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数学基础

经济数学基础

时间:2022-07-28 19:3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数学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数学基础

第1篇

关键词:微积分、销售预测、连续复利公式、边际分析、弹性分析、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数学是经济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经济科学知识的必备工具,是经济科学体系的有机体(经济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大模块)。经济科学知识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建立在经济数学的基础之上。例如:产品价格预测、边际分析、弹性概念、造价问题、保险精算、金融风险分析和预测、市场营销策略的制订等都高度依赖经济数学知识。这些经济问题,仅仅靠经验是难以理解、难以掌握,也难以运用,只有运用经济数学知识才能加以阐述、研究、分析,才能形成完整的经济科学知识。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阐述。

产品销售预测问题

例如:一种新的电子游戏光盘上市,它的销售趋势将如何呢?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产品上市,在短期内销售量会迅速增加,然后逐步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理解?

这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加以解释:建立销售量是时间的函数关系(数学模型),从这个函数关系中知,产品的销售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当时间不断增长时产品销售量不断减少。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利用函数及其极限知识来加以理解、分析的。

连续复利计算问题

在投资经营活动中,经常按连续复利的方法来计算利息。连续复利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如何计算呢?

例如:假设本金是A,年利率是r,如果一年分为m期结算。计息期m∞时,那么t年后的本利和为

在日常经济往来中无不关联极限知识。特别是极限思想,充满了深刻地辩证法,体现了诸如量变与质变、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近似与精确等对立统一规律,它使人们有可能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因而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在各个学科各个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最小成本与最大收益

在经济活动中通常我们追求最小成本与最大收益。

例如:某公司每年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对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涉及到每次进货费用,原材料价格,保管费用等,可以建立总费用是批量的函数关系,利用导数知识分析计算最优定购批量,使公司采购总费用最小。

在工程造价问题上,如修建一条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的引水渠,在保持一定流量的情况下,怎样选择两边的倾角及高度,才能使湿周最小,因为湿周越小,所用的砌衬材料和工作量就越省,利用函数的极值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很好方法。

利润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指标。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如何安排生产才能获得最大利润,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科学问题。同样商品广告对企业生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人们的重视,商品广告确实是调整商品销售量的强有力手段,怎样决策理想的广告费用,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利用函数的极值可以很好解决这类问题。

弹性分析问题

弹性分析也是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对生产、供给、需求等问题的决策,用来定量描述经济变量间相互依赖变化的问题,通俗地说,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百分之一会使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百分之几。

例如:如何合理制定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

这是需求弹性问题,需求弹性是弹性分析中的一种,在商贸事务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它研究的是当商品价格下降(或提高)百分之一时,其需求量将产生多少个百分点的增减。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品地需求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商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根据需求弹性值,当=1时,称为单位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基本相等;当>1时,称为富有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大于价格的相对变化,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大,适当降价会使需求量较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收入;当<1时,称为缺乏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此时,无论微小降价或涨价,虽然需求量也有增加或减少,由于量甚微,总的销售收入不会有太大增减。

这对分析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合理制定商品价格有着重要意义。其关键是确定商品的需求弹性,而需求弹性的确定就是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变化率的有关知识。

随着金融市场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数学知识与经济科学越来越密不可分,成功地运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地例子举不胜举,如经济订货量模型、经济生产量模型、敏感分析等等都是应用经济数学分解决经济问题的一些典范。

由此可见,经济数学在经济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在经济活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并且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市场分析等经济领域。正如马克思说“一门学科成功地应用数学工具的程度,是衡量其发展阶段的标志。”

参考文献:云连英 付艳茹 陶正娟 微积分应用基础 2006年6月第1版

第2篇

一、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经济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明显由于经济类学生招生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收的,而在高中阶段,文科和理科在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上是不一样的。特别地,部分学生由于数学成绩不好而选择了文科,这样导致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异性非常大。这种情况在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高等数学的特点是概念高度抽象、逻辑严密、推理精确,要学好高等数学必须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一定的数学基础。从而很多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感到非常困难,而目前高等数学的上课形式是按所学的专业分班上课,从而致使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特别突出。

2.缺乏专门的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教材据了解,目前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常用教材也多是同济大学版的经典教材,授课内容与其他工科类专业并无太大差异。实际上,同济版的教材对于经济类专业不是很合适,这是因为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高度的数学严密性,定义和定理非常多,而且抽象难懂,不够自然,特别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千变万化,不适合经济类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很多学生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学习高等数学的恐惧感,甚至是谈“数”色变。

3.缺乏具有经济背景的高等数学教师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类专业的应用衔接不够理想。经济类专业的高等数学老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对相关经济学理论知识了解很少,因此无法将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讲解出来。另外,经济类专业课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但是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和应用部分并没有紧跟专业课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的数学原理较好地应用到专业的学习以及研究中。

二、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1.实施分层教学高等数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方式和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因此,基本所有的经济类专业从本科一年级就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然而经济类学生招生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收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高中阶段,文科和理科在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上是不一样的。而且我校经济类专业是面向全国招生,不同省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和难度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总之经济类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授课内容和模式,严重与因材施教相违背。

