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

时间:2022-07-08 20:2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青蛙一年级下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

第1篇

课程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新标准。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合作性的学习,突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现就小学数学多元化课堂教学略作探讨。

一、品味生活,感受数学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是课程教学的一大精髓。教师必须将小学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受数学,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环境去感受、认知数学。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去品味数学、感受数学。具体设计如下:上课伊始,教师怀抱着全班同学的作业本走进课堂,然后大声宣布:“今天,在这里老师要举行一个颁奖仪式,你们猜猜将是怎样的颁奖活动呢?”接下来请出班长和学习委员,让班长把学生作业获得“优”的女生叫到讲台左边站成一排,给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并引导学生鼓掌表扬,然后又让学习委员把作业获得“优”的男生叫到讲台右边站成一排,给每人发一面小红旗,也让全班同学鼓掌祝贺。最后,教师进一步发问:“同学们,谁知道有多少位同学的作业得优秀?还有多少位同学没有得优秀?谁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接下来让一些踊跃发言的同学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算法,并叫个别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连减演算,最后教师加以点评与总结,强化本知识点的主要问题与重点。经过如此生活化的呈现与引导,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形象直观,牢固地掌握了“100以内的连减”的计算方法,同时很好地激励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体验情景,学习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情景再现,把课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的存在,使之发自内心地爱数学、学数学。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比高矮”时,教师可以围绕“高”与“矮”两个数学概念,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数学。课前,教师事先把黑板擦高放在黑板的上边框上,导入新课时教师提问:“啊,老师刚才一不小心把黑板擦放到黑板边上了,这么老高的(突出高的概念),你们有谁能把它拿下来?有哪同学位愿意试一试?”一些好胜心强又爱表现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要帮老师拿黑板擦下来,然而由于学生个子矮而够不着,于是他们拼命地跳起来去拿,结果尝试几次后还是够不到,在旁观看的同学,他们有人想到借助棍棒帮助拿下来,但不管怎样把黑板擦拿下来,此时此刻教师都要紧扣“比高矮”的教学题材微笑地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你们不能直接跳起来把黑板擦拿下来呢?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这样,教师将“高”与“矮”的数学概念融入生活情境中进行渗透教学,使学生对“高”与“矮”有了一个较清晰的形象概念,接着,教师再让个子高的同学、个子矮的同学和老师站成一排比比高矮,并引导班上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师生之间的高矮,进一步强化“高”与“矮”的形象记忆,以突出“高”、“矮”的数学概念理解。这种情景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一片嬉戏欢笑声中理解“比高矮”的数学特征、数学概念,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情感。

三、营造氛围,教授数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借助课本中的图画、故事、拟人拟物形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营造一种动静结合的看图、用图、讲图、拟人拟物、游戏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展现鲜活的数学灵魂和数学情景,使小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氛围中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使之能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课本上有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教师可让两个同学分别扮演青蛙和害虫,让高大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让瘦小的女同学扮演小青蛙,并指导他们模拟青蛙吃害虫的样子走上讲台。在虚拟的“青蛙吃害虫”的氛围中,教师进行数学教学,以强化数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事先准备好教学道具,告知扮演者基本要求,然后让全班同学观看表演并告知他们要记住大青蛙、小青蛙的对话。具体教学场景氛围设计如下:从不同方向过来的一大一小两只青蛙正张着大嘴巴吃害虫,突然他们碰在一起,便开始了问候和对话,大青蛙说:“hello,小兄弟,你今天捕食多少只害虫啊?”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呵呵,我比你吃得可多多了,共吃了56只害虫!”这时教师及时参与对话:“大青蛙、小青蛙,你们兄弟俩今天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呢?”示意稍停片刻,让大家想一想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列出算式,并请大青蛙扮演者、小青蛙扮演者再次表演,同时教师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过程和反问青蛙扮演者他们吃掉害虫的数目,以强化数理概念与突出教学重点。总之,营造氛围,教授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凸显学生对数学数理的认知。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激活课堂教学,必须要对课程进行反思、探索、实践,要结合数学课程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教材,要根据课程目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教材不同角度、学生能力差异入手展开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并使之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责编 黄春香)

第2篇

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第3篇

教学内容因源于生机勃勃的生活世界而具有无边的内在张力,而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教学过程必然是枯燥的、抽象的说教。小学语文教学只有有效观照孩子们心灵深处的生命经历,根植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生命人本的价值诉求。本文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为例,分析和体认语文教材突破静态文本的限制,融入儿童生活的编选体例的生命价值。

一、教学内容编选的时令顺序与儿童学习历程的对应偶和

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教学之后,按照江苏省的区域位置和时令特点,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人们身边,略带寒气的天气就是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此时《春到梅花山》的教学,会让学生觉得梅花更加真切和美丽。“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第五单元的识字教学已近学期结束,此时已是盛夏,天气已十分炎热。学生们就在“夏天”、“西瓜”、“青蛙”、“荷花”的识字教学中开始体验他们的暑夏生活。

二、教材文本角色里的儿童生活

教材中的《蘑菇该奖给谁》里“兔妈妈”和“小白兔”,《世界多美呀》里的“小鸡”,《小松鼠找花生果》中的“小松鼠”等课文中的角色,每一个都是孩子们的“至亲”和“密友”。许多角色,如小白兔、小松鼠、小青蛙等一直伴随着小学生生活和成长。醒来时陪他们游戏,夜晚则亲密地陪伴他们入睡。文本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演绎着孩子们丰富无限的故事和生活。

