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14:2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1.识字与写字
1.1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1.2 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1.3 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2.阅读
2.1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2 朗读、默读的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2.3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2.4 略读、浏览的评价。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2.5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写作
3.1 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3.2 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3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3.4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4.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塑造;健康人格;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内容丰富,而且其学科本身具有很多的人文因素。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思维训练以及能力培养。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得天独厚和无与伦比的优势,这是我在三十年来的教学第一线中得到的认识和发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并不难理解。首先,语文课程的媒介――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语言也是思考的工具,要脱离语言来表达思维是不可思议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是紧密关联的,不可分割的。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曾在其影响深远的论著《语言论》(1921)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所以,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
语文课程是极具人文性的。“人文”这一提法在古代著作《易经》中就已出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关注人的精神,尊重人的个性。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门重要课程。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面,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课文中积极健康的语言、正面向上的内容能对学生起到阳光的、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能陶冶学生情趣、发展学生思维,这些对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生处在身体发育,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极为重要。
比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一文中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透露的浓浓的家庭温馨;学习流沙河的诗歌《理想》,不仅学习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象地说明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还要号召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在感受作者夸张的创造手法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篇童话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以上的例子不胜枚举。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对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将此诉求根植于自身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案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在课程的视野下理解语文,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平台。为此,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三大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范畴,由于课程资源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并不多.
1: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对课程资源的类型,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1: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意识淡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初于无序状态;
1: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对校内各种形式的传统课程资源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够有意识地予以利用。但对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利用则因人而异,相差就比较大了.
1: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对校外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
1:3潜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隐性课程资源普遍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往往格外喜欢,对成绩差、习惯差学生总在心理上怀有歧视。
2: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调动与指导。
2:1校内资源
在校内诸多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很大,但教师对于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重视,挖掘还很浅显。同时,学生对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兴趣也不太浓厚,忽视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2:2校外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能明显能够感到学生对校外语文资源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2:3语文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外界的隐性影响比较大,但由于这些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经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 语文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初中语文课程实施课改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语文课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对它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在实施中学新课标的背景下,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彻底改革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让教育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便成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所必须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措施。
2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分析
2.1学生的学习理念不适应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转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脚戏”为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合作互动。为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中介者、合作者。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则一脸迷茫,无所适从。因而在学习中常常是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
2.2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课程,广大语文教师并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对其新思想、新理念还是拍掌欢迎、倾心认可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搞不出什么新的名堂。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学生仍就郁闷如牛,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
2.3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
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积累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实际上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学生家庭中愿意购买图书让孩子阅读的家长为数也不多,很多家长愿意购买练习题之类的书让孩子做,而对于孩子看课外读物常以影响学习、不务正业为由大加禁止。学生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离课外书的距离越来越远,开始终日埋头于题海之中。
2.4教学评价机制还跟不上课改的要求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们迫切关心的是现在考试如何考,试题如何出,很显然,教师们思考问题的落脚点依然在“考”上、在“分数”上。这也难怪教师,在学校、家庭、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依然停留在“分数”上的今天,让教师放开手脚搞课改确乎有点难。教师们对分数不敢怠慢,与其冒险搞课改,还不如实实在在抓应试。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如此,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也就定位在学习的结果上,不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了。
3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实施策略
3.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旧的教学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许多教师为了实施新课程教学而费尽心思,然而,不少学生却不与老师响应、配合,让老师们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并且落实到每一个单元或者课题,以减少和克服盲目重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2转化教师角色,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自我感觉知识是很困难的,没有教师的“教”是学不会的,老师是非常神圣的,是知识的化身,是权威的象征,这样就隐藏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这一客观事实,影响了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和认同。另外,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主义、专制主义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敬畏心理、恐惧心理。这种心态下的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按教师的安排去行动,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缺乏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3.3提高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改革,它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反映他们的老师面对着新教材有时也感到不知所措,因为教材的内容是全新的,老师没有老本可以吃了,必须进行研究教材,然后又要查找资料备课才可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对教师的素质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为了扭转教师吃不透教材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研究教材的结构体系,把握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及时修正教案,改进教学方法。
3.4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我国原有的课程评价是以考试为主要形式,注重的是评价结果,常常出现“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现象。要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我们必须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由注重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同时,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定期评估,以督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映琳.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2).
论文摘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原有的课程标准已不能满足当今“教”与“学”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下,应该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文章以初中语文新课程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了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阅读教学。因此,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的课上,内容深一些的课文,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平白一点的,能浅文深研,上得厚实而有味道,学生思维括跃,学习效率很高。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针对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即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民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目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可以转化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后练习的答案等等,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话”(或“受话”)式教学。在这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所谓“参与”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参加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参与式教学呢?
