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23-01-21 19:4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素质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第1篇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特别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

(1)既重视课程的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2)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

(3)文科相互渗透。,我国职教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文理学科各不相通,已不适应知识的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文理兼容。

(4)增加选修课。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知识,使其素质全面提高。

三、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职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弱,这势必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职教要大力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至两门与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这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课程间关系,也有利于教师从专才向通才发展。

2.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职教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职教师资的要求。

第2篇

一、论文的格式要求

1.论文用A4纸打印;

2.论文标题居中,小二号黑体(加粗),一般中文标题在二十字以内;

4.副标题四号,宋体,不加粗,居中

5.论文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正文均统一用四号,宋体(不加粗);大段落标题加粗;

6.页码统一打在右下角,格式为“第×页共×页”;

7.全文行间距为1倍行距

8.序号编排如下:

一、(前空二格)――――――――――――此标题栏请加粗

(一)(前空二格)

1.(前空二格)

(1)(前空二格)

二、内容摘要、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论文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注释或者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摘要篇幅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一般选用3-4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关键词排在摘要下方。“内容摘要”和“关键词”本身要求用[关键词][内容摘要](综括号、四号、宋体、加粗)。

三、正文部分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要实事求是,准确无误,层次分明,合乎逻辑,简练可读。字数不少于3000字。

文字要求规范;所有文字字面清晰,不得涂改。

数字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计数与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2015年不能写成15年。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其他部分统一使用四号宋体不加粗。“参考文献”本身要求用参考文献:(四号、宋体,加粗)。

五、致谢

致谢

两字本身用四号,宋体,加粗,居中。内容为四号宋体,不加粗。

范文赏析:

在小学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小学阶段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究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37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理教师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备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仅依靠专职教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应当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学资源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准确把握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生活等社科类学科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仅从课程内容以及题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北师版《镜子里的我》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懂得如何悦纳自己,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为:(1)课程导入。教师向学生说:“大家都是好学生,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帮助它。”(2)学文明理。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将课本上的故事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小黄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教师做好录音工作。(3)总结课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找到个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贴在床头上,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的长处以增加信心。

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内容上没有明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演算等教学实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再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和领悟音乐过程中,既要调节学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学生的情绪,无形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这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实践中,我们应当深挖教材内容,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時,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二、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内外渗透

挖掘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后,若想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内外渗透是关键。

(一)教学内部渗透

1.目标渗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级,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借鉴和根据各级目标要求,并将各学科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情感态度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培养,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快乐的人。上述三级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效地渗透到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

2.方法渗透。各学科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渗透,属于“内部渗透”的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谈话法、讲授法以及演示实验法和讨论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常规方式外,还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方法,如角色扮演、移情以及做游戏等方法。在组织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分享和感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他们更好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二)教学外部渗透

1.合理的教学评价。在小学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不足之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客观公正,多利用一些肯定的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在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课后会主动整理运动器材。对于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做文章”,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2.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渗透。除教学评价方法外,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也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是非常好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过程中,可采用民主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尊重和理解学生,并倾听学生的内心,采用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愉悦的情绪,以此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需自然渗透,切忌强硬渗透,而且,还要注意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应当张弛有度。心理健康教育,切忌喧宾夺主,讲究循序渐进。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体育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重要性 策略

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同时,体育又能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发展。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推进和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高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贯彻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同时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教育目的,注重对受教育者潜能的开发,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诸方面共同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强,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才能使学生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培养学生善于竞争、善于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合作性比赛、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学习体育技能、技巧,增强体质,又让学生在合作中看到团队的力量,体验集体竞争成功后所带来的喜悦,从而培养全体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以及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体现。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彰显学生的个性。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培养,经过一定的心理训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体育竞赛是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手段。体育竞赛的内在实质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模拟,学生通过这种模拟的游戏竞赛,可以使参赛者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体育竞赛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从而促进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

二、在高中体育教育中渗透数字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高中体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并以真挚的感情去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同时,高中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勤学苦练,努力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此外,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贯彻区别对待和量力而行的教学原则,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以促进体育爱好的养成。

(二)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高中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教师通过组织小组游戏等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充分的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坚定意志。此外,在组织课堂趣味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其加以控制,不能放任自由。在学生的运作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可以从旁给予适当的点拨,当学生在体育训练存在偏差时,给予适时的指导。总之,在教学中,高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学习和锻炼,给予学生享受运动乐趣的机会,并在享受乐趣的同时,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珍贵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逐渐培养出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此外,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关心和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加强团队凝聚力。

(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渗透终身体育思想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得到自我锻炼和提高,从比赛中了解到自身在技术上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和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它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而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可以很好的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还可引导学生根据体育锻炼的计划和要求,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于此同时,教师从旁进行示范、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完成体育锻炼项目,逐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普遍的趋势,人们逐渐了解到体育锻炼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健康的体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良好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作为高中体育教师,要做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为己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开拓思路,不断改革体育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参考文献:

[1] 郭荣梅.体育课堂中中学生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 赵曼赟,王洪武,王晓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安徽体育科技.2001.04.

[3] 杨中朝.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尝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4] 王娴.培养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途径[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版).2009.Z1.

第4篇

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①挫折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受挫能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随着我国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倾向于把受挫能力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将其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维度。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绩效。

一、 加强挫折教育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必须从大学生挫折教育发展现状出发,另一方面应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重点,充分认识受挫能力培养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高校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需要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受挫折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受挫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不能独立解决时,不会沉着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的对策,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埋怨和畏难等负性情绪,对挫折进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挫折教育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教育决策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挫折教育的文件:(1)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2)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上述文件,为学校开展挫折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标志着青少年挫折教育决非学校和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规定的素质教育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挫折教育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大学时期也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为:

1.大学生自身生长发育成熟,加剧了心理的变化

随着各种生理机能的变化和成熟,必然带来很多心理问题,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往往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问题,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比如由性成熟产生的性需要同性道德的冲突:一方面,性生理成熟的冲动使得他们对性问题感兴趣,向往异性;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受中国“谈性色变”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性向往、性探索和性尝试等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指导,甚至一概持否定的态度。

2.学校、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

如学习就业压力和师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大学生承受着超负荷的心理负担,加之家庭和学校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原本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弱不禁风、不堪一击。

3.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高要求,使尚未步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

比如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知识经济带来的日趋加剧的竞争,使得大学生本来就不稳定的心理出现失衡。这些都会导致缺乏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消除,轻则出现偏执、逆反、冷漠,产生孤独感、挫败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产生自弃、逃避和自杀等极端行为。

二、高校挫折教育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尽管目前挫折教育在各高校已蓬勃开展,方兴未艾。但由于挫折教育操作起来专业性较强,对大学来讲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活动,我们在开展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加强操作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因此,挫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弄清以下问题:

(一)挫折认知教育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挫折认知教育是进行挫折教育的首要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开展,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以下三点:

1.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

“没有危机就没有成长”,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在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危机与挫折。这种危机与挫折在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成长的契机。人们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学习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

2.辩证地看待挫折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带来痛苦与不幸,也可以使人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获得经验与信心。挫折教育并不是教人如何去回避困难,而是教人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在挫折中成长。三是乐观的挫折心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炼,是很难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有真正的认识。如果他能在挫折中奋起,那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二)受挫行为训练问题

受挫力的强弱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耐挫力的增强除靠学生在生活中磨练之外,高校也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目标性训练来进行,如:建立勤工俭学或社区服务基地,鼓励大学生自力更生,挣钱养活自己;组织大学生到贫困山区社会实践,与当地农民一起住,一起劳动,体味生活的艰辛;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以磨练意志,加强合作。发展个性为目标,对个别学生可以进行挫折想象训练,即假设一个挫折情境,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挫折的方案等等。但是,在开展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适度问题、适量问题和适时问题,确保挫折教育取得实效。②

(三)受挫心理调适问题

受挫心理调适问题是决定挫折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挫折教育中,首先要注重建立健全学生的挫折防御机制。挫折防卫机制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果运用得当,它能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激励个体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出现退缩与恐惧,陷人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境之中。所以,教育学生正确运用挫折防卫机制,对调整挫折后的心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教育学生面对挫折进行自我调适。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的挫折都是学生运用自我调适的方法化解的。具体的方法包括:及时校正不合理的认知态度;冷静分析,以进取态度改善挫折情境;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减轻心理负担;等等。最后,鼓励学生放弃偏见,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许多学生基于传统偏见,觉得入大学心理咨询室“丢面子”或“有病”。其实“有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最终铸成大错。

三、 科学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理咨询是一项给来访者以心理指导和帮助的专业工作,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倾诉内心积淤的场所,能有效地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为大学生实现心理发展,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具体指导。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显示出其独特作用,心理咨询是心理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要大力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建立一支具有优良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立系统的可操作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并矫正。通过广播、宣传栏、校刊等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咨询的性质和作用,解除学生疑虑以主动寻求帮助,开展定时、定点和有专人负责的心理门诊咨询,学校要为门诊咨询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当然,“心病还得心药医”。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发掘自身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和矛盾,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因此,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自我锤炼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二)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既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要渠道。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做到:

1.学校课程设置多元化。增强教材中心理健康知识的含量,将学科知识学习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

2.教育者布置给学生的活动或任务的难度要适度但又不能过度。按照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教学“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的难度体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将这种外在的求知精神逐渐内化为自身坚韧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承受挫折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3.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接受式教学,提倡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的发现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

4.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力求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化,克服答案单一化和标准化。此外,教师面对有挫折情绪反应的学生时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常用的教育方法有鼓励法、转移法、对比法、宣泄法、补偿法、暗示法等。

(三)教育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

青少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同样,青少年在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也存在对挫折的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就是青少年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对于个体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③有关青少年挫折应对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认为,挫折应对需要评价挫折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挫折环境,缓解由挫折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挫折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④青少年在进行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时,必须首先围绕挫折知识、挫折应对知识的讲解和挫折应对方式以及策略的训练来展开。其次,要训练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技能。再次,要加强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体验。最后,应组织学生进行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实践训练。实验研究表明,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训练需要经历自我认知—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的环节。⑤

(四)联系本地实际开展挫折教育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挫折教育的方案设计得如何,是否富有成效,这还要将理论纳入到具体实践中去。挫折教育研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挫折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挫折教育研究一定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精心选择课题,精心设计,科学实施,为解决本校开展挫折教育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服务。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设专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场所,提供儿童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以及开展行之有效的科技发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使他们对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有切身的体验,最终将外在的挫折行为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健康素质。

注释:

① 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② 张骞,张大均.加强学校挫折教育,健全学生心理素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

③ 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第5篇

论文摘要:专业教员是任职教育院校教员队伍结构中重要的组织部分,随着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转型的不断发展,对教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军任职教育专业教员的基本素质,对于提高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教员是指在教育中教授某一具体军事专业学科的教员。教员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推进军队院校教育转型,首先应是促进专业教员素质的转型,而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专业教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又是转型的基础和前提。

一、教育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教育观念是专业教员对某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确认和坚信,它常作为一种无意或先验的假设,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专业教员的行为,对于专业教员提高施教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专业教员施教能力,必须先转变专业教员的教育观念。要使专业教员进一步从军队人才建设的全局上认清军队院校实施任职教育的背景、意义和要求,理解任职教育的内涵、本质和属性,更加充分地认识和把握任职教育专业口径相对较窄,课程内容相对集中,教育培训指向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强,培训时间更短、起点更高、难度更大等特点,逐步形成贴近作战任务、贴近武器装备发展、贴近任职岗位、贴近培训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和指导,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施教能力提高。因此,任职教育院校要求专业教员在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等观念的同时,应确立适应任职教育需要的新观念:

(一)树立能力本位教育观

围绕提高打赢能力,既重视向学员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战法,又重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视培养其高科技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树立问题中心课程观

善于创造性地围绕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打破学科界限,重组内容体系,突出问题性、研究性、案例式课程教学,努力创新战法训法。

(三)树立启发引导教学观

以学员素质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员的学历、经历、经验等教育资源优势,引导激发学员参与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启发内容的结构性,启发主题的问题性,启境的互动性,启发形式的多样性,让学员理解学习过程,通过学会达到会学、会用、会创造。

(四)树立实战标准质量观

衡量任职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不是结业考试成绩,而是能否经得起实战考验。因此,必须着眼实战需求,服务作战部队,贴近岗位实际,提高培训质量。

二、军事专业素质

军事专业素质是军队人员所应具备的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专业教员的军事专业素质应括本专业的文化知识和实践能为。主要体现在军事基础理论要扎实、军事专业理论要精通和军事实践能力要增强三个方面。

1、军事基础理论要扎实

能够对现实军事问题进行正确论证、说明和总结,对未来军事趋势进行准确把握和科学预测等。教员要了解军事历史知识,掌握通用战争理论;要通晓备军兵种作战理论,包括敌我双方备军兵种体制编制、作战运用原则、主要作战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要熟悉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指挥决策、协调控制的相关知识;要了解武器装备和指挥系统知识,包括敌我双方主战获器装备性能,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

2、军事专业理论要精通

教员要精通自己所教专业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熟知本专业学科发展的历史演变、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以及本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动态。

3、军事实践能力要增强

真知来自于实践,教员应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战备、训练、管理和科研王作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将部队的作战、训练、管理贯穿于其中,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实战,更加贴近部队需要,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知识结构具有极强的复合性

任职教育是建立在高等(中等)学历教育基础上的,学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研究能力。专业教员要在任职教育中成功地开展教学,必须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专业教员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还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相关知识以及专业前沿知识。任职教育不是“知识传授型”教育,而是“能力培养型”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各种基础的、专业的、技能的知识转化为学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要求任职教育专业教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上融合

