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18:5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科技产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新科技产业;聚集优势;影响因素
一、 引言
产业聚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世界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信息和技术等要素在新的科技革命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加大。高科技企业之间通过高科技产业聚集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性、范围经济、关联效应及制度效应实现聚集空间的竞争优势。
我国的高科技产业聚集趋势正在从国家延伸至省、市、县等区域。从最早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创办至今,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在这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很多地区的高新区在发展速度和效率方面并不理想,聚集优势不明显。因此,本文通过30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国主要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聚集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聚集、利用高科技产业聚集优势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实证分析
1. 研究设计与方法。影响我国高科技产业聚集的因素虽然复杂,但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一地区的经济对外开发程度、当地GDP经济发展状况和支撑高科技产发展的基础条件。考虑到需要更为精确的测度高科技产业在区域中的聚集影响因素,笔者在进行相关实证研究时引入上述指标作为检验模型的自变量,为此我们将高科技产业聚集的影响因素与其聚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式子(1)来表示:
AGGLOit=?茁0+?茁1NEit+?茁2NIit+?茁3RDPit+?茁4IERDit+?茁5IINRDit+?茁6IEXRDit+?茁7PAit+?茁8NPUCit+?茁9OPENit+?茁10GDPit+?茁11INFit+?着it(1)
其中,AGGLOit、NEit、NIit、RDPit、IERDit、IINRDit、IEXRDit、PAit、NPUCit、OPENit、GDPit、INFit分别表示各省份各年度的该省高科技产业园区聚集度(以赫芬达尔指数(HHI)作为各地区高科技产业聚集指标)、园区内企业数、学校数量、R&D人员合计、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研究机构数(个)、专利申请数、高科技产业投资额和当地经济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其他字母分别表示常数项、变量的系数和残差。上式(1)中的t(t=1,2,…,30)为我国的省级地理单元,i(i=2009,2010,…,2014)为年度。在这里我们选择了2008年~2014年间中国主要的30个省份(其中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
我们采用广义矩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即GMM)估计式子(1),同时还将GMM估计及其与随机效应(RE)估计或固定效应(FE)估计进行比较,最后选取最优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
2. 变量选取和指标说明。
(1)地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产业聚集度测算。鉴于高科技产业的特性,并综合考虑到研究样本的地区数量和当地高科技产业规模,笔者根据上式(1)将赫芬达尔指数测算出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作为因变量。赫芬达尔指数(HHI)方法计算简单易懂,也能更好地反映高科技产业在某一区域的聚集程度。
某一地区高科技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 (HHI)其计算公式为:
HHIi=?撞Ni,n=1(Ain/A)2(2)
式子(2)中的A代表我国30个省市的高科技产业总规模,下标i、n分别表示研究样本中i省市中的第n个高新区,Ain则表示为i地区中的第n个高新区的高科技总产值;N是研究样本的地区数量,HHIi表示i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赫芬达尔指数(HHI)的计算方法是每一个研究区域均赋予一个由市场份额代替的权重,HHI取值越大则表示该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的地理聚集程度越高。
根据赫芬达尔指数(HHI)测算各省份高新产业园聚集度结果如下:2008年高科技产业聚集度最高的省份依次为北京(0.470 2),江苏(0.435 7),广东(0.400 4),上海(0.304 4)等经济发达地区,而靠后的均为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如贵州、海南、青海,宁夏等。经济较为落后的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在整个产业中始终与发达地区虽然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各地掀起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热潮,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国各地区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差距逐渐缩小。从研究期间各地区高科技产业聚集度整个走势来看,2014年排名靠前的北京、江苏、上海和广东等省区较于前几年总体聚集度有所回落,但仍领先其他地区,如北京2008年~2009年聚集度在研究期间中达到最高值0.470 2后降低到2014年的0.3146;江苏也由2009年的最高值0.409 3回落到2014年的0.187 1;上海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的波动呈现“U”形变化趋势,在2013年达到低谷后,2014年的聚集度提到较大幅度提升;广东省则在2010年开始从最高峰的0.417 5降至2014年最低点0.233 7。总体而言,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在东、中西部地区体现出的规律为:东部省份聚集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聚集度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2)其他变量的设定和说明。根据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选取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变量作为下文实证分析的自变量,具体如下:
各地的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能够较好的反映当地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这里的指标专利申请数量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假设1:各地的专利申请数量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各地的科技机构和人员投入。当地学校数量、R&D机构数和R&D人员数投入对产业创新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学校数量及相关科研机构、投入的科技人员数量越多,能力越强,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越高。
假设2:各地的科技机构和人员投入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各地的科技经费投入。政府在创新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直接给予资金政策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来自政府的各种资源投入有着社会资本难以替代的杠杆作用。因此政府在科技方面经费投入和财力支持也是影响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假设3:各地的科技经费投入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各地的高科技产业累计投资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初期,政府的资金支持通常超出投资本身的意义。各国经验均表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如果得到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将更具备更大的发展动力,特别在中国,政府对产业的投资力度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直接拉动作用。
假设4:各地的高科技产业累计投资额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各地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数量。企业的聚集是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高新区企业的地理聚集可以获得传统产业聚集所具有的节约交易成本好处,特别是园区内部强调企业之间的信赖和信任关系是高科技企业聚集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假设5:各地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数量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为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教育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
假设6: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经济开放程度。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高新区的企业可更好与外部环境建立互动,在知识、技术、人才的传播和共享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根据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采用当地进出口额与当地GDP之比作为衡量经济开放度指标。
假设7:经济开放程度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各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往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基础设施越健全和完善。本文采用该区域的道路面积总公里数作为衡量当地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指标。
假设8:各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以上相关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8年~2014年历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Wind金融数据库。
3. 计量结果及分析。对比表1中GMM估计及其与随机效应(RE)估计或固定效应(FE)估计结果后发现,GMM的估计结果更优良,拟合度更好。因此以下分析以GMM估计结果作为分析的基础:
(1)当地的高科技企业聚集数量对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的影响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假说4得到了证实。当高科技企业数量提高1%时,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将提升0.667,这表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可以借助高科技企业在数量上的聚集提高自身的产业聚集度,实现跨产业再升级。通过聚集众多的高科技企业打造优势产业聚集群,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当地高等院校数量对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的影响为负,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假说2未得到了证实。当地高等院校数量提高1%时,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将降低0.231。此外,当地的研究机构数量也对当地高科技产业聚集度造成不显著的负向关系。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与其院校数量之间存在负向效应的可能原因在于高校的产学研成效未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
(3)科技人力和资金资源投入。R&D人员数量投入对高科技产业聚集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假说3得到了证实。而R&D经费内、外部支出对中国各省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聚集的影响均为正面影响,但前者没有通过显性检验,只有R&D经费外部支出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当R&D经费外部支出提高1%时,各省份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将显著提高0.061,假说3得到了证实,与之前我们预期科技经费投入对产业创新有正的影响假设相符。
(4)专利申请数(PAit)对中国各省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聚集的影响为负,但无显著效应,假说1未得到证实。当专利申数提高1%时,各省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将下降0.059,这表明当地的专利申请数提高并没有对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可能原因在于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专利质量仍有差距。
(5)假设4中的各地的高科技产业累计投资额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未在最终实证结果中得到证实,这也表明中国目前单纯依靠投资的方式来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成效不明显。近年来各地掀起了高新区的建设热潮,而不顾实际条件和经济效益创建高新区容易出现资源浪费、重复建设、规划不合理、同质性严重等问题,因此对高科技产业的累计投资额的增加未必都能对该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聚集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6)当地经济开放程度对区域高科技产业聚集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假说7得到证实。当地经济开放程度提高1%时,各省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均显著提高0.161。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能够通过外资的带动和示范性扩散作用,学习和吸收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当地的中资企业也可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积极转变其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对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有直接的拉动效应。
(7)当地GDP对区域高科技产业聚集显现出正面的影响,假说6得到证实。表明只有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高科技产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但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对区域高科技产业聚集没有显现出正面的影响,假说8未得到证实。笔者认为可能原因在于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来看,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当前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机场、港口和道路基础设施载w,从而导致了当地基础设施没有对高科技产业聚集产生积极影响。
三、 研究结论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集了众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化、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急先锋”,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地方经济增长最快、投资回报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发展基地,在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但根据上文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区域高科技产业聚集度与所在区域的高等院校数量、R&D机构数、专利申请数、高科技产业投资额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负向相关关系,其中高等院校数量、高科技产业投资额和基础设施建设还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我国高科技产业投入与产出效率低下、产学研机制体制发展滞后、科技成果转换和基础设施规划不完善是无法体现区域高科技产业聚集优势的主要因素。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影响聚集度的因素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无形之手”,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笔者建议未来有必要将高科技产业聚集度的影响因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进行聚集经济、高科技产业园与中国高科技产业创新统筹规划,这对于探究中国产业创新的驱动力,充分发挥聚集优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新豹.我国高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6):72-76+103.
[2] 张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2.
[3] 于永达,王智辉.基于集聚优势视角的资源诅咒现象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55-60.
