模式、售后回租模式和杠杆租赁模式。

1.2.1 直接融资租赁模式

直接融资租赁模式主要由出租人、承租人和承建商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在直接融资租赁模式中,根据各当事人合同的具体要求,承租人要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出租人要将项目出租给承租人,出租人要向项目承建商支付项目建设资金。此外,根据双方协定,出租人在租赁期满后能够以一定的资产购买承租人的项目资产。从一定程度上讲,该租赁模式有助于减少融资平台一次性建设项目的资金压力。

1.2.2 售后回租模式

售后回租模式主要包括出租人和承租人双方当事人。业务开展初期,双方签订购买合同后,融资平台公司要根据合同规定的价格将建成的项目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之后,融资租赁公司和融资平台公司签订租赁合同,融资平台公司依据合同规定支付租金,其只具有项目的使用权,而不具有项目的所有权。该模式能够改变融资平台的资产结构,能够提高平台公司资金的流动性,有利于盘活平台公司现有资产,有利于提高平台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新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

1.2.3 杠杆租赁模式

在杠杆租赁模式中,由于所租赁的项目资产价值较高,出租人需要借入部分资产来购买出租的资产,使该模式主要涉及出租人、承租人、承建商和债务人四方当事人。采用杠杆租赁模式,有利于拓宽出租人资金筹集渠道,有利于转变出租人原来的资金筹集形式,有利于向其他投资者提供参与项目建设的机会。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租赁风险

2.1 缺乏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在《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物权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融资租赁业务的主体、原则、内容和行为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还缺乏一定的统一性与权威性,各法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此外,由于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实行的是多头平行的监管体制,这就容易扰乱融资租赁的市场秩序,出现融资租赁公司之间的不平等竞争问题,也不利于对融资租赁的风险进行防范,从而影响整个融资租赁公司的健康发展。

2.2 存在一定的利率风险

一般情况下,融资租赁业务中租赁物租金的计算时常采用定期定额的方式,并且租金一旦确定下来就很难改变。而市场的利率是不断变动的,这就给承租人租金的支付、出租人的利润赚取及其偿贷等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此外,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方式大多是以浮动利率为依据的,而市场利率的波动就会使其利息支出发生变动,从而提高其融资成本,降低预先计算收益。

2.3 融资平台风险向信用风险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地方政府的债务多源于融资平台,偿还年份较为集中,债务规模较大,并要用政府财政作为担保。此外,多数融资平台的资产都用在了公益性的公共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上,降低了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利于实现融资平台预计的收益。因此,随着平台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投资收益得不到保障和提高,就会出现严重的资金空洞问题,直至当政府无力填补这些债务时就会出现一些信用问题,从而给融资租赁带来严重的信用风险。

2.4 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作为一个资本形态转化的运作平台,融资租赁在交易过程中容易形成流动性风险。由于融资租赁具有流动性弱、交易金额大和租赁时间长等特点,单一的资金来源很难满易的需求。此外,由于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时期短与项目建设所需资金时期较长的不匹配,就增加了融资租赁过程中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租赁风险防范对策

3.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若要保障融资租赁业务的健康发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有效的监管。①要确保现有法律法规落实到位。②要制定健全的、科学的专项法律,并对其参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机构注册、资金来源、业务范围、租赁物的标准认定和租赁方式等在法律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该行业得到健康发展。③要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积极解决当前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调、指导和监督整个融资行业的工作环节。④要完善相关的监管依据,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规定统一的监管主体,对各融资租赁公司的违法行为要平等对待,全面掌握并评估融资租赁业务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有效防范并化解风险。

3.2 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

在承租较长租赁期的融资租赁项目时,为将其不确定性降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可采用浮动利率来计算其租金。此外,现代金融市场衍生工具的发展使得融资租赁利率的风险管理更加方便、有效。比如,作为防范利率风险是有效工具,息票互换不仅可以降低筹资资本,还可以对冲长期的利率风险。另外,利率期权、利率期货和利率协议等金融工具也能够有效防范利率风险。

3.3 提高融资平台债务管理质量

第一,要对所有融资平台债务进行统一管理,并将其纳入财政部门,从而在整体上掌握相应的规模、资金流向、期限和结构等。此外,在短期内,由于产生的经济利润难以偿还债务,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可从平台资金投资效益中提取一些资金作为债务还款准备金。

第二,要加强融资平台的股权经营和资本经营,提高其经营质量和效率,增强其自身的盈利能力,增强其债务偿还能力,确保资金的良性循环,营造稳定的经营现金流,降低融资过程中的信用风险。

第三,积极创新参与方式,加强行业信用管理,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以促进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租赁业务的顺利开展。

3.4 拓展融资渠道

融资租赁业务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还需要有畅通的融资渠道。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租赁公司要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现代租赁业务发展的趋势是采用金融创新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而租赁资产证券又是解决其资金缺乏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融资公司可通过将租赁资产证券化,以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增加资金来源,改善自身财务状况,提高其自身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

4 结 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融资租赁作为一种现代融资方式,有利于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从而满足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需求。但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依然存在一些融资租赁风险。因此,加强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租赁风险,并积极探索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租赁业务的顺利开展,从而促进我国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湛泳,葛振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租赁模式及风险防范[J].当代经济管理,2014(8).

