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课论文

公共课论文

时间:2022-05-25 07:4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课论文

第1篇

作者:李又玲 单位:四川教育学院

适当提高综合型、探究型实验项目所占比例就目前现状看,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几乎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在高校学生中,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拥有的比例也非常大,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大部分已掌握很多基本的信息技术,很多原本属于基本操作类的实验则可按需设置;另一方面,学生缺乏综合实践的机会,难以提高创新能力,就需要增加一些综合型、探究型实验,例如,原有的基本操作类实验“教学媒体之一数码相机的使用”可与“图片素材的加工处理”等相融合,重新设计为综合型实验,由学生组成“图文故事摄制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分工担任照片拍摄、配图文字编写、图片后期处理等不同角色,制作成相应的主题图文故事,上传到好看簿以分享展示实验成果。经这样重新设计的综合型实验,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运用教学媒体、加工教学资源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高阶能力。适时增加体验新技术优化教学的实验项目例如:web2.0社会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3]移动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4]等,可以根据本校实验条件和学生基础增设1-2个此类实验,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新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其不断地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兴趣。实验项目应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为x+y形式即,x为基础型、通用型实验数量,y为针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设计的提高型实验数量;提高型实验可根据不同专业进行有所侧重的设计,在实验使用工具、操作难易程度上都有所区别。[5]例如:音频素材的加工处理实验,对英语教育、语文教育等专业则只需设置为使用一般软件如Windows附件中的录音机、音频转换大师等对素材做简单的录音、裁剪、合并等处理;而对音乐教育专业可设置为使用专业软件adobeAudition对音频素材进行消噪、使用插件增效等深度加工的实验,对其更有挑战性、更能提升专业技能;这样根据专业设置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实验,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使不同专业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更多实用性技术。形成“开放实验室”目前在绝大多数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环境局限于实验室,受实验课时、地点、资源的种种限制,很多实验被迫简单化;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充分利用web2.0社会软件、移动技术、云计算等新工具和新技术拓展实验环境,提升实验课的质量。[6]例如,将实验指导、实验报告、实验成果等存储于“云”以便于随时随地获取,利用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实验后经验的分享交流,利用好看簿、视频分享网站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享展示,利用手机短信方式为学生提供实验准备告知、成绩通知等服务。形成“开放实验室”后,能解决多数院校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课时太少而无法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矛盾。

设计多媒体形式的实验指导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一份好的实验指导能指引学生完成实验、解决常见问题,而目前许多实验指导仅仅是简单地以文字的方式说明步骤,在某些步骤较多、技术较难的实验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可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形式,例如:使用adobecaptive软件截取屏幕操作再配上解说,形成完整的示范操作过程,还可上传到网站让学生随时随地观看,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难点,而且方便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后巩固。全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验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特征和需求在设计实验前,应做好调研,将实验内容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学科背景、个性化需求相结合,找准学生能学、需学、爱学的切入点进行实验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协作实验环境很多教育技术实验需要学生协作进行,而构建良好的协作实验环境能极大地提升实验成效。协作实验环境主要包括协作实验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例如: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职责的分配、是否接入互联网、是否使用虚拟实验设备等。从协作小组的划分来看,可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采取多种不同方式划分,常用的划分方式有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兴趣点等进行划分,认知风格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提升协作实验的成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设计应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实验实施过程中应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可参与设计实验、可自主选择实验、可根据兴趣点寻找实验伙伴,同一实验也可由学生选择不同的设备和工具、以不同的思路完成,实验评价增加创新性维度,鼓励学生多分享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等。例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是一个综合创新性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件主题,规划设计课件流程,根据使用的教学场景结合自己的现有技术基础选择powerpoint、authware、flash等完成,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创新性的运用所选软件的功能表达教学信息,完成后再进行分享交流,以对比不同工具运用于不同的学习场景、表现不同主题的优劣。设计情景化、社会化的实验以情景学习理论[7]为指导,利用技术对社会场景进行营造和模拟,学生作为场景中的角色直接参与到共同体的实践中,在一次次观察、行为、反馈、改进中逐渐积累调整自身作为共同体成员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迁移能力,使其不仅通过实验掌握相关技术,更会利用这些技术解决现实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设计操作性实验多媒体投影机的使用时,该实验原本是独立的、在实验室进行的,可以将其设计为在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堂中进行,教师可要求学生轮流在每次课前将投影机打开并调试好供本次教学使用,这样不止一次的实践操作,可能会遇到一些在真实的情况下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如:投影机灯泡损坏、投影机遥控器无电、投影尺寸未调整好等,学生在遭遇这些事件后自主判断、自主解决,这一过程中能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在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帮助实验教师正确定位角色职责在实验课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担负着对实验的设计、实施、评估等职责,因此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8-9]而目前实验教师常陷入两种误区:第一种认为教师应事无巨细地为学生示范所有的操作步骤、提醒注意事项等,第二种错误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放任学生自由选择题目、自己操作实验、自己解决问题。这两种误区都应避免,实验教师应分阶段担负不同的职责,实验前,应担任实验设计、实验设备和资源的准备、实验报告模板的制作、突况的预案制定,实验实施过程中则应负责创设情境、实验指导、现场技术问题解决、督促实验进展、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其他支持,实验结束后应完成实验成果评价、实验课教学经验总结反思、改进原有实验等。促进实验教师的终身学习实验教师的终身学习也能极大地促进实验课程质量的提高,可从两方面入手促进实验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一,本校内担任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的教师应形成“知识经验共享”机制,[10]可利用QQ群、博客圈等建立教学型组织,以互教互学;第二,由于教育技术本身位于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点,因此教师在终身学习过程中也应主动、有意识地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习,如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专家、心理学专家、组织行为学专家、学习科学专家、视觉设计和交互专家等,以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

随着教育领域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学生需求的不断改变,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课也应改变实验步骤、方法、技术一成不变的现状,形成“需求-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应对不断变化的新趋势。本文针对目前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课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多角度提出了优化和提升实验课程内容、实验环境、实验教师综合能力等改革思路和实施措施,希望能供同行借鉴。

第2篇

为深化贯彻《国务院关于增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定见》精力,进一步进步技工院校教育质量,推进全市技工教育教育研讨任务,依据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能指点中间2011(151号)告诉精力,市人力资本和社会保证局职业教研与职业技艺判定指点中间将持续组织展开2012年全市技工教育教育研讨效果评选运动。现将相关事项告诉如下:

一、教研效果评选类别和主题

(一)本年教研效果评选类别为论文、课题、教案、课件四大类。

(二)论文、课题的选题要环绕国度对技艺人才培育的总体要求,着眼于深化技工教育教育变革和开展,主题为校企协作培育技艺人才、一体化课程教育变革、高技艺人才培育、新教法研讨、学生心思安康和班主任任务研讨等。选题要力图切近技工教育理论研讨、切近教育教育变革理论、切近教研效果转化运用。

教案和课件的选题要以技工院校教育纲要和教材为根据,以教育单位为全体,表现教育设计、学法剖析、教育进程设计等方面的立异,力图系统、精要、详细、适用、并富有启示性。

二、参评作品要求

(一)教案和课件类一致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组。公共课为A组,专业课为B组。专业课含:机加工、电工电子、核算机与信息技能、烹调与宾馆效劳、服装纺织、汽修汽驾、家电维修、修建、营销、文秘、商务与商业、美容美发、其它类。

