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13:1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峡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能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三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三峡风光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的教学网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师导: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了无数代人的河流——长江(教师画图板书: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险峻的地形,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板书)三峡以其秀美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著称。上节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游览了这令人向往的地方。你们还记得我们去看了三峡的哪几个峡吗?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说,教师板书)
2、“小导游”介绍,复习旧知
(1)师导:通过课文的学习,三峡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神秘的风光,雄伟的气势吸引了多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前去一睹它的风姿啊。同学们,就让我们去做做三峡的小导游吧,向游客们去介绍三峡中最为有名的三个峡,尽情去展示它们的风光,好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峡介绍,小组内交流;(可以结合课文描写和浏览网页中的相关图片)
(3)指名上台做“小导游”,边演示边介绍;(学生做游客)
(4)师生评价。
二、拓展延伸,合作学习
1、师导:恩,听了三位导游的介绍,我们仿佛已置身于那神秘的三峡,再次去感受了三峡的雄伟壮观、幽深秀丽和急流险滩。三峡又何止这些令我们魂牵梦绕呢?我们对三峡的了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呢?下面就再请我们的小导游们做好准备了,除了三峡风光,你们还想向游客们介绍三峡的什么呢?让我们到网上去浏览一下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浏览三峡相关信息,小组交流;
3、指名上台当“小导游”继续介绍三峡,师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知识竞赛
1、师导:观光了一天,导游们很辛苦,我们的小游客们也很辛苦,不过相信大家收获一定不小,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评选“最佳游客”,看看哪位游客今天的收获最大。
2、屏幕出示竞赛题,学生回答,正确者可获“最佳游客”的胸章;
3、学生回答后的题目,教师点击,屏幕出示正确答案。
工程地质是水利水电工程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同于水利类其他专业课,工程地质由于实践性较强,野外地质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极为重要。然而,传统的野外地质实习作业还依赖于手绘,无法跟上目前自动化、信息化作业的步伐。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与野外实习相结合,完成学生手绘作业向电子化作业的转变。这不仅能够高效完成实习路线剖面图的绘制,还能够让学生熟悉地质调查的电子化办公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地质调查整理、分析、绘图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工程地质;地质实习;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程地质是一门以地质学为理论基础,服务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一门地质学科。不同于传统的数学、力学学科,工程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着重解决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有关的工程安全评价涉及的地质问题。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同于其他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分为课内基础理论教学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主要基于已有的教材,讲解关于岩石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地下水、岩体工程特性、大坝、隧洞、边坡等知识。而野外地质实习主要进行岩石、地质构造的辨识,了解、掌握不同的地质作用、地下水作用对工程岩体结构的影响,并初步建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与评价能力。由此可知,野外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相关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工程地质教研室是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程地质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近六十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与地质实习。然而,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实习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实习过程中教学设备还处于八、九十年代水平,实习区域地形图长久没有得到更新,无法反应当前的地形地貌;学生的内业还是依赖于手绘,无法跟上目前自动化、信息化作业的步伐。就目前三峡秭归地质实习而言,该实习区域地形图较为陈旧、分辨率低且模糊不清,加之近年该区域工程建设频繁,因此容易产生识别误差;同时,学生需要购买地形图,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携带地形图也有一定不便。本文在谷歌地球可视化地形图的条件下,采用GoodyGIS和AutoCAD等专业地理信息处理软件,完成实习路线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实习过程相结合,不仅能够将地质调查的手绘向电子化办公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全方位、多视角地对基本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基于谷歌地球,采用地理信息化系统开展地质实习内业电子化,不仅能够相对精确地反映当前的地形地貌特征,而且便于学生及时查找路线,辨别地质情形,同时还能够减少学生开支、减少实习过程中的载重负担。
二、基于GoodyGIS教改方案
目前地质实习过程中,学生根据GPS记录的点坐标以及该点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其他地质现象,在坐标纸上通过手绘出路线剖面图。在手绘过程中,剖面图的修改非常不便,而且手绘的图例也参差不齐。通过将GoodyGIS和AutoCAD软件想结合,不仅能够高效完成路线剖面图的绘制,还能够让学生熟悉地质调查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GoodyGIS是一款基于谷歌地球API开发的应用软件,旨在扩展谷歌地球的应用,辅助获取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可自动生成用户指定区域CAD等高线,用户指定路线的地形断面图。
(一)教改对象
1.实习区域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系统收集三峡秭归县实习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信息,并录入地理信息系统。2.GoodyGIS与AutoCAD软件的培训与应用。开展学生实习前的培训辅导工作,熟悉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实习观测点的地质信息,熟悉采用GoodyGIS与AutoCAD软件绘制地质剖面。
(二)教改目标
1.形成集一整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实习电子教案与相关电子资源,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实力的地质实习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团队。2.通过将谷歌地球、GoodyGIS和AutoCAD相结合,培养学生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电子信息化处理、使用能力,从而提升地质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与效率。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峡秭归实习区域的地形地貌电子化信息系统的收集,涉及到地质年代、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与防治等一系列数据的收集工作。电子资料的丰富及详实与否,直接决定了地质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
(四)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
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报告一份;教改实施的具体方案/步骤一份;集实习区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谷歌地球、GoodyGIS和AutoCAD)在实习过程中的引用指南等一整套教学教案;
三、三峡茅坪-链子崖实习路线
针对水利水电学院全院本科生(大三上学期),将学生地质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与绘图从手绘向电脑绘图的转变,不仅提高地质实习内业整理效率,节省实践教学活动经费开支,而且能够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实力的地质实习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团队,最终提高学生地质调查整理、分析、绘图的能力。
1.记录沿途测点的GPS坐标,记录该点的工程地质(岩性、岩层界限、岩体工程特性)、水文地质特性
2.将GPS坐标与GoodyGIS生成的路线剖面图一一对应
3.基于GoodyGIS路线剖面图与沿途记录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性,采用AutoCAD绘制沿线地质剖面图。
四、结论
将地理信息系统与谷歌地球相结合,可以精确地反映当前的地形地貌特征,便于学生及时查找路线,辨别地质情形;另一方面,将GoodyGIS和AutoCAD软件想结合,能够高效完成路线剖面图的绘制,还能够让学生熟悉地质调查的电子化办公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地质调查整理、分析、绘图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实习区域的电子化信息收集工作,涉及地形、地质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繁重。为此,将教研室已有的纸质版地形图电子化,然后将该信息与谷歌地球信息对比、结合,在更新校正原有地形图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较为合理反映当前地形地貌的电子版地形图;同时将地质年代、地层界限、地层岩性、特殊地质现象描述与电子版地形图相结合,形成实习区域电子信息系统的核心文件。
