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4 03:1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思政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堂教学;口腔生物学;思政元素;思政教育;育人目标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力强调,高校教师务必要把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用好,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成协同效应[1-2]。2020年5月,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专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内容传授,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思政元素育人的作用[3-4]。在目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重设口腔医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入思政育人目标,完成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口腔医学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5-6]。本文以《口腔生物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课堂教学,以及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1修订教学大纲,重塑教学目标
《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7]。以往很多高校的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专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来制定的,一般会忽视思政育人目标,在专业课与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环节,设置育人目标,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三者有机融合,合理设置,形成有机的育人体系[8],将育人的思政内容有机的整合进课堂教学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及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口腔医学人才是口腔医学的培养目标,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将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级目标与育人目标一致,把育人目标细化的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章节中,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施。如《口腔生物学》中口腔生态系部分章节内容,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口腔生态系概念及组成,熟悉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了解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作用;能力目标则通过对生态系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培养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的去认知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育人目标则通过联系生态失衡造成的影响,倡导绿色生态平衡理念。
2打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2.1改进策略,拓展路径与方法。高校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力拓展思政融入课程建设中的方法及路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9-10]。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课堂教学育人体系[11-12]。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的进入课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之下,借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巧妙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其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改进的。2.2创新组织形式,协同课程思政育人。随着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在改革的如火如荼,借此教学模式改革之际,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育人功能的同向同行,切实体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13-14]。如今很多高校教师也都在努力探索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现在的高校课堂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也是丰富多样,如精品资源共享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将优秀的网络课程及网络短视频教学合理融入课堂教学;增加教学软件的辅助实现智慧课堂的教学,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增加研讨课及考察课的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3设定过程思路,规范课堂流程。在常规课堂教学流程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教学流程,通过旧知引入回顾知识,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新知传授指导教学,结合应用巩固练习,知识归纳完成总结,课后思考拓展运用。建立规范化课堂教学体系,在规范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和提炼思政育人元素,逐渐形成完善的思政元素资料库,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凝练形成规范的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育人元素及课程融入点,使规范的课堂教学体系及育人元素体系的有机双重融合统一,并通过完善配套建设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15-16]。2.4深入挖掘剖析,精准提炼育人元素。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细致梳理课堂内容,深入挖掘并提炼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育人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既可提高专业课教师把握课程思政的能力,又可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从知识点挖掘素材,可以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对科学问题的反思分析和经验教训,可以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是学科发展历程、著名人物的故事、教师个人经历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政元素挖掘切入点。例如《口腔生物学》绪论引入中,我们可以通过口腔科医生的工作状态导入。再如《口腔生物学》微生物学部分,在讲到口腔细菌中的致龋菌时,口腔链球菌是必讲的细菌,其是唾液中的优势菌群,也是在龋齿形成过程中的主要菌群之一,是重点讲述内容。因为此处涉及的细菌较多,各类细菌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学生学习记忆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提升学生科学钻研的浓厚兴趣,本人便结合自身主持的口腔链球菌的国自然基金项目,从科研选题到项目立项,到创新发现等环节过程中凝聚的点点滴滴,通过切身体会与学生探讨科研背后的故事。
3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3.1思政育人目标纳入过程性考核。考核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对教学成效的判断,对教学各环节起着有益的促进,以往期末考核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根据目前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合是形成性考核的必然要求。将思政教育的考核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相统一,实现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课程形成性评价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反馈教师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效果,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对学生理论素养和价值观念等深层次方面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达到口腔医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标准是必要的。在设计过程考核时,可以将育人元素设计成有一定深度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课堂思政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17-18]。例如,口腔微生物一章内容包括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牙菌斑及其生物膜、口腔正常菌丛、口腔生物膜疾病与微生物关系,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应了解口腔生态系影响因素,掌握牙菌斑生物膜概念,了解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及组成,了解生态平衡对维持口腔健康的作用,熟悉常见口腔微生物,了解不同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此部分考核内容除常规考核外,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开展调研、小组讨论、总结汇报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结合上述基础知识组织学生查阅口腔生态学、口腔致病菌等相关资料,参与到临床专业教师开展的口腔流行性疾病调查,组织学生通过PBL分组讨论口腔微生物在龋齿形成中的作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等。3.2增加学习渠道,构建多样化过程评价体系。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专业课或基础课课程性质不同,积极探索开拓多渠道多方式学习途径,利用相关网络课程资源,开展PBL小组讨论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期末理论试卷考核、实验考核、网络课程考核、实习调研、总结汇报、平时(PBL等讨论)考核等相结合,分别按照不同比值权重相加,全方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口腔生物学》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不同环节。参与小组讨论项目占10%,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得出此项分值;观看老师指定的网络课程占10%,通过学习通可以实时查看学生观看进度;参加实习调研占10%等,增加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进而多方位多层次评价学生。
4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内容后的教学反馈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思政课程 教学模式
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2010年度教改项目“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阶段研究成果。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思政课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偏差。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可以尝试将案例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选取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课程进行讲解,突破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的单一主体地位及过分强调单向交流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元性、导向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通过单一的讲授来实现其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被认为是空洞、枯燥的理论传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缺乏兴趣,部分院校存在学生厌学的情况。
2.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①如果能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新的案例教学模式,便可以将学习理论与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通过优化案例教学过程,严选案例,巧妙呈现案例,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活泼,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施方案
1.案例选取 (1)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案例的质量。案例编写要注意思政课程特殊要求,即方向性、时效性、真实性。案例教学的实施必须有可供使用的案例,案例的筛选与编制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对于案例的选取,既要考虑到与理论的联系,还必须要考虑到案例的教育意义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最后,还要对案例素材进行精心加工,思政课案例必须彰显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细节,概括或省略与课程相关程度低的材料,编制合适的案例。(2)院校案例资源共享。教学案例的共享阶段是案例教学研究的重要阶段。一个系统而成熟的案例库可以提供给使用者很多的理想案例,对于推动案例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案例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所有学校都有实力进行建设的。这些都需要学者、教育主管单位、学术机构和期刊等多方通过共同探讨、长期努力来改善。本校内,不同思政课教师之间收集的素材应当进行汇集、整理、分类、归纳、交流、沟通,乃至整合实现一个信息共享。
2.案例导入 (1)巧设议题,导入案例。确定了案例之后,就要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认为,要使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先确定至少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目前现有的水平,第二种是学生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②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进行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设计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即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前进一步,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分析案例,就会使得课程的目标更易达成。(2)多种途径导入案例。教学案例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传统书面材料形式出现,也可以用幻灯片、诗歌朗诵、经典选读等进行呈现,有些案例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表演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品位案例的深刻内涵。现在大多数大学都有多媒体教室,可以从硬件角度实现案例的多元呈现。
3.分组讨论 (1)提问环节。在展示案例之后,要回到本课程的中心环节,教师本课程的教师要围绕案例提出问题,问题中应包含这节课的中心内容和主要内容,和本课主题紧密相关,要有针对性。以便在讨论中逐步总结得出本课教学内容中的相关规律,知识原理,以防出现跑题或没有目的随意争论的情况。(2)分组环节。问题提出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案例教学的分组讨论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深入到他们的中间,注意倾听他们的讨论,发现问题时,就和他们一起讨论,在讨论的同时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3)答辩环节。分组讨论后,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入讨论、分享借鉴的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之后,老师向小组提问,请小组成员回答,原则上要求每人陈述自己在其中所做的工作及看法。通过教师给组长打分,组长给组员打分,确保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案例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元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对案例教学的“点评总结”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有效的“点评总结”,从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得不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炼,甚至会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反作用。因此,“点评总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至关重要,这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要源于实践、依托理论,通过理论引导,点评总结,达到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深化理论学习、提升素质能力。”③
注释:
①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4.