2.编写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很多经济类专业使用的都是工科类专业统一使用的经典教材,比如同济版的。该教材内容量大,技巧性强,抽象难懂,无法适应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编写一本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的高等数学教材是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高校应该专门组织数学类教师和经济类教师进行充分讨论,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深奥难懂的数学理论,尽可能强调直观,尽可能将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背景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例来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结论,让学生觉得这些数学概念是有趣和有用的。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大大减少学习高等数学的恐惧感。

3.培养具有经济背景的高等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的老师一般对经济知识比较缺乏,他们对数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比较擅长,这样对于学生有效的学习高等数学非常不利。给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上高等数学的老师最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知识,弱化教学中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把数学知识与经济问题相结合,重点强调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经济背景,这样能让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能达到此目的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引进具有经济基础的数学教师,比如第二专业学习过经济学的人才优先引进。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进修和深造经济专业知识,培养具有经济背景的高等数学教师。

三、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财经数学;经济科学;教学方法

一、引言

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在经济领域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采用了数学工具,经济管理领域从学科基础到应用实践都变得焕然一新,显示了数学方法的巨大威力。近年来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济、金融和管理方面的数学方法的大量涌现,以及在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贡献中,数学定量方法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的提法,已经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大学的财经数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的新经济时代,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大学的财经数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我国加入WTO后,财经金融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竞争机制加强。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财经数学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使人们对财经数学认识的日益提高,对高层次财经数学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财经数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财经数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们所培养的数学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大力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等。财经数学教育应该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改革和发展财经数学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现代最新经济科学成果,培养国际化、创新财经数学人才。

二、数学与财经科学的联系

数学与财经科学紧密关联,数学的许多理论与方法正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当代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

20世纪经济学研究的教学化对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财政和金融领域,5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是金融定量分析的开端,在这之前的金融学通常以定性研究为主,很少有精致的定量分析。G,Debreu以数学对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做出的贡献而获经济诺贝尔奖,数学的公理化方法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数学与经济的结合方面,线性规划的建立,是由生产的调度组织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在已经普遍用于经济活动分析的各个方面,在数学学科上形成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线性规划。70年代以后,由于衍生经济的发展,F.Black和M.S.Scholes应用随机分析的理论,得到著名的期权定价公式,它是数学在金融方面应用的一个突破。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莫顿和修斯,以奖励他们在研究衍生证券价值方法方面的贡献,即建立了可用于定量分析的关于期权定价的布莱克一修斯公式。这充分说明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数理分析,在解决财经领域问题中的显著作用和重大意义。目前在全世界的证券市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和交易者要用关于期权定价的布莱克-修斯公式对各种衍生证券估价。关于期权定价的布莱克-修斯公式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使用最频繁的数学工具,它构成了蓬勃发展的新学科一金融数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研究新型衍生证券设计的新学科一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例如,如果有人在1926年1月投资1美元美国的国库券,到1994年这1美元将变成12美元。如果把这1美元投资股市,例如购买S&P500指数,到1994年这1美元将变成811美元。如果利用关于期权定价的布莱克一修斯公式,对这两种证券逐月作最优的组合,到1994年这1美元将变成12亿多美元。该理论对未来的风险,提供了系统的、不依赖于人们主观态度的估价方法,并且还为如何化解风险提供了完整的思路,使得这一理论还被广泛地应用于一切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的决策问题。例如项目投资、保险合同估价、企业管理等。上述事例表明,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数学分析方法,有助于进行正确的金融决策,并带来惊人的经济效益。

数学也对一批学科带来极大的推动。例如,用数学模型研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用数学手段进行社会和市场调查与预测,用数学理论进行风险分析和指导金融投资。在经济与金融的理论研究上,数学的地位更加特殊。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当中,数学家或有数学研究经历的经济学家占了一半以上。应用数学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形成了数量经济学,涵盖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经济博弈(对策)论等。注重研究经济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运动规律,通过定量研究去发现和证实经济联系与经济规律。在应用研究方面,注重研究经济要素的运动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影响,运用各种经济数学模型进行经济分析与预测,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决策提供定量与模型支持。其他如保险业务,证券经营等方面,都广泛地应用着数学。此外,还形成了一门新的有关经济的数学学科一精算。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数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至大部分诺贝尔经济奖都授予了与数理经济学有关的工作。

三、数学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应用举例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市场风险已经和信用风险一起,成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怎样客观和科学地进行风险管理是金融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风险量化技术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诞生了《巴塞尔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长,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几起震惊世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危机大案(如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事件),促使一些国际大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测量与资本配置模型,以弥补《巴塞尔协议》的不足。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基础上提出了度量金融市场风险的VaR风险估价模型。

VaR(Value-at-Risk简记为VaR)中文译为“风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某种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VaR是基于统计分析基础上的金融风险量化技术,是对市场风险的总体性评估,可以测量不同市场因子、不同金融工具构成的复杂资产组合和不同业务部门的总体市场风险。

VaR利用数学公式计算金融风险价值,利用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等数学方法,量化市场风险的积累程度。例如,银行家信托公司1994年的每日99%VaR值平均为3500万美元,这表明该银行可以以99%的概率做出保证,1994年每一特定时间点上的投资组合在未来24小时内的平均损失不会超过3500万美元。通过这一VaR值与该银行1994年6.15亿美元的年利润和47

亿美元的资本额相对照,则该银行的风险状况即可一目了然。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养老金基金采用VaR方法作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手段。

