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1 23:4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教师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早期教育是促进人脑发展的教育。研究发现,婴幼儿是全人类最善于学习的能手。科学早教的普及,会需要一大批婴幼儿教师,职业学校的发展应关注幼儿早期教育,培养婴幼儿教师。
[关键词] 幼儿 早期教育 婴幼儿教师
人的心理发展、智慧发展、性格发展是人类研究自身发展的科学方向。早期教育是促进人脑发展的教育。幼儿早期教育是指从幼儿刚出生至三岁之间的幼儿教育,这是一个极易被家长忽视和错误把握的幼教年龄段,觉得他什么都不懂,逗逗玩玩,认为年龄越大学习越好,这个观点完全错了。专家通过三十年的研究发现,婴幼儿是学习的能手,是全人类最善于学习的能手。婴幼儿学会直立行走;学会手脚分工;学会劳动;认识万事万物;发展语言;学会社会行为;学会人生95%的常识。所以,要重新认识婴幼儿。
要让一个脑细胞发达起来需要有丰富的信息:语言、音乐、色彩、亲情、万事万物。幼儿智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不断地通过外界的刺激来激发其脑力活动而达到启智的效果。而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应集中在两个方面:肢体及感官的训练;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是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的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从事幼师美术教育工作已有几年,给他们上美术课时,我常会想我应该教他们什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绘画技能这些都是我在思考的。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幼儿启蒙教育又该教什么?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竞相探求形象思维。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实验一种均衡地运用在整个大脑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绘画活动能起着协调大脑的平衡作用,形象思维的增强,能促进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幼儿通过早期绘画训练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百分之三十。幼儿在没有学会使用文字以前,所表达的情感方式往往是图画,他们通过简单的线条、图形作为一种传达思想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涂鸦期”。这些图形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充满想象力的形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字的使用而逐渐消失。如果这种想象力能得到很好的保持,将对幼儿的成长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简笔画是通过绘画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并获得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直观而形象、鲜明而生动的简单绘画形式。能使幼儿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艺术、爱学习的好习惯;能够帮助幼儿用灵巧的小手写写面画,开发大脑,启迪智慧,掀开幼稚而天真的童心。我们都知道,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发掘想象力实际就是发掘创造力。简笔画可以辅助儿童涂鸦期发展,使自由的方式转变为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使涂鸦绘画得到深化和发展。
中国早教之父冯德全提出:“人类要重新认识婴幼儿”的新儿童观基础之上,是完全附合儿童潜能开发之规律的。育儿目标十分清晰:它明确提出开发儿童巨大潜能,培养身体健美、智能高超、性格卓越,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爱的创造型人才幼苗,使孩子的后续发展具有很高的起点和极强的优势。“早期教育定要自主创新”。附合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家教形式,也是我国13亿人口、数亿家庭的国情所需。由于中国特色的早教成本低廉,能让科学育儿走进千家万户,极利于亿万婴幼儿都得到童年的快乐,又获得人才奠基教育的公平和普及,并使家庭更加和谐,父母子女更加亲爱和愉悦。他的早期教育研究中心从1988年开始,举办全国早期教育“0岁方案”教学骨干培训班前后共81期,冯德全均担任主讲,培养了一大批专兼职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己培养出大批中国特色早期教育高素质人才幼苗,有全国十佳少年、百佳童星、幼儿小学生、儿童中学生、少年大学生(11~16岁的少年大学生全国有数千人),大批三四岁脱盲、六七岁博览群书的孩子就是例证。位于沈阳的亿婴天使早期教育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婴幼儿教师执教,课程设计完全按照宝宝不同月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根据每位宝宝的特点提供专业的早教咨询和教育方案,让宝宝在全面的学习和发展中树立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同时让家长了解宝宝成长的奥妙,与宝宝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课程分为音乐胎教、亲子潜能开发、幼儿园入院缓适、音乐之旅、艺术畅想、双脑均衡、体能综合、环球探索等十四种课程,以“游戏”的方式来贯穿,以培养孩子多元智能发展为目的,帮助宝宝塑造成功的性格。课程从宝宝的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五大领域进行潜能开发,采用多环节的教学方法、多种专业教具、国内外经典儿歌和音乐,帮助宝宝多元智能的均衡发展。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家长关注幼儿早期教育,让孩子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有个性特长的发展。会有更多专业的早期教育机构兴起。社会会需要一批强大而专业的师资团队,帮助年轻的父母建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协助并激发婴幼儿全方位的学习和发展,婴幼儿教师将成为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婴幼儿教师协助父母了解宝宝成长的秘密,认识宝宝不同于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宝宝所特有的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早期教育助宝宝的成长一臂之力。
科学早教的普及会需要一大批婴幼儿教师,职业学校的发展应关注幼儿早期教育,培养婴幼儿教师。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师流失;教育生态学
随着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大,但现实情况是幼儿教师队伍不仅得不到有效补充,现有的教师队伍也不稳定,尤其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一些私立幼儿园,现有教师队伍流失问题更加严重。从整体社会生态视角看,幼儿教师流失是社会生态发展保持平衡的一个必然结果;从教育生态视角分析,幼儿教师流失则成为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障碍。《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加强幼儿教师的队伍建设。因此,保持幼儿教师队伍稳定,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理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流失的视角选择
1.解读幼儿教师流失
教师流失可分为外部流失和内部流失两种情况。外部流失即教师放弃教师职业,脱离教育工作;内部流失是指教师在教育机构内部的流动。幼儿教师的合理流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对于优化幼儿教师整体队伍、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保持教育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而单向、无序、不合理的教师流动则会加剧幼儿教师的流失,影响幼儿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研究幼儿教师的外部流失问题。
目前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资料已经不少,但有关幼儿教师流失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这一现象令人深思:是幼儿教师不存在流失现象,还是幼儿教师队伍庞大,少量的流失对学前教育质量没有影响?抑或是由于幼儿教师流失现象本身的复杂性而难以研究分析?笔者对郑州市的幼儿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学前3年适龄儿童有16.3万人,幼儿教师有13183人,按国家规定的师幼比来计算,幼儿教师缺口近500人。此外,据笔者对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发现,幼师毕业3年之后,近2/3的人离开了学前教育岗位。可见,幼儿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教师面临诸如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等现实问题,“无编制、无身份”的尴尬境地使幼儿教师缺乏安全感。
本文立足于生态学的理论,全面考察教师所处的生态圈,以及教育生态圈中教师因子与其他因子之间的关系,对幼儿教师流失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等进行探讨和分析。
2.教育生态学
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的一门科学。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教育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整体关联。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某一教育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其他教育生态因子的变化及反应。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和规律来反思幼儿教师所处的生态系统及幼儿教师流失现象可以发现,幼儿教师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因子,对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空间、职业认同等方面的追求是幼儿教师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幼儿园提供的环境、待遇、发展空间等其他因子无法满足幼儿教师的需求时,幼儿园这一生态系统就处于失衡状态,幼儿教师就会做出必要的调整以维持这一生态系统的平衡。当然,幼儿教师流失的现实层面的原因,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因为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小系统,幼儿教师流失的原因,也有社会系统方面的因素存在。因此,探究幼儿教师流失问题的实质就非常必要。
二、幼儿教师流失影响因子分析
1.社会因素
幼儿教师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因子,社会因素是影响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重要方面。社会因素是指教师工作、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变化和教育改革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和期望、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态度等。近年,尤其是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社会对幼儿教师期望值增加,使幼儿教师面临更多的压力。此外,公众对幼儿教师缺乏正确和公正的认识,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孩子王”“高级保姆”,学生家长以及管理者对幼儿教师均缺乏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忽视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成长专业指引者的角色和地位。当这种压力使幼儿教师不堪重负时,幼儿教师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因子,必然会发生变化,以应对这种压力,来维护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流失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
