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21:2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高中总结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策略
高中二年级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随之而来的是紧张而繁忙的一轮复习,本校生物学科的一轮复习也已经进行到了必修一的第二章。研究近年生物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已经完成了从“经验型命题”到“素质型命题”的转化。高三复习能否贴近“素质型命题”这一理念,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成绩。现结合我校近年高三生物复习的实际,说几点自己的感悟,在此与大家共勉。
《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生物部分,是高中生物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双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根据近年来对《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学习与分析,以及对各省市生物学高考试题的研讨,把握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遵纪不循
本”,即知识点的考查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而能力水平的考查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体体现的层次水平。由此可知,《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生物部分是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与方法策略制定最主要的依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策略主要归纳如下: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1.利用教材插图,理解相关知识
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直观形象的图片、照片、图表等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的插图,在复习备考中,要充分利用。
(1)抓住形态、结构上的特征
能否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是识图的关键,故在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可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也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如,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的识别及相关特征的比较,这类型的考题会渗透进高中知识的各个模块中。
(2)进行对比
在教学中,把课本前后相关的图形进行比较,寻找区别和联系,可提高学生识图的能力,也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如,通过比较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就能归纳总结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的变化规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
(3)据图拓展
在复习时,通过看图识图,引导学生增加图中知识量,加大图的负载量,促进知识融合,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如,给一个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各个结构的同时,还要知道每个结构的作用,及其参与的各个生理过程,最好还要知道参与的生理过程的大概流程。像这样教学中据图拓展,可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整个高中生物课程,知识点多、杂,但很多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把这些“点”相互连接,则可形成与食物网类似的“知识网”。如,元素―脱氧核苷酸―DNA―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遗传变异―进化。这样归纳出一条主线,既帮助学生对整个教材内容形成整体观念,又能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性考题的能力。
二、讲练结合,及时反馈
1.练
在系统回归教材内容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单元测试题,让学生自查知识掌握情况,也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常见考查方式。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①认真审题,避免“懂而不会”的情况。②类化相关知识。③精心组织语言。④经常反思,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2.讲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教师重点分析错误率较高的题。并选择经典题、难题讲解,在配以变式题加以巩固和深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注重实验设计
1.掌握课本中的实验
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能分析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知道实验目的和实验中的材料用具,尤其是要分析给出的材料用具的用途,这对解题有一定的帮助。教材中的实验可分为三类:①显微观察类实验,此类实验中常综合运用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装片标本制作技术等,学生要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②生化鉴定类实验,此类实验是利用物质的一些特征来鉴定该物质,因此物质的特征及常用的鉴定方法必须牢牢掌握。③生理分析类实验,此类实验指对生物的生理现象进行分析的实验,一般属于析因实验,即分析引起某种生理想象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关键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2.分析近几年高考实验设计题
生物实验设计题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频率高,教学中不断分析总结近几年高考实验设计题,让学生知道解题的方法,掌握设计实验要遵循的几个原则,分析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要求学生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对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培养。
总之,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本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研究新考纲、新高考,制订适合学生的复习计划,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充实准确的教学内容,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陈皓兮.中学生物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
[2]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一、巧设情境,调动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通过情感的调动以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用真情构建平等、快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让学生基于直观、形象的基础之上,更好地理解、应用生物学知识及其思想。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所在。
例如进行“DNA的双螺旋结构”教学时,笔者把DNA结构比喻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双螺旋上升的楼梯,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建构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对DNA空间结构形成一个大致印象。其次,在学习DNA的空间结构时,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等知识,进行分析,调动其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让学生能够全身心融入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二、提出问题,促进互动
