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11:33: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并学会团队学习。作者通过分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实施时学生角色定位错位原因,重点探讨学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深入角色,再现实况,着重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管理案例模拟真实的管理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将课堂教学看做是一种学习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好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作者在对比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讲授管理学课程后发现,案例教学法在学生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作用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将案例教学法实施于管理学课堂过程中学生角色定位错位形成原因,重点探讨学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1 管理学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1.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会主动学习
一切工作都应始于目标,目标本身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在管理学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就是给每位学生都定下了一个目标,学习不是老师指派的某个任务,而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即使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它会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去有重点的关注。尤其是通过案例让学生参与的实践演练,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利用课堂中讲授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如何应用,让学生更加有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在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时,又会帮助我们发现知识方面和专业理论方面的欠缺,针对薄弱环节,通过自学和团队学习对相关知识加以弥补。真正实现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2 拓展学生综合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学生的若干方面的能力模块来进行衡量。在管理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参与,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开拓了一条新途径。案例情景中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模式,即使事先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备选答案,但并不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给出,鼓励学生在互相讨论中给出多种新答案。这些都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课堂与课外结合、团队学习与自我学习结合,让学生们扩大知识面,拓宽思路,更加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1.3 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身潜能
学生的优秀潜质得到发现而不是埋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目标。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堂中,学生成为知识获得的主动接受者。学生通过主动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参与案例的演讲讨论,和其他同学展开辩论等众多环节,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机会来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发挥自身的特长,展现自己的风采,在学习中不断地树立信心,获得更加全面的进步与提升。
1.4 培养学生良好地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操作中不仅强调个人的自主学习,同时更加注重合作学习。学生们通过组建团队,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个人意见陈述到小组成员最终达成共识等,使大家的思想、观点相互“激发”、“碰撞”,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些意识和能力甚至会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2 当前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学生角色错位现象及形成原因
尽管我国大多高校近些年来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已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管理学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案例教学方式更是相对落后,因此在本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方法时学生角色定位方面更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案例准备阶段,学生完全处于缺位状态,基本上是一种局外人的架势,认为自己和案例教学不相关。而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参与也非常少,依然是课堂中的被动收听者与任务被分配者,而在分析总结阶段,学生们则是等待者,总是希望老师能尽快给出答案然后做记录,一旦老师给出参考答案便认定是万能公式,即使偶尔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也很少去思考其可行性。
针对学生们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教育体制与传统观念的限制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和教育观,使人们更愿意、更习惯于接受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培训方法。大部分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听,记笔记”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学生对老师的讲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刚进大学的新生而言,由于管理学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原理与理论部分的内容因为也是涉及到一些条条框框,与其在中学时接触的政治历史类科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一些学生尤其是理科的学生此时将管理学的学习完全等同于学习政治历史,认为这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自己在该门课程中只要好好的背就是学习好这门课程的唯一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老师交代的工作比如自学完成相关内容,自行查阅某类资料以及课堂中要求他们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表示很不理解,甚至认为是老师的偷懒行为,将本属于自己的工作转嫁给了他们。
此外,我国传统文化推崇尊长、和谐、礼貌、忠诚等等,这将意味着在公众场合对另一人的观点提出怀疑或质疑会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在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很多学生在案例交流讨论初始就不敢大胆地对教师提出的观点和判断进行质疑。根据作者本人在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发现,尽管每一次进行案例讨论前都一再强调,管理无定式,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但只要最后给出一个参考答案,接下来学生们对别的答案就会质疑其可行性而只认定教师给出的参考答案,因为他们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就是,只要是老师给出的答案就一定是正确的,一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敢再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2 学生们知识水平的限制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学生在知识水平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具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这样将方便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使学生与学生个人之间,团队之间能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授课计划安排大多都是在大一期间,很多学校专科学生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该课程,本科学生在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此课程,此阶段的大学生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涉猎极少,对管理理论知识了解不透,社会阅历较少。此时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管理学教学,对大多大学生来说,即使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答非所问,要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站在一定高度以一个实战者的身份,去研究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
2.3 学生沟通协调能力方面的限制
刚经过高考关卡的大一新生在沟通与协调能力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尤其是随着90后越来越多的走入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走入大学校园,这个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在独立完成某些工作方面表现很好,比如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书面沟通,写出相关报告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口头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比如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去,不能很好地与同学、老师形成互动,不能在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及时的补充与更新自己的观点,不能很客观的去看待同学们的不同意见与观点。甚至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从小就很少在人前表达自己,因此只要当众说话就紧张得无以复加,对自己的观点根本无法进行清晰地梳理;即使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讨论,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与人分享讨论的习惯,即使有好的见解或想法也不愿意用说的方式与他人分享,即使有一些疑问也不愿当众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
3 学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管理学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师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要保证教学效果得以实现,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尤其是学生角色的到位,他们是否使出全身解数去发现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参与的积极程度和角色职责的履行程度决定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成败。
3.1 学生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积极准备者
有人说,如果没有准备的话,那你就准备着失败吧。要在管理学课堂上更深入讨论案例,学生们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首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更新学生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除此以外,还要求学生们在教学工作开始前,在多个方面进行有所准备:
3.1.1 理论知识与案例阅读准备
要在课堂上深入讨论案例,保证学生对案例学习和接收的效果,首先要保证能对相关理论知识学懂学透,才能在案例分析中找到好的切入点,这是开展案例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比如在教学中有一个针对考核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案例,要想很好的对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就要求学生能掌握管理者必备的基本技能有哪些,这些管理技能分别是什么,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其在掌握相关管理技能方面有何不同要求。同时,还需所有的学生们都做好阅读准备,先粗读案例,获得案例基本情景,明确对问题的基本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彻底了解案例中的核心问题,分析案例的因果关系从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初步得出的结论,应进—步阅读和查找教师推荐的相关资料或根据自己的判断查找相关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分析。
3.1.2 分工准备
在管理学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团队成员可以相互启发,在团队学习中更全面的考虑问题,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同时也可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为了不滋生懒汉行为的产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要求所有成员对教师布置的案例进行阅读的前提下,要根据小组成员的优势和特长对他们在案例课堂中的工作与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哪些同学去校图书馆、资料室、校园网络中心等地方去查找各种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哪些同学负责资料整理,资料分析;哪些同学负责分析报告的撰写;哪些负责汇报课件的制作;哪些同学负责演讲说明等;哪些同学负责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组长的职责包括哪些等等。这些工作都必须落实到人,责任到人,才能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2 学生是管理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的主角,是问题的解决者
在案例教学课堂中,不能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只是聆听别人的观点,或被动的接受别人的观点,这样的案例讨论注定要失败。因此在管理学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中,教师角色必须由传统课堂的主角转变为讨论的引导者和主持人,让学生晋级为案例讨论的主角。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好一套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然后开展讨论。讨论形式可以是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陈述、讲解自己的方案,讲述完毕,其它小组可针对该方案提出质疑,陈述方进行答辩;也可以在课堂中将持不同观点的小组分为正、反两方,由正反两方选派代表演讲,然后在正反双方中展开争论,找到问题的焦点,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和讨论中,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不必在意是否有统一的答案,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理由、依据、逻辑推理和判断。在整个课堂讨论中,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生自我思考、激烈辩论的氛围中进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设身处地的进入案例所提供的拟真情境中的角色进行体验,站在这个想象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立场上去观察和思考,去理解和体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3 学生是管理学案例教学课堂分析总结期的信息反馈者
在管理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把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的一个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信息发送者,而学生是信息接收者,要想实现更有效地沟通效果,各小组分析讨论并进行信息交流,由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之后,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需承担信息反馈者的角色。学生将接受的知识予以整理、过滤后,还需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情况和自身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并思考自身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管理学课堂中各个阶段的职责履行情况,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自身在知识探求与问题解决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形成书面的案例综合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资料收集整理、幻灯片制作、演讲、综合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和本小组最后的分析结论。这个分析结论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自答式的思想总结。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反馈一方面是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拓展和延续,同时通过这种反馈将方便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进行绩效管理。
学生作为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角色的正确合理的定位将使学生在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方面实现更好的结合与统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更好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角地位,让管理学案例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时椿.经济管理案例教学中的障碍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
[2]陈黎琴,赵恒海.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及其实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3]何志毅,孙梦.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1).