2.幼儿园因素
国内外很多研究资料表明,幼儿园的性质和所处位置、工资福利待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幼儿园文化等是造成幼儿教师流失的重要因素。相对来说,私立幼儿园的教师流失更为严重。教师作为经济人的生命个体存在,工资与福利待遇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教师待遇越差,职业倦怠感越强。此外,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参与培训的机会以及幼儿园文化等,都是影响幼儿教师流失的重要因素。
3.幼儿教师个人因素
影响幼儿教师流失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幼儿教师的年龄、教龄、职称、自我实现等。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流失和年龄、教龄、职称成负相关关系,年龄越大、教龄越长、职称越高,幼儿教师的流动性越小。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当其他需要得以满足之后,只有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潜能,达成自我实现才能找到满足感,通过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找到幸福感。因此,幼儿教师自我实现需要动机愈强,幼儿教师流失的可能性就愈大。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学生;非学前教育
当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物质条件越来越高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就不断的提升,其中教育文化可以说是现代人最为重视的一部分。幼儿阶段是人思想和心智成长的重要时期,对幼儿的教育可以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和系统的教学,因此影响他们的因素则有很多。
一、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现状
自幼儿教师资格证制度以来,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逐渐变多,加上近年来国内人口的快速增长,大小私人幼儿园不断增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变的更大,这就造成了幼儿教师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因此吸引了更多的非学前教育专业的人加入到幼儿教师的队伍中,同时也导致幼儿教师的队伍良莠不齐,其中幼儿教师的综合学历有所提高,但专业结构却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因为幼师待遇的提高,非专业教育专业的人选择幼儿教师多为自己的前途和生活考虑,从而忽视了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对于幼儿的教育也比较轻视,除基本的知识教学外,对于幼儿思想、行为等道德品格的教育比较轻视。同时在幼儿的管理方面比较生硬和单一,缺乏耐性和对幼儿教育的研究意识。加上缺少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对于幼儿的教育存在片面和猜测的非专业方式,如校方对于自身的幼儿教育也有所轻视,则很容易令幼儿只有基本的学习,但缺少了教育性。
二、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影响因素
1.入职前因素对专业发展动机的影响。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入职以前,无论所学专业是否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内容,都对入职后的专业发展产生了不确定的影响。很多没有接触过现代专业的学前教育的人会认为幼儿教师只是在看管一些幼儿,教给他们基本的知识和常识,但幼儿时期是人玩乐、好动心最强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过于严谨、严肃的管理会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会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缺少系统性,自己通过多种渠道学到的知识无法串联在一起,形成高效的教育模式。这入职前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专业性问题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一般选择学前幼儿专业的幼儿教师,自身会比较喜欢或容易接受幼儿孩童,在心理上已经为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了准备,同时心理和性格上与他人比较也同幼儿更为相似或更容易懂得幼儿的心理,而多数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在这方面则有所不足。这就加大了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发展难度,因为自身思想意识与幼儿心理存在较远的距离,因此男实现高效的教育。2.入职后外显因素对专业发展动机的影响。外显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幼儿园性质,幼儿教师职务和职称,福利待遇,入职后的适应度,教师之间的协作,家人、朋友的支持等。从心理上讲,规模较大、较专业的幼儿园更能为其带来安稳的心情和情绪,这对于专业发展起到了稳固的作用。入职后的适应度,则影响了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自信心,教师可否坚持工作,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教师的职务和相关福利待遇对发展的影响大小,也因不同人的需求和心理有着一定的关系。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关心,从广义上来看似乎影响不大,但因个人情况的不同,家人与朋友对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态度和效果,对其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3.入职后观念因素对专业发展动机的影响。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入职后的观念可分为:(1)幼儿教师对自身工作在社会中价值体现的观点。(2)幼儿教师对自身职责的认可度。(3)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于第一点而言,可以解释为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有了基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教师则会坚持自己的工作,不被外界其他元素或诱惑所干扰。幼儿教师对自身职责的重视,则更能保证对幼儿教育的有效性,真正实现以幼儿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则表示了幼儿教师个人的进取心,这在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现代是尤为重要的。随着幼儿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出,个人的自我提升意识是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不被时展所淘汰所应剧本的根本性条件。
三、结语
相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对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发展产生的影响因素是较多的,不能仅凭个人一时的心情和生活需求就投入到幼儿教育的工作中,幼儿教育就是对幼儿高度负责的启蒙教育,而不是个人职业发展的短暂跳板。
作者:熊丽娟 单位:聚科源中英文幼儿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博爱;幼儿教师;幼儿;培养
二十一世纪需要教育培养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则热切呼唤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更是呼唤高尚的师德修养。②“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句在教育界广流传的经典名言说明: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师德的直接体现,是做好教师的关键。③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第三十五条也明确指出: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因此,我们乡镇幼儿教师应该热爱我们的幼儿,用我们的博爱灌溉我们二十一世纪新的花朵。
1 幼儿教师博爱的高尚无私
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强。幼儿教师作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正如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有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所以,对于我们幼儿教师而言,只有用正面的言行去影响孩子,才能让博爱精神通过教育这片试验田,去帮助孩子完美地诠释生命的意义。这些方面在我们幼儿园教育中尤为突出。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话就犹如一道圣旨,不光是幼儿,就是连我们的家长也十分的重视,他们都将老师捧在手心里,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我们常常会在教室里听到家长这样说,“老师请你帮帮我一个忙,我们的孩子在家里一点也不听我的,说老师今天没有说回家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这样类似的问题,我们一定感觉不到陌生。所以,对于我们幼儿教师而言,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才有可能不被淘汰,不会无法“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不仅倡导了“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身教人者教己”,而且身体力行,鞠躬尽瘁。
我们都知道,只要教师有爱,不管有多少学生,都能够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认同着这样的差异,然后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每个幼儿的潜力都得以发掘。
2 幼儿教师释放博爱的方式及阈度
教师对于幼儿的爱,尽管不可能是母亲那样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母爱,但是,应该是基于对弱小生命的保护的爱和基于幼儿教育工作的一种职业使命感动的爱。这种爱不同于自然的母爱,但应比母爱更理智、更胸怀博大。但是,这样的爱又是有要求的爱,是爱与要求的辩证统一。而教师对幼儿的爱有很多种,我们对这些博爱都应该做到一个尺度。爱有宽容的爱,有信任的爱和赏识的爱。
2.1 宽容的爱
我们知道宽容是人生最伟大的力量,也是我们幼儿教师与幼儿沟通的桥梁。庄子说“君子不可苛察。”面对现在的孩子,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好奇心很强,而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好奇中,难免会有错误的出现,如果教师意味记住孩子所犯的错,那么将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如果这时教师释放自己的宽容,自己的那份博爱,那将转化为幼儿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发展的动力。反之,一个教师如果从此厌弃这个幼儿,那这个幼儿就会感受到别人的否定和排斥,孩子就会自暴自弃,消极无为。但是,当孩子的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让孩子错下去,而应该理智的引导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幼儿的品德修养做到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不是苛求,让孩子慢慢地进步,在进步,快乐中健康的成长。释放自己的宽容之爱,要抱住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懒惰的老师的信念去教导我们的孩子。