[2]钱源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模式――融资租赁[J].经贸实践,2015(12).

第11篇

1企业融资租赁概述

1.1企业融资租赁的概念

融资租赁活动有很多种名称,例如设备租赁或者现代租赁等。融资租赁相对人包括出租人和承租人两部分,主要通过出租人以融资为目的向承租人收取一定的租金,将租赁的物体租给承租人的一种财产转移的形式。在融资租赁过程中,出租人和承租人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租赁合同,共同遵守合同约定的内容,承担租赁风险和享受租赁的利益。因为租赁过程中会涉及到复杂的利益问题,因此,企业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做好融资租赁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工作,才能保证租赁业务的顺利完成。

1.2企业融资租赁的特征

现代的融资租赁与传统的金融交易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的融资租赁有很多不同的功能,是现代金融服务中一种特殊的交易工具。融资租赁具体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出租人负责向承租人提供资金和物品,承租人取得租赁的物品,并且在出租人和承租人的交易过程中,只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品的使用权。第二,承租方在租赁合同的有效期间内,需按时缴纳租金,其不仅对租赁物品拥有使用权,也有保护物品安全的义务,但是租赁物品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出租方。第三,在双方已经签订租赁合同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任何一方违反合同内容或者是出现租赁物品损坏的情况,可以暂停履行合同,否则任何一方毁约都将承担严重的赔偿责任。第四,在租赁合同期满后,承租方可以选择续租、退租或留购。

1.3企业融资租赁的现状

融资租赁是20世纪50年代于美国发展起来的,自出现之日起便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我国到1978年才改革开放,所以我国的融资租赁事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融资租赁主要是解决我国企业发展中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问题,其对我国企业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融资租赁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2企业融资租赁的风险分析

2.1政策方面的风险

企业的融资租赁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进行的,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融资租赁的规章制度会对融资租赁业务产生很大的影响。政府部门的政策变化直接影响着企业融资租赁的经营方式和税收的标准,如果国家出台的金融政策与企业的融资租赁活动不符,将会造成融资租赁行业的混乱,所以企业应注意防范在政策方面的风险。

2.2金融方面的风险

金融风险贯穿于企业融资租赁的全部过程,这是由我国的融资租赁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所引起的。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发生在承租方和出租方的交易过程中。从承租方角度来讲,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1)信用风险,如出租方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地提供租赁物,影响承租方正常经营。(2)市场风险,如产品更新换代、市场需求变化等导致租赁物价值降低。(3)其他风险,如经营风险、技术风险等。在双方交易活动中,货币的支付也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国际货币支付中,支付手段、支付方式等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因此在今后的融资租赁交易活动中,企业应特别注意金融风险的防范。

2.3市场方面的风险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经济自身激烈的竞争和国家对市场管理的不到位,将会导致融资租赁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因此在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企业投资和金融贷款存在的风险。在企业进行融资之前要详细观察市场的情况,充分了解融资租赁市场的相关行情,减小市场方面的风险。

2.4信用方面的风险

由于融资租赁需要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所以会涉及信用方面的问题,如果出租方与承租方中任何一方出现不遵守合同内容的现象,就会引起融资租赁的信用风险。信用方面的风险一直是企业融资租赁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性最大的风险,它会破坏融资租赁双方的直接利益,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2.5人才方面的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租赁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但人才紧缺一直是制约企业融资租赁发展的重要瓶颈。企业很有可能因为缺少专业、优秀的人才而影响企业不能达到预期的融资租赁目标,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6贸易方面的风险

融资租赁活动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贸易性,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贸易方面的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贸易经济得到迅速地发展,贸易市场的管理制度逐渐规范化,但如果企业的融资租赁工作人员不重视风险问题,只注重资金的获取,加之企业融资租赁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则会造成企业出现贸易方面的风险问题。

2.7技术方面的风险

先进的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虽然融资租赁企业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如果引进的技术不配套,就会给企业融资租赁造成很大的风险,使企业融资租赁活动由于技术老化而陷入瘫痪的状态,所以企业必须始终关注融资租赁技术方面的风险。