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之一。为了改变以往枯燥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产生质疑,主动思考和探究。同时,鼓励学生提问,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这是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节内容时,通过“什么是基因?” “基因存在于哪里?” “基因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基因具有这些作用?”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是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思考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感知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诸多强大功能于一体,如果选材得当,能给予学生“视觉”、“听觉”上强烈的震撼。生物学涉及许多微观的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比较抽象。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从而调动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也是实现高效生物课堂有效途径之一。
如在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是如何利用蚊子化石中恐龙的血液来克隆恐龙等片段。以“科学家有了蚊子化石中恐龙的遗传物质,要通过怎样的过程,才能获得生猛的恐龙?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又是怎样表达出体现性状的蛋白质呢”等问题引入新课教学,如此导入,既有视觉冲击,又有问题激发思维。教学中本人不断尝试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片、影视甚至电脑动画等多,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积极的探求知识的状态,从而实现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注重实验,体验探究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按照教科书提供的生物学实验主题,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实施。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模式。
例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这原本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在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后,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1)为何尽量选用洋葱紫色部分为实验材料?实验材料除了洋葱外表皮细胞,是否可以选用其他植物细胞?(2)实验试剂除了蔗糖溶液可改用其他试剂吗?试剂的浓度应是多少适宜?(3)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实验操作方法能否改进或简化?通过此探究实验,学生从以前“按书就班”地实验,到现在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精编练习,提升效率
课堂练习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巩固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形成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反思教学,及时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调控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可以说有效课堂练习对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练习的设计也是如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层设计。太难的题目,不仅起不到检测学习效果的作用,反而会打击学生自信,过于容易的题目则起不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课堂练习设计还应遵循少而精原则,应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设计少量但具有典型性进行练习,通过思考分析,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如在高中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模型学习时,种群数量增长量最大是种群数量在K/2时,这一知识点的最典型应用是海洋渔业的捕捞、森林的合理采伐、草原载畜量的确定等。对此,笔者设计了下列练习题。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C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数量最大
摘 要: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复习相当关键,在掌握了基本复习要点和原则的基础之上还应当结合考试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以更好地增强复习的水准和效率。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地分析了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对复习过程中的关键思想和核心理念等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相关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研究分析;复习设计
遗传类型的题目是当前生物高考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需要注意的是相关题目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受到了相当广泛的好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在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复习过程中难以把握问题和知识点的实质,进而没有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在复习过程之中也难以抓住重点和难点。所以,在今后还应当对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复习方案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增进复习效果。
一、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复习原则
生物学是实验性的学科,所以实验的教学对学生自身生物素质的增强和知识点的掌握相当关键。在当前教材之中针对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模块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探索和模拟性,所以通过各种类型的实验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掌握所学的材料,同时还可以掌握实验设计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总的来讲,遗传变异等相关知识既是高中生物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复习方案的设计,应当多进行总结和归纳,在追求创新和稳固的基础之上,开辟出全新的复习方案。
二、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复习中真题借鉴
2012年山东高考理综生物第27题第(4)题: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作“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雄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此题依托新的情境,要求学生能依据“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还考查了“确定假设”的逆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高考生物遗传实验设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等进行细致的分析,旨在从实际的角度着手促进复习效益的增强。
参考文献:
项同生.实验设计题型解题辅导[J].生物学通报,2007(02).
关键词:高中生物;复习课;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02-02
复习课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课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生物教学不断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总结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在目前的高中生物复习课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严重影响了生物复习课质量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高中生物复习课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作了简要分析。
1.高中生物复习课存在的误区
