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2 06:0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科研、服务的三大功能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生更重视实验课程。虽然学术型研究生也有一些类似的实验课程,但教学效果的优劣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重视程度甚至低于本科生),有些甚至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其更重视理论和学理性的探究,技能性的课程只是了解一下而已。专业硕士生则不同,学会技能是其就业的“看家本领”之一,因而学生和教师都格外重视。实验室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服务、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课堂演示、操作和学生实际模拟、操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实事求是地说,良好的实验教学是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型硕士的重要硬件之一。实验室也是完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承担或参与媒体或导师的部分课题,并在实验室完成。教师的涉及实验的课题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甚至本科生的有关传媒的课题绝大多数也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传媒实验室是学生和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出产地和科研的基本场所,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也同样很好地发挥了服务的功能。除了服务师生的教学科研以外,至少还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服务。对内,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本校的新闻中心兼职做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策划、采访、摄像、剪辑、制作、播出等环节,展示了学校的风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把实习岗位的部分工作转移到实验室来做,或是承担的媒体的课题也拿到实验室来完成,这既缓解了社会媒体的资源紧张状况,又使社会媒体受益,同时也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1.2专业硕士生有研究成果,增加了学生就业前自信心相对于学术型的硕士来讲,专业硕士生似乎更容易在媒体找到工作。这是因为媒体固然需要学有专长的研究人员,但更需要上手快、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且这部分人占媒体聘用人的大部,如编辑、记者等。专业型研究生在实验室制作的作品,可以参加省里组织的“DV作品大赛”、“专题片大赛”、“图书装帧设计大赛”、“杂志封面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获奖作品可以作为就业求职的成果,用人单位自然愿意录用有成果的应聘者。也就是说,在学校就实现了由“校园传媒人”向“社会传媒人”的转变。专业硕士生有自己的获奖成果,就为求职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命中”的可能,从而缓解了以往许多研究生由于手里没有“过硬的成果”,面对用人单位的种种提问,倍加忐忑的尴尬状况。
1.3倒逼了导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验课一部分由校外实践型导师来上,但大部分实验课是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一部分非导师来上。校内导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但媒体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相对缺乏,带学术型的研究生还能凑合过关,带专业型的研究生就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导师必须适应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强化技能。新闻类的实验课要掌握电视片的拍摄、剪辑、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传播类的实验课要掌握广告的设计和制作,图书的装帧设计、排版和印刷等技能,报纸、杂志的排版,杂志的封面设计,网页的制作等相关技能,这对学术型的导师来说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虚心学习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倒逼理论型导师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使导师自身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赢。
2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中的实施方案
2.1实验室的配备要实现全媒体模拟培养职业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没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是难于奏效的,实验室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一是从规模上看,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模拟。也就是说媒体有什么设备,实验室也要有什么设备。媒体大体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实验室也需要具备同样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只是程度、精准度不同而已。二是从水平上说,实验室设备的型号、参数、配置要与现代媒体同步,至少要不低于当下媒体的水平。具备了这2个要件,学生才能把媒体的工作拿到实验室来做,才能实现媒体与实验室的“兼容”。实验室的全媒体模拟,为相关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关高校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要像建设工科实验室一样建设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如果仍然沿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建实验室,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便无法实现。
2.2完成平时作业、结课成果和社会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专业硕士生考查的重点,因而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和结课成果时,一般是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是媒体或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拟题目完成一项应用性的成果,而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室又为专业硕士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必备条件。学术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个别研究生找个单位开个证明蒙混过关。专业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可以很好地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实验室既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学校的新闻中心兼职,担任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在实验室拍摄制作节目,为校报、杂志社排版,承担校报和杂志社的部分编辑任务,设计、校园公益广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亲身感受校园传媒的实际情况,增长见识,积累经验,为进入社会媒体岗位实习打下基础。
2.3完成毕业论文专业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大致分为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2类。其中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作品+报告”的形式,如新闻学专业的可以是“新闻调查片+报告”,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可以是“专题片+报告”,广告专业的可以是“广告设计+报告”,编辑专业的可以是“图书装帧设计+报告”等,这些离开了实验室是难于完成的[9]。调研报告可以以媒体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选题,重点考查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不仅要有调研采访,更要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这些内容也离不开实验室。实验室是毕业论文的出产地和加工厂。
2.4吸纳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保障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长远发展,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如实验室与社会媒体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实验室+媒体”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是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11]。另外,联合培养基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应该在挂牌之后切实发挥基地的培养作用。导师在平时作业、岗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要加强和社会媒体培养基地的合作,多吸纳先进的社会经验,与时俱进。
3结束语
1、冯广超方饪纯:《数字电视广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周鸿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2003年8月第一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3、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2000年12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4、周鸿铎:《电视节目营销策略》,2000年10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曾华国:《媒体的扩张》,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6、米歇尔·森格特瑞:《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2000年,华夏出版社。
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2002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周鸿铎胡传林刑建毅著:《传媒经济》,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9、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营销学导论》(俞利军译),1998年第一版,华夏出版社。
10、赵曙光禹建强张小争:《中国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2年n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11、杨步国张金海著《整合一报业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2005年l月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12、朱海松:《麦肯的方法》,2002年4月第一版,广东经济出版社。
13、黄升民等著:《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2002年第一版,中国物价出版社。
14、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3年l月第一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5、钟海帆:《走进美国广电传媒》,2003年4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16、曹璐胡正荣等著:《卫星电视传播》,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7、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2002年9月第一版,南方出版社。
1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999年n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张海鹰腾谦著:《网络传播概论》,2001年5月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周伟:《媒体前沿报告—一个行业的变革全景和未来走向》,2002年3月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21、郑保国:《论媒体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2003年9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胡正荣主编:《中国传播论坛2001一变动中的全球广播电视》,2003年8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3、欧阳国忠著:《中国媒体大转折》,2003年8月第一版,团结出版社。
作者:央视评论员杨禹
自从四川大学新闻系“拟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说传出后,社会上褒贬不一,争议很大。10月22日,央视《朝闻天下》节目播出了记者对四川大学领导和新闻系负责人的采访。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在直播节目中随即发表评论指出,不赞成川大新闻系“以新闻作品代替本科生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不应取消,还应加强,因为本科论文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杨禹指出,近年来我国新闻学高等教育发展很快,遍地开花。大量的新闻系新闻系毕业生虽然总体水平不错,但暴露出一个普遍缺陷,就是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脱节。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新闻学师资和课程设置脱离新闻实践。川大有关负责人希望学生能够更多地、更早地进入到新闻实践当中,这是有益的。但如果按照川大的新规定,可以用学生学习期间发表的新闻作品来替代毕业论文,就值得商榷。新闻教学增强实践性,和新闻教学保持学术性,这之间并不矛盾。现在很多走上职业岗位的记者,把新闻写成了论文;而他们在学校里,又把论文搞成了新闻。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新闻作品就代替了毕业论文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珍惜高校里的新闻学教育和学习,在增强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而不是把二者对立起来,用一种形式代替另一种形式。
针对校园里普遍存在的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轻视现象,杨禹指出,当我们抱怨学生们“剪刀+浆糊”来糊弄毕业论文时,要探究一下,如何加强对这种现象的约束,而不是因此而取消论文;当我们抱怨老师不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时,也应探究一下,这些老师为什么不能来完成自己的教育职责。杨禹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现在从大学毕业生里,找到一个英文说得利索的,比找到一个中文写的利索的人,要容易得多。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不太会用中文写作的方式,将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系统的逻辑思考表达出来。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放弃本科毕业论文这一要求,而是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用更多的办法来提高本科学习中实践与理论学习的结合度,最终使本科毕业论文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引导和检验作用。
