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长学校论文

家长学校论文

时间:2022-04-20 04:17:54

家长学校论文

第1篇

我市1997年开始创办家长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14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家长学校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广大家长通过参加家长学校培训,实现了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掌握了科学的教子方法,有效地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家校结合,共同谱写了我市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一、创新办学体制,发挥“教育局、学校、关工委”三方面的主动作用

家长学校是普及和推广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重要载体。我市在家长学校办学过程中,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敢于创新,有力地推进了家长学校的科学发展。

1997年,我市教育局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开始创办家长学校,并提出“20万工程”的办学目标(当时全市在校中小学生约20万人,“20万工程”是指组织20万孩子的家长参加家教培训)。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人才“大厦”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关工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关工委积极支持他们的行动。为了探索和积累经验,我们首先挑选城区学校二十七小和农村学校丰南中学作为办学试点,经过五年的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关工委的积极性,办好家长学校”的基本办学经验。10月,省关工委、省教育厅关工委在我市召开琼北片家长学校工作现场会,介绍了我市创办家长学校工作的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然而,在后来推广试点经验的过程中却遇到不少问题。许多学校领导对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行动缓慢甚至消极对待,以致当时全市家长学校的办学率和家长的入学率均达不到40%。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创办家长学校只有“两个积极性”是不够的,关键是还要有学校的积极性。因为学校是家长学校的办学主体,它具备师资、场所、设备等独有的优势,可为家长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提供诸多重要保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四有”的新一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更有利于提升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旬,我们在原来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校主办、关工委主动配合的“三主”办学体制,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工委三位一体,相互配合,资源共享。这既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统一领导,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能够充分调动学校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老同志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工委三方联动的积极性。

怎样调动和发挥学校办家长学校的积极性?关键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党委分别举办了学习班,集中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发[]8号文),明确“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在学习中,当时的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郭仁忠强调“办好家长学校是校长的份内事,不重视家长学校的校长是不合格的、不明智的校长,没有家长素质的提高,没有家长的主动配合,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只是一句空话”。校长们通过办班学习,参观市27小、丰南中学等两所试点学校,达成了共识,增强了信心。从此,我市家长学校步入办学的“快车道”。截至底,全市公办学校100%挂牌成立了家长学校,做到l00%开设家长培训课,家长学校办学率从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100%,家长入学率从原来的36%提高到85%以上,巩固率从原来的60%提高到95%。

为了进一步普及家长学校,更好地向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各级关工委和教育、妇联等部门紧密配合,大力推进中小学家长学校的建设,积极创建了白沙坊社区家长学校、长流镇美德村家长学校及新民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等特色家长学校。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创办各级各类家长学校406所,据近3年统计,全市共举办家长学校培训课4300多场(其中1200多场、和各1500多场,这原因是由上“大课”改为上“小课”),每年参加培训的家长约50万人次,占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85%以上。家长学校总体做到了“九有”,即有牌子、有机构、有教室、有教师、有教材、有经费、有工作计划、有检查考核、有总结表彰,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市被全国妇联、教育部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被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育厅评为“海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1月被教育部关工委列为“全国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这是全省唯一的一个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

“三主”办学体制的确立,不仅保障了家长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如今,家长学校的社会知晓率达95%以上。前的海口,“家长学校”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现在家长学校在海口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家长学校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支持,为家 长学校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家长学校的科学指导和规范管理

有了好体制,还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与之相适应,强化对家长学校的科学指导和规范管理。14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在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家长学校各项活动的有效进行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市委、市政府对办好家长学校十分重视,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目标,我市将家庭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出台了《海口市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及实施办法》,并以此作为各职能部门年终考核目标及一把手政绩的重要依据。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市妇联、市文明办等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不断加大对家长学校的宣传和管理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市《海口晚报》、海口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1000多次报道了家长学校活动情况,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市关工委主任李金云在关工委主任会上,多次提出要把家长学校作为关工委工作的重要抓手,要抓出成绩、抓成品牌。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韩美表示:“对家长学校工作要做到:要师资给师资、要场地给场地、要时间给时间、要经费给经费”。

为了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工作长效机制,强化办学指导和规范管理,我们成立了海口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学校,编印《家长学校工作手册》,并以市教育局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我市中小学家长学校的意见》,该文件对家长学校的办学宗旨、组织机构、办学管理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此后又陆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家长学校管理的意见》、《关于家长学校教学工作管理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市和四个区教育局认真做到“四个列入”,即将家长学校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列入全市中小学教育工作评估的重要内容;列入本部门活动经费预算(市教育局每年按计划下拨家长学校办公经费5万元)。为了激励在职教师给家长学校授课,将在职教师参加家长学校师资培训授课的课时纳入教师工作总量,纳入业绩奖励工资计算。每学期开学伊始,市教育局领导在全市中小学校长工作会议上,都反复强调要抓好家长学校工作,并定期组织检查督促,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例如,琼山区教育局历任局长不仅亲自担任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还亲自带队到基层检查家长学校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及措施落到实处。7年来,该区按照“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创新、一年一个成果”的目标,通过召开家长学校工作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或研讨汇报会、或总结表彰会等形式,有力推动了家长学校的不断发展,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给予高度评价,她批示说:“琼山区教育局所办家长学校很好,充分发挥老同志们的积极性,认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拥护,我感谢你们。希望继续努力,使工作更上一层楼”。

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学制、材、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规章制度。每期家长培训班结束,经考核合格,指导中心学校给家长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为了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我市每三年召开一次家长学校工作经验交流会或表彰会。

三、抓好三个中心环节,不断提升家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整体素质是否得到切实的提高,是家长学校办学成败的关键。为实现家长家庭教育理念转变、提升家长科学教子能力和水平,我们十分注重抓好家长学校的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和授课方法方式这三个中心环节。

首先,狠抓师资培训。,我们组织10多名家庭教育理论水平较高和教学经验较丰富的离退休老教育工作者,成立了家长学校讲师团。他们当中有老教育局长,老教授、老校长和老特级教师。来,讲师团有针对性地对各中小学的班主任和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先后举办了31期师资培训班,培训家长学校讲师约1600人次,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以班主任和优秀教师为主体的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其次,编写家长学校实用教材。为了解决我市家长学校没有材问题,,讲师团结合授课需要和家长素质现状,用一年多时间,组织编写了《怎样教育好孩子》,其中包括“怎样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等25个专题,内容丰富,针对性、科学性、可读性较强,颇受家长的欢迎。,我们又结合使用由省关工委、省教育厅关工委编写的《家庭教育讲稿选编》,我市被教育部列入全国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后,统一使用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家庭教育》,并配合使用以上两本本土教材。再次,注重授课方法方式的研究和改进。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有了师资和教材,授课的方法方式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家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最初几年,家长学校的授课方式基本是上“大课”,由专家作讲座。经多年实践和摸索,我们体会到最佳的授课方式是“大课”与“小课”相结合,并以上“小课”为主,即把以往以班为单位的家长会进行改革创新,赋予新的内容和活力,把每学期的家长会与家长学校培训课结合起来的“小课”。这种“小课”由班主任来讲,倡导教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由于贴近生活,容易解决小范围内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十分显著,颇受家长和老师的欢迎,家长出勤率一般都达到90%以上。此外,还适当邀请专家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即上“大课”),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给家长解决共性的疑难问题。在抓好“大课”与“小课”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意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如琼山区教育局关工委组建“家长学校优秀学员巡回报告团”到各中小学作巡回报告,介绍和推广他们成功的家教经验,很受家长欢迎。此外,我们还成立了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家校通,向社会公布热线电话和网址,为家长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指导服务,帮助家长解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如孩子离家出走、早恋、厌学、迷恋网吧等。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每年接受家长咨询200至300人次,被广大家长誉为家庭教育的“及时雨”。

14年来,我们紧紧把握好三个中心环节,使家长学校一年上一个台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提升了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通过办家长学校,使广大家长学员树立了正确的教子理念,掌握了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例如,白龙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李某的父亲原来十分溺爱孩子,有一次因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严格批评而火冒三丈,气冲冲地跑到学校里来大骂老师。在参加家长培训课后,他的教子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还主动向老师赔礼道歉,并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学会科学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习,从此孩子进步很快,小学毕业时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又如,秀英区长流镇堂善村有一位姓郑的家长,因女儿有早恋倾向,便动辄拳打脚踢,女儿忍受不了父亲的粗暴行为,离家出走。他参加家长学校培训后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错误,主动向女儿认了错,与孩子平等对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女儿从早恋的“泥潭”中走出来,勤奋读书,高中毕业考取了大学。