1.1 对复习课认识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很多教师认为,高中生物复习课就是对原来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学习,而这个学习竟然是建立在简单重复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直接拿着原来上过的教案再上一遍,缺乏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再加上毫无新鲜感和成就感的教学内容直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高中生物复习课的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影响了生物复习课堂教学质量。
1.2 题海战术第一,复习方式单一。很多高中生物教师直接将复习课定位为练习课,这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旨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考得更高的分数。但是,当高中生物教师在复习课中不断地给学生输送大量的练习题时,学生的更多精力也放在做练习题上面,而对于教材内容本身却没有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学习,一堂复习课下来,学生的练习能力提高了不少,但是知识水平却未得到提高。因此,练习替代内容讲解的复习误区,影响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是不值得提倡的。
1.3 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复习效率很难提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应该对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及记忆,以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但是,在目前的高中生物复习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分注重对知识点的复习,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在新课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已经足够,复习课中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强调每一个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这种单一的复习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遇到其他题目的时候反而不知如何下手了。
2.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复习教学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如,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有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生物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教法,消除了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来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以题海战术来泯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传统复习方法,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DD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教学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质疑思维不断深入,形成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并指导学生对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培养。课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复习能力
一般来说,复习课程的进度比教学课程的进度都快,一节复习课可能囊括很多课堂知识,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更深入的要求。但是,进度快和数量多并不代表就要马不停蹄地进行一笔带过,只有带动学生参与到复习课堂中,掌握复习的方法,才能够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4.1 教师可以采用分工合作复习法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复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知识点串联,如,第一个小组串联的主题是激素,从植物激素、动物激素两个方面出发,分别再深入探讨各种激素,这样一来,各个小组都能在分工合作中结合自身思维方式做好串联式联系,也就能提高复习效果了。
4.2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复习效率。如,让学生对自己所记得的知识点进行复述比赛,而且每一个学生复述的知识点不能相同,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点系统就慢慢地建立起来了,自主学习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水至清则无鱼,文至白则无味。”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刻意制造一些悬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比已学的知识,大胆进行质疑并提出问题,加强学生听课的认真度和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高一第一节生物课时,学生对生物的接触还不是很多,此时需要让学生明确生物究竟是什么、怎样来学习生物。于是,我以“什么是生物”来展开对新课的学习,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石头是生物吗?学生都觉得石头不能动,应该不是生物。我顺着学生的这个思路立刻追问:小树不能动,它是生物吗?风是可以流动的,它是生物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对比,学生发现仅用“能不能动”来加以判断是不可取的,同时让学生产生了“什么是生物”的概念问题,从而积极地对生物的概念进行讨论。学生知道了生物的概念后,开始对自然界当中林林总总的生物分类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接着引导:“如果有个陌生的小生物放在我们面前,你敢不敢触摸它?”在学生敢与不敢的回答中都能听到学生的顾虑,纷纷提出新的质疑:“它会不会有毒?它会不会咬人?”此时可顺势引导:“不敢触摸是因为不了解,当我们学好生物熟悉生物的特征后就可以科学触摸了。那么,怎么才能把生物学好呢?”这个问题与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学生在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下定了要学好生物的决心。
二、加强趣味记忆,彰显知识魅力
记忆是高中生物中不可避免的学习方法。枯燥的记忆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利用图表、顺口溜、表格等来直观总结生物知识,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特点来进行趣味性的记忆,减少学生在反复记忆中的枯燥感,同时更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规律,便于学生记忆。
例如,对于细胞分裂各阶段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图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通过灵活建立图表,使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清晰地展示出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变得直观和简化,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学生也在无形中体会到了生物的魅力,学会了对知识进行分析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亲身实践,体会学习的快乐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寻者和征服者,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物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生物的研究中来,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来体现和验证理论,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生物知识的神奇。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生物会考只是针对文科班的学生的,对于文科班的学生而言是及不重视生物会考,因此会考复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特点阐述了关于新会考的几点做法,从这些做法中,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会考复习效率。