[关键词]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20来年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并不长,因此,一直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及体系的不断调整,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规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教育是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方法进行综合性地传授和深入地积淀,并培养学生站在学科前沿和尖端,通过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以产生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成果的过程。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应用于不同学科,就需要针对本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现状,对自身的目标定位作出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对新闻传播业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又与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这一“独特性”,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开创时,还曾一度被认为没有必要,也被质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正说明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定位问题。传统上认为,博士学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学位,是为从事学术工作或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做准备的。然而多年来,有为数不少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实际上主要从事一般的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而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众多业界人士纷纷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传统目的(为研究进行训练)和实际用途日渐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专业化究竟如何体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社会美誉度怎样?如何将博士生教育与新闻传播界的整体发展相联系?对这些问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理应作出系统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与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确定相应的是,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还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闻传播院校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基本上沿袭其他学科的模式,缺少对新闻传播学科特点,以及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方法的全面探讨,因此难以制定出针对自己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应该如何设定,是重在考察其学识和科研能力,还是重在考察其一般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准?博士生学习期间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应该开设哪些必需的课程?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怎样衔接?博士生教育应该采取欧洲式的教授与学生一对一式的传授方式,还是采取像美国博士生培养中的集体培养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学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实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时,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但遗憾的是,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上的错位,加之我国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养和潜质的考生,仅仅因为“英语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选人门外。再如,有的院校对博士生教育规定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课程如何设置、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无“一定之规”,结果课程学习往往未能达到帮助学生获得从事研究工作、准备学位论文所必需的宽广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的效果。还有,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的资格考试或综合性考试应该如何“把好关”,有的院校也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则,结果造成在培养过程中对博士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缺乏“刚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博士生只要进了“门”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近些年随着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师生比例失调,师少生多,导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术互动和交流受到影响,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呈现出下滑之趋。另一方面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不是注重鼓励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熟练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数量等硬指标为指针,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将凑足文章的发表数当作主要学习内容。再一方面还表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把关上不严,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增加,在开题、答辩等环节,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学风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虚作假,剽窃等现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时有发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博士生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检验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应该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上。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教育计划的核心要素,必须是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的贡献。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有些高校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其具体表现是:一些博士论文的选题或过于陈旧,或过于空泛,或流于琐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当前学术前沿,参与学术对话;一些博士论文的前期资料积累不够扎实,因此不能针对最具价值的切入点进行广泛而深入地探讨,论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对所需了解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广,基础不牢,因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理论和方法运用不能做到娴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不够,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对相关问题的挖掘和解决不力。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论文成为资料的简单梳理,即使有的选题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无法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有的是由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历史较短,对学科规律和博士生教育规律相结合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缺乏系统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设计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会和教育所面临的大环境的冲击所导致。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使得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真正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新闻传播学教育自身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博士生教育的经验,针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人才需求与社会实际,整合教育资源,走出一条真正合乎科学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容管理及运转的理性认识基础”。[2]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性的教育,理应如台湾著名新闻传播教育家郑贞铭所言,“在技术学习之外,更要探讨理论、从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才能在高等学术殿堂中树立起应有的地位”。[3]为此,对于新闻传播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对其学术视野宽广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使其具有较深厚的学养造诣,又要让其关注学科前沿和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注意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这种人才应是其他学科培养不出来的,在学术素养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与方向,理应琐定在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上,即着力为高校和科研机构造就优秀学者。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必须科学规划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并加强对其在阅读、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该院的博士生课程一般分为两类,即知识类课程与研究类课程。前者以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为目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课上还提供详细的阅读书目,要求博士生写读书报告,培养其欣赏和批判专业学术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过边学边做(研究),以培养和训练博士生从事研究和写作的综合能力;在课上,博士生们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思考、讨论、做研究。这样,不仅训练、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现实的专业研究者的工作环境,教会博士生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学术规范,如何使用各种研究资源,如何设计研究题目,如何解读原始资料,如何回应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一个铸造学术文化或学术习性的过程。
此外,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还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综合考试内容和方式、论文开题时间和形式、博士论文的学术规范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并严格实施。
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平台随着多家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宽广了,这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的数量和规模必将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注重维护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共同为提高教育成效、培养顶尖人才而努力。针对目前社会上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还缺乏广泛的认可和美誉,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整体效应发挥尚未达到理想的程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资格考核、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学位授予上,比较注意通过制度建设,严把质量关。一是控制招生规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每年报考博士生人数达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数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导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选人门槛。这主要是借助资格考核(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两个环节,实施筛选、淘汰,以保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进入到博士候选人行列。三是严格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和学位授予。
这主要通过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校内外专家的集体评审以及学位公示等举措,保证每个博士学位获得者都是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占当年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博士生导师及其指导团队在招生、培养学生及博士论文答辩等方面较其他层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权限,因此要重视博士生导师人选的遴选,重视其“人格”塑造和“师德垂范”;同时要引导、促进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把关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鼓励导师与学生经常交流、沟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博士生导师所进行的遴选和考核,就包括着学术水平、道德素养、敬业态度、组织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将学生的成才与导师的责任感、信誉、综合素养联系起来,注重维护导师职责的神圣性和荣誉感。
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备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要求下,各院校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应彰显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侧重培养博士生,使其成为该领域和方向的顶尖人才,从而促进人才与学科前沿接轨。这不仅要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创新性上,而且应系统地体现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上。目前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学养深厚的优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应成为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辈出的舞台。
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上以及优秀人才与成果的奖励上,更应有足够的经费支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等教育的资助渠道必将越来越多样化,对此,我们要注意积极争取,大力开拓、吸纳。近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除了通过课题申报,争取政府和学校拨款外,还十分注意与相关传媒、产业合作,拓展经费来源。目前,全院博导的科研经费年均人平在8万元以上。
总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会科学革命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时代,为了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培养有创造力的优秀学者的有效途径,应着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结构,扩展其必需的学科知识,力求教学质量优秀和研究设施、成果先进,从而便于其在规模增加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样化、高质量的学术体系。
参考文献:
[1]单波.反思新闻教育[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4).
关键词 新闻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Ethics Study in China
Zheng BaoweiFan YapingShu Shu
(The Research Center of Journal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Beijing 100872;
School of Journalis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School of Journalism,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ethics study in China.
