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药学科技论文

药学科技论文

时间:2022-11-30 18:4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药学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药学科技论文

第1篇

中国药学会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每2年举办1次,从1986年至今已举办十一届,历届会议对推动我国青年药学工作者创新发展,着力培养青年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活跃在我国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领域的骨干药学专家,大多参加过以往会议并获奖。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药学会承办,国邦药业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定于2014年6月初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将邀请两院院士作特邀报告,并就我国青年药学科技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同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及评奖

①征文范围: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药剂、药物分析、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药品与质量、海洋药物、老年药学、制药工程、抗生素、医院药学、药事管理、军事药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安全评价、药物临床评价、医药知识产权、药学史等药学领域研究论文,以及近年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均在应征范围。论文要求立题明确、条理清晰、实验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并没有在科技期刊公开发表。②征文要求: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青年工作者征文,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年龄在45岁以下(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论文格式请参照《中国药学杂志》。应征论文字数限3 000字以内(包括参考文献)。③论文评审:由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论文评审合格的论文将收载在大会论文集中。遴选出50篇论文作会议报告交流,每人12分钟以内,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会议将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奖励金额(含税)分别为2 000元、1 000元、600元人民币,并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③其他事项:请将论文电子稿以Word格式编辑后发E-mail至:,并注明稿件所属专业,以便于论文评审;文责自负。我们收到每篇稿件后,将及时给作者邮件回复。会议获奖论文推荐在《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学会主办期刊发表。⑤征文截止日期:2014年5月9日。

2 会议情况查询

会议时间和地点,请参见2014年4月底发出的第二轮通知。可从中国药学会网站(.cn)查询会议情况。

第2篇

近几年,随着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以推动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3]。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竞争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4]。因此,构建新型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如何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构建中药学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中药学实习实训是指组织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外场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由野外见习、企业实习、医院实训实习及毕业专题实习等几部分构成。

1.1药用植物野外见习

药用植物野外见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泰顺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和永嘉林坑建立了见习基地,在大二开学的第一周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野外见习,通过一周野外见习,学生对中药的生境、生态及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既拓展了知识面,学生了解了中药资源调查的基本技能、方法,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1.2企业实习

利用药学院自身科研优势成立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为学生了解市场与现代医药企业的运行、树立市场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产业单位承接业务,采取项目分拆、工程师带教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方式,以实现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企业提高效益的良好互动。自办企业聘请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也成为学生兼职导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产业技术知识。同时学院建有温郁金GAP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目前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实习、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教科服务平台,每年都能接受数十名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温郁金GAP基地实习,使学生了解道地产区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质量控制,并掌握道地药材的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等方面的情况,学生通过企业的实习,在接触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前接触到产品和市场知识,并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1.3医院实习实训

医院实习实训是药学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医院实训,使学生了解药品的使用剂量、规格和注意事项,熟悉药品调剂的整个过程[5]。由于临床工作是今后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去向,我们对教学计划做了较大改动,首先是增加了大一暑假临床实训,即利用大一暑假的时间,到附属医院的药房进行一个月的实训,实训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药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及就业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在每年的例行教学实习检查中了解到中药学专业学生下点实习时间偏短(20周:12月底~5月初),这期间不少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期初补考、毕业前补考、找工作等,还有春节和元旦等假期,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中去的时间大大减少。为此,我们从2007级开始,对中药学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把第七学期的一部分课程提前上完,第七学期另一部分课程调至第八学期,学生第七学期下点实习(即拟9月1日~2月28日进点实习),第八学期初返校继续第七学期的部分课程学习,以便学生真正实习下点时间延长,加强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实践素质的拓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1.4毕业专题实习

毕业专题实习,包括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实习实训项目,以往我们将学生的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直接交由实习单位完成,但是几年的实践发现有的实习单位由于科研方面的不足,导致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的质量较差,为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专业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科研论文在校本部完成后再下点实习,实践证明最近两年我们毕业生的论文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通过毕业专题实习,可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并掌握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论文答辩过程,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几年的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全国、省、市及学校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9年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08年获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09年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1年又斩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的朗肽创业团队荣获“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奖。近三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5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3人,校级优秀毕业生9人。在校学生自然科学科研立项中,中药专业学生连续3年名列前茅。

