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2:1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皇帝回宫后,大臣们已经早先一步把小男孩抓了起来。大家兴奋地对皇上说:恭喜皇上,游行大典十分完美!衣服真是太美了!衣服的效果真是太好了!全国最傻的一个孩子,立刻就被检验出来了!
皇上虽然有点不太相信,可又不愿意去正视自己的怀疑。在众人的一再夸耀中,皇帝内心小小的不安被冲到九霄云外。他下令重赏了两个骗子,而那些不愿意被美的潮流所抛下的贵族,则纷纷争抢着邀请骗子来到自己的府邸,为自己也做这么一件能检验蠢人跟不称职的人的衣服。
游行大典中那个不和谐的声音就像大海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一样,很快被更大更汹涌的波涛所盖过了:全国的重臣名将都争着做一件神奇的衣服。在@样的波涛中,老百姓们又开始坚定地相信这件衣服的真实与美妙。那些自称看不到衣服的人,慢慢被孤立,慢慢变少了。因为,又有哪个聪明人愿意与蠢才过多地交谈呢?
一时之间,人人都以能拥有一件这样的衣服为荣,人人都追求着这种“高尚”的审美,贵族大臣自不必说,连家境贫寒的人都愿意忍饥挨饿攒下钱去买一件。皇帝天天赤身端坐在高高的皇位上接受臣民的朝拜,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没有穿衣服的人――当然,在他们眼里,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是多么华丽、多么美妙、多么实用啊!
大家见面除了谈论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之外,就是在赞美别人华美的服饰:“看啊,这件衣服真是太美了,这花纹简直巧夺天工!看啊,今年冬天可真冷啊,听说昨天城里又冻死了好几个人。”
“是啊,真美啊,真冷啊。”他们纷纷感慨着,裹紧了看不见的衣服。
李老师评
小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极具新意的构思,简洁流畅的文笔,为我们续写了这个离奇又让人深思的故事。在《皇帝的新装》原文中,骗子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行骗成功。皇帝和大臣们,因为担心失去自己的身份地位,上当受骗,而百姓们的上当,则是出于从众心理。本文的小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个深层的特质,进行了合理地续写。如果说,大臣竭力在皇上面前坚持新装的存在,是怕自己之前的谎言戳穿,那么皇上在众人的坚持中,也就不再怀疑新衣,是从众;大臣们急着去做新衣,是从众;百姓们渐渐又相信了新衣,也是从众。最后,全国上下,以“新衣”为美,以“新衣”为荣,光着身子的众人,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小作者正是这样一层层一步步合理地推进,把人性的弱点加以强化。看起来荒诞,其实合理。尤其是大家一边赞美新衣一边喊冷的细节的想象,让文章在显得夸张的同时,更显合理。
时光飞逝如电,不知不觉我从事语文教学已有20多年,20多年来,我经历过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新教育。传统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唱独角戏,我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所学知识似懂非懂,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干脆安坐一节课,不知所以然。
要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必须让全班学生动起来。我上课面向全班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为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创造机会,以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我觉得,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的教学,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勾画简图,分析课文
在辅导学生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经常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于美好的想象之中,对有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格外浓厚,学习效果明显良好。这是因为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凭借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起了学生再造想象,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这表明,插图对辅助语文教学大有益处。于是,我大胆尝试,因势利导,让学生为没插图的课文配插图或是插图少的课文续插图,辅助学生学好课文。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教学环节都要让学生充分参与,特别是那些需要画图、演示的课文,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画出课文内容的草图,再通过小组讨论修改,统一意见,然后老师让小组把有代表性的草图板书到黑板上,让全班展开讨论,选出最佳简画。这样,通过学生自画——小组讨论——全班辩论——比较——教师点拨,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自找差距,激励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的认真性和仔细性,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感情的理解。如学习课文《春》时,我要求学生上课前做详尽地预习,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要求学生给课文配插图。等上课时学生交上来了"春草""春风""春花""春雨"和"迎春"图,这些图虽不成熟,但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春草"展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在软软的、绿绿的草地上嬉戏,那种悠闲自得和春意盎然跃然纸上,"春风"展现了轻盈、芳香的特点,把无形的风用飘动的柳枝来表示,风的味道用想象的小鸟的语言来表示,"春雨图"把雨的细、密、亮的特点勾画的淋漓尽致,"春花图"则把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在阳光下闪烁的美好情景展现在 大家面前。这些插图,直观再现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热爱、向往之情,效果良好。
语文课画简图有以下几种:
1.1画参观游览路线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简单画出参观路线,可以发挥小组的力量,互相补充,一幅紧扣课文内容的草图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借此了解同学们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情况。如学习《小石潭记》一课,让学生自学课文,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图,小丘-篁竹——水声——石潭——游鱼,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的思想感情。