高等学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从事高等学科、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为专业工作打基础,而任职教育是各级各类军官根据岗位任职需要,在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获得相应军事任职岗位上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其教育目的直指岗位。专业教员除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熟悉部队训练、作战等情况,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上的融合。

(二)课程设置的综合性,要求专业教员在多学科与多专业知识上交汇

任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现出高度综合性,打破学科壁垒,淡学科界限,使课程目标由知识本位向学员发展本位转变。以增强学员的任职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教育的综合水平为途径,实现军事教育的综合集成,进一步实现由单一专业型教育为主向指挥、管理型综合教育模式转变。同时,专业教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具有单一学科,单一专业的教员已经不能满足任职教育的需要,教员不仅是某一学科的骨干,某一专业的尖子,而且更要通晓其它学科和专业,在学科和专业上形成知识交汇。

参考文献

【1】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在市教体委和市园区实验工作指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方案于2000年年初正式启动。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区域性整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初见成效。在园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努力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到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达到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

一、营造一种氛围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社区的共同参与。所以,我们在推进实验过程中,要求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员参与和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对顺利开展园区实验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是行之有效的。

二、把握两条主线

园区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是: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地摆脱烦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推进园区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抓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预防性心理辅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补救性心理辅导两条主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学生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最终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做到三个落实

1.组织落实

(1)园区成立上虞中学校长为组长、学区负责人和百官镇教办主任为副组长、务实验学校校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负责园区实验的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

(2)成立学区负责人为组长、务实验学校分管领导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工作小组,负责园区实验方案的制订、实施和考评,具体指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园区日常管理工作。

(3)园区各中小学建立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学校实验工作小组,建立校长领导的、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2.计划落实

2000年年初,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市教体委的工作思路,我们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我们又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中,我们对园区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教育途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与步骤、保障机制和研究成果作了充分的说明和论证。园区各单位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认真研究,并积极创造条件稳步组织实施,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订了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

3、措施落实

(1)在推进园区工作中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我们首先确定8所中小学为园区实验学校,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为龙头,要求8个实验校都进行课题研究,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边推进边研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2)抓住关键,选准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机制。我们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来抓。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口。我们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辅导现场会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掘学校每项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3)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相互促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序列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园区坚持每月一次在各实验学校轮流召开实验工作小组例会制度,会上认真交流各校工作,及时总结。

四、加强四个渗透

1.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

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缺乏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由班主任老师承担的。园区各中小学始终把班主任当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一方面给班主任压担子,规定每周一天的晨会课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月一节班队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初每位班主任制订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另一方面通过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组织评选“最佳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报告”、“最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等手段,引导班主任不断提高心理辅导水平。

2.渗透到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中

各实验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对各班主任进行全面的培训,对以班队活动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全面推进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举行纪念革命烈士的团队活动中,学习革命先辈,增强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意识;在开展“干部轮换”的团队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

系”的专题辅导,让干部们积极参与,培养竞争意识,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围绕以下六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2)以问题为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4)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5)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6)以自身为榜样,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4.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务实验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紧紧依靠园区内各居委会、村委会,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广泛渗透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通过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途径,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五、达到五个结合

1、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结合。

2、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全体教师结合。

3、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4、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团队活动、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5、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

六、抓好六个环节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目前,园区各中小学都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设在晨会课,有的设在班队活动,也有的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将所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为全面推进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前后举办了三次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全市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市教体委在暑期也组织了由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的辅导报告。除此之外,各校也纷纷邀请专家给师生作辅导报告,这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开展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

学校经常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各校开展的“悦纳他人,悦纳自我,自信地笑对每一天”和“与父母的心灵沟通”等系列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现在,园区许多中小学开设了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热线电话的开通和心理信箱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

5.建立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加强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主要侧重于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通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务实验学校进一步加强了辅导的针对性,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更加深入。

6.利用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报刊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第7篇

[关键词]阅读疗法 高校图书馆 实施策略 策略研究

[分类号]G252

1 引言

目前,国内各界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已进入规模增长阶段。笔者以“阅读疗法”一词作为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和万方数据这三大信息资源平台就“题名”项进行全数据库检索,截止到2010年6月底,分别得到242、215和214条数据(不包括英文数据以及数据库自身重复收录的数据),去重合并后得到232条数据。其中,题名同时包括“高校(大学)图书馆”和“阅读疗法”的数据就有83条;60%以上作者在高校图书馆任职,说明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是近年来国内阅读疗法研究的“主力军”。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者往往以倡导将阅读疗法应用于读者服务工作为其论文的核心论点,可见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实施已经有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然而,笔者通过网络查询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网页和国内其他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网页,没有发现明确将阅读疗法纳入其读者服务范畴的例子。虽然高校图书馆同仁呼吁将阅读疗法纳入读者服务范畴的声音出现迄今已近二十年,但是近十多年来以研究论文、新闻报道等形式披露的开展阅读疗法的高校图书馆中泰山医学院图书馆依然是一花独放。这与高校图书馆界日益高涨的将阅读疗法应用于读者服务的呼声相比形成巨大反差。可以说,阅读疗法研究与实务在高校图书馆界形成了一种对照强烈的“热舆论”与“冷行动”现象。如此“虚热实冷”的一个原因,笔者以为是相关研究极其缺少实施策略的探讨。例如笔者以“阅读疗法”和“策略”作为检索词在CNKI进行主题检索,截止到今年5月仅得到10条数据(不包括两条英文文献数据)。通过阅读、比较后发现,严格按照策略意义来衡量,高校图书馆界对于实施阅读疗法的策略研究几乎还是空白,论者往往仅论及可以开展阅读疗法的几种常规方法与具体措施,基本上属于战术方法研究,完全缺乏既切合国内高校图书馆实际又具有前瞻性,且能够循序渐进地由初级到高级、从现在到未来的阶段性实施方案与策略构想,难以形成供图书馆领导层进行分析与决策的整体战略规划。

2 高校图书馆实施阅读疗法的策略

策略研究是策略分析时为策略选择和策略规划提供依据的研究,其研究重在设计组织机构生存与发展的“计谋和策略”,通过对组织结构以及内外环境的充分认识,分析并识别未来的机遇与威胁,厘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形成自我发展策略与目标。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组织机构,虽然不同于企业组织那样强调盈利与竞争,但是策略理论与策略研究同样是其“实践导向的学问”,对高校图书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2.1 实施阅读疗法的目标策略

绝大多数倡导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论者,其立论依据可归结为“两点需要”:一是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高校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专业技能以增强社会生存能力的需要。首项“需要”是主流性立论依据,也是非常现实的需要;次项“需要”则似乎更关乎未来,考虑的是高校图书馆如何在21世纪乃至未来怎样在社会职业舞台扮演更重要角色。或许惟第二项需要不但关乎现实也关乎图书馆的生存空间扩张与社会价值维系,故不但有高校图书馆从业者以此作为开展阅读疗法的重要理由,图书馆学界人士也大声呼吁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

