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汪国真散文

汪国真散文

时间:2022-06-13 15:3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汪国真散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汪国真散文

第1篇

幼时读《菜根谭》“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不解其意,以为是只要有菜根嚼就满足了,还联想起听来的故事的片段,他们嚼着草根树皮走过雪山草地,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那时还让母亲将菜根煮于汤中,专挑根来吃,说是“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当然,没上过学的母亲更不明其意。

后来我才知道“嚼得菜根”说的是吃苦,菜根的苦味如今还在我的口中回味。老家在湖北巴东农村,日子清贫无比,父母省吃俭用,起早贪黑才勉强供我们姐弟四人读完了中学,大姐和两个哥哥终因家境入不敷出而仅是读完了中学。当时最倔犟的二哥哭闹着要读书的情景如今还时常回忆起。我的小学、中学从未穿过一双像样的胶鞋,冬天里,踏雪上学的是母亲在油灯下熬跟守夜纳的千层底灯芯绒黑布鞋,中学住校,也是靠一个星期一玻璃瓶腌辣椒拌苞谷饭度过来的。

幼时贫穷的我虽然天天嚼着菜根,但终未能做成一件事,与贫穷和愚昧时刻抗争的我对读书并不专一,中学时,一心想改变山区贫穷的面貌,初中毕业去了农校,农校里三年在学栽桃种梨的同时狂热着汪国真的诗、余秋雨的散文,然而,担粪种地不与我笨拙但又高傲的心境融洽,散文诗歌未能发表几篇,农校毕业以后,我又回到了父辈的行列里,在鸡鸣犬吠的农院里,读完席慕蓉后,种菜栽树的时节早已过去了,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每天的一日三餐就真正只有嚼菜根了,实在不能再嚼菜根后,我携笔从戎走进了军营。

还是要感谢菜根,我很轻松地在阿坝高原度过了我作为一个战士的使命,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还要感谢汪国真、席慕蓉和余秋雨,我被印成铅字的很多诗歌、散文几年里已经在我的剪贴本上有了一百多页。

到了成都华阳的那个核心岛上,几年的军校生活我有明白了“读得进书,百事可做”的道理。在那个火热的岛上,青春如火的男子汉们虽然迷彩服随时都能挤下一滩汗水,军事理论和政治理论指导下的军事行动真正能气排山河。在汗水浇灌的岛上,我又进一步理解了“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道理,在河心岛上洒下了无数的血水和汗水。几年从来没流过泪水的汉子们,毕业的那天确几乎每个人都在桥边的玉兰树下流下了泪水的纪念。

回首走过的岁月,没有一步不是嚼着菜根过来的。但我仍然要感谢菜根,它让我明白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没有菜根,也许我就不能成为一名军官。

还是政委说得好:吃过饥寒之苦,使人更为坚强;吃过风雨之苦,使人更为坚实;吃过挫折之苦,使人更为坚韧;吃过屈辱之苦,使人更为坚定。苦是一种人生的养份,吃苦是在积累营养。

(此稿发表于1999年8月26日《黔江日报》第三版“人生百味”)

第2篇

1978―1987年:浪漫期的经典与流行

《牛虻》:重印35种文学经典

1978年春天,国家出版局决定需要重印一批书,以暂时解决十年带来的书荒。出于谨慎,开了以下书单组织重印:“五四”以来文学10种,如《郭沫若剧作选》、《子夜》等;中国古典文学9种,如《东周列国志》、《儒林外史》等;外国古典文学16种,如《悲惨世界》《牛虻》等。当时重印上述35种书籍,每种印40~50万册,共印1500册。

《跟我学》:第一次外语热

1979年,《跟我学》出版,掀起了第一次全民学外语的。

《窗外》:琼瑶言情小说热

1981年,琼瑶小说《窗外》、《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在水一方》……征服神州大地的痴心男女。18年后,琼瑶卷土重来,《还珠》系列再次风靡神州。琼瑶是唯一能“毒害”3代青少年的华人女作家。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热

1976年5月,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从此她的作品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三毛也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最热的文化明星之一。

《存在与时间》:美学热

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洞开国门,在那样一种启蒙的氛围和语境当中,思想文化著作、尤其是哲学理论书成为时髦。美学热,李泽厚的著作,萨特、尼采,包括80年代后期流行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成为当时的流行读物。80年代的阅读出现了这样一种似乎很奇怪的现象,大众把金庸、琼瑶和萨特放在一起,大众文化和高端的哲学并行不悖。

《张爱玲文集》:张爱玲热

20世纪80年代初,港台文化初入内地,张爱玲是和沈从文一起被发现的“出土文物”。1984年始,浙江文艺的《张爱玲散文全编》、安徽文艺的四卷本《张爱玲文集》一度相当流行。张爱玲热一直持续到今天。

《金瓶梅》:第一次“性学热”

1985年,阮芳赋的《知识手册》和吴阶平的《性医学》出版,引发第一次“性学热”。198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删节本《金瓶梅词话》,只印1000套,删去了19610字。据说,北京处级以上的作家抢购该书。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惊世骇俗

1985年,痛诉悲惨命运的“伤痕文学”流行一时,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第一次谈到了性压抑的问题,有关性描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

《北岛诗选》:朦胧诗流行一时

1986年,统治文坛的是朦胧诗,创造并统治这一时代的有3个人:北岛、顾城和舒婷。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当时文学青年口口相传的诗句。

1988―1997年:商业成长期的骚动

《红高粱》:小说和电影联姻

1988年,张艺谋凭《红高粱》一片成名,一举夺得了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随着电影的获奖,小说《红高粱》的作者莫言也几乎在一夜之间迅速走红。

《妻妾成群》:先锋文学热

1989年底,苏童的成名作《妻妾成群》问世。1992年,经电影“大腕”张艺谋之手调弄成了著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大热带动了小说的热卖。苏童、余华、莫言、格非、马原、孙甘露成为8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的先锋文学的代表。

《顽主》:我是流氓我怕谁

1988年,王朔的4部作品在这一年被同时搬上银幕,该年被称为“王朔年”。王朔的小说让老一代文人找不着北,他用调侃的方式来躲避崇高,从而消解了中国文学严肃、正经的刻板面目。

《围城》:钱钟书热

1990年,电视剧《围城》的热播为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赢得了大量的读者。

《年轻的潮》:汪国真热

汪国真的诗先以手抄本形式风靡全国。1990年5月21日,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连续5次印刷,印数达15万册,汪国真热意味着诗人时代的终结。

《射雕英雄传》:武侠小说热

1991年的图书市场可谓金庸称雄。三联书店与金庸联姻,真正成就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传奇。“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金庸小说在迷倒了海外华人和港台同胞后正式刮入内地。

《废都》:废了谁?