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
其次,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教师走进文本,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有组织和引导的“底气”。要做到一读二想。读,就是要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
同时,抓“生成性”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参与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学生参与过程中生成。因此在参与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提高参与式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源 开发 案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1)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2)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过上下五千年的传承与积淀,中华民族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汉语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语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及其审美情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通过朗读范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美,激发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作为载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主要选取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背景,不同侧面和角度,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及其手法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朗读语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从最直观上感受文章内容,而且长此以往也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语感。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范文的朗读,让学生从语文课文这些直观材料上初步感受美,激发美的情趣,逐步树立美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美的充分感受。
二、创设优美情境,以情境辅助语言,用语言表达情境,情境与文字交汇,让学生体会情境美,学会表达美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审美教育中,教师如果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优美的语文教学情境,就会以情境辅助语言,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与此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出优美的情境也可以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课文的内涵与本质,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表达技巧,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情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更能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情境美,学会表达美。
三、说文解字,在分析文章时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深刻挖掘从更高层次上体会语言美,学会鉴赏美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对这件事情有着极其深入的了解和判断,那么就会做到游刃有余。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审美教育的实施也不例外。而初中语文课程,主要是以学习课文为主。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认真分析文章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等,达到对文章的宏观把握与微观理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分析,透过语言文字从更高的层次上体会语言美,学会鉴赏美。
四、重视对学生的写作练习,在运用语言文字及其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美的本质,学会创造美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方式。所以对中学生写作的训练,可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并且,教师更应该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我的情感。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审美教育的实施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个性,在运用语言文字及其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理解美的本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创造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工具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影响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初中语文的改革也从最初的形式化逐渐走向实效化和科学化[1]。但是纵观全国各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五花八门的课堂模式,参差不齐的改革效果,并没有完全实现课程改革的初衷。究竟初中语文课程为什么要改革,怎么进行改革,笔者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
根据时展的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是教育发展的直接需求。社会在不断进步,课程的设置也需要有相应的变化。所以,在中国社会的新时期,基础教育的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颁发了一份名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2011年,教育部又重新制定下发的新的学科“课程标准”。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程,固有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特点,让学生走出校门以后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专注于提高考试成绩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标准的需要,也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评价方式达不到激发学生潜力助力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逐渐显露了出来。
二、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容。
纵观全国各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势,我们不难发现其课程改革几乎都是以课堂模式的改变为基本出发点,都是改变了原来语文教师的“一言堂”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变成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为主的交流式课堂。但是只是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并不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全部,真正的课程改革需要体现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教育观念的改变
这一点是目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做的最好的一点,只要对新课改理念稍微加以思考,就会对语文课堂上的形式和目标等要素进行新的定位。在新课标中有这样的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认识到,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3]。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必须面向学生。其中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品格的影响等等。语文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观念上的改变,才能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并且主动去选择新的教学策略,才有可能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改变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比较关注的是学科本位,而且学科知识一直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很多人类社会的新思想,社会发展的新内容都没有体现。[4]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效果也不明显。更主要的是,这也将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能力上也和当今社会脱节。
因此,改变传统的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项改革不单指初中语文教材的更新,也指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动改变教学内容。在保证对民族文化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时代因素,在知识内容之上加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能力训练内容,在保证现有内容教学效果基础上,从社会和生活中挖掘更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改变
传统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目标,一般都是从知识层面进行设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理解概括什么内容等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发生改变,教学目标也必须予以相应的调整。
从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是目前这项工作取得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果。新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原来的基础知识就不重要,所以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也一样必须有。在此基础上,课堂上要在学生能力培养发面达到什么程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方面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些也都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考虑的。如此细化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才能具有更准确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收益最大化。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实是教师教学观念最直接的体现。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体现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换言之,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程度,学生就达到什么程度[5]。
教学观念发生变化以后,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无论是最初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实施,教师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就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程度。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这里所谓的有效,不仅指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也包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有效挖掘学生潜能等等。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是目前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模式并不是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改变的唯一途径。只要是以学生现状为基础,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都值得推广和提倡。
(五)评价方式的改变
