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14 05:5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第1篇

8月9日上午,我市召开了市委常委扩大会暨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传达市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精神,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下午,市审计局按照会议有关精神要求,立即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大会,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传达和落实会议精神,并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意见,我局结合实际,对下一阶段的审计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同时重点就审计工作如何服务好加快振兴发展策略进行了谋划,下一阶段我局将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解放思想,着眼大局,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市审计局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市委常委扩大会暨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精神时,深刻的认识到:审计机关作为经济运行的“卫士”,政府的组成部门,职责所系,责无旁贷,理应在我市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和为宏观决策服务的职能作用,真正地把思想统一到服务经济发展的战略中来,把精力集中到实现新阶段新发展这一目标上来,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精神认真搞好审计工作,在工作理念、作风、方法和效率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一是深入开展“抢抓振兴机遇,推动率先崛起大学讨论”、“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等系列主题活动,在机关掀起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热潮,认真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审计服务赣南振兴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解放思想,着眼大局,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查找并整顿与我市经济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的思想、作风等,整治庸懒散。三是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我局始终坚持长远谋事,以正确的思路引领审计事业发展。在审计业务上,摸家底、抓关键,逐步深化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抓重点、追主线,逐步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格局,强培训、敢创新,逐步普及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力度、促规范,逐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重服务、健机制,逐步强化各项审计调查成果转化。

二、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一是始终坚持朴实做事,以优良的作风推动振兴发展,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干部修养。把服务大局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提升审计工作水平的第一途径,把提高质量水平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目标,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审计工作技能的第一手段,把加强审计自身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保障。二是始终保持良好作风,为推动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夯实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基础、有效强化爱岗敬业的思想基础、长期构筑不断学习的思想基础、全面构建廉洁从审的思想基础。三是始终坚持科学办事,以创新的举措加快振兴发展,创新工作模式。重点突出六个关注点,即不仅要关注微观层面的问题,更要注意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不仅要关注预算内资金的审计,更要关注整个政府性资金特别是涉及“民生”资金的审计;不仅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更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绩效;不仅要关注单个审计项目的完成,更要注意整个审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和规范;不仅要继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更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不仅要继续搞好财务收支等常规审计,更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和行政效能审计的路子。

三、创新工作,拓展职责,提升审计工作服务。

审计工作要在审计目标、审计方式、审计处理上体现创新,把审计服务创新、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成果创新和审计标准创新真正的贯彻到审计工作当中,全面创新提高审计工作,提升审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第一,深入探索审计新路子。努力探索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工作新思路,对重大审计项目做到事前介入指导、事中参与服务、事后监督检查;努力探索强化审计项目管理,弱化科室界限的新思路,整合审计力量资源和审计对象资源;努力探索中青年树立工作新风貌新思路,激发审计机关整体活力。第二,全面创新审计制度。创建投资项目全程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化制度、社保资金审计跟踪制度和审计项目质量问责制度,完善审计工作机制,促进审计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第三,大力推行审计工作新方式。推行审计成果全面整合的工作方式,共性审计内容统含的常规审计方式,审计计划季度调整与动态管理的项目管理方式,审计要情简报报送的审计反馈方式,送达审计的业务工作方式,联动联合审计的大项目组织方式,审计资源共享的工作方式,推动审计工作质量全面提升。第四,重点关注审计宏观服务职能。根据审计项目类别,分类分享尽性问题归纳与总结,提交促进我市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进步的宏观审计建议,撰写审计专家经验、优秀信息和优秀论文,发表宣传文章,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水平和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水平。

第2篇

良好,但不容忽视严峻的一面,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形势,提出了奋斗目标,部署了2000年经济工

作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狠抓落实,继续奋发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1999年以来,在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的态势,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

长速度比较平稳;农业收成稳定,粮食总产量大体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平缓,全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下降0.9%,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随着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领域的扩大,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出现回升态势,9月份出口增长20.2%,10月份出口增长23.8%.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增收1300多亿元,财政收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到10月末,M1、M2分别增长15.1%、

14.5%,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

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270亿元,同比增长13.4%.

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

到7%甚至略高一些。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

提高1个百分点,总资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

48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

的经济复苏、需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

;同时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

开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

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

和肉禽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区调整学杂费、房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上月上涨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

格降势也在趋缓。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

业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4%、3.3%、1.8%.

(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报告总结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

实践报告工作汇报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党政报告

演讲致辞公众演讲竞聘演讲

就职演说安全生产爱国演讲英语演讲开幕闭幕庆典致辞

贺电慰问领导讲话

党政相关入党申请入团申请

转正申请思想汇报党性分析事迹材料申报材料行风建设

公文范例

主持词

求职应聘个人简历英语简历自我鉴定自我介绍

自荐信求职信会议发言婚丧嫁娶祝福祝贺广播稿

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公务员法政治学习读后感

学习心得创业计划

征文范文应用文论文格式英语作文

综合范文合同范本文秘工作办公表格计划方案社交礼仪

节日相关规章制度毕业设计法律文书时政专栏

论文中心

经济论文

教学论文

法律论文

商务论文

行政论文

医学论文

艺术论文

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

免费教案

站内范文搜索

|网站首页|综合范文|报告总结|心得体会|求职应聘|演讲致辞|党政相关|时政专栏|英语作文|教案大全|论文撰写|经济论文|教学论文|法律论文|商务管理|

|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文史论文|文档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信息管理论文>>正文

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

会计论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

ERP项目在同力公司的实施调查

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意义和策略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论国有资本宏观财务目标的分割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

试论会计委派制实施的可行性

有限度的会计委派制及其实施环境

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热门文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济一体化与国家的碰撞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

中西方法治理念下的政府公共行政…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论国有资产重组中的合谋行为及其…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更新时间:2007-8-1621:03:58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

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需

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同时国家加大

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开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

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肉禽价格进一步

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区调整学杂费、房

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缩小0.2个

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格降势也在趋缓。

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

格分别下降3.4%、3.3%、1.8%.(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7%左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仍然要付出艰巨的

努力。对此,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系。

(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力度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调整结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上去。调整结

构,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调整,而必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调整;不仅要调整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地区结构,加快西部大开发,这是关系

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结构调整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设的老路。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坚决淘汰落后的、重复的生产能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

产更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实际上

是处理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就是

扩大投资需求。这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国债投资为主导,重

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领域,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是

为了促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但同时也是调整结构的过程,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我们

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坚持政府投入,是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以前的必

然选择。但是,政府投入数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而近几年国家财政

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增加发行2100亿元国债,专项

用于基础设施等项建设。政府的这笔投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数量要少

得多。启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要靠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正常回升,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经济增长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着力点,是要努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政府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贴息、参股、合资、补贴、担保等方式,

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例如:1999年下半年国家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150亿元用于

企业技改项目的贴息和补充相应的资本金,以此带动银行贷款1500多亿元,使社会投资

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2000年要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过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

入,并结合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3)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2000年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实现科技进步,立足点是要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

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是不能

动摇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2000年各项改革已处于攻

坚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

年改革脱困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只有国有企业搞好了,效益上来了,才能

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稳定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和发展,

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中,因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机构改革的深化,使下岗、失业现象增加;因社会环境的

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一些人的习俗、观念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需要;等等,如果处理

不慎,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将一事无成。一个稳定的社

会环境,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使三者相互协调和统一。

三、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经济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艰巨而又重要。但基本着眼点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并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上,以国有企业

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2000年经济

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

启动以前,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实施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存贷差达1.2万亿元,生产能力充足、近1/3的生产潜力

未能发挥出来,劳动力丰富,面对钱多、物多、人多的因素,应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掉。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对资源利

用具有见效快、导向作用大、宏观配置合理的特点,通过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

动用部分社会储蓄资金,将相对过剩的人、财、物资源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00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形式,双管齐下,

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继续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来扩大消费支出;同

时要运用好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政策,通过适当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进

一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样,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人担心,

会不会引发财政风险?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按国际通行口径,包

括为弥补债务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债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

别为2.15%和9.9%;1999年约为2.80%和12.0%;预计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与上年大体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0%,仍