三、勇敢、助人等的人格期待与受教育者的人格特征适切

向往勇敢、乐于助人、好学好奇是一年级小学生的人格特征。教材的文本主旨明显地表达了希望孩子们具有智慧勇敢、求知助人的人格。《蘑菇该奖给谁》《骑牛比赛》《司马光》等鼓励孩子们勇敢,让他们增长智慧;《好学的爸爸》《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激发小学生好学上进;《世界多美啊》通过稚嫩可爱的小鸡角色演绎了孩子们的好奇、稚气和探究愿望;《放小鸟》说的是爱心;《三个小伙伴》教会孩子们团结和交往。

四、字词联想与生活体验的生命律动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识字都占据了大部分篇幅。生字、生词的学习和理解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前奏,即学生学习生字词是他们进一步学习课文,进行阅读的必要准备。就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字词教学发生在活动之初,显然意味着学生对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某种意义上还决定着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和热情。教材编选什么样的字词,以何种方式呈现,这些对教材编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教材在识字教学部分编选的识字文本体现了编者匠心独具的生活语文的理念。编者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选出字词的文本材料,让字词诱发学生的联想情绪与学生生活体验共振、律动,振奋学生的精神,积蓄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情趣。如,“春天、蜜蜂、桃花”的美景,“桃子、梅子、西瓜”的美味等。

五、儿歌、古诗等文学经典原本就是儿童的生命构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了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学习和朗读如此的文学经典,孩子们生成语文智慧的同时,所唤醒的是他们早已根植于心灵深处,已经成为他们语言素养不可或缺的儿时经验。

第4篇

【关键词】低年级 培养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808-02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几年的教学,我认为,低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半独立性写作实践,引导孩子摸索作文的一般规律,从而引导低年级学生写作起步。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一旦被培养起来,他们就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那么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呢?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教师要告诉孩子们,你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一双灵敏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验生活,这才能写好作文。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识字8》时,我会让孩子们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会说:我看到了荷花、荷叶;我还看到了蜻蜓、青蛙;我也看到了小鸟……是呀,小朋友看到了很多很多,那我们能给你看到的这些东西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吗?孩子们会说:大大的荷叶;粉红的荷花;飞来飞去的蜻蜓;蹦蹦跳跳的小青蛙;自由自在的小鸟。小朋友说的真好,那你能用比喻或拟人的句子来说说吗?大大的荷叶像一把大伞;碧绿的荷叶像一个大圆盘;青蛙在荷叶上跳来跳去玩耍。小朋友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只要把他们的思维打开,他们就会给你惊喜。

瞧!夏天来了,天气晴朗,池塘里的荷花开放了,粉红的荷花非常漂亮。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个个大圆盘。小蜻蜓飞来了,它们在花丛中忙着捉蚊虫,大大的眼睛转来转去,真是灵活。小青蛙们在荷塘里游玩,有的跳到荷叶上,有的蹲在荷叶上放声歌唱,小鱼儿在荷叶下伴着歌声跳起了舞,夏日的荷塘,真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二、读写结合

(一)阅读积累

低年级阅读,《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孩来说,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更依赖于多种多样的阅读形式。

低年级的孩子虽然认字少,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拼读音节的能力,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拼读音节的速度,又可以认识许多常用的汉字,所以,我注重引导孩子多看书,多读书,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看!我会带孩子们去图书馆参观,让她们看一看那些内容丰富的图书,听一听图书管理员饶有趣味的介绍,使学生在书的海洋中感受书香。

讲!在学生看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好看的书,如《一千零一夜》,国王山努亚十分厌恶妇女,他每天都娶一位女子,过一夜后就杀掉她,就这样过了三年,这天,国王娶了宰相的女儿桑鲁卓,桑鲁卓每天都给王国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千千万万,一个比一个精彩,她一直讲到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国王决定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一千零一夜》的这本书。小朋友很好奇,她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于是,孩子们就有了阅读的兴趣。

听!低年级的孩子存在较多的阅读障碍,孩子们要借助“听”的力量,我会给孩子们读一些生动有趣的儿歌、童话、寓言故事等,我还让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故事读给其它小朋友听。

(二)仿写积累

低年级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许多课文都可以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感受课文的美。

如:一年级课文《鲜花和星星》,这是一首儿童诗,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在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通过“这里一朵”、“那里一朵”、“满地”感受夏天到处开满鲜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这句话,把花朵与星星连起来想象,在脑海中展现出“鲜花满地,数不胜数”的情景。教学第二节时,我抓住“漫天”、“这里一颗”、“那里一颗”,让学生想象繁星满天的情景。最后,我让孩子们模仿课文中的诗句,仿写:

我最喜欢,秋天_______ ,这里_________,那里_______,真比________________。

瞧!我最喜欢秋天满地的枫叶,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天上的云儿还多。到了晚上,秋风停了,我数着满天的云儿,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树上的枫叶还多。

三、积极鼓励

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展现了“表扬”的魅力。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和鼓励,都会成为我们一生温馨的回忆。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写话,努力将学生习作中的亮点找出来,用符号标出,然后在班内读给学生听。如: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精彩的题目,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一个独特的构思……都给予孩子大力肯定,使其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如:夏天的夜晚,繁星亮晶晶的。院子里爷爷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蒲扇,脸上笑眯眯的,奶奶也笑眯眯的。猜猜爷爷在给小丁丁讲什么故事呢?原来是牵牛和织女的故事,还有北斗星的故事呢,小丁丁侧着头听的可认真了。不一会儿,一群萤火虫飞过来在花丛旁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像也在听爷爷讲故事呢!