2与实习基地合作共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现有十几所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医院,在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之间,通过学科建设紧密联结起来,药学院为基地提供技术与项目的支持,基地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为提高基地教师的带教积极性及带教水平,我们利用学院具有的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及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开放基金这一载体,使医院相关人员参与了项目的申报及课题研究;同时利用中药学专业具有招收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这一优势,我们聘请符合条件的非直管附属医院的药剂科老师当硕士生导师。为进一步提高实习单位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药学院与实习单位交流与合作,实现“医、教”共赢,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产业化等方面展与实习基地展开紧密合作与政策优惠,使实习单位科研、带教水平及带教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在每年的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时,请带教药剂科指导老师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我们还召开每年一次的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总之,通过各种措施激励医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最终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p#分页标题#e#

3以导师制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第3篇

梁晓春,4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读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发展基金等重点课题9项。90余篇,获优秀论文5篇。曾获卫生部、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9项(2003年、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2005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书著12部。199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北京中医》、《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种杂志的编委。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关科室信息: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5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要方向,中西医结合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曾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学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及世界传统医学成果等多种奖项。数百篇,获优秀论文多篇,主编与参加编写的书籍40多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科室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理事、常务委员、委员及国家级杂志担任编委的人数达15人以上。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

于康,38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席营养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食品安全与健康顾问》杂志编委、《糖尿病天地》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委会顾问。

在中国核心医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营养治疗学》和《临床营养医师速查手册》。副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诊疗手册》和《临床营养学》等。作为编委参加16部学术专著编写。主编科普丛书《作自己的营养医生》、《临床营养解决方案》、《营养与疾病防治241问》、《非典型肺炎营养防治90问》、《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饮食自疗法》、《代谢综合征的营养治疗》、《营养门诊》、《宝宝的第一口食谱》等45册。

第4篇

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也是国内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4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和药学五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学校还有中医药高校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点;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技术力量强、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225名、硕士生导师1097名。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2年获国家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试点工作。学校2002、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果优秀;2004年通过广东省“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成为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2004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2009年学科评估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五。2005年邓铁涛教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9年荣获首届国医大师。在2005年、2010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中,我校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一个中医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成为广东省一所新增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院校,2006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中药学研究生创新基地,2010年成为中药学专业学位招生单位,2011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我校综合实力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位列榜首。

学校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学院、体育健康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学院,及脾胃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热带医学研究所、邓铁涛研究所等。开设本科专业16个,横跨医、工、管、理、经、文、教7个学科门类。在校生2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3293人,留学生及港澳台生近1000人。学校正向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转变。

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是全国中医药高校仅有的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的2所高校之一,也是广东省内建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3所高校之一。学校还拥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现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3个,教育部现代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科学”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科研成果显著,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数2069多项,纵向科研总经费3.5亿元,其中项目176项,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 3项(含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项,培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各2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79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非医攻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教育部第六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设施齐全,占地1377亩(含三元里、大学城校区),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已建成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图书馆藏书140多万册;有综合教学实验室5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1个,且处于国内医药院校水平;附属医院24所(直属4所、非直属医院19所,合作医院1所),病床总数达到7000多张,直属附院拥有全国专科医疗中心6个、省级专科专病医疗中心8个、部局级专科专病研究实验室3个。有教学医院20间、实习医院35间、药学实习基地33个,为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临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建立了“培育、奖励、助学”完善的奖助保障体系,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邓铁涛非医攻博专项研究生奖学金、一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靳三针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学金、100万元的“荔博园研究生奖助困金”、50万元的“仲景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150万元台币的“台湾校友研究生奖助学”,“50万元的周岱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以纯、同心研究生奖助学金”、“周密、昆禾、香港校友研究生励志奖”、“宝洁研究生奖学金”、“尖峰中药研究生奖学金”、“美丽华励志研究生奖助学金”、“华佗研究生奖助学金”、“通圣研究生奖助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奖学金等奖学金。为激励在校研究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激励创新创造了优越条件,为优秀贫困自筹研究生解决了后顾之忧。学校还设立了助研、助教、助管三助岗位和建立了助学贷款制度,为贫困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毕业研究生质量较高,社会评价较好,截止2011年7月,我校毕业研究生一次到岗率均保持95%以上。

第5篇

加强学生课外科研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1)本科生实行科研导师制。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聘请有科研经验的专业教师指导。自行选题,确定研究内容,设计技术路线、撰写正式格式的标书,聘请专家论证其可行性。按照正式科研工作程序,进行实验工作,并要求将其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写出论文,力争公开发表。每年选报本科生科研导师,平均录取率达到71.12%,有80%以上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课外科研活动。(2)中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阶段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一次综合考察,也是个性化、系统化实验教学的延续。我校制定了一套从选题—申报—定题—实习—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的完整规定。(3)利用开放和多元的学科科技竞赛为学生提升课外综合设计创新能力提供平台。相关科技竞赛有“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结构设计竞赛、“新苗”计划等。(4)学校每年设立学生科研基金项目,资助具有一定创新点的学生课题。学生通过课题设计、答辩等环节,获得院级或校级科研课题经费。