Key wordsjournalismprofessional ethics
新闻职业道德研究于今已有20余年,研究历史已较长,但研究热情却始终不减。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问题屡屡发生,职业道德问题因此屡屡受到社会关注,也引起了研究者更广范围、更深入的探讨。
一、对研究状况与历史的简单扫描
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最早始于80年代初,基本是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的。从那时到现在,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不仅产生数量庞大的论文和各类文章,而且已出版相关教材和专著10余部。
就专著与教材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鸿书《新闻伦理学论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编《新闻职业道德》、陈桂兰主编《新闻职业道德教程》、王军《新闻工作者与法律》、黄瑚《新闻伦理学》、王天定《新闻道德与规范》、黄瑚编《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陈汝东《传播伦理学》等。这些撰著已经涉及新闻职业道德的历史、基本理论、原则规范、内涵等各方面内容,较系统地介绍了新闻职业道德的方方面面。
就研究论文来看,仅以CNKI收录文章为考察对象,就可获得专门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的论文617篇和涉及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文章近千篇,这还不包括CNKI未收录期刊上的文章及国内出版的论文集中的文章等。可以看出,研究论文数量巨大。
就研究开始的具体时间来看,1979年12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印的《外国新闻事业资料》(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新闻道德的准则》首次将新闻职业道德引入我国新闻学研究中。但当时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并未引起更多人关注,直到1982年,由于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各行各业加强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的教育”,从而大大促进了新闻领域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新闻职业道德概念随之开始在新闻界流行和普及,并为各界所认同。
总括1979年至今的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阶段:
1、1979年―1991年:这一时期,新闻界经过拨乱反正,在理论上弄清了新闻事业的性质、社会定位等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大问题,意识到了新闻事业既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现代社会中一门具有独特的社会职能的职业。既然是职业,就必然有其职业道德要求。同时,这个时期新闻失实这种新闻实践领域的老问题依旧存在,而追求不正当物质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这类新问题又接踵而来。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这个时期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逐渐兴起。当然,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内容还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反对新闻失实、虚假新闻,提倡新闻工作者追求新闻真实性等方面;也出现了少量研究美国新闻职业道德、反对有偿新闻、新闻伦理学等的论文,但数量很少。
2、1992年-1997年:这个时期,对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无论从论文数量还是从研究强度来看都明显加强,论文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到1997年达到第一个研究高峰。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研究,一方面与这个时期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出台与不断修订有关系――1991年1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出台,1994年4月、1997年1月两次修订,《准则》的出台明显推动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与这个时期新闻界在市场化中片面追逐利润、淡化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有关,另外,这个时期“有偿新闻”的泛滥也促使了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热潮。与此相应,这个时期,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内容明显丰富了;而且,与有偿新闻有关的研究明显成为一个重点。
3、1998年-2004年:这一阶段,有偿新闻研究在继续,但与前一阶段相比,对有偿新闻的研究大都与突发事件结合起来论述。突发事件成为促进这个阶段新闻职业道德研究不断延续的重要因素。《东周刊》事件、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事件引出的受贿事件等,都促使了新闻学术界对职业道德研究的重视,新闻职业道德研究走入又一个高峰,仅2004年一年的研究论文就达百余篇。同时,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审视新闻职业道德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次,新闻伦理学研究也在继续:除了对国内新闻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外,对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新闻伦理研究的介绍和论述增多。另外,对新闻职业道德观的相关研究也受到了重视。除此以外,研究者开始从新闻娱乐化、炒新闻、新闻策划等角度研究新闻职业道德。还有,网络道德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出现。
4、2005年至今:这个时期,从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炒新闻、新闻专业主义等切入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在继续。同时,新闻职业道德与我国的相关政策相联系(如新闻职业道德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三个代表与新闻职业道德等)的研究,也占不小比重。随着2006年网络传播研究成为热点,对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度明显增大。另外,研究者对新闻自律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了。
二、研究的主要视角和内容
总括20多年来有关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研究视点和内容:
1.新闻失实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新闻失实是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一个最常见的切入点,也是从80年代初新闻学界一开始研究新闻职业道德问题至今一直持续关注的一个点。当然,随着不同时期新闻失实形式的不断变化,研究的认识和结论也在不断地更新。就内容来看,对新闻失实的研究主要围绕失实的表现、失实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失实等层面来展开;从目前来看,不同层面的研究论文数量都很庞大,所获得的认识和具体内容也较为系统、深入。从研究成果的形态和类型来看,也相当丰富和多样,有新闻理论著作中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有研究论文中就某一认识视点所做的深度分析与论述,也有大量来自业界的对某些失实个案的解剖和反思。
2.“有偿新闻”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有偿新闻”在新闻职业道德研究中也占有很大比重。与“有偿新闻”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偿新闻”的成因、后果及如何防治等方面。
关于“有偿新闻”的成因,研究者的观点较为统一,普遍认为,“有偿新闻”的成因主要分为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主观看,新闻工作者社会良知的丧失,对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追逐是重要原因。①从客观因素看,市场化背景下形成的新闻产品市场交易的不规范,为“有偿新闻”的出现提供了机制和土壤;企业或其他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宣传需求,则为“有偿新闻”提供了买方市场。
关于如何防治“有偿新闻”,研究者主要围绕“自律”、“领导”、“监督”、“改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对策。从近年的研究来看,加强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自律,似乎受到更多人的强调。如有学者认为,无论是监督、评议还是惩罚,起到的无非是一种修枝剪叶的功效,只有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才是从根做起,才能夯实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根基。②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通过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待遇的方法来杜绝“有偿新闻”。③
3.新闻炒作、新闻媚俗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90年代以来,新闻炒作与媚俗之风盛行。一些媒体迎合人们的低级趣味,一味媚俗,大肆炒作,引起许多社会公众的反感。新闻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新闻炒作与新闻媚俗问题的关注。
新闻炒作与媚俗和新闻职业道德的联系在于:首先,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是新闻炒作与新闻媚俗的原因之一;其次,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减少和避免新闻炒作与新闻媚俗的重要条件。一些对新闻炒作与媚俗问题的研究者正是由此出发对新闻新闻炒作与媚俗问题进行强调和关注的。
4.典型案例与新闻职业道德研究
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常以新闻界发生的某些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某些案例,呈现新闻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对策。这类研究的路径一般是:案例介绍引出新闻道德缺失话题,然后就新闻道德问题的相关内容、对策进行论述。
如,著名的山西繁峙矿难中11名记者受贿事件,就曾成为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引发了许多研究文章。另外,“茶水发炎”事件、“杨丽娟事件”等也都曾引起众多学者由此出发对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有学者指出,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和职业良知的记者,必须做到:绝不有意编造虚假新闻,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一条最基本的道德底线。④