(二)论文、教案、课件类作品,每篇签名作者不得超越2人。超越2人者,只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准(按提交作品签名挨次);课题类作品,每个课题只限上报第一、第二作者或以课题组名义上报。论文作品普通不超越3000字。

(三)为包管评选运动的威望性和严厉性,参评作品须为自己原创,参选作品中如援用别人作品、研讨效果和内容须注明,严禁剽窃、抄袭别人效果。凡已获省级以上或其他全国性奖项的,不再参与本次评选运动。

(四)参评作品由作者地点院校一致提交电子稿件。投稿邮箱:,或将电子稿件直接报送市教研室,各院校在提交作品时,还上报作品计算表(见附件)。作品以附件方式提交,附件称号为“类型:标题”,例;论文:关于机电专业一体化教育的研讨与考虑;例:教案A:函数的单调性。

三、评奖

市教研室延聘专家对参评作品进行评奖,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布证书。获一等奖作品引荐参与省级初评。

第3篇

关键词:隐性知识;创造力;计算机公共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81-04

一、引言

“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知识不足。显性知识方面的优势使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发达国家似乎难分上下,但隐性知识教育方面的劣势则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明显落后状态”[1]。这是我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也是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没有欧美国家高校的毕业生富有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而根本原因是隐性知识教育的忽视导致了我们的学生欠缺创造力。关于隐性知识,波兰尼(Michael Polanyi)[2]、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3]、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4],以及国内的方明[5]、王德禄[6]、黄荣怀[7]等都从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了解释,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大脑中、在一定情景下,不好清晰表达的知识,必须通过个人的亲自体验、实践和领悟来获得。显然,隐性知识离不开个人经验,它对个人学习、做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的作用。隐性知识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应用经验的能力和追求个人价值目标的能力[7]。因此,作者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了隐性知识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育中对教与学的影响,测量了这些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得到帮助学生获得计算机隐性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假设

根据瓦格纳(Wagner)给出的3维隐性知识模型结构[8],如图1所示,隐性知识包含内容、背景和定位交叉的具体情境中的知识。其中,内容维度包括自我管理、他人管理和任务管理三方面的隐性知识,背景维度包括局部和全局两个角度的应用背景,定位维度包括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应用定位。

图1中各维度的各层次与计算机隐性知识维度对应起来,具体是:自我管理对应获得学习成效的自我激发和自我组织的知识。如:如何克服生活懒散、听课不专心的坏习惯,如何做课程学习规划,以什么样的态度参与实践探究学习等。他人管理表现为与同伴或老师沟通合作的知识。任务管理对应处理学习任务中遇到常见问题的隐性知识。如:选择何种参考书进行学习,到哪个网站去咨询和下载资料。局部背景表现为在短期实践探究学习过程中,专注于当前的学习任务,忽视了名誉、职业理想和人生的长远规划。全局情景指比较重视人生的长远规划,能将长远目标和当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理想主义表现为对课程的态度和期望。如,认为这门课的价值在于“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筹码”。现实主义表现为学习课程的实际目标。如,主动学习这门课是为了期终考试成绩合格,能够通过等级考试,进而可以顺利毕业和取得学位证书。针对以上对应关系设置特定的情境,每个情境构建一定量的问题来设计问卷。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以下假设:计算机公共课的隐性知识在各维度存在主观感受成功与否的差异、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生源地差异、课程起点差异以及受父母文化程度影响的差异。

三、研究方法

作者以接受过“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与实验”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VC/VFP)这两门计算机公共课学习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26名同学进行了深入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和瓦格纳的隐性知识模型结构[8]对文献[9]中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学习中隐性知识调查问卷》进行再次修改。问卷题目回答均采用5点量表,然后进行小范围试测。对试测收集的答卷进行信度分析、并对问卷进行重新修订,形成正式问卷。然后对390名同学采用网络匿名问卷调查。为了保证答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问卷实测期间,受测者在填答问卷时,施测者在现场辅助解答任何问题,并且受测者填写完毕后,确定受测者提交答卷。经过条件筛选后,有效答卷共计219份,样本母体设计理工科、文科等必修信息技术基础、VB或VC的大学一年级新生。

四、调查结果分析

论文以SPSS18.0作为调查数据的资料分析软件,采用了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等方法。

1.基本资料分析。本次调查中,对219位有效样本对象按照人口学变量进行分类,具体数据如表一和图2~图5所示。可见,其中男女性别比例适当,理工与文科比例适当,计算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只有4.57%的样本对象在上大学以前未曾使用过计算机,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于集镇和乡村,样本对象父亲的文化程度稍高于母亲。

2.信效度分析。测量问卷的质量高低,常用的方法是信度与效度检测。通过SPSS18.0分析信度,问卷量表Cronbach’s Alpha信度考验如表二所示,问卷中单选题86项的整体信度为0.960>0.9,说明信度为优。

根据因素分析原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三所示:其中KMO=0.872>0.6,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很好;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13865.560,Sig.=0.0000.60,说明问卷的各项题目建构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根据“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公共因素,估计各因素对因变量的贡献负荷,当选择特征值>=1时提取了19个成份,累积方差为71.477%,如图6所示。经过分析旋转后的成份矩阵,某些成份可以合并组合到特征值>2的因子中,所以最终确定七个特征值>2的成份为构成计算机公共课隐性知识的来源因素,其累计方差为52.852%。对这七个公共因素重新命名,按照方差贡献率降序排列后如表四所示。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成立与否,对计算机公共课隐性知识来源的七个维度从六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文描述。

3.七维度的差异性检验。①主观感受是否成功个体的隐性知识差异。调研中要求样本对象对自己的计算机基础课学习程度进行评价。以5点量表进行计算,其中“1”表示很棒,“2”水平较好,“3”表示说不清楚,“4”表示水平较低,“5”表示水平很低。将答卷分为两组,其中1、2的被试作为主观感受水平较好的一组,4、5的被试作为主观感受水平较差的一组。对这两组在计算机公共课隐性知识来源的七个维度上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五。数据表明,感受水平较好的一组在七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均高于水平较差的一组,且两组被试之间在七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②性别个体的隐性知识差异。对样本对象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如表六所示,女生在既往经验的得分低于男生,在课程价值与目标方面与男生得分相同,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两类被试在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③不同学科的隐性知识差异。从学科类型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理工科的学生只有在组织交流,课程价值与目标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文科,其他维度的得分均低于文科生。两类学生在组织交流、成就感、自主拓展、课程价值与目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七所示。

④生源所在地的隐性知识差异。从生源地角度分析差异性,结果如表八所示,城市学生在组织交流和既往经验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乡镇学生,实验探究得分相同,在其他维度的得分低于乡镇学生,两类对象在自主拓展和实验探究两维度有显著性差异。

⑤父母文化水平的隐性知识差异。考虑到父母文化水平对学生计算机隐性知识的影响,本研究以父母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作为文化高的一组,其他为文化低的一组进行比较分析,表九列举了父亲的文化程度在七维因素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父亲的文化高低在各个维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知识来源有关。问卷中也对被试所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来源进行做答,答卷结果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来自父母教的仅占4.11%。