1993年,以美文著称的贾平凹冒了他平生最大一次险:6月,《废都》出版,被称为“当代的《金瓶梅》”。正式印刷48万册。半年后,它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宣布为“禁书”,批评声波澜壮阔。

《廊桥遗梦》:中国式的美国梦

中国图书市场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发轫之作,就是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廊桥遗梦》。1996年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但它在中国的畅销却并没有沾到什么影视的光。

《文化苦旅》:余秋雨热

1995年,《文化苦旅》出版,余秋雨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畅销旅途。《文化苦旅》是一本散文合集,在此之前,余一直是纯粹的学者身份。

《岁月随想》:“名人出书”粉墨登场

1996年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出版,销售超过100万册,上演了一幕“名人出书”的大戏。来势汹涌,锐不可挡,当真有横扫千军之气概。

《老照片》:“读图时代”开启者

《老照片》1996年12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创刊,发行量最高时达50多万份,成为“读图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黄金时代》: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

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广播。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一股“王小波热”。甚至,一批他的坚决拥趸者还出版了《王小波门下走狗》一书。

1998―2008年:财富时代的“快餐”消费

《学习的革命》:发行过千万册

1998年12月,上海三联书店和北京科利华公司合作推出《学习的革命》,发行过千万册,在书业界引发一场营销革命。此书畅销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强大资本进入图书宣传、销售的一次尝试。这是一次书业外部高人进入书业的一次操作演练。

《花季雨季》:少儿文学的发轫之作

1999年,《花季雨季》及其姊妹篇《十六岁的花季》出版,成为整个少儿类图书的发轫之作。

《第一次亲密接触》:网络文学热

1999年,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出版掀起了网络文学的热潮。该书出版后曾连续22个月高居内地畅销书排行榜。

《三重门》:少年作家横空入世

2000年,《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超过110万册。在写《三重门》之前,韩寒还是一个让老师家长头痛不已的问题少年。出书之后,他就成了名利双收的少年作家。韩寒之后,张悦然、郭敬明等一批“80后”少年作家崛起。

《富爸爸,穷爸爸》:驭金热

2000年,《富爸爸,穷爸爸》被引进出版,掀起一阵“驭金热”。这本紫皮书大“洗”中国人脑,人们热衷于学习“怎样才能令金钱拜倒在我们的石榴裙下”。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魔法时代

2000年10月6日,哈里,波特系列丛书中前3本中文版上市,人民文学出版社印了60万本,开启了文学的魔法时代。

《谁动了我的奶酪》:励志书热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中信出版社第一个成功商业作品。2001年9月首次出版,到2002年重印9次。

《品三国》:易中天大热

2006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品了品三国,《品三国》(上)发行超过200万册。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成了香饽饽

第3篇

目前中职学校生源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自私任性,我行我素,对生活和未来规划充满迷惘和困惑;二是文化基础薄弱,大多数为学困生,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差,写错别字更是家常便饭;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畏难厌学,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么,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面对学生的诸多问题,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阅读一直是教育的核心,阅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笔者认为提高中职学生素质,应该从最基础的阅读抓起。

一、引导学生从歌曲散文中获得情感共鸣,知善恶,明事理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不仅可以益智,更可以树人。很多歌曲歌词、诗歌散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让人唱之读之心头暖流涌动,情不自禁,感人至深,具有很好的号召力。例如,李谷一的老歌《孩子你可知道》:“孩子你可知道/孩子你可知道/什么是妈妈的欢喜/什么是妈妈的烦恼/……/什么使妈妈最伤心/什么使妈妈最自豪/当我听见路边的人们说道/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好/啊/谁家的孩子这么好”,这些歌词曾经感动过无数年轻人;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听妈妈的话》的歌词已经被写入台湾学生的课本里,它既教育了孩子要听话懂事,要有孝心,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信心。还有更多的精品诗歌散文,如培根、汪国真、舒婷等的作品,以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念催人奋发努力,珍惜时间,拥抱生活,学会感恩。

这类阅读材料短小精悍,哲理性强,文笔优美,朗朗上口,因此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在早晚读的时间进行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体验到那些看似简单,但自己平时却没有想到要用心体会的事情,学会做人做事。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报杂志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教育自我

读书使人充实,使人睿智,使人开阔。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这些年笔者发现,中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越来越差,文化基础非常薄弱,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识,甚至在日常书写中也是错别字连篇。因此,笔者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书报杂志,如《演讲与口才》《读者》《青年文摘》等。为了检查和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笔者在每周的班团会上让学生们轮流把最近看到读到的好文章,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向全班同学介绍分享。从一开始的低头读书到抬头朗读再到讲故事做演讲,学生们的阅读、欣赏、理解能力在悄然发生变化,胆量和表达沟通能力有所改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也得到了积累。

三、引导学生将读书作为一生的习惯,促进健康成长

在阅读中成长,是永无止境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细心留意学生个体的发展,利用每一次和学生谈话的机会,积极过问阅读情况,分享读书体会,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赏识,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建议。笔者是多么热切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都热爱阅读,以书为伴:通过阅读,知道欣赏,懂得承担,学会理解包容,能够认真对待生活,而不是在生活中胡作非为;通过阅读,让自己的心灵处于平静祥和的状态,而不是凭着自我感觉和任性冒失行事。

在学期结束时,笔者欣喜地在学生的自我鉴定中发现,错别字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改观,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比较客观,不再消极懈怠。虽然这样的变化才刚刚开始,但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已经迈出了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班主任应尽的职责。中职班主任要善于等待,不要心急,不要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班主任采用一定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充实自我,重塑自我,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第4篇

前几天,我遇到一位诗人,他说,他写诗,不会考虑读者的因素,只关注内心的感受。

对他的观点,我持反对态度。

博尔赫斯说:“我首先是一个读者,其次才是一个作者。”

诗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读者需要。如果没有读者,那么,我们还需要写诗吗?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是因为人类需要粮食。如果人类不吃粮食,农民还会种吗?因此,一个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读者,其次才是自己。

如果连读者都不考虑了,又何必写诗呢?不论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还是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还是自费出版诗集,你的目的,不就是想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欣赏吗?如果你不考虑到读者,又何必去写诗呢?一个诗人,在写诗时,首先要考虑到读者。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读者,就没有诗人。读者,是诗人唯一的上帝。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新诗读不懂这一现象呢?

