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语交际论文

法语交际论文

时间:2022-03-06 08:4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语交际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法语交际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积淀,法语 在商务工作环境中的交际功能不仅表现于语言沟通,更深层次地传递大量的文化信息,体现鲜明的文化特征。概括地说,具有重视法语交际地位和语体选择的合理性、重视信息交流和内容表述的逻辑性、讲究交际礼仪的措辞。开展与法国的国际商务合作交流需要既懂得商务专业知识又具备跨文化法言交际能力的人才。

法国文化,不论在文学、艺术、哲学、建筑还是在时尚、美食、电影等各个领域都在欧洲乃至世界引领潮流、享有盛誉。法国文化自她形成之始就影响着法国人的价值观,浸润到法国人的谈吐交际、行为习惯和思维决策中。中国人与法国人国际问交往最密切_的是在商务工作领域,而商务交往自然是语言交际当先,很多中国人最初感到困难的是法语,但随着商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语言交际背后的文化差异经常带来交际困惑,直接影响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了解法语语言交际的文化特性,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对顺利开展商务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商务工作环境中法语交际的文化特性做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剖析。

一、 重视法语 交际地位和语体选择的合理性

法语和法国的民族历史同步,推动并见证法国历史缔造的进程,作为法兰西民族的共同语言,她具有意义非凡的地位。同时,法语作为法国文化的载体,承载并表现着法国千年灿烂的文化之美。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这样的结论——“法兰西民族是自豪的民族”:以自己的民族历史自豪,以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豪。尽管在英语全球化影响深远的今天,在国际性事务交往空前密切的今天,法国人对法语的感情和重视程度仍然一如既往。在商务工作场合,虽然绝大部分的法国人都会英语 ,年轻一代白领阶层中,会两三门外语的不乏其数 ,但法国人坚持使用法语作为第一商务语言,只在不得已的场合才用英语。办公室内部同事之间的沟通~律使用法语,就算有外国同事在场,他们也被认为必须入乡随俗。国际间的商务交流和谈判,如果法方人员是作为“上帝”身份(即有主动权的客户方或受邀方)出席,法语 自然是“上帝”首选的语言,那么对方则必须配备法语翻译。法语在法国人心目中具有无可争议的文化地位。

法语发展、演变到今天,产生了许多语体。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不同交际场,合针对不同交际对象选择不同的语体。按照交际功能划分有新闻法语、科技法语、经济法语、外交法语、商务法语等等。按照交际方式划分有典雅法语 (1angue soutenue)、标准 法语《languecourante)和通俗法语(1angue fam-¨6 re)。商务工作环境 中通常用到的是前两者。典雅法语主要出现在商务文档资料、合同和日常商务信件往来中。具有既定的格式、专业术语、惯用的表达方式和客套语。标准法语又称通用法语。是一种规范的语言,大家都使用,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百姓。经常在商务邮件、商务洽谈、日常办公谈话中应用。而通俗法语,包含俚语和俗语,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语言,不适合商务交际。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使用,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口语性。商务人士应该认真辨别不同的语体,选择与交际场合相吻合的语言进行交际。例如,商务场合问候对方妻子不说“Comment va votre femme 你老婆怎样?),femme“老婆”一词,太随便,而应该说“Comment va votre 6 pouse?”.{您夫人身体可好?):口ll‘Ciao!”(意大利语借词 )和“Salufl”都有“再见”的意思很随便、亲呢,不适合正式商务场合,应该说 Au revoid”或“A 十表示下次见面时间的词语”。

二、重视交流信息和 内容表述的逻辑条理性

法国人喜欢收集信息更喜欢交流信息。法国的报纸杂志不仅种类繁多,发行量大,晚上黄金 8点钟 电视新 闻的收视率也总是居高不下。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包括流动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在法国人的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地铁、公交车站台看书、看报纸等车的人比比皆是。而露天咖啡馆的闲聊、不同话题的聚会,社区文化沙龙等等无不体现法国人喜爱信息交流的文化特征。办公室“咖啡文化”是商务工作环境中法语交际的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每天上午的 10点钟和下午 4点钟左右的“咖啡时间”,在员工休息室,行政办公室或是公共走道上,总有许多人一边喝咖啡、抽烟 ,放松紧张的工作压力,一边交流感兴趣的话题。后者重大意义便是兼有 “情报站 的功能。遇到某个员工生日、升迁、退休的日子,办公室同事经常会在这时间段准备咖啡、糕点举行小型聚会聊天。有趣的是 ,管理层也很认可这中文化。他们认为,这种工作文化有利于增进沟通,建设协作关系。

此外,法国人在商务谈判之前或是商务宴请席间,总喜欢闲聊些有关历史、文学、艺术或是哲学等方面的话题,既为了营造轻松高雅的交流氛围,也体现了法国人的天性使然。

咖啡文化、闲聊文化旨在信息交流,而进入正式的工作谈话或商务谈判阶段,法国人则非常重视语言内容陈述的条理性,观点表达的逻辑性。法语中的扮演“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承上启下”、“归纳总结”关系的连词和副词短语在商务语言交际中频繁出现,如,白 moR avis,ie crois que(我认为),d’apr色S(根据 ),en facon de(依照),par rappo~ (就 …而言 ),parce que{因为),puisque(鉴于),donc{所以),d abord,premi色rement(首先,第一),ensuite(其次,第二)et puis(此外 ,而且),finalement,en co

nclusion{总之,宗上所述)等等。特别强调 的是 ,陈述理 由通 常要求建立在事 实依据的基础上 ,不能靠主观论断,法国人做决策的过程也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系统上。了解了这种沟通特点,我们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就要做到重视信息收集整理,语言组织表达条理流畅,以理服人,以事服人,才能获得有效的沟通效果。

三、讲究交际礼仪的措辞

交际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交际群体在所处交际环境中的文化特征。在法国,商务工作环境中的交际礼仪主要表现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言语交谈相关的招呼用语、说话语气、表达方式和禁忌用语等等,后者则与肢体语言、交际习俗、礼节相关。 在这里我们就语言交际方面的礼仪措辞问题进行探讨。

1、称呼。法语中称呼对方可以大致分为四种情形:《1)称呼对方名字 :适合熟人、亲友之间(2)直接称 呼 madame,monsieur.mademoiselle或madame+姓 ,monsieur+姓,适合初次见面或表示尊重。{3)madame+职务头衔,monsieur+职务头衔,适合正式社交场合对地位高贵,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4)称呼tu或VOUS。法语中用主语人称代词称呼对方有“tu”(你 )、”和“VOUS”(您或您们 )两种。TU用于单数人称,VOUS可以用于单数和复数人称。二者区别在于,使用tu称呼对方既表示关系亲近也可能表示敌对、轻视。熟人、家人、情侣之间,或对另1人不友善时用 tu称呼。VOUS的称呼表示尊重也表示距离,适用于公共场合、商务洽谈、以及普通关系的人群。值得注意的是,商务工作环境中与牵刀欠见面只有双方建立熟悉、亲近的关系后才能用tu。以上四种称呼方式在商务交际中者哙 遇到,需要区别场合,区别人群,采用恰当的称呼方式。

2、招呼语 。法国的打招呼礼貌用语使用频繁。见面 “Bonjour!(你好)不离口,告别不忘说“Au revoir!”(再见 )。日常商业经营场所,办公楼内,电梯、楼道上第一次碰面总要打招呼问好。企业文化融洽的法国人每天到公司上班从 电梯间、楼道一路走到自己办公室,碰到人就说“Bonjour!”,或者加一句“Comment a va?”(你好吗?)亲近的关系还要“embrasser”——拥抱并脸贴脸发出亲吻的声音,放下公文包首要事情是和本办公室的同事问好然后到相邻的各个办公室和同事逐一问好打招呼。其间客户拜访,或出去办事还要说许多次的“Bonjour!”。但同一天不对同一个人说两次“Bonjour!”。到了下班时间,不忘道别。道别可以有 多种表达方式,如“Aurevoir!”“Salut “Bonne soir6 e “Bonne journ 6 e “demain”等,根据具体情形和对象选择合适的道别语。

3、语气。法语的命令式和条件式都具有请求、要求的意思,前者语气简洁,直接,生硬。虽然常和“S’il VOUS plat.”搭配 ,表示“请”但仍然让人感到压力,不适合商务交际措辞;而条件式则显委婉、客气,常与表“能愿”的动词“vouloir”、“pouvoir”、“aimer”等搭配。并使用疑问句来表达请求或要求,使答复方感受缓和的对话语气,体现商务语言交际的 礼仪 ,如 :Pourriez—VOUS pr6 senter un peu votre entreprise有时也使用直陈式表示相对委婉语气,如:Pou—vez—VOUS nous pr 6 senter un peu votre entrepriseo而命令式的“Pr6 sentez—nous votre entreprise”(介绍一下您公司的情况则现生硬。但是,答复方作肯定回答时可以使用命令时以显明确简洁。

综上所述,法国文化对法语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商务工作环境中的语言交际不仅体现法国人内部的交际文化,更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平台。中法合作日益深入,我们在与法国的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中,要多方面了解商务工作环境中法语交际的文化特性,知己知彼才能长久合作。因此,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商务人才,特别是培养具备跨文化法语交际能力的商务人才已成为时代之需。

参考文献:

[1]潘肖珏,谢承志.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法语专业;基础教学阶段;自主学习;元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10-0031-05

20世纪80年代自主学习进入外语学习领域,时值70、80年代欧美国家在外语教学中推行“交际法”(approche communicative)。这一体现语言功能主义的教学法,改变了以往以结构主义为重的传统教学法。交际法不再强调分析、记忆语法结构,而是以训练语言的交际能力为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放在交际能力的训练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丰富多样的“真实”材料,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景,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实行教学互动,以达到交际的目标,从而完成语言的习得。这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理念与自主学习的“学生为中心”观念不谋而和,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脉相承。因此,外语教育中的交际法实施为自主学习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契机与平台。自主学习的推行也催生了“交际法”的运用。