②夏普祥.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8,(1):30.
③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
参考文献:
[1]杜孔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案例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徐建会.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运用探究[D].苏州大学,2008.
【关键词】课程思政;手工与印染设计;教学研究
1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课程思政是基于各类课程,如专业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践类课程,并将课程知识、技能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相结合,形成协同合作的效应。将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党热爱祖国,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塑造学生在道德情操、人格及人文素养、智力思维方面的品格,以及对专业伦理方面的职业道德、行为、精神等的认同感与责任心。
2《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概述
《手工印染设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既具备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特点,同时融合了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家国情怀、实践劳动的素质养成。
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教育意义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在知识技能目标、文化情怀目标以及素质目标上一方面强化文化基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化职业素质养成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实践实训无缝对接。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教学,教师首先梳理知识点及实训点所对应的思政元素,以点连线,以“隐身”的方式贯穿整个课程内容、项目训练等环节之中。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深化学生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理解,从而促发学生进行更好地创新及表达,提高人文情怀及民族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对待职业、专业的匠心精神。
4《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路径
4.1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知识点是教学环节的基本单元,也是课程思政元素的基本承载点,要通过知识点的连接,合理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与温度。《手工印染设计》可分为手工印染艺术理论部分与染色技术实训部分。在理论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体现了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美学精神等思政内容;在技术实训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体现了如创新思维、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匠人精神等思政内容。
4.2结合具体知识点建设思政案例库
在授课过程中,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论性、机械性表述,会使课程内容呈现呆板、无生机的状况,同时将会导致学生学习单调且无兴趣。若在课程知识点授课过程中将主要知识点结合故事、图片、视频等来呈现,会使得整个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趣味性且充满生机,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及知识吸收度。案例形式上可以以图片、视频、故事讲述等为主;内容上可以以学术发展史、大师、民间匠人、教师个人经历和感悟为主。课程思政的重点要通过挖掘其案例背后的意义,呈现和升华出内在价值观,从而建立一个较为丰富、具有思政导向的案例库。案例的类型不但有正面示范案例,也要有失败案例,从失败的教训中提炼警示性问题。《手工印染设计》课程的案例库主要以图片、工艺美术大师故事、民间匠人故事为主。分别体现出中国美学精神、文化自信、匠心精神、职业责任、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如图2)。
4.3坚持正反示范性实践内容引发思政思考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的实践部分主要集中于工艺的印与染的环节中。以手工扎染为例,首先教师要以规范与不规范两种示范操作来引导学生对“扎”的规则进行梳理与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规则在实践操作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以认真与不认真两种示范操作来引导学生对做事态度的认知,让学生们认识到态度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最后以完整及不完整两种操作来引导学生对工作责任的认识,让学生们体会到责任心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4.4与课程知识理论关联的社会热点与国家战略拓展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与国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文化强国战略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染色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植物染色。在非遗文化学习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5总语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手工印染设计》教学涵盖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职业规范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以当代大学生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本课程为学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感素质、职业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通过对本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路径的研究,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以高校税法课程为例,分析了在税法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过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常规教学中、将课程思政嵌入到专题教学中等路径,对税法课程思政改革提出具体建议,并以个人所得税为例,介绍了课程思政在税法课程中的具体实施过程,旨在进一步贯彻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专业课程思政融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税法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
一、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教育体系制度支撑。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高校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德育养成的环境,必须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开展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能够使高校在育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德育工作。其次,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获取的信息也是鱼龙混杂,许多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不重视社交、沉迷于网络世界、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选择偏差、“三观”不正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表面上看原因多种多样,实际上却是教育的问题,学生抵触传统的说教,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反思和创新。教师可以通过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既能够降低学生对传统说教的抵触,又能够将正确的“三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最后,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说,税法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财务领域的专业人才。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在会计和财务管理领域广泛应用,财务共享系统被多数企业使用,财会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的财务岗位和别的岗位交互程度更深,财务管理专业亟须深化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财务会计类工作岗位,除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有要求外,更需要学生有规范操作、遵纪守法意识。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课程及教学建设情况来看,税法这门课程教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在上课过程中普遍将重点放到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上,对于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及依法从业观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较少涉及。税法作为会计类的专业基础课,有必要且应该与时政紧密结合起来,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建设一支质量高、思想好、道德优的税收从业人员队伍。
二、税法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实现路径
(一)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常规教学中
目前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侧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较少涉及到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因此,除了上述提到的增强育人者本身思政教育能力之外,还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高校税法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从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就当融入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税法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合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时事政治等知识,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税法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性,感受学习税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和价值。课程内容中具体的思政教育元素设计如表1所示。
(二)将课程思政嵌入到专题教学中
在税法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元素嵌入到专题活动内,可以增加宣讲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学生也更容易融入其中。比如在讲到个人所得税这一模块时,可以将个别明星偷税漏税事件做成专题案例,设置讨论题目时让同学们一起参与,在此过程中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知识讲解中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依法诚信纳税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具体教学安排如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了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及计算方法;能力目标:提高涉税业务处理能力;素养目标:培养独立思考及表达能力,增强遵纪守法、诚信纳税意识。教学重点是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教学难点是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1)让学生提前在微博、微信、抖音中搜索“**明星阴阳合同偷税漏税”事件;(2)在超星学习通中下发课前预习课件《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及征税范围》,布置作业,让学生列举出身边亲人所交的税中哪些是个人所得税。课中:课程引入:(1)随机找两组学生讲述“**明星阴阳合同偷税漏税”事件的大概过程,激发同学们作为“吃瓜群众”兴趣;(2)联系案例,让学生找出事件中涉及的违反税法规定的行为。专业知识拆解学习:(1)学习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及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辨析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的异同;(2)学习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及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有哪些行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3)将案例展开讲解,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阴阳合同”,引导学生按照税法规定,计算此次案例中应该缴纳多少税,同时重点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并以明星偷税漏税对国家财政收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为例,教导学生树立依法诚信纳税意识。课后:(1)布置小组作业,找出近年来我国查处的明星偷税漏税事件及其中涉及到的具体税额;(2)以逻辑导图形式,总结“阴阳合同”中涉及到的不同税种及相关知识点,并将作业上传至学习通平台;(3)录制依法诚信纳税(如偷税漏税的危害性)宣讲小视频,将思政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
作者:郑新楠 李小玉 王飞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程思政;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与我国坚持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密不可分。经济上的发展,使得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发展变化。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世界,如何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针对学校教育而言,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课程思政”。中职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既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中职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中职英语课程具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等特点。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中职英语教学中,实现协同效应,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英语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中职英语融合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
中职英语是中职学校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不仅仅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生改变学习态度,而且学校在课程安排、管理等方面也需要改进。目前,中职英语教学改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中职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理念落后。在中职学校的英语课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会贯通,英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中职英语老师忙于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等日常事务,对于英语教学得心应手,但对于课程思政存在困惑。一方面,部分中职英语老师只重视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中职英语教师本身缺乏思政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不懂得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1.2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缺少组织性和纪律性。就目前而言,中职生存在很多的问题。他们大多数在中考时没有取得好成绩,而被迫选择中职学校。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有很强的抵触和排斥情绪;不遵守纪律,存在上课睡觉、做小动作,打架、逃课和早恋等行为。其实,透过这些表象,能够分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做事情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肆意地破坏规则,心理脆弱,受不得委屈。其次,这些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缺少自信心。因此,中职学校的英语课程思政,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教育。
1.3中职学生容易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作为中职学校的必修课程,英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下,中职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技能,就能够接触和了解世界文化。但是,英语教学必然要讲授外国的人文地理、生活习俗等知识,部分学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薄弱,醉心于外国文化,容易产生崇洋的心理,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客观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英语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中职英语融入思政元素采取的措施分析
在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学校的英语课程改革也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中职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挖掘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1强化教师的思政意识,提升思政教学能力。中职学校要在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就要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英语教师要自觉改变重传授知识、轻视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探索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的能力。最后,英语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等平台,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养。另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示范课和公开课等教学教研活动,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2.2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上进行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积极备课,挖掘英语的思政元素,通过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正确解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依托课堂教学,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环节上,要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扩充拓展,教师要联系时事政治,增加知识与时事的紧密联系。还可以在英语课堂上设计各种活动,如对时事热点进行小组讨论、制作调查问卷、访谈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3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奖励制度。中职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职学校建立健全学校的工作机制,并且设置奖励制度,让英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形成良性循环,将英语课程思政落到实处。首先,健全领导机制,设置领导小组,在全校各部门、各专业、各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氛围。其次,强化教学资源配套机制,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补充教研经费,通过讲课比赛等形式将教研成果进行总结转化,对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成效进行考评,并及时反馈,加快英语课程思政的整改和优化。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学生整体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容易受到外来思潮的冲击,而面对英语课程中所展示的包含多种元素国外文化,容易迷失自己,误入歧途。因此,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展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有机地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乐大杰.中职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5):30~32.
[2]朱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1):58~61.