[4]黄明,郭大伟.建构主义理论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2005年开始,某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就面向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理财班专门开设了财务管理案例课程,且在其它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强调适当引入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对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将结合几年的教学探索经验,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通过案例开展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财务管理课的课程特点
虽然财务管理学科在西方19世纪已经初步发展,但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直至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我国各高校才逐步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成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
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需建立在金融投资学、管理学、会计学与统计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资本运作的学科,主要讨论了企业筹资、投资、运营与分配等财务活动的基本环节。而实务中,这些财务活动的展开,离不开现实的外部宏观环境与企业自身微观环境的影响。
(三)注重实践教学
目前,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上。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从我国国情出发,开展教学工作。
因此,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因此,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提倡基于社会实践的案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基本操作程序
在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程序一般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当然在具体各环节的操作中,案例教学的开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教师提供案例,并对学生进行案例引导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案例,运用于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真熟悉案例的内容和相关背景信息,系统掌握剖析案例时用到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前分析案例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其次,要对课堂进行充分设计,包括:案例讨论应达到的效果,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预计可能发生的情况等。需要讨论的案例需要提前发给学生,让其有充分的时间为案例讨论的开展进行课前准备,撰写发言提纲。我们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一般提前两周将要讨论的案例发给学生,并对讨论的形式和内容做出布置,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
(二)学生讨论并研究案例
该环节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强调学生的主角地位。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充分的课前设计,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引导、鼓励学生去思考,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生通过相互辩论,听取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本环节的操作中,教师应课前预计可能发生的情况,防止出现单边互动。
(三)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撰写报告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归纳本案例所运用的知识点、讨论的难点及重点,指出学生讨论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教师做完总结后,应要求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一环节的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明确分析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学生在报告中应提出并论证本人(或本小组)的观点,并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分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总结案例分析讨论中的得失。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现条件
(一)案例的收集、加工与整理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基础
选择合适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环节。关于教学案例的来源,我们主要以“典型性、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整理相关案例。
1.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利用优秀教材、网络资源收集可借鉴的教学案例。一是通过检索关于案例教学的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教研文献。一些文献包含了典型案例分析的目的、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相关文献链接、参考资料、问题设定等,为我们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这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通过一些案例教材、会计师协会组织及会计考试培训等网站、一些财务类案例大赛的试题上,获得时效性较强的资料。三是通过常见的门户网站,如搜狐财经、和讯网等,收集我国上市公司的本土化的综合性财务资料,针对性地运用于财务管理课堂各财务活动环节内容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在以后就业岗位上的应用能力。
2.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而形成的鲜活案例也是我们教学案例重要来源。一类是企业为学校提供资料,学校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案。如受当地某中小企业委托设计企业财务制度、某大型民营企业的企业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都为我们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案例题材,增强了案例的实践性。二是教师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将在企业中收集的实际财务资料,通过整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
3.此外,我们还采取了学生自行设计案例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按教学要求让学生自己收集编制案例,不但丰富了案例库,而且还提高了学生检索、查找、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在课堂上推荐一些网站要求学生浏览、学习,往往收效甚微。而我们以练习、测试的形式,要求他们查找相关案例,不仅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促进了他们在整理案例过程中,自发形成对财务活动的思考。
(二)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是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开展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则组织者、实施者和控制者,是掌握全局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大量的会计、财务管理和统计方面的实际资料。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实际活动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以及较强的分析能力。在案例讨论中,有时候会遇到学生提出的棘手问题,可能会阻碍讨论的顺利进行,这也对教师控制全局,善于引导,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提高教师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能力可以多种途径相结合。从高校管理层面来看,应针对学校现状,制定鼓励政策。如,提供教学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开展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编写案例。从教师自身来看,可通过参加理论与案例教学培训,参与企业实地调研活动,提高案例教学所必需的综合素质。
(三)现代化教学技术是案例教学开展的保障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将财务管理案例中的图像、文字、表格、数据等信息快速的传递,并实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从而使案例教学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如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背景陈述、小组讨论、学生案例设计与PPT制作等环节,均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因此,我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研究中,积极筹建或完善仿真型、多功能型、网络化的案例教学实验室是案例教学开展的物质保障。
(四)恰当的教学规则设计是推进案例讨论教学目标实现的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资本市场逐渐完善,企业所面临的理财环境日益复杂,为了使学生能更快的适应财务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探索更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实战水平。但是在实践中,尽管案例教学已经引起重视,但相当多的案例教学不能成功的将案例内容、相关理论以及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研究。
一、应用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一词来源于英语“case”,原意为情况、事实、实例等,但翻译成中文后,不同的领域,翻译的意思有些不同,在管理学中翻译为案例比较贴切。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通过教学引导案例,可以展示实践中的理财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指出学习的重点;通过案例讨论,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财务管理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财务管理实践,随着理财环境逐渐复杂化多样化,理财方式和理财策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不同的环境下应选择相应的理财策略,不同的理财方法。而只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种不确定性,掌握问题的实质,通过案例教学,把理财实践引入到课堂,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复杂多变的理财场景中,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分析,学生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既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比较综合的案例还会包括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对案例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整合,提高对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另外,案例教学通常要分组进行,因此学生要在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做准备工作,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写出发言提纲,课堂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还会对他人的观点发表不同的见解,课后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不仅应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应具备创造出良好讨论氛围的主持能力,同时熟练掌握现代先进教学手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切实使案例教学与课堂讲授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也会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入实践,充实提高自己,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财务管理教学案例的设计
会计学专业通常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案例课程,是在财务管理课程里采用讲授+实验的模式,为了使案例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案例。
1.局部性案例与全局性案例相结合,难度适中。
通常认为进行案例学习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在MBA教学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而本科生普遍缺乏财务管理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因此案例教学会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选择的案例应难度适中,能被学生认可接受。
案例可分为全局性案例和局部性案例。局部性案例仅涉及财务管理中某个或某方面财务问题,学生更容易把握,对本科生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仅涉及局部的理论知识,难以反映财务知识的综合运用,不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而那些信息量大,涉及内容广泛的全局性案例,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本科生难度较大,学生必须通过多方面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两种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在前期学习中,与理论知识讲授相配合,选择局部性案例,注意案例与授课中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相匹配,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讲授完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理论知识后,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全局性案例,通过全局性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对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建立起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局部性案例还是全局性案例,都应注意其典型性,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反映出一种普遍规律,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案例的时效性和本土性。
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发展变化之中,所以选择的案例应适应现实的经济环境,具有实效性。可以从当前的经济热点和经济事件中选择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更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最新的理论和方法。
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环境不同,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不同,财务管理实践也存在差异,西方国家发达的财务管理理论在我国可能存在不适用性。因此在选择财务管理教学案例的时候,要考虑案例的本土化问题,即尽可能选择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经济事件,这样学生比较容易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应此更容易理解案例内容;而且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法律、金融、经济、文化等环境,也有利于其工作后从事财务管理实践。
3.案例来源的广泛性。
由于财务活动通常涉及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商业秘密等许多内部资料,因此企业往往不愿意提供真实数据和具体运作过程等相关信息,造成财务管理案例比较缺乏。而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又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质量,所以案例的收集工作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应通过各种途径,如书刊、报纸、杂志、网络等信息媒体,及教师到企业内部实地调查等方式去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形成教学案例。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由于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紧密配合,因此需要有效的组织安排。
1.做好必要的准备安排工作。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案例,在此基础之上,还必须熟悉案例,仔细分析案例,对案例有深入、全面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且应具有前瞻性,充分预见到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的观点,以做好事前的准备。
另外,教师应根据教学案例的特点,合理设计案例讨论的形式。案例讨论通常会分组进行,但是根据案例的不同要求,应采用不同的模式,有的案例可以针对同样的问题,要求每个组提出自己的方案,然后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而有的案例,可以让不同的组扮演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角色,完成相应部门的工作;还有的案例可以让不同的组以不同的利益关系者的身份去做决策。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参与案例讨论,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教师应将案例资料提前发放给学生,做必要的指导;学生应查阅收集案例相关的资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做好发言准备。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讨论气氛。由于学生已经适应了长期以来的被动学习的方式,所以可能会出现不愿意或胆怯心理,所以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引导讨论思考、争辩,但是教师应能够控制住全局,把握讨论方向,当讨论中出现僵持或停顿的时候,应能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
3.做好案例点评工作。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做案例点评,对案例讨论做总结。这种点评是归纳出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要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答案通常并不存在;总结案例讨论中的成功及不足之处,对学生提出的虽不完善,但具有创新性的可行性方案给予鼓励,指出还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继续思索的空间。
4.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
【关键词】公安教育改革 案例教学法
2008年6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的通知》。2011年试点计划招录培养13037人,公安系统9912人,占招生总人数的76%。公安院校已作为改革试点工作的主力军,其招录试点班学员已由原来非定向招生、培养转变为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分配,
教学工作是培养公安试点班人才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公安试点班关注的永恒主题。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增强公安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培养高质量的公安专门人才,是公安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误区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并且已经被我国大多数教师认可。但是,目前公安院校教学实践中对案例教学存在如下误解。
误解之一:“案例教学=案例说明”。应当指出,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案例探讨形式,实现课堂讲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公安专业素质;学生则借助案例教学中的独立思考地位,可以完成案例创作、案例选择、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组织讨论、最后评价等学习活动。
误解之二:“案例教学=教师讲案例”。案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辩论等自主能力和自信心;教师与学生应当共同享有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的控制权,甚至教师应居于辅助的地位。
误解之三:“案例教学=播放声像资料”。运用声像、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现案例教学中有关案例的图像画面、语言、文字、图表等。但是,运用声像、多媒体技术手段绝对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它不能代替案例讨论,不能将形象直观教学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二、案例教学在公安试点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法作为联系教学案例的特殊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公安教育改革试点班的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助于启迪试点班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教学相长、严谨活跃的教学氛围。
(一)准备典型案例
案例讨论前的准备是双方面的,即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明确其目标。教师首先是要选择与教学目的相关的案例;在熟悉所要讲解案例的前提下,了解其分析要点。对学生要求明确的内容有:明确案例的时间背景;通过泛读了解案例;将注意力集中在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努力运用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准备好案例分析提纲。
(二)讨论小组的建立及角色的模拟
为有利于案例分析讨论的开展,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的人数尽量与案例实际工作需要相符,同时进行公安工作的角色模拟,这样,既可使案例讨论接近实际,又可保证每位学生能站在案例的角色中去分析问题。人数在5人比较适宜。
(三)分析与辩论
分析与辩论问题是学习知识的起点和归宿。案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更高层次的问题,最终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要审时度势,对一些典型的发言要及时予以指出,但不能过多。
(四)总结案例讨论
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并非是给答案,况且不少案例会有不同的意见,并没有标准答案。教师所进行的总结实质上是对公安专业知识的系统化整理,这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寻求典型案例的分析,公安知识的系统化整理可以拾遗补缺,保证整个公安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五)撰写案例分析分析报告
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小组、全班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将案例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总结。要通过分析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并加以逻辑的组织,以此导出有关建议或决策。
先生曾说:“大学,乃一国教育学问之中心。无大学,则一国之学问无所折衷,无所归宿,无所附丽,无所继长增高。高等教育之重要,实为一国命脉所关。”我国的公安学院既要办出特色,也不能丧失高等院校所具有的特殊品格。因此,有效的公安教育理应回应公安职业的要求,并将其作为整个公安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点,重视实证教学,走入而不是远离公安实践,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今天的学生能够成为胜任明天的公安实践要求的合格职业者。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新平. 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 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3](美)凯瑟林・K・墨西思,许立新编译. 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2000(1-2) .