关键词:生物;基础会考;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会考也发生较大的改变。现只由文科班的学生参加理科的会考,而这些科目是不需要参加高考的科目,因此对于大绝多数学生来说从心里上就不够重视,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复习生物显然是不现实的,再加上复习时间紧,大概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因而生物基础会考复习任务是比较艰巨。在这么紧张的时间里,如何使会考复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就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主要是提前制订好复习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做好备考工作的前提。认真研究往历年来的会考试卷,总结经验。最关键是上好每一节的复习课,向课堂要效率,尽可能把把主干知识在课堂上都消化清楚。
一、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定位
今年是我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次生物会考,由于新课程改革,会考内容包括必修本的三本书,而这三本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需要108课时上完,但由于课时比较紧张,生物高二时才开课且每周只有3个课时,这样的课时对于新课程来説是有点紧张。新课直到5月15日才结束,剩下复习时间就只有一个月,如何用好这一个月,怎样开展复习工作,这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必须要制定好复习计划,而且是按周的详细计划,并对这一个月的复习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备课组内成员,
二、研究会考纲要,明确考点
高中生物会考的知识范围是依据福建省教育部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纲要》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是学生参加会考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用好它。我的做法是:会考系统复习前利用大纲先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时间、题型和分值,会考复习时根据大纲重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回顾每本书的知识内容,其中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如①概念图法:利用概念图加强各个概念间的联系;②比较法:找出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③归纳法:使特定的知识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④图解法:简单的图综合复杂内容,这样对于提高综合与应用能力十分有利。如在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点中,涉及到不少基本概念,可把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归纳出它们相互的联系,用图解表示,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我还根据会考刚要的知识点要求整理了一套适合于文科班同学使用的《生物学业基础水平测试复习材料》,里面囊括了各个知识点,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附有试验考察的内容。
三、熟悉题型,做好专项训练
对历年生物会考卷及会考纲要进行研究发现试卷中选择题部分每题2分,分值比较高,要重视;而非选择题部分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内容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增殖过程、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根据试卷的这一特点我在会考前一周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纲要中的选择题进行全面的复习,并特别要求学生对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更要认真复习,找出当时做错的原因。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平时练习中的选择题进行筛选,并选出150道选择题整合成一份《选择题专项测试题》,利用学生晚自习第3节课自习时间进行测试,再利用学校的阅卷机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成绩,也对自己的复习情况有了新的认识。
对于非选择题部分我就给学生总结了四张历年来生物会考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给学生进行专题训练,并对每种题型的题目进行详细地评析,讲评之后个别学生还有不懂之处就要求将其背下来,让后再去询问好的学生或来找我问个明白。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对这次会考的预测,要求题目自己出题,由教师整合成一份模拟卷再次练习。
此外,要重视会考考纲练习题的分析。先由学生独立完成考纲的练习,明确作业的完成时间,然后由小组长收集同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汇集到科代表处,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题目的分析,提高了题例课讲评的效果。
四、了解生情,合理利用资源
由于我担任文科4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课时比较紧,对学生的了解也不算深刻,特别是那些后进生的了解是不够的。我又不想再占用其他的课时,因此我只能采取分组的办法,将班级原有的座位进行了大调整,调整的依据就是按照平日的考试和小测成绩将其分成四人或六人不等的小组,并设立小组长,这些小组长也就成了他们的小老师。于是对于每次测试我都不全员批改,我只要从每班中抽取几位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集中先进行题目的分析,然后让他们进行分工,每人准备在第二天晚自习的时候给同学进行试题分析讲解,我自己准备第二天晚上的自习课进行巡视,了解这些小老师是否尽职尽责。再根据这些小老师的反馈,对一些题目在进行集中讲解,不但能提高讲评效率还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激情。另外由于是学生教学生,坐在下面的学生都能比较大胆地提问,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活跃,我自己在巡视过程中也及时地了解小老师的教学情况,对个别的题目进行分析。课后再次集中班上成绩很差的学生,了解他们经过同学的分析以后,对题目的知识掌握情况,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内容,再进行分析。在时间应许的情况下我尽可能对他们的试卷进行面批,确保教师最后的辅导精力准确落实到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上。
以上这些就是我今年在会考备考中的一些做法,但事实上成绩的取得也不仅仅靠最后一个月的复习取得,而是贯穿于高二整个学年的学习过程中,在课一节课上我都会精心设置课堂,让课堂的效率达到最大化,让一切的问题极大可能地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学业评价——生物
[2]陈永洪.对高三生物学一轮复习的体会[J].生物学教学,2008,33(4):33—35
[3]高中生物学业基础会考复习计划
[4]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科试卷反馈性评价
一、积累常识
到了高三复习,甚至到高二时,我们就应该回头看看初中学习过的生物,因为生物是一门需要记忆很多东西的学科,而很多同学初中时学习得不是很认真,几年过去了,对学习过的东西也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同时高中生物教材和设置的练习题也都默认大家还记得初中的生物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因此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因为许多初中学习过的常识性的东西经常在题目中出现,而自己又没有注意去复习积累,到高三后期生物常识这方面的问题还都没有很好的掌握。所以,我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做有心人,除了认真复习初中课本知识外,还要将习题中出现的自己还未能掌握的常识随时随地进行积累,甚至反复记忆。打好生物学科基础就要像学习“文科”一样老老实实地背。当然在背诵积累的时候也要掌握技巧。
二、巧妙记忆
在理科中生物是记忆量最大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必须下功夫进行记忆。如何记忆呢?我想根据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记忆方法。
1.辐射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就是以一个重要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和其他与之有关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2.比较记忆法
在生物学习中,有很多名词很相近,很容易混淆。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们可采用比较记忆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三、加强实验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高考实验题就是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学的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首先一定要吃透教材上的实验,理解记忆其实验原理、目的、材料、操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的依据等。生物高考中还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所以,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考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也要进行一定的训练。