5.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从新闻专业主义切入来研究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是近年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出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围绕二者间的关联,有学者指出:新闻专业主义从本质上说,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理念: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的行业准则。⑤ 还有学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中的媒体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使命和社会责任应该对应着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职责和职业权利;同样,新闻专业主义中的行为准则和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利益也密切相关,新闻从业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行业准则前提下,才能够获得其应有的职业利益,获得别人的赏识和尊重。因此,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新闻成为一项专业的必要条件。同时,新闻职业道德也对新闻专业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⑥ 另外一些学者把新闻专业主义视为解决新闻职业道德缺失问题的治本之策。如陈力丹认为,通过长期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内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角色,是解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长远之计。⑦
6.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制关系研究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一个涉及新闻自律,一个涉及新闻他律,两者密不可分,故研究新闻职业道德必然要涉及新闻法制问题。在这方面,一个基本的认识是,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新闻职业道德为新闻法规提供存在的价值基础,对新闻法规具有多方面补充;反过来,新闻法规又可以保障新闻道德规则的实施。⑧ 从现有研究看,学界往往是将自律和他律同时作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来看待的。如有研究者就强调:新闻传媒职业道德建设一要靠他律,二要靠自律。⑨
7.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措施研究
研究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措施者也不少,取得的认识也较为多样。如有研究者强调,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自律监督机制;二是建立健全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机制;三是完善和加强有关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制度等。⑩另有研究者则提出,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应当促使新闻职业道德内化;促使宏观管理和调控体制良性整合;优化新闻职业道德的外部监督体系;提升社会公共道德水准和道德判断力,铲除违背职业道德的社会土壤等。11
8.外国新闻职业道德状况研究
对外国新闻职业道德的介绍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关研究视角和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类:
(1)美国新闻职业道德状况研究。这方面研究相当多,有些研究也较深入。如关岩德的《美国新闻道德建设简况》一文,对美国新闻道德建设的情况作了较全面、深入的介绍,具体涉及到美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美国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美国新闻行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如新闻评议会、媒介内部专职督察员或道德顾问的设置、新闻评价活动)等;另外还介绍了美国新闻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12
(2)各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比较研究。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陈中原的《形象与信誉的基石――81个国家(地区)、7个国际组织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初步比较分析》。该文从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出现时间、价值标准、新闻生命、采写原则、版面安排等五个方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进行全面比较,分析了各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共性和个性。13
(3)中外新闻职业道德状况比较研究。此类研究的路径一般是先介绍西方新闻自律情况,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做说明。以肖志峰《西方新闻自律的历史演进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镜鉴》一文为例,文章首先介绍了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发展的历程,然后转向西方新闻自律发展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的探讨。14
9.网络媒体职业道德研究
网络媒体职业道德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给新闻职业道德带来的影响和网络环境中的职业道德要求等方面。就第一方面的研究来看,很多人的认识已经比较明确,如认识到网络媒体在真实性、抄袭、把关人缺失、新闻保密、隐私权等方面都更有可能出现诸多问题。15就对网络新闻职业道德要求的研究看,研究者多从强化职业责任和自我约束能力、依靠自律原则规范从业者的行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等方面进行强调。16可以看出,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层次还比较浅,主要停留在传统职业道德理论与网络传播特点的机械对照与分析层面。
三、小结
综观近年来有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认识:
1、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涉及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因此对其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从现有研究成果看,研究成绩总体来看是不错的。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也获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研究视野比较开阔,涉及面比较广,研究内容也比较深入。在新的研究视角的开拓方面,研究者也较为注意。如近年来,新闻伦理学、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自律等新的研究视角被不断开掘出来。
3、从现有研究来看,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有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出现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中前后逻辑与可行性分析的缺失。具体来说:在成因分析方面,大多着重于原因的说明,而缺乏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的论证和分析;在涉及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后果时,偏重于情绪性的宣泄和简单层次的描述,且理论视野较为狭窄;在对策研究方面,学界提出的种种对策往往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也缺乏可操作性,多为自说自话和拍脑袋的产物。当然,这些问题已经获得了一些学者的重视。
注释
邓名瑛:《“有偿新闻”的伦理批判》《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6期。
胡忠青:《西方新闻自律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今传媒》 ,2006年第6期。
曾凡斌:《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构》,《视听界》,2005年第3期。
郑保卫:《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8期。
陆晔,潘中党:《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2002年第4期。
景刚:《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 《当代传播》,2004年第4期。
陈力丹:《新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3期。
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马秋枫,张晋升,王天权:《论广东新闻传媒职业道德的他律与自律》,《暨南学报》,2005年第5期。
周宗杰:《简论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职业时空》2007年第2期。
陈敏:《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关键性因素分析》,《新闻界》 2006年第1期。
关岩德:《美国新闻道德建设简况》,《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1期。
陈中原:《形象与信誉的基石――81个国家(地区)、7个国际组织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初步比较分析》,《新闻记者》2001年第11期。
肖志峰:《西方新闻自律的历史演进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镜鉴》,《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郑瑜:《互联网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影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方玲玲:《试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国内首个研究西部报业经济发展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报业经济发展研究》结项出版
科技创新大赛论文格式
论文简介300字左右就差不多了。不足之处可以写由于时间有限还有什么不足的,以后会继续努力的。如果做的时间本来就很长的话就尽量不要写了,免得让老师没想到,反而让你提醒了。你做了一啥东西?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我想问一下我在写论文的时候论文格式如下:一、论文题目二、论文简介(多少字比较合适)三、关键词四、正文1、课题的由来2、研究方案(方法、步骤、材料••••••)3、研究过程(实验、观察的过程.
新闻学的毕业论文格式是怎么样的?
如果你要,我可以给你我们现在写的论文标准格式(最起码是我们学校的标准)汗啊!我也是在写新闻学的毕业论文。学习了我把我的卖给你吧,我的论文是新闻史的,题目是邹韬奋的新闻活动和政治思想的流变QQ论文主要格式封面,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学院,指导老师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包括:绪论,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参考文献致谢格式一般学校都有模板的,根据模板来就行参考资料:自考毕业论文格式又是怎么样的?毕业论文格式怎么样的毕业论文格式是怎么样的啊?最近开始写论文感觉论文格式听复杂的,老达求毕业论文格式,平面设计专业要写毕业论文了,可是不太清楚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都需要哪些部分,还有格式是怎么样的,最好能从封面说起哈,呵呵,好心人啦.
论文的言下之意及格式
*出版社,2001(三)文稿最后应有附件页,注明作者个人信息,内容见下表:作者基本情况表姓名性别职称 工作单位职务 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请注明本地区号) 传真 通信地址邮编 E-mail 总书记同志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热烈反响表明,广大人民群众急切盼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将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以热爱祖国为荣.初中政治论文可选题材及格式硕士论文的具体格式及英文格式论文的标准格式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求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及写作方法山东济南2010年下半年自考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要求及格式要求?