第5篇

关键词 唱歌方法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054-0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朗读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增强学生语感的基本手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避于干巴巴的直接说教,用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朗读教学呢?作为一名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从事了数年低年段语文教学工作,又对低年级朗读指导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后,我发现朗读和唱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将唱歌的方法运用于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

一、以唱歌换气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断句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唱歌时如果不能正确换气,那所唱歌曲一定缺乏流畅性,就像屋檐滴落的雨滴,时断时续,毫无美感。同理,朗读课文时不能正确断句,不仅读得不通顺,让人听着别扭外,也影响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正确理解。因此,在一年级学习《识字二》里的《自选商场》时,有两个长句子学生没有正确断句,我以一首学生都会唱的《国旗国旗真美丽》为例,用演唱过程中正确换气之处与不正确换气之处进行对比,如歌曲中“国旗国旗真美丽”一句,正确换气处是“国旗国旗$N真美丽”,而像“国旗国$N旗真美$N丽”这样随意换气的唱法马上让学生哄堂大笑。在学生的笑声中,我向学生强调:唱歌要正确换气,朗读要正确断句。如果不正确断句,朗读的效果就会如刚才同学们所笑的那样。

二、以歌曲曲风为例指导学生把握朗读速度

每首歌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曲风,唱歌时,我们要根据歌曲曲风要求来确定唱歌速度的快慢。比如:人音版一年级下册《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曲,为了表现时间飞逝,唱歌时速度稍快;而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雁群飞》这首歌曲,则用较慢的速度表现大雁团结一心、排成队向南飞的意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先为学生演唱了这两首歌曲,在学生对比这两首歌曲在速度上的不同后,我向学生说明:朗读和唱歌一样,速度有快有慢,不同的课文和不同的句子,我们要根据内容,用不同的速度来朗读。

1.写景类课文

学习一年级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这篇课文时,朗读前,我唱了一首很抒情的歌给学生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唱完后,我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觉,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演唱这首歌曲的速度和声音的特点,然后我用轻音乐做配乐,以轻缓的速度和柔美的声音范读课文,学生逐渐沉浸在那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朗读最后两句“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时,为了表现出作者为漂亮的小学堂感到骄傲的感觉,我将朗读最后一句话的速度稍提快一些,声音扬高一些,让学生明显感觉到变化,接着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我朗读速度的特点及变化,从而总结出:朗读写景类课文,要像唱抒情歌曲那样,用舒缓的节奏、轻柔的声线表现风景的优美,但在表现自豪的感觉时,速度要稍快。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放慢了速度,降低了声调,读得有模有样,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

2.故事类课文

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大多是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人物语言较多,不同的角色,说话时语速也不尽相同。一年级上册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里,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话在朗读时语速区别很大。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感受母女对话的感觉,我将大家耳熟能详的《吉祥三宝》中的母女对唱唱给学生听,熟悉的旋律让学生很快发现:女儿问的速度较快,而妈妈答时慢而亲切。由此,我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说话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要读出这种语气,应该用哪种速度朗读?小燕子完成了妈妈交给她的任务,心情怎样?为了表现这种心情,语速应该怎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迅速地了解了朗读这篇课文的要领,不用我范读,学生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三、以歌曲情绪为例指导学生朗读不同语气

在低年级学生所学唱的歌曲中,大多是轻快活泼的,少数歌曲是优美抒情的,还有少数歌曲是热烈的。根据学生学唱不同情绪歌曲的经验,我将低年级课文中需要表达的语气主要归纳为两大类:

1.轻松愉悦的语气

低年段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课文,大多都需要用轻松愉悦的语气朗读。学生已有了唱轻快活泼歌曲的经验,因此,在朗读课文前,我先让学生演唱他们很喜欢唱的《小青蛙找家》,然后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把这首歌唱得这么活泼的。由此引出:用稍高扬而柔和的声音,中度语速朗读,也能读出轻快活泼的效果。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柳树醒了》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朗读效果,学生听完后,一致表示:朗读和演唱的效果的确是一样的。于是,后面的朗读教学自然而然就轻松多了。

第6篇

一、巧用律动,让音乐要素教学形象直观

音乐离不开节奏、高低、强弱、音色这些基本要素,但这些要素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能依靠听辨去感受,而体态律动则可以让学生在有规律地的身体运动、和他人的合作、创新等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音乐基本四要素。

1、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节奏

小到一个音唱几拍,大到乐曲的节拍,节奏在音乐中无处不在。人体对节奏逐渐掌握,并形成自我的表现,从而养成内心的节奏感。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将学生内心节奏感的培养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双基教学中教师总喜欢用单纯地说教,告知学生“这是常用的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学习歌曲时更是把划拍、拍手作为长盛不衰的“法宝”,其实这时候学生往往早已枯燥乏味,即使一边念着节奏一边画拍,学生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一种无效的音乐活动。此时如果改用体态律动中声势(包括个体律动、集体律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的同时,培养内心节奏感,何乐而不为呢?结合小学生好动及音乐技能目标的特点,笔者经常给学生做恒拍方面的体态律动,以培养其内心节奏感:比如一年级阶段可多开展“跟着老师做一做”拍手、拍肩等小幅度的恒拍声势律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恒拍声势律动和音乐节奏是一致,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和动觉等多感官,感受、表现恒拍节奏,初步形成稳定的内心节奏感。此外还可以借助体态律动不断叠加动作,在座位上开展的小幅度律动基础上叠加大幅度、集体性的交流律动,锻炼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音乐恒拍感。当具备初步的恒拍感之后,则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随意走动找好朋友合奏声势互动,让学生在充分的玩中循序渐进式地培养学生恒拍节奏感和合作能力。