四、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在理综高考试卷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即高考生物试题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 因此建议大家在复习中一定要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例如善于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生态和环境热点、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等问题,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这样既扎实掌握了生物学知识,也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知识网络
一、深入研究,把握信息,掌握方向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三开学第一周至关重要。对高考复习也是如此。如何进行一般审查的目的和任务?这是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以及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对多年来的高考问题进行研究,选准复习方向,确定复习重点,为圆满完成复习任务打好基础。
1.分析高考生物试题
每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经历了国内的高考,你就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试卷结构、试题、考试方法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对2014届全国高考试卷和山东省在过去五年里的高考试卷进行所有分析和研究,及时掌握命题和命题的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每一年使用的教材和课程标准都会出现一些变化,第一周上课的时候就要把2014年调整内容进行梳理,分析高三生物教学中应具备的理念和注意的问题: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回归课本,增加研究的内容和生物的历史,新的技术和其他的阅读材料。很显然,在高考命题中将会出现这些变化,我们要做到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有利于把握准复习的方向和深度及难度,增强复习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二、夯实基础,掌握方法,整合知识
如果高考是一场战役,开学之初的准备就是战略方向的把握,第一轮复习则是打好这场战役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过程,因此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努力:
1.对基础知识进行全方位理解和执行。
第一轮复习基本方法――五会、四基:
“五会”指:
会读:精读高考知识点;
会背:背熟概念、事实、原理、方法;
会默:默写名词性概念、生物学术语、结论性语句;
会理解:对基本概念要理解内涵和外延;
会应用:学以致用,力求规范、准确、全面、科学。
“四基”指:
基本知识:包括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基本技能:包括审题方法、解题方法、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基本方法:包括解答常见的、典型的、重要题型的一般思路与套路;
基本习惯:包括学习习惯、解题习惯乃至考试的习惯。
2.重视教材,处理好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
生物重点复习的资料是教材,它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高考题来自教材,所以教材是落实“四基”最好的资料。在生物总复习中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不应该次序颠倒。在复习中始终坚持以考纲为“纲”,以课本为“本”,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策略。
3.合理利用其他参考资料
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有很多,如全国各地名校、山东省各地模拟试题等。但是,在使用这些资料之前我们都要进行仔细研究和筛选,有效合理地使用,避免干扰正常复习、浪费时间。
4.在重视基础和知识拓展的基础上,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1)建立知识网络
能力是目标,特别是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备考中,要回归到生物学的基础上来,先把各个知识点弄明白,然后逐渐理解、掌握生物学科的思想方法,并进行综合。在复习过程中对教材知识加以梳理、归类和整理、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建立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网络采用以下的方法:利用教材目录建立知识网络;利用章首语、章首图建构各章的知识网络;使用流程图、模式图、关系图构造知识网络。
(2)加强学科内综合
高中生物研究的是生物学的特性、生命的本质。生物体的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与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的各种生理都是协调统一的,可见,生物学科内的综合是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生物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将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
三、专题讨论,突出重点,提升能力
主题教学是培养学科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第一阶段是根据本章建立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并与经典问题相协调,拓展骨干知识和关键知识的纵向和横向发展。第二阶段是复习教学中的特殊学科,教学应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特殊主题,不是完全分离的。在第二轮复习前一个月进行信息收集,确定专题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轮复习专题的划分
1.体系专题。例如:物质与结构体系;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整系统;生命的自我复制和进化系统;生物与环境系统。2.实验专题可以分为:实验操作、原则、程序、现象和结论分析、归纳、总结等实验项目;改正错误或增加不完整的实验;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的分析和解释,实践。3.热点专题。例如:(1)生态和环境热点(人口资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环境保护);(2)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诺贝尔奖生物方面知识);(3)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
(二)思维方式是知识的本质,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命题方向可以反映思维主体的特点,近年来认真分析试题,会发现几乎所有试题都对考生的思想方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思想方法。26题、28题、35题考查生物实验,测试考生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调查方法,同时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其中第28(4)题考查科学研究方法。第27题以湿地生态系统为背景,36题以克隆为背景,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与社会问题相关的生物科学上,培养学生的自然和社会责任感。
(三)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从学生答卷的情况分析,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审题不仔细不认真、学科语言使用不规范、解题步骤不完整、文字表达不严谨等问题。未来的高考会非常重视学科语言的应用,生物有专用的生物术语,应尽量用规范的语言组织高考答案。
另外,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态度的变化和情绪的波动,及时找学生谈话,稳定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提高信心,经常进行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总之,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考试说明为例,落实考试内容,提高四个能力;以课程标准为魂,落实模块价值,提升科学素养;以学科教材为本,落实概念原理,理解生命现象;以有限的培训为规范,测试答题能力,寻找盲区,加强解题规范,消除疑问和困难,辅以补充信息,促进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崔金祥.浅析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科技信息,2008(35).