[4] 于永达,荣飞.经济赶超条件下集聚优势的政策与效果[J].改革,2009,(12):2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6BJY156)。
台湾正在进行第三次产业转型,即从传统产业转向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尽管台湾强调工业升级与科技产业升级相结合来促进产业升级,并采取了包括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免税、减税、放宽外汇管制以及设立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措施,但是本轮产业转型依然面临很多棘手问题:首先是科技人才瓶颈。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多年来台湾一直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致使从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上都没有给与大专院校足够的重视。此外,随着产业的外移,一部分人才流出台湾,而这部分人中有相当部分是高级的技术人才。其次是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不足。进入21世纪后,台湾财政收支恶化,当局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被大大削减。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企业内部的研发投入相应被缩减。官方和民间对研发经费的投入都不足以支撑台湾的产业升级。
在当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台湾在东亚经济圈中被边缘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对世界各国或地区都产生了强大的经济吸引力。很多具有地缘优势的国家或地区,纷纷签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以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2002年11月,大陆与东盟达成《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大陆与东盟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受此影响,也为避免排除在东亚经济圈外,日本和韩国也与东盟签定了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至此,东亚经济整合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由于FTA的实质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台湾无法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定FTA,无法分享到东南亚经济整合过程中的好处,反而被排斥在这个圈外。
为了改变台湾目前的困境,台湾迫切与大陆签定《两岸经济合作架框协议》(ECFA),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究竟ECFA能为两岸人民带来哪些福祉,特别是为台湾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ECFA将为台湾产业转型创造动力与机遇
根据海峡两岸对ECFA达成的初步共识,ECFA的基本内容涵盖两岸间主要的经济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原产地规则、早期收获清单、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当前台湾正在进行第三次产业转型,签定ECFA将为台湾产业转型创造动力并带来了机遇。
1、ECFA将等促进台湾出口的增加。
20世纪50年代纳克斯(Ragnar Nurkse)丰富和完善了罗伯特逊(Dennis H_Robertson)的“增长引擎论”(the engine of growth)。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外贸易能够带动和激发经济增长,而出口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带动产业发展:一是出口发展使一国出口产业及相关产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加速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出口发展会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
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岸的贸易依存度非常高。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9年1~12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1062.3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205.1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为857.2亿美元,是大陆对台出U的四倍多。签定ECFA后,部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将会迅速降低,直至“零关税”。由于零关税导致的商品价格降低,将极大地促进台湾的出口增长。出口的增长通过以下两种渠道进行。一种渠道是将使得台湾产品在大陆现有的市场份额上进一步扩大。第二种是导致部分产品的进口由第三方转向台湾。
2、ECFA有助于优化台湾岛内产业结构。
(1)促进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早在1991年台湾“经济部”就在其提出的“十大新兴工业发展策略”及其配套措施中,根据“二高、二低、二大”(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度低、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大)的原则选定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太、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十项列为新兴高科技产业。2000年,又提出了把“两兆双星”作为推动重点。台湾非常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以推动岛内的产业转型升级。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电子资讯产业强,而航太、高级材料、制药等产业还比较薄弱。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接单能力强、自创品牌能力较差。这种局面反应出台湾在整个高科技产业价值链中,对高附加值领域占领得比较少。同样,产品跟进模范强、基础研究弱。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侧重于克隆岛外的技术与产品,也加上自己的一些创新,但是无法掌握核心技术。
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的这些问题,长期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也就成为了限制岛内产业升级的障碍。签定ECFA,可以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大陆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基础研究实力优于台湾;生产研究的成本也低于台湾;科技人才储备丰富,工资水平较低;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重视程度高,出台多项优惠措施产生了很好的推动效果。这些优势伴随着ECFA的落实,可以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不失时机地促使资源在海峡两岸合理配置,加快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步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部分台湾企业或企业生产线可能回流。
目前,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动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型,另一种是被动型。主动投资大陆的企业,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占领大陆广阔的市场。而被动型的企业,主要是碍于进出口的关税税率或者由于其他现实考虑,不得不将企业或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大陆进行生产。
(3)缓解岛内服务业发展问题。
近年来,台湾的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快,基本确立了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服务业作为主导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降低,二是服务业的就业创造效果较低,三是服务业水平较低、竞争能力较弱。根据研究,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台湾的服务业与岛内的内需具有高度相关性。
解决岛内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对症下药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拉动台湾内需,二是放宽对服务业的政策限制。执政以来,当局对服务业的政策限制逐步放开。这在一个方面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融入东亚经济圈中,加强与大陆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对拉动台湾内需,刺激岛内的消费信心大有裨益。随着ECFA的签定与深化,台湾的服务业快速进军大陆市场,会为台湾的服务业带来无限商机,岛内服务业对内需的高度依赖性。与之同时,ECFA会极大地刺激岛内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从而带动岛内需求的增长,拉动服务业的发展。
3、ECFA有助于两岸双向投资,促进岛内相关产业发展。
ECFA中包涵了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内容,这为改变两岸长期以来单向不对等投资提供了政策基础。两岸双向投资,让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要素在两岸之间自由流动,对拉动台湾岛内的产业升级转型非常有益。目前,基于大陆的比较优势以及成本和利益的综合考虑,预计大陆资本将主要投入到一些资金需求量不大、投资回报较快和合作前景较好的领域,如餐饮、商业、交通、旅游等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或不动产领域、基础设施领域以及文化娱乐领域。自2009年以来,台湾连续推出了“六大新兴产业规划”,将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作为台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新方向。这预示着这六个领域将是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方向。
ECFA涉及海峡两岸相互投资与合作的内容,一方面鼓励大陆优势产业投资台湾,另一方面也吸引台资投资大陆。通过相互投资,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三、ECFA对台湾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尽管ECFA可以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推动台湾产业升级,但是从短期来看,ECFA对岛内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ECFA可能导致台湾制造业和配套的服务业加速外移。
诚然,海峡两岸签定ECFA后,部分高附加值的产业将会回流岛内。但是,制造业回流的可能性不大,转移到大陆的可能性更多一些。大陆有发展制造业所需的各种资源,且价格远远低于台湾岛内,内销市场潜力大。就目前台湾投资大陆的现状来看,越来越多的台湾制造企业以降低生产成本、看好大陆市场前景为动力,将投资从岛内转向大陆。随着ECFA的签定,大陆市场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之同时,由于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工序会继续外移,与之相关的服务业也可能会转移到大陆。
2、ECFA可能导致台短期失业率上升。
如前所述,ECFA签定后台湾制造业和服务业外移的可能性会增大。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外移带来的最大风险就是导致企业原本在岛内的岗位需求转移到大陆。
3、ECFA可能会造成岛内工资水平下降。
随着岛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外移,一部分工作岗位会转移到大陆,可能会降低岛内的工资水平。一项研究表明,台湾在大陆的人才价格,总体不高,30岁左右、有5~6年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甚至低至每月6000元,这说明,大陆市场已经日益影响到周边市场的劳动工资水平,导致工资出现平均化的趋势,最终也必将拉低台湾的整体工资水平。此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可能会造成岛内的工作机会需求大于供给,也可能会导致工资水的下降。
注释:
①张玉冰:《台湾产业结构升级与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证研究》,《亚太经济》2007年第5期。
②刘霜桂:《台湾科技人才危机再现》,《海峡科技与产业》2000年第5期。
③陈宪等(2004):《国际贸易――原理,政策,实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④李非、熊俊莉:《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合作》,《亚太经济》2007年第l1期。
⑤林坚:《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5月。
杨德明:《台湾地区各方对两岸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的观点述评》,《台湾法研究》2009年第3期。
邓利娟:《产业结构对台湾经济重振的挑战》,《两岸关系》2008年第8期。
⑦陈永志、万勇:《台湾产业结构转型与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探讨》。,《亚太经济》2007年第5期。
关键词:内蒙古;产业集群;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11-0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拥有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优选模式,不仅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推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产业水平,使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而且能够通过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已成为发达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的成功经验。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蒙古来说,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蒙古产业集群主要发展模式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模式进行了研究。OECD从集群层次的角度将产业集群分为宏观、微观和中观。Markusen则从经济活动的空间角度把产业集群分为马歇尔式、轮轴式、卫星平台式、政府启动型式。国内学者机构也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依据不同标准,对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模式概括为不同的类型。如仇保兴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为制造、销售和混合型产业集群;而国家发改委将产业集群模式分为古典产业集群、龙头+网络型、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1];王缉慈将产业集群分为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意产业集群[2]。
目前对于内蒙古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非常少,仅赵海东《“内蒙古现象”分析研究报告》、赵云平《内蒙古产业集群战略》等论著中有所涉及,还未见有详尽系统研究。
内蒙古的产业集群也经历了由小到大和向不同产业扩张的发展过程,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笔者借鉴王缉慈的产业集群模式分类方法将内蒙古产业集群主要发展模式归纳为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服务产业集群三种。
1.传统产业集群。在内蒙古传统产业中,能源、化工建材、冶金、机械装备、乳制品、羊绒和肉制品行业,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资源优势,已造就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企业和品牌,在其示范和带领下,相关中小企业不断进入,从而逐步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如以神华为首,伊煤、霍林河等遍布全区的能源产业集群;以神华、鄂尔多斯、亿利为主力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以包钢、包铝、希望铝业和大唐铝业为代表的冶金产业集群;以北方重汽、包头一机、华锐和一汽亿阳为骨干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伊利、蒙牛为龙头,牛妈妈、骑士等为补充的乳制品产业集群;以鄂尔多斯、鹿王为核心,、兆君、蒙古王紧随其后的羊绒产业集群;以小肥羊、小尾羊、科尔沁等一大批企业形成的肉业产业集群。
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蒙古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关键。因而在一些有科研基础的地区,建立一定数量的科技产业园区、基地和孵化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适宜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近二十多年的努力,内蒙古已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基地和孵化器10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园区、基地和孵化器29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181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3],产业集群效应的优势开始显现。