[4]王世卿. 案例教学初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实务界对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的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在2003年底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设立了会计职业硕士项目MPAcc (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这是继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和法律硕士等之后的第13个专业硕士学位项目。目前该项目由国务院学位委、教育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成立的指导委员会来协调管理。该项目2005年开始在21个试点院校和三个国家会计学院试点招生。笔者在2006年上学期承担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首届会计职业硕士项目(MPAcc)《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收获很多,感受也很多。现将笔者的一些体验、感想、教训和启示分述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即树立学生是一种特殊“客户”的观念和教学相长的观念。笔者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客户”看待的。意思是说,没有了这个“客户”,就没有工作、没有饭碗了,这是给自己念“紧箍咒”,也就是“严于律己”,给自己一种压力和紧迫感;笔者上第一次课的时候,也会把这个观念与学生们分享并共同思考,以便他们与自己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和理念。而特别要说明的是,虽说“学生”是我们的“客户”,但是他们又不同于一个企业生产产品提供劳务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商业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一般是“客户”,但是这里的客户与“产品”是分离的。而学校培养的学生既是“客户”也是“产品”,是合二为一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区别,这个区别很重要。这个区别决定了“学生”这个“客户”也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学校“产品”的质量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质量的制造过程既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而上述商业关系中“产品”的质量一般取决于生产者。很普遍的是,作为MPAcc和MBA(工商管理硕士)等学生大多来自企业界,他们很习惯把企业的一般观念照搬到学校,而又不加任何的区分,从而产生很多的误解。这个观念清楚了,教师和学生就都明白培养好的学生,“生产”高质量的学生需要老师和学生更多更好的沟通与合作,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二、认真分析、研究和思考MPAcc学员的特点
这个工作一般由MPAcc中心的老师帮助做一些统计和分析。比如他们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工作经历、经验等等。根据笔者与他们的接触和对他们的了解,感到MPAcc学员有如下特点:
(一)普遍越来越年轻。原来刚开始招MBA和会计研究生班的时候学员一般年龄比较大些,但是现在看MPAcc学员一般年龄超过30岁的并不多。
(二)大多有会计、财务、投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的背景;
(三)大多数有4年以上工作经历,绝大多数在财务与会计工作岗位上;
(四)有很多是独生子女;
(五)有许多学员已经在财经业务领导岗位;
(六)积极进取、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肯学习。
但是也存在“短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心理普遍“浮躁”(可以理解的社会原因),一些学员由于成长过程都很顺利,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因而缺乏一点“谦卑”的心态。
三、授课前的预先准备
要上好课,既让学员高兴,受他们欢迎,又要让他们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这两者时有矛盾),作为教师是需要付出心血的。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准备丰富的资料。笔者的做法是:
(一)选好教材,笔者选用的是Atkinson,Kaplan,Banker and Young的第三版的中英文版教材。因为这里面内容比较新颖有用。实践证明也很受学生欢迎。
(二)做好课件。比如教学大纲;
Schedule;课程说明;PPT;考核要求及说明等;教学中中文为主(便于学生理解),英文为辅,一些PPT,阅读材料是全英文的,关键专业术语均交代英文。
(三)查阅和准备好教学辅助阅读材料。通过查阅,给学员每次上课都准备有英文文章和中文参考阅读材料。以便学生理解和课堂案例讨论使用。具体可以查看笔者提供给MPAcc中心的材料。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笔者已经采用过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主要有:
(一)课堂讲授;
(二)课堂提问和案例讨论;
(三)观看和听录音录象资料和图片;
(四)聘请国内从事管理会计咨询的实务界专家——诺亚舟的郭博士来课堂给学员上课和讨论;
(五)引导学员参加学员“财智论坛”的提问和讨论;
(六)引导并组织学员到广州本田汽车公司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尤其是上完Kaizen costing,Just-in-time,Target costing等内容后),这个活动学员印象最深,讨论热烈,启发很大,很受他们欢迎,正是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见识、见识”,“见”后更长“知识”;
(七)收集和提供46个管理会计问题供学员思考。
五、激发学员的积极参与
要多鼓励,多分类。分类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这个问题结合后面实行严格的考核和成绩评定制度来讲。
六、认真批改学生作业、进行讨论点评和总结;认真对待学生的意见和反馈
积极吸收学员好的经验,总结好、保存好,成为自己的教学辅助资料,为我所用。
七、热爱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员。实行严格的成绩考评制度。
对学员的基本要求是:
互相尊重,讲诚信是总原则;自觉遵守学校、学院和本课堂规章制度规定,有特殊情况,先书面打招呼。
笔者的要求是:
一要认真完成任课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与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分小组共同合作完成)。
二要按时到课,不迟到、不缺课。特殊情况不能到课,需书面请假,说明原因。任何请假均应在当次课堂开始之前将书面假条(必须由请假者本人签字)呈交授课教师(可由请假者本人呈交,也可由他人代交)。除此以外,任何请假均视为不成立,授课教师不接受其他任何的解释。
三要在课堂上关闭手机或者调整到振动状态,严禁在课堂上接听或者打手机,有紧要事情请在课堂外进行!