2.2 信任的爱
让我们的学生处处感受到我们幼儿教师对他们的信任。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可以接近我们的学生,那就是对他的信任。”所以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我们应该释放我们的信任,去接近我们的幼儿。在一个班级中,难免会碰到有告状的现象,有的时候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情绪去定论结论,而应该用信任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如今在提倡“以人为本”,教育也不例外。以人性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我们的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目;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摩擦;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
2.3 欣赏的爱
就是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鼓励我们的孩子,发现其闪光点,让幼儿对自己有信心。这是一种“正强化”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使幼儿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关注周围的孩子。我们都知道孩子在生活中往往渴望老师的爱与关注。我在我们班的幼儿,我往往会特别关注那些平常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对其特别的加以引导,让孩子更加乐于向别人秀秀自己的特长。
3 幼儿教师博爱是高度责任感
歌德曾经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履行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最大价值。对我们乡镇的幼儿教师而言,对我们的孩子释放博爱才是我们的责任。当孩子刚踏进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是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怀抱,也是家长将他的孩子,第一次充满信任的交到了别人的手上。此时,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责任由有多大,我们不仅仅只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们也成为了孩子的母亲。所以我们对幼儿的爱是面向所有幼儿的爱,不偏爱、不忽视任何一个幼儿。
参考文献
1 叶小媚,刘国平.中国师德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关键词 丹麦 幼儿教师教育 特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特色
2009年起我校与丹麦VIA大学学院(VIA University College)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合作项目,2012年2月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在近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我校教师到丹麦VIA大学学院进修学习及丹麦教师到中国授课等活动,使我们有机会了解丹麦幼儿教师教育。
1.1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丹麦,一般把从事学校服务、在社会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称为“educator”,①我们暂且把其译作“教养员”。 丹麦的教养员由丹麦高校的社会教育专业培养,主要有三种不同方向的社会教育,分别培养不同工作环境中的教养员。第一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是在为3~6 岁儿童开设的幼儿园工作的教养员;第二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是在中小学儿童看护中心工作的教养员;而第三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教养员的工作对象是3 岁以下的幼儿、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成人(包括寄宿学校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成人)。②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供成为教养员发展、学习和护理所必需的知识、能力与品质,为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丹麦教育部为社会教育专业制定了教学大纲,但是每所学院也有一定的自,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制定课程。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①教育理论;②语言、文化与交流;③个体、学校与社会。)、选修课(①艺术、自然与技术;②身体、健康与运动;③表达、音乐与戏剧。)、专业领域课(①社会问题者的相关领域;②身心残疾者的相关领域;③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实践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③其中,选修课和专业领域课学生可以三选一,至于学生如何选择课程主要是要考虑自己的实践与毕业方向。目前,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中约有50%的学生会选择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与表达、音乐与戏剧课程(丹麦教养员职前教育课程),毕业后在托幼机构、学后班和青少年俱乐部等教育机构工作;约30%的学生会选择身心残疾者的相关领域与身体、健康与运动课程,毕业后在残疾人服务中心工作;约20%的学生会选择社会问题者的相关领域与艺术、自然与技术课程,毕业后在社会服务机构工作。
1.3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按其指导思想可以分为注入式教学法和启发式启教学法。丹麦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与项目教学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抛出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对话与讨论的方式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组织形式
丹麦教师授课过程中往往都是采用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他们通常喜欢与学生做朋友,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教师更多的时候是课堂学习的聆听者、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他们打破我国常规的座位排序方式,取之而代的是四至五人一组的圆圈,这样更方便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课程考核的方式也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1.5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测试与评估形式
丹麦教师在我校引进课程授课过程中往往是采用书面报告和单独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形式上会采用笔试、口试等多种方式,考核对象有时会以个人为单位,有时会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考核任务时,教师会在考试之前布置考核任务,并提供相关解决问题的文献资料目录,学生需要集体合作完成8~15页的项目报告,并请一位学生汇报项目研究成果,教师还会请每位学生回答一个与报告相关的问题。然后根据小组项目报告的情况与个人阐述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另外,丹麦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并不是仅仅注重考试的结果,他们往往更为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平时的上课表现和作业情况都在总成绩中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学生要想完成学业必须要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测试与评估中,专业知识会采用内部测试,考官由学校委派一名或者多名教师执行,专业知识以书面论文结束,评估结果为通过或未通过。而教育理论、主干课程和毕业论文则采用外部测试,考官由教育部委派,评估形式可以书面、口头、实践或三者结合,评估结果为7分制(-2,0,2,4,7,10,12)。
2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2.1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与灵魂。它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品质和规格,对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要素起着统驭作用。我们借鉴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长三角地区对学前教育本科人才的需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确定了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艺术型与双语型学前教育优质师资和管理人才。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美术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双语教育能力。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幼儿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也可以在幼儿园从事管理工作;学生既可以胜任双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以胜任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具有宽口径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工作组织机构就业。
2.2 完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借鉴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我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了突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双语特色与艺术特色,满足用人单位需要,本专业的主要课程采用英语教学,注重中丹双学位各自核心课程的差异,强调基础性、衔接性和双语教学。我们在引进丹麦合作学校成熟而富有特色课程的同时,保留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等课程模块。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构建是整个培养方案的重心,为使课程更好地指向培养目标,我们把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此外,我们在课程设置时还考虑到学科本身的逻辑性、顺序性,避免所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把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渗透到课程之中。其中大量的英语课程保证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开展双语教学或出国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2.3 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借鉴丹麦教师教育的特色,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热点问题课堂讨论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各小组将讨论结果推荐 1 人作为代表进行汇报。 二是案例讨论法,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案例内容,把理论学习设置到复杂而有意义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与学习能力培养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伦理性与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实践。总之,力求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项目报告等方式,使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紧密结合。