提起现代诗歌,常有人认为读不懂的诗就不是好诗。也有人常拿现代诗歌与小说、散文作比照,认为诗歌不好懂。诗歌与散文的区别,一如玫瑰与余香,散文是捧在怀里的玫瑰,给人的感觉是如火如荼,芬芳艳丽;而诗歌呢,则是赠人玫瑰后的手留余香。此时,我们虽然不见玫瑰的娇艳,但那种芬芳,却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诗歌与小说的区别,亦如散步与飞翔,散步街头,可见它的一举一动;冲天飞翔,却很难看到它的踪影。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小说家、散文家是厨师,他从菜场买来各种疏菜,经过加工,变成各种佳肴。厨师再高明,我们能从佳肴中看到疏菜的影子。诗人则是酿酒师。当我们品着酒的美味,那是无法看到粮食的踪影。即便是古典诗歌又有多少人能x懂?诗人欧阳江河说:“中国古诗词不也很难懂吗?要不加注释,有很多你根本就看不懂。但我们在读它时,又何尝去怪它难懂呢?因为古诗已经获得了一种阅读上的特权。那就是说,如果你读不懂,那只是你的水平和教养不够,你没有责怪的资格,更别说骂。但当下的诗歌还没有获得这个特权。所以,对于诗歌,尤其是对于诗歌中的有效成分,我们不能只是从它有多少读者,是不是平易近人来理解。诗歌的语言,它可以不用于交流、沟通,它可以保持它全部的复杂性,它的神秘不可解。但它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诗歌贵在含蓄,这是由它的文体性质决定的。这样的性质,注定它不可能让人一览无余。其实,这是诗歌的一种常态。

再一个原因,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在技巧上、表达方式上、观念上等方面已发生较大的改变。台湾诗人向明说:“诗歌进入现当代,乃至后现代,受到现代美学原则‘淡化感情、强化感觉’的影响,从前那套触景生情,启齿便是赞美颂歌的习性,早已被现代诗人扬弃。古人那些伤别离,遣悲怀,伤春悲秋的伤风感冒型的俗套,不带真性情的寄情诗,也已经被嗤之以鼻了。现代诗人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和对外物的观察关怀,早已随着进步的时代潮流,而放言高论,而口没遮拦,将古人那套温柔敦厚的词语取代。”如果我们的读者还沉浸在过去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蕴中,没有跟上现代诗歌的“步伐”,读不懂也就在所难免。

三是我们的诗歌教育没有适应现代诗的要求。现在常有人拿读不懂现代诗来说事,好像读不懂全是诗人的责任。其实,这是不对的。目前,我国的诗歌教育主要停留在古典诗歌教育层面上。一首古典诗歌,首先从形象入手,通过对形象的把握,来表现生活或社会。其次,从语言入手,关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别注重动词、修饰词和特殊词语的妙用。再次,从意境入手,来评价一首诗的高与低,好与坏。四是从表达技巧入手,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等方法的运用。五是从结构入手,如层次、角度、“诗家语”等。六是从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来概括诗歌的主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而新诗教育仅停留在对徐志摩、郭沫若、郭小川、贺敬之、艾青、席慕蓉、汪国真等诗歌的解读上。需要强调的是,我丝毫没有诋毁这几位诗人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明一下,我们的诗歌教育观念太陈旧、太落后。诗人翟永明在接受“搜狐文化”的采访时说:“中国教育在这方面(现代诗)非常缺失,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学生们在学校里能读到的当代诗歌很少,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当代诗歌是不了解的,除了少数特别喜欢的人之外。”她还说:“在网络上,很多人对现代诗完全不了解,思维完全固定在古体诗,对现代诗读不懂,读不懂就反感,但他又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读不懂,是因为你没有接受这个训练,古体诗你从小受了训练,知道它好在哪里。现代诗你没有接受这个教育,你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你不能因此就否定它。”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读者知道什么叫陌生化、张力、含混、语感、智性、畸联、戏剧性、变形、密度、反讽、戏拟、平面化、零散化、拼贴、杂糅、非逻辑性呢?如果连这些都不了解,又怎么能读懂现代诗歌呢?

当然,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的确是有一些诗歌读不懂。如果是这样,那就让它自生自灭,或者留给时间解读吧。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因为读不懂,反倒成了唐诗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拉拉扯扯谈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来看看中海的诗,看他的诗到底读不读得懂。假如你对现代诗一点不了解,中海的诗的确不好懂,一旦掌握了一些现代诗的技法,那么中海的诗是不难懂的。这叫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限于篇幅,下面我从中海的七首诗中挑出三首进行解读:

先看看他的《晴雨表》,显然这是一首咏物诗。现代的咏物诗与传统的咏物诗是有区别的,前者强化直觉的想象,陌生化语言和奇特的意象,而后者则注重“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论诗文》)。晴雨表本是预测天气晴雨的气压表,诗人通过个体的直觉、想象和意象,写出了生命的阴晴、冷暖和人生的况味。

再看第二首《缓慢的烟雨》。诗的第一节,诗人采用暗喻,把江南雨想象成“少女走着,实际是站着/再站一会儿就要成为雨”,写出了江南雨的特征。第二节,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多方位描摹,写出江南雨的轻柔之美、动态之美、神韵之美。第三节,通过“现在鲜有人注意到她”,写出了现代人对江南雨的冷落。第四节,诗人通过“多次写到她”,表达自己对江南雨的留恋之情。最后一节,诗人化实而虚,营造出一种雨的情境和意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总之,这首诗不是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来表情达意,而是通过意象、暗喻、拟人等手法,最终,在“零度”的抒情状态中,写出现代人追求物质、追求金钱,而失去自然、美好的精神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安和焦虑。

最后,再举一首《按捺不住》。诗的开头,诗人写了一次酒醉后产生的直觉、幻觉,通过“名字”、“暗号”、“大写意马路”等意象,写出自己对恋人的追忆,第二节写的是自己与恋人之间一段往事,最后一节,则写诗人失去恋人后的伤痛之情。尤其是结尾,诗人通过“冬树”、“枝桠”、“车辆”、“盲声”四个意象,既含蓄凝练,又给人以意已尽而味无穷的想象与联想。这是一首情诗。它侧重于强化直觉、想象和意象。

第5篇

我就读的是一所农村小学。现在回想起来,那些逢雨就漏的教室、被上山采蘑菇替代的体育课、一年到头催缴学费的老师、陆陆续续有人辍学的课堂,是“希望工程”的典型救助对象(实际上,那时“希望工程”还没有诞生)。幸运的是,年幼的我们普遍是“见不多、识不广”,不太能感受到条件的艰苦。至少,对我来说,最大的遗憾,只是偶尔闪过的两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没有图书馆?为什么小镇街上有很多商店却没有新华书店?