明显低于60%的警戒线。我国发行国债尚有一定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风险,关

键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要国债资金能够发挥好的效益,促进经济较快的发展,

就能够为偿还债务创造有利条件,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也不会给后人留下债务包袱。近

一两年,财政税收每年增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收效应,

国债投入已经出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偏冷的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社会资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仅仅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而没有货币政策的相应配合,就难以充分调动社会

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进而会减弱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将国债资金投入具有一

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取贴息方式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银行贷款与之相配套,如果银行配套贷款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国债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证国债资金配套贷款的及时投入;二是要满

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要适当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促进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同时对有困难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开展住房、教育、汽车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

;六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总之,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必要增长。

只要积极财政政策不出现风险,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风险。金融业要正确处理

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银行内控机制和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

关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

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200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压

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缓解重复

建设压力,增强企业活力。(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拨出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企

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对于技术改造所需先进设备的进口,国家可适当提供外汇、免

税等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等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实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有特别困难、但有一定发

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同时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选择一批信誉好、

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国有股来筹集资金。一些资信好、实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滚动发展。(5)实施规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外,积极发展具有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老三会”(党委

会、工会、职代会)和“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企业会计外派制度,完善企业在经营、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三家抬”(财政、企业、

社会负担)的办法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

国有企业人员多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要靠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所有企事业及行政

机关单位职工的、由政府承担并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近期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通过个人帐户实现的基金积累制,即职工在领

取工资后向社会保障基金缴付社会保障缴款,这笔缴款连同企业缴付的部分社会保障缴

款都进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以后就从职工的个人帐户中支付他们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

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

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

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统称老职工),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

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职工新建的个人帐户中的资金很少,已退休职

工的个人帐户则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

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筹集和建立社会保

障基金,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条件。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所有不

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职工依法收缴社会保险费,提高收缴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

也要考虑,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对国有股权变现

所得,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以及财政预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条件成熟时要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

度。

(五)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进步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

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滞后,这与现行科

技体制和生产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与生产相脱节。企业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体制,大大阻碍了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为此,

要深入进行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的改革,将应用科技的基本力量从原来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业中去,使企业成为应用科技研究的载体和主要力量。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通行

做法。科技力量与企业合二为一,既可以使科研经费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业生产有技术创新力量的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使应用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的科研体系中

去。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离出来,按照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进行运

作。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尽快制定反垄

断法和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市场

前景好的共用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外,应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政策。

如:对技术转让收入、设备投资等扣减所得税;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

开发、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入无形资产的办法,等等。倡导推广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

第3篇

本论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于详细分析中国面临的当前的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的影响,最后根据本论文的分析对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进行长期的预测。

关键词:房价 国际新环境 国内新环境价格预测

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三线城市面临的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都会对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国内的环境,这几年国内的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的环境面临着重大的变化,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重大的变化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在最近几年中一直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环境的变化包括中国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的因素还有WTO2.0的出台使得中国的国际贸易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国内的环境变化最重要的要数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变化在最新的调查的数据显示70%的应届毕业的大学生选择放弃一线大城市的就业机会而选择区二三线城市就业。这种观念不同于以往的就业观,还有就是二三线城市居民不断完善的投资观念也会对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产生影响。而且二三线城市的房价问题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2、二三线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新的国际形势

WTO2.0的出台对中国来说国际贸易环境更加严峻。加入美国目前所推动的TPP,难度要高于加入WTO[2]。据统计,新世纪初,为了入世,我国在中央层面一共修改了2300个法律法规,地方层面修订了19000多个地方法规。而要加入TPP,中国还会迎来一次更大规模的政策调整。但是中国是一定要加入TPP的这就要看加入的代价是什么,中国不可能处于一种经济被孤立的的发展的状态。但是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加入TPP的条件,中国目前也是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度。中国会逐步实现对国内经济的改革积极考虑加入TPP。在这种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肯定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来说,这其中对房价的影响会使怎样的谁也不能下定论。还有中国近几年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也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这必然会对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产生影响。

3、二三线城市面临的新的国内形势

中国面临的新的就业观和投资观的变化,这对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影响是最主要的。据调查统计中国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有70%选择区二三线城市就业。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与房价有关的。大多数人选择区二三线城市就业就会对二三线城市的人口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长时间内都是存在的而且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下图显示了2002-2012年所调查的济南、哈尔冰、沈阳、厦门等六所城市中人口变化与房价的关系[3]。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房价的变化时随着人口的上升而上升的。这也就说明了在大多数人的就业观发生变化的时候对二三线城市的人口在未来产生影响的同时,必然会对未来的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产生影响。可见人口因素对房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2013年4月15日,黄金价格一天下跌20%,大量中国民众冲进最近的店铺抢购黄金制品,一买就是几公斤,他们被称作是抄底黄金市场的“中国大妈”。为何中国消费者改变以往“买涨不买跌”的思维习惯[3],像买白菜一样抢购黄金呢?普通百姓最主要还是看重黄金的财富效应,十余年的黄金大牛市,给人们的感觉就是谁拥有了黄金,谁就拥有了财富增加的机会;其次是基于人们对黄金的崇拜。

疯狂,是被调侃的“中国大妈”们此次扫金的特征,无论是具有投资价值的金条,还是几无投资价值的金饰都被一抢而空。对此,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充满了无奈:“中国大妈抢购深层次原因是国内投资渠道太狭窄。”对中国百姓来讲,股市没有起色,楼市又受到调控,债市也正在整顿,实体经济由于人民币升值也不太景气,而M2(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突破百万亿元,老百姓迫切需要为手中的资金找到一个靠谱的投资、保值渠道。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的完善中国人的投资观也会变得不这么盲目。在中国大妈的这场抢金潮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投资的渠道的匮乏,但是随着更多的人对市场的逐渐的熟悉和相关政策的出台,相信人们的投资观念就会改变。当人们可以多方面投资的时候人们就不会对房地产市场这么狂热,对房地产的投机性购买也会相应的减少,这将必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恢复到合理的空间。中国人的投资观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盲目的跟风炒作的投资时代将会过去。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者也是占有很大部分比例的这将必然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4、对二三线城市房价的预测

根据2014年最新消息部分一线城市房价已经出现下跌的趋势[4]。那么二三线城市在短时间内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尽管从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入城的角度看,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是一个长期趋势,但是如果过热的投资性需求充斥楼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必会重蹈一线城市覆辙积攒大量泡沫,透支楼市未来的发展能力。当前,投资性需求以及房企的开发重点正在向二三线城市加速转移[5]。

由于前几年中国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优惠政策导致大量购房者是从银行贷款买房。由于贷款政策的优惠导致房价一直不断攀升。为了稳定房价现在政府对购房者的银行贷款利率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优惠。贷款利率和首付的比例也相应提升。由于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投资渠道匮乏投资市场不完善也导致了大量炒房者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了房价。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的投资者很多是不理智的,存在很多的跟风现象。这也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由于土地成本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二三线城市中土地出让的透明度不够,很多的现象存在。这也给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在住建部出台新增限购城市建议标准以后,出于房地产开发带动投资的考虑以及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许多地方政府推进积极性并不高,甚至出现了以限价等手段规避限购、博弈调控政策的情况。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当前小企业盈利空间趋窄、部分产业利润率下滑的背景下,二三线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势必还会形成投资洼地,吸引实体经济中的资金向这里聚集,对这些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结构也不利。

而随着一线城市房价的饱和,在开发商大举进军二、三线城市后,当地地价与房价的飙升也就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众多房地产企业已经把投资的目标提前锁定在了二三线城市,而且更多人会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发展,这将会导致二三线城市人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上升。这也会加快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的上涨。而且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去二三线城市发展,必然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综合各种原因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将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涨。

参考文献:

[1]顾雅君.2012年房价之我见[J].时代金融,2012.

[2]保罗・塞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古扎拉蒂着,林少宫译5计量经济学6(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13-615.

[4]舒涓.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未来20 年房价还要涨[N].广州日报,2010-03-09.

第4篇

Abstrac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42 industries sectors' input-output tables in 2007, a series of input and output indicators have been selected from the angle of input structure,use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forward-backward association .An analysis of Chinese real estate in 2007 has been mad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concluded.

