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09:0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 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体制。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而非学术型、工程型的复合人才。2015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完善教学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统筹,聚焦教学中心工作,尤其要突出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及考核评价等环节的主动创新和积极变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定位的权威表述,它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简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为就业服务的,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因此,在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观念上,必须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分开来,充分彰显自身特色。
但是,当前不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还不太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管理及教学过程没有充分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新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地体现和落实。
(一)转变对教学过程的基本J识
一是转变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认识。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作为主体的老师对作为客体的学生的引导、教化和改造的过程。现代观念则认为,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双主体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种语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就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就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求者和实践过程的体验者;教师就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成为教学实施与学生智能开发的设计者,以及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过程还是老师自身不断完善与提升的过程。只有树立并践行这样的理念,高职教育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二)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
高职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必须改革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以知识和方法体系为牵引的人才培养传统模式,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针对行业实际和发展趋势,调整、优化人才素质能力结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多变性与教学要求的计划性、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处理好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与学校现有条件可能性的关系。如,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按用人单位的要求、利用社会力量,科学拟制教学计划并严格实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转变教学着力点的基本认识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教学内容的着力点上实现了从知识向技能的转向,但对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和自学能力的重视依然不够。必须进一步在实践中有效调整教学着力点,实现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给学生足够的体验与实践机会和思考空间,使之成为会学、会用、会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系统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改革的成效与进展对整个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影响。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明确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依据与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它既不同于以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内容设计与改革上,必须确保学生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专业理论和技能复合性特征,必须注重专项技术的学习、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二)确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社会性原则,即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行业实际,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时代性原则,即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新成果、新要求;科学性原则,即教学内容改革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有利于学生身心、个性发展;职业性原则,即教育内容的设置与改革,要以技术能力、职业素质为重点,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综合性原则,即内容设置与改革要按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化思路进行重组和整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合理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关系。
(三)加大职业教育的比重和力度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或在职人员学习、掌握某种生产或工作所需知识、技能等而实施的教育”或“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管是哪一种界定,职业教育均指围绕某一职业,为谋取或胜任职业工作而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持续的各项相关教育活动。
三、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
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必须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改革创新。
(一)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创新
要按照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发展个性和潜能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教法创新。要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思考。积极推广以现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法;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二)健全以赛促教促学机制
通过自主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交流、竞赛,引导高职院校教师聚焦学生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开展教学,积极构建和完善相应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岗位任职的需要。
(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把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基本保障,把产教融合作为职教的基本理念,并以此建立起完善的以产教融合促进职教发展的机制体制。这意味着,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制度化、常态化。这是高职院校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政策依据。传统的高职实践教学虽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与厂企的实际需求联系并不紧密。要改变这种状况,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探索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任务。
四、改革完善考核制度
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改变过分注重理论考核的传统做法,坚持以能力考核为主,设计多元评价考核体系。
(一)在考核内容方面突出操作性
建立以岗位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考核内容,突出对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的考核。既考知识,更考技能和素质,使学生更充分理解应当学什么、怎么学。
(二)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多样性
采取笔试、口试、技能操作,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或采用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考核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制度设计上注重科学性
确立课程结业考核与过程考核的考核制度,课程成绩包括课终考核与过程评价成绩两部分。同时,制定完善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细则,建立考试分析制度,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并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蓉容. 论多媒体教学的缺点及应对方法[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29.
[2]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28.