1.2古诗词绘画。常言道:诗如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幅多么雄浑壮观令人赞赏的奇观。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是名家的经典作品,内容丰富、概括力强,如果让学生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把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勾画出来,会大大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学习在教学《江南春绝句》时,师生共同画连环画。教师画上一座城郭,学生添上片片彩旗;教师画上丝丝细雨,学生画上座座寺庙,再画上数只黄莺;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画面下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以悠扬动听的古筝曲。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1.3画连环画。有些课文采用连环画的方法分析课文更有趣,如安徒生的通话《皇帝的新装》学生分别画出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的图画,既理清了故事情节又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了文章的讽刺意义。梁实秋的《猫的故事》厨师捉弄猫,在猫的尾巴上绑一罐头盒,让几只恶狗在身后疯撵的场面,学生用夸张的线条活灵活现展示了小猫的狼狈和恶狗的残暴,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厨师的憎恶油然而生。
2.展开联想,续写课文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公司的广告词告诉人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是何等的重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诗人如果没有丰厚的生活底蕴和丰富的想象联想,何来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续写课文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学习了《李逵见宋江》学生了解了《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我提出问题:假如梁山好汉不招安,他们最终有何归宿。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了不同的结局.①梁山好汉灭掉了宋王朝,平定了方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新的国家②梁山好汉寡不敌众,被宋朝军队打败,宋江自杀,108条好汉死的死、散的散③梁山好汉灭掉了宋王朝,与方腊划江而治,从此南北对峙。总之,这种续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学生参与板书设计
【关键词】语文课;培养;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知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教学要求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中学生的思维要具有一定的同一性、方向性、独立性、组织性和批判性,要求他们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速度、灵活程度、广度和难度,并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要做到:既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又掌握一套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表现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评性。如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智力活动的速度,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思考敏捷、反应灵敏的思维品质。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这些优良的思维品质呢?现就结合以下三个方面浅谈我的做法。
一、把教学知识与教会思维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基本训练的教学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要把思维活动当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点。因此,我在语文课堂中,就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这就要善于抓住问题,善于激励,让学生在思考、解疑的过程中激起思维的积极性,这就是其一。其二,要把学习基础知识,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意义紧密结合起来,并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其三,要把学和练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认识客观事物的学习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
二、运用质疑问难、层层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教师教会学生用质疑的态度,用研究的态度去进行学习,就会对事实、现实、规律及因果关系的本质,进行深入的钻研。这种钻研精神,反映了学生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主要刺激。这样,学生就可通过思考,对已获得的初步概念,在头脑中进行思考钻研,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运用自己的思维器官进行思考,把新知识对周围所见、所闻和所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一起思考,以加深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主要方法。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就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2)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是作者着重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3)大臣、官员和皇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同,它们不同在哪里?(4)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有何结局?这四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脉络和思路。