关键词:房地产;投入产出;关联

Key words: real estate industry;input-output;associ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79-02

0引言

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又称“投入产出法”,自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Leontief)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70余年的实践与发展,其理论与方法日趋成熟,已成为一种研究分析宏观经济活动、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及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工具 [1]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投入产出分析国民经济具有相当意义。早在07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就完成一份名为《宏观调控:重点调整过剩流动性的流向》的专题报告,该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再次面临从“偏快”向“过热”转化的风险。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房地产和出口的过度增长。并建议政府高层放弃房地产支柱地位,彻底改变房地产依赖型的经济模式。该报告后的两年多来,中国房地产业继续飞速发展,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带动的全国性房价上涨趋势仍然未得到行之有效的控制。本文通过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房地产业的产业特征以及产业关联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基本面貌做一个粗略的描述。

1中国房地产业的投入结构分析

所谓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的投入。对投入结构的分析选用中间投入结构系数、最初投入结构系数以及中间投入率这三个参数。由于投入的两个主要部分就是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这两个要素,选用这两个参数可以很好的反映投入结构的基本情况。中间投入(也称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占对该产业中间投入合计的比重,反映某一部门各项中间投入的结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Li,j=Ni,j/Nj(1)

最初投入是指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结构系数Lij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产业的各项最初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等)占该产业最初投入总量(增加值)的比重,反映了某一产业各项最初投入的结构关系[2]。用公式表示:

ai,j=xi,j/Xj(2)

中间投入率则反映中间投入与总投入的比例关系。从中可以得出中国的房地产业对其他部门的消耗比例。根据这三个指标的数值(表1),投入结构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根据07年投入产出表,42个部门中,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化学工业、住宿和餐饮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房地产业自身、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给了房地产这一行业的发展大部分支持。07年,房地产对这些行业的消耗占总消耗的77.81%。其中,金融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对其的中间投入更是占了28.10%。根据表1可知,增加值部分,劳动者报酬1338.66亿元,生产税净额1893.52亿元,固定资产折旧6409.30亿元,分别占增加值的10.86%、15.37%、52.02%、21.74%。42个部门中,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远超其他部门,占所有固定资产折旧的17.20%。另外,2007年,房地产业的中间投入为2455.39亿元,总投入为14774.62亿元,其中间投入率仅为16.62%。中间投入率不大。从具体的表中数据来看,房地产业分别消耗了第一、二、三产业0.67、1137.87、1185.07亿元,占中间投入比重的0.02%、46.34%和48.26%。

22007年中国房地产的使用结构分析

所谓产出,是指产品生产的总量及其分配使用的方向和数量,如用于生产消费(中间产品)、生活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等(后三者总称为最终产品)。投入产出表中,产出由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两个部分构成。参照对投入结构的分析,选用中间使用结构系数、最终使用结构系数和中间使用率来综合反映07年中国房地产业使用结构的基本情况。中间使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某部门提供的中间使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使用比例。用公式表示:

hi,j=xi,j /Xi(3)

最终使用结构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产业的各项最终使用(包括总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等)占该产业最终使用总量的比重,反映了某一产业各项最终使用的结构关系[2]。用公式表示为:

zi,j=yi,j /Yi(4)

同样引入中间使用率则反映中间使用与总使用的比例关系。从中可以得出其他部门对中国的房地产业的消耗比例。根据这三个指标的数值(表2),使用结构的基本情况亦一目了然。

据表2分析中间使用结构,三大产业对房地产业的中间使用分别是10.34亿元、1084.04亿元和2452.82亿元,占中间使用比重的0.28%、29.47%、66.67%。细分至42个部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房地产业的中间使用排在前列,分别是693.92亿元、514.55亿元、254.10亿元、203.44亿元和201.94亿元,总和占所有产业对房地产业的中间使用的50.77%。最终使用结构方面,07年,中国房地产业最终消费7564.54亿元,资本形成总额3406.26亿元,出口124.87亿元,占最终使用的比重分别是68.18%、30.70%和1.13%。07年,房地产业的中间使用为3678.96亿元,总使用14774.62亿元,中间使用率24.90%。中间使用率偏低。

32007年中国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3]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部分在于分析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关联的变化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它从总量和结构上系统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从生产到最终使用这一完整的实物运动过程[4]。产业关联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衡量关联程度的有影响力程度和感应度程度,与之对应的指标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反映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单位最终使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令: A=[ai,j]=[xi,j /Xj], B=[bi,j]=(I-A)-1,则影响力系数定义为:

Fj=(5)

当影响力系数等于1时表明该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力处于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则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越大。感应度系数(或被影响系数):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的感应程度。以投入产出表中的分配系数矩阵H为基础,主要研究各产业初始投入的推动效果。令 H=[hi,j] = [xi,j / Xi],H=[hi,j]=(I-H)-1,感应度系数定义为:

Ei=(6)

感应度系数等于1表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供给推动力处于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越大,则需求压力越大。通过对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计算得出各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以及感应度系数如表3所示。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07年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是0.5068,排在倒数第二位,仅高于废品废料业(0.4716)。说明房地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很小,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小。房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5061,小于1,列倒数第五位,排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3898)、教育业(0.3647)、建筑业(0.3179)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0.3085)之前。由产业关联分配标准可知,中国房地产业属于需求拉动力小和供给推动力小的产业,即弱辐射、弱制约的产业。按照传统的对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以及主导产业的划分,本文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仍然不能在列。

42007年中国房地产业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07年中国房地产业呈现以下的特点:

(1)从中间投入结构来看,第二、三产业对房地产业的中间使用是3536.86亿元,占中间使用比重的96.14%。中间投入基本集中在二、三产业。从部门来看,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化学工业、住宿和餐饮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房地产业自身、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了房地产业中间投入的约78%。分析投入结构,固定资产折旧6409.30亿元,占总投入的43.38%。42个部门中,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远超其他部门,占所有固定资产折旧的17.20%。固定资产的折旧很高。房地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为16.62%、中间使用率为24.90%,都比较低,因此房地产业属于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2)从中间使用的结构来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房地产业的中间使用占所有产业对房地产业的中间使用的50.77%。第三产业对房地产业的中间使用为2452.82亿元,占中间使用比重的66.67%。但对比0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间使用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分散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长,波及面广,中间使用以第三产业为主。

(3) 07年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是0.5068,排在倒数第二位,仅高于废品废料业(0.4716)。房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5061,小于1,列倒数第五位。说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能力相当不明显,另一方面,感应度低说明房地产业不易受到其他产业的影响,属于弱辐射、弱制约的产业。

(4)结合中间投入和使用来看,房地产业和金融业联系相当紧密。虽然房地产业的中间使用率和中间投入率都不足50%,而且其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低于1,但较高的附加值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发展房地产能够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较大的贡献,而且,不会受到其他产业的明显影响似乎对其来说是一个利好。

参考文献:

[1]林黑牯,吴利华.江苏省房地产业投入产出分析[J].价值工程.2007,(11):148-150。

[2]王媚媚.中国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6,24-31。

[3]胡华杰.中国产业关联效果的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5,(6):57-60.