2.4 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主要是采用小组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我校自合作办学以来,教师在采用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阐述学科理论知识后,都会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展现与特定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与见解、技能与能力。基于对教育对象视角与行为选择的理解来阐述自己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方法,通过头脑风暴,使学生批判性地反思教育思维方法与行为选择,建立专业领域的职业见解与伦理观。
2.5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测试与评估形式
借鉴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测试与评估形式,我校改革了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打破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努力建构多元考核模式。课程考核强调多元化,专业课程采用书面报告和单独口试相结合,书面、口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如写调查报告、模拟教学、说课、案例分析等,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另外课程考核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发展,加强对学生平时出勤、作业等的考核,注重把学科知识竞赛成绩、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机整合,增大其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从而体现出发展性评价的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我校在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培养学前教育本科人才过程中积极借鉴丹麦的优质教育资源,力求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更加具有国际特色,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中丹幼儿教师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113);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中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51);常州工学院2011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110944)
注释
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步相对与世界幼教来说是比较晚的。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不教,父之过等等。作为幼儿教育最初的承担者,这些父母们显然没有专门幼教知识,有的只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其中有好的也有坏。当然,这一方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年代,但是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幼儿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到近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的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开始了幼教的新探索。一直到现在,中国的幼教界一直都没有停止这种探索的脚步。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中国幼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幼儿教师的观念也得到了重大的转变。我认为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幼儿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很长的时间里,幼儿教育只是作为初等教育的附属品,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儿童上小学做好准备,而忽视了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来,由于大力提倡幼儿教育以及家长自身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的目的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家长们认为借助各种幼教的手段大力开发幼儿的潜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神童来。所以就从胎教开始一直到孩子出生之后提前认字提前走路,然后又是上英文班,又是上艺术班,给孩子安排了无穷无尽的学习内容,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其实,孩子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神童,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头脑灵活、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品质优秀、人格健全的孩子。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这种教育目的观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幼儿园的教育开始以儿童自身发展为最终的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观的转变直接引起了其他方面的转变。
二、教育内容:幼儿园曾经长期存在着一种惟智现象,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教育开始进入幼儿园。依照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的面发展。从最初的重视智育到现在的五育并重,这种转变反映了了中国幼儿教育的一大进步。
三、教育方式:传统观念上,我们习惯与整齐划一,因为这样便于管理。在很长时间内,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跟小学、中学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前在幼儿园里,老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后,乖乖坐好不准动”;“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的重复;还有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会在黑板上画一副示范画,打分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限制和束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逐步屏弃了这种刻板的、不适应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允许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允许自由选择伙伴,允许有自己的见解,,推行赏识教育,尽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尤其是新技术蓬勃发展以后,许多幼儿园引进了多媒体教育手段,使幼儿园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许多幼儿园开始改变以前的“家园不同步”的现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做到家园同步,发挥幼儿教育的最大作用。同时开始最大程度地利用社会其他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从总体上讲,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教育方式是为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服务的。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相对于以前已经是很大的转变了。
四、师幼关系:在传统的观念中,老师总是权威的化身,老师总是对的。不光幼儿这么认为,甚至连老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就给幼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从本质上看,教师与幼儿都是独立的人,都有人格的尊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都有生存、学习、游戏、娱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交流情感和看法,虚心征求和倾听幼儿的意见,赏识幼儿的优点和进步。目前提倡的是一种与幼儿对话的师幼观,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要求幼儿教师“蹲下来与幼儿说话”——当然这种“蹲下来”的主张并非只是形式上的蹲下来,实际上这要求幼儿教师彻底转变自己的幼儿观和师幼观,把幼儿当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人,尊重幼儿的观念和选择。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以上是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当然在实际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育方式,真正实现一种“快乐式”的幼儿教育,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机智;把握;发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36-02
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品格、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更要具备教育机智。面对一群活泼好动、有自己思想的孩子,教师需要具备一种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是教育机智。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教育机构中,面对一群身体和心理都未发展完善的群体,教师如何发挥其教育机智呢?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在一次小班家长开放日活动中,要求孩子们把不玩的玩具收起来。孩子们不听反而跑到家长的怀中。老师说了好几遍:“宝贝们,要收玩具了。”但孩子们依旧没有听,仍是一片混乱。这时教师说:“小朋友找到了家长,可玩具宝宝还没找到,请家长和宝贝们一起把玩具宝宝送回家。”这时,孩子才和家长一人拿一个陆续的把玩具收起来了。
案例中教师面对慌乱的场面并没着急,也没采取任何强硬措施,而是机智的利用游戏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最后达到了目的。在幼儿园会经常碰到类似的事件,作为教师要发挥其教育机智,恰当的处理这些事件。什么是教育机智?它有怎样的特性?教师在活动中如何发挥它呢?