[关键词]“三贴近”;思政实践课;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45 — 02
“三贴近”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三贴近”原则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有效拓展。“三贴近”原则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课的教育实效,丰富和拓展实践课的内容和形式,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思想政治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高职思政实践课“三贴近” 原则的适用性
高职思政实践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高思政教学的有效环节,可以教学相长效果明显、教学形式多样生动,实现感性体验到理论思维的升华〔1〕。然而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高职思政实践课仍然处于探索过程之中,“三贴近”可以为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创新发展开拓空间。
(1)“三贴近”原则提高对高职思政实践课规律的认识。实践的观点是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性是哲学的最鲜明特征,“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2〕当代中国处于转型社会,因此,开展高职思政实践课就必须全面系统考察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考察实践主体高职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以便准确把握实践主体的基本特征和实践条件,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政实践活动。“三贴近”原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主导,准确把握高职思政实践主体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思政实践教育规律,保证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素质,能够成为指导高职思政实践的重要原则。
(2)“三贴近”原则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思政实践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理论的理解,强化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三贴近”原则实现时展、生活实际和实践主体的有效结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生活,努力增强思政实践的主体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感染力,在实践过程中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保证高职学生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三贴近”原则实现思政实践教育目标的转换。思政教育承担塑造社会发展主体的重要责任,思政实践课丰富和发展了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形式,“三贴近”原则指导实践课使传统的理论教学的一维手段转换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多维手段。第二,作为实践主体的高职学生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处于单纯的被动接受方,其主体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真正体现,“三贴近”实现了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有机结合,使高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主体作用,实现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换。第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评价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方式的,“三贴近”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高职学生能力为实践基础,提高实践主体的发展内涵和发展水平,使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转换为以能力为中心的评价,丰富和发展了思政评价方式,促进实践主体高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思政实践课“三贴近”原则的实践构建
“三贴近”原则是指导高职思政实践课的有机系统,贴近实际是高职思政教育的核心,主要是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高职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是高职思政教育的源泉,主要是贴近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生活实际和高职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是高职思政教育的基础,主要是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发展。
(1)贴近实际,丰富实践内容。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相互交织为高职思政实践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宏观背景下,思政实践课要联系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联系和谐社会建设实际和科学发展实际、联系行业发展实际与阶层行业社会生活实际,正确分析全球发展趋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显性影响和隐性作用,提高思政实践课的高度;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微观背景下,思政实践课要联系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调整实践视角,关注高职学生内在的心理健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切入点,联系的主导思想实际,引导高职学生认同的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实践内容的充实和发展。
(2)贴近生活,拓展实践形式。在具体思政实践课过程中,讲座、演讲、诗歌朗诵、参观考察、志愿者活动等往往是实践的具体形式,这些实践形式与社会生活以及高职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在宏观社会生活中技术革命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成熟为实践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因此在注重实体实践的同时,有效利用网络媒体,发挥网络的功能优势,开发虚拟实践形式,规避高职院校在思政实践中面临的各种挑战,通过网络提高思政实践课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在微观高职院校校园生活中,高职学生参加和组织的各种社团、院校内部传播媒介、高职学生日常交往展现了丰富的高职学生生活方式,为实践形式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生活中获得实践形式,使高职思政实践课“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非日常生活中都既能适度地运用日常生活图式和重复性思维,又能自觉地求助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3〕
(3)贴近学生,转换实践主体。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政实践理念,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高职学生是思政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把高职学生的理论需求和发展要求作为思政实践的基本前提,以高职学生关注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服务和引导高职学生深入社会生活,鼓励高职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根据专业特点、学科背景和性格特征主动参与和思考;高职学生在参与实践方案的制定、计划实施和实践反馈中体现主体地位,实现由思政实践的被动接受者转换为实践的主动承担者。高职学生为实践主体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能够保证高职思政实践课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在思政实践中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思政实践课真正成为高职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实践的过程,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三、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创新基本进路
05方案自印发以后在高职院校也得到普遍实施,由于思政实践课没有全国通用教材、高职院校之间的实践资源的差异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了高职思政实践课暴露了内容缺乏、形式完整、教师和学生被动参与等影响思政实践课的全面发展问题。“三贴近”原则为规避和解决高职思政实践课存在的问题,强化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地位和作用提供创新空间。
(1)认识创新:回归课程本性
高职思政实践课无论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的定位,都是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过程。按照05方案规定,高职思政课程有两门课,在课程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根据课程性,立足高职思政课程的整体结构,将高职思政实践进行系统分类并形成适合两门课程的实践课,对两门课程的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时间、考核方式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制定具有一定的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规范、实践课程标准、实践课程考核的实践实施体系,硬化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内容、课时分配和实践考核,在“三贴近”原则指导下不断充实和完善思政实践课创新,促进高职两门思政实践课之间的系统组合和优化,使实践课成为有系统计划支持、具有明确实践目标、可以在实践中操作的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在学习两门课中的不重复实践,促进高职思政实践课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形成与理论课相互配套、相互支持的实践课体系。
(2)组织创新:激活实践参与