3.服务产业集群。内蒙古的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较晚,但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体现出一定的产业特征和产业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于物流、旅游、文化创意三类产业集群。(1)内蒙古的物流产业集群主要依托物流园区为载体,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支撑,形成了涵盖农副产品、煤炭、化工建材、装备等各类商品并具有仓储、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信息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产业集聚区。(2)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不断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休闲集聚区。如以大召、成吉思汗陵等为主的历史宗教文化旅游集聚区;以希拉穆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的草原文化旅游集聚区;以恩格贝、响沙湾为主的沙漠文化旅游集聚区;以阿尔山、贺兰山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3)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园区有呼和浩特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包头燕家梁文化产业园等八家文化产业园。①
二、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内蒙古的各类产业集群发展较快,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相比仍然差距较大,主要体现为集群数量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少,综合竞争力弱等。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
1.长期以来,内蒙古传统产业集群因为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导致受资源价格波动影响大,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也较大,而且这种风险不易化解。如以煤炭生产为例,从2011年以来,国际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煤炭出口受阻,同时由于国内国外煤炭价格倒挂导致进口量大增;另外受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煤炭生产增速大幅下降。内蒙古作为煤炭主产区,受到较大的冲击,很多煤企被迫限产减产甚至停产,利润大幅度下降;另外传统产业普遍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后劲和当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内蒙古高科技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过度重视招商引资、重复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建设;企业则存在产品科技含量低和研发经费不足,从而创新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来看,2010年内蒙古科研经费投入总计63.7亿元仅占全区GDP的比重为0.55%,全国排名第二十二位;科研人员24.8万,全国排名第二十二位;科研论文专利全国排名第二十六位,这与内蒙古GDP全国排位较前似乎不相匹配。另外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根植性不强;并且集群内企业间缺乏知识溢出和网络关系,关联度低,呈现“群”而不“聚”的特点。这样建立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非常不稳定,一旦其他地区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条件,则会纷纷离去,严重影响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
3.内蒙古服务产业集群因发展时间短,企业规模偏小,市场影响力弱。其中物流产业存在管理不规范、送货服务质量低、企业形象不佳、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致使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东部沿海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劣势。另外因服务业资金投入不足,行业品牌的影响力亟待加强。
三、加快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1.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内蒙古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先后制定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化发展等的指导意见》、《内蒙古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等意见和规划,有力地支持了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但仍有一些方面亟待解决。一是尽快制定产业集群识别和认定标准。因为有了标准既可以准确判断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又可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制定政策规划,引导各盟市间产业集群协调发展,避免因重复建设导致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三是制定相关政策,重点支持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创意产业集群。
2.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支持体系。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功能强大、服务全面的服务支持体系。内蒙古地区可以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建立一批研究中心、检测中心,同时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另外政府需要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发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产业升级、维护企业间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和价格协调、职业培训等方面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3.加强区内外产学研合作力度,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通过积极引导和支持集群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充分发挥现有包头国家科技创业园、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以及内蒙古创意软件示范园、金山科技城等地方孵化器的作用。鼓励科研成果向重点产业集群转化,同时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成果转化的高效便捷,减少交易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内蒙古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4.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模式,注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传统产业集群可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这样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对于高科技产业集群应以生态园区为载体,循环经济为引导,通过创立高科技循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产业集群是未来重点发展的循环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 丘海雄,等.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1-27.
论文 关键词:新 经济 时代 投资体制 融资选择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投资体制的 历史 沿革分析,指出了新经济时资体制转变的迫切性,提出了新经济时资体制选择的方向。
一、我国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投资体制是指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投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川投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投资体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的投资体制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后的投资体制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投资体制表现为国家充当投资主体,直接由国家筹措资金和分配资金的投资分配制。而且,人们认为投资就是搞基本建设,搞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这种投资体制在建国初期是比较可行的,它能够集
三、新 经济 时资体制的选择
透过新经济的表象,我们可以发现,“新经济”的实质就是 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 发展 的经济。如何由外延性投资体制转变成内涵性投资体制,劳动密集性产业变为技术密集性、知识密集性产业,改造传统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高技术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但是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存在外贸依存度偏高,商品结构过于集中,贸易摩擦加剧,科技含量偏低等问题。本文从科技角度出发,分析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对解决我国付外贸易中存在问题的重要作用。
不论是从总贸易量的大小,还是从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范围来看,中国在贸易数量上是贸易大国的事实不容质疑,但是从贸易质量上衡量.中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反映在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诸多问题中。下面从科技角度分析高技术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
一、发展高技术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发展中大国的定位,以及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思维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服装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忽视了对传统高科技产业、生物制药等新兴朝阳产业和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的重视和培育,从而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比较优势陷阱”的特征: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明显,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2000年之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不到巧%。直到2007年,这一比例才仅到30.1%,也就是还有约70%的工业制成品技术含量偏低。因此,出于对我国对外贸易长远发展的考虑,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巫待优化。通过提高我国在在新兴朝阳产业、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增强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加我国出口商品中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例,实现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二、发展高技术有利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简称TBT)是指由一系列技术标准、公证检验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有关商品包装、标签等的规定组成的,对进口商品的质量要求。TBT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和维护消费者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却更多的成为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对进口商品质量复杂苛刻的限定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它是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施手段发生相应的变化的产物,是非关税壁垒逐步取代传统的以高关税为特征的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我国是外贸出口大国,出口商品集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而受到TBT限制尤为明显,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当然我们可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直接跨越TBT的限制。但是从长远来看,只有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真正将TBT消化掉,掌握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才是发展的王道。虽然这种跨越需要付出代价,但是通过了充满艰辛的成长之路,才能实现中国制造的升级,获得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发展高技术有利于取得国家竞争优势
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要素条件与其他五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相互作用的要素。而技术要素及与之相关的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本等又是对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产生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更加强调创新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上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在各国的不平衡,技术差距导致技术领先国家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这种技术优势就某一具体技术而言,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外溢,将不复存在。但并不影响在这段时间内,由于技术垄断性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在这种技术的依托下生产的产品是别的国家不能生产的,那么这个国家在与他国对这种商品的贸易中就具有不可比拟的利益,这种利益被称为超绝对利益(super absolute advantage) 。
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具有超绝对优势的商品或者是自然资源产品,或者是技能产品,或者是技术产品。但是,最重要和最大量的具有超绝对优势的商品是高技术或高技能产品,即需要用最新的生产技术和最高的人才技能才能生产的产品。在航空、航天、通信、信息、生物、化工、制药、材料等领域里,由某一个或某几个发达国家拥有超绝对利益的产品是大量存在的。而这正是发达国家主宰当今国际贸易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国要取得核心竟争力,就途径而言,必须在某个领域内实现技术和技能的积累,争取在局部建立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改变现行的不利的国际贸易格局。
风险投资业在我国是十分有前途的行业,但我国投资业中尚属起步行业,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慢,所以投资的边际收益率比较低,而且资本市场不够健全,风险投资业的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风险投资业发展缓慢,本文浅析了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现状,希望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风险投资;影响要素;高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风险投资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但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有利于认清存在的实际问题,完善发展坏境,从而促使技术创新和提高我国竞争力。
1风险投资的特征
1.1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而不是借贷资本。风险投资为风险企业投入的权益资本一般占该企业资本总额的30%以上。对于高科技创新企业来说,风险投资是一种昂贵的资金来源,但是它也许是唯一可行的资金来源。银行贷款虽然说相对比较便宜,但是银行贷款回避风险,安全性第一,高科技创新企业无法得到它。