【摘 要】本文从多个教学实例出发,阐述了教材插图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插图;课堂教学;作用
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强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文字之所不及。”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插入了300多张插图,不仅让教材变得丰富多彩,拓展了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图文转化能力,提高生物科学修养和分析推理能力。
1.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的插图,不仅色彩鲜艳,还展示了众多神奇的自然现象以及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现象、工农业生产过程,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生物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紧密联系,用实用性来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究欲望。如“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中“包扎伤口用透气创可贴”、“工厂中生产酱油的装置”、“植物松土、排水”,“光合作用”中“温室中红色日光灯”,“细胞分化”中“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过程,人类遗传病”中各种遗传病的插图,“免疫调节”中器官移植的插图……,都有着此类效应。
2.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让学生具有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如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节时,先用幻灯片展示教材中孟德尔及豌豆的图片,提问:“你知道这个是谁吗?”学生看到神父装束的图像,兴奋马上给点燃了,都纷纷说“耶稣”、“孟德尔”等,教师顺势引导为什么身为神父的孟德尔会被誉为遗传学之父?进而介绍孟德尔经历了八年的探索,排除了各种困难,试验了多种材料,最终发现遗传学的两大规律。但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科学成果足足被埋没了35年之久才为世人所接受,让学生体验到孟德尔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又如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时,展示教材中相应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的插图,引导学生一步步构建DNA的结构模型。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内涵,学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方法、步骤,体会到科学家不怕失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3.有利于开展生命教育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和谐的内在需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生物学是研究生命与自然环境的科学,教材中有着大量开展生命教育的素材,插图就是其中一个。如“从生物圈到细胞”中的人的“生殖和发育”的插图展示了胚胎发育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生命来自不易,从而感恩父母,珍惜生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两章书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的插图,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直接价值,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4.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指在大脑的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的知觉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高中学生的认知自觉性较强,能主动地制定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但受知识水平和年龄的限制,在阅读文字时容易产生厌倦,往往只观察到表面而没注意到本质,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整体,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中适当地使用插图取代繁琐的文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形,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图像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知识。如在讲授“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这一知识点时在幻灯片中展示课本中图1-5蓝藻细胞的模式图和图3-7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共同点和区别,这样把抽象、微观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5.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美国学者哈里曾经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图示能把复杂的生理过程清晰、简洁、直观地显示出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如“光合作用的过程”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展示教材中叶绿体的结构图和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以下问题:光反应、暗反应的场所是那里?光反应包括那些反应过程?暗反应?释放的氧气来自于谁?在插图的引导下,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回答出以上问题,教学目标也就得到很好的落实。再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导学案,重点、难点也就得到很好的化解。
6.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是生物高考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插图能使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中,使他们产生分析问题、推理结果产生的原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中,可以展示教材中缩手反射示意图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模式图,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当你的手碰到刺时会有什么反应?这属于反射吗?感受器产生的刺激以什么形式传导到神经中枢?再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可以展示教材中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个部分?感受光刺激的是哪部分?你从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这样通过利用插图设计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5
关键词:生物;高考复习;回归教材;教材意识
高考试题的命制离不开教材,要以教材知识为依据,进而考查学生相关的能力。教材必然是复习的主阵地,因而几乎所有的高考备考资料以及备考专家都强调复习中回归教材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回归教材、利用好教材来搞好生物的复习呢?
1.强化教材意识,促成主动回归
对福建省长汀县第二中学2016届800多名理科学生的调查显示:复习中有用到教材的学生只占53.01%(其中65.1%的学生只是利用教材查找某个知识点而已),以复习用书为主的学生占60.99%。意识决定行动,所以师生都应明确回归教材的重要性。教师先树立回归意识,再利用相关数据分析高考试题,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最后提高教材意识。师生只有提高了教材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在复习过程中真正自觉地回归教材。
2.充分准备,有效指导回归
学生的回归教材,脱离不了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先做好充分准备:①研究教材、考纲、考题,明确重难点及核心所在,确保对学生回归教材的针对指导;②精选典型习题,做到回归与训练的有效结合;③编印必要的材料(如“生物考纲知识点细化”),便于学生回归教材的实施。
3.找准契机,适时有效回归
(1)细化考纲时。如对“光合作用基本过程”的细化,就要在钻研教材后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要点(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叶绿体中色素的分布和作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联系、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然后依据教材依次细化每一个要点。
(2)构建知识网络时。一轮复习缺乏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和比较归纳;二轮复习在重视基础知识巩固的同时应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分布于不同模块、不同章节,为了更系统地掌握知识,学生必须回归教材、自主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图。
(3)比较归纳时。高中生物有很多相近的或易混的名词概念,教师必须理清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如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光反应与暗反应等的辨析,就要求学生回归教材,先理清过程再从中归纳不同点。
4.灵活变换方法,现有效回归