二是使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明显好转,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琼山一小原是一所较好的学校,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使该校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成为我市一所优质学校。,该校共有830人参加小学毕业测试,其中164人分别取得了4a的好成绩,37人被海南实验中学(即海南中学初中部)录取,全校德育考核优良率和体育达标率均达到了90%以上,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越。又如,地处郊区的长流中学在创办家长学校之前,学生斗殴事件屡屡发生,初三中考成绩全市倒数第一,高中只有6名学生,是我市一所较落后的弱校。,该校把办好家长学校作为改变学校落后面貌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自以来,该校初三中考成绩年年攀升,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省普通中学的前茅,被省教育厅评为高中课改样榜学校,并先后被有关部门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教育系统示范家长学校”。

第2篇

关键词:行政型校长;学者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

自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对中小学校长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笔者总结了这几十年来的对于校长角色探究,大致可以把校长角色分为:行政型、学者型和教育家型。这三者不仅反映了校长角色发展的阶段性,更是体现了校长职业生涯角色转变的连贯性。那么,校长的理想角色的转变路径是怎么样的?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这仍需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三个层面:其一,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有传统的“行政型”校长的角色难以维系,而带有学者背景的“学者型”校长的发展性、创新性已逐渐体现;其二,近年来,伴随着校长专业标准的出台,在某些教育发达地区中“学者型”校长也渐渐不能适应教育大环境的变化,“教育家型”校长越来越成为校长角色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三,“教育家型”角色校长的实现路径是怎样的?这三个角色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行政型”校长对职位的热衷远大于对学校的管理,导致出现一系列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事件的产生,所以对“学者型”校长的诉求在这时应运而生,而“学者型”校长的“学习”、“教学”和“科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但缺乏与学校外部资源的联系,所以,“教育家型”校长才是校长理想角色的成长的目标。①

一、“行政型”校长的危机:对“学者型”校长的呼唤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②一个校长的教育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办学实力和持续发展的前景。然而,现实中“行政型”校长却屡见不鲜,这使得我们对“学者型”校长的呼唤日益高涨。

(一)“行政型”校长与“学者型”校长的差异比较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行政型校长在我国中小学校长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行政型校长擅长于掌握学校管理常规,精于制订学校规章制度,熟悉学校管理程序。但是由于行政型校长往往热衷于职务的晋升,精力大多都投入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视学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从而致使学校发展缺乏活力。专家型校长是最近几年才在我国中小学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且占有比例较少。专家型校长是校长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水平,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懂管理、懂专业的校长。专家型校长不仅熟悉学校常规管理,而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善于灵活运用,因校制宜。这两种类型的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点,如表1 所示。

(二)“行政型”校长的危机表现“行政型”校长其自身的种种局限性,决定了其无法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负责,也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在校长自身发展和学校管理中面种种困难和危机。1.教育专业知识的缺失“校长是一种被明确界定的职业类别,同时,校长也应该具备专业能力,这种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校长有效地开展学校管理工作所必备的一张个性心理特征和实际技能。”④对于教育这一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曾经身为行政人员的“行政型”校长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在学校管理上,延续教育行政机构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教师在管理上的特殊性,常常照搬行政制度的方法对应对学校问题,从而致使学校发展缺乏活力。2.行政官僚作风的加剧由于外在环境和管理体制的束缚,“行政型”校长不仅不会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或机遇,相反,还会普遍缺乏管理的创新和激情。在管理上,重视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远多于关注个部门的关系,可能会导致生生间、师师间以及师生间的矛盾,使相互缺乏信任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教师的发展。由于校长是上级指派委任,在任用校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彼得原理”,校长无法胜任新的职位。(三)“学者型”校长的本质特征1.扎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学者型”校长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它包括专业信仰和实践经验。“学者型”校长的专业信仰不是一种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哲学,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校长、教师、学生身上显现,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长的思维、师生的行为。⑤对于“学者型”校长需要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生命的方向与生活的价值,哪些素质能为自己、为民族、带来尊严和福祉?而实践经验包括,系统思考的策略与方法、动态领导与指挥的艺术、调控情绪与沟通的能力、随机应变的机智与创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校正确定位。2.理性的思维能力“学者型”校长应该带领学校教师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这类校长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因此,“学者型”校长应十分注重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善于从平时教学中的小事看出其中的内涵和本质,积累经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拥有理性思维的校长应该既注重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又注重教育理论的提高,依靠规律性的认识去领导学校工作。二、“学者型”校长的形成的关键:养成在“教”中学习,在“学”中科研的思维 “行政型”校长走向“学者型”校长的关键是养成“学者型”校长的思维,它是一种经过学习了解教育专业之后,将专业知识运用与实践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养成在“教”中学习,在“学”中进行科研的思维。(一)通过校长的“教学”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1.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作为“学者型”校长,应该坚持上课,而且要教自己所学专业的课。校长的楷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坚持教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⑥校长走进课堂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我国中小学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校长走进课堂,适当兼课,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有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中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心理逐渐形成的阶段 “学者型”校长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传授他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思想,不仅能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榜样,促使教师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推动学生的学业发展“学者型”校长不仅要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还应该在推动学生的学业发展上起到关键的作用。一个“学者型”的校长多数都是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对教材的感知体验、重点难点特点的把握、教学进程的设计、学生思维的启发、教学信息的反馈等都有其匠心独运之处。教学上的优质上乘,是成为“学者型”校长能力的重要基础。(二)通过校长的“学习”带领教师进行教学科研 1.树立一种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意识“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在全校的教学工作上,校长应该是一个权威性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除自己所学专业的纵向知识外,对横向学科知识及教学特点、进程也有相应的了解。除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带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榜样,在教师科研方面,“学者型”校长通过自己不懈的学习,成为教师的风向标,致使在全校形成一种科研的氛围和集体科研的意识。2.着眼教师的未来发展方向“学者型”校长不仅关注发展学生,而且要成就教师。研究表明,组织公平感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升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员工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但是,如果组织不公平则会给员工和组织本身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⑦因此,“学习型”校长通过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式,能给教师很大启示,善于让教师在自由追求人生理想过程中有尊严、有幸福感。教师能翻多大跟头,学校就给他们搭建多大的舞台。三、学者型校长的局限:对教育家型校长的渴望“学者型”校长是对“行政型”校长的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校长不断学习、教学以及由此促进学校科研的过程。但是,随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确立,不仅需要经费的投入、政策的保证,也更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办学”,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型”校长。(一)“学者型”校长的与“教育家型”校长的差异比较“学者型”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仍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情况看来,“学者型”校长也具有其身的局限性:仅仅缺乏教育的理想,“教育家型”校长是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结合专业精神、专业智慧、专业伦理,善于经营管理学校的校长⑧。“教育家型”校长不仅熟悉学校常规管理,而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善于灵活运用,因校制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善于理性分析。可以说, “教育家型”校长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推进学校持续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为我国的中小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表2所示。

(二)教育家型校长的本质特征

笔者在整理相关文献后,对教育家型校长给出这样的定义,即专门对教育和管理有着系统的理论研究,拥有独特而坚定的教育思想和治校理念,并取得卓越的实践成就,具有强烈的道德与使命感,集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为一体的学校校长。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育家型校长既具备了学者型校长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又拥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更浓厚的文化底蕴。专业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教育家型校长带动一所学校前进的基本动力。作为教育家型校长,不仅应该拥有扎实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和学校管理的理论,更应该拥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处理抽象化关系的精神能力,并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整个教育事业中。⑩对于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事务,教育家型校长善于将理论指导实践,这也就要求教育家型校长,一定要在学校教育的岗位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下去,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热爱自己的职业,善于研究教育,将教育工作做深做精。

2. 强烈的道德感和坚韧的使命感

教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尤其是一个身为教育家型的校长,更应该用教育家的品质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成就自己。教育家型校长应该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在成为教育专家、管理专家和实践家的同时,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校长说过:“校长的权利是可以通过文化来行使的,通过文化来行使的权力,才更具有冲击力、凝聚力和牵引力。”B1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以教育信仰和道德为后盾,在学校管理中处处彰显符合主流价值观、符合教育本质规律判断,在对外联系中时刻肩负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博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才造就了教育家型校长自身的成功和整个基础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2]肖万祥. 浅谈校长治校的方向感――基于专家型、学者型校长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0,(8).

[3]胡东芳.从“学校保姆”到“学校领袖”――论校长的领袖思维及其养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

[4]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杨国顺.对上海中小学校长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4,(2).

[6]王水发.危机管理:中小学校长的必修课[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

[7]陈玉琨.校长专业化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2004,(3).

[8]王红霞.教育家型校长精神特质与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9]褚宏启,杨海燕等.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0]王继华.推动教育的力量:教育新文化执行力[M].长沙:岳麓书社,2008.