压力测试法也是一种金融风险的量化技术,主要用于对极端情景(发生概率小但后果十分严重的紧急事件)进行风险分析,目的是评估风险管理模型或内控流程的有效性,制定改进措施,防止出现重大损失事件。例如可以用来考虑政治(如政权更迭)、地理(如地震)和经济环境等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冲击。压力测试法是对VaR方法的重要补充,两者构成了比较完整的风险管理方法,不仅能够充分捕获正常市场条件下的收益机会,还能适用于市场混乱的时期,反映突发事件情况下的损失大小。

总之,在当代科技、文化、社会、经济和国防等诸多领域,数学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结合经济科学成果进行财经数学的教学改革

目前的财经数学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实用技能的要求明显,呼吁加强师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教材和教法难如人意。传统授课模式受到挑战,学生要求教学方式、内容多样化,要求改革教学手段和知识结构的呼声较高。

未来的财经数学人员要求职业判断能力强,善于运筹帷幄,不拘泥于财经数学思维。这要求我们的财经数学人员知识面广,财经数学教育改革需要新理念,通过与其他专业、学科及院校的协作、联合、优势互补、双赢的方式,打开财经数学教学的新局面。要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经济科学成果前沿性相结合,在介绍数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当今最新的财政金融科学成果等做引导性的介绍,形成了一个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发展,融合新的财政金融科学成果等。

数学教学应该吸收经济科学的许多新技术内容,例如金融专业,既包括金融、投资、保险精算等内容,也包括数学统计的内容,数学与这些学科是难以分开的。这样必须要求教师要开拓新领域、更新知识结构,也要求数学课程体系和结构在综合化方面进行重组,其结果必然出现许多新的体系结合面和内容生长点,从而大大促进数学学科专业的实质性改革和建设。

开展数学教学改革,要吸收不同专业的相关教师参与。例如包括应用数学学院、金融学院、保险学院和信息学院等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开展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要确定新的培养目标,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同学科的课程,不是简单拼凑的切块,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地集于一体,要求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集于一课,为改造和更新数学专业提出了挑战和机遇。要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浓厚氛围,通过繁荣学术活动来推动学科交叉。采取大讨论、学术茶会以及系列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碰撞,为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举办“数学、经济、金融系列论坛”、“前沿科技大师论坛”、“多学科博士论坛”和“中央财经大学大讲堂”等系列讲座,为学科交叉融合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这些系列论坛和讲座将推动数学和经济学科的交叉融合逐步走向深入。

同时,作为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开设的基础课,数学课程应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变部分学生对数学基础课程不感兴趣的现象,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打破原理性课程枯燥无味的传统局面,要改变“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特点,制作动态演示课件,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性内容能够有一个直观接触。此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合作排练,对多个教学内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以此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验安排上,选择典型的实验,到专门的微机实验室内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将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五、结束语

紧密结合财经科学成果,改革财经数学教学方法,目的在于选择有内在联系的相关专业(如金融、保险精算、计算机等),制定系统的、结构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数学学科在综合化的基础上,获得视野更开阔、内涵更丰富、基础更宽厚的发展,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通晓数、理、财经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更大潜力的综合型人才。为此必须确定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它既不是原有数学、经济专业的移植,也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拼凑和删减,而是要求突出其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合成和综合连接,以达到整体上和深层次上的真正渗透。

第4篇

【关键词】立体化架构 纵向构建 横向构建 因材施教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Economic Mathema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and content,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content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t the same time, the view of architecture, and analyses the teaching content architecture learning and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nefits to students.

【Key words】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longitudinal construction?蒺,transverse construction,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0-02

引言

怎样使高职院校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一直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思考的着力点。近年来,高职招生考试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单招招生方式,更使得高职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较弱, 要做到让这些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数学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又让数学真正为专业服务,是高职数学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必须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下功夫。

一、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1]

1.学生学情现状

近几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学生入学门槛逐年降低已成事实。在我国现行的初等教育体制和标准下,进入高职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已不同程度地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惧怕或厌烦的心理,认为“数学难,我学不会数学”,更谈不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济数学课教授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改进,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核心目的的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主流。各门专业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数学课程的改革也在探索中进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也有所降低。但各个专业的数学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高职教育理念和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只是一味的简单删减教学内容及数学教学的学时,没有系统的设置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重理论、重计算、轻应用;考核评价大都仍采取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方式,使高职数学课程成为许多专业的“瓶颈”课程。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的高职院校开设的数学课程,就其教学内容而言,他们比较简单且注重应用。

二、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高职教育理念和特色没有充分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2]

1.经济应用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更没有做到为专业服务。虽然现在的经济数学课本里有一些应用,但是并不实用。经济数学与专业课程的相关性没有体现。经济数学作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的作用也越来越被弱化。

2.没有注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虽然高职学生普遍数学都不是很好,但是也有很多对数学有兴趣,或者是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数学。

3.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高职学生需要提升学历,他们需要寻求更多的数学学习机会,但是这一点很多高职院校没有重视起来。

这种教和学的现状,使得高职数学课程的开设遇到了阻碍,有的专业本身需要开设数学必修课的,却因为数学课难减少数学课课时甚至不开数学课。而很多对数学感兴趣的又想提升学历的学生却没有数学的学习机会,甚至阻碍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三、立体化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为了让数学这门基础课真正的服务于专业,又更好的帮助那些需要提升学历的基础较好的学生,数学教学内容应做到从高职特色出发,按层次和专业不同立体架构教学内容,以弥补教学现状的不足。于是要改革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并立体化构建这个教学内容体系。[3]