一、教育机智的内涵
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机智的定义是:“一种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的进行教育的才能。”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机智,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能保持教育动态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教育机智不仅是一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有其特性。教育机智的特性包括随机性、敏捷性、主体性、有效性四个方面。
1.随机性。教育机智一般都是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而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艺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例如:在大班的一次科学课上,幼儿在分组操作后进行小组小结。第一组的一个小朋友站起来把自己的实验品撞掉了,活动室里鸦雀无声,那个小朋友很委屈的站在那儿。老师灵机一动说:“第一组的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一边操作一边告诉老师他们的结论了,请第一组的小朋友一边操作一边告诉大家。”小朋友不小心把实验品撞掉了,是大家都预料不到的,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教师巧妙的运用了教学机智将幼儿的思维带回来,这样不仅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而且控制了整个活动的局面,这就表现了教育机智的随机性。
2.敏捷性。教学机智大多表现在其他突发事件情景中,它所借助的心理机智并不是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而是教师发散思维和简捷跳跃式的直觉顿悟。例如:在一次语言课上让幼儿用表情表现生气,有一个幼儿正在表现,忽然有一个幼儿大喊大叫,原来有人摸他的衣服了。老师抓住时机,微笑着说:“噢,他是用这种方式表现生气的,大家给他鼓掌。”这一事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敏捷性。
3.主体性。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育机智,每位老师的性格和体验不同,处理同一事件时,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这一点上说,教育机智具有其主体性是教师自己顿悟出来的,但教育机智也可以是通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得来的。
4.有效性。教育机智是否使用的恰到好处,是否有良好的效果是最终标准。所以使用教育机智既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又要起到教育的效果和作用。这就要看老师是如何把握和发挥教育机智的了。
二、教育机智的把握和发挥
结合教育机智的特性,教师如何把握和发挥它呢?教育机智是一种随机的教育行动,但不是随意的行动,背后有深厚的理论支持。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就无法很好的理解儿童和教育的本质,也不可能发挥教育机智,但只掌握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也很难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情绪的好坏也会影响教育机智的发挥和把握。在实践中,需要教师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首先,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积极地情绪使人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富有信心;消极、抑郁的情绪会使人精神萎靡不振、想象力贫乏、思维迟钝。在幼儿园,幼儿和教师的情绪随时会产生变化,教师要时刻保持心情愉快,以激发幼儿的乐观情绪,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其次,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幼儿园,教师要发现和捕捉教育时机。什么是教育时机呢?范梅南曾说过:“教师主动的际遇就是教育时机。幼儿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就会把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所以,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这就是所说的教育时机。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把握和捕捉教育时机。再次,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体验。发挥教育机智的目的是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幼儿的体验对其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教师要富有耐心。幼儿园的生活是琐碎的、枯燥的。如果教师只是一时的激情,那么她就不会得到发展的。一个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即使掌握渊博的理论知识,那她也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教师。教师在实践中没有耐心,就不会进步,不会捕捉到教育时机,幼儿就无从得到教育。耐心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尤其是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耐心会使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增长经验,更加灵活的捕捉教育时机,能遵从幼儿的发展需要,让幼儿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5.
一、老师老师做游戏———游戏当中学知识
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中活动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游戏中融入知识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能力,则可以做到寓教于乐,既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友爱,又可以让孩子们从中学到知识。我在教学中,经常将所学习的常识和生活技能与游戏相结合,孩子们也都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游戏。比如,我经常会让孩子们玩扮演的游戏,我首先会启发孩子“: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到有老人上车,但没有座位,我们该怎么做呢?”孩子们纷纷回答“:要给老人让座。“”孩子们,你们回答得真好,那么我们来玩个扮演的游戏,将给老人让座的情景重现,好不好?”孩子们兴致都非常高昂。一个孩子要扮演“老人”,几个幼儿扮演放学路上的孩子,一个孩子还踊跃报名要扮演“司机”,摆上几个小凳子,就是车上的座位。“老人”上“车”之后,看到“座位”都坐满了人,就站在了“座位”旁边,一个小朋友很快站起来,扶住“老人”,还礼貌地说道“:老奶奶,你坐我这里吧。”孩子还故意变声回答道“:谢谢你,好孩子。”逗得别的小朋友都哄堂大笑。很多小朋友还在表演中有自己的发挥,有时候孩子们还会自发地扮演生活中的不同人物,表演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孩子们在表演中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在表演中学会了生活常识。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方式应当得到改变,教师要多采用让孩子更乐于接受的,更能培养孩子自发性的游戏教学方式进行幼儿教育。教师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孩子一同游戏,一同成长。
二、老师老师讲故事———故事内容含哲理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幼儿教师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会采用直接批评、说教的方式对待,这样对于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很大,孩子的内心也很难以接受。教师要改变这种呆板的批评模式,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孩子道理,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激发他们思维的主动性。有一次,我给孩子上美术手工课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一会想画画,一会又想做手工,一会和周围孩子说说话,一会又跑去喝水看书,不能安静下来做好一件事情。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孩子们美术手工课结束之后,我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叫做“小猴子掰玉米”。讲述的是一只小猴子在玉米地看到玉米又多又大,高兴地掰了一个玉米往前走,突然看到地里的西瓜又大又圆,兴奋地扔下手里的玉米去抱西瓜。走着走着,看到树上的桃子又红又多,扔下了西瓜去摘桃子。一只鸭子从猴子面前经过,猴子丢掉了手里的桃子又去追鸭子,最后鸭子“嘎嘎嘎”地叫着跑走了,小猴子没有追到鸭子,水果也没有留下,只好垂头丧气地两手空空回家了。讲完故事之后,我向孩子们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最后两手空空回家了呢?”有的孩子回答说“:因为它一会要玉米,一会要西瓜,一会要桃子,一会又要追鸭子。”我点头称赞,给孩子们总结道“:因为猴子不能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对什么事情都是三心二意,所以最后它一无所获。我们也是一样的,只有静下心来好好地、认真地做一件事,才能将事情做好。”之后我还让每个孩子结合自己的情况说说感想。孩子们都对自己做了总结,在总结中也同时进行了反思,从这个故事中感悟颇多。孩子虽然还比较小,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尊的感觉,有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将所要训导的内容融合故事内容,给孩子们以启发和思考,引发孩子们的主动性。
三、老师老师家中坐———家访之中知动态
家访可以让老师更多的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习惯,能够让老师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一些行为的根源,也能够更好地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改变家长的一些溺爱情况,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孩子进行了家访。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总是喜欢对别人呼来喝去,要每个人都称她为公主,还伸手打过别的孩子。我感到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于是对孩子进行了家访。发现在家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工作比较紧张,孩子大多时候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奶奶在家里称呼她都会亲昵地叫“我的小公主”,老人对孩子百般顺从,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对老人缺少起码的尊重,随意地要老人为她做这做那,稍有不顺心,还会对老人挥小巴掌,而老人没有对孩子予以制止,还认为这样孩子不会受欺负。我与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要让孩子正确认识事情的是和非;对孩子合理性的要求应当满足,而不合理的要求就要及时制止;让孩子学会最起码的尊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幼儿园,我也会适当地纠正孩子的一些行为,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孩子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帮助下,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之前的趾高气昂到现在的乐于助人,从以前的不高兴就打人到现在学会和别人和谐相处,家长看到孩子的转变也是喜在心上。教师要改变之前单纯的“园内教学”,不仅要注重园内的教学,同时还要了解孩子园外的生活,这样才能更详尽地了解孩子,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新时期的幼儿园教学,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现在的孩子更加聪明、更加敏感,教师也要多尝试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开展游戏、讲故事、家访等活动,与孩子展开亲密接触,从孩子的角度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才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
作者:张燕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心幼儿园
关键词:学前教育 错位 角色定位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以学龄前儿童为教育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切教育活动。
(1)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1.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诸多事实和研究都表明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2.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要将这种婴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