单凭一张试卷上的分数来判断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这是不科学的。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让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也是整个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难度最大的,因为它涉及到的是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问题。
目前来看,初中语文试卷上能力考查题型的增加,是这项工作取得的唯一成果。但是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等情感层面的内容,还是很难在卷面上进行考查。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来看,改变现有评价方式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关系着中考的成败,还将影响到将来中国社会建设者质量的好坏。基础教育改革目前阶段已经开拓了良好的局面,能否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完成语文课程改革的使命,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就要看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努力了。
参考文献:
[1]肖川.论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2]张文质.语文教育,回到起点,回到人(上)[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03)
[3]厉耕.免费教科书:今年将增至3000万农村中小学生[J].课程.教材.教法. 2005(03)
关键词 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试图改变长期以来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教学,将教科书当作惟一课程资源的局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的课程实施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碍。因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综合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二、开发与利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了。由于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其结果,一方面是课程资源,(尤其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素材性资源被埋设、浪费,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我县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发展很不平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还是仅仅依靠语文教材和参考书进行教学,新课程的推进十分艰难和缓慢。因此,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有效课程资源,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新课程的积极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开发与利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
(一)开发与利用语文教材资源
语文教材是经过不同的专家群体认真仲裁选择并根据教学秩序逻辑性地构建起来的资源综合体。因此,教材本身是已经过筛选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它需要教师的加工、创造,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在教学中强调文本与师生的对话。无论是在教材的使用上,还是在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新课程都突出强调了一种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星新一的《喂,出来》一文我教读过两次,我在第二次教读星新一的《喂,出来》时,没有像以前只从“环保”角度解读,而是以“环保”为起点,逐步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敬畏自然”“因果报应”与“人性的弱点”等重大主题,多角度理解文章,最后又回到"环保"这一核心主题。课后我让学生任选一个角度写读后感,很多学生结合文本与现实有了对“环境保护”、“敬畏自然”、“因果报应”、“人性的弱点”等问题较为深刻的认识,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的隐性资源。
(二)开发与利用身边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课前组织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初中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再如,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开发与利用农村的民风民俗资源
农村语文教师的身边,还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课程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情风俗、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色。农村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是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农村学校乡土资源非常丰富,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的目标。
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理论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方可指导实践。新课程实施已有几个年头,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地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实与最初的理想、目标还是相差甚远,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建构初中语文教学层次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所谓语文教学的层次性是指:一定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级体现出不同层次的目标。本文想就科学建构初中语文教学的层次性,谈点不成熟的认识,以期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写作目标没有体现层次性的要求,目标设置过于笼统。我们知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编者、教师的总纲,如果这个总纲体现出了层次,那么编者、教师才能更好地实践这个层次性。我们知道学生接受、认识事物有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违背了学生认知、年龄的特点,那么教学的预期目标就无从达成。我们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初中阅读、写作的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课标中有关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这些要求过于笼统,又没有层次性,对于初中三年的教学起不到指导作用。应分年级具体细化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例如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初一的小说教学与初三小说教学目标一样,考试考题也一样,这怎么可能呢?致使目标没有层次,教学没有层次,也违背了教学规律;导致教师操作起来盲目性增大了,针对性没有了。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增加了,不符合客观规律。对此,建议修改初中阅读、写作教学的相关目标,体现教学的层次性。比如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就可以针对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体特点来设置具体可行的目标。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应具体设置为:初一年级的目标为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线索的特点,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初二年级的目标: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分析造成人物性格的特点的原因;初三年级的目标就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知语言特点为重点。这样分层次设置目标,便于教师教学,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特别是在初三阶段,要加强综合性,使学生由部分到整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道德得到培养、认识得到升华,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情感道德基础。这是学生成长的根基,也是教学的落脚点。希望课程目标的制定者能够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的课程标准。这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课本的编者也应力求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层次性。现行的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单元、分主题编写,但从整体看仍然缺乏必要的层次性。例如:说明文的编写应分层次,并配有知识短文。初一年级应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目标来组织相关文章;初二年级应以掌握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目标;初三年级应以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目标。这样就体现了编者的层次性,才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文本。为此,希望教材编者要编出有层次、分年级目标的文本,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便于学习又得心应手的好教材。
三、作为一线的教师要大胆应用教材,使各年级的教学体现层次性,最后达成整体目标。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忙于备课、上课还有批改作业,不能深入钻研教材,只是照本宣科,不敢超越雷池一步,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体现层次性的又一重要原因。教师在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放得开、收得住,整体设置初中阶段的目标,最终达成整体目标。比如议论文的教学,在初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准确把握议论文的论点,初二阶段的目标就是理解论证方法,初三阶段目标就是探究论证过程及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大胆使用教材,重组教材,分层次实现综合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出大量艰苦工作。教师只有分解了目标,又把这些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加以落实,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也才能形成教学的个性。作为一线从事教学20多年的我深有体会,备课只是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目标,每天、每月漫无目标地进行语文教学,结果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习语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这和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层次性、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性有很大关系。只有发挥教师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层次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走出困境。
综上所述,科学建构初中语文教学的层次性需要课程标准的设计者精心分层次分年级设计出既切合学生学习又便于教师教学更便于编者编写的课程目标,而不是笼统的、不分层次的。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当前课程目标分层次、分年级设置具体目标。其次,作为教材编者也应听从一线教师的心声,科学编写教材,使我们的教材具有高水平,这样的教材才能成为教师、学生热爱的好教材,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热切期盼。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大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教学参考的条框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出层次来,教出特点来。