2.8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是人力无法控制的风险,如海啸、台风、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虽然这种风险发生的几率不大,但是在有些区域却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是不可控制的,但我们依然要做好防御工作,以尽可能减少不可抗力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企业融资租赁的风险防范措施

3.1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

要想防止风险的发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增加企业融资租赁风险防范的认知水平。在企业日常的融资租赁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该把风险防范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项工作去执行。同时,企业融资租赁的管理者应该积极地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提高工作人员防御风险的能力,做好融资租赁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各个环节的风险预测和防范工作。此外,监督部门也要严格监督管理部门的各项风险防御工作,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3.2健全保障体系

企业应健全保障体系以防范风险的发生,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融资租赁风险防范体系,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调节好各部门的工作任务,使各个管理部门形成统一的工作体系。比如,企业可以设立融资租赁风险预防小组,或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下设立一个风险预防审查小组,这些风险小组可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对融资租赁的风险进行检测和防御,切实做好风险预防工作,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保障企业融资租赁达到预期目标。

3.3健全管理体制

健全管理体制是企业做好融资租赁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企业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现状,结合企业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不断地完善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对策,加大对风险的控制力度,进而逐步完善企业的融资租赁管理制度。

3.4促进融资方式多样化

企业作为融资租赁的承租方,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需要选择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进行融资。企业可以采取回租的方式进行融资,例如,企业在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下,可以在使用原有的厂房和设备的基础上,将自己资产的产权卖给融资租赁公司,然后再从融资租赁公司租回,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此外,企业作为承租方,可以通过融资租赁公司在市场上租赁闲置的设备,既可以节约企业的资金,又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3.5完善融资担保制度

在国家方面,政府应逐步完善我国企业融资信用的担保体制,使政府在企业融资租赁活动中的杠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将政府同融资担保分离开来,实现融资担保业务的市场化。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查融资担保人的资格,保证融资担保人担保业务的合法性。在融资租赁前,承租人应对出租人的详细情况进行考察研究,保证企业良好的资金供给能力。在租赁后应协助融资租赁企业做好融资项目管理,保证融资租赁活动的效益能够充分得到发挥。

3.6出台政策支持融资租赁

国家应出台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保险政策来支持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例如,国家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对重点企业和新兴企业的融资租赁企业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通过对企业的融资租赁活动提供保险等途径,减小企业的融资租赁风险,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4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识别措施;控制措施

一、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及分类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是因企业使用债务而产生的由投资者(或企业资本投入者)承担的附加风险,这种附加风险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二是举债而导致 投资者的利益受损失的风险。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支付风险

财务支付风险指是指公司因支付能力不足而不能向投资者支付其满意的股利,或者不能向债权人按时、足额地偿付本息所带来的风险。小微企业的负债比率较高,负担的利息也比较多而小微企业的资金本来就不是很多,对抗风险的能力弱,因而当不能按时足额支付本息时,小微企业更容易受到致命的威胁。

(二)财务杠杆风险

财务杠杆风险是指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而给投资者收益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负债融资产生的正向杠杆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的资产收益率高于债权融资成本。当企业因某些原因而导致营业利润降低时,由于仍须向债权人支付固定的利息,势必减少投资者应得的收益,对企业造成影响。除此之外还会影响企业留存收益的累计,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融资风险的形成既有举债本身因素(内因)的作用,也有举债之外因素(外因)的作用。

(一)融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1.融资的规模和结构。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小微企业的负债比率通常比较大,较高的债率带来更高的融资风险。

2.融资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3.融资的时机和期限结构。指企业所使用的长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会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

(二)融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税息前利润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经营不善使税息前利润下降,企业有可能难以支付负债要求的利息。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

三、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识别

(一)融资风险识别矩阵分析法

根据每项融资风险影响因素发生概率及其引发融资风险的严重性,可以确定该融资风险的结构性质。融资风险的结构性质可以表示为低、中等、显著、高四个等级。因此,可以把企业每一种融资风险的结构性质用融资风险识别矩阵表示。见表1。

由于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以及不同市场风险的结构性质也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企业总体融资风险识别分析,应反映包括时间特性在内的三维融资风险状况,即应把不同时间区间的融资风险的识别看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定期对融资风险的识别估计结果以及风险管理的重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指标分析法

指标分析法指利用偿债能力指标对融资风险进行分析的方法。偿债能力指企业对债务清偿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按照债务偿付期限(通常以一年为限)的不同,企业的偿债能力可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比率中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其中一般来说流动比率最好保持在2:1,速动比率在1:1,现金比率在20%,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大于1、已获利息倍数在3以上比较好。这些指标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短期融资风险也就越小。以上指标在分析企业融资风险的时候应该结合起来使用。