高职思政实践课的有效开展依靠科学的组织方式创新。高职学生是思政实践的主体,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在思政实践课中的自主性是提高高职学生参与实践的重点。根据“三贴近”原则,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形成相互合作的稳定的实践团队;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结合社会发展和高职学生能力发展实际要求,确立符合高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学生思想特点的开放性实践主题,以提高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使实践团队能够在开放性选题中确立该团队的实践主题,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方案;确立实践主题以后,实践团队内部按照方案分工组织实践,实践方式、实践时间以及实践地点由分工的团队成员负责;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主题的实践团队填写实践实施手册、提交实践总结报告、制作实践演示文稿、实践交流。按照“三贴近”原则,科学的实践主题设计保证高职学生能够以组织方式参与,规范的实践组织创新保证高职学生在组织中的参与度,严格的实践过程管理保证高职学生参与组织实践的效果,以组织方式开展高职思政实践课能够引导高职学生通过思政实践课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高职学生现代政治人格的完善和塑造。
(3)制度创新:创造长效机制
高职思政实践课创新应该是长期规划,制度创新引领机制创新是保证高职思政实践课创新的重要途径。管理制度创新实现高职思政实践课的领导、组织、实施、配合和协调机制,使高职院校党委、行政、思政部门教师、相关职能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实践基地等形成推进高职思政实践课创新的合力。保障制度创新完成专兼职教师的科学合理配置、实践经费保障、稳定的思政实践基地开发,促进高职思政实践课能够按照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顺利实施,形成专兼职教师与实践基地之间的耦合机制。监控制度建立全程质量监控机制,保证高职思政实践课的质量,形成提高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压力机制;建立沟通制度,接受思政课程建设专家的督查,吸收和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实践经验,根据实践反馈及时修正高职思政实践的相关内容和步骤,提高高职思政实践质量,形成提高高职思想实践课的输入机制。评价制度创新建立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机制,实现考核机制合理、力求量化,确立评价标准,保证思政专兼职教师和高职学生参与思政实践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 考 文 献〕
〔1〕费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律探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融通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通理论(以下简称“融通理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融通问题”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
从必然性看来,要从目标这一维度去考查融通问题的必然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发挥课堂作用,切实发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而育人的主要路径在于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教育,各专业课要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有效结合,寻找、挖掘德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成长。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因此,加强思政教育,落实“课程思政”,实现二者相互融通、相互合作,不仅树人,更要立德,从而真正为社会、为地方培养高品质、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和地方发展。从可行性看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对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相互融通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课程类别上看,思政课与专业课属于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课程,但是二者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所以可以以实现德育目标为出发点和着眼点,统筹兼顾,实现二者的相互融通。因此,专业课、通识课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的教育,要解决二者育人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要统筹育人目标也要兼顾二者的差别。不是思政课教师讲专业课,也不是专业课教师讲思政课,而是转变传统的“各守一方”的思维方式,思政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未来需要,在专业课知识讲授中积极鼓励学生主体性思考,启发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理解工匠精神、劳动意义等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二、“融通问题”的实践路径探究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3]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教学改革发展中,要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立足培养高觉悟、高修养、高能力的人才目标。首先,从教学内容层面看,坚持“专业元素”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是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说到底是实践的思维问题,非单纯地讲授专业知识,也非单纯地讲思政元素,要转换思维框架,构建新教育理念。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类专业为例,如讲授经济法时,在引导学生学习经济活动中系列法律规范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优良的法律品格,可融入忠于法律、捍卫正义、诚实守信、善良仁爱等元素进行德育价值引导,围绕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个人美德,进行爱国情怀的夯实、人文素养的熏陶、价值观念的思考、心灵情操的滋养。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立足学生成长成才,把专业理论从情感价值观层面进行升华引导。在思政课教学案例讨论讲解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分析。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如在思政课教学对象为医学生时,可根据医学生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未来职业发展等,在医院领域选取经典案例,如医学界榜样事迹、社会新闻等,加强学生的使命教育,培养崇德尚技的态度、笃实创新的“三观”。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我国医学行业取得的重大发展成果等,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情操等德育要素,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因而,融通问题的路径之一是灵活使用思政元素,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从目的、内容、方法、逻辑上加强课程设计编写,实现二者内容的融通。其次,从教学目的看来,坚持灌输与引领交互,创新教育教学设计。从古至今,教育的发展最根本的立足点就是要实现育人的目标,以优秀文化、传统美德、革命故事、崇高的精神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育德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因此“思政元素”没有固定范畴。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大德”和“私德”、家国情怀、个人修养、道德品行等元素都是思政元素,深入“现实的学生”这一角度中去,从其成长发展过程培养其思维力、认同力、研究力,增强学习体验,传播专业知识,提升思想品性,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困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将梳理凝练的“思政元素”单独列出并增加具体教学实施计划,创新教学设计(如表1)。思政课教师可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兼顾学生专业,增加“专业元素”或“专业案例”栏目(如表2),真正为专业发展服务,提升育人实效。无论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德育设计时,还应坚持哲学方法论,打破常规思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更不能牵强附会、舍本逐末,要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实现“三全育人”。最后,从教育主客体层面看,引导教育主客体交融,构建师生协同机制。“融通问题”逻辑关键是设计者与执行者,即教师,二者融通的关键、实施的效果直接受教师的思政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影响。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2018年在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会上及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又两次强调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所以,要按总书记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激发教师的潜能,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学生充分参与,积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总结反思才能真正提升教育效果。在笔者本学期讲授概论课程中,在学完第一章思想的时候,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想给你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有哪些启示”。很多小组学生结合思想的主要内容,谈到学习、考试不打无把握之仗,做事要实事求是,生活中要独立自主,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被资本主义思想所侵蚀等,通过讨论,学生主动体悟真正的学思结合。此外,通过创新作业形式、考核评价方式,运用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构建师生协同机制,定期通过问、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自觉将思想转化为行动。
三、结语