2、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高低

音的高低是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听辨音的高低变化,是音乐听力的基本能力之一。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音乐世界,体态律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在律动中学生能真切地体验音乐、感受音的高低,不知不觉地掌握音乐要素。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音的高低比较抽象,教师空洞地告诉学生这些音高一些,那些音低一些,直白的说教不如用体态律动让学生体验音的高低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例如在苏少版一年级下册欣赏课《青蛙合唱》中,老青蛙旋律比较低,教师先让学生听辨钢琴的低音区主题旋律,再让学生听辨中区的主题旋律,最后让学生想象老青蛙和小青蛙谁先唱歌,当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么选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设计出老青蛙蹲着跳,小青蛙站着跳的高低不同的动作,让学生自主、形象地感受到音的高低不同。此外在平时的欣赏中更可以将音的高低与生活中的事物形象地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比如小孩、小鸟、蜜蜂、小兔等音乐听起来更轻巧些、高一些,老人、大象、乌龟、熊、狮子等音乐听起来则笨重些、低一些,结合不同事物引导学生设计出趴在地上、蹲着走、站着走、立脚尖走、举着手走等动作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表现音的高低不同。当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体验时教师还可以降低难度,可以先设计高低不同的声势律动,感性地体验,再让学生表现音的高低,最后让学生理性地在音乐中找出高低不同的原因,这样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式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充满乐趣。例如:在上苏少版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嗦》一课时,在感受月琴相近音区的演奏时,对于听辨能力强的班级,笔者则鼓励学生用坐和站两种不同演奏月琴的姿势,表现旋律的高低变化,对于个别听辨能力不强的班级,笔者则采取用坐和站两种不同演奏月琴的姿势表现旋律的高低变化,让学生一起奏一奏,从感性上感受音乐的高低不同变化,接着再让学生说出设计这样动作的原来是音乐的高低高低变化这一理性感受,渐渐地学生对音的高低的听辨和表现能力逐步加强,感性和理性的

3、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色

音色在音乐要素中最具特色,有的音色嘹亮、华丽,有的温婉、柔美,有的轻盈、灵巧,有的低沉、浑厚,有的又高亢、具有爆发力,各具特点。律动则可以设计不同的动作表达它们,让音色形象化、具体化。例如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巴松管的音色低沉浑厚,像极了老爷爷,学生立刻把低沉浑厚的音色与走路缓慢的老爷爷联系起来,随着音乐学老爷爷走起路来。单簧管的音色轻巧圆润非常像走路轻巧的猫,而三支圆号的低沉又带爆发力的音色让学生立刻想到阴森恐怖的狼,会自发地用夸张的动作表现音乐,让音乐形象与律动巧妙结合,让欣赏变得妙趣横生。

4、通过情境化的体态律动体验音的强弱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有效途径之一,在情景中探索多种体态律动表现方法,体验音乐、交流活动、升华经验,在情境化的体态律动体验音的强弱。例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进行强弱力度的训练时,笔者会先和学生用语言、PPT、视频等手段营造一定的情境,比如表现骑兵骑着马由远而近又远去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自然而然地选择用渐强再渐弱力度的拍腿声势律动。学生触类旁通,还设想了火车由远而近又离开等情景,都可以用情境化的体态律动表现音的强弱力度变化,学生兴趣盎然,在开心轻松中体验音的强弱。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声势律动表现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于是笔者将声势和力度等要素结合,设计带主题的情境律动,来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例如在《夏天的雷雨》这一课中,先让学生观看外国的舞台声势表演视频“雨”,让他们从中发现原来不用借助任何打击乐器和道具,只依靠身体,完全可以表现很多事物,于是大家合力设计出:搓手表现沙沙的小雨;部分人用手掌拍打大腿和捻指响舌表现雨渐大;所有人用力拍打大腿表现倾盆大雨;部分人在台阶上跳跃表现春雷;所有人用力拍打大腿表现大雨继续;部分人用手掌拍打大腿和捻指响舌表现雨渐小;所有人回到搓手的动作表现悄无声息的小雨;春雨渐止。律动中老师只是语言的提示者,很多声势动作的生成完全是学生自发的,对声势中的强弱、形象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情境的创设。课后爱钻研的学生甚至还提出用不同力气做响舌、拍腿等动作来表现不同力度。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笔者让这个孩子带领大家用他的想法加以改进,学生玩的更开心了!学生对音的强弱表现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5、通过感性的体态律动体验乐句

音乐中乐句的理解比较感性,如果理性地跟学生说音乐中有几个乐句,哪几个乐句是相同乐句,哪几个是相似乐句,常常是老师说得费力,学生也印象不深。而巧妙的借助体态律动,调动学生的视觉、动觉、听觉,通过模仿、创造等方式让学生轻松、自主地体验乐句,会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如乐曲《快乐的农夫》,教师可随乐曲在四个不同方向做锄地的动作,让学生通过先看、后动形象地感受出四个方向就是四个乐句,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哪几个乐句的动作是相同哪几个乐句动作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动作立刻感受到1、2乐句,3、4乐句是相同乐句,而12乐句和3-4乐句之间是相似乐句,最后又可以让学生通过数擦汗的次数,巧妙地进行节拍的训练。逐步渗透音乐要素,体态律动让音乐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音乐要素在体态律动中并不是孤立开的,它们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很多情况是两个甚至三个要素同时表现,所以老师在设计体态律动时要做到目标明确,用最有效的体态律动为教学服务。