童年没有书看的缺憾,让我日后成了一个“购书狂”。自十五岁离开家乡上高中起,我有了可自由支配、数目可观的“生活费”,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学校周边,随处可见“新华书店”、“希望书屋”、“邮政报刊图书零售处”。我常常进出这些书店“大扫荡”,不仅将《林清玄散文》、《三毛全集》、《汪国真诗集》之类的畅销书收入囊中,连《中草药辞典》之类的医药类典籍也不放过,顺手买来等着送给爸爸。

上大学后依然疯狂买书。每逢换宿舍、搬家,最令人头痛的就是一箱箱沉重的书不知如何处置。专业方面的书“软磨硬泡”放进了系里的阅览室,杂志送给了管宿舍的阿姨和左邻右舍,还有大批舍不得淘汰的,打包运回了老家“束之高阁”。

后来读研、工作、有了自己的家。买家具时,最先看中的就是一个高高的五门书架。心想:容量够大!然而,三年后,书架满了。接着,婆婆家的书架也满了,娘家的书架也满了……

而我,还在乐此不疲地买书。

2012年春节前后,我在网上无意看到《慈善读本》的新闻,新闻后还附有书摘,是初中版参与慈善方法:1、寻找比你弱小的人; 2、制作慈善地图;3、一起去体验看不见的世界;4、动员父母一起开展翻箱倒柜大行动,把家里的闲置衣服整理好,通过慈善机构捐给需要的人;5、模拟慈善超市的运营;6、媒体大搜索:了解我们身边的慈善。

这个书摘内容打动了我。它远离道德的说教,强调通过“参与”来锻炼未成年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其编写风格,跟我前两年收藏的《美国语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我又搜索了相关内容,在一个博客里看到了小学版的部分内容。愈发觉得,编者对慈善的理解深入了文化和情感,而不只是当下流行的肤浅的“捐钱”。太棒了,我一定要买一套来珍藏!

可是,《慈善读本》似乎没有进入图书市场。我只好询问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哪里可以买到这本书。也许是这本书的来之不易,我忽然觉得只是自己买来珍藏太不过瘾了。好书要多给一些人才能发挥价值啊!但是,给谁看呢?我的身边基本都是成年人,他们不像我这样爱看中小学生读物。

咨询过程中,我萌发了要认购一些书送给老家学校的想法。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也认为不错。他们告诉我,《慈善读本》目前还没有派送到湖北省。那么,好吧,这个空白,我先去填。

等春季开学后,我通过亲戚找到了老家中心学校的负责人,了解了那边的学生情况,也简单介绍了一下《慈善读本》,还扯了一些关于“大语文”教育的内容,强调这件事包含着“慈善教育首次落户本省农村学校”的宣传机会。对方似乎比较感兴趣。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月中旬,我费了些周折,终于通过工商银行的ATM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2000元定向慈善读本。在后来的联系中,我得知这个项目资金主要来自企业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大额捐款。而像我这样的小额个人捐赠,原来似乎也不在该项目的重点募捐范围之列。但是我的参与,展示了另一种可能,为项目筹资提供了另一个思路。

后来,听说范会长受到启发也向这个项目捐了款。哈哈,《慈善读本》的潜在捐赠人,果然还有其他可能。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诗;写作指导;表达;创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25-03

【作者简介】魏荣葆,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0)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并且提出“在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呢?作为记录写作灵感的新诗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笔者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多年实践。

一、活用教材,模仿创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分注重诗歌写作。从必修教材的“写作实践”来看,教材着眼于诗歌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以把握诗歌的基本特征为起点,在每个必修模块都安排了现代诗歌写作建议,在教学中简单易行。具体编排如下:

从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选读》编排来看,诗歌写作能够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突出了人文专题对学生创意表达的引导。具体编排如下:

从《写作》选修教材编排来看,12个写作专题的“写作实践”建议,在“用形象说话”这一专题中有仿写咏物诗的任务。

不难发现,现代诗歌的写作与诗歌阅读鉴赏有十分密切的关联,编者力图促使学生读写结合,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以读促写,因势利导,从模仿到创新,有效进行诗歌写作指导。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以读促写实质上也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高中生模仿性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敢于尝试和批判。如果根据不同类型的诗歌设定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模仿中有章可循,就会使他们体验创造的乐趣。

活用教材,就是利用教材,根据写作建议,灵活多样地进行新诗写作尝试。笔者常用的方式有:古诗今译,英文汉译,散文改诗,诗作仿写。比如,在学完课文《长亭送别》后,我根据文后要求,指导学生将散曲改为现代诗,学生的改写充分体现出在阅读鉴赏后的创意表达。如《长亭送别・一煞》(杜灵):“青山压断马蹄音,疏林筛损玉骢影。烟淡淡,霭轻轻,望断秋水难追至京。残阳如血,看见了小桥流水人家景;古道无人,想到了花好月圆人美情。枯草索索,荒村野店,不尽;秋风漠漠,马嘶铃鸣,不平。车儿投东欲西追,怎奈他玉肌消减握不住缰绳紧。缓行,缓行。多行一步,即成千里。”《长亭送别・端正好》(裴成杰):“湛蓝到悲伤的天空,洁白如幽怨的云朵,纵横一万里,联结不了你我的情愫。满地已谢,黄澄澄的,道不出秋日的思念;西风烈,吹不起过往的记忆。北方的雁儿,南面哪有你的故乡?冬去春来的那一天,你还会回来吗?那白晓时未尽的醉意,门外雪霜覆盖的枯林,怎抹得尽离人的泪!”

二、构建课程,多重激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考虑到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笔者为爱好新诗写作的学生开设了“新诗鉴赏与写作”的校本课程。该课程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1.新诗艺术鉴赏。这部分主要编选一些代表性诗歌,让学生在读诗的同时,了解新诗的源流、类别、新诗的审美特征、新诗的艺术表达、新诗的模式等基本内容。如在新诗的艺术表达中,主要向学生介绍诗歌比喻、诗歌通感、比拟想象、夸张想象、错觉想象、跳跃想象,等等。又如,在新诗的模式中,呈现给学生象征模式、呼告模式、闪电模式、升华模式、象形模式、并列模式、纵贯模式、串珠模式,等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新诗的鉴赏有了新的眼光。

2.新诗写作阶梯。《现代诗歌选读》的编排体系,就是新诗写作的模仿体系,根据教材的人文专题,我重新整合,拟出写作的能力阶梯。设计如下:

3.名家心灵之约。所谓心灵之约,就是推荐名家新诗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阅读,走近诗人。我列出20本中外现当代诗歌选集:《徐志摩诗选》《戴望舒诗歌》《艾青诗选》《卞之琳诗歌》《林徽因诗歌》《仓央嘉措诗集》《现代诗100首》(蔡天新编)《顾城的诗》《舒婷的诗》《北岛的诗》《食指的诗》《海子的诗》《余光中诗选》《台湾诗人十二家》《黑夜里的素歌》(翟永明著)《我与光一起生活》(李天靖编)《汪国真诗集》《聂鲁达诗选》《纪伯伦散文诗选》《泰戈尔散文诗选》。

同时,我还及时介绍当代的诗歌名家。比如,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被誉为“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诗人”。因为“诗人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人,通过个人文学与哲学的推动力及社会体验,熔铸成一个个独立的整体――诗歌”。他的诗“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景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

此外,适当介绍当代的诗歌理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鲜活的阅读背景。比如,美国学者帕洛夫2010年推出《非原创的天才:新世纪以其他形式创作的诗歌》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以其他形式”创作的诗歌所独具的创造性、智慧和复杂性。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如何表达自己”这一命题, 改变了“原创”一词的固有内涵,成为21世纪新的诗歌策略。推介诗歌理论对提高学生的创作素养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三、发现生活,唤醒灵感