作者:胡冉 单位: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冠英,朱济祥.水利工程地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9-0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教育部2003年出台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又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先期启动的四个项目之一。这是教育部实施教学改革的一大举措,它将为中国大学和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交流与合作提供最重要的保障。为了落实教育部的文献精神,三峡大学《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自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由此前第二临床医学院单独承担教学任务改为由第一、第二两个临床医学院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进行资源整合。影像诊断教研室及时调整师资队伍,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三峡大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一、材料与方法
总结五年来在《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中两个临床医学院资源整合过程中一系列教学改革经验,通过向授课学生和大学听课组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1.问卷设置。将教学改革的五个措施做成问卷选项,每种选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均设置为四个标准进行区分等级,即分别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被问卷者根据实际感受实事求是地对问卷选项效果做出评价。
2.教学改革具体措施。①合理分配教学任务,教学资源共享,将开设《医学影像学》课程的班级合理分成两部分,由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分别提供师资授课。两个学院共用同一版本教材和同一个教学大纲授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设置共同商量制订、执行。开课前授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两个学院的教学班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可以相互借鉴,教学工具及教学图片等资料可以共享。②引进教学竞争机制,《医学影像学》教学任务由各自学院的影像教研室配备的师资独立完成。授课过程中,三峡大学听课组随机抽查和监督,对教师实际授课能力进行评价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做出初步评估。随机对学生抽样问卷调查,针对授课要点、表达能力、趣味性等给教师打分,评估满意程度。期末考核采用同一份试卷,统一时间统一考点集中进行闭卷考试。阅卷过程采用封闭式管理,集体阅卷,集中评分方式。教师评比采用末位淘汰制。③严格教师上岗制度,优化师资配备,影像诊断教研室制订了严格的上岗制度。教师开课前必须公开试讲,经专家组评审合格者方能授课。授课教师最低职称为讲师。教师教学年限不得低于五年。教师专业侧重与所授章节内容一致。④强化教学程序,教学PPT课件、教案及实验教学片、教具等提前一周准备完备,经教研室主任检查、审阅、签字认可后方能授课。教师必须提前10分钟到达授课教室,不得提前下课。每学期开课前进行集体备课一次,商讨课时进度及重难点章节如何讲授。⑤探索新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积极尝试新教学模式,如学生试讲式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等。
3.问卷时间选择。2011春季学期《医学影像学》理论课授课结束后,对问卷对象按预先制订的标准问卷一次。
4.问卷对象。包括两部分人群。第一部分是2009级临床本科专业学生,随机选择90人.第二部分是三峡大学听课组教师,随机选择10人。问卷数量共计100份,每份选项5个。
二、结果
所涉及到的五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选项中,非常满意选项483项,占96.60%;满意选项16项,占3.20%;基本满意选项1项,占0.20%;不满意选项0次。教学改革措施的效果良好,成效显著。
三、讨论
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本要依赖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整合教学资源为引进竞争机制创造前提。实行教学任务分担改变了传统上一个学院“垄断”《医学影像学》教学任务的格局,让两个学院的教研室站在同一起跑线。我教研室制订奖励和惩罚制度,一方面在对教学任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给教师更大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又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二,严格教师上岗制度,对教师的准入设置了门槛,保证了授课教师的基本素质。每年开课前,教师都必须通过试讲、考评合格、教研室主任签字后才能获得开课资格。第三,强化教学程序保证了备课质量。第四,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为教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第五,加强教学研究。整合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提升了影像诊断教研室师资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科的课程内涵建设。课程内涵建设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及评价体系的建立等。首先,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过去,医学影像学作为临床学科的一个分支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考查课而设立,现在,影像诊断作为临床医师的基本技能被纳入到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范畴,培养目标改变使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成为重要考试课程,其教学内容更加实用、病例更加丰富和充分。其次,资源整合促进教学模式探讨。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学生试讲式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等,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掌握课堂内容。再次,整合资源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过去粉笔黑板式理论讲授结合影像胶片的基础上,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保证了丰富的、高质量的影像教学图片,近年来网络教学手段如PACS等直接把教室与影像诊断办公室链接,在课堂上创造了一种“仿真”的临床环境,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最后,整合教学资源推动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带教水平由单一的课程考试成绩来衡量是不全面的,新形势要求我们采用考试成绩、研究生升学率、就业率及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综合指标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整合教学资源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契机。整合教学资源推动了学科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在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三峡大学第一、第二临床学院影像诊断教研室共同修订了《医学影像解剖学》第二版,共同制订了《影像试验报告》,并于2010年在三峡大学组织下,共同编写了《临床实习手册影像分册》,进一步完善了教材资源。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两个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教学病例和图片通用,教学网络使用相同版本实现无缝对接,多媒体等教具由医学影像学部统一管理、共同使用等,实现了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有效促进了教学资源建设。
总之,整合教学资源推动了教师梯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等一系列改革,在《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坚持教学改革,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2003-04-08.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生物技术专业;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目前,重庆三峡学院设置有生物技术(制药方向)本科专业。在分析目前及今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等人才规格要求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逐步统一了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拟构建“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年和第二年注重基础理论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第三年以实验专题的形式通过实验设计、实施来解决实践问题。校内实验体系按照“基础实验-综合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开设。最后一年到企业,毕业论文(设计)也一同完成。
1)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是生物技术产业不断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正蓬勃兴起并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合格生物人才的责任,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工程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新形势下,人才的质量指标已不能简单地用学业成绩来衡量,而需提升到由社会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评判。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走入社会体现各种能力的基础和起点,因此,提高生物专业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
3)两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校内实验模拟平台通过“基础实验-综合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训练,熟悉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方法后,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科研理念。毕业实习在校外生产实习平台进行,学生全程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经过两大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形成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跨越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2“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内容改革和优化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校内实验模拟与校外实习两大实践平台,通过“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3(学校)+1(社会)”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应用能力。