1.纵向构建教学内容[4]

为培养创新与应用高职人才,经济数学教学内容在纵向上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应用层、拓展应用层、创新应用层。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且相互影响的。拓展应用层的课程有向两头辐射的功能,即可带动基础应用层的学习,又可以为基础应用到创新应用作铺垫。

基础应用层的课程包括“通用学习模块”和“专业学习模块”两个部分,“通用模块”是指所有开设数学课程的大一学生第一学期都要学习的简单的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简单经济应用;“专业模块”是指在大一下学期中安排与专业案例相关的数学内容及其经济应用的内容。拓展应用层主要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开设多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及概率论简单的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经济应用课程;这个课程的选修首先可以让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又想提升学历的学生更好的通过学历提升考试,同时也可为学生参加一些数学竞赛打基础;创新应用层开设的是数学建模方法和数学实验的课程,为数学兴趣浓厚,又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服务,同时也可以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打下基础。

在课程开设的形式上是这样设置的:基础应用层作为必修课开设;拓展应用层作为选修课开设;创新应用层以课外培训的方式开设。

2.横向设置教学内容

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总是非常单一的,无论什么专业,开设的数学教学内容总是差不多,没有真正让数学为专业课程服务,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以经济类专业高职数学教学为例:

基础应用层次是整个层次的起点,是每个经济专业都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是其他层次的起点。总共包括两块内容,通用模块和专业模块,因为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求不同,故专业模块即根据自己专业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

通用模块是开设经济数学课程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简单的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是微观经济学课程很多知识点的理论支撑,是基础中的基础。当然这一部分内容中繁难的理论证明已经去掉,毕竟高职学生应更多的是关注应用。

专业模块是横向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的重点。大一第二学期根据专业不同开设不同教学内容的经济数学课。如财税、经管、商贸旅游等专业开设矩阵及其应用、线性规划模型;这些课程让学生学会如何优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而会计、金融、证券专业开设简单的概率与数理统计及其相关经济案例。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学会仓储的管理、证券上的平均收益分析,金融上的收益风险的分析。

3.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5]

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随着教学的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也应当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必须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考核方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单一理论考核的做法,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多项考核内容与方式,以能力考核为主,设计多元评价体系。

四、立体化构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6]

经济数学教学内容改革主要是紧贴高职培养目标,注重数学教学内容与各专业课程的关联,注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将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应用、拓展应用与创新应用三个层次,分专业、分层教学,有助于不同专业和不同基础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既强化基础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三个层次的知识内容中,都具有专业应用的部分,真正让数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特别是基础应用层,让每个专业学生在学习简单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础上,按专业安排对每个专业课有帮助的数学内容,提高学生专业案例分析的能力,提高实用性。

3.“拓展应用层”对数学学习有兴趣且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高职生走上岗位很多需要后续学习及提升学历,而离开了学校却没有了这种平台。

4.“创新应用层”中,开设数学建模方法及数学实验课,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在实际中应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为培养更高层次的高职人才提供出路。

结语

随着高职招生的变化,生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成绩参差不齐非常明显,那就需要我们高职的数学老师花大力气,下功夫,使得高职数学教学内容适应新的生源的变化,既要注重基础数学知识的培养,还要注意数学与专业课的结合,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将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从横向和纵向铺开,立体化架构,以适应新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瑛. 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07期

[2]任丽华.关于高职高等数学教改现状的分析与思考《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0年04期

[3]温延红.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措施《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年第3期

[4]赵大伟. 浅谈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12期

[5]王新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教改的设想《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第3期

[6]周海. 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2009年

第5篇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经济数学 数学建模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48

Abstract Economic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lassroom for the students to explain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Training of departure, the economic issues related to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s combining expand teaching, students use mathematical methods ability to solve economic problems. 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is introduced into the Economic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help achieve economic teaching of "teaching-learning-doing"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In this paper, "teaching-learning-doing" Integrated Teaching a study based on mathematical modeling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conomic Mathematic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conomics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modeling; "teaching-learning-doing" integration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经济数学是经济学与数学的交叉学科,是针对经济学领域中有关数学问题的学科。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都需要学习这门课程,以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从经济数学的学科角度而言,主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要注重高职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本着这一人才培养理念,高职院校在经济数学教学中,就要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并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其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现状

1.1 对经济数学的教材内容更为注重理论教学

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在教材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经济数学属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基础学科,其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知识基础。①部分高职院校会选择大学本科教材,但是,高职院校与大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教材没有根据高职教育特点而灵活运用,而是拘泥于理论教学,就难以与学生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向相吻合。高职学生在学习经济数学理论过程中,无法寻找到数学与专业课程之间交叉点,就会对经济数学产生心理排斥感。

1.2 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对社会人才质量要求极为敏感,特别是国家最新出台的高职学生培养指导思想,给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但是,高职院校在按照指导思想改革创新的同时,更为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就业,而忽视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以实践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时间短,因此,院校在课时安排上,会优先安排专业技术课堂教学,而经济数学课堂教学的课时会受到排挤,甚至一些高职院校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经济数学删除。经济数学因此而被推向高职教学的边缘。