回归教材的效果和所用的方法是息息相关的,具体的方法依内容、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回归的诉求不同而不同。
(1)问题引入法。将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改为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做到真正去阅读教材。如在复习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时,可以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为例设计问题串来引导回归教材。
(2)图表分析法。生物教材中的图表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信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简约化和形象化,特别体现在介绍重点内容或知识点时。复习中可对这些图表进行解读、转换、变形、发散以及比较归类等处理,使学生既回顾了知识又提高了读图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如利用教材中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来引导学生梳理:①相关色素(如种类、含量、位置、颜色、功能、提取以及分离等);②光反应、暗反应(如物质变化、能量变化、条件、场所以及相互关系等);③反应式;④影响因素(如影响的机理、实践中的运用等);⑤条件变化,如光照或温度等的变化引起某一物质(如C5)含量变化的分析。
(3)指导读书法。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生命活动调节、免疫、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主干知识是常考内容,必须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读与研读。对于非主干章节要通读,熟记结论性语句,关注其中的修饰性词语。如对“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的指导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①来源;②作用;③化学本质;④鉴定;⑤合成原料;⑥合成场所。
(4)自主回归法。自主回归主要是学生在特定任务的驱动下所进行的回归行为,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这需要教师的指导才可能取得好的回归效果。第一遍回归要求通读,包括教材上的每一个图表。通读要求学生对照考纲,明确考点以及考查层次;第二遍回归是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进行精读。精读的要求不但是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如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相互关系;第三遍回归是研读,要在理解之上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甚至能延伸拓展。
《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双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根据近年来对《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学习与分析,我们把握了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而能力水平的考查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体体现的层次水平。总之,理科综合的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以知识为载体,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单元课题的复习过程中,我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于知识,找出基本知识点和考点,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合理分散难点,强化知识重点,重视联系实际,关注知识热点。对单元知识的处理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在系列练习过程中力求做到:不猜题、不压题、出活题、无怪题和求实效。
二、认真研究近年来生物高考试卷
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基本上不变,考试热点的重现率较高,同类试题或相近试题年年出现,系列练习中的传统试题也不回避。因此,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每年理科综合试卷发生的一些变化,如进一步加大能力考查力度,增加了STS知识量,增大实验设计、图表分析试题的比例,尤其是命题的素材突出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揭示生物学高考命题的新走势有助于我们发现教学和复习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地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三、广泛搜集高考信息
近年来,有关高考改革和复习备考的小道消息不断,各类型学科复习资料泛滥。为了增大高考命题的透明度和抵制复习备考活动中存在的不良之风,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都出版发行《考试说明》和一系列有关高考试题分析等专著。此外,《光明日报》、《生物学通报》和《考试》等报刊杂志都及时报道高考信息和提供质量水平较高的复习资料。因此,要重视从各类正规渠道获得准确可信的高考信息,广泛搜集高考研究的信息或复习资料,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参与同行问的交流与研讨,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
四、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
现行高中《生物》课本中概念性和命题性知识多,学科间渗透性知识、学科内新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少,教学中需要教师扩展和引申的知识面宽,需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大。因此,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在一些单元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透彻,学生听得很清晰,但由于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缺乏有机的结合,学生仍存在着听得懂、忘得快,或者记得住、用不上的现象。总之,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学习不到位”和“能力训练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和活中求快。高考试题特点是:全、小、精和活;考知识、考技能和考综合运用能力。可见,教学实际与高考要求极不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复习备考活动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我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达到:常见的试题不出错,不常见的试题努力做,认真反思,减少失分。
五、制定周密的复习备考计划
高考中的理科综合主要是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三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复习时教师有必要提示学生注意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存在的知识交叉点。一般说来,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植物体内可循环元素和不可循环元素、自由水和结合水、无机离子和化合物、糖类和脂类、蛋白质、酶、活性肽、抗原和抗体、核酸、ATP与ADP、半透膜、渗析与渗透、化学因素与基因突变、化学因素与染色体变异、光反应与暗反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生命的起源、米勒实验及化学污染与防治等。
生物学与物理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显微镜结构及成像原理、物质的扩散与渗透原理、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原理、光能转换化学能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理因素与人工诱变、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和X射线衍射、失重或超重条件对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噪声和超声波与环境污染及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定律等。
一、借助情境——拓展概念引入的“宽度”
在传统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呈现、讲解、理解、巩固四个阶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两个弊端:第一,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它直接决定了传统生物学概念教学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生物学概念教学同样需要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改变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原有模式,从概念引入入手,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概念引入的“宽度”。
1.创设生活情境,拓展概念引入的“宽度”
在生物学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地将抽象的概念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个概念时,我引导学生将人体内的血管想象成城市里四通八达的道路,血管中的血液以及血液中包含的各种物质就是行驶在道路中的各种车辆。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入学习,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印象。
2.借助认知情境,拓展概念引入的“宽度”