关键词: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
英国作为主要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之一,是现代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新闻学起步较早,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值得我们进行学习、研究与借鉴。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趋势。
随着新闻装备、人们思想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新闻传播学得以飞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与特点。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交叉融合。传统的新闻学研究突出实用性质,淡化理论性。传播学被引入新闻学界以后,新闻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多种传播媒体或形态,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的内容。这种融合不仅是原来两个学科的融合,而且与传媒活动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这就要求必须创新现有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划分方式,重新构建一种适合新的环境条件的新闻传播理论。
(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张。近年来,中国的传媒处于大整合的时期,传播业急速膨胀,传媒每日每时与社会发生互动,矛盾冲突的频率上升,新闻官司增加,社会对传媒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指责增多。因此,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传媒经营、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
(三)、新闻传播学的内涵不断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从行政、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三个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格局,中国电视产业呈现三大发展趋势:政府导向让位于市场导向;民营电视业将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电视资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时进行,形成区域性传播中心。
二、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渊源。
英国作为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在近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闻传播学教育源远流长。
(一)、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较早。
英国最早的日报《每日新闻》创办于1702年,是世界上较早采用双面印刷并分栏、较早形成近代日报形式的报纸;1851年出现在伦敦的路透社,是世界上首批诞生的新闻通讯社之一;1922年以民营形式组建的英国广播公司于1927年改组为公立(BBC)以来,已成为西方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1936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的电视台是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也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英国人的观念中,掌握实际本领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践,从实际接触中学习其中的技巧,新闻传播教育也不例外。这种理念影响着早期的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奠定了英国新闻传播学的地位。
(二)、传播学发展先于新闻学。英国的传播学出现在新闻学之前。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一些社会科学家便开始对媒体效果研究产生兴趣,传播研究与传媒研究院系应运而生。西方新闻学的研究领域很早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范围更加宽泛,设计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内容,以及广告研究,公共关系研究,媒体经营研究等。在英国传媒教育领域颇具盛名的城市大学新闻系被规划入该校的艺术学院,而另一所著名的维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和大众传播却在同一个学院,还有一些院校的传播学被划入英语学院和商学院。
(三)、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起始较晚。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方面,伦敦大学曾率先开设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非学位教育);最早开设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大学,于1971年开始进行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伦敦城市大学于1976年开始辨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但本科学位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英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媒介教育起始较晚,但英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教育传统和发达的传媒业等基础,在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教育与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三、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
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层面的教育,新闻学教育与传播学教育区别较明显,而且整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总体上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
(一)、新闻传播学强调专业实践性。从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的区别角度来讲,英国新闻学教育领域的学位点,虽然提供宽厚的理论框架,但更加突出的是强化专业新闻实践。无论是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实务细分的专业方向设置,还是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划分较宽的专业方向设置,均要求学生深入某种媒介领域进行大量练习。而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则侧重于传播学、文化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争议点、研究方法等,以便为研究生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奠定宽广的理论基础。
(二)、新闻传播学教学要求严格。关于整个学科领域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有欧美较为常见的研究型、课程(教学)型之分,而且还有研究与课程(教学)型,而且对课程学习的数量要求非常高。就“ResearchDegrees”来说,不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点在时间分配上以研究为主,并对开题报告、研究项目和博士学位论文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论文达到8~10万,并强调博士论文对于专业的独创性贡献,而且该专业的哲学硕士点(A型)也要求学生聚焦于选定的研究领域并撰写4万词的学位论文。而该专业属于教学型(“TaughtProgrammes”)的硕士学位点,则要求研究生修满4门课,撰写1万词的学位论文。
(三)、社会科学特征明显。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比如《新闻理论》,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超级秘书网
但是,“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四)、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突出。此类学校师资构成较为国际化,不少教师来自国外;其学生结构更呈现出国际化特征,约50%的研究生是外国留学生。这种师、生构成的国际化特点带来的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增加了彼此间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同时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带着其对一些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起学习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学科的跨学科性质,在当今时代传媒的传播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跨学科、个性特色突出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也有利于对于传媒实践的深刻理解。
四、结束语。
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新闻传播学强调专业实践性、新闻传播学教学要求严格、社会科学特征明显、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突出等,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特点,抓住了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精髓,对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GarnhamNicholas,CapitalismandCommunication:GlobalCultureandtheEconomicsofInformationLondon1990.
最近接触了两个数据,对“传播效果”的问题又有一些新的思考。一是对受众做的关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一个网上调查,其中在回答“你认为《焦点访谈》对准的焦点是真正大众关注的焦点吗”问题时,选择“是”的为38.54%,选择“否”的为51.5%。虽然这样的调查未必全面和准确,但至少说明,即使广泛受到欢迎和好评的《焦点访谈》,也还有不少受众是不满意的,觉得她并没有真正关注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另一个就是我们在本期发表的“新闻调查档案”中披露的数字,反映了受众认知与媒介建构之间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尽管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却也反映出我们的媒体与大众的期待、大众的需求尚有差距。我们常说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但动机的正确并不一定会导致理想的结果。倘若我们的媒体距离受众的心理感受太大,怎么能真正地去引导人?这里就有宣传的艺术和引导的水平问题。希望新闻传播界同仁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我们引导的艺术性和传播的实效性。