[11]胡东芳.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12]代蕊华.论教育家型校长培训的策略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2009,(5).

[13]陈俊珂,苗铁创.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特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7).

[14]侯琳.教育家型校长培训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5]周建华.教育家办学视野下的校长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注解:

①胡东芳.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②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13-14.

③胡东芳.从“学校保姆”到“学校领袖”――论校长的领袖思维及其养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

④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5-46.

⑤杨国顺.对上海中小学校长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4,(2).

⑥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7-68.

⑦陈玉琨.校长专业化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2004,(3).

⑧周建华.教育家办学视野下的校长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⑨胡东芳.从“学校保姆”到“学校领袖”――论校长的领袖思维及其养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

 

校长是受党和国家委托,领导和管理学校,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的负责人,是一所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这充分说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高素质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面旗帜,一所学校的灵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校长专业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称《刚要》]要求“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长重任在肩,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培养,提升他们的办学本领应该是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就其培训模式作肤浅的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基本现状调查。

某县中小学校长基本情况抽样调查,从全县24个乡镇抽取了13个乡镇,共30所中小学作为样本,基本情况如下:1.学历层次较高,绝对高于教师队伍学历,但多为后续学历。中小学校长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1.6%,专科学历占15.6%,中专学历仅占2.8%,但绝大部分是中师生通过进修和二次进修而取得的;2.职称层次较高,中学,具有高级职称的校长占69%,中级职称的占31%,没有初级职称;小学,具有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占93.8%,中级职称的占6.2%;3.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调。30-40岁占26.5%,40-50岁占56.7%,50岁以上占16.8%,女校长比例不到10%;4.大多数校长参加岗位培训,具备任职任职资格,具有一线教学经历和中层干部管理经历,对新理论、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育管理论文,但职前准备不够充分,缺乏管理知识深度。 二、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基本要求

在《刚要》中,“校长”这个词共出现过20次,对校长的素质和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①,“那就是校长要成为教育家”,“不仅理论研究要有成果,更要是个教育实践家”,实现教育家办学,要求校长首先“应当是政治家”,“还应当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校长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就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出名师,育英才”②。因此可见校长的行政性在淡化,长官化在消减,不再是纯粹的法定代表人,更不是“大当家”,而是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才。农村中小学校长目前是校长队伍中最大的群体,《刚要》的要求自然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追求,是适应当地教育且引领当地教育发展的专家。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策略。《刚要》要求农村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教育家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是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由于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教师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校长专业知识训练,因此,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化的捷径,要抓好培训工作,培训模式非常重要论文网。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除《纲要》的“校长轮岗交流”“ 海外研修培训”等模式外,目前较为实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镇为主,县级联动长效培训模式。由于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分散,要经常性开展全县大规模集中培训,这很不现实,因此可以以镇(或将全县划分为几个片区)为单位开展经常性培训,县教育主管部门督查。

(二)镇县分层培训模式。县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培训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理论素质、专业化要求,以专家讲座、外出进修等形式,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乡镇重点培训镇域管理、特色发展等。

(三)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模式 ③。目前,教师缺编严重,教学管理人员更是紧缺,农村中学校长都承担一定量的上课任务,走出校门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校长在学校(或家)里进行的一种培训与学习。主要摘要之间的矛盾,培训时间不受限制,培训的方式灵活,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方式提升校长素养,是校长终生学习很好的模式。

(四)专题式培训模式 校长最关注的是什么?④调研全国第一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的95名校长“校长最关注的问题”,在回答“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压力”时:教师队伍问题居第一,占35.1%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是安全问题,占30.8%,第三是办学经费和校园硬件建设,占15.7%,第四是升学率,占12%。这些观点不一定全面,但至少说明校长在这些方面渴求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面对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95%的校长希望有高人指点,最好是“药到病除”,农村中小学校长除上述“四个关注”外,校长知识深度更是最大的短板,因此,应该进行这些专题培训,让他们立即走出困境。

(五)个性化培训模式。《纲要》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校要办出特色,校长就必须进行个性化培训,即有针对性的根据学校特色,对校长进行特色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六)分层分岗的培训模式。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校长年龄结构、知识素养、管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层,比如中学小学、年龄老少、任职长短、学校规模大小等进行分层培训,便于相互间有共同的话题等。

参考文献: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②《中小学校长》2010.12孙宵兵.《<教育规划刚要>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12期《促进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

④《中小学校长》2010.11樊平军《校长关注的四大问题》。

第4篇

和杨骞校长约稿的时候,才得知他离开辽宁师大附中之后,放弃了去南方一所高校专门事教育研究的机会,到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继续做校长了。和杨校长的几次沟通中,每次都能感受到他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深厚感情;而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的是他的真诚和坦率。你可以发现,作为学者、作为校长,教育实践中,他时时刻刻都在从事着教育研究。

2002年月日7月,通过公开竞聘我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来到了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并担任了校长职务。2009年3月,我来到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继续做校长,来完成我未了的教育事业和追求。

有的人认为高校的专家学者去当中学校长是低就,其实不然。我是在高等学校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从学科教育研究开始,后来扩展到基础教育的诸多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它不应该是“纸上谈兵”,而更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研究就要为实践服务,实践又是研究的实体。想要对教育进行深层次探索和研究,最好能扎根于实践。就好比针与线,针引线行,穿针引线是针与线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有了钢针的引导,线才能自由穿梭,同样有了线的参与,针的游动才有它的价值。所以,从大学来到中学,不是低就,而是升华,中学这块土壤促使我的事业腾飞。

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说起

在理论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成为了一个研究课题。我的认识和体验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逻辑关系并不远,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现实关系却很远。

站在校长的角度扪心自问―下:在学校里,教师就职时懂得了多少教育理论?教师后期进修学了多少教育理论?课堂里有多少教育理论?学校里有多少教育理论?校长又知晓了多少教育理论?教师和校长们有多少的理论意识以及对理论又持什么态度?现实中,教师主要凭教参来教学,凭学习他人的做法来教学,凭自己的经验教学,凭学校师傅的指导来教学;校长主要凭沿袭的传统来办学,凭自己的经验来办学,凭学习他校的做法来办学。

实际上,教育理论应该对教育实践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其次,教育理论可以为教育实践改革提供依据;再次,教育理论为教育实践反思提供了依据。要改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需要让教育理论主体走进实践,打破“我思故我在”的研究方式;也需要让教育实践主体走进书本,打破“我行故我在”的工作方式。这就要求校长成为中介力量,真正实现教育理论与办学实践的融合。

为什么要竞聘中学的校长职务

由于大学教授与中学校长在工作性质、工作强度以及工作难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所以许多人都愿意问我这个问题。我想至少有这样四个原因共同促成(意味着不是其中某单一的原因)我做出这样的选择。

其一,与我的工作背景有关。我在来中学之前的15年大学工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大学数学系教授与中学有关的数学教育系列课程(中学数学教学法、初等数学研究等),在此过程中,对中学的教材、教法、学情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第二阶段是在大学的学科教育研究中心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期间组织全校本专业教师开展与基础教育相关的学科教育研究,并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以大学与政府合作的名义,在辽宁省内三类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建立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第三阶段是担任大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更加全面深入地组织开展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研究和实验工作。由此可见,我的15年大学工作始终与基础教育息息相关,是在对中小学逐步了解之后慢慢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的。

其二,与我的学术背景有关。在大学工作的15年,我的研究范围从单一的数学教育拓展到概括水平上的学科教育,然后进一步延伸到基础教育和教育理论领域,先后就基础教育中的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数学奥林匹克、学习指导、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主体教育、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等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多个系列成果以连载的方式在期刊上发表。这些课题有自上而下的演绎,也有自下而上的归纳,而且这些成果基本上都是以理论建构的范式、以论文的方式呈现。但是,这些研究和成果并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实践操作环节,更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评判,所以深入一线、亲自实践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其三,与我的个人追求有关。人总得有点追求和理想,大而言之,是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小而言之(也是真实的),就是“成名成家”。我的学科背景是数学,我研究的起点是数学教育。在我国,学科教育的学科建设虽然曾经受到过重视(20世纪90年代),但是始终在教育学和教育理论界没有得到应有的学科地位和学术地位(在学科专业目录中曾是三级学科,在国内只设有“学科教学论”硕士学位而没有博士学位;现在已演化成了“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而这已完全不同于前期的“学科教学论”了)。15年的研究生涯,让我步履艰难,学科教育方面的课题难以申请,学科教育方面的论文也被许多期刊拒之门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似乎太难了。由此,扎根中小学、实践基础教育也许为实现“成名成家”的追求提供卜次机遇。