1.3 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没有注重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经济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遵循着本科教学模式,而没有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将经济数学理论与学生的专业需求建立关联,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经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②经济数学属于应用数学范畴,如果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却忽视了应用性而没有对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培养,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而无益于技术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是做题,与专业学习无关,由此而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 实施高职经济数学改革,“教学做”是必然趋势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技术操作融于一体,是对高职院校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以培养。在学生技术能力培养中,为了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一边操作,就需要配合数学建模的教学方式,以推进高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③

高职经济数学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3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数学建模为主要手段

3.1 数学建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的抽象化结合点

高职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有效性,即要以数学建模为手段,将经济管理活动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提炼出来进行参数化,构建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模式解释现实问题的一种数学形式,运用模型计算所获得的结果对模式建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用以回答现实应用性问题。在数学建模中,要将数学知识与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建立抽象化的结合点,以此作为高职院校经济数学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

3.2 数学建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普遍知识水平较低,可以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与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式。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经济数学知识与社会经济活动相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随着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建模活动中,包括资料的收集、设定论证目标、制定论证方案、设计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

3.3 数学建模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经济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直接参与数学模式的建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就需要展开各种调查活动,多方面查找相关资料,积极地与教师探讨问题并与同学合作,以力争做到论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⑤通过开展建模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而得到培养。数学经济教学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展开,就是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建模活动中,学生参与建模活动中,教师给予指导,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操作,使得教学、学习与操作能够充分融合,随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在活动中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得经济数学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4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数学建模的应用途径

4.1 将经济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内容相结合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要将经济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内容之间所存在的结合点挖掘出来,最好是能够选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从自身专业领域角度体验经济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以激发学生对经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⑥比如,教师与学生共同将经济数学与学生专业的结合点找出来,构建知识模块,即经济数学模块和专业数学模块。经济数学模块中的内容中所涵盖的问题包括纳税、信用卡、房贷按揭等等;专业数学模块对总成本、边际成本、最小成本以计算,最优方案所需要的参数设定、成本收益、概率计算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等等。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案例学习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建立相关性,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

案例引入:

运输公司所提供的运输服务为50元,乘客消费35元就可以享受同等的服务。如果仅从表面来看,似乎运输公司有15元的亏损,但是,如果使用边际分析法,就会了解运输公司这样做尤其精明之处。

将这个案例引入到经济数学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运用产品总量对时间的导数,就可以将总量的变化率计算出来。

4.2 活用数学建模方法,强化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着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在符合数学逻辑的前提下可以将经济数学课堂模块化,实施模块教学,以利于学生将经济数学知识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相结合。这就需要经济数学教师要深入到社会中,对社会中所涉及到的经济数学问题展开调研,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到数学建模数据库中,必要的情况下,数学经济教师可以自行编写教材,以对学生具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⑦在课堂中,经济数学教师可以参考案例创设课堂情境,与学生通过讨论的模式展开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际应用性,而且还能够将学生的参与性和对知识的探索性激发起来。每个学期都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建模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的视野得以扩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各个研究领域的研究普遍采用了量化分析的方法,以为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论据。经济学研究中,数学的渗透使得学术成果的应用性更强。为适应高职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经济数学教学中,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运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可以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注释

① 吴松飞.数学建模意识培养与《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3.15(5):131-133.

② 王丽芳,鞠正,孙叶柳.基于数学建模的高职经济数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3(16):16-16.

③ 廖仲春.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以“模块专业一体化+工具实现”为教学实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6):71-72.

④ 李鹤.Mathematica软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56-156.

⑤ 吴松飞.数学建模意识培养与《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3.15(5):131-134.

第7篇

【关键词】 “两服务”理念;内容体系;基本原则

一、树立“两服务”的理念,深化高职经济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高技能)人才”.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都要基于有益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数学教师,须树立“两服务”的理念,努力构建“两服务型”的高职经济数学课程体系,为高效实施高职经济数学教学,达到服务专业、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职经济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基于“两服务”的理念,在重构高职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淡化理论体系原则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针对高职生源入学数学成绩不高的残酷现实,对高职经济数学课程内容体系须进行颠覆性改革,需要根据高职财经专业的培养目标,淡化经济数学的理论体系,精选必需、够用的实用知识,强化经济数学服务专业功能.

(二)数学教育对学生培养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综合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的帮助作用是巨大的. 但对于强调对实用技能掌握的高职教育来说,还是应该更注重数学的工具作用. 要从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出发,在选编高职数学课程内容时,实用性原则应该得到格外的重视. 要从应用的角度,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从财经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体系.

(三)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数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经典而逻辑严密的科学. 在重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时,坚持继承性原则是必然的,经典的且对专业人才培养有着直接作用的知识内容及其结构形式应该保留继承下来. 同时还应该注意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按照创新的精神,用现代数学的观点、思想和方法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内容. 要注意渗透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为现代数学开设内容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可以学习借鉴其他课程的教改经验,引入新的理念,努力突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编排顺序的束缚,搭构新的体系和内容编排;可引入使用“数学工具”的新手段、新方法,如介绍数学软件等,为学生今后对数学的应用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统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

这里的统一性可以理解为公共性和基础性. 对于那些不管哪类学校、哪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如微积分基础,在内容的选择、体系的编排上可以统一要求. 而对那些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具有多样化、个性化需要的课程,可以采取“模块化”方式予以选择.