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指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比值,该指标越低,债务偿还稳定性、安全性越大,融资风险就越小。

(三)杠杆分析法

杠杆分析法,通常是指运用产出、收益、息税前利润以及每股收益等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所进行的企业风险分析。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可通过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财务杠杆系数(DFL)是指普通股每殷收益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

融资风险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的大小,当企业在资本结构中增加负债或优先股融资比率时,固定的现金流出量会增加,从而加大企业财务杠杆系数和融资风险。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比较高的负债比率使其财务杠杆系数比较高,增加了收益率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风险。

(四)Z值判定模型

Z值判定型是一个以多变量的统计方法为基础。以破产企业为样本,通过大量的实验,对企业的运行情况、破产与否进行分析、判别的系统。

Z值判定模型以定营运资产/资产总额(X1)、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2)、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3)、投资者权益市场价值/总负债账面价值(X4)、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X5)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构建的企业融资风险判定模型。Z值越大,企业融资风险越小,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越低。

Z值判定模型为:Z=1.2X1+1.4X2+3.3X3+0.6X4+0.9999X5

Z值应处在1.81-2.99之间。Z=2.675时居中;Z>2.99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若Z

(五)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首先对财务危机的每个评价指标设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然后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的单项功效系数,再运用德尔菲法等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得到加权平均数,即为该企业的综合功效系数。

根据综合功效系数的数值大小,可将企业的财务风险划分为相应的区间,当综合功效系数小于等于 60 表明企业财务风险极高,资产状况极差;当综合功效系数在 60-70 之间表明企业财务风险很高,资产状况较差;当综合功效系数在70-80 之间表明企业财务风险较高,资产状况一般;在 80-90之间表明企业财务风险较低,资产状况较好;大于或等于90 表明企业财务风险很小,资产状况良好。

四、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控制

(一)建立良好的预算工作体制

企I应根据对资金的需要、自身的实际条件、融资成本等因素,量力而行的确定企业融资规模。在融资决策的初期,应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判别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状况,做好企业的现金流预算。在企业中最为常用的是通过分析资金与销售额的关系以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

(二)确定最优资本结构,保持适度负债

所谓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并具有弹性的资本结构。此外,如果负债过多,企业的资金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风险却增加了。因此企业应该根据相关理论来确定自己的最优资本结构,并且在融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此进行融资。

(三)拓宽融资渠道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债务融资,过于单一的融资方式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此外小微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小,财会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也很难通过贷款的方式获得足够的资金。因此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便成了控制融资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微企业可选的融资方式有:所有者投资、银行透支、银行贷款、商业信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租赁、保付、政府援助、供应链融资、众筹等。随着融资方式的增加小微企业可以减少自己债务融资的规模来控制自己的财务支付风险,达到最优资本结构。同时也为难以贷款时提供了其他的融资方式。

(四)合理搭配债务期限结构

债务期限结构是指企业的债务期限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企业应根据自身资金安排需要,对债务期限结构进行搭配以防止因一次性债务到期无法偿付所引发的融资风险。

(五)建立融资风险预警系统

融资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报警系统。它主要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危机,进行事先预测和防范的一种战略管理手段。根据该系统事先发现的迹象或征兆,警示决策者,提醒其采取防范与调整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融资风险控制工具,其灵敏性越高,就能越早地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管理者,从而越有效地控制融资风险。

(六)健全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关于融资风险管理的具体规定,内容涉及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立、企业风险管理人员配备、各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权利与职责、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等方面。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融资风险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健全的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制度本身就已经消除了一部分融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健全企业内部融资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防范融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高健.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研究[D]沈阳大学,2011(5).

[2]蔡韬.杠杆系数、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衡量风险的辨析[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59―6.

[3]肖作平,王涌,王彩霞等.企业风险计量方法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0(1):17―19.

[4]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3.

[5]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84―89.

[6]唐湘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研究[D]贵州大学,2009(5).

[7]陈翰林.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3(5).

[8]晋洁.我国小微企业利用民间借贷方式融资的原因、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5).

[9]潘菲,企业财务危机及其防范,中国科技信息[J],2004(6).

[10]唐书豪,基于功效系数法的财务风险预警研究――以M钢铁公司为例[D],安徽财经大学,2016(5).

[11]陈仲秋.企业融资风险及防范[J].统计与决策,2005(4):140.

[12]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14.

[13]童宏兵.企业融资风险成因与控制[J].财务与审计,2004(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