一、法语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背景

自主学习已成为国内外语教学界的热门研究主题。针对“零基础”的教学特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高校法语基础教学阶段的学生尤显重要。

(一)法语专业基础教学扼需改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法语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又称“语法――翻译”法(1a m6thode grammmre-traduction),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行为,教授语法、词汇、语音、句型主要以讲解和分析为主,课堂管理采用教师权威模式,其目的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具有将目的语言和母语对译的能力。随着欧洲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和交际双重能力的“交际法”的推广,我国法语教学也经历了由听说法(la m6thodeaudio-orale)阶段到视听法(la m6thode audio-visuelle)、交际法阶段,以及目前国际流行的“教学与社会行动相结合”行动教学法(1ap6dagogie acfionnelle),法语教学工作者们努力与国际外语教育接轨,以培养合格外语人才。但任何一种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都会有一个与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相磨合的过程。有着传统思辨精神的西方世界,辩论、合作、协商式教学自然贯穿其外语教育领域。与其不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传统的教育思想,

“师道尊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思想观念,“私塾”、“书院”、“科举”、“高考”等教育体制,确立了教师威严主导和学生规矩服从的地位。而虽然其视听法、交际法、行动法给我们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但教师依然主宰着课堂内外。

从课程设置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阶段法语教学被分成了若干课型:精读课、视听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语音课等,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即便教师们努力让课堂活跃,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但单一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变得枯燥,缺乏衔接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性训练,听、说、读、写四能力不能整体有效提高。语言的习得需要重复与刺激,瞬息信息需要反复的强化,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时信息贮存起来各种课型各行其是的结果,只能使教学内容不能充分习得而流失掉。

从教学方法来看,目前基础法语教学阶段,大部分仍旧采用传统的输入法教学,即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课记笔记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固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学生过渡依赖老师,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口语、听力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改革传统语言学习模式的要求,也是语言教学和学习的目标,更是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协调、个性发展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法语基础教学阶段逐步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势在必行。

(二)法语专业学生的“零基础”特点

国内现有的“自主学习”模式探讨大多针对外语教学这一笼统概念进行研究,且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大学英语教学开展,教学对象是已在中学阶段具备较强的英语知识的学生。高校法语专业的学生(极少数就读于外语学校法语班的学生除外)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法语,四年学习结束后仍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一样完成同量级的毕业论文、毕业考试,并踏入社会完成同程度的外语翻译工作,因而在校期间单位时间的学习量与学习强度都很大,但两者专业课时却相差无几,这就更需要提高法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四年的学习任务。以法语基础阶段教学为切入点,并在细化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法语专业“零起点”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拓展自主学习的研究空间,将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业。

(三)法语教学对象规模的不断扩大

法国政府自1990年贯彻打人世界教育市场政策以来,法语学习在世界各地开始升温。1998年由法国教育部和外交部联合成立的机构――法国教育国际协作署(Edu France),目的就是在海外推广法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法国以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重要的语言地位、严谨的教育体制、相对较低的留学费用、文凭含金量高等优势成为中国学生最热门留学国家之一。为此,新成立的隶属驻华法国使馆的法国教育服务中心(Campus France)致力于协助中国学生赴法留学。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法语在中国作为一门非通用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高校开设法语专业,学习法语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据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2005年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约有54所高校开设了法语本科专业。其中有22所高校是在2000年至2005年5年间新增的法语专业。而根据教育部高校外指委法语分委会、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2010年苏州会议纪要。2010年法语专业四级考试共有考点已达87个。随着高校的扩招,各高校的法语专业每个年级由一个班增加至3到4个班。由于师生比值越来越小,以前的小班精英式的教学已不复存在,此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法语专业学习的成功与否。

二、法语专业基础教学阶段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高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要求“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法语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交际能力,并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为提高阶

段的法语学习或以法语为工具进行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在基础阶段培养自学能力,实施自主学习,是如何有效掌握法语这门语言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设置整体性中自主学习的体现

在法语基础教学阶段,长期以来采用分课型教学,视听、口语、阅读、精读课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分割进行,各行其是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造成教学单一,内容单调,课程缺乏整体性,教师之间缺乏配合,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语言习得不充分。四川外语学院法语系基础法语综合课根据教学大纲,通过几代法语老师共同努力,打造出“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上述缺陷起到了一定改进作用,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听、说、读、写整体化教学,并以听、说为先,在“真实”材料构成尽量“自然真实”的交际语境中进行主题式教学。课程的划分不再以课型而是以教学主题为单位,教师之间相互配合,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使用不同的材料,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体化”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技能的训练统一在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教学过程中,四个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课文听力材料、补充阅读材料、口语练习或课堂活动中反复出现的同一主题的词汇、语法与句型,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记忆,变枯燥的语法规则学习为学生的积极探索,而对同一主题,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对比学习,习得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基础法语综合课中创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能为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整体性、计划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并能有效控制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活动可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表演、自主总结,在课堂上培养、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实践机会,第二课堂既是法语教学活动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也是一种延伸教学实践的有效办法。“一体化”教学模式正在努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电影俱乐部与法语角制度化,定期由学生自主举办;在每年一次的法语晚会上,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法语剧;举行法语朗诵比赛、法语听写比赛、法语作文比赛等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法国大使馆文化处举办的法语博客大赛、法语歌唱比赛和法语戏剧比赛,以及法国驻华使领馆、法语联盟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等。这些第二课堂活动构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补充,不但创造学习法语的氛围和实践机会,而且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师把学生视为语言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认知的主体和语言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自主学习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往往会带来新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可控行减弱让教师备课难度加大,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更要有“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是自主学习构建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法语基础教学要求由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转变为“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型”。授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报刊、磁带、光盘、录象、图片、漫画等各种教学材料,通过课堂讲解、听说、讨论、练习、阅读、角色扮演(ieu deroles)、专题陈述(expose)等教学环节,避免教学形式上的枯燥和内容上的单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克服其语言学习的焦虑、恐惧情绪。

(四)“一体化”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开展

随着对自主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学习策略有很大关系。正确、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对语言学习成效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和采用的各种措施,是元认知重要的内容,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包括其具体行为。学习策略又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认知策略运用于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中,是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重述、替代、记笔记、分类、总结、归纳、演绎推理等。社会情感策略是帮助学习者完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及控制自我情绪的技巧,促进学习者学会交流学习,消除紧张、焦虑情绪。这一策略对外语学习者非常重要,如学习过程中的提问、合作完成任务、自我鼓励等。美国语言学家o’M aUev&chamot认为在这三种策略中元认知策略最为重要。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最为紧密,对自主学习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元认知策略是通向自主学习的桥梁,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只有自主学习者掌握了元认知策略,自主学习才学有方向,学习才会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通过对学习策略理论的分析,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践情况,可构建适合基础法语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以推动外语教学改革。

由上表可看出,自主学习的实施,是在学习策略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中开展进行的。在法语基础教学阶段,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把握传授知识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中学习策略理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课后作业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设计,避免机械性的、单一性的作业;建立自主学习中心,配合各种辅助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让学生进入一个全景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习得语言知识;着力打造“法语口语角”、“法语电影俱乐部”、“法语文化周”、“法语戏剧表演”以及各种法语志愿者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延伸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法语语言实践能力,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较为科学客观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从课堂学习、课后实践及评估总结三个方面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索者,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其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3篇

关键词:语言学 体裁分析 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51-03

1 引言

体裁(genre)一词源于法语,原义为“类型、类别”,(kind or class),国内也有学者把“genre”译为“语类”,如方琰(1998,2002),张德禄(2002)。体裁及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最初应用于修辞学、文学理论领域,其后被人种学家正式引进语言学研究领域(swales,1990,p34)。20世纪80年代开始,swales等人对学术语篇的体裁研究使体裁分析成了应用语言学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阐述的体裁分析亦限于语言学领域。

2 国外研究体裁分析的两个主要学派

语言学家们对体裁的概念界定不一。根据他们对体裁的概念界定,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学派: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和以Martin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John M. Swales认为,体裁是“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Swales,1990,p58)。Vijay K. Bhatia (1993) 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阐明,秦秀白(1997) 对Bhatia 的定义作过较详尽的总结,认为Bhatia 的定义可分为4点: (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 (2)体裁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 (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 (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规定的框架内传达个人的意图或交际目的。澳大利亚学派的J.R.Martin认为,体裁是“一种作为我们文化成员的说话者的有步骤的,有一定既定目标的,有目的的行为”(方琰,1998) 。Eggins (1994) 把体裁定义为“使用语言达到的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多少种已被承认的社会行为就有多少种类型的体裁”。而同属这一学派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Eija Ventola (1995)也认为体裁是一种具有可辨认步骤的交际过程,且具有常规性(routinelike)。

尽管两个学派对体裁的定义存在差异,但是不难看出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

(1)交际目的的决定性。交际目的决定了体裁的存在,形成了语篇的特定框架,影响着语篇的内容和风格的选择。属于同一体裁的实例可在某些方面存有差异,但是如果它们具有相同的交际目的,仍可被看作是具有相同体裁的语篇。

(2)体裁的常规性。体裁是为其使用者所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往工具,具有重复性和习惯性,其基本原则不能被随意更改。

(3)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体裁的常规性并不意味着体裁是一成不变的东西;相反,由于体裁分析是交际活动或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所以随着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text parameter)的不同,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之间仍然存在某些差异,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体裁运用者可以在不破坏体裁基本结构的原则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体现出文化特征。