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 呼和浩特 趋势

课题号:NJSY12177

本文从呼市房地产业剖析入手,深入探讨如何使房地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道路。虽然针对的是个体城市,从特殊性到普遍性规律上摸索来讲,相信对整体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一、呼和浩特房地产业现状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201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1-9月完成投资额997726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0.16%;比1-8月增长29.84%,增幅比上月回落4.05个百分点;比1-4月下降313.65%。从投资构成看,商品住房和办公楼占完成投资的比重比去年有所下降,其他略有增加。商品住宅下降9.4个百分点,办公楼下降1.74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用房分别增加6.02和5.13个百分点。因今年呼市临街改造和一些商铺的竣工等,加之去年以来的住宅楼基本都有车库,因而使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用房涨幅较高。

(二)土地购置和开况

2011年下半年购置土地面积1026190平方米,同比增长110.61%,涨幅比上半年提高138.62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109306万元,同比增长240.73%,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42.26个百分点;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142880平方米,同比增长123.85%,增幅比1-6月提高75.4个百分点。到三季度无论购置土地、完成开发土地及成交价同比均呈大幅上涨,特别是成交价涨幅240%以上,表明土地价格涨幅较大。同时也表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房价没有出现下降,而是上涨。

(三)商品房供给和销售分析

2011年10月呼市商品房当期上市面积311.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75%,环比增长6.88%。其中,住宅上市面积251.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28%,环比增长7.81%。其中批准预售面积218.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75%,环比增长5.24%。现售备案面积93.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9.42%,环比增长10.89%。批准住宅预售面积180.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95%,环比增长6.31%;现售备案面积7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0.48%,环比增长11.85%。

(四)保障性住房供给状况

2011年呼市经济适用住房投资16381万元,虽然与上年同比下降了72.6%,但环比基本呈逐月增长态势。保障模式创新、保障范围扩大、资金来源扩大,确保了2011年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2011年上半年,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1338312平方米,同比下降60.17%,环比增长29.93%。其中新开工面积259116平方米,同比下降了64.5%,环比增长了159.12%。竣工面积233010平方米,环比增长了113.75%。

二、呼和浩特房地产市场特点

(一)政府调控政策对楼市影响较弱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呼市的楼市基本未受调控政策影响,成交依然火爆。本轮调控更多是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一线城市,对房地产仍处于发展阶段、房价还有上升空间的二三线城市便成为投资者的新目标。呼市有些地段相对好的项目尚处前期推广阶段,开盘日期和开盘价格都未确定的情况下,已经出现咨询的人群。南二环周边已经涨到5000元/平方米以上,尽管这个价格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但房源仍吸引了众多潜在买家。价格每平方米5000元以上的品质项目越来越多。

(二)土地市场总体活跃

2010年前三季度,呼市土地成交价款累计同比增长120%多。在开发商销售不断创新高的情况下,房企拿地热情没有减退。虽然现在调控很紧,整个大趋势不是很明朗,对后市预期过早,但根据前三季度土地开发和购置土地情况看,开发商对市场的信心指数在增加。

(三)房地产需求十分旺盛,开发潜力巨大

一方面,从消费结构看,国外先进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恩格尔系数为40%左右时,是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呼市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33.85%,居民消费重点已经转向住、行和教育等方面,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将较大幅度地提高住房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例,增加住房消费总量,提高住房消费量,由“有其房”向“优其房”转变,改善型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从消费水平看,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无疑也为住房质量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产生的被动型住房需求。

三、呼和浩特房地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管理机制不完善

1.宏观调控乏力。当前,房地产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里固然有企业投资决策失误的原因,但政府在建设规模、结构方面宏观调控不力也是重要原因。2.职能部门管理方式落后。3.在房地产开发金融方面缺乏参与。当前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由买房人、开发企业、银行三者构成。4.监督机制不完善。对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的决定或决策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督。

(二)房地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和机制尚欠完备

随着开发业的日益发展,有关房地产开发的法规也相继出台,从开发建设到经营管理都有全国或地方性法规、条例涉及。但从整体上看,法律机制仍欠完善。1.必要的法规缺失。缺乏管制房地产交易行为的专门法规,缺乏有关房地产保险方面的法规,对一些诸如开发商重复售房、买房人退房、转让以及所购物业受损等实践中经常出现的行为和情况,尚无明确的法律可依。随着国有土地出让制度的建立,与之配套的征用补偿制度却没有建立起来,隐含矛盾。2.现行法规的滞后得不到及时修正和调整。现行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拆迁直管公房不找差价,非住宅拆迁的补偿与安置不考虑土地区位等条款,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环境,这些问题影响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挫伤开发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城市建设。在农地征用补偿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3.对一些新兴的投资、经营行为反应过慢,不能及时予以法规规范。现在许多开发企业实行的内部认购、包租、回租等销售方式,以及正盛行的农业庄园投资行为等,均不能及时给予必要的监督、规范和引导,给利益各方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房地产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供给方面,土地是影响房地产供给的主要因素,而在需求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口和房价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主要因素。我国房地产作为一种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存在着严重的供给方面市场化不足而需求方面市场化过度的现象。产品市场化与要素非市场化之间严重不对称。造成这种非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为房地产供给方面的土地的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

(四)房地产市场运行监管和协调体系不完善

当前有的开发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房产开发交易行为不规范,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中违法和违规行为等,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房地产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还不健全,房地产市场的服务体系还远远不能适应居民住房消费需求,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也存在很多问题。不少家庭住房比较困难,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有待建立。

(五)房地产业内部垄断现象严重

虽然已经规定用于商品房建设的土地必须实行招标拍卖,但目前招标拍卖还未形成气候,地块出让仍以协议方式为主,这使取得土地的成本与招标拍卖取得土地的成本相差悬殊,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同时,由于房地产企业是政府的利税大户,各地纷纷致力于“固本培源”,成立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些开发企业与本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受到当地政府的庇护。

(六)土地供应不规范

在过去二十几年的房地产发展中,呼市土地供应很不合理。政府将土地以很低的价格划拨给房地产商,使得在房地产开发中土地所占成本极低,有些得到了大量的便宜土地房地产商得以快速暴富。与此相反的是,有些没有路子和关系的房地产商,拿不到一手划拨地,就必须去买别人倒卖的二手地、三手地,这就造成有些房地产商在房地产开发中,土地所占成本过高,甚至超过国际上公认的土地价占房产价20%的比例。这样既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公平竞争,也易出现腐败行为。

四、呼和浩特房地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一)房屋供给结构将会越来越符合人们的需求

从2011年12月的房地产投资结构分析,社会需求较大的住宅投资比重增长较大,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2010年47%上升到期67%。特别是以中低收入阶层为主要需求对象的普通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供给结构趋于合理,普通住房投资占投资总额的58%(包括经济适用房)。呼和浩特城市居民购买住房的需求中,需求在70一100平方米住房的占31%,而供给比例为42.4%。建设部今年发出通知,新开发的地产项目单套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占到总面积的70%,同时严格控制别墅类用地,房屋供给结构越来越符合人们的需求。造成房屋供给结构的原因:(l)房地产的利润可观,许多开发商就能够从住房的需求出发,设计户型结构合理的用房。(2)有许多煤炭行业都投入到房地产中,造成从事房地产的人员迅速膨胀,房地产之间的角逐,必然会造成房屋户型结构更加合理。

(二)房地产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经济发展将带动房地产开发规模进一步扩大。呼市国民经济以年均31%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8年179亿元增至2011年700亿元。从目前呼和浩特经济走势看,未来几年呼和浩特经济将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也必将带动呼和浩特房地产开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另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完善,以及呼和浩特提出的活跃房地产市场等多项措施的实施,也将激发房地产商的投资信心和积极性,为呼和浩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房地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

(三)房地产价格增长将会趋于稳定

从供给来看,建材成本及地价的上涨将带动房价上涨,从需求来看,有效需求的逐渐扩大将推动房价上涨。在供求关系的共同作用下,未来房地产价格将延续近年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这为我市房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原因;一是我市房价与其他城市比相对较低,具有一个上升空间;一是我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房价收入比逐年增加,人们购房能力不断增强,房价的稳步上升不会影响市场需求。另外,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未来的呼市房价增长将会趋于平稳。

(四)度假区、旅游地和退休居住区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重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人均收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均生活理念也会有大的改变。另外,双休日和黄金周的执行,假日经济的重要地位日益重要。呼和浩特市家庭中,具备旅游支出能力的家庭越来越多,利用收入休闲已成为大众选择。据我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就达1.3亿,呼和浩特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9.6万人。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有效地拟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为社会的稳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参的推动作用。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赡养四位老人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有的夫妇甚至要赡养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内的6-8位老人。现代青年要面临社会的沉重压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想悉心照料老人是难上加难,现在不少老人已成为空巢老人,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父母。退休居住区可以将这些老人集中到一起,同时提供交流、沟通与娱乐的场所,使大家可以在一起安度晚年。退休居住区将成为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开放的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统计局,2001年