“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消弭了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功能上的分离”[4]解决了“融通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有实践意义。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学中兼顾德育,思政课教学中兼顾学生专业,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改变传统育人“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在推动二者相互融通的过程中,一定意义上跳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此外,二者协同育人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了积极影响,还对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关键词:高师院校;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学习意义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82-03
引言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学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掌握理论、政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大发展潜力,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同时也适合在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特别是城乡基层组织从事宣传、教育和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的重要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应用型课程学习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为此,我们拟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进行论析。
一、高师院校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含义、特性与内容
(一)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含义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是旨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素养的那些具体课程,是思政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媒介,是符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要求的学习内容。它以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存体,以思政教育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为依归,是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学习活动展示的重要平台与施展空间。
(二)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的特性
1.应用型课程具有系统多元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适应学生多元智力发展而逐渐建构起来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与方法论价值体系。其基本含义:(1)课程本身是系统的多元的,包括工具性应用课程,专业技术应用型课程,拓展性研究应用型课程等。每一门应用课程都有特定研究对象、特殊领域规律、特殊的技能技巧等系统理论及其方法;(2)课程学习和培养的要求是系统的多元的,有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掌握的要求,有技能运用与操练的要求;(3)学习主体的学习所得也是多维的,从应用课程学习中获得应用性知识和方法,提升知识运用能力的。
2.技术操作性。应用型课程的技术操作性,是指应用型课程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步骤、程序、格式等。技术操作性是学习者的理解和掌握为前提,是以学习主体分析和处理具体问题为外在表现形式,是以服务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为宗旨。技术操作性存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之中,以具体活动为展示平台。技术操作性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学习者个性不同、所学专业知识不同、熟悉的技能不同,技术操作的方法和侧重点就不同,这就是技能操作的主观性特点。学习者进行技术操作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所遵循原理和规律等,就是客观性的表现。
3.发展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社会生活变化、应用型课程要与时俱进。体现为新兴应用型课程的涌现、新兴理论与方法的创立、众多应用型课程的交互融合形成边缘性学科等。应用型课程源自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其内容越来越丰富,技术手段越来越新颖和先进。
(三)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内容
依托于思政教育专业的应用型课程按其性质和作用,我们可以分为“工具”类、“生存技能”类、“专业技能”类、“拓展”类等应用型课程。
1.“工具”类应用型课程,主要有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VF程序设计等。从性质上看,它们是公共必修课程;从作用上看,是学生学、做、用的工具。
2.“生存技能”类应用型课程,主要有大学体育、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国家公务员考试、机关应用文写作与处理等。从课程性质上看,它们属于通识平台课程;从作用上看,它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
3.“专业技能”类应用型课程,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学政治课教学论、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学测量与评价、班主任工作艺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从性质看,它们是思政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从作用上看,它们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拓展类”应用型课程,主要有领导艺术与方法、社会工作艺术与方法、科研方法与技能训练、谈判学、演讲与口才等。从性质看,它们是专业方向课程,从作用看,它们可以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上述应用型课程内容划分只是从“侧重于应用”角度来说的。事实上,任何课程的理论知识都强调应用,且通过各种方式凸显其应用价值。
二、高师院校思政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项目教学;影响因子;项目引进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73 ― 02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去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政教育环境理念、内容与形式、教育职能及教育机制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高职思政课项目教学发展现状
为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国务院于2005年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办出技能型、职业型的办学特色,具体要体现为广泛地发展校企合作,发展产学研合作,以专业带动的方式,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在这一政策文件指导下,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发展迅速,校中厂、实训体系普遍建立,从企业中引进人才、引导学生走进车间、横向课题、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模式不断涌现,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工学结合的良好局面仍难以普及到公共基础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代表的德育教育体系中。
在最近三年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中,有关“你对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看法”、“你对思政课教师的看法”、、“你对思政课课堂氛围的看法”等问题得到了绝大多数受调查学生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你希望思政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堂?”、“你喜欢的思政课上课方式”这两个问题,高达91.33%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其中不乏建议和期待。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文科生的回答较为抽象,一般是“有趣、生动、活跃、”等,而理科生的回答则相对较为具体,出现了诸如“动脑加动手、动起来、说与做结合、想走出课堂、到实践基地进行教学”等实践色彩浓厚的建议和期待。
与此相反,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也表达了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的不满和批评。比如“你最不喜欢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以及“你最不喜欢的思政课教师”这两个多选问题,87.6%的受调查学生选择“说教”、“照本宣科”、“脱离现实”、“沉闷”等选项。针对“你对现行的思政课考试方式的看法”选项,71.6%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更喜欢开卷考试”、“试题不应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光看卷面成绩”。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对思政课为代表的高校德育充满了走工学结合、实践育人的期待,对目前普遍流行的高职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培养等问题反感强烈。
二、高职思政课实行项目教学的可能性分析
“工学结合”环境下,建立一套不同于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蓝本的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对高职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在内容上从学生参与的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思政课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思政课中开展项目化实践教学,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1.项目化教学具有浓厚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特点。思政课项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动手性、活动性以及有效性,以提高学生德育综合能力培养的效率。