1)校内课程与实验平台。(1)一年级和二年级注重基础理论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第三年以实验专题的形式通过实验设计、实施来解决实践问题。三年级的专业课程采取“12+6+2”的模式,以学期为单位,前12周上理论课,后6周上实验课,最后2周总结、交流和考试。根据各专业课内容的相关性,纵向形成由浅到深,由基础性实验到创新性实验设计的课程体系;横向注重各相关课程联合开展实验,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状专业实验课课程体系。(2)改变按课程分配和管理实验室资源的模式,统筹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教学以及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中的平台式共享,以学生为主导开展创新性实践训练,增加学生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3)改进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增加创新性、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设计接近生产实际、知识交叉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现生物技术项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2)校外学生实践平台。学生最后一年在公司企业实习。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在2家及以上的企业或公司有实习经历(每家实习单位至少3个月),学生提交相应的实习报告并有实习企业的指导老师及负责人评价,作为实习是否合格的依据。毕业设计由学校和公司两个指导教师共同协商指导完成。
3“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方法
1)课程与管理规范。配合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制定各门理论和实验(实践)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案、课件、教学进度表、实验室开放制度等。
2)实验平台的训练。从第3学期到第6学期,以先上理论课后上实验课为主要开课模式,共享校内实验平台,根据专业各课程知识体系相关性,协调安排各实践课程实践时间,设计系列专题性或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工程和研究模拟项目,建立诸如“药物分析与提取”“药剂生产工艺”等课程圈,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专职实验教师的配合下,完成实验设计并实施,最后得出结果,分析,交流。变单一的实验老师考核为实验考核团队,完善考核机制。
3)校外实习平台。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扶持学生创业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校外实习平台采用“高校+企业+学生”的组织形式,学生第四年由学院安排或者学生自主申请实习单位(至少2家企业或公司,每家实习时间至少3个月),毕业论文(设计)可在实习单位完成,报学院、学校备案,以便实习期间跟踪监控。学生直接参与合作单位的相关生产及工艺研究或者销售等工作;实习单位配备一位指导老师,做好任务布置、技术指导及考核总结工作。
参考文献
[1]陆开形,朱世华,於宏,等.校所合作:独立院校实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新尝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17(1):4-6
[2]温钢,杨梅,闫广平.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31(12):46-49
(一)教学组织与实施
1.基本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一层次的实验即基本性实验对应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按照原教学模式执行教学组织与实施,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教学原则和三点教学方法。其中,“两个原则”一是把实验的主动还给学生;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向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实验结果比较、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提问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基本性实验的兴趣。
2.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学生的遴选、实验指导教师的确定两方面。学生的遴选即是如何确定参与创新性实验的学生。遴选时不仅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能力,也要综合实验室相关设备的实际情况。为了保障取得较理想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应适当控制选做本层次实验的学生人数。从教学实践看,每学期开展第二层次实验的项目数以4~6项为宜,最高不超过8项,同时限定每名学生最多可选实验项目为2项。这样,既能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仪器设备数量充足、实验指导教师到位),又能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参与该层次实验的学生比例从2011年秋季学期的15%增加到2013年春季学期的37%。今后,随着实验室建设的逐步完善(设备、师资队伍等),这一比例也将逐步提高。但考虑到创新性实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教学效果等情况,教学团队的全体4名教师认为其比例最高不宜超过60%。实验指导教师的确定应考虑实验室专任教师与理论课教师的课程安排等情况,原则上以任课教师为主、实验室专任教师为辅进行共同指导。如有特殊情况(上课时间冲突等),则应由全体教学团队人员协商解决,或安排在周末学生无课的时段,以保证创新性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第二层次的实验项目属于选修实验项目,通常由若干名学生,如3~5人组成实验小组,多数实验项目都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文献,经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后再开展实验。这一过程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团队合作给少数只为混学分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由于创新性实验没有固定的实验课时间,且实验总学时数也不能事先预定,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在整个实验中,实施过程性评价方法,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
4.创新性实验的成绩评定
目前我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成绩由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及实验成绩等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所占权重依次为70%、20%、10%。开设创新性实验后,课程成绩的评定既要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又应避免出现学生为提高成绩而一哄而上、争相选做第二层次实验的现象。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进展及完成效果等情况,采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共五档进行评定,并据此酌情额外增加学生的实验成绩。比如,当第二层次实验的成绩为“优”时,可额外增加该生的实验成绩10分,并按相应权重计入课程总成绩。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层次化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要求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学习为中心,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思想,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内容层次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并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如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以及建立课程网站等,方便学生提前预习和自学,既能提高实验效率和教学质量,又可以开拓和丰富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二、层次化教学模式长期有效的保障措施
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掌握新的实验技术或新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也是三峡大学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为保证创新性实验教学的长期稳定运行,必须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确定合适的实验项目
创新性层次实验教学的首要工作是选题。选题要有创造性的因素,最好能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以便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选题应该优先选择源于科研项目,并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通过努力基本上能完成任务,从而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工作技能以及创造性。此外,为保证创新性层次实验教学的长期运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应不断推陈出新。从实验教学实践看,采取了如下途径确定第二层次的实验项目:引入反映相关领域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以及实验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实验内容作为创新性实验项目,采用与建材相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科技项目,以及学校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项目等,另有少量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置。
(二)经费来源和相关配套政策
创新性层次的实验项目所用原料、药品及仪器运转与维修费用等经费开支,都应进行相应配套与完善,以形成长效机制。可以通过申请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级各类创新项目或科技项目,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竞赛项目、三峡大学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活动及其他项目,或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设置第二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等形式来获取经费支持。2011年秋季至2013年春季共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第二层次实验教学项目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各1项、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项目1项、三峡大学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活动2项、教学研究项目2项,以及其他横向项目等。
(三)健全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保障机制,包括条件保障、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条件保障方面,要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筑材料实验经过自2009年秋以来的累次建设投入,实验设备、场地及环境等都得到显著改善,完全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在激励约束机制方法方面,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管理政策,如:对参与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在综合测评时适当加分,指导教师评职称时优先推荐等。不仅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实验,还鼓励教师参与第二层次实验教学。