[2]《2010年呼和浩特统计年鉴》,呼和浩特市统计局,2010年

[3]《2011年呼和浩特统计年鉴》,呼和浩特市统计局,2011年

[4]《呼和浩特经济统计年鉴》呼和浩特市统计局,2010年

[5]《2008年呼和浩特市政府工作报告》,呼和浩特市政府,2008年

[6]《2011年呼和拮特市政府工作报告》,呼和浩特市政府,2011年

[7]《2010年呼和浩特市政府工作报告》,呼和浩特市政府,2010年

[8]《2008年呼和浩特统计年鉴》,呼和浩特统计局,2008年

[9]《经济蓝皮书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0]《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模式与实施难点》,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

[11]倪鹅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地推销:让中国城市沸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2]丹尼斯,《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13]孟晓苏,《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14]谭刚,《房地产周期波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15]巧.施米茨,《房地产市场分析一一案例研究方法》,中信出版社,2003年

[16]陈爱学,《至尊管理-策划总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韩甘钱,《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发行部,2005年

[18]陈劲松,《城市更新之市场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第6篇

关键词:南方;丘陵地;桔园;生态研究

我国是世界栽培柑桔最早的国家,栽培历史已有4000多年以上,中国柑桔的种植面积是所有果树中最大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1]。柑桔历来都是我国南方的重要水果之一,南起海南省,北至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南部;东起台湾省,西至雅鲁藏布江下游,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柑桔栽培。其中主产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重庆、江西、台湾等10个地区。柑桔分布地区辽阔,气候土壤复杂,品种资源丰富,各地创造出各自特色的柑桔栽培业。因此,柑桔作物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收入,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就业率,并且柑桔作物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柑桔园主要建在平地、丘陵山地、海河滩涂。平地果园是传统古老的基地,而丘陵山地是当前最多的商品基地[2]。

1 丘陵山区果园的生态系统研究

南方丘陵山区是一个优势和危机并存的特殊区域。该区的资源优势主要是环境资源优势,而环境资源优势的发挥,主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不仅资源优势不能发挥,而且还会逐步导致资源的枯竭,从而引发“生态危机”[4]。地貌是影响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重要因子,南方丘陵土壤中度以上侵蚀基本发生在15°坡度以上的地区;另一方面,高程是脆弱性区段分异的重要指征。一般来说,人类活动的影响随高程逐渐减弱,水土流失多发生在 300~500m人类活动频繁的低山丘陵[3]。

针对南方典型生态系统,探讨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内在相互关系;综合评估生态系统和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讨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3]。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对莆田市果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莆田市的果园大多是山地果园,在果园建设和生态保护上存在明显的脱节,使果园变为裸地等其他用地类型,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既破坏了果园生态,又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莆田市未来果园的建设中,应实行山、水、田、林、路等综合规划治理,并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利用高新技术降低果园建设成本,综合利用资源与调节生物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果园系统结构趋于合理[6]。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1978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的第8届林业大会上提出的,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禾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其它栽培植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和动物,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序有机地排列在一起,形成具有多种群、多层次、多产品、多效益特点的人工生态系统。各国在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给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下的定义很多,无论是哪一种定义,都从根本上反映了复合农林系统的特征[6]。

美国学者格雷戈里首先提出了后来广为接受的森林旅游的概念,森林旅游 ( Forest tourism) 是指任何形式的到林区从事旅游活动,这些活动不管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以森林为背景都可称之为森林旅游[7]。傅伯杰认为生态系统研究对象涵盖了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 跨越了从基因、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和全球的多种尺度, 涉及到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和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生态遥感、生态经济学、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生态系统研究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格局、动态、过程、服务和可持续管理等相关科学问题,服务于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评价和生态系统管理, 是连接生态科学、地理科学及区域发展决策的桥梁和纽带[8]。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1968年,罗马俱乐用全球眼光审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先后有增长的极限》、《未来的一百年》等一大批成果问世,对唤起世界环保意识有极大的启蒙作用。1972年,联合国明确指出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1980年,由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出了要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能使其保持潜力以满足后代的持久需求,该思想成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的基础[9]。

长期以来,对土地利用的研究都着重从生产出发,解决如何提高土地生产量的问题。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激增,过度垦殖和放牧等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退化已经威胁到所及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1993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变化人类影响和响应计划”(HDP)共同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列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计划,极大地推动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发展,使其成为土地利用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的方向[10]。

2 丘陵山区果园的景观生态系统

植物在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许多内在生理和外在形态方面的适应对策,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适应对策的表现即为植物性状(Plant traits),也称为植物属性(Plant attributes)。植物性状能够客观表达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McIntyre etal.1999),而某些植物性状的存在与否及其数量多少, 也反映了植物种所在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Cornelissen etal.,2003),因此这种植物性状也被称为植物功能性状(Plant functional traits)[11]。开发模式是一个经济范畴。依据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的提法,开发模式可作为表示开发机制运行的主要原则和抽象图式。中国学者杨挺秀认为: “所谓模式 (农业模式―作者注)只是一种代表,可供条件相同的地区借鉴,并不是照搬照抄[12]”。此外,也有从数理的角度去解释的,认为开发模式是开发行为的二种简化的体现,可以通过曲线图、流程图、方程组、框图等形式表示出来,用简化、简明的形式描述出复杂的现实状态[13]。

大多数学者将景观归纳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是由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动植物、水体、大气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果树科技观光园景观规划属于农业景观规划范畴,要在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前提下进行设计,规划中应体现出二方面功能:一是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通过分析景观特性,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一套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充分利用当地的果树资源和观光旅游资源;二是维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关系,包括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在规划设计中,要增强物种和景观的多样性,必须将生态学理论作为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将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的思想作为设计策略,努力完善园区生态功能,因为保护景观多样性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3 丘陵山区柑桔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生态系统构建

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应是果树科技观光园优先选用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果树――草――畜――沼”的循环体系。果园中果树下种草,草可以养鸭、养鸡、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无害化处理后返回到果园(图1)。通过这种生态循环模式将有机肥还田,不仅提高了果树产量和果品品质,还增加了果园野趣,改善了果园的小气候,增加了观光效果,资源利用率也得到相应提高[14]。

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生态恢复重建不能仅仅就环境退化问题而开展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 却不去考虑经济恢复重建和区域脱贫与持续发展问题。 根据红壤丘陵开发地退化成因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建立了以水土保持为核心, “林――果――草――牧――沼――菌”有效链接的治理模式, 以草保土养地, 以草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实现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15]。

柑桔业发展一般经历低产、高产、稳产优质、安全优质稳产等过程。柑桔园生态系统则相应经历自然平衡、破坏、局部恢复、恢复优化等过程,但由于农药的大量应用,迄今难以完全恢复,果实安全仍不能完全保证。为此,修复和优化柑桔园生态系统,逐步达到自然平衡是极其必要的 [16]。

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优化农业经营模式 产生农民增收新支点的重要手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连续在2005-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出现;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也明确了我国未来8年将在58个优势区重点培育16 个优势品种(果树仅有柑桔、苹果), 以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加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进程[17-18]。柑桔是我国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柑桔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中,我国将重点打造“四带”(长江上中游柑桔带、鄂西-湘西柑桔带、赣南-湘南-桂北柑桔带、浙-闽-粤柑桔带),“一基地”(特色柑桔生产基地、丹江库区北缘柑桔基地、南丰蜜桔基地、岭南晚熟宽皮桔基地、云南特早熟柑桔基地) 的优势柑桔产区。但从柑桔产业现状来看,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小规模农业主体,农产品品质不高,出口绿色壁垒等问题,限制了其向高端市场、省外市场的拓展以及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使得进一步加强和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持和经济基础困难重重。因此,以“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为原则,“生境――品质”选择为引导,系统诊断柑桔“生境――品质”性状空间变异规律及空间结构形成的主导因素,开展生境适宜评价,加强生态管护保障食品安全,对挖掘和提升区域柑桔产品的资源潜力,加快柑桔生境选择与布局优化,形成国内外知名的柑桔生产基地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9]。