接着,我又提出要求,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的句子,编写出提纲,概括段意,然后再归纳中心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要求,通过重点句子去质疑,如“‘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句话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穿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思考问题不只是局限于一般性的回答上,而是把思考的问题深入到课文的重点,深入到课文的主要精神实质上。这样,学生的智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理解课文和认识问题的程度也就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学生的思维也随着疑难问题层层深入到课文内涵和精蕴中去了,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就可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教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维锻炼,以激发对思维劳动的热爱,从而发展思维
思维劳动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因此,发展思维能力,就一定要不断增加学生脑力劳动的分量,教导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思维锻炼,学会开动脑筋,巧动脑筋,以激发他们对脑力劳动、思维劳动的热爱。
教会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维劳动,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注意把学生的心灵的劳动、思维的劳动和双手的劳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为此,我在教学时,既要激起学生心灵上的火花,又要及时地把他们引向思维的轨道,并教会他们把脑力劳动和双手劳动结合起来,做到心手并用、心灵手巧。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步呢?我在教寓言《塞翁失马》时,是这样进行的:(1)从寓意入手,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好事能变坏事吗?好坏事或坏好事,都是有条件的,试举例证明,这样引起在学生中不同的观点。(2)让学生从寓言中找出各自观点的论据,并写出不同的小论文。(3)用一段时间让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争论,把自己不同的理论根据充分地发表出来。(4)在争论不下的时候,教师请大家暂停下来,回去再找有关资料,以更加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说服对方。(5)在这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小结,有分寸、有理论地分析了各方的论据和争辩,充分肯定各方的意见和说法,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用这样的课型把学生心灵的劳动、思维的劳动和双手的劳动结合了起来,统一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提问和要求不但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积极思维,并用一定的时间把思维劳动与双手劳动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须教之有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只有这样,才会收到1加1大于2的效果。
参考文献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一个挑战,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情境;资源;创新;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形式、全新的教学视角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青睐。新课程改革也指出要善于运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手段来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现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情景。再自定义动画使诗句字幕式的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备课资源,更新备课方式。
传统模式下,语文备课以本为本的情况极大地约束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备课活动,备课方式主要是写(把教案的有关内容写下来),课堂中教师主导(教师讲、教师写、教师提问解答)。多媒体环境下,语文备课资源拓展了,教师的选择面宽了,需要教师自行判别的多了,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了。备课方式固然离不了写,但有了新的手段:下载、复印、电子文本输入等。课堂上既可由教师主导,也可由媒体主导(多媒体能说、能播,声、光、色俱有,能部分代替教师的课堂劳动)。多媒体主导的加入,能调节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的兴趣,优化了课堂结构。
三、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演示功能,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肥胖男子光着身子(只穿一条裤衩)在大街上的画面,问:他是什么人?有些同学就会回答:疯子,有些回答:乞丐,阅读过课文的同学就会回答:皇帝。接着,我又提出:请大家给他设计一件服装。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设计。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西装皮革,让他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板;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运动服,因为他太胖了,需要锻炼来减肥;有的说他是皇帝,应给他一身龙袍。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两个骗子是怎样给皇帝设计新装的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例如执教《向沙漠进军》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忧虑,让学生围绕“防沙”、“治沙”的探究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网或从课外书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活动后的感想、设想、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用上语文。