3 体裁分析的研究对象

体裁分析自被引入语言学领域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被称为“体裁分析之父”的Swales主要研究对象是学术语篇,比如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1990,2001),其新近的论文(2007)则对英法两种语言的摘要进行对比研究,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国际性杂志上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Bhatia涉及的研究对象除了学术语篇(1997),更多的是专业领域的语篇(1993),如法律语篇(1997),而且他不断深入研究发展体裁分析理论。Bhatia(2007)认为在体裁分析中要改变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而应重视文本以外的因素(text-eternal factors),将体裁分析与专门用途英语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

Swales和Bhatia对体裁分析的研究也鼓励着世界各地的学者,从而推动了体裁分析的发展,也使体裁分析的对象不断扩大。除了对学术写作方面(Cargill & O’Connor,2006; Hempel & Degand, 2007)继续深入研究之外,各地学者(中国大陆地区学者将在第五部分介绍)将之应用于各种语篇的分析,比如对个人陈述类(personal statements)信函(Huiling Ding,2007;Samraj&Monk,2007)的研究,对网络日志(weblog)(Herring et al.)和网络百科全书(online encyclopedias)(Herring et al.,2005)的体裁分析,以及会计公司与客户之间往来的课税计算信件(tax computation letter)(Flowerdew, 2006)的研究等等,丰富了体裁分析的研究对象。

4 体裁分析研究方法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语言输入和输出,文化理解,外语教学

外语学习或者说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人注重的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即听、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没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何谈掌握了语言知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语言输入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不可能达到有效的表达。

二、 二语习得的输入和输出理论

对于目前中国关于语言的研究,主要是以引进先进理论,然后有限的结合其它学科的应用。在国内搞二语习得和隐喻研究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多是通过自己研究相关学科证明国外理论的合理性。要么就是站在本国母语的角度研究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异同点。理论无法深入下去,没有创新。而国内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带有量化的数据文章更容易发表,但是量化数据说明的问题并不全面也不够客观。长此以往,学术论文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和观点越来越少,堆砌的数字越来越多。建设性的学术观点和假设越来越少,引发出的学术上的芥蒂和派别越来越多,各个学术帮派各拉山头,形成鲜明的门派。而大学本应该作为科研学术平台的单位,但是由于近些年扩招带来的社会压力使各学校无暇顾及学术理论的提高,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卷面的成绩和就业百分比。科研理论的产出和孵化并带来实际的作用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是普通高校无法承担的。很多研究生通过大量的学习之后发现学无用武之地,所以产生了厌学的心态。学习的动机已经在三年或六年内发生改变,动力也丧失殆尽。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受可理解输入产生的[1]。Krashen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可能经过相同的创造性过程。按照这一假设,在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在运用新习得的语言时,须置身于可理解语言信息输入和反馈的学习环境中。为了增强可理解语言信息,须创造出多样化真实的语言材料或现实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得不承认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输入仅限于语言本身,而事实上语言学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工程,学会了句子和结构并不代表真正学会了一门语言, 说一个学生学会一门语言是指这个学生能够正确应用该语言。在无外语环境下我们对学生增进跨文化知识的要求:

(1)了解生词和短语的文化内涵;

(2)了解在一般情况下国际语言文化的行为准则;

(3)培养对目标文化的兴趣并加深对目标文化的了解;

(4)了解文化内部的习俗与区别;

(6)了解类似科研的课题;

(7)学会设身处地对待目标文化和目标文化国家的人;

上述7项目标并非是每位学习者都要达到的,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应有不同的目标,除了极少数学习涉外专业和将来从事涉外工作的学习者要加强对目标文化的行为规范和情感学习外,大部分学习者只需掌握和了解目标文化的一般知识即可。

三、可理解性的跨文化输入

Swain在1986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说”。Swain指出仅仅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习得者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习得者既需要大量可理解输入,又需要有可理解输出。Swain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输出可以促进二语的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4]。其理论依据是Swain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programmer)所做的调查研究。在学校,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数学等理科课程全部是用法语授课,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可理解输入”,因为这些课程他们学得都很好。接受了如此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后,这些学生的法语水平仍不够理想,并没有达到“输入假说”的好结果。因此,Swain得出结论,学习者要全面发展自己的语言水平,“可理解输出”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3.1本土化适应模式

Anderson(1983)针对Schumann的文化适应理论又提出了第二语言本土化的模式。这一模式特别强调了人的认知因素的作用 。这一模式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要经历四个过程从开始的简单了解到慢慢的熟识,最后接近于母语的水平,所以笔者认为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也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第二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文化冲突的某些场合,对于一些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明显不同的文化特征有所识别;第三个层次与第二个层次近似,但是在第三个层次,学习者通过理性的分析,认为那些细微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从认知角度是可以理解的;第四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去感受其文化,从而达到移情的境地。其中前几个层次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文化输入阶段,而后一层次则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输出阶段。这里我们提出可理解文化输出假说,即在理解和评价所得到的文化输入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吸收和文化对比,进而进行文化输出——学习者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检验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评价是否正确,而只有正确理解和评价文化差异才能在实践中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3.2 图式理论中的文化结合与教学

图式是在以往经验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是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皮亚杰的图式理论认为 “同化”和“顺应”是的两个重要概念。“同化”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顺应”则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3]。现代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两种文化图式相融合,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中文有关爱情的特色表达由于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中文又有不同于英语的描述爱情的方式。在翻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到这种图式的作用,如: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Is it make pair of love birds in wish for trees whose branches interlock or join together one to wish in it)(《长恨歌》白居易),例子印证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我们传统哲学说讲求的对立统一前提下的和谐观。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是一个由万物生灵,包括人在内的和谐家庭。在描述爱情这一美好情感时,人们不忘记联想起自然界天然一体的和谐美来。比翼鸟、连理枝、双飞燕、鱼和水都是和谐美的象征。这些都属于汉语文化特有的,要了解其背后暗含的深刻寓意,读者必须先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说明,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如何将其“化”是我们外语教学中最应注意的地方,钱钟书在对翻译中的“化”(sublimation)做过精彩的评论,在给《林纾的翻译中》写到:

文学翻译的“化”无非于两种:一种是汉化,另一种是欧化,但是无论你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记得关键一点,要么让外面的人走进来(汉化),我们安居不动,让其理解中国文化。要么走出去(欧化),让外国人安居不动,让我们了解外国文化。

四、结束语

文化输出,即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从而真正达到最终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两大部分,而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又合称为社会文化能力,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的动力[2]。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姜望琪, 高级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53).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56).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英语口语,任务教学法,情境,运用

 

一、高职学生英语口语现状

首先,高职同学们有其自身特点,既有别于普通高校本科生,也与中职中专生不同。他们从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具备了一定词汇基础、语法知识和阅读能力,虽然通过高考,但英语总体成绩不理想,不少同学英语偏科而致英语成绩较差。长期以来以高考为目标的英语学习导致他们学习时重语法而轻视、甚至忽视交际的口语学习模式。从而造成了这些学生对口语课堂没兴趣,更有不少学生由于词汇量贫乏,欠缺语法基本功,对英语口语学习、练习感到自卑。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预习他们就根本不敢开口讲英语,最终变成英语口语课堂的沉默者。

其次,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许多学校一直都是实施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主要围绕着课本中的词汇语法现象对口语句型进行讲授,即使在课堂上谈到相关文化,由于缺少恰切教学方法的指导,结果是教师在纸上谈兵而学生就算听得再投入课后仍难以说出学到了些什么,遇到真实情境仍无法得心应手地开口讲英语。可见此传统的教学理念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难以产生良好教学效果。

再次,高职英语口语学习缺乏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据笔者对所任教高职院的09级1000名一年级学生作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走出英语课堂后,在别的时间,别的场所所接触到的几乎全为汉语语言环境。这样的学习氛围造成高职学生不愿学习英语情境,更不愿自觉去讲英语,甚至认为它在日后工作生活中无用武之地了。虽然也有少量同学通过背诵一些单词及句型或以独自阅读进行自学。但由于大环境限制,他们的知识无法在交际中适时运用,从而渐渐遗忘,让其感觉到学习收效不大,最终打击了这些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积极性。

二、任务教学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ethod,任务型教学法(简称TBLT)是把对任务的完成视作语言教学里课程设计及教学的核心,通过教师及学习者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使学习者自然地习得语言,提高语言能力。任务型教学法源于20世纪80年代,与交际法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两门学术理论结合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在二语习得理论中,Krashen输入假设认为,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利用情境提示理解这些语言,会很自然地出现产生语言的能力,而无须直接传输。此外,学习者处在自然且具有意义的交际中也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条件。当然,仅仅完成语言的输入并不足够。Swain通过实验研究指出只有理解性输入而没有语言输出则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输入与输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同等重要,而让学习者以参与交际并完成任务的方式去学习语言的形式为语言习得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输入及输出的信息加工过程。

语言学家Nunan对任务的定义是学习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创造语言和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且Nunan总结了任务教学的五个特点:1.强调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论文服务。2.将真实的材料引入学习环境。3.学习者不仅注重语言的学习,而且关注学习过程本身。4.把学习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5.试图将课堂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堂外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也就是指任务型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完成都要以语言交流为基础,创造各种语言条件和教学环境,给学生真正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英语,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学会运用语言,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任务教学法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之应用

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就是将真实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情境引入口语课堂,通过在真实生活场景中使用英语,改变学生印象中“英语无用”的错误观念。由于在现的情境涉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其中至少必定有一方面将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作引导,将知识点、能力点和兴趣相结合,然后让学生自行探索并完成设定的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基本原则,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那么学生则可以从浅显问题入手,减轻其畏难而退的心理负担。随着逐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英语实用水平也渐渐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从中产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更利于学生深入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会自行利用己有的知识,主动寻找和筛选有用的资源,采用教材、辞典、杂志、报刊甚至网络、视频、音频等多种手段,运用配乐、布景等独特方式来表现自己情境,争取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同。