其四,与我的个人性格特点有关。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甚至到现在仍然说不清楚,我就是喜欢孩子,喜欢青少年学生。到中学工作以后,更是如此,每天清晨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上学,晚上目送学生回家,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一种教育情怀,一种儿童情结。

我的校长实践和体验

不同的校长领导和管理的方式虽然大同小异,但是究其本质,区别还是很大的。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比较重视或者说强调的一些方面,也许与从一线成长起来的大多数校长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吧。

1 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强

我认为校长的首要角色是研究者,而不是大多数校长所认可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为什么说研究者是校长的重要角色,我认为至少有这样四点理由。

第一,校长的“领导”要以“研究”为基础、为前提。校长的领导,即思想的领导、价值的领导、文化的领导。对一所学校而言,校长要领导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文化”,恐怕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即使能找到答案,也不能照搬,这

需要校长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传统开展思考与研究,需要校长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开展研究。领导,即做正确的事情。校长能否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出科学的办学理念、构建理性的教育哲学、打造人文的学校文化,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没有好的研究,就难以确保领导的科学性和方向性。

第二,校长的“管理”要以一定的管理理论为基础,更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做应用性和探索性的研究。校长们可能深有感触,同一种管理思想或者策略,在一所学校有效,而在另一所学校却效果不佳;甚至在同一所学校过去好用,现在却不好用。其实管理是一个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就是一个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为了管理的需要,学校是否出台某项规章制度,制定什么样的规章制度,不是靠领导“拍脑袋”,而是要研究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需要经过调查、考察、讨论、分析。考究,甚至要经过实验、探索,不断修改和完善。比如,学校是否要出台听评课制度,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学校教师之间听课十分踊跃,评课也很到位,听课评课已经成为了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那就不必出台相关制度了。如果情况不是这样的,就需要研究:“为什么教师之间必须要相互听课评课”“目前教师间听课评课的状况是怎样的”“怎样听课”“怎样确保教师之间经常听课…对教师之间的听课有什么要求…评课的标准是什么”“学校怎样组织听课评课”,等等。然后再根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制定并出台相关的制度。

第三,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必备的素质。“教育者”(校长)是相对于“受教育者”(教师和学生)而言的。教育一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即时的、多变的、互动的过程,如同“教师即研究者”一样,校长也必须是研究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教育只有符合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方才有效。“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已逐步变成现实,校长更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成为研究者。作为教育者的校长,要“研究教师”,根据教师的师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也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教育的方法。作为教育者的校长,他所具有的强烈的研究意识会感染教师,丰富的研究成果会激励教师,极强的研究能力会带动教师,“研究型”校长会对教师的研究起着很好的榜样和带头作用。

第四,时代所赋予的要求。在2006年、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站在国家的高度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教育、教育家办学”,“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也呼吁“学校校长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与一般校长相比,教育家的特征是什么?我想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教育家精神,“就是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求发展的精神,概括起来说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来自何处?一言以蔽之,离不开研究。

2 反思意识强

在做校长期间,反思是我必做的功课。我基本做到了“每日十问”(参见《中国教师》2009年第17期),而且在校长工作中对学校里的各项工作都保持时刻反思。在反思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方法,而且总结了很多我认为很有价值的经验。这可能被指责为“为了研究而研究”,被指责为纸上谈兵,但是反思已经成为我的工作习惯。

3 学习和写作意识强

2008年5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有这样一段话:“有些校长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支持教师读书学习,不允许学生读课本以外的书籍。在某些学校,除了教材和练习册,很多教师是不读书的。但是,如果有7"--个好读书的校长,情况就大不相同。遗憾的是好读书的校长太少,这样好读书的教师就少了,有效学习就难以成为学校的氛围。所以,学习当从校长开始,是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尽管校长的工作很忙,但我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来学习、研究以及写作,每个月我必看的期刊有二十几种。我把工作与研究结合在一起,许多改革的措施都是研究的成果,对学校工作的反思也会及时整理成文,所以每年几乎要公开lO篇左右。

4 理性意识强

做事之前经常要问自己7个问题: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谁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地点做,做得怎么样。不会盲目跟风,不会匆忙出台政策,不会感情用事。

5 引领意识强

校长引领就是把学校的办学思想转化为教职员工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学校编辑出版了《校长视线》。我想借助于《校长视线》及时反映校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校长的视野和心声,校长的工作思想和工作生活。《校长视线》还印发全国各地名校校长的各种独到的观点和不同的声音,以及不同教育流派的不同理论,以实现校长与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心灵的沟通和理解,目标的统一和价值的趋同,使教师、学生、家长的视野更开阔。K校长视线》的成效显著,被师生家长誉为“成长的眼睛”。

6 创新意识强

学者型校长要积极创新学校的管理。比如,在实践中我提出了6项办学目标体系:自塑“专家型校长”、打造“智慧型师资”、开发“多样化课程”、构建“鲜活的课堂”、营造‘‘人文化环境”、培养“健全的学生”。这6项既是并列的,也是逐层递进的,没有“专家型校长”,难以打造“智慧型师资”,没有“智慧型师资”,也实现不了“多样化课程…鲜活的课堂”“人文化环境”,进而培养不出“健全的学生”。又如,在教师管理的策略方面,我提出并实践了教师管理的理念:把教师管理寓于教师教育之中。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课堂的管理――实施过程管理,旨在把课堂作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平台和途径。学校把听课评课中的“课”分成了9类,以便分类实施。“推门课”――任何教师随时随地可以去听其他任何教师的课,随后听课人与上课人之间自行安排评课;“抽签课”――每天通过随机抽签产生一节小范围的公开课,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如同组教师、专家、领导等)听课评课;“录像课”――学校每年为每一位教师至少随机录制一节平常的课,供教师自己反思和专家分析与研讨;“青年教师汇报课”――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在入职期间(3年内)为全校教师上一节汇报课,由学校组织专家组进行点评;“名师展示课”――为发挥名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每学期可以安排名师上一节展示课,供全校教师学习和研究,“问题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的课有不良的反映,学校会指派专人跟踪听课和评课,帮助该教师改进和提升,“研究课”――对一些优秀的教师,学校安排专人跟踪听课,研究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成功经验,“示范课”――在市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指派教师在组内集体备课并在校内试讲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公开上示范课;“观摩课”――安排教师参加校外各种协作体举办的教学研究会,参加并观摩全国兄弟学校教师的课。二是

对教师课外的管理――实施校本教师教育,包括教师培训、教师学习、教师研究、教师反思、教师自主发展等活动。

7 科学意识强

在实践中,遵循一些基本的教育规律来进行学校的管理。比如,辽宁师大附中就依据科学的研制步骤设置了100门校本课程,对于高中课程改革的阻力进行科学分析,恰当处理高考和课改的关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者校长的“寂寞”

因为是学者,尽管之前有很多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但一进入中学还是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我怎么不知道”的感觉。而且发现自己确实和其他校长不同,有一种“寂寞”之感。这种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认识清楚了就是一种改革的优势、一种管理的资源;但也可能成为工作的阻力和压力。举一个例子,中学老师写论文、做课题很不规范(也不太懂规范),基本是流于形式,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评定职称。我刚到中学任职时,要求老师们按规范和要求做课题、搞研究、写论文,结果被老师们指责为“不抓教学只写论文”,我自己写论文也被领导说成是“为个人出名”,并建议“少写为好”。针对这一现象,我并没有放弃,而是逐步引导(价值)和指导(方法),甚至亲自为教师修改论文并推荐发表,让教师们亲身感受到搞课题做研究对自己有好处,有利于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虽然这一过程十分的艰辛和漫长,但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学校中还有一些其他情况,比如,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课堂上照本宣科,课下不懂得终身学习,工作的自觉性不强,缺乏合作精神,班主任工作简单化等现象,与我的想象出入比较大。

“寂寞”主要是在校长队伍里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学校里知音难觅。在校长例会和各种场合上,校长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基本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办学条件问题,校长如何去要钱。校长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思去拉关系要钱,能要到钱的校长会深得人心,也被誉为有能力的校长,甚至被称为“政治家”。另一个就是升学率问题,校长关注有哪些手段、措施和办法可以提高升学率。学校升学率越高、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越多,校长就越有名气和地位。校长要挖空心思去抓生源、抓应试、跑大学、跑信息。而这些事情恰恰是我不太愿意做的,是我的弱项,所以与校长们常没有“共同语言”。我思考的问题大多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教师的培训和研究,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培育,学校特色的研究与打造,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和监控,学生社团和活动的设计,等等。在学校里,也难以找到可以对话的人,只有选择与书本对话,与自己对话,长此以往,事必躬亲已成为习惯(有时是一种无奈)。曾有中层干部出于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跟我说,“杨校长,你太理想化了,要求太高了,我们达不到你的水平,你布置工作就直接说,否则我们理解不了,有时还理解偏了做错了”,“杨校长,你太累,事事都得自己去做,连周六周日都要上班”。是的,学校的许多工作,从构思到实施,再到检查、验收,事事我都要过问,甚至还要亲自去做;中层干部提交的方案往往需要多次修改。有时觉得很累。但“寂寞”其实挺好,这种“寂寞”,会给人以理智和理性的空间。静心办学,潜心办教育,需要这种“寂寞”,实现理想,追求卓越,需要这种“寂寞”;我能够耐住“寂寞”,我甚至是在“寂寞”中成长起来的。我也呼吁,校长们要守得住“寂寞”。