鉴于目前在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存在着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实施阅读疗法的核心目标策略无疑应该首先定位于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上,通过开展阅读疗法为那些显在与潜在的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提供心理素质教育,帮助或解决其已有的心理健康问题,满足阅读疗法的第二项需要显然应属于现阶段非急迫的、次要的目标选择。

目前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最佳着力点对象无疑是大学生,而非高校馆其他服务对象。对于大学生这个服务群体,还应该根据实施阅读疗法目标策略做相应的划分。对该群体中普遍存在却尚未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比如有关学习与交际(恋爱、求职等)过程中的社交障碍,高校图书馆实施阅读疗法的目标策略必然要符合发挥素质教育职能的“首项需要”。此目标策略对应的服务方法是:①组织纸质或电子图书期刊、声频视频资料来加强特定馆藏资源建设,推荐阅读疗法书目,开辟专门阅览室;②以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③依靠网络技术,例如电子邮件(Email)、常见问题解答(FAQ)、电子公告(BBS)、文件传输协议(FTP)和视频声像咨询技术等,特别可以通过大学生广泛使用的QQ、MSN等通讯工具,向服务对象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个别参考咨询;④依托校园网在图书馆网站建立网上阅读疗法专页或专栏,开设网上留言信箱和交流论坛,以达到施教与辅助心理治疗目的。

2.2 实施阅读疗法的发展策略

现今比较广为人们接受的阅读疗法分类法,无论是杰克逊(Evalene P.Jackson)的“隐性与显性”两分法,还是阿琳・海尼斯(Arleen Hynes)的“一般与临床”两分法,或者是罗宾(Rhea Joyce Rubin)的“教养、临床与发展”三分法等,其分类角度或侧重于实施者(图书馆员、阅读疗法师或专业医师),或侧重于接受者(寻求阅读疗法帮助者),或者在分类时更多地考虑阅读疗法实施过程中实施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以及“环境”与“技巧”等,其类别的确立与差异主要是侧重点不同的结果。

笔者根据这些分类原则,试着将其归总为两类:“一般阅读疗法”与“专业阅读疗法”。前者指通过阅读活动以维护读者自身的人格健全、调节亚健康状态的强调自我管理的自疗式阅读疗法,主要包括杰克逊的“暗合(隐性)的阅读疗法”、阿琳・海尼斯的“一般阅读疗法”和罗宾的“发展阅读疗法”;后者则指强调通过阅读疗法的实施者与接受者间互动,特别强调实施者的主动介入发挥心理学与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诊断式的阅读疗法,主要包括杰克逊的“明确(显性)的阅读疗法”、阿琳・海尼斯的“临床阅读疗法”和罗宾的“教养院阅读疗法”。

按照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状况,以其学科专业背景考量,绝大多数工作人员仍是图书馆学、信息科学以及外语、汉语、哲学等人文科学专业出身,除非是医学院图书馆,否则医学、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几乎阙如。因此,阅读疗法发展策略应该采取由初级到高级的渐进方式,首先从“一般阅读疗法”入手,待人力资源等条件成熟后再加入“专业阅读疗法”;亦即

最初主要以编制“阅读疗法文献信息目录”与提供基础性心理素质教育为使命,再到“一般阅读疗法”与“专业阅读疗法”同时并行阶段,此时人力资源库里应已有能以个案方式治疗心理病的“阅读疗法师”,或称之为“图书治疗馆员”。

2.3 实施阅读疗法的人才整合策略

有研究指出,开展阅读疗法者除应掌握“一般的心理咨询知识”、“一定的文学素养”与“多元的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具备“谦虚、正直、诚实、坦荡,具有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人格条件。虽然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不理想,即缺乏医学、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但是若开展一般阅读疗法应该完全可以胜任,因为凭借图书馆学、信息科学专业等学科背景的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同时注意发挥其自身的隐性知识,便足以应对工作挑战,但是若企图全面开展阅读疗法,即同时开展一般阅读疗法与专业阅读疗法,则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整合。具体人才整合策略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

内部整合策略指通过图书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局部调整与配备,注重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达到满足组织效率和目标的过程。近年来,“藏、借、阅一体化”的复合型服务模式是许多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方式,在现今数字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共同支撑下,过去那种工作人员多集中于流通阅览部门的现象已经或应该随着服务功能的转换而变化,对馆内人员进行调整与配备已非难事。当然,在开展一般阅读疗法情况下,内部整合策略较容易实现也比较适宜,因为就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养要求而言,一般阅读疗法较专业阅读疗法委实来得低些。

所谓人才外部整合策略是指在学校之内、图书馆之外进行的人才整合以及学校以外、不同单位(譬如高校人员与医疗单位人员的合作)间的人才整合。笔者以为前种整合形式主要用于开展一般阅读疗法之时,后种整合形式更应在开展专业阅读疗法工作时采纳,此时高校图书馆既存的人力资源状况往往难以满足需求,表现在缺少能够真正胜任的“图书治疗馆员”。采取人才外部整合策略时可以比照实行“人才同盟策略”的原则,即建立学校内外部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合理流动机制与有效资源配置机制。譬如采取校内馆外人才外部整合策略,就需要图书馆专任阅读治疗馆员与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或专业医师合作开展工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2.4 实施阅读疗法的组织结构策略

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的框架体系,不同的组织结构对应于不同的组织目标设定和愿景,组织结构变革常常是对组织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整的结果。阿尔弗雷德,钱德勒认为“结构跟随战略”,他在《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若干篇章》里提出了“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追随战略”的概念,表明了组织结构必须依据战略而设计。有研究者指出:在组织内部,个体形成群体的组织方式有两种,即部门与团队。组织中最后形成的群体究竟表现为“部门”还是“团队”与组织结构的设计密切相关,而组织结构的设计主要关涉六个要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

开展阅读疗法必须以合乎学校学生情况需要而制定的目标策略、发展策略等为前提,选择相应的组织结构。笔者以为,在发挥教育职能的目标策略下,以“一般阅读疗法”为发展策略时,高校图书馆所应选择的组织结构一般并无特别要求,此时的组织结构形式即使偏于传统形式,即以“部门”结构为主也能顺利开展工作,就是说此时的组织结构策略应该以强调效率为要,其特点是:“工作专门化”体现为相关工作可以由专任的合格馆员独立做,“部门化”表现为根据相同工作对馆员进行工作分组,在“集权与分权”要素上则实行由图书馆领导层单独决策等。