1.2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性。一方面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性。风险投资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增长潜力的、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或高技术产品作为投资对象。由于这些高科技企业或高技术产品在经营过程中缺少资金支持,导致风险投资的目标往往是处于起步设计阶段的“种子”技术,可能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但在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有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使风险投资承担了高于一般投资。
1.3以高科技为主的投资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一般是开拓性和创新性高科技企业或者项目。风险投资就是通过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后以获取高额的回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83年指出“:凡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生产和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者服务都可以视为风险投资”。
2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2.1中国风险投资起步晚。风险投资理念是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引进中国的新生事物,对绝大多数的经济界、企业界、科技界的认识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在国家科委和银行的支持下,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中国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虽然我国风险投资从80年代开始以来有了一定发展,但是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与其相比,国内高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及要求都不够完善,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2.2在几个关键领域迅速发展。尽管我国风险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我国风险投资的步伐是越来越快。除了在传统行业的投资以外,我国在新能源、环保相关的产业以及微电子行业的风险投资也是大有发展潜力的。
3中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
3.1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风险资金来源于政府和国有企业,主要是借助财政拨款和银行开发贷款,还没有形成包括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组合的资金供给渠道。使得我国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控股权主要掌握在国有企业中,民间借贷资金虽然增长较快,但普遍规模较小,管理风险大,无法与国有企业进行抗衡。因此,由于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致使风险投资资金的规模小,无法承担较大风险的资金支持和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了风险投资机构的良性运作。
3.2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
3.2.1我国缺少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风险投资公司在其运营过程中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
3.2.2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之一是“对于新办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这一政策存在两个缺陷,其一,刚投产的风险企业基本上没有盈利,这时免税为之过早;其二,风险投资一般需经4~7年才能通过退资取得收益,这一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帮助效果不明显。
3.2.3缺乏风险投资专业型人才。风险投资人才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关键。风险投资横跨科技和金融两大领域,是一项风险极大的特殊的投资活动,风险投资的发展涉及到金融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并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人才,是风险投资发展中的重要加速器。由于我国缺少风险投资专业人才,不仅影响了风险投资优势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而且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绝大多数是由政府设立,公司实际操作的往往是非专业人才,真正具备风险投资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难以发挥才能。
4影响风险投资业发展的要素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已有一定规模。但我国风险投资业到底处于何种水平,至今还没有特别的系统研究。对风险投资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是从影响风险投资业发展的要素开始的。
4.1高科技储备不足。高科技产业是风险投资业的基础,只有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风险投资业才能持续发展,并取得较高的收益率。但我国的科技行业如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基本上运用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高科技,并迅速地形成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大量生产产品,无论产品开发或研究总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产品寿命期比较短,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的支撑,从而使风险投资基础不稳,所以具有高科技储备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充分条件。
4.2资本市场不够完善。风险投资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居民,而社会居民传统形式的投资方式主要是储蓄,所以资金来源一般由银行提供。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银行利率连续调整,极大地刺激了居民消费,同时也鼓励社会居民进行其他方式的投资,从目前国家对社会居民存款的分析来看,居民储蓄存款尚有巨大的投资能力,如果说这部分资金没有能更好地投资到各种产业中去,那么主要原因只能是目前金融渠道和金融工具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投资要求,因此完善资本市场是当务之急。
4.3不规范竞争的危害。风险投资业虽然是高风险行业,然而因具有较高的回报,因此,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一方面投资者受高收益的诱惑,盲目投资;另一方面由于风险大,投资者不可能长期保存风险企业的股票,为了通过股票交易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投资者可能长期不断转让股票,这样造成风险更大,股价波动大,需要一种规范的机制来约束风除企业的投资行为。无序竞争是风险投资者的最大危害,风险投资企业由于追求巨额的利润,都冒风险投资高科技行业,形成无序竞争,这种无序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往往一种产品有很多投资者一齐加入,生产、销售均形成激烈竞争,如彩电、冰箱等民用电器,由于有前途、利润高,所以很多企业争相加入,更多的企业则是技术水平低,形成巨大浪费。二,为追求高额利润、减少风险,大多数企业不是在开发新技术、创新高科技上下功夫,而是纷纷使用国外成熟的高科技产品进行重复生产,从短期行为来看,确实创造了高额利润,但由于缺乏长远目标,不能进行创新,对社会进步贡献小。由于无序竞争对社会生产力的浪费、自然资源浪费危害大,因此可以说不规范竞争是风险投资者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郭占力.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研究[J].管理科学与工程,2013,51.
[2]杨勇.关于中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论文天下,2012,5.
以色列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国度。它拥有悠久、曲折和顿挫的历史。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人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土地多为荒漠,十分贫瘠,严重缺水;加上同巴勒斯坦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关系紧张,从未停止,都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但是,以色列在这种处境中仍能迅速崛起,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人均产值达17500美元。不到3%的农业人口不但使农产品全国自给,还能大量出口欧洲国家。以色列的信息、通讯、电子、化工、生物技术、医疗设备、精细加工不但达到国际水平,在一些高科技领域还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以色列军事工业相当发达,武器出口已居世界第五位。由于以色列地域狭小,只有675万人,人们称之为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也称“袖珍超级大国”。
以色列的崛起固然有美国的扶植,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在因素。探索其中的原由,也许对我们不无裨益。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以色列国家发展永不枯竭的原动力。犹太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历史上数次大迁徙、大流散,犹太人惨遭奴役、驱逐和杀戮。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600万犹太人被德国纳粹杀害。“逆境生人”,这些历史遭遇没有使犹太人灭绝,也没有使之屈服,相反却锤炼了犹太民族高度的爱国主义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世界上犹太人大约有1200万人,其中一半生活在以色列,一半散居国外。犹太人无论在哪里,都时时刻刻牵挂着自己的祖国,尽一切可能帮助和支持自己的国家。凡犹太人居住地都有犹太社团,他们千方百计地设法影响驻在国对以色列的政策,其中以美国的犹太集团为最大,对美国对以色列政策的影响也最大。散居国外的富有犹太人不但回国投资,也大笔大笔地捐款给学校、研究机构和慈善事业。犹太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勇于创新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犹太民族哺育出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伟人马克思就是犹太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据统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30%以上是犹太人。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犹太民族变荒漠为良田,变贫穷为富裕,变积弱为强盛。这种精神,有改天换地的力量。
二、重视教育,把知识教育和传统教育结合起来,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以色列重视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开创未来的关键。其主要做法,一是对教育的投入一直很高,始终保持在占GDP的9―12%。政府为每个小学生每年花费3938美元,为每个大学生花费11036美元,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以色列犹太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38%,受过中等教育的占70%,这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二是将教育置于法律的基础上,成为教育法制化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5―17岁孩子必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18岁未学完国家规定课程的成年人要学完高中课程。此外,还有“国家教育法”、“高等教育委员会法”、“学校督导法”、“特殊教育法”,从教学内容到具体管理,从一般培养到特殊教育,甚至对学生的课时都做了规定。三是注重启发式教育。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教学都比较宽松。但对中小学课时做了规定,学校教育每周4天,每天不得少于8小时,周末学习一天不得少于5小时,星期五不得少于4小时。这些规定是要学生把课程主要消化在学校里和课堂上,减轻学生负担,没有繁杂的家庭作业。四是注重课外教育。参观展示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遭遇的“大屠杀博物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农产品展览、花卉展览等,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广博的课外知识。五是部队教育作为青年人成长教育的重要一环。凡满18―26岁的犹太人,男子服兵役三年,女子一年半。这实际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在军队青年人接触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培养了必备的各种技能,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团结协作,互相支持。这都为今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科技立国,科技兴国,使以色列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出奇制胜。以色列前副总理兼外长西蒙・佩雷斯曾说过,在以色列这样的国家,不靠天、不靠地、就是靠科技。以色列年均降雨量200毫米,水资源严重缺乏,荒漠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0%。多年来以色列在农业科技的研发、治理荒漠化土地、节水农业、工厂化农业、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推广、生态农业、植物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农业人口由当初占全国人口的70%减少到现在的3%,小麦、花卉、水果、棉花等农产品不但自给有余,还大量出口。以色列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兴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高新技术出口占全部出口收入的70%。电子产品出口占全部工业品出口的40%。软件产业成为国际软件业的一支主要力量,是国际认可的软件设计中心。近年来,以色列在卫星图像、纳米技术、反导系统、农业新技术开发、太阳能发电、生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显著的成果。
以色列在发展高科技方面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后盾。以色列从事高技术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据1999年统计,每1万人中有145人,而美国是85人,日本是70多人,德国不到60人。以色列25%的劳动力在技术行业工作,这个比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按人口平均,以色列科学技术出版物数量也是世界第一。二是有关法律及配套的政策规定,为高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科技方面的立法主要有“工业研发鼓励法”和“投资鼓励法”。前者规定政府向企业的研发项目提供一定比例的无息贷款,政府和企业共担风险,鼓励企业向高技术研发投资,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后者规定政府向具有一定条件的工业、旅游业及农业领域的投资项目提供一定比例的投资补贴以及减免税等优惠条件,吸引投资。以色列一向重视科技研发投入。2000年,研发投入占GDP的3.5%,在世界上属第三位。以色列还鼓励国防技术转移到民用,把整个高技术产业提高到一个新台阶。三是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以色列把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作为资源,生产和出售知识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并通过科技合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以色列科技合作重点是美、欧和远东地区。最大合作伙伴是美国,其次是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都有双边合作协议。以色列同我国也签有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以色列和一些国家及地区设立了工业开发合作基金,和美国合作的基金达1亿多美元。以色列科学家发表在国外杂志的科学论文有1/3是同外国科学家合作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国内开始研究工作之前,都要到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工作1―2年。以色列大学的知名教授大多在美国及西欧的著名大学兼作客座教授,美国和西欧的知名教授也常到以色列大学授课。这都有利于以色列学者同国外的沟通,以便掌握世界最新的科技动态。四是发展科技有超前意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在上头”。20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便开始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信息产业居领先地位之后,又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到生物技术的开发,以争得21世纪科技竞争的有利地位。为适应全球化,以色列开始酝酿新的科技政策,重点是减轻高科技公司的税收负担,减少高科技公司外流,培育高科技跨国公司。以色列千方百计捕捉未来高科技发展新动向,力图着鞭在先,夺取科技领域制高点。