三、高职经济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实践

根据“服务”的指导思想和上述原则,我院高职经济数学课程内容体系重新构建:

(一)搭建“模块平台”,把高职经济数学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按照不同的需求和要求,分成必修、限修、任选等级次模块.

(二)精选课程内容,遵循“服务”的理念,以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为依据,以“有用、实用、够用”为基本原则,以“淡化理论,优化组合内容,强化应用”为基本要求,精选教学内容. 并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应用实例内容和实验内容,避免以前那种一门数学课学完后尚不知其所用的现象继续发生. 同时还要注意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机衔接,以避免内容重复.

(三)科学整合课程内容,巧妙编排内容顺序. 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顺序的安排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借鉴许多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经验,整合课程内容,编排内容顺序,如按“案例(问题)提出分析研讨建立数学模型(概念、方法)解决问题数学理论(工具)推广应用”的思路,整合、编排某些课程的内容及顺序.

结 语

高职经济数学与传统的经济数学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别,与传统的经济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相比,高职经济数学内容体系改革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将高职经济数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其他专业改革相结合,实现“多赢”的局面是当前高职经济数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高职经济数学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并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出新的方向和道路仍是当前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任务及使命.

第8篇

会计与审计专业一直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之一,近年来,每年报考我校会审专业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此专业的毕业生也得到社会的认可。此专业的入学基本要求是:1、参加当年高考并正式录取;2、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由此可见,数学基础对此专业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此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的调研和与专业老师的多次交流可知:此专业涉及的经济数学内容较广、不系统、要求程度不高,但却对学生要求有较高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从表面上看,我们调研的此专业的教材没有很深奥的数学知识,但数学思想和方法却贯穿始终。

二、我校会审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现状

由于学生在小学和中学的数学学习是单纯的数量运算,很少涉及数学概念延伸的经济意义。而在经济数学中,许多数学概念和经济学问题相融合,而数学概念的引入和推导包含着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以直代曲,以不变代变”就是微积分思想。另一方面,数学概念的引入,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不容易接受,许多学生一遇到在数学概念就发怵,心理上就会有抵触情绪。相对于概念,计算就比较容易接受,从教学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计算课上学生就比较活跃,也容易产生成就感。但如果不知道数学概念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所包含的经济含义,会计算再多的题也是没有用的。

三、会审专业学生专业课所必备的能力

虽然此专业的专业课程中不需要太深的数学知识,但需要学生用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来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并且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财务管理这门课,完成一项任务,往往需要3-4步骤才能完成,如果没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很难完成任务。而经济数学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高职经济数学改革中的误区

这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对经济数学教学的进行改革,效果不太明显。从历史上看,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曾走过两个误区:其一是以学科知识的本科压缩型的教学,是按照数学的知识体系和顺序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重理论而轻应用;其二是实用主义地肢解知识体系,为应用而应用的教学。“破碎”的知识,很难构造人的思维体系,没有思维方式,就更谈不上应用。前者偏离了培养目标,后者背离了科学规律。两者均违反了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原则。

五、经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结合一线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经验,经济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和经济学的内容相对应,以下就来分析一下经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一)函数方面在经济中的应用

函数方面在经济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函数上,我们可以例举很多的经济函数,如:现贴、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成本函数了、收益函数、利润函数等等。在经济活动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市场交换商品,消费者购买是为了得到它的收用,生产者提供商品为了获取利润,而市场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我们知道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都是商品价格的函数,而收入与成本都可以说是产量的函数,也可以说是价格的函数,利润是生产者扣除成本的剩余部分,它也是产量的函数。

(二)极限与级数方面在复利中的应用

经济数学与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联系最紧密。比如:与广大群众联系最直接的是利息计算及借款还款问题。连续复利问题:设某顾客在银行存入本金p元,年利率为r,n年后他在银行的存款总额是本金与利息之和。如果银行规定年复利息为r,试根据下述不同的结算方式计算顾客n年后的最终存款额:(1)每年结算一次;(2)每月结算一次,每月的复利率为r/12;(3)连续复利,按名义年利率r不断计算复利。解:(1)每年结算一次时,第n年后顾客存款额为:P(n)=p(1+r)^n;(2)每月结算一次时,复利率为r/12,共结算12n次,故n年后顾客存款额为P(n)=p(1+r/12)^12n;(3)连续复利结算,n年后顾客存款额为:P(n)=Pe^rn。如果某人在银行存入1000元,复利率为每年10%,分别以按年结算、按月结算与连续复利结算三种方式计算,10年后此人在银行的存款额按年结算P(10)=2593.74元,按月结算为P(10)=2656.06,按连续复利结算为P(10)=2718.38元。

(三)导数在边际分析中的应用

经济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导数的联系极为密切,涉及到的有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极值最值等等。边际问题在数学上可以表达为总函数的导数。比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考虑的根本目标。由微积分基本原理知道:利润最大化的点在边际利润等于零的点获得。利润为收入与成本之差,边际利润亦即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之差,由此可以获得结论:只要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这种经济活动是可取的,应该增加活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活动。