写作最怕做无米之炊。学生的生活面似乎很狭窄,但是美的发现却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发现美,就要将新诗教学生活化,即在新诗写作指导中,形成“生活发现序列”,让写作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新诗,让新诗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为了发现诗意,练就发现诗意的眼睛。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提倡“六化发现法”,即个人生活集体化,家庭生活社会化,学校生活个性化,社会生活具体化,自然生活人文化,文化生活地方化。

如,家庭生活社会化发现。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造成学生抒写的对象主体单一,无非就是同学、老师、父母。且不少学生所写亲情故事虚假、低幼,真情变成煽情,以致文章内容单一,思想浅薄,情感虚华。其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爸妈都是社会人,亲戚朋友展开来就是一张社会网,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时代、生活的折射。学生如果多留心、多了解,多思考,由小家庭辐射到大社会,小中见大,诗意也就丰富了。

为了不让发现生活成为负担,我借鉴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飞鸟集》,提倡“微表达”,抓住瞬间的灵感,记录生活短章。一般注意把握细微情感,寻找微雕意象,模仿微型技巧。这样,学生的发现就有了诗意,例如:

《银杏》――你是洒满阳光的伞,叶中藏着生命的温度。

《影子》――寂寞的感叹号,黑暗中踽踽独行。

《蔷薇》――千万朵盛开。我站立一旁,观看一场与我无关的故事。

《流星雨》――燃烧着划过,一柄利剑刺穿了黑暗。

《回忆》――只是供人消遣的玩具。它不会听你的话,不能任你摆布。

《宋词》――跨越千年的哀愁,埋葬在枯黄的纸堆里,等待一场相见。

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可见,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学生根据各自的喜怒哀乐,把握一些细微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情感冲动。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把情感具象化,寻找能够寄托情感的物象,特别突出“微雕”意象,精致而奇妙,言简而意永。在语言表达上,不必讲究起承转合和音韵,只要有意味便是新诗。发现生活,激发美感,引感,产生诗意,这就是“诗意地栖居”。

四、善用评价,激励创意

现在的考试作文多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导致写作教学窄化为应试训练,中学新诗写作成为教学空白,新诗写作评价尤其缺乏。

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个性化的创意表达尤其要突出多元评价。新诗写作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诗人,而是激励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学生要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活动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新诗阅读兴趣和创意表达。

举办诗歌朗诵会,先自选诗歌朗诵,再指定诗歌朗诵,评价学生对诗歌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共鸣的程度;鼓励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以评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我们特别请来南京艺术学院的董蓓教授,面对面指导学生朗诵。

编印学生诗歌鉴赏文章专辑。这一活动,考查学生发现诗歌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的能力,对诗歌独到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运用适当的鉴赏方法分析评价诗歌的能力。我们开展专题学习,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选研究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第7篇

1995年生,现就读于浏阳一中。五洲小作家联合会主席团第一任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曾在《少年作家》《中国校园文学》《儿童文学》《意林》以及《澳洲彩虹鹦》(澳大利亚)、《北美枫》(加拿大)、《回音诗刊》(日本)等海内外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篇。出版自选集《心海潮音》《指尖上的花田》、散文集《那曲年月》《芳香日日》《海棠影下》、童话集《风居住的街道》、随笔集《流景闲草》、诗集《仙境的节奏》、小说集《落日工厂》、小说《看海的街》等10部书籍。其著作曾获曹文轩、秦文君、毕淑敏、肖复兴、汪国真、雷抒雁等文坛名家作序、点评,并获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湖南文联主席谭仲池亲笔题词,全国200余家报纸杂志全力向读者推荐。曾获第十二届“雨花杯”作文大赛一等奖,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一等奖等奖项200余次。被誉为“中国90后作家掌门人”。

富士山之行,已是两年前的事情,但我仍然无法忘记,在富士山的山脚下,我用泥土的方式歌唱。

日本的山葱郁无比,是带着给人以清秀之感的新绿色,而非中国的苍山所有的野绿。阳光总是那么奢侈的照耀,随意在阳光下张开嘴巴,便可划开阳光,似乎都能尝到细腻的阳光味道。而在那片漫山遍野的绿色中,完全找不到一丝的空隙,那被美酒浸透了一般的色泽,给人以强烈而又柔和的视觉感受。那些树木,那些花草都以原始的状态存在着,并以原始的姿态与天空对视,它们与天空的语言交流,应该是我们听不懂的,但在这其中我们却可以触摸得到灵性,触摸得到辽阔。

70多岁的老司机开车载我们沿蜿蜒的山路而上,车轮缓缓地走着,像碾在花瓣上一般不留声息。我们知道,富士山在日本国民的心中是神圣的山,老司机不断地眺望着富士山景,不时还和周围的旅客用手指着远处的各种景物,流露出无穷的欣喜。应该说,他不仅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色了,但面对层层的云海,面对阳光下滴翠的枝丫,他仍然不住地赞叹着,心中的感情难以掩饰。而我却在闲暇中注意到了我们一路过来的山路,这种柏油山路十分干净,但日久天长,渐渐与自然相融合,几片飘落的黄色叶子,掉落的枯枝铺在路上,也显出一种美丽,让人不由得会想到日本所独有的静物之景。

我们来到了富士山的五合目,从这儿往山下望去是一片片云海,空气如同雾气一般弥散,阳光在其中雀跃不止,宛若天界泻下来的水,使得这里看上去似乎在举行一场光明的盛典。不过,来到这儿真是实实在在的走进了日本山色的意象之中了,放眼望去,无论视角落在什么地方,总是一片明亮和辽阔,当你低下头去时,看到那些透过树枝筛下来的光斑,你会感觉似乎其中包含着某种明亮的物质,当你把它们捧起来的时候,手里就像捧着那闪耀的圣物一般。我以一个异乡者的心态在这其中拾取趣味,行走着,奔跑着。我的手指挥动着那透明色的阳光线条,就连影子都混杂在阳光里了,渐渐跳跃,渐渐升华,趋向光的深处。

在这高山上,尘俗的喧闹在这寂静之中都显得那样地突兀,无论你所处的方向,无论你所处的高度,你都会不由自主的安静下来,因为很有可能你那浅浅的声音,就会辱杀了这片神圣的安静之所。

岩石深处长出的树儿,被阳光所缠绕,因而每一片叶脉之中都被注入了阳光,拉远视线望去时,仿佛自己看到的是一棵棵流着绿色泪水的树。它们像是草原上的绵羊一般蓬松,撑起巨大的绿帘,它们肆意地生长,却仍然不带有野性,只是静静地用枝条拂动着天地之间的空气,挽住丝丝的生机。