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都具有审美感受能力,但教师教读一首古词、新诗、元曲,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单凭文字是很难再现的,只有借助美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如教《沁园春·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用美术可以展示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的雪域风光,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能以流动的画片一一展现;用音乐还能表达两位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胸襟,同时诗中豪迈、惆怅的情调,也能以此一一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电教媒体,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从而优化课堂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阅读能力;培养;规律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阅读与写作永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难点。这使我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的经历,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仙台》时,看到里面那几句话总是不能理解:北京的白菜到了浙江就被尊称为胶菜,福建的野生芦荟一到北京就被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为龙舌兰。我想鲁迅先生是在写在仙台学习的事,怎么就扯到蔬菜上去了呢?到了我上师范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鲁迅先生写这几句话是有深意的。他用这种类比的方式告诉读者,他在日本受到优待,并不是日本人有多尊敬中国人,而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就像白菜和芦荟之所以到了另一个地方就身价百倍,完全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因素。想到日本人并不是有多尊重中国留学生,鲁迅先生就感到了作为弱小国民的悲哀。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学习经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好培养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考试中面对阅读题时,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答非所问,要么随便写几句话交差。下来和学生交流,即便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表示有些文章读不懂。那么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无规律可循呢,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下面我就谈谈这个问题。
一、首先得让学生熟悉文本
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不是有多高,想让他们在没有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就能对内容有所理解,我看除非是神童才行。况且选入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很多都是名家名篇,就是老师初次接触,也得花时间去研读、玩味、讨论。常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说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活跃,思维不灵活,不喜欢回答问题。虽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是不会缺乏这种原因的。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
二、要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虽然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学生读书,可是学生读后并没有多大收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知之甚少。这就让我们联想到了一句话“小和尚练经,有口无心”。这种现象常常让语文老师哭笑不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外,还可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再现出文章中描述出的情形,这对于理解记叙类的文章颇有成效。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情感的熏陶,自觉地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声。学习林海音的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时候,我指导学生把自己想像成文章中的英子,当他们读到英子一个人到日本人开的银行去给叔叔汇钱时,有的同学就说英子太勇敢了,他们绝对是不敢到那里去的。读到文末,英子的爸爸去世了,英子并没有像小孩子那样惊惶失措地嚎啕大哭,而是显得很平静,并觉得自己长大了,知道自己应该帮助妈妈照顾好弟弟妹妹。他们都说英子太不简单了,她太懂事了,是环境让她变得坚强了,而他们现在在家仍把自己当小孩子看,相当多的同学连饭也不会做,衣服也不会洗。再造想像的最大好处是让学生没有置身度外,把学生的个性阅读落到了实处,训练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当皇上听到老百姓说的话以后,他似乎觉得老百姓说的是真的,他为什么要发抖呢?”有些学生回答说皇帝没有穿衣服,肯定是冻坏了。面对学生的回答,我显得十分意外,因为这离正确答案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虽然他们的回答也有一定的道理。看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并不深刻。于是我静下心来,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继续引导道:“假如你们就是那位皇帝,他光着身子游行了有一段时间了,早就该冷得发抖了,为什么到文末他觉得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时候才开始发抖呢?”学生们听了我的引导后,把自己想像成了皇帝,觉得自己刚才的回答不太恰当。我又趁机引导他们讨论,最后终于得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对待,总没有成年人来得周全,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尚在形成,不可避免地会显得幼稚、不成熟。作为老师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再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效果就要好得多。