建立包括图书馆员、心理学家、临床医师、辅导员等各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阅读疗法研究小组”被国内相关研究者认为是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有效组织模式。在此模式下,来自医院等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的心理学家、临床医师、专业心理治疗师与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专任馆员、学生辅导员等通力合作。的确,由这些多学科背景、不同单位(或部门)工作人员所形成的“团队”形态组织结构,有利于不同工作性质的组织成员更好地相互协作。组织结构理论认为,以团队形态呈现的组织结构是更为现代的组织结构模式,“共同努力”、“协同作用”、“团队绩效”等以及群体共同决策也共担责任为其特征,组织成员个人的成绩主要取决于相互之间能否有效合作。笔者认为,随着阅读疗法服务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服务程度的加深,进而转入“专业阅读疗法”阶段时,组织结构应该转变为以“团队”为主的形态。

2.5 实施阅读疗法的营销策略

作为新的读者服务项目,阅读疗法并非天然地为大学生所了解与认识。据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2005年的调查,对“当你想到图书馆的时候,你首先想到什么?”这个问题,384名大学生提交了396条评论,70%的人首先将图书馆与书联系在一起,14%的人将图书馆与图书馆建筑联系在一起,将之与“信息、研究、资料、参考书目、娱乐”等主题相联系的评论所占比例都不足10%。由此可见,不能期望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认知度高过其对信息、研究、资料、参考书目、娱乐这些主题词及其事物的认知度!图书馆内外的宣传栏或告示板、宣传手册和传单等以及利用宣讲会或报告会、校园网络和图书馆网站、学校广播电台,甚至通过学工系统向学生宣讲等,都可能是高校图书馆会采用也该采用的阅读疗法宣传手段,但是,若想事半功倍更有必要借鉴企业营销的策略。

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市场细分”指按照某一标准将消费者市场细分为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而“目标市场”指按消费者的特征把整个潜在市场细分成若干部分后,再根据产品或服务本身的特性,选定其中的某部分或几部分的消费者作为综合运用各种市场策略所追求的销售目标,此目标即为目标市场。既然阅读疗法是针对具有某种心理问题或生活障碍的对象提供的服务,所以并非全体学生都有此需要;而需要接受阅读疗服务的学生,其所存在的问题或有待克服的障碍也各不相同,某类学生只需接受“一般阅读疗法”即可,而另一类学生或许必须接受“专业阅读疗法”才行。为此,高校图书馆首先需要借助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的营销理念和方法,确定哪些学生需要阅读疗法服务,采取“差别性市场策略”或“集中性市场策略”来设计与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疗法营销计划与方案,譬如可以采取“反复服务传递策略”和“事件营销策略”,以及所谓“环境营销策略”等,已有部分阅读疗法研究者对此做了初步研究。

3 结语

高校图书馆界开展阅读疗法既是社会特定群体(大学生)的需要,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或许难以做到全面地展开,但是可以从“一般阅读疗法”做起,并通过图书馆员与学校心理辅导咨询教师等的合作,经过一定阶段的充分实践与人才准备后再进入“一般”与“专业”两类阅读疗法兼而有之的新阶段。但是有效实施阅读疗法则需要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周详而严谨的策略性实施方案,如此才能保障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界的开展名至实归。

参考文献:

[1]沈固朝,图书治疗――拓展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图书情报工作,1998(4):12-15,54

[2]蔺桂瑞,赵凯,梁凌寒,等,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北京,2009:4-9

[3]王波,阅读疗法的类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47-53

[4]宫梅玲,高校馆图书治疗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图书馆杂志,2005(2):42-44

[5]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孟昕,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4-15

[6]杨炎轩,从教研组到教师团队――组织结构理论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9(8):57-60

[7]黄润芬,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4):60-62

[8]司莉,陈碧娟,高校图书馆面向大学生营销的障碍分析与对策图书馆论坛,2D08(6):187-192

[9]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原理,郭国庆,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75-183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心理健康测验对象是黑龙江省阿城市一中2004级高中生,测试时间是2004年9月。从所得的有效问卷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抽取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每班抽取20份问卷(男生10份,女生10份),共220份问卷。

测验分析采用的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CheckList90),即90项症状校核表。使用的测验版本是汪征宇的翻译本,测验采用五级记分。将所抽样本数据录入电脑,利用SPSS11.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

研究得出,症状总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有3名,占总人数的1.4%。在一个或多个因子上检出的人数是45人,检出率是20.5%。据表1可知,各因子均值(M)由高到低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性>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有的研究者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对初中到高中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很多学生第一次住校,而且进入省重点高中,学生强强相遇,对自己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2)对学习方式变更不适应,高中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由过去初中老师的掌上明珠“沦为”普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3)高中生源的差异较大,农村、城市学生聚到一起,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需要协调和相互了解;4)经济、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面对变化后的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调整不好就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2.高中生与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

从表1可知,高中生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比较后的结果是,高中生样本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0.05),强迫极其显著地高于常模(p<0.01),人际敏感显著低于常模(p<0.01)。从各因子得分排序来看,位于前三位的在高中生样本组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常模组依次为人际敏感、强迫、偏执。

从高中生研究样本与常模比较看,学生躯体化和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强迫是指主观上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和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这种强迫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引起“躯体化”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闲暇时间有自己的爱好,在饮食上注意调配等措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强迫和躯体化问题。

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比较

由表2知,各因子≥3分的检出率中,男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偏执3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经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生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见表3。

从各因子分≥3的情况(检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时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有学者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女生在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男生,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产生内心冲突的机会比男生多,因此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同国内有关研究是一致的”。总之,性别的差异是生物基础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三、建议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对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室,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学生实际上是赞成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笔者对阿城一中2005级398名学生的调查显示:47.5%的学生赞成学校开展个别心理咨询(赞成课堂心理教学的占24.6%,赞成集体心理讲座的占27.9%)。

学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报栏咨询、网络咨询等等。

3.各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于咨询室中,要积极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许多资料具有保密性,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收集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

学生心理档案收集要全面,既要有班级和学校的团体资料,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既要有数量化的资料也要有非数量化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要从积累的档案资料、数据中分析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存贮档案,要为师生和学校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反馈,为有效开展高中生心理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9篇

及时对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用笔随时记录下来抽时间整理,并争取能够上网站发贴,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与对话,共同切磋,共同进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年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便成为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

为切实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从而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在学校的指导下,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加强学习和自修,争取在短期内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特作如下计划:

一、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当今世界,社会高速发展,知识瞬息更新,我们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不断补充自己,更新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之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

学校教育虽说是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我重点学习《校本教研面对面》《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等,教师只有读那些能唤醒灵魂、令人感动、发人深省、让人精神沉醉的书籍,才能真正与自己的思想相碰撞,相融通,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注重自察自省

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地向老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提问。多参与集体的学习与讨论,做好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反思,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认真学习,做好笔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和教育别人。”难以想象,素质低下的教师能培养优秀的学生,为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笔记,多写心得体会,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完善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完善能力结构,强化教育教学水平,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同时要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育一化新人。