四要对未请假缺课达全部课时1/3及以上者,授课教师将不再为其评定本课程之最终成绩。
笔者在本课程中实行的成绩考核与评分办法如下:
本课程分四部分考核并计分,最后总评得分。
(一)课堂参与态度(包括出勤率)10%
包括出勤情况和课堂参与表现两部分。本部分基本分为100分,每缺席一次且被授课教师知晓,请假者扣5分,未请假者扣30分。对课堂表现好的同学,每次均酌情加分。本班最后总得分最高者计10分,其余同学按得分多少比例计算。
(二)平时作业10%
所有同学均须按时呈交授课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授课教师不接受未按时呈交的作业。呈交作业的具体时间临时以适当方式通知。平时作业每次均按百分计分,本班总计得分最高者为10分,其余同学按得分多少比例计算。
(三)案例分析报告(小组合作完成)20%
每位同学必须参加一个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参与小组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和讨论,报告要求用A4纸打印(不接受非A4打印件),小组长对本组成员表现和贡献打分(100分制)。每小组需准备PPT文件并确定口头报告人在全班演讲,老师和其他小组组长对该组(组的情况和各个组员情况分别)进行同行评议(根据理论运用;分析透彻度;演讲表达情况;团队合作情况)打分。然后授课教师对本小组长自评得分、其他小组长评分和老师评分进行统计得出各小组成员该部分得分。本部分总计得分最高者为20分,同一小组同学得分相同。
(四)测验或者期末考试60%:实行闭卷测试
(五)每部分的计分方法如下
实际得分最高者获得该部分应得分之满分,其余同学按实际得分多少比例计算。每人各部分得分之和即为最后本课程之总评得分。
八、为了更好地改进MPAcc《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组织全国MPAcc院校该课程的主讲教师编写专门教学案例,建立案例库,集结出版教学案例集。
(二)建立MPAcc课程校外专家和实务界专家库,聘请他们穿插上课和做报告,让这些专家参与联合指导学生论文。
(三)建立MPAcc学员实习、实践和实地观摩教学单位和基地。
(四)建议全国MPAcc指导委员会引导国际相似项目的教师、学生交流。笔者在University of Houston看到他们类似项目是MPA(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
(五)组织全国MPAcc学生参加论文评选活动。
1 引言
传统的《企业管理学》课程目的是普及企业管理的知识,经过多年的积累,《企业管理学》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知识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整的有关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方法的认识,也为我们探讨在高校教育中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创造了条件。
分析目前《企业管理学》的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课程体系中知识的传授仍然是主要的教育目的和培养方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倾向于侧重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在课后的练习和考试中偏重于知识的再现和标准化的答案。这样的教育方式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假设的前提,即学生通过记忆获得知识后,能够自行消化、吸收、理解并将其转化成管理实践。然而,由于我们的学生没有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对企业的直观认识,对企业和企业管理几乎没有概念,所以在学习时往往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学完之后到了企业不会、甚至想不起来应用。要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学》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加深学生对它的应用价值的认识,最好的办法是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对企业和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给出学生可以移植、效仿或借鉴的范例。
对于工科大学的非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企业管理学》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在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学习,提高对学生企业的认识能力和对企业管理的执行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对非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企业管理学》教育应该突出它的应用性,使其成为学生接受企业管理的依据和执行企业管理的工具。而针对本科学生没有接触过企业,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性,需要通过比较直观易懂的案例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思考和应用的主动性,并由此改善目前学生必须在缺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管理进行生硬理解的现状。即通过案例展示现实企业的实际操作方法和过程,在课堂上不仅把企业管理的理论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思考,学习和尝试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改变以往教学中这一转化依赖学生自行完成的培养方式。
对这种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案例教学法。
2 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要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他们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针对逼真的管理事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据此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案例讨论时学生积极发言,从具体的事实出发,学会从具体的文件中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发现问题,判断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归纳起来应用案例教学法教授《企业管理学》的意义如下: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强调把学生置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之中,发表个人见解、接受信息、积极思维,使书本知识更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枯燥的理论知识焕发生机,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一般能处于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的状态,因此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为日后成为成功的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他们大胆探求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大胆质疑,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行动。通过多维度思维的训练,提交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从而使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特质逐渐形成。
三是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案例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能使学生了解到特定的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个特定组织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对管理类的学生尤其重要。同时,通过管理案例教学使学生熟悉管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改善《企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即吸引学生愿意上课听课,在课堂上和作业中愿意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能够模拟情境,在模拟情境中能分析、验证所学知识,在分析和验证中主动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反馈和理解所学知识,最终在这样一个“上课听课――参与讨论――模拟情境――重现知识――思考问题――理解知识”的循环中,潜移默化地开始在头脑意识中建立对企业的认知和对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及作用的感悟。
这个收获是建立在学生的意识和观念中,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的,因此,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评估案例法教学的成果。一是观察法,观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质量;二是调查法,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观感受。
当然,有效的案例教学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3.1 科学合理的案例或案例库
案例即“case”,没有案例也就无所谓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科学合理性。最早开展案例教学的是美国哈佛大学,随着普及推广,所需案例的数量日益增多,质量要求也更高,于是便成立专门的案例编写组,直接深入工商企业,为发现经营管理问题,从企业管理视角收集、整理案例资料。因此,这就注定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特征。而我国案例教学中所用的案例来自企业主动提供或教师亲自调研的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涉及企业经营秘密等原因不愿意提供这种便利,另一方面各高校也没有这方面的投入。这就导致国内使用的案例大多是从报刊、杂志等二手资料中整理而得,而报刊、杂志的报道通常不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出发地,这就使案例偏离相关性、代表性及综合性要求,并可能偏离正式性需要,有的案例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现象。可见,目前国内不少案例从原始材料的选取就偏离了企业管理视角,缺乏对企业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也难以让人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
3.2 小班上课
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讨论,需要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对案例中所给出的方案进行各具特色而又逻辑严密的分析评价,或针对案例资料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是发现原有理论缺陷,提出修正理论。因此,小组数量不宜太多,每个小组人数也不宜多,这就要求班级规模小。因此,班级规模是制约案例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的外在条件,这在我国当前大学教育中是个严峻问题。
3.3 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提出了挑战。它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凡事敢于询问为什么,并具有说服他人接受自己观点的勇气与强烈愿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自学、自律及独立思考能力都要很强,因为该课课前课后要查阅、思考大量与案例有关的知识,有的甚至要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或向相关专业人士咨询,才能在讨论时提出独到见解,获取高分。因此,需要从小培养对话、发育的习惯与意识,教师也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课堂提问、表达看法。
3.4 优秀的教师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都很高。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使其能准确引导、启发学生思路,在案例讨论中控制节奏、范围、时间,做到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收放有度、统领全局,既避免学生不着边际地发挥,也防止思路狭隘,钻牛角尖。因此,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相当于旅游团队中的导游或领队,而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游客。就像导游要对旅游线路、游览景点及各景点的旅游安全状况了如指掌一样,案例教学也要求老师对案例内容、背景、分析线路、疑难点十分熟悉,甚至对学生可能的想法或辩论的可能程度相当了解,这样才能合理掌握每个案例讨论的节奏、时间。在课堂讨论中,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倾听各小组及每个学生的发言,观察他们的思辨、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应变等方面能力,并对此进行考评评价,形成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课堂发言及案例分析报告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程成绩,这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较好地实现了案例教学所倡导的思想,“学生必须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应能应用多种信息资源识别并解决问题”。总之,与传统的演绎教学法相比,体现归纳思想的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广度、深度及教学技能技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案例教学对我国大学教师是一个挑战。
4 案例教学的效果分析
为了突出《企业管理学》实际应用性,我们按照企业实际运行的过程和方式,把《企业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划分为企业的基础概念、基本组织架构、经营运作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管理方法四个模块,并按照这四条主线对《企业管理学》的知识点进行贯穿和整合。基础概念模块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企业?什么是管理?为什么企业需要管理?这个模块在整个课程结构中起奠基的作用,它要支撑学生能够从内行的角度理解组织架构,学习和逐步理解经营运作,并在头脑中初步建立经营运作的意识,然后学习管理方法就有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企业的基础概念模块包括:企业管理、战略管理;
基本组织架构模块包括:经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等;
经营运作的基本规律模块包括:企业文化与组织建设、企业改革管理;
企业的主要管理方法模块包括: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
每个模块后面都带有相应的开放性的练习,一般是一套单项练习和两个案例分析。单项练习主要是理解课堂所学,单个学生自己就可以完成;案例分析要求学生组成小组,通过讨论分析企业的实际行为,总结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建立这样的课程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考试的追求“知识再现”的学习模式,学着将企业管理作为工具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为此,我们选择了7个班进行案例法教学的研究和实验。在2007-2009学年整整二年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两轮实验教学。第一轮是4个班,第二轮是3个班,第二轮实践在第一轮实践效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在工业性大学开展案例教学受到了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由于资源的限制无法小班上课、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等。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讨论。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讨论,既能更好地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也能使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案例讨论中解脱出来,并且案例的不同方式的使用会提高学生的洞察力,丰富他们的经验。
第二,进行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前,教师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案例,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事先组织课外讨论。为了保证各小组讨论的质量,每次讨论都要专门指定组长或由小组成员推选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组织案例的课内或课外讨论,代表小组准备案例讨论发言提纲。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不同案例的讨论应由不同的学生担任组长,以确保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发言。