⑥计算机使用起点的隐性知识差异。对步入高校之前是否使用过计算机的被试进行分组,其中95.4%已经学习使用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将他们定义为非零起点学生,其他4.6%定义为零起点组。如表十所示,非零起点组在七维因素的得分均高于零起点组。两者在课程价值与目标、实验探究两个因素上有显著差异。

五、教学建议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影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隐性知识有七维因素。根据方差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列为:愿望效益、组织交流、成就感、既往经验、自主拓展、课程价值与目标、实验探究。不同类的学生在这七维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性。因此给出如下教学建议。

1.学习目标与实际效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查结果显示与愿望效益相关的隐性知识贡献最多,学生在评价一门课的实际效用时都是站在实用主义角度的。所以教授课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学习情境或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并体会到真正的实际效用。例如:当学过office软件后,让学生批量设计信封、设计相关主题的手抄报、电子相册、个人网站等,学过高级编程语言后,设计简单实用的数据库系统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课程价值观,自我价值也会随着提升,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2.做好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构建与人协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如何从日常生活行为上约束自己,管理并分享所学的知识与技术以及如何向他人学习并协作交流,都是大学阶段要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组织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利用微信、博客等目前流行的通信手段构建积极活跃的人际关系,使得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3.为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搭建平台。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在某方面产生越多的成就感,那么对这方面的兴趣和付出越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作品的网络平台,并适当对学生进行褒奖,让他们获得荣誉感、自豪感和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为获取成功而加倍努力的动力。

4.挖掘学习经验,鼓励自主拓展,在实验探究中获取新知。研究表明教师讲授的显性知识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学生获得的隐性知识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如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实验进行的探究与拓展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所以,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一些方法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的创新拓展和标新立异,开辟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途径。

5.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和学习目标,进行个性化教育。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知识起点在计算机隐性知识的七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教师应该根据每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每类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课程价值观,而不能按照教师自己学习时的心理状况来估量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化教育是解决隐性知识各维度差异的主要途径。

六、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以南通大学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调研了大学生获得计算机基础课隐性知识的主要因素,并对这这些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教学工作中为获得隐性知识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建议。后续研究中,我们将根据教学建议采用有效的教学途径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验比较当学生的计算机隐性知识充分被挖掘并显性化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业成绩是否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力能否提高。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隐性知识教育缺失的代价[N].中国教育报,2008-12-04(7).

[2]漆捷,刘仲林.“tacit”知识究竟指什么?——波兰尼思想核心探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1):46-51.

[3]Sternberg,Robert J.,et al.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04-105.

[4]野中郁次郎.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5]方明.缄默知识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2-14.

[6]王德禄,等.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41.

[7]江新,郑兰琴,黄荣怀.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J].开放式教育,2005,11(1):28-31.

[8]杨文娇.隐性知识的结构及其获得的有效途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3-15.

[9]陈小春.大学生计算机公共课学习中隐性知识的调查研究与实践[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0-106.

第4篇

新的起点,必须要保持长期一贯的敬业奉献精神,坚持和发扬勇于吃苦、做事干练、悉心全面、有张有持,在总结提炼中有所创新的养成性工作习惯;坚持团结合作、踏实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补台的做事做人原则;立足本职、兼顾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之道。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无和的行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负责对新进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的学习指导,并对新教师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2、组织了系部教学档案的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3、针对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关于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分析》,力图从全局的角度、行业的视角,在对比分析中立足学院实际,把握我院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4、先后组织了16院级教学专项研究立项及成果的补报和厅级10门精品课程、6个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工作;

5、组织了公共课教改情况研讨交流会,之前对承担公共课的系部、其他各系以不同的方式对公共课施教进行了调研工作指导,为保证此项工作富有成效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对公共课研讨交流情况以会议纪要和简报的方式进行汇报和交流;

6、审核了41个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并写成初步审核情况汇报,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在12月15日的专题会议上进行了汇报交流,提出了针对不同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设想;

7、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航标,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经验,一方面,与高教所联合筹备、策划“高职教育论坛”,已举办三期,第四期正在组织中;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全院指导性教育理论、教学信息、教改经验等各类专题学习8次;

8、三次参与组织了院级和省级优秀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和网站的评审推荐工作;6次参与年年研究生人才引进的听评课工作;

9、正在准备年8个教学专项课题的结题验收工作和年年教学专项课题指南的初步拟订工作;

10、还分别到上海和南京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和专业建设学习班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会后分别以内参资料和会议纪要的方式向有关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专题汇报。

三、学术研究与成果

1、调入学院后,年月尝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年度课题申报。以《高等职业教育双证制及其校本实施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尽管没有结果,但是为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年月在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教育学类核心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87-1784、国内统一刊号cn54-1190/g,)《中国教育月刊》上发表题为《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初探》论文,并或论文一等奖。

3、圆满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并得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审专家的好评,希望能将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并加以应用。

第5篇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实际现状,探讨其课程改革问题。鉴于学生对本课程缺乏兴趣、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就如何提升高职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思考,阐述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实施方案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高职学校在非计算机专业中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并把它作为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已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现状和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三校”(技校、中专和职高)和普高,“三校”生与普高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有着较大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也都存在着差别。

2.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性、自觉性不强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培养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其计算机信息素养,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的技能。但由于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觉得计算机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对专业技能习得影响不大,因此不重视这一课程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上课、上机玩游戏等现象较普遍,给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组成内容已基本定型,可大致总结为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Word、电子表格系统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六个模块。部分高职院校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对以上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如有的增加FrontPage网页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等。从这些内容模块分布来看,都与学生初、高中曾经学过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不同层面的重复,致使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中已经掌握的内容缺乏新鲜感,因而失去兴趣。

4.将证书考试等同于课程考试

在各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规定了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计算机相关等级证书,这项措施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也可为学生更好、更容易就业增加砝码。只是,将证书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考试成绩,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则多有干扰。教师为了让学生过级而进行教学,势必会变成典型的应试教学,授课教师不得不按照考试的大纲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必然会忽略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练习。教师为了追求考试合格率,大部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证书,他们都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讲授和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学生只要在最后一个月的知识巩固过程中,跟着教师有针对性地做练习,大多数都能通过考试,而考试中所涉及到的操作内容,却仅仅只占应学课程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并且,这种状况多年来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造成学生平时学与不学、是否努力学都一样。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根本没有可控制性,平时安排的操作练习内容,自觉的学生会完成,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不会按照要求完成,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考勤都无法保证。这是因为,操作练习等基础性训练并不会影响到学生能否参加过级考试,也丝毫不影响过级考试的分数,给日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以至于有教师反映,许多学生即使过了级,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是很低。

5.教学以讲授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一个好老师往往说得很少,他主要让孩子自己去悟。”计算机课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一定要多动手实践。但是,现在的计算机课教学却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往往先把学生要操作的内容演示一遍,然后布置一个同类型的操作题,让学生去练习。甚至在上实训课时,先对着实验册示范操作一遍,然后学生再通过看着实验册中的详细步骤来完成实训内容,书一合上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在讲Excel的“序列填充”时,笔者曾经进行过对比教学:第一个班按正常的讲授法,先演示然后让学生练习;第二个班采用学生研究性学习法,教师先不讲,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先是一个学生找到在“编辑”菜单中的序列填充,然后大家相继找到了。在之后的测试中,笔者发现第二个班的学生基本都能顺利解题,而第一个班中竟然有部分学生反映没听教师讲过相关内容。