四、以色列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以色列要保障其国家存在和民族生存,必须着力发展国防工业。军事技术的发展并转化为民用产品,也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发展。在这块狭小而贫瘠的土地上,只有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生化农业,才能走出以色列富强之路。从国家发展战略决策机制看,以色列国家机构极力保障决策科学化,把国家的经营管理置于法律基础之上。在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都有参与制定政策的首席科学家。每项法律提案都必须在议会三读通过,这虽然有些弊病,但可避免重大失误。
以色列最大、最头痛的问题是同巴勒斯坦的关系。领土问题、耶路撒冷问题和难民问题几乎成了“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难题。以巴冲突“剪不断,理还乱”,困扰着以色列,也阻滞着它的发展。以色列将在长期的困扰和忧患中不断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
论文摘要:根据市场营销理论和公司经营战略,研究了高新技术公司营销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光谷高科技公司营销战略的实证分析,阐明了高科技公司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只有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和保持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高科技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以激光加工产业为例,其规模从1990年的1 200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59亿元,10年增长了500多倍。但自2000年以来,随着市场的发展,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尽管高科技产业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但一些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留一席之地,不得不采取控制生产成本和降低利润的方针,而另外有许多公司开始注重制定合理的经营战略和营销措施。
1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研究买方的需求,组织自己的经营活动,达到既定的经营目标。美国著名市场营销专家KOTLER认为,市场是由特定的需求和欲望组成的,通过交换,这种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欲望可以得以实现。
但是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表现为异质化,任何规模的企业都无法生产出满足所有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因此,要根据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市场细分。通过细分,了解市场的竞争情况,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因此,每家公司都应该根据公司的经营规模、生产的产品和客户群体制定一条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营销战略。
2高新技术公司营销的特点
高新技术产品的营销是高科技公司通过对顾客需求的研究和对市场竞争情况的了解,确定其经营的目标,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营销方案困。
高科技公司的产品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点,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因此,一方面,产品研发的投人费用大;另一方面,产品利润高。高科技产品的后一个特点使得产品市场呈现巨大的潜力。经济人的行为是具有趋利性的,因此,会有许多商家投人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制造,产业规模大,发展速度趋缓,从而很快形成竞争市场;市场的迅速成熟,使得产品的周期变短,对产品技术创新的要求高。
另外,从市场分层而言,高科技产品瞄准的除个人用户群体外,公共采购市场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如芯片生产商主要客户群是政府机关、公共交通、学校、银行和国有企业;光纤电缆主要是中国电信等。公共采购市场并不是封闭式的,而是开放的,也存在着竞争。
因此高科技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竞争性,市场的运转取决于供求关系比和性价比。
也正是由于剧烈的竞争,使得许多高新技术公司不得不面临来自同质产品在技术和价格方面的挑战。因此,除了垄断部门以外,所有的高新技术公司都必须制定灵活有效的经营战略,以便在竞争市场中保持产品的优势。为此,有些公司通过控制成本,降低售价,保持竞争优势;有些扩大生产,通过规模效应保持产品优势;有些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保持品牌优势。
高新技术公司营销实际上是在价格、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做文章,不同的公司根据公司的规模、产品和经验策略,采取不同的经营战略和营销方法。
武汉迈立特光通信有限公司、武汉爱劳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安凯电缆有限公司都是高新科技企业,3家公司所采用的不同营销谋略值得思考。
3中国光谷高新科技公司营销战略
3.1公司简介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有50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每年都有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或战略失误而退出市场。有些公司采取了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经营战略和营销手段,在竞争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武汉迈立特光通信有限公司,武汉爱劳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安凯电缆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企业。
武汉爱劳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民营企业,创办于1990年,经营用于公共建筑的防雷电产品。主要客户是油库、水库、大坝工程和通信公司。
武汉迈立特光通信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22所下属的科技开发公司,成立于2001年,依托722所技术创新能力,生产、经营铁路和公路网络的通信系统,用于地铁、轻轨、公路和桥梁等公共工程。
武汉安凯电缆有限公司是荷兰DRAKA集团与武汉长江光通信产业有限公司等于1999年联合创办、生产、经营光纤电缆的中外合资公司。
3. 2爱劳的技术创新
爱劳1990年创办时,瞄准公共采购这块蛋糕,因为许多公共工程都需要防雷电装置。但在当时,一方面,防雷电产品市场基本由国有企业垄断,另一方面,爱劳作为一家小型的民营企业,还没有赢得市场的信任,因此它的订单相对较少。由于公司是第一家用半导体材料生产SB一III型半导体消雷器的,因此获得的利润较大。当时避雷针的单位生产成本为3万元/件,而市场的销售价格是20万元/件。
凭借先进半导体技术和材料的成本优势,加上灵活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很快赶上和超过技术发展滞后的国有企业,逐渐占领市场,并成为最大的销售厂家。它在1991一1995年间,占领3/4的市场份额,年产值平均为3千万元。新技术使爱劳不仅打破市场的垄断,而且成为市场领头军。
1994年,浙江沿海的民营企业也开始争夺防雷产品市场,其中许多公司和爱劳一样,使用半导体技术材料生产防雷产品。另外它们的生产规模和组织结构都与爱劳相似,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几年前曾占有70%市场份额的爱劳公司只剩下30%的市场份额。
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对手的打压,爱劳公司很快调整了战略,决定使用在当时被认为相当超前的技术,即采用半导体少长针消雷技术生产新的防雷装置。首先这项技术能够将高大建筑物的雷击次数减少75 %,并可降低雷击产生的二次效应;其次爱劳产品开始注重整体防雷的作用。
新产品投人市场,立刻受到水力发电站等公共工程客户的欢迎,因为长期以来大型公共工程还没有使用过整体的雷电防护技术。新产品的畅销,使爱劳的市场占有率在1995年迅速恢复,并且达到80%,年产值近5千万元。从1995到1998年,连续3年平均年产值为4千万元。
从1999年起,爱劳在半导体少长针消雷技术产品上又遇到许多竞争对手,它们将爱劳的市场份额挤压到只剩下20%。于是,爱劳于2000年开始调整经营战略,一方面实行多元化战略,将经营扩展到医疗器械和生物化学制品等领域,另一方面保持在雷电防护产品方面的优势,将过去单一的生产和经营拓展到研发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并且开始进人通信市场的防雷电技术,目标市场是移动和联通公司的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站防雷。
3. 3迈立特的差异化营销
迈立特是722研究所一家下属的、具有较强军品研发能力的科技开发公司,生产和经营非军用科技产品,主要从事通信传输及接人设备、开关电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它所研究出的Melit光纤综合业务传输网和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等通信产品,成功地将先进的舰船通信军用技术转化并应用于民用领域,产品以其独特的性能,填补了专网通信领域的空白。
在电信市场中,有公共网和专网两种网络。公共网指具有大量手机用户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电信网络;专网是机场、码头、轻轨、地铁、公路桥梁和居民小区需要的通信网络。
作为2001年才起步的一家高科技开发公司,迈立特在成立伊始就确定了自己的营销战略:实施差异化经营方针,用自己研究的通信传输和无线视频监控技术开发专网市场。这种差异化的战略使得公司当年实现产值8千万元。
迈立特通过对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进行理性的分析,最后选择专网作为经营的目标,主要有3个原因:①它于2001年创办,起步时间较晚,而公共网已经运营数10年,它不可能与有50多年经营历史的中国电信比较,不可能很快获得一定的知名度而被市场认可。②它的规模较小。它是722研究所下属的小公司,只有100多名员工,无法与拥有10万职工的中国联通相提并论。③迈立特在充分认识到自己软肋的同时,也了解到自己在专网方面所具有的技术完全可以与华为及烽火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媲美,而在方案选择、技术管理和服务保障方面,迈立特作为军工出生的企业,更具有优势。
在2001年大连轻轨招标中,迈立特面对的是包括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华为和烽火集团等6个竞争对手。第一轮竞标之后,迈立特技术得分排名第一。在第二轮竞标中,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光纤技术的龙头老大烽火集团。尽管迈立特的报价高于所有的竞争对手,但最后还是人选。
迈立特成功夺标的因素有许多,最主要的是市场定位准确。在6家投标公司中,除迈立特外,其他5家都在公共网经营多年,而专网并不是其主攻产品。迈立特抓准这一点,制定了详细和完整的标书,并非常专业地介绍了各个标段的工程进度、控制流程和工艺技术。这种源于军工的专业管理技术是迈立特公司具有的绝对竞争优势,也是制胜的法宝。
另外,在投标前,公司曾经多次参加大连轻轨项目召开的研讨会,并在会上就有关技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思和设想,引起了项目的监理单位北京地铁和北京城市设计院的注意。之后,公司就技术问题,也与监理单位多次交换意见和沟通。这也是公司能够战胜对手的原因。
3. 4安凯的提高销t和降低价格
作为中外合资企业,安凯在光纤电缆产生上有着技术优势。它凭借SZhmax⑧生产工艺,几乎垄断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个市场。 技术领先是安凯公司迅速占领并垄断市场的主要原因,公司在成立一年后,即2000年销售了1 600 km的光缆,实现产值9. 8千万元。到2001年,实现销售2 358 km的光缆,产值1. 1亿元。
从2001年到2004年间,公司分别销售了2 358 ,2 936 ,3 854和6 230 km的光缆。尽管公司的销量在持续增加,但是公司的产量和产值并不成正比。其原因是从2002起,公司遇到来自江苏恒通电缆集团和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民营企业的竞争。2000年成立的两家企业生产和经营与安凯同类型的产品,并于2001年开始小批量地投放市场。因此,尽管安凯感到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是其销售价格保持原有的水平,销量和产值与200()年相比仍有一定增加。
到了2002年,安凯电缆销售3 000 km,而产值却与2000年持平,仅为9 800万元,与前两年相比,产值和销量不能成正比。这是因为竞争对手恒通和汉胜以更低价格向同质市场投放了大批量的产品,从而打破了安凯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迫使它采取跟随政策,降低产品售价。
其实,安凯在2001年就进行了市场调查,预计到两家竞争对手一定会加大投放量和降低价格与安凯竞争。于是它采取了将销量提高100%和销售价格降低一半的战略,以便保持竞争优势和保住市场份额。应该说,尽管与前两年相比,安凯受到竞争的威胁,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
安凯 2003和2004年电缆的销量为4 000 km和6 000 km,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50%,但是两年的产值分别为1.04亿元和1. 1亿元,增长幅度几乎为零。应该说,两家竞争对手在继续扩大销量和降低价格,迫使安凯采取提高产量和降低售价的策略,以保持住市场份额和边际。
武汉安凯电缆有限公司2000一2004年销量和产值比如图1所示。2000年与2002年和2002年与2004年的两个年度销量和产值的比较,更能够说明安凯公司增加产量和降低价格保市场份额的战略。
尽管产值逐年下降,边际递减,但是安凯面对竞争对手所采取的增加销量和降低价格的战略还是让它在市场中保持住一定的地位,而不像一些同类企业被市场淘汰。
4结论
[关键词] 医药科研院所;创新;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 F20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133-04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institution for medicinal research
QI Ying CEN Shan YU Bin
Institute of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As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goes further,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ions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ca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such as lack of the market stud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great difficulties in attracting funds, the shortage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which have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bining foreign practice and giving analysis to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accelerat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occupying markets by innovative drug,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through many channels, developing the accurate juncture between research and market demand, attracting investment with the help of management consulting.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re created by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ion; Innovation;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医药科研院所正处于转型过渡的关键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总体目标将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的特点,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为重心。我国医药科研院所在新形势下,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各个机构从领导班子到课题负责人以及具体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转型,如何顺利过渡,如何从国家全额拨款支撑机构运行,到加大自身发展力度,与市场接轨。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成为医药科研院所深入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医药科研院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医药科研院所在国家多年支持下,积累了大量资源,目前仍是我国新药研发的主力军,也是产学研模式中的主导。通过政府加强政策导向与支撑作用,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合作激励机制等,从而引导、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1]。通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盟,搭建稳定、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药科研院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就制约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借鉴国外产学研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新形势下医药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一体化进行思考。