二、巧用律动,让曲式分析深入浅出

欣赏课中乐曲的曲式结构分析对学生理解乐曲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生音乐经验积累少,理解能力浅,教师就必须用形象、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而体态律动就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传统的欣赏课模式总是先初听全曲、教师再介绍曲式结构,最后哼唱记忆音乐,这种填鸭式课堂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气氛低沉,没有主观参与,学生记忆不深刻。记忆有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等,而单凭一两种记忆去感受乐曲又势必会审美疲劳,体态律动则能很好的将多种感官调动起来,轻松感受、表现乐曲,让音乐记忆更有效、有趣。例如苏少版二年级上册《口哨与小狗》曲式结构是ABA,我在欣赏这一课时,将A部分设计成《请你像我这样做》环节,学生通过和老师随音乐边绕圈散步边模仿吹口哨等情境律动,使学生自然巧妙地熟悉A部分“散步”乐段。接着设计走累了的情节让学生坐在座位上静静听B部分和最后的A部分重复乐段,要求听到和A部分“散步”相同的乐段就举手,不同乐段部分就静静听,看谁的耳朵最灵敏!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能轻松理解ABA的曲式结构,再结合图形谱学生能形象地掌握ABA曲式结构,最后让学生用散步、跳舞、散步的体态律动完整表现《口哨与小狗》。虽然笔者用了整整一节课让学生在边听边动中掌握ABA曲式结构,但学生动得快乐轻松,且曲式结构印象深刻。笔者觉得“值!”在后来的《在钟表店里》等乐曲再出现ABA或回旋式曲式结构时,学生就能快速轻松地了解并表现这一曲式结构,这种“授人以渔”方法让让欣赏课事半功倍!

三、善用律动,让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1、在体态律动中培养听辨能力

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以听为基础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认识、理解都是从听开始的,体态律动也是建立在听音乐基础之上的。有了好的倾听习惯,学生就像掌握了开启体态律动大门的钥匙。学生通过听辨音乐,快乐地表现音的高低变化及速度、力度的瞬间转变,为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创编合作等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在体态律动中增强身体协调能力

体态律动主要运用身体去感受表现音乐,在长期的律动中学生大到手、眼、心三者协调发展,小到手腕、肩、肘、腹、臀、背、腿局部协调发展,体态律动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运动水平和能力出发,化难为简、逐步提升、不断循环的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身体协调能力。

3、在体态律动中激发创新能力

人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音乐活动中,听觉注意力是听觉的组织者;音乐记忆力是音乐思维活动的基础,想象力则是学生神奇的翅膀,让学生在音乐王国里自由翱翔。所以体态律动因其是全身心的运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能调动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笔者和低年级学生做一组“快慢变速”音乐律动时,(这首乐曲是5遍重复),第一次让学生用同一种动作表现两种快慢不同速度的变化,让学生初步感受快慢速节奏及变化的规律,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音乐。在学生各自做自己喜欢的动作时,随时让个别有创意的学生到前面随音乐做示范,激发其它学生的创意灵感。当学生们新的创意动作出现后,又将乌龟、兔子的图片与慢速、快速的字样设计成图片,让学生连线,学生就能清晰地将速度这一抽象的术语与音乐形象直接联系起来。学生动得开心,创意灵感再次被激发,或是“你做老人,我做小孩,你是大熊,我是蜜蜂”,创意的火花碰撞,学生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4、在体态律动中加强合作能力

合作强调配合和默契,两个学生的对拍手也需要合作。在课堂上老师会经常让两个同学对拍手,没有合作意识两个人都想主动拍对方的手,很可能会拍空或拍不响。教师则可以提示一个学生手不动,等待另一位学生拍对方的手。学习中处处有合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自由组合等体态律动,逐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5、在体态律动中提高歌唱能力

第7篇

一、借助仿写,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观察是写话的源头,只有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人才会表达,才有话可写。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是对写话的有效促进。比如在学习了《四季》以后,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借助课件所提供的图片资料,进行仿说仿写练习。并鼓励学生课后留心从课外书中、从生活中寻找并观察季节特点,收集更多的资料来丰富自己的仿写内容,争当“小诗人”。然后把学生写成的小诗汇集在一起,发表于班级QQ群中供家长、同学欣赏,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仿写了一首首语言稚嫩、充满童趣的小诗:

1.王鑫同学写的《四季》

柳树绿绿,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

荷花红红,她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桔子黄黄,他对大树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他对小朋友们说:“我是冬天”。

2.岑菡同学写的《四季》

蝌蚪游游,他对鱼儿说:“我是春天。”

西瓜圆圆,她对田地说:“我是夏天。”

果实累累,她对大树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他对冬风说:“我是冬天。”

3.李紫涵同学写的《四季》

小花点点脑袋,她对春风说:“我是春天”。

知了扇扇翅膀,她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柿子咧咧小嘴,她对人们说:“我是秋天”。

雪花做做早操,她对大地说:“我是冬天”。

通过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仿写热情,为了当上“班级小诗人”,同学们逐渐形成了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在第二学期仿写《柳树醒了》一课时,他们均能言之有物,较为准确地抓住春季的景色特点。

二、借助仿写,规范学生语言表达

朱熹认为:“古人学文写诗,多是模仿。”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是我们学习语言表达的好例子。而句式的训练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因此,在仿写时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可以进行句式训练的例子加以练习。课文中文字优美、妙趣横生的句子,往往是学生在学习时最感兴趣的,最乐于仿写,也最容易让他们在仿写中体会到成就感的句子。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4》时,学生通过模仿课文的句式“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写出了丰富多彩的句子:小鸟枝头把歌唱,大雁天空飞得高,燕子空中把虫捉,朱鹮天上快乐飞;松鼠树上摘松果,猴子枝头荡秋千;马儿拉车跑得快,黄牛地里干活忙;狼在山中嗷嗷叫,蛇在草地吐舌头……尤其让人称赞的是梁启刚同学仿写了十多句。这样的仿写既让学生学习了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规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文内容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由“仿”到“创”的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三、借助仿写,教会学生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在读中仿说仿写,在感悟积累原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语言运用中,使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例如课文《比一比》,主要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量词,积累量词并准确使用。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量词,教学时我让他们根据自己了解的事物进行仿说仿写,如:一个大一个小,一头大象一只鼠;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核桃一颗糖;一个长一个短,一根米尺一支笔;一个高一个矮,一座楼房一辆车……这样的练习既激活学生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