(四)微分方程在经济中的应用

微分方程在经济学中有关广泛的应用,有关经济量的变化、变化率问题常转化为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比如利用微分方程可以分析:商品的需求量(供应量)问题;产量、收入、成本及利润问题;国民收入问题;国民债务问题;流动收入、消费和投资问题;商品存储过程中的腐败问题等等。

(五)定积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对一已知经济函数F(x)(如需求函数、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和利润函数等),若已知它们的边际函数,可求得它们的原经济函数,并可求出原经济函数从到的变动值(或增量)。

(六)对偶理论方法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对偶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学中的相互确定关系,涉及到经济学的诸多方面。产出与成本的对偶,效用与支出的对偶,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对偶关系,经济系统中还有许多其他这样的对偶关系,经济学中常常利用对偶性来进行经济分析。

(七)线性规划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是线性方程方面组理论在经济分析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从数学模型看,它是从数量方面考察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一种线性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已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在我国的许多部门也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工具。经济数学中的投入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各种消耗。例如原材料、设备、动力、人力、资金等的消耗;产出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结果,若从事的是生产活动,产出就是生产的产品。投入产出分析既能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技术水平,又能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综合平移和经济预测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

(八)运筹学在最优化中的应用

在一个复杂体系中,涉及到大量人力和其他资源的统筹组织和安排,最优化应用分析的、经验的和数量的方法,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为制订最优的管理决策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上所举非常有限,还有许多经济数学中的经济案例。比如:现贴、极值与最值、弹性分析、数学期望与方差、误差分析、假设检验、概率分布、样本分布、回归分析等等,这些数学知识都能在会审专业的专业课中得到应用。

六、在经济数学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教师应该把经济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从数学能力

的角度讲给学生听,教学时力求通俗易懂,任何数学形式再复杂,总有它简单的思想实质,所以这一点在教授经济数学时教师一定要明确。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科学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不是表现在死记硬背、也不表现在计算能力,在计算机时代更应该表现在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能力,思想比计算更重要,学数学的目的是应用,是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强经济学和数学的融合力度,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经济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首先让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其次,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渗透以经济问题中去,以日常中的经济现象为案例,加大数学和经济的结合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热情,学以致用。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任何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会用这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经济数学的教学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数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经济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当代,经济科学的发展和数学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很难培养出能够把握当代经济科学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的高层次人才来的。

七、结语

第9篇

论文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38-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4.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5.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微课;体育经济;高等数学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等数学已经进入每一个领域,各种社会与自然现象、工程技术问题需要通过数学的分析计算来进行定量分析以及面向深层的定性分析,高等数学成了学习每门现代科学技术都必须掌握的通用语言,而以数学思维为代表的清晰周密的思维推断能力更是做好任何工作都必不可少的素质。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高等院校许多专业将高等数学设置为重要基础课程,同时使学生受到数学分析方法和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训练,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奠定基础。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普及,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中的兴趣不断降低,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过程更是有心无力,因此,改变传统高等数学教学形式,探究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断完善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最终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加数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课的概述及特点

微课是一种针对课程结构所设计出的独立专题或体系的新媒体教学手法,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高等数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很多知识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借助微课这个新的载体,可以将很多知识点分解成短小的专题后以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疑难所在,自主进行选择性学习。微课重在解决细小的疑难知识点,可以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和重难点的突破,也可以是课后的习题讲解,微课的作用重在解惑。

二、体育经济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1.体育经济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体育经济专业是体育院校结合经济学而开设的一门特定学科,旨在培养能在体育相关行业及一般企业从事经济分析、体育经营管理、市场开发及相关学科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学校的专业性,在招收体育经济学专业学生时往往高考分数不高,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而高等数学作为必修基础课程,在学习时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高中数理基础,因此体育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课程时会表现出学习吃力,学习缺乏主动性,不仅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结合体育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特点,对传统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微课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对于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阻碍学生高效学习

目前的高等数学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即黑板与多媒体结合,每次课90分钟的时间,包含大量的知识点,教学内容多,师生互动少。教师基本是上课时来,上完课就走。高等数学的知识点都是环环相扣的,基础知识的累积能帮助后续知识点的学习,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即使刚开始学习时有着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问题越积越多,会逐渐影响后续过程的学习,从而会影响到高等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三、在体育经济专业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的应用

1.将知识点分解进行微课讲解

微课的制作呈现出“短、小、精”的特点,一般一个微课视频不超过15分钟,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跟上课一样冗长乏味。因此结合微课特点,将高等数学中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选取重难点的部分单独制作微课视频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后可根据自己在课堂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相应微课视频进行观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将课后习题以微课形式呈现

除了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学习理解之外,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是高等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习做题复习,但是由于时间限制,不能对每个课后习题或者教师布置的重点习题进行讲解,学生多是参考课后答案,至于过程也就一知半解。因此将课后的重点习题同样制作成微课视频供学生学习参考,能够更好的帮助学习完成从理论知识到习题应用的整个阶段。

3.在微课教学中融入师生互动环节

微课视频主要是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视频的内容以教师根据教学经验选择为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每一届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高低不一,因此,相同的知识点并不能完全应用于每一届甚至每一名学生身上,因此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增加留言互动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包括自己想了解微课视频中没有的哪些知识点,或者课外习题中需要老师帮助讲解的内容等,教师可以通过留言平台了解更多学生学习反馈,适时增加微课内容,这样可以更好的应用微课教学平台帮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四、结语

微课教学形式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寻找适合于体育经济学专业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上的新形式,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及时反馈,以期能够不断完善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最终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加数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菊丽,陈国荣.“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53-155.