[关键词]高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
[作者简介]马静,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讲师,硕士,浙江上虞3123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1―0204―04
学历证书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它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在高校大众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职以专科层次为主,也有部分高校办了本科高职。高职突出“技能、实用”。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社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已形成了共识,高职设置的专业具有强烈的行业性和职业性,其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要以社会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实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高职院校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学生考职业资格证书的措施。有人将职业资格证书称为“就业绿卡”,填补了市场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空隙”,毕业生不再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而被企事业单位拒之门外。
事实证明,要在高职学生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简称“双证制”),让高职生真正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本行业管理和运行过程,并有一定的解决现场问题、技能运用的综合能力。这样,高职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从而更受用人单位青睐,得到的工作岗位档次高、薪水高,更能学以致用,发挥自身的专长。因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存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企业、学生和学校的认同。
一、构建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从国际环境看“双证制”的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职业教育在每个时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而建立和完善“双证制”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质量、树立品牌意识、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共同框架,如欧盟、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分转换制度,英国的学习经历举证制度、澳大利亚对先前的学习的认可制度,我国台湾地区的学历鉴定与累加制度,以及韩国、德国和澳大利亚采用的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互认制度。这样,避免了学习者的重复学习,能够节约学习时间与经费,大大节约学习成本,避免因证出多门而无所适从的局面。“双证制”的建立和成功实践,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建立双证制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要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二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中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但实用性、操作性的人才需求仍然是第一位的。由于我国大陆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当长的时期内,有机会上大学的只能是少数人,无论是在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还是在增加高等教育机会方面,职业教育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大陆人力资源在质量上差距十分明显,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将更多地从依赖自然资源和资金资源转向依赖人力资源,而且职业教育可以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但现阶段中国大陆的职业教育显然难以完全承担起这一责任。
而作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环节的双证制,它的完善与实践有以下几个意义:一是可以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劳动者就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二是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并使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可以促进劳动者主动提高自身的技术业务素质,使我国的就业从安置型转为依靠素质就业,达到使劳动者尽快就业和稳定就业的目的。
二、构建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的初步实践
(一)国家颁布有关“双证制”的法律法规政策
中国自1994年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已经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法规和工作体系。1999年,中国政府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2000年,初步建立起就业准入制度框架。2000年,我国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以适应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目前,中国已基本建立起与国家职业资格相对应的,从初级、中级、高级技工直至技师、高级技师的五级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并使之成为劳动者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10月28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有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提到,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的实行。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共同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
(二)浙江省劳动部门重视“双证制”的推行
我国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来推行“双证制”的实行,作为高职发展较快的浙江省非常重视“双证制”的推行。
浙江省于1994年成立了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鼓励相关院校申报技能鉴定试点。从2005年起经过严格的审核,相继在26所高职院校建立了浙江省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试点,要求申报的高校于每年3月10日前向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试
点,提交试点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实施细则,经省鉴定中心审核认可才成立试点专业及对应职业,年底全面开展试点专业鉴定工作,鉴定工作收费标准按浙江物价局规定执行。制定命题标准和毕业生鉴定的标准,实行“考培分离”方式的考评制度¨J。
浙江省职业鉴定中心积极探索符合高校特点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校专业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指导试点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负责试点高校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督导工作,办理鉴定合格人员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陆续建立鉴定所,方便本校学生参加技能鉴定,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的试点专业,其毕业生可申请参加中级职业技能鉴定;部分高校中以高级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入校前已经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经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可以申请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高级(三级)职业技能鉴定。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直接申报计算机类职业的高级(三级)职业技能鉴定。