当前,一些学校的管理者背离了教育规律,导致经济思维、市场思维、行政思维乃至官僚思维、封建式的家长思维泛滥,把学校等同于工厂学店、官场,严重侵蚀着人民教育事业的肌体。

第5篇

关键词: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环境;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69-02

一、前言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学校的灵魂就是校长。”一个校长的管理能力、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思想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前景、办学实力以及精神面貌。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单单需要政策的保障、经费的投入、政府的重视,而更为需要的是有大批的教育家型校长,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来办学。培养出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型校长,是社会的期盼,也是时代的呼唤。本文就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环境进行研究。

二、教育家型校长的办学特点

校长应追求三境界:第一层境界,做一名务实的管理者,校长首先要将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第二层境界,做一名智慧的领导者,校长要引领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第三层境界,做一名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校长,校长应追求教育理想,投身教育实践,在成就学校的同时丰富自己的人生。由此可见,教育家型校长就是校长的最高境界。

一个勤政、厚德、淡定、爱学习的教育家型校长,他坚守教育真谛,实践着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坚守教育规律,营建起一种极具特色的学校“自组织”的成长生态,用“伟大的心做细小的事”,“着眼大气、着手小气、汇聚人气、创造正气、充满底气”。

教育家型校长是独特教育思想的建构者。一是将教育思想与办学思想对接,用“思想”办学。将办学目标具体化为争做“四有新人”的形象表达:有良好习惯、有优质生活、有科学思维方式、有文化教养的新时代学生。二是营造教育氛围,打造文化品位。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开展系列礼善文化建设活动、校本化增效行动,构建以“礼善”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为文化建设提供持续动力。三是要心里装着教师,能站在教师角度思考管理并思考教育教学改善,具备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优秀品质。

三、如何促使教育家型校长快速成长

(一)培育教育学思维

目前,我国国民教育水平迅速提升,貌似所有的人都可以来谈论如何来进行教育,诚然,这是社会的进步,但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是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来讨论、认识、看待教育。在这些议论教育的声音中,有社会学话语的媚俗,有经济学话语的霸道,还有政治学话语的强势,但是却恰恰缺少了教育学话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大量的企业家、经济学家、明星等,但是独独缺少教育家,这也与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环境和教育学话语的弱势乃至失语存在很大的联系。一名校长要想成为教育家型校长,四字之差,但是意义差别却极大。教育家型校长不仅在管理、检视教育的时候才有社会学、经济学或者政治学之眼,而且应该用教育学之眼来解决、分析、审视教育。

教育家型校长要自觉践行教育的本质,自觉地探索教育规律,自觉地把握和运用学校发展规律,强调“制度、自由、自律、自觉”,以制度为基础,注重精神引领,强调师生自律,在理想与追求中践行和实现教育自觉。

与此同时,教育家型校长应该要努力追寻基于开阔儿童视野,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的润泽教育,集中体现校园人的理想和价值观;以学习理论为教学指针,关注程序、机制与过程管理,加强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三方联动,让学校成为“社区文化中心”,让家庭、社区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

(二)建构独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家型校长对于全校师生员工是思想引领,而绝对不是行政管制。无论是蔡元培的“展个性、尚自然”、“五育并举”,还是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自知自己无知”,亦或者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都突出了教育家型校长应该建构独特的教育思想。朱永新说过:“美好的人性,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一生其实是围绕童年展开的。教育不仅是为未来的幸福做准备,教育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不是简单的感官的快乐,而应该是完整和谐的。”这意味着在学校办学过程中要关注师生的生命和谐,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心理成长的需求,让师生感受到幸福成长的快乐。校长不要单靠权力去管理,不要让师生们见了就害怕,而要有亲和力,和师生做成朋友,在办学过程中,要关心师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以“享受教育,幸福人生”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关注学校教育能否给学生幸福、能否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为重要因素,不断点燃学生求知向学的激情。“聚焦课堂生活,探究人文教育,倡导成功体验”,学校在追寻教育理想的过程中让师生享受教育幸福,在享受教育幸福的过程中积极追寻教育理想,从而为师生的精彩人生奠基。当然,独特的教育思想可以是校长在实际工作中的思考和感悟,也可以是对前辈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与继承,只有这样,独特的教育思想才有生存的土壤。

(三)政府有关单位应该对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予以支持

政府有关单位应该给予教育家型校长充分的支持,给他们以足够的自由办学权力。让他们按照对于教育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理解来进行办学,而不再采用传统的行政命令来对他们的办学进行干扰,给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营造出相对宽松的环境,同时,还应该多鼓励那些有个性、有想法的校长来开展有益的教改实验。让教育回归到人的改变、成长和发展,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最核心的支持。另外,制定实施方案,开展“教育家型校长”的推荐、遴选、答辩、专家面试、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等形式,确定“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人选,经过2年的培养周期,最后在培养人选中认定“教育家型校长”。此外,还应该加强校长特色办学思想、办学经验的研发。实施“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在于能突出一批有教育思想、有理论基础、有办学实践、有前瞻理念、有社会影响的“教育家集群”;能开发出一批有高质量的、有研究分量、能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理论成果,并在国家、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家型校长”。

(四)注重经验分享

要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就需要多去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将不同背景、不同经验的校长放在一起相互交流,可以借鉴别人已有的经验,克服自己教育思想上的局限性,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进行沟通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讲述教育故事、开辟网上论坛、专题研讨、开展学术沙龙、组织学校之间的相互考察、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管理诊断、现场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都是经验分享的最佳手段。在这种体验式、情景式、互动式、参与式的交流互动中,可以进行个性的完善、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不单单可以促进单个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而且还可以为促使大量的校长转变为教育型校长群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胸怀坦荡,做优秀人格的仁者

作为校长,决不要高高在上,应该把自己摆在一个与别人平等的位置上,拥有这样宽广的胸怀。所谓水往低处流,低处纳百川,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胸怀坦荡,平易近人,真诚做人,认真做事,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用自己的真诚和博爱诠释教育为国育才的箴言。同时,教育家型校长应该以献身教育事业为自己的最大荣幸,在内心里要十分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心中涌现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校长才能够扶助学生健康成长,由衷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才能够遵守教育法规政策,执行国家相应的教育方针;才能够守护自己的使命和职责,真真正正用心去搞好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才能够真诚团结地带领全校教职工去耕耘教育的沃土。总之,教育家型校长心中有了无私大爱和献身精神,就能够将民族大爱和个人小爱、社会之爱和教育之爱融合起来,把实现人生理想和忠诚服务于教育事业统一起来。

(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要想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就应该树立现代的学生观、教学观、价值观、人才观、课程观。有机融合实践与理论,以科研为先导,创新改革,在吸取其他名校长的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形成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特色,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使之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可,真正地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把学校办成“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的学校。

第6篇

一、搭建教师教研平台,提升科研实力

学校校园网络为扎扎实实的研究、探讨、合作、交流和互助搭建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学校校园网特地开辟了“夕拾论坛”栏目,并为每个教师开设了个人博客,促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科研实力。

1.夕拾论坛。校园网络内容丰富,教师们可以在“夕拾论坛”上畅所欲言,可以说说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可以提出教学进程中的困惑,可以说说听课、听讲座后的感触,等等。通过建立教师“夕拾论坛”,教师们将自己的工作记录下来,天长日久,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资源。老师们相互借鉴、反思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外通过论坛将网络中的各种学习资料收集起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教师间的教案、论文交流,教育教学课件、软件共享,在线英语的学习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

2.教师个人博客。为每个教师提供及时反思、及时总结的机会。平时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不管是教学机制,还是学生见解,都可以记在博客中,并及时加以整理。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宽学习视野

校同网络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自然语言环境、多重感官刺激和选择。学生可以登陆“英语沙龙”,欣赏英语歌曲,阅读英语故事,下载音像资料,收看英语动画片等,在听、读、看、玩等多方位的视听感受中,学习更多英语知识。