开设前沿课程

开设了前沿理论课程,内容新颖,反映学科动态及最新成果。比如开设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新产品开发概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另外,还定期请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做专题讲座,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设计能力。在本科中后期阶段开设科研方法、科研设计或中药科研性实验等课程,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培养。由科研能力强、创新意识敏锐的教师授课,重点讲述中医药科研思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

建立现代化学生实验室改进落后的实验手段,购置先进仪器设备,不断引进现代技术,使学生能够接受现代实验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科科研水平。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利用学校教师的科研设备与学术队伍的人才优势,将学校内部、省级科研实验室及教师科研实验室作为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使优秀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使其创新性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在新药研究和校友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国内一些知名的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和三甲医院共建26所校外实践基地,如浙江省药品检验所、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这些实习基地指导力量较强,项目丰富,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近几年,还陆续和省内较大药市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中药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验平台开放实验室既为学生进行实验技能操作训练及科研活动提供了实验场所,同时也为学员进行自主实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

通过聘用校外科研导师,聘用科研导师助理,扩大师资队伍。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选报导师热情日益高涨,导师的资源非常紧张。导师不得不指导更多本科生,最多的一位指导了48个本科生,指导质量不佳的状况提醒我们必须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对此,我院开展了科研导师制又一新的尝试,即“校外科研导师”聘请试点工作。充分利用行业资源,聘请了省、市药检所、研究所、科研单位和在杭知名医药企业的药学类专家,担任我院本科生校外科研导师。为充分发挥研究生“助学、助教、助管”的“三助”功能,同时加强本科生与导师的桥梁建设,我院又推出了一项全新的尝试,即研究生充任“科研导师助理制度”。该制度的实施使导师和本科生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充分发挥了导师制整体优势。此外,研究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科研精神来感染本科生,从而激发起本科生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培养出更多专业过硬、思想先进的科研后备人才。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参与科研导师制工作的过程与目标管理,特制订了“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科生参与科研导师制的考核办法”。

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创新能力是创业主体在从事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加强中药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重新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了KAB(大学生创业教育)、SYB(创办你的企业)和大学生执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选配富有创新实践经验和创业能力的各类人才,包括专业教师、专利发明者、知名企业产品研发人员、成功企业家、社会各界创业成功人士等,担任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并在校内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

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开设了“远志大讲堂”,邀请两院院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座。同时,每年都由科研处牵头举办“科技学术讲座月”等。为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校青年教师协会、研究生会等团体,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及研究生seminar(专题讨论会)等活动,以及“百草课堂”之科研系列讲座、“百草杯”中草药识别大赛和实验技能大赛、时珍文化节暨重点资助项目推广答辩会、优秀结题论文答辩会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第6篇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联合培养的意义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在社会发展及经济生产方面能够解决职业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人才。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科研和实践必修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是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高科技企业来说,他们在专业、知识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作为教育者的能力。充分开展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夯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再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可以形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并存的立体全方位培养。

二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可行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对实践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高校难以模拟出企业真实的生产、研发环境。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校希望与行业相关的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实习和研发的实践机会,还可以解决企业的一些技术问题,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企业有意愿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被培养的研究生来说,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要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企业接受合作培养,能有效培养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学校、企业与研究生本人三方都是有合作需求的。

三我校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

国家于2011年首次招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校也是首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为保证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加大力度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效果显著。

1学校、企业及研究生三方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首先从合作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开始。

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校内导师意见为主,参照全日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校外导师的意见,并听取研究生本人意愿,根据其研究方向共同制定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选修课程要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的差异,有针对性选择,适当增加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

2严格实行双导师制

目前高校导师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导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的经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外导师由于在企业参加多年的实际研发和工作经历,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尽快找到技术研发和探索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可以兼顾学生的硕士课题并且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和问题去进一步开发,使学生的工作不会陷入工程化。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先进、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实践环节,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安排到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或管理部门中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实践教学。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在校外导师的带领下进入相关科技合作企业,在企业完成可以完成的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改造方案,或者参与软件的开发、管理决策等实际工作。通过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将问题与不足反馈到理论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实践学习中得以升华。