(三)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构建“双证制”的初步实践
绍兴地区的区域经济比较发达,企事业单位每年急需大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性人才。绍兴文理学院是绍兴最大且最具实力的高校,是绍兴市政府重点建设的高校,上虞分院作为绍兴文理学院最大的二级学院,2006年招生760人,全部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其中高职类的专科生680人,占招生的89.47%。目前上虞分院有学生2500多人,其中高职生1517人,占60.7%。高职类有艺术设计、学前教育、英语教育、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文秘、体育服务与管理7个专业,虽然分院近年来高职生平均就业率高达85%以上,远远高于全国高职生的平均就业率,分院领导重视高职生的“双证制”问题,及时公布考证的信息,聘请校内外专家为考证学生进行培训,制定见习、实习、基本功考核制度并与评优秀毕业生挂钩,但高职生报考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不多,只有教师资格证书(小学和幼儿园)、英语等级证书、外贸单证、秘书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取得合格学历证书的比例较高,接近100%,而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比例的学生不高,除了计算机证书的合格比例较高(表1),其他证书的合格率都很低,像秘书证书的合格率只有7.6%,公共营养师、育婴师的报考率和合格率均为0。总之,职业资格证书在上虞分院还处在起步阶段。
迄今为止,绍兴文理学院总院和上虞分院有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考点,上虞分院作为主要生源为高职的二级学院,至今还没有劳动部门授权的职业资格鉴定点。学校打算定期通过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了解有关资料,将设立鉴定所的条件与要求反馈到本校,给合本校实际力争本校设立相关的职业鉴定机构,给学生提供最便捷的报考职业资格证书的信息。因为高职教育必须是学历教育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是高职教育的出路所在,保持高职教育“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构建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存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方面存在的弊端
1.高等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弊端。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由教育部门管理,大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由劳动管理、人事部门综合管理,而教师资格证书又由教育部门管理。其他各部委办又颁发各自行业岗位培训证书。这样,职业教育证书的多头管理,导致了我国职教资格证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同种类职教资格证书在内容要求上缺乏沟通,职教证书认证过程互不相认,使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院校的顺利推行。这样往往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损害了证书学习者的利益,不利于学习者进入教育与培训体系,也不利于终身教育的实现。
2.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少且推行不够规范。考试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如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偏重于理论,反映不出考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在实践上国家政策不够完善,学校对考资格证书支持力度不够大,不少学校考证条件非常欠缺。国家对各种工种上岗的职业资格认证的执行和鉴管力度不够,尤其是对无职业资格上岗进行处罚的力度不够,给不少人有空子可钻,导致职业资格证书推行不够规范。
(二)对策
1.国家应采取政策完善“双证制”
国家允许高职院校采取灵活的招生政策,并提供从短期专门课程到较长期全日制综合学习和专业化课程等各种课程;建立一个学分当量制度,完成一项经批准的计划即可取得学分,对学历、专业资格以及工作经验均予承认,提供沟通并连接技术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的路径,使有意继续接受教育的学习者从中受益。政策的目的应该是保证高质量,不容许对不同的教育渠道有偏见和歧视。职业资格标准是实施“双证”沟通的重要基础,它既是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依据,也是职业教育培养计划的依据。所以,国家必须有一个专门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机构,依照各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国家还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认证鉴定管理机构,不但要制定更多新的职业资格标准,更要在实践中推行和规范化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有证可依、有证必依。
2.结合本校实际采取改革措施
首先,建立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体制,按用人单位需求开设新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改革课程结构,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其教学内容涵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培养目标更贴近职业岗位需求。学校要实行“开门办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企事业全面介入学生的培养工作,使学生较早树立岗位意识。学校可根据各合作单位的定单,及时调整专业,对学生进行度身打造,根据不同岗位的特殊要求,进行特色培养。
其次,结合本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将传统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按专业能力分成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就是一种技能、一种技术。改革考核方式,将教学过程的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结合。专业课、实验课、实训课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确定考试方法,可采取笔试、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职业技能鉴定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教改基础,如实习实训技能教学的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考核过程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经职能部门认定后,其考核结果可作为职业技能考核的单项成绩。
关键词:高职教育 集团化 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多元经济格局的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开始凸现,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这已开始成为影响我国各地行业发展和投资环境的瓶颈问题。于是,一批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并拥有一定资本的,对教育事业关注的企业家和教育家开始将目光投放到职教事业上,鉴于高职教育与职业的密切关系,他们开始运用先进的企业集团化经营理念和市场化操作手段重新定位职教事业,尝试着走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在一定范围内集中有限的人、财、物的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创办新理念、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和特色化的一流高职院校,组建高职教育集团,从而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优化了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关于高职教育集团