四、借助仿写,激励学生想象创造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仿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因此,我们应紧扣课文的语言因素,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文章语言的美,积累语言表象,让学生依托教材进行模仿,又在模仿中有所想象创造,既能学会运用语言,还能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学习完《荷叶圆圆》,我引导学生想象:多可爱的荷叶呀,为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鱼儿带来了快乐。想一想,荷叶还会给谁带来了快乐?由填空练习指导学生仿说仿写:

荷叶是小蝴蝶的_______,小蝴蝶_____。

荷叶是_______的运动场,_______。

荷叶是小朋友的_______,小朋友_____。

荷叶是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

课文美丽的画面,充满童趣的语言,课件形象地展示,很容易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卢熙说:“荷叶是小蚂蚁的运动场,小蚂蚁在荷叶上举行爬行比赛呢。”李紫涵说:“荷叶是小乌龟的休息场,小乌龟静静地趴在荷叶上晒太阳。”杨迪写到──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轻轻地停在荷叶上,舞动着她美丽的翅膀。王锦波写到──小鸭子说:“荷叶是我的太阳伞。”小鸭子在荷叶下嘎嘎地游来游去,划出一道道美丽的水波。

第8篇

1 巧妙导入创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精彩的导入能立即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产生学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不能像例行公事似的:“现在我们上第几课。”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两颗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对了,把你们的小手举起来,老师要找一双胖乎乎的小手,(生举起双手)老师巡视找到一双胖乎乎的小手,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帮家里人做过些什么事?”学生立刻来了兴趣,众说纷纭,等学生说完,笔者就板书课题《胖乎乎的小手》,并叙述:“有一个小朋友她也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她用这双胖乎乎的小手为家人做过些什么事呢?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是你们做得棒,还是兰兰做得棒。”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那节课上得非常投入。

2 活用插图创情境

图文结合是语文课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若能着重发挥图画的作用,则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六个自然段配了相应的六幅图。可逐段出示,先出示第一幅图,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接着出示另外三幅图:小蝌蚪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看这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然后出示最后两幅图,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教学过程中,可边看图边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3 学“玩”结合创情境

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有时一堂成功的可教学和表演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给孩子表演的机会,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如《两只小狮子》一文,充分朗读第一段后,笔者让学生同桌合作演一演,要抓住懒狮子“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的特点,以及勤劳的狮子刻苦练习“滚、扑、撕、咬”这些动作,让学生在表演中轻松感悟了两只狮子的不同。学习懒狮子与小树,妈妈的对话,笔者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来读,学生的兴趣高涨,读小树的话他们设计出小树抚摸懒狮子的头的动作,而懒狮子的回答他们设计的动作更精彩,有的拍着胸脯,有的翘着大拇指,把懒狮子骄傲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读得惟妙惟肖。

4 开放实践创情境

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在教《美丽的小路》一课,当学生充分朗读、尽情表演之后,产生了疑问: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小鸭忽然一拍脑袋,“这都怪我”。小鸭为什么说“这都怪我”,笔者不是忙着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合作交流课前调查的“我们校园的垃圾从哪里来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成为社会、学校教育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阅读教学的难点,又体现了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整合。这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5 精设板书创情境

板书历史被人们称为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是教者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能再现教育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显示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对整个课堂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教师能有一手好的简画笔就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板书形式,一般说来板书分为这几类:(1)提纲式板书如《一夜的工作》;(2)图示式板书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荷叶圆圆》等课文;(3)表格式板书如《太阳》;(4)简述式板书如《落花生》;(5)连线式板书如《月光曲》;(6)对比式板书如《坐井观天》;(7)阶梯式板书 如《跳水》;(8)归纳式板书。如《骆驼和羊》。

6 放飞想象创情境

第9篇

关键词音乐教师;音乐教学;情感投入;调动氛围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教学如果把音乐、画面、语言、游戏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不遵守课堂秩序,在上课过程中,不停地要组织课堂纪律,还要提高他们的音乐知识水平,以及节奏和旋律的掌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在教学中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总结到了几点体会:

一、语言鼓励

当大部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但是总有几个小朋友仍然很认真,这时候我们教师应及时的表扬表现好的学生,其他的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更认真的听讲。

二、教法吸引

学生注意力分散除了自身能力之外,和上课的教师也有着绝大关系。首先我们要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时刻更随着你的表情,语言和讲授。如:可以再课前准备一些跟教材内容有关的手工,我在上一年级下册《两只小象》时,就在课前准备了4个小象的头饰,让表现好的学生上来带着头饰唱歌,这时孩子们都为了想要带上这个头饰,表现的非常认真,学的也狠认真,一整节课下来,不但达到了教学的要求,还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三、实物奖励

上课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音乐知识的教授都能接受,有的小朋友很懒,上课时不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更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孩子害怕回答错误,大部分还是对于音乐知识没有学习兴趣,但是只要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不能只单一的语言鼓励一下,这样就没有调动性了,教师可以在课前适当的准备一些小奖品,比如用纸剪一些绿苹果,或者用纸折一些小青蛙等等小动物,来奖励给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这样其他的学生为了得到这个小奖品也会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我相信这样丰富的一节课,作为低年级的学生一定喜欢,上课注意力也就会集中多了。