本期可读的内容不少,建议读者别忘了读读《申江服务导报》的“揭秘”文章。都市类、生活类报纸应该怎么办,她的读者定位、功能定位、内容定位怎样,报道的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如何,以及怎么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等等,此文均有涉及。借用时髦词藻,可以把这篇文章视作一本“办报完全手册”、“实用小辞典”。因此不妨去“点击”一下,或许会对改进传播效果和办报效果有所借鉴。
前几天,应邀去杭州参加一个新闻业务论文笔会,与杭州新闻界的朋友们座谈交流。不少记者编辑都将写好的论文带来,大家一起切磋采编艺术,探讨新闻理论。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为杭州同行的真诚、好学和钻研精神所感动。由此又想到新闻论文问题。应该说,论文的发表固然是评定技术职称的标准之一,但写论文决不仅仅为了评职称。靠突击炮制论文,未免太急功近利。假如平时在采编实践之余,就有一点探索研究意识,写出一些有感而发、有所见地的论文,尽可以从容应对。而我们的新闻专业期刊也能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得以“减负”“降压”。这样的实际效果是否会更好些呢?
作者:洪丹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川大取消毕业论文”一事有了实质性的新进展。四川大学已决定,以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加入社会调查报告、策划和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通讯、评论等新的方式来部分取代毕业论文。下周起,学生们可提出申请,自行选择毕业考核方式。从起初传闻的“取消毕业论文”,最终定性为“优化毕业论文设计”。
不管舆论赞同也好,吐口水也罢,川大是下定决心要第一个“吃螃蟹”。该校新闻系主任张小元解释说,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真正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毕业论文“太水”,形同鸡肋,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注水严重是个不争的事实,多数论文都是由“ctrl+c”和“ctrl+v”搭建而成。好一点的,还会后期制作处理一下;糟糕一点的,直接就是论文整体挪窝;更恶劣的,连最后“毕业论文致谢”都不放过,署名也不带更改的。通篇找不到自己的语言,好不容易自己发表了点想法,却又文句不通、辞不达意。啼笑皆非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所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呼声一直很高,非常高。
很多人都说,要求一个本科生的论文能有真知灼见、洞悉问题核心,显然是强人所难。此言不假。但是,准备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专业知识温故知新的过程(连致谢都不改名字的人除外),还可以强迫你掌握规范的论文写作格式(尽管这个要求很低,低到不能再低,但本科生连注释都不知怎么下手的大有人在)。退一步讲,本科生抄袭也不过是最低层次的抄袭,连研究生、教授、院长,乃至一校之长都抄袭,又怎能要求小小本科生能独善其身?说到底,论文抄袭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事情,普遍存在且根深蒂固,整个学术氛围被浮躁、功利的情绪笼罩。
川大“优化毕业论文设计”好像是正途,却难逃一个逻辑问题。既然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取消,没有“非留不可”的理由,那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甚至职称论文,是不是都可以一概取消,直至论文制度不再复现?那就实在让人纳闷了,为何这一制度在国外能显示真才实学,惟独在我国就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呢?用社会调查报告、策划和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通讯、评论等新的方式来部分取代毕业论文,似乎是在给论文制度另辟蹊径,但是,又如何能保证大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就一定是亲自操作,而不是出自或者花钱买来?在目前“版面费”林立、投机取巧成风的学术背景下,实在不敢作出太过乐观的判断,甚至还颇有将重蹈“毕业论文”覆辙之感。
不能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如同不能因为“三鹿”奶粉有毒就废弃奶粉这种食品一样,还是应该从奶粉本身多考量考量,否则并不解决问题。
我现任鸡东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电视台台长,负责鸡东电台、电视台的新闻宣传工作。1989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主任编辑。参加工作十六年来,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业绩突出,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应有作用,是当地新闻宣传的业务骨干,多次获得省、市、县级的各种奖励。四年的大学学习,使我自觉地接受了党的理论、文化知识的熏陶,因而具备了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工作十六年来,我将满腔的政治热情付诸我所深爱的新闻实践工作中,无论是从事记者、编辑工作、战斗在新闻采访第一线,还是负责广播电视的组织把关以及两台的宣传工作,我都能把握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坚持党的“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主动地宣传党、政府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成就,热情地反映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是上级组织和领导满意放心的“新闻宣传和新闻把关人”。为切实抓好两台的新闻宣传和对上报道工作,多年来,我始终坚持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无论日常工作多繁忙,我总是抽出时间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专业知识,经常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理论和业务培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此同时,我把提高两台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好新闻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作为工作重点,狠抓编、采、播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制定了学习制度及目标奖惩责任制,按时定期检查各项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不断加强对新记者的业务指导,锻炼他们的业务能力。通过多方面培养,两台编、采、播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成为非常有战斗力的集体,多次被县委、县政府和鸡西市评为先进集体。
在十六年的新闻实践中,我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专长,不断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科学冷静地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在全力做好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新闻宣传同时,适时开办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如《关注热点》等,真正做到让领导满意,让群众满意。凡是全县重大的活动,我都亲临参加、亲自采写、亲自编辑,每次都能圆满地完成报道任务。电台全年发稿1300多篇,电视台发稿1200多篇,从未出现任何失误。在抓好本台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我十分注重对上报道工作,成绩突出。鸡东电台连续十年对上报道在全省名列前茅,20__年发稿154篇,20__年发稿134篇。鸡东电视台的对上报道数量和质量也逐年提高,20__年在省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发稿件53篇,20__年播发56篇,处于县级台前列。其中《五下乡活动农民点题》和《鸡东县党员干部帮助非典疑似病人解难题》等消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领航工程、带民致富》、《公司联农户、共同奔小康》等消息在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头题配编后播发,在县级台非常罕见,反映强烈。20__—20__年在鸡西电视台发稿名列三市县、六区第一位。鸡东台的创优工作和广告创收工作也成效显著。两台每年都有5—6篇新闻作品在全省广播电视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在深入实际,搞好新闻的采写和组织工作同时,我还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理论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并积极撰写论文。20__年,我写的《切实办好县级台舆论监督类节目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获全省优秀广播电视论文一等奖,是鸡西地区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办好对农节目是县级台的主要职责》、《适应形势要求,搞好县级台深度报道》获全省广播电视论文二等奖。20__、20__年度先后被评为鸡西市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鸡东县“十大杰出妇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标兵等荣誉。
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所进步。今后,我还要在学习与实践上多下苦功夫、真功夫,保证创作质量。
20__年,两台的新闻宣传要围绕县委九届二次全会的要求来进行,紧扣“三年进入全省富县行列”这个主题,为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进一步激发全县干部群众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奋力拼搏的工作热情,同时继续加大对上报道力度,增加鸡东的知名度,切实发挥好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作用,不负县委、县政府的重托,不负全县人民的期望。
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也许是美国市场经济的作用,100多年来,在美国经济社会中出现过许多广告或含广告职能的专业性组织。如:美国广告联合会(AmericanAdvertisingFederation,简称AAF,1908)、全国广告主协会(AssociationofNationalAdvertisers,简称ANA,1910)、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简称AEJMC,1912)、全国广告教师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TeachersofAdvertising,简称NATA,1915)s全国广告(AlphaDeltaSigma,简称ADS,1913)、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AdvertisingAgencies,简称AAAA,1917)、全国广告女子(GammaAlphaChi,简称GAX,1920)、美国广告学会(AmericanAcademyofAdvertising,简称AAA,1958),广告教育基金会(AdvertisingEducationalFoundation,简称AEF,1983),以及按媒体特性划分的各种媒体广告协会等。虽然许多广告组织发生过重组与合并,但是,现有的美国广告组织保留了行业高度自治的特点;