4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依托完成论文工作

根据《广东药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要求专业学位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生产或实践应用的实际需要,运用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对生产或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内容要以解决本专业在生产或实践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充分体现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成果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根据此要求,我们要求所有导师必须有横向科研项目为支撑和引导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工作,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具体经费支持、科研要求与目标等。

5与企业创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高薪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研究生教育适应国家的战略需要。2011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海南康芝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挂牌成立了“广东药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这些企业多数是民营药厂,企业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技术需求也比较大。通过企业真正和深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中高级人才,从而加快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2013年5月,我院中药学院依靠与康美公司长期的合作基础,共同申报了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并成功获批。建立广东药学院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可以充分利用广东药学院与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打造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中药学”科研创新人才的示范平台和开展以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新科技研发平台,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为广东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7注重加强校企沟通

我校大力开展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申报。通过积极合作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加强产、学、研结合研究,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合作研究和技术转让或成果转化,以项目为依托,让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深入企业课题研究,带动校企双方共同发展。我校平均每年和每个联合培养单位都有1-2个横向科技合作项目。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校企联合培养是一种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学校、企业双方教育资源,将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较好地提高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罗兵,高月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案例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3(5).

[2]李勇,陈艳慧,李博,张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3(9).

第7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edicine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数学会;湖北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4337

国内刊号:42-1303/R

邮发代号:38-17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8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路径;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

1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

2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

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

2.1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

2.2汇通中西

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2.3旁搜博览

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

2.4慎思明辨

慎思明辨,即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学校通过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跨界协同德育”工作体系,实现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此外,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1)专业特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把优秀传统文化菁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中药的职业行为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等方面特性[9],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将科研学术思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撰写22门核心课程学习指南和教学设计汇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成才与价值观完善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层次。(2)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主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小班化教学环境,并构建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进展、药事热点讨论等若干情境或案例,激活课堂教学。例如“以马兜铃酸毒性事件论中药传承与创新”“从药性角度看干姜、附子、吴茱萸的毒性”“从对黄疸的认识比较利胆退黄与利湿退黄的异同”等话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开放的角度进行详细探问、加强信息分析处理,达到明晰分辨的效果。

第9篇

1我校药学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与机能实验课程的现状

药学专业培养能够从事药学教育、药学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使用、药品管理及药品临床应用的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药学系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与临床医学专业有较大差异,在医学基础课程上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生理学,部分临床课程合并临床医学概论,而相应增加药学主要专业课程。而机能实验课仅安排4-5个一般验证性药理学实验,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培养的学生知识不全面,不能满足药学专业毕业后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与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药品检验、合理用药、药物设计等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

2优化机能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药学专业特色

为了能满足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条件,我们课题组以机能实验学教程为依据,针对药学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时分配的差异,结合我校药学学生的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我校的机能实验内容进行再一次优化组合,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包括如下方面: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验数据的处理。②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目的是针对性锻炼药学学生掌握常用治疗药物监测方法与如何评价药物急性毒性。③药物的基本知识、处方学、药典与新药研究(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为学生进入药厂实习前增加药物的基本知识与新药临床前研究基本方法。④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训练药学学生的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以上的实验内容实施1-2年级后,及时综合评价学生实验学习效果,召开学生与教师座谈会,学生与带教教师填写反馈意见表。在下一学年综合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调整部分实验内容使其更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第二次按照调整后的内容在下一届学生实施,并再次测评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在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后,逐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药学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体系,编写药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修改相应机能实验学教学大纲,设计并制作网络课件。将实验内容等通过网络供其他专业学生参考与学习,以便将来优化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机能实验学课程。

3科研、生产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均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每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而实验免不了出现抄袭数据或拼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我们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我们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药学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几年来,我校药学学生参加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等课题多项;通过主动地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撩开了科研的神秘面纱,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其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药学系与临床药物评价中心联合开设新药研究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是教师的科研或制药企业的项目。做实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拟定实验内容和要求;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与在制药企业见习所学的实践经验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同时教师把最新的药品生产信息或本人的科研课题纳入实验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活动,激发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与思路,指导其撰写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开发性的实验。

4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切实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