四、端正态度,提高实效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年一年地,一步一个台阶地,扎扎实实地学下去,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培养成具有高尚师德,业务力强,具有高素质教育能力水平的人民教师,迎接新世纪巨大的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的口号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任何人都要过一种精神生活,都有必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那就必须要读书。对教师而言,读书就成为双重需要。读书,不仅是教师本人精神的需要,还是教师工作的需要。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2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学习与日常工作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身为教师肩上背负的重要责任。人们常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祖国要振兴,教育是基础。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今时代的不断进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逐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迎接时代的挑战。

通过学习,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始终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此,特拟定个人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如下:

1、积极参加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和案例分析,掌握新课程下教材的使用与创新技能、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技能、课堂上提问技能、课堂调控技能并做出相应的创新与发展。

3、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自学,掌握新课程下备课与教案生成技能、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技能、课堂拓展技能。

4、在相互尊重,友爱宽松的环境中,提出问题并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体会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乐趣、提升自我发展的意识,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形成校本培训的方案。

5、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6、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案规范,符合基本要求。

所任学科,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7、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8、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9、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10、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11、按学校继续教育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的学习。

12、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13、积极撰写继续教育论文或心得体会等。

14、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15、认真做好专题研究,及时学好教学反思。

16、积极跟踪听课,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3为了提高本人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根据学校安排,特拟定个人学习计划:

一、培训内容:以《新时期师德教育》和“八荣八耻”为主的“师德教育”培训;以《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及反思》为主的“新理念”培训;以《校本研修面对面》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为主的“新课程”培训;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为主的“新技术”培训以及骨干教师培训。

二、参加培训时间:20__年9月——20__年1月

三、学习、培训活动安排

1、集中学习培训

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准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虚心接受授课教师的辅导;认真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作业。

2、自主学习

利用空闲时间自学,认真做好?a href='//xuexila.com/fanwen/shiji/' target='_blank'>事迹擞孟执逃际踅锌翁媒萄У目渭?/p>四、达到的目标

1、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按时参加省统一考试,力争取得好成绩

2、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专项活动、专题讨论、师德论坛、案例分析、自我反省,对照检查、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树立正确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更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4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身为教师肩上背负的重要责任。人们常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祖国要振兴,教育是基础。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而今时代的不断进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逐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迎接新的挑战。为此,特拟定新学期教师个人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充实自己的思想政治知识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平时要关心时政学习,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业指导精神,坚定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信念,坚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的宗旨。要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团结协作;要廉洁从教,以身作则。

二、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个人角色定位上:

一要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教育的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置身于教学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积累经验,探索教育的新理念;

二是从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造型教师,用自己的创造性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为他们提供宽松、愉快的创造氛围。

三、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合作交流,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积极参与校本培训,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岗位为课堂,以实践为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要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教学观念、行为、设计观念进行深刻的审视。

要通过孩子的眼睛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要通过同事间的互听互评活动,观察研究教学来反思,要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及经验总结等文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通过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

以上便是我本学期的继续教育学习计划,总之我会从各个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为迎接新的挑战而做准备。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5一、学习内容:

1、继续学习20__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2、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读一本好书《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自我学习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熟悉《课标》、教材,掌握教学常规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新教学岗位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力求达到: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案规范,符合基本要求。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学科教学任务。

4)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参与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20__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树立“为群众服务,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的理念,重视家校关系,密切家长学生关系。

3、认真参与网络培训学习。

与同行老师认真交流,请教自己不知的和一知半解的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1)注册、完善自己的博客。

2)与同行交流,提高自我。

4、加强新理念的学习,让自己认识到“终身学习观”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工作实践的需要,将先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变固步自封为改革创新,变教书为育人,实现教学相长。

5、在学习和教学工作中努力打造自己,要练好“讲好一口普通话,写好一手字,用好一种信息技术。

”的基本功。

三、学习措施:

1、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和政治业务学习。

2、参加年级组学习。

课标解读、教材研讨、观摩示范课。

3、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

4、按学校继续教育指南,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

5、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6、作好学习笔记,做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生的学习目标。

第10篇

流行音乐与大学生的关系

音乐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审美教育、德育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成功教育、价值教育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的“通才教育”。而在所有音乐形式中,流行音乐这种具有青年文化代表性质的艺术形式和现代大学生尤为亲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

1.通俗性流行音乐的内容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生活,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接地气”,很多作品以描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其中包含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理以及对于一些社会认知的现象等。在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大学生更容易掌握的原因就在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优美、风格多样,它不像古典和传统音乐那样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和具备深厚的音乐基础,大学生可以通过体会平淡直白的歌词和丰富的情感,即可理解流行音乐的内涵。

2.情感性德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学家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真实地反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们宣泄不良情感、消除社会危机和重塑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经常承受着各种精神压力和困惑,如就业和恋爱问题、价值取向等,往往无法自我排解。流行音乐所具有的鲜活明快抑或缠绵伤感的旋律,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3.时代性如果说古典音乐反映了音乐的艺术高度,那么流行音乐则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流行音乐在思想观念上和情感上总是紧随时代潮流,契合时代精神诉求。所以每个时期都会产生相应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都体现和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特点。这也迎合了大学生们追赶潮流、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化口味。

4、商业性。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加上近乎疯狂而频繁炒作的音乐选秀活动,流行音乐强势的市场运作使得如今大街小巷到处都播放着流行歌曲,电视、网络、MP3、手机都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这对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讲,无疑都是无法抗拒的。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

1.紧缺的教学资源相关流行音乐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不足,全校范围内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缺乏独立的教育教学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艺术类教研室基本都挂靠在专业学院。另外,在专业学院的教师由于受专业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难适应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要求,特别是对当代流行音乐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课程内容的浅显化。

2.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方法的枯燥和单调性,削弱了学生参与互动的能力,逐渐失去了对流行音乐学习的兴趣。

3.单一的成绩评定我国现行的通识选修课程考核大多以知识考试方式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知识面或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基本上还是沿用期末测试题等进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计分方式为百分制。事实证明,对于像流行音乐教育这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性动态课程,并不只能通过理论的纸质考核才能显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绩水平。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学反思

在强势的大众传媒疯狂倾销的信息时代,为大学生提供另一条接触流行音乐的历史、风格、经典作品、优秀作家、人文思想、社会心理的通道,提升大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认知能力,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树立多元开放的教育理念

不可否认,以往在大学音乐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它们以深广丰富的创作水准,复杂精妙的体裁结构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道德世界,甚至还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但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正如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存在是否适宜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否认流行音乐中有一部分并不适合大学生。不过假如学校音乐教育就此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则如掩耳盗铃一般自欺欺人。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流行文化有所了解,能知其利弊,辨其真伪。只有在摸准流行文化的脉搏,通过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抓住流行音乐中的亮点,找准流行音乐与大学生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流行文化,创造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2.选择具有价值导向的教学内容