四、要抓住关键句子、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文章里常常有中心句可以概括整段整篇的内容,语文老师就要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勾划中心句的方法,这样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提纲挈领的阅读方法是很管用的,不但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十分准确。七年级课文《看云识天气》里就有很多中心句,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一点,很快就会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节约了学习时间。还有一些文章的语言很精彩,需要仔细玩味,才能对文意有更深刻地理解。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首先“嫩嫩地、绿绿地”用了倒装的写法,是为了强调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偷偷”、“钻”这两个词也是有深意的。前者是写小草悄悄地长出来了,人们还没有注意到它,它就已经长出来了,而且长得又嫩又绿,这简直让人感到太惊喜了,这小草也太招人喜爱了。而后者则让人想到它不是“长”出来了,而是“冒”出来了,它的生命力真是太坚强了,自然而然地与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产生了共鸣。如果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些类似的词语,那该是审美过程中的一大败笔呀,也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好处。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我们是农村中学,平日上课,有的老师不大注重自身形象。上课时随随便便穿身衣服,有时甚至衣衫不整,精神萎靡。有时满脸通红,醉眼朦胧地步上讲台。面对这种形象的老师,学生怎会有心思听其讲课呢?还不如大睡一觉痛快。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了课堂需要,有时还可以通过服装的变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上《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有意识地换了套较明亮的新服装,一进教室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光。于是我就围绕着“新装”,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每位学生都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为人师表,就应作好表率,用我们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饱满,用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味兴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有先声夺人之效。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都设计精美的导语。
我在上《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借鉴了有位老师的做法,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为了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心,顺利进行教学,还可借助其他手段。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自然趣味盎然,兴致百倍。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要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巧妙组织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中图分类号:I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104-01
最近一段时间,那种传说中古老而又神秘的巴库斯激情统治了我的精神,沸腾的意识伴随着我重读了一遍《西方哲学史》,让人再次激动于西方文明的波澜壮阔;感动于思想者对价值追求的坚定执著;幸福于神圣思想的荣光照耀。
我以为西方文明的价值精髓在于对价值本身的追求。在西方文明的数千年历程中,一位位思想者前赴后继地书写了一部智慧的史诗!既具艺术的美感,又有悲剧的震撼。古典希腊之于西方文明的意义,犹如一股神奇的力量,她以巴尔干半岛为支点,撬起并搅活了整个蔚蓝的地中海世界。是什么样的人被赋予了如此的伟力?他们是奥林匹斯众神的子女!他们有着修长健硕的身材,有着飘逸的长发,有着匀称的五官,有着高挺的鼻梁,还有一双深邃而忧郁的眼睛,观察着世界,思索着宇宙。希腊城邦创制并实践了各种政治体例影响至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为后世的哲学和科学研究开创了范式。希腊天才们在文学艺术数学等方面也达到了惊人的成就。如果把基督教的兴衰作为理解西方文明的主线,且将其作为历史天平的支轴,继而将文艺复兴以降西方各个精神家族与古典希腊的各个思想流派分别置于两端托盘,则天平本身必不至于失去平衡。古希腊文化的繁盛逻辑地蕴含于其脆弱的政治生态,当马其顿帝国的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创造时代的希腊文明结束了。幸赖亚历山大大帝这位希腊文明的激动者,希腊文化得以在全新的希腊化时代以文明融合的形式继续发挥着能量。古罗马帝国在文化上乏善可陈,其对希腊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功过参半。它的文化价值在于这个庞大帝国的数百年的存在,第一次在欧洲形成了大一统的意识形态,而在此期间产生的基督教则持久而深远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近两千年的发展走向。
基督教的产生历程如同基督教的综合体系一般复杂。统而论之,它是东西方文明,先进与落后文明之间征服与交融的产物。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神学的东方化,与东方迷信的希腊化并行不悖。为基督教的产生准备了充分的哲学与理论要素。古罗马帝国面对国运衰退的情势,企图以基督教作为最后的拯救,虽然没有能挽救它的灭亡,但是基督教作为一种统一的宗教观念被文明人和入侵的蛮人同时接受。于是欧洲中世纪进入了多种层次的二元对立与冲突:拉丁与条顿;僧侣与俗人;天国与尘世;肉体与精神;国王与教皇。基督教会的教父们以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为武器与世俗的国王们争夺着权力。瘟疫、自然灾害、亚洲人的入侵、贵族争斗、伴随着历次的疯狂杀戮与掠夺诉说着中世纪的黑暗,让人只能把对幸福的追求寄托在天国。在中世纪,人们的眼中只有上帝,他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让紧盯着他的人再也看不到尘世生活的价值。有一个叫但丁的人突然后转身,他发现在他的身后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向他招手,他兴奋他激动!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起初宗教改革与其说带来了进步,不如说带来了战争与混乱。然而天主教会再也不被公认为个人的灵魂从尘世走向天国的中转站。在新教世界,信仰基本成为了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对话。一万个人便有一万种对上帝的理解。受此影响,欧洲近代哲学从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开始便具有了深刻的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色彩。无论是欧陆的理性主义,还是英伦的经验主义皆如此。在科学进步的鼓舞之下,乐观主义的情绪在启蒙思想家们身上有着程度不同的体现。