(2)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1.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是我国各级教育中普及率最低的阶段,3-6岁儿童入园率仅占大约40%,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2.学前教育对于家庭的价值也是十分明显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穿、执行,独生子女在我国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是一个家庭关注的焦点,那么教育也会成为影响家庭生活幸福和谐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着全社会,其质量对家庭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错位现象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幼儿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的幼儿教师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幼儿公共教育的逐渐普及,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面越来越大,然而现如今幼儿教师也有许多错位现象:
(1)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
经济地位的衡量标准可以是经济收入的多少或财富的多寡,其是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师社会地位评价的主要依据。然而,在我国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待遇一直都比较低。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一直以来都非常低,虽然相比过去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离《教师法》要求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还相去甚远;同其他行业相比而言更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同行的小学,初、高中老师相比也是处于最低水平。除了工资收入低之外,也缺乏其他的社会保障,基本上不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待遇。
(2)幼儿教师的专业自较低
教师专业自是指教师享有专业判断及自由执行、不受他人或非教师成员的干预的基本权,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职称评定权等方面。但是幼儿教师的专业自较低,没有相应的话语权。据相关教育年鉴数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还有很多专任幼儿老师没有给予职称,更不用说还有一大批幼儿园代课教师。
(3)幼儿教师的职业声望普遍不高
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总体而言,职业声望还是非常能显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与中小学教师、大学普通教师相比,幼儿教师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且下降的幅度更大。也就是说,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各界人士心目中的相对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前景不容乐观。
三、提高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对策探析
多种多样的社会因素导致幼儿教师工作环境压抑、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不理想。要改变现状,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仅依靠幼儿教师的努力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这还需要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财政性支出,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工资待遇。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只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 1.2-1.3%,这个比例还是非常低的,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限的财政投入一般是先支持公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得到的援助就是非常稀少的。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低,公办与民办之间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经济待遇,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较低的现状。
(2)完善相关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幼儿教师权力地位。首先要从政策上支持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次还要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促使他们专业荣誉感的提升;最后政府要积极维护教师的各项基本权益,完善落实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
(3)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切实保障师资队伍质量。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经济待遇的前提下,要使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外界的肯定,首先要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保障师资队伍质量;其次还要进一步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让更多的高学历毕业生从事到幼儿幼儿教育事业当中,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
四、总结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要从社会各方面努力提升教师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曾晓东.我国幼儿教育由单位福利到多元化供给的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论文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拓宽知识面,掌握新技术,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选择创新性、研究性、开拓性的课程内容,为幼儿教师提供所需要的素材,使之适应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幼儿教育改革的深人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日益进步和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都要求教师不断地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成为一名能适应新时展需要的优秀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目前幼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发展迅猛,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各省市已将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纳人了当地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划。但由于我国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在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上都存在着许多哑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知识轻能力,重技能轻师德。就继续教育内容而言,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一般做法是上级培训部门先制定培训方案,然后下发通知,各幼儿园根据培训内容选派教师参加。培训课程的设置基本没有考虑受训者的来源和需求。
2.课程安排具有随意性。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用的是“讲师团”作法,许多培训机构都存在着因师设课的现象。某些已经制定好的计划、选定的内容,会由于请不到老师而取消或进行调整。这就导致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3.课程结构缺乏均衡性。由于理论性课程和艺术技能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而实用性较强的教育技能(如语言能力、教育组织能力、师生互动能力等)、师德修养以及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课程较少,导致培训课程普遍缺乏综合性内容,特别是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内容。
4.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绝大部分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理论性、学术性过强,而适用性过低,与教师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教师一方面难以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的实质,另一方面又难以逾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5.园本化课程内容太少。幼儿园园本化课程内容较少,园本培训缺乏必要的专业引领,培训内容低水平重复较多,难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知道,在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课程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是重要的一环。构建符合时展要求、满足广大幼儿教师实际需求的科学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幼儿教师持续发展的关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启蒙的,它强调各领域的渗透和整合。幼儿教师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既有与一般教师相同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他们必须具备范围广泛的普通知识,但不必是每一领域的专家,这是由幼儿和幼儿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教师的普通知识准备的层次、程度和水平不要求精、深、专,而要在“博”上下功夫,做一个全科性人才,才能适应越来越高的社会要求和职业要求。
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
随着幼儿教师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历史性转变,时代对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代幼儿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交往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获取和运用信息的素养。因此,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应该涵盖上述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应具备的特点
1.强调基础性。由于我国的幼儿师范教育过去一直是中等学历教育,直到1990年代末才相继升级为大专层次,导致相当多的幼儿教师是初中毕业直接进幼师学习的,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涵盖基础性课程内容,可以弥补教师们在职前教育中所形成的知识结构的不足。
2注重适用性。培训内容的设计思路应有明确的定位,力求融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为一体,把材和各地方自编教材结合起来,把主修课程与适合不同需要的多种选修课程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人文社会和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师获取信息与知识、接受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能力。
3.体现选择性。这是针对不同区域、园所、教师之间的差异提出来的。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参加继续教育对象的来源和现实需要,开设具有区域特色或园本特色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园所、不同层次的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同时开设一定的选修课程,给受训者充分的自由选择机会。