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法,教师要秉承“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分析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合理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通过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巧妙分配任务,确保任务覆盖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充沛精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发展其个性。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学生仅靠自己的水平有时难以高质量完成所布置的任务。所以教师应该预先将一些可以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提供给学生,鼓励他们多渠道收集信息;同时建议学生创建协作小组,组内信息共享,不同小组之间通过任务的展示进行经验交流,利用部分学生的热情感染整体学生,从而使多数学生愿意参与协作学习,为英语口语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结语

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将任务教学法运用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任务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主题意识和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英语交流氛围。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淑芳.使用任务语言教学法时教师的作用[J]. 湘潭大学学报,2003,3.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语用预设的角度,结合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定义,对跨文化交际中失误现象的产生进行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揭示了跨文化交际失误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社会性决定了语言系统并非像索绪尔说的是“一个封闭系统”,它不可能在真空中独立发展,自生自灭,而是和其他系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总是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无一不与社会文化因素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萨丕尔(Sapir)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种特征而不同于别的群的一群。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因而,研究语言只有把语言系统放到社会大系统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活动而形成的产物,因此,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基于以上理解,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认为文化具有如下特征: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和文化一样是社会的产物,是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世代沿袭下来的符号体系,萨丕尔说:“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活遗传功能。”在人类学中,文化指的是社会共同体的一个成员受全体成员制约的全部生活方式,很明显,按照文化的这种概念来看,语言就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联系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交际一词在英语里是communication,含义比较复杂,其基本的含义是“与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交际活动的本质就是把单个人联络在社会的关系网络之中。人是社会的动物,单个人必须通过交际活动同他人结成某种关系,构成社会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这里我们把交际定义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不指组织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文化活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交际不等于沟通。发出信息,对方懂了,这是交际,也是沟通;发出信息,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产生反效果的交际。在不同民族之间,这种事例屡见不鲜。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的外语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交际者不了解异族文化的特点,或者说文化背景不同,经常会在交际中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造成交际的失败或交际冲突。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包括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之间和同一文化体系内部不同亚文化之间,本文指前者)的交际活动。当一种文化信息必须被另一种文化加以解释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

所谓语用预设,主要是说话人主观上的一种预设,指语言交际活动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基南(EdwardL.Keenan)指出:“有许多句子的言语要得到理解则要求先满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条件或情景。因此,这些条件也就自然地被称作该句子的预设。如果它们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所说的话语不是无法理解,就是不按原意来理解的。”这些条件比如:

(1)参与者的地位及其关系种类。

(2)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及其辈分关系。

(3)参与者和句子中所提及的个体之间的地位、亲属、年龄、性别、辈分的关系。

预设也可看作是话语跟使用语境之间的关系,说出一句话就其语境来说是合适的。如法语的“你真讨厌”预设“听话人是动物、孩子、社会地位比说话人低或者跟说话人关系很密切。”

总之,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三个方面。因此预设关系不能单靠语义分析,必须联系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会话的含义。

语用预设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两个:合适性与共知性(何自然,1988:111)。

第一,合适性。所谓合适性是指预设要跟语境紧密结合,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如:

(1)请把那扇门关上。

(2)儿子,把房间打扫一下。

要实现以上请求就必然要求例(1)预设那扇门是开着的,例(2)预设房间是脏的,母亲知道儿子有打扫房间的能力等。如果说(1)时门是关着的,那么发话人就不可能发出上述言语行为。同样,如果要求打扫的房间刚刚打扫过很干净,或者儿子的年纪还小,尚无打扫的能力,那么说(2)就毫无意义。

第二,共知性。语用预设必须是交谈双方所共知的。预设是谈话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明确,则说话人说出来的话,受话人可以根据语境和预设做出不同反应。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师给日本学生讲完“龟兔赛跑”的故事后,让学生谈谈感想,一个女学生说:“我是多么愿意做一个大乌龟呀!”让老师听后哭笑不得。产生这种交际失误的原因是共知预设不同。这位日本学生语句表达本身没有问题,这当中主要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观念、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日本,乌龟都是耐力、长寿的象征意义,所以日本学生会说出“愿意做一个大乌龟”(意即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学习)的话。中国教师听后所以有哭笑不得的感觉,是以现代中国人的文化习俗、文化心理来理解日本学生这句话的。从语用预设的共知性的角度来看,乌龟在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另有象征意义,用来暗指妻子有情夫的男子。这就是不同民族的人员在交际中,由于语用共知预设不同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这种语用失误在不同民族间的人员交往中随时随处可见。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语言环境、交际背景都属于语用预设的广义范畴,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沟通时,不能忽视语用预设的共知性的要求,否则不但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还会引起交际上的失误。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第7篇

我们查阅以往资料,发现有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分析很多,但是关于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本科生的就业研究很少。比如在CNKI数据库中,2015年以第二外语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有28875条,以二外法语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有124条,但多为教学研究;以“英语专业,就业”及以“法语专业,就业”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分别有13557条和691条;以“英语专业,二外法语”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有97条;而以“英语专业,二外法语,就业”为关键词的有0条数据。因此,我们的研究领域几乎无人涉足。

笔者也发现,过往的关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分析绝大部分是以学生为调查对象,而以学生视角切入的研究极少,更没有学生独立开展相关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综上所述:几乎没有同时关注“英语专业,二外法语,就业”的研究,没有学生独立开展“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本科生就业前景”的研究。基于上述两点,我们认为本研究论文具有独创性。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掌握英语论文和法语的学生及求职者进行调查,且调查了企业对求职者英语和法语能力的要求,探讨分析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最后提出相应建议,为英语专业且第二外语为法语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性参考。

二 数据及分析

我们编制了英语和法语相关求职者和学生调查问卷(简称问卷一)以及英语和法语相关企业调查问卷(简称问卷二)两份问卷,通过购买问卷星的网上调查样品服务以及其他渠道收集数据,得到比较真实客观的第一手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文的科学性和可供参考性。

问卷一通过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两种方式,以第二外语为法语的英语专业在校本科生和第二外语为法语的英语专业求职者这两类人群为样本,采集了有效问卷共209份,主要调查了他们的求职意愿和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就业前景的态度;问卷二同样通过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两种方式,以涉及英语和法语的相关各类企业为样本,其中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居多,采集到有效问卷共171份,通过对相关企业的人员(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的领导和员工)进行调查,了解相关受访企业的内部状况以及他们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人才的需求。

我们分析问卷一的数据,发现209名受访者学习英语的原因主要是课程学习需要。56.94%的受访者出于个人兴趣选择了学习法语。因为课程学习需要、就业需要、个人兴趣需要学习法语的受访者共占83.74%。我们总结样本情况后认为:大部分第二外语为法语的学习者出于个人兴趣和提升自我的目的,选择了学习法语。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就业前景问题上,77.03%的受访者认为学习英语有助于就业,52.15%的受访者认为学习法语有助于就业。虽然受访者同时学习英语和法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这对未来就业有帮助。我们还发现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口语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中最为重要的,这与我们问卷二中企业对求职者哪种外语能力较为看重所得出的数据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大部分学生、求职者和企业人员在对外语口语能力的重视程度上有一定共识,这可以为学生及求职者在提高自身何种外语能力问题上提供参考。从总体上看,受访者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就业前景持较乐观的态度,认为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学习法语能让他们在就业上更胜一筹。

作者研究问卷二的数据后,发现53.22%的受访企业与国外企业在业务上有交往,其中23.39%的受访企业与国外企业交往频繁;在与国外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受访企业中,54.06%与法国企业有业务来往,其中19.18%与其他国家也有业务来往。这表明大部分在华企业与国外企业有业务交往,且目前较多企业与使用法语的国家和地区有业务往来,这一调查发现,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人才有较好的就业前景。83.63%的企业受访者表示经常或偶尔用英语交流,71.93%则表示经常或偶尔使用法语交流。这说明在受访企业中,员工在处理业务问题上总会使用英语和法语交流,因此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是必须的。关于企业对求职者英语、法语能力的要求,52.05%的受访企业要求大学英语四级或大学英语六级,33.92%的受访企业只要求英语日常交流能力,52.63%的受访企业只要求法语日常交流能力,39.77%则要求法语文书处理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认为,虽然企业比较看重求职者的英语能力,对求职者的法语能力要求略低,但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会让求职者在就业前景上更有优势。问卷二的数据表明,51.46%的受访企业看重口语能力,26.90%的受访企业看重良好的书面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因此,从样本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企业由于业务工作需要,对求职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在此我们建议,英语专业在校生可重点培养口语能力,同时也需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我们通过对比两份问卷的数据,发现受访的在校生、求职者、企业人员都最为重视外语口语能力,对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事实上,对于一个部门来说,写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工作或单位处理日常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能,因此我们建议在校生注重培养口语能力、书面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培养写作能力。

