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时间:2022-09-27 06:2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荆轲刺秦王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荆轲刺秦王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媒体资源;语文教学;途径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教师死扣书本,学生死记硬背,是难以出好成绩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活”字当先,不拘一格,广泛运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当今社会,各种媒体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课堂引入新闻事件,增强思维广度和深度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报道的新

闻,在讲课中引入当前发生的热门事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狱中杂记》一文时,讲到方苞在狱中所见的各种黑暗现象时,我引入近来媒体报道的犯人在看守所内“躲猫猫死”“洗脸死”等事件,引导学生比较古今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挖掘根本原因,加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又如,写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宽容的内涵、什么是真正的宽容等,使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凤凰卫视的辩论性节目《一虎一席谈》,通过参考节目嘉宾对“拦车救狗该不该”“谁在给黄金周添堵”“死刑能否有效遏制食品犯罪”“网络反腐能走多远”等话题的辩论观点,引导学生全面、辩证、理性、深入地思考问题、认识问题,从而增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收集报刊病句,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规范

学校一般都会为学生订报纸,学生每天都能阅读到报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关注新闻事件之外,还可以特别关注新闻报道里是否有病句,如有则把它摘抄下来,按高考病句类型分类,讲病句时则拿出来作例题讲解。这样,学生会觉得学习与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并能逐渐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辨别报纸中是否有病句,同时

自己也避免写病句,培养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形成良好的

习惯。

三、关注新闻热点,积累写作素材

中学生一般十来岁,自身经历较少,见识不多,写作文总是苦于没有素材。其实,大量鲜活的素材就在我们的身边。如中国人民大灾大难见真情、杨丽娟追星丧父、“暴走妈妈”割肝救子、湖北船老大挟尸要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达人”等,能作为我们写作素材的事件可谓数不胜数。教师引导学生设立素材摘抄本,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并进行归类,学生写作时自然就能信手拈来,文章自然也就充实鲜活。

四、综合运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变得越来越轻松。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更可变得有声有色。如,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时,上网搜索一下,除了教案、PPT课件、Flash课件外,还有课堂实录、名家书法、朗诵、歌曲、画像等,学生可从方方面面学习该词,印象深刻。又如,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可以引入《荆轲刺秦王》的电影片段和张艺谋电影《英雄》的片段,让学生比较人物神态、动作、对话等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并体会不同的历史观。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作的《王立群读〈史记〉――荆轲刺秦王》讲座视频,让学生加深对荆轲形象及其刺秦行为的认识。综合运用种种网络资源,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学生上得津津有味、眼界大开,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五、学习媒体材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媒体上有很多材料与语文学习紧密相关,教师要注意挖掘语

文元素,帮助学生提高语用能力。我常常把媒体材料与语言运用题紧密结合起来,如,报刊上对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祥云”火炬的描述说明非常详细,我让学生对照模仿,对广州亚运会的奖牌和火炬进行描述说明。此外,颁奖词、节目串词、开场白、图表数据分析等也是高考语言运用题的题型,我引导学生学习报纸和电视上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文艺晚会串台词和大型集会讲话开场白、各类图表分析数据等,让他们从生活中得到借鉴,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六、巧借媒体形式,加强展示与交流

我积极在我的QQ空间、博客里撰写文章,时常展示给学生看,和学生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别看很多学生平时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不堪入目”,他们在QQ空间或个人博客里写下的日志却是文采飞扬,真情流露。因为写作文是被动的,没有自身深切体会,所以言之无物;而在QQ空间或个人博客里,他们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感而发,反映了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所以我很喜欢浏览学生的QQ空间或个人博客。在那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思想动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或安慰。学生也可以通过浏览教师的QQ空间或个人博客来加深对教师的了解,打消神秘感,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这样,既可以加深了解,又可以增进感情,还可以促进教学,一举多得。

第2篇

摘 要:在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这是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成性;探讨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要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更要对教材深入地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甚至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上就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得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得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才能丰富我们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再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对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例如,在讲《滕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得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地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豫中学)

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 教师 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策略,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以。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方式, 推动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 推动学生全面进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方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作用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以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以身边人际联系硕士论文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 推动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 探讨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进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以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作用,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浅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一些:(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 探讨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以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 探讨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感受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作用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 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

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的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索。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索,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四、改变传统观念,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有个性的主体,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搭建平台。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渗入其中,借以消除师生隔阂,激活气氛,从而避免了教师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免于受制于课本静态的资源信息,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生成。当然,更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见解是正确还是错误,抑或是多么的幼稚,都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教师不能有任何的轻视冷落,否则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封闭,无法构建互动平台,自然也就无法形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挑战权威,这样,在争鸣、批驳、质疑、探索中,课堂会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其中适时而启、适时而发、适时而导,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生成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才能应对自如。

五、教师应设计弹性教学计划,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没有精心的预设,生成可能偏离三维目标,何谈生成性课堂资源?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中要为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只有深入钻研文本,体察学情,反复思索,大胆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新的资源。当然,预设不该是静止的,应该富于灵动性,才能成为源头活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具有开放意识,要有足够的弹性。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推测,在课堂中准确洞察、敏锐捕捉从学生动态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信息,相机而动,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学计划中必须具备互动环节,对能进行互动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和时间,这样才会形成培育课堂资源生成的土壤。

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机智的调控者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的这句话道明了不管教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课堂的变化,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进行调整。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我们的教学设计基本是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 维度来进行的,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学生应作为一 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想、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活跃 起来。但是问题的生成往往带有很多突发性,如何来对应这些突发问题并将其向我们 预设的大的教学目标方面引导,从而达到教 学的效果,这也需要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有不 同的心理期待,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 效果要求。课堂,教本,老师,学生,任何 一个点,都有问题生成的可能,只有精心预 设,对学生倾注爱,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只有爱,爱教学,爱学生,才会时时有心关注这些生成资源,才会用心去调配各种资源,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倾听学生的发言, 去整合各种信息, 让课堂活跃、实在。除了爱学生,教师还必须爱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因为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积累、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次成功的生成性教 学, 是教师自身教学智慧的全面发挥和体现。所以教师爱自己与爱学生同样重要,这 也是教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