4.突出综合性。一是要加强各领域间的综合和相互渗透,注重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的教学经验;二是要强调综合与实践并重,注重教师的参与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二)构建科学的内容板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集中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上,它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是多维的、立体的。参考国内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划分模式,依据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板块。
1.背景型课程。背景型课程就是把有关政治思想、职 业道德的内容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师德修养水平。同时,将有关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纳人到课程中来。
2知识型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新的教育观念、五大领域的基础知识、新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技术,是造就一个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
3.实践型课程。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板块中,教育实践应该摆在中心位置。它主要包括教育实践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教育科研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都是教师需要学习并掌握的。
4.综合型课程。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特点就是对各种不同的知识和理论进行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因此,继续教育内容更应强调教育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以帮助教师打下宽厚的综合性知识基础,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综合化的要求。
(三)设置多元的课程内容
由于地区之间、岗位之间、教师个体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培养目标,采取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既有必修也有选修的课程,使课程设置形成灵活、机动、多元化的新格局,以满足各类学习对象的需求。
1.彰显区域特色
要充分考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缺乏教育技能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匾乏,是农村幼儿教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笔者所在幼儿园对口扶持的一所乡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共有200多名幼儿,教师共7名,其中专任教师5名,每名教师各带1个班。她们每天工作连轴转,教育保育一肩挑。她们对孩子的教育仅停留在看护层面上,教育教学存在着较强的小学化倾向。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一是要侧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增加儿童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比重。二是要进行技能技巧培训,如普通话、唱歌、舞蹈、绘画等,以提高她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要适当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四是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使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充满乡土特色,如开设玩具制作、本地区农作物、特色产品和风土人情课程等。
2.突出岗位特点
幼儿园有不同的岗位,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岗位的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不会相同。
(1)园长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幼儿教育的理论及幼儿园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进行幼儿园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管理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有:幼儿园政策与法规、市场经济与幼儿园发展、教育哲学、幼儿园教育、幼儿园管理、幼教科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 (2)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应侧重于教育科研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内容,包括研究的设计与报告撰写、多媒体信息技术、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教学活动研讨等。
(3)班主任参与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班级管理,包括方法、原则和评价。如幼儿园班级管理环节、班级管理案例分析、各年龄班管理特点及评价等。
(4)对普通教师而言主要是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技
能培训,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开设某一领域的专门课程,促使他们成为全能型教师和特色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现代教育理论、国内外幼教改革动态、幼儿教师能力培养、多媒体应用技术、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及应用(音乐、美术、舞蹈、体操)等。
3.体现层次性
(1)根据教师的成长阶段设置课程内容。教师职业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所以对教师的培养必须分阶段、分层次。在一体化课程设置上,既要注意不同阶段的针对性,也必须考虑不同教师的水平分层实施。一般来讲,教师的成长分为新手型、适应型、成熟型、专家型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所要关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的。
新手型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常规,熟悉幼儿园生活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对她们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突出《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有关卫生标准及相关文件等)、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组织的基本要求、游戏的组织、优秀教学活动观摩、多媒体技术、基本功训练(包括备课、写教育笔记、教具制作、操作电教仪器、组织教学活动)等。
适应型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实施幼儿教育教学的能力。对她们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突出《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有关卫生标准、相关文件等)、幼儿教育基本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幼教科研基本知识等。
对成熟型教师来说则应该加强师德培养、教育科研指导、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教材教法的研究。培训内容主要是:师德研究、法律法规、幼教科研、当代幼教改革思潮、各类幼教专题讲座、各类幼儿教育技能(音乐、美术、舞蹈创编等)提高等。
对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应拓宽和加深教育科学理论及综合素养,综合性、研究性的课程比较适合她们的需要。培训内容主要有:师德研究、幼教法律法规、幼教科研、当代幼教改革思潮、幼儿教育评价、创新教育、师生心理卫生、各类幼教专题讲座、现代教育理论等。
(2)根据园所的发展情况设置课程内容
示范性幼儿园与非示范性幼儿园。示范性幼儿园在贯彻幼儿教育法规、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社区早期教育等方面起着示范、辐射作用。示范性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与非示范性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相比,整体素质占有明显优势。因此,继续教育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非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则要侧重于基础性知识和必备的教育技能。
在教育领域,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学校长协会最早开展对教育管理者胜任力的研究,他们把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分为优秀、一般和不合格三种类型。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也开始重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提出通过管理教师绩效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但英国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强调的是工作胜任力的基本标准,主张胜任不以优秀为起点,达到一般工作表现就算胜任。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NPQTL)依据教师胜任力标准(1996)实施的全国教育质量项目中,也为教师开发设计了胜任力框架。[2]国内在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强、宋淑青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之构建,高丙成、秦旭芳等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特点与类型,肖智泓、黄珊等幼儿园主班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等。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为我们明确幼儿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标准。《专业标准》包括基本内容、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三部分。其中基本内容部分分别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基本维度、14个基本领域提出了62条基本要求。专业理念和师德维度主要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等4个领域提出20项基本要求。专业知识维度主要从教师需要具备的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等3个领域提出了15项基本要求。专业能力维度分别从教师应该具备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及反思与发展能力等7个领域提出37项基本要求。可以说,这14个领域62条的基本要求凸显了我们所强调的教师职业胜任力,尤其是对基准性胜任力有了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各院校对幼儿教师的培养主要应该依据胜任力特征进行,因为胜任力特征是衡量和判断教师申请者能否成为优秀教师的标准。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有力抓手,我们需要根据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岗位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即每一种胜任力特征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课程模块组合的基础之上。
一、明确办学目标是构建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前提
在构建基于胜任力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不同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不同的,不同目标引领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有差异的。《规划纲要》(2012—2020)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累计需要幼儿教师220万,年均需求量在24万左右。这就要求各级各类相关院校承担起培养幼儿教师的重任。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主要有五种模式:初中端口招生的三年制中专、初中端口招生的5年制大专、初中端口招生的三二分段、高中端口招生的大专和高中端口招生的本科。我们要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确立基本目标与梯度目标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3]各级各类承担培养幼儿教师重任的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将培养合格的、具有胜任力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首要目标,再根据各级各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其他方面的梯度目标,梯度目标可以根据生源质量、培养时间、学校类型、培养目标的去向等因素确定。具体来说,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应该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单一目标,考虑到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都是初中端口招生,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其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工作特质。