6.合班上课及课时安排

由于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欠缺,导致计算机公共课的学习多采用合班形式上课。上理论课时,合班人数几乎都高达90到100人。而操作课则分开上,由不同的教师讲授,与合班上理论课产生了矛盾,如果合班中某个班因某种原因不能按照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就会拖累与其合班的另外班级。

在课时分配上,由于基本上都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的模式,各占50%课时,而在实际的实验课中教师往往还会占用一些时间来讲实验内容,使得学生真正操作的时间少于一半,对学习非常不利。

二、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设想

1.教学内容

计算机知识体系庞大,虽说懂得的计算机知识多多益善,但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三年的高职学生要能成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却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要精选,要从基础性、够用性、实用性、先进性、系统性等原则出发选取教学内容。

(1)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实用性强、符合工作实际的内容。比如,讲授基础知识时,先通过课件演示计算机的构造和拆装机过程,有条件的情况下,再带领学生实际观察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并挑选部分学生动手组装计算机;讲授Word图文混排时,结合报纸、杂志的排版来示范,突出其实用性;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结合班级成绩单的制作与管理,解决实际问题;讲授PowerPoint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作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电子演示文稿,既锻炼了相关技能,又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讲授Internet操作时,每个学生都上网查找指定范围的专业知识,并使用E-mail收发电子邮件及QQ即时通信,充分应用现代办公手段。

(2)计算机的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的整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观念从“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上来。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对每个知识模块精心设制一个任务,把知识点隐藏在各个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通过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促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转贴于  (3)开展计算机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每周4学时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来说,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应该对这些学生多加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实质性内容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制作、广告设计、动画制作,等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增长学生的见识。这些,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就业需求,是非常有益的。

2.教学方法

(1)使用多媒体教学,加强教学效果。理论教学使用课件演示,适当地使用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素材,提供直观的知识,不仅增加视觉、听觉效果,使课堂更生动有趣,而且使知识更易理解和掌握。可以利用机房的教学管理软件,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也可有效避免学生开小差、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加强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监督。

(2)重视教学的实验环节。加强实验环节的主要方式有:①充分利用课内实验时间,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②增加课外实验时间,开放计算机室(实验室),使之成为学生潜能得以发挥的最好场所之一。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上机的热情,加以积极引导,利用完善的管理、良好的设备、一定的实验研究项目和适当的基金鼓励,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外实验的积极性;③定期举办计算机录入大赛和网页制作等计算机操作比赛,使学生学然后知不足,反过来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以求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3)重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部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同时,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公共课改革中,以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全面提升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教改质量。

三、改革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化教学

恰当的评价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特点,教师应该重视过程化评价,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采用课程考试与证书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过程作业每学期至少5次,将平时考勤和过程作业按50%、等级考试按50%分别计入总评成绩。这样,学生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证书成绩×50%,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或考试投机取巧的行为。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中,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熟悉学生专业特点,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其次,要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穿插到教学中去,促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新颖性。同时也把知识更新作为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步伐的有效途径。

第6篇

2011年4月重庆自考科目自学考试课程安排

自考已经实现课程管理,即一个准考证可以同时报多个专业,最终以你考试合格的课程符合某个专业毕业条件时你即可申办该专业毕业证书。换专业无需办任何手续。

自考中的“实践”课和“毕业论文”、“调查报告”等科目,都请考生直接到所读专业的主考学校自考办报名参加考试,时间安排等直接咨询主考学院。

各专业公共课及共同课

考试时间

考试专业及课程

第7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64-02

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属于同一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一个以“学术”为培养倾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一个以“专业”实践为培养倾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根据不同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应各有侧重,各具特点,但由于专业学位设置时间不长,尚处于摸索阶段,因而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1 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

1.1 “双导师”制度落实不到位,专业实践指导不足

(1)校内导师实践指导不足。理论与实践相比具有相对滞后性,许多从事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任课教师由于长期致力于高深理论的研究,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够熟悉,对实践中衍生出的新问题不够了解,容易造成了理论指导针对性不强而实践指导又难以到位的尴尬局面。

(2)校外导师疏于指导。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校外指导教师,但是由于校外指导教师多为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践经验的一线管理人员,本身事务繁忙,很难保障实践指导时间和指导质量,常常有学生“抬头不识师”。另外,校内外导师职责划分不明确也成为了很多校外导师推脱职责、无所作为的借口,使得校外导师形同虚设。

1.2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区分度不大

(1)课程结构不合理,“学术性”偏浓。以教育硕士课程为例,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教育硕士至少要修12门、34个学分的课程即采用5门公共课+5门专业课+2门选修课模式。其中,以政治、英语为代表的公共课程比重偏高,专业课又多为理论性课程,与实践相关的课程较为欠缺。对于大部分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有些概念化的内容已经内化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他们更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另外,12门课程的学习相对紧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是不小的挑战。这种模式下课程设置往往比较规范和统一,缺少了专业学位教育所需要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总之,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尚未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特点。

(2)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缺乏相配套的教材。与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不多,且质量参差不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学术型教材进行授课,但是这些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反映学科前沿知识较少,并且内容呈现方式单一,这都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不适宜。

1.3 实践教学模式形式化,专业实践环节未落到实处

(1)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践基地是开展专业实践的场所,是许多即将入职的研究生的训练场,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专业实践的效果,但由于近年来专业学位学生人数的增加,相关部门业务压力大,学校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配套的实践基地匮乏,实践资源紧缺。

(2)质量监督和反馈机制不健全。有些实践基地虽然欣然提供实践岗位,但流于形式,疏于指导,安排学生从事与专业相脱节事务。而学校也对实践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养”,在监督管理方面乏善可陈。实践期中,校内外导师对学生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期间各种问题。学生实践效果大多是在实践环节末期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进行检测,至于学生在实践期的行为规范,学校和企业还没有联合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学生实践期间的行为基本是依靠自律。

2 结合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应对之策

针对上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应对之策,以突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性”,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校外指导教师职责

遴选优秀的校内外指导教师。一线调研教师应作为校内指导教师的重点培养人,这些社会参与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更了解行业动态,更能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同时,能创造相对多的参观考察和调研的机会。校外指导教师的遴选涉及到时间、道德和实践经验诸多方面因素,因而也更加慎重。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是校外指导教师的必备条件,同时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能走到实践第一线,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重要考核因素。明确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职责,保障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双导师制”强调校内导师对学生理论教学能力的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课程学习阶段的教学与考核,并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和学位论文定稿上把关;实践阶段主要由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实践单位的推荐、实践技术的指导、实践阶段的监督和考核以及实践报告的撰写都与校外导师紧密相关。虽然校内外导师在课程学习阶段和实践阶段各有侧重,但并非完全割裂的。双方导师应明确各自的权责,加强交流,保障 “双导师制”这一联合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位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2.2 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课程的专业化