流行音乐良莠并存是不争的事实,它的纯度、含金量绝非可与正统音乐相比。音乐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健康向上,适宜大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美丑、优劣的识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由于流行音乐得到了众多人的欢迎,也就难免被各种力量,尤其是商业和政治所利用,在其推广过程中充斥着无中生有、过度包装、炒作造势和虚假宣传,教师应提醒大学生绝不能随波逐流,媒体中播什么就听什么,社会上传什么就唱什么,而应考虑这些音乐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滋养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5]。如只是为了追求商业的最大利益化而创作和包装的《爱情买卖》《香水有毒》等流行歌曲,只表现了“卿卿我我”“你情我爱”的简单低俗,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近年来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歌曲之一《我相信》,以励志色彩的歌词,加上慷慨激昂的演唱,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正能量。此外还有环保主题的歌曲《地球的孩子》爱国主义歌曲《龙的传人》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入到教学内容中,不仅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还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

3.运用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流行音乐之所以是流行音乐,是因为它具有与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学方法也不能照搬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模式。课堂上除教师讲授以外,还应适时地进行课堂讨论,有的章节可以与学生合作讲授(教师引导、补充、点评等),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互动参与性。节奏是流行音乐的核心要素,其节奏规律较其他音乐更为动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端坐静听,而要感受律动,让身体参与到音乐摇摆中来。比如,在听赏某些演奏的流行音乐时,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感受节奏和表现节奏(打出各类音乐的核心节奏或者摇摆身体),又如在学习流行歌曲的演唱时,要注意现场互动的多样性,包括歌唱者与伴奏者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等。总之,鼓励学生“动”起来,教学方法和唱、奏、演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流行音乐的魅力。另外,可以在课余时间播放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为音乐课堂的教学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时组织开展流行音乐方面的专题讲座、评论、举办流行歌曲比赛等,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对事物发展的一种指向,错误和不适宜的评价方式会导致评价对象的异化,继而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由于流行音乐特有的不拘一格的即兴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也需要灵活多样,不能呆板僵化。比如任课教师在开设流行音乐通识教育选修课之前,自己先编写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包含流行音乐欣赏、流行歌曲演唱、乐器常识等基本教学目标,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规划,逐步引导学生欣赏流行音乐、掌握演唱方法、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进而领略流行音乐的美。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记录学生对于音乐理解的变化,并将报告提交教务部门,为下一次通识教育课程作出参考。另外,期末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唱、奏、演等非纸质显现形式,也可用论文写作、题目问答等方式给予学生成绩评定。

美国教育家雷塔克曾说过:“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流行音乐这一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学资源,结合切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以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影响力,培养出爱国荣校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樊蕾.高校流行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科技信息[J].2010,5;131.

[2]赵斌.大学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5(24);31.

[3]陈智慧.流行音乐的强势与大学生的成长当代青年研究[J].2010(1);56.

[4]董莉,杨颖,斯芸,刘龙,张劲梅.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14(11);85.

第11篇

1全人教育模式

全人教作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新视角,包括两方面的意义:用全人类的教育代替民族利己主义教育,教育目的除传授知识外,更多是对人进行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心智得以和谐发展、人格得以健全[2-3]。目前,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广泛传播至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它在实践层面的重要性近年来也受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专家的关注,其蕴含的理念能够契合《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教学要求:“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关于全人教育的理念,学者已经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由教育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深度发展学生自身的潜能,最终成为易于成就的人。20世纪初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智力,而且包括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整体发展,在于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内在潜能的充分体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隆•米勒对人的整体发展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把这种理论最终定义为“全人”教育。隆•米勒认为全人教育着力于重视人的全面完整发展,实现培养诚信、公平、正义、平和、同情、爱等美德[4]。20世纪末前后,“全人”教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运动,逐步传播开来。全人教育理念在我国诸子百家思想中早有体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的教育思想无不渗透着全人教育智慧。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全人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研究不断深入。《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的作者谭敏和范怡红指出:“全人教育思想是一场关于教育目的的革命,旨在纠正我国近现代教育的政治化、机械化、世俗化与功利化现象。”袁广林提出,全人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单面人”,而是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冯建军在《论全人教育》中提出:“全人教育是由自然教育、真的教育、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四个维度构成的金字塔结构,四个维度是逐步递进的。”吴立保提出:“全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而且还是一场教育改革行动与教育实践。”国内学者对全人教育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5-7],但具体到对于全人教育在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全人教育模式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大学英语课堂的实际,试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索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以期为推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进程助力。

2全人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2.1转变教学理念和角色是前提

目前,我国关于全人教育观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讨论不多。一方面,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必需,还要与课堂以外的其他学习形态关联;同时,学科内容不仅是课程的唯一组成,还应该在界限分明的学科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最终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获取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更远的目标是让他们能够热爱学习,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英语知识、技能的欠缺,产生畏惧和自卑心理,从而实现真正的“我要学”,不是在强压之下的被动学习。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提升素质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活动,在活动中沟通、交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实践能力。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老师引导下的同学间互教互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角色,引导同学们集思广益,通过相互沟通情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形成初步的社交能力。因此,要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关系,逐渐改变“一言堂”的角色,由“讲授者”变成“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帮助者”。要以一颗平等、友善、信任、宽容、尊重的心对待学生的情感、想法、观念和错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通过英语角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以“探究”“合作”“释疑”等教学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现、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善于搭建学生互相交流、合作的平台,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以提高个人素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比较中外不同文化氛围的知识差异,积累民族文化,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做到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只有熟悉、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更熟练地使用英语,培养较强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会做人和生活,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承担社会建设的责任感。如果坚持不懈在课堂贯彻这种理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会有长足进步[8]。