(四)加强过程控制
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过程控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方法,采用中期答辩和评估、定期召开小组汇报和讨论会等方式进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对第二层次实验项目的教学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可以了解实验进度,并以实验方案方法的完善、指导等方面开展讨论,检查学生实验日志、实验的收获或思考内容、实验分析报告等,对前期工作作出评价,提出具体建议,促进实验小组按进度完成预定任务。中期检查是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院(系)组织相关教师对项目实施中期检查,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借鉴,而专家的评价起到诊断、督促、启发、指导作用。建立并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评价体系,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设立创新学分、综合测评加分或推荐免试研究生加分、资助等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实践表明,加强过程控制是开展第二层次实验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通过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监督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适应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与制度,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同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实验技能培训,增强业务能力,使其能胜任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目前,学校和学院均制定了相关政策,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经常参加相关的实验技能和业务能力培训,并将这两点作为教师职称申报时的必备条件之一。目前执行情况良好,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师资建设。
三、层次化实验教学的实践效果
经过2011年秋季学期至2013年春季学期共4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表现为以下3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知识理解,扩展知识体系。学生根据创新性实验项目和要求,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最后以书面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实践与理论的异同,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扩展了知识体系。
(2)通过采取各种激励和条件保障措施,营造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秋开始实施土木工程材料层次化实验教学以来,在2012年成功申报2项校级求索创新活动项目(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2013年开展的创新实验项目“掺磷渣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获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同时,学生依托创新实验项目在国际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粉磨时间对磷渣粉活性的影响》于2012年11月发表在两岸四地高性能混凝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PreparationofReactivePowderConcreteHavingHighVolumeofPhosphorousSlagPowderandSilicaFume于2013年5月发表于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第738卷。
(3)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学生在创新实验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四、结语
作者:吴可可 单位:重庆市三峡师范学校
现代教育技术可促进因材施教,成为学生需要式的教育
教育要因材施教,教育应能充分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也是我们理想中的教育。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电子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使这一切都成为可能。它利用一套软件,在现有的电脑网络设备上,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的广播、监控、屏幕录制、屏幕回放、语音教学等操作来统一地进行管理与监控,轻松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将所讲述的内容录制下来分发到每一个学生机,学生可以反复回放,加深理解,教师也可对部分学生进行特别的指导,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实现教学方式飞跃。电子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实施多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现代教育技术可进行多学科的整合教学有的课程可以整合教学,如把CAD与《机械制图》整合起来教学,在CAD里绘制机械图形,甩掉了传统“粉笔+黑板”,节省了大量的校园板书绘图时间,减轻教师和学生的校园劳动强度,丰富了授课内容,改善了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教学信息源,提高了教学质量,学习时间大大缩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现代教育技术可优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师劳动的强度教育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建立完善校园教学资料库成为可能。由教学资料库构件的备课平台,按照学科将优秀的门类齐全的教学资源整理归类,教学资料库供大家共享,任课教师下载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使用共享的电子教案,这将大大减少老师收集、准备资料的劳动强度。教师可以专心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进教学,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校园教学的准备与实施,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总结,在网络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教学经验,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习和积累经验,增强教学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成功感觉。
科学的评价机制的建立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上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导向,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比赛;教师的考核激励应以是否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综上所述,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方向,计算机网络硬件、软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是保障。现代教育技术让正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成为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成为学生需要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
互文现象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很常见,但是,有些参考资料、甚至中学语文教材对个别的互文句的解释不够准确,对老师、对学生有一定的误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互文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做出归纳,使老师和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并明确它的含义和作用,以利于对教材的把握。
下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句,具体说说互文的几种常见形式,以及互文在教材、教参中的瑕与瑜:
一.单句互文
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渗透、补充映衬,合而生义。
例1: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是这样翻译的:“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翻译得多好呀!把“早”与“晚”;“阴”与“晴”两两互文的含义译得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气象万千的雄伟景象,表现出了“岳阳楼之大观也”的具体内涵。
但是,A.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却把它翻译成:“早晴晚阴。”
B.人教版《中学教材全解》又把它翻译为:“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光线昏暗。”
C.延边教育出版的《鼎尖教案》把它翻译成:“清晨湖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但注释又是跟前面语文教科书所翻译的是一致的,显然前后矛盾)
以上这三个资料的三种翻译很明显都是错误的,都是只简单地孤立地从字面上翻译,没有注意到互文的修辞方法,因而让人感到译得苍白又无味。
例2:“岸芷汀兰”;“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及上面说的三个教参中对这两句话的翻译如出一辙,都把“岸芷汀兰”翻译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把“去国怀乡”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我认为这样的翻译是欠妥的。试想,岸上和小洲上的植物生长就那么分明吗?难道岸上只生长小草,小洲上只生长兰花吗?偌大的湖岸、宽广的小洲,在宋代难道就有人特地栽种吗?有历史记载吗?显然无可考证。对这句话,我认为“岸”与“汀”,“芷”与“兰”两两互文,应该翻译为“岸上、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这样更符合实际,更能表现出洞庭湖景象优美的特点――青绿葱茏香气浓郁。
大家再想,范仲淹籍贯是今江苏人,而北宋的国都是在今开封,他出身贫寒,二岁而孤,家贫无依,也不是皇亲国戚,他的家乡怎能是国都,国都又怎能是他的家乡,就是他为官时难道他不离开国都就不思念家乡了吗?显而易见,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也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去”和“怀”;“国”和“乡”两两互文,应该译成:“离开国都、家乡,怀念国都、家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伟抱负。
二.偶句互文
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相互映衬,互相渗透,文义呼应。
例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选自《木兰诗》)