由于机能实验是由三门实验课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其不但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熟悉另外二门学科知识。尤其是药学专业涉及很多药学知识,而机能实验带教教师多为临床专业毕业,所以教师必须相应补充一定有关药学知识,才能使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同时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与实验动物、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仪器的稳定性直接相关;而实验室的管理和药品、器材等教学保障工作是由技术人员完成的,故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同样是高质量实验课的必备条件。多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机能中心技术人员匮乏,尽管这几年我们不断补充了高学历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技术人员队伍,但一般是其他专业改行而来,专业技能单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重点抓好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首先,安排他们在本科班全程跟班听理论课教学,全面系统地掌握三门学课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同教研室一起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并负责实施:第三是由其首先摸索新实验、新方法,实验课前与带课教员共同做预实验,实验前充分准备必需的实验动物、试剂药品。提前调试好所需仪器,保证其正常运行、而且对仪器必须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实验教学。由此可见,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是实验课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的机能实验教学前提。

机能实验学突破了只注重具体学科专业知识灌输的传统医学教育,开设的实验课从验证、综合到设计,在优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方法学和科研思路的培养,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刻苦认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院药学专业机能实验教学通过与科研、药品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和有效的科研实践,进一步优化了机能实验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综合知识、达到了学用结合,突出了药学专业的特色,更好发挥了机能实验学的教学作用。

本文作者:丁伯平、黄帧桧、朱再满 单位:皖南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皖南医学院机能实验学中心、皖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第10篇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以培养新形势下药学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一体化”实验教学综合改革,采用多学科间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

关键词 一体化实验教学;药学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桂林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JG2011018)。

作者简介:杨成芳,壮族,医学硕士,实验师,从事药理学实验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李勇文,医学博士,教授,从事药理学教学工作。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囊括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事管理等多个二级学科。其目标是要培养出具备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且能在新药研发、药物评价、药品生产、管理与经营及临床合理用药等领域工作的药学复合型人才。因此,实验教学在实现高等教育的药学教学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药学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1]。

1 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实行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2]。在观念上把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实验技能训练,在实验教学上一直都在为理论课进行验证,而忽视了它本身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多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实验讲义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讲解清楚再示教,并由实验室教师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和药品准备好,学生进入实验室只是简单地按照带课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同时相互关系密切的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相关学科没有相互渗透,整个实验教学缺乏连贯而严密的体系,不利于药学整体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结果是使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各课程学到的知识不连贯,互相割裂,没有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思维,导致学生不能融会贯通,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胜任工作,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积极推进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院从2012年初开始对药学专业的实验课程进行系列改革,开展以“ 药”为中心整合药学专业多学科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1 以“药”为本,把“药”作为多学科间的纽带,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鉴于目前药学实验课程存在的诸多不足,我院提出了以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一体化实验为重点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经过研究和实践,围绕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全过程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药学专业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在该思想的指导下,第一部分内容结合经典实验,主要锻练学生所属专业方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和手段;第二部分内容为结合创新药物研究、新药开发、药物工业生产实际,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项基本技术、手段的能力,同时巩固专业基本知识,在各教研室在研的主要科研课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进行相关研究,旨在提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2.2 适用对象——药学相关专业的大四学生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主要针对的是药学或相关专业的大四学生,以7~8名同学为一个课题小组,这些学生基本完成了药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2.3 实验内容——建立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结束了学生“任务式”的实验,若实验内容难度不大,不具挑战性,就不易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若难度过大,又会使学生的科研兴趣大打折扣。因此,合适的起点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一体化实验的首要条件。

我们将药学专业实验课的基本实验能力训练、综合与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实验课程的整合编排建立一体化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一体化实验重点是围绕“原料药的合成/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纯化、原料药的检验、制剂与质量分析、活性评价”全过程的一体化,该一体化实验是以化学原料药的研究开发内容为主线,以新药研发的思路来设置专业实验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课。

依据药学专业特点及新药研究开发的基本程序,将药学专业各课程的实验课整合为药学基础实验、药品生产与活性评价实验三部分[3]。第一部分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实验,该部分的重点是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第二部分包括药物化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设备、波普解析等课程的实验,学生们通过药物的化学合成、天然药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修饰、各种制剂与剂型研究的实验,完成从原料药到药品的全过程的实验技能学习;第三部分包括药物分析、药理学、毒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等课程的实验,通过各种检测手段与方法对原料与制剂的质量分析及其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过程的实验,掌握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全过程和进行重量监控的基本方法。通过三个部分的构建,各课程之间以“药”为纽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药学专业实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药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训练,掌握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