第三,活跃课堂发言气氛。案例讨论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课堂发言的组织。为了活跃课堂案例的讨论气氛,防止出现有的学生发言过多、有的学生发言过少的情况,应采取组长在课堂内汇报小组讨论情况、学生自愿举手发言或随机抽查学生发言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尤其应注意增强平常发言不够大胆的那部分学生的发言勇气和信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随机应变能力。
第四,消化课堂讨论成果,撰写案例报告。作为课堂案例教学的延续,应布置学生撰写相应的咨询报告,并以此作为课外考核的内容。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是一种极有益的学习经历,是在本专业领域内检验并锻炼书面表达技巧的十分宝贵的机会,有利于细致地利用、消化、吸收案例学习的成果。
第五,整合院级师资及课程,建立全院乃至全校共享的教学案例库,实现资源互补。目前不少教师在努力尝试案例教学法,积极收集、整理各种案例,但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相互交流和互通有无。实际上,由于企业管理知识相互交织、管理问题相互牵连,许多案例可以适用不同课程,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在目前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整合全院教师手里的案例,建立共享案例库,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单干”现象。
第六,有时我们也邀请工商管理界人士走进课堂,提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管理难题,作为案例来源。为了保守公司经营秘密,我国企业普遍不欢迎外人入驻企业调研,也不愿意提供公司经营资料,成功的企业怕“枪打出头鸟”,经营困难的企业则“家丑不可外扬”。对学校而言,由于长期师资紧张、经费不足,往往限制或不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也无法专门派出教师进行案例收集、编写、设计,更难以轮流让教师脱产到企业实习或采风。这样,案例教学所需的案例库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认为短期内较好的方式是邀请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到课堂,给学生讲述他们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课堂上让每组同学陈述方案,最后提交分析报告,并可以反馈给企业。这样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真实的管理问题,增强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 评分方法 战略管理
一、引言
战略管理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宗旨在于系统地介绍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战略管理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战能力,以便其未来能为培育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出贡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递不断发展的理论知识,还要更加强调操作和实践。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就率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它对于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体系并能在实践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其主要区别见下表:
案例分析为未来实际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实践方式,让他们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公司里管理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战略管理案例一般来说都提供了有关各种行业和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所处的环境等详尽的信息。通过分析,一是可以学习不同公司管理的经验,以及各行业和各公司的背景知识,二是可以检查应用战略管理工具和技能的能力,三是可以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提出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方案的能力。
尽管目前高校在案例本身、教学设施、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多数学生认同在战略管理课程中结合实施案例教学。他们认为,案例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比较生动活泼,在分析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本枯燥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查资料,模拟决策等方式,使同学们的能力和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增强了团队精神。并且,采用案例教学以后,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的单向交流,而是更为互动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选择和准备战略管理教学案例
目前在战略管理教学中通常运用多种案例辅助教学,案例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哈佛式的冗长而细节俱全的案例;二是德鲁克所倡导的短小精悍的案例。两类案例各有优劣,在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基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列举德鲁克式案例来引导学生发现概念、理解原理;而在理论学习的综合小结部分,采用哈佛式案例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式学习。
在个案的选择上,国内企业实践的案例较为缺乏,多数案例来自国外企业。由于东西方文化以及社会与企业制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来自国外企业的案例中所存在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缺乏体验,导致对案例中的材料没有深刻认识,对案例中战略管理者的思路与决策难以透彻的理解。而另一方面,源于我国实践,反映我国经济建设实际,具有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特色的案例目前又相当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战略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我们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收集编写案例,这样既能丰富我们案例教学的内容,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用于教学的案例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案例要符合教学目标,突出针对性、可读性和新颖性;二是案例的难易程度适中,案例所涉及问题能够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三是案例要具有综合性,能够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基础,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个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全貌,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从复杂的背景资料和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要素,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合理安排案例讨论
战略管理的教学案例一般较大,内容多,情境错综复杂,需要团队合作方能顺利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合作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个体主动地适应团体环境,将自己溶入团体之中,互相协作,互相尊重,而且能激发其积极地去挖掘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结果是发挥出团体的“合作力”。实践证明,在一个彼此协作、相互支持的团体中学习,产生的效果远远优于单独的个人学习。为了便于案例讨论的组织,通常来说,每个小组的人数以5~7人为宜,人数太多会减少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从而不利于思想的充分交流;人数太少则可能形成不了讨论气氛,不利于集思广益。在分组时,学生应采用自愿组合的原则分组,同时,注意男女比例的协调,以便于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应由小组成员推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案例的课内或课外讨论,组织准备案例讨论的汇报提纲,并指派成员做好全班交流发言的准备。案例讨论中对不同的专题内容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担任组长,以确保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内全班交流发言。
案例讨论效果的好坏,课内讨论的组织是重点。首先,由组长在课堂内汇报、演讲小组分析报告;然后采用同学自愿或随机抽取的形式,围绕分析报告展开讨论,促使同学积极参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点,对案例讨论中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思考要求,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案例。同时要告诫学生,案例分析很少只有一个解决方法或一套行动方案。只要认真负责地去准备案例分析,并且有充足的证据去支持自己的观点,就不必担心所作分析是否是正确的答案。
三、案例教学中的学生成绩评定
在学生成绩评定过程中,教师如果使用传统的一些评分手段往往只能根据每个小组的整体表现给出团队的成绩,无法识别出学习团队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学习效果,从而无法较为准确的评定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群体中工作时,特别是当个体的工作没有被单独识别出来时,会出现一种人们平均的努力程度降低的现象,叫做社会惰化作用(social loafing)。由于一个团队的成员将获得相同的成绩,因此很可能存在团队中只有一部分人花费时问精力完成任务,而另一部分人没有付出足够努力的现象,这就是搭便车的行为(free riding)。吴志明、武欣(2006)[2]的研究表明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对团队学习的效果往往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Brooks等[5]对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研究发现,采取同伴评价的方式能够减少搭便车的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团队学习效果。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当教师试图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时,学生仍保持被动的惯性,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的思考;学生喜欢急于从教师那里寻求标准答案,而忽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就导致了课堂讨论不活跃,出现“冷场”,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角色应作适当变换,成为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和聆听者;学生要从“配角”变成“主角”,是案例分析、讨论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走下讲台,坐在同学中跟同学一样听讲、提问,学生居于中心地位,具有评分的权力,这样使得课堂氛围较为融洽,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讨论的评分由每一小组选派一名同学代表本小组为其他小组的课堂演讲、讨论表现评分,每一小组所获得的平均得分就是该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的成绩。
我们借鉴Brooks等人的研究成果,采用小组同伴评价表、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能适应案例教学自身特点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该成绩评定方法的核心,成绩评定计算公式为:
S =(T1 + T2)× P,其中:
S ―― 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部分的成绩;
T1 ―― 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的得分,满分30分。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参考老师课前提供的评分细则,根据该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中的表现评分:
T2 ―― 小组案例分析报告的成绩,满分70分。由教师根据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的质量评分:
P ―― 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绩效系数,反映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表现。该系数通过计算分析小组同伴评价表得出,绩效系数位于0-1之间
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的评分原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2)战略关键问题是否涉及到,是否深入;(3)观点的创新性;(4)决策方案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5)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情况;(6)格式的规范化。
在学期初,我们设计了小组同伴评价表和课堂演讲评分细则两份表格(见表1,表2)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能够合理、客观、公平地评价学习团队中其他同学以及其他小组的学习绩效。
小组同伴评价表采用匿名方式,学生在表中不仅评价同伴在团队学习中的表现,也同时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诚实的评价。表中每一单项的评分采用5分制:5 = 非常好;4 = 较好;3 = 一般;2 = 较差;1 = 非常差。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绩效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P = V25,其中:
P ―― 学生个体在团队学习中的绩效系数
V ―― 小组同伴评价表中学生个体所得评价总分的平均值。例如,在一个5人学习小组中,针对甲同学的评价总分共有5个,分别为23、20、22、23、21,则V值为:(23+20+22+23+21)/5=21.8。
这里,我们通过一个例子介绍表二的使用方法。以一个30人的班级为例,每5人组成一个案例学习小组,形成6个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中,每小组派出一位同学参与这一环节的评分。第一小组的成绩为第二、三、四、五、六小组的同学对其在演讲讨论环节中的表现所给出的分数计算出的平均值。例如,各小组所给出的分数分别为25、23、24、26、22,则第一小组在课堂演讲讨论环节的成绩T1为(25+23+24+26+22)/5=24;以此类推,第二小组的成绩为第一、三、四、五、六小组的同学对其在演讲讨论环节中的表现所给出的分数计算出的平均值,第三小组的成绩为依据第一、二、四、五、六小组的同学对其在演讲讨论环节中的表现所给出的分数计算出的平均值……
从我们的实践情况来看,使用这一成绩评定方法后,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提高,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这一学生成绩评定方法较为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在案例教学部分的绩效表现。它有利于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搭便车行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热情;同时保证了教师在学生成绩评定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许晓明: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案例精选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志明 武欣:MBA学生团队学习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J].管理学报,2006年1月,第3卷第1期
[3] 袁界平:应用多维互动法改进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一、传统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接受程度不高
本文的财务会计是指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是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之后,在掌握了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属于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财政部制定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知识点内容多,关联性强,特别是这种法律条文性质的知识点在记忆上难度比较大。学生由于长期习惯于以教师为主体,只靠死记硬背记知识点,而不是理解性地记忆,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比如只知道如何针对企业经济事项做分录、做报表,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会计方法?选择不一样的会计方法、政策将如何影响企业的资产和收益?