第8篇

(专业代码:081903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系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安全技术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1、本专业隶属的一级学科为矿业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是针对大型基础设施的公共安全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该学科以保证大型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目标,主要进行监测技术、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健康诊断与评价技术等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该专业可招收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安全工程、信息技术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2、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结构健康监测与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监测与诊断系统、监测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远程监测技术等研究。

2)结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主要包括结构健康诊断理论和技术、结构健康状态及安全评估技术等研究。

3)既有结构性能评估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既有结构检测技术、仿真分析技术、承载能力及耐久性评定、寿命评估、结构控制及加固技术等研究。

4)大型施工机械安全技术与工程:主要包括大型施工设备的设计、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施工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研究。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要求在前一年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年制,学制2.5年。硕士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为2~3.5年(含休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分为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硕士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8学分,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5学分,选修课不少于5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最高学分不超过34学分。学分积要求是学位课学分积不少于51,选修课学分积不少于15,总学分积不少于66。

课程的考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A:平时成绩(20%)+闭卷考试(80%)的考核方式;

方式B:闭卷考试(50%)+课程论文(50%)的考核方式;

方式C:平时成绩(30%)+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70%)的考核方式;

方式D:考查。

课程

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单位考核方式

ⅠⅡⅢ

公共课学位课

100401自然辩证法322√人文分院B

10040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61√人文分院B

101201公共外语64+324√√外语系A

100001专业外语161√B

基 础 理 论 课111105数值分析483√数理系A

111108应用数理统计322√数理系A

111103随机过程483√数理系A

111003有限元法基础483√工程力学系A

专 业 学 位 课121701安全系统工程322√大型结构所B

121702现代结构测试原理322√大型结构所B

121703智能材料与结构322√大型结构所B

120101桥梁结构理论483√土木分院A

120102高等结构动力学42+63√土木分院B

120103高等岩土力学40+83√土木分院B

120105高等混凝土结构学483√土木分院B

120106高等钢结构理论483√土木分院B

120803数字信号处理322√电气分院A

130907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322√计信分院C

选 修 课131701结构工程仿真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2风险分析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3结构健康监测实验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4现代传感器技术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5风工程概论322√大型结构所C

131706结构振动与控制322√大型结构所C

130118工程抗震24+82 √ 土木分院C

130109弹性薄壁杆件理论322√土木分院C

130116环境岩土工程与灾害防治322√土木分院C

131002结构分析及反分析方法322√工程力学系C

130903嵌入式系统及应用322√计信分院C

131201日语161√外语系C

130401人文社科系列讲座161√人文分院C

必 修

环 节140001科研(教学)实践1√D

140002学科前沿报告与学术活动8次1√√D

141501信息检索161√图书馆C

补修课程

五、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主要环节。要求做到:

1、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各种条件、课题的份量与难易程度;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第三学期期中(10月底前)完成,开题报告统一交培养单位办公室。

2、学位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践性、实验性的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3、硕士生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4、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四学期(5月底)进行,汇报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遇到问题和困难及时向导师寻求帮助和指导,保证论文顺利完成。

5、学位论文送审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论文送审截止日为11月10日;第二批安排在第六学期期中,论文送审截止日为4月10日。

6、论文答辩、学位申请和学位授予参照《石家庄铁道学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硕士点负责人:

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

(分委员会公章)

第9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问题 资源

[作者简介]梁玉珍(1979- ),女,河南新乡人,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河南 洛阳 471022)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36-02

高校公共课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加强大学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开设高质量的公共课。但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规模的增大,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等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于课程需要,在教学实施中产生了一些普遍问题,导致公共课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以师范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进行基于资源的教学设计,以期能对高校公共课教学有所启示。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日趋完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目前,各师范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目的是对在校师范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规范教育,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整体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虽然该课程的开设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为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等资源的限制,导致课程实施中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

1.学生多,教师少。师范院校公共课面对的是全校师范生,学生班级、人数多,有限的教师资源显得力不从心。“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般由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承担,这些教师除了公共课的教学,又要承担繁重的专业教学任务。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师范专业人数众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一学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班级好几十个,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2.内容多,课时少。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般占用一个学期,36个学时或54个学时。该课程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结构庞杂,几乎涵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方方面面。而且,新软件、新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随着增加和更新,这么短的时间很难完成系统的学习和教学。

3.理论多,实践少。“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实施涉及大量的操作性实验。各师范院校虽然都在加强硬件建设,但现有教学设备投入仍然不足。面向全体师范生同时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设备和实验用房的紧张局面就可想而知了。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操作性、验证性项目的实验很多,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因此实验效果也较为有限,不尽如人意。

4.评价单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为了培养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教师,能够很好地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合理选用教学媒体,可以有效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整体教学设计水平,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对于该公共课的评价,采用的方式一般是笔试、论文,或者电子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教育技术水平,也起不到教学导向的作用,更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基于资源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学习资源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按照学习资源所涉及的人与物的关系,可以将学习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人;非人力资源主要指由教育信息、学习媒体以及学习场所构成的资源①。

1.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是极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同伴、学习小组等都是学习的人力资源。首先,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在所有的人力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根据学校情况,可以采取两种方案:第一,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把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分别开设在春、秋两个学期,合理分配每学期的开班数。这样做,不仅使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缓解了教师过重的教学任务。第二,师范院校可以制定适合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模块固定下来,根据各任课教师的研究方向、擅长的领域不同,分给每个教师不同的教学模块。在上该公共课时,可以实行每个班级不固定教师,固定模块的内容由固定的教师担任。这样做,既可以减轻教师们的备课任务,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采取小组负责制,开发利用同伴、学习小组资源。由于授课班级人数往往较多,把学生划分成小组,学生自愿和推荐的方法相结合,采取小组负责制。学习小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小组内部的成员要分工有序。当然,这需要师生共同明确组长、组员的职责、任务及相关奖励制度。

2.非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高校在加强硬件资源建设的同时,开放实验室资源。硬件设施环境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物质保证。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人均教学设备的低拥有率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依据“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所需要的软硬件及实验室建设是当务之急。此外,还要科学合理地调度使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扩大学校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和范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提高利用率。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网络资源库和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可以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网站,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或者借助于已有的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如浙江师范大学张剑平教授开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内容非常丰富,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最后,利用免费的工具软件协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个人博客、QQ、论坛等免费的工具软件实施网上教学、批改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反馈,使“教”与“学”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提高。

3.把人力和非人力资源有效结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丰富,有限的课时难以完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在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把人力和非人力资源有效组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还让学生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充分利用学生助手、发挥人人主体的主题式教学,构建多元的评价方式。采取小组负责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在此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当然,高校公共课教学的问题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是应该努力的方向。面向全体师范生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组合,需要从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改善,这样才能达到该课程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目标。

[注释]

①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6.

[参考文献]

[1]刘引红,彭敏军.三步式构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体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6).