1.听:校园网络“英语沙龙”中有难易不同的听力材料可供学生选择。听力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学校的“雏鹰电视台”英语节目和“红领巾广播站”英语广播,内容丰富。我们应学生及家长的强烈要求,将每次的英语节目和广播都刻录成资料放在校同网络上,以方便学生反复收看、收听,扩大英语输入范同。同时校园网络还提供教学配套音像的下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时多接触英语。2.读。“英语沙龙”开设“英语知识”和“英语故事”栏目,提供了大量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故事。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同时也能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拓宽视野,丰富生活阅历。3.看。精彩的英语动画片、影片,能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同时纯正的英语发音、标准的英语字幕,能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视听感受。4.玩。游戏对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英语沙龙”的“英语游戏”专栏,结合学生的实际,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搭建自由交流平台,提高互评实效

学校校园网络特地开辟了English Club、学生个人博客和英语习作专栏,从而逐步搭建这个自由交流的平台,扩大互评的范围。

1.English Club。学校校园网络特地开设了BBS论坛,学生和教师都可以登陆校园网络“朝花少儿论坛一EnglishClub”参与网上讨论,与大家相互交流信息。在网上开展英语写作、知识竞猜等比赛,开展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特长为目的的网络活动。大家可以把网上看到的有趣材料和平时发生的事用英语放到论坛上交流;可以把自己的优秀作业、文章等放到论坛上,请大家指导和评价;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困惑,寻求帮助;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等等。2.学生个人博客。学校校园网络还开设了“学生个人博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收集英语知识,发表英语文章,展示英语作业、小报等内容,同时也可以对别人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时没有顾虑,能诚实、公正地反馈评价结果。3.英语习作。校园网络“英语沙龙”网站中,提供了一个专门为优秀作业展示的空间——“英语习作”。其中收集了大量学生优秀作文、小报、英语绘本、书法作品,等等。让更多的学生来欣赏,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便捷家校联系方式,形成教学合力

第7篇

一、“三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三生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的范围之内,这种发展模式是极其不健康的。“三生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教育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在“三生教育”中是明显缺席了的。

1.缺乏“三生教育”的家校联合平台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部门在实现我们高职院校学生“三生教育”方面做出了显而易见的努力,相反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部门鞭长莫及,而家校联系的平台形式较为单一。在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上除了家长电话之外寥寥无几,在家长委员会、家长意见信箱方面都没有做到全面的覆盖。在定期的家长会上,学生成绩更是老生常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没有足够的关注度。这的确是高职院校“三生教育”中较难展开的一个环节。在家庭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家长的行为模式以及三观早已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更变也极难受到他人的影响。此外,家长之间的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这就给高职院校与家长的交流带来了困难。沟通平台的缺乏就很难将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理念贯彻人心,获得家庭教育的支持。

2.“三生教育”理论探索不够深入

“三生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提出,代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新方向,也是一种崭新的尝试。高职院校对学生生命、生存以及生活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体现了高职院校建校的人文关怀。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破天荒第一回,与国际上对学生内心的关注理论接轨,但是由于一些理论知识的缺乏以及国内教育发展的局限性,在“三生教育”方面,我国高职教育学者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三生教育”俄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对生命、生存以及生活各自的理论研究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这三者结合起来的理论研究没没有一个系统的总结。

3.社会舆论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生教育”属于一个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者一起参加的教育模式,除了上述两点问题之外,社会教育也没有利用好应哟的社会资源,为“三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学校的其他教育模式,例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参加少年宫活动等等,在游玩的过程中加强“三生教育”。除此之外,社会教育也可以利用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引导家长以及社会成员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之中来。人不可能脱离于社会而存在,这也是社会教育的巨大优势所在,“三生教育”也更应该利用好这一点。

二、“三生教育”改进的对策建议

1、加强“三生教育”的专业性以及针对性课题研究

一项崭新的教育实践想要长期地发展下去,造成长足而深远的影响,就必须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将会变成昙花一现。“三生教育”如果想在教育界拥有立足之地这就需要“三生教育”理论的立论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2、在遵从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三生教育”

高职教育虽然与其他类型的学校教育各自存在不同的差异,但是教学规律是基本一致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新型理论的发展历程都是先完成新理论体系的建设,其次在进行一个较长时间的教学实验最后再总结实验成果进行改良与优化,最后推广到全社会。这也是高职院校“三生教育”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3、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

第8篇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联系,广开社会育人渠道,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要点:

1、定时间、定内容,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讲座,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共创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学校。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

2、宣传*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4、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

5、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6、形式多样性、开放式,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三、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3、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①本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②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6、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

组织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事故处理意见》等,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了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的孩子有哪些迫切的需要,从而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家长学校活动计划;

2、与家长委员会成员取得联系,确定本学期活动安排;

3、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尊重能力、促进发展。

十月份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孩子生活在一片希望中(和家长谈谈成功教育)

十一月份:

1、家长优秀论文比赛;

2、家长知识讲座:安全教育系列。

十二月份:

第9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任职资格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D6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01—05

2013年2月4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为切实有效地学习和贯彻落实此通知精神,不断改进和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以我们长期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理论研究和富有实效的工作实践为基础,我们对《专业标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分析求证的工作,这里暂且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探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实施策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明确培训目标,树立培训新理念

(一)明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目标

一项培训工作,首要的、核心的基点是明确目标。目标是方向、是引领、是遵循、是根本。依据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依据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校长培训的有关教育方针政策,依据党的十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等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基于《专业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的目标应确立为: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胜任校长工作,以建设高素质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树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新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就必然产生相应的行动。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家的《专业标准》,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要树立好以下5个重要理念:

1.以德为先

重视“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德育始终是中国教育之首。对校长而言,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办学治教,都必须遵循以德为先。所以,要树立广义的德的理念,即立公之德:“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立业之德:“热爱教育事业和学校管理工作,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人之德:“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关爱师生,尊重师生人格。”

2.育人为本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其核心、主旋律就是办以人为本的教育。今天的校长,就是要冲破以往“应试教育”的羁绊,“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关注表现优良的学生,更要“扶持困难群体,推动平等接受教育”。懂得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始终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校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3.引领发展

校长是学校诸要素中最为关键、重要的因素。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校长是学校的旗帜、引路人。“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4.能力为重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是教育乃至社会的精英群体。校长是最善于把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是教育实践家。校长不但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还具有专业能力,“将教育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实践相结合,突出学校管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完善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强化专业能力提升。”

5.终身学习

今天,人类进入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所有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生内容。学校作为学习的最重要的组织和场所,对人具有极为重要的学习意义。校长作为个体的人需要学习,作为学校的关键要素更需要学习,校长以自我的健康发展、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校长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学习作为改进工作的不竭动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家园。”

二、设计课程板块,厘清培训内容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一项任务十分明确的职业岗位资格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学员达到胜任校长岗位工作的素质水平。《专业标准》设计了6个方面的内容: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说是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的总体模块。

根据这一总体模块,即《专业标准》设计的6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我们分别设计课程板块,以支撑这一总体模块。

《专业标准》的6方面表述都以“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维为框架进行内容整合。从具体内容表述看,“专业理解与认识”和“专业知识与方法”二维的内容主要是指向于对培训课程内容的规定与要求;“专业能力与行为”一维的内容主要是指向于对培训成效和结果的规定与要求。《专业标准》的6方面表述共列有60条,按自然顺序排列,本文为突出这60条,保留其序号和原文,读者可只关注文字表述的涵义。

依据《专业标准》,结合我们的以往经验,这里尝试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6个方面作课程板块设计及具体内容分理:

(一)规划学校发展课程板块

主要课程: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专题(时事政治专题),义务教育政策法规专题,学校发展专题,优秀校长办学的成功经验(校长成长案例、办学案例)。

通过学习,学员应具有的专业理解与认识,参照《专业标准》1~3条:

“1.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2.注重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凝聚师生智慧,建立学校发展共同目标,形成学校发展合力。

3.尊重学校传统和学校实际,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办出学校特色。”

通过学习,学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参照《专业标准》4~6条:

“4.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

5.把握国内外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习借鉴优秀校长办学的成功经验。

6.掌握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与测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二)营造育人文化课程板块

主要课程:学校德育专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学校文化专题。

通过学习,学员应具有的专业理解与认识,参照《专业标准》11~13条:

“11.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12.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13.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重视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学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参照《专业标准》14~16条:

“14.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

15.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掌握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6.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三)领导课程教学课程板块

主要课程:素质教育专题,新课程标准解读专题,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专题、课程论专题。

通过学习,学员应具有的专业理解与认识,参照《专业标准》21~23条:

“2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通过学习,学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参照《专业标准》24~26条:

24.掌握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

25.了解课程编制、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评价的相关知识和教材、教辅使用的政策以及国内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

26.掌握课堂教学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四)引领教师成长课程板块

主要课程:教师专业发展专题,中小学教育科研专题。

通过学习,学员应具有的专业理解与认识,参照《专业标准》31~33条:

“31.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

32.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校作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阵地。

33.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通过学习,学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参照《专业标准》34~36条:

“34.把握教师职业素养要求,明确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35.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以及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方法。

36.掌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方法以及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策略。”

(五)优化内部管理课程板块

主要课程:校长专业发展专题,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专题,学校行政管理实务专题。

通过学习,学员应具有的专业理解与认识,参照《专业标准》41~43条:

“41.坚持依法治校,自觉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42.崇尚以德立校,处事公正、严格律己、廉洁奉献。

43.倡导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通过学习,学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参照《专业标准》44~46条:

“44.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对校长的职责定位和工作要求。

45.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学校管理的变化趋势。

46.熟悉学校人事财务、资产后勤、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

(六)调适外部环境课程板块

主要课程:校长与社区、社会专题,学校公共关系专题,家校合作教育专题。

通过学习,学员应具有的专业理解与认识,参照《专业标准》51~53条:

“51.坚持把服务社会(社区)作为学校的重要功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52.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对外关系准则,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与交流。

53.坚信学校与家庭、社会(社区)的良性互动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通过学习,学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参照《专业标准》54~56条:

“54.掌握学校公共关系及家校合作的理论与方法。

55.了解所在社区、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积极获取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相关的信息。

56.熟悉各级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教育功能。”

三、确立考核细则,完善评价做法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考核与评价,包括培训方案、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培训模式方法的选择,学员的素质水平,以及具体的培训流程组织管理工作等。其中,最为根本、核心的方面是“学员的素质水平”。对学员的素质水平考核与评价,关键是要有明确的考核细则,重要的是要完善评价的做法。

(一)确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学员的考核细则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学员的考核细则的内容,主要是基于《专业标准》6方面中的“专业能力与行为”部分的规定与要求。

——通过培训学习,学员要达到的规划学校发展的专业能力与行为,参照《专业标准》7~10条:

“7.诊断学校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和研究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8.组织社区、家长、教师、学生多方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确立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

9.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指导教职工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并提供人、财、物等条件支持。

10.监测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根据实施情况修正学校发展规划,调整工作计划,完善行动方案。“

——通过培训学习,学员要达到的营造育人文化的专业能力与行为,参照《专业标准》17~20条:

“17.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营造人文氛围,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设计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

18.精心设计和组织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以及学校组织特有的仪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19.建设绿色健康的校园信息网络,向师生推荐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和先进模范人物,努力防范不良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和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0.凝聚学校文化建设力量,发挥教师、学生及社团的主体作用,为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社团、班集体活动开展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活动时间。”

——通过培训学习,学员要达到的领导课程教学的专业能力与行为,参照《专业标准》27~30条:

“27.有效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落实,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资源。

28.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29.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

30.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建立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不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通过培训学习,学员要达到的引领教师成长的专业能力与行为,参照《专业标准》38~40条:

“37.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推行校本教研,完善教研训一体的机制,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

38.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支持教师轮岗交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

39.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

40.维护和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关爱教师身心健康,建立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

——通过培训学习,学员要达到的优化内部管理的专业能力与行为,参照《专业标准》47~50条:

“47.形成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听取党组织对学校重大决策的意见。

48.尊重和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民利,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

49.建立健全学校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水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50.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建立和完善学校各种应急管理机制,定期实施安全演练,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通过培训学习,学员要达到的调适外部环境的专业能力与行为,参照《专业标准》57~60条:

“57.优化外部育人环境,努力争取社会(社区)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58.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合理建议。

59.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建立教师家访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指导和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育人方法。

60.积极发挥学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并组织学校师生参与服务社会(社区)的有益活动。”

(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学员的评价做法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学员的评价做法有很多,主要可采取以下做法:

1.理论知识考核评价

理论知识考核评价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检查听课和读书笔记,二是考试。主要有开卷或半开卷考试,根据情况也作一定的闭卷考试等。

2.实践能力考核评价

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学员要上交在校管理实践的学校鉴定,二是要对学员所在学校作一些调查,主要是对学员所在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等进行一些访问活动。

3.综合能力考核评价

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主要是对学员作一较为全面的了解,主要通过让学员撰写学校管理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学校工作规划等。某种意义上说,综合能力考核评价是最重要的工作,既有利于学员的自身发展,展示学员的实际水平,也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工作,解决学校的具体问题。综合能力考核评价应作为权重最大的考核评价,要认真对待、切实有效地进行。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颁布,是我国校长队伍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校长培训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它在校长队伍建设规范化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在校长培训工作走向科学化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推进意义。今天,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有关领导和教师,认真学习研究,努力贯彻落实,争取实现三个到位:

一是落实《专业标准》精神,省市县三级行政工作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和校长管理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规划,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尝试推行校长职级制,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机制,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落实《专业标准》精神,培养培训机构工作到位。各级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小学校长的职业特点和成人教育特点,按培训规律施训,加强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校长培养培训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注重校长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校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校长培养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校长专业成长的科学研究,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三是落实《专业标准》精神,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水平到位。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大胆开展学校管理改进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校长培训和自主研修,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努力成为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专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2013年2月4日.

[2]林森.论现代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趋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6).

[3]林森.课程模块建构:新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新策略的探讨[J].中小学校长,2010(07).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2006年春季,学校德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开展校风学风建设活动。以德育创先有新举措,校园文化有新形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立足本校实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德育工作目标

1、本学期内,把我校建设成为文明礼仪学校,大力营造“以德治校”氛围,强化学生的文明行为,提升学校管理品味。

2、本学期内,争创德育特色学校。

3、创建文化学校,书香校园,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三、主要工作

1、转变教师观念。做好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各部门乃至每一名教职工应尽的职责。尤其是现在小学生面临着丰富多彩而又急剧变化的新环境,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来源及信息量都日益增加,其价值观念和学习生活方式都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所以要做好当前的德育工作必须树立“大德育”观念和工作模式,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逐步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的德育工作格局,形成德育合力,以求取得德育的综合效果。

2、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3、加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好校园网、宣传栏、室内板报,让环境育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环保意识,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一月一次班主任培训,实行班主任工作常规检查,对常规管理工作一月一次考评,公布考核成绩。

5、加强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利用班会、校会、聘请法制校长、专家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确保学生无一人犯罪。

6、重点抓好主题班会,让主题班会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阵地。实行家长开放日,利用母亲节(5月14日)、父亲节(6月18日),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让家长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讨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和家长的智慧,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

7、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从细微处入手,常抓不懈,让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8、继续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学生在管理学生方面得到锻炼,既管好别人又约束自己。

9、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好班级的“悄悄话”信箱和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利用多种渠道对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0、以家长学校为切入口,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家长学校的举办给了家长一个学习的舞台,一个更新教育观念,走进孩子心灵,与孩子沟通、交流、对话的平台。学校教育只有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效。在当前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很多家长也迫切需要家庭教育方面的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家教方式、方法。为此,我们本学期将在家长学校这块工作上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将邀请学校领导、家庭教育专家、儿童教育专家为家长上课,以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

11、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选择德育内容既要让学生产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又能让学生学会处理实现生活中复杂的道德问题。所以,我们应拓展基地范围,将其延伸到校外,如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等,让学生真正在德育实践中,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

12、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利用班会、队会、活动课、思品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家长会 家校合作 新渠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47-02

家长会作为一种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在中国中小学阶段的应用较普遍,但大学生家长会作为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形式,尚未推广开来,只有部分高校开设大学生家长会。大学生家长会指由高校组织、同一高等学校或院系的学生家长构成的较为正式的组织。具体而言,在这一组织中,高校与家长主要通过会议形式,就学生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成长和发展,以逐步形成合作参与管理学校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一 大学生家长会的内涵

1.大学生家长会的构成与内容

大学生家长会主要由学生家长和相关管理学生工作的老师、辅导员组成,其中家长是构成主体。在一些家长会内部,会设立理事会,推选家长代表作为理事会成员,与学校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参与学校管理的相关事宜。