富士山的人流量在这个季节并不算太多,但是那些卖装饰品的小店里仍然有不少的游客聚集着。小店里卖的是色彩诱人的石头,那些石头的颜色令人眼花缭乱,大多都没有经过太多的粉饰,直接保存着原状。我对这些石头很是喜欢,但是最终却没有买,因为相比之下,我对旁边的邮寄店更加感兴趣。这里聚集着不少的华人,大家挤在一间小小的木房间里,填写着一张又一张的明信片。无论是纸质的明信片,还是木板质的明信片,都印着富士山的美丽图案,彰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可以将最原始,最简单的一份祝福从富士山上送到自己的国家,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方式啊!我顷刻之间觉得暖意的传达没有距离,心中顿时生出温馨的感觉。在城市中,人们大概忘记了这些传递的方式,而在这里却渐渐返璞归真了,这不由得令人高兴。

我们的队伍渐渐分散,大家忙于拍照或是录像。但富士山总归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观,往上望去就是滴绿的树木,还有长眠的火山口,往下看则是有着瑶池一般意境的起伏的云海。为了尝点新鲜,我只身跑入了一条山间的小道,这小道是由煤灰铺成的,但不显得脏。小道四周长满了树木,郁郁葱葱的搭成一片,空气好似在叶片上翻滚并融化了一般,柔和且令人舒适。我小心地在小道上行走,观望。路边上没有其他的人,除了阳光雀跃的声音抑或是空气流淌的声音,再也察觉不出更微弱的气息了。一时间我感觉前所未有的超脱世俗,我眼前的一切都活了,都绽放了,这些神圣的山之精灵互相簇拥,相聚在一起,摩擦起生命的火花。在这样一片净土上,我的内心深处,在浅浅地唱着暖意,唱出了以任何形式都无法比拟的自然……

此时此刻,我在想着。是啊,这就是日本的山,而我又怎可知道,在那千百年前,在那盛唐时期的中国,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惊讶着这儿的美丽,真诚地想走近山的内心,在这儿留下自己的足迹呢?我一直疑惑着,疑惑他们是否和我一样被触动着心弦?是否和我一样被绿色漫遍了全身?是否观察着云的须臾变化?是否任那山风在自己指尖上流动盘旋?这一切我都不知道,历史被岁月掩埋在记忆的深处,我们在干涩的记忆深处爬行,却挑拨不动那喑哑了多年的历史的弦!

我反反复复地在山路上行走着,我要让这土地记住我,让这山记住我。要让他们知道,曾经有一天,在千千万万的游人中,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少年,他在这儿留下了他的脚印,将东方古国的土地上的气息,深深浓缩于那一个又一个足迹里。将那古老历史的喧闹、艰辛、悲壮,将那亘古不变的旋律带到这里……

第8篇

站得讲台

副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是要站得讲台。不能站稳讲台的教师,无论他担任学校的什么职务,都称不上“有专业底气”。能站稳讲台的教师,必然能得到学生的敬仰,得到同行的肯定,他的教学质量也一定是优秀的。

一是学生喜爱。诗人汪国真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赢得学生的喜爱和赞誉,实际上就是要用教师的学识和人格征服学生这一群“人山”。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之所以能够赢得学生的“最满意”,主要有六个关键词:“尊重”、“公平”、“坦诚”、“幽默”、“才情”和“教艺”。2013年教师节,我教过的一位学生从武汉发来一首藏头诗,表达对老师最深的祝福:“愿景齐追中国梦,吴头楚尾秋意浓。再立经纶润无声,柱顶乾坤教育梦。老生常谈话古训,师道授业传新风。幸栽桃李芳天下,福被日月誉西东。如风化雨春不老,意盖青山万年松。”“愿吴再柱老师幸福如意”这样的祝福,道出了一个学子对老师的喜爱和敬仰,它最能让教师感受到职业所带来的幸福。

二是同行肯定。得到同行的肯定,有许多渠道,其中最能考验教师综合实力的,莫过于公开课。在我经历的几所中学里,教研组长和同组教师,他们大多以“引领”为名(大概其中不乏考验之意吧),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的公开课,都让我打头阵。作为副校长的我,自然不便推脱,而且每次讲课我都有意尝试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课文: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散文的、诗歌的、现代文的、古典文的,阅读教学的、作文指导的。每次讲完后,同行们都予以了较高的评价。在刚刚结束的学案课比赛中,我主讲的一节课《在山的那边》获得了第一名。这节课还得到了县教研室专家、本校其他学科教师的一致肯定。这也为本校实施课改提供了一个好的研究课例。

三是质量优秀。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尤其是在一些教学质量比较优秀的学校,比如我现在所在的这所连续十年获得全县“教育质量特别优秀奖”的学校里。教师的教学质量——通俗地说,教师的绩效(其实不仅仅是考绩,更多的应当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受关注。学校的领导,如果教学质量落伍了,他在学校里说话的底气往往也大打折扣。即便你讲的课再好,发的文章再多,最终还是要靠你的“质量实力”来说话。因此,深谙教育规律、教学精益求精便成为“制胜法宝”。就语文学科教学而言,我认为“文本学习”、“课堂管理”和“习惯催逼”是有效教学的“三驾马车”,也正是在这“三驾马车”的驱使下,我的教学质量总能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是名列前茅。

写得文章

有一位名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能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对于一位教师、一位学校领导而言,自然是需要这种“美德”的。这种美德意味着专业成长,意味着思想碰撞,意味着经验共享。

一是写好学科论文。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只有把教学与教研有机结合。才能成为有思想、有风格的教师。对于学校领导而言,首先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科这“一亩三分地”里,做好教学研究,写好教研论文,并将教研成果自觉转换为教学行为。这样才可能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引领更多教师逐步走上教科研之路,进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内涵发展。

二是写好管理文章。学校副校长,注定要深入思考学校发展大计,因而写好学校管理方面的文章,便尤为重要。紧跟时代脉搏,紧扣学校实际,着眼发展方向,这样所写成的管理文章,便既有思想性,又能接地气。写好管理文章,也让自己在教育变革时期,不迷茫、不激进、不折腾,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三是作好各种演讲。学生集会、教师例会、评课议课,学校行管理人员必然要做一些书面的或者是口头的演讲。好的演讲能振奋精神、激发斗志,让人如沐春风;差的演讲则平铺直叙、言不及义,让人昏昏欲睡。因而,作为一位学校管理人员必须要修炼好一流的演讲功夫,力求做到“四有”,即有思想、有针对、有内容、有文采。这种功夫,来源于手不释卷,来源于笔耕不辍,来源于换位思考,来源于精心准备。在最近几年所做的演讲中,虽然也有不尽如意的时候。但更多的则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懂得管理