四、教学方法形象化

上低年级音乐课,教师必须十分注意教学方法的形象化、具体化,尽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引起联想。例如教学生了解音有长短、高低、轻重之分时,如果光靠理论的解说,低年级学生是不理解的。如果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汽车喇叭声和自行车铃声进行对比,打鼓的声音和说悄悄话的声音进行对比,那他们就会很快地理解音的长短、高低、轻重了。又如“节奏”也是很抽象的东西,如果教师光讲八分音符是半拍,四分音符是一拍,低年级学生是不能理解的;如果让学生通过回忆体育课上走步和跑步的速度,他们很快就明白这两种音符之间的时值关系了。

五、游戏法

无论是音乐教学或音乐游戏,都是在伴奏中进行的,按照音乐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游戏方式来进行。因为游戏可以使孩子在节奏中尽情发挥,表现力最强的时候,还能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在音乐游戏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团结的精神,为了让低年级的孩子记住一些最简单的音乐符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观察这些音乐符号长的样子都像什么,这样他们自己观察出来的音符像某些事物他们自己就能准确的记牢。从这些问题中,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总结的水平,体现了一举两得的方法。

六、模仿教学

音乐课的教学设计本着音乐性、综合性、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应该从儿童兴趣入手,以生动有趣为设计出发点,充分考虑儿童的形象思维模式。如:发声练习模仿动物的叫声。在新课讲授之前设计一个与新课内容一致或相关的素质练习,如:春天打雷、下雨、刮风的声音,用轰——、滴答滴答、呼 呼表现,让不同组的学生分组练习后合奏,就是一个形象简单的节奏合奏练习。歌曲课讲授要以听唱法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用多次不同的聆听学会歌曲。令音乐课堂有趣味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有想不到的效果的。

七、激情带动。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自己必须精神饱满,如果教师自己上课时没有激情,怎么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呢。所以说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和自己一起动起来。

八、课堂语言通俗化

第10篇

【关键词】图文;看图对话;读图对话;知情知意

《品德与生活》教材图文并茂,呈现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是学生感兴趣、喜欢看的。原本以为,这样的教材,设计到了我们指导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起来是容易的,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困难重重。有时甚至只是“就图论图”,将教学内容与图片完全等同起来了,以至于把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结果只是让学生干巴巴地表述图意,然后再说些无关痛痒的体会、认识。这样,离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完成相之甚远。因此,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品德与生活》课搞成看图说话课,我们需要看图对话,读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这方面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用心观察画面,与图文“对话”起来

《品德与生活》教材突出以图为主,而图片又多呈现学生身边的事件,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在教学中要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有专家指出,只有在对话中的儿童才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因此,可以设计多种对话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1 . 从图入手,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材中的图片贴近儿童生活,是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也

是儿童最有兴趣、最喜欢看的内容。教室必须抓住这一特征,从图入手,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

“活动”之中。恰好《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笔者经常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

(1)表演中强化行为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创造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

《当好小主人》一课中,如仅按课文图片一一说教,显得乏味,而且也使教育显得留于表面,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生活。于是,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怎样接、打电话,怎样做个好客人(好主人)?请五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和我,表演结束后,让同学们谈一谈谁表演得好,好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表演,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才能做个好客人(好主人),怎样接、打电话才有礼貌。之后,再让学生来看看“小评判”中的图片,对图片内容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最终,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2)游戏中学习各种知识。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游戏中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教学《春天说了什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表达对春天的喜爱,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寻找春天大比拼。先看看“找一找,春天在哪里”中的图片,读读图片下相应的文字,再请学生用画笔画画美丽的春天。同学们在画画过程中,非常开心,他们自愿组合,一个人独立画、两个人合作或小组合作。课堂上没有说教,可是孩子们却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找到了春天的美丽。

(3)活动中强化情感体验。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发展道德能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更能得到真实的道德体验。

例如在教学《我们欢庆六一节》一课时,让学生看看“巧手美化教室”中的图片,自己动手剪窗花,吹气球,做灯笼,准备小礼品等,用自己的双手来装扮教室;看看“有趣的游园会”中的游戏,来设计我们自己的游园活动,欢庆六一,体现了活动的效果,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体验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对六一的到来充满喜悦和憧憬。

种种的活动都能为老师提供许多教育的机会。当然,对于这么丰富多彩的素材,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会“活”起来。

2. 从图入手,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充满了升级和活力的情境图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

气象,我们“读”图对话,我们“读”图感受是否就是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讨论图,交流图中的事例、人物来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我们知道,这些图片只不过是范本,“照葫芦画瓢”地仿照、原封不动地照搬会脱离学生的实际,从而使教学失去活力,道德也就变成了教条。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情境图作出相应的再加工、再创造,是情境图中生活情境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从而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获得新的生命力。

如一年级下册“快乐的春游”话题,图片中画到“春游去”、“春游的新发现”、“‘把春天留住’作品展”等,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我了解的现实生活中,一年级的小朋友想参加学校集体组织的春游活动,机会是很小的(出于安全、交通、责任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生硬地将教材中的事例移植到教室里,那么,学生只会干巴巴地表述,说些应景的话儿。我的体会是编者这里是希望学生感受季节的更替和大自然的变化,能产生好奇心,愿意亲近大自然。道理明白了,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将这次春游定为在家人的陪同下外出游玩。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一家人去了哪里,在春游中都玩了些什么有意义的活动,新发现了什么,展示一下再春游中拍摄的照片,画画自己看到得春天的景色。这样,虽然活动的内容换了,但觉得编者的意图,我在课堂中体现出来了。学生经历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会感觉真实可信、切实可行,而不是搞形式、走过场。

使用教材时,笔者总是不断地追问,举这个例子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瑟是这个而不是别的?换别的又可能是什么呢?正是在这种持之以恒的追问中,编者的意图在笔者的脑海中渐渐明晰,也使笔者跳出了就事论事、就范例思考范例的圈子,从而避免了解读教材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境地。