三 结论和对策

法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仅次于英语之后,为世界第二大语言。全球共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法语为官方语言或日常用语,法语的使用者遍布了全球五大洲。近几年,法国不断拓展中国市场,越来越注重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各类在华法国企业数量剧增,涵盖工业产品、大型连锁销售企业、农产品、食品、奢侈品等领域。法国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使得会说法语的人才拥有更多优越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在华法企通常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虽然在华法企业务工作中较多使用的是英语,但这并没有减少他们对通晓英语和法语的人才的青睐。随着在华“三资”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营业额的激增(“三资”企业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他们对具有双语能力的人才格外青睐。因此,如果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会讲法语绝对能大大提高职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除了在华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外,多数行业企业与外国企业、外资企业都有一定的业务往来。据我们了解,英语专业和法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大概有:政府公职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媒体和出版行业从业者、旅游产业从业者、各类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第二外语为法语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经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主要注重求职者的口语能力,因此本文对求职者如何提高口语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学生及求职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要敢于向老师发问,要勇于开口与外教交流,以便老师或听者能及时较好地帮助矫正发音或指导语法等,以此来逐渐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学生及求职者在学语时,可以把语块作为学习的最小单位。学习者可以把语块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存储在记忆中,并且在使用时可以把语块从心理词典中迅速提取出来运用,这样在语言表达时可以减少大脑语言加工的时间,加快语言产出的速度,进而极大地促进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得体性和地道性。最后,学生及求职者可以多模仿和朗读英、美、法语的作品,或者观看英、美、法语的影片,听英、美、法语的歌曲和新闻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矫正自身存在的发音错误,又可以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并且提高自己用英语记忆及思维的能力,熟悉大量的地道句子结构及表达方式,进而增加口语的流利程度。虽然口语能力在交际中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但口语只是听、说、读、写、译技能之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时不能只关注口语能力的提升,应在注重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关注听、读、写能力的提高。

我们建议英语专业且第二外语为法语的本科生要了解各类企业对求职者英语和法语能力的要求,利用闲暇时间通过“自言自语”的自述训练等方式强化自己的口语能力,同时兼顾提高听、读、写、译的能力,把潜在优势变成实在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显峰.法语在英语专业二外选择中的优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

[2]赵小芹.探究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优势[J].中外企业家,2013(14)

[3]郝娟、芦峰.“三资”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及其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4]陈研.关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5]李俊凯、何晓玉.非专业法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园,2015(1):54~57

[6]张晖.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

言语交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利用语言这个为人类所专有的交际工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协调工作、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在对外交往中,人们往往重视语言而忽视文化的学习,导致交际失败。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大有裨益。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

一、文化及文化要素

研究跨文化交际离不开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独到之处,因而各国文化都存在着差异,文化差异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就文化定义而言,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1.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的cultura,与cultus,cult或worship(崇拜)相关,具有崇拜神和崇拜耕耘的意思。Cult一词在拉丁语中意为“居住于”或“崇拜”。因此,从广义而言,人们可能把文化定义为“人类行为的结果”。起初,这一术语与社会阶层的概念(如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教养而形成高尚的思想、优雅的举止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还发现该术语与理性有关,尤其是在德语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kultur一词仅限于那些具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的人们使用。也许此定义最适用于这样的概念:文化是某一“群体思想”、“群体灵魂”或某种“社会属性”,它是维系某一群体的纽带。

著名学者豪尔(Hal1)认为文化是人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属于某一群体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思想、行为以及感想的模式。其他定义包括如下内容:价值观、信仰、态度、行为、准则、英雄观、道德观、习俗、信条、宗教信仰、感想、礼节和各种模式等。

2.“文化”一词,中国古来已有,古籍《周礼》说:“观乎人文以成天下”,就含文化的意思。在我国,对文化一词定义影响最大的要数梁漱溟,他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它又是文化的载体,使文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由于文化不同,语言的内涵及表达就不同。例如,在日本和朝鲜文化中,送礼物千万别送四份,四份礼物在这两个民族文化中表示“不吉利的数字”,如同数字13在西方文化中,包括美国和英国。

3.根据不同的分类法,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高层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高层文化包括哲学、文学、宗教等,大众文化包括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和人际关系等。深层文化指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节奏、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及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

我们通常从广义上谈论文化,诸如美国文化、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等。然而,今天我们已把这一概念引伸到了组织或社团的层次,因而人们经常谈论IBM文化、GM文化、P&G文化、Shell文化等。就这些文化而言,上述所举的例子涉及文化的内容更广泛。

二、交际与跨文化交际

1.言语交际靠语言为媒介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们赖以进行思维的工具。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是为人类所专有的。动物也有交际活动,也有它们互通信息的手段,本文在此就不赘述。语言尽管是人类所专有的交际工具,但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却并不仅限于语言。除了语言以外,还有其它可以用于交际的工具,如烽火、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以及手势、脸部表情、躯体姿态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交际作用,但这些毕竟不能同音义结合的语言相比,或因过于简单,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或虽能表达较多的内容,其实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形成的辅手段,不过是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著名学者米勒(Miller)和斯坦伯格(Steinburg)把交际下定义为“交际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递信息的过程”(communicationasaprocesswherebyoneperson deliberate.lyattemptstoconveymeaningtoanother)。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个概念,被认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语言的,因为这个概念考虑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及说话时具体场合的许多其他特点。尽管人们对交际的界定有所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交际过程是人类所专有的这一概念是最普通的。人类就是通过交际才完成了诸如取火或登陆月球的伟大壮举。交际每时每刻无不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角落。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或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采取的不同的交际方式。

2.低语境和高语境的交际

每当一个人想把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跨文化交际也就随之而出现。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此种情形颇为棘手,因为文化塑造并影响交际。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交际障碍,通过研究并了解跨文化交际有助于克服此种障碍。

豪尔(Hal1)设法从理论角度出发提出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法,即把多国文化划分成两大类:低语境和高语境。豪尔认为,高语境(HC)交际或传递信息是在多数信息处于某种物质语境或使某人内在化的语境中进行的。终身的朋友通常使用高语境(HC)或含蓄的传递信息方法,而外人是无法听明白。交际环境、面带微笑,或瞥一眼都传达了某种不必言明的含蓄的信息。在高语境或文化中,信息与语境及非言语交际有着紧密的联系。低语境(LC)交际正好与高语境(HC)语境交际相反,多数信息都是以清晰的密码形式进行的。低语境环境信息传递必须作详尽阐述,也就是说,信息的交流必须清楚而且非常具体。与涉及到人际关系的高语境不同,法律用语及正式的学术用语如数学语言或计算机语言等需采用清楚,不含糊的低语境体系,因为这些学术用语不能想当然地加以解释。

由于各国文化不同,所采用的语境也有所不同。语境最低的文化可能包括瑞士、北美(包括美国)及斯堪的纳维亚。这些国家采用行为体系,而这些行为体系主要根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法律法及线性思维。既具有高语境又具有低语境体系特征的文化包括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这些国家的语言不如北欧国家那样清晰明了。

语境最高的文化主要集中在东方,如中国、日本、朝鲜,这些国家都属于高语境文化。这些国家的语言属于那种清晰的交际体系。要学会查汉语词典,一个人必须学会数千个汉字,而这些汉字与其它汉字又能组成许多意义不同的词语。美国人经常抱怨日本人讲英语总离题,他们往往忽略这一点:高语境文化必须给对方提供一个交际环境或语境,然后再展开自己的论点。多数拉美文化一一葡萄牙、西班牙和印第安人传统熔为一体,也构成了高语境文化。地中海东、南部民族,如希腊人、土尔其人、阿拉伯人也倾向于高语境文化。

显然,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交际方式不同。首先,采用言语代码进行清晰的交际在那些低语境文化中比较普遍,诸如美国和北欧。属于低语境文化的民族通常被视为健谈,讲起话来没完没了,而高语境文化民族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不轻易向别人透露秘密,做事鬼鬼祟祟,故弄玄虚。其次,高语境文化不如低语境文化那样强调言语交际。艾略特(Elliot)发现善于言语交际的人们深受美国人的喜爱,而那些不太善于言语交际的人在朝鲜大受欢迎,朝鲜属于高语境文化。第三,与低语境文化相比,高语境文化更依赖于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为所有交流提供环境,不过,高语境文化民族受交际环境影响甚大。因此,面部表情,紧张情绪、动作、相互作用的速度、相互作用的地点以及其它细微的可能被人觉察到的非言语行为等对那些高语境文化的人们来说具有更丰富的内容。最后,高语境文化的人们比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希望采用更多的非言语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commuincationbetweenmembersofdiferentcultures)o此定义尽管有些简单,不过,过程却颇复杂。跨文化交际涉及到感觉,态度和多种多样的解释等较多内容。大家都清楚即使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两个人都可能遇到交际困难。人们有时在说话,做事时不知不觉地会彼此伤害。下面就探讨一下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

1.文化差异

(1)客套语方面的差异

国人之间交际时,在与人讲求“卑己尊人”,体现在寒暄上就会视谦虚为美德,而不仅仅是礼貌现象。言及自己和家人,在措词上尽量避免让对方觉得你的家庭优于对方,自家的妻子叫“贱内”,自家的儿子叫“拙子”、“犬子”,对方的老人叫“令尊”;他人赞扬我们时,我们会自贬一番。在欧美,客套语上较为直率,人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谢谢”表示接受。由于中西对客套语认识上的差异,我们认为对方人过于自信张扬,毫无谦虚美德,而当西方人对于国人这样表示自贬的客套语,会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2)隐私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集体观念强,隐私观念薄弱,主张个人要“合群”,强调要归属于与一个集体,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家庭隐私、老人子女状况、夫妻关系,并非是出于爱好,而是出于进一步交往的需要或真的是出于关心,对方也视情况坦诚相告。而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从小就有自己的房问,拥有极强的领地意识,不愿让人了解,逞论干预。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就会表现为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这种在中国人的眼里的礼貌行为,会被西方人错误解码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3)时间观念的差异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强调对时间的把握和控制,并且和金钱观联系在一起,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语言上,凡是能表现时间的词语,也往往能表现金钱。他们珍惜自己的和别人的时间,拜访前要预约,能够践约守时。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既有如约拜访,也有不速之客,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4)餐饮习俗的差异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文化本身不能进行交际,是人在进行交际。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交际方式,不过,文化能决定该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交际方式。个人与其所属的文化背景的关系如同演员和导演之间的关系。演员通过演技表现剧中人物的个性,不过,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导演的制约。我们并不能意识到我们本民族文化对自己产生的细微的影响。同样地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其他人也受其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在认识上的这一误区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大障碍。