1 医药科研院所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
目前医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1.1 建立高科技产业企业
科研院所依靠自身的科研优势,创办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实现了资本多元化。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国有性质资产,明确产权,由企业自主经营,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国有性质资产实现了增值。通过科研院所建立高科技产业企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体制改革,还可以弥补医药科研院所经费不足的问题。
1.2 参股高科技企业
在与非自营企业合作中,转换思路,以技术入股,不是过分追求盈利,而是发挥优势,规避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待技术转化为有形资产并实现增值后,可经董事会同意后进行转让,用于支持其他科研成果的转化。以这种灵活而稳健的资本运营方式实现与企业的双赢,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技术开发和转让
技术服务是指科研院所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改进生产工艺等为企业提供的服务性合作以及对项目进行技术分析的咨询。作为产学研模式的一种方式,技术服务可以充分调动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服务于企业,促进经济增长。技术服务为科研院所增加了用于自我发展的横向资金,是产学研一体化中最基本和普遍的一种合作模式。成果转让指的是科研机构将已开发出的科研成果转让给另外一方,由另一方进行成果转化。尽管这一模式可以借力于企业的转化能力,快速实现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解决科研机构资金不足等问题,但由于技术成果转化(特别是医药行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使得成功率不高。有研究表明,科研成果转化所需资金通常为前期研发费用的十倍以上,转化的难度很大。
2 制约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的因素
2.1 科研选题多以论文、专利等为指标,缺乏市场调研
目前,医药科研院所在科研中出现了重学术不重技术、重研究成果不重成果应用、重纵向课题(国家来源)不重横向课题(企业来源)等倾向,导致科研活动与社会应用相脱节。产学研各方在结合中追求的共同目标和价值不尽一致,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科技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2]。由于目前科研院所人才评价侧重于承担国家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专利申请,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科研项目在选题立项之初,大多更为注重前沿性,而对于实用性的项目纳入较少,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主动性。长久以来缺乏成果产业化的经验积累和开发团队,使产学研合作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2.2 科技转化吸引资金难度较大
由于科技成果在进行实验室研究后走向产业化这一过程,需要大量资金,但是产业化的前景在这时又不是非常明朗,所以吸引资金的难度非常大。我国医药行业用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自筹经费。显然,科研院所多年以学术为要务,引入风险投资的意识不强。我国现有风险投资资金的运作主要还集中在成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末端,而从源头开始扶持创新的创业投资设立较少,风险投资市场的流动性还有待加强,进入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3]。项目要具备足够的发展潜力,明显的竞争优势,能够为企业带来盈利,并有可能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够吸引资本投资的眼球。
2.3 创新型复合人才缺乏
创新型复合人才是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特有的性质,很难引进懂得市场运行机制的既有专业背景,又善于管理的复合人才。目前在医药科研院所中,开发项目的具体管理人往往由专家担任,专家要承担培养研究生、把握课题进度、管理实验室等研究工作,难以同时兼顾科技成果转化的繁重工作。另外,投资项目创业的主体大多是科技专家,对于专业管理知识和产业化经验存在不足。这也是造成投资项目绩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4]。科研院所学术资源丰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齐备,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以免造成研发资源重复性浪费。创新型复合人才已成为医药科研院所发展的迫切需求。
3 国外产学研发展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各发达国家政府普遍重视制度建设,并通过实施综合科技计划、专项科技计划等方式形成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5-6],值得转型中的医药科研院所构借鉴。
3.1 科研机构为创新主体,建立联合研究中心
美国科研工作直接面向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在适合的科技政策引导下,中、低层次的技术合作由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自愿发起,主动联合创办研究中心。这种合作模式既弥补了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的不足,又能够使科研机构深入生产领域,了解实际问题,使科研工作有的放矢。
3.2 政府在国外产学研一体化中发挥支撑作用
美国政府从资金上对于基础研究、成果推广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税收和信贷政策间接地增加政府或其他资金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的同时鼓励以风险投资在高校创办高新技术公司[7]。英国产学研的实施规划性很强,在信息、生物等领域加大力度,并且由政府规定在这些领域开发项目必须借助产学研的联合。比如“联系计划”,由政府部门及各个研究项目管理委员会管理和支持,由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申请,合作承担项目,开展重大战略影响领域的成果转化[8-9]。
3.3 创建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日本政府注重发挥引导作用。由政府支持,建立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的中介机构。这些科技中介机构主要将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信息集成、分析,从中选择出适合技术转化、进行产业化的项目,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有效资源配置、项目信息交流、专利、协助开发等服务,搭建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的平台,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加快产学研技术贸易的流通。
4 新形势下加快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思考
4.1 新形势下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4.1.1 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优势我国的医药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密集型部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应依托本单位重点学科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高科技产业又促进科研机构得以获得更多科研项目,为学生与教师提供锻炼与科研的机会,促进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10]。产学研相辅相承,逐步实现共同高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如: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所在一类新药的创制中先后将去甲万古霉素、平阳霉素、博安霉素、可利霉素等推向临床,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尤其是传染病控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1]。
4.1.2 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面临的挑战目前在医药产业化格局中,发达国家占领了大部分高端市场。跨国制药企业以其强大的人力、财力优势,成为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天然药物、中药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各研发机构竞相追逐的新目标,把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医药,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成为热点。据统计,发达国家的项目成果转化率高达60%~80%,而我国的仅为30%,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率则更低,只有10%~15%[12]。
4.2 由创新药物占领市场先机
建立产学研技术平台,拓展高端创新源头,既要有市场需要,还要抢占研发制高点,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4.2.1 通过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坚持高标准、深层次科研,把核心技术和关键理论作为创新的根本,重视团队合作创新。高科技研究需要高深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长期、稳定、牢固的科研投入,这样避免了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现代专利机制承认技术创新的险胜优势[13]。近年来,医药产业需求的推动下,医药科研机构加大创新药物研究,逐步具备了自主研发新药的基本条件,一批具有重要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正处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各个阶段。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占领医药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应遵循市场的规律,选择有学科优势,附加值高、短期不易被仿制和转化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作为拳头产品投入市场,实现产业化。
4.2.2 加强与国外高科技企业和基金会的实质性研究合作申请国际专利,将具重大市场前景的创新药推进国外市场,进入临床,与国际主流医药市场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自主研发,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以国际交流带动产业发展,吸引国外资金,促进人才培养。通过与国外制药企业合作,实时了解国际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扩大对外影响和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有实力的跨国制药企业以及西方重要相关机构的投资与支持,进而全面提高自身水平。
4.3 多渠道加强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建设
医药科研成果产业化,其各个环节都需要综合素质极高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产业化需要创新人才的团队来实现。要求项目管理人员既有医药相关专业背景,又懂得开发、生产、营销,熟悉知识产权、药品审批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这样的高级人才,在目前的医药科研院所乃至整个医药行业都是稀缺的。
加强人才建设,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方面与企业的联系作用[14]。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在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就关注对其实践能力的引导,鼓励研究生选择产学研方面富有挑战的课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己经由单一的学术性逐步加大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力度。同时,与企业建立联盟,以项目为依托,科研院所发掘本单位有开发潜力的科技人才深入到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科研和技术难题的同时,学习管理知识,将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到科研院所,注入新鲜血液,帮助其解决产业方面的难题。通过人才的流动,搞活人才的培养模式。另外,还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重视尊重人才,关心爱护人才,以人为本,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好的发挥其聪明才智,为科研院所创造更多的价值。
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确保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科研院所还要从政策上给予创新型复合人才以支持。纵观产学研合作走在前列的发达国家,在推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都把利益激励作为驱动的主要杠杆[15]。由于科研院所长期以科研为标尺,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优惠政策比较少,因此开发人才对于成果转化这项工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需要科研院所从考评机制、职称聘任、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提高科技人才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4.4 看准市场,准确对接,把握产业化的制高点
科研机构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专家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医药领域实现生物、化学、临床、信息技术等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建立合作联盟。提高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资源整合效率不仅可以提高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净收益,还可以增加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稳定性[16]。通过深入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与市场无缝对接,尽量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准确定位的研究项目一旦成熟,必将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要素,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社会价值,成果的技术转移也将成为产学研合作中顺理成章的环节。因此,医药科研院所要制定长期、中期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自身优势。
4.5 转化思想,借力“外脑”,开发引资
4.5.1 转变思想既有原创药的开发,又有技术服务,还可开拓外包市场。“外包”就是企业把新药研究与开发工作拆分或全部委托给专业研发机构承包。通过参与国外医药大型企业的外包,可以让我国的科研机构熟悉规范的国际化运作模式,学习知名医药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如何提高成果转化率。
4.5.2 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一体化,需要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达到合理配置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医药科研的投入大大增加,由于科研院所积累了巨大的科研财富,其产出的前期成果为后期投入产业化避免了一定的风险。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能够通过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整合,使得各方利益能够较为公平的分配。适当借助“外脑”,比如专业咨询机构或中介机构,购买“管理服务”、“中介服务”,从整体规划和战略,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为科研院所开出“处方”,那么就可以降低合作风险,争取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加速产业化进程。同时,中介机构和专业的咨询机构在引进创业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的应用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可以为转型中的医药科研院所吸引更多资金出谋划策。
5 小结
医药科研院所在新时期需要搞活经济,但不能完全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还要以人为本,合理配置资源,担负起国家赋予医药科研院所特有的使命,坚持关注产出较少的公益性健康问题,以此形成产业与科研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更好地造福国计民生。产业化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对科研有更好的支撑,力争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吴淑娟,薛振伟.高校产学研合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石油教育,2010,(2):80-82.