他们认为只要诉诸人的理性便能为全人类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而不必将希望寄托到彼岸世界。他们满怀信心地开始了一场现代性的宏伟设计,沿着认识论和本体论两条进路前进。以洛克、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以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不断争夺着真理的话语权。而卢梭,叔本华和尼采则把主观主义的哲学思潮推向了政治学、伦理学与美学。这一时期哲学思潮与欧洲社会的伟大进军交相辉映,法国大革命及其连锁反应、生产力的扩张、文艺流派的百花齐放构成了一首雄壮的交响曲。19世纪的俄国思想家们在国家不断的挫折中开始反思并表达着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启蒙思想家们虽然对人类的理性抱有很大的信心,但是在他们的信仰当中都为上帝预留了适当的位置,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已经开始在他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一系列作品中痛苦地思索上帝是否存在。虽然他极不情愿面对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但是他的思考给时代的哲学思潮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预示着欧洲哲学开始进入了批判的时代。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考为尼采带来了灵感与动力,他以宣告上帝死亡的方式将其直接扔进了历史垃圾桶。很多人认为尼采是一名狂人,我倒认为他像一名纯真的少年。思想家的眼睛一般透过心灵来观察世界,心灵与外部世界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二元对立,当一个人的心灵是完美的,那么他看到的必定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世界,而当一个人的心灵有缺陷,他也必然会迷恋于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尼采的心灵是如此的清澈而又唯美,以至于他绝不能容忍这个媚俗的世界,这个伪善的世界。与世界的和解已经无法达成。既不想像有些诗人那样以自绝的方式与之决绝,那就要将对方置于死地。他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将基督教价值体系的大厦彻底摧毁。在对西方文明的价值重估中,为权力意志带上了王冠。彻底宣告了人类思想开始进入了没有上帝的时代,尼采像揭穿皇帝新装的那位小男孩一样,揭穿了基督教的道德谎言。他忠于了自己的理想,却烧毁了别人的精神家园,他的思想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引起了巨大骚动并伴随着分野:很多人骂他是疯子,是魔鬼,天主教会是其代表;民族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则欢呼雀跃,将其思想奉为圭臬,并曲解利用,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是其代表;还有一部分则是惶恐、失望和无助,他们感觉没有上帝的世界,让人倍感荒谬,卡夫卡是其代表。天国的上帝已经被抛弃,对人类的拯救只能寄望于人间的超人。希特勒声称找到了一条通往天堂的道路,德国纳粹毫无创意地将两千年前的斯巴达体制重新复制,结果是迅速地毁灭;两次世界大战除了带来数亿生灵涂炭,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新的理想。人类不仅需要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繁荣,更需要在价值的废墟上,继续寻找人类生存的理由和意义,且需要从人类存在的现实中去寻找。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
还不到时候
“七万家中国茶厂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的媒体报道给萎靡不振的中国茶业当头一棒,品牌缺失成为中国茶业的心腹之患,争创“响当当”茶叶品牌成了众多中国茶企的首要追求。于是乎,对农耕文化进行再次包装的传统茶文化成了茶叶品牌的“皇帝新装”,茶企拼命鼓吹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宣传,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炒作。
殊不知,这种极端的炒作不仅不利于茶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更是有害的。中国作为世界茶叶大国,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沉重的传统茶文化枷锁导致“80后”近70%不喜欢喝茶,“90后”不爱喝茶者更是高达95%……以传统茶文化为品牌之魂的中国茶企到了经营模式版本升级的时代,原来的那套方式不好用了,不是企业家们不够努力,也不是他们不够聪明,是环境变了,只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进行的,甚至是不易觉察的。
市场环境变了,七万家茶企在苦苦思索中国茶叶品牌如何传承历史,继往开来,从“边缘”走向“主流”而一筹莫展。而笔者认为,七万家中国茶企分阶段实现突围的路可以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在中国传统茶文化里保留闪光的内容,在茶叶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贴合现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实现“优质优价”,把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成为新时代人们引以为豪的消费品;第二阶段,在中国的经济水平再更上一层楼之后,以一种强势手段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文化先行,商业紧随其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了,中国茶文化就能输出价值观了,能让世界认同我们的行为方式时,中国茶叶品牌自然就会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中国茶企、中国茶叶品牌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输出价值观,仅靠输出物美价廉的茶叶是无法征服世界的。所以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研究我们可以输出的价值观是什么,这就要回到“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能否赋予茶文化价值观一些可以操作、可以衡量的标准”上来。而价值观的背后就是一种信念与坚持。我们能否输出价值观,让世界认同我们的茶文化,这是中国茶企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尽管这几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但是这种繁荣是靠补贴形成的,而我们的补贴能持续多久?另外,孔子学院对中国的经济,对中国的企业能起到什么作用?是推广汉语,还是弘扬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如何接轨?孔子学院兴旺了,我们的生意是否也跟着兴旺了?如何把文化与商业结合起来?就像韩国的影视剧一样,文化先行,商业殿后,先卖思想,再卖产品。他们的影视剧不是孤立的艺术刨作,而是与商业和经济融为一体。
中国茶业的雄起,至少从目前看,还不是完全向传统茶文化要答案的时候!