(二)教学环境的欠缺
由于高校的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详细的认定,教师无法有效地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水平。财务会计课程成绩的评定多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并且,受限于专业自身的性质,社会及学校缺乏财会专业领域的相关竞赛,校企之间也缺少专门针对财会类学生的实践基地等合作项目。教学渠道的单一和各方支持度不高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热情,基于毕业压力大多数财会专业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期末考试的复习中,对平时可以训练实践分析能力的案例讨论、分析报告采取敷衍态度。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原因,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拥有高学历的背后普遍缺乏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经历或是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实践经验,有些教师自身对会计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养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思维模式。这使得教师的分析解决案例的方法与企业实际的处理方法存在差异,造成教学与实际相脱节。
二、财务会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营造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氛围
理论结合实际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案例教学法的理念就是将会计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采用案例教学,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高效的思维方式、理解力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灵活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授会计理论的同时穿插案例分析,从实质上理解会计准则制定的依据,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如,在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通过案例对比不同的会计估计方法、会计政策的适用情况或者使用效果的不同,这样学生既知道“如何用”,也知道“为何用”。
(二)搭建师生、生生互动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单向的。而案例教学法要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其沟通是多向的。教师在授课时增加会计案例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要时组织讨论小组或者辩论会讨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学生之间撰写案例总结报告组成团队,各成员的职能分配不同,建立团结互助的精神,通过相互的学习便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这种互动机制下,教师不再是主导,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激励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面对各种情况的应对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反馈,有效地评估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随时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
三、财务会计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新思路
(一)案例设计环节
教师可以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事件中选取案例,也可以通过科研从企业咨询或者调查中获得的典型事例中选取,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征:(1)实践性。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应当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案例,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专业问题,并且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不存在知识盲点的案例。(2)综合性。财务会计中各部分的内容是连贯的,各部分内容的联系非常紧密,前后呼应,其知识体系是完整的。因此所设计的案例应避免相关经营流程的脱节,将类似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如模拟一个公司在实际运营中一整套的生产、营销、投资等流程。(3)针对性。设计的案例要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适应,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别选择案例。因此所设计的案例要难易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三段式”导入案例分析
依照学生的思维递进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引入案例分析。前两个阶段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现实案例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导,考察学生自主完成案例分析的能力,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1.第一阶段,引导。在正式讲授前,引入一些典型财务分析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案例紧扣时事热点,如上市公司坏账计提吞噬巨额利润案、财务造假案、资产虚增案、会计舞弊案等在真实的资本市场中每天都可能发生。2.第二阶段,穿插。课程讲授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者与所学内容有交叉易混淆的情况下,插入案例的同时结合对比法、图解法、总结归纳法等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勾稽关系与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性地记忆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的内涵意义。比如,金融资产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教学内容,仅仅向学生讲授两者的确认与计量,既枯燥无味,又不易于消化吸收。而如果针对这部分内容选取实际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的分析中对比和总结出不同类别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差异性,对于其深刻理解和把握将某项金融资产具体划分为哪一类,是非常必要的。3.第三阶段,总结。分析讨论案例是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核心环节,一般在结束基本知识的教授后进行。以教师模拟案例的发生背景,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为基本套路。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在讨论完毕后,教师应当对案例进行总结,阐明案例中的要点和难点、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理清学生的分析思路,归纳案例的结论,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等。最后,对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过程中的正确和不足之处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分析思路的合理性、分析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财务会计案例库
面对财务会计案例资源缺乏的现状,保障案例教学法达到基本的效果,各大高校应建立财务会计案例库,并及时更新。在建立案例库时,可从以下方式中搜集案例: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搜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状况,设计财务会计教学案例;与其他高校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二)成立“财务会计实践学习会”等学生社团
为使学生真正参与财务活动的讨论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各大高校可以成立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有关的学习会之类的学生社团,主要由学生在课余时间组织财务会计案例训练、课前讨论等工作,以解决教师精力有限、课堂时间短暂等压力。
(三)举办财务会计知识竞赛等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为了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与积极性,高校可以独立或者联合其他高校举办财务会计知识竞赛或者案例辩论会等活动,通过实际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开发实践能力。并且加强校企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给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开发、学习方法等带来新的变化。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为学生授课,建立财会专业学生的寒暑假实习基地,这不仅真正实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畅想,同时也成为高校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坚实后盾。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企业管理;教学;管理
企业管理学科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管理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使其具备系统的整体企业管理观念。
一、本课程教学的特点
1.复杂性。企业管理学内容丰富庞杂,涉及到企业学、管理学、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等学科体系,其课程内容涵盖企业制度与环境、企业经营计划与决策、企业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公共关系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生产现场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物流管理、管理创新等,可见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复杂性。
2.实践性。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与企业的产生、发展、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科学的理论与知识完全来自于经营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实践活动。
3.创新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的内容、方式、原理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授课过程不再是因循守旧地宣讲教材,必须结合时代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变化,精心挑选、组织授课材料,传播新的经营思想及理念。
4.针对性。学习这门课,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知识背景不相同,需要因人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本科生学习程度、自学能力、学习兴趣、理解能力的不同,应实行多元化、分层次指导。
二、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发展
1.以学生为本,培养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
2.培养学生灵活、系统思维能力。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的案例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而现实中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盘根错节,一时很难理清头绪,因此不能按部就班地照搬照用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模糊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系统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知识要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随机应变才是硬道理。
3.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有多少呢?”、“中国哪些企业具有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等这些的问题的提出,由老师加以引导无疑会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虽然目前“出国留学热”,优秀的人才可能定居国外,但中国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人才,用鲜活的、生动的创业家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成为有抱负、有理想的建设中国的创业新人。
4.注重胆识、信心的培养。人人都具有成功的潜能,但生活中的成功者却总是极少数人。很多同学受此影响,信心不足。课堂上讲一些企业家的艰苦创业故事,比如: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海尔张瑞敏(从工人到首席执行官)的故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容忍力,极大地鼓舞学生的斗志。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毕业后你打算开一家公司吗?开办公司的流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与同学今后的就业、发展密切相关,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可以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只是把知识讲给学生,而是要教给他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科研与创新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解决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2.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展与发展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教学内容。这种能力培训方法,有助于学生激发自身潜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增进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培养学员的综合领导才能。教师将相关的主题内容安排完,从选案例开始,学生自我组织进行分工与协作,包括搜集资料、制作PPT表演背景,场景的模拟等。所以,配合这一教学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管理不是书上的文字,而是工作中的具体角色。
3.案例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联系起来。教师在精心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后,可以因地制宜,用以下方式灵活进行案例教学:(1)引导式。在讲解基本理论之前,先介绍一个典型案例,之后再逐层分析,好似拨开迷雾,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2)穿插式。教师在讲解书本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各种案例作为支持理论的依据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3)讨论式。教师可以在系统讲授某一章或某一问题后,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并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进行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运用能力,从而做到深入浅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沙盘模拟在企业管理课程中的运用。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改变了多年来“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另外,沙盘模拟教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进一步强化学生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的管理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现场实地参观学习,强化实践学习。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就是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生产经营组织去设身处地感受现实的情况,这对培养学生的智能、技能、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不同的企业,去了解现代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理念与技术,回来后可以自己编写小案例,这样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锻炼,为学生以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构优质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水平
1.精选优质教材。教材的使用包括课堂主讲教材与课外辅助教材两大部分。对经管专业学生而言,主讲教材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企业管理》及《现代企业管理》等,课外辅助教材有《企业跨越式发展战略》、《企业战略能力研究》、《企业管理案例集》、《追求卓越》、《管理学》(第9版:罗宾斯)等。对于非经管专业学生而言,《企业管理概论》的一些简单易懂的版本更适合一些,课外辅助教材如:《30天让你精通管理学》、《管理故事与哲理》等。
2.建设高质量的教学梯队。教师需注重教学、科研两方面知识积累。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的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相兼备,教学科研齐头并进,需要埋头苦干。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教育、深化教改的基础。教学团队的共同学习也成为必修课之一。如一起参加备课,就相关章节进行探讨,研究教学及方法;参观其他院校并进行学术交流;进行企业走访调研,实地了解企业的情况,撰写教学案例。这些对教学团队而言都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力的提高。
3.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管理市场的新特点、新变化、新发展,了解管理职业的新要求,及时研究并运用新理论,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贴近。在内容的持续性改进方面,须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拓宽企业管理教学的视野。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采取课堂讲授法、课堂分组讨论法、课堂辩论法、学生自学法、企业管理调查活动等多种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企业访谈节目,如《财富人生》、《中国经营者》、《对话》、《第一财经》、《经济观察》等,让同学们了解那些真正的企业管理者们在企业中会碰到什么实际问题,他们如何解决,他们用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思想来经营企业,他们如何来看待企业管理等。
5.规范课程考核。企业管理教学的考核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如以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实际问题回答等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进行现场专题探讨并形成分析报告。报告作业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一定百分比。
6.做好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学习评价的不同: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座谈等方式提出的建议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师间相互听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丽.《现代企业管理》教学方法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33.