这句话很多资料都是这样翻译的:“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有的凯旋而归,有的战死疆场。”把“将军”与“壮士”、“死”与“归”两两互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了出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的时间之长,军旅生涯中历尽了千辛万苦,参加了无数次的惨烈的战斗,深刻地揭示了木兰从军时机智勇敢的形象。
例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选自《木兰诗》)
对这两句,不少资料如《鼎尖教案》、北京出版的《倍速学习法》等都是这样翻译的:“打开我东面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面楼阁的床上。”“对着窗子梳理头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中学语文教材没有注释)大家想,这样的翻译还能够充分表现出木兰从军十二年,而今凯旋归来时看到家里旧物时的那种久违重见和恢复女儿身时的喜悦和激动吗?回答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翻译只能表现出木兰的悠闲恬静、松散而无所事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不是吗?你看她:打开东楼阁的房门,漫不经心地看看,又慢悠悠地去打开西楼阁房门,坐在西楼阁的床上,休息片刻,她又对着窗子细致地摆弄着头发,又照照镜子闲适地贴上花黄。何等地闲适、多么地惬意呀!显然这与木兰荣归故里和她能够恢复女儿身时的欣喜心情是不相符的。由此可见,这种不合实际的错误翻译,是因为互文的修辞方法没有表现出来而造成的。
我认为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开”和“坐”、“东”和“西”两两互文,意为:“打开我东楼阁的房门,坐在我东楼阁的床上;打开我西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楼阁的床上。”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木兰从军之久,思乡之切,如今终于荣归故里了,看到家里原来的一草一木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的欣喜和亲切。
下句中“当”和“对”;“理”和“贴”两两互文,意思是:“对着窗子,照着镜子梳理头发,贴上花黄。”这样翻译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女扮男装之久,如今凯旋而归可以恢复女儿身的喜悦急切之情。
三.排比互文
排比互文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选自《木兰诗》)
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词语和“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四个词语分别互相渗透,参互成文,含义是“到东南西北各处市场上去买来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等军需用品”。这种翻译表现了木兰从军前筹备军需用品的急切并稳而不乱、井然有序的成熟老练的形象。
但是《鼎尖教案》《倍速学习法》等资料竟然把它译成“(木兰)到东市上买来骏马,到西市上买来鞍鞯,到南市上买来辔头,到北市上买来长鞭”。语文教材没有翻译。朋友,试想:木兰如果是这样的话,她还能是一个家喻户晓、智勇超群、令人崇拜的巾帼英雄吗?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呆头呆脑、精神不正常的人了――到一个集市上何不把所需要的军需用品能买到的都买齐,而是到一个集市上只买一样东西,还真的有点不厌其烦、不怕麻烦呢。真的就如此的悠闲自在吗?这与下文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争的吃紧是不相符的。她的聪明智慧哪里去了?诚如是,她还能做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吗?
当然中学语文教材中互文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林寒涧肃。”(郦道元《三峡》)等等,翻译这类互文的句子不能只望文而生义,不能被一些资料的错误解释误导!要瞻其前顾其后,上下兼顾,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前后割裂开来理解,只有认识了“庐山真面目”,才能真正地领略出作者的写作意旨。
关键词:发电厂电气部分;多媒体;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锐(1980-),男,河南唐河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电力工程学院,讲师;贾小兵(1980-),男,河南许昌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电力工程学院,讲师。(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47-02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的模式。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学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多媒体技术自身的限制,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新形势下教学和学生的需求。根据笔者在“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谈一谈对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些想法。
一、多媒体教学在“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多媒体教学在“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课件大多篇幅较长,容量很大,在课堂上切换速度比较快
这虽然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过“度”则会适得其反。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以多媒体代之,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成绩明显呈下降趋势,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果上课时幻灯片切换太快,学生思维就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发电厂电气部分”作为供用电技术专业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课程中讲到概念和公式,大多都需要一步一步的推导和例题讲解。然而,大部分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都忽略了公式的推导,仅仅给出了结论。比如变压器的标幺额定值,直接给出了结论,并要求学生记住,以后碰到了就直接代入计算。这样的教学无形中又回到了“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上课学到的都是定理和公式,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容易引起厌烦情绪。
3.“发电厂电气部分”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相当重要
传统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项目开设要根据各高校实验室的硬件情况决定,有的高校实验室设备不足,只能进行演示性实验教学,比如高压断路器实验,难以配备很多高压断路器,学生只能看演示。多媒体课件的简便和省时,有些教师甚至对其产生了依赖,片面地认为只要让学生知道高压断路器大概什么样子的就行了,等他们毕业了,自然有实践的机会了。但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只能在不断地动手和动脑中才能够提高。没有对高压断路器设备的接触,就很难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4.“发电厂电气部分”虽然是工科学生学的课程,但是,所涉及的短路电流的计算是很少的,也不要求专科学生掌握过多的计算
课程中,大量篇幅涉及的都是具体的电气设备和配电装置,例如:高压熔断器、高压断路器、自动重合闸等,这些设备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像高压熔断器的命名规则、RN1型熔断器的特性等,这些内容记忆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加上多媒体授课大多是在大教室,动辄上百人同时上课。大多数教师在上课时,为了避免课堂气氛沉闷,可以增加了课件的演示内容,希望同学们通过实体演示,加强知识的掌握。可是,如果学生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这样的演示基本上没有效果。
二、教学改革措施
1.注意上课节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根据“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学大纲量身制作,着重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合理地分配好课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调整每节课的知识量,课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要重点突出,适当添加一些影音和动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2.根据上课内容,结合传统教学授课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按内容可分为基本原理和电气实验两大部分,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多媒体教学和普通教具相结合,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讲基本原理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适当多讲,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地反应的荧幕上,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电气实验部分,则可以少用多媒体课件,增加板书的分量。这样,有针对性的授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作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多媒体课件知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工具,决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面对现代化信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发展方式应该是社会化和产业化。这就意味着高校的实验室要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将实验室当作产业来运营。这样,不仅对社会提供知识产品和服务,还要计算营运成本和收益,讲求投入、产出和发展。这就要求学校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投入,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可以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观看,以加深印象。学生有了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理性认识,到了顶岗实习时才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进行实践锻炼。
4.加强互动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温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使用多媒体课件后,课堂变成了“电影院”,如果沉迷于课件演示,很难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加强课堂互动,把教学内容细化,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比如在讲高压熔断器时,把代表熔断器型号的六个方块画在黑板上,然后叫学生回答每个方块代表什么,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翻课本,分项讲解完后,再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整体,如:RW4-10/50型,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个型号的高压熔断器。之后留出5分钟左右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复习和交流一下,加强知识的掌握。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不会觉得讲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不会觉得上课上得眼花缭乱,反而觉得实实在在掌握了熔断器的命名规则,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在下一次上课时,同学们会早早来到教师,而不是踩着铃声进教室了。