[2]倪聃.混合学习在国家精品课程中应用的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第10篇

论文摘要:分析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常见的几种课程模式,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1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等方面,提出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笠的建议。

每一种职业都有自身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依据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发,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楼层式结构

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被称为“三层楼”式结构。目前大多数院校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方向的顺序安排。这种结构模式的实质是沿袭本科教育课程结构,以学科主线建构。尽管有关院校根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和人文课程,强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但总的来说,未能突破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框架。

(.二)平台式结构

平台式结构是按专业大类,拓宽专业口径设计的一种课程结构模式。它将课程按公共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方向分层建构平台课程,把课程按授课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纵向排列。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相关学科基础拓宽,增加人文社科和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平台,则打通原来几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构成新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群。平台式结构对课程整合的要求极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往往又走向了“楼层式结构”的范型。

(三)模块式结构

模块式结构是在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以能力为主线建构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模块式结构中,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体系是两个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学科知识模块是面对岗位群建构的,既包括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又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模块主要由实验、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这种课程模块随意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许多思想,强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但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模块的针对性差,模块之间不能灵活组合,技能考核体系不完备、重知识、轻实践等问题。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宗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解释和假设:即知识的本质。建构主义认为“符号”是知识的一种,但不是知识的全部。知识是非符号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的一个建构过程。建构:即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积极的建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经验为生长点而“生长”起来的。社会情境性:即知识的建立过程。建构主义反对传统教学将知识从具体形象中抽象为概括性的概念与规则,反对让学习者在独立于现场情境之外进行学习,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而然地迁移到各种情境中的观点,认为情境因其具有差异性、变化性而无完全“普遍适应”各种具体情境的法则,知识只有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才能交流。为此,应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使之在实际生活中有更广泛的迁移。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商职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使学生建构起对本专业的认知并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为“职业”认知莫定基础

课程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行业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具体操作上要改变以往文化课的学问化倾向,强化文化课的“服务”功能,月及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涯发展”,课程的设置应尽可能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特点结合起来,公共课、职业技术课之间应尽可能相关。

(二)按照高职专业培养规格中对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社会性,即与本专业本行业实际的针对性

要精选教学内容,力求符合“职业”需要,设置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特别要将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时补充到课程内容中去。这样,通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建立起来的对本专业和本行业的认识(即生成的知识经验)就会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生长点”,从而使学生建构起本专业的完整体系和“职业理念”。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根据确定的培养规格,将注册建造师培训的有关课程列人教学计划,这些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是获取注册建造师资格证书的必修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还取得了本行业的一些“从业资格”证书,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一举多得。

第11篇

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以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推荐的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资料,欢迎参阅。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一

1. 课程学习计划

__年下半年所学课程:

学位基础课: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现代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专业必修课: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专题

专业选修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教育研究导论

研一上学期的学习主要是以教育学为主,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以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__年上半年所学课程: 学位基础课:外国语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 专业必修课: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微格教学

专业选修课:数学教育心理学

研一下学期的课程主要以数学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开设微格教学课程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技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该学期中后期,阅读文献的同时选好论文的研究方向。

研二上学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实习期间,需完成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总结报告,并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搜集素材。

2. 文献阅读计划

怎样解题(波利亚) 数学的发现与猜想(波利亚) 基础代数学(项武义) 基础分析学之一(项武义) 基础几何学(项武义) 基础分析学之二(项武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高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思想概论(史宁中) 数学直觉与发现 生活的数学 简明数学史 教育学(王道俊 郭文安) 数学史

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 拿什么吸引学生

数学能力心理学(克鲁捷茨基) 数学教育学导论(张奠宙) 数学教育概论(曹晨翰)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F.克莱因) 数学教育哲学(郑毓信) 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米山国藏) 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张奠宙) R软件教程

数学教育心理学(李士琦) 数学教育心理学(曹晨翰 章建跃) 数学文化概论(胡炳生 陈克胜) 数学与哲学(张景中)

上述书目是研一期间必须读的,其中有与所学课程相关的书,也有导师推荐的数学学科的经典书目,另外,还有一些书是数学教育方向的必读之书,了解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计划读完这些书,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时间多了解一些其它国家的数学教育,然后和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作比较,从而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教育理念和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二期间,应该多读一些与论文有关的书和文献,同时,还应多看一些教材教法方面的书籍,达到在做研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师基本功的目的,为以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1.研究现状和意义: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数学也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科目之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现象,有不少学生有着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的困惑。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性别差异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影响吗?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教学手段缩小差距吗?

本文是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采用调查问卷,成绩统计以及实证研究和个案访谈等调查方法,初步探讨了重点高中男女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方面的出现的性别差异现象的原因。由于男女生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差异,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家庭对男女生思维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和影响,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数学上出现了差异。女生在机械记忆方面优于男生,男生在理解记忆上优于女生,所以在处理问题是男生更能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女生习惯从局部出发去解决问题,而男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基础题和计算题的准确率方面高于男生。

2.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进度安排

针对这些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初步制定了缩小男女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差异的对策,首先是树立性别意识,改变教学评价,即对男女生的评价要顾及男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鼓励学生为主 ,为男女生学习数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学习中的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在教学中注意暴露教师或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提炼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培养数学思维,特别关注提高女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三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有着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遇到失败不气馁的精神意志,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排除心理上的困难而勇往直前;四是培养女生的情感意识和提高女生的情感智商,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五是鼓励男女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同时指导男女学生用正确的归因方法完善自我等。

本研究是在提出设想后做出的实践研究,用实践来进一步验证对策的可行性。由于样本对象和时间的局限性,没有进行大范围和长时间的实践,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研究的方法:调查问卷,为了使得到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选择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

进度安排:__年3-5月,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具体的论文题目。

__年6-8月,通过阅读,设计好调查问卷,同时整理资料,写文献综述。 __年9-10月,实习期间,对在读高中生做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并录入数据,便于分析。

__年xx-xx月,用软件分析问卷的数据,得出结论。 20xx年1-3月,整理所有材料及数据,最终完成论文。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二

入学已经接近三个月了,我基本上完成了从一名本科生到一名研究生这一角色的转变。三年研究生阶段是人生和事业的关键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目标或任务需要奠定基础或完成。为此,需要制定好自己在本阶段的人生和学业的整体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尽可能好地完成计划中的各项任务。特此,我就我的研究生阶段做了如下规划,还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

(一)课程安排

第一学年主要是公共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其中第一学期公共课有政治和英语。基础课有卫生统计学,分子生物及免疫学。而专业课有流行病和肿瘤学安排在第二学期。

(1)公共课中的政治在上周已经考完期末考试了,而英语,因为通过了免修考试,所以我是不要求上课的。然而,我却深感在自己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从大学开始到现在,很少主动用英语开口说话。听力方面,尽管已经过了六级,但我依然感觉到自己的水平仍处于中下阶段。所以每周的英语课我基本不会缺席,还从图书馆借阅了几本医学英语书,每天都会坚持读几篇英语文章,听1-2小时的voa或疯狂英语。英语贵在坚持和积累,相信我只要坚持下来总会有成效。

(2)我深知基础课程对研究生的重要性,且由于我们的基础课多数是没有课本的,所以只能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己复习,思考,查阅资料和文献。每次上完课后,我都深感自己在基础知识上的匮乏,所以只能去图书馆多借几本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肿瘤学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但是考虑到进入临床后的繁忙,学习时间会相对减少,所以我在这个学期跟着已经开课的附一院旁听肿瘤课,并基本把肿瘤学课本看完一遍。

(4)在课程学习时间之外,计划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并且弄清楚文章的精华所在、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文章的经典的表达方法,把认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表达方法摘抄下来,为自己小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5)准备明年的职业医师考试,浏览职业医考试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循序渐进的开始看职业医考试科目,争取一次性通过。