[2]田园园.浅谈提高学生的《企业管理》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287.
[3]李夏生.化工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德育渗透[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3):199.
[4]王力民.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11):48.
[5]李向前,刘芳.企业管理教学改革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140-141.
案例一词来源于英语“case”其意为事例,实例等。案例教学法,起始于美国哈佛商学院。1918年前后,当时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引入企业实例,让学生讨论。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案例教学协会主席John Boehrer教授对案例教学的定义是: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例进行互动式探索的过程。目的是锻炼学生在某些既定约束条件下,如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信息和大量不确定性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面对复杂问题做出关键性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实证研究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日益受到各类大学的重视,成为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并被日益完善。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现阶段各类应用性管理学科的主流教学手段,源自于案例教学法本身的特征及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和传统教学方法重理论,以教师为中心,知识单向传导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实际发生的真实案例为背景资料,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发生良性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面临复杂环境下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并有助于学生沟通及协调能力的提高。同时,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自身业务素质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具体到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所普遍开设专业课程―财务管理学,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一般认为,财务管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的标志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MM理论体系的完善。因此一大批相关的理论逐渐构建了该学科的研究框架。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该学科作为管理学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不断从各类经济管理学科中汲取养分。由于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资金运动作为研究对象,涉及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放,资金的分配等多种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因此,该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性及实践性的学科特征使得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体体现在:
首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财务管理学教学中多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但是,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相比完全不同,它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框架,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由过去教师主讲改为教师引导,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对身边案例的分析、讨论、辩论形成自己对某方面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其次,能够使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对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教学主要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法所讲内容均来自企业的实际案例,可以很容易将课本上的理论模型在现实中找到依据,并通过实务操作培养对筹资、投资等财务活动的决策能力。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曾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并不完全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主要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财务管理的案例教学为突破口,通过对案例的多角度剖析,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查阅资料以及课堂发言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沟通协调能力,进而达到掌握财务管理实务、综合各类学科理论知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实施中的困难及障碍
案例教学如上所述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着积极的方面。但是从各高校实施效果看多不如意,这点在高职高专类学校尤为突出。
(一)观念上的障碍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问题上,有的教师认为开展案例教学是一个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值得推荐和应用;有的教师则认为,案例教学无非是给学生布置两道题,实质是一种“放羊式”教学,根本无法和传统教学的严谨性相比。同时,学校主管教学部门多将案例教学法看做实验课,认为案例教学教师工作强度低于课堂讲授模式,往往对案例教学课程工作量打折计算,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很难想像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开展。
(二)案例的障碍 案例教学核心是案例,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案例较少。由于我们国家在案例教学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案例库资料不健全,而且资料多是描述案例本身,缺少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以供教师和学生参考。同时我们国家整体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而财务管理理论或模型多是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要素市场作为研究平台,因此要获得国内的案例非常不易,而现有国外的案例由于经济、文化、法律等的差异使得学生很难认同和接受。
(三)教师素质的障碍 教师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上。在职业道德素质上,很多教师在对待案例教学上存在着放任的态度,教学流于形式。而在职业技能上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案例教学经验,对案例教学模式的规律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规范。加之不少教师多年从事会计课程的讲授,知识面相对狭窄,在面临实际案例时所给出的解释缺乏信度,理论支撑不够,这往往又对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四)学生的障碍 案例教学的有效展开,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还是有一些因素制约了学生的参与。首先,学生的人数。现在随着高校扩招,班级学生少则六七十人,多则上百人。案例教学多突出个性化教学,如此多的学生使得案例教学的组织变得异常困难。其次,相比本科生而言,高职高专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度不够,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不积极、不主动,不敢与其他同学就某些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常常使案例教学出现冷场的情况,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最终使案例教学归于失败。
(五)教学条件和手段的障碍 案例教学所需要信息量较大,仅利用传统教学所需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很难达到输出大信息量的要求。由于受到教学经费的困扰,特别是高职院校,许多教室还很难配置高效率的电教设备。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不少教师甚至自带电视、VCD等放录设备,但由于设备的局限很多资料无法完全演示,学生对案例缺乏整体的认识,对问题的解决往往具有片面性。
三、高职高专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既依赖于教学条件的优化以及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作为案例教学过程主导的教师要在现有基础条件下认真做好事前组织、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卓有成效的组织和协调使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主体的组织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教师的组织。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是指教师充分发挥自我创造性,合理引领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从制定案例教学的路线图,到案例教学的过程控制,再到最终有效地评价,无不体现了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和素养。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面授,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案例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原则,摒弃案例教学中的懈怠思想,克服形式主义,使案例教学成真正服务于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案例教学涉及专业理论和财务实务,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同时在平时还要注意各种案例素材的积累,并善于从中汲取对财务管理学习有关的背景材料。
其二,学生的组织。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任务就是分析案例、讨论辨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作出决策。案例教学中,学生的组织是一种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的自我组织。同时,案例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引下,首先要认真准备相关材料,深刻理解案例背景资料。其次,学生应从企业决策者的角度去理解案例的发生背景,出现的问题及症结所在,通过独立的思考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此外,学生还要善于将自己的观点有效的传导出去。最后,学生要完成对案例的总结性陈述。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自我组织和利用团队的协作力量完成任务。
(二)客体的组织 案例教学重点除了人员的组织外,难点还有案例搜集与相应的教学工具的准备。这是做好案例教学的物质条件。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受办学经费及办学思路的影响,在这两方面尚显不足。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相对本科院校而言,系统性不强,更注重职业导向。而财务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就使得高职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时相对较为困难。从这个角度上看,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可以选择近期影响较大或者学生比较熟知的上市公司为背景,通过介绍该公司在投融资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是如何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进而说明财务管理理论在真实经济环境中的应用。同时,案例的选择要有贴近性,最好是选择学生身边的公司案例来分析和学习。选择这样的案例可以保证案例发生的空间与学生实践的对接。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可以从公开渠道获得该公司的实际财务信息,也可以到企业中去,通过参与实践调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此外,案例教学信息较大,需要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为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广泛地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各种聊天工具以及电子邮箱等获得实时的沟通,这从一定角度可以缓解教学条件的不足。
(三)实施的具体步骤 通过对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准备及相应的组织,案例教学就应该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其过程应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教师准备案例和撰写案例教学计划。在这个阶段教学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案例信息,其来源可以来自专家和学者的案例源,也可以由自己搜集整理。但是案例必须贴接教学实际,和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相适应,同时利于学生开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出教学计划。
第二,课堂宣讲。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根据自己选择的案例和事前计划向学生说明此次案例教学的目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采用的教学组织方式。并征求学生的意见。并将此次教学的案例及相关信息资料搜集整理,发送至事前准备的公共邮箱中。
第三,案例教学分组。首先根据班级情况和教学目的进行分组,针对高职班级人数多,学生层次和资源差异较大的情况,可以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愿结合基础上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大概五六人。同时教师应该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较高的学生和较低的学生搭配成组,这样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及学习、互补长短。考虑到学习中对互联网及各种分析工具的使用,应该将具备计算机和上网条件的学生分开入组,这样便于每一小组共享资源。其次,在分组基础上,每一小组应该选出自己的召集人,这一过程由学生民主选出,召集人职能是该小组的组织者,小组结论的宣讲人及辩论主角。最后,根据教师对案例的要求,小组召集人应将案例中的任务分配至小组成员,并将人员安排提交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对小组进行控制和评价。
第四,分组讨论。小组讨论时,应首先由各组的召集人组织本小组的成员阅读案例及教学要求,并由每个成员根据事前的任务安排,发表对案例相应部分的看法。这个阶段可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教师不需要参加到小组中发表看法,目的是给小组召集人自由支配权利,同时给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以使其更加充分的融入到团队中,并畅所欲言。教师可以作为观察员,观看学生在小组中的具体表现,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创新性及思维的活跃性,学习的态度等,以作为将来的评价依据。最后,通过小组成员的辩论与酝酿形成一致观点,并以报告形式提交出来,交与召集人。
第五,课堂讨论及讲评。课堂讨论或辩论应该是整个案例教学的重点环节,首先由各小组的召集人对本小组的案例报告进行宣讲,内容包括案例背景介绍,说明该案例所要解决的财务问题是什么;根据所理解的财务理论所采用的方法和模型的依据;最后的结论。在每一个小组宣讲完之后,教师应组织各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教师可以先就各小组的结论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有助于各小组思考并找到辩材,以避免冷场。教师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创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引导性提问,控制主题,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思维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最后,教师要根据辩论情况进行总结性讲评,注意不是批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多为实证性,往往一个决策命题有多个解决方案,这些方法有不同的适用环境,通过案例讲评可以加深理解理论认识,并有助于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第六,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每次案例讨论完成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案例报告。该报告既是小组成员对此次案例学习的总结,同时也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作为案例教学的阶段性成果,案例分析报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专业财经报告的写作能力。为此,教师应该提供标准的财务报告模板,以利于学生参考学习并培养书写规范的财经报告。
(四)有效的评价 评价一般放在案例结束,也可以在案例教学前将评价目标告知学生,作为激励。积极有效地评价是案例教学效果的保障。通过评价可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以利于以后教学的开展。笔者认为,评价应贯穿案例教学的始终,体现在案例教学前评价目标的告知、教学中目标控制、教学后的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从多方面评价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通过制定评价细则和标准,为案例教学目标预设方向。笔者拟定的评价表1所示,仅供参考:
该评价表格包括六项,满分一百分。具体内容是:基本理论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方法的掌握;积极性主要是考核学生在小组中所担任的角色的完成情况,在小组中的表现和班级辩论中的活跃度;案例理解主要考核学生对案例背景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把握能力;方法选择主要考核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背景下,是否选择恰当的方法,并能合理的解释它;语言和应变主要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论中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小组成员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应变思维;报告主要考核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结论