2.非言语交际(non—verbalcommunication)

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语言都为英语,但是“OK”的手势在澳大利亚的意思是“obscene”(猥亵的;诲的)。据说,一次美国总统访澳取得了很大成功,就在登机回国时做了个“OK”的手势,便在澳大利亚引起了轩然大波。

手势语在中美文化中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中国人跺脚以示愤怒;美国人把此解释为不耐烦。中国人在演讲完毕,通常为自己鼓掌。美国人认为这是不谦虚的表示。当给予或接受礼物时,中国人使用双手以示敬意,而美国人对此却不以为然。

第9篇

关键词: 传统模式 交际活动 互动式教学

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及效果

传统教学是以“讲台为中心”,采用“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从传统的教学观来看,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基于教学的重点,了解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培养阅读文学和科学论文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写作、造句能力。这里谈论的传统模式主要涉及中学(12―18岁)外语教学阶段,采用语法翻译法来进行教学,其中带读、背诵、答问、默写,讲解新课、翻译练习等都是较常使用的手段,总体说来,这是一种较稳定、容易操作的模式,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长期被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吸收,并强调课后大量的单词、句型记忆、默写、背诵和大量的语法项目练习,这种传统模式不要求教师具备流利的口语程度,但要求教师讲清课文中每一个句子的具体含义和对句型进行详细语法结构分析的能力。

有一些语言学家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他们认为对语法知识的学习只能起到对构建的句子监测其正确与否的作用,而不能获得流利的语言交际能力;只有语言习得才能获得交际能力。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顺利交际,人类70%以上的信息是从听、说交际活动中获得的,另外30%是从视觉和其他手段获得。因为我国的许多学生未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听、说交际能力,结果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最终未能使英语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的交际语言。而其他非英语国家许多人士(如:瑞士、德国等)都能将英语当成一种重要的工作语言使用,这可能是由于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同。大体上传统的语法、语义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成年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外语的核心语法,并具备阅读和写作能力,但不能获得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因为在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过程中,你必须在短时间内对对方的话语做出反应,而无法再去用语法知识对你大脑中构建的句子进行监测。为了改变大多数学生未能具备语言交际能力这一现状,如何改变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这一问题我们值得深思。

二、语言环境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起关键作用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的研究表明,我们在出生时大脑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语言的条件,带着对物体、空间和数学的某种期望及爱憎等情感准备的空间。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除非他具有天生的智力障碍。一个正常孩子一般都能在4岁以前掌握母语的主要词汇和核心语法,并能流利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在大理长期进行白族语言研究的英国人艾磊的孩子们对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个典型的多语背景的家庭:艾磊本人说英语,妻子来自意大利,说意大利语,法语是他们共同的第二语言。这样在日常生活中,艾磊对孩子们说英语,妻子则用意大利语与他们交谈,有时候也说法语。全家人长期居住在白族地区,孩子们在当地学校学习,和附近的白族儿童一起玩耍,又学会汉语和白语。这样一个家庭就像一个小“联合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们自然就学会说多种语言了。成功的语言习得,前提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

可见,语言环境刺激是成功习得语言的基础。所以,英语教学应借鉴儿童习得母语和一定条件下的第二、第三外语习得的成功经验,创造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其中良好的语言氛围和丰富的环境刺激,应该是英语课堂教学所追求的。

三、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知识、思维、能力和情感的沟通现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的伙伴关系。受教育者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沟通的伙伴。互动式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新课标关注的是人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多目标的过程。“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交互”发展的过程。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又强调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尤其重视在构建新知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完成新课标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必须实现多目标育人过程的任务。

互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以学生的积极互动、主动发展为中心展开的,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互动学习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学习活动的互动者。教师虽然设计了活动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但学习的“答案”却是开放的,是由互动者的自由行为、自主精神与合作态度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是发散的、多元的。这种开放的氛围能够有效地让交际活动走进英语课堂。

四、互动式教学的设计

1.指导思想:满足需要,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滋生动力。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又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产生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英语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尽量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这样才能达到“信其道”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把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应始终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学生真正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还应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在提问、练习、操练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问题,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才能持久。

2.活动环节的设计。

如何设计互动式活动过程呢?一般有三个环节: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反思。

提出问题是互动式学习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与创设情境相结合是互动式学习中设计活动环节的首选方式。第一个环节设计成功了,后面的学习就顺利多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在学习“My Family”这一课时,我将各小组分为Jim一家,Linda一家,Tom一家,……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消除了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英语学习的任务。

探究问题是互动式学习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探究问题与讨论活动相结合,是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环节、提升学习境界的常用方法。

总结反思是互动式学习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总结反思与开放性活动相结合,是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强化创造性动机的极好方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开放的,学习思维是创造性的。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获得发展。从课堂上,我发现,总结反思和开放性活动相结合是设计互动式学习活动、强化创造性动机的好方式。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民主气氛中敢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让学生“参与互动”,用英语交流,能使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梅德明.现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舒白梅,陈佑林.外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10篇

关键词:语体;交际场合;正式语体;非正式语体

作者简介:訾华东(1980-),男,河北唐山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语教学部,讲师。(北京 100048)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233-02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每一个人的语言行为都要与特定的环境与场合相适应。交际语境是影响交际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实际上,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除了由词义组合本身来表现意义外,还有一部分词义是由非语言因素,即交际环境补充上去的,因此,在理解一句话时,如不结合具体的交际语境,有些话就将很难甚至不能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之下,为了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其使用的语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因环境和场合变化而变化的语言变体就是语体。人们无论是通过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与别人进行交流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到交际语境的需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下与不同的人交谈时,所使用的语言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交际场合主要包括交谈的双方,交谈的客观环境和交谈双方的社会地位及文化修养等几方面因素。

下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根据具体的交际语境的不同,英语语体是如何得以划分的。

一、英语中六大交际语体的划分

从交际语境的角度来考虑,美国著名语言学家Martin Joos将英语中的语体分为五种情况,即庄严语体、庄重语体、商议性语体、随便语体和亲密语体。下面我们就将进一步分析各个语体的特点及影响其使用的交际语境。

1.庄严语体(the frozen style)

这种语体表面上给人一种非常严谨甚至趋于呆板的感觉,但是它却有着非常广泛的使用范围,它多被用于重要的法律条款、政府文件、历史文献及重要的国际会议等。如下是一次社会语言学大会的开幕词,由此不难看出庄严语体严谨而稳定的特点:

Madame Chairman,Mrs. Vice-president,Honored Guests,Faculty and Friends:

I fell most deeply honored to have been invited to speak to such an illustrious gathering tonight and to be given the privilege of presenting to my distinguished colleagues,especially Dr Monrovia,what we have recently found in a demanding research project in the field of sociolinguistics,an area of study that,we feel,may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your profession also.

2.庄重语体(the formal style)

这种语体多见于重要的和比较严肃的主题中。在一些重要的会议、演讲、论文答辩、工作面试等情况下,人们通常会用这种语体。还以上面提到的社会语言学会议为例,如果要用庄重语体来表达同样的意思的话,可以采用以下这种形式:

Ladies and Gentlemen:

I am exceedingly grateful to have been asked by your chairperson,Dr Jean Monrovia,to present our recent findings on the topic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Sociolinguistics’,which I hope will prove useful to those of you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两种语体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两种语体只有正式程度上度的差异,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中,这两种语体都是可以接受的,只是第一种要比第二种要稍显正式而已。

3.商议性语体(the consultative style)

这种语体也常常被称为交谈性语体,是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语体。人们在日常交往、商场购物等场合多使用这种语体。其特点是充分强调交际的目的性,而不过分拘泥于语言形式的严谨与正式程度。

例如,在《走遍美国》的开始部分,摄影师Richard在纽约港渡轮上进行拍照时的一段对话:

Richard:Excuse me,my name is Richard Stewart. I’m a photographer. May I take a picture of you and your little boy?

Mrs. Vann:what’s it for?

Richard:It’s for a book.

Mrs. Vann:You are writing a book?

Richard:It’s a book of pictures. I call it Family Album U.S.A.

Mrs. Vann:Oh,that’s a nice idea. Well,it’s fine if you take our picture. I’m Martha Vann.

这段对话用的是典型的英语中的口语语体,虽然用词和句型结构都比较简单,但是都比较完整,没有省略现象,句型既不拘谨死板,也不过分随意,非常适合于这种与听话者并不是十分熟悉而且也不是非常正式的场合之下。

4.随便语体(the casual style)

这种语体多用于与自己的朋友及家人之间的聊天及书信往来之中。由于彼此之间十分熟悉,所以用词比较简单,表达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言语交际的目的性。例如:

a.Hi,Mom. Morning.

b.What’s up?

c.How you doing?

句a中的mom代指的是mother,是mother的口语化形式,因为谈话是在家里,所以要用随便语体来称呼自己的母亲。在正式语体中,要向别人祝福早安时应说“good morning”,而在随便语体中则多用“morning”一词来代替,否则就会显得彼此的关系非常疏远而使人产生反感。“Hi”作为打招呼用语时多用于熟悉的人或家庭成员之间,而“hello”则经常用于关系一般或者是初次见面的人之间。

句b是“what’s happening?”的口语化形式,其通俗性是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的。而句c除了采用词汇手段外,还变动了句子的结构,将“are”一词省略掉了,意思与不省略时是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

5.亲密语体(the intimate style)

这种语体多用于关系甚是亲密的人自由交谈的时候,只能在家庭成员或非常熟悉的朋友之间使用。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十分熟悉,因此往往只通过三言两语便能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要用此语体来表达与上面出现的社会语言学会议相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下面的形式:

Hi,everyone-

Jean asked me to come over and rap a little about the stuff I’m into in sociolinguistics. Maybe it’ll help those teaching English,and I hope you won’t be turned off with some of the technical jargon and stuff.