三、教学创新方法
1.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进行讲解
教师上课时,一般都带有纸质教案本,可以将每一章节的提纲先在黑板上列出来,然后在按照提纲讲解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课件生动的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讲火力发电时,先介绍一些火力发电的特点,然后将火电厂生产过程的动画放映给学生,当他们看到这个图文并茂生产场景,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到课堂上来。动画放完后,再详细讲解火电厂的详细生产过程。每个过程都现在黑板上列出提纲,便于学生做笔记,然后用课件讲解具体的过程。这样,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在复习时看着自己记的提纲,回想一下生产过程动画,就可以很快掌握火力发电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板书是一堂课的小型教案,它既是授课者对教学过程的一个总结,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后的消化依据。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板书,既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主观上接受多媒体上课,从而让学生回归课堂,热爱学习。
2.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电气实验实例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形象生动地把大量典型的电气实验实例展示给学生。例如可以通过Flas模拟高压断路器灭弧室的灭弧过程,非常直观地把灭弧过程展示给学生,再结合理论讲解,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授课过程中不需要涉及数值计算技术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课程创新性教学的目的。
3.合理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教学
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教学语言,还应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Computer-Aided Learning,CAL)在国外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该软件能进行虚拟电气实验,只要有计算机和软件,就可以直接通过软件获得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指示;而且CAL软件学习时间不受限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教学互动和自我测验。CAL软件系统能将发电厂电气部分教学中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这种面向对象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国外学者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发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国内的学者也会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发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四、结束语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针对“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实际教学效果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珍贵,汪永华.发电厂电气设备[M].北京:黄河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2]齐晖.多媒体教学模式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9,(3).
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跨度大,长期以来依靠挂图、手画图等传统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有其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爆炸性发展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变教学手段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尝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丰富地理课堂。
此前,由于学校条件限制,难以将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这样的背景之下可利用有限的计算机登录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优秀教案和试题等。常见网站如:地理学科网、中国地理课程网初中地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能更快地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除此之外,通过网络还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引入到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世界时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设备日渐普及,教师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地理教学服务。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①创设情境,感知氛围,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播放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视频,配以歌曲《长江之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长江,感受长江的豪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的探究学习状态中。②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还可以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清楚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探究和归纳地球公转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使得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使用最多的PPT课件外,还应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的学习中,时刻离不开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强大的地图处理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内置有丰富的学科资源供教师使用,而且教师还可以把搜集到的资源(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分类存储到交互式白板资源库中。比如,在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把我国行政区图和各省轮廓图放在资源库中,上课时,根据学习的需要放大或突出显示某一个区域,便于分区域学习省级行政区和了解各省的相对位置。甚至学生能够利用提供的各省轮廓进行拼图,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又如,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节,分析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时,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别和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放在一起,比较起来方便,从而能够分析出澳大利亚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网络主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比如,笔者和学生曾经结合乡土材料,提出了“水乡南通有必要节约水资源吗?”的探究主题,通过南通水资源专题网站建立,学生可自主浏览网页,了解家乡南通水资源的优势和不利方面,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主题探究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通过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给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必将深入每位地理人的心中。
作者:储呈伟 单位:海安县海陵中学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群;四层次;资源;团队;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23-03
进入到21世纪,我国大多数高校越来越重视课程群建设,许多教师就课程群及其建设的有关问题开展了研究。总括起来主要是从课程群的概念、课程群建设的目的、课程群内容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开展研究。王卫平(2007)认为课程群是指属于同一学科、具有内在逻辑联系、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构成的整体。谢文武、韩瑾(2010)认为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去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提高课程实施效率;要对课程群教学大纲和计划进行再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和不断优化。并且结合金融学专业特点,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课程群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渠长根(2010)认为课程群建设中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强化师生教学相长,双向互动机制,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就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王卫平(2007)认为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市场打下坚实的经济学理论与应用性基础。张吉国、薛兴利、岳书铭(2008)认为要科学构建经济学课程群组成体系,要分清主次,应当将重心放在课程群内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上。笔者认为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涉及面广泛,需要系统地加以思考,其建设始终要围绕实现对受教育者经济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展开。
一、明确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思路