[2]李志强.科技成果为何转化难[J].求是,2004,(23):56-58.
[3]王晓锋,王连军.创新产学研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8-10.
[4]李春兰,李宝山.我国科技风险投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92-93.
[5]孙福全.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其启示[EB/OL].http://,2009.
[6]Carayannis EG,Alexander J,Ioannidis A. Leveraging knowledge,learning,and innovation in forming strategic government-university- industry (GUI)R&D partnerships in the US,Germany, and France [J]. Technovation,2000,(20):477-488.
[7]张玲,贾淑英.国外产学研结合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3):60-64.
[8]程桂枝,程轶平,唐五湘.英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46-48.
[9]Bill. More Stick Than Carrot on Offer [J]. Nature,1986,324(12):606.
[10]万健,赵烨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50-51.
[11]李梅芳,刘国新,刘璐.企业与高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12,(9):154-160.
[12]马德秀.产学研结合障碍须立法突破[N].科学时报,2010-3-10(4).
[13]杨广青.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迎接“大科学”时代的挑战[J].科技管理研究,2001,(4):60-62.
[14]Hilary Sunman. Science parks and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C]. The proceedings of the UK Science Park Association's Annual Conference held on 6th December 1986 in association with Peat Marwick Mclintock,Cardiff, CSP Economic Publication Ltd.,1987,5.
[15]王燕,黄韬,林华庆.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22-23.
[16]刘俊.论非零和合作下“产学研”创新联盟研究[J].中国市场,2007,(12):115.
(收稿日期:2014-02-01本文编辑:卫轲)
【关键词】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法;问题;分析;展望
一、绪论
随着科学与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深渊的影响,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与生产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人们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目前我国的电网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逐渐复杂化,对区域之间电网系统的联系要求也越来越高,做好电力系统故障的诊断研究有利于维护区域经济与生产的稳定性,为人们生产与生活带来更高的效益。
电力系统具有设备的复杂性与电网拓扑的确定性,因此对于电力统故障诊断的研究是具有综合性的课题。国内外对电力统故障诊断的进行研究得出了很多相关技术与方法,比如:专家系统法ES、遗传算法GA、模糊理论法FT等等,文章对几种电力统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阐述与归纳,并提出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发展方向。
二、电力系统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所谓的电力统故障诊断指的是对保护装置中的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利用相关经验与理论基础对故障区域进行及时的处理,SCAD/EMS系统[1]的应用为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提供了便捷,但是还不能完全实现电网故障时信息的全面处理,因此建立一套完备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系统是现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2.1基于专家系统的方法ES
专家系统ES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智能技术,是建立在智能计算机程序的包含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综合系统,利用现有专业的知识与经验技巧进行系统故障相关问题的解决。
专家系统中知识库与推理机是量大核心组成,知识库是用来存放问题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媒介,推理机是负责对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专家电力系统的运作中,通过保护器等结构与运行人员的经验相结合,使用恰当的表达式录入知识库,当系统故障发生,推理机可根据报警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诊断分析并得出结果,缩小了搜索和问题推理的范围,有效的利用了专家相关的经验知识,提高了故障诊断的效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专家系统的表达多样性,使其广泛运用于电网故障诊断中。
电网运行复杂性的提高,对专家系统的运行程度提出了接近极限的要求,使其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专家系统知识库不具备较高的灵活性,知识的获取方式单一,普遍依靠传统的人工移植方式,不能与复杂的网络结构相适应,需要
设计出具备自动升级与知识获取的完备系统,提高知识库对信息的存储与检索能力。(2)专家系统中知识不具备模仿学习的能力,对于没有出现过的故障容易造成误判,影响相关人员操作的准确性。 (3)知识库维护困难,系统不具备简便的维护与修复功能。(4)系统容错能力低[2],容易造成由于装置误动作而引起的错误诊断。 (5)系统故障诊断过程中多次迭代的产生会对系统正常运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影响了信息诊断的实时性。
2.2基于模糊理论的方法FT
模糊理论的方法FT指的是运用语言变量和近似推理的模糊逻辑进行故障推理的技术[3]。模糊理论在运用中加入变量的结构,更有利于表达专家经验,有效增加了系统的容错能力,对于系统不确定问题可以进行有效的解决。
由于其推理理论自身的特殊性与局限性,在电力故障的分析与处理中常常与其他方法同时使用,对于较为复杂的具体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与推理。
如果故障诊断过程中利用模糊理论不能有效地解决故障的不确定性问题,可以建立复杂的的数学模型与函数关系进行故障信息的处理。但模糊理论在逻辑语言上还不够规范,信息修改的理论也不够成熟。
三、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发展方向
不同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系统都具备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电网的规模的扩大与结构的复杂性发展对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1)利用不同诊断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不同诊断方法都自身优势,实现各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有利于故障系统之间的进行优势互补,弥补各自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不足。比如在同一个故障问题中利用数学建模,并结合遗传算法进行信息数据的处理,从而达到良好的解决效果。
(2) 故障诊断在信息不完整情况下的处理方法:通常清空下调度中心所记录的信息具备完整与准确性,但是当断路器等装置出现错误操作时,状态信息的传输就会出现错误,往往会影响故障诊断的结果的正确性。我们要将故障诊断过程中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作为重点研究内容,深入研究并寻找出最有效的诊断方法。
(3)非正常的电网故障相关问题与方法:当电网的指标没有处于允许范围时,就应当考虑到信息的错误传输。常用的方法是将信息传送到运行中心,对故障进行预测与防范,但目前对于非正常的参数与指标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应对方法,
这将成为诊断故障与预防的重点问题。
(4)各种算法与处理器结合的方法:电力故障诊断的过程中会发生数据信息的
多次迭代或多次循环现象,反复计算的过程延长了故障诊断的时间,对故障诊断的时效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需将不同的算法与合适的高速处理器进行结合,为解决故障处理的时效问题提供了方向。
四、结语
电力系统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系统结构也更加复杂化,只有提高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水平才能适应电力发展的现状。今年来国内外对电力故障诊断的研究逐渐深入,结合基础理论采用了多种手段为故障诊断提出了相关解决技术,但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我们需把握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建立起更加完善、成熟的电网诊断系统,为提高经济生产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曙. 基于贝叶斯网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论文摘要]奉文基于新经济时代面对的各种挑战,论述了企业营销创新的必要性,着重从垒球营销观念、知识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战略性竞争观念及创造需求的观念五方面,论述了我国盘业营销剖新的思路。
世界经济是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市场呈现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进人2i世纪的。对世界经济而言,世纪交替、千年更迭已不仅仅是一个时空概念,更是一个新旧经济时代的划分标志。以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是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开端的我国企业应该怎样应对挑战,以富有远见的眼光制定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营销战略,已历史地落到我们营销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肩上。
一、新经济时代的挑战要求企业营销必须推陈出新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是2(y世纪$a年代提出的,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经济的融合,表现为资本、人才、劳务、商品、信息、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或整合,且规模不断扩大,直接的生产过程不仅在本土进行还要跨出国界。更准确地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发展与其它国家和地区间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使各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日益联结成一个紧密的、统一的、相互依存的体系。随着航空、电讯尤其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距离日益缩短。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增长,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但对各国企业来说,面对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抓住机遇,为国家的富强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就要认真分析竞争形势的变化,必须在营销管理方面深入创新。
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促使世界经济发展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进人2(y世纪94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意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不同于以土地资源为要素、以人的体力投人为动力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资源为要素、以电力为动力,以机械、化学等方法为工具的工业经济,而是以智力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核心,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经济,强调创新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创新,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自2D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以牺牲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改进与提高传统的发展模式,日益引起经济资源供给贫乏,生存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面对着社会经济系统同自然生态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人们开始反省仅为现期状况下当代人的全面享受而着想的价值导向的可取性。19''''72年世界环境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7年世环委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世环委会通过了全球X21世纪议程》,提出应‘“全球携手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国制定和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19914年中国发表了《中国?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定为我国的发展战略。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种种矛盾使我们处于两难境地,只有恰到好处地精心协调,才能创造出一个持续增长的社会,才能构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中国。我国企业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走营销创新之路。