[2]刚蕾,操露,罗文斌.“微课”时代下高等数学与信息化教学融合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6(9):43-44.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55-02一、引言

众所周知,数学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经济学教学这样的延伸领域,数学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普遍沿袭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忽视了数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对经济领域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意义,这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教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正确发挥数学在经济理论教学中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基础知识进行理论的创新和实践,进一步提升其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影响力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以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基于的是其在经济理论研究中的贡献,经济学理论层次越高所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就越多。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更是方法的剖析以及逻辑的认可,因此经济学教学实践需要数学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大量采用数学的分析方法,尤其是边际分析法,以提升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现代数学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性思辨系统,利用数学方法解析经济理论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数学素质在潜移默化中的传递,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将数学更多地渗透到经济学教学环节中,加强经济理论的细推和细解,在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努力展现数学工具的魅力,可以使得学生在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善于探索并熟练掌握先进分析工具的经济学研究型人才。

另外,经济数学的出现也可以被看做数学在经济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把经济数学作为重要的发展学科,并设立了经济数学学院。经济数学作为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以及对经济学中所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折射的正是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所在。

总之,在经济学越来越离不开数学的今天,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是工具,但发挥的不仅仅是工具的作用。

三、如何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深刻理解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要发挥好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深刻理解经济学数学化问题。经济学数学化问题,学界本身就存在着一些争议,虽然就数学对经济学的贡献度没有异议,但对于大力推进还是顺其自然就存在分歧了,况且基于数学化而可能导致的复杂性思维的缺失也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因此,正确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要根植于对经济学数学化问题的深入认识,以把握经济学教学中数学使用的度的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数学模型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在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恰当地应用数学教学案例,并注意强调理论体系的前提假设与影响因素,以及适用范围,以免使学生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简单地置于狭隘框架之下。同时,尽可能使用经济理论中的复杂性思维审视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并改进教学模式,避免出现经济学教学中数学应用的简单化与情绪化。另外,为避免学生忽略经济学思想内涵而迷失在数学公式中,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活动应遵循经济学的教学规律,因地制宜地根据教学需要来决定如何使用数学方法及理论,这是原则问题。

(二) 明确经济学教学中数学应用的侧重点

经济学教学突出对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而数学的引入,侧重培养的是学生建立复杂数学模型来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明确了这一侧重点,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变得简单易行。构建和运用数学模型需要把握的一些重点,需要在经济学教学活动中由教师明确指出,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更有效地培养、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也就提升了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也就最大发挥了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师引导的同时,也要积极向学生灌输数学分析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充分理解并认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推理训练的必要性,这将有助于缓解学生面对数学推导和证明分析的畏难情绪,并尽早养成以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三)积极提升经济学教师的数学涵养

目前的经济学教学活动,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经济学问题的定性分析,忽视或回避定量分析。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本身不能很好地运用高等数学知识对经济学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因此迅速提升经济学教师的数学能力成为迫切的问题。鼓励任课教师主动学习更高层次更前沿的数学知识,并有意识地与高校数学课程教师进行业务交流,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法。

只有在教师的数学涵养提升的前提下,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根本上的保证。基于教师自身数学能力的提高,寻求经济学教学的模块化和多样性才成为可能。不论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都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分层次地突出其与数学的各种关联,并可以通过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具有经济学和数学双学科背景的教师则可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学教学中数学使用的分寸。

(四)稳步实施经济学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我国经济学教育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很多方面尚未成熟。经济学科的课程规划,往往比较重视经济学核心课程理论的教学,却容易忽视对于前沿问题以及经济实践的引导。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虽然理解了相关理论,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改革,将有利于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有效改进这一局面。

当然,高校经济学课程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坚持稳步发展、稳中求变的原则,要积极制订中长期的改革发展规划。经济学课程改革,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和专业需求出发,紧紧把握经济学的特点,突出数学等其他学科的辅助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合理规划主辅教材,做好知识点的衔接,正常课时与第二课堂协调推进,从而在根本上突破经济学教学现有的发展瓶颈。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同时也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经济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科研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特别是数学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结语

就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而言,其实也可以换个角度考量。比如在高校数学课程中增加针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经济模型实例的讲解,必将有助于学生在经济学和数学两方面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实际上是经济学教学在宏观教学模式上的改进。换言之,将部分经济基础问题开拓至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能实现数学与经济学的双向互动,也就更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问题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保证了其在经济学教学活动中更从容地接受理论知识。不论是把数学纳入经济学教学体系中,还是有针对性地在数学基础课程中渗透进经济实例,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经济学知识有更好更深入的掌握。

总而言之,我们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发挥数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经济领域的实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程祖瑞.经济学数学化问题新探[J].开发研究,1992(2):17-19.

[2]李传志.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数学的适度使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285-286.

[3]王宏艳,张文良,李宏.如何正确发挥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74-75.

[4]孟祥明.高等数学教学与经济学教学相结合[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84-85.

[5]徐可.经济理论教学中复杂性思维的培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43-146.

[6]王宏艳,杨玉敏.数学教育在经济领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经济类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8-40.

[7]熊波.论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运用[J].当代经济,2007(10):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