中国茶叶营销的变革方向
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红茶的年销售额约为30亿美元,总结立顿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有一个好的品牌;有一个稳定的质量;有一个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有一个讲信誉的营销网络;有一批稳定的消费者。立顿红茶的稳定质量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是靠摸清大众消费的质量需求;二是靠品质设计;三是靠拼配技术;四是靠科学实用的包装。立顿在营销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从“产地品牌”到“产品品牌”
在中国悠久的茶发展史中,只有产地品牌,而没有产品品牌。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都是名茶品种,但不是茶品牌,而且每个品种都是以产地为茶品质的衡量标准。其结果就是,任何企业都可以把产品冠上龙井、铁观音等,造成市场上充斥着品质各异、价格各异的茶品,结果是消费者雾里看花,市场缺乏信任度。试问:目前,哪个产品品牌能让消费者脱口而出?这是典型的有种类、无名牌的“有名无姓”市场特征。因此,这个行业迫切需要突破和改变。
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很多茶企希望自己的产品是“物美价廉”的,其实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这要看你给茶叶品牌的定位在哪里。如果定位为一个供消费者解渴的饮品原料,那么你的茶叶品牌可以走规模经济效益路线,低成本运营的模式,满足低端消费人群需求。大规模种植,在生产成本最便宜的地方批量加工生产;走特定路线,不去强调茶叶的生长环境,精湛工艺;减少服务内容,如在低价格超市销售,这些超市服务人员极少,消费者要自己找产品,自己取产品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愿意选择价格低的产品,特别是在中产阶层主导消费的今天,当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时,他们还是愿意付出较高的代价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前中国市场上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每斤售价上万元的“贵族品牌”,它们的销售规模并不大,以小众化的姿态而不以规模著称,尽管规模有限,但是利润较高,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如果走高端路线,我们在经营思想上要做调整,不再追求销量,更多的是追求利润,而要想换取利润就得深入理解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给他创造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会赚钱。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是要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从“传统茶文化”到“时尚茶文化”
很多茶叶品牌都在诉求传统茶文化,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概念,到底什么是传统茶文化,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文化只是茶叶经营的一个支撑点,不是全部,并非茶叶加上文化,就能形成大规模的销售业绩和利润。以传统茶文化为诉求的中国茶叶要满足消费者什么需求呢?是宣扬老祖宗的理念?还是营造品茗的心境?还是倡导养生之道?茶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否给茶叶品牌带来附加值?是否赋予了品牌更高的溢价能力?是否能够让消费者以消费茶文化为荣?可以说中国茶企无一知晓,大家都陶醉在虚无缥缈的茶文化之中人云亦云做营销,而无人去探寻文化营销的本质。
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以温饱型消费为主的市场,在这个阶段由于市场不透明,消费者相对比较愚昧,会盲目跟风,变成集体无意识。现在的主流消费群体是以80后意见为主导的中产阶层,这个群体的消费特点是独立思考,理性消费,他们在消费茶叶时,关注的是茶品的时尚口感,实实在在的保健养生功效,是否方便饮用,以及代表他们群体特征的时尚个性,可见茶文化的古典意境不再是主流消费群体的向往,所以,大家一定要实现这种转变。
从“慢消品”到“快消品”
但正当我们忙着卖文化的时候,国外的快销茶跑到自家门前来了,一下子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按照当下流行的“传统茶文化”营销理念,立顿毫无“文化”可言,但偏偏其巨大的销售额却让所有中国茶企羡慕不已,偏偏没有哪个本土品牌能取代立顿的地位。等我们回过神来时,也就开始郁闷了。
立顿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立顿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将传统变为时尚,这无疑是一种质的变化。当中国茶企还在耕耘自己门前一亩三分地的时候,立顿早已开始琢磨如何让中国人能接受的一种标准口味;当别的茶企正在乐此不疲地包装文化、弘扬传统时,立顿在想怎么让消费者更快速、便捷、卫生地饮茶;当别的茶企还在享受“慢销”的乐趣时,立顿在想如何利用快销渠道大量铺货;当别的茶企绞尽脑汁想打造一种茶品时,立顿已经开发出多种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出来。