加人切爪〕的挑战。经过十几年的谈判,我国加人Wto在即,这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加人W''''lr〕后,随着降低关税及逐步取捎配额与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国外商品必然涌入多国市场,对我国内工业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同时,随着加声W''''hc)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国外一些大公司必然加快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国外金融机构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迅速进产中国金融市场。随着商品、资本等有形资产的大量涌入,价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必定以更快的速度涌向我国各个领域,匡外公司利用中国的原料、设备、劳动力生产国外品牌的商品赚取高额利润。因此我国加入暇叮D后,将面临更加激烈主市场竞争和强大的国外对手,为使我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参与新的国际分工,从而保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中应有的地位,惟有以着销创新方能取胜。
二、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有销观念创新的思路
营销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工作创新的先导。新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必须树立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全新的营销欢念,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
树立全球营销观念。随着我国加入磷,0日益临近,一些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应该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用全球营梢观念指导自己的营销活动。海尔集团是我国企业较早具有这一意识的公司,其创新目标是国际市场。公司总裁张瑞敏在创业初期就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跨国大公司,他们明确提出实施“名牌国际化战略’,认为“名牌”必须经过国际认证。他们实施“名牌国际化”,采取“先难后易”战略,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再向发展中国家辐射。为了进一步实现全球营销,海尔集团提出了三个I13的市场全球化战略,即:海尔产品在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占113;在国内生产国外梢曹占If3;在海外建厂海外销售占lf3a当新经济时代来临之际,海尔总裁张瑞敏又提出了一个“国际化海尔”的目标。可见海尔的全球营销观念是通过“海尔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的海尔”来实现的,前者是要求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以取得参赛资格,它是国际化海尔的基础,只有先做好了海尔的国际化才有资格去做国际化的海尔。后者则表明海尔真正走向了世界,实现了其“国际化,.的目标。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即设计中心、营销中心、生产制造中心三位一体,最终成为一个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海尔。例如、在美国的海尔就是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的海尔,让美国人生产经营美国海尔,并利用其资源“养育”美国海尔,这才是真正惫义上的全球营销。目前,海尔集团已经在海外建立了Io个生产厂家;其家电产品已杨销s}个国家和地区。最近,美国《家电》杂志公布,海尔集团已跻身全球家电制造商十强,排名第9位名列日本日立公司之前。海尔全球营销观念是我国企业必须学习和仿效的。
树立知识营销观念。新经济时代不同于as世纪的工业经济时代,如前所述,它是以信息、网络手段为特征的新经济,智力资本将成为第一资本,知识劳动者成为杜会劳动结构中的大部分。进人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营销观念必须转变,树立知识营销观念。知识营销观念,并非单纯倡导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转向信息产业,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源于美国的新经济得益于其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实质是以信息产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平台来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传统产业还不发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况且中国目前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大规模发展电子商务还有许多障碍。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新经济”涌向全球并注入新世纪的潮流势不可挡,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也只能同时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不断互动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传统产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来改变经营方式,高科技产业可以通过传统产业来实现其价值。因此无论是发展传统产业还是发展高科技产业,都离不开知识,都必须树立知识营销观念,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或者说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一种新的营销观念,它凭借知识和智力,而不是过时的经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营销中取胜。企业要不断加强学习,选择和运用知识营销手段,逐步从传统的市场营销向知识营铃、智惫营销转变。
树立社会营销观念。在新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强调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国企业必须把自身的营销活动融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首要的是树立社会营销观念。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这就要求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增长,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社会营销观念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吻合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树立社会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履行社会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这是因为,社会营销观念的基本点是,以满足消费者现实需求及体现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长远利益作为企业的根本目标与责任,它要求在制定实施营销决策时,兼顾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消费者、社会的长远利益及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的全部资源取之于社会,它要利用这些资源创造出有价值的物品提供给社会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还要回报社会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企业自身的价值与其社会价值是融为一体的,其中企业的社会价值决定着其自身的价值。企业必须承担其营销活动的社会贵任,如密切关注社会生态环境,切实关心人民的身心健康,关注社会福利的增长及社会进步。企业只有摈弃以往作营销决策时只考虑自己眼前利益的做法,树立起社会营销观念,全面兼顾企业、消费者、社会三方面的利益,并把悄费者的利益、企业的利益、企业与消费者的长远利益—社会利益协调一致起来进行营销创新时,企业的营销活动过程才能走向良性循环,社会经济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漫话"知识经济" 厉佛灯
信息产业与民营机制 段永基
反贫困的战略措施:信息扶贫 杨学农
转轨时期现代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形势与对策 黄素兰
信息产业部与IBM联手进军电子商务等23则
海外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政策措施 任西侊
股市信息资源对投资者判断力的影响
新加坡志在成为亚太信息技术中枢
争做民族信息产业的中坚--访华科高技术公司董事长李曼俊 郭艳英
从小厂到优秀高新技术企业--访北京华能目动化工程公司总经理王志军 魏振刚
21世纪我们怎样上网? 陆群
Internet网及联机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对比分析 都平平
Internet网及联机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对比分析 都平平
山东省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措施及政策初探 胡丽萍
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建设 程刚
推动国有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崔岱远
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记城龙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韩成恩
未来电脑的人机界面 姜德存
发展我国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交互技术之我见 李建贤
光盘家族的新星--DVD 郑登理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新让
海外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政策措施 任西侊
政府在营造中国“硅谷”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吴敬琏
新世纪首钢发展的新思路 罗冰生
知识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发展的对策 曾梅,赵群华
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外市长论坛掠影
地方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我国“十五”科技规划正式等12则
IT新闻
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潘杏梅
北京亚顿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环境保护
中国域名注册的现状和域名市场的争夺 郑淑荣
以信息整合为目标优化企业集成管理系统——华星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追求 陈艳华
改进网络结构共享信息阳光——利用直播镜像和内容定位技术解决网络拥塞 黎红
风险投资与我国网站发展 宋恩梅
走近“数字化家园” 王建林
跨国网络公司进入中国IT业的风向标 ——评联想与AOL“联姻” 远望
IT人才:全球争夺的焦点 张矢
我国光电子技术和器件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苏小虎,谢世钟
创建东方的“巴拉居达”——记北京东恒宇技术开发中心 许东升
技术创新铸辉煌——记北京万拓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钟 陈伯华
积极开拓走科技创新之路 北京铁路局丰台西电务段
北大青鸟实施技术创新纪实 黄丹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回放
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邓永康,王方华
B in B——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 田波
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保障 杨曼
搜索引擎机理剖析 马静
集成电路设计的新拓展 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与中国软件业的定位和创新 刘积仁
数字化图书馆与非结构化数据库 张忠友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重点
依靠科学战胜非典--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
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
国家创新体系若干理念辨析 梁战平
我国科技论文作者群统计分析 杨志清
打造中国品牌创建信息强国--2003年(第17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揭晓
2003软件园主任暨863计划软件专业孵化器研讨会在京召开等5则
政策法规
产业动态
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 黄萌凌,张利
创新商业模式 完善电信产业链结构 欧阳忠谋
中小咨询公司的发展及其策略 杨景旗
以改革为动力 以创新求发展 李云彪
南通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构筑和实施 王满香,毛锦堂
数字图书馆的分布式网络服务登记系统 王昉
信息服务:宽带网的生机 胡慧平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赵培云
2002-2003年IT培训市场分析 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
电脑市场演变"三步曲" 白木,子荫
电子商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张晓燕
韩国信息化的发展 邵春光
构筑"绿色网络家园"的使者访亚联电信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明教授 魏振刚
OPSEC:企业公开信息保护的方法 曾忠禄
搜索引擎的类型及其功能分析 万胜林,王祖荣
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支柱 陈立娜
软件业应对盗版的策略 林宁宁,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