2.4 考评方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

实验课程考评是对学习效果评定的手段,借此以督促学生培养严谨客观的科研态度、规范正确的操作技能、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它不仅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获取实验教学反馈信息,从而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判断实验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以调动其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为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分别按照实验的基本步骤,即:实验准备(20%)、实验过程(40%)、撰写论文(20%)和答辩总结(20%)等拟定详细的评定细则,实施过程评价。一体化实验采用论文的形式评价实验成果,结合新药申报资料内容给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探讨。论文包括立题依据、实验仪器及试剂、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等内容。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新药申报资料的整理,又提高了学生研读中外文献的能力及科研性文章的写作水平,达到通过一体化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 结语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改变了实验教学滞后于科技前沿的现状,反映了药物设计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通过几年药学专业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深深体会到,一体化实验课程的改革及教学手段的实施,使教学内容紧密连接药学本科生在前三年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科目,把按照学科分类而设置的各门实验课程进行重组、交叉、整合,能帮助学生疏理各学科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既利于对学生药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科研思维,对适应市场需求的药学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祖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84.

[2]张珏,贾容贵,范菊娣.药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334-337.

第11篇

《中医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中医药类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美洲中国医学杂志,AJCM)是由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美国/新加坡)出版的并且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MEDLINE、Biological Abstracts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药期刊。上述两种期刊分别在国内和国外出版的综合中医类期刊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通过对两种期刊发表文献的引证与被引证状况的统计,分析对比两种期刊发表文献的老化速度、使用寿命和新颖性等,并以此分析中美中医药类期刊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美国Thomson-ISI出版的2005年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ience Edition(期刊引文报告-科技版),查询AJCM的引证和被引证数据;利用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通过“源文献”和“参考文献”途径查询《中医杂志》在2005年的引证和被引证数据。分别计算出两种期刊的引文半衰期、被引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利用计算机统计汇总,分析两种期刊的被引证状况及两种期刊引证文献的学科、文种、年代分布等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医杂志》和AJCM两种期刊的被引证状况

2005年,《中医杂志》被309种国内期刊所引证,合计被引2 841次。同年,AJCM合计被255种期刊引用了689次。表1列出了两种期刊在2005年被引证文献的年代分布。根据被引证数据计算出《中医杂志》的被引半衰期为7.335年,普赖斯指数为31.33%;AJCM的被引半衰期为6.9年,普赖斯指数为38.61%。

2005年,《中医杂志》出版12期,发表带有作者的文献548篇,该年的影响因子为0.342。AJCM在2005年出版6期,发表文献94篇,影响因子为0.743。表1 《中医杂志》与AJCM发表的文献在2005年被引证的年代分布

2.2 高频引证两种中医药杂志的期刊分布

表2列出了在2005年高频引证(≥50次)《中医杂志》的12种期刊。《中医杂志》被这些期刊引证了810次,占该杂志总被引证频次的28.51%。说明《中医杂志》所发表的文献对这些期刊的学术影响比较大。表2 2005年高频引证《中医杂志》的期刊(略)

在引证《中医杂志》的309种期刊中,有95种为中医中药类期刊,占引证期刊种数的30.74%;合计引证2 265次,占总引证次数的79.73%;有214种属于非中医中药类期刊,占引证期刊种数的69.26%;合计引证576次,占总引证次数的20.27%。

表3列出了在2005年高频引证(≥13次)AJCM的8种期刊。AJCM被该8种期刊合计引证了212次,占该杂志2005年总被引证次数的30.77%。在引证AJCM的255种期刊中,只有6种为中医药相关类(中医、中药、植物药、替代疗法)期刊,占引证期刊种数的2.35%(6/255)。合计引证了157次,占总引证次数的22.79%。AJCM绝大多数是被非中医中药类期刊引证的。表3 2005年高频引证AJCM的期刊(略)

2.3 两种中医药杂志的引文情况

2.3.1 《中医杂志》的引文情况

在《中医杂志》2005年发表的文献中,只有198篇附有参考文献,占总发文量的36.13%;合计引证来自777种中外文图书和期刊文献1 631条,篇均引文数为2.976条;其中附有参考文献的论文篇均引文数为8.237条。

《中医杂志》2005年引证了338种中文期刊1 017次,占全部引证文献的62.35%;引证163种外文期刊265次,占16.25%;引证276种中外文图书349次,占21.40%。表4列出了《中医杂志》在2005年高频引证(≥13次)的12种期刊或图书。表4 2005年《中医杂志》高频引用的期刊与图书(略)

2005年,《中医杂志》合计引证来自273种中医中药类书刊文献839次(51.44%),引证504种非中医中药类中外文书刊文献792次(48.56%)。在全部引证文献中,发表于过去5年的文献有573篇,占全部引证文献的35.13%。引证半衰期为6.47年。