2.2细研深挖教材是基础

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大学英语课程至少伴随两年的时光,毫无疑问是一门有重要影响的课程。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素质提升的关键阶段,深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特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多,但大多存在更新周期长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多年来一成不变,缺乏时效性,内容陈旧枯燥,不能与时代紧密关联,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脱节,学生面对这种死板的内容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除了及时更换、调整教材之外,还应该结合社会最新的内容,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外延,会发现课文中蕴涵着不少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好素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中许多文章就具有这些特点,富有时代气息、思想深意和文化内涵,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实现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如College-TheLaddertoSuccess?DancewithLove、LessIsMore、BeatYourFear、TheWaytoSuccess、WhenWorkIsaPleasure、SecretstoBeauty、PassionGuidesLifeChoices等文章,如果把这些文章巧妙解构、合理运用,可以变成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持不懈等健康心理品质的好材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成功、选择、交友、恋爱、择业压力。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与学生的文化知识紧密相关,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比如,可以结合外国总统的就职演讲、国情咨文等,以及互联网上最新的一些消息。在教学中,杜绝把不同类型的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孤立地去学习某一门课程,造成学科之间相互孤立,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和思维方式的僵化。要善于优化使用大学英语教材中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逐步增强大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审美情趣,善于培养美好情操,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只有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跨越学科之间的各种鸿沟,才能开拓学生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的视野,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求在教学中细研深挖教材,摒弃本本主义、唯教材论,大胆开拓,真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3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是关键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唱主角的应该是学生。不能仅仅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交流工具,老师在课堂上僵硬灌输,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漠视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最终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需求的缺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找不到感觉,只能靠玩手机打发时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体性地位的体现,需要英语教师长期的引导和熏陶。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大多数学生难以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甚至不能静下心来阅读英语作品,体味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精神,为此,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作为弥补。由于学生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紧凑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要依赖老师的讲解,被动参与知识的接受,没有时间也不可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成为英语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被动执行者。在“全人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目标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9-10]。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思想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学目标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着重于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贯彻终生,这一点极其重要而又极难实现,唯其难,所以要坚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变通的方式,穿插在课堂里面,比如授课前可以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presentation;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感兴趣话题发表看法,展开即兴演讲。也可以在课中设计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合作、交互式体验,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还可以利用课文主题设计访谈节目,让学生当主持人,采访“名企业家”,探讨他们成功的秘籍,以这些成功人士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悟[11]。黄源深先生指出,外语系学生易患“思辨缺席症”,这与我国教育工作中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素质、能力培养有很大关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全人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最终实现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也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点不一致,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和讨论,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体素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平台,用好它、挖掘它,会使英语课堂灵动有趣,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2.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为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在《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中指出,“大学英语综合评估体系还有待建设和完善;大学需建构和谐语言生态。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坚持科学的大学改革观的核心。”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是存在问题的,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视其是否通过某些考试等作为最终评价手段。对于老师的主要评价标准也是看他们发表的论文数量和级别(所谓二类、三类、C刊等)。这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是片面的,不利于让老师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至于形成唯分数论英雄的局面。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把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以及与之相关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作出调整,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新的学习需求,这才是全人教育的根本目标之所在。而这种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在备课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精心实施,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大学英语课堂可以事先设计一个以“朗读背诵”“自由读写”“口语交际”“课堂活动”“课堂表现”“作业测验”“个人特点”为主的表格,依照这个表格对学生评价,取代传统的以“出勤”“交作业”“参与活动”三大板块为主的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的做法,更新评价机制与模式。随着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的加重,大学英语教师的评价机制要尽快加以调整和改革。要本着教学为第一要务的原则,调整教师的工作重心:教师平时进行科研、是必要的,搭建“教学和科研”的平台则更重要,如何把“教学成绩和科研论文”合理地结合起来客观评价教师的工作,为他们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减负”更是一门重大课题,需要学校主动作为,切实为教师考虑,推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3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纺织经贸;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据近几年校园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职场工作经验”,占70%左右。由此折射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skills)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

一、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落实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体现了教育部“2011计划”提倡的协同创新精神,能够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及教育质量提高

依据教育部“2011计划”协同创新精神的要求和武汉纺织大学将专业群和课程群紧紧切入产业链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打造教学服务型大学,紧盯纺织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学校发展理念,结合经济贸易类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外经贸学院基于“关怀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纺织经贸”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有利于提升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是适应区域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是我国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决定性力量。纺织类高校作为培养纺织工业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在新时期下,应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平衡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将社会需求反映到教育中,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仅仅要强调学业和专业,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以及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

3.是推动学校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的需要

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高校教育发生结构性失衡的今天,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使大学生从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点。本课题的实施为学生就业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未来事业发展中,具有更强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大的发展潜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除了专业能力培养外,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项“关键能力”的培养,“双元制”的培训模式以及“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使德国的职业教育处于领先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起,英国在国家NVQ体系中实施6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的培训和认证,形成了十分完善的培训认证系统。此外,美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劳动者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新加坡政府启动就业技能资格系统,提高竞争力。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的研究和职业核心能力开发问题及策略研究探讨方面。其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开发问题的文献却不多,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策略研究,学者们认为宏观层面的策略包括:第一,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协作,共同来开发职业核心能力。第二,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过程中的作用。第三,行业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为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提供平台(邵艾群,2010)。学者们认为微观层面的策略包括:第一,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杨明,2007;丘东晓,刘楚佳,2011)。第二,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陈昊天,李选芒,2011)。第三,革新教学组织模式(高庆,2008;金霁,2011)。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马雅玲,2009)。

三、探讨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纺织经贸创新人才培养基本途径

1.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学院教育“育人为本”的理念,围绕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及岗位任职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职业核心能力贯通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公共课程、渗入专业课程、嵌入实践课程,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串联,辅之以户外拓展训练,组成培养体系的核心板块;同时,推行专业资格证、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双证”尝试,“双核”融通,对“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整合。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就业软能力、教师的职业领导力及学院的发展软实力提升。

2.基于课堂的显性教学和隐形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入课堂分两个方向:即课堂的显性教学和课堂的隐形教学。课堂的显性教学主要就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以课程的形式安排到课表中,由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授课。课堂的隐形教学主要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穿插到相关课程内进行教学,如:《信息处理能力》插入到《计算机应用》课中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插入到《管理学》课中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由各系培训教师对学生培训采用专修学习、实习渗透、社团提升及研究性教学等方式进行。由此达到提升学生专业实习能力、教师课改能力、学生就业素养的目的。

3.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训练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探索启发式、角色扮演式、互动式、讨论式、讲授法、案例法与观察分析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训练”贯穿实施教学。通过教学观摩课、经验交流会、教师民主生活会、教师培训等,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为载体,深化和推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4.立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体系

(1)融合成“共享型”专业实训基地。由于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全校各系,除信息资源外,能力训练教学方案还可以更好地整合、挖掘学院已有的教师、设备、实训室、教室、合作企业资源,便于形成与专业课“共享”实训基地。

(2)在校企合作方面,与专业课形成“开放式”的训练通道。考虑在“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出的一个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体系。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选修课为辅,并将专业教学经常性、有针对性地融入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和行动导向教学之中。

(3)以劳动社会保障部的能力训练模块内容为主,综合教学实验、素质教育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专业课教学等手段加强训练。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载体,变简单的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的约束为积极的自我激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创新教学模式,开辟新渠道,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有力地尝试。

6.打造“双师”教学团队指导

课题组拟成立培训团队:政策指导团队—由院领导组成,担任团队专家组成员。培训教师团队—根据培训模块内容特点在各系部抽选教师组建,由科研处、基础部、会计系、电子商务系部分老师共同承担。协调教师团队—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师、辅导员组成。此外,由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中的项目具有实战性、应用性,因此,项目完成中必须求得企业或社会成员的参与,求得校内外的支持和合作,除了专业化的任课教师外,聘请企业导师成为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指导支撑。

7.改革考试制度,实施全过程性考核

考试方式方面,改革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切合学院教学特点的考试方法:开卷、过程性考核、笔试、口试、答辩、撰写论文、辩论赛、制作等多种方式结合。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创新纺织经贸人才培养途径及模式。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就业适应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相关教学研究及实践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8):72-74.

[2] 曹家谋.高职财经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培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22-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