借助“认知”是指通过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概念之前已有相关认识,再引入概念学习。
例如,在教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在实验中,我引导学生将绿叶比喻成工厂,然后在该厂中找到生产车间、生产机器以及所用原材料,同时提出“原料来自何方”“产物由什么运输”等问题,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情况下来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强调过程——延展概念形成的“长度”
概念形成是继概念引入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形成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与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同时容易导致学生反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概念形成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概念“产生背景、形成环境、最终结果”的全过程,在全面仔细地了解概念的基础上来形成概念,延展概念形成的“长度”。
1.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中形成概念
概念形成后,学生对其具体化学习,再将具体化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抽象化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中认识到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教学“呼吸作用”这一生物学概念时,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在回顾已学知识后,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植物的呼吸现象:种子在萌芽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能量。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个现象展开思考,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是什么?呼吸作用发生在哪些细胞中?呼吸作用对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指引,学生将抽象的呼吸作用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分析中,将其与光合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了自己对呼吸作用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再将自己的认识加以梳理总结,成功形成概念。
2.在疑问与验证的反复中形成概念
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反复产生疑问,最后探索结果并验证,然后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形成概念。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关键点,找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例如,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能量”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但却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生物学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个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猜想的方式,将“能量”化无形为有形。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步,体会不吃早餐上学的感觉,并记录“无力、无精神”;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体会进食后的感觉,并记录“头不晕了,眼也不花了,精神倍棒”。在学生切身体验了“能量”之后,设计燃烧相同物质和不同物质(质量相同)的两组对比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的概念。实验过程如下:(1)分组:将学生按合适的人数分组。(2)分工:确定好每组中成员的负责内容。(3)开始试验。(4)归纳总结:①质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质燃烧都能使试管内水温升高;②质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质燃烧使试管内水温改变的数值不同;③燃烧食物释放的热能能使水温升高,并且脂肪越多的物质释放的能量生的操作技能。在分组实验中,教师应先针对实验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思考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再每4人为一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手脑并用,体现自主合作的精神。在操作中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采取合作讨论的方式尝试解决,然后师生就实验操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做讨论分析,最后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等显微镜操作实验时,教师可课前对几个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使他们提前学会实验操作方法。在分组实验课上,每个学生在教师做过显微镜示范操作后,自己独立进行显微镜的高倍镜的使用。如果有个别学生显微镜的操作不当,不能看见清晰的高倍物像,则可由小组内4位同学相互讨论、小组长指导来合作解决。通过实践发现,“学生教学生”的做法很有效,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争论热烈,动手的兴趣也非常高涨,而且指导别人的学生很有成就感,最终整个小组的学生都获益匪浅,大家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生的情感得到交流,获得和谐的同学情谊。
3.解放嘴巴,让学生学会实验分析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提出问题及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猜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为主要手段,少讲多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
例如,在检测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让学生根据实验中给出的实验原理和一些理想的检测材料来说出实验过程的巧妙之处,分析实验结果和一些步骤操作的原因,如双缩脲试剂为什么先加A液,再加B液,并且只有四滴。一些具有逆向思维的学生,还提出了“马铃薯汁中到底有哪些成分?”“鸡蛋清又有哪些成分?”等问题。再如生物教材中一些科学史的实验中(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可让学生充当“科学家”讲他们的实验和实验分析,这比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讲解更能提升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4.解放头脑,让学生学会实验设计
创新思维是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为内核的特殊思维形式,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在一定探索未知世界的认知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课型,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时,我们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为例,选择适合我校教学条件、学生学情的“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教学内容实施探究实验课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淀粉”“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气体,产生什么气体”等课题,然后分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再进行探究实验。如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淀粉”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1)暗处理可以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学生根据书本“萨克斯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的说法对叶片进行了8小时的处理,结果发现还没有进行光照就已经可以检测到淀粉了。于是学生在8小时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暗处理的时间,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最后得出暗处理时间达到24小时,才能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完的结论。(2)学生有淀粉遇碘变蓝的基础知识,可是运用到叶片中淀粉的检测就遇到了问题:叶片本身有比较深的绿色,根本没有办法看到实验是否产生蓝色的反应现象。于是学生查找课本色素的相关知识,发现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于是想到先用有机溶剂去除色素。进一步查找资料,找到了酒精使叶片脱色的方法加入到原有的实验设计中。最后用碘液检测时,成功地看到了他们预期的蓝色。通过对实际实验的问题设计、分析与解决过程,学生的头脑得到了解放,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而传统教学中直接向学生分析这几个经典实验远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5.解放空间和时间,把生物实验与研究性学习有效整合,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