关于学校管理,我将结合工作实际,从引领思想、因势利导、整合资源三方面略作阐释。

一是引领思想。“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对于一位副校长来说,要管理好分管部门的工作,务必要站在理性的高度。做好决策、订方好案,从而引领思想、走向深远。前两年在一所中学主管德育期间,我曾制订并组织实施过一份德育“双六一”计划(“思路六个一”和“建设六个一”)。实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突出一条主线:自我完善,主动成长;搭借一个载体: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坚持一个原则:信任加赏识:每月一个主题:真、善、美,知、和、行,写、读、算,勤、学、问:达成一个目标;人人独善其身(私德),人人相善其群(公德)。与此同时,我提出了一个做“学生角度”的德育主张,即是做“学生视角、学生喜欢、学生受益”的德育。这让班主任们做起德育工作来,思路清晰、效果明显。

二是因势利导。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说,“管理就是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作为一个“空降”副校长,在这所有着多年持续优良传统的学校主管教学工作,常有诚惶诚恐之感。于是,我把巡课与听课作为自己的常态工作。经常巡课,能够大体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各班学生的基本动态;随堂听课,则能更深入地知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具体地发现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之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务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动机:若思想引领,教学工作便与时俱进:若未雨绸缪,教学工作便捷足先登:若运转正常,教学工作便有条不紊;若经常深入,教学工作便细致优良:若被动滞后,教学工作便混乱瘫痪;所以,作为学校教管人员,惟有学习、惟有勤勉、惟有严谨,教学质量方能长盛不衰。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无论是课改推进,还是中考质量,都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整合资源。萧伯纳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那么彼此交换后,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思想。甚至,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出两种思想之外的其他思想。”学校的最大资源,便是教师的思想资源;学校的有效管理,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整合教师的思想资源。比如,课改的策略,最终都要依靠教师的思想资源来确立。因而,教务处每个学年都组织一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以此搭建平台,推动课改,激励中青年教师茁壮成长。2013年秋季,我们利用两周时间,在七、八年级教师中开展“四学”(自学、互学、展学、查学)本真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由各年级教师担任评委工作,并邀请教研室专家参与听课、评课。教学比武,一方面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则让全校教师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从而使得“四学”本真课堂理念较快地在学校落地生根。

坐得冷凳

“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对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治学精神的高度概括。在我看来,“坐得冷板凳”既是一种治学精神,也是一种澹泊情怀。这种精神与情怀,在21世纪的今天,在基础教育领域。同样始终有着它虽不耀眼却很温润的思想光辉。

一是认识自我。希腊帕尔那索斯山神庙上刻有“认识你自己”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为哲学家、教育家们立说育人的亘古不变的命题;我国也有一句古语叫做“自知者明”,是说我们只有先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位副校长,应当常常问问自己:“我的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这种“优点”和“不足”,应当包括多方面,比如思维方式上。是擅长系统建构还是擅长具体分析:教育观念上,是学生为本还是管理为本;秉性特点上,是热情还是功利,是冷静还是冷淡,是练达还是世故等。知所长,便充分发挥,让它努力成为自己的一个亮点,并最终演绎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知不足,则自觉弥补,或是借助校长或主任的力量,形成一种人力资源上的优势互补。因而,“吾日三省吾身”是我们永恒的课业。

二是勉励自我。不是每一棵幼苗都能成材,不是每一个副手都能转正。一个人的成长,一方面需要自我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则需要机遇的特别青睐。人们常说,机遇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但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人们也常常被闲置在被遗忘的角落,或是冷落于被遗忘的时刻。也许你被公认为有思想、有才气、有激情、有阅历,但你也一定有着一些明显的短板,比如所谓的清高、所谓的落伍、所谓的木讷等等。所以,我们应始终牢记一句:“我可以更优秀!”“我可以更优秀”,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暗示,更应当是一种自主行动,一种时不待我的积极作为,一种坚持不懈的永恒追求。

三是修炼自我。对于一位教师、一位副手来说,最好的修炼莫过于读书。正如笔者在《读书至乐在宁静》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我们可以毫无功利地在节假日、晚睡前,或阳台、或房间,或沙发、或地板,泡一杯清茶,捧一卷好书,吮吸着墨香,品味着文字,享受着思想,此时在职场上曾经遭遇或是正在遭遇着的诸如待遇、职称、职位、考绩等带来的忧郁与烦恼、浮躁与尘嚣,仿佛早已淡化为清风与浮云”。我似乎越来越习惯于这样的一种生活轨迹:白天工作,夜晚阅读,周末作文。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虽然清苦,但不痛苦;虽然平淡,但不平庸;虽然简约,但不简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得载物”,活到老、学到老、修炼到老,人生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意义呢?

第9篇

望着那些热恋的人儿,十指相扣,亲密无间,我若许她一世笑颜?我愿意与这份美丽一直同醉,这是我儿时的一个梦想。如今,我长大后明白,那只是一个孩提时代最纯真的梦。这个四季没有永远的春暖花开,一切的一切都是个交替过程。要是想要拥有这一世的笑颜,那么只有自己许给自己内心永远的春暖花开。

——题记

月光又一次爬上了树梢,星星却睡着了,喧闹的都市在这一刻终于寂静了,都市都会有累的时候,人又何尝不如此,触及至此,心事却深了。

静静倚靠在窗台,眼睛望向深远的夜空,那是一片洁净的湛蓝,那是一片宁静的温暖,脸上还未褪去的忧伤,顷刻间被一层柔软覆盖。原来,停止了红尘俗事喧哗的天空,仍然是我的痴恋。

每当夜深人静时,月光倾泻,流云浮动,总有一群回忆浮现,指尖缠绕着夏日的清新,眉间收藏着冬日的繁华,那一缕冰冷的的寒风,抚过额角的皱纹,留下一丝淡淡的哀叹。真的,岁月从不弄虚作假,渐行渐远的青春,慢慢老去的容颜,那些难以了却的心事,那些至今深感遗憾之事,就这样,悄悄浮出水面,惊扰着这这个暖和的冬。( 散文网: )

冬将过去,一年的轮回即将到了尽头,时光仿若无声流水,静静流淌,不可逾回,世事沧桑,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然而,有谁可曾知,江流入海,愁肠结百。月光轻悠,因它的无知,无知而无忧,一缕轻风掠过,继续洒落。可是,人心却不能随意装糊涂,更不可能扮演无知,是一便不会是二,黑白分明。不知从何时起,我难以入眠。想你,念你,牵挂你。虽没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也缠绵无休,虽没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但也痴情如迷,虽没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也执著坚固。

在流年的光影里,你用浪漫的柔情温暖了一场相逢,用温馨的话语暖了冰心。你如一朵洁白而又芳香四溢的栀子花绽放在我的记忆深处里,依然是那么芳香,依然是那么清晰,依然是那么温暖!很难忘记,如这样的夜晚,不自觉的就想起你,想起,心便涌起一丝柔软,想起,心便荡起暗香涟漪。寂寞的夜中,我深尝着思念带给我的幸福。

我深深的爱着你,却不只能否你一起相守到天涯,到白头。距离的咫尺天涯,是否有语言等问题进一步阻隔了我俩的交流,回想着你的言行,一遍遍放着你的笑语,却难再一起,只有撕心裂肺的疼痛,只有在月圆与月缺的守望里,相思滴满枕巾,但却有坚信着我俩会在一起,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爱念,所以深信不疑,更因不想错过你而悔恨终身。