2.3.2 AJCM的引文情况

2005年,AJCM发表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研究文献94篇,合计引证来自1 003种期刊的2 076篇文献,篇均引文数为22.09篇。在全部引证文献中,发表于过去5年内的文献占全部引证文献的28.18%,引证半衰期为8.12年。表5列出了AJCM2005年高频(≥15次)引用的期刊。表5 2005年AJCM高频引用的期刊(略)

在AJCM引证的文献中,涉及中医中药类(中医、中药、针灸、植物药、民族药学、替代疗法)期刊25种,引证233次。其中引用中国(包括港台)出版的中医药期刊13种,61次。

3 讨论

3.1 两种中医药期刊的使用寿命和新颖性对比

期刊的被引半衰期是反映特定期刊的使用寿命和期刊老化速度的一个指标,对于期刊的保存年限和读者对期刊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而普赖斯指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1]。一般来说,某一学科或领域发表文献的普赖斯指数越大,半衰期就越短,说明其文献的老化速度就越快,使用寿命也就越短。本统计结果表明,两种期刊的被引半衰期接近,均在7年左右,较现代医学类以及其它自然科学类期刊的半衰期长。同时,普赖斯指数分别为31.33%和38.61%,低于基础医学等自然科学类期刊[2]。此外,两种期刊被引证的文献有约1/3是在10年前发表的,说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在出版较长时间后仍然还有一定的利用率。可以认为中医药期刊的老化速度较慢,使用寿命较长。因此,对中医中药类文献的收藏与利用应该注意这个特点。

有研究证明,现代医学类期刊引证5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占总引证文献的50%[3]。而中美两种中医药期刊引证5年内文献远小于该比例,而且引证半衰期较长。虽然可以反映出中医类期刊的新颖性不如其它自然科学学科,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医药期刊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3.2 两种中医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对比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可以反映特定期刊在特定时间段内发表文献的平均被引证次数。在进行期刊的学术地位或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影响因子一直是国内外公认的客观指标。研究数据表明,AJCM的影响因子(0.743)远高于《中医杂志》(0.342),而且前者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只计算被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源期刊的引证数据,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而后者的数据是来源于维普数据库,即引证数据几乎是国内出版的全部期刊引证该刊的数据,权威性较差。在国内较权威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该刊影响因子仅0.175[4]。另外,国内外在影响因子的计算中所采用的指标也略有不同。

此外,《中医杂志》发表的文献有4/5是被中医中药类期刊引证的,而AJCM则恰恰相反。这说明作为国内出版的中医药类核心期刊,《中医杂志》对中医中药类期刊的学术影响较大。因为SCIE中收录的中医药类期刊较少,因此,所统计出引证AJCM的主要是非中医药类期刊。但也可以说明AJCM发表的文献对非中医中药类期刊也存在一定的学术影响。同时也应该注意,国内出版的《中医杂志》也不排斥吸取国内外其它相关学科的学术思想。在《中医杂志》的引证文献中,有近一半来自于非中医中药类书刊,说明即便是在国内,其它学科的书刊文献在中医中药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两种类别的期刊存在相互影响。在传统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也离不开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同时,在科学研究与文献撰写时除了要参考国内的中医中药类文献以外,也要注意参考国外发表的相关学科的文献。

3.3 两种中医药期刊引证文献的特点

在两种中医药期刊的引证文献方面,《中医杂志》发表的大多数文献(63.87%)没有参考文献,许多属于经验交流类文章,如:当代名医、专题笔谈、学术争鸣、经验方荟萃等,研究性文献占得比例较小。即便是该杂志发表的研究性文献的篇均引文数(2.976篇)也远远低于AJCM(22.09篇),而且前者引证的1/5是图书。说明《中医杂志》的信息量较大,而后者的学术性更强。提示在中医中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还应该广泛参考已有的研究报告,以现代生物医学的相关理论作指导,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对比两种期刊的引证和被引证数据,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中外两种重要的中医药学专业期刊,在2005年两种期刊发表的文献却没有相互引证,而且国外出版的中医类期刊引证国内出版的中医药期刊频率并不高。一方面说明国内出版的期刊在学术性方面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提示国内出版的期刊还应该扩大宣传,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文献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引证《中医杂志》以及《中医杂志》所引证的期刊多属于中医(药)类的综合性期刊,专业性较强或其它学科的期刊较少。引证外文期刊的数量就更少,而且集中在中风、风湿、循环、糖尿病等少数几个临床学科;说明《中医杂志》较注重中医中药的临床实践方面。而引证AJCM及AJCM所引证的期刊则除了中医、脑血管疾病类以外,还主要涉及药学、生物学、民族药学、植物药(医)学、神经科学、综合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说明AJCM更注重发表中医学、中药学(植物药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性文章,并且受以上基础学科的影响较大。