柑桔主要生长在山地丘陵区,受地形影响,农业规模化程度低,气候、母质、地形、人为因素等差异很大,客观上形成了这类农产品生境和品质的空间差异。影响柑桔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生境条件在果实形成过程中对果实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崔灿等人对土壤、气候、地形等生态环境因子对柑桔产量和品质响应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我国南方柑桔产量和品质潜力发挥的关键生境指示因子,为进一步定量表达柑桔生长的自然生境空间异质性,定量评价柑桔生境和品质的耦合效应等进行了研究。目前生态因子对柑桔产量、品质的影响在土壤营养因子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地形、气温、水分等生态因子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是今后进一步综合描述柑桔――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定量评价柑桔生境因子和产量及品质耦合效应的主要障碍。加强除土壤因子外其它生态因子的系统化、定量化研究,加强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各种数学模型的构建,进一步深入探讨基于3S技术及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柑桔产量、品质产生影响的生态因子的精准化研究,建立科学的柑桔适宜种植区划及多宜性推荐方案,综合反映柑桔――人类经济活动――自然生态环境交互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机理,是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这对正确认识柑桔生境的空间异质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实时”、“准确”的农业管理、充分发挥柑桔品质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

4 丘陵山区柑桔生态园的生态系统模式选择

近年来,江西红壤坡地柑桔类果业开发已成为一大地方特色产业,现有种植面积约30万hm2,居全国第二,成为江西省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坡地果业开发改变了区域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植被组成,从而使区域水文过程和水分循环发生相应变化。为此,坡地果园生态系统的水文特征及其水土保持效益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21]。研究生草栽培对柑桔园土壤水分和有效养分含量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栽培7~11月份干旱时期可提高果园土壤含水率;生草栽培初期降低果园土壤有效氮、磷、钙、镁、锰、铜和锌等矿质养分含量,但生草栽培2年后土壤有效氮、钾、铁和锌等矿质养分含量高于清耕对照[22]。百喜草固地性强,为优良的水土保持草种,在19.3°坡地柑桔园,甚至24.7°陡坡地荔枝园种植百喜草,仍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23]。王敬根等[24]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多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百喜草后地表径流仅为对照区的51.0%~54.1%,土壤流失量仅为对照区的1.67%~3.47%。柑桔园生草可明显改善土壤的水温效应和理化性状,使土壤表层水、肥、气、热和生物等五大肥力因素更加协调,从不稳定状态变成稳定层,为柑桔根系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生态环境[26]。日本桔园普遍采用生草栽培,每年1000m2割青草覆盖产生的有机物质达到2~3t,成为重要腐殖源,而且肥料、表土流失少。生草栽培一般4、6、9月分3次用除草机械割青覆盖,考虑到杂草对肥料的吸收,追肥施用量应适当增加[27]。

构建柑桔果园生态循环链实际上就是人工创造的经济林果生态系统。通过调整果园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使之更趋于合理化、废物资源化;通过资源、能量的多层级利用来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柑桔树良种选择、合理间作、病虫害生物防治、果园覆盖、果园养畜禽等农业生态措施,构建果园立体生态循环链,达到品种多样化、生产高产集约化、产品优质无污染的效果,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28]。金卫根等人研究江西省抚州市丘陵山区以种植和养殖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玉米)―― 羊(粪)――鱼、羊(粪)――(沼)、玉米和山(水)观光――牧羊(垂钓)等生态农业模式,并研究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主要生产技术,包括农大高油115玉米的种植及利用、南江黄羊养殖、羊粪养鱼、羊粪和老玉米秸生产沼气技术[29]。

由于耕作习惯、片面追求产量等原因,南丰蜜桔园害虫天敌极度减少,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制约着南丰蜜桔品质的提升。改变当地桔农耕作习惯(如少用农药、化肥,代之综合防治、有机肥料),增加南丰蜜桔园景观异质性(培育防护林网、灌丛,园内套种大豆等作用),建成害虫天敌避难越冬的场所及迁入的库源,逐步恢复重建南丰蜜桔园生态系统,可以促进南丰蜜桔可持续发展[30]。周春火等人研究杨梅、柑桔复合栽培能改善桔园的生态环境,对桔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结构性的改善和土壤养分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优于单作桔园[31]。柑桔树是多年生常绿果树。生态系统比较稳定,为许多害虫栖息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统计,在我国为害柑桔的害虫多达700余种,其中常年发生、危害损失较大的有50多种,主要可分为10类,即:害螨类、蚧类、粉虱类、蚜虫类、蛾类、天牛类、吉丁虫类、叶甲类、实蝇类和瘿蚊类。但在一个地区,一个桔园常年发生造成经济损失的不过几种,不足总数的1%。据统计我国柑桔害虫天敌就多达1000多种,其中以寄生蜂种类居多,其次是瓢虫类、 蜘蛛类、捕食螨类、步甲类、捕食蝽类、食蚜蝇类、寄生蝇类、草蛉和粉蛉类以及寄生菌类,这些天敌为柑桔树的害虫控制、维护桔园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32]。

5 小结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的中心,人在改变自然环境的时候应该以生态效益为前提,综合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南方丘陵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气候因子、生物因子、人类活动因子等影响,在发展以柑桔产业为主的果业经济的同时,将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生态栽培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原有的生境、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物物种的平衡,进一步拓展以柑桔产业为背景的生态观光、生态旅游和有机产品为核心的产业价值研究。(收稿:2014-05-06)

参考文献:

[1]刘铮.中国柑桔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 基于出口和成本的分析[J].硕士论文,2012.6.

[2]周开隆,叶荫民.中国果树志・柑桔卷[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

[3]王辉民,杨风亭,李庆康,马泽清,程彤.南方山区生态环境观测成果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10.9

[4]杨顺泉,等.湖南地质灾害[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2.

[5]田亚平,刘沛林,郑文武.南方丘陵区的生态脆弱度评估―以衡阳盆地为例[J].地理研究,2005(11):843-852

[6]陈菁,吴端旺.果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莆田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9): 2399-2404

[7]张沁文,王学萌,亚宏声.农村经济灰色系统分析[M].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

[8]G鲁滨逊,格雷戈里.森林资源经济学[M].许伍权等译.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

[9]傅伯杰.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J].地理研究,2010(3):383-396.

[10]袁华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23): 45-46.

[11]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胡云锋.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F地理科学进展. 2004(9): 43-56.

[12]孟婷婷,倪健,王国宏.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J].植物生态学报,2007(1): 150- 165

[13]翁伯琦,应朝阳,黄毅斌,王义祥,方金梅.闽北山区红壤丘陵开发地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模式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6(2): 147-150

[14]陈长青,何园球,卞新民.东南部红壤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9): 385-387.

[15]邓断安,楼兴甫.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开发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6.

[16]杨丽芳,李艳杰,王艳婕,刘景超.果树科技观光园规划设计之理论研究[J].北方园艺,2012(23):200-203.

[17]王洪祥,梁克宏.柑桔园自然平衡生态系统的修复及优化技术[J].浙江柑桔,2005(4):13-17

[18]刘彦随,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J].地理学报,2003,(3): 381-389.

[1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9-2010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聂艳,崔灿.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柑桔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及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2, 40(7): 4111-4112, 4121.

[21]崔灿, 聂艳, 钱玉皓, 刘目兴. 生境因子对我国南方柑桔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8

[22]杨摇洁,郭晓敏,宋月君,肖胜生,牛德奎.江西红壤坡地柑桔园生态水文特征及水土保持效益[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2): 468-474.

[23]李国怀,伊华林.生草栽培对柑桔园土壤水分与有效养分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4): 161-163.

[24]廖绵浚.台湾水土保持论丛[M]. 中国台北: 淑磬出版社. 1990:111-129.

[25]王敬根等. 百喜草对红壤丘陵地区保持水土效能的技术研究[J].江西园艺,2001(4): 12-14.

[26]文灵清,庞新华,郭丽梅.柑桔生态果园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2013(1): 31-34.

[27]郑重禄.柑桔园生草栽培的生态效应综述[J].中国南方果树,2012(1): 30-35

[28]伍涛.浅谈日本温州蜜柑高品质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4(6): 7-8

[29]金卫根,陈传红,孙丽萍,沈春晓.抚州市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模式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6): 157-159

[30]饶军,袁凤辉,陈连水,李江,金卫根.南丰蜜桔园生态系统现状及恢复重建模式[J].福建林业科技,2006(12): 238-242.