大学生家长会主要参与两个方面的管理:一是学生管理;二是学校管理。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学生管理都是家长会的首要职责和内容,可从两个方向分析:第一个方向,学校到家长的方向,即学校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传达的信息,可细分为三点:入学时,学校向家长介绍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学校基本情况、办学历史、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培养方案等)和初入学的相关注意事项,有的学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在迎新家长会上还为家长发放了《梦想起航――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手册;学期中,学校主要就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通报,一般是做阶段性的总结,也可能是个别学生有突出的问题需要告知家长;学期或学年末,总结学业成就(如汇报演出、颁发奖学金等),提出下一阶段的学生培养目标或进行就业指导。另外,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情况,会不定期地开展专题型家长会,同家长交流学生某一些方面的情况,如学业情况、思想心理、社交问题、安全问题。第二个方向,家长到学校的方向,家长会就自己子女的事务与学校沟通,提出自己的疑问,了解学生入校学习、生活、培养方案等相关事宜,并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感想。

学校管理是大学生家长会在内容比重上而言较次要的一个方面,但它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实现学校管理多元化、民主化的重要方面,有利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全面建设。学校和家长双方就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主要是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方面,如住宿条件是否需要改善等。

2.大学生家长会的形式

第一,新生家长会。新生入学时,很多学生家长会送子女入学。很多高校会利用这个机会,由学校或学院组织,在报道注册期间安排一次新生家长会。一般是校方向家长介绍大学学习、生活的情况,办理入学手续,提醒注意事项;有时,新生的辅导员、班主任同家长举办座谈会,以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和性格特点,以便日后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新生家长会旨在让家长了解子女今后学习生活的环境,协助学校帮助学生由高中向大学生活过渡,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新生家长会在各地高校已十分普遍,如去年9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新生报到之际都召开了新生家长会。

第二,生源地家长会。由于很多学生都在异地上的大学,因此在学期中召开家长会受到时间、费用、交通、食宿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生源地召开家长会,则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等“走出去”,将家长会送到学生家长门口,有利于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沟通、互动活动,增强双方的合作关系。例如,去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老师、专业课老师同新洲区十多位学生家长在新洲区教育局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召开了本地区的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共同探讨家校合作的相关内容。

第三,专题家长会。顾名思义,专题家长会是学校就某个主题召开的家长会,有相对而言主题明显且较为专一的交流内容。受邀的学生家长一般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部分家长,而非全部家长。专题家长会的内容可以是思想教育、助学政策、课业成绩、就业信息等方面,也可以是学校建设的相关方面。例如,2008年3月底,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组织了一次主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会,参会的主要是不及格科目较多、学习成绩较低、延长学制的学生家长。

3.大学生家长会的作用

第一,学生层面。在学生层面,大学生家长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生德育的新渠道。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成长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都不可代替的。然而孩子上大学后,同父母的交流沟通变少了,甚至自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不需要再听父母的了。但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自律能力不佳,在由高中向大学、由大学向社会的过渡中,容易产生许多问题,而家长却难以察觉。大学生家长会的开展,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条新渠道,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心理变化,在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施加影响,协助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帮助子女解决问题和困惑,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家长层面。在家长层面,大学生家长会有利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发展。对学生家长,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家长想参与学校教育,关心子女发展情况而缺乏好的方法和信息渠道;二是家长忽视子女进入大学阶段也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教育。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家长会的开展,首先为家长了解子女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较畅通的渠道和信息来源;其次纠正了部分家长不重视大学阶段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错误心理;最后,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家长可学习到教育子女科学、合理的方法。这样,架起家长主导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家长能参与学校教育,并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长和子女共同成长发展。

第三,学校层面。在学校层面,大学生家长会有利于家校合作和全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强调学校向社会开放,学生、家长、社区及其他社会力量都能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利用大学生家长会这一渠道,家长与学校有组织、较正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对学校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探讨学校的发展方向,使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能不只拘泥于专家学者的纸上理论,而是能从与学校密切相关的利益群体――家长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校工作。这一过程也是家长和学校充分合作的过程。这样既符合现代学校制度的民主化,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开放性的体现。大学生家长会的开展,推进了家校合作,并进一步从高校与家长、学生的关系这一角度完善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全面性。

二 大学生家长会存在问题及建议

1.存在问题

大学生家长会尚未普及,发展历史有限,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家长会刚出现不久,发展较慢,尚未普及。大学生家长会目前只有新生家长会开展得比较多,但其他形式的家长会数量十分有限,许多高校还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有大学生家长会这一组织的存在,许多家长更是在子女受大学教育期间从未参加过家长会。

第二,家长会内容比较片面,形式比较单一,成效不大。目前大学生家长会的内容大多数是关于学生成绩方面的情况,而较少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形式上,绝大多高校仍用传统的家长会组织方式,即类似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家长在会议室听校方讲。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家长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主动沟通与交流的积极性也无法得到满足。这样,家长和学校的交流方式单一、内容较为单薄、有效交流有限、家长会的成效不大。

第三,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和专门的管理部门,缺少总结和后续跟进工作。大学生家长会的发展刚刚起步,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对此做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更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负责老师;在会议结束后,家长提出的建议往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反应的问题往往没有做到后续的跟进,使大学生家长会流于形式而没能产生真正的作用。

2.促进大学生家长会发展的建议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大学生家长会作为一个有利于促进家校合作的新渠道,应加强对其的理论研究。研究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切入,扩宽研究视野,扩展理论体系。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切不可只空泛地研究理论或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实践。同时,可关注国外的相关研究,参考借鉴其中的有益因素。

第二,提高大学生家长会的质量,在保质的前提下推广。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家长会的建设,并应具有全局发展的眼光,从发展规划、管理机构、组织内容和形式、总结和反馈、评价和改进等方面提高其质量,积极实验推广,使有益的组织方式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形成优势。

第三,丰富家长会内容,积极探索新的会议形式。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因此,大学生家长会的内容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应关注学生成长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对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提出的建议要有可行性。在会议形式上,可积极探索不同的与会形式,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信息时代,可利用网络,设计开放型的主题网页,在网页上设置相关的信息资料;建立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间的互动平台,可采用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开会。

第四,明确负责部门,注重后续工作。高校应在推行大学生家长会这一组织时,做好长期规划,可以将这一工作列为学校发展的常规工作,使其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其他方面相协调,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可以让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在每一次大学生家长会后注重会议内容的总结和上报学校的工作,将会议中家长提出的问题切实解决,提出的建议纳入参考体系中,并做好对家长的反馈工作,使大学生家长会能长足发展。

三 结束语

大学生家长会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重要桥梁,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了新形式,让家长与学校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促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有利于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家校合作值得探索的新渠道。同时,大学生家长会也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上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将大学生家长会这一家校合作新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贾智.当前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开展大学生“家长会”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3):72~73

第12篇

要治理好学校,校长必须精通教育教学理论。为了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我把读书、学习当作了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力求厚积薄发。

几年来,我把学习当作成长的“保鲜剂”,将工作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挤时间阅读报刊和有关书籍,摘抄是我唯一的读书方式。阅读到经典之处,打开笔记本摘记下来,遇到与自己心灵碰撞之处,就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诉之于笔端。

我把经典文章及教改信息及时向老师们推荐,办公室的通知栏里常常出现“向你推荐”,我把看到的经典书籍、文章,以广告的形式推荐给老师们,看到具有启迪性的警句打印数份发给教师,以激励老师们努力工作。

为拓宽学习渠道,我自费订阅了报刊及校长必读丛书,我的学习行动带动了我的教师学习,教师自费订阅报刊40多种。目前,我校已构建了人人学习的浓厚氛围,教师已把学习当作自身需求,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我体会到:只有学习,才能洞悉教育的真谛;只有学习,才会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只有学习,才有新的治校思维方式。

做业务型校长,以现身说法诲人

我认为要做业务型的校长,就要“沉”下去,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教材。做了六年校长,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课堂教学上,不但坚持上课,还兼主课,为了了解真实的课堂,教研的困惑,我与教师一起参与校本教研,无论听课、说课、评课,我的角色不仅是主持者,而且是参与者,通过听课我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唯有深入教学第一线,才能真真切切地掌握教学的最新动态,取得教学教研的发言权、指挥权。

做研究型校长,以教研成果兴校

新课程要求现代教师应是研究型教师,要培养研究型教师,校长应先做研究型校长。我在检查作文教学中发现了学生的文风有问题,假、大、空文章成了学生习作“独特的风景”,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提出了校本教研课题“培养学生习作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课题研究。我带头在五年级搞了实验,为搞好课题研究,从读书入手,开展了“创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活动。

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主要采取的是行动研究。我让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或问题提出来,然后进行筛选,把有价值的问题征集起来,建立问题库,然后有计划地进行主题研究。为了加强过程管理,每位老师建立了教研夹,通过读、研、思、写完成主题研究。在我的带动下,学校的校本教研进行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撰写十几篇教学论文,分别获县、市、国家级论文奖励。我主持的“十五规划”部级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获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教师撰写的论文、教案设计有145人次获县、市、省、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