诗人汪国真说:“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好想对你说一声“我想你”,好想写一首诗倾诉我对你的思念,让我的想念随我的文字飘动,随着风儿带进你的梦乡。可是,我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我好想你读懂我暧昧的字眼,我好想文字中悸动的情怀打动你的心,我更好想欲罢不能的沉重相思牵引着你的心。

在我心中,你是我忘不掉的眉眼,很想拥抱你,把你搂在怀里享受有你的浪漫与柔情。你是我忘不掉的瘾,很想亲吻你,用照相机的镜头珍藏你。读你,你是甜的,遥遥凝望,你在我的风景里。相识的你,重逢的你,孤独的你,善良的你,智慧的你,奋斗的你,有责任的你,幽默的你。想你在手,十指相扣;想你在心,凝成一川晚星……

想念你的笑容。你的笑容珍藏在我的心里,是那样的美丽,细看,瞳仁里镶着我幸福的面容;再细看,你的嘴角还留有我深情的吻痕。如果我是画家,我会绘成一幅油画,悬挂在寝室里,时时看到你。看你的眼睛,看你的嘴唇……

想念你的声音。你的声音犹如遥远的琴音,飘荡在我的心里;你的声音就象是一条涓涓的小河,潺潺地流淌在我的岁月;你的声音就是那柔软的锦帕,轻轻地擦去我眼角的忧郁;你的声音就是快乐的音符,跳跃在我的每一个白天和黑夜里。

想起你,我的嘴角会微微上扬,一丝甜美拥上心头。想起你,我的心就将幸福定格在这一刻,开出满树繁花。想起你,爱恋的味道荡漾在心间。素年如洗,你是我记忆里的那抹微笑。清浅流年,你是我生命里的那份暖。今生,你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

因为想你,才努力的去听你的每一句话,看你的每一个动作,去关注你的每一天,看你上没上班,看你忙不忙,看你在没在线。平淡的流年,默默的相守,不知道这场相逢,能否有一个好的结局;风起云涌,情因你荡气回肠,不知道能否挺得过狂风暴雨,烈日熏蒸。因此,每一次回眸,每一次收藏,每一次靠近,都那么紧张,都格外的小心,生怕把你弄丢了,怕把你烫伤了,怕饿坏了你也怕你消失在我的眼里,那样的我将会疯掉。

因为想你,多少故事,多少惊心,多少欢笑,多少感伤都上心头。为你有时的言语而吃醋,为你嫉妒,为你鸣不平不想你被误解与愿望。你唇边温润的笑意是我掌心里的暖。你深情的眼眸是我永远的眷恋。我的生命因你而精彩,我的生活因你而灿烂。只为与你那一次美丽的邂逅,我倾尽一生的真情。红尘中用爱与你长生厮守。自此,牵念一生相随,思念深入骨髓。

一直相信,有一种相遇可以在灵魂里,有一种爱可以深入骨髓里。爱是梦醒时分对你深深的思念;爱是不经意间对你的牵挂;爱是想与你朝朝暮暮的期盼;爱是那场想与你天涯海角永相随的梦;爱是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的真情;爱是痛着你的痛,快乐着你的快乐的付出;爱是想你时的微笑和挂在脸上的泪珠。

亲爱的念念,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你,有说不出的兴奋。我们的相识,注定了今生彼此的牵挂;我们的相知,注定了今生割不断的牵念;我们的相爱,注定了今生的相思。爱一个人,不是拥有而是付出,有一颗爱着的心,以然是一种幸福。今生与你,纵然没有十指相扣的温暖,纵然没有唇齿相依的温柔,你仍是我生命中最爱的那个人。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那些与你心心相携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在我心中开出了最美的繁花。今生与你,唯爱相依,唯你相依。爱染流年,许下一个不悔,希望在生命的下一个轮回里,还能这样的等着你,爱着你,守候着你。一季花开,遇到爱,便是圆满。一次回眸,遇到你,便是幸福。

爱一个人就是希望他能够幸福,就是要他一定要幸福,把爱着的人放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寂然欢喜。今生为你,我愿用思念诠释爱情不老的传奇。红尘深处,握着一路相随的暖意,浅浅相遇,深深相惜,心心相携,长相厮守。就算有一天,青春故去,岁月老去,年华逝去,我们依然永如初见,深深相爱,温暖相望,回眸处,浅笑如初。

只是,我或许会打扰你,我会在彼岸守望着天涯的你,然后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感悟岁月,感悟爱情,感悟那一缕划过心海的疼痛。再遥远的距离,也无法阻挡我对你的思念与牵挂,再寂寞的等待也是一种温暖的牵念。浮世繁华中能够与你邂逅是一种美丽,错落红尘中能够与你心灵相约是一种幸福,思念俞深,爱念俞切,执你之手,共闯天涯。

有人曾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发生了很多事,因为不甘心,或者更因为我的执着,让你尴尬,让你为难,回想着你那天的话语,让有些事情慢慢陷入进退两难之地,却无能为力。我也曾躲在无人角落,偷偷哭泣过,也曾恨过自己的愚笨,可是,这些都无济于事。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那张苍白的脸孔,只能暗自伤心难过。想大声喊出来,却怕惊扰了熟睡的舍友,想痛快哭出来,却怕泪水打湿衣枕,所以,只能坚定地告诉自己,我不能。

五彩缤纷的霓虹深处,不经意的回头,那双深情的双眸,热切的了望,我能懂,我能明了。思绪在温柔的月下徘徊,灵魂在深邃的夜空下游漓,红尘驿站,独自举杯,饮下这一杯早已酝酿好的苦酒,醉了眉眼,却碎了心。红尘悲欢,犹如云烟,谁在红尘深处,听见了我撕心裂肺的哭喊?有谁在这片湛蓝的天空里,看见了我放飞的梦想?

月亮已高高悬挂在半空,星星也睡醒了,它正扯着云的衣角,悄悄观望着这座寂静的城市。也许美丽终究要在最美丽的时刻凋零,也许会被忧伤一夜的纠缠,也许那些梦里的夙愿,就像镜中月,水中花,碎裂散落。如果可以,我愿飞越千年隔离时空的距离,对着这个世界说,我真心喜欢你小念,我是真的用了心,所以我坚持着,只想那一刻可以打动你,可以让你感知我也是你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可以让我俩重逢相聚。

夜越来越深了,思绪却越来越清晰。多想找个温磬的港口,永远驻足,不再飘荡;多想在一座热情的海角,停泊下来,成全一段地老天荒;多想唱一首温婉的歌,让一些爱成为永恒;多想握紧这最后的航灯,来温暖这颗冰凉的心;多想每天伴着你,不离不弃让我俩也可以成为永恒;多想每天看着你,笑脸如晔洋溢在你脸上是和我一起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