科学建构初中语文教学的层次性,是时代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认识论的要求。只有大胆探索,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走出困境,生机盎然。让我们为此献计献策,创造出有生命力的理论,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造性教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创造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科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阵地,没有创造性的学科教学,创造教育研究就失去了依托,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也就失去了源泉。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1]。
1、语文课程的特点
1.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的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具有深广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人文性的关怀。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材料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并着重强调的[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体现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指语文能力的学习要通过实践的途径来完成,同时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一种实践行为。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富有多样化的,根据进行实践活动的场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语文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语文课程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及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二是语文课外的实践活动。
1.3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是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同外语、数学等学科不同,语文是母语教育,在学生走进学校之前就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被母语包围着,生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走近我们生活的世界,欣赏生活中的美景,感受生活的美好。
2、初中语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的构建
2.1改变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教学,在很多人甚至是一些教师的眼中,只是简单的教教写字,认认生字,甚至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汉语本来就是自己的母语,每个人都会讲,没有什么可以学的。错误的观念会导致错误的教学方式和错误的学习行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不断更新,语文教学不在仅仅局限于课本,只关注古人的千年遗训,语文教学开始和生活、社会、科技相联系,开始从单纯的书本教学向以书本为主,辅以丰富的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都是语文重要的人本资源,同样,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风光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更是呈现了历代中华文化的精髓,国内外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内涵的丰富,加强了语文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承,更是对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2.2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力仅仅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当它与创造性的人格特征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忽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语文课程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被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将学生同社会生活连接起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生活化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教材中的篇篇文章无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指得是热爱祖国语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有较强的语感和思维能力,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3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能力训练似乎更多地和理科教学相关,语文学习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乍一看,似乎和思维能力训练关联不大。思维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语文学习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怎么样把学到的语文知识或情感、思想等归类后,再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对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固然能够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但语文课程不仅也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在创造性思维的其他思维训练上,例如辐合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具有更大的优势。记叙性文章可以训练学生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而说理性文章则可以训练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不断发展着自身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听教师讲解时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式时发表独特的见解,阅读时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联想、发散做出鉴别,在写作时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3、结论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单靠语文教师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拥有了创造型的教师和创造性环境,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
1引言
韩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传道所处的位置在授业与解惑之前,可见,传授道理是作为指导授业与解惑的基础,现代教学也应该学习传统教育的这一原则,在教导学生学习之前,先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保证教育的最高目的的有效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关怀自然的良好品德。有效推进学生个人人格的建立。丰富与健全学生全面化价值体系的建立。同时,笔者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有效的知道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完善自我愿望的实施。所以,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文的成文可以有效促进初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
2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可行性
价值观实际上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那么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是否具有的可行性呢?本文将从理论上、实践上、性质上等三个方面探索其可行性:首先,理论上,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是各个学科都应该充分重视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高度发展时期,物质至上观念的出现,拜金主义价值观的盛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初中生刚刚建立的价值观,往往会受到社会上其他价值观的影响,动摇自己的思想观念。所以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正错误的价值观,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风气,是初中教学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实践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可以有效保证培养任务的实现。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理科教学,主要讲授的内容是语文知识,而所谓的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中国从古到今的优秀文明,这些文明对于培养初中学生生态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从实践上来说,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培养生态价值观具有可行性。再次,性质上,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符合语文知识的基本性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在文道统一的原则下,指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从而帮助其他学科完成共性的任务。显然对于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符合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有效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促进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政治、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形成教学合理。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方法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方面具有可行性。笔者将以前文的研究与总计为基础,探索在语文教学之中对于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其主要的因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教师的角度促进语文生态价值观的建设。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考试课程与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应该在课堂教学之中肩负起生态价值观培养的责任。笔者认为从教师的角度应该结合教材材料,整合视频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手段与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价值观的教导上,教师不宜照本宣科,应该才普通的日常教学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生态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建立学生正确的、丰富的兼简直体系。其次,从学生的角度促进语文生态价值观的建设。初中时期的学生具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比较强烈,乐于对于世界进行探索,所以在活跃的思想与丰富的感情的指导下,把握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具有有效性。再次,从教学合力的角度促进语文生态价值观的建设。根据初中阶段新课程标准所进行编制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之中,有很多传统教材内容进行了转变,从而增加了很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的教材内容。同时网络上,与生态价值观有关的视频资料与文本资料也越来越多。思想政治课程、生物课程与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生态的重要性。这些教学内容与资料,都为初中语文展开生态价值观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笔者认为要形成全面发展的教学合力便可以有效促进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关丽兰.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02)
[2]郑士鹏,王永明.低碳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考量[J].黑河学刊.2011(01)
[3]张小莉.当代生态价值观的科学建构[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
[4]韦美日.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