对经济学课程群的建设,必须有一明确的思路。关于这一建设思路笔者认为,一是要体现其基本功能,即以经济学知识、理论、方法的传授为基,以运用经济学知识、理论、方法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实训实练为本。二是要突出其特点,即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两大特点。三是要始终面向受教育者,即面向经济类专业学生、管理类专业学生、非经济管理类学生、社会培训学员四类受教育者。
二、构建四层次的经济学课程群
根据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思路,可以考虑构建由基础课程、方向课程、共性能力课程、个性化能力课程组成的四层次经济学课程群。
第一层次的基础课程是面向四类受教育者都必须开设的,这是具有共性的课程群,它体现的是对他们进行经济学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些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
第二层次的方向课程是面向不同类受教育者开设的,这是对不同类的受教育者具有差异而对同一类受教育者具有共性的课程群,它体现的是对他们进行经济学专业素质的培养。面向经济类专业学生的课程包括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课程包括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面向非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课程包括工程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面向社会培训学员的课程开设,依据学员从事的工作性质来定,如学员从事的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就可以开设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
第三层次的共性能力课程是面向四类受教育者都必须开设的,这是具有共性能力教育的课程群,它体现的是对他们进行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包括用于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起到工具性作用的课程,如SPSS实验、电子商务实验等,以及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如与经济学知识、理论、方法有密切关联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当然根据社会培训学员的实际情况,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可以不进行。
第四层次的个性化能力课程是面向不同类受教育者开设的,这是凸显应用能力差异化教育的课程群,它体现的是对他们从实验、实践或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些个性化能力课程应该是经济学知识、理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面向经济类专业学生的课程,如证券投资实验与实践等,以及突出经济类专业特点的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如网络经济创新大赛、全国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等;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课程,如投资与风险控制模拟实验等,以及突出管理类专业特点的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如激励机制设计大赛等;面向非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课程,如资本运作模拟实验等,以及突出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的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如创业投资大赛等;面向社会培训学员的课程,依据学员从事的工作性质来定,如学员从事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则可开设社会保障机制设计实践课程,以及突出社会培训特点的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如开展社会保障方面的调研报告评奖活动等。
三、四层次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原则
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层面上的具体化工作之一,是体现人才培养特色、提供优秀课程资源的基础。为此针对经济学课程群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是很必要的。对四层次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的原则有三:一是要使不同层次的课程之间不出现内容上的交叉,要使同一层次的课程之间不出现内容上的重复。二是第一层次的基础课程和第三层次的共性能力课程内容设计,要突出共性,满足受教育者经济学基本素质和基本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三是第二层次的方向课程和第四层次的个性化能力课程内容设计,要突出个性,满足不同类受教育者经济学专业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强化经济学课程群教学资源建设
一是教材、教辅资料的建设。对于四层次经济学课程群中的课程,如果某门课程能选用到与教学内容匹配的优秀教材和教辅资料,则就选择这些高级别的优秀教材和教辅资料。如果选用不到相匹配的,则组织力量编写。在编写教材和教辅资料时,应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对面向经济学课程群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课程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编写,要特别注重编写涉及相关经济学原理并且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联的大量案例,将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能更直观地理解教材中比较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面向经济学课程群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课程的实验课程教材和实践课程、各种学科竞赛指导书的编写,要紧扣经济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在实验、实践和竞赛中的运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特色。
二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针对经济学课程群中的课程,对适合于开展网络视频教学的课程,开通网络视频课;对于适合于开展网站教学的课程,开通课程网站;对于适合于网上进行模拟实验的课程,开通网上模拟实验课。当然不管哪种网络课,应该面向四类受教育者全天候开放,使他们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参与实验。
五、优化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
对承担经济学课程群课程的教师队伍进行重组和建设。在重组和建设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按不同层次优化教学团队,每一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进入不同层次的教学团队。但是对于教师进入不同层次教学团队的个数应有所限制,以同时进入两个不同层次的教学团队为宜。这样既可以确保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搞好教学工作,又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所以对于“双师型”的教师,可以同时进入第一层次教学团队和第二层次教学团队中的任何一个教学团队,以及第三层次教学团队和第四层次教学团队中的任何一个教学团队;对于非“双师型”的教师,可以同时进入第一层次教学团队和第二层次教学团队,或者同时进入第三层次教学团队和第四层次教学团队。不管教师进入哪一层次的教学团队,都应采取以经济学课程群中的课程为纽带,把相关教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是建立定期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制度,全面提高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讲授同一课程的教师每星期应集体备课一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等进行集体研讨,最后形成最优化教案,实现教学资源在讲授同一课程教师之间的共享。同时根据需要可以考虑每个月安排讲授不同课程的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吸取合理建议,从而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教学、教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作用。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经济学课程群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经济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聘请他们担任特聘或兼职教授,采用适当的方式让他们承担经济学课程群的教学任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或培训,选派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挂职锻炼,积极开展示范课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活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使之能主动提高自身在教学方面的综合素质。
六、搭建经济学课程群实验、实践和创新平台
经济学课程群实验平台的搭建包括两类:一类是对各类受教育者进行共性能力培养的基础实验平台,另一类是对各类受教育者进行个性化能力培养的专业实验平台。不管是基础还是专业实验平台,都必须建成功能完备、全天候、开放式的实验室,便于各类受教育者随时进行经济学基础或专业方面的实验。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或者师生合作开发把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运用融于现实经济问题中的实验软件,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实验,以提升各类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
经济学课程群实践平台主要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方式搭建。定期派受教育者进驻实践教学基地参与同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采取双导师制,在实践进行前,指导教师根据实践指导书,对实践的具体内容、实践方法、实践数据的处理等进行指导。然后,受教育者根据实践指导书的要求,参与实践活动,完成相应的实践研究报告。
经济学课程群创新平台主要通过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的方式搭建。除了开展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网络经济创新大赛、全国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激励机制设计大赛、创业投资大赛外,还可以考虑其他方面的竞赛。如让受教育者观看某些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频录象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如3小时内,要求他们提交一份对该社会经济现象分析和评论的报告;让受教育者深入社会1~2周,就某一经济问题进行调查,提交一份调研报告等等。根据受教育者提交的报告,进行评奖,对优胜者给予相应等级的奖励。这些竞赛活动,能促使受教育者从新的视角去挖掘社会经济的深层次问题,用新思维、新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文武,韩瑾.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融合――以金融核心课程群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2]渠长根.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0,(6).