4 结语

通过文献的引证与被引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药类期刊与现代医学类期刊尤其是药学、植物学、综合自然科学类期刊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医杂志》和AJCM作为中外中医药类的核心期刊,前者更注重于中医临床,而后者更强调药学包括植物药学、民族药学、药理学以及药学的基础性研究。《中医杂志》的信息量大,而AJCM的学术性强。

两种中医药期刊的使用寿命接近,老化速度均慢于现代医学及自然科学类期刊;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则AJCM高于《中医杂志》,这也可能是因为后者更注重临床的结果。虽然同属中医药学期刊,两种期刊在发表文献的侧重点、引证文献的学科和文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参考文献】

[1] 姜春林.普赖斯与科学计量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09):20-22.

[2] 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48-349.

第12篇

当前医药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医药行业加速技术革命的挑战和高科技高投入下强化专利保护的严峻现实,医药工业需要进行从仿制到创新的战略转移,需要强化工业化生产过程,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高等药学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深化改革,拓宽药学人才培养的途径,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办学的力量和积极性。

一、培养医药化工人才的必要性

传统的医药工业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救死扶伤、保证人民健康为唯一宗旨,以生产出产品为首要目的。实现工业化生产时较少从化学工程角度去考虑设备与过程的设计、放大和控制,缺少化学工程研究。因此,我国制药工业中的化工过程比较落后于其它化学工业。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医药工业除面临新药开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外,还面临着竞争机制的挑战,特别是复关后面对的是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如不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现代医药工业,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能力。根据医药生产过程基本是化工过程的特点,要建立现代医药工业体系,提高生产操作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物耗,就必须加强在医药工业化生产中的化学工程研究。

根据我系毕业生分配情况,医药行业尤其是制药行业与公司迫切需求医药化工方面的毕业生,虽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分配至医药行业的科研、生产单位,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不满足。分配到医药行业的毕业生也反映他们的知识结构上的不适应,需要花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药学方面的知识和特点进行熟悉和再学习。

二、发挥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培养医药化工人才

医药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特殊行业,理、工、医药学科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培养药学人才是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医药工业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清华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即将成立的人文社科学院的综合性委属重点大学,具有雄厚的公共基础和机、电等公共工程基础。化工系的化学工程学科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之一,近几年来又着重在加强工程实践基础上做了不少努力。具有较雄厚的化学工程的反应、分离、过程优化设计等科研基础和教学基础,也是优势所在。同时我校还有相关的生物科学技术系、化学系。化工系也设有生物化工与制药研究所,并即将与国家医药局科教司联合成立国家医药局清华大学医药工程中心,因此也具备一定的开设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的基础课(如生物化学、有机合成)的能力。但目前尚欠缺开设有关药学和药理等专业课及实验的条件,需要兄弟医、药院校的协助。因此总的设想是在国家教委和国家医药管理局的统筹安排下尽快在我校化工系试办以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为特征的、同时覆盖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专业面较宽的5年制医药化工(或制药化工)专业,尽快培养一批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既有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又懂化学及生物制药的特殊原理及要求的工程型医药学人才。

三、办学方式

方式1:以清华大学化工系为主,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的师资、办学经验和条件,五年中前三年突出清华大学的特点,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打好公共基础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第四学年开始,请兄弟医药院校、系的教师开设有关药学方面的专业课,并尽可能就近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系的实验条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本系这方面的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建设。见习和生产实习均到制药厂进行,第五学年的最后一学期进行制药化工过程中的工程、工艺学习,以及少部分偏重基础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工学士学位。

方式2:在试办“医药化工专业”的同时还可试办第二学士学位,多途径培养多种类型的制药工程人才。在获得化学工程第一学位的同时,取得药学第二学位。在我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中,于第三学年开始选取一批优秀的志愿者,在修第一学位(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的同时,陆续选修药学专业的基本必修课。五年内同时修满两个学位的必需学分,并同时完成化学工程学与药学两方面的毕业设计(论文)者授予两个学位。此类学生第一学位为主,第二学位为辅,有条件者,两篇论文最好相结合。第一学位由清华大学化工系负责,第二学位由医药院校负责,合作对象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