中国的茶叶不好吗?好!中国的生活节奏慢吗?不慢!中国的茶文化深吗?深!中国喝茶的人多吗?不多!人家调饮,我们清饮,是现实;中国茶的“慢”与立顿茶的“快”也是现实。的确,在“快”的消费理念和文化驱使下,诞生了立顿;在“慢”的文化哲学下产生了中国茶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茶饮方式。没有优劣,没有对错,但有危机。我们并不“崇洋”,中国茶立足中国市场,但不等于不能放眼世界。越是传统的,越是国粹;越是文化的,越是没有国界。文化不能成为一种负担,不能成为塑造品牌的障碍。
构建茶叶体验营销策略的六个纬度
随着制茶技术的进步、茶叶品质标准化的加速推进,茶叶的有形产品部分正在走向无差异时代;而茶叶又是比较复杂的商品,服务“弹性”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茶企开始把目光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并深入研究、实施体验营销策略,这个趋势终将成为未来几年茶企之间竞争的焦点。不同的茶品所具有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差异性传播在茶产品宣传中的重要地位。今天社会的营销模式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单向传播,因此,今天的茶叶营销更加注重针对消费者愉悦体验营销模式的构建。笔者认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验营销策略至少需要中国茶企从新奇感、安全感、识别感、交互感、舒适感和成就感这六个纬度上努力。
新奇感――要以创新的品牌名称或产品形态激发消费者的尝试欲望。对于食品,中国人历来喜欢尝鲜,不断追求味觉的满足。在有种类、无名牌的“有名无姓”茶叶市场上,消费者对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茶、君山银针、祁门红茶等历史名茶再熟悉不过。如果市场上能出现一种品牌名称与传统茶叶完全不同的产品,让消费者一听到这个茶叶品牌名称就能产生正面联想,把该品牌归属到新产品的行列,而且该茶叶产品的包装和产品形态都有别于传统茶,那么这个品牌的茶叶自然有消费者愿意尝试。
安全感――食品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能够快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茶叶作为一种食品,食用安全有保障是前提。立顿产品的成功传播可谓这方面的范例。其实,立顿无非是全世界标准化口味配方加上现代化生产设施生产出来的卫生、便利产品。但正是这种严格标准化的生产,让消费者有了安全感,也奠定了其生存发展的基础。
识别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迅速俘获消费者的心志。有了新品类特征的产品名称和独特技术,以及与众不同的产品形态,随之要做的是创新产品包装和品牌包装,形成完整的差异化硬件体系。无论是产品包装,还是品牌元素的应用,都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前提来创意设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你的产品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交互感――以顾问式沟通风格引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茶叶具有多重属性特征,可以是解渴的饮料原料,也可以是保健养生的茶品。这就要求茶叶客服人员必须有行业背景、产品知识和用户知识,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向客户提供建议,成为消费者信赖的朋友。同时,要使消费者通过消费过程学到东西,知道今后该如何选择茶叶和服务,并且在必要时帮助他人进行选择。
舒适感――以贴切的现场服务轻松化解消费者的抗拒心理。据茶叶销售终端数据反馈,95%以上的茶叶消费者是先尝后买:新茶客对一种茶叶的品饮次数在3次以上、老茶客则至少要品饮6次以上才能决定是否接受新茶品的口感。针对这种情况,茶叶终端销售人员一定要慢慢引导消费者,强调口感之外的产品利益,比如养生功效,以此来分散消费者的注意力。因为口感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指标,最好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当消费者要离开店铺时,还可以适当赠送消费者一些尝试装茶叶,让消费者在家品尝,也许他在家多喝几次就能接受新茶叶的口感,下次就会主动前来购买茶叶。
成就感――以显著的标签效应强化消费者的群体属性。近两年,中国茶叶界诞生了一批“贵族”,出现了每0.5公斤售价万元以上的茶叶品牌。一种茶叶要想卖出好价钱,一定要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只有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价值高的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硬道理。从成功的茶叶品牌传播看,这些茶叶已经不是产品本身品质高,而是具备了标签效应,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品位、爱好和个性的象征。消费者一旦接受了标签概念,也就接受了与此概念相吻合的产品、服务或品牌,自然乐于为这个认同而付出较高的代价。
中国茶业界不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