(二)掌握各种学习工具

(1)加强英语的学习。英语是一个工具,与世界接轨的工具。结合自己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每天至少拿出一个小时来练习口语跟听力。阅读方面,时常浏览与专业相关、权威的英文网站、英文文献或期刊,既能提高阅读,又能提高专业方面的知识。

(2)多练笔。养成经常写点东西的习惯,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使自己在以后写论文的时候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没东西可说。

(3)熟悉并运用论文写作工具。掌握比如google scholar、PubMed等检索的应用。虽然大学期间已通过计算机二级,但长年不用早已生疏Word、E_cel、PPT等软件的运用,现在需熟练掌握。

(三)未来规划

(1)第二学期以后就进入临床阶段,公共课和专业课几乎没有了。在这一阶段,应该是确定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选题,并且进行论文材料收集与开题写作的时间段了,在这期间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学习和收集资料,了解该领域知识,定出论文框架。我想在研三的时候,应该会花费很多时间在择业方面,所以在研二的时候,就要多练练笔,多花点时间在论文上。但同时也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其实我本人的最大兴趣还是在临床方面,我热爱临床工作,所以我会积极学习临床中的一切知识,扎实掌握临床技能才能做个正直的好医生。

(2)三年级,主要是要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和最终完成论文答辩。当然,还有重要另一方面,便是开始进行择业的思考。如果说前几年的基础打得扎实,相信毕业论文和工作都不会太难,相信自己若能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最后的收获会是丰硕的。

结语:

从启蒙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写过学习规划。我知道范老师要我写下这篇学习规划,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以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给我提供指导。以上提到的只是自己大概的一个想法,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想这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落实到实践,遇到的困难或者需要学习的还会更多,都说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但是我会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总体方向,将每个阶段都落实好,踏踏实实的前进。而在前进的过程中,真诚的希望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三

进入研究生阶段,感觉和本科学习有相当大的差别。走进研究生学习新阶段,我必须以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迎接新的生活。我将尝试着跨领域学习、研究,主动学习各方面知识,积极创新,不断进取,希望研究生三年生涯中所得所获将成为我人生中又一宝贵财富。

我认为做好计划是极其重要的。我计划通过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掌握专业学科之外的广阔领域的相关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同时,与专业领域带头人及各导师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以后职业生涯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健康的身体状况是学习者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将三年学习时间做如下规划:

研一:

本学年需完成学位课,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对部分跨专业的学生还应该补休现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好上述课程,拿到硕士研究生所必须的部分学分。尽量多修,能把研二的课也修了最好,然后是学好英语,除此之外的时间就是多读书。完成剩余课程学习,专业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我将逐步体会到,研究生的学习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这既为我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对我学习能力的考验。

除了以课程学习为主外,还应该积极阅读文献,并开始尝试写出1-2篇文献综述报告;第2学期,对于部分基础较好和能力突出的同学,可以考虑开始选择研究方向,并在该方向上开始部分跟踪型研究工作或为以后的研究课题奠定基础。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跟着课题组参与导师的课题,逐步了解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便逐步适应研究工作。

研二:

采取定期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学术研讨是训练科研和教学能力、训练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要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不应无故缺席或迟到。在研讨会上我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的本质区别,要有意识地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别人报告时应认真听讲并积极提问,更要特别珍惜自己每次报告的机会。抓紧时间认真读几本经典专著。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经验对现阶段是非常适合的,要逐渐开始积累和储备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自己的工作思路。

这一年,可能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能会让我感到轻松和愉快,但这段时光因此稍纵即逝。我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撰写1至2篇《文献阅读报告》,请导师审阅后在研讨会上报告。对于论文的选择,宜由易到难,切忌好高骛远。尽管如此,我仍可能觉得多数论文像“天书”般难读。此时也不要急躁,多半原因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还不足,请补学相关的知识后再来读这些论文。遇到读不懂的论文可在同学之间讨论讨论,不应过多地依赖与请教老师,因为我读的论文老师未必很认真地读过。要做出有创新的研究工作,我首先要在某个专题上超越自己的导师。

按照通常的要求,这一年我必须要开题,且由于第三学年要忙于工作等可能让我不能完全静下心来的事情,加之还要撰写论文,所以在本年度是您完成论文重要研究内容的一个关键阶段,切勿放松。同时,应该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试着投稿。争取能够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认识和我从事相同或相关方向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学者、知名专家并与他们交流,这对开阔我的视野,改进我的研究思路非常有意义。当然,不是每个研究生都有机会,因此,我必须要做出让导师肯定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开题前,确认我已修够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大多导师提倡同学们发掘潜能自行选题,硕士阶段的研究可从模仿别人的工作开始,并逐步深入下去。也可以选择导师或本方向博士生研究中的某个子课题。

看书将是研究生三年始终不弃的学习任务。只有不断地读和想,才能让思想深入,让见识广博,才能让研究有所针对性,有说服力,有最起码的根基。看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交流是一种思维的提升,但个人的学习成果却是以写作来表达的。只有我们在看书交流中带有写作的意识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文章是个人思维规范性的表达,是个人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更是社会评价一个研究生的最快捷方式。众所周知,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才能有资格毕业。因此,写作是研究生二年级重中之重的任务,在这一时期,必须保证论文的发表。

研三:

第一学期,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工作上,在选定得学位论文题目方向上,并取得相当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并。第二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修改、润饰论文,并于6月中旬以前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结果应尽可能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

研三就是写毕业论文,实习,工作了,有了前面的理论沉淀和实践演练,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不适合再参与项目,和毕业论文及找工作无关的事情尽量少做或者不做,老老实实写论文、去实习。

读博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为自己的学习根基打好基础,之后在三年级全力以赴地准备考博。另外,考博时的面试是影响我是否考得上的关键所在,不过,面试短短的时间也是我长久知识积淀的结果。考博不是能临时报佛脚,最好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定下目标,并且长久努力。此外,在研三中毕业论文成为另一件重要事务,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方向一般会影响到我的考博和就业的方向。如果对自身未来发展有一定目标的同学,一定要在这个方面下大力气,让自己的学位论文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砝码。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素养-实践,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73―04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面向高等院校师范类非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对师范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是连接教与学理论和教育(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始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称之为“电化教育”,到现在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走了20余年的历程。课程性质几经变化,从选修课发展到现在的公共师范技能必修课程。

综合已经发表过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文献,并经过调查分析,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关注技能,而忽视素养的培养;缺乏意识和相应的观念,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课时不足,另实践内容不能体现新形势下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等。[1][2][3][4][5][15]

以上这些矛盾促使我们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探索新形势下课程的目标定位,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 “专业-素养-实践”三维结构的缘起及内涵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入地促进全国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方面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在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带动教学的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6]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人才、是教育。作为创新人才,他们应当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工作需要时迅速学习到所需要的知识;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格;他们在学习、工作中能够不断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7]

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应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应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寻求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方法;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塑造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风格;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实现知识、技能、伦理的自我完善。[8]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9]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给中小学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将是今后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要将课程整合落到实处,需培养一批具备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教师。因此,作为未来教师的高师学生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10]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结合专业素养为核心,以实践为支撑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三维结构。其中素养一维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和教育技术应用意识。实践一维旨在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和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专业一维旨在强调教学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于自己将来所从事教学专业的作用,理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并以这个三维结构为指导思想,在因材施教理论、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指导下对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二 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系统设计