以上这五种语体是Martin Joos在他的著作中所划分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再划分出与这五种语体截然不同的一种语体,即俚语语体(the slangy style)。

6.俚语语体(the slangy style)

由于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属于自己的俚语,在日常交际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语体。俚语语体除了使用了大量的俚语词汇或俚语短语之外,在俚语语体中还有许多缩略词和许多单词发音变异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出现根本就不合乎传统英语语法规则的句子。例如:

I’ll take keero’ im.(I will take care of him.)

在这句话中,care一词的发音变异,of和him中的两个字母音被省略掉了,这是俚语中典型的语音现象。

在上述六种语体中,我们通常把前两种语体统称为“正式语体”(the formal style),而把后四种语体统称为“非正式语体”(the informal style)。

二、正式与非正式语体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异同

通过上面的陈述,我们已经熟悉了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的基本特征,下面就将谈论一下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总的来说,主要有如下一些方面的区别:

1.语音方面的区别

如前所述,人们说话时的正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交际场合的影响。就语音方面来说,语流速度的快慢与语言的正式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语言的正式程度越高,语流速度就会越慢,发音则越为清晰明了。因此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我们很少见到主持人会像平时与自己的朋友交流时那样滔滔不绝地侃侃而谈,然而在比较随便的谈话中就会出现很多吞音和并音的现象。例如:want to变成wanna,going to变成了gonna等等。

2.句法结构的区别

一般说来,在非正式的语体中,由于彼此关系比较密切,因此会经常会出现省略关系代词、连词、介词等情况,然而在比较正式的语体中则一般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例如:

a. She walks the way her mother does.(informal)

b. She walks in the way her mother does.(formal)

3.词汇使用方面的区别

一般来说,那些来源于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的词汇多用于庄重语体;而那些源于古英语的词汇则多用于非正式语体。因此,在比较随意的交际场合中,我们不难发现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词汇比较简短,然而在那些较为正式的交际场合中,交际双方往往使用那些比较长的而非源于古英语的词汇。否则,就会出现由于词语使用不当而闹出的笑话。

例如:

a.The police are investigating the case of murder. 虽然本句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句中的“investigate”这个单词源于拉丁语,属于庄重语体的使用范围之内。

b.The police are looking into the murder. 此句属于非正式语体,“look into”短语来源于古代英语。

4.称谓措辞方面的区别

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说话者一定要考虑自己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social distance),根据彼此社会关系的远近而使用正式程度相对应的语体。在英语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称呼国王,而要称其为“Your Majesty”,称法官为“Your Honour”。在称呼不熟悉的人的时候一般要加上对方的头衔,如“Professor Smith”,如果没有头衔的话,也要在听话者的姓氏前面加上Mr、Mrs或Miss以表示对听话人的尊敬。而在和比较熟悉的人说话时,则不需加任何头衔,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否则会被看成是故意疏远彼此的关系。在夫妻之间,通常情况下用love、dear、darling、honey等比较亲密的称呼来称呼彼此。

5.在构成比较级时的区别

在构成比较型时,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用介词引入比较的对象时,如果该对象是用人称代词来表示的话,在正式语体中通常使用该人称代词的主格形式,而在非正式语体中则常使用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例如:

a.She cooks better than he(does).(formal)

b.She cooks better than him.(informal)

三、结论

在本文中,按照交际语境的不同,可以将英语语体大致分为六种,即:庄严语体、庄重语体、商议性语体、随便语体、亲密语体和俚语语体。总的来说,前两种语体属于正式语体,用于比较正式和庄重的场合中,而后四种语体则属于非正式语体,多用于比较熟悉的人或亲戚朋友和家人之间。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说话者根据情景的正式与否或自己与听话者之间的熟悉程度而选择相对应的语体。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这几大语体其各自的语言特点,使我们能够在不同场合的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达到更好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第11篇

    论文摘要:词语涉及到词的内在语义和不同语言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外语的教学中,必须把握词语多义性,了解词语的内在语义与表层语义两个层次。另一方面,母语与外语之间在对应关系上有完全对应、部分对应与缺乏时应三种情况,必须防止过分强化对应关系、死记硬背的倾向,培养外语语感。

    前言

    词语是学习语言与语言交际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准确把握词义是运用语言工具的基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有学生提到这样的问题:一个常用的单词,释义繁多;在一本字典里,同一个词的词条有十几、二十条,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原因:一是词的内在语义(connotation),二是不同语言(这里指英汉两种语言)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equivalency)。弄清楚内在语义与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大大有助于英语词语的活学活用,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词的内在含义

    许多词语(无论是英语、中文还是其它语言)在不同的句子里,在不同的语境下,有多种意识,这就是词语的多义性。词的多义性(polysemy)主要是由于词语本身体包含内在语义(connotation)和表层语义(surfaceSemanteme)两个层次。内在语义是一种潜在的概念,是词源所固有的成分,是词根、词缀的原义;表层语义则是内在语义在千变万化的情况中衍化出来的具体形式。因此,内在语义决定词语的本质,而表层语义决定的是词语在具体情况下的具体解释。

    这里,我们试举Subject一词作为例子来观察词语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Subject一词,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词典》中,共有17个词条,这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观察一个词的内在语义,重要的是考察其词源及词根、词缀,Subject是由中古法语中的subjacere融人中古英语的,它来源于拉丁语中的subjeetus。在拉丁语中词缀sub=under,词根ject=thority,由此可见,Subject意为throw…under(authority)即把…置于(权威)之下。这就是subject一词的内在语义。以此内在语义为本,它所衍生出来的表层语义非常的丰富。

    1、作为动词

    a)Ancient Rome subject mose to of Europe to her rule.古罗马征服了大半个欧洲。这个句子中,意为“征服,使隶属”,英语解释为“get…under control”,其内在语义仍然是“throw…under control”即置于(古罗马权威)之下。

    b)The location of the isl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ocean subjects it to frequent hurricanes.该岛地处海洋中心,因而常里到咫风的袭击。Subject…to可以释为“使…经受”,即“expose…to”,但本义仍是“thows…under’’,置…于(咫风的权威)之下。

    c)The plan will be subjected to approval.该计划将呈请批准。(“be sobmitted to”,置于上级权威的审核之下)

    d)Our exports in this line are subjected to tariftrate of 50% in Canada.我们的此类商品在加拿大应证的关税率为50%。(“be imposed”置于征税条例的管制之下)

    2、作为形容词

    a)We are all subject to the laws of nature.我们都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置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之下)

    b)He was subject to ridieule in his life-time.他生前常常受到嘲笑。(置于嘲笑之下)

    c)Once the cargo is unloaded,it will be subject to the usual custons procedures.货物一经卸下,遨生昼办理例行的海关手续。(置于海关条例管制之下)

    d)Our plans may change subject the weather.我们的计划可取决于天气情况而改变。(置于天气情况的权威之下)

    3、作为名词

    a)What books have you read on this subject?关于这一题材你看过哪些书?(某事被置于众议之下)

    b)I enjoy maths and that was my best subject.我喜欢数学,那也是我成绩最好的兰科(须将时间精力置于其中)。

    c)Rabbits and miee are often subject for medieal experiments.免和鼠常被用作医学实验的3生象。(置于某动作之下)

    d)He is a British subject.他是英国国民。(置于君主或国家统治之下)

    e)What’s the  subject of the sentenee?这句语的主语是什么?(将其它成份置于从属地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Subject一词从词性到释义变化多端,但是内在语义却万变不离其宗,就是“throw……under”。

    此外,由ject=to throw,还可以变换词缀,衍生同根词。如:

    Abject=away+throw           被抛弃的

    Conjecture+together+throw     推想,估计

    Dejected=downl+throw         扔下

    eject=tout+throw              逐出,排斥

    interject=between+throw        插人

    project=forward+throw         投射

    reject=back+throw             拒绝

    traject=across+throw           轨迹

    从对reject一词的考察可以看出,尽管词语的表层语义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仍然是内在语义在起作用。学习英语如果能有意识对类似subject这种有着深刻内涵、表层语义繁多、活用难度较大的词语进行构词分析,探索词源,掌握词根词缀的原意,弄清内在语义和表层语义的内在联系,通过词缀的组合,拓展表层语义的外延,就不会对繁多的释义感到不知所措,同时能够提高词语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在遣词造句、提高英语交际、修辞能力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英汉语义的对应关系

    中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认为,英文单词和中文释义是一一对应的。比如,说到Crab就想到“螃蟹”,说到introduee就想到“介绍”,说到teaeher就想到“老师”。事实上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当这些词汇落实到句子或段落时,在口头上、书面上甚至在思维上常常会出现所谓“中国式的英语”(Chinghsh)或者是“不象中文的中文”。

    无论学习哪一种语言,在遣词造句上必然会遇到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英语与中文的对应关系上有三种情况:完全对应、部分对应、缺乏对应。

    1、完全对应

    这一部分最容易理解。例如,crab对应“螃蟹”,ant对应“蚂蚁”,PlasticS对应“塑料”……这二者之间就象两个完全相合的圆,在同一个平面上完全相互对应。因此,这些词汇在实际运用中一般不会出现差错。但事实上,这样的对应相对较少。

第12篇

【关键词】语境;语用学;意义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无论其产生、演变或发展,还是进行信息的传递、接收或加工,总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并受其影响和制约,这种前提条件就是语境(西光正,1990)。语境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语言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境是语言研究的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首先探讨语境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分类,进而探讨语境之于语用研究的意义。