2.项目化教学以“情景设定”、“项目完成”为操作线路,按照课程章节代表的总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围绕项目进行课程设计,以接近情境性,把学习情境和工作-生活情境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教学实践乃是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即思政课强调“学以致用”、“社会观察”、“行为导向”的功用性,要求理论必须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面对实际的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理论掌握和规范实践。这一目标和要求恰是符合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3.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的总体操作路径,是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需要完成的实践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活动。通过课程项目教学,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全面评项目教学的影响因子
德育走工学结合,从原来封闭的课堂环境走向较为开放的新环境,包括开放式的课堂、实训室化的研练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在带给学生全新、立体的体验的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某些冲击,产生一系列难以预知的新情况。因此,对德育课工学结合的影响因子作出全面的预测、分析和判断,研究新的工作生活环境、社区环境、经济环境、治安环境、信息环境、生态环境等给“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思想工作带来的利弊影响,就成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工学结合的首要任务。
1.探究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教学法成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其重要背景是传统教学法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精技博雅的要求。这里就蕴含着一个内在的矛盾: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二者在课时、方法、考试、师生互动性等方面,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效果。简单说,传统教学法不具备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与优势,项目教学法则要突破传统教学法的藩篱,使思政课教学呈现出与传统教学法完全不同的图景。
然而这并不是二者关系的全部,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存在着互相支持、补充完善的可能性与操作空间。这是因为,思政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是项目完成的基石,而重视知识掌握与理论传导正式传统教学法的优势,不能忽略,其在基础知识点系统化方面可以更清晰。因此,在实行项目教学改革的氛围下,我们要正确估计其对传统教学法的冲击,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兼备“两个课堂”、“两种模式”,既重视项目划分的“分析思维”,也要保留和发扬传统教学中重视理论归纳、经验总结的“综合思维”。在把思政课程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时,要保证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系统全面和系统。
2.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教师成本”
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项目选择、设计、实施、评价中的主导作用。思政课项目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渗透教育,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掌握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率先垂范,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一,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强”、“优”、“精”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要求很高;从有关项目教学的有关研究来看,思政课教师接受和消化这种新型教学方式,需要从能力、观念上实行转变。此外,由于项目教学的实施,传统的教案、课件不再简单适用,需要重新设计与操作,工作量巨大,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第二,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有关的教学研究。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实验性、研究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其规律性、有效性、操作性的研究尚存在不小的空白,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大思政”、工学结合、整体德育制度设置等问题,不关注、不研究这些问题,项目教学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可喜的一方面是,项目化教学可以使任课教师教学与科研找到有力的结合点,可以综合统编教材,结合广泛文化社会资源以及热点问题,编制辅助教材和新型课件、教案。
3.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学生成本”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也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教师做出调整,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受教育者方面可能的挑战。
第一,学生在认知上不熟悉项目教学的要求与内容,在实行项目教学之初会出现短期的不适应。
第二,学生在态度上以“无所谓”应对,消极对待项目教学。90后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总是充满着好奇,渴望参与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问题的讨论与实践之中,这是引起他们学习原动力。但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发方式,导致他们对思政课“无所谓”的态度成为惯性,势必影响到他们对项目教学的接收及参与。
第三,学生在操作上不配合,对于参与项目完成表现出兴趣低落,精神萎靡,消极应对,教学效果不明显。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方法有关,即流于照本宣科的程序化灌输,学生时常处于一种机械、被动、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缺乏学习兴趣;也跟项目完成需要学生动手参与、思考参与有关。
四、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的转变
1.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改革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改革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和合作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具有多维性和全程性。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学以专题目标内容作为纵向坐标,以学生接受任务驱动作为横向坐标,形成一个动态流程。专题目标内容的设计,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任务的完成方式在教师制定的原则下,学生自行选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任务的实现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教师点评等立体化评价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的效果,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学实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2.项目引进,包括:把真实的项目引进实践教学;把时事项目引入实践教学;把学术项目训练引入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社会观察、现象分析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下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为例,说明项目引进中“社会观察”项目的具体操作。
项目一:理智与情感交织:爱国主义
情景设置:当代青年在爱国问题上的几种主要的认识和体验(倾向、误区、困惑)。
项目分解:第一,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一回事吗?第二,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传统;第三,爱国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第四,爱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关系。项目分解后,由四个小组抽签决定所负责项目,项目完成的形式为微电影、戏剧等。
项目展示:由各个小组根据自己所负责的项目内容,展示自己完成的作业形式。
项目评价:第一,小组相互打分;第二,教师打分。
项目引导:教育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应该对青年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误解及时坚定地给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在项目总结中,应该在爱国问题上给青年学生以明确的价值引导,即爱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是人们对国家符号的深厚感情,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爱国是一种情感,表现对国家符号的赞美、依恋、自豪、自信、自尊、归属和忠诚、责任等许多美好的感情。爱国也是一种觉悟,就是以某种观念、思想、理论的形式对国家的不足和失误提出批评和建议。爱国与民族主义。爱国必然包括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但不能任由民族主义无限膨胀。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应该提高到社会主义的高度。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德育体系的其中一环,德育体系中的其他环节作为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外部性”问题,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保证项目化教学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度保证、后勤保障等。具体来说,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科学有效的领导新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以制度管人。建立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思政课教师聘任和培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思想表现与行为规范的评价与考核等制度。
〔参 考 文 献〕
〔1〕Frey,K.Die Projektmethode.Beltz-Verlag.Weinheim,Basel〔EB/OL〕.2002.