第7篇

【关键词】就业 高校器乐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一、普通高校器乐专业就业形势

近年来,受到现有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受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器乐专业的就业形势同样如此。

根据笔者十几年的调查发现,除了毕业后改行从事其他领域工作之外,高校器乐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向:1.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2.从事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工作;3.自主创业,如开办器乐培训班或者艺术传媒公司;4.从事社会性演出机构演出,参加各种商业演出活动。在以上几种就业方向中,还存在一个共同点:从事这几种工作的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在业余时间教学生,兼职代课。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就更加明确:适应社会需要,深入掌握器乐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演奏水平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能够胜任专业艺术团体的排练与演出,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及其他文化部门需要的集演奏、教学为一体的高级专门人才。

然而,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常很难满足工作单位的需要,问题主要在于:在大学期间,器乐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以本专业经典的独奏曲目为主,识谱视奏能力较弱,对于乐团排练中灵活多变的乐谱以及较高的协调能力、配合能力的需求往往难以胜任;缺乏教学经验,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教学能力较低,教学手段单一,对乐曲的讲解能力较弱,所以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普通高校器乐专业教学情况

目前,普通高校器乐专业采用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一对一的教学,教学内容是以本专业的传统曲目、经典曲目、音乐家的独奏、协奏作品为主。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专业独奏曲目的演奏能力,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器乐专业高精尖的技术专门人才。

以高校琵琶教学为例,在每周一节的一对一专业课堂教学中,以技术技巧训练和独奏或者协奏曲目的教学为主,内容主要有传统曲目,如《阳春白雪》《陈隋》《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还有近现代作品,如《彝族舞曲》《火把节之夜》《天山之春》等;此外,还会有一些新创作的作品,如《花木兰》《滴水观音》《春秋》等。

由此可见,在高校的器乐专业教学中,比较欠缺对学生合奏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所以才会造成这种“教”与“用”脱节的现象。

三、就业前提下高校器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路

1.一对一教学与专业小组课相结合

在传统的一对一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比较集中地体现每个学生在演奏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能够很好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技术特点、性格特点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更加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然而,长时间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缺乏与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

器乐专业小组课,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3至5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专业小组课的教学中,主要分为两大块的内容,即专业技术技巧训练与音乐审美、音乐观念的养成。通过这种小组课的授课方式,更加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小组课更加直观地显现出小组中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避免,互相取长补短。同时,器乐小组课的教学也能够在一对一个性化教学的基础上探讨本专业在演奏技巧、演奏表现与追求等方面的共性。

一对一的教学就好比教学中的“点”,专业小组课教学就好比教学中的“面”,这种“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一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琵琶教学为例,一对一教学主要是加强学生对琵琶演奏技巧的掌握,深入对演奏乐曲的理解,准确把握琵琶作品的演奏风格。琵琶小组课可以包含琵琶基本技巧的训练与交流、琵琶重奏乐曲的学习、琵琶与其他乐器小型合奏的学习、琵琶与声乐或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配合,或者是以讨论与交流为主的琵琶理论教学。

2.一对一教学与一对多教学相结合

器乐专业一对多授课方式主要是指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参加乐团形式的排练课程,这种排练课是对各种器乐专业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任何专业技巧课无法替代的。在专业技巧课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更加强化学生对于音准、节奏的把握,培养学生对多声音乐的听觉意识以及对于音色的融合能力与音响的平衡能力,从而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协作能力、配合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要素的综合感知能力,在一对一与专业小组课教学“点”“面”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立体化的综合实践教学。

在参加乐团排练,提高合奏能力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合奏理论知识的教学。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是很多高校器乐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而现在大部分中小学都有组建交响乐团、民乐团、管乐团等实践乐团的要求和想法。根据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一对多合奏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对于乐团配置、排练与指挥等基本理论知识有较为系统的把握,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工作岗位。

3.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微格教学法授课

目前,我国高校器乐课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口传身授为主,这种教授方法一直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种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教师讲解、示范之后,对于自己的演奏表现缺乏直观的审视,只能靠感觉来进行自我评估。此外,对于学生今后走向教学工作也缺少一个教学能力训练的平台。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专业技能或者教学能力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我国学者黄晓东则将微格教学定位为:“微格教学法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化录音、录像机等设备,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利用微格教学法进行高校器乐课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训练学生器乐演奏技巧,二是培训器乐学生的教学能力。

(1)训练器乐演奏技巧

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3至5人为一组,首先针对某一技巧的训练将学生的演奏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回放,由教师和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反复通过这种“记录——回放——评价”的方法来达到更加直观有效的教学目的。

(2)培训学生的教学能力

把学生分成3至5人的小组,目的明确训练一至两种教学技能,每人进行5至10分钟的教学活动,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记录和回放。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教学行为和回放录像进行回馈和评价,结合其他小组成员的评价和自我认识再进行实践,通过这种反复的实践与及时直观的反馈与评价,让学生不断地加强对每种教学技能的学习,积累教学经验,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4.加强系统化器乐专业理论教学

高校器乐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为主,以学生的演奏情况来追求教学效果,而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却比较忽视。从多年辅导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也不难看出,很多器乐专业的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也相当薄弱。“会弹不会教”是高校毕业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普遍存在的现象,所谓的“不会教”是指缺乏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自己的教学中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不能很好地运用规范合适的教学语言准确表达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粗浅,不能有的放矢,较深入地展开。因此,对于高校器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应该加强和重视。

以琵琶来举例说明,高校琵琶专业的理论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准确掌握琵琶各个演奏技法的演奏理论知识与要求,并且将这些演奏技法的理论科学化、系统化,深入了解各个演奏技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配合使用;(2)准确掌握琵琶乐曲的表现内容与风格要求,加深对作曲家的了解与认识;(3)了解琵琶发展简史、琵琶各个流派的特点、传承与发展,以及各个流派的曲谱和代表曲目,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曲目的演奏和教学;(4)了解琵琶当代著名演奏家与教育家,并且熟知他们的演奏风格和教学特点。高校器乐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本专业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其今后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对于学生的演奏水平也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5.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校器乐专业来说,艺术实践的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换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达到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或专业比赛等实践活动,能够更加直接地将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得到对于专业技术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还能使学生不断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更好地控制舞台,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通过实践活动,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开阔艺术视野,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学生更好地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器乐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有以下很多形式,以琵琶为例:

(1)辅导学生举办琵琶个人音乐会,或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举办琵琶师生音乐会、琵琶重奏音乐会、琵琶协奏音乐会、琵琶讲弹音乐会等专场音乐会;

(2)以独奏或者重奏的形式辅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专业比赛,如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艺术展演、琵琶专业比赛等;

(3)辅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专业演出活动,如政府、文化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等;

(4)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团体,如弹拨乐团、民乐团等;

(5)多带领学生观看专业音乐会;

(6)带领学生到民间采风,了解民间音乐艺术形式,采访民间艺人。

重视艺术实践与鼓励艺术创新这两个概念是相互渗透、密切相关的,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艺术实践,才能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教学改革的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增加器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还应该尽可能给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提供更多的帮助。例如,给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形势分析,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和形势,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合适的定位;给学生推荐就业项目,让学生更多了解在器乐专业领域自己能够从事的工作项目;给学生提供考研辅导、教师资格证考试、招教考试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能够及时把握机会,为今后的工作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1).

[2]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1).

[3]徐玉莲.“教学做合一”提高高师器乐课堂教学有效性[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5).

[4]李彩红.高师声乐课程改革初探[J].黄河之声,2010(9).