美国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各个广告协会的事务,只是通过联邦贸易委员会的一些法规对广告行业进行约束。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有像在中国、曰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那样,出现一个全国性广告协会将其他广告组织归于其麾下的强大组织。各个广告组织都是相对独立、平行发展的。
从美国广告组织的发展历史和使命看,它们虽然组织很多,但其基本职能和市场定位却十分明确;虽有交叉,但冲突不大。为了让国内广告同仁了解美国广告协会的发展,下面介绍美国几个主要的广告协会组织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状况。
美国广告联合会(AAF)成立于1905年。经过百年的发展,目前该会有50000多名集体和个人会员。AAF的会员有许多业内有影响的广告公司、广告专家、广告公司、媒介公司、地方广告联合会和地方高校广告分会。AAF将全美划分为15个区域。AAF的基本职责就是促使上述单位与广告产业发展保持一致。1973年该协会促成全国广告(ADS)与全国广告女子(GAX)的合并,成立了美国广告联合会高校学术分会(AAFAcademicDivision)。ADS成立于1913年。该成立时确立了三大目标:组成一个由学生和实际工作人员组成的团体,这些工作人员从事于横跨多个行业、被大众广泛认知的广告业。由大学的管理部门和从事广告业的人士举办广告学培训,使广告学得到更广泛的认识。用各种合法的手段提高广告学和广告业界人士的声望。该组织设立了很多面向学生、教师和实践者的奖项,对美国广告教学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上世纪60年代,ADS谋求与GAX合作;双方于1971年正式合并为(美国)“全国专业广告社团”(NationalProfessionalAdvertisingSociety,简称ADS)。1973年,新的ADS又易名为“美国广告联合会高校学术分会”。学术分会的基本职责就是促使高校与广告产业发展保持一致。
(美国)全国广告主协会(ANA)成立于1910年。现有400多家公司会员,9000多个品牌。协会的宗旨是促进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广告业、制造业和零售业之间的合作及协同发展,提高广告公司的水平,测量广告投放的效果,建立广告测定的标准等。1936年,ANA与AAAA共同创建了(美国)广告研究基金会(AdvertisingResearchFoundation,简称ARF)。ARF除了为广告业幵发新的研究课题外,还出版在广告业界与学术界极有影响的《广告研究学刊》(JournalofAdvertisingResearch)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EJMC)成立于1912年。该协会现有3000多名来自高校的教师和实务界的研究成员,其中300多人是该协会广告分会(AdvertisingDivision)的成员;AEJMC广告分会正式成立于1966年。广告分会的宗旨是架设广告学术研究与广告实务界之间的桥梁。该分会的目标为:鼓励将广告学作为传播学和营销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而从事的研究;加强对广告与其他社会建制关系方面的研究;鼓励成员在教学和研究中注入广告学整体概念,而非仅仅局限于广告学的各个部分;提供其会员与在其他领域中的对广告学及其社会角色感兴趣的学者之间的联络平台。分会的目的还包括通过定期的新闻披露、会议和期刊,帮助教师们接触广告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出版物以及研究基金机会。
全国广告教师协会(MATA)成立于1915年。该协会成立的出发点是协调和解决全国高校广告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当时,美国很多学者认为要从心理学的角度传授广告,另一些人认为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授广告,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应该从新闻学的角度讲授广告。该协会在促进广告教育正常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该组织把好的广告案例和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全国广告教师协会的成员,促进了教育和实业界的沟通合作。1926年该组织更名为“全国营销与广告教师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TeachersofMarketingandAdvertising,简称NATMA);1933年,该协会名称又更改为“全国营销教师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MarketingTeachers,简称NAMT);1937年,这个协会和“美国营销社团,,(AmericanMarketingSociety,简称AMS)联合重组成了现在的“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简称AMA)。
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AAA)又称美国广告公司协会,成立于1917年。协会由美国500多家大广告商及1200多个分商会员组成;协会成员的广告从业年限均在20年以上,成员单位的从业人员占全美52%;协会商在美国本土占约80%的广告业务份额,其中60%的组织成员单位的年收益在1亿美元以上。美国广告公司协会是一个经营导向组织,专门为其成员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广告行业信息和广泛的可行。协会主要靠会费收入和提供服务收取一些费用维持自身运营。协会由董事会领导,协会还建有各种理事会;协会设有45个专业委员会,如户外、广播、金融委员会等等。主要工作是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包括网上信息服务,一般是应会员的要求就某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向会员提出研究报告等。
美国广告学会(AAA)成立于1958年。非常有意思的是,该组织的创立是由当时的美国广告联合会主席提议的。创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经济类和新闻类高校中,缺少为广告学教师服务的组织。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中的许多有影响力的广告专家学者大都未参与美国广告联合会的活动。所以美国广告联合会中的许多专家认为有必要创立一个新的组织。该组织成立后,立即接受了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做了广告教育中最早的两项研究。第一项是关于美国广告教育发展的综合研究;第二项是对拥有规模较大的广告专业的高校进行的单独研究。该项研究结果阻止了美国广告专业发展无限制向商学院发展和专业越分越细的趋势,并确立了广告在新闻和传播学专业中设置的主导地位。同时该学会也接受广告主对学校的捐助;接受对大学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学习期间奖学金的捐赠;接受对1972年学会创办的《广告学刊》(JournalofAdvertising)的出版经费不足的捐助等。另外,该学会成立以来设立了许多专门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突出贡献”奖项,鼓励对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美国)广告教育基金会(AEF)成立于1983年。该基金会旨在向全社会,尤其是大学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关广告方面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以期丰富他们对广告在社会、文化和经济中的作用的了解。
由上述分析可见,美国的广告组织虽然很多,但是市场定位不同,相互职责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虽然在部分交叉领域有竞争,但总体上是独立运营,平行发展。这种差异化定位有利于各协会在美国广告行业中各自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美国广告协会对广告教育支持的状况
美国是广告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之_。从1905年纽约大学首家开设广告课程算起,100多年来美国广告教育为美国广告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由于人才培养是广告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各个广告协会对广告教育都高度重视。
1. 美国广告联合会为高校设立的主要奖项。美国广告联合会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加强了对高校的关注和投入。1973年,AAF促成了全国广告(ADS)与全国广告女子(GAX)的合并,成立了“AAF学术部”,目的是推动大学广告学术计划发展。一开始学术部建立时仅有40个大学参加,目前已经有200多所大学加入到该组织。1987年,AAF设立了“广告教师奖”(AdvertisingEducatorAward),以表彰在广告教学、广告研究、广告写作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教师。2004年,AAF举办了“第一届麦当劳杯:美国大学生论坛”(TheFirstMcDonald*sCorp:AAFStudentConference),由学生在论坛上发表和讨论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该论坛目前已经制度化。并由美国一些大学广告系主任和广告实务界专家组成了优秀论文评比委员会。美国广告联合会的学术分会承担许多广告教育的责任,保证分会履行推动广告教育发展的义务。为此,AAF在全国设立了大量的广告联合会学术分会的校园分部,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除了承认广告教育家和学生们的成就外,还提供竞赛、实习和广告专业网络。并与企业联合定期举办广告人才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2. 美国广告联合会高校学术分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竞赛。美国广告联合会高校学术分会在各地院校非常活跃。如前所述,目前美国已有200多所高校成立了美国广告联合会的校园分会(collegechapters)。要想成立分会,学校必须开设至少两门广告课程或与广告相关的科目,如市场营销学、促销学等。地方学院或大学分会需要经过广告联合会的确认和授权;合格的大学分会作为会员被保留下来。每个校园分会都要配有指导教师。本文第一作者在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同时担任着美国广告联合会俄亥俄大学校园分会的指导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他除了参加和指导该校园分会每周举行的各种活动外,还带领该校园分会会员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广告竞赛。
1973年,AAF第七区搞了一种“圆珠笔广告计划”,让学生对品牌市场的运作进行策划。该竞赛很快得到广告实务界的认同,并在美国迅速推广开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美国“全国大学生广告竞赛”(NationalStudentAdvertisingCompetition,简称NSAC)。参赛的高校先在各自所在地区初赛,优胜者再集中到全国决赛。比赛采取命题方式;命题以当年大赛赞助商的品牌为题。参赛学生必须是一个团队,对如何推广赞助商的品牌撰写“创意策划书”(campaignplansbook)。创意要独特,方案必须可行,并且答辩时必须能说服大赛评委;创意策划书和比稿(presentation)的综合分数决定了参赛团队的名次。30多年来,陆续有许多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品牌主办了竞赛。如:宝洁、可口可乐、麦当劳、雪佛兰、凯洛格、美国航空、戴姆勒-克莱斯勒、VISA和纽约时代等。赛后公司竞相选用学生作品。主办2008年NSAC大赛的品牌是A0L。美国广告界当今的不少杰出人物都曾是当年NSAC的参与者和美国广告联合会高校分会的会员。