中专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缓解农村幼儿教育的用人困难,为农村幼教事业培养“留得住、教得好”的幼教人才。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基本目标,同时兼顾培养保育员、家政服务人员等幼儿教育工作者。[4]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幼儿教师,从其生源质量和课程设置来说,应该注重提升质量,在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方面提高要求,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情、智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高等师范学校的本科层次培养所面对的生源质量较好,学习的时间较长,所以应该强调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幼儿园课程游戏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针对当前高师院校的本科生艺体技能差、教学实践欠缺等实际问题,应该加强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的联系,确定培养科研型、实践型的幼儿园教师。在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培养幼儿教师应该确立的梯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各级各类承担培养幼儿教师任务的院校都应该将培养合格的、具有胜任力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首要和基本目标,在职前培养阶段围绕这个目标确立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二、构建以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胜任力为基本目标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在普及发展学前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鉴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所面临的幼儿教师需求猛增和有合格资质教师欠缺的双重压力,我们所讨论的胜任力不以优秀为起点,而是达到合格工作表现即为胜任。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我们认为幼儿教师的基本胜任力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专业理论和知识素养,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该具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有关儿童保育与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二是作为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技能,包括教学能力、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力及结合幼儿特点因材施教的能力;三是对幼儿教师更加综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要求,如教师的文化适应与变革力、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及对幼儿教师个人品质的要求等。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以未来准教师的胜任力特征为核心依据,在增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强化职业胜任力的要求,帮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幼儿阶段的价值和特殊性,理解“保教结合”的内涵,学会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进行科学的教育和保育,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能够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快乐成长。在“儿童发展与学习”和“幼儿教育基础学习”领域,遵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保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根基,不用“学术型”要求学生,而是服务于教师胜任力的培养目标,直接指向幼儿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理解力、幼儿学习领域的掌握度、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力等教师胜任力。强调“必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内功,储备专业发展的后劲力量。采用“集中培训学习+循环渗透”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学习渗透于整个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胜任力中比较隐性的特征,但涉及未来幼儿教师的价值定位,涉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规范,能够体现出胜任教师的人格特征。所以该部分课程设置建议通过“读书会+专题讲座+社会服务”的方式来进行,既凸显了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的规范性,又考虑到每个教师个体社会价值的独特性,而且通过社会服务的环节还能够让准幼儿教师体验对所属职业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
专业发展主要涉及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和工作人格特质两方面。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基本能力(弹、唱、跳、演、讲、画、做等)够用,满足基本保教活动的正常需求,不硬性要求艺术技能的高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工作人格特质的良性引导,注重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试,让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之所以凸显教师工作人格特质的良性引导,是因为教师的工作人格特质可以显著地预测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而且,在工作人格特质上得分越高,其教师胜任力越高。专业发展能力与素质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竞技训练+循环渗透”的方式来完成。幼儿教育活动指导直接关系到准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和工作情景中的工作能力,该模块课程既需要关注理论的先进够用,又需要强化准教师的情景工作能力。通过“集中培训+案例研究+循环渗透+模拟训练+个别指导”的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保证理论的先进、够用。在模拟训练和案例研究中检测准教师的理论应用水平和工作情景中的工作能力,在个别指导中发展教师的工作人格特质(条理性、计划性、自主性等)。专业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职业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见习+保教实习+教育实习+工作坊+研讨会”的培训形式,从见习的“看课”到实习的“亲自操作”,再加上“工作坊”形式的现场演练与研讨,可以全面有效地提升教师在“专业实践反思与调控力”“幼儿课程开发与应用力”“丰富安全学习环境营造与监控力胜任”等方面的胜任力。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师范生巩固幼儿教育专业的概念胜任力(理解专业理论基础的能力),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得到印证。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师范生形成自己的技术胜任力(履行专业所要求技巧的能力),将自己的专业意向、人格特征及专业基础能力转变为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技术能力,成为具有胜任力的准教师。在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学习领域,通过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家园共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幼儿政策法规等课程的学习,培育师范生胜任力中的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团队协作与个人创造力、幼儿园文化适应与变革力等能力。上述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不同于原有的“老三门”“三学六法”,而是服务于培养具有胜任力的幼儿教师这一基本目标。幼儿教师的各项胜任力也并非逐一培养,而是循环渗透于整个教师教育的培养阶段,避免了“理论和实践的两张皮”的现象。
作者:牛金芳单位: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
一、幼儿教师的教学重点
幼儿教师性别分配不均,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对幼儿教师的教学任务的认识。关于幼儿教师的教学的重点,许多研究者从不同方面给予了解读。从教学内容来看,学前教育以对知识的教育、习惯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发展这三者的教学为主。其中,知识的教育是教会幼儿习得某些知识。这些知识范围非常广泛,既有代表物品的名词,也有某些食物是否适合食用的常识,是帮助幼儿了解世界,表达自己思想的基础。习惯的养成是训练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成为幼儿的一种基本素质,在幼儿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人格的发展则是通过良好的示范和影响,提供优质的行为模板,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使幼儿身心健康,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不同性别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发展的不同方面起着不同作用。去除专业领域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方法等知识方面的差异以及元知识、元技能的辅助作用后,仍有大量由于性别差异带来的差异。
二、对幼儿发展培养倾向不同的人对教师选择的倾向
学前教育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十分重要,但对不同的人来说,对幼儿教育和培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和选择也会产生很大差异。侧重知识的人在考虑选择教师时,会着重考虑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对幼儿状态的观察与判断能力。这些人倾向于选择表达和表现能力非常强,讲解耐心,心思细腻,善于感知幼儿心理变化的女性教师。侧重习惯养成的人在考虑选择教师时,会着重考虑教师外在形象,行为特征,对动作的表现和模仿形象的树立。幼儿的习惯往往是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这些人在选择教师时,会考虑到教师对幼儿的照顾与看管,是否负责任,是否有足够的精力等。对于教师的性别选择上,则各有所好,重视照顾幼儿生活的人会选择女性教师,因为女性教师够细心。重视责任感的人对教师的性别并没有倾向,而是看重教师的职业观和责任心。侧重健康人格的人在选择教师时,会考虑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影响,甚至对幼儿性心理的影响。这些人在选择教师时,会注意到教师的性别对幼儿产生的巨大影响,比如考虑到不同性别教师的行为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对幼儿性心理发育产生的影响,幼儿对不同性别人的行为模式的建立等。因此,这些人在选择教师时,倾向于将不同性别教师比例配属在1:1。不同培养倾向的人选择教师的倾向性不同,从当前呼吁、提倡幼儿教师性别比例均衡的人越来越多这一事实可以推测,人们对幼儿发展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注重知识向注重习惯和人格,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关心。
三、对男性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角色的讨论
男性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教育职责与教育特色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导致当前对男性教师的角色的认识存在理论性的不足。一直以来,男性教师在学前教育中从事与体育、游戏等身体活动有关教学,很少有男性教师进行知识性教学。这与幼儿的生理发育有着密切关系,也与男性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有关。男性教师如果要在学前教育中充当主要的教学力量,必需加强自身的表现、表达等技能的锻炼,同时,也要注意对自身的行为风格控制。
作者:何鹏飞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