3. 从图入手,让学生全过程“动”起来

充分利用图片,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渠道实践,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体验的过程,意志有历练的过程,行为有实践的过程,学生一定能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效果也会更佳。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和小树一起长大”时,先请学生观察“我们一起来种树”画面,了解植树时都要干些什么,植树的一般步骤之后,再来读读诗园中“小青蛙去种树”的儿歌,最后,再真正地拿着小树苗和工具,来到操场或田埂边,和同学一起种树。种好树,再“和自己种的小树苗拍张照片作为纪念”。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要作好“小树的成长记录”,写写“我为小树做了什么”,“小树的变化”。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而且通过写成长记录,使学生知道了小树的成长需要自己不断地付出,只有这样,才可能“今年小树像娃娃,明年小树像爸爸”。

二、用心感悟画面,让学生学会生活

画面中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就会失去她夺目的光彩。儿童的生活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生活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灵活地运用画面,安排活动计划,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做出安排。

让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儿童在交流中感悟,在思考中追问,在行动中探询,才能真正实现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1.交流——用心感悟生活

画面与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德育话题,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同学之间的

友情,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关心等。

例如在教《有人生病时》这课时,“我来照顾您”这个版块看似简单的图片,我挖掘了图片中隐含的感恩教育。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生病时的感觉以及家人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由于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就有话可说。“一次,妈妈下班回来发现我感冒发烧,赶紧带我去医院,连晚饭也顾不得吃。在医院里,妈妈一直陪着我,直到我挂完盐水才回家吃饭。”“有一个雨夜,我忽然肚子疼得厉害,就又哭又叫吧奶奶吵醒了。爸爸正好出差去了,奶奶只好叫醒妈妈,妈妈一手抱着我一手撑着雨伞坐在三轮车里,奶奶冒着雨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吧我送进了人民医院。到了医院,医生给我又吃药又打吊针,知道第二天早上我们才回家。”……面对学生们的一个个事例,可以因势利导:我们生病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蹬家里人这样关心照顾我们,那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没有生病的时候呢?他们生病时你有没有照顾他们呢?我们该怎样做呢?不妨先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四张图片,再来讨论我们还可以怎么做,使学生们懂得大人也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我们不是小皇帝,而是小主人,要懂得感恩,懂得为家人考虑。课堂的生活化,将德育教育与生活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真实的生活事件,唤起儿童对生活的关注,倾听儿童的心声,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用爱去体会人生,这对儿童内在的品质形成无疑是有好处的。

2.反思——用脑思考生活

教材中的画面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引导他们理性地反思、帮助他们建立正确

的价值观,这需要儿童在对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整理中,自主建构、生成的。只有反思,才能真正生活好。如教材中的“小诊所”、“小讨论”、“小评判”中的诸多画面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3.实践——行动创造生活

根据教材画面感悟,内化到实际行动中去。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争章活

动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

如在教学《上超市》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看“游戏场——学学买东西”中的一系列的图片,明白在超市要注意些什么,了解超市的一些利民设施。再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有哪些需求?然后,我创设情境:让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到老师这儿领取20元购物券,模拟生活场景,当一回“小小采购员”,跟老师一起走进“零点超市”去消费。并通过录像定格现实超市中每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选购。再让小组代表交流自己都用20元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东西你非常想买却没有买?老师适当加以点拨,从而使学生明白花钱买东西,要考虑真实需要和条件是否允许之间的矛盾,当我们的需要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时,我们就要有所放弃。接下来,我再让学生交流: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你知道父母都有哪些需求?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又是什么?你家里又准备添置哪些东西?这些需求哪些已经得到满足了,哪些需求还没有实现?并说说为什么?

这样,通过把现实的生活场景搬上课堂,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链接,和学生的每个家庭成员联系起来,学生就从内心题为到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学会了为家庭分忧。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认知水平在与生活链接的活动中得到了提高,思想感情在活动中得到了陶冶。最后,再让学生在课后去真正的超市中实践一番,“请爸爸妈妈评一评”,谈谈“我的感想”,想想“我可以得 奖”。着也充分体现了品德课源于生活的观点和指导学生生活的实践性特点。

三、与画面结合,开发资源

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没有资源的教和学,必定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教,学生索然无味地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画面来开发资源,引导学生健康地生活与成长。

1.利用校园措施,扩大教育空间

学校的设施时无声的教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实

施作用,争取让每一幅壁画、每一个教室环境、同学之间表演进行沟通、感悟。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领悟就更深。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为教育服务

音乐、美术、手工课等课程资源中蕴藏着大量图片,学生在学习同时,可以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利用家庭、社会资源促进教育

充分利用家庭、社会中的某一场景,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问一问、想一

想、议一议,亲身感受一下,领悟生活的概念。

四、挖掘自身潜能,实施创新教学

(1)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学习其他教师号的教学经验,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还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同时利用其他教师资源进行教学。

(2)积极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并不断地提高这种能力。

(3)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钻研教学,并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

【反思】

1.《品德与生活》课,从看图说话走向读图说话,从图入手,读图对话,结合在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依据课程的特征、理念和教学实施的要求,通过活动的设计、实践和分析总结,最终,提高了教学实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情趣、合作意识、动手能力,达到了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真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真正引导学生生活。

2.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很多时候都是由语文老师兼任,由于语文课务的关系,普遍思想上不够重视,钻研时间较少,给《品德与生活》课目标的达成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笔者以为:无论是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都应重视起这一指导学生生活的课程,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国勇《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9期

[2] 杨秀菱 《图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小学时代教师 2012年08期

[3] 吕峰 《图片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