案例教学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应用性的管理学科领域,和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积极作用,这点对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尤为重要。由于在我国案例教学开展时间短,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案例不足和案例本土化问题;案例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一系列问题。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力图提出一些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法,目的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教育界的同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案例教学的规律,不断总结经验,使案例教学法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现代物流;应用
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2000亿元,物流业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正在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发展,培养大批既有真才实学又符合物流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化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却难以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有诸多亟待改进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引入案例教学法不失为有效的途径。本文试就高校现代物流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始于1918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目前在国外商学院教学中已成为一种主流方法,所用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案例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进我国以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集体协作,对案例进行讨论、评价,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并作出相应的决策,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其独特的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高质量的物流专门人才大有益处。
二、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目前在我国高校现代物流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案例选择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一是典型案例少。与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其他经管类课程相比,物流类课程教学案例相当有限。虽然关于物流案例介绍方面的书籍文献很多,但是典型的案例却严重雷同,并且国外案例多于国内企业物流案例介绍,陈旧案例多于近期案例介绍。比如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教材、教参及网上相关案例多是推荐介绍沃尔玛、戴尔、惠普等国外大型企业。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就职于中小型企业,案例教学原本是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过程,但是教师所能搜集到的案例却离学生的生活及未来的工作环境很遥远,无法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致使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二是案例陈旧。由于物流是年轻的产业,物流实践中典型的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实例较少,国内企业情况尤甚,致使物流类课程教学案例仅仅在国内外少数几个大型企业间重复,且大多发生了三年以上的时间。而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课堂讨论的陈旧案例可能已经过时,不能准确反映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实践,对学生走出学校进入企业的指导性就更差了。三是案例与教材内容不贴切。很多教材上的案例与教材内容匹配性差,阅读型的案例多于分析型的案例。对于抽象的物流理论而言,如果有非常贴切的案例与之匹配,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教材上所提供的案例多以介绍某个企业的物流发展概况为多,结合教材理论内容的案例则较少。
2.部分教师素质无法适应案例教学需要
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不同的教师,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不同。在现代物流教学中,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既要具备物流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企业物流运作和管理的实践经验。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大都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但来自于企业的“双师”型教师较少,因此在教学中他们采用的方法往往注重理论,涉及案例较少。即使采用案例教学,对案例的分析也难以透彻。此外,由于案例一般既没有统一的答案,解决方案的效果也无法通过实践验证,因而,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对学生的分析以及提出的方案加以比较、分析和评价。
3.案例教学组织工作不周全
一方面,课前准备不充分。因教学目的不明确、案例背景不熟悉等种种原因存在,学生对案例没有作充分准备,案例信息没有充分提炼,案例分析不充分,解决方案依据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案例分析报告等,这些直接影响了课堂讨论的效果。对于实施案例教学来说,小班教学的效果相对更好。而目前很多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与学生规模的矛盾突出,大班上课现象较普遍,这给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带来不利:分组过少,每小组人数过多,则易出现部分学生“搭便车”现象;分组过多,则课堂讨论时间过长,易使案例总结变得仓促,或导致既定课时增长,并且大班教学不能保证每组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进来,这样就影响整体效果。另一方面,教室环境布置也不利于讨论。现在教室的座位布置均适宜于传授式讲课,而发言的同学无论在座位上还是讲台上,都不利于学生求索性、创造性思维最充分地展现。再者,很多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后往往不进行即时的总结、反思,致使教学中的问题反复出现。
4.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并不一定强求得出正确答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分析、判断、总结、合作等实践能力才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目前一些现代物流课程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没有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动地位,从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均受控于教师,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对案例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现代物流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相关建议
1.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
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基础,在现代物流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中,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就是寻找合适的案例。解决的主要途径有:首先,要有组织地进行现代物流类课程案例的编写工作。有关部门应联合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发物流类课程案例,各高等院校也应在教学经费中增加案例教学编写经费,鼓励现代物流类优秀教学案例大量涌现。其次,选择教学案例时,应注意以下要求: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修改、补充、完善现有的案例材料,使案例的内容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二是选择的物流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且讲究时效性,以反映当前的实际;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或主动走出去与企业结合,将企业经营的实际物流问题及成功管理与运营实例转化为案例,这样的案例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予以认同和接受。
2.提高高校物流教师的素质水平
教师的水平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实施物流类课程案例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三项基本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的组织能力。首先,进行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物流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能够始终站在物流学科研究的前沿,并掌握其最新动向。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寻找机会参与具体的物流项目实践研究以弥补自身实践经验缺乏的通病。有关部门和各高等院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去物流企业或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教师也要主动利用为企业做咨询和课题的机会尽可能地了解企业的物流运作和管理过程。这样,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讲述实际案例时就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和解释案例,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再次,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在案例讨论时,要有灵活应变和判断能力,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场驾驭能力。
实施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是选取恰当的案例,并经适当改编,整理形成案例库;如何将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效对接至为关键。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组织案例教学,并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我学习。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展示财务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从而实现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资本市场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财务会计课程难度较大,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在理论教学中辅助以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而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财务会计理论置于真实的经济背景中,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才能变得鲜活起来,财务会计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
一、如何选择财务会计的教学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就是有好的案例。长远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的公开资料由教师来撰写案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但是,案例是否成熟有待考验。短期来看,基于现有的案例资源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1.案例资源的获取与改编
从现有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成的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主编的财务会计教学案例,至今已出版至第五辑,均为上市公司真实案例,反映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二是基于网络资源,如巨潮资讯网、和讯网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财经版块,如网易财经、凤凰财经等。相比较而言,教材中的案例都比较成型,就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连续追踪,针对性较强。而基于网络资源获得的案例资料相对比较及时。无论通过那种路径获得的案例资源,都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
2.案例选取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案例进入课堂需要有所取舍。杨有红认为,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实务性、典型性和针对性[2]。我们认为,通常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上市公司、知名的大公司,应该是首选。其次,案例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3],如在讲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合并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入优酷合并土豆的案例。只有将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融合,贴近实际,才能更容易引人入胜。此外,经典案例往往不会时过境迁,在说明某些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3.案例的日常搜集与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完整的案例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案例,并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每位教师如果能够将资源整理在一起,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案例库,以备进行案例的集体讨论和切磋。
二、如何实施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1.案例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从案例到课程知识点,如何做到有效对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案例资源,可能注重案例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所以通过某个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是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需要明确的,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如何将案例为我所用,将案例内容顺利过渡到课程知识点,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现某一个或某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或利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思路的引导
通常在案例资料给出后,需要与课程知识点相衔接来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情境,更要走出案例,理解案例引发的问题。以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点为例,围绕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案例公司的固定资产有哪些类别,分别采用怎样的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何,折旧的会计政策是否发生变更,若变更,是法定变更还是自愿变更?对变更采取了怎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案例公司的损益或权益是否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一个案例,设计相关联的若干问题,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政策变更这两个主要的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
3.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组织过程。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等环节[4]。因此,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与相互衔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课前进行、课后进行,都需要教师进行规划。只有有效的设计、良好的规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BB平台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作业等诸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到该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课后学习。因此,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可将背景知识与案例的基本资料到该平台上,学生可提前熟悉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在讨论区几个基本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下发案例资料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评分细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是使学生最为受益的方式,因此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而在课堂上可通过PPT汇报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三、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做到“承前”,也要做到“启后”。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庞大的案例往往涉及很多内容,因此通过一个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以存货为例,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对存货的日常核算与期末计量这一知识点,引入“獐子岛10亿存货消失之谜”这样一则网上流行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存货期末计价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这类特殊的存货如何进行审计,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等问题也对学生有所启发。因此,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审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为后续课程能够进行很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常颖,陈立群.关于会计案例教学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0(8):51-52.
[2]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52-58.
[3]罗照华.中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选择探讨[J].财会月刊,2011(8):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