〔2〕钟山学院《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研究》课题组.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课程;高职学生全面重点“适应”与“发展”;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职教论坛,2007,(01).
〔3〕许高炎.综合实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4〕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5〕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The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Yang Lan LI Lin-hong
(DongGuang polytechnic,China,Dongguan,523808)
Abstract: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reform typ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under the work-study combination .We must evaluate exactly about the infects in "Project Based Learn-ing".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making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flexible. Take the use of real project, current projects, academic training project. And last ,we chan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nfect Project introducing
[收稿日期]2015 ― 01 ― 18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问题;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进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其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同时,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难点工作之一。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中有许多问题存在,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学内容实效性欠缺,教学方法改革不及时是关键问题,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充分、对专业术语理解不到位,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思政课目前提倡采用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的成长有紧密的联系,是高校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时重点关注的思想教育层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刚性体现。
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取得突破和进展,就势必要关注当下教育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近几年的各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的探索,思政教育确实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实际上问题也有很多,只有将这些问题认真剖析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1)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思政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一味的只注重教师讲授的方式就会变成灌输式教学,灌输需要和灌输方法是两个事情,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存在一个误区,将灌输统一理解为生硬地填鸭式教学了。这一错误理解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绝对正确的观念,过分突出了自己的教学地位,想灌输什么就灌输什么,认为自己理解的灌输的知识必须被学生接受,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会一味的被动接收知识。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由此造成学生只吧思政课作为教育的外部要求,用被动的心理去学习思政知识,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这一系列由于灌输式教学造成的问题,会长久而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
(2)理论脱离实践。思政课因其理论性、政治性比较强,因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教师在讲课时就课本内容泛泛而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很多都是脱离具体实际情况的。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有效剖析,忽视由浅入深的阶段性分析,忽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忽视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甚至个别教师没有关注时事政治的兴趣和习惯,导致讲课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反映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不够,对于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在课堂上得到反映,久而久之,对于思政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思政课本身肩负的育人品德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发挥。
(3)师生缺乏互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法比较陈旧,基本上就是一直沿用传统模式下说教式教学,粉笔、黑板就是全部的教学用具,课堂教学缺乏活跃的气氛,此外,虽然多媒体在在前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方面并不成熟。且高职院校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班课”相当流行,由于人数较多,学习气氛欠佳,师生间互动的机会也相对缺乏。
(4)学生对创新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接受度低。大多数学生都适应了灌输式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有抵触,往往要经过很长的适应期,这就给教学方法的创新、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根据调查显示,学生的接受度差主要表现是难适应,进而产生抵触心理。传统教学观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学生很依赖于老师细致地剖析知识点,希望越详细越具体越好,老师讲的多,自己课下就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学习压力自然就小一些。当老师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去多阅读、勤动脑、多研究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不喜欢挑战,甚至觉得是老师为难他们,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如何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提纲挈领教学法。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是紧跟时展步伐的,高校的思政课内容是权威的、不可否认的。思政课的教师,在教材的内容方面没有修改的空间,只能根据国家教育的专门部门审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思政课的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储备情况深入了解以后,再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对于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带着让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教学目标去进行教学活动,每一位思政课的教师都应该了解并且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神圣的使命,这个目标,看似很容易完成,实则要克服很多困难。最大的难点就是“在学生头脑中扎根”。
(2)多媒体综合教学。思政课教师要有主动提升自身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资源优势,运用图文、视频、音频、动画等向学生全方位展示知识要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是指引、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不要只追求课堂上表面的热闹气氛,要引导学生实际参与到课上的思考中来,尤其要重视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教师之间在多媒体教学方面也要相互学习,借鉴经验,将课件做到重点突出且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点,最大限度的将所学知识全方位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也很容易营造轻松、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克服政治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工作要明确一点就是,政治层面的教育事关道德层面的教育。思政教育不可避免得带有阶级性的特点,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强调政治性可以接受,但是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格品德层面的教育。这个时期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期,教书育人的宗旨也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分学科、不分时间、不分年龄,通过思政教育,将主流的观点渗透到学生的心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思政教学过程中有个重要的模式就是要闻点评,要闻点评是载体,教师要放宽点评的内容,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也才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学生也能在准备点评的过程中了解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锻炼学习能力。
(4)心理战术。要想实际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调整,就要先照顾到学生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这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这些不适应,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的做一下教学方法的调整,学生的学习基础就是很好的参考点,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一些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激励学生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就培养起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而且要全部教师全面推进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如果只是个别的教师只有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普遍接受了,教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客服纯理论教学方法。关于思政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离的问题,最关键的解决方法是重视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相关性,任何的纯理论教育,都不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只有当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知识才有无限的生命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也要尽量兼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一是紧密结合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利用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紧跟当下的发展潮流,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学的思政课知识是鲜活的,从而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一周要闻点评、思政知识演讲等形式进行学习教育,这样在传授思政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职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高职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纲领和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全面系统的