1 语境的定义

从狭义面讲,语境是对语义的影响最直接、最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会话时的场合及其前言和后语、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上下文(西光正,1990)。从广义上来说它可以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到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语言表达式同时出现的非语词指号如姿势、表情等等(西光正,1990)。

“语境”概念最早是由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提出来的,他指出“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雷卿,2005)。英国语言学家Firth继承了Malinowski关于“语言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语言事实”的学说,初步阐述了在言语环境中研究话语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情景的上下文”的概念;Halliday继承Firth的语言理论,提出了“语域”的概念,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也使用“语域”这一概念,但更着眼于语言变体产生的社会因素,他和Halliday都肯定了言语环境对使用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雷卿,2005)。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把语境学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懂得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是人们掌握语言程度的重要标志(宋海燕,1994)。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1979:93)也指出句子上下文对意义和理解的重要性,认为要理解一个句子,有必要懂得它赖以产生的核心句。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语言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语言。

2 语境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对于构成语境的要素,语言学者们做过各种各样的归纳。韩礼德从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来观察语境的构成,提出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体式等三个情景特征(陈怡,1999)。海姆斯将语境要素归纳为SPEAKING一词,S代表背景和场景,P代表参加者,E代表目的及结果,A代表信息的形式与内容,K代表传递信息的方式,I代表使用什么语言、方言等,N代表在各种情况下应遵守的规范,G代表体裁(宋海燕,1994)。

对干语境的及分类,虽然目前学术界的解释和使用相当灵活,随意性很大。一种分类方法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其语言大致受到大语境、亚语境、小语境三种语境的制约。大语境,通常指时代、地域、社会等大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并不出现在具体的交际场合之中,也不是言语行为者的个人情况,而是与言语行为者处于同一时代、同一地域、同一社团的人们的共同语言环境。亚语境,通常指言语交际者的个人情况,如言语行为者的个人身份、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文化教养、思想性格、心情等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也不出现在具体的交际场合之中,但人们可以从言语行为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推测出来。小语境,通常指实际言语交际时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及姿势、表情等具体的语言环境。

Verschueren(2000:77-104)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由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组成。其中语言使用者不仅包括谈话双方,还包括与谈话内容相关的其他人;心理世界包括社交双方的个性、情绪、信念、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心理因素;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物理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交际者的外表形象、身体姿态、手势等也包括在内。语言语境即通常所说的上下文,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

3 语境之于语用研究的重要性

3.1 语用学的定义与语境

语言学发展可以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这几个发展阶段。语言学从二十世纪初的一门只对人类语言的声音形态资料进行研究的、比较狭窄的学科,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纵贯语言的形式、意义和语言使用的语境的、全面的多、宽广的多的学科,语用研究的崛起标志着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何兆熊,2000:4)。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币在他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最早提出的,70年代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而得到确认。中外学者对语用学下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语境的存在(陈裕,2010)。可以说,脱离语境就无法对语用学加以定义。Stalnaker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和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Leech指出语用学可以被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的研究(何兆熊,2000:8-9)。何自然在《语用学概论》中指出“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金定元在《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一书中说,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Levinson(2001:9-24)在他的《语用学》一书中虽没有明确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但在此书中讨论了近十种对于语用学的定义,几乎都与语境息息相关,其中有四种直接提及语境。综上所述,语用学的定义有赖于语境。

3.2 语境是区别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关键

语义学是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认为语言的意义是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内在的、固定的、不受外界因素如时间、地点等的影响而独立存在,语言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从句子的层面上说,语义学所关心的是句子的语意命题的真实值和判断命题内容真实与否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何兆熊,2000:23-25)。也就是说,语义学研究的是词和句子本身的意义,以及命题的真假条件。对于语境的考量和研究确定了语言语用学上的意义,区分了传统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是局限于语言本身的,不是游离于交际之外的意义,而是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交际意义和价值(陈裕,2010)。语用含义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思,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语用含义关注的不是人们说了什么话,而是说这些话可能意味的内容,这从上下文语境可以了解到。语境对语用学的主要研究课题都具有重要作用。

3.3 语言自身特点决定语境的重要性

语言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语言无法脱离语境存在。西光正(1999)曾提出语境功能的绝对性,认为没有语境就无所谓语言,不讲语境,就谈不上什么语言研究。

首先,语言作为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不能脱离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语言。我们的思想、言谈和经验与实在世界是相关联的,当我们谈话时使用词语指称世界中的对象,当我们思考时,常常想到实在的事物,我们所说的话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与在世界上的事物的情况相符合。伽达默尔强调语言和世界是不可分的,语言不能脱离世界,语言的生命与世界不可分离(涂纪亮,1993:42)。语言是人们在交际中用以表达意义的工具,意义的生成和所指的确定是一种社会行为(何兆熊,2000:55)。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的逻辑语言,而是回到了语言的日常的实际使用。他认为,无论语词还是语句,其功能都不在于指称外部的对象和事实,而在于编织在生活场景中起作用。学会一个表达式就是能用它来指挥、请求、描述、传达,能听懂一个表达式就是能服从、援助、寻找对象、理解事物。理解一个表达式就是理解其在各种语境中发挥何种作用。意义、命题都必须在生活场景中得到理解(陈嘉映,2006:50)。

其次,语言是一种关系,杜威在20年代曾说,语言预设了一个有组织的群体,至少有说者和听者两个人,从中获得他们的言语习惯,而独白亦是与别人交流的产物和反映(陈波、韩林和,2005:410)。词语的意义在上下文中甚至在语境中才能确定,杜威在谈论语言意义时始终强调人际性和行为性(陈嘉映,2006:45-47)。在蒯因 的《本体论的相对性》一文中,他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技艺,我们根据他人在公共可认识的环境下的外显行为来获得这种技艺(陈波、韩林和,2005:411)。尽管维特根斯坦曾提出私人语言理论,后期也拒绝了私人语言。普特南 在《“意义”的意义》中指出,世界上有两种工具,一种工具是可以一个人用的,像螺丝刀和锤子,还有一种工具是需要人们合作才能使用的,比如轮船(陈波、韩林和,2005:467)。语言活动是人类实践,是人类共同体和个体参与的行动(徐海铭,2009)。词项的外延不是由个体说话者头脑中的概念决定的,外延是有社会决定的,只有说话者所属的那个语言共同体的集体的社会语言状态才决定该词项的外延,对外延起决定作用的两种贡献包括来自社会的贡献和来自真实世界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外延的确定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人性的(陈波、韩林和,2005:488-489)。

另外,Verchueren(2000:88)认为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亚里斯多德大概是系统探讨语言方方面面的第一人(陈嘉映,2006:7),他认为演说者首先要熟悉所讲的题材,比如政治演说者要了解各种政体的利弊,要熟悉财政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诉讼演说者要能分析害人的动机、受害人的性格,要能辨别正当与不正当的行动;演说者应了解听众的心理,以便激发或控制他们的情感(亚里斯多德,1991:30-66)。

由此看来,语言自身特点决定语言与语境关系密切、决定了语境的重要性,语境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做出的语言选择。

3.4 意义的确定有赖语境

意义和语境这两个概念在语言学研究中十分重要,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何兆熊,2000:10)。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R.Firth 提出了关于意义的语境理论。著名人类学家 Malinowski认为把语言看作是“行为的方式”比把它看作是“思维的工具”更合适,语言寓于行为之中,意义见于语用之中,离开了使用和语境,自然就谈不上语言的意义(何兆熊,2000:4-5)。话语依赖语境而存在,语境约束话语的意义;语言只能从语境中获得意义;语境与意义之间没有明显的对等的关系,意义最终可以从可观察的语境中派生出来(雷卿,2005)。

语言的使用与理解均通过语境来进行,语境是语用学中话语理解的前提,没有具体的语境便无法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意义的确定有赖语境。凭借对话语和文化语境的了解,人们很容易确定一个词、短语或一句话的语境意义,能准确地从几种可能的意义中确定其中一种恰当、准确的意义(何兆熊,2000:48)。同一种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语义功能,有时产生的效果同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迥然不同,甚至还会产生歧义。例如,“What a day!”既可以用来表示“多好的天气!”又可以表示“多糟的天气!”这要视上下文而定,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就很难对此进行解读,所以语境也是补充信息的载体。

语境可用于解释传统语义学无法解释的语言意义(何兆熊,1997)。由于语言是人们在交际中用以表达意义的工具,所以单单研究语言的形态、句法结构只能从一个侧面去描绘、解释语言,却无法解释复杂的语言现象(雷卿,2005)。实际使用语言的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和一定的语境紧密联系的,离开了使用语言的语境因素,便不能确定语言的具体意义,意义的确定有赖语境。

4 结语

每种语言都是一个复合系统,它具有三个主要功能:与别人交际,与本人交际,即进行思维;形成个人的整个人生观。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陈述关于事物、关于人和关于时间的事实(马蒂尼奇,2004:433),语言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传递信息。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用学的定义有赖于语境;语境是区别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关键;语言自身特点决定语境的重要性,语言无法脱离语境存在;意义和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意义的确定有赖语境。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C.,Pragmatics. Foreign Language[M].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

[3]陈波,韩林合.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M].东方出版社,2005.

[4]陈嘉映.语言哲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陈怡.语境对语义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

[6]陈裕.语境及其对语用学的重要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7).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雷卿.从语用学角度看语境对意义的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2).

[9]马蒂尼奇 A.P.编.语言哲学[M].牟博,杨音莱,韩林合,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10]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1]盛爱萍.论语境在语用研究中的核心地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2).

[12]宋海燕.浅谈语用学中的语境[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4)总第25期.

[13]涂纪亮.语言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J].哲学研究,1993(7).

[14]西光正.语境与语言研究[C]//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