按照“专业-素养-实践”三维结构的思想和结合我们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目标、策略、内容、媒体和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

1 目标设计

(1)关注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养成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部分,其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关注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养成。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的评估依据,在标准中指出了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训应达到的四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以及社会责任等内容。[11][12][13]

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是指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的总体水平。它由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意素养组成。

(2)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形成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

为了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教师应具备必需的教育理论与观念、教学设计的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形成包括能够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功能,能合理选择并恰当使用媒体,具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和创设安全、有效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等教育技术能力。[14]

(3)在教学目标设置上注意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追求现代教育技术和专业知识文化的统一

重视课程教育价值的多元取向,从同一化向多元化转向。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鼓励个性化的发展。重视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全面培养,从单一化向综合化发展。一方面,要从单一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转向综合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集中体现在不仅仅是某项技能的培养,而是媒体信息获取、加工、传递、管理等技能的综合培养。另一方面,要从媒体操作技能的培养转向综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提升。集中体现在重视知识与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知识传授与发展能力的统一;重视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力求认知、情感、态度和谐发展。[16]

2 内容设计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设置,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4个部分。

(1)知识可视化――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

21世纪是读图的时代,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能够很好地将信息知识可视化,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增加了思维导图部分,通过思维导图软件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可视化的基本方法,能够将这种可视化工具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创作,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备课、讲课和考试中。

(2)能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加工和处理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素材可以通过扫描、拍摄、网络资源库、下载和软件制作等方式获得。但由于教学的个性化、创新性和多样性,有些素材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所以,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素材并能进行加工处理是课件制作的基础,也是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它是当今师范生必需具备的技能。

(3)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专业完成符合专业特色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师范生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的课件设计、制作和应用能力,应成为课件学习的重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单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某个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的教学思路。由于制作软件的不断升级,要求学生掌握课件制作的具体步骤很容易过时。在学习用多媒体集成系统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抽象出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原理、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些原理、步骤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做法。

(4)能结合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该项目设置旨在培养学习者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和媒体组合教学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规划、组织、协调及实施、评价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复杂得多,教学设计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把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前提。

在内容选择和实施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处方”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面向的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异质性。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采用“处方式教学”,就是结合不同的专业需求制定不同的实验教学体系。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部分,文科学生可以重点学习PowerPoint、Flash等;而理科学生可以重点学习Flash、Authorware等。当然,具体操作起来会有些难度,但这对学生来说却受益颇多。[16]

3 策略设计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策略设计部分,主要关注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验形式的设计。[17]

(1)教学方法的重心从教师的“教法”向学生的“学法”转移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把学生从施教的客体,培养成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从一刀切和整齐划一的教学向个性化和特色发展的教学转变,凸显教学的学习性色彩。

(2)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突出体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实质在于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克服以往单纯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掌握知识,在过程中培养能力。

(3)在实验设计上注意课内与课外实验的结合

增加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广义的能力的构成除了现代教育媒体工具的实际操作技能外,还应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素养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说,综合性实验最强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能够将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完全转化成实际知识,才能较好地完成综合性实验。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培养其实验技能锻炼其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给出问题与要求,学生自主选做实验内容,自行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设计,使他们能萌生创新意识。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好习惯,有利于实验室的资源利用和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要加强管理和积极引导,以保证完成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训练。[18]

4 媒体设计

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3年4月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且首次使用了立体化教材的概念,逐步展开立体化教材的建设。[1]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立体化教学资源,除了教师课堂讲授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外,在媒体设计方面还应包括:

(1)网络课程

鉴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偏少,学生专业背景多元,起点差异较大的问题,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内学时是很难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基础条件,开发网络课程,并将课程相关的虚拟实验作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满足学习者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加深对实践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把握。

(2)学习支持系统

依托网络课程,实现良好的学习支持,解决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支持。

(3)应用案例集

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各种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案例是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体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不能脱离学生所学专业的重要部分,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应用案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技术在自己所学专业学科中应用的实质内涵。

5 评价设计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课程教学评价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设计上认为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1)完善实验课的考核体系,使实验考核成为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一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考核在课程考核中占的比重比较低,往往是以学生实验表现、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考核的依据,不能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实验的考核我们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平时的实验作品(电子文档),一部分是综合实验设计(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做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学科课程教学有关的教学课件)。题目自定,内容自选,自己查阅资料,完善设计。这种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其成绩实行综合评定,可以由教师评定,也可由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学生的设计是否完善和独特新颖,是否有创新性。

(2)采用评价多样化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学习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的态度评价、教育技术的知识评价、教育技术的技能评价、教育技术的应用评价和教育技术的学习过程评价五个方面。评价要具有多元性,不同的目标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将以上五个考查维度赋予不同的权重,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被评价者同时也是评价者,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从单向转为多向,建立学生自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18]

(3)采用基于任务的评价,以任务推动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践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是指师范生运用教育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评价必然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才能获得客观、公正的结果。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评价可采用基于任务的评价方式,由教师创设一定的任务情景,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学生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必须使用相应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即将教育技术能力的掌握情况蕴涵于任务完成中。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也就相应转化为对任务完成的过程、策略、最终结果的评价。[18]

(4)制定重创意、重理念、重合作的评价量规

科学合理的评价需要有科学合理的量规作为支撑,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任务多以学生完成一定的软件作品为任务,所以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制定的量规比较关注学生的作品创意,理念,也把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和合作表现作为量规的一个重要指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结语

我们在2008年初按照“专业-素养-实践”三维结构的指导思想着手对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从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看,学生对于目前设置的实验项目比较认同达到95%以上,认为目前的实验教学能够满足未来专业教学需要的占93%,希望进一步增加实验学时的占90%。对我们开放性实验设置的认可度也达到了88%以上。这充分说明,学生比较关注于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安排的合理性,作品完成的自主性,实验考核的科学性等问题的。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符合当前教学形势需求,适应当前国家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方针,关注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新型师资所提出的要求。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学改革更需要我们在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才观,教学质量观的指引下,制定合理的目标,有效的教学策略,完善、动态的教学内容,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宝玉.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立体化教学资源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3-15.

[2] 王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138-140.

[3] 韩素芸,何文茜,王凤.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6): 107-111.

[4] 刘跃军 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 2008,(8): 126-128.

[5] 李连祥《标准》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与探索[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2-20.

[6] 李红.中央财政斥资25亿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N].中国教育报,2007-1-26(1) .

[7] 刘向永.教育技术:塑造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8):6.

[8] 陈建新.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信息素养教育[J].孝感学院学报,2007, (6): 104-107.

[9]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106.

[10] 黄映玲.基于新课标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试验[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60―62.

[1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师[2004]9号),2004.

[12] 苗逢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内容解读与实施建议[J].人民教育,2005,(13):2-5.

[13] 张炳林,杨改学.对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思考――基于CETS的公共课内容规范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6):58-61.

[14] 黄琼珍.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1):41―44.

[15] 刘跃军.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 2008, (8):126-128.

[16] 何文茜,王凤.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践教学体系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 (2) :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