[5]郁正民.音乐微格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第8篇

在世界经济中,国际直接投资是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运作方式之一,且与国际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从总体上看,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扩大。但具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是具有互补性还是具有替代性?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还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促进贸易出口的增长,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理论解析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总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即存在互补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这要根据母国(或跨国公司)投资的动机、类型和发展阶段而定。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实证检验

当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再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会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异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两类国家分别进行研究。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国外一些学者将对外直接投资与某些产业的实际出口联系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认为,在美国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程度较低的产业,其出口水平也较低;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出口规模也相应上升;但是当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一定规模后,追加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效应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既是互补关系也是竞争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竞争(替代)也将不断加剧,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产将逐渐替代美国的出口。同时,学者们也有相反的发现,利普赛(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美国的出口与美国海外子公司销售额都是高度正相关的,而且美国海外子公司的生产销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国出口竞争伙伴中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出口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除去个别的现象,较大规模的起步应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亚洲的印度、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从那时起陆续向国外或境外进行直接投资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再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注: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由原来主要投资于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转向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世界级大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1997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的仅有22家,平均营业收益率为3.6%;而2000年入围企业增加到33家,平均营业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强”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张金杰:《国际直接投资形势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编《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对贸易的促进也有其特点。首先,小规模和特殊商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资本劳动比率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低许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更愿意接受劳动密集型高的项目投资。即使是进行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母国的发展中国家也占据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这种生产性投资也将给母国带来原料、设备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强的投资与贸易互补性。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侧重于扩大出口的市场销售战略。无论是为保护原有的出口市场,或是开辟新的市场,还是避开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多采取各种方式保障出口,在达到一定实力和经验积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经营战略发展。

考察韩国的经济,其迅速发展得益于通过出口把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连接的结果,从而使国际市场容量的不断增大,并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91年韩国全国经济学家联合会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注:参见杜玲博士论文:《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验与趋势》,2002年5月。)中,我们看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总的来讲与贸易联系较多,所占比重也较大。如开拓市场与回避进口限制两项都与贸易紧密相连,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韩国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当然,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开拓市场的动机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动机的比重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这是为适应当地区域化经济和确保新产品市场的结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区,最高比重的动机为回避进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动机高出10.4个百分点,这说明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此两个地区对贸易壁垒的突破动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体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还有更进一步的动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译)(Lee,Honggue)对韩国电器行业的研究。电器是韩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电器生产国。李宏格指出,韩国电器行业在198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比1979年增长了85%,显示出韩国在该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尽管与韩国电器产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资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间电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而1992年电器产品的出口额却高达161亿美元。李宏格分析,韩国电器行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表现为维持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韩国本身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造成的压力,迫使电器行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寻求廉价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韩国扩大对欧美出口的同时,其电器产品也已成为反倾销的对象——这一点对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审视海外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积极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的对外贸易乃至国际贸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一,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运作方式。

三、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与贸易的关系

为了论述的方便与国土概念上的准确,我们把以下涉及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称为“海外投资”。

(一)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比较准确的提法应该从1949年算起。但因那个时期的海外分支机构都是一些贸易企业,规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投资的步伐越来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企业就达6610家,中方海外投资总额已达83.5731亿美元,遍布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注:此海外投资的区域数字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年)为准。)。

1.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海外投资在全球的区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从投资的额度来看,集中化的表现还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在全球主要63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见表1。从基本格局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发达国家(欧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国港澳地区33.46%的分布,大致呈现出各占1/3的态势,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化的分布。具体的投资额度和比重见表1。

表1中国海外投资区域分布表(截至2001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外经贸部《对外经济贸易简要统计》(2001)整理。

通过以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形式进一步对投资额排序,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海外投资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相邻国家(地区)和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地区)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至于在拉美地区和非洲投资额分布得较高,一般为投资行业的原因所致,这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

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国海外投资是从贸易型企业起步的。这些贸易型企业开始在海外做的商业性工作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联系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服务贸易型的投资行业特点仍十分突出。根据对外经贸部的统计,截至1999年,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要大些。详见表2。

表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与投资额分布(截至1999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提供的数据整理。参见:外经贸部发展司:《中国的境外投资状况》,《国际贸易论坛》2000年第5期。

一般地,中国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的多为服务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即非生产性项目。服务贸易型企业的运作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出口,以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资于研究开发型企业则是为了更有利地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生产加工型,即非贸易性项目。资源开发型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开采条件较好或储量、品位较高的石油、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加工型投资,主要为转移国内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或发挥中国在技术、管理上的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的市场,同时带动相关材料、设备、零配件的出口。因此,这也是生产加工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亚洲、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互动

1.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从外部条件上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进入生产、销售、采购的全球体系成为必然。中国既然已经实行了“引进来”的改革开放,也必然要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号召,更主要的是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驱动和内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动因,具体而言,中国海外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如下五点:(1)寻求资源开发。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在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将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其中,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对外能源投资,即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此外,还有一般性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树林资源等)的开发。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主要是为了保障我国资源长期、有效和稳定的供应。(2)扩大出口贸易。无论是从中国政府政策的角度,还是从企业投资的角度,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带动服务业的出口,都是目前进行对外投资最多的动机。在政府制定的有关海外投资政策中,着眼点基本上都是扩大出口,是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综合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动机调查,扩大出口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注:参见段云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谢康:《跨国公司与当代中国》,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载世界经济学会编《世界经济与中国: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开拓国外市场。在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以及同类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新的国外市场是企业利益驱动的内在动力所致,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与理论上阐述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寻求市场型是相同的。(4)规避贸易壁垒。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上讲,规避贸易壁垒或突破贸易壁垒都是寻求市场型的一种动机。由于我国现已加入WTO,关税逐步下调后,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已成为扩大出口和占领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出口配额限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可谓是突破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对特殊贸易限制的一个反应。(5)获取高新技术。在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航天、航空、电子、生物化学和机械业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渠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少数中国企业还在国外投资建立了研究和开发机构,用最近的距离、最快的时间学习、研发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当然,这种类型的投资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它将是最具潜力的海外投资。

2.中国海外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如前所述,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上,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即存在互补关系也不乏替代关系,即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有贸易替代效应。具体到中国的实际,由于投资行业的特点和投资区域的不同,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要视具体的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而定。首先,服务贸易型企业的投资,动机与目标非常明确,肯定是为扩大出口服务的,因此这类企业的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其次,资源开发型企业的海外投资,进口的资源都是我国相对成本低或战略的需要,同时还能带动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和劳务的出口,虽然会带来一定的进口贸易增长,但从整体上看对我国出口贸易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将对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做一个具体分析。(1)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中如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装配:将产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装配:将产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就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因此,从总体上看,机械行业在海外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是持续且长期的。特别是大型家用电器,这是典型的加工组装型产品,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统计,家电行业投资带动出口的系数比其他产品高达20-30倍。金城集团的案例也显示,摩托车产品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后,大幅度地带动了该集团的出口:1997年海外销售收入250万美元,带动出口近150万美元;1998年海外销售收入近600万美元,带动出口达400万美元(注:李钢主编:《“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实证分析表明,机械行业由于技术与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结合,海外投资就可带来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2)轻工行业。严格地讲,轻工行业中也有属于机械行业的产品,区分出来的主要是体积较小的机械产品如自行车以及其他轻工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体积较小,出口运费没有体积较大的机械产品高,与海外加工的生产成本比,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这类产品的海外投资与出口很可能出现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此类产品后出口更经济,就很少会有企业再到海外投资生产;即使在海外投资并形成规模生产,对国家的出口带动作用也不大。(3)纺织服装行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主要是规避贸易壁垒,由于根据多种纤维协议,在投资国的出口配额已经用尽时,如果东道国尚有未使用的配额,投资国便可以使用。中国在纺织品领域受欧美出口配额的限制非常严重,因此不少的纺织服装企业到海外投资主要动机都是为了突破配额的壁垒,在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也要视情况而定:一次性投资建厂可以带动国内纺织机械的出口,但对出口贸易没有持续的带动作用;使用国内材料多的,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产地规定比例的国家对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国家(地区)可以享有免配额、免关税的优惠,则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出口或向第三国出口。因此,纺织服装行业在海外的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扩大还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实证数据。

四、结论

1.综合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理论,回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中的发展,以及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现状与特点,论述了中国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既存在互补又存在替代关系、中国的海外投资既有贸易创造效应又有贸易替代效应的理论。有意义的是这些互补和替代关系,或称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效应,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区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是有所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