3.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广告分会对广告教育的贡献。该分会于1996年创办的《广告教育学刊》(JournalofAdvertisingEducation)是美国迄今唯 本专门发表广告教育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该分会每年都为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年会举办五项有关广告的论文比赛:学术论文比赛、学生论文比赛、教学论文比赛、职业自由与责任(professionalfreedomandresponsibility)论文比赛以及特别专题论文比赛。该分会还每年在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年会正式召开的前一天举行一整天的广告教学研讨会。
此外,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于1924年创办的会刊《新闻学季刊》(JournalismQuarterly),现称《新闻与大众传播学季刊》(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和该协会办的另外三份出版物《新闻与传播学专论》(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Monographs)、〈〈新闻与传播学教育者》(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Educator).以及《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摘要》(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Abstracts)都常刊登有关广告研究的学术文章,已成为美国广告研究成果和资料检索的重要学术刊物。
4. 美国广告学会对广告教育发展的促进。该学会于1972创办的《广告学刊》(JournalofAdvertising)是美国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广告学术刊物。最近,AAA已决定将《互动广告学刊》(JournalofInteractiveAdvertising)定为该学会的另一学术刊物。此外,美国广告学会于1960年设立了学会“院士”(Fellows)的称号;到2007年为止,该学会只有33位历届会员获得过这_殊誉。学会还于1982年设立了“(广告)研究杰出贡献奖”(OutstandingContributiontoResearchAward);于1988年设立了“《广告学刊》最佳文章奖”(J0u「na|ofAdvertisingBestArticleAward);于1999年设立了“比利罗斯广告教育奖”(BillyI.RossAdvertisingEducationAward),专门奖励在广告教育中有突出成就的教师。为了纪念美国广告教育之父Cha「lesH.Sandage,学会于2003年增设了“查尔斯H桑德杰杰出广告教学奖”(CharlesH.SandageAwardforTeachingExcellence)。之后,学会于2003年设立了“博士生论文奖”(DoctoralDissertationAward),奖励优秀博士论文;于2005年设立了“吉姆洛特-加龙省左尔广告道德与社会责任奖”(KimRotzollAwardforAdvertisingEthnicsandSocialResponsibility),专门奖励为广告道德和社会责任做出杰出贡献的广告教育工作者。学会设立的“杰出服务奖”(DistinguishedServiceAward)则用来奖励为该学会或广告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自2001年起,学会还组织了两年一度的亚太地区国际会议。2001年和2003年的两届会议都在日本东京附近的千叶县木更津市(Kisa「azu)举行;2005和2007年的两届会议分别在香港和韩国的首尔召开。本文第一作者是2005年亚太地区会议的联合主席。2009年亚太会议将在北京举行。
4. (美国)广告教育基金会对广告教育提供的服务。该基金会创建于1998年。从2000开始,基金会出版了网上学刊《广告与社会评论》(AdvertisingandSocietyReview)。与此同时,基金会还在其网页上登载一些经典的广告案例和各校教师自愿提供的广告课程大纲。最值得一提的是基金会每年组织的“业内广告演讲者计划”(InsideAdvertisingSpeakersProgram)和“来访教授计划”(VisitingProfessorProgram)0
“业内广告演讲者项目”通常从全国各广告公司选拔100多名资深广告从业者到高校进行一两天的专题讲座。
“来访教授计划”则从全国高校报名教师中选拔15名左右送到纽约、芝加哥等地的大广告公司进行暑期培训。培训期间,教师除了熟悉当今广告公司的运作和发展以外,也要为公司员工就广告方面的研究进行专题演讲。本文第一作者曾参加过在纽约的“来访教授计划”,受益匪浅。
5. 美国广告公司协会对各类种族高校大学生的专业
媒体的竞争能力,包括人才、采编、经营、创新、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用管理学中著名的“木桶理论”来分析,上述每一块“木板”都关乎大局,都短不得,断不得。而其中人才这块“木板”最有可能短小不足,最能影响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无数经验与教训告诫我们,人才永远是报业的根基,是媒体竞争力的核心。增强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尤为关键。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培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报业的发展,近几年,一些非新闻专业的太学生来到报社。为了能在新闻领域有更大作为,他们中的不少人参加了新闻或与新闻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为了鼓励这些同志完善知识结构,周口日报社规定在取得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证后,报社给予奖励,至今已有多位同志领到奖金。在鼓励自学的同时,报社还搭建学习平台,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2005年以来,周口日报社利用周末开办新闻业务培训班。从报社总编到有高级职称的部室主任,每人确定一个主题,结合自己新闻实践中的得与失,为全体采编人员授课。这种学习有两大益处,一是普通采编人员能学到实战性的经验,易于消化吸收。二是作为报社骨干力量,主讲人为了备课,要查阅大量资料,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师生之间都能得到提高。报社还把眼光放得更远,不定期请省级、中央级媒体的专家学者讲课,请当地经济部门、统计部门的专家讲课。开阔了视野,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下笨功夫磨砺精品
下笨功夫写精品。所谓笨功夫,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发现新闻线索,采掘新闻资料,完成新闻作品的功夫。而物质条件的变化,只会使记者在深入采访时更快、更好、更准地反映社会生活。《周口日报》针对部分采编人员“眼高手低”、“飘浮在上”的不良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笨功夫写精品”的理念。让采编人员到火热的第一线,置身社会生活的最前沿、最深层,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知其轻重、冷暖、缓急。2008年,为配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周口日报》实施了“幸福百村记者行”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报社在市县组织、宣传部门的配合下,从全市选出100个行政村作为采访点。5月份开始到9月底,报社派出百名采编人员用百天时间,利用双休日到100个村进行采访。从2008年5月中旬到12月底,《周口日报》在显著位置开设“幸福百村记者行”专栏。陆续刊发了百篇系列新闻作品,文风朴实,语言生动,洋溢着新时代的农村生活气息,读起来清新可人。这项活动产生了一批精品力作,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同时,也锻炼了队伍,一些年轻的采编人员在农村找到了灵感,懂得了“只有深入才有新闻”的道理,老编辑记者们找到了“宝刀不老”的感觉。
打造精品意识。地市报要有核心竞争力,就要培养一批具有精品意识的编辑、记者、评论员,打造一批精品专栏。报社需要新闻,报社更需要精品新闻。造就精品新闻,必须有精品意识。精品意识是报社办报理念、舆论引导水平的最佳反映。最近几年,周口日报社开展了评报员每日评报、季评好新闻、总编基金奖、新闻理论研讨周等活动,为精品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季报好新闻制度,就是每季度进行一次社级好新闻评选。参评作品分类、获奖标准、评选程序等完全比照河南省新闻奖参评程序办法进行。报社业务部室的骨干组成评委会,分组对推荐上来的作品严格评定,有正面肯定赞扬,也有反面批评提出不足。评委们参评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定评的作品附上有关人员的点评后,贴到阅报栏上让全体采编人员观摩。季评好新闻获奖作品作为每年上报省级新闻奖的候选作品。有些作品虽不符合好新闻评选的标准,但是采访难度大、写作有新意,也给予总编基金奖。由于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采编人员争写精品争编精品成为一种风尚,从而精品佳作频出,采编人员也以获奖为荣。最近两年,周口日报获得河南省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的作品比前几年明显增加。
打造人才金字塔
地市报地处一地一市,被称为“地方小报”,一般来讲,这多指宣传报道半径、服务的人数、发行的数量、经营的总量等。但是。地市报只是规模小,而不是办不好,只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同样能做到小而精。人才培养等方面,地市报要与大报一样大气、敢为。有人曾把新闻人才的层次形象地比作一个金字塔。第一层面的较多,比较容易达到。第二层面较少,经过努力也可达到。第三层面稀少,更不易攀登上去。如果只有第一第二层次的人才,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金字塔,没有采编高手的报社,就不能上档次,不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几年来,《周口日报》在提高整体办报水平的同时,站得高看得远,为一部分大业务水平“拔尖”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向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的队伍迈进。一些业务能力较强者以成“名”为最大目标,心无旁骛,献身新闻。精英战略,使得采编人员之间相互影响激励,报社形成了完善的人才梯队,为今后的发展储备了强大的力量。
新闻理论水平是报纸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著名记者梁衡在谈到名记者的四条标准时,特别提到要有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他认为,新闻记者如果只停留在实践层面,只是重复、熟练、快速而已,并不能创新。真正能突破、创新,有自己的个性,必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理论思维。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不仅会写能编,还应当学会总结,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用理论指导自己、指导他人。然而,对于大多数采编人员来说,做到这些是有困难的。周口日报社注重引导采编人员增强新闻理论修养,为他们搭建“提升”的平台。2008年,报社开展了新闻理论宣传周活动。把一年来采编人员撰写的新闻论文、采访心得集中展示,相互交流。并特意举行由全体人员参加的论文研讨会,有多名同志上台宣读论文。这样的活动既渲染了报社浓厚的理论氛围,也提升了采编人员研讨理论的积极性。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报业带来阵阵寒风,作为我国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市报,如何渡过难关,并在困境中增强竞争能力,尤为重要。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地市报纷纷推出应对手段,比如,报纸涨价、减少发行数量、减员增效、优化分配制度、强化品牌建设等。其中,最为核心的还是要增强报纸的竞争力。在面临重新洗牌的关口,地市报尤需建立有效机制,激励培养竞争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