高职教育集团为教育集团的一种,教育集团是从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移植而来的教育组织形式。高职教育集团的主体是承载高职教育的高职院校,按照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所给出的定义:职教集团是一种由多个成员主体自愿结盟、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组织方式,它以专业和行业为纽带,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与校校合作。职教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形式。
我国的职教集团最先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依托其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的优势发展起来的,2002年以后,浙江、河南、江苏等省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发展职教集团的专门性政策文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都正式提出要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各地、各行业在整合和重组职业院校资源的基础上,组建区域性或专业性职教集团,开展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形式。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为各地新一轮职教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从此,以高等职业院校为牵头单位组建的高职教育集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多种组建模式共同发展的局面。虽然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真正发展起来的时间还不到十年,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二、对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理性思考
1.“集团化”不等于“公司化”
高职教育集团化是由企业集团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移植到教育领域来的,高职教育集团是由高职院校、企业或事业单位以及行业管理相关部门等教育主体共同组建,以实现资源的再整合和优势资源共享的。然而,纵然高职教育有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但仍有其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性。在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他教育主体的专业特点和利益,在高职教育集团发展过程中难免会为了自身利益而追求速度而对职业教育的长期性和育人特点而有所忽略,作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职业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教育的育人性和长期性渗入到高职教育集团的发展理念中,真正把握好高职教育集团的育人的性质。
高职教育集团必须时刻铭记其教育性质,必须以为社会培养高技术型人才为宗旨,只有科学而有效地运用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社会和国家对教育的公共需求。同时,作为高职教育集团的集团化经营和发展是必须要依靠一定的资金保障的,投资者投资的目的也是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获得收益,因此,高职教育集团也不应该回避盈利性这一目的,所以高职教育集团应该追求教育公益性和资本逐利性的统一。
2.高职教育集团化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
高职教育集团化一直离不开党的政策和政府的指导,同时它也是政府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由于高职教育的集团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仍需要政府对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导。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在去年8月赤峰召开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座谈会上指出,要认识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职业教育的规律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集团化办学;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证明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正确性;同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战略方向决定了我们必须进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目前,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还缺乏正确认识,对高职教育集团化的积极参与度还不是很高,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全社会参与高职教育集团化。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也需要社会为其搭建一个公平发展的平台,需要企业为其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实训基地等。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职教集团建设的支持和引导,消除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理顺高职教育集团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等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探索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有特色的职教集团体制。此外,国家还应通过政策规范高职教育集团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集团的组建大都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以当前产业的发展形势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因盈利的驱使,高职教育集团可能会偏离其正确的发展轨道,这时就需要政府借助政策使其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也保证其教育属性。
3.加强高职教育集团的品牌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供给方式的日趋多元化,社会和家长对学校选择性的日渐增加,教育品牌效应也就越趋向明显了,因此高职教育集团拥有自己的品牌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高职教育集团的品牌是集团社会地位的重要反映,是其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沉积下来的社会认可程度。而高职教育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育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而影响到高职教育集团的品牌和文化,因此,高职教育集团经营需关注教育质量,加强质量管理建设。制定集团长期发展的质量方针和完整可测的质量目标并在集团内成员中得到理解和贯彻;按照企业、社会和学习者等多方面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开发与评价,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服务系统;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从人、财、物多方面保证高职教育集团质量的提高,并适时对其进行监督与评估。
同时,高职教育集团品牌的建立还离不开集团文化建设,集团文化可谓是集团的灵魂所在,其特色的办学理念就是集团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特色的办学理念可以潜移默化到集团内每位成员的心中,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这种力量有时候比制度、法规等强制性的力量更强大,因此集团文化应该是集团内所有成员认识的综合体,是得到全体集团成员所认可的。高职教育集团总部作为集团的核心首当其冲就应该做好整个集团的文化建设,并以核心层的文化理念作为集团文化的核心来建设,在整个集团中建立起共同的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曲洋.高职教育集团化:高职教育第二次飞跃的战略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2]黄德平,魏志春.教育集团:成因、类型及现状[J].教育探索,2003(9).