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和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二、依托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使命
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突破口,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有效体现思政课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重在养成,贵在实践。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思政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组织方式、评定方式改革,切实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实效。
(一)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工作岗位之间的协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体现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必须在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等环节创新教学组织方式。为加强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组织上应由原来多注重个人的方式转变为以4~6人的团队方式进行。通过设定团队任务目标,让团队成员一起参与研究讨论、共同制定计划、合力组织实施、汇聚总结观点等过程,不断增强大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意识,强化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二)改革实践教学评定方式
学习成绩评定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对大学生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反馈等多重作用。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要改变成绩评定的传统模式,将评定个人成绩向综合成绩评定转变。高校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大都只看学生个人递交的作业、图纸、论文、报告、总结等,为加强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负责老师要将团队合作情况也记入到个人成绩之中,这个成绩是大学生个人与团队合作的综合得分。抓住了成绩评定的指导棒,就会促使大学生主动去关注团队的成果,积极与团队成员进行合作,以确保团队取得好的成绩。
[关键词]“评”“论”模式 思政课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69-0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不仅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方式,并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任务。
思政课承担如此多的责任,那么,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学生的反响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风向标。对于思政课,有一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拒斥和漠视的态度。大学生为什么会拒斥思政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大学生的任何思想和行为都不是无中生有的,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来源,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大学生拒斥思政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无法让大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的认识为何有这样的偏颇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只有了解现代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产生的深层次矛盾,反思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才能找到解决思政课改革不尽如人意的方法。
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课,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形式,要抛开课堂教学形式是不具有现实性的。而课堂教学“在形态上,课堂既表现为一定的时空状态,如教室与具体课程授课时间;又表现为一定的活动状态,即课堂教学活动;还表现为一定的组合状态,如构成课堂的物质要素的组合,教师与学生的组合,学生与学生的组合等;另外,它还表现为一定的制度状态,即受学校相关纪律、规则所控制和维系;亦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状态,如课堂气氛,等等”。[1]就其本身而言,不具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使用者如何去运用。笔者尝试“评”“论”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以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评”“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将教学的形式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使“教育内容结构得到优化”[2],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相关内容,提升判断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小组的协作完成任务,提升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锻炼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从身临其境的情境到思想境界的意境,既是教育教学产生效果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的过程”。[3]
在本文中,“评”主要指“专家嘉宾”自己评述之意,“论”主要指“专家嘉宾”之间及“专家嘉宾”与观众之间的讨论。该教学形式学习了中央四套《今日关注》栏目的形式,采用“主持人”提问的方式,让“专家嘉宾”陈述自己的观点、理由或与其他“专家”结合已有知识,讨论时事热点问题。
一、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笔者布置主题,要求学生根据相关主题设想的问题去思考。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道德专题时,布置三个主题。学生课前根据主题,结合课程内容,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形成评述内容。可以做成幻灯片,便于课堂上陈述。
(二)课堂实践
具体做法:在一个教学班中划分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以“专家”身份结合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评”和“论”。其一,“专家”单方面对某一社会现象作评述。其二,“专家”跟其他的代表一起论道当今的社会现象。笔者则以“主持人”身份进行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出于对学生劳动的一种肯定,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按一定评价标准给予鼓励分数,并计入期末综合考核成绩中。例如: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道德专题布置的主题,笔者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位代表。每一位代表先评述三道问题中的一题,之后三位代表围绕道德的主题进行辩论,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
二、实施效果
“评”“论”模式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从效果总结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前准备好教师布置的相关话题的材料,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学习的真实感。
(二)发挥团队精神
由于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要推荐一位代表上台参与“评”“论”。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前势必要复习已学内容、预习待学内容、关注社会事实,再通过团队的智慧,寻求最佳选择,做好充分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考验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锻炼综合能力
参与的学生在“评”与“论”的过程中,会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有效批驳对方的观点,如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科学性,如何使自己的论据及论证过程更具合理性。在立论和驳论的交锋过程中,学生能够吸取对方和自己的成败经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通常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观点。“评”“论”模式的教学由于有学生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实施条件
“评”“论”模式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有其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不适合每次上课都使用该模式
要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要参与“评”“论”的学生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需要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如果每节课都使用该模式,势必会占用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在没有足够时间保证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这就极大地影响了采用这种模式教学的效果。
(二)不适合课程的所有内容
思政课程的内容丰富,有些内容知识性较强,有些内容实践性较强,有些内容跟社会联系紧密,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评”“论”教学模式适用于跟社会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评”“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三)不适合所有的空间
在组织“评”“论”的活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教室空间及教室音响设备条件的限制。教师需根据教室空间大小,适时调整活动的形式。针对“评”“论”教学模式,要求教室有音响设备,能够为参与“评”“论”的学生配备话筒,至少需要配备一个移动话筒,供参与者轮流使用。
(四)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理论思维能力。“评”“论”教学模式,究其根本来说,是学生的智慧的交流与交锋,而智慧的交流与交锋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作为支撑。如果学生的理论功底欠缺,将无法用有效的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造成“评”“论”模式的教学流于争吵,或仅仅形成没有说服力的观点,如此就会极大削弱这种模式的效果。
四、评价考核
“评”“论”模式的教学过程中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评,以此作为思政课的综合考核的有机组成部分。考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对于参与“评”“论”的学生,根据其表现酌情奖励。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完善课程的考核效果
“评”“论”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课内实践形式,其考核的结果纳入学期综合考核成绩,对于思政课程的考核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完善思政课考核的科学性,避免期末考试的一考定论。
思政课教学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无论哪种模式的教学,都有其使用范围。“评”“论”教学模式也有其使用范围,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这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注 释 ]
[1] 苏立云.构建和谐课堂 师生共同成长[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