[3]曾宇平,田野,覃朝晖.经济学课程群建设与学生经济学素质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关键词:高职;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
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暴露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和矛盾。而课程是高职教育的基石,只有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彻底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符合市场需求。现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为例,阐述创新在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1“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路
1.1根据食品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定核心课程
在农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支持下,通过充分的行业、企业及毕业生调研分析,确定“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烘焙工是食品行业主要技术岗位之一,主要从事食品行业焙烤产品的生产、开发和管理,其专业特定能力必须学习和掌握[1]。学生通过对“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种焙烤食品的制作方法及品质评定方法。
1.2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企业生产真实氛围的学习情境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的课程改革,基于焙烤制品生产过程进行设计,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引导,以5S现场管理为理念,以实际工作岗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2]。课程的总体规划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课程的项目设计以生产具体的焙烤产品为线索;课程的内容按完成某项焙烤产品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操能力、工作态度来设置,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则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来进行,同时融合“中级烘焙工”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开发学习资源,采取校内实训、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3以5S现场管理为要求,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相互融合
5S是起源于日本企业的一种现场管理模式,分别是Seiri(整理):将不用的物品清离现场;Seiton(整顿):将有用的物品布置存放;Seiso(清扫):清扫现场,保持清洁;Seiketsu(清洁):巩固维持制度化;Shitsuke(素养):提高员工素质。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企业生产真实氛围学习情境的同时,以企业现行的5S现场管理办法为理念,做到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相衔接,实训操作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相衔接,力争培养出具备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1.4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
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养成[3-4]。课程评价的标准,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考核评分细则。在完成每个任务后,要求学生按照评分细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检、互检。最后教师进行总体评价,从而保证公平、公正、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要点
2.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
按照过去传统的学科型理念组织教学时,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各种焙烤产品的制作方法,虽然培养了一定的实操技能,但是与企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在项目化课程的改革中,必须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依据烘焙工的职业发展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烘焙工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针对烘焙工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典型工作任务,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特性,对“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创新式的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操技能。“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整体设计项目见表2。
2.2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实训为手段,设计出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思路是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转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进行课下的自主学习、课上师生讨论确定方案,提倡创新,允许个性化方案的存在。项目4(蛋糕制作)的学习情境设计见表3。
2.3以多媒体为手段,构建“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库
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发展,课程教材不应再是[1][2][3][4]单一的纸质课本;而应以多种形态、多种媒介、多个层次出现,形成立体化教材,如教学视频、PPT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相关国家标准、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论坛等多种教学资源。
3“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效果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依据行业烘焙工的职业发展阶段,以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的创新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了以下几个转变,即以课本知识点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产品为中心、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转变为实操训练为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完成课程项目,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衔接。高职的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得到较好的实施,既需要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也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将不断深入实践和探索,在不断完善项目化课程的改革基础上,带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李荣.对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0):24-25.
金爱咏.浅谈推行5S管理提高实验室检测现场管理水平[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2(12):47-48
李方桥.高职磷化工检测技术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广州化工,2013(6):270-272
【关键词】语文提问课堂效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总是站在教学改革的潮头,每一次教改都会出现一些新的东西,也许正因如此,才使它永富魅力。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积十余年来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率
1.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是组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条件。从备课到课堂,从课堂到作业布置,都得考虑学生。刚工作时,每天写教案,可是学生的状况却很少考虑,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教案不写好过写。反之,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值,根据学生实际去设计问题,即使是一份不完整的教案,一节课只分析一个问题,也将使学生学有所获。如朱自清的《与时间赛跑》一文,内容比较庞杂,我仅仅抓住时间一去不复返这一切入点来分析,结果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学生接受得也很好。又如《果园中的机器人》一文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而且我又了解到学生对机器人很感兴趣,我便以一幅一幅不同类型的机器人照片引入课文,效果出奇地好。
2.不吝惜表扬,开展赏识教育
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学生对教师除了尊重外,还带些许崇拜,所以他们会把教师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肯定的话语视为珍宝。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对学生多一点关怀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我班的王建荣同学平时不敢发言,一次她胆怯地举起了手,可是又放下了,我立即抓住了这次机会,给予了适当的肯定,从此王建荣不仅积极发言,而且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如法炮制我在全班开展了赏识教学,课堂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二、把握提问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从而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反馈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方法如下。
1.入境型提问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决不是枯燥的符号,它包蕴着活生生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扮演成文中某一角色时,这种“参与感”一经产生,兴趣就会大增,受感染亦更深。如讲《詹天佑》一文前先通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有关史实的提问大肆渲染文章的背景色彩,从而引导学生入境理解课文。
2.扩展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应多涉及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如处理《去年的树》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鸟儿在见到灯火时,他最想对灯火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就扣住了阅读与写作不脱离的要求。
3.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往往适用于每节课的结语。如《画杨桃》第一课时的结语:画同样一个杨桃,为什么会画出五角星呢?老师怎样处理这件事情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这一结语吊起了学生的胃口,第二节课学生的反响很好。
4.递进型提问
就是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递进的,如讲《闰土》一课中对闰土外貌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为什么“颈套银项圈”?到此,一个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提问方式,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很有益处。
5.创新型提问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如教杏林子的《生命生命》问:“假如你手中就捏着一只活生生的蝴蝶,你会感受到什么?”这种提问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很感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配音乐、配图片的朗读
教材有许多经典名篇,最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环境中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弥补教师个人朗读才能的缺陷。在《咏柳》《春日》的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面欣赏诗词内容显示的画面,一面听多媒体的朗读,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课堂效果很好。
2.形成教学环节连续性
在优秀教学中,每一个预设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教学环节的脱漏将导致整个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然而,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是有限的,难免会有遗忘之处,这时多媒体课件就起到了记事本的作用。如一堂人物外貌描写的作文指导课,我就运用了数幅图片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3.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认为情境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它对激发人的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而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景和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讲《嫦娥》一诗时,叫学生收起课本,当凄美的明月、哀怨的嫦娥这幅画面伴随着绵绵的古筝声出现时,整个课堂都溶入了其中,无须教师的渲染,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教学意境,课堂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4.运用多媒体能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如在《太阳》《三峡》等教学中,由于无法充分展示“无限增加”的效果,使学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还可以设计优秀的导语,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等。总之,要让语文教学活起来,提高40分钟的含金量是语文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